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建構與完善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華民族博大精深,56個民族文化遺產分布在國家各地,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學校是知識傳播的海洋,是我國民族音樂傳遞源遠流長的港灣,國內各大高校應擔起民族責任,重視民族音樂教育,樹立民族音樂正確價值觀,完善地方高校民族音樂教學體系,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不斷達到新的境界。
關鍵詞:民族音樂;民族音樂教學體系;高校;教育
一我國地方高校民族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體制無根化
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在20世紀大概經歷4個潮流,中華民族音樂一直隨著流行音樂教育的風向標搖擺不定,始終處于漂流期。1904年,中國清政府發行《奏定學堂章程》,開展了第一次教育體制改革,日本文化日漸影響中國教育,地方音樂教育亦是如此,留學日本風潮逐漸盛行,沈心工、李叔同等一些有影響力的音樂家都曾在日本留學,1922年,美國教育模式占領風口浪尖,中國音樂教育受其影響頗深,一批旅居美國的音樂家和作曲家開始活躍,1950年,前蘇聯的音樂教育開始向中國音樂教育滲透,八十年代后,又重拾歐美音樂教育模式。西方音樂正占領著全球音樂的主流地位,成為世人追捧的的模范,隨著民族音樂邊緣化的到來,一種難以想象的現象油然而生:“西方正在漸次的總體共識東方的傳統精華時,我們卻一味的貶低它。”這種“無根化”的漂流式中國音樂教育,從根本上排斥東方民族文化,將直接造成民族音樂教育始終被邊緣化,處于民族根基難以尋覓的狀態。
(二)教育內容畸形化
許多年來,國內各大高校的民族音樂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在速度、質量、精度、影響方面符合中華民族音樂審美標準的教育內容鮮有其誰[2]。以唱歌為主的教學模式在國內大多數中小學音樂教育中仍處于主要地位,對于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論教學少之又少,正因如此,大多數學生的民族音樂基礎知識到了大學仍十分匱乏,即使在專業音樂院校,其教學內容的策劃仍然存在“畸形化”問題。音樂基本樂理及視唱練耳訓練均在西方音樂教育系統的基礎上照搬照抄,富有中國特色的基本樂理課程和視唱練耳課程卻鮮有涉及,中國學生缺乏對我國古代宮、商、角、徵、羽民族五聲調式的深入了解,而把歐洲大小調體系作為普遍真理來學習,高校畸形化教育內容的安排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師資力量建設滯后化
在傳統教育的影響下,地方高校音樂專業教育工作者依然停留在聲樂、鋼琴、吉他等西方樂器及理論的研究上,忽視了民族音樂專業教學體系的建構與完善,更有甚者,民族音樂專業教師自身及畢業院校在學習與研究期間,亦片面效仿西方樂器相關理論和經驗,對民族傳統音樂的研究寥若晨星,以這樣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師資力量面對下一代音樂學者,存在輕視民族音樂的不良思想也毋庸置疑了,以此言說,中華民族音樂的傳承在音樂教師隊伍中出現了斷層,培養優秀民族音樂藝術人才也就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二我國地方高校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建構與完善
綜上所述,高校的音樂教育發展決定著民族音樂的未來,我國民族音樂的崛起應以地方高校音樂教學體系的建構和完善為核心,以夯實中華民族音樂藝術基礎為己任,從民族音樂教材策劃、課程安排、師資力量訓練等多方面入手共同建設地方高校民族音樂教學體系。
(一)教材策劃
從民族音樂教材內容策劃方面來講,高校編輯部要篩選高質量的、富含民族情懷的、演繹民族文化故事的、教育性強的民族音樂代表作品收錄到教材內容中來,并通過一些配套教材的動情音樂故事視頻和短片來加深高校大學生的民族情感,從視覺和聽覺上切身感受中華民族傳統音樂的熏陶,促使當代音樂專業大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的優勢與特色感到驕傲和自豪,在與西方音樂教育潛移默化的博弈過程中不再自慚形穢,對中國民族音樂千年文化充滿信心[3]。
(二)課程安排
