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學翻譯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翻譯目的論認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首要關注的是譯作的目的,這個目的決定了譯者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翻譯方法和策略最終才能產(chǎn)生功能上能滿足需要的譯文。因此,譯者必須知道為什么要翻譯原文以及目的語的文本功能是什么。正如賴斯和維米爾那本書的書名所提示的那樣,他們提出翻譯目的論是為了找出一套能夠適用于所有文本的通用型翻譯理論模式。然而,目的論實際上無法擔任此種重任,它是一種宏觀性的外部翻譯理論,并沒有對具體的翻譯過程以及原文的內容及美感給予一定的關注,而是關注翻譯之前的目的語中行動參與者以及外部因素等方面的分析。但是,某些人對于目的論的希望卻讓其在很多方面陷入了尷尬的境地,遭到了眾多學者的質疑和批判。根據(jù)諾德的歸納,當前學術界針對目的論的批判聲音主要來源于十個方面,即行為不一定都有目的性,翻譯也不一定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功能理論超越了翻譯界限,目的論本身并不是創(chuàng)新理論,功能理論的基礎并不依靠經(jīng)驗總結,并導致了唯利是圖的翻譯人員出現(xiàn),它與原文并不能保持高度一致,其實質只是一種編譯理論范疇,并不能適用于文學翻譯領域,還具有文化相對性等。然而,張南峰卻認為諾德的歸納與總結方面也有自身的問題存在,即他認為諾德對于目的論的適用范圍有所夸大,妄圖用其指導所有的翻譯實踐活動而忽視了具體翻譯實踐中的不同翻譯特點,造成了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二、文學作品翻譯中的目的論
(一)文學作品的非目的性
翻譯目的論宣稱是通用理論,但實際上僅對一些非文學文本與其他少數(shù)文學文本奏效,這是因為真正的文學文本有著較為復雜的創(chuàng)作風格,或者其根本就沒有較為明確的創(chuàng)作目的。具體來說,首先我們應該很好地區(qū)分什么是文學作品什么是非文學作品。文學作品具有虛構性、目的的不顯著性和讀者的不確定性。因此,在翻譯文學作品時就不能按照翻譯目的論的要求以通用的翻譯理論去限定對文學作品的翻譯。而對文學作品的翻譯,譯者更應該考慮的是向本國的讀者介紹優(yōu)秀外國文學作品。但從目的論的角度看,純文學作品的翻譯幾乎是沒有意義的。這就涉及到目的論的功利性問題。正如陳大亮指出的那樣,目的論已經(jīng)讓翻譯行為具有了獲取金錢與財富的商業(yè)性目標,久而久之就使得翻譯行為成為了一種庸俗的功利性商業(yè)行為。因此,目的論最終讓翻譯者的內省成為了泡影。而翻譯的真實目的應該是以目的受眾作為根本性接收者的語言文化轉化行為,一般要在特定的語境中產(chǎn)生。對于文學翻譯而言,文學作品并不是物質實體,也許也很少能為譯者帶來實際的物質利益。與非文學翻譯不同,文學翻譯更注重譯作是否能傳達出原作要想讀者表達的藝術美感以及人生的體驗和富含哲理性的感悟等,它是要把文學作品中的精神內涵傳達給目標語的受眾,否則,文學翻譯就是純粹的文字翻譯,它將失去人學的特征。一般來說,文學語言具有深刻的聯(lián)想內涵,以詩一般的語言給讀者以各種美的體驗。品味文學作品的過程就如同品茗,不同的讀者對個中滋味也會有百般的解讀。著名翻譯學者許淵沖也曾提出,“文學翻譯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一般譯者可對社會作出貢獻,但文學翻譯卻需要創(chuàng)造才能,因為文學翻譯是藝術”。在目的論者看來,只要能滿足翻譯行為的需求人的要求就可以算是成功的翻譯活動,它不需要譯者要尊重作品的原文,只要能夠達到語句通順連貫就可以。因此,弗米爾也進一步認為,翻譯行為的好壞,并不是基于其是否具有原文的語言特征與文體風格。這樣就使得原文在翻譯過程中其主體性很大程度上被弱化了,而僅僅是以翻譯委托人的要求為先決條件。但事實上,文學翻譯是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需要譯者具有敏銳的感覺和深厚的文學鑒賞力及獨到的表現(xiàn)力。這并不像目的論中所說的那樣,只要能滿足翻譯委托人的需要就能算做好的。所以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目前許多文學翻譯作品在市場上并不受鑒賞水平較高的讀者的歡迎。如若譯者抱著功利的想法去譯文學作品,其譯文質量可想而知。一味地沖著市場銷量而去的譯作,不僅極少能正確地表述原意更談不上給譯文讀者以藝術美的享受。
(二)文學作品的非實用主義
文學是“非實用主義的”,它給原文或譯文讀者的審美體驗并不能夠如同那些科學性體驗者,能夠感受到直接且實際的目標。實際上,有時候它只是作者個人的一種情感的抒發(fā),或者是描述事物的一般情況。翻譯目的論在形成之初,只是為了解決翻譯過程中的一些具體問題,要讓翻譯能夠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并盡可能滿足顧客的翻譯需求,并根據(jù)顧客的需求來進行翻譯策略的實際調整。但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目的論卻不其然地走向了功利性的方向,很多目的論者認為翻譯就應該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而進行主觀性的翻譯操作。這就造成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會對原文進行大幅度的改寫、增添或者是刪減進而對原文的文本進行削弱。似乎只要譯者能在原文中獲取到足夠的信息,原文的文本最后被譯成譯文后哪怕是被改動得面目全非也不為過。這樣做在不強調文學性而強調實用性的非文學翻譯中是具有一定合理性與可行性的,在非文學翻譯中,其主要目的就是完成交流與溝通,這樣的翻譯便算是成功。但是在文學翻譯中,這樣做無疑是一種巨大的犧牲。經(jīng)過對原文本的占有和掠奪以及刪改后,原文的文學性和藝術性也被大大地削弱了。
(三)目的論在文學翻譯中的主體性缺陷
同時,目的論中存在一個顯著的缺陷,目的論以譯者的主體性至上、以翻譯委托人的需求至上。這樣固然能使譯員的主體性發(fā)揮到最大程度,但是卻容易使得翻譯真正的目的變得混亂。皮姆對目的論提出這樣的批評,翻譯一旦被目的與組成要素所控制,其翻譯內容就顯得微小而讓翻譯陷入到了虛幻的境地當中去了。很多時候翻譯委托人并不了解什么是翻譯及如何去翻譯,只能給譯者提出一個模糊的翻譯目的構想。其中就出現(xiàn)著幾個重要的問題:委托人的翻譯要求是否合理?委托人滿意是否亦即翻譯目的合理?適合讀者需求的翻譯成果是否具有文學性?特別是在翻譯文學作品時,很明顯翻譯委托人是不能強求譯者具體一定要達到什么樣的翻譯效果。因為在具體翻譯文學作品時,不可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對等。正如紐馬克曾指出的:翻譯過程中幾乎不可能實現(xiàn)對所有意義的全面覆蓋,只能說翻譯要最大程度地接近于原文意思。那么,在非文學文本的翻譯中,其目的只是為了揭示某些真實情況,而對于那些額外的信息可以不去顧及。這樣的翻譯反而更為準確。因此,文學翻譯如果能夠照顧到一定范圍內的準確性,就是成功的翻譯了,因為翻譯行為不僅要翻譯出原文的內涵,還要照顧到指示意義,這兩種意義可能是多方面的,而翻譯只能捕捉其中的一部分。
三、結語
每個民族在其形成、發(fā)展、壯大的過程當中都會形成獨特的風俗習慣,這種約定俗成的民族文化是其他沒有參與文化建設的外人很難理解的。比如說對動植物或顏色態(tài)度的不同。
(一)動植物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喜歡的動物或植物,不同的民族對同一種事物的態(tài)度也有可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dog,英語中有大量俚語: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Everydoghasitsday(人人都有幸運之時);Heisaluckydog(幸運兒)等都表現(xiàn)出對狗的喜愛。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狗是受人鄙視的動物,一般帶有狗的習語都是含有貶義色彩的、罵人的話語。比如“豬狗不如”“狗仗人勢”“走狗”“狗腿子”等。又如貓頭鷹,在中國是不吉祥的,預示著要死亡的鳥;而在英國等一些國家則被認為是智慧的象征,“aswiseasanowl”,owlish都是形容人像貓頭鷹一樣聰明。另如goat,中國人認為goat(羊)是溫順、聽話的動物,但在西方國家有“色鬼”“犧牲品”的意思。
(二)顏色鑒于各地所處地理環(huán)境與生活處境各異,顏色詞帶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偏差,而即便是相同的色彩,從東西方環(huán)境和文化角度來說也包含著各自迥異的含義。中國紅代表大吉大利,是喜慶、美好、歡快的象征,在結婚宴席等大型慶?;顒由?,都以紅色為主調來裝扮環(huán)境、突出氛圍。中國的鞭炮是紅色的包裝,過年的對聯(lián)一定是紅顏色的,送人的一定是“紅包”,“開門紅”蘊涵的一定是好運開始的寓意。另外,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紅”代表和年輕女子有關的事物?!凹t妝”是女子的衣著,“紅顏”指美麗的女子,“女紅”指以女人手工制作出的傳統(tǒng)技藝。然而英語中的“red”和漢語中的“紅”所代表的意義就有所不同。例如“paintitred”的意思是意為“把某事物描繪成駭人聽聞的樣子”,這樣就含有貶義。在中國,白色意味著悲愴、哀傷和死亡。同樣的白色在西方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意思,它是潔白和純真的化身,在教堂,結婚的女方身著飄逸的白婚紗,喻示著純潔和貞潔。而在中國,充滿喜氣的紅色卻在西方象征著戰(zhàn)爭、對抗、流血,總之和暴力甚至死亡密切相關。外國翻譯家在翻譯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時,對這部著作的書名就采取了回避態(tài)度。而是使用了《石頭記》這個與紅色無關的名字。這樣的翻譯既保留了原著的開篇本意,又不至于讓西方人一看書名就產(chǎn)生排斥反應,從而達到了很好的翻譯效果。再比如在翻譯《紅樓夢》時便對“紅”做了靈活處理: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劉姥姥醉臥怡紅院。譯者把“怡紅院”譯為“GreenDelights”而不是“RedDelights”,主要是從西方文化角度出發(fā),使讀者更容易理解,信息對等轉化,從而達到翻譯的目的。
二、價值觀念對翻譯的影響
價值衡量會因為文化審美差異而產(chǎn)生不同的結果,這是地域文化和東西方文化差異構成的結構原因,也是區(qū)域文化的深層烙印,它深刻左右人們的心態(tài)、視角和審美方式。
(一)道德觀念西方法律文化是一種個性化突出的以人為本的法律觀,崇尚個人自由和個人維權思路。于這種利益環(huán)境脫胎下生成的人性文化,這種體現(xiàn)生命個體意識,高揚公平、奮斗以及自由的人文思想嚴重沖擊著東方地域文化和法律意識?!癷ndividualism”這樣的價值觀到了中國漢語中則是“個人主義”,完全成為一個貶義詞,它與“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相背離,在中文中被解釋為“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fā),把個體利益放在集體利益之上,僅顧自己,不顧別人”的觀念和做法。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對于這種“喻于利”的小人,是要受責、挨罰的,嚴重者還要入刑。
