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金融風險管理的概念范文

金融風險管理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金融風險管理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金融風險管理的概念

第1篇:金融風險管理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金融 風險 風險管理

1、金融風險的概念

金融風險是指企業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或波動性,它直接與金融市場的波動性相關。一般而言,收益的不確定性包括盈利的不確定性和損失的不確定性兩種情形,而現實中人們更關注的是損失的可能性。因此本文所指的金融風險是指未來損失的可能性。具體而言,金融風險是指由于金融市場因素發生變化而對企業的現金流產生負面影響,導致企業的金融資產或收益發生損失并最終引起企業價值下降的可能性。

2、金融風險分類

2.1、金融市場風險

在諸多類型的金融風險中,金融市場風險具有特殊的地位。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場的波動性不斷加劇,金融工具所蘊涵的風險結構越來越復雜;同時金融市場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斷上升,全球經濟運行的虛擬程度不斷提高,工商企業的經營更加依賴金融市場,傳統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的業務也趨向金融市場。這些因素使得金融市場風險越來越成為現代工商企業和金融機構面臨的主要金融風險之一。

2.2、工商企業的金融市場風險

金融市場風險是影響企業現金流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匯率、利率、商品價格等市場因子的波動不僅直接影響了企業定期財務報表的收益狀況,而且也對企業的經營狀況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金融市場的發展使企業可以利用更多的金融工具來管理金融風險、降低融資成本、調整資本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導致企業的實體經濟行為介入金融市場的程度加深。

2.3、金融機構的金融市場風險

作為影響資產負債價值的最基本因素,金融市場風險一直是金融機構最基本和重要的風險之一。而全球市場一體化所帶來的全球企業環境的巨大改變,又使得金融機構經營中的市場風險暴露不斷增加。

3、金融風險管理概述

3.1、金融風險管理的含義

金融風險管理是指各經濟活動主體在籌集和經營資金的過程中,對金融風險進行識別、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有效地控制與處置金融風險,用最低成本即用最經濟合理的方法來實現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學管理方法。合理的風險管理策略可以消除和盡量減輕國際金融風險的不利影響,改善微觀經濟主體的績效,并有利于整個宏觀經濟的穩定發展。

3.2、金融風險管理的策略

風險管理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幾種:(1)風險回避:風險回避是指在金融活動中主動放棄或拒絕實施某項可能引起風險損失的方案。(2)風險防范與控制:對風險采取預防和抑制措施,以期減少風險發生的次數,減少損失后果的嚴重程度。(3)風險轉移:風險轉移是指在風險發生之前通過某種交易活動,將可能發生的風險轉移給其他人承擔,從而避免自己承擔風險損失。金融風險轉移的方法包括:風險資產出售、擔保、保險和金融衍生工具等。(4)風險分散:風險分散是指利用不同風險類別的相關性,通過承擔各種性質不同的風險取得最優風險組合,使其總體風險水平最低,同時又可以獲得較高的風險收益。(5)風險對沖:對沖也稱套期保值。是指針對某一資產組合面臨的金融風險,利用特定的金融工具構造與其價值變化方向相反的頭寸,以減少或消除資產組合市場風險的過程。(6)風險補償:風險補償主要是指在損失發生前對風險承擔的價格補償。即對于那些無法通過風險分散、風險對沖或風險轉移進行管理,而且又無法規避、不得不承擔的風險,投資者可以采取在交易價格上附加風險溢價,即通過提高風險回報的方式,獲得承擔風險的價格補償。

3.3、金融風險管理流程

金融風險管理必須構建一個高效、完整的風險管理系統,為金融風險管理戰略的確定和實施提供可靠的保障。一個完整的風險管理組織一般由董事會及其專門委員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風險管理部門和其他風險控制部門五個部分組成各個部門和組織都具有明確的風險管理責任和報告線路。

3.3.1、金融風險的識別

金融風險的識別和分析,就是認識和鑒別金融活動中各種損失的可能性,估計損失的嚴重性。金融風險的識別和分析相當重要,是金融風險管理決策的基礎。金融風險的識別與分析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分析各種風險暴露。其次,分析金融風險的成因和特征。最后,進行金融風險的衡量和預測。

3.3.2、金融風險管理策略的選擇和管理方案的設計

根據對金融風險的識別和分析,管理者就必須考慮金融風險的管理策略,擬訂行動方案。不同的金融風險,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即使是同一種金融風險,我們也可以在多種不同的策略中進行選擇。

3.3.3、金融風險管理方案的實施與監控

金融風險管理方案確定后,必須付諸實施。對金融風險管理方案的實施進行監控,也是金融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不僅有利于對各部門進行協調,保證方案的實施,防止少數人或部門存有僥幸心理或拖沓行為,違背方案的要求,放任或偏好風險,而且也有利于風險管理決策者根據環境的變化,對金融風險管理的方案進行必要的調整,以降低金融風險管理的成本,增強金融風險管理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春峰.金融市場風險管理.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

[2]科羅赫,加萊,馬克.風險管理.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3]莫里森.金融風險度量概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第2篇:金融風險管理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宏觀審慎管理;壓力測試;系統性金融風險;逆周期調節

[中圖分類號] F830.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12)05—0037—07

一引言

從風險防范和控制角度來看,2008年金融危機可以產生兩點啟示:一是在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形成上,至今還缺乏足夠的認識;二是在系統性金融風險暴露之后,歐美金融機構及監管當局普遍對風險控制準備不足,從而造成事態進一步升級。前者源于以往對金融風險的監管認識主要還是停留在微觀審慎性管理層面,宏觀審慎管理框架缺失。后者在于金融機構普遍缺乏像宏觀壓力測試這樣的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工具,或是對其重視程度不夠。

宏觀審慎管理和宏觀壓力測試并非兩個孤立的概念,其本質上具有緊密的內在關聯性。宏觀審慎管理要求從整體上對金融風險實行監管和控制,需要了解經濟周期變化和宏觀經濟因子對金融系統的潛在影響,評估這一潛在影響正是宏觀壓力測試的基本功能。宏觀壓力測試對于監測金融體系整體的脆弱性和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有著重要的作用。 

本文從三個方面分析基于系統性風險防范的金融壓力測試的新理念。首先分析金融危機后國際金融監管領域的改革及其發展趨勢,然后探討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的金融業宏觀壓力測試內涵的深化,最后從壓力情景設置、風險指示器的選擇、風險傳染與風險反饋效應等不同環節分析宏觀壓力測試研究的新進展。

二危機后金融風險管理的新趨勢

2008年下半年爆發的自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對各國金融監管是一場重大考驗。危機發生以后,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監管機構紛紛提出了針對金融風險管理的改革構想,這反映出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認識到以微觀審慎管理為單一主導的風險管理體系已不適合金融業的發展要求,這體系在應對系統性金融風險方面存在嚴重的缺陷;針對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的需求,金融改革提出了構建宏觀審慎管理框架體系的要求1。從目前來看,部分新的理念和方法已轉換為現實法規條例,部分新的理念和方法仍在探討之中,但不容置疑,以宏觀審慎管理為基礎的風險管理體系將主導未來金融風險管理的發展趨勢。在已成型的金融改革文件中,以《巴塞爾協議III》、美國《多德—弗蘭克法案》和歐盟《泛歐金融監管法案》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內容體現了宏觀審慎管理理念。

1. 《巴塞爾協議III》2,3通過引入系列逆周期調控措施,緩釋金融系統的順周期效應,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巴塞爾協議II》(原稱為“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相對于1988年的《巴塞爾協議》,強調了風險計量的精細化和全面風險管理,但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等風險計量參數對市場的高度敏感性導致了明顯的順周期效應。《巴塞爾協議III》針對《巴塞爾協議II》和1988年《巴塞爾協議》的缺陷,引進宏觀審慎管理理念,以防范和控制由順周期效應所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具體包含確定逆周期緩沖資本標準、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額外資本標準、杠桿比例標準、流動性比率標準等調控措施。

湖南大學學報( 社 會 科 學 版 )2012年第5期彭建剛,易昊等:基于系統性風險防范的金融壓力測試新理念

2. 《多德—弗蘭克法案》4提出建立金融穩定監管委員會,其職能為識別和應對影響金融體系穩定性的風險。該委員會在財政部領導下工作,由15個部門組成,有權對任何金融機構可能造成系統性風險的行為進行評估,共同完成對系統性風險的防范和控制。該法案體現了整體性監管理念;單一金融機構的“理”可能造成“合成謬誤”,系統性金融風險具有累積效應,應充分考慮由單一金融機構的“理”所導致的金融機構群體的“集體非理”。 

3. 2010年9月,歐洲議會通過《泛歐金融監管法案》,即《Regul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Community macro prudential oversigh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a European Systemic Risk Board》,根據這一法案,于2011年1月成立歐洲系統性風險委員會,負責歐盟金融體系的宏觀審慎管理,包括完善預警機制、系統性風險的識別與分級、向金融機構提出警告和建議,等等。英國于2010年7月公布了該國金融監管改革方案《金融監管的新方法:判斷、關注和穩定》5(征求意見稿),明確由其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負責宏觀審慎管理。2010年1月,法國頒布金融改革法案6,建立以中央銀行為核心,包括審慎監管局、金融市場監管局在內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以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7指出,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框架,以金融穩定為主,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其主要特征是建立更強的,體現逆周期性的政策體系。我國中央銀行行長的這一段表述明確了逆周期的宏觀審慎政策的主要內涵及意義。構建包括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和各金融機構在內的宏觀審慎管理體系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三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金融壓力

