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冷鏈物流基本含義范文

冷鏈物流基本含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冷鏈物流基本含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冷鏈物流基本含義

第1篇:冷鏈物流基本含義范文

關鍵詞:冷鏈物流;模式;江蘇;農產品

中圖分類號:F253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e residents of fresh, seasonal fruits and vegetables and other agricultural products demand is increasing, which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f quality, preserv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ects. Jiangsu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market requirements, the need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This article throuth to the Jiangsu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in Jiangsu, the anatomy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problems in Jiangsu. In the E-commerce era environment, combined with Jiangsu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proposed a new model for cold chain logistics in Jiangsu, to solve the cold chain“chain breaking”problem.

Key words: cold chain logistics; mode; Jiangsu; agricultural products

近些年我國冷鏈物流發展迅速,物流技術和物流設備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農產品具有季節性強和易腐蝕等特點,對冷鏈物流的要求極高。江蘇省發改委編制的《江蘇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2014-2020)》近日出臺。所以,隨著移動互聯和電子商務時代的到來,生鮮農產品電商呈現爆發式增長,江蘇迫切需要改變傳統冷鏈物流模式。

1 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含義

1.1 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概念

冷鏈物流的主要對象是易腐食品,國外又稱為易腐食品冷藏鏈,是一種特殊的物流形式。農產品冷鏈物流是指以水果、蔬菜、禽、魚、肉、蛋等為主的生鮮產品為保證農產品的質量、減少農產品的損耗,從產地采購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直到消費的各個環節都處于低溫環境中,以防止農產品的變質和污染。

1.2 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特點

一方面,農產品在商品流通中質量會隨著溫度和時間而變化,每種產品都必須要有對應的溫度控制和儲藏溫度時間,需要提供不同的貯藏條件,所以農產品冷鏈物流復雜。一方面,生鮮果蔬等易腐爛不易儲存,物流某環節運轉不當,都會導致產品的損壞,所以要求農產品冷鏈物流協調運轉,每一個環節都高效運作,物流系統化運作,形成規模經濟。另一方面,生鮮果蔬等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必須要有低溫的儲藏條件,所以無論是運輸、儲存,還是流通加工、包裝等各物流環節,都必須安裝溫控設備和先進的信息系統。要實現生鮮果蔬等農產品的物流,就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因而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成本比其他物流產品的成本偏高。

2 江蘇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現狀及問題

2.1 現 狀

江蘇既是農產品的生產大省又是農產品的消費大省,建成了南京、蘇州、淮安等肉類冷鏈物流配送中心;通過建設農產品物流中心和批發市場,江蘇已初步形成了區域性的冷鏈物流網絡;在南通海門、鹽城、濱海分別建設了豬肉、蔬菜冷鏈加工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了3年4萬噸速凍豬肉和蔬菜產品冷鏈物流能力。2014年12月江蘇省發改委編制的《江蘇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2014-2020)》出臺:到2020年,江蘇省將基本建成上下游有效銜接的冷鏈物流體系,新增現代化冷庫庫容200萬噸,新增冷藏運輸車5 000輛,以促進農民增收、保障消費安全,解決冷鏈“斷鏈”難題。江蘇省冷鏈物流比例大幅提高,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提高到20%、40%、55%以上,流通腐損率分別降至12%、4%、5%以下。

2.2 問 題

2.2.1 農產品物流環節多,物流成本高

農產品物流環節多,一般要經過產地收購、中間運輸、銷地批發、終端銷售等多個環節,增加了農產品運輸路線、裝卸搬運和包裝次數,加大了物流損耗和物流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益。市場主體對農產品層層加價,直接導致了終端價格的提升。嚴重損害了農民和消費者的利益。江蘇依然是以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渠道為主,直銷的冷鏈物流運作模式很少,而且很難運作。

2.2.2 儲運設施簡陋,基礎設施資金投入少

由于經濟發展與地理位置的原因,江蘇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較多集中在蘇南地區,蘇北地區設施簡陋且原始;缺乏專業儲存、保鮮、冷藏和運輸設備,冷鏈物流技術裝備不足。比如低溫庫、冷藏庫、立體庫等嚴重短缺,農民散藏、混藏甚至露天堆放現象相當突出。運輸工具大多使用普通貨車,使用冷藏等專業車輛的非常少。另外雖然公路“村村通”工程已開展多年,但是農村公路還是存在著總量不足、通達深度不夠、技術等級低等突出問題。

2.2.3 第三方物流在農產品市場發展落后

目前江蘇省的農產品物流大多由小型物流企業承擔,相關物流技術大多十分落后,導致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損耗極大。發達國家農產品物流損耗一般控制在5%以下,江蘇省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的損耗遠高于這一數值,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物流損耗甚至達到25%~30%。這使得優質農產品常常因為物流質量得不到保證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在江蘇,由于人們意識的問題,由于物流企業發展的原因,極少有物流企業能夠保證對整個冷藏物流過程進行溫度控制,一般只能在流通環節提供冷藏運輸和銷售環節的冷藏儲存,而在生產采摘環節基本無法實現。

