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節能降碳宣傳范文

節能降碳宣傳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節能降碳宣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節能降碳宣傳

第1篇:節能降碳宣傳范文

一、節能宣傳周和低碳日時間

今年全國節能宣傳周是6月11日至17日,全國低碳日是6月13日。

二、節能宣傳周和低碳日活動主題

今年全國節能宣傳周年活動主題是“節能有我,綠色共享”。全國低碳日活動主題是“工業低碳發展”。

三、主要活動安排

(一)舉辦現場節能宣傳活動(6月11日)

由市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節能降耗辦公室、市經信局具體組織。會同聯合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市統計局、市供電局、市環保局、市旅游局、市市監局、市治水辦、市公用集團、市能源監察大隊、中國人民銀行xx支行等單位在xx明鏡公園舉辦現場宣傳。邀請xx電視臺、xx日報等新聞媒體進行宣傳報道。

(二)舉辦微信節能知識有獎競答活動(6月11日-17日)

由市節能辦、市經信局具體組織。設計節能相關知識題庫,利用微信平臺開展宣傳,面向廣大市民普及節能法律法規知識和節能常識。

(三)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2017年修訂)》等節能法律法規宣傳(6月11日-7月11日)

由市經信局、市能源監察大隊具體組織。以節能宣傳周為契機,利用xx電視臺、公交車載電視等媒體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節能法律法規宣傳,增強全社會依法用能、合理用能意識。

(四)開展節能宣傳周和低碳日活動主題宣傳(6月11日-17日)

1.由市經信局、市能源監察大隊具體組織。在電視臺、報社、電臺、公交車、出租車,以及市區重要路段、場所的戶外廣告牌或大型電子屏幕進行宣傳,突出今年“節能有我、綠色共享”、“工業節能低碳”的活動主題。向市民推送節能宣傳周活動主題公益短信,倡議全民行動積極踐行節能降耗。

2.由各鎮街、部門具體組織。各鄉鎮(街道)在轄區內重要路段、人流量大的場所懸掛節能低碳宣傳的橫幅標語;各鄉鎮(街道)、各部門在本單位、本系統內利用電子屏幕顯示節能宣傳周活動主題。

3.由重點用能單位具體組織。各重點用能單位在其廠區內醒目位置懸掛節能低碳宣傳的橫幅標語,利用電子屏幕顯示節能宣傳周活動主題。

(五)開展低碳日綠色出行活動(6月13日)

第2篇:節能降碳宣傳范文

2017年節能宣傳周活動時間為6月11日至17日,其中低碳日時間為6月13日。節能宣傳周活動主題是“節能有我,綠色共享”,低碳日活動主題為“工業低碳發展”。

二、總體要求

宣傳落實《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等相關要求。以建設生態文明為主線,凝聚社會各界力量,普及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和知識,營造崇尚節約、合理消費與低碳環保的社會風尚,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微信、微博等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動員全社會參與節能降碳。加強與網絡、通訊、城管等部門的銜接,妥善做好相關宣傳材料的推送、及張貼工作。結合工作實際開展各具特色的節能低碳宣傳活動。

三、主要內容

(一)宣傳周啟動儀式及相關活動

1.2017年xx市節能宣傳周活動啟動儀式。6月11日(周日)上午9:00,在文城鎮xx公園舉行。以簡潔方式,啟動我市2017年節能宣傳周活動。(責任單位:xx市科工信局、xx機關事務管理局,承辦單位:xx靚菲招牌制作中心)

2.節能科普及節能技術產品宣傳展示。6月11日,在xx公園,以宣傳畫板、攤位展示、現場演示、技術交流、互動體驗等方式,宣傳節能科普知識、節能降碳成就和典型案例,推廣高效節能低碳技術和產品,展示推廣新能源汽車,開展節能減碳咨詢活動,發放《節能降碳宣傳手冊》等宣傳材料。(責任單位:市科工信局、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科協、市國土資源局、市住規建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局、市商務局、市國資委、市旅文委、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市總工會、共青團xx市委、xx供電局、文城鎮政府)

3.綠色出行、新能源汽車宣傳推廣活動。配合宣傳周啟動儀式,6月11日在xx公園,組織海馬、小二租車等公司開展電動汽車綠色低碳出行宣傳活動。(責任單位:市科工信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

(二)宣傳行動

1.部門行動。宣傳周期間,主辦單位在辦公樓醒目位置懸掛內容為“節能有我,綠色共享”等宣傳條幅;利用電子顯示屏播放節能宣傳周活動主題及口號;在電梯間、會議室、宣傳公告欄等位置張貼宣傳海報。(責任單位:市機關事務管理局)

在市政府門戶網站和局域網開展節能減排低碳科普知識、技術及產品宣傳。在校園、社區、商業網點和長途客運站、碼頭等地方懸掛宣傳條幅。編印節能降碳技術產品推廣案例等資料,印制節能宣傳周海報及宣傳單,向社會發放。(責任單位:市科工信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教育局、市商務局、市科協,文城鎮政府)

2.媒體行動。宣傳周期間,在《僑鄉xx》等報刊等上刊發節能宣傳周和低碳日活動有關內容、開設節約用電宣傳專欄。(責任單位:市科工信局、市旅文委)

以“節能有我,綠色共享”為話題,在微博、微信上進行節能低碳的互動討論。(責任單位:共青團xx市委)

(三)節能進機關活動

1.參加主題宣傳活動。宣傳周期間,市級公共機構組織參加xx市節能宣傳周啟動儀式,要求市直機關結合實際認真組織本級和下屬單位開展好節能宣傳活動。各鎮級公共機構要組織開展一批影響較大、氛圍濃厚、參與率高的宣傳活動,增強節能宣傳效果。

2.營造活動氛圍。宣傳周期間,公共機構要通過懸掛主題宣傳橫幅,張貼宣傳海報和宣傳標語,制作宣傳欄及利用電子顯示屏,同時組織相關媒體宣傳節能工作,營造濃厚的節能宣傳氛圍。

3.舉行“低碳日”能源緊缺體驗活動。6月13日全國低碳日當天,全市各公共機構將同時舉行能源緊缺體驗和綠色低碳出行活動。以停開四層以下辦公樓電梯、關停辦公區空調和關閉公共區域照明等方式開展能源緊缺體驗;倡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騎自行車或步行上下班等綠色出行方式踐行節能減排;通過日常辦公盡量采用自然光,辦公室無人時及時關閉辦公電腦、空調及照明開關,減少辦公設備的待機能耗和一次性辦公用品消耗等綠色低碳的辦公模式支持節能工作。

4.開展節能政策法規宣講。宣傳周期間,各公共機構安排專門時間,學習貫徹《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關于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和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等指導性文件,學習貫徹情況納入節能工作考核內容。

5.宣傳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制作示范單位創建宣傳展板,大力宣傳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創建事例,推廣節約型機關、學校和醫院的先進經驗。

6. 開展節水型單位創建宣傳活動。積極推廣應用先進實用的節水新技術、新產品,加快淘汰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設備和器具,積極推進直飲水和電開水器改造項目。

7.開展廢舊商品回收利用及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引導公共機構工作人員形成綠色環保、循環利用的辦公和生活方式,培養節能環保理念,提高公共機構工作人員的節能環保意識。

8.組織創建節約型校園、節約型醫院宣傳活動。教育系統、衛生系統要積極開展創建節約型校園、節約型醫院宣傳活動,倡導廣大師生和醫務工作者積極參與節能節水實踐,努力建設節約型校園和節約型醫院。(責任單位:市機關事務管理局)

(四)節能進校園活動

1.利用周一升旗時間,舉行節能宣傳儀式,向全體學生發出宣傳倡議,通報活動安排。依托學校LED屏幕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宣傳標語;通過校園廣播站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相關信息;在宣傳欄、校園內適當處懸掛節能宣傳條幅、節能宣傳海報,整體營造倡導節能低碳宣傳氛圍。

2.以宣傳節能減排相關法規為主線,依托學校官方及各單位“雙微”渠道,開展節約用水、用電、糧食宣傳教育微活動。

3.開展綠色低碳體驗活動。6月13日舉行能源緊缺體驗和綠色低碳出行,停開學校4層以下辦公樓、教學樓及學生宿舍電梯、停關辦公區空調等方式開展電力緊缺體驗,倡導步行、自行車或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

4.學生會積極行動,開展校園節能活動周的各種宣傳活動,加強宣傳教育,組織志愿者到食堂、教室等地,張貼節約用紙、節約用電、節約用水、空調控制溫度26度以上等節能宣傳標語,開展以“四個一”(節約一滴水、節約一度電、節約一張紙、節約一粒米)為主要內容的主體實踐活動。(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共青團xx市委)

(五)節能進企業活動

1.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國有企業創建活動。動員國有企業深入開展節能和資源節約宣傳活動,加快實現能源結構清潔化、低碳化。加大國有企業節能減排低碳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力度,提高節能減排低碳專業技能。淘汰落后產能和高耗能、高污染工藝裝備,帶頭履行節能減排低碳的社會責任。(責任單位:市國資委)

2.在企業職工中開展“我為節能減排獻一計”活動,動員廣大職工積極參與節能減排,普及生態文明理念和知識,推動廣大職工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崇尚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普及應對氣候變化知識,宣傳低碳發展理念,提高職工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意識。(責任單位:市總工會)

3.開展全市燃煤鍋爐淘汰督導工作。(責任單位:市科工信局、市質監局、市環保局)

(六)節能進社區活動

1.組織宣傳居民階梯電價政策。利用社區宣傳欄或設立展板宣傳居民階梯電價、水價政策,推動居民合理用水用電、節約用水用電。

2.社區節能低碳宣傳。宣傳周期間,到社區派發節能宣傳手冊、傳單、宣傳品,現場咨詢家庭節能節電及低碳有關知識。(責任單位:文城鎮政府)

(七)節能進農村活動

1.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加強新技術推廣力度,積極運用農業清潔生產技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農村能源開發與利用技術、節約型農業生產技術、畜禽無害化處理技術等;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進行農業節能減排新技術研究與開發。

2.推行節肥、節藥、節水生產方式。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節水農業技術,實施保護性耕作,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科學施用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廣科學合理使用新技術,推動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的研發。通過建立多元化、社會化病蟲害防治專業服務組織,實行統防統治,大力推廣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術,提高綜合防治水平。大力發展水肥一體化技術,提高水肥利用率。

3.引導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農業生產產生的廢棄物如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蘊藏著能源資源,引導采用沼氣發酵技術處理后,能產生高品質的清潔能源——沼氣,以及優質的有機肥——沼渣沼液。(責任單位:市農業局)

(八)交通節能宣傳活動

1.充分發揮公交、港口等公共場所及車船的宣傳陣地作用,在出租車、公交車、客運站、碼頭LED 顯示(宣傳)屏及公共交通工具、客貨運站場張貼宣傳節能標語標識,通過多種形式宣傳交通運輸低碳發展理念,積極引導社會公眾綠色低碳出行。