測試內涵的深化

第3篇:金融風險管理的概念范文

我國的經濟在不斷向前發展,與國際之間的聯系也逐漸加深,與其他國家、企業之間進行的貿易、投資在為我國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風險,這些風險都需要去控制與防范,并且對風險進行適當的管理,金融工程是其中非常有效的手段,它自身擁有的技術方法在面對金融風險管理時可以為此提供許多新的方式與思路,在當代要了解金融工程在金融風險管理中的具體應用,促進我國金融產業向前發展。

一、金融風險管理以及金融工程相關概述

(一)金融風險管理

在貿易的成本與效益之中進行選擇,并且根據實際需要而使用一些措施的過程被稱為金融風險管理,對減少成本的方案進行策劃并確定實施計劃是它的主要內容。在進行金融風險管理時首先應該做到的是對各類風險進行識別,對風險進行管理時,要先了解哪一類風險對于企業具有最大的威脅,之后對這一風險給企業帶來的損失以及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進行估量,之后要對風險進行控制,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企業因發生風險而經受的損失進行降低,讓企業承受其中最少的風險。對每一種風險進行了解,并且根據風險特性制定相應的緊急預案是最好的選擇,緊急預案的制定能夠讓企業在面對風險的威脅時能夠以一種最佳狀態進行應對,但是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發生各種風險,在保證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可以對企業的經營策略進行適當的改變,以此來消除企業遭遇風險的途徑。

(二)金融工程

金融工程是一個內容較為豐富的概念,工程化在其中處于核心地位,金融活動在整個概念中處于主體地位,在這樣的概念中需要對各種手段進行合理運用才能夠在真正意義上解決問題,組合復制技術與無套利均衡分析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金融工程其自身擁有的功能以及與其相關的屬性決定了它能夠在金融風險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金融工程自身帶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這些可以為金融風險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同時運用金融工程解決金融風險問題的人也必須要具有相應的理論知識。在金融工程的實際運用中會涉及到各方面的理論,因此它自身也有著更高的要求,能起到的作用也就越大。

二、金融工程在金融風險管理中的積極作用

(一)對相關工作效率進行提高

金融產業以及金融機構在進行正常生產活動的同時應該注重組織模式作用的發揮,金融工程自身帶有龐大的知識理論體系,因此對于組織模式作用的發揮,以及對其合理性與科學性的應用具有很大的作用,風險防范機構需要對目前相應的體系、情況有所了解,之后才有能力在金融工程的作用下適應當前市場的運行內容、運行體制,有效的提高相關工作效率,保證自身在對金融風險進行方法的同時仍舊能夠向前發展。

(二)對市場運行效率進行提高

金融工具最為基本的作用就是提高市場的運行效率,金融工程是構成金融工具的關鍵所在,因此這也是金融工程在金融風險管理中必須起到的作用,例如在股票、債權、期貨等方面。隨著金融產品形式的不斷更新,能夠對金融風險管理的降低產生一定有利影響,投資者也可以對各種金融產品進行不同的選擇與組合,為自身創造更多的機會,多種類型的金融產品也讓金融風險逐漸分散,因此在進行金融管理時需要對這些金融股工具進行妥善的利用。在諸多金融產品中,套利對于降低金融風險的作用是最大的,因為其自身能夠平衡商品價格的特性,讓金融企業以及金融市場處于穩定的發展狀態,在過去,金融產品在市場中進行運行時很容易出現問題,面對著當前的新形勢,各個金融企業應該加強對金融產品的更新速度與創新力度,讓投資者在享受利潤的同時承擔較少的風險,提高金融市場自身的運行效率。

(三)規避系統性風險

各個金融企業應該加強對金融風險方面的管理,一旦風險爆發那么對于企業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對金融風險管理進行的不到位那么系統性風險就非常容易發生了,而且系統性風險一旦發生就是大面積的,可能波及到全國甚至整個亞洲地區,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9年的美國金融危機都說明了這一點,金融企業對于原有的金融控制方式必須進行更新,使用新的思路面對金融風險以及系統性風險,這樣可以保證金融企業自身的運行能夠更加的暢通,利用風險分散這一方法能夠有效的降低非系統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但是它在金融產品中最為重要的一環――證券當中沒有任何的涉及,在面對大型市場份額時無法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這對于它自身的效果起到了非常大的限制作用,因此在證券市場中運用最多的是風險轉移法,風險轉移法通過向金融市?鍪盜?較強的一方進行風險轉移,讓具有結構性的金融衍生工具得到體現,可以有效的減輕系統性風險。

三、金融工程在金融風險管理中的局限性

(一)依賴歷史數據

對于目前的金融工程而言,無論進行怎樣的操作都需要參照以往的歷史數據,并且需要以歷史數據作為基礎,結合目前的狀況對現在的形勢進行全新的估計,金融工程可以為這一過程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持,但是具體數據需要從以往的歷史數據中來獲得,一旦歷史數據出現缺失或遺漏,那么對現在許多金融活動的進行就會產生較大的影響,而且一些歷史數據已經不適用于當前社會以及金融企業的發展狀況,例如與剛剛進行上市的股票有關的變量或資產,這是金融工程在金融風險管理中面臨的首要問題。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任何事情在發展的同時都要擺脫過去的桎梏,金融企業是當展的企業,對于這些更應該做到,應該為自身尋求新的發展方式。

(二)不重視小概率事件

在金融風險中,很多小概率事件在很多情況下被人為的忽略了,但是很多時候正是這種小概率事件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它們引發的后果往往非常嚴重,例如金融危機或次貸危機等,金融工程在對金融風險進行管理的同時也沒有注意到這類小概率事件,在很多理論以及模型的構建中都沒有注意這類事件。細節決定成敗,更何況是這種能夠引起爆炸的火星,每一個細節都應該被重視,每一個小概率事件都應該得到關注,因為它能夠引起比這件事情本身更具有威脅的事件,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如果在未來的某一天真的因為這些小概率事件而引發了新一輪的金融危機那么使用金融工程對金融風險進行管理的人又該有怎樣的所思所想呢?

(三)無法應對系統性風險

在前文提到過,金融工程在防范其他類型的金融風險以及規避系統性風險方面有著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系統性風險一旦出現那么金融工程能夠做到的事情就非常有限了,當股票、利率以及匯率的價格發生危機以及通貨膨脹情況出現時,金融企業必然受到相關波及而產生巨大損失,甚至面臨破產的狀況,與企業相關的信用風險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面對這種全面性、系統性的金融風險,金融工程的作用無法有效的發揮出來。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是對系統性金融風險最為直接的描述,而且當這種風險一旦發生就必然殃及到周邊地區甚至是整個世界時就一定要降低它發生的幾率,金融工程在金融風險管理中可以對系統性風險進行有效規避對于金融企業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但是在規避的同時不能高枕無憂,相反,需要居安思危,尋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具體方法,即使系統性風險真正的爆發了也能夠有有效的解決措施。

四、金融工程在金融風險管理中的具體應用

(一)投資風險方面

這一方面主要針對股票,自從股票進入中國,“炒股”的熱潮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每年都有無數的股民進入股市,有的趕上了牛市獲得了收益,有的趕上熊市成了散戶,這說明股票自身以及其所帶來的收益非常容易受到投資風險這一方面的影響。擴大自身的投資范圍是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上規避風險與控制風險的重要措施,進行跨境投資與跨國投資是投資者將風險進行分散的最好方式,但是國家對于這種行為有著較為嚴格的控制,容易受到國家政策的影響,國家鼓勵就可以有效的進行下去,國家禁止那么投資者的資金只能收回國內。面對當前的這一狀況,金融企業需要使用金融工程來打破這些已有的限制,讓投資者能夠進行多樣化的投資,例如在國際股票中的收益可以轉化成國家允許的金融產品,以此來保證投資者的正常收益。

(二)數量風險方面

金融主體是數量風險方面的主要針對對象,不確定性是這一風險最為主要的表現,因此也是最難防范的地方,造成數量風險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場需求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在??際進行的生產活動之中,產品的生產總會出現過剩或者過少的情況,這些都會對產品的供給上產生諸多影響。以往的金融風險管理對于數量風險沒有足夠的防范措施與應對措施,自身具有較大的問題,每當數量風險發生后都無法做出及時的應對,并且進行解決,數量風險一度對我國金融企業造成較大的威脅,但是目前隨著金融工程的進行,很多新型的金融產品開始出現,這些金融產品能夠很好的對數量風險進行轉移,這樣就可以降低數量風險所帶來的破壞性。金融工程對于克制數量風險做到最為成功的一點就是提出了商品期權,這一功能具有操作容易、成本較低以及風險可控的特點,可以滿足眾多投資者的需求,對于其他的金融產品也要進行合理的運用,讓這些新型的金融產品更好的為用戶發揮轉移數量風險的作用。

