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師計算機培訓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職工計算機培訓 提高成效 方法分析
一、引言
我國社會不斷進步,經濟快速發展,計算機軟件、硬件也更新頻繁。計算機的使用越來越深入現代化企業的各個領域,職工計算機培訓更是學無常態、教無定法,如何針對各個層次需求,卓有成效地進行職工計算機培訓,成為擺在微機培訓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通過幾年的實踐和探索,我的體會是:做好三件事,找準起點、選對教材、活用教法,是提高職工計算機培訓成效的有效途徑。
二、方法
(一)找準起點。職工計算機培訓面向的對象主要是來自企業各基層單位的職工,他們的工作性質、文化水平與計算機基礎知識都參差不齊,因此,為培訓課程選取合適的起點尤為重要。如果起點太高,開篇第一課講得過深過難,學員聽不懂,往往會產生畏懼、厭學的心理,失去進一步學習的信心;如果起點太低,學員一堂課聽下來,全是他們已經了解掌握的知識,便會認為培訓內容太簡單、內容過時,不用好好學習,失去參加培訓的熱情,這兩種情況都不利于學員的進一步學習。培訓主講教師在備課、講課之前,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培訓班學員的年齡、工作情況和文化程度,這些能反映學員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了解學員接觸、使用計算機的情況,這些能反映學員的計算機基礎如何,應用能力如何。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以培訓班中大多數學員為主體確定出整個培訓班的起點,以此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組織相應的教學內容,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使程度淺、水平低的學員有所收獲,程度高、能力強的學員有所期待,讓大家都有收獲。
(二)選對教材。企業職工計算機培訓以短期培訓為主,沒有固定教材,也不能采用大專的計算機教材,教師根據培訓目標為學員選取恰當的教材,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目前,計算機普及教育方面的書籍名目繁多,內容大同小異。從編排風格上大體分為以下三類:1.操作指導型:編者以簡單實例操作為主線,操作步驟編寫詳實,插圖豐富,它適用于低起點、無相關使用基礎人員的入門培訓。2.深入提高型:編排突出“新”字,以界面中主要菜單功能項為主線進行介紹,內容側重于軟件特色功能、操作技巧及深層開發應用的講解,它適合有一些相關軟件使用基礎的人員學習時運用。3.蜻蜓點水型:編排上從安裝、界面到菜單功能面面俱到,卻處處不詳。這類圖書對于入門者而言,缺少可操作性,對于已有一定基礎者而言,缺乏深度和系統性,多數是為了應付各種考證培訓的考試專用書。
因此在職工計算機培訓教學中,為提高計算機培訓內容的實用性、技能性,最好選用可操作性強,能和企業日常工作結合,帶有實踐操作項目的計算機實用教材。
(三)活用教法。恰當的起點、合適的教材,還要配合靈活適宜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學員真正學有所得。計算機教學既要借鑒傳統的教學方法,又要充分發揮操作性強、實踐性強的特點,常見的比較有效的幾種教學方法有:1.項目教學法: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職業教育中,項目是指以真實的生產應用中一個具體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工作任務。2.形象比喻法:借助于現實生活中人們熟悉的事物,介紹有關計算機的抽象概念和原理。類比學習法:從功能相近、界面差別不大的諸多軟件中選一個作詳細講解,在學員掌握的基礎上,只需講解其他相似軟件的不同之處,使學員在有限的時間內可對同類軟件作全面的了解、掌握。例如:詳細講解Word之后,在指導學習Excel、PowerPoint時只要說明相同與不同之處,就可以使學員基本掌握有關知識。3.應用擴展法:在常見的各種計算機軟件中,很多應用程序功能不同、操作界面和處理對象不同,使用操作方式不同,但操作思路、基本步驟卻有很多相似之處。在講授時,教師可以把相關思路從一類擴展到其他類,引導學員學會觸類旁通。4.演練結合法:在計算機實訓室進行培訓,配合電子教室教學系統,把教師的講解、計算機操作演示與學員的上機操作練習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在練中學,學中連,練后有總結,螺旋式上升。
教學方法很多,如何使用呢?我們可以在培訓過程中根據學員自身特點、結合培訓計算機硬件的情況,合理地選擇,適當地把多種教學法組合在一起,這樣可以達到最佳的培訓效果。
人類已步入21世紀,教育的振興已成為全民族日益迫切的需求,教育應更好地擔負起提高全民族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歷史重任.在新的歷史機遇面前,能否有效的建設一只充滿活力,勇于探索,業務素質高,教學基本功過硬,具備終身學習意識的教師隊伍,是教育現代化能否成功的關鍵.青年教師更應成為這只隊伍的生力軍.我校多年來非常重視青年教師的成長與培養,把青年教師的培訓工作人微言輕一項重要的常規工作來抓,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逐漸加強,并在培訓內容上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本學期青年教師培訓工作在上學期取得一定進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從轉變教育觀念入手,開展了系列專題講座和微機培訓,還進行了優質課觀摩及教學基本功比賽,現把本學期青年教師培訓工作總結如下,請學校領導和同志們給予批評指正.
一、領導的關心和支持是做好青年教師培訓工作的關鍵
學校杜校長,原黨支部書記邢書記對青年教師的培訓工作非常重視,不論是青年教師培訓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的確定、培訓動員大會的安排及程序的蹇 定,還是對培訓內容的確定、安排、培訓的要求考核驗收都親自過目,予以具體地指導,同時,還參加每一次大型的青年教師培訓活動,給予大家很多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劉校長更是身體力行,親自督促、參加每一次大小活動的安排和落實。正是學校領導的關心、支持和重視,才使本學期青年教師培訓工作又取得了一定進步,上了一個新臺階。
二、全體青年教師認識到位、思想重視、積極參與是做好培訓工作的基礎
全體青年教師思想上對培訓工作極為重視、認識到位。他們更加認識到參加培訓不僅僅是提高教學與管理能力的,更認識到是時代的需要,是人微言輕優秀教師以自己的學術造詣和優秀品格贏得學生新生與熱愛的需要,是對自己負責、對學生負責、對學校負責、對帶來負責的需要。因此,全體青年教師都能認真積極的參加培訓,做到有事請假,嚴格遵守培訓紀委的要求。
三、開展主要工作
1. 進一步加強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提高青年教師的理論素養
本學期繼續認真組織了全體青年教師學習每周一期的教育理論周刊,并提出具體的學習要求和檢查措施,要求青年教師真正更新觀念,學以致用,把理論學習同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不斷豐富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和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同時增強學習和實效性,要求大家做好學習筆記,并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定時寫出總結和感悟,以更好的指導實踐,領導小組的幾位成員在劉校長的組織帶領下,于期中和期末對大家的筆記進行了檢查。
本學期圍繞教育理論的學習,還進行了5次教育理論專題講座分別是劉軍生校長主講的“班主任工作的藝術與追求”、尹忠謀主任主講的“怎樣的課算是一堂好課——課堂教學評價”和劉晶、于桂莉、呂凌云三位主任講的“課堂教學藝術淺談”、“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創新”、“關于教師職業道德和敬業奉獻精神”,雖然次數不多也談不上多么高深,但通過這種形式,大家共同學習,共同探討,確實達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別是杜校長親自邀請華東師大課程研究所的裴新寧博士為我們做的關于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專題講座開闊了思路提升了認識,對指導教學幫助尤大。
2. 繼續加強計算機培訓,提高了青年教師就用現代教學技術的能力
本學期共進行計算機培訓7次,培訓內容仍以計算機教學課件的制作為主要內容。為了面向全體,七學期我們在計算機培訓上也開展了分層教學,根據教師們的實際情況,分A,B兩班進行培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計算機組的王奉華、王慧麗兩位教師他們在做好日常教學工作的同時,認真備課,講解,解答,全心全意的為提高大家的計算機水平而任勞任怨的工作。特別是教師們參加計算機等級考試之前,王奉華教師主動承擔了輔導工作,他克服了期末工作繁雜,天氣炎熱等困難,為教師們考試順利過關立下汗馬功勞。電教組的教師們為我們的培訓工作提供了及時、優質的服務工作,在此表示感謝。
3. 重視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的提高,以訓練保持量,以比賽促高
本學期開展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和比賽,包括板書設計比賽、教案設計比賽和導課比賽。板書設計比賽71人參加,90分以上的7人,點9.9%,80分以上的54人,點84.4%;教案設計比賽66人參加,90以上的28人,占42.4%,80分以上的35人,占53.03%。從大家的成績中可以看出,青年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朋明顯提高,駕御課堂的能力和水平也有不同程序的進步。
在此特別想說的是,在這次基本功比賽中,學校工作督察小組的老教師們給了我們最大的指導和支持。板書比賽,他們以平均近60歲的年齡穿梭于5個教室和10塊黑板之間,認真評論,仔細比較,嚴謹打分;導課比賽,他們冒著酷暑,一絲不敬的評價每一位教師的導課,這種認真負責的精神令我們青年教師欽佩,他們所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業務上的指導,更是一種精神和責任心的熏染,在此,向各位可敬的老教師表示忠心的感謝!