2.各級交通運輸部門要大力宣傳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成效,積極宣傳交通節能低碳技術、推動交通運輸行業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應用,推廣交通運輸節能減排新技術新工藝應用。(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

(九)建筑節能宣傳活動

1.廣泛宣傳裝配式建筑應用知識,組織各建筑設計單位、圖審機構學習《關于促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瓊府辦〔2017〕8號)等。

2.組織綠色建筑(小區)知識宣傳。宣傳綠色建筑、綠色生態小區、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等政策、知識,提高公眾對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的認識。組織開展綠色建筑政策標準宣貫培訓會,宣傳培訓《關于加快推進綠色建筑發展的意見》(瓊建科〔2017〕x號)、《xx省海綿型建筑與小區設計導則》等內容。

3.組織學習《xx省太陽能熱水系統工程竣工驗收資料目錄(2017修訂版)》,提出太陽能熱水系統建筑應用多元化方面引導政策,鼓勵發展太陽能光伏應用。

4.利用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xx省商品住宅全裝修管理辦法(試行)》。(責任單位:市住規建局)

(十)綠色商業宣傳活動

1.加大綠色商業宣傳力度。在流通行業、商場、超市等的基礎上,把宣傳范圍擴至居民小區各社區,加大綠色商場創建工作宣傳力度,鼓勵流通企業按照《綠色商場》標準促進綠色供應鏈建設,采購綠色商品,開展節能產品促銷,在營業場所布置節能環保宣傳標識標語,引導綠色消費行為。

2.增強綠色商業宣傳手段。鼓勵流通企業使用節能技術、產品、設備開展節能改造,組織節能技術產品設備供應商與流通企業對接,舉辦節能技術交流會、改造案例分享會等,促進流通企業發現節能機會,挖掘節能潛力。舉辦社區綠色兌換活動,采取散發宣傳冊、圖版展示和技術人員現場專題講座等方式,增強社區居民對再生資源回收的認識。(責任單位:市商務局)

(十一)低碳專題活動

1.低碳知識宣傳。以宣傳展板、節能低碳產品展示等方式,宣傳低碳知識及我市推進低碳發展工作進展情況。

2.組織宣傳節能減碳適用技術。開展科技示范宣傳,普及節能減碳實用技術,組織太陽能技術和產品體驗周活動,提高公眾節能減碳科技意識和能力。(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工信局、市科協)

(十二)資源節約宣傳活動

1.宣傳散裝水泥政策法規。總結近年來我市發展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及建筑產業化成果,宣傳專項基金征收規定調整情況等。(責任單位:市住規建局、市商務局)

2.限塑及空調溫度控制專項檢查。采取現場抽查等形式,對大中型購物商場、超市塑料袋有償使用、超薄塑料袋使用及溫度控制情況進行檢查、宣傳。(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科工信局、市發改委、市環保局、市質監局、市工商局、文城鎮政府)

3.“城市限粘 縣城禁實”專項檢查。采取資料核查、建筑現場抽查等形式,對“城市限粘 縣城禁實”的完成情況和完成進度進行專項檢查。(責任單位:市住規建局)

(十三)節能知識普及活動

1. 組織市重點用能單位能源管理員培訓班,開展節能法規及節能業務知識培訓,推介節能技術。(責任單位:市科工信局)

2.組織開展節能“四個一”實踐活動(節約一滴水、節約一度電、節約一張紙、節約一粒米)。組織開展節能減排志愿者活動,引導青少年增強資源節約意識,強化青少年節能減排實踐,從小培養節約意識。(責任單位:共青團xx市委)

3.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理念宣傳教育。結合“世界環境日”主題宣傳活動,組織開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教育,進一步提高公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環境科學素養。(責任單位:市環保局)

四、組織機構

2017年我市節能宣傳周及低碳日活動由市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節能辦公室牽頭(辦公室設在市科工信局),市委宣傳部、市科工信局、市發改委、市旅文委、市教育局、市國土環資局、市環保局、市住規建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局、市商務局、市國資委、市文體廣電出版體育局、市機關事務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科協、xx供電局、文城鎮政府等為主辦單位。xx廣播電視臺、《僑鄉xx》等新聞媒體和市政府網站負責宣傳工作。

五、有關要求

第3篇:節能降碳宣傳范文

中國發展新能源,推進節能減排的宏偉規劃,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資金大量投入。有數據反映,2009年全世界對新能源的投資達到1620億美元,其中中國以364億美元雄踞榜首。今年以來,中央政府進一步提高了對發展新能源,促進節能降耗減排的要求,提出到2020年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的宏偉目標,據說正在制定的《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也提出在2011-2020年間,累計將投資5萬億元發展新能源,并加大政策優惠力度。

與此同時,發展以碳交易為核心的碳金融,成為熱門話題。很多政府以及專家學者與投資人等對此熱情高漲,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山西等地正在積極籌建碳交易中心(所),有的已經開始引進國外相關交易中心共同制定規則、謀劃發展,力求搶占先機。

筆者認為,加快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國家下最大決心,付出最大努力。但對低碳金融的發展卻需要冷靜思考,不能盲目樂觀、太過沖動。

加快低碳經濟步子

冷戰結束前后新的一輪全球化,推動工業化產能從少數發達國家(主要是7國工業集團成員)快速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盡管雙方各取所需,但也造成了國與國之間投資和貿易的嚴重失衡,并在貨幣體系由貨幣實物清算為主轉變為記賬清算為主之后,造成少數發達國家走上“高(國際)投資、高負債、高消費、低儲蓄”的發展軌跡,而很多發展中國家則走上“大引資、大生產、高(國際)債權、低消費、高儲蓄”的發展之路。

這種發展所導致的全球產能過剩、環境破壞、氣候惡化等種種惡果,如今已為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加快發展低碳經濟在當下成為全球共識。2008年金融危機后,新能源新經濟應運而起,成為發達國家促發展、增就業,并遏制新興經濟體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以“世界工廠”模式快速發展,目前經濟規模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但同時面臨的資源、能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以及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氣候變化等壓力也日益突出。在全球化轉型、外需可能低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國際形勢下,尤其是美國等國家通過立法(如美國的《清潔能源安全法案》),確定將對未實施減排限額國家的進口產品征收懲罰性“碳關稅”,如若中國不采取相應措施,出口將受到巨大沖擊。加快發展低碳經濟,是中國的當務之急和必然選擇。

加強約束機制

發展低碳經濟,包括節能降耗減排各個方面,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小到個人從衣食住行開始,崇尚節儉,物盡其用;大到要求全社會推進發明創造,推廣再生能源的利用;通過技術革新和產品革新、流程革新等,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以及廢物排放;通過技術創新和生態建設,加大廢棄物的消化吸收,增強碳回收和碳消化能力等。更要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在節能降耗減排、發展低碳經濟方面,企業是當然的主角。如果這有利于企業降低成本,保持合理的利潤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優勢,就會激發企業的積極性。但顯然,這種效果至少在短時間內難以顯現,更多時候還會增加經營成本,這就抑制了企業的積極性。因此,單靠企業自愿是無法達到目標的,需要有外部強制性約束,并輔之以必要及足夠的激勵措施。

考慮到節能降耗減排最后都可以折算成碳排放量的減少,因此,可以把監控的著眼點放在碳排放上。首先做好兩方面的基礎工作:

一是建立科學嚴密的碳排放折算標準和計算方法。不同的企業碳排放的渠道可能多種多樣,也可能有很多途徑減少碳排放或增加碳吸收等,到底排放了多少,是否需要控制和減排,首先需要能夠準確計量。

二是建立科學嚴密實用的碳排放檢測程序、標準、設備、方法等。有了折算標準和計算方法后,才能準確檢測出實際碳排放量,才能掌握碳排放控制的重點和難點。

進一步的碳排放管理工作如下:

一是明確各行業、各類主要產品在碳排放方面的準入標準,對超過標準的要嚴禁,已存在的要“嚴打”,對違規企業及其負責人甚至政府相關部門要嚴責。

二是對各地區各企業要有碳排放控制額度限制,包括提出減排目標要求等,并將實際執行情況納入績效考核。

三是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和能源安全方面的立法與執法,要配套征收資源稅、碳排放稅等,適當提高資源、能源的價格,通過外部壓力迫使企業加快更新改造,節能降耗。

四是要有激勵措施,包括國家設立專項基金,或明確稅費優惠政策,加強對新材料、新能源的支持,加強對節能降耗減排方面專利的保護等,也包括設立碳排放限額,建立碳排放額度交易,發展低碳金融等,用商業化的辦法和經濟手段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國際上在這方面已經走在前面。1992年6月,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參與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設定了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比1990年減少50%的目標。1997年12月框架公約締約國叉在日本京都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簡稱《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在國際上催生了一個以碳排放權交易為主的碳交易市場,碳金融隨之加快發展。據世界銀行統計,2005年國際碳交易總額為100%美元左右,到2008年已這1260億美元。預計2012年將達到1500億美元),成為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盡快建立計算和檢測標準與辦法

由于《京都議定書》主要是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協議,無論是碳排放量的分配,還是國際排放權交易機制(IET)、清潔發展機制(CDM)和聯合實施機制(JI)的建立,碳排放實際數量或者凈排放量的確認等。基本上都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中國目前在這方面還是空白。少數企業參與CDM項下的碳交易,發現程序非常復雜,碳減排的額外性很難認定,投入成本很高,交易回報不理想,有的還面臨核心技術和商業秘密的保護問題等。由于缺乏完整的碳排放計算、檢測標準及辦法和體系,中國在碳排放控制方面的力度也受到嚴重影響。

因此,中國應盡快成立國家級管理機構,加快制定中國的碳排放計算、檢測的標準、辦法和體系等,進而制定科學的碳減排規劃,并輔之以有效的約束與激勵機制,惟如此,才能加快碳金融的發展,真正加強中國在世界碳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才能有效處理國際關系,保護好本國利益。

低碳金融發展不能過于沖動

低碳金融(碳金融)應專指以碳交易為核心的金融活動(包括碳減排權抵押貸款、碳保理、碳減排權現貨交易、碳期貨、碳證券、碳掉期等各種金融產品交易)及其相配套的金融市場、工具或產品、服務和制度等金融體系。脫離碳交易的金融活動,包括僅僅是對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發放所謂的“綠色信貸”等,并不足以稱之為“碳金融”。

發展以碳交易為核心的碳金融,需先具備一些基本條件:

一是必須有碳排放權的計量標準和額度確定。只有這樣才能有減排的概念。

二是必須有實際減排量具有權威性的認證。只有這樣才能為別人所接受的標的物,才可能有碳交易。

三是必須有交易對手。即使有碳減排權(額度),如果沒有人愿意買,也不會達成交易,碳交易同樣難以發展。而有沒有碳排放權的買家,很重要的是取決于國家推動碳減排的政策,如減排要求是不是非常嚴格,允不允許沒有完成減排目標的企業購買減排指標(額度)以抵沖碳減排任務等(政府可以用增加稅費方式達到目標)。

