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文主義與文藝復興的關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文藝復興運動的時間、分期和性質;意大利首先興起文藝復興運動的原因;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文藝復興的主要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成就;文藝復興與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和發展。
2.(1)通過對文藝復興背景和性質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由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展開了反對封建神學的斗爭,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2)通過使用《地心說》和《日心說》的課件,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礎上實現的。
3.(1)通過對文藝復興中的科學探索的認識和宗教在歷史上的作用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理性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反對宗教迷信。(2)通過對人文主義的認識,使學生充分認識人的價值,培養熱愛生活和積極進取的精神。(3)通過對優秀文藝作品的介紹,培養學生發現美、鑒賞美的情趣和態度。(4)通過對布魯諾為追求真理而殉難事例的介紹和文藝復興時期先驅者的大無畏戰斗精神的講述,培養學生勇于追求和捍衛真理的科學素養和優良品質。鼓勵學生從小樹立勇于創新,勇于實踐的信念和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文藝復興運動是在歐洲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的歷史背景下,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展開的反封斗爭,一次思想解放。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和歐洲宗教改革,使歐洲資本主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教材對學生發展影響的分析
(1)通過對文藝復興的前因后果教學,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中的歷史過程、歷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認識,培養學生分析、比較和評價歷史現象、人物的能力。
(3)通過對文藝復興中重要作品的了解,培養學生文藝鑒賞的能力。
(4)通過引導學生課后查找資料,進一步了解文藝復興時期重要人物的事跡以及自主完成書面介紹材料的活動,培養學生學會選擇、學會學習、學會分析、學會整理,獨立形成觀點的意識和能力。
重點分析
人文主義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是本節課的重點?!叭宋闹髁x”是貫穿文藝復興的基本思想,是理解文藝復興各個領域和各項成就的基本依據,也是文藝復興反封建性的基本體現,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耙獯罄乃噺团d”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開端,在文藝復興運動中,乃至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地位。理解了意大利文藝復興,對于理解文藝復興運動的性質非常重要。近代自然科學產生于文藝復興運動中,因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發展在科學發展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發展,尤其是天文學的發展沉重的打擊了天主教會,進一步將人們叢宗教枷鎖中解脫出來。
重點的突破方案
(1)通過講解“人文主義”的英文單詞“Humanism”的構詞法,并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相關的小字部分,使學生理解“人文主義”的內涵。
(2)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初中所學的有關拜占廷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歷史,結合已學過的有關意大利的歷史和地理知識,以及回憶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意大利的經濟發展情況,分析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原因,并結合課本內容進行總結;通過引導學生賞析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文學、藝術、政治上的成就,制作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成就,使學生能夠較全面的理解意大利文藝復興。
(3)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發展的背景,使用《地心說》和《日心說》的課件以及相關圖片和資料進行講解,并由學生設計《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成就一覽表》,使學生掌握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的發展。
難點分析
文藝復興的實質是本節課的難點。高中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還不強,對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一理論更是缺乏了解,因此,較難理解文藝復興運動是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展開了反對封建神學的斗爭。
難點的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意大利文藝復興興起的原因和思考為何作為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核心的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使學生理解文藝復興的實質。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文藝復興運動發源于意大利的原因;文藝復興是否是古典文化的復興;文藝復興傳播到西歐各國并繼續發展的原因;近代自然科學產生的歷史條件。討論意大利文藝復興為什么要借助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掩護。指導學生制作意大利文藝復興、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成就一覽表。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節文藝復興
重點:意大利文藝復興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是本節課的重點
難點:文藝復興的實質是本節課的重點
教學手段:電教手段應用:使用《創世紀》Flas、相關視頻資料和圖片;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讓學生對比中世紀的繪畫作品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推測兩幅畫出現的大概時間,并帶著“為什么兩幅畫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它意味著什么”這一問題開始學習新課。
二、意大利文藝復興
詳細內容參見“重點突破”。