(二)神話傳說不同的沃土孕育出來的文化是有區(qū)別的,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學作品也是異彩紛呈。要想深入地解讀作品,把握文中的思想,就必須了解其形成文化背后的沃土。古希臘、羅馬傳統(tǒng)文化中的神話故事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得非常頻繁,許多西方文學藝術家們都曾從古希臘、羅馬神話中尋找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素材。在莎士比亞的戲劇創(chuàng)作過程中,多次出現(xiàn)引用了古希臘、羅馬神話的場景,極大地豐富了文學作品的表現(xiàn)效果。但是如果對希臘、羅馬神話故事的了解不充分,就不可能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所要表達的深刻思想。所以在翻譯工作中,需要有效把握多元文化下的表達方式,通過掌握神話的內涵思想,傳達出原語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就最廣為人知的“阿喀琉斯之踵”來說,“ShynessisherAchilles’heel”。Achilles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位戰(zhàn)爭英雄,他的母親在他出生后把他浸到冥河中洗浴,這樣他的身體就可以刀槍不入,然而入浸的時候他的母親是握著他的腳踵的,這成了他的致命弱點,結果他被對手用箭射中腳踵而死,所以“Achilles’heel”代指一個人的致命弱點。所以“ShynessisherAchill’heel”是“害羞是她的致命弱點”的意思。明白了這些神話故事,有助于翻譯工作的進行。
三、多元文化下的翻譯策略
對于不同語言的文學作品的翻譯,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表面論述上,關注文化間的差異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做到“信、達、雅”的信息完美傳遞。翻譯的終極任務就是拉近作者和讀者的關系,在中間架起一座橋梁,有效地傳遞信息。魯迅在《拿來主義》中曾經(jīng)極力呼吁要學會“拿來”,這是基于他對中國文化的認識而提出的一種文化立場?!拔覀兊奈幕浜?,無可諱言,創(chuàng)造力當然也不及洋鬼子,作品的比較的薄弱,是勢所必至的,而且又不能不時時取法于外國。所以翻譯和創(chuàng)作,應該一同提倡,決不可壓抑了一面,使創(chuàng)作成為一時的驕子,反因容縱而脆弱起來?!奔热皇欠g,就要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翻譯,實際上也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從魯迅所譯的《死魂靈》可以明確地看到他通過積極能動的翻譯活動,對促進中國文化所作的貢獻。在充分認知了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對異文化采用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與氣魄,推動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翻譯的實質是作為一種“文化活動”存在的,語言是服務于文化思想的表達的,文化的性質決定了翻譯的藝術形式。在小說《名利場》中有這樣一段描述:“SheisjustasrichasmostofthegirlswhocomeouttoIn-dia.Imightgofarther,andfareworse.”在這段話中,并不能只靠詞匯的表面意義進行翻譯,它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正如楊必所翻譯的,“跟那些出國到印度去的女孩們比一比,她不見得窮到哪里去。說不定我左等右等,反而挑著個不如她的”。在原文學作品中,并不是要強調路程的遠近和所花路費的多少,所以譯者將原文蘊涵的深層內涵結合文中的語境轉化成了漢語的表層結構,反映了原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減少了文化差異帶來的隔閡。
四、結語
[論文摘 要] 闡釋了功能翻譯理論和文學翻譯的內容與特點,分別探討了文學翻譯中文本規(guī)約、忠誠理論和語義及交際翻譯策略的體現(xiàn),提出了功能理論對文學翻譯也具有一定適用度的觀點。
1、引言
翻譯研究中的功能途徑起源于功能語言理論,受到弗斯(J.Firth)和韓禮德 (M. Halliday)等人的功能語言學和海姆斯 (D.Hymes)的交際能力論學說的影響。當前,從功能角度研究翻譯,可分為微觀和宏觀兩類(張美芳2005)。前者指以英國學者為主從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及語用學為基礎的語篇分析學角度入手,用較固定的框架研究語篇功能;后者則是以德國學者為主,從賴斯(K.Reiss)的文本類型學、弗米爾(H.Vermeer)的目的論和諾德(C.Nord)的功能加忠誠理論入手,強調譯文在目標語境中的功能及依據(jù)不同語篇功能而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文學文本用形象的語言,塑造藝術形象,反映深邃的歷史和浩瀚的社會現(xiàn)實,讓讀者從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從而得到美的享受。文學翻譯則不僅要譯出原文的意義,更要譯出其中的感情和韻味。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是否適用于文學翻譯則是國內外學者爭論的焦點。國內部分學者研究認為功能派適用于文學翻譯。如陳剛和胡維佳(2004)從功能派角度比較了《紅樓夢》中詠蟹詩的兩譯本;文軍、高曉鷹(2003)運用功能理論來闡釋了文學翻譯批評理念;吳南松(2003)、王小鳳(2004)分別探討了功能翻譯理論在文學翻譯批評中的適用性。這些研究都表明功能翻譯理論同樣適用于文學翻譯。呂鳳儀、何慶機(2009)則從功能派指向性、目的論和功能文本類型學等角度指出功能理論不適合于文學翻譯。本文嘗試從文學翻譯實例出發(fā),分析功能翻譯理論對文學翻譯的適用度,探討其是否適用于文學翻譯。
2、理論源流與特點
2.1 功能翻譯理論內容與要點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是指以“側重功能或文本功能”的視角,研究翻譯的各種理論(Nord,2001)。其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弗美爾、賴斯和曼特瑞(J. Manttari)為代表,分別提出了目的論、文本功能類型學和翻譯行為理論;第二階段核心人物為諾德,提出了功能翻譯類型學和忠誠原則。第二階段中霍恩比(M. Hornby)、霍尼(H. Honig)、庫斯摩爾(P. Kussmaul)和阿曼(M. Ammann)等也推動了該理論的發(fā)展。
2.2 文學翻譯內容與主要特點
文學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和戲劇等類型。各類型文學文本又具有其自身文體特征。在翻譯時,不僅要譯出原文的意義,更要譯出其中的感情和韻味,譯文語言應該形象、生動、抒情,具有象征性和韻律感等,給人以啟迪、陶冶和美感。意境是文學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小說、散文、詩歌中。散文的意境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繪,使人產(chǎn)生敬仰、喜愛、感動或憎恨、討厭之情,從而突出意義,產(chǎn)生意境。詩歌的意境產(chǎn)生有多種因素----講究節(jié)奏、韻腳,講究用詞、句式,要有形象。翻譯詩歌時要反映出這些特點,要求譯文高度真實,否則便難以傳達原詩的新鮮和氣勢。從功能翻譯理論視角看,文學文本是“創(chuàng)造性作品”,屬于表情型文本,作者或發(fā)送者地位顯著,傳遞信息的形式特別,語言具有美學特點。文學文本的語言具有審美的特點,文本側重形式,譯文的目的在于表現(xiàn)其形式,可采用仿效、忠實原作者的翻譯方法(Munday 2001)。
3、功能理論與文學翻譯例析
3.1 文本類型學與文學翻譯
賴斯的文本類型理論是功能翻譯基礎理論之一。按其觀點,語言文本類型理論可幫助譯者確定特定翻譯目的所需的合適的對等程度。如上文所述,賴斯認為文學文本屬表情型,應采用仿效、忠實原作者的翻譯方法。散文《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早期作品。先生在充滿詩意的語言內表現(xiàn)出了對時光消失的感嘆和無奈,字里行間流露出當時青年知識分子的苦悶和憂傷情緒。本文選用張培基教授(譯A)與張夢井教授(譯B)的譯文進行分析,試圖說明文本規(guī)約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例1. 標題:“匆匆”
譯A:The Transient Days
譯B: Days gone by
“transient” 內涵為“暫短的,轉瞬即逝的” 而“go by” 為“逝去,過去” ?!按掖摇北磉_了作者對時光流逝而感到無奈,作標題使用,透出一股文學語言的美感。譯A中“transient” 與文中主題意義相符,表達出對短暫的無奈;而譯B 中的“go by”體現(xiàn)出的是“時間在逝去”,還有“追悔失去的美好日子”之意,并未體現(xiàn)出作者想表達的“短暫,快”。從譯文對比看,由于對原文詞義的把握差異,譯B的措辭未能表現(xiàn)出表情型文本“審美”的語言特點,所表達的情感不如譯A;從翻譯方法看,也未能完全“仿效、忠實原作者”,語義產(chǎn)生了偏差。下文再舉一例:
例2.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
譯A: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譯B: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but the in my hands are becoming numbered.
譯A中“wear away”表達了“消逝,衰退”之意,是一種形象化的翻譯,吻合原文中的“漸漸”二字;而譯B的“numbered”表示“時日無多”,用于此有點牽強,作者寫此文時年僅二三十歲,用“時日無多”來形容似有不妥,也失去了原文“漸漸”一詞的意味。因此,對于文學作品的翻譯,從文本規(guī)約考慮應注重其語言的感染力與藝術性,從詞義上再現(xiàn)原作情感,體現(xiàn)出其“審美的”語言特點。
3.2 功能加忠誠與文學翻譯
功能加忠誠理論的核心為“翻譯綱要、原文分析及對翻譯問題的分類”(張美芳2005)?!胺g綱要”指翻譯委托人對翻譯提出的要求。理想的翻譯綱要含有譯文的預期功能、讀者、傳播媒介、出版時間和地點等。原文分析為譯者提供決定依據(jù):1)翻譯任務是否可行,2)原文中的信息哪些與譯文功能相關,3)采用何種翻譯策略。翻譯問題主要為語用、文化、語言和文本方面的問題,處理時應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分析翻譯問題的目的是根據(jù)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翻譯措施,但在整個過程中,翻譯功能始終是考慮的焦點(諾德2001)。
3.3 翻譯策略與文學翻譯
紐馬克(P. Newmark)是英國翻譯界元老,其特別鐘情于德國功能語言學家卡爾.布勒的語言功能“工具論模式”,提出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也是根據(jù)語言的功能、文本的目的制定的翻譯策略。語義翻譯的目的在于解讀原作者的思想過程,強調譯文的信息型,交際翻譯旨在解讀原作者的意圖,注重譯文的效果性。在文學翻譯中時常面臨“直譯/意譯”、“歸化/異化”這樣的兩難,從功能角度入手,考慮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則可避免生硬的“兩分法”。
4、結語
綜上所述,功能翻譯理論不僅在應用翻譯領域具有較強的適用性,也能夠解釋文學翻譯中出現(xiàn)特定問題。不可否認,文學翻譯具有復雜性,其翻譯策略具有多重考慮,功能理論的規(guī)定性研究方法和分類有時難以全面而有力地解釋復雜的文學翻譯現(xiàn)象,但功能理論的出現(xiàn)為文學翻譯提供了一條途徑,其對文學翻譯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適用度。
參考文獻:
[1]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何慶機. 國內功能派翻譯理論研究述評[J].上海翻譯,2007(4):16-20.
[4]呂鳳儀,何慶機.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對文學翻譯適用性的學理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9(3):471-474.
