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統計學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琴童 習琴 家長目的
一、引言
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高速騰飛,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隨之而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翻開了全新的一頁。中國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重視對孩子藝術的培養,把學琴列入孩子學校教育之外的又一項艱巨任務。鋼琴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成了一些家長對孩子學琴的目標與期望,其中很多家長為了追趕潮流,強制性地為孩子制訂學琴計劃,但家長本身對鋼琴教育認識不足,最終陷入對兒童鋼琴教育的思想誤區。認為學琴容易,學琴可以成名成家。可憐天下父母心,家長的苦心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學習鋼琴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科學的方法及正確的思想指導。即使一個孩子的音樂天賦很高,也不一定能成為鋼琴家。在成千上萬的琴童中,真正走上鋼琴專業道路成為鋼琴家的畢竟是少數。那么,兒童學琴的真正目的和意義是什么呢?提出這一問題,我們再認識和探討兒童鋼琴學習的目的與意義勢在必行。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認為兒童學琴的真正意義應是培養和提高兒童的綜合素質,讓他們把學琴當成一種學習技能和手段,最終讓他們在學琴過程中獲得裨益,從而受益終身。
二、良好的習琴習慣是成功的一半
鋼琴彈奏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要能由看單行譜到看雙行譜,由簡單的幾個音符到復雜的音符、節奏、視唱、指法、分句,由彈小曲子到大型作品等,彈奏者必須具備良好的讀譜習慣,具備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同時,必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情緒的投入,能夠在長時間復雜的練琴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使他們做任何事情都能保持積極、認真的態度,不需要特別的意志努力,更不需要別人的監控,就能很自覺地按照規則去做事和學習。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動力,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支配人做事的一種力量。許多鋼琴彈得很好的孩子,學習成績也非常優秀,他們并沒有因為學琴而耽誤正常學習;相反,從學琴中得到的益處會對學習成績幫助不少。鋼琴教育家但昭義先生曾說:“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至關重要,這比彈琴本身要重要一百倍,它可以讓人受益終身?!?/p>
三、節奏感是琴童習琴的靈魂
有許多年輕的家長,當他們滿懷熱情準備讓孩子學一件樂器時,又常常會猶豫,不知道孩子是不是這塊料,擔心決策失誤,半途而廢。肯定地講,由于人與人之間先天條件的差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從事音樂專業。那么我們通過什么來考察孩子的音樂天賦呢?首先就要看他們在節奏、音準方面的能力。如果孩子學唱歌比較快,又不跑調,節奏也穩,那就可以說具備了最基本的條件。而引領他們入門的這幾個方面也正是視唱練耳、節奏訓練的最基本的內容。像學習文化課一樣,只有掌握了聽、讀、寫的能力,才能獲得更多的音樂知識。
學習樂器的孩子是否就快樂?也不盡然。我在教學過程中常會發現不少孩子會彈琴拉琴,也通過了一級又一級的考試,但他們很少唱歌。學習音樂的第一步是要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和大人一樣,只有對某件事情產生了興趣才能產生動力,而讓孩子開口,讓他們學會唱歌,唱琴譜,打節奏,就是讓他們快樂起來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尤其是學齡前或低年級的孩子,文化課壓力還比較小,早些學習視唱練耳,打節奏,使他們在聽力、演唱能力得到早期的開發的同時,還能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識。因為這門課程既包括簡單的音樂知識,如拍子的長短,音程原位、轉位關系等;又包括文學、美學,如歌詞的大量積累,這種學習勢必會對提高孩子的想象力、鑒賞力和今后的寫作水平大有益處。按照正常規律,有了視唱練耳,節奏訓練的基礎,并同時學習專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家長是琴童習琴成長的引路人
對于初學音樂的孩子來說,家長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平常心,溫和的心態,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魅力是決定孩子成功的關鍵所在,家長對待孩子別吝嗇鼓勵。在課堂上,孩子由于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成功的演奏、演唱、滿意的答問、漂亮的表演之后,心理上感受是美好的。如果家長再及時給予鼓勵,有時就會看到孩子難以形容的激動表情。這就暗示我們家長:如果善于發現、捕捉兒童智慧的火花,對于孩子的點滴進步與成功,及時給予恰如其分的鼓勵,無疑是對孩子進取心的再激發,有助于孩子積極性、創造性的進一步發揮。為此,家長在孩子習琴過程中要不失時機地實施這一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鼓勵的時機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1.語言鼓勵
表揚是常用的語言鼓勵方式?!昂芎?、對、不錯、嗯”等算是精辟的語言鼓勵了;甚至可以用激動的聲音反問孩子:“你說好不好啊?”此時家長不妨面帶微笑,這樣的語言肯定而準確,并能得到大家的共識。
2.表情鼓勵
點頭、微笑,加上和藹的笑容,是家長滿意心聲的流露,它足以激勵孩子的上進心。
3.動作鼓勵
當孩子成功地演奏完畢,家長順手輕拍一下孩子的肩或摸摸頭,或高興地豎起大拇指,這樣得當的動作不亞于語言嘉許的效果。
4.信號鼓勵
對孩子的稱贊,家長可引導周圍的人群為其鼓掌。集體的友好、協調、融洽氛圍是一粒美好的種子。
5.“器重鼓勵”
孩子的得意之情,常萌發于教師“單獨器重”之時。如:做一次示范表演或演奏一個小曲子等,此時表揚的話語早已不重要了。
鼓勵是一種啟發式激勵教育法,是溝通孩子和家長感情,親切師生關系的“連接點”和“生長點”。教育過程本身是一種感情的交流過程,準確地使用鼓勵手段,會使教育目標在家長和孩子雙方不斷地感情交流、融合與升華中得以實現。因此,家長一定不要“吝嗇”對孩子的鼓勵。
五、寄語琴童習琴家長的六不要
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讓孩子將來有所作為,讓孩子學鋼琴,學藝術這本是一件好事。“習琴有道”,說的是學琴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要學好鋼琴,自然有其自身不可抗拒的規律、道路。一廂情愿地亂來一氣是不行的,在孩童學琴漸成時尚的今天,這當然是件好事。然物極必反,一哄而上的態勢和琴童家長的無知短視日漸成為障礙。現提出“六不”須知供琴童家長參考。
1.不要一廂情愿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專門地學音樂,我們應該根據孩子先天稟賦的差異給孩子提供相適應的環境和教育。如果孩子對學琴并無興趣,甚至非常厭惡學琴,家長仍然威逼孩子操練習藝,結果勢必是雙方都痛苦。
2.不要使用劣琴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初學時可以隨便買架琴,等練成了再買好的,但音樂學習講究的是對音樂的敏感,如果被劣質琴練壞了“音樂耳朵”,再想矯正過來則非常困難。
3.不要隨意求師
如果孩子有很好的音樂天賦,那么教育他的老師也必須有一定的音樂素養。貪圖收費便宜,或者路近方便,不對老師的教學資格進行審查便投之門下,弄不好會延誤孩子。
4.不要呵斥體罰
音樂是一種藝術教育,家長不可求強好勝,采用體罰打罵的手段,或者違背科學規律任意加大孩子練琴的時間,這樣非但無法練好琴,反而會增加孩子對練琴的恐懼感甚至厭惡感。
5.不要揠苗助長
不按照老師規定的科學教育計劃循序漸進地學習,而要求一步登天式的奇跡出現,基本功沒打好就急于讓孩子彈奏作品甚至流行歌曲,并為之洋洋得意,這其實是在斷送琴童的藝術生命。
6.不要盲目攀比
音樂學習是因人而異的。在學琴時不要一味讓孩子爭第一、超出別人,這會對孩子的音樂學習造成負面影響。
以上“六不”須知愿慰“天下父母心”。
六、結語
摘要:學習動力不足是成人教育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這一問題嚴重制約成人教育的健康發展。立足于人類發展生態學中間系統視角審視成人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探討影響成人學習的中間系統生態因子,進而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成人學習動力;人類發展生態學;中間系統;分析;對策
