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文化自信下的中職學校語文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前職業教育已進入轉型發展期,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和中職語文學科有著密切關系。本文明確了“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職語文教學改革導向,分析了“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職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同時,從構建文化保障機制、加強傳統文化教學、提高文化創新能力、健全文化滲透方式這幾方面,探索了“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職語文教學改革途徑,并行之有效地融入語文教學方式中,讓學生在文化熏陶中增強文化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
改革文化自信主要指一個民族、政黨能夠站在世界文明視域下,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產生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1-2]。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發現中職學生對自身文化價值認同的占85%,對外來文化摒棄能采取理性態度的占73.7%,可見大部分學生還是認同自身文化價值的,這為“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職語文教學改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根基,為文化自信培育營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為文化活動開展創造了先機條件。中職語文教學改革要明確自身的導向,切實把學生引向增強文化自信的軌道上。讓學生在對自身文化價值從心理上認同,進而流露出真摯且深厚的情感;對自身文化生命力上進行有力地張揚,進而表現出堅定而執著的信念;對外來文化采取理性揚棄的態度,進而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中職語文教學才能在當今倡導課程思政熱潮中煥發出自身的魅力,永葆生機與活力。
一、“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職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文化底蘊不深中職學生普遍對民族文化與傳統文化在心理認同感上比較薄弱。據調查,69.9%的中職學生網絡閱讀比較靠前的往往是小說,特別是言情及武打小說占59.3%,對古典文化缺乏興趣,類似四書五經等國學讀物感興趣的占5%,對孔子的言論僅僅停留在課本中介紹的皮毛知識,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理解也僅停留在表面認識上,繼承傳統文化并把它發揚光大在思想上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當前中職學生課外語文活動習慣沉迷于電視劇、游戲、網絡短視頻中,在這些不經鑒別的視頻資料中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導致中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薄弱甚而缺乏自信。
(二)文化滲透機制不全文化自信視域下語文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要順利推進并取得實效關鍵在于要有科學、完善的體系。目前中職語文教學總體規劃不是很明確,中職學校沒有把語文學科教學提高到政治站位上,學校對教學意識形態工作的絕對領導往往流于形式,沒有完全從戰略高度將語文教學“文化自信”融入進行總體部署,進而明確教學目標和任務。對在語文課程中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融入教學全過程的總體要求沒有做到全盤考慮;在修訂語文課程的教學標準中,沒有將文化自信教育有效融入語文課程目標中,并分配適當的課時,設計具體的教學內容,切實地將文化自信教育與語文教育有機融合;在建立良好的教學質量保障機制上,課程評價體系還停留在以往以考試分數高低論教學成效,在規劃語文評價和思想政治評價的占比上沒有合理安排,對課堂教學質量評估上不夠系統全面,無法保證語文課程“文化自信”融入落實落細;沒有把職業學校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納入語文課教師日常管理考核,語文課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得不到有效增強。
(三)文化創新動力不足激發全民創造活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是當前文化創新的引擎。現在中職學校強調水平測試,又回到了應試教育的軌道,填鴨式教學教育方式把大部分中職學生局限在課堂有限的空間,扼殺了他們創新創業的動力。雖然現在許多中職語文教學也開辟語文綜合實踐課,課外也開辟了創新創業空間以及創業基地,但更多中職語文教學忽視了文化自信內容的融入,中職學生人格培養無形中被邊緣化了。在這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中職學生思維方式已經習慣簡單化機械化,他們習慣按部就班,大部分中職學生文化價值取向是積極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中職學生在相互撞擊的文化及觀念中,被動接受多元文化洗禮,對文化表現出迷茫甚而錯失方向的態勢,導致中職學生喪失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力。