論文摘要:本文著重討論文學翻譯中的語言變異及其產(chǎn)生的文體效果。人們在選擇語碼進行交際時會遵循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和語用原則。但是有時為了產(chǎn)生不同的文體效果以達到不同的交際目的,人們常常有意識地違背這些語言常規(guī),形成語言變異,尤其是文學作品中,作者往往通過語言變異產(chǎn)生文體效果,繼而形成作者自己或某一作品的風格。
一、引言
嚴格的講,文學翻譯應該是原著思想內容、形式以及風格準確地再現(xiàn).然而,現(xiàn)實并非總是如此.文學翻譯中出現(xiàn)了多種變異現(xiàn)象.究其原因,多種多樣。同時語言作為人們交流和表達自己思想的工具在不斷的使用過程中,也會產(chǎn)生各種非常規(guī)的使用形式。這些非常規(guī)的語言形式就被稱為語言變異。當這些變異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時,時常會令人們難以揣摩,無從把握。
二、文學翻譯及其變異現(xiàn)象
文學翻譯首先必須明確什么是文學。綜合中外論者對文學一詞的闡釋,我們知道文學具有以下主要特性: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用語言來反映生活、反映現(xiàn)實、表達思想、抒感的,是emotion-centered;它有審美價值,其語篇功能主要是用藝術的語言敘事、畫物、言情,達到感染人、娛悅人、教育人的目的。文學的這些特性也是它有別于其它文體的地方。要說清楚文學是什么雖然不易,但人們卻能很容易地告訴你: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影視等是文學。如此說來,文學語言就該是這些文學作品的語言,文學文體也就該是這些文體的總和。盡管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影視中又能分出各種流派、各種風格的作家作品,但我們的注意力這里主要集中在英語各體類之間的文學共性的東西,即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影視的語言特征及其翻譯。
長期以來,文學翻譯一直被認為是派生的、模仿性的、第二位的文學形式,處于文學研究的邊緣,極少受到文學研究者和文學史家應有的重視。評論文學翻譯的標準大多是先驗性的,重原文文本輕譯文文本。20世紀70年代以后,人們開始對先驗性的“等值”標準提出質疑;描述性的、動態(tài)的翻譯研究應運而生。人們不再用“等值”、“正誤”、“好壞”、“對錯”等標準來評判翻譯文本,而是將翻譯文本中出現(xiàn)的“差異、謬誤、摸棱兩可、多元指涉,以及‘異質’的混亂”視作“文化意識形態(tài)直接影響特定文學抉擇的寶貴資源”。
研究文學翻譯的變異現(xiàn)象,首先要給文學翻譯的常規(guī)與變異下一個定義.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文學翻譯活動首先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與社會學中行為規(guī)范的功能類似。文學翻譯的常規(guī)是用來辨別合適的或不合適的翻譯行為的準則和標準.它由具體的文學翻譯的原則、標準、過程、方法等理論組成.與社會學中的越軌行為一樣,文學翻譯的變異是指違背了文學翻譯常規(guī)的翻譯行為或活動和不恰當?shù)氖褂梅g技巧等行為.文學翻譯作品中的變異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由此更是增加了文學翻譯的難度。
三、文學翻譯中的變異現(xiàn)象及其文體效果
文體學和文學緊密相關,一直被用來分析和評價文學作品。同時它也是翻譯工作者的必修課,翻譯工作者具有文體學知識將有助于發(fā)現(xiàn)原文的特色,從而忠實地翻譯原文。
文體學理論認為,作者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采用的任何符號,一個詞,一個句法,一種修辭手段或是某個敘事角度,都是作者獨具匠心的選擇,都是為了實現(xiàn)某種功能——或是突出主題,或是增強美學效果。因此,譯者一定要對每個對象的功能有清晰的認識,這樣才能忠實地翻譯出原文的韻味,使譯作讀者獲得與原作讀者相近的感受。
下面我們來看不同體類中的不同變異現(xiàn)象及其文體效果。
(一) 小說的翻譯
(1)人物語言的個性化變異
在一部小說中,尤其是在人物眾多的小說中,作家為了生動地再現(xiàn)形形的人物的個性,常常模仿他們各自的語言,使他們說出合乎自己身份、地位、教養(yǎng)、性格的話來,這是作家借人物語言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手段。如馬克 吐溫的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小說的敘述部分即采用了經(jīng)過錘煉的美國當代口語,書中的人物對話更是原原本本的生活語言的照錄,請看哈克與黑奴吉姆的對話:
"Hello, Jim, have I been asleep? Why didn't you stir me up?""Goodness gracious, is dat you, Huck? En you ain' dead-you ain' drownded-you's back agin? It's too good for true, honey, it is too good for true. Lemme look at you, chile ,lemme feel o'you…"
由此例可以看出,黑奴吉姆的語言充斥著訛讀、省音、不合語法、用詞不妥,這些極不規(guī)范的語言不僅僅只是傳遞了一種信息,透過它們讀者可以推測到有關這一人物更多的情況。
(2)敘述時空的混亂化變異
這一特點主要存在于一些現(xiàn)代派小說中。傳統(tǒng)小說的敘述總是時空脈絡清晰,要么依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描述,要么采用倒敘,即使多有場景變化,但時間和空間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而在一些現(xiàn)代派的作品中,由于作家對心理現(xiàn)實刻畫的追求,也由于作家的創(chuàng)作觀念及手法的緣故,如意識流手法的采用,常常使得時空變化模糊不清,作品中的人物思維、語言混亂無序,過去的、眼前的,想象中的人和事,紛亂一團,語言缺少了形式上的邏輯關連,變得毫無條理,不完整的句子很多,給理解帶來了較大困難。此時我們要引入一個文體學中的概念---前景化(foregrounding)。它是指通過一定的手法將需要表達的事物或現(xiàn)象突出地表現(xiàn)出來。通常它通過對標準常規(guī)的系統(tǒng)違反來達到,是引人注目的、新穎的。意識流小說往往描寫人物混亂流動的意識,因此在語篇上常常表現(xiàn)為詞匯組合、句法結構、語篇結構、敘述模式等多層面上偏離常規(guī)的前景化特征。。
(二) 詩歌的翻譯
一般說來,語言形式服務于內容,并具有一定的意義。就詩歌而言,形式的意義遠遠大于散文類作品中的語言形式。詩之所以成為詩,怎樣說與說了什么同樣重要,所以譯文中追求形似是譯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現(xiàn)代文體學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風格是對常規(guī)的變異?!保⊿tyle is deviation of the norm)反過來講,語言常規(guī)的變異就是語體風格的意義。變異是超常規(guī),超常才能引起人們的關注、才能吸引人,超常才能體現(xiàn)語體風格。變異是手段,通過變異造成“突出”(foregrounding)?!巴怀觥币鉃椤安宦渌滋住薄⒏挥行铝x,新義構成語體風格之意?!巴怀觥蓖ㄟ^語言變異來實現(xiàn)。如果把變異的語言現(xiàn)象看作“突出”,語言常規(guī)就是構成“突出”的“背景”(backgrounding)。有“背景”有“突出”才能勾勒出作品的整體美貌。將此觀點應用到詩歌的翻譯當中將會使譯者和讀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圖。
如美國現(xiàn)代詩人E.E.Commings曾寫了這樣的詩句“you pays your money and you doesn’t take your choice”(1950)。他勇敢地沖破了約定俗成的語法規(guī)則,在一般現(xiàn)在時第二人稱后的謂語動詞和助動詞詞尾加了-s和-es,給語體風格以新義。
(三) 舞臺劇及影視劇本的翻譯
劇本與小說、散文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通篇都是用對話寫成的。它們之間的另一個差別是小說和散文通常是供人默讀(當然也可以朗讀),而劇本卻是最終要訴諸聲形的(當然也可以拿來默讀),由此它構成了與其他文體絕然不同的變異。劇本中的對話(對白)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經(jīng)過作家精煉后的詩句,如莎士比亞的詩劇中,人物語言多是詩的語言,正式程度較高,辭格也較多。第二種是經(jīng)過作家加工后的較為正規(guī)的、完整的語言,它來自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再一種就是未經(jīng)加工的生活語言照錄,多停頓,多不完整句,多不合語法規(guī)范句,多重復。當然,上述三種只是大致分類,在每一種類型中,語言的正式程度或用語特點又會因人物的年齡、性別、性格、身份、地位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有的人話語單調乏味,有的人則出語機智幽默,有的人言語矯柔造作,有的人則語言樸實自然……總之,有多少種人就會有多少種語言。
翻譯舞臺劇劇本和影視腳本,要充分考慮其上述特點,譯好人物語言,充分體現(xiàn)原劇整體語言特色和具體的每個人的語言特色,使語言連同人物一起"活"起來,"動"起來。就舞臺劇劇本的翻譯而言,其目的不外乎有兩個:一是為該劇在另一個國度用另一種語言演出服務,二是譯出來供人閱讀。但不管是出于哪一種目的,譯者都應考慮原文作為劇本的特點。如朱生豪在譯莎士比亞劇本時,常常要讓自己扮作劇中人物,拿譯出的句子讀一下,看一看是否上口。影視翻譯與普通小說翻譯的不同之一在于它受制于口形及時間。屏幕上演員說話時間如只有五秒鐘,那譯文的字數(shù)也就不能太多,不能是演員已經(jīng)閉嘴,而配音卻仍在說話,這對于譯者是一個考驗。同時,譯文還必須照顧到演員說話過程中的停頓。如Memories are wonderful…and the good ones…stick to you like glue. (回憶是美好的…好的回憶……將伴你終身。)如要將stick to you like glue譯為"將象膠一樣始終粘著你",那就太長了。配音要想逼真,還要考慮選詞的口形與屏幕口形的一致。一般來說,嘴巴張得較大,譯時應選擇開口呼的漢字,反之則選用閉口呼的漢字。此外,譯者必須關注屏幕人物的動作神情,了解人物性格特征,用性格化的語言反映人物的喜怒哀樂、粗俗高雅。
(四) 散文的翻譯
翻譯散文,首先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內容與風格,因為內容與風格是統(tǒng)一的。譬如英國早期的散文多為說明性文字、教育用文字和勸諭性文字,用古英語寫成,以簡潔樸實見長,且有明顯的口語化傾向。另外要認真體會散文的時代風格與作家風格,如培根的散文多用排比并列句式,形式工整,而這同時也是英國十七世紀散文的一大修辭特點。十八世紀的散文,初中期口語化盛行,代表作家是艾迪生(Joseph Addison)和斯梯爾(Richard Steele),但到了末期卻又轉向典雅華麗。到了十九世紀,雖然一部分作家仍堅持散文樸實無華的特點,但在整個文學藝術界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浪漫派散文似乎一直占據(jù)上風,作家常直抒胸臆,表現(xiàn)自己鮮明獨特的個性。這類散文句式靈活、語言新穎,富有極強的感染力。其生動的比喻、強烈的節(jié)奏感、飛揚的文采形成了散文的時代特色。但進入二十世紀后,英國散文的主流又回到了以正規(guī)口語為基礎的樸實自然語言。翻譯英語散文時,對上述語言風格的變異不能不察。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學翻譯中的確存在著許多語言變異現(xiàn)象,并由此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文體及其他效果。由于產(chǎn)生這些變異現(xiàn)象的原因復雜多樣,其表現(xiàn)特征也會很難把握,這就要求譯者和讀者能從多方面多角度來思考和分析這些語言現(xiàn)象和文體現(xiàn)象,促使文學翻譯工作更順利地發(fā)展下去。
參考文獻
[1]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e [M] (London: Cassell, 1990).