四是要有完善的碳交易設施和體系。包括交易場所和交易制度、碳交易產品的標準化建設、碳排放權的確認和登記、碳排放權的交易方式及其成交確認和登記、碳交易結算系統、碳交易的監管等等。

第4篇:節能降碳宣傳范文

關鍵詞:低碳規制; 效率困境; 低碳認知; “認知-態度-行為”模型

中圖分類號:F205;X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2575833(2012)09003407

作者簡介:宋蕾,中國浦東干部學院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博士后(上海201204 )

一、 背景與問題:單一治理結構下的“規制效率”困境

“十一五”節能目標的實現,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措施的干預。我國節能法第六條確定了國家實行節能目標責任制和節能考核評價制度,將20%的節能目標作為各地方政績考核的約束性指標,明確了政府在低碳治理中的主導責任。為完成該行政減排指標,一方面政府通過行政干預開展結構型節能管理,主要是電力、交通運輸、建筑等高耗能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結構升級①;另一方面,政府直接投入節能減排專項資金和中央預算內基金用于節能環保工程建設,特別用于能源消耗效率提高和可再生能源開發的技術應用和改進②。

政府的一系列財政、稅收和電價政策,大力推動了結構性節能和技術性節能的貢獻率,促進了落后產能和落后技術的改進和替代。在政府強有力的行政措施干預下,我國的節能減排在短時期內,特別是“十一五”末期取得明顯績效。截至2010年,我國單位GDP的一次能源消耗比2005年下降19.8%,主要污染物單位GDP排放量下降10%。其中,農林牧漁等第一產業的能耗強度下降17.4%,工業的能耗強度下降16.9%,建筑能耗強度下降15.4%,而交通和生活用能的單位能耗有上升趨勢,2010年比2005年分別增長了32.9%和44.4%。自2001年以來,我國居民生活領域的能耗一直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后甚至超過工業能耗的增速,成為我國增長最快的能源消耗領域。盡管生活領域的能耗占總能耗的比重變化不大,維持在13%,但其絕對增長率保持在較高水平數據來源:2010年度的《中國統計年鑒2010》、《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10》、《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單位GDP能耗等指標公報》。。可見,政府的節能政策和新能源發展措施推動了電力、建筑和制造業的技術進步,有效地降低了相關領域的能源增長,但規制政策供給對于改善社會公眾的低碳消費理念,強化節能減排責任,仍然缺乏成效。低碳規制政策在激勵企業和公眾的低碳行動中遭遇治理困境。

所謂低碳治理的“效率困境”,是指完全或主要依賴中央政府政策規制的一種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在該治理模式下,政策的供給和財政資金對低碳發展的促進效率逐層弱化。而地方政府在這一治理結構中是“承上啟下”的核心行動者,其低碳行為博弈體現在:一是作為“理性經濟人”,地方政府自身利益與區域經濟總量增長存在高度正相關,其以追求地區效益的最大化為發展目標。在財政分權體制下,地方政府具有了越來越強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當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發展目標出現抵觸時,地方政府會在節能降耗指標上“討價還價”,以獲得博弈的邊際收益;二是由于中央政府掌握對地方政府“人權”的管理權限,基于政績考核的顧慮和“一票否決”、“問責”制的行政管理壓力,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最優博弈結果是被動接受低碳發展方案,或者將中央政策扭曲執行;三是作為“公共利益人”,盡管地方政府與市民在公共治理中存在廣泛的利益共容性,但由于政府治理能力限制和信息的不對稱,地方政府的治理偏好和公眾的短期利益訴求也存在相悖的沖突。

本文擬根據“認知-態度-行為”模型理論,通過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進行有關低碳意識的問卷調查,著重分析導致 “效率困境”的政府規制內生性因素。“認知-態度-行為”模型認為對起因和影響的認知程度決定了行動的態度,而態度決定了行動意愿。基于該模型理論,政府的低碳意識被分為三個層次的指標:認知——政府的低碳價值觀;態度——政府的政策供給偏好;行為——政府開展低碳治理的行動意愿。政府對氣候變化減緩的認知指標,要測度不同科層、不同區域的政府對低碳發展概念、低碳發展目標、低碳發展措施和氣候變化影響的認知水平;政府低碳治理的行動意愿指標,要測度政府促進低碳發展的驅動利益、行動阻力和已經采取的行動舉措;政府低碳治理的政策偏好指標,要測度不同科層、不同區域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時偏好的治理模式和政策措施供給。問卷調查將對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低碳治理行為進行比較。

從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課題組對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的培訓學員開展問卷調查。采取自填式問卷采集方式,共發放問卷377份,收回376份,其中有效問卷316份,有效回收率為838%。調研對象由中央部委官員(占27%)和地方政府官員(占73%)構成。其中,地方政府官員來自東部、中部和西部。東部調研對象選擇上海、浙江和江蘇,占總調研人數的37%;中部調研對象選擇河南和湖南,占總調研人數的29%;西部調研對象選擇四川、、貴州,占總調研人數的34%。調研對象所從事的工作涉及環境保護、水利、國土資源管理、交通運輸、能源管理、城市規劃及建筑管理等低碳治理領域。

二、低碳認知逐層弱化氣候風險感知存在差異

(一)對“經濟發展”和“低碳”的認知差異

該部分的問卷調研包括三個問題。如表1所示,中央受訪者和地方受訪者對“溫室氣體的主要構成”的回答正確率均不高,中央受訪者的正確率為47.2%,地方政府官員為43.9%。主要的認知錯誤是將二氧化硫(SO2)和化學含氧量(COD)誤認為溫室氣體。關于“2020年中國承諾的碳減排目標” 2020年中國承諾的3個碳減排目標: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問題,只有三個目標均被正確認知,才被定義為“正確”。中央政府官員對該問題認知的正確率為688%,說明低碳發展已經成為中央政府的共識;地方政府官員的認知正確率為53%,略低于中央政府官員。從答案分布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減排目標被84%的政府工作者認知,但地方政府官員對“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的認知正確率明顯偏低,是中央和地方對“中國承諾的碳減排目標”認知的差異所在。

表1政府對低碳發展概念和目標的認知

問題12中央12地方溫室氣體的主要構成1247.2%12439%2020年中國承諾的碳減排目標12688%12530%強調“經濟發展”比“低碳”更實際1212.2%1222.7%“低碳”是“經濟發展”的良好契機1287.8%1277.3%關于“低碳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問題,88%的中央受訪者將低碳發展視為經濟轉型的良好契機,而地方受訪者中僅有77%的人認同此觀點。其中,東部區域的工作人員的該認知率較好,中西部區域除四川外,其他區域對“低碳”和“經濟發展”的關系認知存在誤區。產生認知差異的原因有多個方面:首先,從社會經濟發展的空間分布看,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呈現出從東南向西北逐步降低的特點。長三角、珠三角等東南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產業結構轉向現代制造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東部的高能耗產能也正在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因此,東部區域政府的低碳發展意識相對較高。此外,從資源稟賦的空間分布看,經濟發展水平較好的東部地區,自然資源稟賦較為缺乏,能源儲備較少,經濟發展對資源的大量需求主要依靠中西部地區(晉、蒙、豫等地)供給,區域能源降耗的內在壓力較大。相應地,中西部地區的自然資源豐富,資源開發利用的成本較低,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較強,地方政府在實現區域產業由資源依賴型向資源節約型轉變過程中,存在對“經濟效率”的擔憂和顧慮胡宗義、劉 靜、劉亦文:《中國省級能源效率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年第7期。。

(二)對氣候風險的認知差異

如圖1所示,在氣候變化的認知方面,88%中央政府受訪者和86%地方政府受訪者都認識到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風險。相比之下,氣候變化對海平面的影響尚未引起政府足夠重視,僅有25%的中央政府受訪者和27%的地方政府受訪者認為氣候變化可以引發海平面上升。

各級政府對氣候變化的直接影響已經形成較高共識,75%以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受訪者都認識到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產生影響。在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間接影響方面,來自中央政府的受訪者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和能源短缺風險有較高認知,認知程度分別達到88%和75%;而82%來自地方政府的受訪者認為臺風、暴雨等引發的洪澇災害是今后的主要氣候風險,對該風險的認知甚至高于中央認知程度(75%)。以上幾方面的氣候影響較為直觀,而且近年來頻繁發生的極端氣候事件和洪澇災害已經給農業、畜牧養殖業、城市的基礎設施等造成巨大的直接經濟損失,因此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此外,快速發展的城市化,引發一系列可持續發展問題,是“十一五”和“十二五”政府工作的一個重心任務。在這一政策引導的背景下,能源的短缺、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氣候變化的關系也得到政府的較高關注。

50%的中央政府受訪者認為氣候變化會增加交通的脆弱性和人體健康的脆弱性,但僅有45%的地方政府受訪者認為氣候變化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影響,27%的地方政府受訪者認為氣候變化影響交通。僅有32%的中央政府受訪者和25%的地方政府受訪者表示認識到氣候變化給城市帶來的次生災害。可見,以上幾個方面的氣候影響尚未引起政府的足夠重視。其原因在于:一是這些氣候影響并不直觀,其潛在影響需要一段時間和一個過程來顯現;二是如果防護及時或者地方氣候適應能力較強時,氣候影響的脆弱性不明顯,并且不會造成較大的災害和突發事件,這種潛在氣候風險容易被忽視。

圖1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認知三、政府政策偏好治理理念、政策供給缺乏市場激勵

表2政府低碳治理模式偏好

12中央12地方立法1238%1216%經濟激勵手段1238%1244%市場機制126%1215%NGO引導社區驅動模式1213%1223%其他125%122%表2描述了政府的政策偏好理念。中央政府比地方政府更青睞規制性治理措施。76%的中央政府受訪者表示,會選擇立法和經濟激勵政策措施推進低碳發展,僅6%和13%的中央受訪者表示會通過市場機制、NGO參與開展低碳治理。地方政府中,44%受訪者表示青睞經濟激勵政策主導的治理模式,23%受訪者對NGO參與的低碳治理模式表示了認同,即有意愿嘗試碳交易市場體系和低碳社會的培育。總體而言,在治理理念上,我國各級政府主體在低碳治理理念上偏好行政資源和財政投入的經濟激勵政策。這種政策供給的偏斜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節能市場化發展的現狀決定的。目前我國尚未出臺碳市場交易、低碳認證、碳排放清單等相關政策。盡管我國是開展CDM項目最多的國家,占全球CDM市場份額近50%以上,但由于缺乏碳市場相關辦法和交易標準的建設等,中國的碳市場尚未建立,且碳交易一直處于交易鏈的低端。