2.2.4 無規模化的物流體系,沒有形成供應鏈合作

小農經濟分散經營,所以生產組織化程度不高,農產品在生產地就沒有進入冷鏈物流系統;市場運作中也缺乏統一的物流標準,即使有冷鏈物流標準,由于農民的傳統思想,也較難以執行;種植戶、采購商、物流企業分散經營,缺乏合作,無法進行供應鏈運作。

3 電子商務時代下江蘇農產品冷鏈物流運作模式選擇

3.1 直銷零售模式

根據江蘇省農產品發展特點,可以發展“電商+冷鏈快遞+智能菜柜”的生鮮農產品直銷零售模式。擴大南京e鮮美、常州萬家鮮、蘇食肉品電商、連云港菜籃子、1號農場等生鮮電商的影響力。推進雨潤、蘇食等食品加工企業和江蘇凌家塘、南京眾彩等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與快遞企業加強合作,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農產品配送直銷平臺。為了充分利用冷藏設備,節約成本,在同一輛常溫車上既裝載常溫農產品,又裝載鮮活農產品,實現“多溫共配”,進行集約化和規模化的配送。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實現先商流后物流,即先確定購買者,購買者下訂單,鮮活農產品再從儲存的倉庫中進行物流和配送,防止農產品先物流后商流,導致農產品等待銷售或者銷售不出去,在銷售場所占用時間,帶來農產品的保鮮度下降,以致腐爛損害。

3.2 依托農民合作組織,產地冷庫化模式

江蘇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分散,生產組織化程度低,個人土地規模小,基本上以農戶為單位。以批發市場為主的流通模式能有效地解決小規模農業生產和大市場、大流通之間的矛盾,從而形成農產品經由批發市場的流通比率高的特征。可以借鑒日本經驗,鮮活農產品主要通過產地中介組織―農民合作組織,向批發市場出貨,農民合作組織將農產品集中運輸到產地冷庫,采取從預冷、整理、儲藏、冷凍、運輸等規范配套的流通方式,進行產后的處理化。運輸工作可以委托第三方物流企業來完成,也可以依據自身的能力采取自營冷鏈物流。根據市場的需求,依據商流與物流分離的優點,物流企業可以從產地倉庫運輸農產品以滿足需求。物流企業物流作業集中,提高作業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同時物流過程中,鮮活農產品始終處于合適的低溫環境中,商品質量得到有效的保證,初級農產品得到有效的集中供應。

3.3 因地區制宜發展模式

根據江蘇省各市的地理位置及農業特點,建立江蘇省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模式。江蘇主要的果蔬主產區分布在徐州、鹽城、南通等地區,在這些地區建設具有產后預冷、分揀加工設施的果蔬冷藏保鮮倉庫;江蘇省的水產品主產區分布在南通、連云港、揚州、泰州、蘇州、淮安、鹽城等地區,在這些地區建設配備水產品需要的封閉式站臺、耐低溫設施設備的低溫庫;蘇北地區擁有較大規模的養豬生產基地及家禽養殖基地,因此建造其所需要的節能環保、經濟適用的冷藏冷凍加工儲存設施,從而打造一批面向周邊大中城市的生鮮農產品直供基地。合理規劃布局,利用地區特色,建立協調有效的地區間冷鏈物流體系,確保區域之間冷鏈物流渠道暢通。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商務廳市場體系建設處. 江蘇省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研究[J]. 江蘇商論,2013(2):3-5.

第2篇:冷鏈物流基本含義范文

浙江省;經濟發展戰略;海陸空港;大物流;內在關系

【資助項目】“有效服務浙江現代國際物流業發展的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08N141-G)

1.海陸空港大物流的含義及基本特征

海陸空港大物流是相對于過去傳統的、分散的、單一的物流業態和物流模式而言的一個概念,筆者將其含義概括為:以海陸空港為主要構架,以先進的物流基礎設施、設備為依托,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整合、優化各種物流資源為目的,以貨物集散、存儲、加工、分揀、配送為核心業務,兼具市場交易、信息管理、增值服務、報關報檢等多種功能的快捷、便利、周全、高效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海陸空港大物流的征特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A.海陸空港大物流的現代化特征

海陸空港大物流的現代化特征為:一是物流管理的集成化。海陸空港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分為橫向集成和縱向集成。橫向集成就是空間上的集成,是指海陸空港及其所屬企業之間為了提高物流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所進行物流業務的合作;縱向集成化是指海陸空港內部為了以簡化物流環節、提高物流作業速度和效率,對港內各個物流環節、物流功能的協調和統一。海陸空港物流通過管理上的集成運作,就是要向客戶提供最佳的物流解決方案,包括運輸、倉儲、加工、分揀、配送、交易、報關、報驗、保稅、金融、保險、商業配套、腹地運輸等一系列整合服務。二是物流技術的現代化。海陸空港大物流技術的現代化突出體現在物流的信息化、自動化、網絡化上。它不僅包括專用運輸工具、自動裝卸設備、立體化倉庫、衛星跟蹤系統、條形碼和射頻識別、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設備和技術的應用,還包括JIT(Just In Time,準時生產),MRP (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物料需求計劃),DRP(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Planning,配送需求計劃)等現代化管理技術的應用。物流技術的現代化使海陸空港大物流從客戶資料信息的采集、分析,到信息的傳遞、定單的處理等各個環節都能實現實時化和標準化的操作。三是物流活動的社會化。海陸空港物流的社會化亦即物流活動的專業化,是指海陸空港及其所屬企業利用各具特色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和信息優勢,采用更為先進的物流技術和管理方式為客戶提供專業化、社會化的物流服務,從而取得規模經濟效益。

