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生態園規劃設計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濕地;城市濕地公園;濕地景觀設計;南寧相思湖濕地公園
[基金項目] 文章系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資助項目“廣西設計創意研發及人才培養”,項目小組成員:何璐。項目編號:YCSW2013094。
【中圖分類號】 TU9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7-015-2
一、序言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設活動與自然資源的矛盾日益凸顯。濕地也不斷受到人類活動的侵蝕、破壞。2004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開始建立城市濕地公園,并頒布相關管理辦法和設計導則。根據國內外目前濕地保護和管理的趨勢,兼有物種極其棲息地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都可以稱之為“濕地公園”。
二、濕地與城市濕地公園
濕地,顧名思義為有水潮濕的土地,“水”與“土”均是構成濕地的重要因子。狹義的定義把濕地看做是陸地生態系統與水生生態系統的過渡地帶,強調濕地生物、土壤和水文的彼此作用。廣義的定義,即濕地“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暫時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海水區。廣義的濕地定義有利于建立流域聯系,以阻止或控制流域的不同地段人為地破壞濕地,有利于將陸地上所有水體和周邊土地,以及受沿海潮沙影響的地帶都被劃入濕地的范疇,便于統一制定濕地保護、恢復、利用等措施。
濕地是景觀美學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景觀是從一個地方或整個地區觀看到的內容的總和。同樣的,城市濕地是城市景觀的重要內容,它為視野提供了多樣性,成為視線的焦點,具有十分珍貴的自然生態特點,減輕了單純混凝土環境對居民的壓抑感。城市濕地景觀的營造,將大大提高現有城市綠地的生物多樣性,豐富城市景觀。
三、案例分析――南寧市相思湖濕地公園設計
(一)項目概況
目前,中國城鄉生態環境整體仍然在不斷地惡化,我們也正在遭受城市生態環境安全等問題的威脅。中國正在處于傳統農業景觀向現代農業景觀轉變的過程,針對農田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池塘生態系統,進行生態修復,建立相對完善和生態系統內部友好的島嶼獨立生態,因此,迫切需要尋求一條能夠合理地解決生態環境安全問題的可行之路。基地坐落于南寧新城規劃區域內,與邕江相接,具有親水性和舒適性,基地內部的濕地生態系統處于水陸交界的生態脆弱帶,易受自然及人為活動的干擾,生態平衡極易受到破壞。南寧相思湖濕地公園生態修復與景觀規劃設計方案體現了生態可持續成為中國當下面對自然生境管理及利用的主要目標。
(二)設計理念及目標
這是一個環境再生、城市再生的獨特項目,設計師試圖為城市營造一個優質價值的生態核,其中包括高質量的生態基礎設施,在解決基本生境優化的前提下使得相思湖景觀價值得以進一步地提升。同時為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提供一處郊野悠閑休憩地。規劃扎根于對現場詳實的分析,提出了以“水”為修復的核心,以地域性的“茶”、“農”為文化的先鋒載體,以“仙”為設計意境的定位,尤其是巧妙地將香港濕地公園的設計概念引入本方案的設計中,以創造出令人脫胎換骨的身心體驗。在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的指導下,對生態進行修復,健全生態系統,改善景觀生態過程,對景觀各個要素進行重組規劃,協調個要素之間的關系,構建合理的景觀安全格局,謀求其可持續性,同時追求物鏡、情境、意境的審美意趣,對人為破壞的已有的生態生境進行修復與再生。尊重生態過程的景觀生態規劃才能真正為我們進行生態修復提供切實的方法和策略。
(三)規劃內容
1.植物景觀規劃。南寧相思湖濕地公園其獨特的環境條件和植物特性構成了濕地特有的自然景觀,保留了原有大片的野生植物群落,使游客能夠親身體驗濕地自然環境和濕地生物多樣性特點。鄉土植物占主導地位,這樣不僅可以盡可能地模擬自然生境,而且能夠將維護成本和水資源的消耗降到最少。相思湖濕地公園內部的植物配置時遵循物種多樣化、再現自然的原則,體現陸生-濕生-水生生態系統的漸變特點,植物生態型從陸生的喬灌草-濕地植物或挺水植物-浮葉沉水植物等。根據花卉的不同特性,選取恰當的綠化方式,盡可能創造更多的綠色空間,將現存的蘆葦等植物予以保留,規劃將濕地地形調整為自然曲線形,并實施鳥類、禽類生物的放養計劃,恢復其生機勃勃的景象。在植物景觀規劃中對這一理念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設計,增加種群及群落類型,創造郊野、島嶼自然環境,成為標志性的城市濕地公園,突顯農耕生態,形成低成本的養護體系,突顯植物生境的療養價值,把具有地域性文化的茶、刺繡融入到植物景觀設計中們塑造獨特審美特色的山地、水域植物風貌,烘托“仙”的意向。