表3體現了近5年里受訪者在低碳發展過程中政策選擇偏好。63%中央受訪者和73%地方受訪者均表示會通過“淘汰落后產能”開展低碳發展。50%以上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工作者表示會開展“長期能源規劃”、“低碳教育和宣傳”來促進低碳治理。但75%以上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受訪者對合同能源管理、低碳認證、碳排放交易等市場機制作用缺乏供給偏好。與表2描述的治理理念比較,地方政府在實踐中較為保守,對市場化措施的偏好反而低于中央政府的偏好。地方低碳發展更多偏重“淘汰落后產能”,對中央的政策和行動方案產生明顯的“依賴”慣性,低碳發展的政策創新活力不足。

表3政府低碳發展中的政策選擇

政策選擇12中央12地方能源立法和中長期能源規劃1263%1250%淘汰落后產能1263%1273%征收碳稅1213%1214%能源審計、合同管理等激勵企業節能1225%1215%低碳認證、碳排放權交易制度1213%129%教育和宣傳1250%1259%中央財政專項資金1225%1232%經濟激勵手段促進新能源開發1213%1227%四、低碳行動的系統認知和“主動性”偏弱

如圖2所示,各級城市開展低碳行動的驅動因素存在差異。63%的中央政府管理者表示開展低碳行動的主要驅動力來自中央行政減排指標的壓力。另外,分別有63%和50%的中央政府受訪者同時表示,會基于長期能源規劃、國家形象或“城市榮譽”感的考慮來采取節能降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調控措施。地方政府的低碳行動主要受到兩個因素驅動:一是來自中央的行政減排壓力。68%的地方政府受訪者表示驅動力來自行政減排指標。二是期望獲得低碳轉型和經濟發展的協同相應。73%地方政府受訪者都對新能源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表示出積極態度。

圖2政府引導低碳發展的驅動力圖3顯示政府認知的低碳發展阻礙。75%的中央政府受訪者和72%的地方政府受訪者表示低碳發展的主要障礙在于“低碳與發展理念互相沖突”的觀念誤區。可見,GDP仍舊是政府的主要績效指標,并在城市領導者的理念中占據主導地位。此外,地方政府對低碳發展障礙感知較中央政府強烈。61%的地方政府受訪者認為“相關政策的缺乏”限制了地方開展低碳建設工作;44%地方政府受訪者認識到技術研發和儲備的滯后對低碳發展帶來的限制;39%的地方政府受訪者認為其地方低碳發展缺乏專項資金的扶持;33%地方政府受訪者認為低碳、節能相關專業人才短缺是低碳治理的主要瓶頸。

圖3政府對低碳發展的主要障礙認知可見,在國際組織的壓力和城市聲譽資本的驅動下,中央政府已經形成“低碳化”發展的價值觀。該價值觀通過中央政府的決策和地方政府的落實進行傳遞,并最終影響和形成“低碳”社會的價值取向。但由于對低碳發展缺乏系統認知,我國地方政府的低碳行動力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中央政府的政策框架,低碳行動能力缺乏“主動性”,從而造成價值理念在“自上而下”的傳遞過程中出現逐層弱化的趨勢。

五、結論及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提升政府的氣候風險意識,并建立低碳治理與氣候風險管理的協同機制

從問卷分析結果看出,我國中央層面基于能源安全、社會經濟安全(農業生產、健康衛生等)的考慮,較地方政府具有更積極的低碳治理意愿;而地方政府對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氣候事件及次生災害影響(極端氣候下的交通癱瘓、建筑坍塌等)具有更直觀的認知,因此,地方政府對氣候風險防范,特別是增強地方防災抗災能力方面具有更強的行動意愿。《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對簡化和適應的關系作出了明確的界定:提高適應和減緩能力的政策有共同之處,其共同對自然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產生協同影響。可見,適應氣候變化與節能降碳戰略同樣重要。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有限條件下,低碳治理應該注重“減緩”與“適應”并重,通過建立減緩和適應的協同機制,鼓勵地方的適應行動,提高地方的減排效應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認知水平。

(二)從單純強調政策主導轉向企業等市場主體共同參與,激發節能減排的內生動力

中央政府的低碳發展決心是我國“十一五”低碳轉型的主要驅動力。根據中央政府制定的可再生能源規劃、節能工程項目規劃等,地方政府積極淘汰落后產能,補貼節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從而使電力、制造業和建筑部門的碳強度取得明顯回落。但這些政策措施較為單一,主要側重生產領域或高能耗企業的節能降碳,而中小企業和公眾的消費節能意愿并不強烈。低碳治理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地方政府的政策創新。地方政府的低碳治理要解決的不是單純的碳減排問題,而是“減排減量化”下的發展問題,其關鍵是促進地方或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低碳消費也是帶動企業低碳生產的重要內生動力,比如企業/家庭減排指標體系和碳標識制度、區域碳交易市場機制、階梯電價等政策的實施,不僅有助于創造低碳消費的社會環境,還能樹立企業的綠色營銷理念,激勵企業自愿減排的行動力。

第5篇:節能降碳宣傳范文

能源結構、能源效率因素對碳排放量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效果不夠顯著且波動性較強,而經濟因素與人口規模因素則對碳排放具有較強推動作用,據此提出推進北京市碳減排的對策建議,及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關鍵詞: 發展;低碳經濟;機遇;挑戰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a global warming this a serious problem, with the United Nations dominated the climate through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ultilateral talks, solutions to the climate warming approach. To reduc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is mainly governments and scholars accepted solve the climate main ways, carbon trading is to settle the emissions of carbon dioxide viable and effective one way.

The energy structure and energy efficiency factors on carbon emissions have certain inhibition, but the effect is not enough significant and volatility is stronger, and economic factors and population size of carbon emissions factors were strong role, accordingly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reduce the emissions of carbon of Beijing, and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Keywords: development; A low carbon economy; Opportunities; challenge

中圖分類號:D912.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進入工業革命尤其是 20 世紀以后,全球氣候呈現較為明顯的變暖趨勢,其中,僅 20 世紀全球平均氣溫就上升了 0.72℃[1]。碳排放量不斷增加是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最重要因素[2],人類活動,尤其是對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無節制使用,使得大氣中 CO2濃度持續升高,對全球氣候變暖產生了顯著影響[3]。鑒于當前全球碳減排壓力巨大,運用經濟學方法,探尋碳排放特征及影響因素,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碳減排對策,已成為眾多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點。

北京已確定 2020 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較 2005 年降低 40% ~ 45% 的減排目標。對此,全國各地區、各產業應積極予以落實,切實加大減排力度。而作為華中地區中心城市、湖北經濟發展龍頭城市以及國家“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北京市理應加快實施碳減排的步伐,力爭成為地區低碳經濟發展的引領者。鑒于此,基于時間、產業角度,科學定量測算北京市碳排放,準確把握其歷史演變規律、結構特征以及驅動因素,對北京市環境工作開展以及有效制定碳減排政策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低碳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新探索,也是一個長期努力和實踐的過程。“十二五”期間北京低碳發展的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應包括以下四個主要方面:

一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構建低碳發展產業。要按照黨的十七大要求,努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三個轉變,并將其作為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的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推進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進一步強化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產品的出口政策,努力開發和生產高附加值、低能耗產品,實現整個產業結構的低碳化。

二是以節能降耗為抓手,推進低碳消費。繼續制定全國及地區節能降耗約束性指標,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和總體要求,著力構建低碳型社會。大力推廣節能省地綠色型建筑,強化新建建筑執行能耗限額標準監督管理,建立并完善大型公共建筑節能運行監管體系等,著力推進低碳建筑。加快城市快速公交和軌道交通建設,嚴格執行并適時提高乘用車、輕型商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推進替代能源汽車產業化,著力推進低碳交通。大力宣傳低碳消費理念和低碳行為好的做法,引導城鄉居民轉變消費觀念。

三是發展清潔能源,構建低碳能源供應體系。進一步落實可再生能源法及相關配套法規和政策,大力開發風能,加快開發生物質能,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地熱能和海洋能,著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升新能源在國家能源戰略中的地位,做好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加強新能源的技術研發,增加對新能源產業的投資,促進新能源的加快發展。加強低碳能源工程建設,著力推進大型核電、大型水電、西氣東輸、大型風電基地和清潔煤電基地等項目,著力提高天然氣、核電等優質能源在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引導和鼓勵農村居民發展戶用沼氣,生產生物質原料,為大中型生物質發電工程提供穩定可靠的燃料保障。

四是加大科技投入,促進低碳技術創新。把可再生能源、先進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進低碳技術作為提升國家技術競爭力的核心內容,列入國家和地區科技發展規劃。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科學、戰略與政策的研究。

發展低碳經濟是北京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項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方面的系統工程,需要統一認識、健全法規,完善規劃、夯實基礎,落實各項保障措施,全面推進北京應對氣候變化事業發展與改革各項工作。

對策與建議

樹立低碳與“ 兩型”社會發展理念意識

對推進碳減排、引領北京市經濟低碳轉型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作為低碳技術與創新資源的集聚高地,北京市應積極促進相關技術和創新成果的廣泛輸出,借以帶動周邊企業形成低碳產業群,以此凸顯聚集效應; 另一方面,加大對科技人才的培育或引進力度,推動“產-學-研”有機結合,打造出更多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低碳科技企業,以推動北京市低碳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積極培育替代性技術與新興產業

首先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及節能減排技術,實現能源利用低碳化、高效化。具體而言,清潔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清潔煤等;高效節能則涉及工業節能、智能建筑、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等; 環保技術則包括水處理與資源化、大氣污染防治、固體廢棄物處理等。其次,依托東湖高新開發區與北京經濟開發區的智力集群優勢,全力打造以新能源、環保產業為核心的低碳產業群,借以帶動整個北京市產業升級換代。

全力構建資源節約與循環經濟模式

首先,積極倡導“節能、節水、節材”,以低能耗、無污染、高科技為原則,限制高能耗產業入駐,同時,對現有高能耗企業進行技術改造; 其次,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經濟示范工業園; 再次,加快新能源產品的示范應用,充分利用本地企業的光伏發電技術優勢與產業基礎,在學校、社區、公園等公共場所推廣太陽能照明、風光互補、綠色照明等示范項目,提高清潔能源使用率。

加大低碳政策與科技扶持力度

積極構建符合低碳經濟發展要求的產業結構是推進北京市低碳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鑒于當前低碳經濟仍屬新興事物,其前期投入成本較高,因此,相關政策激勵與科技扶持必不可少。一方面,國家、省、市各級政府應劃撥專項資金,積極支持北京市新型低碳產業與技術研發; 另一方面,加強與在漢高校和科研院所間的有效合作,進行低碳科技研發和產業孵化合作,通過市、校間的科技與人才交流,全力打造北京低碳示范城。

參考文獻:

[1] 宋德勇,盧忠寶. 中國碳排放影響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動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 3) :18 - 24.

