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就業導向下的高職健身專業教學管理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消費需求也在追隨時代進程不斷進行變化,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人們對于自身的健康問題也是越來越關注和重視,這也無形之中對從業體育健身產業的人們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作為處于體育健身產業鏈上游的高職院校來說,如何培養以服務好市場為導向的專業型人才是目前各大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該文就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分析高職院校在健身指導與管理專業教學管理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高職院校;就業;專業;教學管理
進入新時代,國民經濟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越來越多元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就是人們對健康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健身市場也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之勢。有機遇也會面臨著挑戰,主要表現就是我國健身產業專業型人才的缺乏。不能更多、更好地培養適應新時代健身市場需求的高職院校畢業生,這已經成為影響高職院校就業率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高職院校最應該,也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一項重要問題[1]。雖然從20世紀90年代該專業設立到目前一直在發展壯大,各大高職院校也都在專業課程的設置和人才培養上不斷摸索,但人才培養質量不高、人才培養方案相似、專業口徑過大、對口就業困擾等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治和徹底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對于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各大高職院校有必要針對目前健身市場上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梳理和改進,以更加符合市場需求。尤其在新形勢下,市場對于健身產業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無形之間把壓力傳遞到了高職院校身上,他們在人才培養上,應該更加注重市場的導向作用,更好地與市場接軌,深入、透徹地研究健身產業市場存在的新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和策略,從而更好地培養人才,為健身市場提供更好的服務。
1高職院校在健身指導與管理專業教學管理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1.1教師隊伍素質不能緊跟市場經濟需求潮流
巨大的社會體育健身產業市場缺口,也讓教師們肩負著更加重大的社會責任,教師們不僅要掌握充分的體育基礎知識理論還要為學生適應市場需求提供更加恰當的實踐經驗[2]。但現在部分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教師的素質存在參差不齊,教師現有的知識結構比較老化。部分老師甚至開始出現滿足于現狀的情況,憑借著自己多年的經驗來進行教學,不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僅自己的思維和學識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也會導致所教授的學生跟不上時展的潮流。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是高校畢業的學生,缺乏教學實踐經驗。從高校畢業的學生,他們有著扎實的健身指導和管理專業基礎知識以及專業的技能水平,但他們一出校門就步入工作崗位,缺乏實戰經驗。所以說,他們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更多是停留在理論上,即使有實踐教學,他們的經驗來源也是書本及之前的一些項目積累,并不能隨著市場對健身產業的最新需求及就業形勢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養。
1.2培養目標模糊缺乏就業針對性
高職院校健身專業教學的意義就要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出一批能夠一畢業就能夠上崗創造社會價值的應用型健身人才。高職院校培養這樣的目標不僅能夠讓高職院校的就業率大大提升還能夠大大減輕用人單位培養員工的成本壓力。而目前各大高職院校幾乎同時存在培養目標模糊問題,從而導致學生就業率不高,過分側重競技類內容,導致學生就業受限。當前我們國家雖然把全民健身戰略擺在了一個重要位置,但部分高職院校依舊在思想上和投入上向競技體育傾斜,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目前各大高職院校所學的健身內容基本上都是國家為各個健身項目所設置的成套的動作,而且好多動作難度更側重于專業水平,強度偏大,在全民健身的市場浪潮下,這種訓練模式很難向普通大眾進行普及和推廣。人才培養與市場銜接不夠順暢[3]。目前從事健身產業的人員多是一些非專業人士,究其原因是學校跟市場之間的互通性還不夠完善,一些相對穩定的崗位,一般都沒有設置編制,而是由其他崗位的人員進行兼職,對一些單位和機構來說,他們的健身人才也是比較匱乏。
1.3課程設置不夠完善學生創造性不足
國家對健身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有一定的規范,在遵從國家標準的前提下,各大高職院校可以根據自身學校的特點、所處地域特色以及市場需求等因素,合理調劑課程設置。因此,各大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或多或少存在主觀因素,大部分高職院校能夠很好地平衡必修課與選修課,但也有部分高職院校在課程的設置上會有一定的偏頗,存在不夠完善的問題,偏重理論課程的設置,導致技術課程偏少。高職院校的學時是固定的,如果理論課程安排較多的話,相應的技術課程所占的課時就會比較少一些。所學課程不夠細化,導致學員就業受限。選修課程設置少,學生自主發揮余地少。部分學校不重視選修課程的設置,把選修課的學時盡可能地壓縮,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
