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時代青年文化貶抑現狀問題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很多人誤以為中華傳統文化已經過時,甚至老舊落后,這是一項很大的誤解。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構成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當前世界上西方發達國家,對中華文化仍舊表現出推崇敬重。由此推斷,知身為中華兒女,實在應該重新認知本身祖先的優秀傳統文化,不應僅通過表面主觀臆斷地評價。青年的發展關乎黨的事業也關乎民族未來,面對部分青年自身貶抑中華文化、崇洋媚外、盲目西化現象,青年更應深自反省,深入了解中華文化來龍去脈。
一、文化貶抑的內涵
若想了解文化貶抑的內涵,首先要了解“貶”和“抑”的大體意思?!白再H”一詞原指因地位卑微而產生的一種自卑感。文化自卑是對本國價值觀不自信的一種現象,在現代文化發展史上也出現過。近代每一次民族危機,都深深打擊著中華民族對文化的期待。五四運動后,文化自卑現象逐步暴露出來,即便是陳獨秀這樣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早期也曾作為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對中華文化嗤之以鼻、對儒家思想抨擊繼而全盤否定,中國百姓甚至對本國文化有負罪感,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本國文化的否定使得本土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相形見絀。當時,對文化自貶本質上是人們受到西方列強繁榮的經濟政治發展刺激。與此同時,國家受列強侵略而對自身文化產生懷疑??偠灾?,文化貶抑也要追逐到社會發展根源之上。“自信”即對自身的肯定和相信,文化自信指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國家或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肯定和積極踐行。中國文化自信的實質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對本國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自信。文化貶抑對國家發展極大不利,于民族發展和民族文化傳承有阻礙作用,是對自身文化一種片面的態度。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還不屬于文化強國,青年中文化貶抑現象頻發,我們必須克服文化貶抑現象,確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只有這樣才能以一種正確的態度對待文化多元化,正確對待西方文化浪潮的挑戰??朔幕H抑現象的前提是確立文化自信。
二、出現文化貶抑的原因
中西文化是相互影響的主客體,和平與發展為背景的當代,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國近代社會的變革,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交鋒大融合的開端,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也是逐步構建本國文化秩序的歷史。文化融合指的民族文化根據需要吸收、消化外來文化,促進自身發展的過程?!叭凇敝傅氖潜緡幕屯鈦砦幕蠟橐惑w的過程,而“合”是發展既不同于中國傳統文化,也異于西方外來文化的適合當代國情、體現當代價值的先進文化。是兩個文化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過程。但融合過程中逐步暴露出國人對本國文化貶抑現狀。
1、缺乏對本國文化了解
舉例來講,中國文化中儒家“以人為本”的思想,大大勝過西方的宗教神學。很多人只看到西方進步的政治經濟制度,卻不了解直至馬丁路德金16世紀改革之前,西方人民活在教會的壓迫之中,神學教會可以壟斷一切。壓抑鄙視人性,認為人生而有罪,只有靠神的救贖才能得救。但中華文化則提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觀點。但也提出對“圣人”的高尚人格以及大同社會的追求的及高到的追求。這些智慧,都蘊含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文化層面追求。對我國文化認知不深,未主動反思和了解其他文化發源和文化發展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簡單地認為儒家思想僅僅導致兩千多年封建統治,錯誤地、片面地解讀本國文化,極易導致崇洋媚外。在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歷史進程中,人們很容易僅注意其他國家文化的個性,忽視了自身國家的個性和兩國文化間的共性。一些對文化歷史了解尚淺的人,打著“外來的就是好的”的旗號,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從國家層面看,文化發展融合過程,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共產黨人引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三方進行積極融合。方可立曾說,中國文化發展的實現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之路。它的實質內容是要解決“中”、“西”、“馬”三種傳統文化、三大文化思潮的關系問題;在個體層面上,更要在文化交流過程中進行自我反思、自主思考。
2、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仍存在優勢
本國人文化貶抑還存在另一種原因,是新時代西方文化較中國傳統文化在某些方面仍占據優勢。步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發生變化,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環境等方面要求與日俱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得不到滿足,人民會對西方資本主義近百年發展取得的成就產生羨慕情緒,資本主義社會經上百年發展,在社會人文關懷方面、基礎設施方面具備優勢。西方文藝復興后,人們對理性、科學的追崇。西方科學也正是在這種崇尚辯證的理性思想下,科技飛速發展。與此同時,近代馬克思主義和西方思潮對中華傳統文化造成巨大沖擊,而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在新時代的中國極大發展,文化卻與之相反。傳統紐帶便和人們的社會關系發生斷裂。當前社會發展現狀的傳統文化已經不能適應中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兩者相互矛盾。因此人們才會將外來文化拿來尋求答案,尋求能夠適應新發展理念的文化秩序。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恩的根基。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目前仍不是文化強國,中華傳統文化雖舉世矚目,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3、思政工作開展不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青年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接班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希望,很容易受錯誤思潮和西方意識形態產物影響。一些新興的思想易導致青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產生消極認識,讓青年在新時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產生負面認知。高校作為文化發展的主陣地,對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力度不夠、引導學生開展文化各項活動時枯燥不生動,感染力不夠導致學生很難融入。高校和社會更應在加強青年文化認知方面開展更多活動,多方位多層次地讓青年樂于了解、主動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培育青年文化自信,形成對本國文化高度自覺,秉持著“強國有我”的信條,凝聚實現民族復興的信念。與此同時也要引導青年認識當前世界錯綜復雜的形勢,深刻把握國內國際發展警示和人類未來發展趨勢,正確認識國情、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讓學生將自己的學業和社會責任結合起來。