第6篇:節能降碳宣傳范文

【關鍵詞】綠色北京;低碳發展;CO2排放;節能減排;發展途徑

Abstract:This study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Beijing in a low-carbon development way based on the meaning of Green Beijing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s the way how to develop. The study shows that although Beijing is doing well in Construction Green Beijing in a low-carbon development way, there still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item of energy consumption of per capita or unit GDP, Beijing is better than Shanghai, but worse than London. In the item of low-carbon consumption, Beijing is the sixth high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which is worse than London, and the frequency of traveling with public transport in Beijing is better than other cities in China, but is worse than London. When it comes to Low-carbon environment, Beijing’s green coverage in the built-up area is lower than National Ecological Garden City Standard, and the area of nature reserves is lower than it in Shanghai and Chongqing, besides, Beijing’s per capita park green areas is less that London’s. Beijing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of low-carbon production and low-carbon consumption, and then creates a low-carbon condition,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Beijing.

Key words:Green Beijing;low-carbon development;CO2 emissions; energy-saving and ejection-decreasing;development way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加快了生態建設速度和加大了環境改善力度,尤其是申奧成功以來,首都北京的生態環境、宜居環境建設取得了巨大成效,提升了北京的國際城市形象。在堅持科學發展觀基礎上,鞏固發揚奧運環境建設成果,不斷豐富、升華、發展人文、科技、綠色三大理念,北京市提出了“三個北京”建設。在人均GDP超越1萬美元后,“綠色北京”使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站到一個新的更高起點,人們對宜居城市、綠色生活也越來越向往。而隨著城市經濟的日益增長和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成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地[1],人類生產和生活排放的大量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所導致的氣候變化和環境破壞也日益嚴峻。發展低碳經濟和建設低碳城市是當前城市發展和建設的必然選擇,這不僅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為城市及全球可持續發展做貢獻,而且還能切實提高宜居城市和綠色北京質量。“低碳”是“綠色”建設的重要途徑,已經成為當今“綠色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此方面的研究,較多從綠色北京的內涵、建設內容、主要途徑等方面進行思考和研究[2~7],或者從低碳經濟、低碳城市的內涵、發展途徑與模式、建設水平、制度創新以及低碳經濟的能源發展策略等方面進行探討和研究[8~14]。已有研究為綠色北京建設、低碳城市發展奠定了有力基礎,但是,將綠色北京與低碳發展聯系起來的研究還較少。而在大力建設綠色北京時期,急需明確建設任務和目標,需要對綠色北京建設的低碳發展有清晰的認識,將綠色北京建設與全球低碳發展、環境變化等科學問題有機對接。因此,本文在理解綠色北京及低碳發展的科學內涵基礎上,剖析綠色北京的低碳發展內涵及現狀,從而探討綠色北京的低碳發展途徑,以期為綠色北京建設、低碳城市發展規劃及相關決策提供理論參考。

1.綠色北京及低碳發展的涵義

1.1 綠色北京內涵

關于綠色北京涵義已有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探討。馬修?卡恩主要針對城市發展與環境,指出綠色城市應為在享受當地新鮮的空氣和干凈的水時,城市居民也避免給其他地區居民帶來負的外部性,并從與環境相關的發病率、與環境相關的死亡率、污染規避支出、當地的不舒適度及生態印跡五個方面界定了綠色城市指數[14]。北京劉淇市長也從城市發展角度提出,綠色城市要把城市的發展建設與改善生態環境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建設生態文明,加快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城市建設;加大環保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繼續下大力氣治理空氣質量,加強綠化美化,不斷提升首都的環境質量;大力推廣節能環保新技術,加強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使首都的發展更加可持續;倡導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不斷增強全社會的環保意識[3]。王如松認為綠色北京建設是通向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演化過程,包括形態結構的景觀綠、過程功能的機制綠兩個“綠色”涵義[4];何芩針對城市發展道路而指出,綠色北京建設應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綠色環境、提倡綠色消費、美化綠化環境[5];袁懋栓指出綠色北京是基于綠色的涵義,將綠色的要求與國家首都、國際大都市、歷史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建設相融合,提出的行動戰略[6];陳劍針對綠色北京建設而提出建設綠色政府、產業結構調整等十項綠色措施[7]。

在專家學者、政府官員等群策群謀基礎上,北京市政府擬定了《綠色北京行動計劃》,從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生態環境和資源利用四個方面提出了“綠色北京”建設的總體目標,并指出綠色北京建設指標體系主要由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生態環境三大類16項指標構成。總之,綠色北京建設是不同于以往的一種發展模式,要求經濟發展和環境建設同步進行和協調,既要經濟快速有效發展,又要優美宜居的城市環境,進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圖1顯示了綠色北京的內涵結構。綠色生產指發展科技投入密集型的高端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制造業,廣泛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是一種集約化、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產發展模式;綠色消費是一種倡導低消耗的生活模式,鼓勵消費綠色產品和綠色出行,推廣綠色建筑,增強居民環境意識,提高垃圾分類效率和資源再生率;綠色環境是指有廣闊的綠化空間,資源環境質量高、環境保護力度大,是宜居、優美的可持續城市環境。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Green Beijing

1.2 低碳發展涵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活動范圍和影響力的增大,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對大氣的影響逐漸顯現出來,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氣候的變化。2003年,工業活動發生最早的英國在其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一書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并將低碳經濟解釋為“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低碳經濟是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也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了機會,同時也能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從此,“低碳”滲入到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生活方式等各個領域中。

我國學者謝軍安指出低碳(low carbon)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為維持生物圈的碳平衡、抑制全球氣候變暖,需要降低生態系統碳循環中的人為碳通量,通過減排二氧化碳、減少碳源、增加碳匯,改善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維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平衡從而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9]。也有些人士將低碳內涵延展為低碳社會、低碳經濟、低碳生產、低碳消費、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區、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學、低碳藝術、低碳音樂、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義。“低碳”的延展使得人們更加明確,不僅僅在經濟活動中會產生碳排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都會產生碳排放。隨著世界人口數量的增加和人類活動的增強,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對大氣和環境的影響也有所擴大。在城市發展和建設中,日益關注低碳發展模式及途徑。

1.3 綠色北京的低碳內涵

綠色北京基于“綠色”本義應指環境綠色和環境干凈。環境綠色需要保護山水、植樹造林,大力進行綠化建設;環境干凈需要大力進行環境保護、減少“三廢”排放,不斷加強進行環境建設。而低碳發展就是要讓生產生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崇尚健康、低碳的消費方式,讓環境有更強的“碳匯”功能,保持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可見,綠色北京建設和低碳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綠色北京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是走低碳發展道路,低碳發展的基本目標之一是實現綠色北京。

Fig.2 The meaning of low-carbon for Green Beijing

可以將綠色北京的低碳發展也定義為三個內容,即低碳生產、低碳消費和低碳環境,如示意圖2。(1)低碳生產是低碳經濟的一個方面,是指在保證經濟正常發展的前提下,通過開發利用新能源、制度創新、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科技投入水平等途徑,在生產過程中保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實現生產的可持續。每單位GDP日消耗能源量是衡量低碳生產的重要指標。(2)低碳消費是一種新型的、科學的、健康的、自然的和安全的生態化消費方式,是指消費者樹立物質減量化的新觀點和新理念,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低碳產品、綠色產品,節約使用資源、能源和消費品,從而減少生活中的碳排放量,做到低排放、低污染、少浪費。人均生活天然氣消耗量或人均生活液化石油氣消耗量是衡量低碳消費的重要指標。(3)低碳環境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少,空氣二氧化碳量維持自然平衡,環境中的設施對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有很好的凈化吸納能力。低碳環境可以根據空氣質量、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城市綠化覆蓋率、全市林木綠化率、自然保護區面積比重、人均水資源等指標來考量。指標分為“碳源”和“碳匯”兩種情況,在低碳生產、低碳消費、低碳環境中,要設法減少降低“碳源”,增強增加“碳匯”。

2.綠色北京的低碳發展現狀與問題

北京市統計年鑒的一些指標反映了城市的低碳發展狀況。通過近幾年統計資料整理分析,北京市2004~2009年每單位GDP日消耗能源量(包括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由21.55下降到11.36t/億元,下降了47.29%;單位GDP工業用水量12.76下降到4.28×104m3/億元,下降了近2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城市綠化覆蓋率、自然保護區面積比重分別提高了26.64%、5.94%、5.34%。2006~2009年,單位工業產值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下降了33.33%,單位工業產值工業粉塵排放量下降了57.22%,單位工業產值工業廢水排放量下降了36.29%;單位建設面積軌道交通長度、每萬人常住人口軌道交通長度均有所增長,而單位建設面積公共電汽車長度、每萬人常住人口公共電汽車長度卻分別降低了4.08%、11.87%;人均垃圾產生量、人均年生活用水量有所降低,人均生活電力、人均生活天然氣消耗量有所增加。2005~2009年,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均值下降了14.79%,空氣質量達到二級和好于二級天數占全年比例由64.1%提高到78.1%。總之,北京市環境建設成效顯著,“碳源”指標有了顯著減少或降低,“碳匯”指標有了顯著增加或增強。

根據綠色北京的低碳發展內涵,本文選擇了綠色北京的低碳生產、低碳消費、低碳環境三項內容的碳源、碳匯指標,參考統計年鑒等進行指標選擇和賦值,來反映綠色北京的低碳發展現狀,并通過與國內外發達城市比較來說明低碳發展問題,如表1所示。

注:人均能源消耗量是根據2010年統計年鑒數據與常住人口數量而計算得出;單位GDP能源消耗量來自北京市2010年統計年鑒;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數據來自北極星電力環保網訊(編譯自《圣保羅新聞》news.省略/html/20090421/213129.shtml);公共汽(電)出行頻度根據2009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全年公共電汽車客運總量和常住人口數量計算得出,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來自2009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自然保護區面積比來自北京市2010年統計年鑒。

2.1 低碳生產現狀及問題

根據計算,2008年北京市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為1.1億t,低于上海市的2億t,遠高于倫敦市的0.464億t。北京市2009年人均能耗為3.74t標煤/人,低于上海市的5.16噸標煤/人①,英國倫敦在2006年人均能耗已降低到2.71噸標煤/人②。2009年北京市單位GDP能源消耗量0.54t標煤/萬元③,根據生態城市建設指標,單位GDP能源消耗量小于或等于0.9t標煤/萬元。根據已有對國內城市的研究,2008年上海市能源消耗總量9737.35萬t標煤[16],GDP為13 698.15億元④,算出上海市單位GDP能源消耗量為0.71噸標煤/萬元,可見北京市單位GDP能源消耗量低于上海市。

北京市低碳生產好于上海市,相對比世界城市倫敦較差。自實施新一輪北京市總體規劃始,北京市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升級轉型成效顯著,城市經濟增長的科技投入力度迅速增大,經濟增長的集約度也相應迅速增大,因而低碳生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說明城市發展的低碳生產距離世界城市還有些距離,還需要設法提高生產的節能效應。