四、取得的成績與效果
全體青年教師通過參加培訓,不僅豐富了自己的教育理論知識,提高了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而且增強了政治思想覺悟,提高了投身于教育教學工作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全體青年教師努力把所學到的現代教育理論知識和現代教育手段應用到自己的教學與班組管理中去,在平凡的教學工作中努力進取,勤奮開拓,取得了不平凡的業績。這些成績可以從下面的幾組數據中看出:
1. 本學期市級以上優質課評比,魯勁秋、李忠棟、張學軍教師分獲所教學科的一等獎,江宏、龍翔等五位教師獲二等獎。另外,崔青、王莉惠兩位教師參加全市普高數學教學研討會所講的市級公開課,受到與會專家和教師的高度評價,向全市證明了我校綜合高中的辦學實力,為我校綜合高中的辦學贏得了聲譽。于國華、肖京紅兩位教師在全校上建構主義示范課,為這一教學模式的探討和推廣盡了力。共2頁,當前第1頁1
2.本學期參加市級以上論文教學論文和心理健康論文評比并獲獎的29篇,98%為青年教師撰寫。尤其令人振奮的是本學期有張學軍老師的論文獲全國一等效,崔青、馮翠紅等老師獲省級一等獎。在我們編寫的學校《2XX年教育教學論文集》中,青年教師的優秀論文占75%。
3.本學期課件制作、優秀教案的評比,曲俐教師獲省級一等獎,鄭曉燕老師獲省級二等效,張兆忠、王奉華老師獲省級三等效;郝萌老師獲市級優秀教案二等獎。
另外,還有薛會英、王奉華、于崇浩、張學
軍、孟帥、于亞明、張慧、孟勇等老師獲省級、市級專業優秀指導教師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綜合高中全體青年教師在杜校長的親自指導下,全組老師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在實際工作中團結一心,甘于奉獻,取長補短,積極進取,任勞任怨,他們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在全省高一歷史、地理兩科的會考中,取得優異成績,地理通過率在全市名列前茅。以我們學生的基礎,這種成績的取得實屬不易。
五、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本學期青年教師的培訓工作雖說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許多進步,但離學校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學期實制定的培訓計劃還有課件制作的評比和教育理論考核沒有進行。總結過去是為了更好的做好今天和明天的工作,在本學期的青年教師培訓工作中,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
1. 培訓的內容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上還有一定差距。
2. 培訓對象的針對性不強。
3. 加強了培訓過程的管理力度,但對培訓結果的考核在落實上有一定差距。
4. 個別青年教師對培訓的意義認識不足,對培訓重視不夠。
建議在今后的青年教師培訓中,增強對青年教師師德教風和敬業精神的培養,增強對青年教師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增強培訓工作和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實效性,強化培訓紀律要求,加強對培訓效果的考核。
總之,總結一學期來的青年教師培訓工作,如果說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那也與學校領導的關心重視、全體青年教師的積極參與和支持以及各有關處室的大力配合分不開。再一次對學校領導、各有關處室、學校工作督察小組的老教師們和全體青年教師表示感謝!我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總結,吸取經驗教訓,力爭使青年教師牢固地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完成由知識傳授型向知識創造型的轉變,從而真正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把我校的青年教師培訓工作做得更好而努力!
