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了約80%以上。比較城市人口,農村勞動力普遍存在文化素質低的問題。雖然近些年,基層普及文化教育工作成效顯著,有效改觀農村文盲率。但是,仍有部分人由于家庭情況和環境等種種客觀因素,文化水平低下,有些勉強達到初中文化程度的,也因自己家鄉經濟落后、機械化程度低以及機械少,對機械一無所知而無法使用和操作機械。正因為文化程度低、思想觀念陳舊、農機培訓工作很難打開局面,給推廣機械化生產帶來很大困難。
2加強農機培訓工作建議
2.1切合實際的農機培訓模式
切合實際的農機培訓模式,是確保農機推廣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保障,更是衡量地方農機推廣效益的基本標準。由此,本著優化工作實踐的原則,建議健全農機培訓模式,逐步引進競爭機制,成立以農機培訓學校為主體,農機協會、農機示范基地等為參與者的多元化培訓模式。完善農機培訓學校的人才輸出機制,提升其市場參與的主體地位,切實提升其經營效益。
2.2高質優選的農機教師隊伍
地方農機師資隊伍水平,直接決定著農機培訓的水準。要想提升師資綜合素質,思想上,要把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到應有的高度。由此,建議優化師資隊伍,合理師資隊伍配置。尤其建議細化考核細則,考核不合格的師資,酌情分流。素質有待提高的,有針對性開展業務培訓。此外,結合農機推廣實際需求,有組織做好“引援”工作。那些責任心強、文化素質高。愿意投身基層農機事業的大中專生,要及時補充到農機培訓隊伍中去,為先行教師隊伍補充新鮮的“血液”,確保先行教師隊伍的高質量,能夠優質承擔農機培訓的重任。
2.3走向基層的農機培訓思路
當前農機培訓教學實效來看,多數仍然沿用傳統的培訓方法、手段、方式等。現代化的農機培訓工作,要求我們培訓出來的人才能夠順應多變的操作環境,走出校門就能直接投身田間作業。但是,傳統脫離實踐的理論教學,難以順應新時代農機操作需求。由此,必須要求我們以創新的思路來應對現代化農機教學。此外,從目前農機買賣市場來看,高新技術的引入,農機科學化的發展態勢,加速了農機改進的實效性,更多更新換代的農機新產品出現在農村市場。由此,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同時,尤以要求我們以創新的思路更新我們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農機培訓走向田間地頭,面向廣大民眾,確保農機培訓的實效性,確保培訓內容能夠滿足農戶作業的基本需求。
2.4更加惠民的政府扶持政策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anxing841018”為你整理了這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管理中心工作總結及2021年工作打算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管理中心工作總結及2021年工作打算
一、2020年工作情況
(一)聚力重大國家戰略實施
一是建設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智慧黃河三角洲”大數據平臺兩項工作,列入省黃河流域發展規劃(送審稿),其中,大數據平臺以建設“智慧黃河”形式列入國家黃河流域規劃綱要。
二是發揮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黃委信息中心等國家大江大河智庫作用,聯合開展項目研究。提出了黃河河口適宜生態流量過程和近海生態需水建議,被黃委部分采納,支撐了河口生態調度和生態補水量;提出了“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修復制度研究”有關建議,納入《黃河法》(初稿),為加強河口生態保護提供法律依據。承辦中國水利學會河口治理與保護專業委員會2020年度學術年會,來自黃委、長江委、珠江委等19家單位40余位專家提出河口治理、三角洲濕地保護與發展等方面建議。
三是支持中科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開展濕地保護、修復與利用研究,“互花米草入侵與防治”成果得到國家部委和省主要領導認可。
(二)聚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出臺《東營市與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實體機構管理辦法》,重點與國內22家高校院所對接聯系,開展人才、技術交流50余次,服務企業60余家,實施市校合作資金項目39個。與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合作建設“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聯合培養研究生課程進修生、訂單培養研究生、工程碩士研究生,第一批14位工程碩士研究生入駐基地。“山東師范大學新發藥業化學班”200名學員接受普通本科規范培養。組織申報并著手實施生態環境部“基于生態效益的持續性有機污染物(POPs)和有毒化學品管理”項目。
(三)聚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開展耐鹽作物推廣,建設黃河口水稻研究中心,構建稻麥兩熟栽培技術模式;建設耐鹽花生示范推廣基地,開展“小麥-花生”兩熟實踐;探索建設“花生特色小鎮”。承辦了“黃河三角洲中醫藥發展與鄉村振興”主題泰山科技論壇。
(四)聚力招才引智。根據市委組織部安排,承擔《東營市“十四五”人才發展規劃》前期調研、初稿草擬工作,開展全市人才工程考核調研工作,為優化全市人才工作提供建議。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7人、合作項目4項,1名高層次人才入選黃河三角洲學者,一名博士后出站。發揮“兩會”秘書處職能,市高層次人才發展促進會完成換屆,博士聯誼會搭建博士科研服務平臺3個。
二、2021年目標思路
2021年,研究院管理中心將以事業單位改革為契機,明確單位職能理順工作思路,發揮高校院所人才智力資源優勢,重點圍繞服務市政府決策咨詢、經濟轉型發展開展工作。
(一)發揮高端智庫作用,為推進實施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當參謀
一是發揮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中科院煙臺海岸帶所等大江大河治理智庫作用,就河口治理、三角洲濕地生態補水等聯合攻關,預測河口海岸變遷情況,為黃河口國家公園規劃、工農業布局等重大規劃提供本底預測。重點依托水利部流域水治理重大科技問題研究項目,提出河口治理戰略,構建行洪輸沙、生態環境和支撐社會經濟協同體系,支撐東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二是發揮可持續發展專家顧問組作用,圍繞我市重大技術、經濟、社會問題及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凝練一批調研課題,由高校院所揭榜完成。
(二)支持高校院所實體機構建設,促進高校院所人才智力資源向我市聚集
一是發揮《東營市市校院所共建實體機構管理辦法》政策引領作用,制定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幫助解決發展難題,保障基本運行。鼓勵實體機構進一步明確職責,組建專職團隊,加強自身建設,加快主辦院所創新要素資源向我市流動。
二是完善高層互動機制。定期通報市校工作動態,推動市校高層交流,及時解決合作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三是實施一批合作項目。對高校院所在我市開展的人才引育、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技術咨詢等方面工作進行評估,聯合實施一批市校合作重點項目。
(三)聚力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為產業轉型發展賦能
一是組建東營高載能電化工工程中心。推廣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化工脫碳生產烯烴技術”,利用綠電工藝和裝備把各類烴、石油轉化為三烯三苯和氫氣,系列技術為0到1棋局顛覆技術。目前已完成技術、工藝、催化劑及關鍵裝備開發,計劃于2021年開展工業示范。該項目一旦實施成功,可將東營地煉企業由煉油型改造為化工型,實現高附加值轉型。
