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產業園區蔬菜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蔬菜含有豐富的纖維素、礦物質、葉綠素、類胡蘿卜素、維生素等,是豐富國民餐桌、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農產品。該文介紹了揚州市江都區小紀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蔬菜產業的發展現狀,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產業園區;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對策
1園區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小紀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位處江蘇里下河農區,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水系發達,雨量豐沛。該園區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揚州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江蘇里下河農科所等科教單位,先后創立了農業農村部蔬菜標準園、江蘇省園藝示范基地、江蘇省“菜籃子”工程蔬菜生產基地、揚州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揚州市區“菜籃子”基地,被農業農村部新獲批為全國第2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該園區具有如下特點:(1)生態環境佳。園區基地處于里下河農區腹地,水體、土壤、大氣相對潔凈,周邊無化工等污染源,保障了蔬菜產品高質量、綠色化生產。(2)園區規模大。園區總占地面積達730hm2,其中核心區面積為306.7hm2。現有具有保溫、遮光、防風等功能的8m鋼架大棚33.3hm2、7m鋼架大棚66.7hm2。配套建設了2.7hm2的育苗中心與6000m3的蔬菜冷藏加工中心。建立了133.3hm2的農民創業園和33.3hm2的大學生村官創業園。(3)蔬菜種類廣。園區常年種植各類蔬菜品種80多個。現有的蔬菜分類涉及花菜類、葉菜類、果菜類、莖菜類、根菜類,涵蓋了食用器官分類法中的所有類型,其中花菜類的西蘭花和葉菜類的韭菜種植面積最大。(4)入園企業多。園區入園企業、合作社共12家,其中省級科技型合作社1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家,帶動周邊村民就近就業、創新創業。(5)質量標準高。園區現有有機認證54個、綠色食品認證9個。(6)產品市場廣。其蔬菜產品主要供應上海和江蘇的揚州、泰州、南京等城市。(7)生產效益優。園區大力實施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具的“四新”工程,使得蔬菜產業平均效益達9萬元/hm2以上。(8)發展潛力大。園區主動推進設施蔬菜種植與精深加工及蔬果觀光采摘等延伸產業,促進產學研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致力將園區建成示范帶動能力強的高質效“菜籃子”示范基地。
2園區蔬菜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因地制宜發展多樣性特色農業,倡導“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小紀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在蔬菜產業方面已具備了較大規模與較高的科技創新力和市場競爭力,但對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質量發展和“產品綠色、產出高效、產業融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總要求,尚存在多方面的問題與薄弱環節,主要如下:
2.1蔬菜種類繁雜
該園區主要生產西蘭花、白花菜、韭菜、甘藍、西紅柿、青椒、茄子、茭白、茨菇、馬蹄等大宗蔬菜,缺乏地方特色品種支撐,容易與其他基地產品雷同相近,很難形成獨特強大的市場競爭力。由于蔬菜種類多,年際間市場價格各有漲跌,導致蔬菜產業收益不穩,且難以預測預警,阻礙了產業的持續做強。
2.2設施設備傳統
該園區雖已有鋼架大棚、育苗中心、蔬菜冷藏加工中心及少量小型生產機械和視頻監控系統,但尚缺少自動化播種車間、智能化育苗溫室與組織培養中心等高端設施和精量播種機、智能移栽機、智能收獲機、新一代農業物聯網系統及新型傳感器等裝備,從而制約了蔬菜生產效率的提升與“機器換人”的步伐[6]。
2.3綠色科技不足
設施農業大棚內高溫高濕或低溫高濕,均易發生蔬菜病蟲害,且會影響土壤活性。花菜類、葉菜類蔬菜易發生菜粉蝶、小菜蛾、甘藍蚜、斜紋夜蛾、蔥地種繩、霜霉病、軟腐病、黑腐病、灰霉病、菌核病、白粉病等數十種病蟲害。針對蔬菜病蟲害的防控,以往該園區主要依賴于傳統農藥和性誘劑的應用,而對新一代太陽能殺蟲燈、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黃藍板等綠色防控新產品、新技術的使用較少,從而影響了園區蔬菜產品減藥增效技術的發展和質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在設施農業大棚持續高溫高濕和不合理施用藥肥的背景下,土壤有機質分解快,土壤活性和理化性狀受損較大。根據課題組于2018年6月在園區大棚內進行的土壤剖面與土壤生物調查,發現大棚土壤中肥田生物——蚯蚓數量極少,挖掘的3個土壤耕作層土體內僅有1條蚯蚓,且土壤板結粘重。正因忽視了對土壤本身水氣肥熱條件的改良優化,園區在蔬菜生產中片面倚重基質、化肥等的施用,影響了蔬菜產品的品質提升和消費“口感”。
