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資本的存在和擴張是經濟波動的根本原因
資本的存在和擴張是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為了增值,為了實現增值不折手段是資本殘忍和血腥的具體表現,同時也構成了資本運動的全部和原始的動力。從資本主義誕生到今天走過了近五百年的時間,五百年來,資本主義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經過了原始積累、自由競爭,壟斷、國家壟斷的歷史過程,伴隨著這一過程,資本主義勢力稱雄世界,資本主義集團內部通過激烈的競爭,不斷分化和組合,形成了規模宏大、實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礦產、糧食世界性壟斷集團,在與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的長期博弈中,最終獲勝,獲得了貨幣發行權,資本主義步入國家壟斷階段,國際資本應運而生,資本主義政權最終成為國際資本的附庸,國際資本通過手中掌握的海量資本,完成了對世界經濟的全方位掌控,其實現增值的手段變得隨心所欲,花樣翻新,不斷通過制造經濟波動,劫掠世界財富。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性的經濟波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近年來發生的頻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雖然導致經濟波動的原因不盡相同,但是,結局卻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值得我們認真地分析和研究。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別是進入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資本的形態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的同時,其實現增值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資本已經對通過傳統手段掠奪財富,實現增值變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資本頻繁攪動世界經濟,實現一夜暴富,瘋狂地掠奪世界財富,掠奪的手段變得更加隱蔽和富于欺騙性。
二戰后在頻繁發生的石油危機、金融危機、糧食危機、局部戰爭危機的背后我們總能看到資本的影子,資本在這些危機的背后鬼魅魍魎,若隱若現,事實上我們應該知道:它___一國際資本才是這些危機的真正罪魁禍首!但哭得最傷心的卻往往是最大的贏家,每次經濟危機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危機的根本原因,也許能加深對危機的認識和把握,在未來的經濟運行中防微杜漸,減少損失。
二金融危機成為世界經濟波動常態
金融經濟國際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進一步發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趨勢。盡管幾次金融風暴的沖擊使金融經濟國際化受到異議,但是,隨著經濟壘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金融經濟國際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已成共識。金融國際化使得國際資本輕而易舉敲開了世界各個國家的大門,表面上表現為壘球經濟一體化以及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的合理高效流動,但本質上我們可以看到金融的國際化進一步加深了國際資本對世界經濟的全方位控制,為國際資本攪動世界經濟創造了條件和機會,國際資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適的時機和機會來制造增值的機會。基于國際資本在世界經濟中的絕對控制地位,技術壟斷、資源壟斷、規則壟斷、金融國家化使得國際資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機成為世界經濟中的經常發生的現象,金融危機的常態化使得世界經濟陷入經靜性的波動中。
三次貸危機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迅速演變成席卷壘球的金融危機,世界各國的投資者損失慘重,這場危機在范圍、程度、損失方面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并且很快波及和影響到實體經濟,成為自二戰以來最為深重的經濟危機,它不僅沉重打擊了發達經濟體,同時遏制了發展中和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的增長,延緩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像中國這樣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產業機構調整和升級換代的步伐,全球經濟被迫陷入停滯和衰退中,人民在危機中痛苦地掙扎著。
【關鍵詞】馬克思金融危機
2006年春,美國“次貨危機”開始顯現,最后發展成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對其原因分析,成為理論界研究熱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示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規律,對預測美國金融危機、解釋危機的深層次原因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我國宏觀調控要以此為鑒,主動作為,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美國金融危機形成和擴散的一般原因
1、次貨危機引發金融危機的“觸點論”
這種觀點的實質是市場內因論,認為沒有有效控制信用風險導致美國次貸市場運轉失靈引發金融危機。次貸是美國房產貸款中面向信用紀錄不佳或收入證明缺失的持“次級信用”的客戶而產生的貸款。2001年網絡經濟泡沫破滅后,美房地產市場迅速發展,房價2004-2006年上漲了40%-70%。在房價上漲預期下,銀行降低信用門檻,推出了“無本金貸款”、 “循環貸”等貸款品種,助長了投機,推動房價繼續走高。美聯儲2005年開始將利率從1%提升到5.25%,促使經濟降溫,房價下滑。房價下降預期增大和還貸壓力增大的雙重約束,使次級貸款違約率在2006年底上升到13.3%。違約率持續上升,帶來債務狀況惡化,導致美國大型次級房貸公司紛紛破產,前者的破產和倒閉帶來越來越多的金融集團和公司破產,造成整個金融市場動蕩。
2、金融政策導致金融危機的“政策論”
這種觀點的實質是政府外因論,認為次級貸款僅占美國房貸市場的7%-8%,次貸危機之所以形成金融危機,金融自由化政策是根本原因。一是金融工具創新過度。次級貸款被房貸公司購買后,資產證券化成為債券在市場發售。經濟繁榮期,它們被投行和對沖基金看好并購買,投資銀行利用金融創新再出售,一元貸款被放大為數十元的金融衍生品。信用鏈條拉長,導致金融產品的基礎價值被忽視,助長了極度短期投機。美國還依靠政府信用成立國家保險公司對債券違約進行保險,總額從2001年的9000多億發展到2007年底的62萬億美元。這種情形下,總額不大的次級貸款危機產生了規模巨大的債務危機,政府已難以挽救。二是金融監管不力。美國鼓勵自由的跨國金融活動。對新金融產品,政府主要依靠市場評級機構的評級、研究報告和資本抵押標準要求來化解金融風險,缺乏審查和監管以及對金融泡沫的預警。這樣,當投機盛行時,投機主體和評級機構結成利益共同體,評級機構做出背離信用基礎的評級行為,向市場釋放錯誤信息,便會提升系統風險。
3、經濟全球化形成全球經濟危機的“橋梁論”
這種觀點的實質是外部條件論,認為經濟全球化活動使美國金融危機最終演變為全球經濟危機。一是金融活動全球自由化使美國金融危機向發達國家擴散。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商業銀地普遍購買美國次級債券,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匯豐銀行、德國工業銀行、法國巴黎銀行、花旗集團等相繼暴出巨額壞帳,引發本國金融動蕩。二是金融危機的財富效應和政策效應使危機延伸到實體經濟。金融危機爆發后,消費者個人財富縮水,銀行緊縮銀根,消費和投資下降,導致總需求減少。三是全球經濟活動依賴性增強使金融危機向全球實體經濟漫延。美國在全球幾大經濟體的出口市場中占據很高比例。美國國內經濟衰退后,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出口大幅下滑,導致經濟增速下降。
