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機械行業發展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特色產業 資源稟賦 路徑選擇
所謂特色產業,是指一定時期、一定區域內,以某一資源稟賦為基礎發展起來、形成一定規模、能夠適應市場需求、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某一產業,包括了范圍、時間、質量、空間四個方面的含義。特色產業本質上是指這一地區最擅長的產業,最具有比較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區域特色經濟依托于區域特色產業發展而來,構成了地區經濟的核心和基礎。尋找、培育、扶持和壯大特色產業一直都是地方政府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特色產業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這一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質量,以及在國際國內經濟版圖中的地位。
一、發展、扶持特色產業的原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時間、空間上確定特色產業,培育、扶持、壯大、發展特色產業需要遵循若干原則??偟膩碚f,要尊重經濟發展規律,不能拔苗助長,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區域優勢條件為基礎,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和產品,逐步形成特色經濟。
1、市場導向原則
特色產業的本質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也是最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特色產業的形成固然離不開政府扶持,但更重要的是市場內生。政府的作用是營造環境,誘致市場主體創業。市場主體追求利潤,必然根據本地要素稟賦的實際選擇適宜的產業,從而形成特色產業。
2、因地制宜原則
特色產業的選擇是區域優勢的集中體現,要根據本地的自然資源、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和科技發展水平選擇特色產業。美國匹茨堡的鋼鐵產業、底特律的汽車產業、明尼阿波利斯的醫藥設備產業、德國斯圖加特的機床產業、印度班加羅爾的軟件產業無不如此。選擇產業時候要從實際情況出發,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拔苗助長;要充分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廈門的PX項目、什邡的鉬銅項目都是對社會效益、環境承載能力考慮不足而造成的失敗案例。
3、重點突破原則
任何地區的經濟承載能力都是有限的,不能因為存在優勢就必須發展優勢產業。比較優勢理論的核心就是“優中選優”,要集中力量、重點突破,選取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重點發展建設,“小而全”、“灑香水”的做法是最不可靠的。沈陽市在振興老東北工業基地過程中,就抓住了裝備制造業作為突破口,工業經濟實現了10年增長14倍的奇跡。大連則憑借靠近日韓的地理優勢和自身人才優勢,將對日韓的軟件外包作為主導產業,大力發展并取得成功。
4、區域協調合作原則
區域的協調合作要從兩個層次來看,一是區域內部協調合作。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要從全區域整體利益出發,統籌規劃、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組成部分的優勢,集中力量,堅決杜絕發生“窩里斗”、“特色不規范”、“規范不經濟”的情況。早年,南京市屬的經濟開發區之間就曾出現多次壓低條件、互挖對方項目的情況,對后續的招商引資帶來極為惡劣的影響。二是區域之間的協調合作。區域之間的資金、技術、資源、人才、市場信息要能做到互通有無、形成優勢互補,防止出現互相封鎖消息的殘殺式競爭。常州地處長三角地區,城市間競爭激烈,但滬、寧、杭、蘇州、無錫、常州發展各具特色,形成了有序競爭的良好格局,對于周邊城市的發展都是大有益處的。
5、動態規劃原則
任何地區不可能存在永遠的劣勢或優勢,特色產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適時地在新的條件下發展新的特色產業,對現有的特色產業進行優化和調整。上世紀60年代開始,曾經輝煌一時的芝加哥、底特律、匹茨堡等大湖區—東北區工業帶成了美國工業衰退的代表地區,被稱為“銹帶”。由此,芝加哥市下定決心調整產業機構,充分發揮其在交通、物流等方面的優勢,逐步將芝加哥從一座老派的工業城市轉變成以金融衍生品交易業、商務服務業和運輸物流業為特色的新興城市。
6、政府適度引導原則
政府對于特色產業培育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堅持市場導向不動搖的前提下,政府的職能也是不可或缺的。美國學者Saxemian在研究了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相似的美國加州硅谷地區和128公路地區的特色產業集群后發現:硅谷之所以能夠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128公路地區的制度、社會文化和工業體系產業等因素不盡協調,極大地抑制了集群效應,產生了負外部性,而硅谷恰恰相反,形成了較強的正外部溢出效應。眾所周知,制度供給是政府的基本職能之一,政府的制度設計與安排如果有利于特色產業的發展,特色產業就會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快速產生、發展、壯大。這就對地方政府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特色產業發展的良好體制機制并能在相當長時間之內保持穩定性和連貫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種機制體制還要兼顧到本地現有體制和文化并與之保持協調一致,這是地方政府在發展特色產業過程中制度設計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吳敬璉指出“制度重于技術”,可見,作為制度的主要供應方——政府對于特色產業培育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二、常州市資源稟賦優勢分析
1、地理環境基礎
常州地處中國經濟最發達、世界六大城市帶之一的長三角經濟帶的核心位置,北臨長江,南靠太湖,與上海、南京兩市等距,地理區位位置優越;長三角地區產業門類齊全、行業配套完善、技術設施完備,具有全球范圍內絕佳的產業配套半徑和配套能力。常州穿境而過的京滬鐵路、京滬高鐵、滬寧城際鐵路、京杭大運河、312國道和滬寧、寧杭、常寧、沿江(常蘇)、常澄、錫宜等高速公路以及4E級民航常州奔牛機場將常州與長三角地區、東部沿海地區緊密而便捷地聯系在一起,使得常州深入地融入到長三角和中國東部沿海經濟帶中,并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2、經濟基礎