附:1、青年教師板書比賽成績
2、青年教師導課比賽成績
3、青年教師教案設計比賽成績
4、本學期青年教師培訓考勤匯總表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教師培訓
我校于98年12月進行全國電化實驗研究課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課題研究,研究項目的主要內容和目標是:
1、探討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促進實施素質教育主渠道-課堂教學的結構模式的優化,方法的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2、優化學生學習資源,研究現代教育技術與促進學生思想品德、文化科學、生理心理、審美等多種素質形式提高之間的聯系,提高學校育人水平;
3、研究制作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CAI課件,滿足教學需要;
4、建立一支具有現代教育思想,掌握現代教學技術的師資隊伍,提高新一代教師的教學水平;
5、建立網絡系統,加強與全國名校的聯系與合作、交流、實現資源共享。
以下對課題4,就本校工作進行回顧和探討。
教師是實施上述內容的主體,轉變教師的觀念,提高教師應用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改善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他們進行教育加工的能力,是我校師資隊伍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以全體教師為目標,骨干中青年教師為重點,掌握現代教育手段為內容的崗位培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課題的實施
1、學習與準備階段
我校重視現代教學理論的學習,下發了《現代教育技術》(全國中小學繼續教育公共必修課教材)和多篇的有關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的學習材料,提高了教師們的思想認識和理論水平。學校領導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親自參加全國和省的電教培訓及會議,多次帶領電教教師赴廣東、上海、及本省的廈門、晉江、南安等地的兄弟學校參觀學習,并派出電教、數學、物理、化學、英語、語文等多個學科的教師參加省內外組織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學習班,形成了小規模的骨干青年教師隊伍。98年10月,學校新建了多媒體綜合教室,配有多媒體計算機、液晶投影儀、實物展示臺、VCD紅外同步聽力系統等電教器材;電子備課室配有5臺實達電腦、掃描儀、打印機、數碼相機、光盤刻錄機等器材,基本能滿足教師制作課件的要求。又于99年配置了62想雙子恒星電腦的網絡教室,學校還制定了獎勵政策,資助教師購買電腦,為培訓教師和提高教師的現代化教育水平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實踐階段
教師的培訓采用分期培訓、個別輔導和用教學光盤軟件自學的三種形式。96~98年,我校先后組織了四期的青年教師計算機培訓班,培訓的內容有"計算機基礎知識"、"DOS操作系統"、"WPS文字處理系統"、"Foxbase數據庫"、"Windows95操作系統"等。并組織教師參加全國計算機一級B等級考試,有90人通過考試,其中獲優秀的教師有45%。隨著多媒體綜合教室的建成,我們編寫了多媒體綜合教室使用指南和開設了多媒體綜合教室如何使用的講座,培養了一大批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青年骨干教師。
2000年的5~6月份,我們利用雙休日和晚上的時間,在培訓青年教師的基礎上,對全校教職工進行三期的初級班和高級班的計算機培訓,高級班培訓的內容為"Authorware5.0多媒體工具軟件"和"Photoshop5.0圖象處理軟件";初級班培訓的內容為"Windows98操作系統"、"Wps2000文字處理系統"、"Powerpoint幻燈片制作";通過此次培訓,我校教師80%會操作計算機,中青年教師都會用"Powerpoint"制作小課件,有30多個中青年教師會用"Authorware5.0"制作課件。2001年3~4月份,我們又舉辦了教師課件制作培訓班,除電教組的教師講課外,我們還邀請各學科的教師將制作小課件的經驗介紹給老師,另外除分期分批進行教師培訓外,我們電教組老師在完成各自的教學任務的同時,對電子備課室進行排班值日,保證電子備課室星期一至星期五對全體老師開放,教師們可隨時在電子備課室制作課件,遇有技術性的問題,值班老師都能熱心地指導,極大地提高了教師制作課件的水平。某些課件,由學科教師提供腳本,與電教老師合作制作,在合作的過程中亦提高了學科教師的制作課件水平。
1999年和2000年學校先后舉行了以"創新教育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創新教育與啟發式、討論式教學"、"課堂教學模式優化探索"為主題的每次為期2周的公開課交流活動,共開設50多節優質課供校內外老師觀摩、討論(其中多媒體教學課有40多節)。為廣大教師開辟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通過公開課交流活動,有的老師深有感觸地說:通過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使我認識到只有不斷地加強自身的再學習、不斷吸引新知識、新信息、才能使課堂教學具有生命力。另外,在制作課件過程中,正如有些老師所說的:課件制作過程中,要老師思考再思考,拿出好的創意,無形中對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這種跨校、跨學科的大型教學觀摩活動,得到了市教委領導和各縣市(區)學校聽課老師充分的肯定和好評,有力地促進了我校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亦檢驗了我們培訓教師的成效。
3、取得的成果
通過培訓,各學科都有2~3名能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操作,能利用素材資源庫與制作平臺相結合,獨立開發小課件教學軟件的骨干教師隊伍。有60多位中青年教師能較好地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并在各級比賽中獲獎,如我校的林峰老師,在2000年湖北宜昌舉行的全國第二屆政治思想優質課評比中,參賽的課題是高一經濟常識中的《國家的宏觀調控》這部分,理論性較強,學生感性認識不足,為解決這一問題,他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創建一個或多個的教學情境,在此情境中,師生交流、相互討論、相互啟發、較好地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氛圍,教學效果好,取得了全國一等獎的第一名;所授的課題《國家的宏觀調控》被評委會確認為模式課向全國推薦交流。數學張建梅老師和電教組邱旭華老師合作用"Authorware軟件"制作的說課課件《二面角》,在2000年南京舉行的數學說課比賽中獲全國一等獎;1999年徐輝老師獲省物理說課一等獎。二年來,有幾十位教師所制作的課件獲市課件評比一、二、三等獎。其中張俊老師制作的《晶體結構》化學課件獲省三等獎、市一等獎。邱旭華老師和張俊老師制用的《常用有機反應類型》化學課件獲市一等獎。通過實踐獲得收益,并不斷地總結出經驗,積極地探索,我校教師共撰寫了20多篇有關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論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認識和今后的設想
我校雖然在培訓教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現代教育中心大樓剛剛啟用,校園網也于2001年的9月10號才開通,跟其它兄弟學校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培訓教師中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點,如對教師全員培訓中,我們是以教研組為單位來分期培訓,由于新老教師年齡的差距,出現了老教師聽不懂,新教師又覺得教學進度太慢的情況,影響了教師學習的效果。現在,隨著我校現代教學中心大樓的啟用,大樓內的龍巖一中校園網、課件制作中心及教師備課室、視聽閱覽室、計算機網絡教室、各學科多媒體綜合教室等都將建成,信息點已進入每個校內教工家庭,教師在家中可共享校園網內和因特網上的資源。我們將充分利用此先進的教學設施,堅持校本培訓,抓骨干帶全體,分層推進的方法,繼續做好教師的培訓工作,不斷地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充分利用校園網做到如下幾點:
1、提高教師獲取使用信息的能力
繼續培養全體教師使用計算機的能力,如:網上查詢資料,下載文件等網上操作。做到每個教師會上網查詢各種教學信息,使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加豐富、新穎和富有活力。利用網絡,拓寬教師的知識面,全面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培養駕馭知識能力和創造性教學能力。
2、探索網絡教學模式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日益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將面臨重大改革。利用教育網絡環境,讓師生共同使用計算機,實現個別化教學或協作型教學,還可將"個別化"與"協作型"二者結合進來。我們將利用計算機網絡,探索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并通過網絡使更為理想的交互式學習成為可能。根據網絡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對中青年教師在教育觀念、教學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知識水平等素質方面提出相應的要求。
3、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利用校園網,鼓勵學生在網上舉行各種展覽,辦報、制作班級和個人主頁等。讓學生參與校園網絡的建設,利用計算機制作一些的課件等等,以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把我校學生培養成高素質、強潛能、跨世紀的棟梁之材。