2.2 低碳消費現狀及問題

2008年,世界城市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華盛頓以19.7t名列榜首,英國城市格拉斯哥以8.4t排名第二,居第三位的是美國的多倫多8.2t,上海8.1t、紐約7.1t、北京6.9t分列第四、五、六位。排在第六位以下的依次有倫敦6.2t、東京4.8t、首爾3.8t、里約熱內盧2.3t、圣保羅1.5t⑤。根據倫敦市2009年統計年鑒,2006年倫敦市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2.12t,到2008年兩年的時間減少了近一半,倫敦市的節能減排成效非常明顯。

根據2009年城市統計年鑒中全年公共電汽車客運總量和各市2008年常住人口計算得出,2008年北京市公共汽(電)出行頻度為277.8人次/人,上海市公共汽(電)出行頻度為140.9人次/人,廣州市為315.4人次/人,深圳市222.9人次/人,重慶市54.7人次/人,天津市95.4人次/人。可見,北京市在國內大城市中公共出行普及率較高。但是,相對于國外世界城市還很低,如倫敦市,2004年倫敦市每天約有1.35人次/人的公共汽(電)出行頻度[17],折合全年(按照365天計算)平均為492.75人次/人。

可見,北京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綠色出行情況在全國大城市處于先進地位,但是,與世界城市倫敦相比,北京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還較高,尤其是綠色出行遠低于倫敦市。綠色出行與人口數量、公共汽(電)車數量以及軌道交通建設等密切相關,也與人們對低碳生活方式的理解與接受有關。

2.3 低碳環境現狀及問題

關于綠色北京環境及其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18],近幾年來,北京市加強了環境建設和保護,尤其是在降碳、控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從綠色北京低碳環境現狀分析來看,2008年北京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37.15%,上海市為40.62%,廣州市為35.01%,深圳市為45.01%,重慶市為68.94%6,北京市的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在大城市中處于偏下水平。根據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暫行)的規定,達到生態園林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至少要達到45%,而北京市相距標準還有差距。

2009年北京市自然保護區面積比為8.28%,2009年上海市為自然保護區面積比為12.1%,重慶市保護區面積占土地總面積比重為10.2%。根據生態市建設指標的標準,受保護區面積要不低于國土面積的17%。顯然,北京市在自然保護區面積建設方面還需要加大投入。2008年北京市人均公園綠地為13.2m2/人(原人均公共綠地指標),同年,上海市人均公園綠地為12.01m2/人,生態市建設指標對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的要求是不少于11m2/人,根據有的學者研究,2008年倫敦市人均公共綠地為30m2/人,首爾市人均公共綠地為30.5m2/人[19]。可見,北京市綠色環境建設水平還有待提高,通過綠化來增強“碳匯”而降低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從而促進綠色北京及低碳城市建設還需要加大投入。

3.綠色北京低碳發展途徑

3.1 節能降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通過綠色北京低碳生產現狀分析,北京市能源消耗量仍然存在浪費和能耗高的問題,二氧化碳排放還可進一步降低。當前,首都北京除了通過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優化,還需要通過技術進步、法制建設及政策制度設計等,來實現節能降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促進綠色北京低碳發展。

(1)提高技術水平,開發利用新能源。利用首都科技人才和研發機構聚集優勢,加快節能減排的技術研發,做好節能減排技術產業化示范和推廣,健全建立節能減排技術服務體系,并加強與國際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創新技術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在開發利用新能源時,加強科學研究,因地制宜充分發揮首都的地理優勢,不斷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新能源利用率,減少使用傳統的煤炭、石油等高碳排量的能源,從源頭控制碳排量。

(2)加強法規制度建設,健全節能責任制。健全和加強政府節能管理機構體系及職能,充分發揮政府對節能降耗工作的主導作用,全面做好節能組織、協調、推動工作。嚴格執行《節約能源法》等節能減排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明確的責任制度,明確規定企業的排放量,嚴格控制檢測企業碳排放量。建立獎罰制度,獎懲分明,懲罰碳排量超標的企業,對碳排量控制合格的企業采取鼓勵措施。同時,充分利用稅收制度控制碳排量,實行企業退出制度,對碳排量高的企業采取技術革新或升級換代來降低能耗和碳排,或者利用退出制而實行產業的區域轉移,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企業。

(3)政府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促進企業的節能減排。對使用新型能源的企業采取一定的鼓勵、補貼措施,將新能源使用率、碳排放量的高低納入企業績效考核,增大考核權重。對能耗小、碳排放量低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對生產低碳產品的企業實行一定的財政補貼。

3.2 倡導低碳生活,減少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

低碳消費是低碳發展的重要途徑,這需要政府的鼓勵、宣傳和教育,并需要公眾參與。首先,政府積極鼓勵低碳消費。政府要通過政策支持增加低碳產品的品種,對低碳產品做專門的標志,大力宣傳低碳產品意義。可通過行政手段降低市場上低碳產品價格,采取各種形式來鼓勵民眾購買。其次,鼓勵公交出行。北京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降低公交票價、限行、限購等,對治理北京市交通擁堵的狀況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交通擁堵問題依然嚴重,擁堵必然造成高碳排量。除了現行的政策外,政府還可加大私家車的管制力度,如增加稅收等,同時提高公交的便捷度,科學、合理地設計和增加公交路線,發展軌道交通,鼓勵公眾綠色出行。再次,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加強各種渠道的宣傳教育,學校、企事業單位、公共宣傳、主題活動、影視新聞媒體等,向公眾宣傳低碳常識、低碳產品、環境保護等,盡快提高公眾的低碳消費意識。

3.3 創造低碳環境,增強碳匯功能

北京市要進一步創造低碳環境、增強環境的碳匯功能,首先要增加建成區綠地面積。保護現有綠地,合理培植綠地,栽種生命力較強的植物;嚴格城市管理,保護綠地不被損壞或作為建設使用;加大保護綠地的宣傳力度,增強民眾愛護綠地、保護綠地的意識。其次,在已有綠地的基礎上,擴大綠地面積。合理布局城市綠地結構,核心城區因人多地少,要充分利用空間資源,見縫插綠,重視植物配置的多樣化,建立喬木、灌木、草本和地被植物相互配置的群落,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科學的植物群落。再次,可進一步改造老舊小區,拆違建綠,增加綠地,改善居住環境。此外,北京市自然保護區面積還較少。當前首要的任務是保護已有的自然保護區,建立嚴格的保護自然保護區的法律體系,培養專業的研究和保護自然保護區的人才,妥善管理,保證北京市自然保護區不會被破壞或減少。同時,加強土地勘測,將未保護和未利用的荒山、荒地圈地保護,以及廢棄地工礦進行土地修復回歸自然,以此增加自然保護區面積。

4.結語

近年來,政府、民眾以及其專家學者都對人居環境、城市環境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北京市在環境建設方面投入巨大,也取得顯著成效。尤其是奧運會之后,綠色北京的建設目標確定以后,環境有很大改善,在節能減排、降低碳排放方面效果非常明顯。但是,與國內外先進地區和城市相比,北京市環境仍然還存在一些問題,綠色北京的低碳發展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能源消耗與浪費較大,燃煤鍋爐淘汰與改造還不夠徹底,公眾低碳消費意識還較差,垃圾污水處理率還較低,環境污染仍較嚴重。因此,北京市應加強綠色北京低碳發展,加大綠色北京及低碳城市研究。

綠色北京及低碳城市建設潛力大,而奧運環境建設為北京及國內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北京市應很好發揮發揚奧運環境建設理念,鞏固奧運環境建設成果,并通過加強低碳生產的節能降耗作用、加大低碳消費的低碳生活宣傳教育,以及進一步創造低碳環境,增強環境的“碳匯”功能,加快促進綠色北京建設及低碳城市目標實現。

注釋:

①數據來源:2010年上海市統計年鑒.

②數據來源:根據倫敦2009年年鑒提供數據換算得倫敦能源消耗總量.

③數據來源:2010年北京市統計年鑒.

④數據來源:上海市2009年統計年鑒.

⑤數據來源:北極星電力新聞網.news.省略/html/20090421/213129.shtml.

⑥數據來源:2009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

參考文獻:

[1]仇保興.我國城市發展模式轉型趨勢――低碳生態城市[J].城市發展研究,1 2009,16(8):1-6.

[2]鄧乃平.關于通州新城建設的思考――落實“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要求[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9,23(6):49-53.

[3]劉淇.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J].求是雜志,2008(23):3-6.

[4]王如松.生態文明與綠色北京的科學內涵和建設方略[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3):54-56.

[5]何芩.關于奧運后綠色北京規劃[J].北京規劃建設,2009(2):193.

[6]袁懋栓.“綠色北京”:文明城市建設的新實踐[J].城市問題,2009,(12):92-96

[7]陳劍.促進首都經濟又好又快發展[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3):64-67.

[8]辛章平,張銀太.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J].城市發展研究,2008,15(4):98-102.

[9]謝軍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思路與對策[J].當代經濟管理,2008(12):1-7.

[10]愛蘭.我國低碳城市建設水平及潛能比較[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0,23(5):14-17.

[11]劉文玲,王燦.低碳城市發展實踐與發展模式[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4):17-22.

[12]邵超峰,鞠美庭. 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指標體系研究[J]. 生態經濟,2010(10):95-99.

[13]楊國銳.低碳城市發展路徑與制度創新[J].城市問題,2010(7):44-48.

[14]侯曉惠.低碳經濟下我國能源發展策略[J].資源與產業,2010,12(S1):1-5.

[15]馬修?卡恩..綠色城市:城市發展與環境[M].孟凡玲,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16]張晚成,楊.城市能源消費與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清單――以上海市為例[J].城市管理與科技,2010(6):17-21

[17]佘世英.倫敦的公交優先政策及啟示[J].城市交通,2007,5(4):66-69,26.

[18]彭文英.綠色北京環境建設及主要問題[A].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城市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9,150-161.

[19]劉欣葵,武永春.試析世界城市環境特點及北京的差距[A].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礎――2010城市國際化論壇論文集[C],2010,95-100.