作為“中國實業之父”盛宣懷的故鄉和“蘇南模式”首創地之一,常州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積淀了深厚的產業發展傳統。2011年,常州市的GDP總量完成2930億元,列全國第32位,全省第5位,人均GDP(按照戶籍人口計算)達到9.9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8萬元,列全省第3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8302.52億元,列全國第21位,全省第4位。在全國地級城市中,常州的各項經濟指標均處于前列。
3、產業基礎
常州擁有雄厚的產業基礎,目前已形成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等五大產業和軌道交通、新型涂料等六大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目前擁有中天鋼鐵、申特鋼鐵、百興集團、亞邦投資、常林工程機械集團、新城控股集團、天地光能、金源同業等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較強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其主要產品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據統計,2011年,常州市變壓器產量達到1.3億kVA,約占全國變壓器產量的10%;裝載機銷量占全國的5%;挖掘機銷量占全國的10%;農業機械銷量占全國的15%。其中,單缸柴油機和25-40馬力輪式拖拉機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牽引傳動系統在城市軌道交通中占有45%的市場份額;精密高檔電聲器件銷量世界第一;鍛鋼冷軋輥產量亞洲第一;45個單品種藥品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前3位。
目前,常州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工業為國民經濟的最大構成。2011年常州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580.42億元。第二產業完成1950.84億元,占比達到54.48%。其中,工業完成1768.91億元,占全市比重接近50%(實際為49.41%)。全市工業產業集中度較高,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及醫藥等五大產業2011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620.9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比重達到67.7%。五大產業是最能體現常州市產業生產力發展水平、技術裝備水平、產業員工素質、產品質量水平和未來發展前景的支柱產業。然而,常州市五大產業發展并不均衡,其中,裝備制造業占比最大、實力最強、技術最先進,“三分天下有其一”,2011年完成現價產值2796.3億元,占全市工業的比重33.68%,2009—2011年年均增長達到27%。變壓器產量、裝載機、挖掘機、農業機械、牽引傳動系統等重點產品在全國占有率均居于第一位。
4、人才基礎
常州是江蘇省的教育強市,人口中擁有大學及以上文憑比例在全省居于第五位。同時,常州是全國老牌的工業基地,擁有十多萬熟練的產業大軍,為產業升級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儲備。常州還擁有全國第一家以高等職業教育為特色的教育園區——常州高職基地,被稱為長三角的“銀領搖籃”,每年常州市向長三角地區輸送熟練技術人才達2萬名。此外,長三角地區高??蒲性核萍?,高端人才集聚,技術的溢出效應明顯。這些都為常州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和技術儲備。
三、發展、扶持特色產業的路徑選擇
從上述分析來看,常州的國民經濟呈現明顯的“二三一”分布態勢,其中,工業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接近一半,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常州市國民經濟中工業經濟較發達,且產業集中度高,新興產業、傳統產業、生產業均有所發展,且不乏亮點企業、亮點產品。整體來看,新興產業、傳統產業和生產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常州的傳統產業包括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業、新型紡織服裝業、化工原料及化工制品業、冶金業等。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等。生產業包括動漫產業、影視傳媒產業、文化旅游產業、廣告會展產業、工藝美術業和印刷復制業等。各行業發展水平不均衡,其中裝備制造業、冶金、新能源、新材料、動漫等產業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特別是裝備制造業具有全國性的競爭實力。從大企業分布來看,大企業多集中于傳統產業,如中天鋼鐵、申特鋼鐵、常林工程機械集團、常柴股份等;部分分布于新興產業,如天地光能;部分大企業多元化經營,橫跨多個產業,如百興集團、亞邦投資、新城控股集團等。
針對常州的發展實際,常州市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的總體思路為:提升改造傳統產業,積極壯大新興產業,充分發展生產業。通過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競爭能力的提升來貫徹和落實上述思路。對于地方政府而言,轉型升級的首要任務是提升產業層次,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是加大有效投入,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方面是做強做大企業。下面將選取常州最具特色的三個行業進行逐一分析。
1、提升改造傳統產業(以裝備制造業為例)
裝備制造業是常州最具競爭力的傳統優勢產業,對常州特色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司在《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研究報告》中將裝備制造業定義為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提供技術裝備的企業總稱,它所提供的產品包括系統、主機、零部件、元器件和技術服務。在常州,裝備制造業主要涵蓋了農業機械制造、輸變電設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制造和軌道交通等子行業。