為了培養一支掌握現代遠程教育技術,具有較高業務能力的教師和干部隊伍,從而實現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探討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教學模式,促進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的目的,我們可以做以下幾方面工作:
1、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為全面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技術創造良好的條件。
在小學教育教學中,是否需要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技術以及如何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技術,首先有一個認識問題。只有真正認識到:現代遠程教育技術的進步與利用在促進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變中,在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和實施素質教育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才可能在小學教育、教學中積極創造條件,全面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技術。在我校培訓教師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技術的實踐中,我們主要通過觀點討論、每月文摘、課題研究、論文交流等形式的學習使教師真正能體會到在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技術中,人是關鍵因素,高素質的教師能積極推廣和發展現代遠程教育技術,而低素質的教師是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推廣和發展的最大障礙因素。促使教師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具有教育科研和不斷創新的意識,努力調整和改進自身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為現代遠程教育技術的應用創造良好的條件。
2、以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和計算機操作水平的提高為主開展一系列培訓活動,形成一支掌握現代遠程教育技術,具有較高業務能力的教師和干部隊伍。
我校的教師計算機培訓經過部分教師帶頭學、全體教師參與學和不同教師分層學習三個階段,經過前兩年的努力,我校所有教師都能熟練地操作計算機,教師們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據統計,我校有90%的老師在備課、作業時能主動想到用計算機;57%的教師用計算機來處理日常書寫工作已成習慣;所有年青教師都能利用平臺制作課件并用于教學中。計算機輔助學生成績管理系統一出臺立即被教師所接受,應用后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贊賞。在此基礎上學校要繼續做好教師的培訓工作,以勝利小學師資培訓五年規劃為指導,以小學教師教育研究素質的培養課題研究為主線,開展有效的活動,實現師資隊伍現代化。
一方面抓好常規電教設備使用和常規電教教材制作的培訓。定期組織全校教師學習幻燈、投影、錄音、錄像、視頻實物展示器等常規電教設備的使用和簡單維護,使教師能掌握和利用常規電教設備的一般功能和深層的功能,進一步提高常規電教設備的有效使用率。不斷提高教師制作常規電教教材的能力,制作出更高檔次的常規電教軟件。
另一方面繼續對所有教師按不同要求進行計算機知識的培訓,使每位教師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提高,培養一批有一定綜合開發能力的軟件設計人員和學科軟件開發的帶頭人。九八上半年我校對教師計算機應用能力采用的是分層次培訓,目的是使教師進一步熟悉計算機的功能,具有使用計算機為我們的教學工作服務的意識,提高教師應用現代遠程教育技術的能力。具體安排如下:
甲組:每月活動一次,內容以進一步掌握漢字輸入、進一步學習word7.0的操作技巧,學會不規則表格的制作、圖片的插入和藝術字的處理為主。由吳繁負責教學。
乙組:每月活動一次,內容以學習windows95的操作技巧,學會資源管理器的使用,進一步學習powerpoint的操作技能和能利用powerpoint制作自己需要的教學投影片。一學期每位教師能制作2張教學投影片并在課堂上使用。由馬防震負責。
丙組:每周三晚活動,內容以掌握簡單的多媒體制作技術,制作簡單的多媒體課件,并在教學中應用為主,由徐阿艷負責。
XX年年下半年采用的是青年教師專項培訓,每周一例會為學習時間,內容以學習軟件制作平臺,交流課件設計原則,完成課件制作為主,堅持學習一個學期,使個個青年教師都能獨立地、熟練地設計并制作課件,最后將教師們制作的課件刻成光盤。其余教師在日常工作中繼續學習、使用計算機為教學服務。
學校每學期均要專門制訂教師培訓計劃,教師現代遠程教育技術的培訓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具體安排詳見每學期的培訓計劃。
3、積極開展現代遠程教育技術專項實驗研究,提高教師應用現代遠程教育技術的能力和意識。
由校長主要負責開展有關現代遠程教育技術實驗,以中青年教師、主管教學、教研、科研的行政、學科組長、軟件開發的技術骨干教師為主,大膽實踐,探索教改新路子。在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應用性研究的總課題指導下,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重地開展一系列課題研究。如:繼續有計劃、有步驟地做好杭州市級課題《計算機輔助教學與個別化教學》的研究工作,探索在學科中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人機交互式的輔助教學模式;組織教師開展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大屏幕投影式的輔助教學模式,開發適合課堂教學的優秀cai軟件和多媒體教學軟件,研究利用計算機優化學科教學過程,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與效率等問題(主要結合語文四結合實驗開展);開展計算機與小學語文、數學學科整合的研究,提高計算機教學與學科教學的效率,加強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探索計算機教學的新路子;還要鞏固和發展投影、錄音、錄像在教學中的應用,有意識地引導教師開展多媒體組合教學研究;注意對發揮閉路電視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研究;并鼓勵教師對網上學習的研究等。『 1
4、做好各項工作的定期自檢、總結和匯報工作,提高教師學習、研究、總結現代遠程教育技術的能力。
每學期進行一至二次校內的自檢工作,對課題研究、軟件開發、教改試驗課展示、教師培訓活動等計劃的實施情況作認真檢查落實,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學校要鼓勵教師總結經驗,撰寫有關現代遠程教育技術實施情況的論文和總結,以便于各地交流。同時要做好軟件資料的收集、推廣和應用工作。
建立各學科的學習制度,各學科每學期安排一至二個單位學習時間,由電教組統籌安排,學習軟件資料的使用;電教組要及時向各學科提供軟件資料和最新計算機教育方面的信息,將各學科的軟件資料分別立冊,把有關文字材料復印給各學科組,供老師參考和選擇,所有軟件資料逐步實現計算機管理;有針對性地選錄教育教學資料,并整理編輯成教學軟件,學科教師間合作編制一些簡單的、適合課堂教學的軟件,學校將教師們設計并編制的好的軟件和課堂教學片斷收集起來,爭取每年至少出一張教學光盤。
1.1 不重視、無系統的培訓計劃
(1)院校方面:近年來各院校都開展了教師計算機教育技術培訓,但培訓內容多數都以基本操作為主,沒有更深入的系統的培訓計劃。有的院校受經濟條件的影響,計算機教育軟硬件投入不足,教師上機實踐得不到保證,培訓后的效果差,極大地打擊了學校和參訓教師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計算機教育技術的實現。有的院校購置了一定的計算機教育設備,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充分利用,沒有把計算機教育技術這門課程保質保量地上好。
(2)教師方面:多數教師由于沒有充分認識到計算機技術的教學應用潛力與優勢,沒有積極參加計算機教育技術培訓更談不上將計算機技術整合在學科教學實踐中。
1.2 師資匱乏,培訓質量不高
受培訓時間、經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多數院校的教師計算機教育技術培訓都采用以學校為培訓基礎的“校本培訓”形式,由此加重了計算機教師的教學任務,使得本來就很緊張的計算機師資更加匱乏,嚴重影響了培訓質量。
1.3 時間沖突、培訓效率低
計算機教育技術培訓的對象為各學科的任課教師,培訓時間難免會與教師的授課時間沖突,大部份教師難以完成整個培訓計劃。有些培訓對象是學校的部門領導或學科代表,他們對學習計算機教育技術的興趣非常大,因為工作忙,教學任務重,有時無法參加培訓班的學習。時間上的沖突,大大降低了培訓效率,嚴重影響了培訓效果。
1.4 培訓內容難以推陳出新
計算機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除了計算機基本知識之外,還應不斷跟蹤計算機發展的最新技術和發展動態及時地把一些相關的新知識、新信息穿插在整個教學內容中。目前各院校由于上述種種原因影響了培訓進度,使得培訓內容無法及時地推陳出新。
2提高教師計算機教育技術的幾點思考
2.1 提高認識、加大投入、重視培訓
要充分認識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發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方式。計算機教育技術的發展離不開硬件和軟件環境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計算機教育環境的改善只靠學校投資是遠遠不夠的,要加大政府投資的同時廣泛吸收和綜合社會上的資源。計算機是一門發展速度快、實踐性強的應用型課程,要充分利用現在的軟硬件資源加大培訓力度以適應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