B.海陸空港大物流的國際化特征

海陸空港大物流國際化特征表現為:一是物流資源利用的國際化。海陸空港物流體系中境內企業與境外企業通過發展國際合作關系、建立戰略聯盟、進行跨國并購等途徑,實現境內外物流資源的有機整合,目的是為海陸空港物流活動在更大規模、更大范圍、更多環節和更多功能上的集成運作創造條件。二是物流集成服務的國際化。當前,物流集成服務的國際化主要體現在國際化物流園區的建設上。在海陸空港周邊建設國際化物流園區,有利于形成和發揮物流園區的軟硬件設施優勢、整體功能優勢,最終發揮物流集成服務國際的功能和優勢。三是物流標準的國際化。物流標準國際化就是物流標準在國際上的統一化,這是海陸空港物流國際化的重要標志和必然要求。目前,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經營,正在極大地影響物流標準國際化的形成,一些國際物流行業組織開始在物流的交易條件、物流技術裝備規格,物流業務流程、物流管理手段等方面推行統一的國際標準。隨著物流標準的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本國物流標準與國際物流標準的接軌,否則不僅會加大國際貿易的技術難度,而且還會由于與國際物流標準的不一致造成不應有的貿易障礙、貿易工作量和貿易成本。

C.海陸空港大物流的立體化特征

海陸空港大物流的立體化特征表現為:一是物流系統的全面性。海陸空港大物流是由海港物流、陸港物流和空港物流三大主體有機構成,海港物流、陸港物流和空港物流都具有國際口岸物流基地、物流樞紐、物流結點、物流企業集群的共同特點,但又都獨具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海港物流是以海港為主體、依托的是海運優勢,陸港物流是以陸地交通樞紐為主體、依托的是鐵路、公路運輸的優勢,而空港物流則以機場為主體,依托的是機場航線網絡及航空運輸優勢。由于三者的物流特點及優勢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它們在海陸空港大物流體系中缺一不可。二是物流系統的耦合性。即海港物流、陸港物流和空港物流通過在信息、資源、業務、功能、管理等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環節上的聯合與聯營,整合與優化,互通與互補,最大限度地實現物流活動快速、便捷、節約、高效的本質要求。三是物流服務網絡的全覆蓋性。四是物流主體及業態的多樣性。具體表現為:物流主體及業態中既具有專業性較強的物流主體,也具有綜合性的物流主體;既具有內資物流主體,也具有外資物流主體;既具功能單一的物流業態,比如冷鏈物流、會展物流等,也具有功能復雜物流業態,比如現代國際物流園區等。

2.浙江新的經濟發展戰略與海陸空港大物流的內在關系

A.浙江新的經濟發展戰略的提出與實施

浙江人素有危機意識、創新意識、應變意識、發展意識。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創造了民營經濟、產業集群、專業市場三位一體的浙江模式,經濟年均增長保持在13%以上,經濟總量和人均經濟總量均多年位居全國前列。然而,近年來浙江經濟發展與土地、水、環境等資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發展空間受到嚴重約束,浙江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結構和高投入高產出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局限性不斷暴露出來。特別是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浙江外貿出口嚴重受阻、出口增長大幅滑落。而隨著國家“救市”宏觀政策的出臺,貨幣投放量大規模增加,國內消費品物價普遍上漲,進而推動土地、勞動力、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成本價格也快速攀升,浙江大量中小企業更是雪上加霜,停產、轉產、倒閉風潮迭起,浙江經濟發生的戲劇性變化。面對新的形勢、新的挑戰,浙江經濟發展的出路是在哪里?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為目標,大力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港航強省建設”、“發展海洋濟”等一系列新的經濟發展戰略,以應對新挑戰、搶占新機遇、謀求新發展。為了支持和幫助浙江經濟的發展,2010年3月國務院把浙江省確定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試點省,要求浙江在“建設海洋經濟發展帶,推進義烏國際商貿綜合改革試點,加強產業集聚區戰略規劃和布局”方面進行大膽探索。2011年2月,《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又獲得國務院批準,該規劃定位于把浙江舟山市建設成我國大宗商品國際物流中心、現代海洋產業發展示范區和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國務院的決策標志著浙江省新的經濟發展戰略已經上升了到國家戰略層面。

