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十面埋伏》的民族音樂特征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鋼琴音樂作品有著鮮明的民族特征,它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觀念,凸顯了中國民族音樂情景交融、氣韻靈動、虛實相生等特點。本文以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鋼琴版本為研究對象,以作品的民族音樂特征為出發點,通過對該作品的文學性標題、對傳統民族樂器琵琶音色的模仿、作品中運用的傳統和聲以及自由速度在鋼琴改編曲演奏中的運用等方面對這部作品進行分析。
關鍵詞:十面埋伏;民族音樂;鋼琴改編曲;標題音樂
一、注重對中國傳統樂器音色的模仿
鋼琴之所以被稱為“樂器之王”,是因為鋼琴有著豐富的音響效果,在彈奏過程中使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可以展現不同的音色,詮釋不同音樂內涵。同樣,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音樂效果也可以在鋼琴上被模仿。在演奏鋼琴改編曲時,注重表現樂曲的內在神韻,是凸顯民族音樂特征的核心部分。在傳統鋼琴演奏技巧的基礎上結合“音色技法”,能夠好的表現樂曲的民族神韻。《十面埋伏》以模仿琵琶聲為主,中間穿插加入對鼓聲、簫聲的模仿。琵琶的演奏技法多樣,包括彈、挑、夾彈、滾、捺、帶、擻、輪指、掃等,可演奏多種和音、和弦。在樂曲第一部分列營、分營中,使用強有力的和弦拉開樂曲的序幕,以此模仿琵琶輪拂演奏手法,營造戰前的緊張氣氛。接下來使用輪指、震音的彈奏方法,以音群為單位拍不斷增快,模仿鼓號聲。在這一部分中演奏時要干凈利落,手指的一關節“勾”住,把握好琵琶形散而神不散的意境。第二部分軍鼓、吹打、點將中以悠長穩重的旋律為主題,采用了八度音型、左右手輪替等技巧,演奏時要注意音色需富有較強的顆粒感,力度控制要精準。描繪出軍隊由遠及近,整齊進軍浩浩蕩蕩的場面。第三部分排陣、走隊、埋伏中,出現了琶音、小顫音等技巧,描繪出漢軍整裝待發,準備戰斗的場景。在演奏時要注意左右手的配合,特別是琶音的演奏,要做到音色渾厚而清晰。節奏和力度方面要做到松弛有度。第四部分雞鳴山小戰、九里山大戰,這一部分是整首樂曲的高潮部分,也是對原曲還原度最高的部分,它描繪了廝殺血腥的戰爭場面。雞鳴山小戰段落中左手伴奏織體以跳進和弦為主,演奏時在左手把位方面有一定的技巧難度,要盡可能的抓住和弦并漸快漸強,模仿琵琶“剎弦”的演奏方法。九里山大戰段落中運用了散拍子,左手固定和弦為伴奏織體模仿鼓聲,右手緊促的十六分音符烘托出緊張的戰爭氣氛。雙手的快速交替模仿琵琶演奏中“并雙弦、推拉”的演奏技法。第五部分簫聲、八千弟子渙散聲、吶喊,此段模仿簫聲凄涼,描繪戰爭結束后楚軍戰敗的悲涼畫面,演奏時小顫音的使用要將旋律氣息要拉長,手指一關節多發力,保證顫音清晰緊湊。最后一部分項王敗陣、烏江自刎收尾呼應,模仿第一部分的旋律與音樂元素,整首樂曲收尾。
二、中國傳統音樂和聲的運用
在古曲改編的過程中,與西方傳統作曲家相比,古曲改編更注重節奏的伸縮感及韻味的細膩感。作曲家在運用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時,要與中國傳統樂器相融合,以凸顯濃郁的中國韻味,深化傳統音樂意境為首要目的。琵琶古曲在改編為鋼琴曲的中,需要將琵琶的單旋律,整合為適合鋼琴演奏的、具有豐富和聲色彩的多聲部作品,在豐富旋律線條的同時擴充了和聲效果。整部作品運用了西方音樂創作技法,融合了五聲調式、民族調式中特有的和聲元素,延展了傳統功能和聲。如以三度形式構成的高疊和弦、形態較為自由復雜的二度疊置和弦、在傳統和弦內加入附加音造成音響效果的復雜化、四五度疊置的附加音和弦等。總體來說是以“調式功能與調式色彩相結合”為原則,削弱了西方音樂和聲的功能性,凸顯了中華民族音樂審美的旋律調式特點。
三、自由速度在樂曲中的重要地位
和西方音樂較為規整的節奏律動不同,中國傳統音樂作品常為了表現“韻味”,增加旋律線條的流動性,使用散板和變化拍子。《十面埋伏》中十五個小段落在不同程度上都使用了可以加速的自由節奏,這也是除了音色之外,模仿傳統民族樂器演奏的另一重要手段。例如:樂曲開始展現戰爭序幕的列營、分營、軍鼓段落均采用四分音符=46的自由節奏;模仿鼓號聲的吹打、點將、排陣段落采用二分音符=40~80的四拍子節奏;音樂情緒較為激烈的樂段雞鳴山小戰、九里山大戰、吶喊、項王敗陣等采用了四分音符=144的自由節奏。根據樂思不同的發展階段選用不同的速度和節拍,能使各段落在情緒表達上有鮮明的對比,加上運用了震音、琶音,快速連音等創作手法,在不受小節約束的同時保持著內在的基本節奏因素,松弛有度的設計也體現了鋼琴作品的中國音樂風格。《十面埋伏》鋼琴改編曲,有著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無論從樂段標題,還是旋律、節奏、和聲等方面都極大限度的體現了作曲家民族音樂創作的特征。通過西方樂器演繹中國傳統古曲的音樂內涵,也不難看出作曲家在中國鋼琴音樂風格探索的道路上,對民族音樂精華的繼承與發展中所做的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2]殷承宗.殷承宗鋼琴作品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3]陳建紅.淺析琵琶古曲《十面埋伏》[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0.
[4]吳淑元.試論中國古典音樂的崇高美—以《十面埋伏》為例[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作者:陳卓倫 單位:信陽師范學院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