三、文化中國化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文化中國化集中反映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融合繼而超越的過程。因此大體可以將其概括為兩個階段:一是飽讀中國詩書先進知識分子為救國自覺想馬克思主義靠攏,二是將馬克思主義以恰當的形式逐步融入中華民族現代化歷程。前者救亡圖存追求解放的過程,后者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都體現了中國人在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和帶領下,突破了現有桎梏、化解危機。
1、保持與時俱進的觀念
對待文化,也應如在中國發展馬克思主義一樣。中國共產黨人超越式地發展文化、去“教條化”的同時,更要凸顯中國化后的文化在中國當代價值。幾百年前中國文化教育事業落后,中國傳統文化在列強的西方文化影響下暴露出脆弱的特性。中國共產黨成后,實施改革開放打開國門,使得中西文化間關系不再表現為一味地輸入,而是有來有回地相互輸出。當前世界經濟高速發展,中國和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很容易忽視,除經濟貿易展之外,也正經歷著文化貿易戰。中國歷經近代幾百年發展,將文化貿易順差發展成文化貿易逆差。在文化貿易中,國家意識形態、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及國際上政治話語地位影響著文化的發展,具有鮮明的當代特點。面對這樣的新局面,中國應該結合實際、實事求是地深入研究新階段發展下的中西文化內涵,不能簡單地標簽化。而是要挖掘文化年輕化、時尚化、生活化的特質,以符合新時代發展潮流。我們個人也要更新對待文化的觀念,考慮哪些要素、封建糟粕是應被時代淘汰的,建立自己的文化標準后,可以按此標準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系統的批判與闡釋,充分吸收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并且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間交流從需要發展為必要。只有融合各種文化的優秀之處,才能更好地促進本國文化與時俱進地發展。
2、堅持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指南,在我國發展道路上成為強大的指導思想??v觀中國共產黨對中西文化的態度演變史,文化建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發展下從“全盤西化”發展到“反封建”、“破四舊”,這是中國共產黨針對歷史環境和歷史語境提出的與時俱進的文化要求和方針政策。馬克思主義剛傳入中國時,國民尚且對馬克思主義一知半解,一些革命先驅只能先嘗試照搬照抄馬克思主義,加上當時唯心主義盛行,人們并未擺脫思想禁錮與束縛。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中被排斥,極大影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繼而拖延中華民族獨立解放的時間。一些人鼓吹的“全盤西化”和歷史虛無主義,說到底沒有從根源上掌握馬克思主義這一思想武器。毛澤東晚年對儒家思想的全盤推翻,就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不深刻,沒有把握住文化發展的辯證規律,走上了極端主義的道路。為避免重蹈覆轍,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歷史語境歷史環境中,也就是在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在黨帶領人民的改革、建設、改革中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要求實現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也應在歷史特定時期頒布相應文化策略。
3、增強本國文化在本土的號召力
文化發展是一個過程,是實現創造發展新文化和形成文化自身價值的動態過程,想發展好本國文化,首先要摸清我國文化發展規律。摸清規律后,再進行主觀實踐活動。英國20世紀著名馬克思主義者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義要求文化回歸人民,反對少部分人的精英文化,要大力發展適宜于普羅大眾的文化。威廉斯結合當時實際,認為“大眾”就是工人,因此發展大眾文化就是發展工人階級文化。唯物史觀強調人人創造歷史,文化也是如此,它體現著人民的訴求的同時也體現著文化的當代價值。中國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有著上千年歷史。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廣義上的傳統文化大多指的是文物、古代書籍,要建立響應保護措施,人民也要自覺維護;狹義上的傳統文化才是發展的重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著富含我國特點的社會意識。為改善青年對本國文化貶抑現狀,高??梢詫⒄卫碚撜n作為渠道,讓青年深刻理解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的根基,培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認同感;同時,也可以組織青年參加文化活動,增強本國文化在本土的號召力,就要重視人民主體地位,發展貼近生活的人民文化。不能簡單地將文化作為意識形態的斗爭工具,國家需通過對人民不斷的教育,在宏觀和微觀上削弱資本主義價值體系對人民的影響。文化發展說到底,仍是實踐和規律相統一的物質活動。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青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新時代賦予了這一代年輕人新的歷史任務,所以青年更應該秉持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知所從來,思所將往。
【參考文獻】
[1]周月峰.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杜亞泉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315-320.
[2]馮滬祥.中華文化不該是世界仰視而國人貶抑[J].博覽群書,2016(02).
[3]唐紅麗.激發青年人認同民族文化之根[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03-14(A04).
作者:付新杰 徐永軍 單位:長春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