布朗芬布倫納(Urie Bronfenbrenner)認為,要考察發展中的個體,必須解讀其所處的生態系統,由內而外主要有四個系統――小系統(microsystem)、中間系統(mesosystem)、外系統(exosystem)和大系統(macrosystem)。其中,中間系統就是指“由發展的人積極參與的兩個或多個情境之間的相互關系”。[1]對于成人學員來說,所謂“中間系統”主要就是指學校、家庭、工作單位之間的相互關系。布朗芬布倫納指出,中間系統有四種不同的類型:復合環境參與(multisetting-participation)、間接連結(indirect linkage)、環境之間的相互交流(intersetting communication)、環境之間的知識(intersetting knowledge)。[2]我們就從這四個維度來分析成人學習動力的環境影響因子,探討成人學習的中間系統生態。
一、基于人類發展生態學中間系統視角的成人學習動力分析
1.復合環境參與。這種類型的中間系統是兩個情景之間最基本的內在聯系形式,它指的是同一個人參與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環境,并且這種參與必須連續地發生。一般情況下,成人學員同一天將在家、工作單位、學校三種情景間切換,他作為“基本連結”(primary link)貫穿于這三種情景中,這些情景之間就形成了復合環境參與式的內在聯系形式。除這種“基本連結”外,還存在一種“補充連結”,主要是指參與了上述同樣兩個或兩個以上情景的與發展主體相關聯的其他人。從中間系統于個體的發展價值大小而論,可以區分為“支持性中間系統”、“抵觸性中間系統”、“微弱性中間系統”。[3]
分析“復合環境參與”這一類型的中間系統,考察其對成人學員學習動力的影響,必須明確只有出勤率高的成人學員才可能形成復合環境參與式的中間系統,所以我們只針對這一類成人學員進行分析。對他們的考察與分析主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是發展主體本身,即成人學員這一維度;二是與成人學員相關的其他人。
實地調查發現,不少成人學員選擇專業時只圖考試過關容易,因此往往“所學非所用”。并且成人學員在單位、學校情景中的表現也有差距,比較其所承擔的角色、參與的活動及形成的人際關系這三種小系統元素或基本特征,發現這兩種情景間存在落差,前者中的表現均優于后者。這無助于單位、學校之間建立有利于成人學員發展的相互信任、積極定向和目標一致關系,其所形成的中間系統對于人的發展價值比較小。這種“所學非所用”常導致成人學員所在工作單位與學校之間建立的關系往往是一種微弱型或無涉型的中間系統,顯然這無助于成人學習動力的增進。同樣,成人學員于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切換,也會形成復合環境參與式的中間系統。二者之間也存在對成人學員角色要求一致的時候,但多數時候所學不能用于家庭事務,學校和家庭這兩種情景中的角色要求契合度不高,有時甚至毫無關聯,這種境況下,學校和家庭之間所形成的內在聯系形式,即復合環境參與式的中間系統就會是微弱型的或無涉型的中間系統。顯而易見,這種中間系統對成人學員的學習沒有多少促進力。
從與成人學員相關聯的其他人來看,能同時參與同樣的單位與學校情景的“補充連結”一般是他的同事,發生在家庭與學校之間的補充連結不多。通常情況下,結伴學習有利于彼此信息交流,相互鼓勵,增強彼此的學習動力。當然,一方學習懈怠就會成為負面榜樣,對方通過“觀察學習”非但不會增進學習動力,反而會在對方的帶動下,逐漸同流合污,喪失學習動力??傮w上而言,不論是單位、學校之間,抑或是家庭、學校之間,補充連結并不是很多,有時甚至完全空缺,所以中間系統在這一環節十分薄弱,對成人學習助推力不夠。
2.間接連結。所謂“間接連結”是指由第三方建立起兩個或兩個以上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這里所涉及到的人不是指發展主體,而是與發展主體相關聯的情景中的重要他人,他們經由第三方作為中介形成的聯系是間接聯系,這第三方充當了間接連結橋梁的作用。[4]比如成人學員所在單位領導(重要他人)從其他人(第三方)那里了解到成人教育質量不高,管理松散等情況,他就有可能不太支持員工在成人高校的學習,具體表現為工學沖突時不準假、談及晉升條件時對成教學歷嗤之以鼻等,這些都會阻礙成人學習,挫傷其學習積極性。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一類非支持性的間接連結不在少數。這從側面說明,成人教育機構整體形象不佳,口碑不好,這些都間接影響到成人學習動力系統的激活與維系。
3.環境之間的相互交流。環境之間的相互交流是指為了特定的目的,從一個環境向另一個環境中的人們傳遞特定的信息。其交流的范圍、難易程度等會直接影響個體的發展,影響中間系統作為人的發展情景的潛力。一般成人學員所在單位與學校、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交流很少,尤其是那種雙方有意識、有目的的交往幾近于無。受制于單位本位主義,單位與單位之間的壁壘森嚴,缺乏合作與交流的意識與通道。家庭與學校之間,也是鮮有交集。所以,這種類型的基本上趨近于零交流的中間系統,作為人的發展情景的潛力顯而易見微乎其微。這種中間系統對于成人學習動力的影響自然是幾不可察。
4.環境之間的知識。環境之間的知識是指在某一環境中存在的有關其他環境的信息或者經驗。如果發展主體在進入一個新的環境之前,能預先獲取即將到來的轉變的有關信息、建議和經驗,那么,中間系統作為人的發展的潛力會提高。[5]成人學員在學校、單位、家庭間的切換一般不會存在多大的生態適應障礙,他們預先了解學校情況對于其盡快進入角色有幫助,但當前成人教育的異化現象比較嚴重,成人教育機構的品牌形象每況愈下,口碑越來越差,這種情況下,成人學員入學前預先了解有關信息、經驗顯然無助于其學習,反而會削弱其學習動力。無疑,單位與學校之間信息或經驗相連,當前主要表現為“學用一致”,這種學用結合的情形有利于提升成人學員認知內驅力(cognitive drive),激發學習興趣。但遺憾的是,專志于學、學用結合、出勤率高的成人學員并不多,對于那些經常缺勤、斷斷續續來的學員,認知內驅力是難以激發的,因為它的激發有賴于個體在學習實踐中不斷取得成功。[6]
總之,中間系統對成人學習動機的激發與維持具有較大的助推或阻滯作用,這種作用有賴于發展主體所參與的各種環境之間的關系。總體上來看,中間系統對成人學員的行為和發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不多,支持性中間系統并非主流,微弱性或無涉性中間系統居主。
二、基于人類發展生態學中間系統視角的對策思考
1.多元并舉,提升復合環境參與式中間系統的發展價值。從當前成人學員的實際表現來看,所形成的復合環境參與式的中間系統并不太多,尤其是具有發展潛力的中間系統更少。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要提高成人學員出勤率及參與積極性,否則復合環境參與式的中間系統建構就成為一句空話。其次,在新生報名時,應該對學生準備及需求情況進行分析,安排具有一定資質的咨詢人員進行引導,對其專業、學科、學習安排等提供合理化建議。盡可能使其所學與所用相一致,而不是只圖“過關方便”。同時,我們應該創造條件增進家校聯結,盡可能使無涉或微弱型中間系統逐步轉向更具有促進發展價值的“支持性中間系統”。比如,對初為父母的成人學員,增開育兒講座;對已婚學員,開辦婚姻學堂等。這些措施都有利于增強家校聯結。再次,要注意激發成人學員的學習積極性,使成人學員樂意承擔起學校中的角色,盡管實現單位(家庭)角色與學校角色的完全平衡不太現實,但應削減當前二者間存在的巨大落差。這就需要學校提升品牌形象,教師提高整體素質,專業課程設置合理且切合學生實際需要,遠程教育平臺活動具有吸引力……只有這樣,成人學員才會重視其學校角色的擔當,才會讓自身的學校角色表現從消極走向積極。
針對成人學員與單位同事一起相伴就讀的這類“補充連結”,要進行正面引導,使其發揮積極作用。這可以通過增強學校學習氛圍,改良專業課程設置,改善網絡平臺等措施,增強學?;顒拥奈?,從而使這類“補充連結”對雙方學習起到正面促進作用。
2.重塑學校品牌形象,促使支持性間接連結增多。首先,扭轉當前利益導向的辦學機制,回歸教育本源,圍繞培養人這一根本目的進行徹底改良。其次,上級監管部門應有所作為,改變當前的監管缺位現狀,對當地整個成人教育、遠程教育進行整肅。從大的宏觀背景上營造有利于良性競爭的氛圍,從政策上引導辦學方從逐利性競爭轉向教育質量的競爭。第三,成人教育機構之間,成人教育機構與普通高校之間,應打破單位界域,進行合作,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實現共享共建,避免重復建設與資源浪費。這些措施有利于提升學校品牌形象,促進成人教育、遠程教育的健康發展。這樣社會口碑就會向良性轉化,從而使支持性間接連結增多,進而對成人學習產生正向助推力。
3.搭建廣闊虛擬空間,增進環境之間的相互交流。增進環境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必須打破地方主義、單位本位主義的壁壘枷鎖,充分依靠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突破,搭建廣闊的虛擬空間,從政策上引導政府、單位、學校網絡平臺的聯結,實現網絡的統合,使信息公路真正成為暢通無阻的、四通八達的資源共享之網。除機密因素不能公開的子網之外,在學校所構建的網絡平臺節點,有能通向任何有助于增進教育實效的支路。依托于這樣的功能強大的網絡平臺,成人學員就可以隨意進出單位、學校、家庭,從而增強彼此之間的連結與交流。從這個意義上,改變當前基本上趨近于零交流的中間系統生態,使其作為人的發展情景的潛力顯現出來。