就課程安排而言,地方高校民族音樂專業教師應有效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音樂意識并貫穿到所有相關音樂專業課程當中,包括民族音樂基礎課程、民族音樂處理技巧課程、公共文化課和民族音樂專業課等[4]。在這些課程安排的基礎上應該增大民族音樂相關課程的比重,例如,在民族音樂基礎課程中增加音樂概論和中國音樂歷史課程的覆蓋面,在公共文化課中增加美學欣賞課,在基本樂理課中增大中國傳統音樂調式的使用頻率,在視唱練耳課中增大中國民族音樂代表作品的練習比例等。在課程分配的過程中要重視不同類型相關課程之間的關系,民族音樂課與其他文化領域和藝術領域課程的先顯著性差異在于,音樂課程最注重的點是聽與唱,因而地方高校在進行民族音樂教育課程編排時絕對要把這兩點作為重中之重,力求從視唱和練耳兩方面率先突破民族音樂學習障礙,安排聽、唱交叉式訓練的課程,提升學生的民族音樂專業度訓練,強化學生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情懷與感受,使其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產生濃厚的熱情。總而言之,課程是多種多樣的,但如何科學安排各種課程的關系比重是課程安排的工作者不容忽視的問
(三)師資力量訓練
在我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建構與完善的過程中,師資力量的培訓起到關鍵性作用,正因如此,無論是教材的策劃還是課程的安排,都與教師的言傳身教息息相關,地方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每一個環節的進行都需要高級教師的親力親為,杰出的師資力量培養對民族音樂的代代傳承具有重要意義。民族音樂教師的專業能力決定著高校教學質量的高低,地方高校應提供教師良好的學習和研究民族音樂的基本設施和環境條件,從物質和精神上支持高校教育工作者自發交流研討民族音樂教學相關問題,力求培養出一批批從一而終熱忱民族音樂文化藝術的高級教師,以身作則,只有這樣才能從行動上貫徹落實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再建構,通過高級民族音樂教師的身體力行去燃起學生們的熱情,促使學生用心去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所在。
(四)教學體系建構
地方高校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建構與完善是一場持久戰,必須經歷艱難長期的堅持與合作才能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不僅需要民族音樂藝術家、民族音樂教育工作者、民族音樂作曲家們的通力合作,還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機構對地方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支持和鼓勵,才能真正實現民族音樂崛起的偉大夢想[5]。就師資力量訓練層面而論,地方高校不能局限于校內的有限條件培養,而是要利用音樂圈內的一切資源與力量來開拓民族音樂教師的眼界,提升高校師資隊伍的水平,培養出集民族音樂理論、民族音樂教育、民族音樂創作于一身的綜合性師資人才,來阻止中國傳統民族音樂邊緣化持續下去,滿足國家對民族音樂人才的需要。與此同時,地方教育局應定期策劃實施當地民族音樂藝術活動,包括比賽、節日特色音樂節等,另外,學習研討活動和相關學術會議的召開也可促進地方高校民族音樂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學能力和整體水平。
三結語
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建構和完善是一項科學的全面的系統化工程,它滿足了當代中國對中華民族音樂教育的實際需求,承載著一代代中華兒女對國家民族音樂的美好期盼,是國家民族力量的凝聚,只有擺脫中國民族音樂邊緣化的境地,擴大民族音樂的影響力,才能不受西方音樂教育模式的束縛,真正樹立起中國特色民族音樂文化藝術的樂風。
參考文獻
[1]張黎紅,尹愛青.論我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建構與完善[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2012(2):198-201.
[2]江弦.我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建構與完善[J].北方音樂,2017(37):161.
[3]高見.中國民族多聲部音樂教學體系在師范類院校教學中的必要性研究[J].音樂創作,2018,328(12):127-129.
[4]張欣欣.民族鋼琴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教學中的建構[J].黃河之聲,2015(17):15.
作者:駱天天 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