二、從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看美國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
1、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主要內容
(1)經濟危機成因。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根本上是生產過剩導致剩余價值無法實現引發的。生產過剩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消費者購買力不足;購買力不足在于私有制引發的資本和勞動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資本主義銀行制度、信用制度、分配制度等制度結構的沖突把生產過剩矛盾推向不可調和地步時,潛在危機便轉化為現實危機。
(2)克服經濟危機的途徑。一是根本性制度變革。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資料私有制,只有實現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變革,才能根本化解經濟危機。二是政府宏觀調節。通過調節投資和消費的比例、創造新的投資和消費機會、實行信用擴張、擴大政府公共支出等宏觀政策,刺激需求,緩解生產過剩。
2、美國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
(1)依靠信用過度擴張化解需求矛盾是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是追求剩余價值。生產力越高,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量越大,在市場上實現的困難也越大。解決這一矛盾,一個途徑就是依靠信用支持消費和投資創造需求。90年代末,伴隨著網絡經濟泡沫破滅,實體經濟投資需求銳減,全球范圍內出現大量資本過剩。2007年,全世界有8000多個對沖基金,總額2.8萬億美元,世界各國財富基金達7.6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15%,全球儲蓄的60%。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開始公開或非公開鼓勵房貸公司、金融機構通過過度擴張信用支持消費。所謂信用過度擴張是指不顧信用風險、超過償還能力的信用擴張,表現為長期實行低利率政策、放松風險監管、放松交易監管等。信用的過度擴張在刺激消費同時,也拉動了投資,更重要的是由于信用被轉化為證券出售,為全球巨額流動資金提供了短期投機機會。短期看,信用的過度擴張緩解了生產過剩和資本過剩,但長期看,信用過度擴張把問題從“當前”轉到了“未來”,當金融投機不再延續、債務鏈條無法維系時,危機便會顯現。
(2)信用過度擴張的危害。一是增加了不良債權,加劇金融風險。金融機構對客戶信用層級、償還水平不加審查,會導致不良債務累積。2008年,美國住房貸款達14萬億美元,政府公共債務達10.3萬億美元,金融債務占GDP的比例從1980年的21%上升到116%。信用的本質是債權,如果大家都遵守信用,當然沒有問題。但若一個環節出了問題,特別是信用質量較差時,債務風險就變得十分巨大。二是導致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失衡,虛擬經濟背離服務經濟職能。虛擬經濟本質是使有能力的人利用有資本的人的閑資為社會和資本持有者創造財富,這對于分散金融風險、提高金融資產配置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信用的過度擴張,使虛擬經濟背離了這種職能,產生一種“錢生錢”的錯覺,自身迅速膨脹。在美國,企業盈利的44%來自金融服務業,制造業僅占10%。1996-2006年,美國金融公司盈利年增長13.8%,非金融公司盈利每年增長只有8.5%。2004年,美國金融業占據了GDP的20%-21%。金融機構對高管的激勵措施也往往與短期證券交易收益掛鉤,促使他們利用金融創新技術把金融杠桿率提高到幾十倍。房貸機構將貸款發放給沒有還貸能力的借款人,金融機構將房貸資產打包賣給投資者。據統計,美國金融機構發行的證券化產品就占全球的80%,2005年全球有組織的交易所內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額為名義GDP的32倍,全球長期證券的總價值超過了100萬億美元。虛擬經濟過度膨脹,使虛擬經濟重心轉向短期投機,在證券、樓市造成巨大泡沫,最終導致經濟危機。三是引致虛假需求,造成虛擬繁榮。信用過度擴張刺激樓市,導致投資性資產價格和證券價格上升,為投資性基金和銀行提供了短期投機機會。當生產過剩矛盾得到解決,各類資本競相追逐高額投資回報時,所有人都受益,進而產生了螺旋式的信用擴張,如果哪一期資產價格開始縮水,消費者和投資人便成了最大受害者。
三、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加強宏觀經濟調控的啟示
市場經濟國家經常存在結構性生產過剩矛盾,也就存在著依靠信用過度擴張來化解生產過剩的潛在風險。我國要吸取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既要積極擴大有效需求,解決生產過剩矛盾,又要防止走上利用信用過度擴張化解生產過剩矛盾的不良路徑。
1、堅持依靠創新刺激實體經濟有效需求
一是通過創新社會保障制度刺激消費。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欠缺,國民需要較高的儲蓄率才能應對各種風險,導致總需求中消費所占比例一直不高。因此,國家要加快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住房制度改革,解決百姓后顧之憂。通過轉移支付、救濟等制度創新,防止貧富差距擴大,刺激消費。二是加強技術創新吸引投資和消費。熊彼特指出,技術創新使資本主義在毀滅中重生。技術創新既可以創造新的投資機會,使多余的資本找到生利機會,又可使消費者產生新的換代需求。三是通過市場創新擴展投資機會。要實行宏觀經濟政策,促進地區間經濟均衡發展,特別是開發農村市場。實行優惠政策,鼓勵資本到海外投資。積極開展貿易摩擦協調,促進出口穩步增長。
2、以國家為主體有效控制金融系統風險
一是政府承擔起風險集中管理的責任。市場經濟不可避免會產生信用過度擴張,產生金融泡沫。防止資本經濟中的泡沫轉化成危機,離不開政府政策的協調和制約。由于金融產品很少受知識產權保護,任何金融機構都不愿意別人看到自己產品的交易情況。政府要建立統一的風險管理窗口,集中清算,統一監管,準確評估,避免各個金融機構各自為政。二是善用金融創新,把風險控制放在首位。國內金融系統在危機中受到沖擊較小,主要是我國金融體系不發達,沒有投行、評級機構和復雜的金融衍生品,沒有形成危機傳遞的鏈條。這種狀態雖然安全,但卻犧牲了效率。在未來,我國既要穩健地推進金融創新,提高金融資產配置效率,又要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場風險。對新推出的金融新產品,政府要認真審核,對產品的價值、價格要實時監控,避免過度放貸,努力做到多方共贏。三是積極培育理性投資。從強化風險意識、加強素質教育出發,加強對投資者教育,使投資者的投資趨向更加理性。嚴格杜絕非法市場操作行為,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政策透明度,使市場充分相信政府的決心,防止錯誤信號引發的錯誤導向。
3、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必須要連貫和平穩,這一點對整個金融環境的穩定至關重要,美國在2005年前后的貨幣政策大拐角就是造成經濟危機的一個誘因。當前,我國貨幣信貸速度極快,一季度新增信貸完成全年的90%,這可能會對后期經濟發展又造成通脹壓力。應增強金融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靈活性,把握好調控重點和力度,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比如利率、匯率和貨幣供應量等,并與財政政策、行政手段相結合,互相彌補,更好地實現宏觀調控目標。
【參考文獻】
[1] 蔣定之、鄭學勤:美國次貸危機研究(兩篇)[J].新華文摘,2009(1).
[2] 謝麗威:美國次貸危機的原因分析及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啟示[J].環渤海經濟望,2009(1).
[3] 王國民:淺談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和啟迪[J].知識經濟,2009(2).
[4] 蘇昊成:試析美國次貸危機的原因及啟示[J].華商,2008(16).