[2]侯維瑞. 英語語體[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
摘要:對外漢語教學中,翻譯教學是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通過考查學生的翻譯水平,可以比較準確的了解到學生對漢語的讀與寫的掌握能力。翻譯離不開文化,漢語翻譯教學更加要注重翻譯中所體現(xiàn)的文化內涵?!皩ν鉂h語翻譯教學中的文化”是外國人學習、理解漢語,使用漢語與中國人打交道的時候所需要掌握的那種文化,是語言學習和使用過程中所要掌握的文化。翻譯教學的宗旨有兩個“和而不同”和“”。
關鍵詞:對外漢語 翻譯教學 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02
前言
對外漢語教學中,翻譯教學是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通過考查學生的翻譯水平,可以比較準確的了解到學生對漢語的讀與寫的掌握能力。關于對外漢語翻譯教學,學術界已經(jīng)做出了許多的研究,在本篇論文中,我只想根據(jù)我的教學經(jīng)驗,補充一些關于對外漢語教學中涉及文化的翻譯教學。
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可以用語言來表達。語言是由語音、詞匯和語法三大要素組成的。那么何以為文化呢?文化有狹義和廣義之說,狹義的文化我們采用泰勒的說法,是指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認識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廣義的文化,借用季羨林先生的話來說就是,精神方面、物質方面對人民有好處的就叫做文化。
對外漢語翻譯教學中,我們可以知道,漢語是一門語言,我們可以從漢語內在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系統(tǒng)對學生進行講解。但是“對外漢語翻譯教學中的文化”是我們所認為的關于中國文化的一切精神方面和物質方面的文化嗎?事實不是這樣的,“對外漢語翻譯教學的文化”是一個語言教學范疇內的概念,是屬于應用語言學的范疇。由此,我們也可以明白,“對外漢語翻譯教學中的文化”與“文化”是從屬于不同范疇的兩個不同的概念。無論是它們的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概念都是不同的。研究文化,人類學有人類學的角度,社會學有社會學的角度;而研究“對外漢語翻譯教學中的文化”語言學有語言學的角度,應用語言學有應用語言學的角度?!皩ν鉂h語翻譯教學中的文化”是外國人學習、理解漢語,使用漢語與中國人打交道的時候所需要掌握的那種文化,是語言學習和使用過程中所要掌握的文化。
一、翻譯病句實例
我這次的教學對象是英語為母語的美國留學生,所以這里的翻譯病句,就是指英語翻譯為漢語的病句。
留學生的漢語翻譯中,出現(xiàn)錯誤主要包括下面這幾點,借此我用文化的角度來結束引起這些錯誤的原因。
1、稱謂翻譯的錯誤:
例句:(1)我爸爸的妹妹是我的阿姨。
(2)我媽媽的弟弟是我的叔叔。
留學生翻譯aunt,uncle等這類表示親屬稱謂的詞,不能完全的對應漢語親屬稱謂。在漢語翻譯中,aunt對應的是姑姑,嬸嬸,阿姨等詞語。Uncle對應的是叔叔,伯父和舅舅等詞語。然而由于英語中沒有將家庭關系的稱謂劃分得像漢語這樣細致,所以留學生會產(chǎn)生翻譯的錯誤。
2、成語翻譯的錯誤:
例句:(1)我想成為天之驕子的人才。
(2)東部有雨后春筍的非國有經(jīng)濟。
“天之驕子”就是指的人才,沒必要寫“天之驕子的人才”?!坝旰蟠汗S”不能直接做修飾詞,“雨后春筍般”才是修飾詞。這個是因為漢語中成語一般是有典故來源的,不是可以從字面意思簡單推敲出來的,并且成語的詞性也是由其典故意義來決定的,不是可以從成語結構而推出來的。我們試看“雨后春筍”這個詞,首先我們理解這個詞的意思,留學生如果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下雨后的春天的筍子”,但是其本來意義是指“春天下雨后,竹筍一下子就長出來很多”。這里就有留學生從字面讀不到的意義“很多的筍子”。然后我們在詞性,留學生從字面意思來看“雨后春筍”就是指“筍子”這個成語應該是名詞,但是這個成語是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現(xiàn)出來,成語突出的是大量涌現(xiàn),該成語是副詞。該病句中,留學生是理解到了“雨后春筍”的意義,也知道不是名詞,但是卻誤認為了該成語是形容詞,這也是由于沒有從成語的典故來理解和使用成語,從而犯了錯誤。
3、詞語順序的錯誤:
例句:(1)我回家坐飛機。
(2)我吃飯用筷子。
這兩句話如果用英語表示就是“I come home by air.”“I have dinner by chopsticks”,在英語中“by air”“by chopsticks”狀語后置是正確的。但是在漢語中,這兩個狀語也表示動作,這樣我們理解這樣句子就用動作的先后順序來理解。“我回家坐飛機”,用漢語的思維來理解這句話,即是,我回到家再坐飛機。“我吃飯用筷子”,用漢語的思維來理解這句話,即為,我先吃飯再用手拿筷子。但是我們正常的順序是先坐了飛機才能到家,先拿了筷子才能吃飯,所以正確的句子是“我坐飛機回家”“我用筷子吃飯”。這主要是漢語講究的思維的嚴謹和邏輯的先后順序,這也是從應用語言學的角度來體現(xiàn)的對外漢語翻譯教學中的文化。
4、量詞搭配的錯誤:
例句:(1)我會說三個語言。
(2)中國有1000大學。
英語中許多的名詞都沒有量詞,而漢語中的名詞幾乎都要用量詞來修飾,這樣才可以顯示其準確性。量詞在古漢語中很少有的,很多的量詞都是在古漢語中由別的名詞或者動詞演化來的。“門”在古漢語中的意義是指“區(qū)別不同人家的功能”,于是后來演化成可以區(qū)分不同的語言?!八痹诠艥h語中的意義思是處所,后來可用為量詞,修飾處所名詞,“大學”也是表處所的,所以用“所”來修飾。因此是“語言”的量詞應該是“門”,“大學”的量詞應該是“所”。這兩個病句也是翻譯中體現(xiàn)出來的語言學中文化的差異。
5、詞義不準確:
例句:(1)我們的差異對一起交流很麻煩。
(2)祝你復原。
如果是用于交流,我們可以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但是中國人如果說這樣的話,我們就會覺得很奇怪。第一句話為“It is troublesome to continue with each other fou our diffrence.英語中的“to”可以直接的翻譯為漢語中的對,但是在具體的語境中,可以根據(jù)程度的輕重,好壞,而翻譯為“導致、以至于”等詞語,這里把“對”改成“導致”有一種貶義,并且使句子看起來不直白。第二個例子是學生想表達祝福某人身體康復的句子。用英語表達這個為“wish you recovery”,“recovery”很難直譯成“康復”的意思,這個就是必須要記住漢語固定的表達習慣,才會說地道而準確的漢語。
二、翻譯教學的宗旨
翻譯不僅是語言符號之間的轉換,更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即翻譯是在文化的大語境下進行的,是對文化以及語言的“表層”與“深層”結構的共性和個性的整合。翻譯教學的宗旨有兩個“和而不同”和“”。
其一、談談“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翻譯教學所追求的理念。所謂的“和”,指的是和諧,是中西方文化理想追求的審美凝結。然而,中國的和諧強調的是整體的和諧,重在不相互對抗,是一種平衡的狀態(tài)。西方文化的和諧強調的是部分,以部分的實體性來形成整體的和諧,注重對立面的斗爭,這是所謂的“不同”。體現(xiàn)在漢語翻譯中,我們可以用一個定語從句來舉例?!癟his is the beautiful house which we live in.”翻譯為漢語為“這是我們住的那所漂亮房子”。漢語是將定語整理在一起,所謂“和”然后在修飾主語“房子”。而英語就將定語拆開,主要是強調“which we live in”,并且用分散的部分來修飾“ house ”。所以漢語翻譯強調整合,在教學中要注重句子的緊湊和整合。
其二、談一談“”。“”是翻譯教學應遵循的原則。在文化信息的翻譯標準方面,對于翻譯遮是立足于本土文化還是外國文化這一問題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主要表現(xiàn)為翻譯的“異化”和“歸化”。漢語翻譯教學的“異化”與“歸化”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漢語形式與漢語文化內容?!爱惢笔侵敢环N外國文化為導向的翻譯,重視體現(xiàn)外語的特色,強調保留外語的風格特色。因此,在翻譯中不免要增加一些對漢語來說具有創(chuàng)造能力的新的表達方法。就是在漢語中加入原汁原味的異國情調?!皻w化”就是與漢語文化為導向的一種翻譯,即用漢語的表達方法來再現(xiàn)和傳遞外語中的文化信息。即是,堅持漢語文化,因此外語文化的特色在翻譯中將會被消失。
這是兩種極其極端的翻譯教學觀念,因為兩國的文化有不同的,也有相同的,所以在翻譯中,不能極端的來“異化”或者“歸化”,在翻譯過程中,只要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文中想表達的文化信息,就是最佳的翻譯教學原則,不必拘泥于表達的形式,這就叫做“”。
三、結語
翻譯離不開文化,漢語翻譯教學更加要注重翻譯中所體現(xiàn)的文化內涵。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是外國人學習漢語,需要使用漢語進行交際的文化,側重的是語言交際的文化,所以在漢語翻譯教學中要把握住文化的范疇,不要涉及過多的中國文化,不然會增加翻譯的難度。在翻譯教學中要牢牢把握翻譯教學的宗旨,真正做到“和而不同”和“”。
參考文獻
[1]張文聯(lián).從翻譯的“文化轉向”看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自覺[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23):132-136.
[2]菜祿、苗欣.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偏誤的認知心理分析[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9,,30(5):108-110.
[3]劉麗寧.關于對外漢語專業(yè)翻譯課的思考[J].語言與翻譯(漢文),2010(4):73-76.
[4]鄧夢林.文化差異翻譯的模因解析[J].考試周刊,2008(38):227-228.
[5]常潤芳.“英漢數(shù)字習語的文化根源及對比、翻譯探析[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8(1):155-160.
[6]曾小紅.有關對外漢語英漢翻譯教材的思考[J].首接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2006:117-119
國家教育部于2007年組織有關專家制訂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非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提出了三個層次的要求。翻譯教學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達到以下最低標準:遇到熟識的題材,能利用工具書完成漢英互譯,且譯文基本忠實原文,其中,漢譯英達到250字/時,英譯漢達到300單詞/時。[8]然而,目前大學英語教學重聽說讀寫,輕翻譯,使得翻譯教學面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一)外部問題1.CET4和CET6指揮棒的作用。四六級考試出現(xiàn)翻譯題型始于1996年,但是此部分所占分值少,難度較小,因此沒有得到教師和學生的足夠重視。[9]久而久之,在四六級考試指揮棒的誤導下,教師不愿多花時間和精力教翻譯,學生也缺乏學習翻譯的主動性。令人欣慰的是,2013年12月CET4和CET6進行了改革,首次將段落翻譯作為一個專門的題型進行考查,翻譯材料選材廣泛,牽涉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此次改革明確了翻譯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必將推動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研究和發(fā)展。2.缺乏專門的翻譯教材。長期以來,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未為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訂購專門的翻譯教材。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多數(shù)只有讀寫和聽說教材,教材很少對翻譯理論和技巧進行系統(tǒng)的講解,翻譯部分基本以課后題的形式出現(xiàn),且多是簡單機械地鞏固已學的詞匯,因而并不能稱之為翻譯。