4.扭轉形象,理順通道,使環境之間的知識交流有利于學習動力的增強。當前,環境之間的知識,尤其是有關成人教育機構不良形象的認知,不利于成人學習興趣的激發。要轉變成人教育機構不良形象,需要真正從成人實際出發,不弄虛作假,直面問題,發揮教職員工的主體積極性,學??诒蜗蟮霓D佳一定會實現。這樣,成人學員入學前預先了解有關成人教育機構的信息、經驗,就會激發起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動力。此外,引導成人學員專志于學、學用結合,那么環境之間的知識交流通道就會建立起來,交流的順暢又會增強交流的意愿,良性循環之下,這一類型的中間系統作為人的發展情景的潛力就會增強。
總之,中間系統對成人學習動力的激發與維持作用有賴于成人學習主體所參與的各種環境之間的關系。上述中間系統的各種類型對成人學習的影響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參考文獻:
[1] Urie Bronfenbrenner.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25.
[2] [4][5]薛燁,朱家雄,等.生態學視野下的學前教育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75-77.
[3] 原晉霞.幼兒園班級課程個案的人類發展生態學研究[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36-37.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滿意度;認同
一、ACSI理論與學生學校認同度
滿意是指人對事物表示肯定性的一種心理狀態,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美國學者費耐爾1994年建立了美國的顧客滿意度指數(AmericanCustomerSatisfactionIndex),簡稱“ACSI”,是在對瑞典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式加以修正的基礎上,以顧客價值感知、顧客質量感知和顧客期望為基礎,對顧客滿意度進行評價。價值感知是顧客在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感知和價格水平進行比較后做出的評價。價值感知這一變量表達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質量的價值判斷以及對其的喜好程度,直接影響顧客滿意度。目前,美國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式是世界上上影響最廣泛、應用效果最好的顧客滿意度評價模式。
學生滿意度是將銷售領域的顧客滿意度引入到高等教育領域,把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務看作是商品,學生則是享受高等教育服務的消費者。根據顧客滿意的概念,學生滿意是指學生對學校所提供的全部教育服務,包括整個求學過程中可感知的效果與其期望值比較后,所形成的愉悅或失望的感覺狀態?!坝捎陬櫩蜐M意度是顧客用自己的實際認知與最初的期望進行對比而作出的一個認可度評價?!盵1]因此,學生對學校的滿意度與學生對學校的認同度是正相關的關系,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學生對學校滿意度高,學生在對學校的評價上表現為對學校的高度認同;學生滿意程度低,學生對學校的認同度偏低。因此,研究學生學校認同度就是研究學生學校滿意度,因而顧客滿意度評價理論適用于學生對學校的認同度研究。從學生認同影響上講,學生認同度高,將影響社會對高等教育進行再次消費,如果學生滿意則會向新生及家長、朋友推薦,如果不滿意則會更多抱怨。學生認同度高,學??梢越柚鷮W生的口碑建立良好的社會聲譽,就能夠吸引和保持更多優質生源,往就業單位輸出更高質量的畢業生。這也會促進高職院校品牌形象的樹立,增強在同類型學校中的競爭力,影響到高職院校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二、ACSI視角學生學校認同提升的對策
“影響學生滿意度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不僅與高校所提供的教學服務質量有關,而且與接受教學服務的學生的自我感知有關。”[2]因此追根溯源,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升學生學校認同感。
(1)加強職業觀教育
就業率作為教育部規定的硬性考核指標,一直受到廣大高校的高度重視,就業率的高低不僅關系到高校招生計劃和財政撥款數額,還影響著學生的前途,影響著高校的聲譽與威望。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率平均就業率高達90%以上,但是高就業率不代表著高滿意度。“就業滿意度一般是指求職者在工作找尋過程中感知的就業質量的高低,它取決于求職者的感知與就業期望之間的差異程度?!盵3]在2012年和2013年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對2011屆與2012屆的高職畢業生進行了“對母校的推薦度”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母校的推薦度僅為56%。“對母校的推薦度比較低代表著對工作的滿意度也比較低,”[4]意味著學生對學院的認同度仍然偏低。
1.幫助學生樹立現代職業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得到更大程度的解放,國家和社會在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上尊重多樣性和差異性,這給當代大學生尤其是80、90后學生提供了比較自由和苑諾乃枷牖肪常也掃除了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價值約束和價值障礙;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新的現代價值觀念如自由、平等、誠信、自強等逐漸深入人心,我們應該充分讓學生認識到:人們的職業自由度大大提高,因職業而引發的社會流動更加頻繁。與傳統社會的“身份決定地位”不同,在市場化的職業行為中,職業地位評價與個人社會地位的關聯度越來越高,職業評價日益成為社會流動的主導因素。以“自由”為重要標準的個人主體性的自我決策,正是職業價值觀“現代性”的表現,人們的職業價值觀不再以身份論地位。當前,官本位不再是第一位的因素,而更多地讓位于依托德才、術業(職業)造就的影響力,并且超越了輩份、經濟地位等因素的傳統的簡單排序,逐漸形成了一種近似于“德才兼俱的能者自然受尊”的職業地位觀念和“人人皆可出彩,處處皆可受尊”社會地位觀,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在未來更加成熟的“后市場經濟”社會,社會運作的核心將是知識和人才。
2.引導學生適度的職業期待
引導畢業生設立適度的職業期待。就業滿意度是畢業生對自身就業狀況的總體感受和評價,具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和個性特征。畢業生對個人發展空間、薪酬、行業狀況、職場環境等期待越高,與現實的差距越大,則其就業滿意度越低,對學校的認同度也相應較低。因此必須引導學生適度職業期待,使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能夠面對現實,根據就業市場現狀更新觀念、轉變思想,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對此,建議高職院校將職業規劃教育與專業教育、專業教學相結合,使之貫穿于大學教育教學全過程,將職業目標、職業規劃與專業、行業的實際發展相聯系,讓學生在畢業前了解專業行業的職業發展規律、人才成長周期、薪酬狀況、行業前景、企業文化等,設立符合現實的適度職業期待,減少因期望過高產生的巨大落差,提高就業滿意度的總體評價。
【關鍵詞】保溫 麻醉恢復期 大面積燒傷削痂植皮
中圖分類號:R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7-021-02
Different insulation measures on a large area burn tangential excision of anesthesia recovery