關鍵詞:商業銀行,金融風險,金融監管,防范
1 研究背景
1.1金融全球化過程導致銀行風險增加
金融的全球化成為近年來發展的大趨勢。在這種新經濟的背景下,國際金融業全球化的發展也就成為必然。新興金融市場的興起和發展打破了原有的舊格局,使國際金融市場逐步擴展到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國際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各類保險公司)在全球大量設立分支機構,形成全球性業務網絡[1]。同時,互聯網的運用克服了不同地區之間時差的障礙,使國際市場的交易一體化。這種趨勢既促進了國際金融的極大發展,也加大了金融風險的范圍。出現債務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國際金融組織面對巨大的國際資本流動,越來越顯得力量不足,無法進行協調,防范國際金融危機的手段顯得特別脆弱。國際金融炒作活動,進一步加劇著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
由于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市場之間傳播敏感度的增強,使得一個市場的變化會迅速地傳導給另一個市場,金融風險因素變得更加復雜,某一經濟現象會在世界不同地區、不同金融市場之間進行傳導,并形成連鎖反應,風險產生的可能性更加突出。由于國際資本流動,特別是金融市場固有的投機性,對一國的金融市場的沖擊力和破壞性也越來越明顯,進而波及到整個世界經濟,使各國的經濟發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例如:自90年代以來,1994年墨西哥發生的金融危機,1995年12月巴林銀行的倒閉,1997年發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等,都對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了損失。這些也充分暴露了金融市場國際化、一體化的過程中,金融風險加劇。
1.2我國銀行如同世界金融機構一樣面臨著新的挑戰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經濟背景下,我國銀行如同世界金融機構一樣面臨著新的挑戰。金融市場之間連接越來越緊密,風險的傳導機制越發密切,金融風險因素變得更加復雜。在這種經濟環境下,我國銀行不僅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競爭壓力,而且自身存在著積聚大量不良信貸資產的嚴重問題,這將會成為引發我國銀行金融風險的一個根本原因。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資本在國際間流動的速度加快,這使得銀行面臨的市場環境日益復雜,國內金融環境也發生了變化,使我國銀行同業間的影響日益加強,競爭加劇。
因此,在這種經濟環境下,我國銀行目前也面臨著如何控制風險、消除風險存在的隱患,增強銀行整體競爭力的任務。就銀行不良信貸資產形成的原因分析來看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投放的微觀主體主要是以國有企業為主,而由于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體制原因導致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不善,經濟效益低下,及缺乏公司治理結構等原因使國有企業的預算軟約束直接轉化為國有商業銀行系統的信貸軟約束,致使國有商業銀行系統存在著大量的不良信貸資產;同時,由于我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融資機制、信貸結構以及商業銀行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加速了銀行不良信貸資產的形成,進一步加大了銀行系統的金融風險產生。
1.3 研究現狀及意義
“前車覆,后車誡”。研究和比較歷史上各國、各區域的金融風險及危機產生的原因及影響,有助于我們從金融風險控制與防范的角度,對經濟運行機制、經濟制度安排及政策設計等方面進行反思和重新認識,通過修正與完善經濟運行機制、制度與政策目標體系,實現經濟與金融的平衡發展。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銀行競爭不充分,銀行資產質量低下,呆帳壞帳比重居高不下,國外群雄虎視耽耽,資本市場不完善,投機氣氛過濃等等。所有這些問題,稍有不慎,都會釀成大禍。亞洲金融危機后,我國無論是政界、金融界,還是學者,都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采取很多措施加強監管、加強研究。比如1998年國家增發2700億元特別國債以彌補國有獨資銀行資本金的不足: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剝離銀行不良資產;加強對信貸資金的監控以降低不良資產的比重;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內部調整以適應市場化、企業化的需要。眾多學者也紛紛對全球、對我國的金融形勢進行研究、對比,發表了大量的有關金融風險的著作,為我國防范金融危機提供了理論的指導和操作的建議。
2 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風險內涵及現狀
2.1 金融風險的概念
銀行風險是預期銀行業務經營和管理中因不確定因素導致事后造成的損失或不利目標實現因素的總稱。市場金融中,這種風險的大小必然通過價格形式加以量化和度量。某種銀行風險大,其經營與管理的綜合成本就越高。銀行風險是一種導致損失的可能性。
摘要: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美國居民的消費需求嚴重超過居民收入。資本市場能夠制造巨大泡沫,必須對金融衍生品等投機行為嚴加限制。中國經濟依賴出口,結余的美元越多,在危機中損失就越大。中國經濟向內需為主轉型,刻不容緩。
美國的次貸危機不是一次簡單的周期性危機,或類似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危機這種局部的、短暫的金融危機。美國當前的這場危機,是盎格魯一薩克遜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危機,是華盛頓共識的危機。在東亞金融危機期間,西方政治家和經濟學家把東亞危機的發生歸結于“裙帶資本主義”、銀行系統在金融體系中的比重過高、資本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過弱、監管不力,等等。與此同時,他們在世界各地大力推銷盎格魯-薩克遜金融模式。同德國模式和日本模式相比,更遑論東亞模式,盎格魯-薩克遜模式被視為最完美的、具有普世價值的金融體系模式。而發展中國家也誠惶誠恐地按盎格魯-薩克遜模式改造本國的金融體系。然而,在學生還未來得及交出令老師滿意的答卷之前,老師自己卻突然出了問題。誰說沒有“后發優勢”呢?
一、次貸危機的警示
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美國居民的消費需求嚴重超過居民收入。美國經濟學家魯比尼曾指出:60%-70%的美國人實際工資下降,靠借錢維持過去的生活水平;20%的美國人靠借款維持超出其收入水平的生活水平。在房地產價格不斷上升的情況下,負債的最常見形式是住房抵押貸款。在此基礎上,通過再融資(refinancing),美國居民進一步擴大了負債。儲蓄率的下降和負債率的上升,意味著風險的提高。各種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只能轉移風險,并不能減少風險,更不能消除風險。美國貨幣當局無法令利息率無止境地下降,也無法令住房價格無止境地上升。當Ninjna(無工作者、無收入者、無資產者三詞的英文縮寫)們最終無法償還貸款(付息)之時,就是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日。美國次貸危機給我們的第一個啟示是:無論政府執行何種政策,無節制的負債必然會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
衍生金融工具的創造和使用,雖然不能最終消除風險,但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轉移風險,掩蓋風險,推遲金融危機的最終爆發。也正因為如此,一旦金融危機爆發,其嚴重程度也必將大大增加。資本市場既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也能制造巨大泡沫。資本市場越是發達,可以制造的泡沫就越大。美國次貸危機為我們提供的第二個啟示是:資本市場的發展必須是有節制的,限制資本市場過度擴張的各種傳統政策不應輕易廢除。例如,限制混業經營的各項政策不應輕易廢除,資本市場的自由化和證券化應該受到限制。盎格魯一薩克遜模式并不是惟一的,不應該作為中國效仿的終極模式。
美國金融市場上各種衍生金融工具的復雜性充分說明,政府機構對金融機構的監管能力有限,私人評級機構也不可能對各種衍生金融工具充分了解,因此,所謂加強監管往往流于形式。事實上,在自由化的條件下,監管永遠是落后于市場的。美國次貸危機的第三個啟示是:對于政府和社會金融監管機構的能力不能高估,而且關鍵在于,從一開始就應該限制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
風險的存在意味著不確定性的存在,不確定性的存在意味著投機獲利的可能性,投資和投機的界限很難確定。從次貸到RMBS,再到CDO、CDO平方、CDO立方……從參照實體到CDS,我們可以看到,對距離基礎金融產品(如住房抵押貸款)越遠的金融產品(衍生層次越高的金融產品)的投資,越具有投機性。衍生金融產品的發展一方面適應了避險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適應了投機的需要。投機加大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認為投機可以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說法是值得懷疑的。與投機相伴而生的各種金融游戲,浪費了各種實物資源,大大降低了整個經濟的資源配置效率。美國次貸危機的第四個啟示是:必須限制投機。
貪婪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始動力。馬克思說過:“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了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在離譜的高額利潤和高收入刺激下,機構和個人很容易喪失理智。對高額利潤的追求必然導致對風險的低估和無視。硬要把次貸塞給Ninjna,就是住房金融機構的貪婪所使然。美國次貸危機的第五個啟示是:必須設計某種機制,限制離譜的高額利潤和高收入。