2.2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培訓質量
計算機是一門與時俱進的開拓性的學科,知識的更新速度快,這就要求計算機教師除了要具備一般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外,還要具有探索和創新的專業素養。
師資隊伍建設是教學質量得以保證的關鍵。開展計算機教育技術培訓要有一支積極鉆研、勇于探索、開拓創新、樂于奉獻的教師隊伍,計算機教師應當加強自身修養、樹立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觀念。學校應該盡量為計算機教師創造培訓、進修、交流、觀摩教學等各種形式的學習機會,全面提高計算機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水平。
2.3 多種培訓方式并用
2.3.1 分時段培訓
由于參訓教師擔負著繁重的教學任務,很多時候不能按時參加培訓,我們可以在多數教師無教學任務的時候進行集中培訓,對不能及時參加培訓的教師再進行分散培訓,以盡量保證每位教師都能完成系統的培訓。
2.3.2 分階段培訓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計算機應用的普及,教師計算機應用的水平在不斷提高同時也顯現出較大的層次差別,我們可以根據教師自身的實際情況,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分階段對教師進行培訓,基礎差的教師通過初級培訓后可以據其情況和要求進入高一階段的培訓。經過分階段的培訓,不同程度的教師經過各階段的培訓循序漸進地掌握計算機知識,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由于參訓教師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進行學習,使用計算機的需求是不同的,加上計算機發展較快,我們還可以根據參訓教師的需求和計算機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培訓計劃。
2.3.3 校內外結合
對教師進行計算機教育技術培訓可以 “校本培訓”形式,這樣有利于調動教師的主動精神,有利于校內教育資源的開發,促進教師的共同發展,有利于校內信息化基礎設施和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減少培訓的成本,提高培訓的實效。鑒于培訓時間的沖突、教師計算機水平不一、計算機教師自身教學任務繁重等多方面原因,可以視學校及教師本身的情況選擇校外培訓。教師到各地教育中心的研修機構、研究機關以及開放大學學習,不但可以自主選擇計算機培訓時間及內容,加大了交流面,還極大地提升了他們學習計算機的熱情,培訓效果顯著。
2.3.4 大力推行網絡化教學、實現自主學習的目標
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社會,教育將不再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是讓學生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達到終身受益的目的。當前互聯網技術日趨成熟,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與網絡密不可分,利用豐富的立體化的網絡教育資源,積極開展網絡教學,使教師由被動學習轉變為在網絡平臺上隨時進行的主動學習,才能真正實現教師計算機教育技術培訓的自主學習目標。
2.4“以人為本”激發教師的學習熱情
2.4.1 教學內容“以人為本”
計算機教育技術內容具有覆蓋面廣、難度不一的特點,而參訓教師的計算機基礎和興趣愛好都各不相同,在安排培訓計劃時可以根據教師的興趣愛好開設豐富多樣的培訓內容以供教師選擇。通過“以人為本”的方式激發教師的學習興趣。
2.4.2 專用機房隨時供教師使用
計算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上機操作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設教師專用機房并實施開放管理,為教師提供自由上機的學習環境,使教師有時間和機會接觸更多的新知識、新技術,以提高教師的自學和創新能力。
3建立激勵機制促進教與學雙向發展
激勵是調動教師積極性的有效手段與途徑。適當的激勵機制可以營造積極、和諧的學習氛圍,讓教師在良好的氛圍中去創造、創新和發展,學校才能培養出基礎更扎實、知識更面寬、創新力更強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經過系統全面、高質量計算機教育技術培訓的教師往往能夠較好地將計算機教育技術運用到教學中,生動了教學內容、豐富了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學質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通過運用不同的激勵方法,并注意適當適時的具體情況,創造條件以激發教師,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學校發展與教師自身發展的統一,達到提高學校教育質量、促進教與學雙向良性發展的目的。
4靈活適度的考核促進人力資源開發
培訓結束前對培訓對象進行公正透明、靈活適度的考核,讓教師對自己的培訓成果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自我認知,其目的在于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即對教師的計算機教育技術應用做出恰當的評價,并根據其水平提出相關培訓建議。
參考文獻
一、在思想上,愛國愛黨,積極向上。
我積極參加政治學習,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每周五我認真學習教師職業道德。我還深知要教育好學生,教師必須先以身作則,時時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以自己的人格、行為去感染學生。作為一名教師自身的師表形象要時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師表形象的同時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全面培養。
因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個人身上最美的東西,針對社會這一大氣候和學生這一小氣候我把學生的德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工作中,我積極、主動、勤懇、責任心較強,樂于接受學校布置的各項工作;任勞任怨。在不斷的學習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覺悟、理論水平、業務能力都得到較快的提高。加快形成自己的上課風格。
二、在教育教學上,敬業愛崗,嚴謹治教。
作為一名普通的小學語文教師,最緊迫的問題是具有新的教學理念、刻苦鉆研如何把課上得深動而有趣,才能夠抓住學生的興趣,從而顯現出獨特的上課風格。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深感肩負責任之重大,雖工作繁雜,但不敢懈怠。為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課前,我認真仔細的進行備課,根據本班學生特點,對教案進行認真的修改,課后布置的作業力求少而精,努力做到既減輕學生的負擔,又提高教學質量。
其次,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堅持課前預習,讓學生在預習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上課,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教學中營造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等。
再次,在教學中滲透本班的德育課題教育,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好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愛清潔、講衛生的教育。本學期我班開展了“我是愛清潔、講衛生”的好孩子主題隊會,學讓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認真的收集資料,刻苦的排練,使得主題隊會開得很成功,這不僅鍛煉了他們的能力,也使他們懂得了不少的衛生保健方面的知識。
三、在課余時,努力自學,勇攀高峰。
計算機作為信息時代的主要載體,在素質教育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如何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尤其是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顯然和計算機有著直接的、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學習計算機成了當今教師的必修課程,也是形式所迫。
為了能將多媒體運用自如,強化教師的基本功訓練,我除在學絞積極參加計算機培訓以外。還自己購買了不下百余元的資料書,在家自學Authorware和Flash,現在我已經能運用Authorware制作課件,用Flash做簡單的動畫。以后,等我班成為畢業班時,我將用Flash為班上的孩子做一份畢業光盤,記錄他們六年來在學校的點點滴滴的回憶。
另外我還用自己所學的電腦知識為我班創建了一個網站,網站上收集了我班以德育課題為主的資料和學生的照片、作品等。
但是學習計算機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事,它就像一個永遠游不到邊跡的大海,只有在平時不斷的學習中慢慢積累知識,才能使之更加靈活的運用于我們的教育教學中,這就需要有一個好的學習心態和比較科學的學習方法。我想我會繼續延著這條路走下去的,做一個真正的計算機教師。
四、存在問題。
一、計算機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傳統教學模式與學生對計算機課程期待之間的矛盾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都配備了計算機,致使孩子們能夠較早地接觸到這一新生的事物,因此,中學生普通對計算機課程有著濃厚的興趣,學習期望值非常高。然而,由于應試教育的現實原因,中考、高考對于計算機知識的考核都很少,甚至為零,致使一些學校在課程安排時,有意無意地把計算機課程的課時進行了壓縮;而部分教師在講授計算機課程時,也由于慣性思維的影響,還按照傳統的系統性、漸進式方式授課,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即便一些學校有了多媒體教室,但是也很難滿足所有學生對于計算機知識的個性化需求。因此,傳統教學模式與當前學生對于計算機課程的期待之間,有著較難調和的矛盾,致使教師講解的內容如過眼煙云,教學效果其實并不好。