二、“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職語文教學改革途徑
(一)構建文化保障機制——樹立文化自信第一,優化課程體系,注重文化有機融入。目前中職語文課程體系中對傳統文化教育模塊融入空間不足,有必要結合中職學生對文化吸收的現狀進行適當調整,課外開設如“重讀老子”“走進論語”“唐詩宋詞欣賞”“明清四大名著解讀”等文化選修課程,讓經典誦讀活動切實有效地融入中職課程體系建設、教學質量評價、教育教學督導全過程中,讓文化融入活動在制度層面上形成有力的保障,在機制上有長期的支撐條件,確保文化融入活動廣泛深入地開展。要積極開發校本文化課程,編寫校本文化教材,挖掘傳統文化資源,注重文化與政治經濟、歷史和公民素養教育有機融合,形成同頻共振的課程資源開發態勢。要把各種文化社團的打造納入文化體系建設范疇,讓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文化傳播、經典誦讀、劇目展演等文化體驗實踐活動,使其在角色轉化中切身感受文化魅力,不斷生成文化自信。第二,轉變評價機制,采取多元評價方式。就中職而言,文化視域下語文考核應將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與運用傳統文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起來,更突顯實際文化的應用能力。采取多種形式,綜合考核學生全方位表現:可以開展文化辯論、文化知識競賽,結合文化專題教學開展評價,也可以暑期布置傳統文化調研活動并撰寫調研報告,對學生綜合文化素質進行量化測評等。積極摸索有關路徑,順應文化視域下內容拓展的變與不變,采取靈活多樣的考核辦法。注意對接《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新課程標準(2020)》中對文化自信融入考核的要求,根據文化視域下語文教學的特點,將學期總評成績占比作調整:平時文化體驗活動占20%,文化應用能力測試占30%,期末考試占50%,要統籌考慮,設計綜合評判機制。
(二)加強傳統文化教學——滲透文化自信第一,注重國學經典傳誦。世代相傳的國學經典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國學中經典著作,在今天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思想智慧的資源。中職學校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中國詩詞大會”,結合學校技能技術文化藝術節活動舉辦詩詞大會。教師除了充分利用課前開展經典誦讀外,也可通過開展課外“經典誦讀”興趣小組活動,訂立活動實施方案,印發經典誦讀詩詞,組織參賽選手報名。經過初賽、決賽,讓更多愛好經典詩詞的學生投身于詩詞的海洋,去感受經典文化永恒的魅力,激發學生對經典文化的興趣,掀起誦讀經典的熱潮,成為校園文化亮麗的風景。同時,還可以倡導中職學校學生“與好書交朋友”的思想,以形式多樣、新穎活潑的誦讀經典文學活動為載體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養成熱愛讀書的習慣,引導學生用古代圣人思想來洗刷心靈,用他們的思想精髓作為精神食糧來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讓學生在聆聽古代圣人的教誨中跨越時空接受文化熏陶。第二,注重傳統文化品鑒。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引導青少年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自覺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3-4]。中國傳統文化主張“以德治天下”,職業院校語文教材蘊含豐富傳統文化資源,平時在閱讀鑒賞時有意識去挖掘教材中文化資源,在課本這厚重的文化載體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文化自覺,進而樹立學生文化自信。品鑒《勸學》理解“尊師重道”的傳統文化,并在《威尼斯商人》中明確譴責殘忍和仇恨、謳歌仁愛和友誼的主旨,進而引導學生弘揚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思想。第三,注重傳統文化體驗。體驗傳統文化就是用身心去體悟傳統文化的魅力,列寧說,回憶過去不是為了緬懷過去的痛苦,而是要承受新的使命。教師可以開設鄉土文化體驗課程,讓學生了解中國這片黃土地和黃河孕育的“黃色文明”暨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引導學生通過文化體驗,內化于心,踐之于行。也可開展紅色資源傳承教育系列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把實現中國夢的滿腔愛國熱情轉化為刻苦學習、努力工作、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進而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力量,自覺提升自身文化素養注1。
(三)提高文化創新能力——深化文化自信第一,增強文化創新意識。當前職業教育需要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創造型人才,中職語文教學有必要順應新時展,把文化創新精神與實踐精神培養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重點,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及人才培養方案,平時在課堂上不妨引導學生打破常規思維方式,開啟逆向思維模式,應用頭腦風暴法,讓學生思維火花在撞擊中光芒四射,進而提升創新意識。增強文化創新意識,就是要牢固樹立探索意識、風險意識、奉獻意識,把文化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要打破常規,不要習慣從本本中找答案。