基金資助:北京市教委人才強教計劃學術創新團隊“首都圈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項目;北京地區普通高等學校首都經濟學科群建設項目。

第7篇:節能降碳宣傳范文

【關鍵字】低碳建材;裝修;陶瓷;節能降耗

引言

低碳建材符合人類發展的基本需要,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觀” 以及“和諧社會”的理念,順應時代的潮流。低碳建材的發展雖然前景十分廣闊,但是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低碳建材的使用要將節能、降耗以及環境等各個因素集合起來,從而實現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低碳建材的全面使用,實現低碳的目標,首先要加大低碳減排的宣傳力度,讓社會各界都積極關注低碳生活和綠色建筑,使低碳成為人民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才能從根本上推動低碳建材的發展和使用。低碳建材從本質上來講,要循環利用資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保護地球和自然環境。但是目前低碳建材的觀念還沒有走入平常百姓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因此政府應該加大低碳建材使用所帶來的效益,加強人們的綠色意識,倡導綠色的生活方式,從而有效的推動低碳建材的發展,實現節能降耗的目標。

1 建筑室內裝修施選擇低碳建材的意義

目前低碳建材啊建筑的裝修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低碳建材的適用將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可以節約資源和能源,減少溫室氣體CO2 的污染。建筑其本身就消耗巨大的能源,同時對環境也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果在現代建筑中不斷的引進低碳的綠色建筑材料,將大大的減少了標準煤炭的使用,這樣就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地球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巨大壓力,同時還保護了資源。

另外低碳建材可以提供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其可以產生該效果是由其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其具體的內容除包括建筑本體以外,還包括建筑外部的環境生態系統以及社區的健康安全的穩定生態服務和維護功能系統。

同時低碳建材可以以“低碳”來應對全球的氣候挑戰。低碳建材在目標和內涵上類似于綠色建筑,但是兩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低碳建材強調的重點主要放在減少污染的排放上,即減少碳的排放,這更加符合節能減排的要求。

2 低碳建材應用方式

低碳建材的發展要注重創新性。首先是注重原材料的資源利用。應盡量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一些廢棄的資源,實現廢物的再利用,從而減少自然資源的開采。再次是要注重建筑材料的裝備和生產工藝技術。注重提高建材在生產過程中能源使用效率問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和降低單位產品的相應能耗。最后是要注重建筑材料的產品功能和性能。可以生產出一些既可以降低建筑物使用成本又可以降低建筑使用過程中能耗的優質建筑材料。

2.1 低碳陶瓷建材的應用

我國低碳建設的發展就是引領行業低碳建材方向發展。陶瓷作為一種主要的建筑材料,但是陶瓷行業本身卻是耗能大戶,因此該行業的節能減排壓力比較大;同時陶瓷產品的生產和使用過程也會關系到是否低碳和做到節能減排,例如瓷磚產品的生產會消耗大量的原材料,目前,主要使用陶瓷的衛浴產品的節水性能已經成為社會所關注的焦點。因此,陶瓷行業的發展已經所以說,不管是陶瓷行業的發展還是陶瓷產品的生產都已經與低碳密切相關。

目前,關于陶瓷低碳的發展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逐漸引入清潔的燃煤氣化系統;在裝置方面,加大窯爐的改造力度,不斷的將高耗能的設備進行淘汰;改進發電技術;鼓勵高壓注漿機、寬體型壓磚機等各種熱能再利用以及節能設備系統;嘗試利用工業廢渣作為瓷的原材料;鼓勵保溫建筑陶瓷的開發等諸多方面。

2.2 秸稈墻材的應用

所謂秸稈墻材是利用一切可再生資源,例如農林廢棄物、農作物秸稈等,添加強化材料,經過科學配方,生產出具有阻燃、防火、耐水耐酸堿、抗老化以及抗沖擊力強的新型的墻體建筑材料。其主要是利用原材料秸稈本身具有的特點,例如呈纖維狀、保溫性能、質量輕、良好的韌性以及抗拉折能力強。秸稈墻材的應用不僅可以解決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同時作為低碳建材其成本更低,目前已經在越來越多的地區得到應用和推廣。

2.3 石膏板建材的應用

石膏板建材是一種綠色環保建材,其與傳統的磚墻相比較,具有保溫 、質輕、隔聲、耐火、施工便捷以及便于表面裝飾等特點,另外還具有獨特的舒適性。石膏板多孔體具有“呼吸功能”,這是其結構可以不斷進行吸濕和解潮的循環作用所決定的,這樣維持著動態的平衡可以調節居室的濕度,使空氣自然、清新。

低碳建材除了以上的應用方式以外,還具有其他較多的應用。例如鋁合金材料、生態納米烏金石以及一些有色金屬。爐渣也是一種低碳建材,其除去質輕以外,還具有抗磨損、強度高、耐風化、耐磨蝕、無放射性污染等特性,同時其的化學穩定性、機械性能以及耐久性也優越于天然的石材。

3 低碳建材的應用實例

3.1 世博零碳館中國的世博館可以被認為是我國的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世博館除了使用了傳統的風能、太陽能來實現自給自足以外,同時還充分利用其優越的地理環境,取用黃浦江水,將水源熱泵作為房屋的天然“空調”;其發電是利用將剩飯剩菜降解生成生物質能來產生的;在屋頂也安裝了可以進行自然采光的風帽,另外將墻壁設計成為斜坡狀也加強了采光度。世博館的建立就是有效的使用了低碳的建材,將一些廢物進行循環利用,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優良效果。

3.2 國際新能源市場光熱館

該光熱館的顯著特征是其采光率可以達到90%以上,其可以達到如此高的采光率嗎,不僅得益于其地理位置以外,主要是因為采用了透明度達75%的采光集熱板。在館的屋頂放置了15000塊自動化光線跟蹤面板,另外配備了風電補充系統,由此可以實現整個建筑能夠全天候運作,實現供熱供暖供電的一體化服務。這樣每年可以節約用電100萬度,大約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600噸左右,從而降低80%作用的能耗,有效的實現了節能減排的目的。

4 結論

低碳建材是有效的實現節能降耗的一種方式,目前主要使用的低碳材料有陶瓷、秸稈墻材、石膏板建材等,它們本身具有質輕等特性。低碳建材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實現廢物的循環利用。例如世博館等建筑的建立,就是低碳建材的使用的有力印證。雖然低碳建材的使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溫室效應,但是由于諸多原因,目前低碳建材的使用范圍仍然很窄。為有效實現節能降耗以及為人們提供更舒適的生活,加大低碳建材的推廣還需要我們各方面共同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陶堅,劉吉俊,武婭楠.低碳建材在建筑中的應用及展望[J].建材發展導向.2011,9(6)

[2]宋浩.陶瓷建筑材料低碳路線發展標準[J].遼寧建材.2010(8)

[3]王有為.實施綠色建筑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J].浙江建筑.2008(9).

[4]王珞.我國低碳建筑發展現狀與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0,(6)

第8篇:節能降碳宣傳范文

關鍵詞:高校 節能管理 意義 措施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階段,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入高速發展時期,長期以來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不斷加大環境的壓力。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后往往是嚴重的環境污染,中國的環境承載能力已十分脆弱,北京2013年1月份嚴重霧霾使北京有史以來第一次啟動霧霾橙色預警,環境污染已經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面對當前的環境危機,黨的十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全面戰略部署,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將成為中國今后一段時間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向。高校作為與政治、經濟機構并立的一種功能獨特的文化機構,在傳播社會先進理念、引領時代潮流方面理應肩負重大使命。因此,高校做好節能管理工作是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

下面本文將以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在創建全國節約型學校示范單位時的相關成功經驗為基礎,探討高校開展節能管理工作的意義和措施。

1 高校開展節能管理的意義

1.1 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學校開展節能管理,可以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當前社會,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均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高速度都是以犧牲環境和能源為代價的,導致現在我們國家空氣水污染嚴重,環境十分脆弱,高校進行能源管理,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客觀上有利于我國環境質量的改善。

1.2 是節約高校開支的重要途徑。我國的高校動輒上萬人,人口密度大,能耗也大,有統計研究表明,高校的能源開支可以占到一個學校全部支出的20%[1],占據了其資源費用的40%[2]。很多高校建校都有幾十年的歷史,在建校之初,由于資金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較低,很多設備的采購都不會考慮節能和環保的問題,如行政樓、教工宿舍能耗極高的空調、鍋爐、路燈等等,導致高耗能問題一直困擾著后勤部門的管理人員。同時,能源浪費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高校當中,很多高校的科研、教學、辦公等部門使用的能源,并沒用采用一個明確的計量措施進行管控,節能和環保的指標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不完善,對節能工作開展的好壞沒有獎懲措施,每個部門的老師水電使用多少都一樣,這就導致很多老師節約意識不強,人離開空調不關、電腦空轉等現象經常發生。這也表明學校有較高的能耗節約空間。

1.3 高校開展節能管理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校園節約文化不僅有利于樹立和培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而且有利于發揮教育機構的社會影響力。高校是高素質人才聚集的場所,最大一個群體就是大學生,他們引領時代潮流、善于發現和接受新事物,具有社會責任感,也更容易接受節能、環保、低碳的理念。同時,高校在節能減排工作方面還具有學科專業、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其大量科研設備與技術資源優勢,通過科研和創新,不斷革新技術和設備,創造出更加節能環保的新產品。而高校作為一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場所,其所培養的具有節能減排環保意識的大學生,一旦他們步入社會,他們所具有的節能減排的意識將影響身邊的每一個人,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3]。

2 高校開展節能管理存在的問題

2.1 重視不夠。學校的教師員工節能意識不強,很重要的原因跟節能管理部門的宣傳形式不對、力度不強有關系。很多高校的節能降耗的宣傳僅僅在6月10日這一天,或者這一周舉行,會采取發通知貼海報的方式進行宣傳,這樣的宣傳并不能使節能降耗觀念融入全校師生的日常生活當中,也不會對全校師生的節能意識產生實質性的影響,甚至部分師生會覺得節能降耗工作是某些管理部門的事情,與自己無關。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跟對問題的認識程度有關,節能降耗的管理和宣傳部門并沒有對此問題有一個清晰而深刻的認識,更多的僅僅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文件精神而已。

2.2 觀念落后。當今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迅猛發展,高科技產品更新換代速度日益加快,科學技術已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高度自動化和信息化的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應該成為當今高校節能降耗工作的根本動力。但是部分高校節能觀念卻相對落后,把學校節能降耗工作的重點仍然放在宣傳角度,尤其是傳統宣傳形式上,通過一些發通知、貼海報、發傳單的方式,提高師生的節能意識,培養節能習慣,僅此而已。并不是說這種方式不重要,但是已經嚴重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在信息化和智能終端普及的今天,這種傳統的節能宣傳方式,仍然是當今高校節能降耗工作的組成部分,但是已經退居次要地位,其重要性已經下降,只能成為開展高效節能降耗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2013年“光盤行動”的宣傳模式應該成為高效節能降耗宣傳工作的主要形式。

2.3 資金投入不夠。當前開展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途徑就是節能設備的更新換代,動輒就需要幾百上千萬的經費,大部分高校目前都沒有設置節能降耗專項經費,而高校的主要工作是科研和教學,把資金優先配置于教學和科研自然也是理所當然。經濟學假定人都是理性的和趨利的,其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一個組織也是如此,而對于節能降耗設備的更新換代所需要的資金,所產生的效益,很多情況下并不能馬上顯現,回收效率較低,且回收周期比較長,如果學校的決策層認為節能降耗的某項措施所投入的資金與產出并不一致,其效果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顯現,那學校的的這筆資金可能會優先投入到其他方面,這就在客觀上導致很多高校的節能改造工程因為資金的原因被一拖再拖,一個項目論證完幾年才上馬,當工程結束的時候,卻發現新上的設備已經落后了。