二、避免為美國金融危機埋單的出路:經濟由依賴出口轉為依賴內需
通過金融全球化,美國已經把次貸危機的風險轉移到世界各個角落。中國作為美國金融資產的主要持有國之一,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次貸危機的沖擊。根據外電報道,中國外匯儲備中有70%左右是美元資產,其中大部分是美國國庫券。中國持有的美國機構債(主要是對房地美和房利美的債權)高達3700億美元。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沖擊到底有多大,現在還很難量化。但是,不管怎么說,中國作為美國的最大債權人之一,存在為美國金融危機買單的嚴重危險。目前,我們已經因美元資產價格暴跌,美元貶值、美國通貨膨脹率上升和部分債券違約而遭受損失;今后,隨著危機的惡化,這種損失可能會更大。如果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再出問題,中國的損失將會極為嚴重。美國政府解決危機的所有措施的核心,是保證貨幣市場有足夠的流動性,資本市場有足夠的資金。中國、日本和其他貿易順差國(即對美資本輸出國)繼續持有和增加持有美元和其他美國金融資產,是美國得以解決次貸危機的必要條件。任何金融危機的解決,都需要債權人和債務人共同承擔。中國不是美國的“利益相關者”嗎?在積累了1.9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之后,中國已經成為美國次貸危機的“損失分擔者”,獨善其身已經完全不可能。除了期盼美國次貸危機早日結束,中國目前已經難有作為。
一、“后三峽工程時代”庫區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其根本原因
目前,三峽移民搬遷已經結束,移民安穩致富才邁出了“萬里第一步”,任重而道遠。在這個艱難的征程中,我們面臨著許多備受國際社會關注的“庫區問題”。
(一)主要問題
1、農村移民人地矛盾突出
庫區移民人均耕地只有0.58畝,已超過聯合國最低土地承載力警戒線(即人均耕地最低不能少于0.8畝),6.3萬后靠移民人均耕地不足0.5畝,人均不足0.3畝的還有2.8萬人。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加上中央惠農政策的刺激,大量外出農民工返鄉“重操舊業”,使原本山地多、平地少、自然生態脆弱的庫區承載力大為吃緊,人口多與承載力有限的矛盾更加緊張。
2、城鎮移民失業率高
底,庫區城鎮調查失業率達8.5%,高于全市2個百分點,高于全國4個百分點,其中有就業能力而未就業的城鎮移民超過11萬人。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大量農民工回流返鄉,加劇了本地就業矛盾。全球金融危機必將引發全球產業革命,無論是技術升級,還是產業轉移,都會壓縮就業機會,加上等待就業的大學生,庫區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3、城鄉移民收入低下
,庫區城鎮移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383元,占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9元的47.0%,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8元的51.4%。吃“低保”的城鄉困難移民有14.84萬人,其中城鎮移民有13.79萬人,占全市城市低保對象的17.51%。城鎮移民收入低,引發不穩定因素。
4、生態安全受到威脅
三峽成庫后,水體流速放緩,自凈能力下降,面源污染、點源污染、流動污染嚴重危及飲水安全,庫區23條主要支流至少有一半以上在每年的5-10月都不同程度的發生水華現象。每年約有1.45億噸泥沙流向庫區,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平均每年可流失土層厚度1厘米左右,而流失速度則是自然成土速度的100倍以上。試驗性蓄水以來,水位提高誘發了庫岸坍塌和滑坡等地質災害,庫岸再造加劇,已出現了100多處的垮塌,對庫區安全造成了影響。
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不僅沒有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更直接關系到庫區的國際聲譽。
(二)根本原因
導致出現“庫區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庫區產業在落后中發展卻又在發展中落后,缺乏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移民安穩致富有機統一的支柱產業。
1、農業效益低下
庫區農業基本處于粗放型經濟形態階段,糧食、生豬兩大傳統產業仍然是庫區農村移民家庭經營收入的主要來源,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速度趕不上人口的增長速度。柑橘、榨菜、中藥材等新培育的一些“百萬工程”重點產業,布局較分散,產業集中度不高,制約了產業化水平的提高,要成為庫區骨干支撐產業還需較長時間。
2、工業嚴重“短腿”
庫區工業嚴重“短腿”,基礎薄弱,對當地稅收、居民收入和就業的帶動不強。庫區仍以食品、醫藥、化工、紡織、建材等傳統產業為主,高技術產業比重小,缺乏龍頭帶動型、支柱型的高新技術企業,工業企業規模小,核心競爭力不強。
3、第三產業活力不足
庫區第三產業仍以傳統的商貿、餐飲、運輸服務業為主,現代服務業比重低,尤其是為生產服務的中介服務、第三方物流、金融保險、會展推介、信息咨詢等新興服務業發展尚處于較低的層次,許多服務產品供給不足。
[關鍵詞]歐債危機 中國 投資歐盟 戰略影響
2001年希臘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提高了財赤率,并在同年加入了歐元區。希臘加入歐元區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該國為了盡可能縮減其外幣債務,提高財赤率,以求加入歐元區,于是與高盛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該貨幣互換協議,確實達到了希臘的要求,但是卻需要支付高于市價的回報給高盛,再加上希臘內政動蕩不安,希臘赤字率逐步走入低迷狀態,進而導致了歐債危機的發生。本文就結合歐債危機發生的原因、對中國的影響以及中國應對歐債危機的措施進行分析探討。
一、歐洲債務危機發生的原因分析
1.外部原因。導致歐債危機形成的外部原因主要有兩方面。(1)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中,各國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增長而放寬相關政策,而希臘內部高福利和低盈余的經濟政策卻無法利用公共財政盈余來應對舉債消費,于此同時在金融危機中諸多私人企業也加深金融杠桿化進一步加重了希臘的債務負擔。(2)評級機構推波助瀾、煽風點火,直接導致危機深度蔓延。
2.內部原因。就希臘內部分析看來,導致歐債危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4個方面。(1)希臘本身經濟發展就很脆弱、實體經濟呈空心化狀態、產業結構極為不平衡。(2)國民老齡化趨勢加強,已逐步進入老齡化狀態,導致其人口結構呈現不平衡趨勢。(3)國內高福利和低盈余的經濟政策影響。(4)歐盟鄰國(例如:法國、德國等)在支援戰略上發生嚴重分歧,導致其違紀處于膠著狀態。
3.根本原因。就歐債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分析看來,主要是由于歐元區的制度存在缺陷,各國在單一貨幣下競爭力相明顯拉大,希臘因無法采取有效措施彌補赤字,進而導致危機發生。
二、歐債危機對中國投資歐盟的戰略影響
歐債危機的發生對我國而言,其影響短暫有限,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歐債危機導致國內經濟增長下降,沖擊了我國出口。歐盟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出口市場,其比例大約在18%~21%之間,所以歐債危機的發生導致歐盟外需下降,隨著歐盟國家對歐債危機的控制,我國出口也收到影響,明顯降低。
2.歐債危機加劇了短期資本流動性,加大央行沖銷壓力。歐債危機的發生直接加重了全球資金的避險情緒,歐盟國家資金紛紛回流美元,而對中國而言,匯流美元的資金不僅僅是短期資本,而是更加洶涌的短期資本流入。然而同歐盟相比,中國還算相對安全,可以算得上一個安全港,其GDP增速超過9%,加上人民幣對美元有升值的壓力,加大了國內通貨膨脹和加息的可能,進而增加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利差。綜合分析這些原因來看我國是吸引避險資金、逃離資金流入的重要目標市場。據調查顯示,我國2010年一季度外匯儲備(A)增加了479億美元、貿易順差(B)為144.9億美元、直接投資(C)為234.4億美元、A-B-C=99.7億美元(即流入我國的熱錢)。這樣導致更多短期資本流入我國,央行沖銷壓力也隨之加大,給我國資產價格、通貨膨脹等造成了更大的壓力。
三、中國投資歐盟應如何讓對歐債危機
1.加強調整經濟結構,促使國內經濟轉型。美國金融危機的發生和希臘債務的發生,讓我國的經濟增長受到了一定的限制。2010年之后,我國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增速經濟發展,保持投資、消費的旺盛勢頭,其材質收入也在持續增長中,國內經濟發展進入了轉型期。其中成果最為顯著的就是貨幣信貸的重要指標,存款準備金率呈持續上升狀態。而從2009年開始,國內貨幣總量呈放緩態勢,而從2010年一季度開始,國內市場資金流動性呈趨緊狀態等,種種跡象表明,就我國金融貨幣政策的實施來看,其成果是相對突出,就當前的發展態勢,可以逐步退出金融政策。
2.不斷調整國內政策,緩解歐債危機對我國的影響。2010年5月之后,歐洲債務危機對我國的影響越來越明顯。首先,我國無法免受歐洲債務危機的波及,歐元區作為我國最大進出口市場,債務危機的發生直接影響超過經濟發展。其次,在歐洲債務危機的沖擊下,我國政府高層做好了準備工作,其采取的預防經濟“二次探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該次債務危機對我國的影響。由此可見:針對本次歐洲債務危機,我國執行的調控舉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危機對我國的影響。