關鍵詞:農產品;專營店;質量信號;博弈
中圖分類號:F304.3 文獻標識碼:B
近年來,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日益重視與自身健康密切相關的食品質量問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生產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同時,通過發展農業一體化經營,使農業生產經營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不斷延長。在這一背景下,農產品零售模式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農產品專營店得到了快速發展。
對農產品零售模式的研究集中在零售渠道的管理與發展方面,萬麗亞、連先亮(2007)和陳雪鳳(2007)分別對特色農產品和無公害農產品的零售模式進行了探討,提出幾種農產品的零售模式,包括“農戶+公司+訂單+市場”和“農產品+超市”模式。儲宇奇(2007)從市場策略方面闡述了農產品銷售存在的問題,例如產品結構不合理、農產品質量不高、品牌意識淡薄和產品包裝不受重視。董曉霞、畢翔和胡定寰(2006)闡述了各時期不同的采購體系,重點探討了新興零售業態――超市的現代化采購體系及其給中國小規模農戶生產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李春成、李崇光(2007)認為不管采用何種農產品營銷渠道體系,政府都需加強市場監管,確保食品安全。王成榮、李誠(2006)和王海岐(2007)認為我國專營店具有廣泛的發展前景。
盡管不少學者對零售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對于新興的農產品專賣店的研究文獻仍然較為缺乏。專賣店是否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是專賣店持續性發展的前提,具有高質量和品牌形象的農產品專賣店能否將其農產品質量信號有效傳遞給消費者顯得十分重要。本文利用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信號傳遞模型(Spence,1974),分析農產品專營店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模型的基本假設
依據農產品專營店與消費者在實際中的質量信號傳遞與購買決策行為,對質量信號博弈模型做出以下基本假設:
1.博弈的參加者。在農產品專營店與消費者的博弈模型中,博弈的雙方為農產品專營店和消費者,為方便起見將農產品專營店作為參加者1,將消費者作為參加者2。模型中引入“自然”作為虛擬參加者,其以一種純機械般的方式來采取行動,在博弈的起始點上以特定的概率隨機選擇參加者的類型。參加人1(農產品專營店)為信號發送者,其類型為私人信息;參加人2(消費者)為信號接收者,其類型為公共信息。
2.策略空間。參加者1(農產品專營店)的信號空間為(高質量信號RH、低質量信號RL),這里的信號主要是通過價格來體現的。農產品專營店根據其出售的農產品分為高質量和低質量,消費者對這兩種類型的農產品專營店的評價分別為Vg和Vd,Vg>Vd,消費者只能根據農產品專營店的定價,判斷其銷售農產品的質量(以下簡稱農產品專營店的質量),即消費者對農產品專營店的質量具有不完全信息。消費者的全部可選策略只包括購買或不購買,農產品專營店的全部可選策略包括定高價或定低價,分別用Ph和Pi表示,且Ph>Pi。
3.農產品專營店與消費者是經濟理性的,嚴格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具有通過交易獲取利益的動力。
4.農產品專營店與消費者的交易能否達成取決于雙方的博弈過程,外部因素暫不加以考慮。
二、模型構建
農產品專營店只有兩種類型:銷售高質量農產品的專營店(g),銷售低質量農產品的專營店(d)。用Vh表示銷售高質量農產品專營店銷售的高質量農產品價值(以下簡稱高質量農產品價值,這一價值中已經包含農產品專營店的正常成本),用Vl表示銷售低質量農產品專營店銷售的低質量農產品價值(以下簡稱低質量農產品價值,這一價值中同樣已經包含農產品專營店的正常成本)。農產品專營店的可選策略空間包括定高價和定低價,用Ph表示定高價,用Pl表示定低價,當然Ph>Pl,高質量農產品專營店(g)可以選擇定高價(Ph),或者選擇定低價(Pl);同樣的,低質量農產品專營店(d)也可以選擇定高價(Ph),或者選擇定低價(Pl)。C表示農產品專營店的非正常成本(只發生在低質量農產品專營店d),包括低質量農產品專營店選擇定高價時所花費的成本(偽裝成本)與低質量農產品專營店為了高價銷售弄虛作假被發現后受到查處的成本(懲罰成本)。
消費者的行動空間為(購買,不購買),這里假定消費者不能討價還價,要么以農產品專營店所定的價格購買,要么不購買。消費者對高質量農產品可接受的價格為Wh,對低質量農產品可接受的價格為Wl,顯然Wh>Wl。W與P之間的差額為消費者剩余(或稱為消費者凈收益),只有為正值時消費者才會購買;P與V之間的差額為銷售者剩余(或稱為銷售者凈收益),只有為正值的時候銷售者才會出售。
1. 博弈雙方的凈收益情況。
(1)高質量農產品專營店g選擇高價格Ph:消費者選擇購買時,農產品專營店的凈收益為Ph-Vh,消費者的凈收益為Wh- Ph;當消費者選擇不購買時,農產品專營店的凈收益為0,消費者的凈收益為0。
(2)高質量農產品專營店g選擇低價格Pl:消費者選擇購買時,農產品專營店的凈收益為Pl-Vh,消費者的凈收益為Wh- Pl;當消費者選擇不購買時,農產品專營店的凈收益為0,消費者的凈收益為0。
(3)低質量農產品專營店d選擇高價格Ph:消費者選擇購買時,農產品專營店的凈收益為Ph-Vl-C,消費者的凈收益為Wl-Ph;當消費者選擇不購買時,農產品專營店的凈收益為C,消費者的凈收益為0。
(4)低質量農產品專營店d選擇低價格Pl:消費者選擇購買時,農產品專營店的凈收益為Pl-Vl,消費者的凈收益為Wl- Pl;當消費者選擇不購買時,農產品專營店的凈收益為0,消費者的凈收益為0。
由于Ph>Pl,所以(Wh-Pl)>(Wh-Ph);同理(Wl-Pl)>(Wl-Ph)。可以假定(Wh-Ph)>(Wl- Pl),即認為相對于用較低的價格購買低質量農產品,消費者更愿意以高價格購買高質量的農產品(該假定僅為分析方便設定,沒有該假定不影響博弈的結論);同時假定消費者對于低質量農產品所愿意承受的最高價也低于農產品專營店出售高質量農產品的價格,即(Wl-Ph)(Wh-Ph)>(Wl-Pl)> 0 >(Wl-Ph)。值得注意的是,當低質量農產品的質量低到對人的健康有所損害(即不安全)的時候,Wl會足夠低(甚至為0),此時(Wl-Pl)
2. 消費者購買農產品專營店出售的農產品的期望凈收益。
E(V)=p(g/h)(Wh-Ph)+p(d/h)(Wl-Ph)+p(g/l)(Wh-Pl)+p(d/l)(Wl-Pl)
其中h表示事件定價高,l表示事件定價低。p(g/h)表示定價高的高質量農產品專營店的條件概率,p(d/h)表示定價高的低質量農產品專營店的條件概率,p(g/l)表示定價低的高質量農產品專營店的條件概率,p(d/l)表示定價低的低質量農產品專營店的條件概率。顯然,當E(V)>0時,消費者選擇購買;當E(V)
3.博弈過程。
(1)“自然”首先選擇參加者1(農產品專營店)的類型θ∈,其中={θ1,…,θk}是參加者1(農產品專營店)的類型空間。基于以上的假定農產品專營店只有高質量(g)與低質量(d)兩種類型,即θ∈{高質量g,低質量d}。參加者1(農產品專營店)知道自己的類型θ,但參加者2(消費者)不知道,只知道農產品專營店屬于θ的先驗概率是p=p(θ),θ∈{g,d},p(g)+p(d)=1,我們令p(g)=θ,則p(d)=1-θ。
(2)農產品專營店觀測到自己的類型(高質量g,低質量d)后選擇發出信號p(價格)∈P,這里P={高價格Ph,低價格Pl}是信號空間。
(3)消費者觀測到農產品專營店發出的信號p(注意不是類型θ),使用貝葉斯法則從先驗概率p=p(θ)得到后驗概率p(θ|p),然后根據后驗概率選擇α∈Α,Α={購買,不購買}是消費者的行動空間。該博弈過程如圖1所示。
三、均衡分析
1. 分離均衡。分離均衡是指農產品專營店傳遞的信號能反映出它的真實類型(g或者d),能夠給消費者的判斷提供充分的信息和依據,當(Ph-Vl-C)
p(g/h)=1,p(d/h)=0,p(g/l)=0,p(d/l)= 1
對于消費者來說,根據自己的判斷,選擇購買的期望收益是:
E(V)=p(g/h)(Wh-Ph)+p(d/h)(Wl-Ph)+p(g/l)(Wh-Pl)+p(d/l)(Wl- Pl)=(Wh- Ph)+(Wl- Pl)
