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公共衛生事件下智慧城市建設探思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近年來發生的病毒肺炎疫情,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下智慧城市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提高政府在重大衛生事件下的治理效能,讓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更加智能化,加快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步伐,是未來應當努力的方向。本文通過分析智慧城市在疫情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和存在一些問題,對未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需要關注的重點工作提出了一些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智慧城市;疫情防控;數據安全
近年來發生的病毒肺炎疫情,明確提出,“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同樣,這次疫情也是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水平評估的試金石[1]。這次的疫情防控,智慧城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及,如何善用新技術、敢于作為,提高政府在重大衛生事件下的治理效能,讓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更加智能化,加快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步伐,是下一步應當努力的方向。
一、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現狀
智慧城市的概念始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的理念,我國從2012年11月開始啟動智慧城市試點城市建設,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智慧城市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19年的新型智慧城市評價結果顯示,我國所有的副省級城市以及約九成的地級市已經開始智慧城市的建設進程,部分城市的建設已邁入成熟期,智慧城市建設已經開始向縣區和農村推進。
二、疫情防控中智慧城市建設成效初顯
近年的肺炎疫情防控,智慧城市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多地通過網格化管理精密管控、大數據分析精準研判、移動終端聯通民心、城市大腦綜合指揮構筑起全方位、立體化的疫情防控和為民服務體系,顯著提高了應對疫情的敏捷性和精準度[2]。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大量應用,為抗擊疫情提供了高效服務。
(一)大數據分析輔助精準抗疫。通過大數據分析,在疫情的溯源、監測、態勢研判分析、防控部署等領域,助力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對重點區域、重點人員進行重點監控。地圖平臺提供翔實疫情地圖,讓疫情動態實時、直觀且透明化,幫助決策部門掌握人群情況,以便制定應急預案。
(二)機器人助陣緩解人力不足、減少人員感染。疫情爆發初期,各醫院普遍出現了人員不足的現象,通過引進機器人來承擔患者的藥物、食物配送;以及標本的檢驗、醫療廢物處理等繁瑣且高危的工作,既能有效緩解醫護人員工作強度,又能減少醫護人員院內交叉感染的風險。在抗疫物資的配送方面,不管是各類物資的出入庫管理,還是醫療器材、藥品、防護用品生產企業的物料揀選、產線搬運,都可以通過機器人的使用來提高效率。
(三)“政務云”“非接觸經濟”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所需。疫情期間,隨著各個地方的封閉式管理全面鋪開,線下商鋪的經濟活動基本停滯,但城市的各項基本公共服務仍正常運行,水、電、通信、交通等都保障有力,這跟智慧城市建設的縱深推進不無關系。越來越多的政務服務轉到線上,確保了居民的各種訴求能夠得到及時解決。而京東、淘寶、美團等電商平臺的“非接觸經濟”,保障了人民衣食無憂,能夠安心隔離,很好地切斷疫情的線下傳播。
(四)在線教育確保學生停課不停學。疫情期間,全國2億多學生開始在線上課,通過課堂直播、課后視頻回放、在線輔導課程及作業管理工具等開展的在線教育,讓學生在家也能正常學習。如果合理使用人工智能給學習者做數字畫像,還能一點一點幫助學生解決難點,讓困難的學科變得輕松起來。經過此次疫情,在線教育的認同率越來越高,截至2020年6月,全國的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到3.81億,占網民整體的40.5%。
(五)“健康碼”服務市民出行及復工復產。市民通過如實填寫個人的相關信息而生成的“健康碼”,是行政機關綜合判斷個人健康風險等級,獲得出行、復工資格的法定證明。“健康碼”的廣泛應用,不僅能夠協助公民評估自身風險,還能幫助政府部門識別高風險的行為和個人,預判未來風險,提升疫情管理能力,更為市民的正常出行及復工復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三、疫情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設的短板
總的來說,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是疫情防控、民生保障和經濟復蘇的基礎,但這次的疫情也暴露出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存在著一些短板。
(一)數據快速流動和應用不暢。全國一體化的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雖然已經初步建成,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存在著協同性問題,數據流動不是很順暢。在此次肺炎疫情防控中,不管是醫療機構與醫療物資管理、運輸等后勤保障部門的溝通協調,還是各城市之間的協同防疫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戰,這暴露出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跨部門、跨城市間數據的共享以及快速流動存在著短板。疫情防控需要數據跑得比病毒更快,要釋放出真正的大數據價值,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打通數據融合壁壘,推動數據快速流動和應用,助力疫情聯防聯控。
(二)基層治理信息化支撐不足。在疫情防控期間,基層社區、企業園區、辦公樓宇的日常防護成為疫情管控的關鍵區域。但在這些基層治理末端的防控工作中,大多采用傳統的人工排查方式。對特殊人群如獨居老人的日常信息采集,也缺少信息化手段的支持。智慧城市信息系統的建設要做到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打通末端感知環節,才能在疫情防控戰中發揮更大作用。