(三)價格風險方面

對于價格風險的控制是金融工程在金融風險管理中運用最多的地方,對于價格風險的控制需要運用到金融工程中的很多東西,例如遠期或者期貨。價格風險的來源包括很多方面,商品價格、匯率以及利率都是造成價格風險的來源,市場自身的波動是造成價格風險出現的首要原因,對于市場必須要運用有效的手段來進行控制,商品之間的組合關系能夠很好的完成金融工具之間的相關創新,由此而產生的金融產品對于價格方面的風險可以進行有效的控制。金融工程在價格風險方面的管理中在不同的風險上有著不同的體現,在對利率風險的控制上就需要運用到很多不同組合的金融產品,可以將不同的利率協議與利率封頂進行不同的組合,呈現出新的形式,以此來面對當前的價格風險,將每一種金融產品的功能都發揮出來,并且挑選功能較好的產品進行新型的組合,風險會隨著時間而演變,因此必須要擁有足夠的防范意識與防范措施才能有應對的準備與資本。金融風險管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國對于金融工程的應用才剛剛起步,各個金融企業必須要學會利用這一金融工具,為自家企業防范風險,并且創造更高的效益。

第4篇:金融風險管理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金融安全金融周期風險管理

1金融風險的結構特征

1.1風險管理是金融具有的職能特征

在金融界著名的管理學家莫頓說過,金融既有六大顯著的職能,風險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若不全面提高有關風險管理的品質,其他職能的功效也將無法發揮出來。比如,支付風險無法得到有效控制,那相對的支付管理效果也將無法得到發揮,若信用風險無法得到有效控制,那相對的信用管理的效果也將無法得到發揮。因而,在金融機構以及現代化企業中,構建企業價值、提升其經營效益,這就需要對金融的特性以及需求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金融機構跨界類的業務,在創新方面過度、規范躲避其監管部門等,以此導致金融出現危機,對自身的經濟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對金融產品的實質價值投資者無法正確的辨認,很多有效的經濟信息也無法收集的到,致使金融機構也沒有辦法作出正確的投資方向。因而,金融自身的管理職能被強化是市場發展的前提。

1.2金融中包含一定的風險,是金融內在的屬性

無論在金融體系中是單一的危機還是整體的危機,信用償付是金融危機最終的表現方式。與此同時,需要貨幣與信用進行聯系,才可以作為金融產生的前提,有貨幣存在的地方便會有違約的情況發生,進而引發金融的風險。換句話說,金融與風險是兩者并存的。實踐證明,在金融市場中,金融體系往往會有引發經濟危機的能力,也是其罪魁禍首,當然其他的因素也有可能存在,但是只會起到推動的作用。例如,在商業銀行內部詐欺風險,這是各種風險中比重最大的。此外,金融機構為了帶來更好的社會效益,一些經濟的衍生產品就會適時的推出,在市場運行的過程中,若與預期效果截然相反,會加劇風險的出現。因此,金融衍生產品也會有利弊的出現,雖會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也會有潛在的危險。

1.3金融風險的具體表現方式

金融的兩大天然屬性便是風險管理以及風險,其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風險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制造風險。將兩者的關系進行平衡,便可以獲取到最大的利潤點。依據金融市場的形式,兩者的力量也隨之不斷發生改變,若沒有對金融機構控制得當,便會陷入一定的經營困境。因而,若要對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就要使兩者保持一定的平衡,反之,會推動爆發風險的危險存在。金融風險的表現方式是在宏觀以及微觀的兩個層面上。以微觀層面進行分析,發生金融風險是有一定的必然性存在的。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因不穩定的客戶、不斷改變的金融市場,造成每天的交易都存在一定的風險。對存在風險的金融群體來說,因部分金融機構對自身的風險沒有能力去有效解決,造成整個金融體系承擔起連帶的責任。不過,這種風險對金融安全的破壞較小,只是不加以管理,則會產生重大的威脅。以宏觀的層面進行分析,金融機構發生風險的機率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在金融機構的發展過程中,外界可以將所遇到的風險進行化解,金融機構自身不必承擔此風險。因而,從金融機構風險的形成,直至風險的破裂,會得到不斷的救助,有著循環的周期性特征,并且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相關的金融部門,針對金融改革提出不斷深化其機制,將金融體系的建設與發展不斷進行自我完善,以此使金融公司對自身的獨立性、科學性得到有效保障,自身對抗風險的能力也得到相應的提升。這樣不但對引發風險金融個體的數量有所減少,同時金融群體的利益也得到了保證,從而整個金融市場的安全發展得到有效提升。

2經濟周期與金融風險的循環性

2.1實體經濟周期便是金融周期的實質表現

具體表現在:企業是擁有破壞式創新周期的,這便是經濟周期存在的重要原因,金融信貸與企業創新周期有著一定的聯系。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很多新興企業隨之成熟,并成為主體企業,在這樣的發展中,銀行給予的信貸比例隨之提升。不過,若此類企業衰敗,銀行的后期信貸風險會急劇上升,銀行的信貸管理相對于來說謹慎些,蕭條期企業作為抵押的商品,其價值有所下降,以此推動了銀行順周期的動作,經濟形勢因銀行的順周期動作進一步惡化。金融市場上,都擁有相似的周期性,與預期因素有關,產生的振幅會更大一些。隨著很多的新興企業走向成熟,在資本市場上,這些新興企業的資產證券表現的更加優秀,曾經的夕陽企業逐步衰退,投資者的期望必定會在新一批創新企業的未形成前,因資產價格而引發崩潰。因此,金融順周期的特征是“金融周期內生于企業破壞式創新周期,金融周期實質上反映了實體經濟周期”。

2.2國家金融安全和經濟安全受到當前去杠桿率的影響

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創新企業的更替是去杠桿問題的實質原因。去杠桿是以培養國有企業創新的能力,以及培養新興私營業的創新技術,培養其能力在于改善企業內部的規章制度,以此使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受到激發,創新出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產權結構問題不僅僅是國企改革的重點,還包含其經營機制,改善經濟機制屬于產權改革的目標。擁有創新技術的私營企業的培養重點在于打造公正的環境市場、在行政審批程序上進行簡化、創新技術的壟斷利益要予以保護等,以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作為其構建原則,為金融市場的融資提供便利,與此同時,對于不法行為給予嚴懲手段。

3基于金融安全的提升風險管理的措施分析

3.1完善對我國財政體系的監督制度

以國外的先進發展經驗作為借鑒,對金融機構的財務監督管理的制度進行完善,商業銀行的綜合實力也會因此得到提升,與此同時,建立相對完善、健全的法律監督管理機制。我國金融機構因此可以有法可循,為進入到國際金融市場作奠基。在借鑒其他國家的前提下,需要建立科學、有效的償付機制,幫助保險企業保障投資人以及投保人的利益。除此之外,對證券企業的財務監管得當,保障證券企業的財務與國際情況相吻合,以此推動金融管理實際工作中有證券企業的參與。

3.2構建完善的金融風險管理機制

金融機構的抗風險能力若想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其關鍵要構建完善的金融風險管理機制。首先,提升對金融機構內部人員要進行培訓,得到全方面的指導,使內部員工對目前的金融市場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礎之上,展開系列活動,構建嚴謹有效的金融市場內部控制管理體系,對各部門主管提高抗風險的觀念。其次,清晰金融市場的各項規章制度,以此提高金融行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可以更加清晰準備的把握其市場,了解金融潛在危機,提升對金融風險的管理效率。

3.3我國金融市場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帶來了諸多的發展機遇

因而,在合理拓展業務的基礎之上,金融機構應積極參與到國際金融的競爭中,我國經濟地位也會因此得到有效提升。金融機構要依據自身的特征,逐步與國際接軌,拓展其業務范圍。與此同時,混合業務經營的方向作為其目標,將分業經營進行逐步轉換,對自身的經營模式進行調整,金融市場發展的合理性因此得到有效保障。

4結語

總而言之,基于金融安全的方面分析,對金融周期的概念予以了解,這是我國金融機構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要對金融機構提升其抗風險能力,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構建更加完善的金融風險管理機制,以此推動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超.基于金融經濟周期探討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問題[J].經濟管理者,2015(28).

[2]何德旭.金融安全視角下的金融周期與金融風險管理[J].貴州省黨校學報,2018(2).

[3]張婷.金融安全視角下的金融周期與金融風險管理[J].金融視線,2018(23).