第3篇:冷鏈物流基本含義范文

1.物流企業含義

第一,物流企業是一個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并且實行獨立核算的經濟組織;第二,物流企業主要從事的業務類型有運輸(含運輸、貨物快遞)或倉儲。第三,物流企業一般具有與自身業務相適應的信息管理系統,這種系統使其能夠按照客戶物流需求完成包括運輸、儲存、裝卸、包裝、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并能使該物流企業進行日常的經營組織和管理[1]。

2.物流企業文化含義及特性

企業文化作為一門在企業管理實踐中產生的學科,其最早起源可追溯到1981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威廉•大內(WilliamOuchi)的著作《Z理論——美國企業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戰》。實踐和理論界普遍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價值理念體系,該體系具有企業個性特色并且同時能為組織的全體員工認同并遵守;另外企業文化也包括這些理念在企業規章制度、員工行為方式等方面的綜合體現。在傳統的企業文化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和發展而來的物流企業文化,其內容當然也包括那些能夠被識別的物流企業符號、服務方式以及物流企業經營管理的各種價值觀、理念等,這些促使物流企業在不斷地融合與創新之后塑造其特有的企業形象。每一個物流企業在其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都有一個重要任務,即如何保留和吸收傳統企業文化中適合物流企業自身發展的精髓,努力創新、不斷豐富和發展物流企業文化;在借鑒其他行業的企業文化精華的同時又探尋發展物流企業特色文化建設。綜上所述,物流企業文化以傳統企業文化為基礎進行創新發展,因此物流企業文化既有企業文化的一般特性,又有自身獨有的特性。總體說來,筆者認為物流企業文化具有以提供物流服務為中心、以提高效率為保障、以主動學習為導向、以實現雙贏(多贏)為目標等特性。

3.物流企業文化

在物流企業管理中的作用杰克•韋爾奇(JackWelch)(通用電氣公司前任首席執行官)曾說過:“文化是永遠不能替代的競爭因素,企業靠人才和文化取勝。”同樣的,物流企業文化在物流企業經營管理中究竟發揮了怎樣的功能與作用呢?通過實踐與學習,我們認為,物流企業文化的作用可以歸納為凝聚、導向、約束、激勵等作用。(1)物流企業文化的凝聚作用企業文化是物流企業內部所有員工的精神理念和行為準則,可以把員工緊緊凝聚在一個共同的目標和同一個方向上,使得他們工作目的明確,在思想意識上逐步達成共識,在實踐行動中做到“勁往一處使”,使得他們把自己的利益和物流企業的利益目標聯系起來,促使員工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實現共贏,并形成一個充滿和諧性與協調性的組織。這種作用可以使得員工在企業內部產生強烈的歸屬感,不用管理層的“硬性”管理,而自覺地認真工作,為物流企業發展進行努力,大大提高物流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物流企業文化的導向作用物流企業文化的導向作用是指物流企業文化在經營管理中對全體員工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取向所產生的導向作用,主要包括價值導向和行為導向兩方面。該導向作用可以為物流企業管理在激烈的市場沖擊和競爭下提供長遠、正確的發展方向,為物流企業做出決策提供依據。例如“服務第一”的文化可以提醒該物流企業發展決策和管理時要時時注重服務品質,“速度第一”的文化可以促進物流企業發展要以速度為首要考慮因素和原則。物流企業文化的導向作用是企業價值觀念的核心和基礎,是物流企業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保障手段。(3)物流企業文化的激勵作用激勵作用主要是指企業文化對員工的內在動機與潛在能力產生的激發效應,激勵著員工熱情地投入工作、積極創新,為企業創造高價值的回報。“速度”和“安全”兩方面是物流企業最大特征和優勢,實踐表明,在激勵條件下這兩方面因素可以發揮地更好。激勵是一種從精神上調動員工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文化,可以使得物流企業員工能力得到提升。激勵是一種企業管理手段,但是企業文化可以使物流企業這種管理手段發揮最大效果。(4)物流企業文化的約束作用物流企業文化對管理層和員工在行為和工作上都有一定的約束效果,一般而言,企業文化的約束作用通常是通過“硬性”的嚴格制度與“軟性”的文化影響兩條途徑實現的。“硬性”的嚴格制度是指那些滲透了企業文化理念的制度、規范與流程,對員工行為具有一定的強制作用,同時又因為融入了企業文化的軟力量,從側面保障物流企業有序運轉。“軟性”的文化影響,主要是從精神和思想層面進行,它主要是提醒員工在企業發展中哪些行為不該做、不能做,減少破壞企業利益的事情發生。物流企業文化的約束作用能夠從意識層次提高員工自覺性和主動性,使員工工作規范化,提高責任感和敬業感;同時,企業文化約束作用的發展壯大可以促使物流企業向社會展現企業自身良好形象,樹立信譽和影響。