在引導學生賞析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各個方面的成就時,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分析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人文主義精神。并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為什么要借助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為掩護?”在學生思考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當時封建神學在歐洲的地位、封建神學的理論體系的來源、當時資產階級與封建神學力量對比等方面分析。要使學生較透徹地理解“資產階級為什么會以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復興運動這一形式,開始了反天主教會和封建神學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什么沒有公開舉起反封建制度的鮮明旗子?”對于這兩個問題的理解,是理解反封建思想解放運動的本質的關鍵。教師“導”正是體現在引導學生的思路集中在“關鍵”問題上,由此使學生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質。
三、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文藝復興在十五世紀后期傳播到西歐各國并繼續發展,在十六世紀達到?”
這一問難度較大,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前兩節課所學內容進行思考,使學生將前兩節課所學內容與本節內容較好的聯系起來: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路和貿易中西移大西洋沿岸,刺激了西歐諸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西歐諸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使文藝復興傳播到西歐各國并繼續發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資本主義萌芽是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基本原因,進而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制作《西歐諸國文藝復興成就一覽表》。有重點的引導學生分析莎士比亞等人作品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并對比此時的作品與意大利文藝復興作品的區別。
四、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詳細內容參見“重點突破”
指導學生將十四、十五世紀文藝復興的成就與十六世紀文藝復興的成就對比,使學生在對比中了解文藝復興的范圍、時間,認識到文藝復興在十六世紀達到的史實。引導學生分析文藝復興的歷史意義。
小結
學生回答在導入時提出的問題,并總結歸納文藝復興的時間、范圍、性質及影響。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有關問題,制作一系列表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設計問題、點撥和適當講解,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第三節文藝復興
一、意大利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的背景
2.人文主義
3.最早的代表人物:但丁和喬托
4.早期的代表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5.全盛時期的“美術三杰”
6.馬基雅維利
二、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
1.英國的莎士比亞
2.法國的拉伯雷
3.西班牙的塞萬提斯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1.哥白尼和“太陽中心說”
2.開普勒和伽利略
3.數學、物理學的發展
4.布魯諾和弗蘭西斯·培根
探究活動
關于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發展的探究活動的設計
論文摘要: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是在對基督教神學傳統文化進行批判繼承的基礎上來闡發自己的宗教思想的。雖然他們沒有對教會構成有力的威脅,但他們的活動使人們的思想從教會的束縛中得到了稍許的解放,導致了人們情感和想象力的自由放縱,從而為17世紀國家主義和 科學 主義的興起及18世紀理性主義的全面勝利鋪墊了道路,并為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 發展 繁榮拉開了序幕。
文藝復興時期是歐洲社會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的初始階段,人文主義者在這一時期對宗教既愛且恨,表現出理性與信仰相交織的矛盾思想。一方面,他們猛烈抨擊教會,無情嘲諷僧侶,反對禁錮人性的基督教教義,要求以人本替代神本,提倡理性與信仰相分離,表現出對傳統基督教的偏離與叛離傾向;另一方面,他們卻始終堅信“上帝至上”的思想,并懷著深厚的宗教情結,與教會進行了廣泛的合作,表現出對基督教信仰的虔誠與執著。這正如詹姆士·斯魯威爾所說:“雖然許多 歷史 學家,特別是19世紀的歷史學家都試圖把文藝復興和意大利的人文主義與各種各樣的非宗教形式聯系起來,但并不是說,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是非宗教的。人文主義者們“既非不信教者,也非無神論者”
人文主義者的這些宗教思想,一方面是對基督教神學進行批判繼承的產物,另一方面又為17世紀國家主義和科學主義的興起及18世紀理性主義的全面勝利鋪墊了道路,并為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繁榮拉開了序幕,這構成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
一對神學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
人文主義者的宗教思想是建立在對傳統基督教進行猛烈批判的基礎之上的,在宗教批判活動中,他們充分利用了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思想資源,如他們吸取了古典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人文”觀念及科學求知精神,來批判中世紀的封建等級特權制度與教會的蒙昧主義、禁欲說教,鼓勵人的自由與尊嚴,具有“復古求解放”的特征。然而他們對他們批判所指的基督教神學,也沒有徹底拋棄,而是對基督教的神學傳統文化給予了較多的批判繼承。
(一)借助上帝的權威,來闡明人本思想
人文主義者在闡發人本思想時借助了上帝這個法力無邊,統馭一切的最高神圣權威,來煩揚人的理性尊嚴及自由意志,在上帝的神圣光環的庇護下進行一系列的人文主義活動。然而,他們所借助的“上帝”,已經不再是傳統“神本”觀中的那個對人的墮落和貪欲感到憤怒并施加懲罰的最高神冥,也不完全是那個要人在塵界順從其訓誨,等待其拯救的救世主,而是為人造就了世界并賦予人自由意志,讓人選擇生活方向,追求現世幸福的最高神圣權威。在這個無私而慈悲的上帝的恩賜與庇護下,人無需在“原罪”的陰影中恐懼而消極地等待“末日”的到來,而是要靠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追求人生的世俗幸福,滿足自己的世俗欲望??梢娙宋闹髁x者繼承基督教神學中的上帝,實際上是借助上帝的形式,來達到頌人的目標。
(二)繼承傳統經院 哲學 中的理性思想,實現理性與信仰相分離的目標
