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思政教育在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客觀上,無論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簡稱“思政教育”)的理論研究,還是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實踐,這兩個議題的探討都不能與“人的發展維度”相脫節,因為兩大議題所追求的共同結果,均是為了人類個體價值的實現與人類社會關系的和諧。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思政教育對于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是具有積極意義的,這種“積極性”表現在克制欲望上。即思政教育引導人不斷提升精神層次(含倫理、道德、法制等維度),形成對萬事萬物強烈的責任感,自覺減少對外界的過度索取欲望,以實現對生態、生命普遍關懷。
然而,在具體的實現技術上,思政教育與生態文明之間如何滲透、如何作用,則有著多樣化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態文明所聚焦的區間(如水生態文明城市)。劉芳編著的《系統治理: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創新路徑》(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一書提出了“系統論”的構想,將城市水治理與思政教育實施視為整體,一方面通過發揮思政教育的手段、途徑、媒介等功能,自然而然地傳播水生態文明理念。另一方面,循序漸進地將生態文明融入思政教育內容,以豐富思政教育內涵、價值。同時,以系統性思維創設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范式,這一思維與思政教育的養成性特征高度吻合。
首先,通過思政教育樹立人們正確的生態觀,強化對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認同性。簡單地說,生態觀是指人們“觀生態”的理論依據,在思政教育框架內包括兩方面,其一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相互利用、相互制約、相互共生的關系。其二是中國傳統文化生態倫理,強調萬物和諧、天人合一、無為而治的發展關系。該書的8個章節,本質上都是在闡述正確生態觀如何確立,涉及城市水資源利用、自然水資源治理、傳統水文化弘揚等多個角度,利用思政教育實現人們正確生態觀的樹立,可以進一步增強人們對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認同感,進而主動地參與其中、作出貢獻。其中,該書最重要的一個切入點是“問題導向”,它揭示了樹立正確生態觀的迫切性,列舉山東省水系統面臨的儲量少、耗費多、水質差等問題,也肯定了系統治理的必要性。
其次,生態文明教育是思政教育的組成部分,系統論思維有助于提升公民生態素養。本質上,思政教育具有主觀能動性、社會實踐性、意識形態性,無論是將其視為一門課程或一種社會教育活動,在內涵構成上都不會是單一的、封閉的。因此,可以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思政教育的組成部分,再結合具體的生態文明項目(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工程),運用系統論思維,助力公民生態素養的提高。該書從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出發,提供了大量生態文明教育素材,包括系統治理依據、水系統關鍵數據、信度效度分析等。特別是在第六章,建立起完整的水生態文明城市系統治理模型,將水資源利用情況、水利安全管理需求、水文化地域性要素等“數據化”,據此展開系統要素動力學作用機制模型分析,不僅可以體現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不足和缺陷,也能夠檢驗公民生態素養的高低。
再次,基于思政教育突出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提出水生態文明城市系統性建設途徑。科學的生態觀是實現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思想保障,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否定人、自然的省離觀點,在生態文明的宏觀尺度上,要把“人和自然”當作一個有機體對待,因此說,人、自然要素在一個水生態文明城市系統中,是處在平等位置的要素。該書提出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途徑中,明確體現出這一主張,如“多過程聯調系統”中,主導因素包括水量、水質、生境三方面,水量取決于自然,水質取決于人的活動,生境即人與自然作用的結果。該書同時指出,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傳播過程,同樣需要社會化系統支持,這屬于該書對“系統論”價值的延伸,如在系統化治理水生態的基礎上,將“政府、社會組織、居民”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雖然作為獨立的思政教育主體,它們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解讀存在差異性,但在“多主體參與系統”控制下,可達成多種解讀內容的一致性。
作者:姜艷文 單位: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