第5篇:金融風險管理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VaR;金融風險;ARCH;分布EVT;cVaR

一、引言

近20年來,經濟的全球化以及投資的自由化使得金融市場的波動性日漸加劇,金融風險管理逐漸受到重視重視。70年代以前,金融風險主要表現為信用風險;70年代以后,隨著金融理論的突破,信息科技的發展、金融市場的自由化在其中的推波助瀾以致主要的金融風險由信用風險轉化為了市場風險;衍生產品大規模出現使得過去的線性風險度量工具如β,delta,久期不再適用;在這兩種原因作用下,在險價值(Value at Risk)應運而生成為了當今衡量金融風險的一個主要工具。

二、理論分析

受市場發展程度的限制,我國在對VaR的研究起步較晚。鄭文通(1997)最早將VaR的概念以及應用引入中國。王春峰,萬海輝,李剛(2000)在這基礎上對VaR進一步進行了介紹,不僅描述了VaR產生的背景和定義,還對它的三種常用計算方法――方差――協方差法,歷史數據法,蒙特卡羅模擬法進行了介紹,并淺述了VaR模型存在的問題。牛昂(1997),劉宇飛(1999),戴國強,徐龍炳,陸榮(2000)杜海濤(2000)分別在對VaR進行簡要描述的基礎上對VaR模型在銀行風險管理,金融風險管理,證券風險管理中的應用進行了簡要描述并對VaR模型的未來廣泛應用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一階段的文章大多是對VaR模型的介紹,改進創新很少。

三、早期實證分析

之后,由于統計的發展與我國數據收集的規范化,大量的數據使得實證研究分析成為可能,由此興起了一批對VaR模型的實證研究。例如吳世農,陳斌(1999)使用我國證券市場股票和國債的有關數據,利用VaR模型對金融資產配置問題進行了研究;張永東(2002)和張永東,何榮天(2003)采用1996/1/2-2001/12/31期間上證綜合指數與深證成分股指數的日收盤指數分別計算VaR值,實證分析得出利用RiskMetrics方法估計VaR值之所以效果較好,主要是因為采用了95%的置信水平,但現有的資本充足規則有一些要求99%的置信水平,在99%的置信水平下,RiskMetrics低估了風險,即在置信水平較高時,低估了實際損失值,這主要是由于RiskMetrics方法對收益率分布所作出的零均值正態假定與實際不符,忽視了收益率分布厚尾的特性。這個階段的實證分析大多只是對VaR模型的簡單應用,結論也只是VaR模型效果好壞的基本判斷,對VaR模型的研究還處于比較淺的階段。

四、對分布特征變化的研究

隨著中國學者對VaR模型的理解深入,在實證研究中注意到實際數據并不符合假設中的正態分布特性,而是具有尖峰后尾性,于是一批學者開始對VaR的分布特性進行研究。如鄒建軍,張宗益,秦拯(2002)采用GARCH(1,1)模型、RiskMetrics和移動平均法計算的滬市指數每天VaR及對應的當天日收益率,并得出結論GARCH模型具有最佳的擬合效果。同時還指出,GARCH模型的實證研究結果會低估風險,而這可能是采取的正態假設不符合實際的高峰厚尾的緣故。陳守東,俞世典(2002)利用基于不同分布假定下的GARCH模型的VaR方法對深圳股票市場與上海股票市場的風險進行了分析,分析的結果表明深圳股票市場比上海股票市場有更大的風險;用t分布和GED分布假定下的GARCH模型能夠更好地反映出收益率的風險特性。龔銳,陳仲常,楊棟銳(2005)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選取時間較長的上證指數、深證綜指及時間較短的上證180指數,分別用有代表性的ARCH族模型-GARCH、EGARCH、PARCH及相應的均值方程(ARCH-M族)模型在正態分布、t-分布及GED分布假設下,計算VaR值,對結果進行比較,并用返回檢驗法檢驗。并比較了riskmetrics最后得出結論:GARCH族模型優于RishMetrics;e-GARCH,p-ARCH結果優于GARCH,且t分布得到的結果過去保守,正態假設在樣本少,風險大的情況下并不適用。這篇文獻幾乎可以看做是對這一類文獻的概括。

五、綜合金融風險中的應用

由于新巴塞爾協議中的新概念―綜合金融風險概念逐漸興起,中國學者們發現單獨考慮市場風險不再適合當今的金融風險管理理念。而由于市場風險,應用風險,操作風險等金融風險具有一定的相關關系,因此刻畫這種相關關系成為了中國許多學者們研究的焦點。為解決多重風險之間的復雜的聯合分布和高維所引起的維數災難問題,Copula成為了許多學者們的選擇。如葉五一,繆柏其,吳振翔(2006)利用Copula相依結構可以估計出聯合分布以及日內波幅條件下的條件分布,進而得到條件VaR的估計。楊湘豫,夏宇(2008),任浩(2008)分別利用Copula―VaR法對開放式基金組,上證和深證指數,市場風險進行了實證研究,并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結果。

六、極值風險

尾部上的極值金融風險也是廣大金融機構的關注重點,這是因為分布的尾部反映的是潛在的災難性事件導致的金融機構的重大損失,這種損失一旦發生產生的可能就是毀滅性的結果。而計算出的VaR值是一個基準值,當我們考慮到分布的尾時,要計算最大可能損失則以上方法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因此極值理論被引入到了VaR模型的研究中。如周開國,繆柏其(2002)指出傳統的VaR三大算法的缺點并引入極值理論的概念后,對香港恒生指數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極值理論的計算結果較為保守,可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田宏偉,詹原瑞,邱軍(2000)討論了極值理論計算受險價值的兩類不同的算法:基于矩估計的“兩次子樣試算法”和“極大似然估計法”對四種匯率的歷史數據進行了研究,對極值理論本身卻基本沒有介紹。此階段的極值理論研究還處于很基本的層次,不僅文獻數量較少,而且大多只是對極值理論的簡單介紹或是簡單計算。

之后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者逐漸發現傳統的t或者是normal分布假設下的GARCH模型及其它模型在估算極端風險時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極值理論卻由于其不需要對整個分布進行擬合的優點而為更多人所重視。這一期的文獻大多是將極值理論的效果同傳統的模型擬合的極端風險進行比較。陳守東,孔繁利,胡錚洋(2007)比較發現,在較高的置信水平下(如99%),極值理論效果較好;而較低的置信水平下(95%及以下),極值法和其它方法的效果都不錯。魏宇(2006)用不同方法研究了紐市和上市各顯著性水平下的尾部收益特征和風險狀況,并得出在兩種市場的任何條件下evt都能更好的擬合尾部收益特征和風險狀況。此類文獻還有許多,如李賀,葉中行(2007),周孝華,唐秋燕(2008)都做了類似研究。

七、結合ARCH族模型的研究

雖然極值理論比較好的解決了尾部的厚尾性問題,但卻無法解決ARCH族模型很好解決的波動的異方差問題。因此誕生出了一些將evt方法同ARCH族模型結合在一起的方法。楊湘豫,崔迎媛(2009)用Copula-GARCH-evt模型通過對光大紅利基金的實證研究,得到前十大重倉中單只股票及其投資組合的風險值,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高瑩,周鑫,金秀(2008)基于GARCH-evt對上證綜合指數進行實證研究比較發現效果比GARCH-normal模型效果要好。王宗潤,周艷菊(2008)則用GARCH-evt模型對人民幣匯率進行了研究。

盡管上述文獻將evt與ARCH族模型聯合在一起消除異方差和厚尾性的影響,但卻忽略了波動的長期記憶性。于是肖智,傅肖肖,鐘波(2008)在兩篇文獻中分別利用evt-bm-fiGARCH模型和evt-pot-fiGARCH模型有效地解決了厚尾性,波動的異方差性及波動明顯的長期記憶性。

八、cVaR理論及應用同時,由于VaR不滿足著名的一致性公理中的次可加性和尾部損失測量的非充分性,因此Artzner首次引入了cVaR的概念,即投資組合的損失大于某個給定VaR值的條件下,該投資組合損失的平均值。cVaR有效克服了VaR的弊端,因此許多學者也對cVaR模型進行了研究。林輝,何建敏(2003)描述了cVaR相對VaR的優勢后,介紹了其可在投資組合管理中應用。許明輝,于剛,張漢勒(2006)在cVaR風險度量準則下研究了有缺貨懲罰的報童模型與無缺貨懲罰時的差異,并得出結論這兩者不同,差異取決于需求的分布、風險厭惡的成都以及單位缺貨懲罰的大小。劉俊山(2007)說明了橢圓分布假定下VaR依然具有比較好的性質并且說明了cVaR模型在實踐中所遇到的難題及事后檢驗難以實施等問題。

九、實際應用

除了對方法的研究外,對實際問題方面中國學者也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如遲國泰,王際科,齊菲(2009)以cVaR最小為目標函數建立了貸款組合優化模型;曹志鵬,王曉芳(2008)則研究了銀行間債卷回購市場利率風險模型;趙光軍,遲國泰,楊中原(2008)還對期貨最優套期保值比率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總而言之,中國的VaR發展雖然速度很快,但整體研究深度比較淺。大多是一些基本介紹,而前沿的方法研究比較少,實證研究也比較簡單。(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參考文獻:

[1]王春峰,萬海輝,李剛.基于MCMC的金融市場風險VaR的估計[J].管理科學學報,2000,02:54-61+89.

[2]牛昂.VALUE AT RISK:銀行風險管理的新方法[J].國際金融研究,1997,04:61-65.

[3]戴國強,徐龍炳,陸蓉.VaR方法對我國金融風險管理的借鑒及應用[J].金融研究,2000,(7).

[4]吳世農,陳斌.風險度量方法與金融資產配置模型的理論和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1999,09:30-38.

[5]張永東,何榮天.深圳股市波動性與成交量關系的實證分析[J].系統工程,2002,03:24-28.

[6]鄒建軍,張宗益,秦拯.GARCH模型在計算我國股市風險價值中的應用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5).

[7]楊湘豫,夏宇.基于Copula方法的開放式基金投資組合的VaR研究[J].系統工程,2008,12:40-44.

[8]周孝華,唐秋燕.滬深300指數極值VaR的分析與計算[J].統計與決策,2008,10:96-98.

第6篇:金融風險管理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風險管理;內部控制;企業風險管理

Abstract:Risk management transited from disperse study of multiple fields to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 last fifty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jor views about traditional risk management theory,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theory,internal control theory an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theory,and review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risk management after the subprime crisis.