(三)融合應用協調聯動能力有限。疫情發生時,醫療資源以及相關的應急物資成為疫情防控的關鍵,但由于缺少一體化的融合應用平臺,無法快速精準掌握相關醫療機構的詳細信息和應急物資的供給情況,再加上政府各部門間的線上協作聯動和快速反應不足,對數據分析的能力有限,很難快速采取行動響應需求,造成了疫情爆發初期蔓延的速度較快。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反映出信息化技術在社會治理中的應用亟需深化,特別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整體協同性需要進一步強化。因此,需要加強城市數字治理統籌協調能力建設,保證發生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能夠迅速啟動城市的“免疫系統”。
(四)數據安全保障能力不高。“健康碼”所采集的數據,不僅包括用戶的真實姓名、性別、手機號、身份證號、詳細地址、活動軌跡、健康信息、接觸史等信息,還對接了交通數據、電信運營商數據、銀行金融機構支付數據等。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比對和交叉驗證掌握用戶真實的行動軌跡,從而實現精準的、可追溯的疫情防控。但是,這些用戶數據采集以后,如何保證數據不會泄漏、不被濫用是對政府治理能力的一大考驗。疫情發生后,有一些工作人員將防控內部信息通過拍照在微信群傳播,造成不良社會影響,這體現了很多干部的數據安全意識不足,保密意識淡薄,這也給數據安全保障工作也敲響了警鐘。作為世界上網民數量最多的網絡大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也讓我國面臨著更為嚴峻的網絡安全形勢。無論是黑客入侵竊取重要數據,還是內部泄密、販賣個人信息等網絡犯罪都對國家安全和公民人身、財產安全構成了隱患與威脅。需要從國家、社會、組織、個人等層面加強數據安全意識和常識的教育,提高全民的網絡生存能力。
四、未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應關注的重點
智慧城市的建設離不開數字化工具和數字化平臺的廣泛應用,但數字化在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風險,要以謹慎態度平衡好各方利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用技術來為人民謀幸福。因此,未來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至少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促進數據共享與流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由于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短時間內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破壞,因此需要盡快給出應對,要讓數據比病毒流動得更快,讓決策者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預警,并盡快采取措施。因此,為促進數據共享與快速流動,一是應加快建立國家級大數據中心,統一數據采集規范,實現跨部門信息系統之間數據兼容共享;二是探索與大型互聯網企業的合作模式,尋找合法的數據共享途徑,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為數據快速流動打通各個關鍵環節;三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吸納更多擁有雄厚技術力量的企業、社會團體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設的隊伍中;四是轉變監管模式,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逐步從政府主導單一模式向社會共同參與、聯合建設運營的多元化模式轉變。
(二)加快基層信息化建設。在疫情期間,社區等城市微單元的防控成效直接關系整個區域防控大局,只有做好基層信息化這一智慧城市建設的末端感知環節,打造精準高效的“智慧政府”,才能提升城市的整體應急處突能力。因此,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必須要打通國家、省、城市、街道、社區五級信息管理平臺,建成基于社區服務的治理體系,最終形成“城市大腦”+“社區細胞”的現代化管理體系。這不僅需要加強基層組織的硬件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智慧城市的末端感知真實有效,還需要加強基層組織的軟件應用能力建設,對于基層而言,最現實可行的方法就是通過培訓普及廣大居民的數字化工具應用能力,使各項防控措施第一時間落實到位,從基礎上穩定民心。
(三)擴展新技術應用范圍。智慧城市是數字城市的升級版,從數字化到智慧化,一方面需要政府用好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決策失誤。另一方面,應當鼓勵企業加快可穿戴智能化終端設備的研發,讓智能化服務延伸到每個居民身邊,讓智慧城市的觸角延伸到每個居民的身邊。例如,通過將累積的步數、運動、睡眠等數據進行智能化分析,可以為用戶生成基礎的健康報告,從而方便醫護人員采取更為合適的治療方案。此外,通過構建城市的數字孿生體,對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數字化模擬演練,能夠用盡可能小的代價獲取盡可能接近真實情況的結論,從而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設計優選預案。
(四)注重數據安全,避免數據濫用。數據作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事關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智慧城市的建設應當堅持“安全是底線的原則”,應當在法律法規允許的條件下,推動數據共享,發現數據價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應當平衡好公眾知情權和個人隱私權的關系,探索通過區塊鏈等新技術的使用來加強個人隱私的保障。區塊鏈技術理論上能夠有效保障數據的完整可靠,基于區塊鏈的治理架構,能夠實現數據可信,保證數據一旦生成必須得到所有參與者的認同且帶有時間戳、實現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實現數據的高度共享共治。因此,可以預見區塊鏈技術在未來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將會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智慧城市最終還是服務于人的,城市本身是死的,但是數據的收集、流動、融合、應用、反饋以及服務的升級和迭代使城市變活了。未來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要圍繞創新推進,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用好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提升城市管理成效,提高的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參考文獻】
[1]郭中梅,朱常波,夏俊杰,孫亮.“疫情大考”下的智慧城市未來發展思考[J].郵電設計技術,2020,2
[2]唐斯斯,張延強,單志廣,王威,張雅琪.我國新型智慧城市發展現狀、形勢與政策建議[J].電子政務,2020,4
作者:林麗麗 單位:中共福建省莆田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