3.加強產業升級,全面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我國實施改革開放的這幾十年來,以外向型經濟作為導向,出口產品低價流入歐美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同一產品國內價格大大高于出口價格。這樣的政策的好處就在于,一旦有外部壓力發生,我國就可以加大基本建設與設施等投資來維持經濟的高速增長。但是這樣不但讓我國失去產業升級調整的機會,還極有可能造成重復投資、資源浪費、環境污染、限制可持續發展、低工資低保障、競爭力不足等負面影響。總之,面對歐洲債務危機,應充分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應自主創新品牌,增加產品科技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減少或停止對一些產品的出口補貼,拉近同一產品國內與出口間的價格差異,進一步擴大升級我國消費水平,全面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由此可見,這是我國應對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的必經之路,也是十二五期間解決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姚鈴.歐債危機背景下拓展中國對歐盟投資策略研究[J].亞太經濟,2011(05):32-36
[2]許廣義,董媛媛.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和問題分析[J].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02):109-110
關鍵詞:金融危機;國際經濟;國際貨幣體系;國際游資
金融危機是由外部因素還是由內部因素造成的,歷來學術界有兩種比較對立的觀點:陰謀論和規律論。陰謀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遭受有預謀和有計劃攻擊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別是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后,這種觀點較為流行。規律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的自身規律,是內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機理論①基本上是承認規律論。隨著金融監管技術提高,一個國家因監管或管制出現問題而導致金融危機的可能性變小;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現代的金融危機基本上表現為在國際經濟失衡的條件下,國際資本在利益驅動下利用扭曲的國家貨幣體系導致區域性金融危機爆發,因而從本質上說,金融危機的性質和成因都發生了變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國際經濟的視角具體解析金融危機的形成原因。
一、國際經濟失衡
黃曉龍(2007)[1]認為國際收支失衡導致國際貨幣體系失衡,虛擬經濟導致流動性過剩,進而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和金融危機。黃曉龍是國內較完備地從外部因素來研究金融危機的,然而從根本上說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應該是實體經濟的失衡,國際收支失衡只是實體經濟失衡的表象,實體經濟失衡導致貨幣資本的國際流動,國際資本流動導致虛擬經濟膨脹和蕭條,由此形成流動性短缺,最終能夠導致金融危機。因而全球實體經濟的失衡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必要條件,而虛擬經濟導致的流動性短缺是金融危機的充分條件。
縱觀金融危機史,金融危機總是與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年爆發金融危機之前,國際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漸向美國和歐洲傾斜,特別是美國經濟快速增長呈現出取代英國霸主地位的趨勢,這次國際經濟失衡為此后的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20世紀末期,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要快于經濟全球化趨勢,拉美國家與美國之間的經濟關聯度使得拉美國家對美國經濟的“蝴蝶效應”要比其他國家更為強烈。20世紀末的20年里,當拉美地區的經濟結構失衡時,往往以拉美國家的金融危機表現出來。歐、美、日經濟結構失衡同樣是導致歐、美、日等國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當區域的或全球的穩定經濟結構被打破時,新的經濟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機為推動力。1992年歐洲金融危機,源于德國統一后德國經濟快速發展,打破了德國與美國以及德國與歐洲其他國家間的經濟平衡。1990年的日本也是因為美日之間的經濟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機的作用下,才實現新的經濟均衡。
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將導致國際資本在一定范圍內的重新配置。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力可能是區域的或全球性的。從短期來看,在某個時點國際經濟是相對平衡的,全球資本總量和需求總量是一定的,而當一國經濟發生變化,會引起國際資本和國際需求在不同國家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果是小國經濟,它的影響只是區域性的,如果是大國則它的影響是全球的。當一個大國經濟趨強,則會吸引國際資本向該國流入,產生的結果是另外一些國家的資本流出,當資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流動性短缺,金融危機就從可能性向必然性轉變。這種轉變的信號是大國高利率政策,或大國強勢貨幣政策。而對小國經濟而言,經濟趨強后,則會吸引國際資本的流入,當國際資本流入數量較多時,該國的實體經濟吸收國際資本飽和后,國際資本會與該國的虛擬經濟融合,推動經濟的泡沫化,當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嚴重背離時,國際資本很快撤退,導致小國由流動性過剩轉入流動性緊縮,結果導致金融危機爆發。
從國際經濟失衡導致金融危機的形成路徑可以看出,國際經濟失衡通過國際收支表現出來,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又通過國際貨幣體系來進行,如果具備了完善和有效的國際貨幣體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國際經濟強制性和破壞性調整,也就是說可以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然而現實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受到大國操縱的,因而國際經濟失衡會被進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國際貨幣體系扭曲
徐明祺是國內學術界較早把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的原因歸結為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缺陷的學者。徐明祺(1999)[2]認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維持現狀間徘徊的國際貨幣體系;另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投資和債務方面的弱勢地位;處于雙重制約下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機的苦果,因而現存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難逃其咎。也就是說國際貨幣體系在調解國際收支不平衡時遵循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本原則和理念,而各國在制定貨幣政策協調國際經濟失衡時卻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紀律性,因而現在的國際經濟的失衡被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放大了,加劇了。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一個松散的國際貨幣體系,盡管歐元和日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作用逐漸增強,但是,儲備貨幣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決“特里芬難題”,只是將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說儲備貨幣既是國家貨幣也是國際貨幣的身份不變。充當儲備貨幣的國家依據國內宏觀經濟狀況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勢必會與世界經濟或區域經濟要求相矛盾,因而會導致外匯市場不穩定和金融市場的動蕩。實行與某種儲備貨幣掛鉤或盯住某種貨幣的國家,既要受該儲備貨幣國家貨幣政策的影響,同時還要受多個國家之間貨幣政策交叉的影響。儲備貨幣之間匯率和利率的變動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大為增強,使得外匯市場更加不穩和動蕩,這種影響可以分為區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鑒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國經濟政策變動影響既可能是區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為例,美元的價值調整是通過美元利率的調整實現的。