Key Words:risk management,internal control,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02-0023-05

2007年次貸危機的爆發,各大金融機構的破產,使得風險管理再度成為理論界研究的熱點,雷曼兄弟、美林等公司都曾經是風險管理的先行者,但還是在危機面前走向了破產,那么究竟該如何進行風險管理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風險管理理論的演進與發展,從歷史的脈絡中來尋找企業風險管理的精要所在。

一、傳統風險管理理論

風險管理作為一門學科出現,是在二十世紀60年代中期。1963年梅爾和赫奇斯的《企業的風險管理》、1964年威廉姆斯和漢斯的《風險管理與保險》出版標志著風險管理理論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他們認為風險管理不僅僅是一門技術、一種方法或是一種管理過程,而且是一門新興的管理科學,從此風險管理迅速發展,成為企業經營和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風險管理的對象主要是不利風險(也就是純粹風險),目的就是為了減少純粹風險對企業經營和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企業風險管理所采取的主要策略就是風險回避和風險轉移,保險則成為最主要的風險管理工具。

在這個階段,研究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對風險管理對象的界定和區分,辨別出那些對企業只有不利影響的風險類型并著手解決,是傳統風險管理的重要思路。實踐中,純粹風險確實對企業的可持續經營具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那些沒有預測到的純粹風險,往往會直接拖垮一個企業,而且企業對純粹風險的管理涉及到機會成本的問題,這更加需要企業在綜合權衡的基礎上做出風險管理決策(Gahin,1967),因此,純粹風險一直被當作風險管理的對象和目標。而具體的解決辦法,是以保險作為主要手段,通過購買保險來轉移那些影響企業的純粹風險,至于如何購買保險、購買什么樣的保險就屬于風險管理決策的范圍了,而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實際上,風險管理就是從保險行為中延伸出來的管理手段,因此,保險在這個時期的風險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Denenberg,1966)。

此外,這一時期風險管理的應用從企業擴展到了市政領域。Todd(1969)、Vaughan(1971)通過對美國九個州市政管理的調研發現,市政官員對風險管理的認識還十分薄弱,提出加強市政領域的風險管理是市政官員的重要職能,目的是保證市政財務預算免受意外災害的影響,以保持提供應有的市政服務的能力。

而這個階段風險管理理論的重要成就是實現了與主流經濟、管理學科的融合。風險管理方法論的提出無疑是最為重要的,1965年Hedges第一次提出了有關構建企業風險管理的方法論,界定了分析風險管理的觀察視角問題,指出風險管理往往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視角:一是基于首席財務官職位的財務政策視角,二是基于風險管理官職位的風險與保險視角,同時指出,保險是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但是保險并不意味著風險管理的全部,從而將風險管理的范圍進一步拓展,并且明確了保險只是風險管理的一種工具,使得風險管理從方法論角度更為全面和完善。Close(1974)將風險管理與現代管理學中的復雜組織系統模型相結合,為風險管理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更為主流的理論來源;Cummins(1976)將風險管理與傳統的企業理論相結合,運用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來確定風險管理的最優策略,從而使風險管理融入到金融市場理論中并成為金融學的一個重要領域。

二、金融風險管理理論

如果說傳統風險管理理論是為了解決純粹風險,那么金融風險管理就是為了應對投機風險的問題,是為了實現“風險最小條件下的收益最大,或是收益一定條件下的風險最小”目標,這是金融風險管理與傳統風險管理的最重要區別。

金融風險管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自二十世紀5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一系列現代微觀金融方法:Markowitz(1952)提出的資產組合理論為金融風險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支撐,用統計學中的方差來度量風險, 用期望值來度量收益,并且首次在此基礎上研究了證券資產的投資組合問題,指出投資者的理性投資行為是以追求在相同風險下的收益最大化或在相同收益下的風險最小化為基礎;在此基礎上,Hart 和Jaffee(1974) 又提出了將銀行所有資產和負債視同為一種特定類型的證券組合來進行管理的理論框架, 根據該理論框架, 商業銀行的資產分布、貸款分布應形成一個合理的投資組合, 應避免風險過度集中;Sharpe(1964)提出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則是開創了現代風險資產定價理論的先河,提出了投資的回報與風險成正比的基本規律,即資產的期望報酬等于無風險利率加上風險調整后的收益率,揭示了在均衡條件下證券的期望收益率和市場風險之間的關系,證明了通過證券組合可以有效地分散和規避非系統風險,但是無法分散具有整體特征的系統性風險;因此,對于企業進行風險管理來說,每種業務的費用至少應等于資本的CAPM成本,從而可以確保投資的回報率經過風險調整后能夠實現最大化;Black和Scholes(1973)提出了著名的Black―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解決了期權定價問題,推動了金融衍生產品的迅速發展和現代金融風險管理市場的形成,為企業的風險管理提供了更為精確的工具,企業可以通過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交易進行風險管理,既可以通過金融衍生品交易來轉移市場風險,也可以通過信用衍生品的交易來進行信用風險管理。這些理論的提出,使得風險管理突破了傳統模式下依靠保險轉移風險的思路,開始利用風險獲取收益,標志著風險管理理論開始向縱深發展。

這個階段風險管理的對象十分繁雜,但是影響最大的則是外匯風險。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使得匯率的波動性明顯加大,原油價格的大幅上漲使得企業的生產成本難以控制,這些對于那些大型跨國公司來說影響都很大,其中外匯風險是最致命的,匯率的波動影響企業的已實現利潤、持有的金融資產的價值以及預期的收入,因此以企業的預期效用最大化為原則的風險管理,在具體策略和措施的實施中也受到企業的風險態度的影響:如果企業風險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外匯風險敞口至零,那么企業將會采取分散化的財務策略;如果外匯風險僅僅是被看成另外一個必須考慮的風險變量的話,那么企業將會采取集中化的財務策略;同時,企業在管理外匯市場中的風險時往往采取不對稱的態度,即針對不同的貨幣,采取不同的管理行為和策略:在“軟”通貨中,企業會采取有利措施來抵消可能會帶來的未預期損失,相反在“硬”通貨中,企業偏向于保留部分正向敞口(Folks,1972;Rodriguez,1974、1978)。

金融風險管理的工具以ART為主,這是一種隨著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融合而出現的、綜合保險和衍生品兩者特點的風險轉移產品,是一系列非傳統風險轉移產品、風險工具和風險技術的總稱,一般分為用來防范傳統風險的非傳統風險工具和基于資本市場的風險管理工具(James Lam,2003)。其中,專屬保險公司是用來防范傳統風險的非傳統風險載體的重要方式,它可以為母公司提供稅收減免優惠,從而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場價值(Davidson和Thornton,1987、1988;Wood、Glascock和Bigbee,1988)。而Ullrich(1992)的研究揭示了專屬保險公司的另外一個優勢,即提供給母公司更優先的成本優勢:相對于商業保險公司來說,專屬保險公司能夠為母公司而不是為商業保險公司提供儲備基金的投資收入;為母公司在手續費和利潤獲取方面實現成本減少;為母公司進入再保險市場提供方便以降低交易成本;通過提供有競爭力的保險業務而進化成母公司的利潤中心;協助母公司規避周期性的商業保險市場。

三、內部控制理論

實際上,內部控制理論是風險管理理論的重要分支,特別是2004年COSO頒布了《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后,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關系更為緊密,內部控制融入到企業風險管理(ERM)框架中。

(一)內部會計控制

內部會計控制是內部控制理論發展的第一個階段。Grady(1957)指出,內部會計控制就是一個綜合了組織的計劃和商業中運用的協調過程的制度,用于預防未預期到的或是錯誤的操作帶來的資產損失、檢查管理決策中用到的會計數據的準確性和客觀性、提升運營效率和鼓勵遵守已制定的政策等。Scott(1976)則認為,內部控制不應當被看成是一個人格因素,而是應當看成是一個經營和管理環境的函數,而且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實際行為,而不是態度,因此內部控制更強調其管理本性。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是這個階段促進內部會計控制發展的重要力量,它的一系列公告和文件,如《SAP No.1》、《SAS No.1》和《SAS No.55》等,不僅對于推動內部會計控制的完善具有積極的作用,而且對于完善、發展的方向以及具體的業務操作等都提供了有價值的意見。

(二)內部控制整體框架

1992年COSO了《企業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第一次系統構建了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COSO框架下的內部控制,更多的是基于獨立會計師的視角,明確指出,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經理層以及其他員工影響實施的,旨在為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效果和效率以及現行法規的遵循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同時提出了企業內部控制構成的概念,認為內部控制整體框架主要由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五大要素組成,由此內部控制的概念完全突破了審計的局限,向企業全面管理控制的范疇發展。1994年COSO委員會又提出了《對外報告的修改篇》,增加了與保障資產安全有關的控制,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內部控制的范圍。

在COSO報告的基礎上,這一階段的研究對內控報告和內控信息披露格外重視,從而使得內控領域的研究更加具有整體化的色彩。內控報告對投資者加深對公司的全面了解具有積極作用,密切了投資者和公司之間的溝通聯系,強化了投資者對公司經營能力和競爭優勢的信任,增強了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Willis,2000);內控信息的披露也間接具有分辨公司好壞的功能,那些不敢提供內控報告的公司較之那些提供了內控報告的公司來說,往往會具有更差的財務表現,同時內控報告的公布使企業能夠彰顯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競爭策略,以圖對投資者的決策施加影響,這也間接使得外部投資者能夠對公司的內部控制施加影響,從而使得內部控制的發展真正進入到了全面、綜合的階段(Mcmullen,1996;Newson,2002)。