對于消費者而言,當(Wh-Ph)+(Wl-Pl)>0是,購買大于不購買時的收益,消費者應該選擇購買。對農產品專營店來說,當企業質量高時,因為Ph>Pl,所以(Ph-Vh)>(Pl-Vh)應當選擇定高價;當企業質量低時,則取決于C的大小,當(Ph-Vl-C)(Ph-Pl)時選擇定低價是合理的。因此在分離均衡情況下,價格信號可以真實地反映農產品專營店質量,即高質量的農產品專營店會選擇高定價,低質量的農產品專營店會選擇定低價。此時如果依照前面假設(Wh-Ph)>(Wl-Pl),即消費者在高質量、高價格的農產品專營店購買的總收益會大于在低質量、低價格農產品專營店購買的總收益,所以消費者會到高質量農產品專營店購買,分離均衡使得低質量農產品專營店逐漸萎縮、退出市場,農產品專營店向高質量方向發展;當然,如果(Wl-Pl)>(Wh-Ph),即消費者在低質量、低價格的農產品專營店購買的總收益會大于在高質量、高價格農產品專營店購買的總收益,消費者會到低質量農產品專營店購買,分離均衡使得高質量農產品專營店逐漸萎縮、退出市場,農產品專營店向低質量方向發展。綜上所述,在分離均衡狀態下,消費者會選擇到農產品專營店購買,而農產品專營店的發展方向隨著消費者對高、低質量農產品的偏好而變化。
特別是當低質量農產品的質量低到對人的健康有所損害(即不安全)的時候,Wl會足夠低(甚至為0),此時(Wl-Pl)
2. 混同均衡。混同均衡是指質量高、低的農產品專營店都選擇相同的信號,即定高價,此時價格已經起不到傳遞信息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根據貝葉斯法則和農產品專營店的策略做出的判斷為:p(g/h)= p(g),p(d/h)=p(d);而p(g/l)=0,p(d/l)=0。給定(Ph-Vl-C)>(Pl-Vl),由于此時p(g/h)=p(g)=θ,p(d/h)=p(d)=1-θ。
對于消費者來說,根據自己的判斷,選擇購買的期望凈收益是:
E(V)=p(g/h)(Wh-Ph)+p(d/h)(Wl-Ph)+p(g/l)(Wh-Pl)+p(d/l)(Wl- Pl)=p(g)(Wh- Ph)+p(d)(Wl-Ph)=θ(Wh- Ph)+(1-θ)(Wl-Ph)
當θ趨近于1的時候:E(V)= θ(Wh-Ph)+(1-θ)(Wl-Ph)=(Wh- Ph)>0,此時市場上只存在高質量的農產品專營店,期望凈收益為正,消費者選擇購買。
當θ趨近于0的時候:E(V)= θ(Wh-Ph)+(1-θ)(Wl-Ph)=(Wl-Ph)
消費者是否購買取決于E(V)>0還是E(V)0時,消費者選擇購買,當E(V)>0時,消費者選擇不購買。
求解以上不等式得到θ的臨界值:θ=[SX(]W1-Pk[]Wl-Wk[SX)]。
當θ>[SX(]W1-Pk[]Wl-Wk[SX)]時,說明市場中質量高的農產品專營店很多,購買是有益的,消費者購買高質量農產品專營店的農產品收益足以彌補購買低質量農產品專營店農產品的損失,消費者選擇購買。對農產品專營店來說,當質量高時,因為Ph>Pl,應當選擇定高價;當企業質量低時,由于(Ph-Vl-C)>(Pl-Vl),因此仍然選擇定高價。
當θ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C很大,使得(Ph-Vl-C)
3. 準分離均衡。根據貝葉斯法則,企業的判斷為:準分離均衡是指當農產品專營店質量高時,選擇定高價,當農產品專營店質量低時,以概率ω定高價,以概率(1-ω)定低價,即p(h/g)=1,p(h/d)=ω,p(l/d)=1-ω,其中ω∈[0,1]表示市場中存在“欺騙”的農產品專營店的概率。根據前述消費者期望收益的公式:
E(V)=p(g/h)(Wh-Ph)+p(d/h)(Wl-Ph)+p(g/l)(Wh-Pl)+p(d/l)(Wl- Pl)。
其中p(g/h)=[SX(]p(g)p(h/g)[]p(g)p(h/g)+p(d)p(h/d)[SX)]
=[SX(]p(g)[]p(g)+p(d)ω[SX)]=[SX(]θ[]θ+(1-θ)ω[SX)]
p(d/h)=[SX(]p(d)p(h/d)[]p(g)p(h/g)+p(d)p(h/d)[SX)]
=[SX(]p(d)ω[]p(g)p(d)ω[SX)]
=[SX(](1-θ)ω[]θ+(1-θ)ω[SX)]
p(g/l)=0;p(d/l)=1
所以:E(V)=[SX(]θ[]θ+(1-θ)ω[SX)] (Wh-Ph)+[SX(](1-θ)ω[]θ+(1-θ)ω[SX)] (Wl-Ph)+(Wl-Pl)
此時,消費者的期望凈收益和均衡策略會隨ω的變化而變化,并隨機選擇購買或不購買,當ω=1時,變成混同均衡狀態下的期望收益和均衡策略,當ω=0時,變成分離均衡狀態下的期望收益和均衡策略,可以把分離均衡和混同均衡理解為準分離均衡的特殊情況。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表明:消費者是否到農產品專營店購買農產品是雙方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進行博弈的結果。由于雙方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逆向選擇,可能產生多種均衡,其中分離均衡是理想和有效率的均衡。
如果將三種均衡與農產品專營店的不同發展階段想聯系,那么目前的農產品專營店處在混同均衡的狀態下,此時農產品專營店作為一種嶄新的剛剛建立不久,由于市場運作機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場運作效率很低。同時,由于買賣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消費者的購買風險較大。隨著農產品專營店這一零售模式的逐步完善發展,可以近似看成準分離均衡狀態下的市場,此時買賣雙方的收益和策略隨著概率ω的變化而變化,由于概率ω表示并購市場中“欺騙”的農產品專營店出現的概率,是消費者根據收集的市場信息做出判斷的結果,隨著監督懲罰機制、認證機制的不斷發展,伴隨著誠信體系的完善,使得“欺騙”的農產品專營店越來越少,即ω越來越小,消費者購買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農產品專營店向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分離均衡狀態下,農產品專營店各種管理運作體制已經完全建立起來,同時,隨著人們對高品質農產品的偏好越來越強,高品質農產品專營店逐步徹底取代低質量農產品專營店,這也是農產品專營店發展的目標。當然,此時,高品質與低品質會在一個全新的平臺下重新界定,新的高低差距仍然存在,買賣雙方按照市場運作規律進行操作,就能做出合理的決策,這是最理想和最有效率的均衡。
現階段,農產品專營店處在發展的初期,相關制度不健全,市場上魚目混珠,很多農產品專營店質次價高,讓消費者望而怯步。從信號博弈的角度看,目前正處在混同均衡向準分離均衡過度的階段。此時,如果不能采取措施打破混同均衡,同時減小準分離均衡中的ω,是市場逐漸過渡到分離均衡,那么農產品專營店這一新式的將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很可能在沒有進入良性循環的道路上之前就已經夭折。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議:首先,如前所述,當(Ph-Vl- C)(Ph-Pl),這正式分離均衡形成的條件之一。因此,通過政策提高C是目前打破混同均衡、形成分離均衡的關鍵方法之一。
如前所述,C表示農產品專營店的非正常成本,主要包括 “偽裝成本”與 “懲罰成本”。通過完善農產品認證機制、提升品牌影響力以及增加專用性資產投資等方式都可以增加“欺騙”的農產品專營店的“偽裝成本”;加大對質次價高、欺騙消費者的農產品專營店的打擊力度和制裁,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懲罰成本”。其次,市場誠信體系的建設可以減小ω,使得準分離均衡盡量接近乃至最后達到分離均衡,農產品專營店將得到更快發展。最后,提高θ,即高質量農產品專營店的比例,當然這似乎已經超越了該博弈模型的高度。通過政策支撐,大力扶持高質量農產品專營店,使其數量、規模有一個大幅度的提升,在市場中占有足夠大的比重,那么即使出現混同均衡,對于消費者和農產品專營店這一零售主體的發展,影響也是比較小的。
參考文獻:
[1] Spence, M. Market signaling,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2] 陳雪鳳,徐曉波,徐紅梅. 吳江市無公害農產品銷售模式[J].江蘇農村經濟,2007(7): 48-49.