2.駁岸設計。池岸處理以自然生態駁岸為主,充分考慮因水位變化而帶來的景觀效果變化的問題,園內充分考慮枯水期與豐水期的水源補充調節問題,模擬自然濕地中地表低溫偶爾積水、季節性積水、常年性積水等不同的水位形態,創造不同的自然水位。長時間的養殖對相思湖水體造成了污染,景觀修復部分以山地地形為基礎,丘陵回填區過度均勻,大面積的洼地及池塘進行了濕地改造,在陸地邊界形成一條完整的凈化緩沖帶。地形坡度的調整與改善,凸顯坡腳輪廓,重塑空間形態,增加了觀賞面。相思湖范圍內湖潮防洪的親水性設計,在保持防洪安全格局的前提下增加了可以提供適當親水的緩沖地帶。
3.園路設施規劃。園內建筑、設施等多為木質干欄建筑形式為主,具有與環境協調的色彩及形體輪廓,具有鄉土特色。園內觀鳥屋利用自然光和雙層天窗來盡可能地利用自然通風,使游客感覺舒適。原有的步道系統采茶種植道和人工防護堤步道給予其旅游價值,加強了自發式合理性的游覽道線。木棧道引導人們跨過湖泊,達到以木質觀鳥屋、浮橋和自然教育途徑為景觀特征的更加接近真是大自然環境的“地區”。戶外照明裝置僅限于入口廣場和建筑入口坡道,在濕地公園的大部分區域沒有照明設備以減少對野生生物的干擾和降低能源消耗。材料的再利用,包括混凝土碎石料、花崗巖廢料、棄置的蠔殼等都被巧妙地運用在公園景觀設計中。
4.水系規劃。濕地公園以水景作為全園的核心景觀,通過將邕江水的引入,形成水系并進行地形的處理,在景觀空間上形成或開敞、或幽閉,形式不同的水體景觀。并在水與島、水與陸地之間架設形式各異的木橋,形成全園的景觀骨架。目前,基地內部水庫退化嚴重,水庫大部分已經淤死,殘存少量的池塘和濕生植物群落,另外,由于城市雨洪水攜帶污染物,長期積累后對濕地土壤產生污染,對庫塘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形成較為嚴重的危害。在總體規劃中欲借用相思湖優美的濕地和田園風光打造具有與周邊開發的現代化現代化相思湖新城特色的“南方水城”,創建獨屬于南寧北部城區的園林城市。基地內部改造前無地表收集利用途徑,以景觀規劃彌補園內原本缺乏資源的情況,例如雨水利用作為雨水花園設計,泄洪通道被設計為雨水排放至相思湖的過濾綠化通道。通過水系統的設計,原來被上游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的河水,經過多種凈化過程,重新流入邕江,使得來自于生態緩解區淡水湖的水,通過循環又回到湖中,從而僅在晚上使用,以降低蒸發和消耗,并能保證不與游客發生沖突。
四、結語
現今,我國的城市化發展速度在逐步加快的過程中,與此同時,我們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利用科學的方法去設計自然。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的目標在于:通過保護和恢復濕地水土資源、營造鳥類棲息地,公園能夠持續地為人類服務。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需要多學科協調,風景園林師應作為領導者、組織者帶領團隊完成建設任務,并在設計中注意生態學的科學性和風景園林的藝術性并重。當前城市濕地保護、恢復的人物婆在眉睫,但是城市濕地公園作為“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城市濕地的手段,其建設觀念上普遍存在著“重裝飾、輕整治”的思想,風景園林師不能在這種大環境下隨波逐流,而要基于職業道德,做“整治領土景觀的醫師”,“急事慢做”,引導建設走向合理有序的良性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王浩,汪輝.城市濕地公園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2]成玉寧,張煒.濕地公園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3]吳為廉.景觀與景園建筑工程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4]王浩.城市生態園林與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5]卜菁華,王洋.倫敦濕地公園運作模式與設計概念[J].華中建筑,2005.
[6]朱建寧.城市濕地保護與景觀建設[A].見:建設部城建司主編.園林城市與和諧社會[C].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7.
[7]楊云峰.濕地的概念與城市濕地公園設計[J].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