(二)內部問題1.教師方面。一是很多大學英語教師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欠缺。他們未系統(tǒng)學習過翻譯理論知識,而且畢業(yè)就從事教學工作,實戰(zhàn)經(jīng)驗不足,因此翻譯教學只能照本宣科,不能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二是教學方法陳舊。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多以教師為中心,但教師很少給予理論指導,而是偏重詞匯、語法和翻譯技巧的講授。課堂上,教師一般要求學生做口頭翻譯,或給出譯文讓學生自己檢測,但學生的翻譯能力并未因此得到較大提高。此外,課后翻譯作業(yè)也往往強調無語法和詞匯錯誤,很少關注語篇連貫、邏輯清晰等因素。2.學生方面。一是對翻譯不夠重視。很多學生認為聽說讀寫是關鍵,翻譯無關緊要。因此,在翻譯學習中,部分學生缺乏興趣,處于被動地位,從不主動探索。二是缺乏跨文化和語用意識。很多學生片面地認為翻譯就是字對字、詞對詞的轉換,因此只要掌握語法和詞匯就足夠了。但是中西文化存在差異,如果只重視語言形式的對應,翻譯出來的句子可能佶屈聱牙。同樣,在不同的語境中存在一詞多義現(xiàn)象,需要學生多積累、勤思考,才能譯出準確的譯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不足之處如此之多,引入有效的翻譯理論對其進行指導,從理論高度設計出合理的教學體系刻不容緩。
二、語用翻譯理論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解釋力
作為一種專門研究語言的理解和使用的理論,語用學不僅關注說話者對信息的傳達,還關注受話者對信息的理解和轉化。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既關注譯者理解原文的過程,也關注譯者在譯文中表達原文意義的過程。從這一角度看,兩者具有共同的關注對象。[10]正如呂俊所說,語用學與翻譯結合,讓譯者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理解翻譯中的問題,從而為翻譯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指導。[11]將語用學理論,指示語、語用預設、會話含義理論、言語行為理論等引入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將從一個新的角度為教學提供指導,從而克服以往教學中的各種不足。
(一)指示語與翻譯教學言語交際涉及兩個過程,說話者對信息的傳達和聽話者對信息的理解,指示語在這兩個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jù)語境、說話者、受話者等因素,推理出指稱與所指的關系,同時注意文化、社交的適當性。例如,ShortlybeforeCongressmanJamesLangevincasthisvotelastmonthtorelaxfederalrulesonfundingofstemcellre-search,theRhodeIslandDemocratstoldhiscolleges…。原文中的theRhodeIslandDemocrats根據(jù)上下文指的是前文的JamesLangevin,翻譯時若將其作為他人處理,譯文將與原文相悖。指示語的意義離不開語境,教師應啟發(fā)學生關注語境的意識,切不可過分注重字面意義而造成譯文對原文的偏離。
(二)語用預設與翻譯教學語用預設對翻譯過程有重要影響。從翻譯角度看,預設對語境具有敏感性,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堅守以前實踐中形成的預設,而應該考慮到當前的語境因素,形成恰當?shù)淖g文。例如看到game這個詞,譯者首先會利用之前形成的預設將其翻譯為“游戲、比賽”,但是在新的語境中game可形成新搭配,從而具有新的外延。如,“Gametheoryisthescienceofstrategy”,應當譯為“博弈論是有關策略的科學”。
(三)會話含義理論與翻譯教學會話含義理論要求翻譯時,譯者始終忠實于原文的會話含義。具體說來,合作原則對翻譯規(guī)定了特殊的要求:量的準則規(guī)定譯者不得毫無根據(jù)擴充或節(jié)減原作內容;質的準則表明譯者應忠實傳達原作信息,切忌錯譯、亂譯;關聯(lián)準則強調譯者應注重兩方面的關聯(lián):原文上下文的關聯(lián)和譯文與譯文讀者的關聯(lián);方式準則規(guī)定譯者用精煉清晰的語言傳達原文內容,不允許隱晦難懂。[2]但是,有時為了修辭的需要,說話者常常有意地、巧妙地偏離合作原則,從而產(chǎn)生言外之意。在此情況下,如果原文背離了合作原則,譯者翻譯時也需要相應地背離,至于語用意義則留給讀者去推理,譯者無需代勞。如:A:昨天晚上吃的什么?B:就吃了些東西。B的回答明顯背離了“量的準則”,因為其傳遞的信息顯然不足,語用意義是B不愿意告知A相關信息。翻譯此對話時,譯者即使知道乙晚上吃的是什么,也應把乙的話直譯過來,切不可畫蛇添足。
(四)言語行為理論與翻譯教學言語行為理論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努力透視一定語境下的言外之力,進而用明晰或隱晦的方式構造表達同樣言外之力的譯文。例如:“Saturdaymeantmostadultswereathomeontheroute.Sowereschool-agedchildren.IthoughtthismightmeanmoreexchangesasImadetheroundstoday.”文段描述的是垃圾工人的心理活動,從上下文信息可知這是垃圾工人苦中作樂的美好想象?!癿adetherounds”、“moreexchanges”可分別翻譯為“挨家挨戶收垃圾”、“搭上幾句話”,從而將原文的意圖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五)禮貌原則與翻譯教學禮貌原則提出了交際者應遵循的六條小的規(guī)則。但是中西文化的不同致使人們對禮貌的領悟存在較大差異。例如,中國人被夸獎時,很自然地會回答:“慚愧,慚愧!”如果直譯成“Ifeelashamed”,英美讀者將稀里糊涂;如選用歸化策略意譯為“Thankyou!”,則變得規(guī)范地道。禮貌原則對翻譯教學的借鑒意義為:教師課堂上應適時引導學生弄清中外表達禮貌方式的差異。分清哪些禮貌信息是原文的重點,因而譯文中必須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哪些不是原文的核心,并且直譯會讓讀者不知所云。前者通常選用異化策略,而后者多選用歸化策略。
(六)關聯(lián)理論與翻譯教學假設S是譯者對原文的解讀,T是譯文讀者對譯文的解讀。根據(jù)關聯(lián)理論,成功的翻譯應是T=S,但是實際翻譯中譯者是沒法做到這一點的。[12]翻譯要考慮兩個層面關聯(lián)性的對應:原文和譯文的關聯(lián)以及原文讀者與譯文讀者的關聯(lián),尤其后者是譯者努力的方向,即使譯文讀者付出較少的努力獲取與原文讀者一樣的語境效果。為此,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把英語學習當成認知過程,還要鼓勵學生尋找關聯(lián),并把此當做學習的目標。[13]例如,翻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話,譯者不僅要通過認知推理得知它的真正含義———化詞匯的形象與語用含義關系不大。如果把“瓜、豆”的形象傳達出來,將讓讀者無法理解。所以,譯文應把原文的暗含信息翻譯出來,即,“Asyousow,youwillreap.”
(七)順應理論與翻譯教學從順應理論出發(fā),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釋翻譯過程,即譯語要順應語境關系,順應語言結構,順應翻譯的動態(tài)過程,且這一過程是有意識的。[2]語境關系順應強調,譯文讀者有著與原文讀者不同的文化心理、社交規(guī)范等,因此翻譯時要選擇順應譯文讀者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的表達。語言結構順應強調,譯語與原語在語碼、語體、詞匯等方面存在差異,翻譯要選擇符合譯語語言結構的表達。動態(tài)順應強調,譯語不能只順應語境關系或語言結構,而應實現(xiàn)二者之間的動態(tài)順應。
三、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體系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學體系是當務之急。結合目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不足,在語用學翻譯理論指導下,現(xiàn)提出如下教學體系。
(一)豐富理論知識,提高實踐水平傳統(tǒng)重詞匯、語法和翻譯技巧的教學方法已經(jīng)無法滿足翻譯教學的要求,刻板的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厭倦情緒。為了更好地駕馭翻譯課堂,教師必須先提高自身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即扎實的翻譯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水平缺一不可。為此,教師應做到以下兩點:首先,成立翻譯研討小組,每周至少開一次研討會,互相交流翻譯教學和科研心得,提高理論修養(yǎng)。其次,積極尋找機會,從事翻譯實踐工作,豐富實踐經(jīng)驗。
(二)傳授語用知識,增強語用能力語用學研究如何通過語境來理解和使用語言,脫離了語境,翻譯這種輸出型活動的正確性和得體性就無法實現(xiàn)。所以,教師在翻譯課堂上應有意識教授學生語用知識和能力。正如冉永平所說,語用能力或知識是可教的。[14]首先,教師不僅要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更要有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語用能力,鼓勵他們在翻譯中自覺掌握和運用指示語、語用預設、會話含義理論、關聯(lián)理論等語用翻譯理論,避免產(chǎn)生誤讀和交際失敗。例如,公司每年生產(chǎn)10萬只玩具。譯文1:Thecompanyturnsout100,000toyseveryyear.譯文2:Theannualoutputofthecompanyis100,000toys.此例教師可啟發(fā)學生關注語境因素。根據(jù)順應翻譯理論,為了得體,譯文需要追求語境關系順應。如果是日常語境,譯文1較為合適,但如果是商務場合等正式語境,譯文2則更合適。其次,創(chuàng)造合適語境,組織互動式活動,通過反復練習達到理解和掌握目的。例如,miss這個單詞可有不同的含義。教師可引導學生自己創(chuàng)設語境,如在等車的場合,“Imissthebus”,表達的是“錯過”的意思。
(三)輸入文化知識,提高跨文化意識翻譯過程中,文化差異不容忽視。在運用禮貌原則、關聯(lián)論、順應論等理論指導翻譯時,譯者必須充分考慮文化因素,合理采用歸化和異化策略。首先,教師應積極向學生輸入西方文化知識,并與中國文化進行對比。其次,鼓勵學生課下看一些英文讀物或電影,要求以讀書報告的形式比較中西文化差異。最后,啟發(fā)學生用目的語思考,發(fā)展學生的移情,引導他們主動去了解西方的文化,從而避免母語的干擾。例如,“望子成龍”,直譯過來是longtoseeone’ssonbecomeadragon。但是這一譯文無法為外國人接受,因為龍雖在中國是吉祥物,在國外卻被視為兇惡殘暴之物。根據(jù)關聯(lián)翻譯理論,譯文要能使譯文讀者在付出較少的努力的情況下得到一樣的語境效果。所以教師可引導學生用歸化的方法翻譯此句,即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age.
(四)檢測語用文化知識,規(guī)范評價尺度測試形式和內容易影響包括翻譯教學在內的語言教學,但是語用知識和語用能力以及文化知識等很少出現(xiàn)在外語測試中。為了更好的評價學生的翻譯水平,并用評價結果來指導翻譯教學,在考試中應加入語用社交等方面的內容,檢測學生語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例如,可給出原文,讓學生在各種語境中選出或給出準確的譯文;也可考查案例分析題,讓學生分析其中的文化沖突。
四、結語
遺傳學論文4000字(一):南瓜銀葉突變體48a的表型特征及其遺傳學分析論文
摘要:南瓜銀葉突變體48a是在嫩食型中國南瓜中分離篩選到的穩(wěn)定遺傳自交系,銀色葉不僅可以作為標記性狀應用到育種中,還可為南瓜抗蟲、抗病、耐寒等一系列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礎。筆者對銀葉突變體的表型特征及葉片的解剖結構進行鑒定分析,發(fā)現(xiàn)植株整體長勢、熟性與野生型無明顯差異;成熟葉片正面全部呈銀灰色,葉綠素含量明顯降低,葉片上表皮細胞與柵欄細胞間明顯剝離,存在明顯的空隙。利用突變體48a和野生型49a南瓜自交系構建的六世代遺傳群體,調查發(fā)現(xiàn)F2的綠葉與銀葉符合3∶1的分離比,回交群體BC1P1分離比符合1∶1,表明南瓜銀色葉性狀由單隱性基因控制。
關鍵詞:南瓜;銀葉突變體;表型特征;遺傳學分析
中圖分類號:S64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871(2020)04-012-05