3 高校開展節能管理的主要措施

下面本文以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在創建全國首批“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創建單位”時的成功經驗為例,重點闡述高校在節能降耗方面的一些思路和方法,以期拋磚引玉之效。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于1993年開始籌建,學校由清華大學建筑系規劃,借香港科技大學建筑風格,由香港同胞霍英東等人捐款6000萬元建設,建設的要求較高。學校領導非常重視節能工作,于2005年成立學校節能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學校節能工作宣傳、組織、實施等。近幾年學校在節約能源、資源工作方面主要以宣傳開路、技術先行、管理落實的節能工作為思路,重點抓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3.1 節能式熱水系統改造。學校積極籌措資金,對校園內的老舊能源設備進行更新改造,于2005年投資100多萬元將原有的太陽能與柴油加熱熱水系統改造成太陽能與熱泵熱水系統,這種太陽能與熱泵熱水系統比太陽能與柴油加熱熱水系統節能、環保,通過實際運行,采用新技術的新設備在能源消耗、環境污染方面均有較大改善,但在使用過程中發現該設備存在以下缺點:①不能根據太陽強弱控制熱泵運行;②熱泵運行不是在熱效率較高時段;③熱水系統不能根據環境溫度自動調節加熱的溫度;④熱水系統不能根據用熱水量補水;⑤加壓水泵在開始供熱水時不停運轉,浪費能源。針對熱水系統存在的缺陷,廣州番禺職業技學院吳昭九副教授經過三年的研究,取得了五項節能技術的成果,其中二項取得國家專利。五項節能技術結合在一起,用于學校太陽能與熱泵式熱水系統改造成。2007年,學校繼續投資400多萬元新建西區學生宿舍節能式的熱水系統和改造原有學生宿舍熱水系統。改造后熱水系統與傳統的太陽能與熱泵熱水系統相比,實現了根據環境溫度自動控制熱泵運行、根據環境溫度自動控制水溫、自動檢測太陽光照強弱、自動檢測熱水壓力,控制回水時間等特點。同時為確保熱水供應、減少浪費,學校先后投資開發了中央熱水遠程監視與能耗自動統計系統,使用該系統能時時監視全校熱水系統運行狀態,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調整,節能效果明顯。

3.2 學生宿舍節能平臺項目。學校原有的學生宿舍電能統計、付費采用的是普通電表,存在著四大問題:一是抄表依靠人工、抄表不及時,二是抄表統計不準確與人責任心有關,三是計費不規范并有少數學生采用不法手段盜電,四是學生不能及時知道自己用電情況。2004年-2009年間,學校投資90萬元采用智能集中式電表,2010年投資5萬元開發了學生宿舍節能平臺系統,2010年-2013年投資45萬元對原有學生宿舍機械式電表進行改造,形成學生宿舍節能監管平臺,實現了集中式用電計量與管理、用電購電信息自動記錄、低電預警、預防用電事故等。經過上述設備升級改造,2010年學生宿舍用電總額約211.9萬度,生均用電196.6度/年,2011年學生宿舍用電總額約191.1萬度,生均用電179.4度/年,2011年比2010年節電20.8萬度,2011年比2010年生均用電數下降了8.7%(生均節電17.2度)。在管理服務方面,該系統的應用大大減少了宿舍管理員日常在用電查詢方面的工作量,管理員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加強宿舍管理、巡查等工作,增加了后勤管理工作的效能。

3.3 校園路燈節能改造項目。學校占地面積約137.41萬平方米(約2061畝),有高路燈122盞、低路燈74盞,高路燈原采250W鈉燈,低路燈原采用150W白熾燈。經過調研和對比試驗,125W的無極燈的亮度超過250W納燈的亮度能耗減少50%,80W節能燈的亮度超過普通燈的亮度能耗減少40%。學校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分年對路燈進行節能改造。從2008-2013年,學校先后投資18萬元用125W無極燈更換了250W鈉燈,采用80W的普通節能燈更換150W白熾燈。同時根據學校的規律學生晚上24:00已經休息,校園道路基本沒有學生行走,僅安全保衛工作的需要開部分路燈,學校自行研制控制電路,晚上24:00時自動關閉50%的高路燈。

路燈節能顯著,學校路燈一般從19:00打開第二天早上6:00關閉(采用光控自動開、閉),每天運行11小時,74盞低路燈每天節電56.98度,年節電2.08萬度,122盞高路燈每天節電167.75度,年節電6.12萬度,每天24:00后關閉66盞高路燈每天節電57.51度,年節電2.10萬度。路燈采取這三項節能措施,一年可節電10.3萬度。

3.4 教室T8日光燈節能改造。2013年投資7萬元改造教室日光燈,采用T5節能日光燈更換T8日光燈,現已完成,節能效果明顯。學校教室、實訓室照明燈約每天運行5小時,經測試40W T8日光燈每小時耗電43WH、28W T5日光燈每小時耗電27WH。一盞28W T5日光燈每天節電0.08度,1盞28W T5日光燈一年節電22.4度(一年學生在校時間約280天)其改造后年節電為44800度。

3.5 空調節能改造。空調是學校耗能較多的設備之一,國家要求室溫控制在26℃,雖然加強管理大力宣傳,但成效不太理想。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研究、試驗,與廣州市銘漢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開發出分體空調節能控制器。空調節能控制器是控制空調在室溫26.5℃時空調壓縮機才能運行,當室溫達到25.5℃時空調壓縮機停止運行僅室內風機運行,使空調維持室溫在26℃,經對比測試,環境溫度在30℃,二臺同為輸入功率為2.75KW的空調,一臺不裝空調節能室溫控制在24℃,另一臺加裝空調節能控制器,同時運行8小時并裝電表,耗電量分別為14.08度和10.59度,空調室溫每降低1℃耗電量增加10%左右。2013年投資10萬元改造全校空調933臺,初步預計平均每臺空調2KW,空調每年使用約100天,每臺空調每天節電約2.5度,一年933臺空調節電約23.33萬度。

3.6 教學區、辦公區節能平臺。學校雖然進行了各種能源、資源的統計、分析,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推進節能工作,效果不太理想,其原因是統計、分析不細,抓不住關鍵,需要建立教學區、辦公區節能平臺(統計、分析系統)。2013年投資70萬元建設教學區、辦公區節能平臺,節能平臺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辦公區用電節能平臺、第二部分為教學區用電節能平臺、第三部分公共區域節能平臺(食堂、路燈等)、第四部分為全校用冷水節能平臺,該節能平臺實現了不同分區域之間用電量比較、用電特征分析、遠程開關等功能。

4 結語

以上措施是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在創建全國首批“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創建單位”時所采取的一些方案,高校開展節能工作是一項持久性的工作,每個學校的實際情況均不一樣,因此,該工作必須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之上,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探索出一套適合自己學校的節能措施。

參考文獻:

[1]王偉.創建節約型校園與高校后勤管理[J].高校后勤研究,2006(5):80-81,83.

第9篇:節能降碳宣傳范文

一、活動背景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廣泛宣傳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綠色校園,積極培養具備生態眼光的新時代大學生,在全校形成節能降碳的良好風氣。根據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關于開展全國節能宣傳周和低碳日的活動要求,為大力營造“精細化管理、人性化服務”的綜合改革氛圍,學校決定在全校開展節能宣傳周和低碳日的相關活動。

二、活動主辦

資產與后勤管理處、校團委

三、活動承辦

CANO·RTA 學生社團

四、活動主題

節能有道,節約有德;低碳城市,宜居可持續

五、活動時間

20**年6月17日至20**年7月5日

六、活動內容

1、學校節能宣傳周啟動儀式暨節能監管平臺開通儀式

時間:6月18日下午3點半

地點:知行樓第二報告廳

參與人:校領導、教育廳領導、學校有關部門領導及師生代表

流程:校領導講話—教育領導講話—校長開通節能監管平臺——校領導給步行者協會及社團授旗

2、教職工節能環保健步走活動

時間:6月18日下午4點(下雨則另行通知)

地點:知行樓南門口

參與人:報名教職工、學生社團RTA部分同學

流程:校領導發令—開始步行—終點登記—領取紀念品

3、熒光夜跑

時間:6月23日晚8點

地點:起始點和終點均為“正大坊”,環繞中環大道一圈。線路如圖所示。

參與人:校領導、相關單位領導、部分師生

報名:

1)線上報名:RTA微信公眾號(6月17日-6月22日);青春師大微信公眾號(6月17日-6月20日)

2)線下報名:6月18日-6月20日線下擺點報名(二食堂四樓CANO工作室)

流程:校領導做動員—發令—熄滅路燈及相關燈光—跑完

4、微視頻、攝影、征文比賽

時間:6月17日—6月29日

參與人:全校師生

作品要求:內容緊扣活動主題,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微視頻時長不超過2分鐘,高清1080P以上格式;攝影作品像素不低于300萬像素/平方英寸,每個作者不超過3幅作品;文學作品不限格式,不限字數,每個作者不超過2篇作品。

作品上交地點:二食堂四樓CANO工作室(學生);資產與后勤管理處節能管理科(教職工)。

作品評獎:微視頻、攝影、征文均設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5名,學校將向獲獎者頒發獲獎證書及獎品。微視頻將在學校官微推廣,攝影作品將在宣傳欄公開展覽,獲獎征文將在江西師大報刊登。

七、活動宣傳

1、活動將在校內各種新聞媒體上宣傳。

2、將邀請校外媒體參與報道。

3、在江西師大報出一期活動情況的專刊,暫定7月5日專刊。

4、宣傳通稿由CANO·RTA 學生社團組織,學校審定后在相關媒體刊登。

八、其他

1、人員安排

姓名負責工作

劉俊、管志明啟動儀式校領導的邀請。

曹騰覺啟動儀式部門領導的邀請。

邱春新、于莉、陳魏、李云峰啟動儀式活動的前期安排。

羅向晶、陳魏、雷秋陽、胡文彬教職工健步走活動。

邱春新、于莉、劉建平、陳魏。

李云峰熒光夜跑活動。

邱春新、劉一儒、歐陽小勇。

李云峰微視頻、攝影、征文比賽。

2、經費保障

由資產與后勤管理處從學校節能相關工作經費中做好保障。

3、安全醫療保障

欧美色综合网站| 综合精品欧美日韩国产在线|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午夜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天堂| 国产a国产片国产|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91久久精品国产性色tv | 中文字幕乱码av在线|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精品| 熟女少妇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天堂网视频|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麻烦|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久草91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女优av| 精品国产自拍在线视频| 美女黑丝床上啪啪啪国产|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 欧美精品v欧洲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熟妇另类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高清乱码午夜电影网| yy111111少妇影院| av永久天堂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国产| 97se综合|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av| 中文字幕人妻伦伦|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欧美xxxx新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不变影院 | 一级少妇无遮掩内射免费|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国产孩cao大人xxxx|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