[3] 儲宇奇.我國農產品營銷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17(8): 107-108.
[4] 董曉霞,畢翔,胡定寰.中國城市農產品零售市場變遷及其對農戶的影響[J].農村經濟,2006(2): 87-90.
[5] 李春成,李崇光.農產品零售終端績效評價與比較[J].農業經濟問題,2007(1): 81-85.
[關鍵詞]科技博覽會; 廟會 ; 現狀 ;科技本色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1-0354-01
前言
以“未來”為主題的中國(壽光)第十五屆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盛大開幕。壽光蔬菜博覽會是由中國農業部、商業部等多部門主辦,山東農業廳和壽光市人民政府承辦,部分駐外使館和涉農組織協辦的高級別的農業科技展覽會。可是在整個展會期間,蔬菜科技博覽會儼然變成了廟會旅游節,在這個高層次的平臺上唱主角的不是科技成果而變成了旅游觀光。
一、 第十五屆壽光蔬菜博覽會的科技成果展覽現狀;
(一)、科技展覽會變成了旅游廟會;
在本屆菜博會上最有價值的蔬菜科技成果展示只集中在一號廳,主要包括農業機械、種子化肥、農業設施。而占展覽主體的則是商品展銷和農業文化,主要包括食品小吃、紀念品、字畫等,甚至包括房子促銷和汽車展覽也各占據了一個展覽館;在另一個方面來看,參觀者也是以旅游觀光為主,借助五一長假之際,他們主要的目的是游玩,而真正到蔬菜科技展位上來詢問科技成果運用的卻寥寥無幾。這種廟會景觀的狀況很難讓人相信其展出的技術具有高科技含量。
(二)、科技成果層次不高,質量低;
通過問卷調查,在本次科技博覽會的參展商中國有企業只占4.4%,民營企業占21%,個體企業占43%,個體企業占1.9%,合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占6.6%和4.7%,而政府部分、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所占的比例為1.5%、1.5%、0.9%。而中國500強企業只占4.1%,省馳名企業占17.1%,中小企業占48.5%,其他占19.3%;本屆展出的蔬菜科技成果主要包括農業機械、農藥種子化肥等農資、農業設施材料、新蔬菜品種的開發、農業加工新產品、新的蔬菜種植管理技術等幾個方面,且占所展出的比例不大,而這些產品基本上都是一些舊科技成果,缺乏高、精、新的科技成果,更談不上技術創新了。在以上兩個方面來看本屆菜博會的展出的科技成果層次不高,質量低。
(三) 、科技成果數量少;
本屆菜博會的科技成果數量少主要表現在科技成果的展覽與農產品的展銷相比數量可憐。第一,在所調查的參展商主營業務領域來看,大部分參展商是來賣產品的。第二,本屆菜博會的展銷小吃、紀念品等商品的推銷攤位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在十余個展覽館中,每個展館都有這些攤位,與其相比,科技成果展覽的攤位數量要少很多。
(四) 、參觀者多為旅游觀光者,缺少招商引資項目和合作者,展覽效果不佳;
在對本屆菜博會的調查中發現,每日接待參觀者人數在100人以內的攤位占22.%,接待人數在100―500的攤位占19%,人數在500―1000的攤位占15.5%,接待人數在1000―10000的攤位占9.8%,接待人數超過一萬的占9.5%,還有23.8%的攤位每天的接待人數基本為零。從本屆菜博會總體接待的參觀人數來看,每天會有幾萬人進入會館,進行參觀。另外對參展商達成的交易合作的調查來看,18%的參展商認為很滿意,39.3%的參展商認為較滿意,33.6%的參展商認為一般,6%的參展商認為較差或者很差。由此看來參觀者多為旅游觀光者,缺少招商引資項目和合作者,展覽效果不佳;
(五) 、缺乏為科技成果展示提供綜合服務保障;
在本屆菜博會中,存在手機信號不好,就餐不方便,環境衛生差,缺乏安檢巡視,沒有接待和解說服務,車位緊張,缺乏指示標志等問題,這些都表現出了主辦方對展覽會舉辦工作中的不足。
二、 第十五屆壽光蔬菜博覽會科技成果展覽效果不樂觀的原因分析;
(一) 、主辦方的指導思想出現偏差,定位不準確;
本屆菜博會科技含量不理想,過于偏重旅游觀光的經濟效應,出現了參觀者趕廟會,湊熱鬧的現狀,這些情況主要來源于主辦方的指導思想出現偏差,定位不準確所導致的。首先,主辦方過于追求外在的轟動效應和規模層次這些外在的實力表現,而忽視了內在軟實力的建設和完善,對農業現在的發展現狀和趨勢把握不準確,從而沒有貼近現實生產的需要和農業領域新技術運用的趨勢。
(二) 、政府的主導思想影響;
壽光菜博會作為政府主辦的高層次科技博覽會,政府的主導思想對其影響甚大。由于現在政府工作的重點依然是經濟工作,所以政府的這種主導思想必然會直接影響本屆菜博會,這就容易使得出現借菜博會之名帶動經濟發展的傾向。另外,近幾年隨著旅游經濟作為綠色經濟一直被政府所追捧,在一定程度上這也導致了本屆菜博會的廟會旅游現狀的出現。
(三) 、主辦方缺乏綜合服務,工作存在不足導致博覽會缺乏規范性展覽;
本屆菜博會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相關配套設施服務的不完善使得無論是參展商還是參觀者都頗有微詞。一方面相關配套設施和服務不完善,內在軟實力得不到提高,使得本屆菜博會對項目合作者缺乏了吸引了;另一方面,本屆菜博會缺乏規范性的展覽規劃,展位和展覽館的規劃設計不合理等這些方面都大大限制了展覽效果。
(四) 、成本投入過大,缺乏高質量的科技成果以及對招商引資的吸引力不足;
本屆菜博會除了繳納展位費之外,還學要繳納一系列的相關費用,這些費用無疑是增加了參展成本,致使高質量的實用科技得不到參展支持,而無緣參展會,這對剛剛創業的參展企業來說也是一種打擊。
三、 對壽光蔬菜博覽會提高科技展覽效果的建議策略;
(一) 、明確指導思想,將重點放在科技成果的展示以及科技生產力的轉化上。
作為展示科技成果,尋求合作引資的平臺,博覽會應該明確這一指導思想,博覽會要引進能夠快速轉換為現實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的科學技術,將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科技含量和招商引資上。
(二) 、增加高質量、高層次的現代化和信息化的科技成果展覽;
科技博覽會要想辦出特色,增加影響力,就要增加高質量、高層次的科技成果展示,高、精、尖、新的科學技術可以增加博覽會的吸引力。一方面要把握這一領域內新的科學技術的出現和應用,緊跟時代潮流;另一方面也要分析這一領域受眾的需求,要以解決現實生產中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為根據。
(三) 、完善各方面的工作,提供滿意的綜合服務,辦出特色;
在一定程度上評價科技博覽會評價也根據其人性化的配套設施和提供完善的服務,因此,科技博覽會的舉辦一定要在立足自身的特色的基礎上,完善各方面的工作,提供滿意的綜合服務,以保證展覽效果和增加吸引力,既要有特色,又要贏得口碑。
(四) 、增加科技博覽會的吸引力,以增加尋求合作;
增肌科技博覽會的吸引力出了依靠高質量的優秀科技成果和有特色的展覽服務之外,還要多邀請相關領域的企業和對科技有需求的受眾,以尋求招商引資和項目合作,從而產生更大的推廣效應。
關鍵詞:知識產權;種業發展;植物新品種權;地理標志保護
種子是保障農產品持續高產的基礎,優良種子對于提高農作物單產具有高貢獻率,比如發達國家優良種子的貢獻率可達50%~60%,我國約為45%,對保證我國糧食安全和農產品穩產具有重要戰略意義[1]。目前大部分發達國家利用知識產權等手段壟斷相關基因資源和生物育種技術,擁有知識產權發展優勢,搶先占領了種業市場。可以說,全球種業市場的競爭是以種業知識產權的競爭為主。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加快種業科技成果轉化,對促進種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
1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現狀
1.1種業知識產權申請現狀
知識產權是種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屏障,排他性和獨占性的特征能夠保護知識產權擁有者進行進一步的科技創新。種業知識產權保護主要包括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新品種權以及地理標志等[3]。在農業植物新品種權方面,2019年我國農業植物新品種權申請量超過5000件,超過了農業農村部開放新品種權以來申請數量的總和,并且我國連續3年的年度申請量居世界首位[4]。截至2020年10月,我國申請植物新品種權的總量高達3.9萬件,總授權量已達1.5萬件[5],并且相關指標呈逐年增長趨勢[6]。在地理標志保護方面,截至2020年11月底,832個已經脫貧摘帽的貧困縣中,已有60%以上的地方都擁有地理標志[7]。截至2020年底,我國批準的地理標志產品高達2391個,累計注冊的地理標志商標高達6085件[8]。