南瓜葉片銀斑是南瓜中的常見性狀,主要表現(xiàn)為葉脈的腋處帶銀白色斑紋,俗稱“銀斑葉”,是受單個顯性基因控制的一種斑紋[1-3],區(qū)別于煙粉虱BemisiatabaciB型(又名銀葉粉虱B.argentifolii)誘發(fā)的葫蘆科作物葉片正面全部呈銀白色的銀葉病[4-5]。2016年筆者在嫩食型中國南瓜資源中分離出1株完全銀色葉突變體,自交后5代后形成可遺傳的穩(wěn)定銀葉自交系,同時在同一材料中分離出穩(wěn)定的普通綠葉自交系,田間種植觀察發(fā)現(xiàn)銀斑葉南瓜具有很好的避蚜和抗病毒病的效果,這為南瓜抗蟲育種提供了新的思路。筆者對銀葉突變體的表型特征、葉片解剖結構進行了鑒定分析,并構建了銀葉六世代遺傳群體進行遺傳學分析,為后續(xù)的南瓜銀色葉基因定位和避蚜上的應用奠定基礎。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在嫩食型中國南瓜材料的自交后代中,分離出具有完全銀葉的突變體48a和普通綠葉野生型材料49a,經(jīng)過5代自交,形成穩(wěn)定的自交系。以突變體48a和野生型49a為親本,構建六世代遺傳群體,2018年4月將銀葉南瓜親本P1、綠葉南瓜親本P2、F1、F2、BC1P1、BC1P2種子同時種于湖南省蔬菜研究所高橋試驗田中。種子采用穴盤育苗,幼苗生長至3~4片真葉時定植,株行距50cm×100cm人字架栽培,進行統(tǒng)一的肥水管理,用于銀葉和綠葉南瓜農(nóng)藝學性狀調查和銀葉性狀的遺傳學分析。
1.2方法
1.2.1突變體48a的表型及農(nóng)藝性狀觀察突變體48a在苗期即可觀察到明顯的銀葉表型,定植后到成株期都為銀葉表型,6月中旬成株期,對主蔓長、主蔓粗、葉片長度、葉片寬度、葉柄長等生物學性狀進行調查;同時在生育期內對其始花期(小區(qū)內50%植株開花的時期)、雌花數(shù)量進行調查,本試驗分別調查測量了突變體和野生型南瓜材料各10株。
1.2.2遺傳學分析方法定植后30d左右,分別統(tǒng)計雙親、F1、F2、BC1P1、BC1P2等世代各群體銀色葉和綠色葉的植株數(shù)量,然后通過卡平方測驗,分析控制南瓜銀葉性狀基因的遺傳特性。
1.2.3葉綠素含量測定方法待植株生長到成苗期,定植后30d左右,分別取突變體48a和野生型49a的頂端嫩葉和相同位置的成熟葉片用于檢測葉綠體色素含量。參考Arnon法[6],具體如下:隨機稱取葉片0.1g,剪碎,裝入15mL帶塞的玻璃試管中,加入10mL的80%丙酮,黑暗浸泡24h,至組織發(fā)白。將提取液在島津公司的UV-1800分光光度計上測定663、645、470nm波長的OD值,計算Ca、Cb、Cx·c和CT(mg·L-1),公式如下:
Ca=12.21×OD663-2.81×OD645;
Cb=20.13×OD645-5.03×OD663;
Cx·c=(1000×OD470-3.27×Ca-104×Cb)/229;
CT=Ca+Cb。
式中,Ca、Cb和CT分別表示葉綠素a、葉綠素b和總葉綠素濃度;Cx·c為類胡蘿卜濃度,按下式計算組織中各色素含量。
葉綠體色素含量(mg·g-1)=(色素濃度×提取液體積×稀釋倍數(shù))/樣品鮮質量。
1.2.4葉片解剖學觀察方法定植后30d左右,選取生長一致的突變體48a和野生型49a植株相同部位的成熟葉片,用于葉片解剖學觀察。首先用FAA固定液固定,番紅-固綠染色,RM2016病理切片機進行切片,切片放入干凈的二甲苯透明5min,中性樹膠封片,NIKONECLIPSEE100光學顯微鏡鏡檢,NIKONDS-U3成像系統(tǒng)進行圖像采集分析。用測微尺測量葉片橫截面的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柵欄組織厚度、海綿組織厚度,葉片結構緊密度(CTR)、疏松度(SR)的計算,參考田麗波等[7]的方法。
CTR/%=(柵欄組織厚度/葉片厚度)×100;
SR/%=(海綿組織厚度/葉片厚度)×100。
2結果與分析
2.1突變體48a的表型與農(nóng)藝性狀分析
突變體48a和野生型49a進行表型對比觀察。子葉期,銀葉突變體和綠葉野生型子葉均表現(xiàn)為正常的綠色,子葉顏色無明顯差別;但進入真葉期,突變體48a長出真葉為綠色,帶明顯銀斑(圖1-A),隨著真葉逐漸長大,葉正面銀灰色逐漸加深,植株長大成熟后,葉片正面全部為銀灰色(圖1-B、C、E),背面仍為綠色(圖1-D)。
由成熟期的田間比較(圖1-B)可以看出,除了葉色有明顯區(qū)別外,突變體48a與野生型49a南瓜整體長勢和熟性差別不大,對兩者農(nóng)藝性狀測量數(shù)據(jù)顯示,兩者的始花期、葉長、葉寬等指標無明顯差異。其中突變體48a南瓜主蔓長度(335.43±14.50)cm,比野生型49a低8.94%,而突變體48a主蔓粗度(1.19±0.03)cm,比野生型49a高4.39%,整體長勢與野生型49a差別不大(表1)。
2.2遺傳學分析
構建六世代遺傳群體,用目測分級的方法探究南瓜葉顏色的遺傳規(guī)律,F(xiàn)1為綠葉、卡平方檢驗結果表明F2綠葉與銀葉符合3∶1的分離比,回交群體BC1P1分離比符合1∶1,BC1P2植株葉顏色全為綠色,南瓜銀色葉性狀符合1對顯一隱性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為完全隱性遺傳(表2)。
2.3葉綠素含量分析
由圖2可以看出,突變體48a與野生型49a間葉綠素相比,葉片葉綠素含量明顯減低,但嫩葉與成熟葉間的葉綠素無明顯差別。從成熟葉來看,突變體48a葉片中,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含量均顯著低于野生型葉片,其中葉綠素含量的變化主要由于葉綠素a含量變化導致,葉綠素b含量相對于綠葉野生型葉片無明顯差異。
2.4突變體48a解剖學特征
從葉片橫切面可見(圖3-A)銀葉突變體48a葉片的上表皮細胞與柵欄組織、下表皮細胞與海綿狀組織之間有明顯的空隙,其中上部空隙更大。從圖3-B可見綠葉野生型49a葉片的上表皮細胞與柵欄細胞,下表皮細胞與海綿狀的葉肉細胞之間連接緊密,沒有明顯的空隙。
對突變體48a與野生型49a的葉片厚度、表皮細胞厚度、柵欄組織厚度、海綿組織厚度進行測量(表3),結果表明,突變體48a海綿組織厚度(44.2±3.00)μm,顯著低于野生型49a,葉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柵欄組織厚度等指標兩者間無顯著性差異,通過測算,突變體48a葉片結構緊密度(CTR)32.06%,顯著高于野生型49a,葉片葉片結構疏松度(SR)40.11%,顯著低于野生型49a(表3)。
3討論
突變體48a的銀色葉可能是葉片結構變化所致,一般葉斑/片顏色變化產(chǎn)生原因主要分兩類,色素的變化(葉綠素/花青素等)和葉片結構的變化(表皮細胞/空隙結構)。前人研究普遍認為銀斑是葉片結構變化導致的,由于上表皮組織與柵欄組織之間的空隙,使光線達到綠色組織時候發(fā)生二次反射,在葉片上表皮形成多邊形的光反射,而不是正常綠葉上皮細胞形成的白色點狀光反射,使得葉片呈現(xiàn)偏灰白色,即銀色的葉片/葉斑[8-10]。本研究結果表明,銀葉突變體48a的葉綠素含量比野生型49a雖有顯著降低,但也不會造成葉面顯示銀灰色,從突變體48a葉片解剖學特征顯示,上表皮細胞與柵欄組織、下表皮細胞與海綿狀組織之間有明顯的空隙,其中上部空隙更大,這與張慧杰、張站備等[11-12]對西葫蘆銀斑研究一致,但他們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西葫蘆銀葉病的葉片結構,突變體48a與西葫蘆銀葉病葉片在結構上雖然相似,但西葫蘆銀葉病會造成植株長勢弱、植株矮小、生長點皺縮等特征[4],而突變體48a與野生型49a相比,除葉片呈銀灰色外,植株整體長勢正常,與野生型差別不大。所以突變體48a葉綠素含量明顯減低,但長勢正常的原因值得進一步研究。
銀葉突變體48a的銀葉表型為單基因的隱性遺傳,與Lopez-Anido等[13]研究結果一致,他們在西洋南瓜和中國南瓜雜交后代中發(fā)現(xiàn)了1個完全銀葉,研究表明由隱性基因grl控制。而Coyne[14]和Paris[15]等研究認為,南瓜銀斑葉受M基因的顯性遺傳,且認為影響銀葉性狀變異的主要因素有3個,(1)細胞結構:V基因作用最強的部位是位于葉脈的腋處的細胞。(2)修飾基因:影響了M基因的時空表達。(3)包括溫度/干旱在內的環(huán)境因素。據(jù)筆者田間試驗表明,突變體48a的銀葉性狀,不受環(huán)境影響,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環(huán)境下種植均顯示完全銀葉,也不受時空表達影響,在全生育期內均顯示銀色葉。目前南瓜的基因組測序已經(jīng)完成[16],下一步擬利用全基因組混池測序的方法,進行銀葉基因的快速定位,為后續(xù)研究該基因在南瓜中的作用機理奠定基礎。
遺傳學畢業(yè)論文范文模板(二):高職臨床醫(yī)學專業(yè)醫(yī)學遺傳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論文
[摘要]面對高職院校醫(yī)學遺傳學課程教學的困境及主要問題,圍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的目標,本文從高職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特點、學校現(xiàn)實情況及人才培養(yǎng)目標出發(fā),分析適應于高職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醫(yī)學遺傳學課程定位、課程目標及內容設置,舉例探討優(yōu)化抽象性、理論性強、重點教學內容的方式方法,提出改革、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手段,以提升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探討提升高職醫(yī)學遺傳課程教學質量的途徑。
[關鍵詞]高職;醫(yī)學遺傳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R394;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210(2020)01(c)-0185-05
醫(yī)學遺傳學是研究人類遺傳性疾病的病因、遺傳方式、診斷、預防和治療的一門學科,也是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之間的橋梁課程,是醫(yī)學院校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一門課程。但高職院校在培養(yǎng)目標、學生層次、教材、教學、實驗環(huán)境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學生層次不一、課時少、實驗室硬件條件較差等。教師如何選擇教育模式來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提高教學效果,進行教學的診斷與改革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課程定位
高職院校的醫(yī)學遺傳學課程時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必修的一門專業(yè)拓展課程,是一門理論+實踐的課程,其功能是對接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面向基層醫(yī)院、衛(wèi)生所、社區(qū)醫(yī)院等工作崗位,目標是在培養(yǎng)學生掌握基本醫(yī)學遺傳理論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醫(yī)學職業(yè)行為操守,建立能尊重患者、為患者服務、替患者著想的職業(yè)素質[1]。
2課程目標與內容設置
醫(yī)學遺傳學課程理論知識涉及面廣,綜合了細胞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醫(yī)學倫理學等知識[2-4]。課程的整體設計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醫(yī)學遺傳學的基本知識、遺傳病發(fā)生的機制以及遺傳方式,學會利用產(chǎn)前診斷的原理幫助人類減少出生缺陷,降低遺傳病的發(fā)生率,而且應注重遺傳倫理學、醫(yī)學法律法規(guī)等醫(yī)學人文知識的滲透融合[5-7]。高職的臨床醫(yī)學生通過學習能掌握醫(yī)學遺傳學的經(jīng)典理論和技能,同時形成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邏輯推理和創(chuàng)新思維也得到開發(fā),為衛(wèi)生保健和醫(yī)療實踐服務。本課程總課時32學時,其中理論課26學時、實驗課6學時。
2.1課程目標
該課程教學的知識培養(yǎng)目標是使得學生能熟練掌握遺傳的細胞學基礎以及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學會利用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分析常見遺傳病的傳遞方式,學會對人染色體進行核型分析,能運用醫(yī)學遺傳學原理解釋一些常見的臨床遺傳病的遺傳機制;其能力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分析正常核型、識別常見染色體病的能力,繪制系譜及分析常見單基因遺傳方式的能力和初步診斷常見遺傳病以及具備優(yōu)生指導的能力;職業(yè)素質培養(yǎng)目標是樹立辨證唯物主義的生命觀、客觀的職業(yè)認知及職業(yè)意識、熱愛醫(yī)學專業(yè)、良好的職業(yè)行為習慣及職業(yè)道德,塑造嚴謹?shù)膶W術學風、務實的職業(yè)態(tài)度、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積極的職業(yè)價值觀,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人格逐步完善,同時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服務意識[8-9]。
2.2內容設置