職業學校更要充分利用創新創業空間,開啟創意點子,開發創意產品,在創新實踐活動中去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第二,提高文化創新動力。提高文化創新的動力,就要對文化報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以欣賞的眼光敏銳觀察、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中,激發文化創新的動力。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要善于用“欣賞型教育模式”。由于中職學生普遍文化功底薄弱,欣賞可以培養學生創造的意識,激發學生創造的欲望,當教師在完成教學風景的前期設計、導游的任務之后,就應主動退居幕后,在教育情境中,以一種文化人的人格魅力作為風景去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教師的作用就是用自己對文化詮釋的智慧欣賞來刺激、啟發和帶動學生的文化“欣賞”活動,引發學生學會創新、主動創新,用創新實際成效來見證教學的質量。
(四)健全文化滲透方式——生成文化自信第一,搭建Moodle平臺,構筑線上滲透陣地。基于現在中職學校已經實施全面的“互聯網+”教學模式,搭建Moodle教學平臺已成為現實,實施“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的教學模式成為新常態,文化滲透方式在“多模式化、多形式化”上顯得異彩豐呈,豐富的文化知識動畫及文化圖片等多媒體資源,可以上傳平臺,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Moodle平臺的線上測試功能,可以及時了解中職語文融入文化自信的教育成效,做到有的放矢地創新中職語文課程體系。如上語文實踐活動課《中國傳統文化》,就可以在語文Moodle平臺,通過觀看文化視頻,在討論空間暢談文化,在檢測空間分析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程度,了解傳統文化由來及相關習俗,從而豐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重拾對傳統文化的敬意,從而引發情感上的共鳴。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去傳承文化,從而引發中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5]。第二,通過寫作教學,進行文化體悟教育。寫作也是中職語文教學文化融入有效的方式,通過寫作,讓學生反思文化,傳承文化,體悟文化的魅力。寫作教學進行文化教育的滲透方法可以是口頭作文、隨筆記錄、命題作文等。口頭作文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在表達與交流中獲得豐富的文化情感體驗,在精神上得到文化滋養,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所思與所想、所感和所悟;隨筆記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平時在生活中,把對文化的理解產生靈感隨時隨地記錄下來,這樣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對文化的特別感受;命題作文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更好地加深對文化的認識,對文化生活的體驗,提升學生對文化的珍視程度。比如,圍繞“敬業與樂業”這個主題,將一些傳統文化滲透到職業精神,引導學生珍惜現今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培養學生知難而進、鍥而不舍的職業精神。同時,可以結合傳統文化中熱善好施的歷史故事,讓學生用隨筆記錄生活點滴,探討在當今時代善良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該以何種方式存在?把善良與真誠作為樂業的音符加以彈奏,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友誼觀,弘揚互助友愛的精神,共創和諧美好的校園。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職語文教學應立足文化自信視閾下,注重將育人與育德相結合,實現在知識教育和技能傳授中滲透思想引領和價值傳播。將教材教學內容與社會熱點、學生實際相結合,在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生活、實踐教學等環節中有機映射文化育人內容,實現中職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融會貫通,進而實現寓教于樂、寓道于教、寓教于導、教學相長的效果,進而有效發揮語文課堂的育人功效。
參考文獻:
[1]薛玉成.文化自信研究的新進展:一個研究述評[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4-8.
[2]張建昌.美國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中的文化自信教育及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9(9):71-74.
[3]李欣.人文關懷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14.
[4]滿建利.莊丙武初中地理德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施——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例[J].地理教學,2020(4):22-25.
[5]武聰.經典誦讀在中學語文教育中的實施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作者:張玲 單位:福建商貿學校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