美聯儲在制定美元利率時,不可能顧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為儲備的國家(地區)宏觀經濟狀況,因而當美元利率調整時,往往會對其他經濟體,特別是和美國經濟聯系比較密切或者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國家和地區造成沖擊[3]。首先,以美元為支柱的不完善國際貨幣體系,不論采取浮動匯率政策還是固定匯率政策,美國的經濟影響著所有與其經濟密切相關的國家及這些國家的貨幣價值變化。如果浮動匯率政策能夠遵守貨幣體系下的貨幣政策制訂的紀律約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場上就不會出現不穩定的投機性攻擊,也不會出現由此造成的貨幣市場動蕩乃至金融危機。由于制定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經濟全球化相關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貨幣體系不能夠保證美元在浮動匯率的前提下的紀律性,因而一個國家的宏觀政策將會導致經濟相關國家的貨幣市場動蕩,在投機資本催化下爆發金融危機。就目前現狀來看,雖然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崩潰,但是相對于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美元不論是升值還是貶值,依然會造成這些國家經濟的強烈波動。美國經濟繁榮時,美元升值會導致資本的流出;當美國經濟蕭條時,美元貶值會導致這些國家的通貨膨脹。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保留了原來國際貨幣體系的理念和原則,但卻失去了原來的秩序和紀律,強勢經濟體可以利用這樣的體系轉嫁金融危機和獲取更多利潤,而不需要承擔過多的責任。
三、國際游資的攻擊
國際經濟失衡是金融危機的前提條件,不完善的國際貨幣體系會加劇國際經濟失衡,然而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是國際游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金融危機離不開國際游資的攻擊。1992年歐洲金融危機,索羅斯通過保證金方式獲取1:20的借貸,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通過賣空相當于70億美元的英鎊,買進相當于60億美元的馬克,迫使英鎊大幅貶值,在償還借貸后凈賺15億美元[4]。在1994年墨西哥發生金融危機前,國際游資持續大量地進入墨西哥證券市場,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資中,證券投資占70%~80%,但在墨西哥總統候選人遭暗殺事件后的40多天內,外資撤走100億美元,直接導致墨西哥金融危機爆發[5]。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也是國際游資首先攻擊泰銖,低買高賣,并巧妙運用金融衍生工具獲取高額回報。
根據IMF對國際游資的統計,20世紀80年代初的國際短期資本為3萬億美元,到1997年底增加到7.2萬億美元,相當于當年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20%。2006年末,僅全球對沖基金管理的資產總額就達1.43萬億美元,比1996年末增長約6倍。對沖基金的投資策略也不斷豐富,從最初的“賣空+杠桿”策略(市場中性基金),發展成為單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驅動型等)、多策略型(包括新興市場型、并購型等)、基金的基金等多種投資策略。其風險特征也呈現多樣化趨勢,既有高風險、高收益的宏觀對沖基金,也有低風險但收益相對穩定的市場中性基金。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國際資本流動的最顯著特征是國際間的過剩資本流動造成了國家、地區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巨額的國際貨幣資本必然要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獵取利潤。
國際游資為什么能夠摧毀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眾所周知,國際游資規模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響和縮短被攻擊國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由繁榮到蕭條的自然過程。當國際游資進入被攻擊國家,它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利率和匯率變化,從而加快金融市場由理性發展向非理性繁榮轉變[6]。按照金融市場的心理預期自我實現原理分析,當大量國際游資進入一個國家時,即使這個國家經濟發展表現一般,在大量資本進入的情況下,也會帶動金融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在國際金融家掌握話語霸權的情況下,他們通過有意識地夸大被攻擊國家發展中的成績或存在的問題,以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心理預期。從拉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的實際情況來看,一般先用“經濟奇跡”、“新的發展模式”來吹捧經濟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續”、“面臨崩潰”來夸大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在整個過程中,國際游資有預謀進入和撤退,就會導致金融市場的崩潰。國際游資嫻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榮時期賺取高額利潤,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機賺取高額利潤或者收購危機國家的優質資本,進而控制被攻擊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是在新興市場國家爆發金融危機后,國際直接投資(FDI)為什么會低價收購危機國的優質資產,形成新的經濟殖民主義的根本原因。
四、中國預防攻擊性金融危機之策
在中國股市由狂飆到暴跌和中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火爆到等待觀望以后,中國的經濟是不是進入由繁榮向危機過渡的轉折點?中國會不會爆發金融危機?從經濟表象來看,在我國經濟運行中依然表現為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等等;從經濟本質來看,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著產業結構調整滯后、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場不完善等問題。出現這些現象和問題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內部因素的作用。
當前,全球經濟失衡的特征較為明顯,首先美國經濟進入蕭條時期,次級債危機使得美國經濟雪上加霜,而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經濟持續增長。其次,美元的發行泛濫導致美元對歐元和人民幣持續貶值,致使其他國家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再次,國際游資在世界范圍內流動的規模越來越大。美國為了振興經濟采取降低利息的貨幣政策,美元對其他貨幣也在快速貶值。
中國從2005年開始出現人民幣對美元的利差,2006年2月利差曾達到3%,境外資本流入后往往會兌換成人民幣再放貸出去,其收益不能以存款利率衡量收益,而是以貸款利率衡量收益,1年期基準貸款利率是7.47%,如果每年人民幣升值預期是5%的話,那么國際游資的回報就接近13%。如果國際游資不是采取放貸形式,而是直接投資中國房地產或股票,其收益率會更高,2007年投資中國房地產的利潤不低于30%,該年度上證指數上漲了96.7%。
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國外游資在中國投資的高額回報吸引了大量外資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2007年究竟有多少國際游資進入我國,國內學者有不同的計算。采用簡單的計算,以外匯儲備的增加值減去外貿順差和外國直接投資,2007年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我國的國際游資近800億美元。800億美元國際游資流入完全可以解釋流動性過剩、房市與股市的泡沫和我國目前通貨膨脹的壓力等現象。只要人民幣升值預期存在,國際游資就不會抽走。人民幣升值預期還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實體經濟還在持續增長,表現為我國國際貿易順差還存在,我國非貿易品的價格還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國際游資現在急迫要做的是要繼續抬高我國的非貿易品價格,并在適當時機抽逃,在羊群效應下引爆中國金融危機,之后國際資本再回來收購中國優質資本。
中國要能夠有效地預防上述攻擊性金融危機,首先必須嚴格控制虛擬經濟的非理性發展,快速壓縮樓市和股市泡沫,套住國際游資刺激實體經濟的增長。套住國際游資有兩種思路:一是由國際游資短期內獲得暴利向長期內正常利潤轉變,降低使用外資的成本,讓外資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二是構建長期的心理預期,使外資留在中國;其中,很重要一點是保持中國實體經濟的持續增長。其三是有計劃地減持我國的外匯儲備,特別減少以國債形式存在的外匯儲備,把外匯儲備轉化為有形資產,實現外匯的保值和增值,并用外匯儲備調控國際經濟,使之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后,加強跨境資本的管制,積極干預和監管短期國際游資的流入。
參考文獻:
[1]黃曉龍.全球失衡、流動性過剩與貨幣危機—基于非均衡國際貨幣體系的分析視角[J].金融研究,2007,(8).
[2]徐明祺.國際貨幣體系缺陷與國際金融危機[J].國際金融研究,1999,(7).
[3]夏斌,陳道富.國際貨幣體系失衡下的中國匯率政策[J].經濟研究,2006,(2).
[4]宗良.對國際游資沖擊金融市場的若干思考[J].金融研究,1997,(11).
