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消費者決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差序格局;網絡社會;人際信任
差序格局的概念最早由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提出,他認為中國社會結構就像漾起的一圈圈波紋,以自我為中心逐漸擴散形成“差序格局”。費先生的語境是傳統鄉土社會,面對社會的變遷和互聯網的崛起,差序格局在網絡環境中存在的特點、產生的流變成為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使用量化的方法,對網絡中差序格局的特征與流變進行分析,并探討流變背后深刻的歷史、技術、社會原因,對網絡社會中差序格局進行多維理論詮釋。
“差序格局”的概念化與測量
1.“差序格局”的概念化。本研究使用“厘差定序”的方法,對網絡社會中的差序格局進行測量。首先通過計算不同圈層相對中心的差等距離,確定個體的社會網絡結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測量個體行為“序次”的變動程度來確定差序程度的強弱。概念里的“差”是靜態的差等結構,即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系逐層向外擴展的類似同心圓的模型。本研究以“由私到公”的順序選取“家人、親戚、朋友、同學/同事、陌生人”五種人際關系為“差”的測量變量?!靶颉眲t強調個體動態的行為模式,即個人如何對待不同圈層中的對象。本研究使用關于信任的測量題器,測量個人對不同人際關系圈層的信任水平(S)來判定“序”的程度,并將序的程度分為四級。2.問卷設計與數據統計。研究通過網絡問卷調查共回收202份問卷,有效問卷196份,并運用SPSS進行分析。研究參考RotterJ的人際信任量表(ITS),以“微信人際交往中的信任水平”為主題設計問卷,包括人口統計學信息、對人際關系結構的測量、對個人與不同圈層的人的信任程度的測量、對差序結構松散程度變化的測量四大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是核心,共8個問題,每個問題形成一個對家人、親戚、朋友、同學、陌生人的五點評分矩陣量表。五個圈層最終根據8個問題得到各自的總分,這個分數即為本圈層信任水平,根據這個值劃定圈層的“序”。網絡社會中差序格局的呈現特點1.網絡社會中差序格局的存在特征通過頻次統計發現,82%的人使用微信的目的是聊天和社交,且62%的人好友數量都在150人之上。這證明微信是網絡社會重要的社交工具,對微信中的人際關系網絡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網絡社會存在類似鄉土社會的人際關系結構。數據分析顯示,五種人際關系真實存在于網絡人際關系中,且比例有所不同,超過七成的人表示好友中最多的是同學同事,最少的是陌生人且數量不到20%;人們依然傾向于將陌生人放置在個人社交網絡的邊緣,并表示更愿意花費時間和家人、朋友等親近的人聊天。不過有趣的是,與親戚相比,人們更愿意花時間與陌生人交往。傳統的差序格局中,親戚與個人存在血緣關系,僅次于父母和兄弟姐妹;但在網絡社會中,人們卻表現出對于親戚圈層的疏離。(2)網絡社會存在自我中心的差序格局。通過計算各圈層信任程度(S),得到S值分別為:家人36.4、親戚29.6、朋友31.7、同學/同事26.9,陌生人16.6。將各圈層值劃入“序”的程度,發現個人對家人的信任程度最高為“四度”;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為“三度”且差別不大,但對親戚的信任程度低于朋友,這與傳統差序格局特點不一致;陌生人為“二度”且與上一層的差距較大,說明雖然網絡賦權個人與更多人交流的機會,但與陌生人之間仍然存在著不可彌合的信任鴻溝。2.網絡社會差序格局更為緊湊化通過分析發現,超過半數的人認為微信聊天使他們與家人的距離更親密,40%認為無變化,極少有人認為更加疏遠,網絡差序格局的內邊界呈現向內移動的趨勢。關于外邊界的變化,數據顯示個人在網絡中對陌生人的信任程度比現實中更強,與網絡中陌生人相處更加放松,更愿意展示自己的想法,并覺得對方產生危害的可能性更小。但是,與現實相比,人們卻不容易接受網絡中陌生人的推銷,這可能和當面拒絕難度高以及擔心網絡詐騙等因素有很大關系。3.文化程度成為影響差序程度的顯著性因素。