人文主義者在批判傳統基督教時,吸取了經院哲學中的理性思想,來對抗基督教的蒙昧主義。實際上,在文藝復興以前,理性與信仰的分離已經走了很長一段路。在歐洲中世紀,作為官方哲學的經院哲學中,保留著理性思想。隨著經院哲學不斷發展,理性也在發展。經院哲學早期代表人物安瑟倫鼓吹信仰必然先于理性,強調用理性去維護信仰,思想雖然保守,但提高了理性的權能和地位。十二世紀最偉大的唯名論者阿拉伯爾提出了理性而后信仰,主張懷疑論.認為“懷疑是研究之路,……由于懷疑,我們就驗證,由于驗證,我們就獲得真理。這對于人們大膽運用理智,使人們的思想從盲目信仰中解放出來起了積極作用。13.14世紀,鄧司·司各脫主張“雙重真理論”,認為上帝的真理只有通過信仰來領悟,而上帝真理之外的真理要由理性來認識,從而為文藝復興信仰和理性分離鋪平了道路。但是,無論經院哲學中蘊含的理性思想怎樣發展,在文藝復興以前,它始終沒有跳出神學信仰的圖圈而獨立出來,在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見蒙蔽下,“人類意識的兩方面,一內心自省和外界觀察都一樣;一一直是在一層共同的紗幕之下,處于睡眠或半醒狀態?!遍]人文主義者接受了其中的理性思想,來發展自己的理論,為實現理性與信仰的分離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由于立足于神學傳統,并且在濃厚的神學氛圍中,人文主義者的思維方式、語言習慣和創作素材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神學傳統的烙印。然而,人文學者已開始以一種新的視野來觀照和選擇神學傳統文化。他們力圖吸收基督教的原始平等觀念,來批判教、俗貴族的荒與墮落,闡發傳統的王權神授理論,來否定教權高于王權的主張;通過對基督教原典《圣經》的翻譯、考證,來動搖羅馬教廷的中世紀拉丁語《圣經》的神圣地位,以最終動搖封建神權的理論基石。由此,表現出人文主義者的宗教思想中對基督教神學傳統觀念的批判繼承。正是這樣的批判繼承,人文主義者的宗教思想既包含了傳統神學的內容特征,他們沒有放棄傳統的宗教虔誠,仍眷念著舊的神學諦理與道德,與神學傳統文化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而表現出他們新舊交織的矛盾心理;又在發展趨向有一些突破,展現出新的內涵與風貌,成為近代早期反封建、反神權的思想文化啟蒙運動,為以后歷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對未來歷史發展的啟示
人文主義者對傳統基督教的批判雖然沒有對基督教構成有力的威脅,但他們的批判以及對理性宗教的向往卻能使人們的思想從教會的束縛中得到了稍許的解放,并且它的最直接的后果是導致人們感情和想象力的自由放縱,而這為以后人們更好地反對傳統基督教,剖析宗教實質,以及為17世紀中葉以后國家主義和科學精神的興起,并對羅馬教會發起的有力挑戰,不能不說是起到了某種鋪墊作用。18世紀的理性主義者接過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手中的思想旗幟,一改人文主義者溫良恭謹的態度,把人文主義者對感性的呼吁變成銳利的理性武器,從各方面來徹底批判基督教信仰。
首先,人文主義者的“靈魂不死”和“意志自由”的理論為啟蒙運動中理性主義思想家關于這一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石。
“靈魂不死”和“意志自由”論曾經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最主要的批判內容,他們批判此目的在于解放人性,抬高人的地位,因此只看到表面現象,并未深人本質,但畢竟為后來者提供了一些理論基礎。18世紀的理性主義思想家認為人類靈魂是可朽的,個人靈魂也同樣有滅。但拉美特利、狄德羅、愛爾維修的這些思想是在繼承和發展人文主義哲學家布魯諾的觀點的基礎上形成的?;魻柊秃諏Α办`魂不死”的駁斥更為徹底,主張靈魂就是物質的東西。他說:“靈魂根本不應當與身體分開,它就是身體本身,只不過我們從身體活著的時侯所具有的某些作用、某些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去看,才把它稱為靈魂?!币虼嘶羰险J為靈魂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東西,而是人體的作用和機能的表現,是人的一些精神活動如記憶、想象、判斷、思維等?;羰系倪@種思想與人文主義哲學家特勒肖有某些偶合之處,只是特勒肖的表述沒有霍爾巴赫這么深刻、明確。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霍氏的思想是對特勒肖思想的一種繼承與發展。
其次,在宗教與道德、宗教與政權的關系問題上,人文主義者進行的一些論述為啟蒙運動更為徹底地來反對傳統基督教鋪平了道路。
在中世紀時期,道德理論浸滲在宗教的氣氛中,同宗教教義融合在一起,成為維護封建制度的一種意識形態,教義成了封建道德的基礎,神意成為道德的準則。人文主義者布魯諾指出封建統治階級的這一行為,其目的是要使人民群眾從內心信仰和道德習慣上遵守封建統治者所制定的規范,為其統治服務。愛爾維修與布氏思想一脈相承,認為宗教與道德并沒有必然聯系,宗教存在于彼岸的、虛無縹緲的想象世界,而道德扎根于此岸的現實的生活世界。宗教是有關信仰的問題,道德是有關行為模式的問題,彼此毫無聯系。并指出使人有道德的,不是封建倫理,不是神意,而是理性的 教育 ,高尚的習慣,賢明的體系,公平的 法律 等等,因此說,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 發展 ,來肯定理性。
政教合一是人文主義者批判的另一焦點,并提出政教分離的思想。而啟蒙思想家認識到二者之間雖然存在著矛盾,有時甚至發展為激烈的斗爭,但從一般情況來看,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它們的根本利益一致。為此,他們指出,廣大民眾要成為自由的人,就要具備一定的理性知識,以此來反對宗教迷信,進而摧毀封建專制,這些思想在人文主義者布魯諾、馬基雅維里的學說中都有所表現??梢姡瑔⒚伤枷爰业倪@一思想是在繼承人文學者學說的基礎上的更高發展。
再次,人文主義者對《圣經》進行的嚴格的考證與評注,對基督教神學思想體系提出的某些重大的懷疑,并在此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懷疑主義和批判主義的學術精神,以及積累起來的一套新的知識結構與方法體系,對當時新教宗教改革家們有著重大的啟發作用,為反教廷的宗教改革思潮的勃發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動力。
最后,人文主義者最早對傳統基督教的沖擊構成了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的精神啟蒙。他們提倡知識,對知識應用性的強調刺激了 科學 和 藝術 的發展,他們提出的政教分離以及宗教寬容思想,雖然在當時顯得多么蒼白無力,但是以后國家主義的興起,以及在宗教寬容精神之基礎上產生的科學主義精神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無不是對人文主義者所提出的政教分離與宗教寬容理論的回音。
到17世紀以后,在歐洲的 政治 生活中,宗教氣氛越來越淡薄,而且通過三十年的宗教戰爭,“從深信無論新教徒或舊教徒,哪一方也不能獲全勝;義這個中世紀的愿望必然放棄,這于是擴大了甚至在種種根本問題上人的獨立思考的自由。在這種情況下,人文主義者提倡的宗教寬容回蕩在人的耳際,在歐洲大部分國家里開始真正出現了宗教寬容的精神。信仰上的自由極大地促進了歐洲學術的復興,宗教寬容成為西方近代科學和 哲學 生長的溫床。在宗教寬容氣氛的溫床上,滋生著各種對基督教叛逆的新精神力量,而在這些正在生長的精神力量中有一種就是科學理性,最終取代基督教信仰的權威地位,成為人類社會生活中新的精神支柱和崇拜形式。
文學的要義就是對人的描述,而如何描述,則是不同國家不同種類的作家或不同種類的文學顯示出的特點。西方文學中始終貫穿著一個亙古不變的—人道主義的主題,它顯示著西方人獨特的個性,也顯示了西方文學“以人為本”的厚重本色。所謂“人道主義”最基本的就是對人的價值的尊重,把人看作是宇宙間最高的價值。而以人為本,歸根結底是要求以人性、人智取代神性、神智,從上帝那里找回人的價值。人的主體性,也即人自己。在新時期下,分析不同階段西方文學關于人的觀念,對貫徹我國以人為本的思想,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古希臘羅馬文學與人的觀念
古希臘—羅馬文學和希伯來—基督教文學是歐洲文學的兩大源頭。重視個體的人的價值的實現,強調人在自己的對立物—自然與社會—面前的主觀能動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導下的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性,是古希臘文化的突出特征。