課程理論教學主體內容包括醫(yī)學遺傳學概述、遺傳的分子學基礎、遺傳的細胞學基礎、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染色體畸變與染色體病、優(yōu)生學等部分。該課程設置與傳統(tǒng)理論、純實驗實訓課程比較,該課程凸顯了學科融合、邏輯推理思維能力培養(yǎng)、實驗技能訓練及理論聯(lián)系臨床等特點。
長沙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以下簡稱“我?!保└鶕?jù)高職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及特點優(yōu)化設計,該課程的實驗課開設染色體核型分析、系譜分析、唐氏篩查3個實驗,均注重遺傳學理論、實驗技能及醫(yī)學人文知識的融合滲透(表1)。高職醫(yī)學院校培養(yǎng)的臨床醫(yī)學生對接的是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染色體核型分析實驗通過手工剪紙的方式讓學生熟指人類21對染色體的基本形態(tài)結構,掌握根據(jù)各組染色體的形態(tài)特征進行分類,并能進行核型分析,了解常見的染色體疾病及核型;系譜分析實驗整體設計鍛煉學生能在臨床實踐中繪制出患者的家族系譜并進行簡單分析,了解常見遺傳病的臨床表現(xiàn)及遺傳方式;唐氏綜合征篩查實驗通過血清學的方法分析21-三體綜合征的臨床意義,普及唐氏綜合征的影響因素,并從遺傳學角度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優(yōu)生問題的能力,增強優(yōu)生觀念,做好基層優(yōu)生宣傳。
3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
將教學內容進行優(yōu)化整合,注重理論知識設計的簡約性,同時融入臨床內容將教學過程豐富和生動活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采取活動體驗和問題探討等方式進行指導。如Prochazkova等[10]在講授醫(yī)學分子遺傳學時,采用游戲化、數(shù)據(jù)模擬的方式,開發(fā)的交互式應用程序模擬了一個家族遺傳性疾病的分子遺傳學診斷過程,大大地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3.1枯燥乏味、抽象性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
對枯燥乏味、抽象性的教學內容進行趣味化加工處理,如講授染色體病時,適當插入一些病例圖片,既形象、生動,又記憶深刻,理論性較強的內容進行簡易化及圖示化處理(表2、圖1)。
3.2難理解、理論性較強的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
對于難理解、理論性較強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如講解遺傳的分子學基礎時,針對基因的分類及結構,文字的講解使得學生很容易混淆和不理解,即使加上基因的結構圖,高職的學生還是覺得模糊不清,可適當加上圖表的方式進行匯總歸納,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和記憶(圖2)。
4創(chuàng)新和豐富課程教學方式方法
根據(jù)高職醫(yī)學生的特點、高職醫(yī)學遺傳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該課程的課堂教學方法應注重教與學互動、教學方式多樣化、內容興趣化。
4.1根據(jù)課程內容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及討論教學法可將臨床案例搬入課堂學習,在學生早期還未積累經(jīng)驗時,給學生提供熟悉的學習背景,幫助學生整合應用專業(yè)知識、全面學習評估具體的臨床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fā)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工作態(tài)度和職業(yè)理念的探究,了解職業(yè)行為及態(tài)度在真實經(jīng)驗或想象的經(jīng)歷中的應用[11-12]。例如講解單基因遺傳病時,分析共顯性遺傳時,舉例ABO血型的遺傳方式,以故事的形式假設某院同一天出生了4個孩子,已知4個孩子的血型分別是A、B、O、AB,4個孩子父母的血型分別為O與O、AB與O、A與B、B與B,請你采用遺傳學的知識幫護士將4個孩子準確無誤地分配給他們的父母?通過故事和敘事的方式,演示推理過程,解釋遺傳學知識,拓展醫(yī)務工作職業(yè)行為及涉及的法律法規(guī)問題,使學生加深印象和理解,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yè)行為習慣。案例敘述教學應強調學生參與評論事件,促使學生認識蘊含在行動中的價值觀,這種教學方法可充分展示醫(yī)務工作者的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討論,促進教學互動[13],使學生以學生的角度是評價、剖析、辨別、反思醫(yī)學行為,提高其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對問題進行主動思考和歸納,將自己的觀點與他人的觀點相對比而做出深思熟慮的選擇,塑造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情境教學法通過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處于醫(yī)務工作的環(huán)境。在講述常染色體遺傳病時,舉例史詩級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為什么他無后代,因為他與他的表妹結婚,雖然生育了10個孩子,但有3個從小就夭折,剩余的7個孩子,除了二女兒終身未婚,其余的都終身不育,該實例為解釋婚姻法中避免近親婚配提供了實際基礎。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繪制系譜圖,通過連連看的方式說明親緣系數(shù)(圖3),假設自己置身于系譜圖中的角色,估算親近結婚的遺傳病發(fā)病風險,解釋遺傳規(guī)律,拓展醫(yī)學遺傳倫理學中有關遺傳病患者的婚配與生育權問題,由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同時增強課堂趣味性。
Ⅲ2與Ⅱ5之間有兩段不間斷的連線,兩者為二級親屬;Ⅲ2與Ⅲ5之間有三段不間斷的連線,兩者為三級親屬
4.2邊緣性的遺傳學內容,采用多元結合的教學方法
邊緣性的遺傳學內容,采用多元結合的教學方法[14]。例如,八成以上的罕見病由遺傳因素引起,而且國內的罕見病誤診、漏診很多,但因為罕見性遺傳病種類多、發(fā)病率低,大多遺傳學的教材中未曾涉及,如果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對罕見遺傳病的診斷識別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南通大學的陳曹逸等[15]指出采用“課堂教學+撰寫綜述+課堂討論+教師總結點評”的多元教學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學習興趣,也能豐富教學雙方的交流與溝通,活躍課堂教學氛圍。
4.3用信息手段,開展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
將信息技術與醫(yī)學遺傳學課堂教學內容深度融合,以網(wǎng)絡資源平臺拓展個性化學習空間,多媒體教學資源由少量文字、圖片、數(shù)據(jù)圖表、動畫、音頻、視頻等元素組成,能給學生以更強烈的感官記憶[16-17]。我校的醫(yī)學遺傳學課程充分利用學院“學習通”信息化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課件、專題討論資料、課程文獻資料、課后復習資料等,開展網(wǎng)上教學答疑、疑難案例討論等活動,形成集電子教案、試題庫、文獻庫、教學反饋等為一體的網(wǎng)絡教學資源平臺,實現(xiàn)“教學-學習-輔導”無縫對接。在課前,任課老師通過學習平臺共享教學資源讓學生進行預習,學生在預先過程出現(xiàn)的相關問題反饋到教師,教師通過平臺了解學生基本信息,并根據(jù)學生的課前反饋情況進行有目的的教學設計;在上課中,教師可通過教學平臺進行師生互動,教師可通過導入問題至平臺中,學生通過手機直接回答問題,采用信息化的手段使得每個學生都可參與教學的課堂提問或討論,教師可根據(jù)全部的學生結果進行分析,針對學生集中容易出錯的知識點、部分未講解清楚的內容等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幫助學生進一步地理解和掌握;在課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堂教學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后作業(yè),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課后作業(yè)并提交平臺,教師對做錯題的同學進行個別輔導,實現(xiàn)私人訂制式的個人輔導[18]。普及遺傳學相關專業(yè)網(wǎng)站,如中國遺傳咨詢網(wǎng)、中國遺傳學會遺傳咨詢分會,學生可以在相應的網(wǎng)上查看相關遺傳疾病詳細、專業(yè)的、科學的遺傳學知識和相關病例分析,拓寬醫(yī)學視野和見解,激發(fā)學習熱情。
5改革考核方式及手段
高職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技能型的人才,評價方式應多樣化,注重學生的技能操作能力的提升,其中理論試卷考核分數(shù)占50%,實驗考核占40%,教師平時考核占10%。改革理論考核手段,由傳統(tǒng)的試卷答題改為利用手機學習通進行無紙化電子考核;實驗考核采取抽題作答和現(xiàn)場操作考核相結合,學生的最終實驗考核成績由實驗課平時分(30%)、實驗操作(50%)和實驗現(xiàn)場作答(20%)組成,這種考核不僅能調動學生日常實驗課的參與積極性,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操作技能。
關鍵詞: 文學作品 風格翻譯 《傲慢與偏見》 中譯本 比較
1.導言
風格翻譯是翻譯者,尤其是文學翻譯者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盡管對于風格能否翻譯還存在很多爭論,但是,現(xiàn)在人們更多地關注風格能夠如何翻譯,以及能夠或者應該這樣翻譯的原因何在。
筆者旨在通過對《傲慢與偏見》兩個中譯本進行對比研究,更好地理解風格翻譯。筆者選取了兩個譯本的前三章作為樣本,比較兩位譯者在翻譯原作風格方面的努力,同時,借助風格翻譯相關理論,判斷哪位譯者更為成功地翻譯了原作風格。
其中一個中譯本的譯者是孫致禮,該譯本是他1999年對其原譯本的修訂本,另一個譯本的譯者是雷立美,譯本出版于2003年。
2.風格翻譯理論
閱讀文學評論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會讀到類似“該小說的特征是兼具幽默和感傷”(張伯香、馬建軍,1998:270),“他的作品以語言優(yōu)美著稱”(張伯香、馬建軍,1998:299),這些都是對某作家或者某部作品風格的評論。利奇和肖特在《小說文體論》中提出,總體意義包括概念意義和風格價值,也就是說,風格價值應該也必須被視作意義的一部分(劉宓慶,1999:46)。因此,在實質是“雙語間意義的對應轉換”的翻譯活動中,譯者必須努力再現(xiàn)原作風格(劉宓慶,1999:41)。
為了體現(xiàn)翻譯風格,或者說再現(xiàn)原作的風格價值,譯者必須首先充分理解原作的風格。然而,風格不同于概念或者情節(jié),風格通常隱藏于字里行間,無法直接感知。所幸,隨著文學研究和語言學的發(fā)展,現(xiàn)在有一系列的風格分析方法,其中,劉宓慶在《當代翻譯理論》提出的風格的符號體系便是相當全面而且操作性強的方法。
根據(jù)劉宓慶的體系,我們可以通過風格標記來認識作品風格。風格標記分為形式標記和非形式標記兩類,形式標記包括音系標記、語域標記、句法標記、詞語標記、章法標記和修辭標記,而非形式標記則包括表現(xiàn)法、作品包括思想和感情兩個方面的內在素質、作者的精神氣質和作品接受者因素。(劉宓慶,1999:218-236)
認識作品的風格價值是翻譯的準備工作,如何用目的語再現(xiàn)其價值則更具挑戰(zhàn)性。劉宓慶在《當代翻譯理論》中提出了三種再現(xiàn)風格的方法,包括對應式換碼、重構式換碼及淡化式換碼(劉宓慶,1999:238-242)。譯者根據(jù)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再現(xiàn)原作風格。
3.《傲慢與偏見》兩個中譯本第一至第三章的比較
《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汀的主要作品之一。該小說以愛情故事為主要情節(jié),生動地展現(xiàn)了十八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早期英國鄉(xiāng)村的生活、人們的觀念和想法,同時,也表達了奧斯汀對婚姻的看法。盡管許多讀者對這部小說的情節(jié)和奧斯汀對婚姻的看法更感興趣,但是,奧斯汀獨特的寫作風格也是成就小說的重要因素。奧斯汀用清晰簡潔的表達和適如其分的對話,生動地展現(xiàn)了故事,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兩個中譯本的譯者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再現(xiàn)了原作風格。下面筆者將從敘述的翻譯,對話的翻譯,以及翻譯腔三個方面,對兩個譯本進行比較。