【關鍵詞】金融危機 國際經濟 國際貨幣體系 國際游資
金融危機是由外部因素還是由內部因素造成的,歷來學術界有兩種比較對立的觀點:陰謀論和規律論。陰謀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遭受有預謀和有計劃攻擊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別是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后,這種觀點較為流行。規律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的自身規律,是內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機理論①基本上是承認規律論。隨著金融監管技術提高,一個國家因監管或管制出現問題而導致金融危機的可能性變小;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現代的金融危機基本上表現為在國際經濟失衡的條件下,國際資本在利益驅動下利用扭曲的國家貨幣體系導致區域性金融危機爆發,因而從本質上說,金融危機的性質和成因都發生了變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國際經濟的視角具體解析金融危機的形成原因。
一、國際經濟失衡
黃曉龍(20__) [1 ] 認為國際收支失衡導致國際貨幣體系失衡,虛擬經濟導致流動性過剩,進而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和金融危機。黃曉龍是國內較完備地從外部因素來研究金融危機的,然而從根本上說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應該是實體經濟的失衡,國際收支失衡只是實體經濟失衡的表象,實體經濟失衡導致貨幣資本的國際流動,國際資本流動導致虛擬經濟膨脹和蕭條,由此形成流動性短缺,最終能夠導致金融危機。因而全球實體經濟的失衡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必要條件,而虛擬經濟導致的流動性短缺是金融危機的充分條件。
縱觀金融危機史,金融危機總是與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 年爆發金融危機之前,國際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漸向美國和歐洲傾斜,特別是美國經濟快速增長呈現出取代英國霸主地位的趨勢,這次國際經濟失衡為此后的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20 世紀末期,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要快于經濟全球化趨勢,拉美國家與美國之間的經濟關聯度使得拉美國家對美國經濟的“蝴蝶效應”要比其他國家更為強烈。20 世紀末的20 年里,當拉美地區的經濟結構失衡時,往往以拉美國家的金融危機表現出來。歐、美、日經濟結構失衡同樣是導致歐、美、日等國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當區域的或全球的穩定經濟結構被打破時,新的經濟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機為推動力。1992 年歐洲金融危機,源于德國統一后德國經濟快速發展,打破了德國與美國以及德國與歐洲其他國家間的經濟平衡。1990 年的日本也是因為美日之間的經濟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機的作用下,才實現新的經濟均衡。
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將導致國際資本在一定范圍內的重新配置。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力可能是區域的或全球性的。從短期來看,在某個時點國際經濟是相對平衡的,全球資本總量和需求總量是一定的,而當一國經濟發生變化,會引起國際資本和國際需求在不同國家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果是小國經濟,它的影響只是區域性的,如果是大國則它的影響是全球的。當一個大國經濟趨強,則會吸引國際資本向該國流入,產生的結果是另外一些國家的資本流出,當資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流動性短缺,金融危機就從可能性向必然性轉變。這種轉變的信號是大國高利率政策,或大國強勢貨幣政策。而對小國經濟而言,經濟趨強后,則會吸引國際資本的流入,當國際資本流入數量較多時,該國的實體經濟吸收國際資本飽和后,國際資本會與該國的虛擬經濟融合,推動經濟的泡沫化,當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嚴重背離時,國際資本很快撤退,導致小國由流動性過剩轉入流動性緊縮,結果導致金融危機爆發。
從國際經濟失衡導致金融危機的形成路徑可以看出,國際經濟失衡通過國際收支表現出來,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又通過國際貨幣體系來進行,如果具備了完善和有效的國際貨幣體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國際經濟強制性和破壞性調整,也就是說可以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然而現實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受到大國操縱的,因而國際經濟失衡會被進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國際貨幣體系扭曲
徐明祺是國內學術界較早把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的原因歸結為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缺陷的學者。徐明祺(1999) [ 2 ] 認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維持現狀間徘徊的國際貨幣體系;另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投資和債務方面的弱勢地位;處于雙重制約下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機的苦果,因而現存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難逃其咎。也就是說國際貨幣體系在調解國際收支不平衡時遵循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本原則和理念,而各國在制定貨幣政策協調國際經濟失衡時卻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紀律性,因而現在的國際經濟的失衡被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放大了,加劇了。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一個松散的國際貨幣體系,盡管歐元和日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作用逐漸增強,但是,儲備貨幣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決“特里芬難題”,只是將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說儲備貨幣既是國家貨幣也是國際貨幣的身份不變。充當儲備貨幣的國家依據國內宏觀經濟狀況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勢必會與世界經濟或區域經濟要求相矛盾,因而會導致外匯市場不穩定和金融市場的動蕩。實行與某種儲備貨幣掛鉤或盯住某種貨幣的國家,既要受該儲備貨幣國家貨幣政策的影響,同時還要受多個國家之間貨幣政策交叉的影響。儲備貨幣之間匯率和利率的變動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大為增強,使得外匯市場更加不穩和動蕩,這種影響可以分為區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鑒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國經濟政策變動影響既可能是區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為例,美元的價值調整是通過美元利率的調整實現的。美聯儲在制定美元利率時,不可能顧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為儲備的國家(地區) 宏觀經濟狀況,因而當美元利率調整時,往往會對其他經濟體,特別是和美國經濟聯系比較密切或者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國家和地區造成沖擊[3 ] 。首先,以美元為支柱的不完善國際貨幣體系,不論采取浮動匯率政策還是固定匯率政策,美國的經濟影響著所有與其經濟密切相關的國家及這些國家的貨幣價值變化。如果浮動匯率政策能夠遵守貨幣體系下的貨幣政策制訂的紀律約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場上就不會出現不穩定的投機性攻擊,也不會出現由此造成的貨幣市場動蕩乃至金融危機。由于制定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經濟全球化相關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貨幣體系不能夠保證美元在浮動匯率的前提下的紀律性,因而一個國家的宏觀政策將會導致經濟相關國家的貨幣市場動蕩,在投機資本催化下爆發金融危機。就目前現狀來看,雖然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崩潰,但是相對于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美元不論是升值還是貶值,依然會造成這些國家經濟的強烈波動。美國經濟繁榮時,美元升值會導致資本的流出;當美國經濟蕭條時,美元貶值會導致這些國家的通貨膨脹。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保留了原來國際貨幣體系的理念和原則,但卻失去了原來的秩序和紀律,強勢經濟體可以利用這樣的體系轉嫁金融危機和獲取更多利潤,而不需要承擔過多的責任。
三、國際游資的攻擊
國際經濟失衡是金融危機的前提條件,不完善的國際貨幣體系會加劇國際經濟失衡,然而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是國際游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金融危機離不開國際游資的攻擊。1992 年歐洲金融危機,索羅斯通過保證金方式獲取1 :20 的借貸,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通過賣空相當于70 億美元的英鎊,買進相當于60 億美元的馬克,迫使英鎊大幅貶值,在償還借貸后凈賺15 億美元[4 ] 。在1994 年墨西哥發生金融危機前,國際游資持續大量地進入墨西哥證券市場,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資中,證券投資占70 %~80 % ,但在墨西哥總統候選人遭暗殺事件后的40 多天內,外資撤走100 億美元,直接導致墨西哥金融危機爆發[5 ] 。1997 年的東 南亞金融危機也是國際游資首先攻擊泰銖,低買高賣,并巧妙運用金融衍生工具獲取高額回報。
根據imf 對國際游資的統計,20 世紀80 年代初的國際短期資本為3 萬億美元,到1997 年底增加到7. 2 萬億美元,相當于當年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20 %。20__ 年末,僅全球對沖基金管理的資產總額就達1. 43 萬億美元,比1996 年末增長約6 倍。對沖基金的投資策略也不斷豐富,從最初的“賣空+ 杠桿”策略(市場中性基金) ,發展成為單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驅動型等) 、多策略型(包括新興市場型、并購型等) 、基金的基金等多種投資策略。其風險特征也呈現多樣化趨勢,既有高風險、高收益的宏觀對沖基金,也有低風險但收益相對穩定的市場中性基金。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的國際資本流動的最顯著特征是國際間的過剩資本流動造成了國家、地區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巨額的國際貨幣資本必然要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獵取利潤。