二、物流企業文化研究現狀

近幾年,我國物流業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關注和研究物流企業文化這一議題。目前,針對綠色物流、物流企業戰略文化、核心競爭力文化等方面,學者和專家們都獲得了一定的進展。在實踐研究方面,從2009到2014年,有很多學者研究行業物流企業文化建設,并提出實踐建議,如2012年,石麗慧[2]分析郵政速遞物流企業面臨的競爭形勢及發展環境,分析企業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作用,探討推進企業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措施;王翠敏[3]等在分析河北省民營醫藥物流企業文化的建設現狀、存在問題等基礎上,提出圍繞著企業精神、物質、制度、行為文化四個方面,構建“服務核心、效率先行、人本載體”的范式。也有結合地區進行研究分析,如2010年,陳宏、池仁勇[4]在對浙江省物流企業文化現狀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之上,揭示了浙江物流企業文化的現狀及特征;2012年,方桂芬[5]在分析河南省物流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基礎上,探討有效建設物流企業文化的對策,以提高其文化競爭力;汪傳雷[6]等通過對安徽三家物流企業管理狀況的調查,分析了安徽物流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認為安徽物流企業的發展可以從徽商文化中獲得啟發,培育企業文化,從而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也有結合具體的企業進行研究分析,如易榮英、謝棋[7]在2014年以華航集團為例等等。從文獻中發現,優秀的企業文化對物流企業的作用及影響已達成普遍共識,本文以福建省物流企業為例,分析福建省物流企業文化建設中的問題并探析建設思路。

三、福建省物流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福建省物流企業文化建設總體上較之行業起初有一定的進步,但是筆者發現物流企業文化建設中依然存在著以下問題:缺乏適應不斷變化環境的企業文化建設總體規劃,企業管理者對企業文化建設的認識過于簡單,建設流于表象,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1.企業文化建設缺乏總體規劃

現代物流企業越來越傾向于科技化、現代化,由于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以及各種軟件系統及先進管理手段的應用,商品流通從早期的傳統的物流配送方式向簡單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現代物流方式轉變。物流企業在這種競爭狀態和環境中體現出一種快速反應、服務系統化、過程一體化、技術專業化、網絡化等特征,與之相適應的物流企業文化也應該改變從而適應這種改變。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福建省有一些物流企業內部各部門還是強調單一的、獨立的物流基本職能,忽視各個職能間的關系。“二律背反”現象在不同的物流職能部門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企業的關注點更多是放在員工數量、倉儲面積、營業額、利潤等“量”或“績”的數字上面,在整個企業發展規劃中,系統的企業文化被忽視了,所以企業文化建設規劃也很模糊或基本沒有,這就導致這些企業文化建設在具體實施上流于形式了。

2.企業文化認識過于簡單,建設流于表象

在調查中發現很多物流企業的管理者或領導者對企業文化理解上存在著誤區,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第一,把企業文化建設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設。如一些A級及以下企業由于本身規模不大,機構設置不多,為了省事或管理,這些企業把企業文化建設和政治思想工作安排到同一部門,甚至還有些企業直接將企業文化建設等同于政治思想工作。另外還有一些物流企業認為企業文化是一種思想灌輸、說服教育,是宣傳部門的事情,開開講座、貼貼海報就可以了。第二,對企業文化認識過于簡單或對企業文化建設重視不足。這些企業側重于搞一些形象工程,他們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設計企業標識、斟酌企業標語口號等方面,支持他們這樣做的理由是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的外在形象。我們在許多公司的內部墻上都能看到諸如“效率”、“服務”、“創新”、“客戶滿意”之類的口號;另外有一些企業把精力放在了設計統一的員工服、精美的公司徽章等能夠彰顯企業外在形象的物件上。這只是簡單地將形象設計等同于企業文化,并沒有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把企業精神——物流企業文化的核心體現在該企業的經營活動中;同時在企業員工的思維方式、工作、行為習慣中我們也沒有發現有企業精神的痕跡,這樣就容易導致企業文化缺乏強有力的生命活力,當然也沒能形成強大的文化競爭力。另外,還缺乏對物流企業文化內涵進行更進一步地深入思考,這將對物流企業文化建設非常不利。

3.企業文化缺乏創新

當前國家對福建省多項政策,各物流企業面臨各種發展機遇:政策支持同時需求市場增大,挑戰也隨之而來:各物流公司之間的競爭激烈,從事運輸、倉儲以及綜合服務的都有;但是企業依然缺乏創新和發展的積極性。在調查中,企業規章制度就是企業文化在物流企業的管理者中“流行”甚廣。在他們看來,組織員工學習已經制定出的企業的規章制度,接著嚴格實施,然后企業的文化建設就可水到渠成得以開展、完成,企業精神也隨之能培育,最后逐漸形成企業的文化氛圍。但是規章制度的建設并不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全部,決不能將二者等同;雖然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企業規章制度,制度建設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保障,但這二者是有區別的。另外還有些物流企業出于從眾心理進行企業文化建設。物流企業文化建設,要求企業及其管理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大膽創新,為本企業量身定制具有特殊個性的企業文化。但是,由于體制、傳統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福建省物流企業的一些“本位”觀念束縛了管理者對獨立個性的追求,導致其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創新意識90不強,進而出現企業文化雷同的現象。