JIANG Fangzhi,QIU Jixiang,TONG Ya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ibin,Sichuan,Yibin 644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general anesthesia of different insulation measures on a large area burn tangential excision anesthesia recovery of patients affected. Method 72 cases of large area burn patients using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of 18 patients, each group were carried out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surgery, normothermia group (A group) was treated no special treatment; e-liquid heating group (B group ) was treated infusion、 blood transfusion electronic liquid heating instrument insulation; Blanket insulation group (C group) was treated operating Table capped electric blanket (38 ~ 40 ℃); consolidated group (D group) was treated electronic liquid heating and insulation blanket. observed in each group of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electrocardiogram, axillary temperature, urine output, blood loss and other changes, and record the recovery from anesthesia period of abnormal blood pressure, arrhythmia, delayed recovery, chills, restlessness were observed etc.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the 4 groups of patients in wak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thermal insulation anesthesia recovery large area burn tangential excision
圍術期低體溫是常見并發癥之一,可致全麻病人出現術后蘇醒延遲、傷口感染、心血管事件、術中失血和需血量增加等并發癥[1-4],已成為圍術期關注的熱點。既往研究發現,采取一定保暖措施可以明顯減少低溫所致的并發癥。此類文獻報到已很多。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保溫方法對大面積燒傷削痂植皮病人全身麻醉恢復期限的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美國麻醉醫師協會術前病人狀況評分(ASA)Ⅰ級~Ⅱ級,大面積燒傷需削痂植皮的病人72例; 男45例,女32例,年齡3歲~62歲(32.5歲±28.5歲),體重10Kg~79Kg。其中90%深Ⅱ燒傷57例,75%深Ⅱ燒傷15例。
1.2 分組方法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人隨機分為4組:對照組(A組),液體加溫組(B組),電熱毯保溫組(C組)及綜合組(D組),每組18例。
1.3 麻醉方法 4組病人全部采用全身麻醉,以咪達唑侖0.05mg/Kg~0.1mg/kg,芬太尼2µg/kg~4µg/kg,丙泊酚1~2mg/kg,維庫溴銨0.08~0.1mg/kg行全身麻醉誘導插管,插管后以靜吸復合維持麻醉。
1.4 保溫措施 手術室溫(22~24℃),A組采用常溫下手術,B組采用電子加溫儀設定溫度37℃對輸液、輸血進行保溫,C組設定電熱毯溫度38~40℃,D組采用液體加溫復合電熱毯加溫的方法。各組水浴箱保溫37℃生理鹽水沖洗創面。
1.5 觀察內容 以深圳邁瑞多功能參數監護儀常規監護全部病人血壓、心率、氧飽和度、體溫等生命體征參數,同時記錄手術時間、輸液量、輸血量、出血量、尿量、手術結束時間及氣管拔管時間、完全清醒時間、寒戰及躁動等指標,以觀察麻醉蘇醒期的并發癥。蘇醒期血壓超過或是低于手術前的30%認為血壓異常,體溫低于36℃認為病人合并低溫,心率大于100次/分或低于60次/分以及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縮等認為心律失常;手術結束到氣管拔管時間超過30分鐘認為蘇醒延遲。
1.6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比較進行方差分析及q檢驗,P
2 結果
2.1 由表1可見,將72例患者隨機分成四組,各組之間的年齡、手術時間、輸液量、輸血量、出血量及尿量差別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4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 例數 年齡 手術時間 輸液量 輸血量 出血量 尿量
A組 18 31.±29.5 155±20 2265±420 600±260 625±302 535±322
B組 18 33.±26.7 160±27 2288±450 560±240 556±330 485±343
C組 18 32.±28.3 158±25 2250±380 580±220 540±305 483±326
D組 18 35.±25.8 155±33 2180±500 540±200 513±200 450±320
F值 0.589 0.214 0.073 0.448 1.212 0.280
P 0.624 0.886 0.974 0.719 0.3111 0.840
2.2 四組之間的蘇醒期并發癥發生率分析:從表2可見,四組之間總體概率分布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4組病人蘇醒期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組別 例數 蘇醒延遲 血壓異常 心律失常 低溫 寒戰 躁動
A組 18 14(70.0) 16(80.0) 17(85.0) 16(80.0) 14(70.0) 9(45.0)
B組 18 7(35.0) 10(55.0) 11(65.0) 8(40.0) 4(20.0) 4(20.0)
C組 18 5(25.0) 9(45.0) 9(45.0) 6(30.0) 4(20.0) 4(20.0)
D組 18 1(5.0) 5(25.0) 2(10.0) 0(0.0). 1(5.0) 1(5.0)
X2值 24.60 17.39 30.33 35.55 22.83 12.36
P
3 討論
3.1 圍手術期低溫對大面積燒傷削痂病人機體的危害 體溫低于36℃屬于體溫過低,研究表明[2.4]低溫可使心臟事件的發生率增加,肝臟代謝率降低。輕度體溫降低可使循環血液中血小板數量減少,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并能激活纖溶系統,導致出出血時間延長[5.6].輕度低體溫可直接損害機體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細胞的氧化殺傷作用,并減少多核粒細胞向感染部位移動。因而增加感染率[7]。從本研究結果看出,常溫組病人蘇醒期血壓異常,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各保溫組,說明常溫組由于低溫使機體發生寒戰、血壓異常,因而可能增加心臟事件的發生率,引起心動過速,心肌缺血,期前收縮等。
3.2 全身麻醉大面積燒傷削痂植皮及手術病人低溫的原因及預防 全身麻醉時下丘腦調節機制,血管運動、寒戰及其他反射均遭抑制,同時代謝率降低、體溫降低.本研究中常溫組體溫降低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各保溫組,說明各保溫組采取保溫措施阻止了體溫的進一步下降。術中輸液、輸血、手術創面較大,身體表面熱量散失是體溫降低的又一原因。本研究表明,各保溫組采用不同的方法保溫,對抗了因冷液體進入機體吸收大量熱和直接散熱等導致血管收縮、寒戰等不利因素,減少蘇醒期的并發癥。組間比較經X2檢驗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因而保溫對術中輸液、輸血及大面積燒傷削痂植皮手術直接散熱所致低溫有預防意義。
3.3 不同保溫措施對全身麻醉蘇醒期時間及并發癥的影響 由于低溫使多數物的代謝降低[8],因而術后蘇醒明顯延長,并容易發生血壓異常、心律失常、寒戰、躁動等并發癥。從本研究蘇醒延遲并發癥觀察上看,保溫各組蘇醒延遲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常溫組。應用液體加溫和電熱毯綜合保溫措施在減少低溫所致的并發癥中作用最明顯。
綜上,大面積燒傷削痂植皮病人采取電子液體加溫和電熱毯保溫的綜合保溫措施可縮短麻醉恢復期,減少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Frank SM, Beattie C, Christopherson R, et al.Unintentional hypothermia is associated with postoperative myocardial ischemia. Anesthesiology. 1993 Mar;78(3):468-76.
[2]Beilin B, Shavit Y, Razumovsky J,et al.Effects of mild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on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s. Anesthesiology. 1998 Nov;89(5):1133-40.
[3]黃麗.圍手術期低體溫的影響因素與預防[J].上海護理,2004,4(3):30-31.
[4]周云霞,任自剛,丁旭.4例心梗伴心衰圍手術期處理及麻醉[J].中國臨床醫生,2003,31(2):35-36.
[5]Schmied H,Kurz A,Sessler DI,et al. Mild hypothermia increases.blood.lossand.transfusion,requirements.during.total.hip arthroplasty.Lancet,2002,347:289-2
92.
