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分制下高校管理的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課程體系設置欠合理,教學計劃彈性不夠
按學年制規定,高校學生必須在規定的年限里通常是四年、五年修讀完所有規定的課程。而彈性學制,不同于傳統學年制,只要學生能夠按要求完成規定的學分,在彈性時間內即可畢業?,F行的學分制課程是在學年制教學體系的微調,其靈活性不夠,表現為下三個方面:
(1)選修課比例偏少。學分制要求開設大量的選修課,讓學生有足夠的選課空間。通過各項統計結果來看,我國高校的選修課所占比例最高為66.7%,最低僅為5.1%,在國內高校開設的選修課程中,約67%的課程為限制性選修課。而在海外高校中,選修課所占比例最高為75%,最低的為35%。因此我國國內高校的選修課比例遠遠低于國外高校。
(2)課程設置比例失調。學校、院系在基礎課、學科基礎課以及專業必修課方面設置過多的必修科目(現在又稱呼為學校通識課等),自然壓縮了學生的選修課,壓制了學生對教師的選擇權,使學生變成了上課的工具。學生的時間是有限的,大量的精力花費在必修課上,學生就沒有充足的時間考慮自己真正偏好的領域或者方向,不能充分發揮自主性。
(3)彈性學制流于形式。高校學分制一般規定的畢業年限約為3-6(4-7)年,但是由于課程設置、跨專業、跨年級選修課程較少,加之選修課上課時間上的沖突,學生精力大部分放在必修課上,平時學業負擔過重。而其中考試制度的制約也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目前的期末考試都集中在學期末最后兩周內,一些需要提前畢業的學生選修課程較多,會出現考試時間的沖突,進而影響修讀學分的進程。因為畢業所要求的修讀學分總量過大,即使優秀學生也很難提前修滿學分,使彈性學制流于形式。
2.學生選課比較盲目、隨意
大學生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已經習慣于一切聽從學校、教師的安排,而施行了學分制,給予學生自主管理課程權利,選課時自由度也相應的增大,學生自身反而找不到方向,所以往往在選課時有很大的盲目性、隨意性。表現如以下幾個方面:
(1)投機取巧,選“松”避“嚴”。有的學生根據師兄、師姐的經驗,傾向選擇容易獲取學分的課程或選擇課堂管理較松的老師的課程,而排斥治學嚴謹、要求嚴格的老師。
(2)隨意性較大。有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隨意選課,缺乏理性的思考;或是選修一些實用性的課程,變成了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忽略基礎理論課程的學生,忽略了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或是稀里糊涂選擇跨專業選修課,出現選而不修的現象,浪費了學校的課程資源又給自己帶來學習和思想上的負擔,偏離了選課制的初衷。出現以上情況,不利于學生掌握學科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產生這些問題原因學生選課時沒有得到科學化引導,對相關專業、知識結構和授課教師了解不夠。
3.班級職能弱化,管理難度增加
在我國,長期實行的是學年制,有傳統行政班級,學生都在一起上課,有相同的教學計劃、教學要求。在學分制教學中的教學班級一般采用大班教學,學生分別來自不同年級、不同班級,每個學生有獨立的一份課表,經過大量選修課的分流,原有的行政班變成了教學班,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師生間、學生間的各類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困難。學分制下的學生流動性較大,造成班級考勤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實,班集體約束力降低,學生的集體意識和集體榮譽感被淡化,造成教師課程管理不便。
4.學生兩極分化嚴重
學分制下開放型的管理,有些學生對選課產生的自由度能自我掌控,能很好地習慣此模式,自主學習能力越來越強,對學習越來越有興趣,他們也會越來越上進,最大限度發揮自我學習潛能;而學習自主性較弱的學生,覺得學分制的選課制就是“逃課天堂”,管理上也有疏漏,再加上激勵因素不多,最終結果是這部分學生越來越落后,也失去了學習興趣。所以選擇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滿足個體的興趣,激發學習的動力,但也會給‘懶漢’十足的借口。
二、優化學分制管理對策建議
1.優化課程體系,完善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決定著教學內容的方向和結構,與教學質量密切相關。要提高學分制的教學質量,一定要有合理和科學的教學計劃,盡量做到:
(1)適當調整課程間比例。適當壓縮必修課的總學分,提高選修課學分比例,增加相關高質量的選修課,尤其是提高大學生思想素養、拓寬知識面的課程的開設,如人文社科、文學修養、科學方法論、藝術鑒賞等。
(2)增強教學計劃的彈性。彈性學制打破了學年的界限,彈性學制的最大特點是學習時間的伸縮性,學生可提前畢業,也可延遲畢業。學校應構建各類教育相互溝通、銜接的“立交橋”,培養人才模式個性化、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更加靈活的學習空間。
(3)提倡模塊式教學。將模塊理論引入教育教學領域,其基本含義是將一門學科中或各門學科中具有同類功能的知識點或能力項組合成知識模塊或能力模塊,使其整體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此教學模式強調教法上知能一體,強調學法上知行一致,有利于學生的素質教育。
2.健全高校教師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
正確對待和滿足高校教師在物質文化、社交、自尊和自我實現等方面的需要是調動其工作積極性的重要前提,建立和健全高校激勵機制是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的重要保障。當教師間積極健康的競爭機制形成后,教師會加強自身素質,不斷提升自我教學質量,這樣既可以獲得學生們的青睞,同時也能更好地促進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
3.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
實行學分制后,學校需要提供大量的選修課供學生選擇,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權。這種選擇權是學生作為教育需求者、學費繳納者、個性差異者、學校管理參與者的民主權利。這種選擇權首先表現在課程上,學生能夠真正地實現“選我所愛,愛我所選”,也給予了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可以根據自己興趣愛好,自主選擇授課教師、授課時間、選讀方式及每學期修讀的總分數和總課程門數。這樣學生可以自我調整學習內容及進程,優化自我知識結構,促進個人發展,有利于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
4.完善學分制配套教學管理制度
(1)健全導師制。學分制的重要保證是導師制,在國外一些大學曾經有一階段實行了自由選擇制,但是造成了教學質量降低。從目前學分制實施的現狀來看,導師制對學生有較高的管理水平。完善導師制首先要篩選出學術水平高、德育素質高的教師擔任學生的專業導師。其次要明確專業導師的職責在于幫助學生了解本專業的學科設置、培養計劃、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知識層次和自身特征、興趣愛好,對學生選課提出建議并指導其制定適合于自身的學習計劃,合理安排個人學習進程,最終確定每學期修讀課程,并引導學生以后的職業規劃,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選課的盲目性和欠合理性。
(2)考核方式的多元化。考試,是一種嚴格的知識水平鑒定方法。一方面,要對考試的方式方法進行改革,合理確定考試內容,考試的類型也需要多元化,內容上以考察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減少填鴨式死記硬背的題目。選修課程應采取撰寫論文、綜述、口試以及隨堂考試等方式。另一方面,實行教考分離;各類課程可以建立高校課程標準化考試題庫,營造公平的考試環境。
三、結語
學分制是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自身發展的必然產物。學分制有利于教師競爭意識的增強,進而提高教學效果;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整合教育資源,減少教育資源浪費。所以充分認識到學分制在施行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克服相關困難,有利于實現學分制改革的目標,讓學分制沿著正確的軌道穩步前行。
作者:蔣瑾 單位:安徽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