4.福建省物流企業文化建設思路探析

第4篇:冷鏈物流基本含義范文

關鍵詞:農超對接;農產品生產基地;功能拓展

中圖分類號:F30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3)04-0021-04

從2008年開始,國家商務部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農超對接”發展的政策措施,全國范圍內“農超對接”的實踐快速開展起來,總體來說效果積極。但是一些問題也隨之顯現,其中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農”與“超”之間的對接不順暢。現階段,我國很多地區都建立了農產品生產基地,它們在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率、促進農業生產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這些生產基地從功能上來看大多局限于農產品的生產,而超市作為零售終端與之相銜接時,農產品的分揀、包裝、流通加工、物流、配送等流通功能如何分擔的問題就突出出來,成為影響“農超對接”實施效果的關鍵因素。本文針對這一問題,擬從農產品生產基地功能拓展的角度入手進行分析,尋求解決途徑。

一、文獻回顧

國內很多學者從理論上對“農超對接”的含義和本質進行了研究。陳堯、楊為民(2012)提出“農超對接”既是農產品供應鏈集成的產物,也是一種新型的縱向一體化。隋姝妍、大島一二(2010)認為“農超對接”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超市直接到農村采購農產品;二是指農民把他們的農產品送進超市。李瑩、陶元磊、翟印禮(2011)提出“農超對接”作為一種混合治理模式,符合現今農產品交易的新興特征。另有一些學者實證分析了“農超對接”中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劉振濱(2012)發現蔬菜產地采后商品化處理程度偏低是蔬菜“農超對接”不暢的主要原因。李瑩、楊偉民(2011)證明了物流能力的具備對于合作社進入現代農產品供應鏈影響重大;配送對于專注于銷售、不專注物流的超市而言十分重要。

現有文獻對農產品生產基地進行研究的相對較少。蔣永穆、王豐(2010)認為農產品生產基地是以農戶、政府和市場為主體,為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與農業生產效率,使農民增收、農業增產、農村增色,而根據比較優勢在適宜區域,利用科學生產、規模化經營從事相關農業初級產品生產,發展區域主導產業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并且作為規模化經營的載體,農產品基地具有經濟功能、社會功能、生態功能及載體功能。王超、王磊(2007)等結合黑龍江地區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發展情況,從吸引投資、質量檢測、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大科技投入方面提出了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思路。穆新偉、任建蘭(2004)以山東省為代表,提出綠色農產品基地的生產活動必須立足于規模化、特色化和標準化,要加快農產品品牌建設和品牌營銷,此外還要建立完善的利益連接機制。劉孟山(2010)認為農產品基地必須實行標準化生產并建立蔬菜質量檢測體系,同時要盡快形成蔬菜品牌,利用品牌優勢提高生產基地產品的競爭優勢。

總體來看,大多數文獻僅將農產品生產基地單獨或者作為參與“農超對接”的一個部分進行分析和探討,將農產品生產基地功能的完善與促進“農超對接”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研究的還較少。

二、農產品生產基地基本運作模式

隨著近些年農業產業化趨勢的不斷加強以及“農超對接”的蓬勃發展,我國很多地區尤其是經濟實力較強、農業發展較快的省市陸續建立了多種形式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根據農產品生產基地主體以及運行方式的區別可以將其分成以下四種模式:

(一)松散型農產品生產基地

這種類型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主要是指基于當地氣候、土壤等相對優越的自然條件以及長期生產習慣形成的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地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先是一些農戶對某些傳統產品或優勢產品的商品化經營獲利形成示范效應,最終帶動了整個地區相關農產品的商品化生產,形成了具有地域優勢和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河北省滄州金絲小棗、趙縣雪梨等生產基地就是這種類型農產品生產基地的代表。一般來講,這種基地生產的農產品種類相對較少,生產較為專業化,產量能夠達到一定的規模,最終產出的農產品商品化率也較高,但農戶除了生產相同的農產品外,沒有更多的聯系。從整個供應鏈角度來看,松散型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產品在流通中一般經歷以下幾個環節:首先是地頭農產品收購,或者進入產地批發市場,接下來經過配送和運輸進入到銷地批發市場,最終進入銷地的超市或者農貿市場。總體來看,這種類型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功能相對單一,主要是以專業化的生產功能為主。

(二)以農民合作組織為主體建立的農產品生產基地

這種類型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具有一定的組織化程度,一般是由當地的農民合作社組織建立,主要存在于經濟較為發達、農民合作組織發展較為成熟的地區。這種生產基地的生產者主要是農民合作組織成員,他們依托合作組織完善的內部組織管理和健全的規章制度,按照科學合理的生產標準進行農產品的生產。這種類型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特點是在生產過程中,從選種到種植、施肥等一系列生產活動都是在合作組織的指導下按照一定的標準來進行的,并且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在質量和外觀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從各地區的發展經驗來看,以農民合作組織為主體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本地區的農產品生產優勢,使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在質量和價值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提升了農民在農產品供應鏈和市場中的地位,使得當地的農民既增產又增收。總體來看,生產功能是這種類型農產品生產基地的主要功能,少數綜合實力較強的農民合作組織建立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也有部分流通加工的功能。

