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社會主義平等實踐下的市場經濟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實踐的基本路線是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關鍵環節是通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或者說人們勞動能力的普遍發展,以解決市場競爭機制條件下按勞分配所產生的貧富分化問題。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實踐;按勞分配;勞動能力;共同富裕
在總結20世紀社會主義國家平等實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實踐的基本路線是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了解決市場競爭機制條件下按勞分配制度所產生的貧富分化問題,社會主義國家首先需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或者說人們勞動能力的普遍發展,最終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運用市場經濟實現平等理想。
一、市場經濟
20世紀的社會主義國家曾經普遍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在特定歷史時期,計劃經濟也曾推動了工業化運動的快速發展,在較短時間內改變了社會主義國家貧窮落后的面貌。但與此同時,隨著以微電子技術為先導的新科技革命的興起,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市場經濟所特有的自由競爭機制首先抓住了這次新科技革命所提供的發展機遇。相反,面對新科技革命所引發的關于生產與消費的海量信息,社會主義國家的計劃經濟體制顯得力不從心。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式開始明顯落后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式,那么不得不重新思考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必須拒絕商品經濟而采取計劃經濟的結論。社會主義國家選擇計劃經濟源于馬克思主義原創理論關于市場經濟的基本判斷:市場(商品)經濟必將導致社會成員貧富的兩極分化。以馬克思的觀點,商品生產的發展結果就是產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而產生少數有產者與多數無產者的階級對立。其理由如下:第一,人們的勞動權與對自己勞動產品的占有權在商品生產的初始階段是一致的,因此人與人之間商品交換(勞動與勞動交換)表現出平等性;第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其特有的優勝劣汰機制必將使勞動能力高的人比勞動能力低的人擁有更多的財產占有權,前者把一部分財產作為生產資料,并通過雇傭勞動獲得剩余價值;第三,由于人們的勞動能力高低不均等,市場競爭機制條件下的按勞分配必將產生利益分配的不平等,也就產生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現象。所以,市場經濟與社會的兩極分化有著必然聯系。所以,馬克思在設想未來理想社會的時候就否定了市場經濟。以馬克思的觀點,由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那么社會主義社會必將以先進的生產力水平為基礎,而衡量生產力水平的依據又是物質生產資料所體現的科學技術水平。沿著這個唯物史觀的思路,馬克思認為,生產資料的發展狀況不但是判斷一個時代的標準,也是判斷人類社會階級的存在或消滅的基本依據。馬克思還斷言,工業革命之后,以蒸汽機技術為代表的大機器生產方式已經成為人類消滅階級的物質條件,大機器不僅代表著效率也預示著平等。其理由如下:第一,大機器在簡單化勞動的過程中也淡化了勞動能力的差別;第二,勞動者的人力支出在生產過程中不再起主要作用,那么即使實行按勞分配,計算勞動者勞動量的標準只是時間而不是質量;第三,依據大機器生產方式,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社會將以計劃經濟代替商品經濟,最終實現社會平等。但是,20世紀社會主義建設史證明,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經濟發展理念是錯誤的。因此,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都是發展經濟的手段,不是判斷社會性質的標準,只要有利于經濟發展,社會主義也可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至此,中國社會主義平等實踐正式選擇市場經濟作為實現理想的基本路線。但是,在分配領域如何解決市場(商品)經濟與貧富分化的關系成為社會主義者面臨的重要問題。
二、按勞分配
顯然,馬克思主義原創理論否定市場經濟與按勞分配基于這樣一個重要原因:盡管按勞分配在形式上體現了以勞動為尺度的經濟平等,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實行按勞分配本質上是制造了不平等。因此,他們認為,第一,人們能力的差別不應該引起胃和肉體需要的差別,因此必須用按需分配代替按勞分配;第二,按勞動能力計算報酬的結果就是產生階級的劃分;第三,由于按勞分配與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具有天然的一致性,未來的理想社會不能用勞動作為平等的尺度。以上所述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按勞分配的基本觀點。當然,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由于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1]因此在實行按需分配之前只能實行按勞動付報酬的原則,但他的按勞分配思想實際上包含著如下含義:第一,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由于沒有了商品和貨幣,因此人們的實物收入不可能形成生產資料以剝削他人的勞動;第二,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由于計算人們消費品數量的尺度只是勞動時間而不是勞動成果,因此就淡化了人們能力的差別;第三,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由于按勞分配原則本質上仍然是資產階級的平等權利,因此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分配原則就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可見,馬克思并沒有把按勞分配看作共產主義社會的分配原則。因此,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列寧提出過“共產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非常可貴,它是共產主義的實際開端”[2]這樣的觀點;也曾提出要限制資產階級的法權。不僅在人們的勞動能力存在著差別的前提下,以勞動為尺度的平等絕不會實現真正的社會平等,而且理想社會的分配原則還涉及人們的各盡所能問題。馬克思認為,各盡所能的前提是勞動本身已經對勞動者非常有吸引力,而非單憑勞動者道德覺悟的提高,那么勞動資料的技術水平就成為了勞動者各盡所能的重要原因了。由于在各盡所能中人的因素從屬于物的因素,那么,工業革命之后,隨著大機器生產方式的建立,馬克思堅信,在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加劇、階級斗爭更加激烈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革命將很快取得勝利。但是,實踐證明,即使今天社會主義國家的物質基礎已遠超十九世紀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不能很快建成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而且,資本主義還保持著發展活力。那么,社會主義國家要實現自己的平等理想,只有生產資料的發展還遠遠不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實踐要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引發的貧富差距的問題,不僅需要提高勞動生產率,還需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或者說實現人們勞動能力的普遍發展。
三、人的全面發展
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實踐選擇市場經濟必須有一個前提:市場經濟不僅優勝劣汰,即顯示勞動能力的差別,也能促劣變優,即預示勞動能力的趨近,也就是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主要彰顯了優勝劣汰的結果,從而導致了社會的兩極分化。那么,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望促劣變優的原因是,新型科技革命的發展促進了市場經濟的促劣變優過程。應該說,這是社會主義趕超資本主義的一次絕好機會。在新科技革命之前,勞動者絕大多數是體力勞動者,而在新型科技革命條件下,腦力勞動在社會總勞動中逐漸成為了主要的勞動方式。而腦力勞動成果不僅有物質形態,而且有精神形態,如知識產權、專利技術等。這不但有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將成為實現勞動能力平等化的物質基礎。在這種歷史條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實踐中人的勞動能力的普遍發展,要由市場競爭機制來實現,而不是馬克思曾設想的在沒有商品、貨幣基礎上的計劃經濟的條件下實現。那么所謂無產階級的解放,在今天已經不僅僅需要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而創造出政治保證,而且需要通過市場經濟不斷提高勞動者的勞動能力,最終使其能夠在不同勞動崗位進行勞動。因此,社會主義者的任務就是通過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促劣變優以實現共同富裕,在這個過程中,無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權力在市場經濟中要充分發揮作用,促成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那么,改革開放初期的任務是接受市場經濟,而今天的任務就是對市場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即強調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今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實踐中,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了盡快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社會主要矛盾,要下大力氣推動全體社會成員逐漸比較均衡地獲得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果,而所建立的社會保障體系,不但要體現人們生存的平等權利,而且要體現受教育的平等權利,而平等的教育必將推動人們勞動能力的普遍發展,可以說,共同富裕最終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這也顯示了中國共產黨所鄭重承諾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4.
[2]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1.
[3]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作者:李冬俐 單位:陜西廣播電視大學思政部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