荷馬史詩中“阿喀本文由收集整理琉斯的憤怒就是我的主題”,就是集中體現了個人與群體分離狀態的個體本位意識,其中神和英雄們對個人榮譽的崇尚,則表現了古希臘人對個體生命意識價值的執著追求和對現世人生意義的充分肯定,體現了人對個體生命意識與欲望的放縱。在《奧德修紀》中,詩人高度贊揚了奧德修斯“求正道、求知識”的人道觀,把人從蒙昧狀態中解放出來了,極力肯定人的力量,表現人的思想感情,鼓吹個性解放。古羅馬文學是對古希臘文學的直接繼承,古希臘文學中的世俗人本意識在古羅馬文學中得到了再現,并經由古羅馬文學廣泛的流傳于后世的西方文學中。希伯來—基督教文學中,“靈”取代了“肉”,在關于人的理解上,與古希臘文學表現了明顯的分野,“神—理性—人”呈三位一體之勢,體現出一種尊重了理性、群體本位、崇尚自我犧牲和忍讓博愛的宗教人本意識,則是后世西方文學之文化內核的又一層面。
二.中世紀基督教文學與人的觀念
早在歐洲歷史上的中世紀,自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的蘇醒則使人們重新理解上帝的內涵和人與上帝的關系,同時在宗教的名義下探討自我的價值。而此期出現的圣母崇拜則是基督教人性化發展的重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為此后人文主義思想的弘揚創造了有利條件。
中世紀文學最杰出的代表意大利詩人—但丁,他的代表作《神曲》張揚了中世紀人民努力掙脫精神枷鎖,尋求思想解放的革命情緒?!渡袂吩谖鞣轿膶W史上最早放射出了人文主義思想的曙光。隨后在文藝復興的早期,人文主義思想是以古希臘—羅馬的世俗人本意識為主體的。它的以人為本,以人權反神權,以個性自由反對禁欲主義等思想指導下文藝復興運動將一度極端化了的人神關系,也即原欲與理性的關系作了調整,從而有了人的覺醒與解放。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與人文觀念
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文學成就的最高代表,如果說,文藝復興確實如布克哈特所說的是一個“人的發現”的時代的話,那么,只有到了莎士比亞的創作中,這個“人”才被發現得最全面、最豐富、最深刻,人文主義的內涵也才發展到了最完整的境地。莎士比亞通過悲劇告訴人們:人的自由是有限的,僅有原欲的解放和滿足并不能把人引向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人性也不僅僅體現在原欲上,而且還體現在其理性力量上,因此,人必須在自然欲求與社會道德律令、原欲與理性、出世與入世、個體與群體、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方面作出準確地把握。莎士比亞的作品既溝通了人文主義與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傳統,又延續了希伯來—基督教文化的血脈,是世俗人本意識與宗教人本意識的融合的典范。由此,以肯定人的世俗的原始欲望之合理性為起點的人文主義文學,到了莎士比亞這里,又融入了基督教人本意識,歐美文學“人”的觀念步入了新的世界。
四.新古典主義文學啟蒙運動文學與人的理性
17世紀的歐洲強調理性與秩序,這種時代精神在這一時期的文學主流—古典主義文學中得到了集中體現,從而也使文學中“人”的觀念發生了新變。古
典主義文學所表達的人對自我力量的肯定與頌揚主要是理性意義上的“人”。這種通過對古羅馬的崇尚文學,歌頌了從神權束縛中解放出來的人自己,正好是對人文主義文學之“人”的解放主題的一種延伸,是從另一條道路、另一種意義上延續了文藝復興運動。
18世紀啟蒙時代被稱為“理性的時代”??隙ɡ硇缘牧α恳簿褪强隙▊€體的人的力量,張揚理性也就是在張揚人自己。啟蒙文學肯定人的理智的同時又肯定人的天然情感的合理性,這種肯定理性力量的文學也就是肯定人的力量,張揚理性也即張揚人的個性,表現了自文藝復興以來人們對人與上帝、人與王權、人與世界之關系的新理解。
五.浪漫主義文學與人的情感
資本主義新的政治經濟制度打碎了原有的社會結構,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的自我觀念得到了強化,人的命運也得到了重大變化。這時期的浪漫主義文學以藝術的方式描繪了這一特定時代人的激蕩、亢奮而敏感、纖弱的心靈世界,展現了有著強烈個性擴張欲望的“自我”。
英國浪漫主義作家崇尚“自然”,表達的主要是人對自然純真的人性的崇尚,對被理性與文明壓制下的人的自然情感與欲望的追尋。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展現的是渴望自由、熱情奔放,張揚“自我”,個性主義的“人”的形象。夏多布里昂的小說通過狂野的人性、狂放的原欲之愛與宗教的尖銳沖突,顯示了潛藏于人們心底的不可抗拒的人性之愛的美,說明了自然人性原本就是美的??傊?,浪漫主義文學在自由精神的鼓舞下,張揚個性,肯定自我,揭示了人的豐富而纖弱的情感世界,塑造了充滿擴張欲望的“自我”,表達了現代人要求擺脫傳統文明束縛的強烈的個性主義愿望,使歐美文學中“人”的形象擁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主體意識。
六.現實主義文學中人的異化主題
19世紀現實主義作家延續著啟蒙哲學的理性主義思想,并接納與借用自然科學的方法與理念進行創作,形成了普遍遵循的“真實”、“寫實”原則,展開了對人的靈魂的空前真實、細致的剖析,從而改變了歐美文學“人”的觀念。
關鍵詞:文藝復興 視覺藝術 文化走向
14世紀從意大利發源的文藝復興運動經過了近四百年的歷史蔓延至整個歐洲,在人類文明史的諸多方面都留下濃重的筆墨。在視覺藝術方面,從數量龐大的學術著作中可以發現,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這一時期的繪畫、雕塑、建筑等主流的視覺藝術形式進行的分析和評述,都肯定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的藝術成就,藝術史也將這一時期的眾多視覺藝術奉為經典。但除了藝術層面的研究之外,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對文藝復興的研究轉向文化的視角,并且這一研究的轉向正方興未艾。普遍的觀點認為,文藝復興以人文主義精神為引導,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多被冠以“人的覺醒”、“表現生命的尊嚴”、“展現藝術家的個人風格”等與中世紀基督教精神格格不入的新名詞。對于這一時期藝術造詣突飛猛進的發展多歸結為當時的人文主義觀念和當時的科學技術發展以及新興資本主義經濟的影響。此外,將這一時期的視覺藝術用文化研究的方法進行分析,可以搜集到零星的關于18與19世紀藝術的主題,如吉倫?伍德(GillenWood)的《現實的沖擊:1760年至1860年的浪漫主義與視覺文化》、薩拉?帕森(Sara Parson)的《圖像帝國:1765年至1807年的奴隸制與英國視覺文化》等,邁克爾?巴克森德爾(Michael Baxandall)的《15世紀意大利繪畫與經驗》可以作為這一領域的典范。
國內對文藝復興藝術史的研究受到國外理論的影響比較大,學者們對文藝復興時期的各種藝術形式如建筑、繪畫、園林、音樂等進行的研究也是著述頗豐,人民出版社也曾出版國內眾多知名學者撰寫的《歐洲文藝復興史》(包含總論卷、政治卷、經濟卷、史學卷、法學卷、文學卷、藝術卷、哲學卷、宗教卷、教育卷、科學技術卷、城市與社會生活卷),這一系統且龐雜的文藝復興史卷是國內學者們首次系統梳理和全方位闡釋文藝復興成果和歷史經驗的成果,其中包含了視覺藝術和其他各方面的社會文化遺產的總結,將視覺藝術放在整個當時社會大文化的背景下進行分析,總結藝術現象背后的文化基礎,分析人的意識和價值觀,并進行哲學的理性反思。近年來關于文化哲學的研究在國內逐漸興起,其主張透過文化符號形式對人做總體性把握,注重研究文化符號形式與人的生存、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傳播性特征、互相借鑒特征、文化與歷史的關系等等。而藝術本質上可以界定為一種文化符號形式,與神話、宗教、歷史、科學、語言等具有同等價值。藝術可以“啟迪無知者的心靈,是幫助人們記憶和進行教育的工具”。①因此,對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美術等視覺藝術的文化哲學審視可以更好地對這一時期的文化發展軌跡做全方位的把握。