1.2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法律現狀
我國種業不斷向市場化發展,相關法律法規日益完善,高度重視種業企業的科技創新發展,加強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決定作用,并且進一步加強種業知識產權的保護。現階段我國種業知識產權法律體系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以下簡稱《種子法》)、《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以下簡稱《專利法》)為主,以有關司法解釋為補充的法律法規體系。植物新品種權通過《種子法》與《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等得到有效保護;植物品種的相關功能基因和生產方法等得到了《專利法》的保護;種子來源及商業聲譽得到了地理標志保護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的保護;為打擊偽劣種子等農資制假售假犯罪,《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了生產、銷售偽劣種子罪,銷售偽劣產品罪,侵犯注冊商標罪等多個罪名[9]。
1.3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實踐現狀
從實踐方面看,在我國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大力支持下,國家糧食增產豐收。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在推進我國現代種業發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種業知識產權的保護測試及標準體系在《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與最新修訂版《種子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的保護下不斷完善,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日益健全,推動了我國種業育種創新。當前我國以水稻、玉米、小麥為主的主導品種中,保護品種占七成以上,推廣面積居前10位的品種中,保護品種占八成。鄭單958、濟麥22等大量自主選育、綜合性狀優良的新品種不斷更新迭代,為國家糧食節本、增產、增效發揮了重要作用。
2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2.1種業侵權事件明顯增多
近幾年來,我國種業侵權事件顯著增加,人們對仿冒仿制等亂象反響強烈。2016-2020年關于植物新品種糾紛的案件從66件增加到252件,其中侵權的案件就超八成。目前,修飾性、模仿性為主的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申請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品種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10]。這樣下去必然會破壞我國種業創新環境,影響種業的高質量發展。
2.2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有待完善
現行的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中,對新品種的定義較為狹窄,對知識產權種業原始創新品種缺乏保護,新品種審批效率較低,執法隊伍的技術手段有限,導致維權很難,再加上政府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服務不到位,存在多頭管理、操作規范比較缺乏等問題,未能有效地激勵種業原始育種投資。同時面臨著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高質量知識產權創造不足的問題,限制了我國種業的發展。
2.3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有待規范
目前我國種業知識產權相關法律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國依然存在銷售偽劣種子、銷售偽劣農產品、侵權易、維權難等現實情況。行政執法和司法銜接也需要加強和完善。從農戶的角度來看,因其種業科技創新能力較弱,在種業市場上處于被動地位,而我國涉及到農民利益保護的法律法規還很少。
2.4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足
目前很多種業科研機構和種子企業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存在工作目標不明確、重論文不重專利的情況,只關注創新育種和銷售而忽略了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再加上較高的維權成本且侵權賠償數額不高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對種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國內很多優異種質資源被國外申請專利,知識產權被他人搶先注冊,使我國種子企業蒙受損失,種業發展受制于人。
3促進種業發展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
3.1創新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方式和手段
面對種業侵權事件明顯增多,從信息診斷、申請與保護、轉讓與收益分配等環節對種業知識產權進行全程管理,提高知識產權行政保護效能;加大違法行政處罰力度,加強侵權糾紛行政裁決,有效遏制惡意、群體、重復侵權;完善專利、商標侵權判斷標準;通過對專利權、商標權、植物新品種權、地理標志保護等方式,積極引導種業企業對制種育種過程中的重要技術和育種成果等進行保護,廣泛使用知識產權手段參與市場競爭過程,培育種業品牌優勢。
3.2促進種業高質量發展,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完善種業新品種的定義,加強對種業知識產權原始創新品種保護;提高種業知識產權管理水平,提升新品種審批效率,有效銜接種業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建立健全關于種業知識產權管理的相關規章制度,完善執法隊伍的技術手段;加快種業知識產權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提高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水平,促進知識產權與種業產業融合發展;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人才建設,不斷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提升創新質量,把培育高附加值專利融入到種業創新的全過程,培育高價值和高附加值的種業專利,促進種業高質量發展。
3.3完善我國種業知識產權法律政策體系
首先,加強種業知識產權基礎性法律研究,通過增加基礎研究經費、引進專業性人才逐步完善種業知識產權基礎法律;其次,完善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手段構建保護制度;最后,建立健全司法保護體系,綜合司法、行政和自我保護的手段,構建全方位保護體系。
3.4提高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伴我闖天涯”為你整理了這篇2020年人大建議辦理工作總結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2020年,市農委共承辦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代表建議23件,其中重點督辦建議2件。目前已全部辦理完畢,相關代表已全部進行了書面反饋、網上答復和公開,滿意率為100%。現將辦理情況總結如下:
一、強化組織領導
為切實做好2020年度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的辦理工作,確保建議提案辦理工作領導到位、責任落實,成立了市農委人大建議、政協提案辦理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委黨組書記、主任樊惠林同志擔任,副組長由黨組成員鄭深懷同志擔任,各分管領導和處室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委辦公室主任黃劍同志兼任,并明確了專人具體負責建議提案辦理日常工作。