2.教師計算機知識老化與課程內容快速更新之間的矛盾計算機是一門快速發展的學科,其知識體系的變化十分快速,這就對計算機課程的教師提出了較高要求,但是迫于當前的現狀,一些計算機教師知識體系普遍跟不上計算機的發展,也跟不上課程內容快速更新的速度。另一方面,學生的計算機知識,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逐漸提高,因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小學逐漸開展了計算機方面的教學,這些情況都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為此,這就要求初中計算機教師要不斷更新知識體系,適應快速變化的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的更新,從而適應不同級別的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從事計算機教學的教師多身兼數職,很難有充裕的時間去提高自己的計算機知識,因此這一矛盾還將在一定的時間內存。
二、解決問題的思路
1.少講多練,精講多練初中計算機課程是一門重在操作的課程,教學中應強調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在課堂上,有些內容講得越多,學生越糊涂,講一節課不如操作十幾分鐘。在許多操作課程中,注重教學質量,采取少講多練習,通過精心導入,讓學生了解本節課學習的基本內容,然后再授新內容,最后進行鞏固練習訓練。一堂課一般只安排十幾分鐘進行講解、示范,空出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上機練習,對所學內容得到鞏固、操作熟練和理解提高目的。有時也可根據學生的理解知識能力,講授內容作一些適當調整,著重講一些重點、難點、疑點,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讓學生親自去操作實習。
2.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由于計算機基礎的不同,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有條件的學生在家長的支持下,購置了電腦,甚至在小學階段就到各類計算機培訓班進行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應用能力。但大多數學生,由于家庭經濟狀況的原因,或者父母知識水平的限制,要么根本談不上買電腦,要么即便有了也處于無人指導的情況,僅僅有一些計算機方面的零星概念,屬于“電腦盲”。因此,實施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漢字的輸入、資源管理器的操作等,對基礎好的同學布置測驗、小競賽、提高練習等,并支持他們進行感興趣的一些操作,如:電腦繪圖、打字游戲,鼓勵他們自學課本上選學模塊,并作一定的輔導,這樣就有較多時間對基礎差的同學多指導,使他們順利完成基本教學任務或操作訓練。
3.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在初中計算機教學中,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設計問題。在設計這個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學生的特點與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充分考慮學生的現有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和興趣等。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始終以學生的角度考慮,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設計。例如在進行《網頁制作》這一教學內容時,在第一次上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搜集一些好的網頁給學生看,告訴他們在網頁中不僅要有好的文字內容,還要有優美的背景音樂,以及一些好看的動畫效果。這樣的網頁在教學過程中演示,學生會立即表現出興趣。通過這樣一個情境,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網頁,并教會他們利用所學過的軟件來制作網頁,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
4.形象舉例,直觀呈現初中學生由于思維方式的限制,對于抽象知識的理解能力有限,他們更喜歡直觀的內容,喜歡動手親自操作。在初中計算機教學中,很多知識對于學生來說,都是相對比較抽象的,如果教學中不注重這些特點,學生將很難一下子理解那么多的計算機知識。因此,作為計算機教師,應力求在上課的時候,多舉例子,將深奧的知識講得通俗易懂。例如,在上計算機基礎知識課時,可以將計算機的硬件比喻成人的五官:人是通過眼睛、鼻子等器官獲得外界信息的,可以把它比作計算機的輸入設備;人類獲得信息后由大腦處理,大腦就相當于微處理器;信息經過處理后再由嘴巴說出來,那嘴巴就相當于輸出設備。這樣一講,通過形象舉例、深奧的知識直觀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既容易明白,又加強了記憶。
三、總結
以上即是筆者在初中計算機教學中的幾點膚淺認識。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為了緊跟科技的發展,適應初中計算機教材內容的更新頻率,我們應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教學是一門藝術,計算機教學剛剛起步,還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共同探討,共同完善。實踐呼喚理論,過去多年傳統教學形成的計算機教育觀,需要不斷進行完善,才能適應新的情況,時代需要我們勇于探索并積極創新計算機教育理論,共同為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打下良好的信息技術基礎。
(溫州廣播電視大學,浙江 溫州 325000)
摘 要:計算機自我效能感(Computer Self-efficacy, CSE)是心理學家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論在計算機的學習、培訓、課程設置、用戶體驗研究等信息技術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本研究回顧以往關于計算機自我效能感測量的相關研究,從三個發展階段對計算機自我效能感測量研究進行綜述,最后總結和展望了這個方向的研究.
關鍵詞 :計算機自我效能感;測量;信息技術教育;綜述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3-0125-03
基金項目:溫州城市大學社區教育研究課題重點課題(csdx-sjz09);溫州城市大學社區教育研究課題規劃課題(csdx-sjg05);浙江省教育廳規劃課題(Y201328413);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2014SCG344)
1 引言
“自我效能”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在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隨后在研究者們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目前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成為教育界的一個關鍵理念.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研究者們也將“自我效能感”理論應用到信息技術教育領域,從而衍生出了計算機自我效能感,Compeau D將計算機自我效能感定義為,一個人對于自己使用計算機完成個某一項任務的能力的自我判斷[1],該定義是目前接受最廣泛的.研究發現計算機自我效能感對計算機培訓、計算機以及信息技術教育、計算機應用(計算機輔助技術等)以及計算機技術接受都有重要影響[2],例如那些擁有較高計算機自我效能感的人對于計算技術焦慮感低,更喜歡信息技術也更容易被影響,擁有更高的結果預期并且感到使用信息技術有效性高,對信息技術的接納性和評價更高,后續在信息技術操作上面表現也比一般人更好[3].由于計算機自我效能感在信息技術領域有重要影響,因此對于它的測量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內外研究者們做了大量關于計算機自我效能感測量的研究工作,本文回顧以往關于計算機自我效能感測量的相關研究,并從三個研究發展階段對計算機自我效能感測量研究進行綜述,最后總結和展望了這個方向的研究.
2 計算機自我效能感測量的發展階段及相關研究
2.1 關注計算機任務難度階段
這個階段研究依據計算機使用者能夠完成的計算機難度水平來測量他們的計算機自我效能感的水平.
Murphy等人在1989年編制出了計算機自我效能感測量研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的量表.本研究通過對414位計算機學習者施測,對量表的信度和結構效度分析,最后確定量表.該量表共32個題項,題項是以“我自信”為主句,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計分.研究者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初級計算機技能(Beginning Level Computer Skills)、高級水平計算機技能(Advanced Level Computer Skills)、主機技能(Mainframe Computer Skills)三個維度[4].該量表每個題目都是針對一項特定的計算機任務,這使得被試在對量表作答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先前經驗的影響, 而不是出于自己內心的真實評價;同時受限于探索性因素分析本身固有的缺陷,量表所采用的測量模型也有待進一步修正.
