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西方文化差異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西方文化因地理因素和社會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特色。語言是實現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具有傳遞信息的功能。外語教學既是一種語言的學習,更是一種文化的交流和適應。本文從文化與語言的相關性入手,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研究了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跨文化教育的啟示,并提出了跨文化英語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性;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啟示
1文化與語言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與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中國的傳統文化倍受世界矚目。同時,伴隨著國際化溝通與交往程度和范圍的擴展,英語作為世界性的語言,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英語教學本質上是語言的學習和應用,要學好英語離不開對目的語國家社會、文化的了解。掌握英語國家文化特征,對于明晰中外文化差異,深化文化交流[1]與傳播,拉近與世界的距離,開展跨文化交際和英語跨文化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相互影響。作為文化的載體,語言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滋養語言并使其發展的土壤。在特定文化環境下的語言應用和發展擴展了文化的內涵;同時,文化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語言的應用和發展。受地理、自然環境、歷史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其語言和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語言學家ClaireKramsch曾指出,“語言是在文化環境,也就是交際的內在和外在環境中學到的。”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文化指的是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社會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文化則包括思想、道德、科技、文藝、教育、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表現等諸多方面。同時,文化因素的構成是復雜多樣的,這是由文化內涵的多樣性所[2]決定的。不同的社會具有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語言。高校英語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然而長期以來受教育體制和英語應用環境的制約,我國英語學習者在二語習得中始終未能有效克服英語使用過程中的中國模式,使得“中國式英語”成為中外溝通與交流的障礙。為此,提高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語言使用能力和交際能力,開展英語跨文化教學研究,加深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對目的語國家文化差異的理解,尤為重要。
2中西方文化差異性
2.1中西方文化語言差異
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指出“語言在文化中對語義、習語含義的影響如此帶有普遍性,以致在不仔細考慮語言文化背景的情況下,任何文本都無法恰當地加以理解。”中西方文化在詞語的表達和內涵上的差異極具代表性。詞語的文化內涵包括詞語的指代范疇、情感色彩和聯想意義以及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語、諺語。以最受西方廣泛歡迎的中國茶葉為例,可以明顯地看出文化的差異性。在英語中,茶的基本涵義與漢語是一致的。但兩者也有不同之處,如在表達茶的種類方面,在英國tea一般指的是綠茶,而對于紅茶的表述,英文則是blacktea,而非redtea。在關于茶的諺語或者習慣短語中,中西方文化存在明顯差異,如英語中alltheteainChina,僅從字面上難以理解其中的意義,需要充分了解西方茶文化的起源等文化因素。茶葉原產于中國,在引入歐洲之時,僅為少數貴族享用,普通民眾是不能享用到茶葉的,喝茶在歐洲社會是上流人士身份和財富的象征。在這種文化環境中,alltheteainChina表達的是“巨大的財富”之意。這個短語常被用于口語否定句NotforalltheteainChina,表示“給我世界上最多的財富,我也不做某事”。
2.2中西方文化行為差異
中西方文化行為在對茶葉的接受和使用上,有著明顯的差異。在中國,茶葉按照發酵與否分為發酵茶和非發酵茶兩種,綠茶屬于非發酵茶,由于未經過發酵,綠茶保留了茶葉的天然成分,味美新鮮、甘之若飴,深受喜愛。而在英國,紅茶受到偏愛,這是由英國的地理環境和遠洋運輸等因素造成的。在茶葉的飲用方式上,中國人青睞清飲,而歐美國家常有混飲的習慣。另外,在茶葉的使用上,中國具有獨特的文化寓意。如在民間婚禮中,聘禮中茶葉等被稱為下茶,寓意著像茶樹繁衍一樣子孫滿堂。婚禮中,晚輩向長輩獻茶、親朋向新婚者獻茶金,也是這種文化的體現。相比之下,歐美國家的茶文化中缺少了這樣的文化內涵,但是卻形成了獨特的下午茶和茶舞會文化,這是歐美國家對閑適生活方式的追求和靈活的人際交流方式的體現。在歐美下午茶和茶舞會文化背景下,有一個突出的例子是“ateahound”,英語中hound專指沉溺于某事,但是“ateahound”僅從字面上以母語語義理解是茶迷者,事實上這種理解忽略了歐美文化上的差異性。在歐美國家人與人的溝通與交往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由于下午茶和茶舞會廣受歡迎,因此通過飲茶實現人際交流具有普遍性。而沉溺于茶事活動的人往往被人理解為熱衷于在交際場合追逐年輕貌美女性的花花公子。引申的含義與原意大相徑庭,只有結合歐美獨特的茶交際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其中的正確含義。
3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大學英語跨文化教育的啟示