這個時期,英國的內部控制理論發展也很迅速。卡德伯利報告、哈姆佩爾報告,以及作為綜合準則指南的特恩布爾報告堪稱英國內部控制研究史上的三大里程碑。1992年的卡德伯利報告以內部控制、財務報告質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間的關系為前提,從財務角度入手并將內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下,特別強調內部控制聲明的重要性,并且重視獨立的審計委員會對內部控制的意義,還第一次提出了實行獨立董事制度的觀點,在很多領域開創了英國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先河。1998年的哈姆佩爾報告明確提出了內部控制的目的是保護資產的安全、保持正確的財務會計記錄、保證公司內部使用和向外部提供的財務信息的可靠性,認為董事對內部控制具有關鍵的作用,并且強調了“內部控制不局限于財務方面,而是應該包括更多的管理過程”的觀點。1999年的特恩布爾報告則是英國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研究的集大成者,為公司及董事會提供了具體的、頗具可行性的內部控制指引:高度重視董事會在內部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制定正確的內部控制政策、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復核以及實行正確的風險管理政策等;尤為重要的是,該報告較早地認識到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關系并且對公司管理層在風險控制和管理中的角色進行了分析與界定,從而為內部控制向全面風險管理的發展提供了初步的借鑒。

從上述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過程來看,內部控制理論的演進經歷了“平面―三維” 的過程:在內部會計控制階段,控制環境、控制活動和會計系統三要素構成了一個平面的控制系統;在內部控制整體框架中,控制環境、控制活動、風險評估、信息與溝通、監控五要素,則演變成了一個三維的控制系統。

四、企業風險管理理論

COSO的《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是一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風險管理報告。它是在1992年《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的基礎上,結合《薩班斯―奧克斯法案》在報告方面的要求進行擴展研究而最終形成的。該報告對企業風險管理(ERM)下了一個全新的、綜合的定義:“企業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它由一個主體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實施,應用于戰略制定并貫穿于企業之中,旨在識別可能會影響主體的潛在事項,管理風險以使其在該主體的風險容量之內,并為主體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并列出了風險管理的八要素:內部環境、目標制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反應、控制活動、信息和溝通、監控,從而為企業風險管理提供了更為具體的思路。

學術界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體現在企業風險管理與公司價值的關系上。Allayannis等(2001)分析了運用衍生品進行風險管理對企業價值的影響,運用托賓Q作為企業價值的替代變量,通過對1990―1995年間720家非金融企業運用外匯衍生品情況的研究,發現運用了外匯衍生品后,企業的價值呈現正增長的態勢,風險對沖的報酬對于那些在外匯領域具有風險敞口的企業來說,在統計和經濟意義上都具有重要影響,比那些同樣面臨外匯風險敞口卻不實行對沖的企業高大約4.87%的市場價值;而對于那些本身不具有外匯風險敞口,但是在經營中涉及到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來說,衍生品對沖帶來的市場機制提升并不明顯。同時,還發現了有利的證據支持風險對沖能提升企業價值的假設。Hoyt和Liebenberg(2008)運用美國上市保險公司的資料數據,對2000―2004年期間共166家保險公司的經營情況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采用ERM的公司,其公司價值的增加具有較大的普遍性,這種價值的增加體現在公司特征上,表現在采用了ERM的公司往往規模更大,行業多樣化、國際化程度更高以及財務融資能力較強等;同時,本文的研究還發現,采用ERM的公司價值比未采用ERM的公司平均高出3.6%,且在統計和經濟意義的檢驗方面均為顯性,從而證明了ERM對提升公司價值的積極作用。Kallenberg(2007)分析了風險管理對于公司價值的影響,指出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風險管理和風險交流越來越成為企業經營的重要內容。他以ABB公司為例分析了開放的、直接的風險管理對于建立公司信譽和維護公司價值的重要意義,ABB公司的股價在2001―2002年間下跌了90%,其中50%是與石棉危機有關的。

對風險管理要素的研究也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Andreas Muller(1999)分析ERM流程的角度是成本控制,他認為ERM包括風險剝離(risk stripping)、風險地圖(risk mapping)、風險組合和套期(risk packing and hedging)三個階段。Colquitt等(1999)以實證研究的方法分析了風險經理在ERM過程中的角色及作用。Lisa Meulbroek(2002)在傳統風險管理流程風險識別、風險衡量(可能性預測和后果評估)、風險策略制定和方法選擇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公司價值模型來提高風險管理能力的方法。CAS(2003)對ERM流程的分析注重了企業環境因素的影響,在傳統風險管理流程的基礎上,著重強調了環境分析的基礎性意義,提出了ERM流程包括環境分析、風險識別、風險量化、風險整合、風險優化和利用、風險控制與評估等步驟的循環。

對利益相關者與企業風險管理關系的研究是最近的一種趨勢。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聲譽風險以及可持續發展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逐漸將這些問題納入到企業風險管理的分析框架中,從而將風險管理的目的拓展到了利益相關者最大化方面。CAS―ERM報告(2003)就提到了企業風險管理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組織的利益相關者在短期和長期的價值;Marsiglia等(2005)、Forstmoser(2006)的研究分別從企業價值所面臨的社會責任和可持續性挑戰、企業聲譽風險的管理問題出發,來研究風險管理問題,從而將對企業風險管理的研究擴展到了一個新的領域。

五、展望與趨勢

始于2007年的次貸危機對風險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未來的風險管理需要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加強:

第一,企業破產風險的衡量問題。次貸危機中,很多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是在極短時間內枯竭的,償付能力在幾個月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那么,以防范企業破產風險為直接動因的企業風險管理,該如何來衡量企業的破產風險呢?該使用什么工具來動態監控呢?

第二,風險管理工具的使用問題。本來作為風險管理工具的金融產品如CDS等,反而變成了導致企業破產的風險來源,本意是要分散、降低風險,結果反而集聚、惡化了風險,那么該如何來使用這些具有兩面性的工具呢?

參考文獻:

[1]Fikry S. Gahin,A Theory of Pure Risk Management in the Business Firm[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1967,34(1):121-129.

[2]Herbert S.Denenberg,J.Robert Ferrari,New Perspectives on Risk Management:The Search for Principles[J], 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66, 33(4):647-661.

[3]J.David Cummins,Risk Management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76, 43(4): 587-609.

[4]Harry Markowitz,Portfolio Selec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52,7(1):77-91.

[5]William F Sharpe,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J],Journal of Finance,1964,19(3):425-442.

[6]James Lam,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From Incentive to Controls[M].London:John Wiley and Sons,2003:88-91.

[7]Thomas Ullrich, Pooling Risks in a Captive Insurance Company[J], The John Liner Review , 1992, (6): 41-49.

[8]Richard R. Scott,Attribution of Internal Control[J],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1976,6(3):. 277-290.

[9]George Allayannis,James Weston,The Use of Foreign Exchange Derivatives and Firm Market Value[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spring,2001, 14(1): 243-276.

[10]Robert E. Hoyt,Andre P. Liebenberg,The Value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vidence from the U.S. Insurance Industry[R],the Society of Actuaries, 2008.

[11]Kristian Kallenberg,The Role of Risk in Corporate Value:A Case Study of the ABB Asbestos Litigation[J],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2007,10(8): 1007-1025.

[12]L.Lee Colquitt,Robert E. Hoyt,Ryan B.Lee,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Role of the Risk Manager[J],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Review, 1999,2(3): 43-61.

[13]Lisa Meulbroek.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Firm:A Senior Management’s Guide[R],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s. 2002.

[14]Casualty Acturial Society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Committee,Overview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R].2003.

第7篇:金融風險管理的概念范文

摘 要 金融風險是一定量金融資產在未來時期內預期收入遭受損失的可能性。保險公司在運營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各種金融風險,如何認識風險、分析風險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本文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 風險管理 保險風險 利率風險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市場是整個市場經濟體系的動脈。對于金融經營,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學好如何去控制風險,規避金融風險隱患。

一、風險管理概念界定

企業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它由一個主體的董事會、管理當局和其他人員實施,應用于戰略制定并貫穿于企業之中,旨在識別可能會影響主體的潛在事項,管理風險以使其在該主體的風險容量之內,并為主體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

保險公司風險管理,是指保險公司圍繞經營目標,對保險經營中的風險進行識別、評價和控制的基本流程以及相關的組織架構、制度和措施。

二、保險公司金融風險管理的狀況

作為保險公司,主要的風險因素有保險風險、利率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等。

(一)保險風險

保險風險指由于對死亡率、疾病率、賠付率、退保率等判斷不正確導致產品定價錯誤或者準備金提取不足,再保險安排不當,非預期重大理賠等造成損失的可能性。

每份保單的風險在于承保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由此引起的賠付金額的不確定性。從每份保單的根本性質來看,上述風險是隨機發生的,從而無法預計。對于按照概率理論進行定價和計提準備的保單組合,保險公司面臨的主要風險是實際賠付超出保險負債的賬面價值。

