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海洋垃圾解決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利用海洋資源大力開發海洋旅游,必須關注海洋旅游發展的可持續性。海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就是推動海洋生態旅游,這也是世界旅游業發展的方向。除了海洋以外,其基本類型還包括山地、森林、草地、各種水域及沼澤等。在可持續發展理論視域中,提倡海洋旅游資源的適度和合理的開發,密切關注海洋生態環境,真正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三者和諧統一,需要不斷的努力。
一、海洋旅游的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海洋旅游是指人們以海洋資源為基礎的包括觀光、度假和特種旅游的各類旅游形式的總稱。亞熱帶海濱旅游是從19世紀末在地中海北岸興起的,熱帶海島海濱旅游則是從二戰之后才興起,但由于海洋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其發展速度驚人,擁有廣闊的前景。我國的海洋旅游近年來發展迅速,但在東南沿海和南中國海仍然有許多海洋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尚未開發或充分開發。太平洋中的島嶼、印度洋沿岸、非洲大陸沿岸、南美洲大陸沿海等也有許多可以開發的海洋旅游資源,這些海洋旅游資源的開發將會推動海洋旅游在世界旅游中的地位繼續上升。
此外,海洋高新技術突破和發展也將繼續豐富海洋旅游活動。隨著海洋科技的發展,新的海洋旅游活動形式不斷涌現,人們能夠潛入更深的海底,能夠看到海床上噴發的熱液與礦物的火山,甚至能夠潛入北極厚厚的冰層以下,觀賞亙古不變的冰川與海床。這些旅游活動和項目高新技術含量高,以其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和真實性吸引著大批旅游者,帶動了海洋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一方面,海洋旅游的發展推動了地區經濟的有效增長,另一方面,也給當地的生態和社會環境帶來諸多影響,這些影響大部分是負面的。規劃和開發不當,使自然和人文環境發生退化,而這恰恰是對旅游者的核心吸引力。海洋旅游開發所帶來的對環境影響的失控是危機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旅游景區環境污染嚴重。旅游促銷和宣傳帶來了大量的客源,許多海洋旅游區在旺季時,游客猛增,接待量遠遠超出該區域旅游的承載能力,加劇了大氣水體的污染,游客產生的生活垃圾增加了景區環境的壓力,擁擠的游人又造成了景觀視覺污染,尤其是旅游“黃金周”產生的大量客流,使景區交通擁堵,大量消耗了物質和能源。
2、生態環境系統失調。海洋旅游熱潮使海洋旅游開發受到了沿海各級政府前所未有的關注,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而大力發展。從我國大部分沿海省市的海洋旅游發展規劃來看,未來十幾年我國將面臨新一輪旅游資源大規模開發的熱潮,濱海、海島、沙灘等海洋自然區域則是開發的重點。這些區域往往是生態敏感和脆弱區域,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勢必對其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3、旅游熱造成基礎設施壓力。旅游熱潮帶來的最大影響莫過于人流擁擠和交通阻塞,影響了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質量,也降低了游覽質量,給旅游地的社會和文化也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此外由于游客管理措施不力,景區內隨意丟棄廢物、亂刻亂畫等污染現象大量存在,這些影響在短期內是難以消除的。
二、生態旅游及海洋生態旅游的理論基礎
與傳統的大眾旅游相比較,生態旅游是指對資源的利用與保護并重,強調適度的開發規模,保持合理的游客密度,爭取最小環境影響的一種旅游活動。生態旅游旨在使旅游產業與環境保護之間達到平衡與協調,保證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生態旅游肩負著保護環境的責任,是一種高品位、高檔次、高格調的旅游活動。目前,生態旅游已經成為全球熱點并繼續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逐漸成為一種時尚。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生態美理論及可持續發展理論是目前理論界公認的指導生態旅游發展的三大理論基石,其基本概念、觀點及體現的生態旅游價值可歸納為表1。這三大理論體系已經較為成熟,在生態旅游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表1 生態旅游三大理論及其生態旅游價值體現
理論 基本概念 基本觀點及生態旅游價值體現
人與自然關系理論 是主要研究人與各個自然要素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 包括人類中心論、人與自然協調論、倒退論及生態人文論。其生態旅游價值體現為人與自然共存共生,相互協調;對于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必須慎重的加以保護。
生態美理論 是主要研究生態系統中存在的美的現象及其本質的理論,也包括對審美活動的研究 包括自然生態美、人文生態美兩種。其生態旅游價值體現為以美的體驗和對美的欣賞為出發點,營造美好的生態環境,并加大保護力度。