Harrison在1992等人對Murphy 1989的研究進行分析.研究者得出了和Murphy量表相似的因素維度,并認為Murphy量表中的初級計算機技能和高級計算機技能代表的是微機技能.此外,研究者還驗證了Murphy量表、計算機態度量表、計算機焦慮量表的并行效度,得出了Murphy量表和另外兩個量表中等相關的結論[5].
后續研究者例如Torkzadeh、Pauline、Reza等人都直接或者間接在Murphy研究的基礎之上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得出了項目的因子維度和研究結論,但是不能擺脫與Murphy相同的研究局限.
2.2 關注學習者主觀體驗的階段
Compeau等人在1995年將結構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代入計算機自我效能感量表(CSES)的開發中,直接從學習者計算機自我效能感特點本身,而不是從計算機任務難度出發進行維度的劃分,經過驗證性因素分析反復修正測量模型,編制出了計算機自我效能感量表,從而顛覆了傳統占統治地位的CSE量表,取得突破性的研究進展.該量表共10個題項,施測過程是讓被試對一系列假設情境下的任務進行回答是否能夠完成,然后對能夠完成的任務的自信程度進行1-10評分,這種方式很好地涵蓋了幅度(magnitude)和強度(strength)[1].
Kate Laver等人在2012年對Compeau D 1995年的量表進行修正,編出了老年殘疾人計算機效能感量表,使之適用于老年殘疾人.Compeau D問卷的題項根據老年殘疾人的實際特點修正,并且在問卷的最前面增設了用于排除不具備能力使用電腦的老年殘疾人的問題,共10道題項,10點量表計分,研究結果表明該量表具備良好的信度和效度[6].
這個階段的研究開始將注意力關注于自我效能感這個心理因素本身的特點,以被測試者的主觀感受為依據來測量水平.
2.3 關注自身概念內涵擴展和測量對象深化的階段
Hsu于2001年在計算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不再只停留在計算機技能上,而是上升到對計算機道德層面的研究,將內涵擴展到了計算機使用過程中涉及到的道德倫理,并編制出了道德計算機自我效能感量表(Ethical Computer Self Efficacy Scale).研究者將道德計算機自我效能感定義為個人對計算機使用過程中杜絕不道德行為的自信程度.計算機不道德行為有很多方面,例如使用盜版軟件、侵犯他人隱私等,該研究中的量表測量針對個體對自己不使用盜版軟件行為的自信程度.該量表分為三個維度:合法使用和保存、勸阻非法共享行為、合法共享軟件,共12道題項,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計分[7].
Stephens在2006年為了測量商業專業學生和教師的計算機自我效能感,編制出了商業計算機自我效能感量表(BCSE),將計算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擴展到了具體某一專業人群.該量表包括了商業專業人群在日常專業活動過程中常用的13類計算機技能,例如處理郵件、文件管理、文件壓縮軟件使用等,每類技能都包含了題目不一的題項,總共102個題項,采取封閉式回答(是/否)和10點量表計分相結合的方式[8].
James Brown在2007年編制成人計算機效能感量表(CSESA),研究者希望該量表能夠作為區分不同主觀計算機機能的不同年齡成年人的測量工具,同時也可以應用于計算機課程培訓的評估中. CSESA包括計算機硬件效能感、軟件效能感和網絡效能感三個維度,每個維度12個題項,總共36個題項,釆用李克特6點量表計分,研究結果表明CSESA具有良好的信效度[9].
Thangarasu在2014年在其研究中提出了面向教師的計算機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編制出了教師計算機自我效能感量表(Teacher Computer Self Efficacy Scale),該量表涵蓋了教師職業日常教學工作中最常用的6大類計算機操作機能:基礎計算機操作技能、Word操作技能、Excel操作技能、PPT展示操作技能、因特網操作技能、教師計算機使用技能,每一類技能包含11個題項目,共66個題項,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計分.該量表針對專門職業進行編制,為今后其他不同職業計算機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編制研究提供了借鑒[10].
這個階段的研究在繼承關注學習者主觀體驗階段的研究理念的同時,開始對計算機自我效能感概念的內涵進行不斷擴展,同時將測量工具的研究深化到了專門針對商業專業人群、成年人、教師職業等特定人群的測量.
2.4 國內關于計算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李宏利在2004年對國外的自我效能感(Computer Self-efficacy, CSE)研究進展和CSE對計算機操作的重要影響進行了綜述,該文章希望通過對國外研究的綜述,為國內研究者展開對CSE心理學研究提供啟示.文中探討了CSE的分類問題,在原有CSE分類(一般CSE與特殊CSE)基礎上,提出了軟件CSE與硬件CSE,最后討論了影響CSE的各個變量以及這些變量間的關系[2].
王靖在2010年編制出了國內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計算機自我效能感量表,作者在對1986-2006年間CSE研究歷程的梳理和分析中,延續Compeau D等人的研究理念,從學習者本身出發將CSE劃分為三個維度:幅度(magnitude)、強度(strength)和普遍度(generalizability),并在此基礎上編制題項.經過3稿的修改,最終形成大學生計算機自我效能感量表,3個維度,16個題項,釆用里克特5點量表計分[11].
張中科在2012年編制出了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軟件自我效能感問卷,將CSE的研究內涵擴展到了應用軟件,而不止是局限于原有的硬件、網絡、特定人群等等.該問卷包含3個維度:控制效能、操作效能和學習效能,總共24個題項,采用里克特5點量表計分[12].
其他國內研究者對計算機自我效能感量表也進行了相關研究,例如衷克定在2007年采用Barbeite 2004年的CSE問卷做了針對國內在校大學生特性的修正,并對計算機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究[13];陳秋珠在2012年中小學生網絡自我效能感問卷進行了初步編制[14];孫先洪在2013年在研究中采用Albion 2001年和Mills 2003年的CSE問卷做了針對高校教師進的改編和信效度檢驗等[15].
國內近幾年已經有不少關于計算機自我效能感測量的相關研究,但是主要集中于學生群體,尤其是大學生群體,研究前較窄,研究也不夠深入.
3 總結與展望
總的來看,國外關于計算機自我效能感測量的研究已有了20多年的時間,經歷了三個研究發展階段,目前已經有了較成熟的量表其中包括許多針對特定人群的量表,但在國內文化背景下不并不一定適用.國內盡管對計算機自我效能感在近幾年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目前研究對象單一,主要以大學生群體為主,并且目前還沒有一個被大家廣泛接受的測量工具.因此對于國內的研究者們來說,未來應該對國外成熟的量表進行更多的本土化研究,或者在自我效能感理論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開發適合我國文化背景的計算機自我效能感測量工具.同時在計算機信息技術對各個領域和人群帶來深遠影響的背景下,未來研究者們應該開發出符合時代背景發展的計算機自我效能感測量工具,例如在社會在入移動互聯網的背景下,開發移動設備的計算機自我效能感量表,探究移動設備自我效能感的心理結構,以及與傳統計算機自我效能感的差異;老齡化趨勢日趨加速的國情下,開發針對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量表,研究和幫助計算機老年學員等等.