本研究選取性別、出生地、文化程度三種人口統計學因素,觀察它們是否對個人差序程度產生影響。首先要對差序程度的測量進行規定:定義差序格局中“距離值”為各圈層到個人中心的距離,通過計算各圈層與相鄰圈層“距離值”的差值得到“距離差”,對各圈層“距離差”的均值、標準差進行計算,進而求出標準系數來表示差序程度。分別將性別和出生地與差序程度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二者對差序程度的影響并不顯著(均t<2)。通過對文化程度與差序程度進行方差齊性檢驗和F檢驗,發現文化程度對差序程度影響有顯著性差異(p=0.208>0.05),文化程度低的人可能對網絡陌生人存在更多恐懼與偏見,對家人和親戚的重視程度也更高,更加回歸鄉土色彩。
差序格局流變詮釋的三重維度:歷史、技術、社會
1.社會歷史變遷顛覆傳統“家”的概念。在中國傳統社會中,血緣與地緣關系是人際交往中重要的紐帶和聯系,親戚、街坊等在差序格局中處于核心地位。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城市化發展使許多農村人開始進城打工,地理隔離也一定程度拉開了個人與親戚的距離。但是,中國仍然難以擺脫根植于骨子里的小農社會思想,雖然“家”的概念一定程度上被顛覆,但是以“己”為中心的差序結構卻長久存在。2.技術賦能“差序格局”緊湊化。在互聯網興起之前,人們與父母的交流僅限于面談、書信等傳統方式。隨著移動電話、網絡聊天、視頻語音通話等高效高質的交流方式走進視野,網絡技術的發展成為推動差序格局內邊界向中心移動的重要力量。同時,技術也使人與人的交流成本更低,更加方便快捷。網絡的匿名性也為與陌生人交流提供了保護屏障,人們能更加坦然地展示自我,差序格局的外邊界也逐漸向內移動,整個網絡差序格局更加緊密化。3.文化程度反映社會階層,影響個人差序格局。個人的文化程度代表受教育程度,也代表了個人知識文化水平。由知溝理論和數字鴻溝理論可知,雖然網絡信息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但是要彌合鴻溝仍然相當困難。文化程度不同使得人們對社會的認識存在自我偏見。其次,文化程度不同,社交圈也存在很大差異,對社交的理解以及對不同人的親疏態度都受到周圍圈子的影響。因此,這可能會導致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對社會關系有不同理解,進而產生不同的態度和行為,從而對個人差序程度產生影響。
本研究發現,網絡社會中確實存在著中國傳統社會“差序格局”的人際關系結構,且與傳統中國社會相比產生了流變,具體表現為:一是人們將朋友關系視為“私”的程度超越了親戚關系;二是網絡社會“差序格局”的內外邊界都呈現向內移動的趨勢,展現出更為緊湊的差序格局。網絡差序格局的呈現,有著深刻的歷史、社會與技術發展內涵。
參考文獻
[1].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胡安寧.差序格局,“差”“序”幾何?[J].社會科學,2018(01).
[3]羅漢洋,于素敏.我國B2C電子商務中消費者信任維度的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8(17).
[4]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8.
[5]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6]高盼盼.熟人社會與陌生人社會人際信任的構建[A].“決策論壇——經營管理決策的應用與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6.
[7]王建民,宋金浩.網絡空間中的差序格局——“眾籌”的社會學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2016(06).
[8]張積家.容器隱喻、差序格局與民族心理[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5).
[9]孫群,姚本先.大學生安全感、人際信任及其關系研究[J].衛生軟科學,2009(23).
[10]李嵐冰,呂新艷.大學生群體微信使用意向分析與實證研究[J].情報科學.2016(34).
[11]文夢雪,陳竹.“90后”大學生人際信任的現狀[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