二、落實責任主體
印發了《鄭州市農業農村工作委員會關于印發2020年度人大建議暨政協提案辦理實施方案的通知》(鄭農辦〔2020〕17號),對辦理任務進行了分解,要求各承辦處室分管領導親自安排部署辦理工作,仔細研究建議提案反映的問題和意見,制定辦理工作計劃,落實辦理工作責任,把每一件建議提案分解落實到具體責任人,親自協調解決難點問題,親自審核答復內容,做到有人牽頭、有人聯系、有人落實,確保按時辦結答復率、見面溝通率、滿意率達到100%。
三、提高辦理實效
建議提案辦理質量的高低,不僅關系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作用的發揮,也影響著全市“三農”工作的發展。為此,我們要求各承辦處室重點關注建議提案辦理的實效,在嚴格落實辦理程序、辦理規定的同時,突出做好溝通和協商工作,充分尊重代表和委員意見建議。對能夠解決的事項,盡心盡力解決;對受條件限制暫時不能解決的要列入計劃,創造條件加以解決;對因客觀條件限制而無法解決的難題,要立即向代表、委員說明情況,做好解釋工作,做到在交流中增進共識,在溝通中推進工作,切實提高辦理實效。
四、加強督促督辦
明確由辦公室督促人大建議、政協提案辦理工作,建立了辦理工作臺賬,對辦理進度實行周調度,實時跟蹤辦理進展情況,及時提醒承辦處室辦理時限和具體要求,督促辦理的進度及滿意度,通報工作進展,并將工作落實情況反饋給委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確保建議提案高質量按期辦結。
五、辦好重點答復
于8月13日,召開了2020年度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接待日活動,邀請了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建議和提案辦理情況進行見面答復,其中市農委承辦的2件重點建議完成了見面辦結,滿意率100%。通過落實“代表委員接待日”的工作制度,與會的代表委員均表示十分滿意,一致認為通過見面辦理,進一步加深了對全市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認識,進一步促進了信息的交換和交流。
六、落實公示公開
關鍵詞:設施瓜菜;配套技術;市場化運作
近年來,由平羅縣農業農村局負責編寫《平羅縣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規劃》《平羅縣2021年-2025年現代農業示發展規劃》,制定具體實施方案、規劃設計,繪制實施區域圖,為縣委、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縣委、政府整合支農財力,實施多元化投資策略,堅持以政府扶持資金為導向,以企業實體和農民為投資主體,以銀行信貸為依托,實行市場化運作,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園區建設。重點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主線,穩步發展設施蔬菜,著力提高設施農業的裝備水平和技術支撐能力,支持鼓勵建設高標準設施大棚,主推綠色高質高效設施瓜菜產業提質增效配套栽培技術,促進瓜菜產業科技進步,全縣設施農業總面積達到1066.67hm2,設施農業已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之一。但設施瓜菜產業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制約著設施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1設施瓜菜產業發展現狀
1.1設施農業生產情況
截至2021年7月底,全縣設施農業總面積1066.67hm2,其中:日光溫室累計生產面積617.4hm2,大跨度拱棚生產面積84hm2,各類中小拱棚生產面積365.26hm2。設施農業的主要是早春茬、秋冬茬、冬春一大茬三種,主栽蔬菜是西紅柿57%,西(甜)瓜10%,黃瓜13%,辣椒15%,其他蔬菜5%;大中拱棚主栽蔬菜比例為:果類蔬菜占45%,瓜類20%,葉菜及其他蔬菜占35%。
1.2產業發展區域布局
重點建設以109國道城關、姚伏、高莊等鄉鎮,河東地區紅陶公路兩側陶樂鎮廟廟湖村、紅崖子鄉紅瑞村、紅瑞村為主的日光節能溫室設施瓜菜示范區、移動大棚設施瓜菜示范區,主要種植西甜瓜、辣椒、西紅柿、沙漠供港菜、保健南瓜、蘑菇等瓜菜品種,豐富設施瓜菜品種,實現蔬菜周年供應。
1.3設施農業投入生產面積、茬口安排及品種布局
平羅縣設施農業主要包括:日光溫室、大拱棚、中小拱棚、地爬棚。產品有設施瓜菜、蘑菇(平菇、香菇)、設施園藝(葡萄、油桃、李子)等,其中設施蔬菜占到95%以上。該縣溫室茬口主要是早春茬、秋冬茬、冬春一大茬三種,品種布局是西紅柿57%,西(甜)瓜10%,黃瓜13%,辣椒15%,其他蔬菜5%;移動式大棚蔬菜種植比例為:果類蔬菜占45%,瓜類20%,葉菜及其他蔬菜占35%;地爬棚種植作物全部為早春茬韭菜。1.4設施農業產量、效益分析2019年~2020年設施農業平均產量5322kg/667m2,總產量8.03萬t,平均產值8680元/667m2,較上年增加410元,增4.9%,設施農業總產值約1.3億元。其中:日光溫室平均產量5840kg/667m2,較去年同期增加140kg,增0.18%,平均產值15551元/667m2,平均純收入8251元/667m2。;平均產值12060元/667m2,較上年同期增加2490元,增19.1%;設施果樹平均產值22000元/667m2,與上年持平;各類大中小拱棚平均產量5330kg/667m2,較上年增加130kg,產值5600元/667m2,較上年增500元,增9.8%;地爬棚韭菜平均產量8340kg/667m2,產值5890元/667m2,較上年增520元,增9.7%。供港蔬菜總面積493.33hm2,平均產量6200kg/667m2,與上年持平,平均產值22000元/667m2,較上年增加4000元,增22.2%。
2設施瓜菜生產取得的成效顯著
2.1設施農業園區進一步擴大
以寧夏泰金種業、華泰農新品種展示園區為平臺,每年引進各類設施瓜菜品種40個以上,培育各類優質瓜菜種苗3800萬株以上,全縣設施瓜菜基質穴盤育苗移栽技術應用率達到100%;在陶樂鎮新建沙漠瓜菜產業園280hm2,產業園建有育苗基地、日光溫室、大跨度拱棚、連棟拱棚,推廣設施瓜菜集成技術;在紅翔、紅瑞、廟廟湖三個移民村實施生態移民產幫扶項目;在陶樂鎮廟廟湖村已建設模塊化裝配式日光溫室60座,土墻結構日光節能溫室50座,磚混結構育苗溫室16座,計劃新建溫室100座;在紅崖子鄉已建設模塊化裝配式日光溫室20座,新建土墻結構日光溫室25座,在紅翔村新建溫室10座;使全縣設施農業總面積達到1086.66hm2。
2.2設施配套技術應用率逐年提高
集約化基質穴盤育苗和嫁接育苗技術、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精準水肥一體化技術、蚯蚓生物套種套養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張掛黃藍板技術、新型保溫棉被、自動卷簾機等配套新技術得到推廣應用,使設施蔬菜提質增效綜合栽培技術應用率達到96%以上,較2020年提高2個百分點。
2.3市場營銷體系不斷完善、銷售網絡逐步形成
依托石嘴山市瓜菜協會、寧夏塞上春農產品物流有限公司、華泰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中青農業科技公司、“樂海山”西瓜協會、紅翔沙漠甜瓜專業合作社、盈豐植保專業合作社、泰金種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社的產業帶動和協作優勢,完善現有13個鄉鎮農貿市場服務功能,進一步加強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基本形成了縣有公司,鄉有協會、村有合作經濟組織,有設施產業基地、有銷售平臺的農產品流通體系,產銷銜接,內銷、外銷、電商銷售網絡初步形成,促進了設施農產品的銷售流通[1]。
3設施瓜菜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產業規模小,市場競爭力差
平羅縣的設施蔬菜產業雖已形成一定的規模,但全縣設施農業總面積不足1333.33hm2,主導產業日光節能溫室面積不足666.67hm2,與全區發達縣市相比,總體布局分散,規模小,特色優勢產品不明顯,也不利于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建設,沒有外部市場競爭優勢。
3.2技術人員不足,技術服務不全面
設施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推廣速度慢,從事設施蔬菜生產的技術人員數量有限,造成技術服務質量跟不上設施發展的步伐,技術服務不全面[2]。
3.3茬口安排單一,種植面積小