文藝復興時期的視覺藝術主要是以14世紀至17世紀的意大利及北歐部分國家盛行的藝術形式如繪畫、建筑、雕塑以及工藝美術品等為主,作為物質文化的基本組成,視覺藝術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物質生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被看做功能性的物品,通過精心選擇的意象服務于明確的宗教或世俗目的,通過特定形式傳遞著信仰和價值觀。比如,遍布市井街區的教堂及壁畫形成的反復且持久的日常經驗就起著維系著群體意識與的作用,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最重要的文化氛圍無不與基督教有著密切的聯系,從基督教藝術形式的變化中可以逐步顯現出人性精神的高揚。
從形式上看,文藝復興是對古希臘和羅馬藝術的隔代復興,這一時期基督教精神與人文主義精神的張力構成了藝術創作的內在驅動力。不同于中世紀宗教觀念一統天下的局面,文藝復興時期除繼承了古典時期的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之外,對世俗化傾向、個人主義和科學自然主義等人文主義的新觀念的表達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時期藝術創作的主題、題材的選擇、宗教人物及世俗生活、宗教意蘊的表達,以及空間、色彩、線條等形式要素描繪的圖像都充滿了象征意義,透過符號語言可以揭示文藝復興這一特殊的歷史階段處在中世紀和西方近現代社會的過渡期表現出的獨特文化精神。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90%以上是以宗教為題材或者為宗教服務,但是世俗化的傾向仍然可以從宗教繪畫中描繪的家族事務和貴族人物身上體現出來。建筑及工藝品中的宗教意象也往往是為世俗生活的目的,而非宗教的目的服務。藝術創作除了在精神內涵上表現人的覺醒之外,在形式方面,比如透視法的使用也是通過平視的視覺方位彰顯了人的地位,在這一時期流行的肖像畫和家族形象畫同樣也是個人主義高揚的表現。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是文藝復興時期理性主義彰顯的文化價值。對希臘理性主義傳統的繼承使這一時期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更加緊密,對幾何學、解剖學、數學、透視等原理的運用,不但使藝術家成為博學廣識的通才,對藝術鑒賞者的知識要求也極高,理性主義深刻影響了這一時期的創作和欣賞過程,同時藝術家地位的凸顯甚至影響了當時的教育和學術觀念。
文化價值可以體現人對生命存在的文化意義的理解,人的信念和理想等精神內容要通過外在的現實性展現出來,而藝術可以很好地承載這一使命。文藝復興時期仍是宗教意識占主導力量的時代,但是其中蘊藏著對禁欲主義、蒙昧主義的批判和對人性、欲望、現實生活的美好期待。雖然這一時期還沒有從基督教的社會文化母體中嬗變出整個社會的現代性,但是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的觀念暗含在其中,通過視覺藝術建構起來的話語在社會文化交流系統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深刻影響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新的思維方式、價值理念和倫理精神。這一時期重新建立起來的人的崇高地位和尊嚴,至今仍是支撐人類價值觀念和實踐原則的重要支柱。
通過對文藝復興這一特殊歷史時期中視覺藝術的符號、形式、意象、宗教題材、世俗化特點以及宗教意蘊的表達等方面的分析,不難看出文藝復興雖然從形式上看是對古希臘和羅馬藝術的隔代復興,但是它在繼承了古典時期的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同時也表現出這一時期特有的、通過基督教精神與人文主義精神的二元張力形成獨特文化內涵。除此之外,它對世俗化傾向、個人主義和科學自然主義等人文主義的新觀念的表達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過透視這些藝術載體背后人的意義和價值,用理性的反思重新界定視覺藝術的歷史價值,及其對當時社會文化走向的建構性,可以促使人們要更深入地思考視覺藝術對于人類文化和人的生存方式的意義。
本文為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項目(編號11E064)的階段性成果;同時也是黑龍江省教育廳項目(編號12512245)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是世界近代史上發生的兩大思想解放運動,它們都反對封建蒙昧主義、來世主義,都是資產階級在思想領域中開展反封建斗爭,都是為新興資產階級取得政治、經濟上的統治地位作了思想準備,因此,兩大運動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產生在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受資本主義發展程度的影響,其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的斗爭形式、指導思想、成就的側重點、產生的影響等方面又是有所不同的,現就這幾方面談談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不同:
一、從產生的背景看
文藝復興于14世紀發源于意大利,它是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而興起的一場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14—15世紀,資本主義在西歐封建社會內部逐漸孕育成長。居意識領域支配地位的教會對西歐文化的壟斷,僵化了人們的思想,這與商品貨幣關系的興起和社會經濟的進步格格不入,成為社會發展的重大障礙。新興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經濟、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識形態上打破教會神學世界觀, 改變教會制度的各種傳統觀念,創立為自己服務的新文化、新思想體系,以徹底擺脫封建制度的束縛,自由地發展資本主義,于是展開了在意識形態里反對封建制度的思想文化運動。
啟蒙運動發源于英國。18世紀時,法國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17—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日益壯大,他們掌握了越來越雄厚的經濟實力,而歐洲大陸的封建專制制度卻是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反對封建專制和反對教權主義的斗爭已成為時代的要求,這種要求推動了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家們對封建意識形態和專制制度本身發起全面的批判。因此,啟蒙運動的興起,是資產階級反封建制度的時代要求,是資產階級結束舊制度的輿論準備。
二、從斗爭形式上看
文藝復興時,新興資產階級剛登上歷史舞臺,沒能夠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論和完整的思想體系。從斗爭形式上,文藝復興是收集、發掘和研究被湮沒的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借古典文化中有利于新興資產階級的因素來作為同封建王權作戰斗的思想武器。
啟蒙運動是根據人的“理性”來思索和判斷世間事物的思潮,矛頭直指封建特權、王權、神權。
三、從指導思想看
文藝復興以“人性”為中心,形成了人文主義思潮。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新興資產階級在封建社會內部逐漸形成的世界觀,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打破封建神學束縛、否定神的絕對權威,強調發展人的“人性”、價值和力量的愿望。
啟蒙運動以“理性主義”為指導思想,矛頭直指封建特權、王權、神權。啟蒙思想家們宣揚天賦人權思想、人民主權論,強調人生自由,不分等級地位,有自由權利,包括人身、言論、宗教、信仰與自由,這就否定了等級特權。他們認為人權自由只能靠法律來保障,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有比法律更高的權力,提倡法制論,這就否定了王權的至高無上。啟蒙運動對神權的批判比文藝復興時期更徹底,他們提供了無神論的思想,從根本上否定了宗教神權。 轉貼于
四、從成就的側重點看