(三)依托于龍頭加工企業的農產品生產基地

這種類型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也具有一定的組織化程度。在這種類型的生產基地中,當地的龍頭加工企業與基地內的農戶簽訂合同,由農戶按照龍頭企業的要求進行農產品的生產,龍頭企業則負責收購農產品生產基地產出的農產品并進行進一步的加工,在這種模式下,龍頭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引導著基地的生產并且生產基地的規模與龍頭加工企業的規模大小是相關的。這種模式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是在農業產業化趨勢下訂單農業發展的產物,基地只有生產功能。

(四)由涉農企業建立的農產品生產基地

這種類型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是指從事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銷售等業務的綜合實力較強的企業,將當地的土地集中起來后雇傭勞動力,使其按照企業的目標和要求進行農業生產,這種基地完全從屬于涉農企業,是涉農企業的組成部分,完全為企業服務。一般來說,由涉農企業建立的農產品生產化程度相對較高,主要的功能是進行農產品的生產。

國家大力推進“農超對接”的目的是要改變長期以來農產品流通中存在的“農民賣難、農產品收購價低,市民買貴、買不到放心農產品”的局面,使廣大的農民和市民從“農超對接”中真正獲得收益。依托于龍頭企業的生產基地和涉農企業自建的生產基地擁有較為成熟和獨立的流通渠道,所以本文主要研究松散型和以農民合作組織為主體建立的生產基地的功能拓展問題,因為它們是“農超對接”中“農”的主要代表。

三、農產品生產基地功能內涵的變化

生產基地的基本功能是生產,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隨著產業鏈概念的不斷深入人心,農產品從地頭到餐桌已經成為一個整體,其質量與安全需要每一環節的主體共同努力,各環節僅考慮自身的利益和活動是遠遠不夠的,要將目光關注于整個供應鏈的優化和完善,盡可能使自身的活動更好地為促進農產品在供應鏈中的流通服務。從這一點出發,農產品生產基地已經不能僅關注自身的生產活動,更要兼顧如何更好地參與流通并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換句話說,農產品生產基地功能的內涵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一)生產優質的農產品

首先從農業內部的變革來看,隨著農業機械化、產業化程度的加深以及越來越多的農業新技術應用到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農業的生產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農業生產方式和生產理念也有了很大進步,農產品生產基地作為一種先進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生產優質農產品是其應有之義。其次從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角度來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已經不再滿足于“吃得飽”,更加強調“吃得好”,越來越注重農產品的品質和特色,所以為了滿足銷售的需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必須有能力提供高品質的農產品。

(二)使農產品在供應鏈中的流通更加方便

正如前文所述,農產品生產基地處于整個供應鏈的最前端,最重要的功能是生產農產品,但在“農超對接”的條件下,很多參與“農超對接”的超市對銷售初級農產品的積極性不高,他們更希望農產品生產基地提供商品化率較高的產品,所以生產基地僅將農產品生產出來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對初級的農產品進行加工和包裝,滿足下游主體的銷售需要,此外,農產品的物流配送也是農產品供應鏈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而在國內,除了少數大型超市具備物流配送功能外,很多中小超市沒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所以如果農產品生產基地能夠提供農產品的物流配送服務,不僅能使生產基地和超市之間的對接更加順暢和穩固,還能更好地提升農產品在供應鏈中的流通效率。

(三)使消費者能夠放心消費

當今社會,食品安全是消費者和政府都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使消費者吃上放心的食品,是農產品生產基地義不容辭的責任。農產品的安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農產品生產過程的安全性,前文提到的生產優質農產品,強調了農產品在生產過程的安全性;二是農產品流通及加工過程的安全性,眾所周知,很多農產品的產地和銷地距離較遠,運輸的時間較長,并且中間環節也較多,這些都增大了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變質等安全問題出現的可能性,所以就需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超市等主體共同努力,建立可追溯的農產品信息系統,就生產基地而言可以通過給產品附帶上具有完備信息且可以繼續登記、讀取相關信息的標簽等措施來保證食品安全,此外,隨著市場上農產品的種類逐漸增多,消費者對農產品品牌的認同度也越來越高,所以就要求農產品生產基地必須加快農產品品牌的建設,通過打造品牌進一步完善產品的信譽和質量保證等信息,確保消費者吃得舒心,吃得放心。

四、農超對接條件下農產品生產基地功能拓展措施

農產品生產基地功能內涵的變化為其功能拓展指明了方向:在生產功能基礎上,重點拓展標準化生產功能、流通加工功能、物流配送功能、品牌創建與經營功能。

(一)完善標準化生產功能

生產基地要嚴格按照國家對農業投入品管理規定,嚴格規范對生產投入品的經營與使用行為,嚴禁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農藥等,按照標準指導農戶科學使用農業生產資料。生產基地要建立生產檔案管理制度,完備生產基地環境質量、生產投入品、生產管理活動、產品質量檢測等方面的檔案,建立信息查詢系統和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