受多種因素制約,大部分菜農還停留在傳統種植模式上,設施蔬菜規模小,茬口安排單一,設施農業的反季節作用發揮不明顯,且有部分設施閑置,效益不高。
3.4扶持資金投入不足,缺乏發展后勁
設施農業的發展,投入高、風險大,建設和經營溫室一次性投資較大,而扶持資金有限,農民經濟人、合作社自籌資金建設溫室的積極性仍然不高。移民群眾認識不足,各種擔心使他們不敢大膽從事設施農業生產,建造的溫室只能暫時由大戶承包經營,以此帶動他們走發展設施農業的路子,這些因素制約了設施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4設施瓜菜產業發展方向及對策建議
4.1示范引導,轉變觀念,提高農民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鞏固、完善、提高現有各類蔬菜生產水平的基礎上,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力度,深入開展示范引導,組織農民觀摩學習,轉變觀念,提高生態移民村農民發展蔬菜生產,特別是設施蔬菜生產的積極性。
4.2強化科技推廣力度,提升蔬菜產業科技含量
以設施蔬菜標準園、沙漠瓜菜產業園、生態移民產業幫扶項目建設為載體,加快設施蔬菜提質增效新技術、綠色高質量發展配套生產技術的引進、研究、示范和推廣應用,狠抓技術組裝配套,提高技術到位率、普及率,依靠科技提高單產,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采取各種有效形式,有計劃地對技術人員、農民進行科技培訓,不斷提高技術人員和菜農的科技素質,培養一批技術員、土專家和設施蔬菜生產能人。
4.3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推動流通銷售
抓流通先抓市場的指導思想,加強對蔬菜市場的扶持培育。依托城關蔬菜批發市場,逐步完善市場信息服務、冷藏貯運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擴大市場向外銷售的功能,提升市場規模,增強市場的集散能力和輻射能力。以個體運銷大戶和專業大戶作為重點,扶持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使農民經紀人起到上聯市場、下聯基地和農戶的流通橋梁作用[3]。
4.4以發展設施農業為突破口,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瞄準國家生態移產業扶持項目,發揮地域優勢和政策優勢,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和科技力量,傾力打造寧夏銀北地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舉全縣之力,大力發展以平羅縣河東地區陶樂鎮、紅崖子鄉、高仁鄉為重點的沙漠設施日光溫室、大跨度拱棚、連棟拱棚建設,推廣先進設施農業提質增效新技術,提升設施農業裝備水平,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全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鄉村振興做更多貢獻。
5結束語
通過對設施瓜菜的產業發展現狀與成效進行研究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要示范引導,轉變觀念,提高農民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化科技推廣力度,提升蔬菜產業科技含量;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推動流通銷售;以發展設施農業為突破口,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對促進當地設施瓜菜向優質、高效、生態、綠色、產業化方向發展起到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艷萍.寧縣設施瓜菜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0(9):67-69,72.
[2]沙新林,謝華,楊冬艷,等.寧夏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園藝與種苗,2017(10):4-8.
生產現狀
栽培類型及分布
設施馬鈴薯依據設施類型主要分為:地膜覆蓋栽培、陽畦栽培、小拱棚覆蓋栽培、日光溫室栽培、大棚覆蓋栽培。馬鈴薯是赤峰市西部和北部冷涼地區的特色和優勢作物,赤峰地區設施馬鈴薯種植面積較大的地區有林西縣、克旗、喀旗西部、左旗、阿旗及松山西部。由于赤峰地區設施蔬菜面積較大,溫室及大棚主要用于發展蔬菜產業,所以本地區設施馬鈴薯主要以地膜覆蓋栽培、陽畦栽培、小拱棚覆蓋栽培為主。
品種選擇及種薯質量
赤峰市大部分農戶選擇購買商品薯作為種薯使用,部分農民自留種子或串用種子,種薯質量水平較低。主要品種有大白花、雪花白、紫花白、克新一號等。
單產水平及效益
隨著設施馬鈴薯的發展,赤峰市馬鈴薯單產水平不斷提高,效益顯著。通過近幾年的示范種植,全膜覆蓋種植平均單產達2750 kg/667m2,比露地增產500 kg/667m2。全膜馬鈴薯產值4125 元/667m2,與露地馬鈴薯產值只有3375 元/667m2 (以近3 年內赤峰市馬鈴薯秋季收購均價1.5 元/kg計算)相比,效益增加明顯。
存在的問題
品種混亂,種薯質量差
盡管農業部門極力推廣脫毒馬鈴薯種薯,讓農民用上放心種,但筆者對2011年及2012年赤峰市春種馬鈴薯種薯市場及種植戶進行調查發現,市場上銷售的種薯大部分是從呼和浩特和烏蘭察布引進的商品薯。由于脫毒種薯的價格明顯高于商品薯,農民寧愿買價格低的商品薯,也不愿意買優質價高的脫毒種,甚至部分農戶自己串用種子,這樣勢必嚴重影響種薯的質量。另一方面,我國嚴重缺乏種薯質量檢查的權威認證機構,不能嚴格地對種薯生產進行質量控制,對馬鈴薯種薯市場監管有困難,致使馬鈴薯種薯質量難以保障。
標準化水平低
標準化水平低主要表現在:一是良種普及率低,脫毒種價格較高及經過幾代擴繁后,很難達到脫毒種的標準,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的提高;二是生產水平低,主要表現是先進的栽培技術入戶率低;三是產品標準化程度低,混收、混貯、混運、混銷現象普通存在,貯藏能力極低,運輸條件差。
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
目前,赤峰市馬鈴薯種植主要靠畜力,人工種植,勞動強度大。另外,赤峰市屬于半干旱地區,氣候特點為十年九旱,雖然經過多年的農田基礎建設,但目前與馬鈴薯生產相適應的配套設施,如貯藏窖、噴灌設施及配方肥生產還不配套,基礎設施無法滿足大規模馬鈴薯生產。
發展建議
提高認識,確定馬鈴薯產業的優勢地位
赤峰地區高寒冷涼,具有種植馬鈴薯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隨著消費觀念的改變,馬鈴薯的社會需求量將會越來越大,確定馬鈴薯的優勢產業地位,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是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因此,各級要充分認識發展馬鈴薯產業的重要意義,理清發展思路,優化產業布局。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措施,做大做強本市馬鈴薯產業。
建立健全種薯繁育體系,提高種薯繁育質量
與常規種比,馬鈴薯脫毒種薯增產在30%以上。因此,建議擴大原原種的生產規模,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原原種生產成本;建立健全嚴格的檢測控制體系,生產高質量的原原種,使馬鈴薯脫毒種薯得到普及。
P鍵詞 蔬菜產業;現狀;問題;對策;遼寧瓦房店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103-02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Vegetable Industry in Wafangdian City
YU Meng-zhu WANG Xiao-hui ZHOU Wei-wei LIU Yu-ju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Wafangdian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Wafangdian Liaoning 11630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vegetable industry in Wafangdian City,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vegetable industry.