美國學者Larry等人將跨文化交際定義為文化知覺和符號系統的不同,足以改變交際事件中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全球化背景下的時代特征,任何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交流的國家和民族都需要順應這種新變化。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培養和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大學英語教學因其與跨文化交際和跨文化教育千絲萬縷的聯系,有望成為跨文化教育最強大的平[3]臺。3.1提高英語教師跨文化教學意識英語教學一直以來與文化的傳播息息相關,在教師講授課程的過程中,文化的因素始終無法回避。因為,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就必然是與特定的社會和文化背景產生聯系。盡管各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和語言環境各不相同,文化教學的理念千差萬別,但無論是英語母語學習還是二語習得,通過文化的[4]引入促進英語教學的初衷和目的都是一致的。中西方茶文化都是世界茶文化的組成部分,英語教學中可以充分借鑒中西方茶文化在語言環境下的不同表達方式,提升學生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英語語用的感悟。同時,英語教師還需要不斷增強跨文化教學意識,尤其注重包括茶文化、宗教文化、禮儀文化等在內的目的語文化體系和語言系統的研究和理解,通過跨文化知識傳授與英語教學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從而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3.2拓展學生的跨文化知識結構
英語教學應該包括對學習者語言能力、社會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受政治文化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英語文化教學始終沒有得到高度重視,在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中,對于跨文化教學尚沒有具體規定和標準,缺少教學課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硬性要求,導致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目標[5]不明確,英語文化教學的有效實施尚存在發展和提升的空間。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跨文化知識結構單一,二語習得深深地受到母語傳統文化影響,“中國式思維”導致學生“中國式英語”等現象。為此,英語教師需要在構建學生的語言知識結構的同時,拓展學生的跨文化知識結構。在講授主干英語知識結構時,不僅需要講解語法、詞匯等語言知識,還應根據教學的內容傳授相關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如在講授“JourneythroughtheOdysseyYears”(《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一文中,教師需要對荷馬史詩及希臘神話、宗教文化等相關文化內涵進行介紹,否則,學生很難較好地把握課文內容。又如在講授“ASpendorSave—theStudent’sDilemma”和“AudreyHepburn—Aangleinthisworld”時,教師需要對歐美消費文化、價值觀、好萊塢電影文化等內容進行介紹,擴展學生跨文化知識結構,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3創新英語跨文化教學方法
英語語言的學習應立足于課堂教學,但也不能拘泥于課堂教學,這是由英語語言的功能和跨文化交際的需要所共同決定的。提高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語言使用能力和交際能力需要在跨文化教[6]學方法上進行創新。在實際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課堂英語教學與課外英語自主化學習結合起來,通過英語角、英語沙龍、英語研討、英語演講、英語晚會等形式,加強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訓,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英文電影和閱讀英語文學作品、大眾性報刊雜志等,并對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報刊雜志等進行適當的點評交流,使學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7]背景,掌握英語語言風格,豐富語言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另外,在西方重要的節日期間,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組織開展節日慶祝、聯歡等活動,并邀請外教或外籍人士參與,通過面對面交流的形式,接觸到西方英語表達的第一手資料和信息,擴展學生的英語視野,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4結語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文化的反映。英語教學既是一種語言的學習,也是一種文化的交流[8]和適應。學好英語離不開對目的語國家社會、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隨著對外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擴展,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語交際變得越來越普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為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啟示。在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社會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成為大學英語教育的必然趨勢。
作者:趙小妹 陳曉倩 單位:蚌埠醫學院公共基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