2.4按標生產不力
園區種植的蔬菜種類多、同一蔬菜品種多。然而,不同蔬菜及其品種對土壤、環境等因子要求不同,病蟲害的發生與養分的吸收規律也不同,栽培時令與流程也有不同,因而“講標準,定標準,用標準”的意識有待增強,各類蔬菜生產流程要達到“簡化、統一、協調、選優”農業標準化4原則的要求高、難度大。蔬菜分類育苗、按時定植、綠色栽培、適時采收、分揀包裝、流通銷售等諸流程均需要高質量標準的支撐。蔬菜按標生產不力的狀況,極易導致蔬菜價格大幅震蕩下跌和滯銷賣難局面,難以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2.5銷售市場單一
受蔬菜生產量與品質品牌等因素制約,園區的蔬菜產品主要銷往鄰近的揚州市城區及泰州、南京、昆山等地固定的蔬菜批發市場以及一些訂單企業。而在優質市場開拓、會員制銷售和星級酒店、知名飯店、大型企業、機關與學校食堂配送等方面則著力不多、進展不大;電商銷售更是明顯發展滯后,甚至是一片空白。該園區產品銷售渠道尚單一,銷售模式乏創新,營銷方式偏傳統,從而影響了園區蔬菜產業的做強壯大。
2.6多產融合不強
園區地處“魚米之鄉”腹地,生態環境優良,具備做強產業的潛力,但宏觀戰略規劃不多,優質資源集聚不強,主導產業鏈條偏短,市場風險較大,“起一接二連三”“創新創業創造”的帶動效用有限,吸納返鄉創新創業人員與農村勞力的能力不強,難以在育苗、生產、管理、倉儲、加工、包裝、銷售、服務等諸多環節產生新動能、新業態、新崗位,尤其在蔬菜加工業方面短板突出。這導致園區錯失的近年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機遇,不利于園區蔬菜產業的做強做大與自身提級升檔發展。
3促進園區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3.1突出園區主業
根據園區實際,立足于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立足于服務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立足于服務江蘇里下河地區社會經濟需求,以“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為指引,調減蔬菜類型,規避小而全、多而雜“通吃型”產業發展格局,集聚人財物力,聚焦做強已有很好技術基礎和市場規模的花菜類、葉菜類蔬菜產品,持續提升園區蔬菜品牌影響力與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
3.1提升裝備技術
多方籌措資金,引進自動化播種流水線,推行精量播種,大幅提高播種效率,節約成本。規劃建成智能化育苗工廠和組織培養中心,顯著改善園區蔬菜產業基礎設施條件,并形成新的產業經濟增長點。引入蔬菜高速移栽機、智能噴灌機、水肥一體機、太陽能殺蟲燈等新裝備,加速育苗、移栽、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環節全程機械化信息化進程。啟動溫室大棚物聯網系統建設,架構高清攝像頭和傳感器,即時即地監控與展示蔬菜生長狀況[7],進行及時到位管理。
3.3推進綠色生產
堅持綠色生態導向,引入有機肥、性誘劑、生物農藥、滴灌系統等新產品,推行綠色安全、生態友好的蔬菜生產技術,實現降肥減藥節水目標,進而提高蔬菜產品品質與等級,降低生產成本。加強土傳病害綠色防控和土壤污染管控,釋放肥田生物——蚯蚓,改善土壤水氣肥熱條件,保護土壤活性。
3.4遵行規范標準
農業標準化生產是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統一播種、統一育秧、統一移栽、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綠色防控等,均需要有標準化技術支撐。為此,園區蔬菜經營者應增強“講標準,定標準,用標準”意識,構建起主導產品生產標準化體系,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實現產品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使園區蔬菜逐步向綠色食品蔬菜、有機蔬菜轉型升級發展,為蔬菜產品質量認證創造條件。
3.5提增營銷質效
“生產-物流-銷售”是農業產業發展的“啞鈴”型鏈條。生產量質齊升,需要快捷物流和與生產匹配的銷售支持。園區應充分抓住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契機,提早調研和科學布局蔬菜產品目標市場,確保園區蔬菜產品“產得出來,運得過去,賣得出去,賣上好價”,可持續提升園區盈利能力。同時,分借助電商大平臺,創新“園區—電商”營銷模式,持續深耕市場,形成產品及其服務品牌;研究細分市場,發展會員制銷售;和星級酒店、知名飯店、大型企業、機關與學校食堂建立直銷配送模式,引導生產發展。
3.6增進多產融合
鑒于園區自身已有的優勢特色和產業基礎,應在國家大力倡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謀定新理念,打破傳統產業邊界,部署人才鏈,強化創新鏈,延長產業鏈,提升蔬菜產業發展的綜合效益,實現效率效果效益的“三提增”[8]。園區可借助“揚州包子”大品牌增進聯合聯盟、捆綁雙贏,憑借一流電商平臺拉動廣域銷售,推進訂單生產強化直供配送,拉動鄉村旅游、增強發展活力,進而實現園區的升級提檔與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作者:袁敏敏 張延發 周婧 竇志 高輝 單位:揚州大學江蘇省作物遺傳生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點 江蘇省糧食作物現代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