(二)資產與負債期限未能有效匹配可能帶來的風險

保險投資在技術層面的最終目標應是保持保險公司的技術償付能力。資產負債不匹配會導致保險公司的技術償付能力出現問題。所謂資產負債不匹配,簡單來說是指保險公司不能保證其在未來時間中資產變動與負債變動的一致性。保險公司在某一時點上的資產負債隨時間、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由于其各種資產、各種負債對各種條件的變化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各自增加、減少的比例也就不相同,資產的變動與負債的變動之間可能產生缺口,出現不匹配的情況。

保險公司資產與負債的匹配還體現在久期上。久期指保險公司持有各種金融投資工具時間的加權平均。理想的狀況是資產的久期與負債的久期相等。

(三)保險資金面臨的投資風險

隨著金融市場的創新與融合,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的逐步拓寬,可投資品種逐步增加,從普通的債券投資發展到權益類投資、從國內市場擴展到境外市場,壽險業資金面對的各種風險也越來越復雜。例如,壽險保單存續期一般都長達20至30年,相應的在資金運用中要考慮20-30年存續期的投資與之相匹配。投資與固定收益資產的壽險資金,對利率的變動非常敏感,市場利率的微小波動會導致資產價值的較大變動。

(四)利率風險

利率風險是指因市場利率的變動而使金融工具的價值變動的風險。利率風險主要體現為長期投資資產大量提前變現風險和利差損風險。長期投資資產大量提前變現風險就是指保險公司為了籌集大量資金以應對非常規現金支出,而不得不在一定損失的情況下變現其資產的風險,此風險一般發生在利率增長的時候;當公司發行保證利率的保單的時候,就會面臨利率損失的風險,也就是公司實際的投資回報低于保單的保證利率。特別是當公司從保費收取到資金上劃一直到最終的投資之間的延遲時間較長的時候,此風險會更加嚴重。

為了給客戶提供較高的保證利率,保險公司一般會投資于較長期的資產以賺取較高的投資回報。但同時,客戶可以在保單未滿期時退?;蛘咭员巫鞯盅合蚬举J款,因此使公司面臨利率風險,特別是在利率增長客戶有再融資需求的時候。在市場利率非常低的時候,公司的投資回報會大大低于其保單的保證利率,從而面臨嚴重的利差損。如何有效地化解利差損不僅是保險公司,也是我國保險業必須面臨的問題。

(五)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金融交易的一方或某金融工具的發行機構因不能履行義務而使另外一方遭受損失的風險。信用風險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方違約可能性的大小;二是違約行為發生可能造成的損失數額。前者取決于交易對手的資信,后者取決于金融資產自身價值的高低。

(六)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指公司無法籌集足夠資金或不能及時以合理的價格將資產變現以償還到期債務的風險。流動性指投資項目具有變現能力,保險公司在需要時可以抽回資金,用于滿足現金流出量的要求。流動性作為保險投資的原則是由保險經營的特點決定的。

三、保險公司金融風險管理策略

(一)健全保險公司風險管理架構

金融風險管理就是要在金融活動的收益和風險之間尋找一種平衡,從戰略角度管理金融風險,把金融風險納入全面金融風險管理框架之中。一個基本的金融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包括:一是政策和監管層,對公司的所有風險都負有政策制定和指導監控的職責。二是高級管理層,對于風險管理的日常管理負有責任。三是風險管理職能部門。負責制定企業的風險管理政策和戰略,并確保這些戰略得以實施。四是財務部門等業務部門。由于風險管理特別是金融風險管理會涉及到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業務部門在掌握信息和操作能力方面具有其他部門不可比擬的優勢,因此,在這些業務部門建立和實施良好的內部控制,對于防范風險是至關重要的。

(二)資產與負債的失衡風險控制

保險資產組合由保險負債的性質和期限決定。資產和負債的管理受嚴密監控,務求將資產到期日與預期賠付方式相匹配。

由于保險公司在特定時點上的負債要受到公司內部因素(處理能力、接受程度等)和外部因素(契約、法規等)的制約,公司的管理者對本公司負債的影響力較小??紤]到相應的交易成本,公司的管理者可以通過定期調整投資組合的結構使資產和負債相匹配,減小保險公司技術償付能力危機出現的可能性,達到理想的久期凸性匹配,即資產的久期與負債的久期相等。

隨著投資渠道的逐步放寬及中長期投資品種的豐富,保險公司可以通過調整投資組合和進行戰略性資產配置等手段來改善資產與負債期限的匹配狀況。

(三)市場風險控制

保險公司可以為每類資產設定風險最高限額,以控制市場風險。設定這些限額時,公司充分考慮其風險策略及對其財務狀況的影響。限額的設定亦取決于資產負債管理策略。

公司可以運用各類方法量化市場風險,包括敏感性分析及計算風險價值,風險價值是一種運用歷史市場價格的簡明扼要的統計計量工具。然而,由于缺乏可靠的歷史財務數據,在中國現時市場環境下運用風險價值方法具有局限性。

(四)利率風險控制

保險公司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降低利率風險,比如:投資于與其負債資金流匹配的資產;通過退保懲罰制保護退保的自由度;退保懲罰因子一般會隨著保單年度而逐漸減小,比如第一保單年度退保懲罰因子為10%,第二年度為9%……第十保單年度為1%,以后各保單年度為無退保懲罰;退保時根據資產的市場價值對退保金進行調整。

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利率風險政策,規定其須維持一個適當的固定及浮動利率工具組合,以管理利率風險。有關政策亦應規定公司管理計息金融資產及計息金融負債的到期情況。

(五)信用風險控制

保險公司主要面臨的信用風險與場內交易、存放在商業銀行的存款、發放貸款及墊款、債券投資、權益投資、與再保險公司的再保險安排、保戶質押貸款等有關。本公司通過使用多項控制措施,包括運用信用控制政策,對潛在投資進行信用分析及對債務人設定整體額度來控制信用風險。

(六)流動性風險控制

保險公司在運作時,堅持流動性原則。公司從可用資金的性質出發,把長期性資金運用到流動性較弱的項目上,把短期性資金運用在流動性較強的項目上,使投資結構合理,從而保證總體上的流動性。這樣能有效地規避因部分保單退保、減保以其他方式提前終止保單而面臨的潛在流動性風險。

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匹配投資資產的期限與對應保險責任的期限來控制流動性風險及確保公司能夠履行付款責任,及時為公司的借貸和投資業務提供資金。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保持穩定的存款基礎等方法來控制銀行流動性風險。

參考文獻:

[1]賀宏.金融資產會計核算方法及其對商業銀行投資組合的現在影響.財務與會計:綜合版.2008(7).

第8篇:金融風險管理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6—0015—02

引言

全面風險管理模式是商業銀行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起步較晚,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與國際先進銀行全面的風險管理相比,在觀念、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必須借鑒國際經驗來推進中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建設。

一、全面風險管理的含義

全面風險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的職業機構COSO提出的。COSO在2004年9月正式發表的文本中指出:全面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它由一個主體的董事會、管理層和相關人員負責實施,應用于戰略制訂并貫穿于整個企業當中,用于識別那些可能影響企業主體的潛在事件,來管理風險以使其在該企業主體的風險偏好之內,并為企業主體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的保證。

COSO對全面風險管理的闡述,涵蓋幾乎所有類型的企業。就商業銀行而言,全面風險管理涉及從董事會、管理層到風險管理部門、業務部門、分支機構等各個層面的部門單位,涵蓋了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運營風險、法律風險、流動性風險等風險領域,具體包括風險戰略制定、業務流程再造、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建設、風險管理技術更新、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風險管理人員培養、風險管理文化塑造等內容。

二、中國引進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必要性

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商業銀行競爭的激烈,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浪潮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迅猛發展,商業銀行開始面臨越來越多的風險因素,導致銀行損失的風險因素逐漸多元化、復雜化和全球化。面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交織在一起的風險因素,各國商業銀行逐步認識到全面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在西方,美國銀行設立了分管信用風險的信貸委員會、分管利率風險和交易風險的資產負債委員會、分管操作風險和合規風險的操作和合規風險委員會、分管資本配置的風險和資本委員會;德意志銀行的情況也和美國相似,建立相關的風險管理委員會。西方發達國家如此重視全面風險管理在商業銀行的建設,是因為全面風險管理促進了商業銀行的發展。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展開分析:(1) 全面風險管理提高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能力和效率。全面風險管理方法可以將商業銀行所有的風險集中考慮和統計測度,這樣不僅全面考慮了各種風險,而且避免了各部門間的重復分析、重復測量的成本,提高了商業銀行整體的經營效率。(2) 全面風險管理提高了商業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商業銀行進行全面風險管理后,可以集中大量的風險單位,根據大數定律來估計風險的成本大小以及風險發生的概率。商業銀行通過集中處理這些風險單位,可以不斷發展和改進原有的風險評估模型,有效控制各種風險,并且通過投資組合分來散風險。(3) 全面風險管理有利于銀行的利益關系人。商業銀行通過采取全面風險管理的方法,可以向其投資者提供更完善的風險信息,使其投資者的投資更加準確,增強了投資者對商業銀行的信心,客觀上也有利于商業銀行的發展。