[6]HochJ,MiRulenRav,spundaJ,etaL.Perioperative.hgpthermiaandsequelae. Rozhlchiv,2001,80(4):201-205.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高校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就業難是大學生面臨的普遍問題。本文從對會計專業學生的調查問卷入手,對學生就業時主要考慮的因素進行了分析,結合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要特點,對會計專業學生培養目標提出了政策建議。
很多人講,“我們畢業就面臨失業……”真的如此嗎,目前會計人才總體供需狀況如何,會計專業本科生就業前景是否樂觀,社會需要什么樣的會計人才,承擔人才培養任務的高校專業培養目標應作如何調整,這些問題一直是我們關心的問題。為了配合高校培養方案的調整,收集學生對專業認同及就業傾向的信息,向學生傳達企業人才需求信息,我們課題組于2008年3月份分年級對中國礦業大學會計專業本科生發放問卷調查。本次共向會計專業在校三個年級發放問卷180份(大四同學外出實習,故未發放),回收有效問卷171份(回收率95%)。
調查問卷圍繞學生生源、上大學時的專業選擇影響因素、在校學生對專業學習、專業就業的關注程度、就業選擇考慮因素(包括就業地點、薪酬、工作崗位等)、是否會主動關注社會需求調整自身的努力方向、社會對會計人才要求等方面展開。我們對回收的問卷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后,得出如下主要信息,
一、學生就業時考慮的因素分析
會計本科生就業會受多因素影響,一方面會受所在學校影響,另一方面不同年級學生對就業形勢的認識也不一樣。
1、 各年級學生對就業形勢的關心程度不同
大一(共回收52份):非常關心30份(57. 7%),一般22份(42.3%),從不關心0份。
大二(共回收59份):非常關心33份(55. 9%),一般23份(39%),從不關心3份( 5. 1%)。
大三(共回收60份):非常關心34份(56. 7%),一般25份(41.7%),從不關心1份(1. 6%腸)。
由上可見,在被調查學生中:大一到大三的各年級學生中,大約有56%左右的學生非常關心就業.但也應注意的是:有個別同學對專業就業從來都不關心,那么我們應該對這部分特殊對象作進一步調查,分析其原因進行專業興趣的引導或勸其轉專業。
2、各年級學生對就業形勢態度不同
大一(共回收52份):樂觀20份(38.5%,一般26份(50%),不樂觀6份(11.5%)
大二(共回收59份):樂觀14份(23.7%),一般38份(64.4%),不樂觀7份(11.9%),
大三(共回收60份):樂觀20份(33.3%),一般36份(60%),不樂觀4份(6.7%)
由上述分析得出:學生對就業形勢的看法是一般的占五成以上,大家都覺得就業沒有那么容易,但也不是很困難,這一點在大二學生中表現最為突出。大一和大三的學生對就業形勢的樂觀度明顯高于大二的學生,這樣充分說明在大二期間本科生對待就業更多的是迷茫。需要教學或專業教師進行這方面的信息傳遞,加強引導,使學生明確發展方向。
3、就業區域、城市規模、薪酬等方面因素對就業選擇的影響
對就業首選城市以及工資薪酬方面,隨著年級的增長,會計專業本科生也都逐漸改變了想法,就業首選城市及薪酬期望統計結果分析如下,學生的第一選擇都是一線城市或是東部沿海,其中大多數還是選擇東部沿海,只有大二的學生選擇一線城市的人數多于選擇東部沿海城市,選擇東部沿海城市的人數隨著年級的增加逐漸增加,對于中部大中城市,大二的學生選擇較少,而都集中東部沿海和一線城市。此外,大二的學生沒有選擇去西部大城市。
關于就業城市規模大小,學生大多都表示如生活所逼小城鎮也可以接受,但隨著年級的增長,樂于接受小城鎮的人數逐漸增多。堅決不接受小城鎮的學生中大一的人數要比大二和大三的學生多,這也體現了大一學生的心高氣傲一點,還沒有將自己準確定位。不愿接受小城鎮作為工作單位。
在薪酬要求方面,大一的學生更多地集中在3000元以上,大二的學生大多數要求2000~2500元,大三的學生要求在1500~2000元,薪酬要求越來越低,這也說明了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更多的能以理性的目光看待薪酬,而不是僅僅靠自己的期望值。從大一至大三,要求高薪酬的學生數目逐漸下降,要去1500~2000元薪酬的人數逐漸增加。
大學生隨著年級增長以及對會計專業知識的掌握,對自己的定位都在不斷的明確中,不再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不再非大城市大單位不去,不再必須要求高薪水高福利,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發展,更加注重以后經驗的積累以及能力的培養。
二、現代企業的會計人才需求信息
目前我國會計行業十分龐大,從業人員至少有1200萬人,不過高層次會計人才所占比例不到10%。會計人員到底是過剩還是緊缺,就現在企業的需求情況來看,一般會計人員供過于求,而高級財會人才的需求很大,缺口也很大。近期舉行的一場外企招聘會上,一般會計崗位最容易招到人,而上升到財務總監級別,企業哪怕開出高薪也很難招到合適的人才。在本次調查表中,我們向被調查學生傳達了以下信息,
1、國家形勢發展對會計人才提出了挑戰
目前進入國內的外企越來越多,走出國門的中國企業也越來越多,業務的日益國際化要求會計人員除了熟悉中國的會計準則外,還要對國外財會領域的運作規則、法律法規等相當了解,熟悉海外主要的融資市場、主要國家的會計準則和制度、按照國際標準編制財務報表,這些無疑對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能和外語能力、財務控制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2、“四大”眼中的高端會計人才標準
“四大”(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認為,會計學生僅僅是專業素質方面的高水平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用人標準,一名優秀的會計人才還要有綜合職業素質,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對財務或數字有興趣潛能,職業判斷能力強,二是具有領導能力和主動性,三是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四是適應性強,能適應不同地域的工作。會計學生除了專業知識之外,更要有對會計行業的興趣,強調溝通能力、協作能力以及個人的品格等。
三、高校應適應社會需求,適時調整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已不再滿足于“賬房先生”,基礎會計人員市場已經飽和,他們需要的是高素質會計人才。對他們而言,注重務實,打造基礎扎實、財務高管才是當務之急,從事會計的人員不僅要有扎實的基礎、必要的專業證書,做到認真務實、綜合全面才是最為實際的。
【論文關鍵詞】統計學;統計思想;認識
【論文摘要】所謂統計思想,就是在統計實際工作、統計學理論的應用研究中,必須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導思想。統計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變異思想、估計思想、相關思想、擬合思想、檢驗思想等思想。文章通過對統計思想的闡釋,提出關于統計思想認識的三點思考。
1關于統計學
統計學是一門實質性的社會科學,既研究社會生活的客觀規律,也研究統計方法。統計學是繼承和發展基礎統計的理論成果,堅持統計學的社會科學性質,使統計理論研究更接近統計工作實際,在國家和社會得到廣泛發展。
2統計學中的幾種統計思想
2.1統計思想的形成
統計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經歷統計觀念、統計意識、統計理念等階段。統計思想是根據人類社會需求的變化而開展各種統計實踐、統計理論研究與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統的統計思想。
2.2比較常用的幾種統計思想
所謂統計思想,就是統計實際工作、統計學理論及應用研究中必須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導思想。統計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變異思想、估計思想、相關思想、擬合思想、檢驗思想?,F分述如下:
2.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對所要研究對象的簡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幾乎涉及所有統計學理論,是統計學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從總體上看問題,但要求觀察其一般發展趨勢,避免個別偶然現象的干擾,故也體現了總體觀。
2.2.2變異思想
統計研究同類現象的總體特征,它的前提則是總體各單位的特征存在著差異。統計方法就是要認識事物數量方面的差異。統計學反映變異情況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變異”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與變異都是對同類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觀度量。
2.2.3估計思想
估計以樣本推測總體,是對同類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認識方法。使用估計方法有一個預設:樣本與總體具有相同的性質。樣本才能代表總體。但樣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響,在估計理論對置信程度的測量就是保持邏輯嚴謹的必要步驟。
2.2.4相關思想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在變化中,經常出現一些事物相隨共變或相隨共現的情況,總體又是由許多個別事務所組成,這些個別事物是相互關聯的,而我們所研究的事物總體又是在同質性的基礎上形成。因而,總體中的個體之間、這一總體與另一總體之間總是相互關聯的。
2.2.5擬合思想
擬合是對不同類型事物之間關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個單一的關系必須依賴其他關系而存在,所有實際事物的關系都表現得非常復雜,這種方法就是對規律或趨勢的擬合。擬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趨勢。趨勢表達的是“事物和關系的變化過程在數量上所體現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預示的可能性”。
2.2.6檢驗思想
統計方法總是歸納性的,其結論永遠帶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規律所推廣出來的判斷不可能完全可信,檢驗過程就是利用樣本的實際資料來檢驗事先對總體某些數量特征的假設是否可信。
2.3統計思想的特點
作為一門應用統計學,它從數理統計學派汲取新的營養,并且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數學方法,聯系也越來越密切,但在統計思想的體現上與通用學派相比,還有著自己的特別之處。其基本特點能從以下四個方面體現出:(1)統計思想強調方法性與應用性的統一;(2)統計思想強調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3)統計思想強調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4)統計思想強調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統一。