1.4教學方式單一缺乏個性化培養
越來越多的就業調查顯示表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也能把學到的知識更好地轉化為生產力,提升高職院校的就業率,學生也能夠為新時代的健身市場提供更優質的服務[4]。但從目前的教學方式來說,雖然高職院校照之前已有很大改觀,但還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市場適應度差。主要的教學模式還是相對單一化,采取的慣有模式也是遵循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即先對學生進行示范,再此基礎上進行講解,安排學生進行訓練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屬于大鍋飯,缺乏對學生個體綜合能力及素質的提升,導致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夠。另一方面,與市場聯系不夠緊密,不懂得利用社會資源。現在部分學校的培養機制比較死板,僅僅固化在狹隘的空間里辦學而游離于社會之外,不能有效利用校企合作以及與社會充分交流的機會。學生很少能接觸到外界的聲音,以及外界對于他們學習成果的一個反饋。
2就業導向視域下健身指導與管理專業存在問題的提升路徑
2.1提升師資隊伍滿足培養專業人才需求
(1)發揮內外優勢,共促教師隊伍提升。首先,在發揮內部優勢方面,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師資源,選擇貼近市場、更新健身教育知識快的教師,讓他們站上講堂,為其他教師進行現場授課,開講教師在教課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聽課老師在過程中找差距,補短板,形成一種比學趕超的學習氛圍。其次,在發揮外部優勢方面,采用“引進來”發展戰略,請一些有實踐經驗的專職健身從業者或者是健身方向的專家學者來進行現場授課,或者是把教師送出去進行學習,吸收先進理論和最新技術成果,進而更好地指導教學[5]。(2)制定規章制度,形成以學促教的良好風氣。在鼓勵教師進行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學校還應該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強制性地督導教師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2.2樹立正確目標培養市場需要人才
高職院校定位一個正確的培養目標是一個深刻而又相當重要的問題,不僅需要根據學科特點進行分析而且還需要經過深入、透徹的市場調研。其實,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符合社會需要。目前各大高職院校應該樹立的培養目標即是對準商業健身產業服務為主,兼顧培養健身專業指導者和管理員。無論是從國家、社會還是個人投資者來說,都把眼光瞄準了健身市場,目前各種健身場所對體育專業人員的需求量日漸增大,但目前專業人才市場缺口依舊很大。因此,各大院校應該看準這一時機,在培養專業健身教練、健身專業咨詢上下大力量。
2.3優化課程設置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課程的設置必須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利用學時長度,合理安排課業進程,盡量做到專業基礎課程要學牢學實、專業技術課程學精學活、專業選修課程靈活掌握,最大限度延伸。一是增加專業技術課程的教學時長。專業技術課程是學生掌握技術的一項重要途徑,也是把理論學深悟透的一個重要渠道。適度調整專業技術的教學時長,能夠幫助學生提升技術的專業度和職業性,更好地適應市場的需求,并且能夠把所學技術更好地應用到工作當中,獲取更高的回報和收益。二是細化專業課程模塊。從橫向上來說,設置符合商業化的流行健身課程內容,并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從縱向上來說,設置多級化的結構,即根據不同人群、不同特點進行定制化的設計。三是適當增加專業選修課程。公共選修課程能夠拓寬選修學生的知識面和接觸面,也能進一步擴大健身專業學生的就業面,緩解就業壓力[6]。
2.4豐富實踐教學方式提升專業技能水平
一是搭建校企合作平臺。通過校企合作達成合作雙贏的目的,學校為企業提供人才,幫助企業完成一些工作,企業為學校提供對接市場的機會,讓學生的在校價值得到最大限度體現。二是增長專業實習時間。實習是一個學生短時間提升自己技術水平的最佳途徑,讓學生能夠通過實習,在健身俱樂部、健身房或者是其他健身場所對自己的綜合能力素養和專業技能水平均有顯著提升[7]。三是充分借助社會資源,提升學生的專業化水平。學校要定期舉辦一些關于健身產業的創新論壇,要多鼓勵學生參加一些健身產業創新項目,希望學生能夠走出一條就業與創業并重的思維模式。舉辦創業交流會,邀請從該校畢業的成功健身產業創業者回校講經歷、講經驗,通過交流會的形式,使思想上形成共鳴、行動上形成共振,促使學生不斷獲得創業啟發。
參考文獻
[1]吳峰.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改革發展趨勢[J].智庫時代,2019(3):168-170.
[2]陳靜.《“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背景下的高職體育課程改革[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53-56.
[3]張海濤.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8(8):84-85.
[4]劉軍平.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改革[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0):369.
[5]王京國.創新教育理念下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改革對策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1):310-312.
[6]代永勝.湖北省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改革與發展探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7(12):55-57.
[7]李志剛.文化意識對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價值觀影響[J].當代體育科技,2017(9):124-125.
作者:王冬生 單位:河南工業和信息化職業學院體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