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今天,裝備制造業越來越體現出三大特征:服務化、信息化和低碳化。促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路徑是要加快采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實現生產業和裝備業的協調發展,以自主創新推動裝備制造業升級,以低碳綠色經濟主推裝備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裝備制造業要緊緊圍繞支柱企業和重點產品來做文章,大企業是裝備制造業未來發展的主要依托,改造升級路徑的實現必須依靠發展壯大現有大型企業集團,通過向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從而形成產業集群,利用產業集群所帶來的規模經濟性、外部性,通過社會化分工,形成常州所獨有的成本優勢、區域營銷優勢和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優勢,從而帶動常州市裝備制造業的升級發展。重點產品是產業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產業競爭的主要依托,改造升級之路必須依靠重點產品。從常州的產業基礎來,重點是以軌道交通和工程機械為核心發展車輛產業,以大容量、超高壓變壓器為核心發展輸變電產業,以動力機械為核心發展農業機械行業,以數控機床為核心發展基礎裝備產業,以冶金設備、環保設備為核心發展專用機械設備,以基礎件為核心發展關鍵零部件制造。
2、積極壯大新興產業(以新材料產業為例)
新材料產業是常州具有一定發展優勢和發展基礎的新興產業,地區發展特色明顯,產業集群初具規模,擁有一定的技術支撐,并形成了一批骨干企業,是常州市新興產業發展中的佼佼者。
新材料是指新出現或已在發展中的、具有傳統材料不具有的優異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包括新型基礎材料、新型有機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等。由于新材料及其新技術的基礎原材料地位,并對其他行業進行滲透和應用,新材料產業的發展也將會進一步提升相關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從而進一步提高常州產業的綜合競爭力。新材料行業的發展高度依賴科技進步和雄厚的產業基礎,依據常州現有的技術實力和產業基礎,可優先發展下列重點產品:工程塑料、稀土納米材料、土工和符合材料、新型建筑裝飾材料、玻纖玻璃鋼材料、聚氯乙烯樹脂基塑料制品、醫用材料和新型金屬材料。
3、充分發展生產業(以動漫產業為例)
常州動漫產業是常州市文化建設的一張名片。常州動漫行業發展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擁有業內知名的國際動漫藝術周(CICDAF)和全國地級市中唯一的國家級影視動畫產業基地。目前,常州市擁有400多家動漫企業,20多萬平方米的產業用房,2011年的相關產業產值接近100億元。
動漫的核心是“創意”,目前國內參與動漫制造的企業多以中小企業為主,發展動漫產業就必須要培育和扶持這些中小企業,創造寬松的環境,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具體分為四個方面:一是要搭建政策機制平臺,加強產業指導。常州市要成立由市政府牽頭的動漫產業委員會或行業協會,一方面,由政府部門進行方向性的指導,合理引導動漫產業的發展,同時也要整合常州動漫產業的力量,最大限度發揮整體優勢。另一方面,要出臺優惠政策,推進產業鏈的建立、整合和優化。通過減免稅收、政府補助等形式支持精品企業、精品產品建設,建立合作平臺加強動漫運營商、內容提供商和應用開發商之間的有效合作。二是要全力打造中國(常州)國際動漫藝術周這一品牌。將動漫周打造成為包括藝術創作、動漫應用和展映、動漫交易、動漫行業交流的全國性綜合平臺,樹立常州在國際國內動漫界的良好形象和地位。三是政府要搭建業務平臺,提升動漫產業規模。主動引導動漫產業與媒體、互聯網、娛樂、信息、金融等行業的合作和交流,促進基于動漫產品的二次創作和延伸產品開發,打造符合動漫產業發展規律的產業鏈。四是建立企業交流平臺,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首先要以政府主導,動漫行業運營商、動漫創作商及產業鏈企業共同設立基金加大對動漫技術的開發和動漫產品的創作,積極引進國內國際風險資本和民間資本參與到動漫產業的發展中來;其次要大力引進和培訓動漫人才,營造寬松的引人、用人、留人環境;最后要建立具有一定全國影響力的產業論壇,定期開展動漫論壇,對產業發展、創作走向以及商業應用進行交流和研討。
綜上所述,特色產業的發展既是市場內生的產物,更是政府經濟培育的結果,是一個地區資源稟賦集中優勢的體現,也是比較競爭優勢甄選的必然選擇。從常州來看,結合其所處地理環境、經濟基礎、產業基礎和人才基礎,常州必然要立足自身,放眼未來,走一條提升改造傳統產業,積極壯大新興產業,充分發展生產業的特色產業發展道路,方能揚長避短,勇立潮頭。
【參考文獻】
[1] 栗慶品:特色經濟的識別與判斷[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4(7).
[2] 陳四輝、梁少華:地方特色產業內涵解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
[3] 吳光煒:關于促進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問題的研究[J].菏澤學院學報,2011(6).
[4] 王峰:從產業集群高度看江蘇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的構建[J].江蘇商論,2006(3).
[5] 姚士謀、王麗萍:南京市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格局[J].地理科學,1993(2).
[6] 孫劍、孫文建:特色產業基地發展環境評價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12).
[7] 常州市統計局:常州統計年鑒(2011)[Z].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8] 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統計年鑒(2012)[Z].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9]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1)[Z].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10] 常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常州年鑒(2012)[Z].常州地方志辦公室出版社,2012.
[11] 鄒林全: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比較研究——以常州市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7).
[12] 陸小玲:揚長避短打造精品——小議常州動漫產業的發展[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