國際游資為什么能夠摧毀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 眾所周知,國際游資規模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響和縮短被攻擊國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由繁榮到蕭條的自然過程。當國際游資進入被攻擊國家,它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利率和匯率變化,從而加快金融市場由理性發展向非理性繁榮轉變[6] 。按照金融市場的心理預期自我實現原理分析,當大量國際游資進入一個國家時,即使這個國家經濟發展表現一般,在大量資本進入的情況下,也會帶動金融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在國際金融家掌握話語霸權的情況下,他們通過有意識地夸大被攻擊國家發展中的成績或存在的問題,以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心理預期。從拉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的實際情況來看,一般先用“經濟奇跡”、“新的發展模式”來吹捧經濟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續”、“面臨崩潰”來夸大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在整個過程中,國際游資有預謀進入和撤退,就會導致金融市場的崩潰。國際游資嫻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榮時期賺取高額利潤,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機賺取高額利潤或者收購危機國家的優質資本,進而控制被攻擊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是在新興市場國家爆發金融危機后,國際直接投資( fdi) 為什么會低價收購危機國的優質資產,形成新的經濟殖民主義的根本原因。
四、中國預防攻擊性金融危機之策
在中國股市由狂飆到暴跌和中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火爆到等待觀望以后,中國的經濟是不是進入由繁榮向危機過渡的轉折點? 中國會不會爆發金融危機? 從經濟表象來看,在我國經濟運行中依然表現為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等等;從經濟本質來看,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著產業結構調整滯后、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場不完善等問題。出現這些現象和問題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內部因素的作用。
當前,全球經濟失衡的特征較為明顯,首先美國經濟進入蕭條時期,次級債危機使得美國經濟雪上加霜,而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經濟持續增長。其次,美元的發行泛濫導致美元對歐元和人民幣持續貶值,致使其他國家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再次,國際游資在世界范圍內流動的規模越來越大。美國為了振興經濟采取降低利息的貨幣政策,美元對其他貨幣也在快速貶值。
中國從20__ 年開始出現人民幣對美元的利差,20__ 年2 月利差曾達到3 % ,境外資本流入后往往會兌換成人民幣再放貸出去,其收益不能以存款利率衡量收益,而是以貸款利率衡量收益,1 年期基準貸款利率是7. 47 % ,如果每年人民幣升值預期是5 %的話,那么國際游資的回報就接近13 %。如果國際游資不是采取放貸形式,而是直接投資中國房地產或股票,其收益率會更高,20__ 年投資中國房地產的利潤不低于30 % ,該年度上證指數上漲了96. 7 %。
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國外游資在中國投資的高額回報吸引了大量外資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20__年究竟有多少國際游資進入我國,國內學者有不同的計算。采用簡單的計算,以外匯儲備的增加值減去外貿順差和外國直接投資,20__ 年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我國的國際游資近800 億美元。800 億美元國際游資流入完全可以解釋流動性過剩、房市與股市的泡沫和我國目前通貨膨脹的壓力等現象。只要人民幣升值預期存在,國際游資就不會抽走。人民幣升值預期還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實體經濟還在持續增長,表現為我國國際貿易順差還存在,我國非貿易品的價格還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國際游資現在急迫要做的是要繼續抬高我國的非貿易品價格,并在適當時機抽逃,在羊群效應下引爆中國金融危機,之后國際資本再回來收購中國優質資本。
中國要能夠有效地預防上述攻擊性金融危機,首先必須嚴格控制虛擬經濟的非理性發展,快速壓縮樓市和股市泡沫,套住國際游資刺激實體經濟的增長。套住國際游資有兩種思路:一是由國際游資短期內獲得暴利向長期內正常利潤轉變,降低使用外資的成本,讓外資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二是構建長期的心理預期,使外資留在中國;其中,很重要一點是保持中國實體經濟的持續增長。其三是有計劃地減持我國的外匯儲備,特別減少以國債形式存在的外匯儲備,把外匯儲備轉化為有形資產,實現外匯的保值和增值,并用外匯儲備調控國際經濟,使之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后,加強跨境資本的管制,積極干預和監管短期國際游資的流入。
參考文獻:
[1]黃曉龍. 全球失衡、流動性過剩與貨幣危機—基于非均衡國際貨幣體系的分析視角[j] . 金融研究, 20__ , (8) .
[2]徐明祺. 國際貨幣體系缺陷與國際金融危機[j] . 國際金融研究,1999 , (7) .
[3]夏斌,陳道富. 國際貨幣體系失衡下的中國匯率政策[j] . 經濟研究, 20__ , (2) .
[4]宗良. 對國際游資沖擊金融市場的若干思考[j] . 金融研究,1997 , (11) .
貿易保護主義主要目的在于維護本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其方式主要是通過各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獎勵出口、限制進口。縱觀歷史,貿易保護主義伴隨著貿易的發展,在歷史上不斷交替出現。上世紀,西方國家歷經兩次大范圍大影響的經濟危機,國民經濟滯漲。當時的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泛起。從此以后,貿易保護主義開始大范圍影響世界。直到上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各國開始推崇自由貿易。但是各國經濟發展情況不一,貿易保護主義并未就此消失。
08年經濟危機之后,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逐漸抬頭。雖然各機構、政府都宣稱抵制貿易保護主義,但各國實際貿易政策操作中卻并非是這樣做的。時至今日,金融危機的后遺癥正在減輕,世界經濟顯現出穩步回升的趨勢,但是各類貿易保護案卻反而大幅上升。多國遭受其害。
一、經濟原因
(一)直接原因: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
全球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根據歷史經驗,自由貿易主義居主導地位時,往往是經濟較為健康繁榮發展的時候;而自由貿易主義被貿易保護主義取代,往往是經濟處于倒退停滯的時候.可見貿易保護主義總是與經濟衰退捆綁出現的.盡管各國出臺各類經濟刺激方案,試圖促進國內經濟復蘇,但全球經濟依然陷入嚴重衰退。于是在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背景下,保護主義的出現也就成為必然。
(二)重要原因:“去全球化”思潮的泛起
自上世紀末葉,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世界各國的產業格局逐漸進行重組,生產要素也在重新進行高效有序的分配,大多數國家經濟呈現良好發展的趨勢.然而,當金融危機的消極影響逐漸擴大,開始嚴重影響發達國家時,這些國家的政府開始重新思考和衡量。 他們認為“全球化”的推進客觀上造成了本國的就業崗位銳減,致使國內矛盾加劇;其次還使國家與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競爭,但由于發展中國家普遍是低成本生產,從而對這些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產生消極影響。所以,由此產生的“去全球化思潮”,也導致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
(三)根本原因: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
貿易保護主義產生究其原因是由于各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從前各國之間的不平衡主要是發達國家之間產生的,但在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中,各國各地區產業及資源進行重組,客觀上造成了比如以我國為代表的低成本產品逐漸蠶食發達國家原有的市場,同時,在生產鏈和銷售鏈上,完成著有低端到高端的轉變.所以當前,各國之間的不平衡演變成了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的不平衡.
二、政治原因
(一)貿易保護主義反映了政黨政治利益與選舉的需要
根據歷史經驗,當經濟低迷,國家貿易政策趨向保護性,而政府換屆和選舉等國內政治因素對貿易政策導向的影響也日益突出.去年的美國中期選舉上,奧巴馬所在的從前受凱恩斯主義影響,主張經濟干預,保障國民福利,所以傾向于貿易保護主義.由此可見,奧巴馬政府實行貿易保護主義也有政治因素的影響.
(二)各種利益集團引發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
發達國家產業保護政策與國內利益集團具有微妙的關系。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往往是政府平衡國內各個利益集團的利益的產物。目前,發達國家國內矛盾嚴重加劇,甚至歐盟的希臘和愛爾蘭政府陷入了瀕臨破產的境況,此時發達國家中,各利益集團對政府施加壓力,催生出帶有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的政策。
(三)國家利益至上的政治原則影響貿易政策的制定
貿易政策是維護國家利益的工具,國家核心利益左右著國家貿易政策的走向。例如,由于美國在次貸危機以及其后的全球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美國當局意識到,美國的全球利益面臨著中國這個新興國家的嚴峻挑戰,美國通過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人民幣匯率等手段阻止中國產品的出口,戰略上起到了阻止和延緩中國崛起的目的。
三、制度原因
WTO規則中,有這一些模糊不清、定義不明的漏洞,為WTO成員利用制度漏洞,進行貿易保護主義提供了可能。例如,發達國家可以以反傾銷、反補貼的名義對發展中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例如2009年,美國就中國輪胎出口問題而展開了特保措施,以及其后我國遭遇類似的貿易摩擦案件涉及廣泛,如:鋼鐵、鞋、玩具、輪胎、鋁制品、日用品、機電、礦產、養殖品,我國遭遇損失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