Key words vegetable industry;present situ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Wafangdian Liaoning
遼東半島中部西側的瓦房店市是遼寧省大連市的一個縣級市,此地依山傍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和氣候優勢,比較適合種植蔬菜。近年來,蔬菜產業迅速發展,設施蔬菜面積大幅度增加,蔬菜的產量逐年增長,帶來的市場經濟效益也在逐年穩步增長中,蔬菜產業正在向著優質、高效、安全的方向發展。
1 瓦房店市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近20年,瓦房店市露地蔬菜田逐年減少,設施蔬菜面積增加,菜田面積穩定在1萬hm2左右,露地蔬菜與設施蔬菜種植面積基本維持在1∶4。截至2015年,建設省級育苗中心建設項目2個,分別為三臺滿族鄉大連伊甸生態農業科技博覽有限公司和九龍街道大連飛凡農業有限公司花卉育苗中心。
1.1 蔬菜播種面積大
蔬菜種植業的播種面積基本呈現上漲趨勢,覆蓋的區域鄉鎮也在逐漸增廣加大之中。各年份蔬菜種植面積如下:1997年6 974 hm2、1998年6 943 hm2、1999年6 749 hm2、2000年7 377 hm2、2001年9 094 hm2、2002年7 997 hm2、2003年 7 983 hm2、2004年6 801 hm2、2005年7 758 hm2、2006年 8 070 hm2、2007年9 804 hm2、2008年8 842 hm2、2009年 8 979 hm2、2010年9 456 hm2、2011年9 611 hm2、2012年9 782 hm2、2013年10 500 hm2、2014年9 100 hm2。
由此可以看出,蔬菜播種面積除個別年份出現下降的情況,基本呈現上升的趨勢。
1.2 四季均衡生產,蔬菜商品率高
隨著設施農業面積的增長,種植蔬菜不再嚴重受外界氣候條件的限制,瓦房店基本實現四季蔬菜均衡供應,全年產量逐步增高。各年份蔬菜產量如下:1997年26.5萬t、1998年32.4萬t、1999年34.4萬t、2000年37.9萬t、2001年40萬t、2002年42.0萬t、2003年47.2萬t、2004年51.9萬t、2005年51.9萬t;2006年60.1萬t、2007年65.0萬t、2008年65.3萬t、2009年66.5萬t、2010年68.2萬t、2011年68.8萬t、2012年70.1萬t、2013年72.5萬t、2014年69.6萬t。
由此表明,瓦房店市蔬菜產量近20年基本是升高的走勢,從1997年到2007年,蔬菜產量實現翻一番,之后蔬菜產量呈現一個平穩緩速的增長趨勢,實現蔬菜自給自足,在市場上占有有力的競爭位置。
1.3 蔬菜品種繁多
境內蔬菜沿襲栽培品種分23類,品種數量無考;發展到1985年已經有36類,138個品種。至2005年,新增蔬菜品種80余個,目前,品種數量仍在大量增加。
1.4 部分區域由產量主導型向質量效益主導型轉化
本地供應蔬菜數量完全可以達到本地人們的需求,還可以供應大連等地區的需求,隨著供需矛盾的變化,人們越來越注重蔬菜產品質量,產品質量與市場效益等關系更加密切,優質的蔬菜產品有更好的市場和發展前景,從而導致有些區域蔬菜生產從產量主導型向著質量效益主導型轉化,發展更廣闊更高品質的市場[1]。
1.5 蔬菜生產科技含量有較大提高
隨著蔬菜產業的不斷發展,在種植蔬菜的過程中,新型技術在生產中逐漸占據了重要的位置,瓦房店近些年來,堅持進行新型農民技術培訓工作,從農民的意識與認識抓起,每一年堅持搞科普大集,開辦各類農業科技培訓班,發放各類科普資料。積極引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為諸多鄉鎮購買農業監測儀等先進的設備及儀器。開展科技培訓、科技下鄉活動,把先進的實用的科學技術傳遞到農民手中,提高農業生產中的科技貢獻率。
2 存在的問題
2.1 各鄉鎮蔬菜生產發展不平衡
一是瓦房店市內蔬菜發展存在區域性,蔬菜生產主要靠元臺鎮、老虎屯、太陽辦、三臺鄉、謝屯鎮、祝華辦、泡崖鄉、九龍辦、楊家鄉、瓦窩鎮等鄉鎮,得利寺、松樹鎮、駝山鄉等鄉鎮蔬菜數量甚少。二是生產作物和品種比較單一。目前,蔬菜生產主要集中在黃瓜、番茄、辣椒、茄子、蕓豆等幾大作物和品種上,造成市場種類單一,致使蔬菜生產在生產規模、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上遠不如發達城市[2]。
2.2 基礎建設比較落后
由于瓦房店市保護地發展比較早,早期建造的溫室存在結構、布局不合理的問題,造成保溫性能差、采光性能差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冬季溫室蔬菜的栽培管理,從而使產量下降,病蟲害發生嚴重,品質下降,產值降低,削弱了廣大菜農的種菜積極性。
2.3 蔬菜質量安全有待進一步改善
近年來,蔬菜污染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蔬菜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食品安全在生活中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蔬菜生產過程中農民濫用農藥、化肥以促進生長,促進產量增長,造成農藥殘留嚴重超標,進而影響農民收入增加和農村經濟發展。合理施用農藥、化肥,以生態環保的方式促進蔬菜生長是應當考慮的問題。
2.4 蔬菜產業信息化建設滯后
目前,瓦房店蔬菜產、加、銷等網絡信息建設比較滯后,農民了解供求信息、市場信息等渠道不暢通,農民合作組織構建與蔬菜生產發展不匹配,造成農民選擇優良品種難、掌握國家惠農政策難、了解市場需求難,已經嚴重影響瓦房店蔬菜產業健康發展,也不利于科學決策和宏觀調控。
3 對策
3.1 做好蔬菜產業規劃,調整品種結構
結合瓦房店蔬菜產業發展現狀,按照產業化的要求,滿足市場的需求,合理統籌規劃,把蔬菜種植重點從生產效益轉向產業化效益,推詠峁股級、產業升級,搞好無公害蔬菜基地項目,擴大大棚生產規模,加大有機蔬菜發展力度,加強創建自主地區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市場占有率[3]。
3.2 嚴把質量關,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
制定嚴格的蔬菜質量生產標準,教育農民把生產高質量蔬菜成為一種自覺意識,收購、加工企業把好質量關,形成農民、協會、企業誠信經營,樹立質量、品牌意識,生產高質量高標準的蔬菜產品,嚴格把好市場大關,促使瓦房店蔬菜產業進入大流通、大市場銷售。
3.3 改善蔬菜基地建設
加大老舊蔬菜基地的棚室改造和道路建設,使棚室建設更具科學性、合理性,為蔬菜產業的穩步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4 實施科教興農,加大科技投入
加快引進和推廣新興技術、優質品種等促進蔬菜產業發展。自主開發推廣因地制宜的優質高效益型生產技術體系,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4]。積極引進新、特、優蔬菜品種,加速蔬菜品種更新換代,進而提高良種利用率,提高瓦房店地區良種覆蓋率。加快設施栽培、無公害栽培、秋延后春提早栽培、有機栽培技術的示范推廣。加大標準化程度的培訓力度,推廣應用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及有機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化肥等,進而保證食品安全。
3.5 培養龍頭企業,增強產業開發力
積極培養、引進、扶持、發展蔬菜儲運營銷和加工企業,培養龍頭企業帶動全是市蔬菜產業平穩全面的發展,建立農戶、企業、市場蔬菜規模化生產營銷運作模式,逐漸使農戶、企業、服務組織之間成為一個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
4 參考文獻
[1] 柳代善.洋縣蔬菜產業發展現狀與前景探討[J].農技服務,2016,33(1):23-24.
[2] 王春明.遼寧蔬菜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農業經濟,2006(9):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