3對統計思想的一些思考3.1要更正當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認識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統計學家高爾頓曾經說過:“統計學具有處理復雜問題的非凡能力,當科學的探索者在前進的過程中荊棘載途時,唯有統計學可以幫助他們打開一條通道”。但事實并非這么簡單,因為我們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可能要比想象的復雜得多。此外,有些人認為方法越復雜越科學,在實際的分析研究中,喜歡簡單問題復雜化,似乎這樣才能顯示其科學含量。其實,真正的科學是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而不是追求復雜化。與此相關聯的是,有些人認為只有推斷統計才是科學,描述統計不是科學,并延伸擴大到只有數理統計是科學、社會經濟統計不是科學這樣的認識。這種認識是極其錯誤的,至少是對社會經濟統計的無知。比利時數學家凱特勒不僅研究概率論,并且注重于把統計學應用于人類事物,試圖把統計學創建成改良社會的一種工具。經濟學和人口統計學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長率等等,均是凱特勒及其弟子們的遺產。
3.2要不斷拓展統計思維方式
統計學是以歸納推理或歸納思維為主要的邏輯方式的。眾所周知,邏輯推理方式主要有兩種: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是基于觀測到的數據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質的信息)去產生新的知識或去驗證一個假設,即以所掌握的數據信息為依據,歸納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結論。歸納推理是要在數據信息的基礎上透過偶然性去發現必然性。演繹推理是對統計認識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據必然性去研究和認識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對數據分析的認識
任何統計研究都離不開數據分析。因為這是得到統計研究結論的必要環節。雖然統計分析的形式隨時代的推移而變化著,但是“從數據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歸納和揭示”作為統計分析的目的卻一直沒有改變。對統計數據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基于同樣的數據會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結論;二是我們所面對的分析數據有時是缺損的或存在不真實性;三是我們所面對的分析數據有時則又是海量的,讓人無從下手。雖然統計數據分析已經經歷了描述性數據分析(DDA)、推斷性數據分析(IDA)和探索性數據分析(EDA)等階段,分析的方法技術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但與人類不斷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問題似乎也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必須深化對數據分析的認識,圍繞“準確解答特定問題并且從數據中獲取一切有效信息”這一目的,不斷拓展研究思路,繼續開展數據分析方法技術的研究。
新晨
參考文獻:
[1]陳福貴.統計思想雛議[J]北京統計,2004,(05).
[2]龐有貴.統計工作及統計思想[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03).
【關鍵詞】統計學;統計思想;認識
1關于統計學
統計學是一門實質性的社會科學,既研究社會生活的客觀規律,也研究統計方法。統計學是繼承和發展基礎統計的理論成果,堅持統計學的社會科學性質,使統計理論研究更接近統計工作實際,在國家和社會得到廣泛發展。
2 統計學中的幾種統計思想
2.1 統計思想的形成
統計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經歷統計觀念、統計意識、統計理念等階段。統計思想是根據人類社會需求的變化而開展各種統計實踐、統計理論研究與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統的統計思想。
2.2 比較常用的幾種統計思想
所謂統計思想,就是統計實際工作、統計學理論及應用研究中必須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導思想。統計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變異思想、估計思想、相關思想、擬合思想、檢驗思想。現分述如下:
2.2.1 均值思想
均值是對所要研究對象的簡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幾乎涉及所有統計學理論,是統計學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從總體上看問題,但要求觀察其一般發展趨勢,避免個別偶然現象的干擾,故也體現了總體觀。
2.2.2 變異思想
統計研究同類現象的總體特征,它的前提則是總體各單位的特征存在著差異。統計方法就是要認識事物數量方面的差異。統計學反映變異情況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變異”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與變異都是對同類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觀度量。
2.2.3 估計思想
估計以樣本推測總體,是對同類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認識方法。使用估計方法有一個預設:樣本與總體具有相同的性質。樣本才能代表總體。但樣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響,在估計理論對置信程度的測量就是保持邏輯嚴謹的必要步驟。
2.2.4 相關思想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在變化中,經常出現一些事物相隨共變或相隨共現的情況,總體又是由許多個別事務所組成,這些個別事物是相互關聯的,而我們所研究的事物總體又是在同質性的基礎上形成。因而,總體中的個體之間、這一總體與另一總體之間總是相互關聯的。
2.2.5 擬合思想
擬合是對不同類型事物之間關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個單一的關系必須依賴其他關系而存在,所有實際事物的關系都表現得非常復雜,這種方法就是對規律或趨勢的擬合。擬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趨勢。趨勢表達的是“事物和關系的變化過程在數量上所體現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預示的可能性”。
2.2.6 檢驗思想
統計方法總是歸納性的,其結論永遠帶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規律所推廣出來的判斷不可能完全可信,檢驗過程就是利用樣本的實際資料來檢驗事先對總體某些數量特征的假設是否可信。
2.3 統計思想的特點
作為一門應用統計學,它從數理統計學派汲取新的營養,并且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數學方法,聯系也越來越密切,但在統計思想的體現上與通用學派相比,還有著自己的特別之處。其基本特點能從以下四個方面體現出:(1)統計思想強調方法性與應用性的統一;(2)統計思想強調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3)統計思想強調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4)統計思想強調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統一。
3 對統計思想的一些思考
3.1 要更正當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認識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統計學家高爾頓曾經說過:“統計學具有處理復雜問題的非凡能力,當科學的探索者在前進的過程中荊棘載途時,唯有統計學可以幫助他們打開一條通道”。但事實并非這么簡單,因為我們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可能要比想象的復雜得多。此外,有些人認為方法越復雜越科學,在實際的分析研究中,喜歡簡單問題復雜化,似乎這樣才能顯示其科學含量。其實,真正的科學是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而不是追求復雜化。與此相關聯的是,有些人認為只有推斷統計才是科學,描述統計不是科學,并延伸擴大到只有數理統計是科學、社會經濟統計不是科學這樣的認識。這種認識是極其錯誤的,至少是對社會經濟統計的無知。比利時數學家凱特勒不僅研究概率論,并且注重于把統計學應用于人類事物,試圖把統計學創建成改良社會的一種工具。經濟學和人口統計學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長率等等,均是凱特勒及其弟子們的遺產。
3.2要不斷拓展統計思維方式
統計學是以歸納推理或歸納思維為主要的邏輯方式的。眾所周知,邏輯推理方式主要有兩種: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是基于觀測到的數據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質的信息)去產生新的知識或去驗證一個假設,即以所掌握的數據信息為依據,歸納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結論。歸納推理是要在數據信息的基礎上透過偶然性去發現必然性。演繹推理是對統計認識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據必然性去研究和認識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對數據分析的認識
任何統計研究都離不開數據分析。因為這是得到統計研究結論的必要環節。雖然統計分析的形式隨時代的推移而變化著,但是“從數據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歸納和揭示”作為統計分析的目的卻一直沒有改變。對統計數據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基于同樣的數據會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結論;二是我們所面對的分析數據有時是缺損的或存在不真實性;三是我們所面對的分析數據有時則又是海量的,讓人無從下手。雖然統計數據分析已經經歷了描述性數據分析(DDA)、推斷性數據分析(IDA)和探索性數據分析(EDA)等階段,分析的方法技術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但與人類不斷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問題似乎也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必須深化對數據分析的認識,圍繞“準確解答特定問題并且從數據中獲取一切有效信息”這一目的,不斷拓展研究思路,繼續開展數據分析方法技術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福貴.統計思想雛議[J]北京統計, 2004,(05) .