文藝復興時期,成就最大的當屬文學和藝術,出現了“文學三杰”和“美術三杰”,他們幾乎成了文藝復興的代名詞。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有許多不同于中世紀的特點,藝術家們反映現實生活的人,歌頌人的力量,刻畫人體的健美,贊揚人性的復蘇,體現了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人文主義在藝術作品中得到了完滿的體現。
在啟蒙運動中,思想家們在政治、經濟、歷史、文學等領域都有較大的成就,但最突出的是政治學。啟蒙思想家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并為未來社會描繪了美好的藍圖,批判和否定一切不合理現象,按照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闡明了經濟自由、政治平等及國家機構、政體、法制等方面的要求和主張,勾畫出未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立國原則。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伏爾泰提倡開明的制憲,甚至對整個世界都有重大影響。
五、從產生的影響看
關鍵詞:科學人文主義;薩頓:人本主義
“科學人文主義”一詞是薩頓首先提出的,其提出目的是為了解決科學和人文這兩種不同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協調、緊張關系的。然而,在內在論影響之下,科學哲學向來是見物不見人,把科學活動看作一個封閉的系統,只研究科學自身的因素,而忽視了研究科學的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近代以來,邏輯實證主義者片面強調主觀感覺的“中性”,更使科學逐漸脫離社會因素和人的因素。這里仿照薩頓科學人文主義和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尋求一種在科研活動中實現科學人文主義的手段,即人本主義思想。
一、科學人文主義的緣起、內涵及意義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并展現出了無窮的魅力,使“瓷本主義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萍嫉姆睒s壓倒了其他文化形式,衍生出了惟我獨尊的大科學主義。但是,繁榮的背后往往總是存在著陰影,科學過度發展所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應也日漸突顯,人文主義者們對其的批判之聲越發之大,發科學主義的浪潮也變得日漸高漲,不可避免的就是科學與人文的分裂對立日益加深,后果愈加嚴重。對此,薩頓指出,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可怕的沖突”。這種沖突必將伴隨著科學和人文的發展進一步加深·舊人文主義是以解放人性、尋求自由為主題的,而薩頓就針對科學與人文的矛盾敏銳地提出了新的科學人文主義。薩頓明確指出:“我們必須使科學人文主義化,最好是說明科學與人類其他活動的多種多樣關系——科學與我們人類本性的關系”。在薩頓看來,只要關注科學中的人性,或者在科學中“注入”人性,問題就會得到解決,他于是提出一種以科學為基礎的新人文主義,即“科學人文主義”,他又將之稱為“科學人性化”。
薩頓指出僅僅依靠科學并不能使我們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愛因斯坦也曾說:“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手段,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全取決于人自己而不是取決于工具?!彼?,必須使“科學人性化”,強調促進科技發展的目的是服務于人,在這一點上??茖W發展觀與之完全一致。它主張科技發展要以人為本,因此,是薩頓科學人文主義的繼承、弘揚、創新與實踐。
如僅就文化層面而言,科學人文主義產生的總背景是“兩種文化”的分裂與對立。所謂“兩種文化”,在目前狀況下,可按薩頓和斯諾所指認的加以理解,即:一是科技專家的文化,另一是人文學者(文學知識分子)的文化。具體而言,科學人文主義產生的基礎至少有三:一是傳統人文主義,二是近現代科學及科學文化:三是現當代的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沖突以及人們對此問題的求解。薩頓的科學人文主義是一種理想的科學技術發展觀,它至少包含四層意義:作為一種新人文主義,其以科學為基礎:同時肯定人文的價值,強調必須以正確的人文價值觀為導向促進科技的發展;倡導科技與人文的協調共進;其目的是使科學發展完全為人類服務。
科學人文主義自提出后,引起科學哲學等領域學者的廣泛關注及深入探討。至20世紀50年代末,斯諾明確指認了“兩種文化”現象,之后布羅克曼提出“第三種文化”,同時伴隨著“索卡爾事件”、“科學大戰”,科學人文主義思潮在西方得到時代的關注,獲得了新的發展。
既然科學人文主義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作為科研工作者又如何才能在日常的科研活動中實現科學人文主義呢?這需要尋求一種適用的手段。
二、在科研活動中實現科學人文主義的手段——科研人本主義
(一)人本主義思想的起源和特點
在古希臘時期智者學派普羅泰戈拉就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強調入的理性力量。在西方中世紀,哲學成為“神學的婢女”,封建神學的蒙昧主義和禁欲主義成了束縛人的枷鎖。到了14世紀時,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熱那亞新興的學者以研究古代文化為借口,首先在思想上展開了反封建主義和天主教的神學統治的斗爭。文藝復興在15世紀擴展到了整個歐洲,到16世紀達到。在文藝復興運動中,資產階級思想家抨擊封建神學的“神本主義”,要求“以人為中心”,提倡以“人性”來反對教會的“神性”,主張個性解放和自由,把人們的價值由天堂拉回到人間,高揚人的意義和價值,形成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本主義。
現代西方人本主義的再次興起則首先是基于其發展之中面臨的新矛盾,因而現代西方人本主義與傳統的人本主義比較出現新的特征:傳統人本主義從人本身出發研究自然、以某種精神或物質的實體為基點來說明人。在認識論上要求得某種共性的東西,因此是本質主義的,并且強調人的理性作用。而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反對自然的研究,認為哲學只研究人,把人的存在提到本體的高度,主張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本體論。對人的理解,排斥做自然主義、理性主義的解釋,認為人是孤立的個體,其存在及本質是情感意志和心理體驗等,是超出精神物質之外的?,F代西方人本主義不承認世界有所謂共性的東西,強調人的個體性,在個體的自我中尋找人格的完整,更注重于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及體驗。
(二)從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思想發現科研中的人本主義
一、對“教科書”的觀看
在潘諾夫斯基所總結的如何利用圖像學嚴謹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時候提出了三個步驟,這是對于我們后人研究方法的一個總結,但我覺得在對于反推當時作為它者的觀眾的理解情況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前圖像志描述。是運用實際經驗對作品的自然主題進行解釋,他指出其中還需要利用風格史對解釋進行矯正。自然主題被稱為藝術母題的世界,是對當時的視覺經驗的再現,對一件作品的這一層面的把握是當時的人可以具有的。
2.圖像志分析。是運用原典知識對作品的程式主題進行分析,即分析構成圖像和寓意的世界,在這一階段需要類型史的矯正。文藝復興之前是中世紀的基督教統治時期,這一時期是完全的宗教統治,使真正的古典傳統幾乎消失殆盡,所以經過這100年的發展,人們對于基督教原典的了解應該十分熟練,但是對于真正異教題材的了解應該并不多,盡管將基督教神學和新柏拉圖主義融合的新柏拉圖主義在這一時期十分盛行,但這種影響也主要作用于人文主義圈,普通大眾對此并不太了解,我想就此可以認為所謂的將“古典主題和古典母題重新合二為一的文藝復興的藝術作品”只是在人文主義圈流傳。