三、中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現狀

近年來,中國商業銀行逐步認識到了加強風險管理對其經營和金融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2004年,中國建設銀行創建的“金融風險管理平臺工程”項目在全行系統正式全面推廣實施,第一次將國際成熟的全面風險管理思想體系和標準方法引入到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領域,并且全面加強銀行風險內控機制建設。同年,中國光大銀行也將加強風險防范與控制作列為全行的首要任務,并且以防范新增風險為重點,逐步推進全面風險管理,構建長效發展機制。隨后,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北京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等也相繼實施了風險管理制度的改革,將操作風險、市場風險加入到風險管理的日常管理中。然而,中國商業銀行和國際先進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全面風險管理理念尚未完全確立。由于各種因素,中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起步較晚,風險管理理念還比較落后,不能滿足商業銀行業務快速發展、風險管理日益變化的需要,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在風險管理中,主要以信用風險為主,而對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國內商業銀行沒有足夠的重視。二是全面風險管理理念沒有深入貫徹,從高級管理人員到普通職員,對全面風險管理的重視程度逐級遞減。三是不能正確處理和協調好風險管理與業務發展的關系。一些商業銀行的員工并沒有理解實行風險管理是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某種程度上就是提高銀行的利潤,他們有時錯誤地認為風險管理的加強是對業務發展的限制。

第9篇:金融風險管理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金融工程;匯率風險;匯率制度改革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5-0166-02

在世界金融動作極其活躍的今天,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這一尖端金融技術應運而生。金融工程所具有的高度靈活性、綜合性和創造性令其在金融領域備受注目。另一方面,我國不斷在進行匯率制度改革,匯率逐漸市場化,這樣面臨的匯率風險也逐漸加大,傳統的匯率管理辦法已不能滿足規避匯率風險的需要,因此,使用各種金融工具規避匯率風險成為我國各經濟主體的首選,而金融工程所具有的巧妙地解決各種復雜問題的特性恰恰極大地滿足了這一要求。本文旨在通過分析上述兩者的關系,來說明我國運用金融工程技術去應付難度較高的匯率風險的必要性。

1 我國目前的匯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本次匯率制度改革開始啟動。隨后,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又相繼推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措施,在完善匯率形成機制的同時加大了資本流動開放的力度。匯率制度改革的啟動對于有關經濟主體的影響深遠。長期穩定的人民幣匯率使各經濟主體對匯率風險既缺少足夠的了解和重視,也缺乏必要的外匯風險管理的經驗和技能,匯率制度改革使各經濟主體開始真正面臨匯率風險的考驗,盡快適應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應對匯率風險是一個重要課題。

2 傳統的匯率風險管理辦法

在金融工程方法出現之前,主要有三種匯率風險管理手段:一是資產負債管理;二是保險;三是證券組合投資。(1)資產負債管理法。從總體上來說,這種匯率風險管理方式要求對資產負債業務進行重新調整,使本幣和外幣資產負債相匹配。這種方法存在明顯的弱點,表現為:①耗用的資金量大。調整本外幣資產負債結構,設置風險基金等資產負債管理方法都要耗用大量的資金。②交易成本高。為了達到資產負債風險暴露狀況的匹配,需要在談判協商、業務調整和具體實施上花費許多時間與金錢。③會帶來信用風險。企業為了達到目標,在資產負債項目上要作頻繁調整,這可能會從總體上帶來企業的信用風險,丟失一部分客戶。④調整有時間滯后。這種風險管理措施涉及具體業務的談判、調整與實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不能緊隨短期市場金融價格的變化而變化。當風險管理措施真正落實時,風險損失可能已經造成。所以,資產負債管理的成本較高,見效慢,價格適應性差,應用范圍有限。

(2)保險。通過大多數法則在保險業中的應用,保險業風險事件概率的計算和風險的共擔,成為一種主要的風險管理手段,使得海上保險、財產保險相繼迅速發展。但在匯率風險的處理上,保險的作用十分有限。一方面由于保險市場有效運行中一直存在道德風險和不利選擇問題,道德風險提高了損失發生的概率;不利選擇由于投保人分布的偏向性而使保險公司賠付率超過預計水平,二者還相互作用,如道德風險會加重不利選擇;另一方面,可投保的風險又具有較為苛刻的選擇條件??杀oL險必須是很多企業(或個人)都面臨的,而這些企業(或個人)彼此之間的風險狀況不是高度相關的,而且這種風險發生的概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確定的。所以,保險可保的是部分有形的風險,此類風險在本質上屬于非系統性風險。伴隨貨幣經濟的發展,一個金融社會正在出現,有限的保險服務遠遠無法滿足人們進行匯率風險管理的需求。

(3)證券組合投資。在傳統金融市場上,投資基金的證券組合投資是最有效的風險管理方式。證券組合投資理論認為:預期收益與風險成為證券投資優化的兩個主要評估指標。對投資者而言,在最小風險與最大收益不可兼得的情況下,必須在二者之間權衡取舍。投資者就要傾向于通過證券組合投資來獲取適當收益。由于組合投資策略的投資風險小于任何單項的證券投資,預期收益介于各個單項證券投資收益的最大與最小值之間,所以被廣泛采用。經濟學家們也采用了各種模型來實現在具體操作中確定各種證券的投資比例系數以使風險減少到最低程度。最著名的模型要數馬柯維茨資產組合理論。但單一的證券組合理論運用到國際證券投資領域,尤其是在匯率風險管理時就相形見拙了。原因一方面是模型本身有缺陷,如模型計算比較困難,數據難以獲取等;另一方面則因為單一的證券組合投資理論來規避風險只能有效降低非系統性風險,對于系統性風險卻無能為力。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波動往往具有很大的相關性,匯率風險中的系統性約占總風險的一半以上。

為了解決新經濟形勢下的風險管理問題,為了滿足巨大的風險管理需求,為了彌補傳統保險服務和投資基金證券組合投資手段的不足,金融工程這種新興匯率風險管理手段就應運而生了。

3 金融工程

3.1 金融工程的涵義

(1)芬納蒂。最早提出金融工程學科概念的美國金融學教授約翰?芬納蒂(JohnFinnerty)在1998年發表的《公司理財中的金融工程綜述》一文中,將金融工程的概念定義為:“金融工程包括創新型金融工具與金融手段的設計、開發、實施,以及對金融問題給予創造性的解決?!?/p>

(2)格利茨。1994年英國金融學者洛倫茲?格利茨在其著作《金融工程學》一書中提出一個“統一的定義”:金融工程是應用金融工具,將現有的金融結構進行重組以獲得人們所希望的結果。

(3)馬歇爾和班塞爾。馬歇爾和班塞爾在其《金融工程》一書中,肯定了芬納蒂對金融工程的定義。更進一步,二人還認為金融工程不只限于應用在公司和金融機構的層面,近年來,許多富有創造性金融創新都是面向零售層面,有時也稱為消費者層面。從實用的角度出發,

金融工程應當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公司理財、金融交易、投資等現金管理以及風險管理。其中風險管理被認為是金融工程最重要的內容。

3.2 金融工程在匯率風險管理中的必要性

傳統的三種控制匯率風險的方法僅是表內控制法(指公司在資產負債表具體項目基礎上,通過調整公司基礎業務中的資產與負債的不同組合方式來消除市場金融風險)。與之相比,

金融工程對風險管理采用的是表外控制法即是利用金融市場上各種套期保值工具來達到風險規避的目的,由于此類交易不涉及資產負債表上的所有項目,不改變基礎業務資產負債的平衡,一般也不在資產負債表上顯示出來,故稱為表外業務。金融工程與傳統匯率風險管理手段相比,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1)更高的準確性和時效性。衍生工具避險的一個重要內在機理就是我們在定義中所言明的衍生性,其價格受制于基礎工具的變動,而且這種變動趨勢有明顯的規律性。成熟衍生市場的流動性(一些創新的衍生產品除外)可以對市場價格變化做出靈活反應,并隨基礎交易頭寸的變動而隨時調整,較好地解決了傳統風險管理工具管理風險時的時滯問題。

(2)更大的靈活性。場內的衍生交易頭寸可以方便地由交易者隨時根據需要拋補,期權購買者更獲得了履約與否的權利。場外交易則多是為投資者“量身訂造”的。而且,以金融工程工具為素材,投資銀行家可隨時根據客戶需要創設金融產品,這種靈活性是傳統金融工具無法相比的。

綜上所述,我國匯率逐漸放開,進行市場化,金融工程在控制匯率風險有著明顯的優勢,所以,應用金融工程控制匯率風險是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唐建華.匯率制度選擇:理論爭論、發展趨勢及其經濟績效比較[J].金融研究,2003,(3).

日韩国产成人无码av毛片蜜柚| 国内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高清| 国产高潮精品久久AV无码|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品| 狠狠五月深爱婷婷网| 丝袜无码专区人妻视频| 无码毛片高潮一级一免费| 女的把腿张开男的猛戳出浆| 亚洲精品无码aⅴ中文字幕蜜桃| 国产大陆xxxx做受视频|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劲| 久久精品国产日本波多野结衣| 亚洲精品无码一二区a片|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女人A级毛片免|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爆乳| 日韩欧美第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熟女少妇免费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毛片| 99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在线播放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人看国产在线女人| 精品福利国产| 在线免费不卡av网站一区| 国产综合欧美|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 国产目拍亚洲精品区一区| 亚洲天堂免费一二三四区| 99riav精品国产|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av| 一二三四社区在线中文视频| 无遮无挡三级动态图| 色翁荡熄又大又硬又粗又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97| 国产av天堂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av片国产|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