可持續發展理論 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包括公平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其生態旅游價值體現為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提升環保意識,將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觀點貫穿于工作的始終。
海洋生態旅游除了以上述三大理論為研究基礎外,還涉及到海洋科學、環境倫理學、景觀生態學、生態環境承載力理論、清潔生產理論、旅游經濟學、循環經濟學、旅游管理學等跨學科的理論,對這些理論成果的交叉研究有助于推進海洋生態旅游的實踐。
三、海洋生態旅游開發中的主要問題
我國海洋旅游產業較國際市場起步較晚,因此在海洋生態旅游開發思路上尚不成熟,與國際先進水平的海洋旅游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相關的理論研究、法制建設、管理運作及人們的生態認識和觀念等都相對滯后,導致在旅游開發活動中,海洋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海洋資源浪費較為嚴重,阻礙了海洋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態意識比較淡薄,認識不到位。
近年來,我國海洋污染、海洋環境質量惡化的總體趨勢并未有效地遏制,污染范圍仍在不斷擴大。如有機污染、油污染、重金屬污染、海洋垃圾、赤潮等環境污染事件頻發,海洋生態環境仍不斷遭到破壞。這與海洋旅游相關者(決策者、規劃者、管理者等)的生態意識淡薄有很大關系,不注重對生態和環保的綜合考慮,缺乏對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認真思考。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缺乏對生態和環境保護相關知識的了解,沒有正確認識生態旅游中人與自然之間存在互為保護作用。加上一些旅游者素質尚待提高,不文明的旅游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旅游環境的破壞和污染。
(二)海洋生態旅游規劃設計和管理不科學,缺乏對科學開發規律的正確把握。
快速擴張的海洋旅游需求導致游客過多,在造成對旅游目的巨大壓力的同時也與脆弱的海洋生態環境形成了強烈反差。大多數地區尚未建立科學完善的資源開發評價體系,存在旅游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低水平開發問題以及海洋資源錯位使用,功能重復交叉甚至相互干擾的情況,盲目圍海造地及不合理的建設已引起部分海洋旅游區沙質海岸向泥岸退化。大量適合于海洋旅游開發的優勢資源被污染嚴重的工業、能源、港口、養殖等產業占用,自然生態無法復原,失去了發展海洋旅游的機會。海南陵水縣新村港珍稀紅樹林因“向海要糧”(圍海造田)被砍伐,瀕臨滅絕,造成生態嚴重失衡,雖然海南省正積極彌補,但是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損失是不可逆轉的,直接導致當地生態旅游價值的消失。因此,在決策時,對旅游項目的性質、功能論證不足,定位不準確,出現功能之間的相互沖突和排斥,將導致海洋資源的極大浪費和破壞。
(三)海洋旅游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不高,缺少自主和創新品牌。
目前,我國海洋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尚不充分,導致海洋旅游產業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就海洋旅游業來講,已經開發利用的海洋旅游資源占總資源的30%,總體經濟規模排名大體處于中等水平,產業素質不高,具體表現為產業鏈不完整,海洋旅游產品設計不健全,難以發揮整體效益;海洋資源開發技術水平發展不平衡,有些資源開發技術和設施還比較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缺少自主和創新品牌,導致海洋開發效率低、集約化程度低、資源浪費嚴重。
(四)法律、法規不健全,缺乏海洋生態旅游專業人才。
目前,我國尚未出臺生態旅游的專門法規或者規定,即使在其他法律法規中有一些涉及旅游的法律條款,也往往缺乏準確性,對生態旅游行為無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約束。
缺乏海洋生態旅游相關的專業管理人才,大部分生態旅游管理者沒有經過系統的專門培訓,也沒有長期從事旅游及環保方面的工作經驗,缺乏專業知識、職業操守、社會責任以及法制、政策方面的教育。偏遠地區的海洋旅游開發基本始于本地自發開展,有比較濃重的原始色彩,由于缺乏先進的發展理念,文化、技術、信息等多方面條件有限,其旅游策劃及管理水平低下,造成內耗式的競爭。此外,服務水平的缺失也給海洋旅游業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旅游資源作為一切自然資源和人文社會資源的集合,其豐裕程度和品質優良程度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旅游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沒有豐厚而獨特的海洋旅游資源,也就失去了旅游地開發的基礎;同樣,旅游活動從本質上看是人類與周圍環境之間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過程,海洋旅游的發展與海洋生態環境的關系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優良的海洋生態環境條件是促進海洋旅游經濟進一步可持續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