3.圖像學解釋。是利用綜合直覺對作品的內在意義進行解釋,也就是了解作品的象征價值,需要文化象征史的矯正。后者無論是對于當時的人,甚至是學者還是對于現在的我們都是需要去特別的學習的。綜合直覺我覺得可以理解為我們通常所說的“悟性”,所悟之事是時代特征,是根本原理,潘諾夫斯基認為,藝術中所為人捕捉的根本原理的展現并不是藝術家刻意去表現的,他可能并不知覺,對這部分的把握應該就不是當時的觀者所能把握的。那么也就是說,當時的人在欣賞一件作品時只能達到圖像志分析的階段,也就是通過掌握藝術母題的結構關系從而掌握藝術作品的寓意。結合圖像學方法和當時基督教傳統的背景以及新柏拉圖主義思想的流行,在當時藝術作品的內容應該要比具體表現的形式重要。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的一個特征是忠于原典,無論是基督教中的人物還是異教的人物形象,其數量是固定的,其“擬人形象”都配有象征其身份的“屬像”,由于藝術母題的有限,而要表達的思想無止境,亦或是不斷變化,這就需要當時的人對潘諾夫斯基在上述第二個階段中所提及對于研究者的要求——對“類型史”把握,對于當時的人來說也就是了解特定的主題和概念在不同時期被對象和事件所表現的方式。
二、作為“教科書”的創作
文藝復興的名字是來自于對“古典古代的再生”,這種對于“古典”的關注,并不能理解為此前的中世紀藝術就完全摒棄古典藝術,只是在中世紀藝術中,古典母題與古典主題相分離,一種是將異教形象替換成基督教中的人物,另一種是古典原型中的純粹的構圖。而在文藝復興時期二者又重新結合起來,二者相分離的原因在于代表古希臘的再現傳統和代表中世紀基督教的原典傳統之間的差異,更是異教傳統和基督教傳統的不容,所以說要想實現真正的藝術復興,調和基督教神學和異教神學是關鍵。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柏拉圖主義學說的發展就適應了這一時期想要在基督教的統治下復興古典藝術的需要,即以菲奇諾為代表的新柏拉圖主義者實現了將“基督教神學與偉大的異教哲學成功地結合在一起”,在實現柏拉圖主義的同時,還實現與基督教的完美和諧。文藝復興時期對于原典的研究過程中,為適應基督教的統治,出現了將古典諸神道德化解釋的趨勢,這一表現同樣適用于藝術。藝術家為基督教創作的作品的目的無疑是為了教化群眾,所以更能體現出中世紀到文藝復興轉變的作品是異教題材繪畫。貢布里希在對文藝復興的研究中,主張“重構方案”,就是將當時訂購人的委托方案最大限度的恢復。在他的文章《波提切利的深化作品——對他圈子里的新柏拉圖學派象征體系的研究》中,他對這位被稱為“藝術中異教主題創始人”的波提切利的圈子,實質上是他的贊助人洛倫佐•迪•皮耶爾弗朗切斯科的新柏拉圖學派圈子的研究。文章中他從贊助人和新柏拉圖主義以及原典的角度分析了波提切利的異教作品中的具有道德化意義的“象征意義”,但對此我更關注的是他通過幾封交往的信件而重構出的委托情形,即是,《春》這幅作品實質是菲奇諾為了讓洛倫佐•迪•皮耶爾弗朗切斯科能夠銘記道德訓誡的手段,菲奇諾注重視覺力量,這畫面中的維納斯代表著他要提醒小洛倫佐的“人性”的美德,他希望小洛倫佐能過通過被維納斯這位美麗的寧芙迷住的同時獲得她所代表的“人性”的美德。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教科書”式的典型的繪畫作品,這一時期的藝術,無論是否是異教,其表達都要向基督教的傳統去“屈服”,于是就出現了這種藝術普遍道德化的傾向。
三、結語
貢布里希在文章中說,新柏拉圖主義“向世俗藝術打開了迄今為止一直為宗教所獨占的感情領域”。但是他雖開啟了世俗藝術,但我認為這并沒有真正的走向“世俗”,甚至是更加遠離,也許這就是之后西方藝術普遍追求精英性的“根源”,當然,這只是我各人的猜測。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經過中世紀進入文藝復興,對于基督教的了解,可以使人們基本了解宗教題材作品的內容,但是對于對傳統中斷的異教題材的了解甚微的公眾來說,這一題材繪畫就難以理解,加之新柏拉圖主義等哲學信息的介入,使作品只有“精英圈子”的人得以理解。文藝復興的藝術幾乎都是具有象征意義的,無論是基督教藝術去表現教義,還是異教題材去表現哲學,它們的內容都具有道德化傾向,觀看的重點在于對作品意義的體悟,這就要求觀者要受過一定的教育,對于每一個信息的了解,就像是需要帶著“字典”看藝術品;另一方面這樣的作品都是帶有教育意義的,目的是讓觀者受到相應表達的教育甚至是成為這一“擬人像”所代表的象征意義的人。
參考文獻:
[1][英]貢布里希著.楊思梁,范景中譯.《象征的圖像》.廣西美術出版社,2014.12.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育 歷史
現代人應具備的綜合素質與人文素質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因為,諸如道德、心理、基礎與視野等方面都離不開必要的人文教育,因而也可歸于人文素質的范疇。所以,在綜合素質中,人文素質是其客觀存在的一部分。在我國,經濟邁向現代化的同時更要求道德、觀念、心理等方面的“軟件”的現代化,湯因比就曾認為,在不同文化相接觸時,“硬件”是最易于轉移的,而“軟件”,則是最具排斥力的。
一、關于“人文”的歷史回顧
西方“人文”思想的最初萌芽產生于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思想中,柏拉圖認為人是神的“創造物中最好的”,至于教育就在于“把快樂、友誼、痛苦和憎恨都適當地根植于兒童的心靈中”,引導他們“恨你所應恨的,愛你所應愛的”,使“心靈的和諧達到完善的境地”,即“獲致了理性”。
古希臘的人文傳統被漫長的中世紀神學中斷后,于十四至十六世紀又為發動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學者所掌握,成為向封建勢力進攻的利器。文藝復興“復興”了古代燦爛文化藝術,并開始了新文化的創造,這即“人文主義”世界觀。它打擊神的權威,謳歌人的能力和作用,它頌揚、肯定“人”的一切,這是一種以“人性”的解放為中心的“人性論”的世界觀。恩格斯說:“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蔽乃噺团d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是西方“人文”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發展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即自然科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三大定律,培根的歸納法等等。然而,這一時期的自然科學尚未贏得獨立地位,它混跡于人文科學的龐大體系之中,被人文主義者用來證明人性之偉大,人對自然的征服力量,以此來打擊“神”的尊嚴。
當代,許多西方國家在飽嘗個人主義、個性自由極端發展、對自然無情掠奪的惡果后,紛紛到東方的古老文化傳統中尋求“靈丹妙藥”。于是就有“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中國對歐洲‘啟蒙運動’的影響”等諸種說法,更有中國傳統文化熱從國外返銷至中國,現代人文主義思潮也在世界蓬勃興起,并且有新的特點。在人與人關系上,由古典人文思想的指向自我轉而指向他人,提出關心他人、集體乃至全球生存的人;在人與自然關系上,把道德原則延伸至自然界;對于科學主義,更是采取包容而非排斥態度。
縱觀“人文”歷史,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我們都可以看出,其“人文”的本質在于對人性的探索、培養和發展。而實現人性的主要手段——人文科學則具雙重含義:從廣義上講,囊括包括科學在內的學問,現在大學科的提法即源于此。如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校長S.B桑普爾認為:“真正的文科教育——即對大學生的教育包括語言、文學、藝術、體育、歷史、數學、科學和技術,不管他們將來成為歷史學家、管理人員、工程師、作家或物理學家?!睆莫M義上講,人文科學是與科學相對立的概念,它對于人、自然的看法只限于這樣一些學科: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精神學、思維學、文字學、語言學、藝術學、心理學、法學、文學、哲學、宗教學、倫理學等等。其特點是:(1)以人為中心的知識;(2)以整體理解來把握;(3)內容涉及人的道德、價值、文化以及人的情感體驗、生活意義;(4)是人類的對于自我的理解;(5)是人類精神的創造與想象,偏向非實用性;(6)求善求美,是人類生活的理想和意義的真正表達。