參考文獻:
〔1〕Compeau D. Computer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nitial test. MIS quarterly[J].1995,19(2):189–212.
〔2〕李宏利.計算機使用中的自我效能感[J].心理科學進展,2004,12(4):561–566.
〔3〕Kher H V., Downey JP, Monk E.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computer self-efficacy change trajectories during training[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3,29(4):1816–1824.
〔4〕Murphy C a., Coover D, Owen S V.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omputer Self-Efficacy Scale.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J]. 1989,49(4):893–899.
〔5〕Harrison AW, Rainer RK. An examination of the factor structures and concurrent validities for the computer attitude scale, the computer anxiety rating scale, and the computer self-efficacy scale[J].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992,52(3):735–745.
〔6〕Laganà L. Enhancing the Attitudes and Self-Efficacy of Older Adults Toward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Results of a Pilot Study[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8,34(9):831–843.
〔7〕Kuo F Y, Hsu M H.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thical computer self-efficacy measure: The case of softlifting[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1, 32(4): 299-315.
〔8〕Stephens P. Computer Self Efficacy Scale: Accseement of The Computer Literacy of Incoming Business Students[J]. 2006,34(1):29–46.
〔9〕Brown J. Developing and Using a Computer Self-Efficacy Scale for Adults[C]. In: 24th Annual Conference on Distance Teaching & Learning. 2008:1–5.
〔10〕Thangarasu S, De Paul SV.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eacher Computer Self Efficacy Scale[J].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14,19(1):33–39.
〔11〕王靖.大學生計算機自我效能感問卷的開發與應用[J].開放教育研究,2010,16(2):90–97.
〔12〕張中科.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軟件自我效能感問卷編制及其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2012.
〔13〕衷克定.大學生計算機自我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理論探討,2007,5(169).
關鍵詞:農遠應用 多媒體教學 應用經驗
1、學校電教設備基本情況。我校先后投資二十多萬元新建兩個微機室,新添置33臺教師用聯想臺式機,每三位任課教師共用一想電腦。并且安裝了光纖寬帶,為每間教師辦公室配備了寬幅針式打印機,為每個年級組配置一套多媒體投影設備。
2、設備安裝情況。以農遠設備為核心,用網線將各個辦公室的電腦(包括中心小學和鎮教委的)和微機室的計算機連接起來,組成一個局域網,可以共享內部資源。
在遠程教育接收機安裝windows2003服務器系統,安裝iis互聯網信息服務軟件,制作并學校網站。這樣每一臺局域網的機器都可以在ie地址欄鍵入“”瀏覽本學期的農遠資源(辦公室的計算機桌面有快捷方式),或鍵入“http://192.168.1.253”瀏覽自己學校的網站。外網計算機可鍵入“http://sdwczz.省略:800”瀏覽武城鎮中學網站。
3、教師培訓情況。農遠工程實施以前,學校能制作課件并用到教學的老師屈指可數。隨著農遠工程的實施,我校派兩名教師參加了德州市的遠程教育骨干教師培訓。培訓后,骨干教師能進行設各的日常維護,以及處理一般的軟、硬件故障。我校繼而分學科對全體教師進行了農遠工程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是:①農遠工程概況;②教學資源的查找和篩選;③遠教資源的應用;④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修改。經過培訓,大部分教師了解了遠程教育工程的意義,知道了資源的查找方法。上級主管部門利用暑假休息時間,在教師進修學校分批對我校一線教師進行了正規的計算機培訓,為更好的應用電教設備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資源的保存和管理。
4.1 學校原有光盤資源的整理。本校是市電化教育示范學校,擁有大量的教學磁帶、錄像帶、光盤及一套完善的借閱制度。隨著教材的更新,原有的部分教材的錄像帶和磁帶等已經沒有使用價值。針對這一情況,學校抽出教師對實驗室存放的大量的電教資源進行了整理,將有價值的電教資料分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學、政治、體育、信息技術、綜合幾個大類進行了整理、編號,建立檔案放入遠程教育室中,并在網上鄰居里放入光盤資源的電子檔案。老師可以從辦公室里調出電子檔案直接查找到自己學科需要的光盤資源。
4.2 農遠資源的下載和保存。自農遠設備授權后,我校就堅持按時接收衛星IP教學資源,D盤40G的容量用不多長時間就存滿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把資源直接設置為下載到E盤(有80G)。空間再不夠時,就刪除與教材不符的一些學科資源(如:北師大語文、蘇教語文等),保留原有的文件目錄結構。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減少了硬盤空間的占用,對教師和學生訪問遠程教育資源沒有太大影響。
對于與教材同步的課程資源,我們分年級、分學科刻錄成DVD數據盤(用“分區段”刻錄的格式,可多次添加新文件),將有價值的、典型的課堂實錄刻成DVD視頻盤,以長期保存。
4.3 教師自己制作的課件的保存。我們把學校教師自己制作或修改的課件放到網上鄰居的一臺機器的共享目錄中長期保存,供其他教師使用或參考。
5、資源的應用和創新。
5.1 舉辦活動促進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
5.1.1 看:學校本著教育改革首先改變教師,讓教師從傳統的教育觀念和課堂模式走出來,充分認識和體會課改的精神,學校充分運用現代遠程教育的資源優勢,組織教師看“課程資源”模塊,開闊教學思路;看“教師發展”模塊,讓廣大教師目睹名師風采,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博采眾家之長。在看中學,在看中交流,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加強自身的業務培訓學習,總結教育經驗,提高課堂教學藝術,促進自己的專業化成長。
5.1.2 議:看只是學習的一種方式,為了更好地把別人先進的教育思想、高超的課堂教學藝術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能力,開展了“議”的活動,實現遠程教育資源與學科教學的優化整合,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一是針對所看的課程資源議一議,哪些對我們有用,哪些適合我們學校的教育現狀,進行篩選整合,用于實際教學中;二是與名師課堂相比較,反思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差距,確定提高方向;將學習到的先進的教育理念、成功的課堂教學模式、高超的教學藝術運用到自己的實踐中去,優化自己的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益。一句話,議如何學為己用。
5.1.3 課:看、議只是方式,不是目的。組織活動的關鍵是使教師通過學習能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最終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和日常班級管理能力。為促進現代教育資源在學校日常教學中的應用,學校組織實施了“每人每學期上一節電教公開課”活動,要求必須使用課件。學校分學科安排聽評課,促進教師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把能力轉化為實踐。通過聽評課活動,教師應用多媒體上課的水平提高了,涌現出一批形成了獨特的教學風格的應用高手,上級主管部門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5.2 信息技術的正常使用。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教師已能體會到新教育技術對于傳統教學的優勢,一部分教師已自覺將現代教育技術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去。
現在我校教師對遠程教育資源和互聯網資源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使用,或通過瀏覽資源備課,學習新的教育教學方法;或將視頻(如:安全教育、愛國主義電影等等)通過有線發送到每一間教室的電視機上;或將課件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或將課程資源里面的文本資料打印下來,讓學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