(1)敘述的翻譯
正如前文所述,清晰和簡潔是奧斯汀作品的重要語言特征,而《傲慢與偏見》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特征。因此,譯者應該用同樣清晰簡潔的語言進行翻譯,再現(xiàn)原作風格。
原文: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urhood,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第一章) (Austen, 2004:1)
孫譯本:這條真理還真夠深入人心的,每逢這樣的單身漢新搬到一個地方,四鄰八舍的人家盡管對他的心思想法一無所知,卻把他視為自己某一個女兒的合法財產(chǎn)。
雷譯本:這條真理在四鄰八舍各家各戶人們的頭腦中是如此根深蒂固,這樣一個單身漢新搬入一個地方時,不管人們對他的思想感情、觀點見解知道得多么少,他們也會把他當做自己某個女兒的合法財產(chǎn)。
雷的譯文有85個漢字,明顯長于孫的67個漢字。譯文長度存在區(qū)別是譯員的擇詞造成的。
孫譯本
還真夠深入人心的
四鄰八舍的人家
(對他的)心思想法一無所知
雷譯本
在……人們的頭腦中是如此根深蒂固
四鄰八舍各家各戶
(對他的)思想感情、觀點見解知道得多么少
雷譯本明顯比孫譯本累贅,而原作是清晰簡短的故事開場,很快地將讀者帶到故事里。根據(jù)劉宓慶風格翻譯理論,在三種風格符號換碼模式中,對應式換碼是最切實可行的。對應式換碼在翻譯《傲慢與偏見》敘述部分的意味是,用同樣清晰簡潔的語言進行翻譯。從以上譯文對比可見,孫譯本比雷譯本清晰簡潔得多。因此,孫譯本更好地展現(xiàn)了原作風格。
另一重要風格特征是語域。根據(jù)劉宓慶的風格符號體系,作者用詞的語域是其作品風格意義的重要體現(xiàn),譯者在譯文的用詞上,應該用相同或相近的語域,以再現(xiàn)原作風格?!栋谅c偏見》描繪了十八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早期英國鄉(xiāng)村的生活,奧斯汀所用的語言是帶標記的,足以讓現(xiàn)代讀者聯(lián)想到那個年代和那種生活。相應的,譯者應該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語域來再現(xiàn)那種生活。在這方面,孫譯本同樣勝過雷譯本。
原文:...her mind was less difficult to develop....When she was disconcerted, she fancied herself nervous. The business of her life was to get her daughters married; its solace was visiting and news. (第一章) (Austen, 2004:3)
孫譯本:……這位太太的腦子就不那么難以捉摸了。……一碰到不稱心的時候,就自以為神經(jīng)架不住。她的人生大事,是把女兒們嫁出去;她人生的快慰,是訪親拜友和打聽消息。
雷譯本:……她的思想淺薄,比較容易暴露?!徊粷M意,就自以為患上了神經(jīng)緊張癥。她的人生使命就是嫁女兒;她的生活慰藉就是探親訪友和打聽新聞。
雷譯本中的“容易暴露”、“神經(jīng)緊張癥”、“人生使命”、“新聞”都是相當正式的用語,甚至帶點學術味,屬于中國現(xiàn)代城市人的詞匯,因此,這樣的譯本,很容易讓讀者感覺讀到的并非十九世紀英國鄉(xiāng)村的生活。相反,孫譯本中的“不那么難以捉摸”、“神經(jīng)架不住”、“人生大事”、“消息”,都是簡單通俗的口語,所以,更符合原作風格。
(2)對話的翻譯
奧斯汀是對話設計大師。《傲慢與偏見》里的人物說話的方式各異,但是都極具人物特色,很好地展現(xiàn)了這些人物的興趣、思維方式、個性等個人特征。因此,適如其分的對話被視作該小說的重要表現(xiàn)手段之一。根據(jù)劉宓慶的風格符號體系,詞語和修辭標記是風格意義的重要體現(xiàn),而詞語和修辭又是《傲慢與偏見》中對語的重要因素,是對話的表現(xiàn)力的來源之一,因此,譯者如何對詞語和修辭進行處理,是評價其風格翻譯是否到位的重要標準。
下面分析兩個譯本對班尼特太太語言的翻譯,看看哪個譯本更好地再現(xiàn)了班納特太太的人物特征。
班納特太太是“智力貧乏、不學無術、喜怒無常的女人”(筆者譯,Austen,2004:3)。在《英國文學教程》中,編者指出班納特太太“非常虛榮、無知而且在富人面前則一臉卑微”,而且“勢利、不懂禮儀、粗俗”(張伯香、馬建軍,1998:237)。小說中,班納特太太的語言缺乏連貫性、結構簡單松散、詞匯匱乏,而且講話不懂修辭,很好地體現(xiàn)了她的性格特征(彭開明,1995:30-34)。因此,譯者必須通過語言,盡力在譯文中再現(xiàn)這個人物的個性。
文本分析表明,孫譯本比雷譯本更好地再現(xiàn)了班納特太太的語言風格,因為,雷譯本中,班納特太太說話所用的句子相對復雜,而且使用了相當數(shù)量的漢語成語,與原作風格相距甚遠。以下是例子。
例1:“Oh,single,my dear,to be sure! ... 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第一章) (Austen,2004:1)
孫譯本:“哦!單身,親愛的,千真萬確!……真是女兒們的好福氣!”
雷譯本:“哦!是個單身漢,親愛的,千真萬確!……這對我們的女兒們來說,是樁多么美好的親事呀!”
這段話的最后一句話,雷用了相當復雜的句子結構,而且“美好”是相對正式的詞語,而孫的譯文更為直接、簡單、通俗,更符合班納特太太智力貧乏、無知、粗俗的特征。
例2:“My dear, you flatter me. I certainly have had my share of beauty, ... she ought to give over thinking of her own beauty.”(第一章) (Austen,2004:1)
孫譯本:“親愛的,你太抬舉我啦。我以前確實有過美貌的時候,……就不該對自己的美貌再轉什么念頭了。”
雷譯本:“親愛的,你太過獎了。從前我的確也是有過花容月貌的,……就應該不要再考慮自己的美貌了?!?/p>
雷譯本中的“花容月貌”是成語,而“應該不要再考慮自己的美貌了”則是比較正式的句子,不像出自班納特太太之口。而孫譯本則更能表現(xiàn)班納特太太將諷刺視作贊美、試圖顯得謙虛的愚蠢。
例3:“Don’t be coughing so, ... Have a little compassion on my nerves. You tear them to pieces.”(第二章) (Austen,2004:4)
孫譯本:“別老是咳個不停,……稍微體諒一下我的神經(jīng)吧。你咳得我的神經(jīng)快脹裂啦?!?/p>
雷譯本:“看在老天爺?shù)姆稚?,……稍許體恤體恤我這可憐的神經(jīng)緊張的毛病吧。你簡直快要把我的神經(jīng)撕碎了?!?/p>
雷譯本的“稍許”和“體恤”都是比較正式的詞語,不如孫譯本的“稍微”和“體諒”合適。雷譯本最后一句的“簡直”也顯得過于書面化。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筆者不再一一贅述。總而言之,孫譯本在再現(xiàn)班納特太太說話風格方面比雷譯本成功,更好地再現(xiàn)了人物的特征。
3.翻譯體
劉宓慶認為,翻譯體的顯著特點是“不顧雙語的差異,將翻譯看做語言表層的機械對應式轉換”(劉宓慶,1999:245)。雷譯本經(jīng)常出現(xiàn)翻譯體,如以下幾個例子。
例1:“一個家財萬貫的單身漢,必定需要一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雷立美,1)
“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孫致禮,1)
例2:“這樣說來,一個女人并不是常有許多美貌好考慮嘍”。(雷立美,2)
“這么說來,女人家對自己的美貌也轉不了多久的念頭啦?!?孫致禮,4)
例3:無論他在德比郡有多大的家產(chǎn),都無法使他免于看上去有種令人望而生畏和討厭的神情,也無法使他免于與他的朋友比較起來顯得微不足道。(雷立美,6)
這樣一來,縱使他在德比郡的財產(chǎn)再多,也無濟于事,他那副面孔總是那樣討人嫌,那樣惹人厭,他壓根兒比不上他的朋友。(孫致禮,10)
以上雷譯本中的劃線部分都是機械的對應式轉換,造成了無意義甚至是破壞性的重復和累贅,給讀者理解帶來了
困難。而孫譯本則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翻譯體,是可讀性更強的譯本。
4.結語
本文集中分析了《傲慢與偏見》兩個中譯本對風格翻譯的處理。借助風格翻譯的相關理論,通過文本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孫譯本比雷譯本更好地再現(xiàn)了奧斯汀清晰和簡潔的語言風格,更好地保留了小說人物對話的藝術精華,也更好地避免了翻譯體,因此,孫譯本比雷譯本更好地再現(xiàn)了原作的風格。
通過對比研究,希望可以給文學翻譯工作者帶來一點啟示,那就是,文學作品的翻譯遠遠超出了普通的意義翻譯,由于風格是文學作品總體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文學翻譯工作者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認識和理解原作品的風格價值,繼而在譯作中,通過合適的策略和方法,再現(xiàn)原作的風格。
然而,本文只選取了一部文學作品的三個章節(jié)進行對比,因此,收獲十分有限。筆者將擴大文本的范圍,對更多的文學翻譯語料進行分析,從而取得對風格翻譯更進一步的理解。
參考文獻:
[1]Austen,Jane.Pride and Prejudice. 2nd ed.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Ltd,2004.
[2]簡?奧斯汀著.雷立美譯.傲慢與偏見(第二版).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3]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4]彭開明.語言與人物刻劃――班納特太太語言特點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2):30-34.
邏輯美是科技英語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科學英語的核心是表述客觀事物和其演變規(guī)律。這就包括了一定的邏輯思維,具備顯著的邏輯美。因此要在原理概念上進行區(qū)分,以精密的結構和嚴謹?shù)倪壿媮碓忈屖挛锏默F(xiàn)象、本質和規(guī)律。雖然科學英語的內容略顯枯燥,但這類文體卻具備連貫自然的特點。只要譯者抓住了文章的邏輯條理,就掌握了文章的脈絡核心。理清句中的因果關系、讓步關系、程度關系等邏輯關系,對原文進行再現(xiàn),對本質進行握。
二、翻譯簡潔美
語言精練是科技英語的突出特征,科技英語的基本要求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多的信息。這種簡潔美不但體現(xiàn)詞匯層,也體現(xiàn)在句法層??萍加⒄Z中廣泛運用了名詞化結構,將句子簡化成名詞短語。一方面,減少人稱主語帶來的主觀性,只留下客觀的科技概念,另一方面,使得句子結構更為簡潔。除此之外,為了使得文章更具簡潔美,各類其他名詞作主語在科技英語文章中使用頻率也較高,人稱名詞和物質名詞是名詞的兩大組成部分。我們一般使用人稱名詞表明主觀意愿,使用物質名詞來強調表達內容的客觀與準確。以非人稱做主語有兩大修辭功能,第一,是優(yōu)化句子的結構,以清晰明了的形式表達邏輯關系;第二,就是使句子更栩栩如生。因此,在科技英語翻譯過程中,要注意人稱代詞的使用,以傳達翻譯的簡潔美。
三、翻譯轉義美
我們把將原有意義轉化借代出新的含義稱為轉義。在科技術語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尤其是計算機和其他機械類領域科技專業(yè)術語不斷增加的大背景之下,對轉義的使用頻率也在不斷增加。如今科技領域的發(fā)展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促使科技術語也逐漸更幽默,更具美感。日常詞匯也融入了科技術語之中。這樣的過程使得科技翻譯詞義更豐富,更具備想象力,同時表現(xiàn)著隱語的形象。例如英文中的“表兄妹”用“cousin這一詞表示,而“cousin”這一詞匯,還在實際生活中表達“同類型作物”的意義。轉義詞的使用頻率升高等一系列的變化體現(xiàn)出日常用語轉化為科技名詞的現(xiàn)象,增加了轉義的美感,展示了別樣的趣味。
四、翻譯修辭美
修辭手法的使用,使語言更生動有趣,而近年來,修辭手法也逐漸運用到科技英語領域。比喻是科技英語翻譯中較常使用的修辭手法之一,通過運用不同現(xiàn)象,相同本質的事物來描畫某種事物或說明某種道理。比喻手法的運用使得邏輯與形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更生動立體。另一種較常使用的修辭手法是擬人,通過將事物人格化,給予事物人的心理活動,從而使科技文更輕松自然,便于理解其含義和掌握其核心。在對科技英語進行翻譯的過程中,需要表現(xiàn)其審美想象力,避免生搬硬套。
五、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