二、我國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分析
我國《教育法》總則中指出:發展教育事業,就是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以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世紀之交,千年之交,針對我國基礎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的“應試教育”和高等教育中過于注重功利性的專業教育的弊端,教育界有識之士率先提出了“素質教育”概念。素質教育的提出和推行將會引起我國教育思想和實踐的深刻變革。
素質教育一詞最早出現于80年代后期,是中國教育科學工作者的創造物。即便查遍近10多年來出版的教育類辭書,諸如《教育大詞典》、《世界教育詞典》等,均無“素質教育”的條目。“素質教育”這個新名詞是怎樣出現的·究竟誰是提出“素質教育”這一術語第一人,現在難以考查。現在查到的最早提出人才“素質”教育的時間,是在1984年6月號的《教育研究》上。緊接著,該刊在8月號上,又刊出了全民深入探討在新技術革命條件下,學生“應具備什么樣素質,如何培養這種素質”的長篇文章。
論文摘要:文藝復興時代的畫家繼承了希臘、羅馬的藝術觀念,即不僅注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實,還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實的前因后果,形成了注重構思典型情節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藝術手法。
一、具象繪畫發展促成注重構思典型情節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藝術手法形成
廣義而言,具象繪畫的歷史背景由來已久。具象繪畫是寫實繪畫發展、延伸后對于平面的、有具體形象為特征的繪畫形態。這是一個大的范疇。但是究其起源,繪畫卻是起功能性作用的。而能起到功能性作用的手段就是其寫實。于是,長期以來在人們的觀念里,它又被認為是對自然的忠實的描寫,是對自然現實以具體的形象來表現的藝術。
作為在西方藝術中長期居于主流地位的具象繪畫,其主要理論來源于古希臘的哲學思想,從亞里士多德以來,就有不同的看法。如亞里士多德認為模仿是人的本能,畫家和雕塑家“用顏色和姿態來制造形象,模仿許多事物”。但亞里士多德并不主張按照事物應有的樣子去模仿。亞里士多德提出的這兩種不同的原則,后來成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創作方法的理論來源。
在文藝復興之后,繪畫真正進入一個偉大的時代。具象繪畫逐漸走向成熟,不僅注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實,還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實的前因后果,于是形成了注重構思典型情節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藝術手法。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在印象派產生之前,具象繪畫在再現外部世界的真實性方面已經達到了嘆為觀止的程度。人們在欣賞
大量的具象繪畫時,會被那高超的寫實技巧和和完美的題材與情節性所折服。
二、典型情節與典型形象的概論
(一)典型情節概述
敘事性文藝作品是以人物為中心的事件演變過程。由一組以上能顯示人和人、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的具體事件和矛盾沖突構成。按照因果邏輯組織起來的一系列事件情節,應當體現出人物行為之間的沖突。情節是敘事性文學作品內容構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敘事作品中表現人物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展過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具體事件構成。高爾基說,情節“即人物之間的聯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關系——某種性格、典型的成長和構成的歷史”。因此,情節的構成離不開事件、人物和場景。文藝復興繪畫中的典型情節在于用一幅特定的畫面去表現當時人的心情與思維,讓現實再現,盡可能真實地去反應一件事情,一個人物,一個場景或是一件物品。
(二)典型形象的塑造
典型的形象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指作者用典型化方法創造出來的具有獨特個性、又能反映一定社會本質的某些方面的藝術形象。典型人物形象形成于一定的典型環境即具體的現實關系中,并對它發生作用。但典型人物形象又往往超越時代的局限而具有某種永恒的性質。
藝術論中指能夠反映現實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質規律而又具有極其鮮明生動的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藝術審美認識的特征,就是通過個別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質規律。藝術之所以能夠在娛樂和美的享受中達到對于生活真理的領悟,通過富有感染性的藝術形式達到對于生活規律性的認識,就因為它創造了典型。
(三)典型形象與典型情節的真實性
典型形象與典型情節的塑造不能脫離其真實性,寫實油畫是一種最直接的,最最真誠的語言,在油畫的發展過程中寫實油畫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油畫能清晰地表達出畫家的觀念感情,也許表現的力度或是激動的程度不夠,但我敢說這是畫家已經蓄謀已久的,油畫所表現的東西最為單純,最為真切。當我們有對事物發生興趣的時候,就會通過具象的寫實形式將其呈現在畫布上,并賦予我們自己最最真實的感受。從而對它愛不釋手。從而使得觀眾通過它產生共鳴。選取最有意義的一個場景和情節,作畫時要保證其真實性,所表達的主題和觀點明確,才能很好地將作品統一。
三、文藝復興時期作品表現的核心價值及技巧
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由于這時期倡導以重視人的價值為核心的人文主義,美術家們的思想逐漸從長期的基督教神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敢于探索,一方面從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中吸取營養;另一方面通過實踐和科學的探索,發明了透視法,解決了在平面上真實地表現三度空間的方法;同時,改革了油畫材料和技法,大大地提高了油畫的藝術表現力,使西方繪畫描繪客觀對象的技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產生了波提切利、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喬爾喬涅、提香、揚·凡·??恕⒉斏w爾、丟勒、荷爾拜因等一批成績卓著的畫家。
四、總結
在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出于對宗教的批判,有著關注社會現實的積極要求,使宗教題材的作品含帶明顯的現實世俗因素。文藝復興時代的畫家繼承了希臘、羅馬的藝術觀念,即不僅注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實,還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實的前因后果,形成了注重構思典型情節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藝術手法。在每件作品中,都選取有獨立的場景或人物,作品表現生動,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極力真實地去反應一個人的心態和思維,運用高超的藝術技巧來表達人文主義的思想。
參考文獻
[1]瓦薩里著,徐波等譯.巨人的時代[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
[2]沃林著,潘耀昌,陳平譯.古典藝術[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