[2] 龐有貴.統計工作及統計思想[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04,(03) .
截止到2007年,我國有160所高校設有統計學本科專業,163所培養統計學碩士研究生。2006年授予統計學學士學位5300余人,碩士學位1566人,博士學位186人??梢哉f統計學專業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但統計學專業在我國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而是經過了非常艱難、曲折的過程。筆者認為在袁衛教授劃分的“三個階段”基礎上,結合目前統計學的發展狀況,我國統計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統計學傳入我國到1949年。20世紀初統計學由日本傳入我國,其研究內容和授課內容基本與國外一致,主要是介紹統計學的初步知識,整體水平較低。
第二階段:從1949~1978年峨嵋山會議。這一階段可以說是統計學的分裂和衰退時期。1949年,大學教學模式及專業設置完全參照前蘇聯體制,從此,統計學就被分割成兩部分: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數理統計學被認為是數學的分支,不再稱為“統計學”,被置于數學專業之下,僅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綜合類大學或科學院系統所等研究機構開設。而另一部分就是社會經濟統計學,占據了統計學的主導地位,被稱為“統計學”,實際上是政府統計工作的解釋,主要講解各部門統計指標和統計工作制度,更極端時還被賦予了階級性,被視為階級斗爭的有力武器,完全扭曲了陳希孺先生強度的“數理統計方法是一個中立性的工具”。這30年的統計學教學和研究是以所謂的“部門統計學”為主線設計的,統計學專業大部分設置在“計劃統計系”,與計劃經濟運行體制高度相關,與國家統計工作保持高度一致,從政府統計工作角度講解統計學,當時確實為國家的經濟管理做出了一定貢獻,但作為一門“科學”卻走進了死胡同,研究領域和方法越來越窄,為使其看上去像一門“科學”被迫提出了一些常識性的概念如“標志”、“總量指標”、“總體單位”等繁瑣概念作為研究對象,將簡單問題復雜化,嚴重影響了我國統計學的發展。
第三階段:從1978~1998年教育部將統計學設置為本科一級專業學科。隨著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峨嵋上會議以后,統計學界逐漸由過去的僵化、教條的局面出現了討論和爭鳴,大家開始思考統計學是一門還是兩門學科,數理統計學到底是不是統計學。上個世紀80年代整個統計學界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到90年代“大統計”的主張逐漸被大家認可,特別是原“社會經濟統計學”專業人士認識到統計學再也不能僅僅作為政府統計工作的解釋,必須回歸到“數據”才是唯一的出路。90年代初,經濟體制改革進入關鍵時期,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們認識到“計劃”和“市場”都是調節經濟的手段,國家也不再包大學生分配工作,“計劃統計”專業遭遇前所未有的艱難局面,招生沒人報,分配沒人要,很多院校的計劃統計專業為求生存去掉“計劃”二字改為“統計學專業”或者徹底拋棄“統計”而改為“投資經濟專業”。但面對困難,大部分“統計人”本著“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默默地更新統計學專業知識,逐漸改造統計學課程設置,為迎接統計學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在此期間一些綜合類大學和財經類院校陸續恢復或重建了統計學專業,關于統計學究竟是一門學科還是兩門學科的爭議也逐漸平息,大家基本都公認“統計學是關于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釋數據的科學與藝術”,1992年國家標準委員會將統計學專業由經濟學下的二級學科上升為獨立的、理學中的一級學科,特別是1998年教育部在本科專業中設置了一級專業學科統計學,并根據實際情況設置了經濟學和理學兩個學科的統計學學位。從此,統計學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時期。
第四階段:1998年至今,統計學全面、快速發展時期。經過上個世紀20年的爭論,統計學界對統計學的認識基本取得一致,2003年11月,高等學校統計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在廈門召開年會,根據不同的學位授予情況分別制定了統計學專業的教學規范,確定了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結構、學制及學分安排,極大地促進了統計學的發展,形成了目前統計學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
為了進一步詳細了解統計學專業的發展過程,筆者從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檔案館搜集了原北京經濟學院開設的統計學專業課,并查閱了中國人民大學教務處編制的歷年(包括1986年、1987年和1991年)本科課程內容簡介,各年課程設置可見表1。
表1清晰地呈現出了統計學專業由部門統計向現代統計發展的歷程。
2新形勢下統計學的發展趨勢
進入21世紀以來,統計學教學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由部門統計為主的課程結構轉向以統計方法為主的課程結構,逐步與國際接軌。
從表1可以看出,以前的統計學專業主要講解《工業統計學》、《農業統計學》等與政府統計工作相對應的課程,現在主要講解《抽樣技術》、《回歸分析》、《隨機過程》等與各種統計方法相對應的課程。說明統計學作為方法論科學的學科定位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第二,《統計學》課程授課內容徹底改造。經過多年的爭論,學界對統計學課程有了新的認識,在統計學專業和非統計學專業學科建設中體現明顯。
統計學專業不再開設《統計學》課程。目前大多數院校的統計學專業不再開設《統計學》這門課程。原《統計學》授課內容與其他專業課如數理統計、抽樣技術等重復太多,不再專門開設《統計學》課。對于有些《統計學》課程中有的內容而其他課程中不包括的知識多以《統計思想》、《統計初步》或《描述統計》等課程的形式予以彌補。對于非統計學專業,仍保留了《統計學》課程,但其內容有了很大改變。表2列出了傳統統計學(以上世紀80年代廣為采用的教材《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教科書》為例)與現代統計學(以吳喜之教授編著《統計學:從數據到結論》為例)的主要章節結構:
由表2不難發現,現在的《統計學》刪去了原課程中很多不能說沒有用但肯定是常識性的內容,如總量指標與相對指標等,大量增加了多元統計、非參數統計等內容,并細化了參數估計、假設檢驗等傳統內容。使統計學回歸到了關于數據的方法論本質。
第三,統計教學中強化了計算機技術、統計軟件的應用。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統計方法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和推廣,原先很多手工無法計算的方法變得容易實現,海量數據和復雜的計算不再是統計發展的障礙。在教學中普遍使用SPSS、SAS、R語言等統計軟件,一般的非統計專業最起碼也挖掘了Ex-cel中的統計功能。
第四,強化了統計教學實踐,增加了統計調查內容。統計學是關于數據的科學,數據從哪里來、如何判別數據的適用性是科學使用數據的前提?,F在統計教學中比較強調統計實踐和統計調查,開設了《統計調查》或《市場調查》課程,并增加了調查教學實踐,讓學生親自動手設計問卷、訪問調查,并錄入數據、分析數據,撰寫調查分析報告。有效提高了學生對數據的認識,不再懼怕數據。
第五,教學管理規范化。2003年11月高等學校統計學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在廈門召開的年會上,各方面統計專家達成一致,分別制定了授予理學學位的統計學、授予經濟學學位的統計學教學規范,對課程設置、學分安排等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各院校在教育部教學評估的要求下對統計學教學工作也作出了規范性要求,制定了關于教學大綱、統計教材、掛牌上課、教考分離等相關措施,在教學環節上強化了統一管理。
3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
應該承認統計學經過30年的爭論、改革,有了很大發展和進步,逐漸走向正規化和系統化,逐步縮小與國際先進統計教育水平的差距。但也應該承認,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問題:
(1)統計學專業不開設《統計學》課程,造成學生對統計學課程體系和統計方法體系缺乏整體認識
現在,原《統計學》中每一章基本上都單獨開設為一門課,如回歸分析、抽樣技術、非參數統計等,各門課由不同教師在不同學期開設,分別零散地教給學生,學生缺乏對統計學整體的認識。另一方面有些《統計學》中講授的知識其他課程沒有包含,造成一些遺漏,如綜合評價的方法,在各專業課中都沒有講授。
(2)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統計軟件的使用,本科統計教學出現了“傻瓜化”教學趨勢