(二)發展流通加工功能

農產品生產基地可以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豐富、勞動力成本較低等優勢,雇傭當地的農民進行技術培訓,然后建立負責農產品包裝、分揀等活動的加工部門。在發展流通加工功能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流通加工的目標一定要明確,那就是以市場和超市的需求為導向,結合當地農產品特色,按照一定的標準對農產品做分類、包裝等加工處理活動,努力提高農產品的商品化率和附加價值,促進農產品生產基地與超市更好地進行對接并使農民能分享到農產品增值帶來的利益。其次,在對農產品進行加工的過程中要堅持“安全優先”、“質量優先”的原則,嚴格按照操作規范和加工標準進行農產品的加工,并在加工完成后及時對完成品進行安全和質量檢測,務必做到安全,無污染的加工,保證產出農產品的品質。再次,在流通加工的過程中要加強管理,積極使用先進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式,更要充分利用好從事流通加工的勞動力距離農業生產一線近、熟悉農產品特性、勞動力成本低等優勢,努力提高流通加工的效率,盡可能地降低成本,擴大收益。

(三)發展物流配送功能

有條件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可以自建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向與其對接或者合作的超市配送生產的農產品。農產品生產基地在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時要因地制宜,綜合考慮自身的條件以及與超市的遠近、超市的大小等指標,積極尋求當地政府政策或者信貸支持,充分整合可利用的資源,提高運輸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開展農產品配送時首先應該對農產品的運輸方式、運輸車輛進行合理的選擇,優化運輸線路、加大冷鏈物流等先進技術在農產品運輸過程中的使用,提高運輸過程中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的農產品流通信息登記和傳遞制度,實施流通全程監管和調控,確保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安全和品質。其次,刪減農產品不必要的儲存環節,減少農產品儲存費用。再次,合理規劃裝卸搬運方法和程序,減少裝卸搬運的次數,杜絕無效作業。最后由于農產品是農民直供超市,流通過程中盡可能選擇經濟合理的包裝,并且做好包裝物回收和再循環利用,推進包裝標準化、綠色化和輕薄化,降低包裝的費用和包裝成本。

(四)發展品牌創建與經營功能

1. 科學規劃農產品的品牌核心價值與內涵,其品牌核心價值的提煉應該緊緊圍繞“優質”這一中心展開,同時還要以農產品的口味、營養價值等獨特品質為賣點,緊緊抓住消費者的偏好。

2. 要有一個好的品牌名稱,實施商標策略。品牌名稱要與農產品特性相符,具有產品聯想功能;要具有獨創性;要易讀、醒目易記等。在河北已獲認證的農產品品牌中不乏好的例子,比如邢臺的富崗蘋果,滄州的金絲小棗等。在國內外競爭日益激烈的趨勢下,要實現農產品的品牌戰略,就必須重視商標注冊和商標權的應用,并求得法律的保護。

3. 確立符合基地農產品特點的廣告創意與策劃,實施廣告策略。農產品生產基地可以結合其產品的個性特征,挖掘其獨有魅力,借助各種媒體和渠道做好廣告宣傳,以此作為開拓更廣闊市場的重要手段。

4. 注重品牌保護。首先應該從自身做起,嚴把農產品的安全質量關,要做到杜絕一切以次充好、生產劣質產品的行為并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服務。其次要嚴厲打擊農產品市場中的假冒侵權現象。積極運用法律武器,配合技術監督、工商管理等部門的工作,加大對農產品品牌、商標和信譽的保護力度。

參考文獻:

[1]李瑩,陶元磊,翟印禮.“農超對接”生發機制理論探析[J].農村經濟,2011,(10):95-98.

[2]劉振濱.河北生鮮蔬菜農超對接中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17):221-225.

[3]王超,王磊,李昌宇.黑龍江墾區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現狀的優勢、問題及對策[J].科協論壇,2007,(3):130-133.

[4]陳堯,楊為民.基于供應鏈的“農超對接”機理研究[J].農業經濟,2012,(1):121-123.

[5]王豐,蔣永穆.論農產品基地:內涵、功能與發展形態[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5):59-64.

[6]王豐,蔣永穆.論農產品基地發展形態的演進[J].農村經濟,2010,(11):29-32.

[7]李瑩,楊偉民,張侃,胡定寰.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農超對接”的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1,(5):65-71.

[8]穆建新.山東省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與營銷戰略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4:25-27.

[9]隋姝妍、大島一二.試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產品流通中的作用[J].農村經濟,2010,(8):122-124.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网站| 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女同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永久免费的av在线电影网无码| 亚洲日韩中文无码久久| 亚洲午夜18|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桃|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 二级毛片免费观看全程| 国产精品sp调教打屁股| 国色天香社区视频在线| 扒开双腿操女人逼的免费视频| 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亚洲色欲Aⅴ无码一区二区| 日韩亚洲欧美精品| 日本十八禁视频无遮挡|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视频| 成人做爰高潮片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免费av|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 欧美三级超在线视频| www.尤物视频.com| 国产无套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出无码在线观看高清|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色欲aⅴ亚洲情无码av| 大粗鳮巴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级二级|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91色国产在线| 精品人妻av区波多野结衣|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二区| 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导航在线|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爽李琼|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卡一| 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