統計軟件的應用和數據海量化的趨勢,使得在平常的統計教學中不再強調統計計算,基本上只講統計軟件操作,結果學生只會利用統計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統計數據處理,離開計算機就不會處理數據。另一方面,一般的統計軟件對數據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大部分認可原始數據,而對于組距式的分組數據不能處理,或者如果只給出基本的調查結果如樣本均值、樣本方差等,現在的學生大多不會依據現有數據進行統計推斷,他們只會看統計軟件運行的“P值”,而不知道統計量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況且現在很多單位并沒有像SPSS等這樣的專業統計軟件,這種知識結構會給未來的工作造成一定影響,對于非統計專業學生來講可能會更明顯。
(3)對統計思想的講授不夠充分,學生對統計結果的理解不夠確切
一般來講,非統計專業學生數理統計不單獨開課,而是與概率論合并成《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開一個學期,主要講概率論,一般只講到大數定律、中心極限定理,好一點的講到相關與回歸,很多不講假設檢驗。而在《統計學》課程有限的課時中主要側重講統計方法的基本思路和操作,由于要講的統計方法比較多,還要結合統計軟件的應用,實際上對統計思想的講授并不到位。造成象前文所說,學生學完統計學,只知道看“P值”,“P值”小于0.05就是拒絕原假設,大于0.05就不拒絕原假設,但到底什么是P值,為什么P值小于0.05就可以拒絕原假設,甚至連原假設是什么,拒絕原假設說明什么問題都不知道,這樣的學生不要說非統計專業,就是統計專業四年級學生也不在少數。我們的統計教育被真正徹底地“傻瓜化”了。
(4)統計學專業新課程體系中各課程之間內容的劃分和銜接還有待完善
新的統計學專業課程體系基本是按照統計方法體系構造的,但也保留了若干統計方法應用的課程,如社會統計、商務統計等,如何處理這類課程與純統計方法如回歸分析、時間序列分析等課程間的關系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現階段來看,問題出現在兩個方面,從社會統計等課程本身看,其內容設置與授課對象有一些沖突,一般來講,社會統計學課開課對象是社會學專業學生,商務統計學開課對象是工商管理專業學生,主要講解一些基本統計知識和統計技能就可以了,而我們的開課對象是統計學專業學生,就不能僅講一些基本統計方法,但講些什么,應該怎么講,還沒有答案。另一方面是統計方法課,如時間序列分析、統計預測與決策等課程,更多地是講一些該課程的基本方法應用,不是詳細地講解該課程的數學原理證明和推導過程,這就會與統計方法應用類課程內容相重復,故從課程名稱上看我們的統計學與國際接軌了,但授課內容還有很大差距。
4完善統計教學的建議與措施
(1)開設好《描述統計》或《統計初步》等性質的課。這些課程的出現與統計學專業《統計學》課程的調整有極大的關系,該課程的設置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刪除《統計學》課程的補充。雖然這些課程有其固有的研究內容,但應在一定的彈性范圍內,盡可能彌補其他課程講不到的統計方法,如統計指數、綜合評價等。
(2)科學界定各課程的講授內容,做到既要銜接又不重復。組織各門課程負責人介紹本課程講授的主要知識點和講授程度及要求,在充分協商、溝通的基礎上劃定各課程的授課范圍,確保各課程講授自己該講授的內容,如數理統計學與統計學在參數估計、相關與回歸分析、方差分析等內容。
一、統計學中的幾種常見統計思想
統計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變異思想、估計思想、相關思想、擬合思想、檢驗思想等。統計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經歷統計觀念、統計意識、統計理念等階段。統計思想是根據人類社會需求的變化而開展各種統計實踐、統計理論研究與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統的統計思想。作為一門應用統計學,它從數理統計學派汲取新的營養,并且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數學方法,聯系也越來越密切,但在統計思想的體現上與通用學派相比,還有著自己的特別之處。其基本特點:(1)統計思想強調方法性與應用性的統一;(2)統計思想強調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3)統計思想強調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4)統計思想強調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統一。
1.均值思想
均值是對所要研究對象的簡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幾乎涉及所有統計學理論,是統計學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從總體上看問題,但要求觀察其一般發展趨勢,避免個別偶然現象的干擾,故也體現了總體觀。
2.變異思想
統計研究同類現象的總體特征,它的前提則是總體各單位的特征存在著差異。統計方法就是要認識事物數量方面的差異。統計學反映變異情況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變異”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與變異都是對同類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觀度量。
3.估計思想
估計以樣本推測總體,是對同類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認識方法。使用估計方法有一個預設:樣本與總體具有相同的性質。樣本才能代表總體。但樣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響,在估計理論對置信程度的測量就是保持邏輯嚴謹的必要步驟。
4.相關思想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在變化中,經常出現一些事物相隨共變或相隨共現的情況,總體又是由許多個別事務所組成,這些個別事物是相互關聯的,而我們所研究的事物總體又是在同質性的基礎上形成。因而,總體中的個體之間、這一總體與另一總體之間總是相互關聯的。
5.擬合思想
擬合是對不同類型事物之間關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個單一的關系必須依賴其他關系而存在,所有實際事物的關系都表現得非常復雜,這種方法就是對規律或趨勢的擬合。擬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趨勢。趨勢表達的是“事物和關系的變化過程在數量上所體現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預示的可能性”。
6.檢驗思想
統計方法總是歸納性的,其結論永遠帶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規律所推廣出來的判斷不可能完全可信,檢驗過程就是利用樣本的實際資料來檢驗事先對總體某些數量特征的假設是否可信。
二、對統計思想的若干思考
1.要改變當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認識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統計學家高爾頓曾經說過:“統計學具有處理復雜問題的非凡能力,當科學的探索者在前進的過程中荊棘載途時,唯有統計學可以幫助他們打開一條通道”。但事實并非這么簡單,因為我們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可能要比想象的復雜得多。此外,有些人認為方法越復雜,越科學。在實際的分析研究中,喜歡簡單問題復雜化,似乎這樣才能顯示其科學含量。其實,真正的科學是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而不是追求復雜化。與此相關聯的是,有些人認為只有推斷統計才是科學,描述統計不是科學,并延伸擴大到只有數理統計是科學、社會經濟統計不是科學這樣的認識。這種認識是極其錯誤的,至少是對社會經濟統計的無知。比利時數學家凱特勒不僅研究概率論,并且注重于把統計學應用于人類事物,試圖把統計學創建成改良社會的一種工具。經濟學和人口統計學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長率等等,均是凱特勒及其弟子們的遺產。
2.要不斷拓展統計思維方式
統計學是以歸納推理或歸納思維為主要的邏輯方式的。眾所周知,邏輯推理方式主要有兩種: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是基于觀測到的數據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質的信息)去產生新的知識或去驗證一個假設。即以所掌握的數據信息為依據,歸納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結論。歸納推理是要在數據信息的基礎上透過偶然性去發現必然性。演繹推理是對統計認識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據必然性去研究和認識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