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健康教育的方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R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3-0-01
健康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標志之一,是社會質量的重要內容。現代護理學將健康教育定為以醫院為基礎,以病人及家屬為對象,通過護理人員有計劃,有目的教育過程,達到使病人了解增進健康的知識,改變他的健康行為和問題,使其行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發展。病人在住院期間不單純滿足于傳統的護理技術服務,同時希望護理人員為其傳授自護知識和技能,這是新時期護理工作的職能轉換及護理專業本身發展的要求,現根據我院產科病區實施健康教育的實際情況,進行如下探討。
1 臨床資料
1.1 孕產婦收治情況
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入院的2960例孕產婦,年齡20~35歲,平均28歲,孕周24~41周,平均38+1周,分娩總數2960例。
1.2 收治孕產婦文化程度分析
共收治孕產婦2960例,其中初中文化程度854例,占28.8%;高中(中專)文化程度1962例,占66.2%;大學文化程度144例,占4.8%。
2 產科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1)疾病的預防、治療、護理和康復知識,器械性治療、檢驗、用藥、心理衛生等知識是醫院健康敦育的主要內容。接診護士對新入院病人進行自我介紹,入院衛生宣傳、醫院規章制度的介紹和解釋,使患者盡快適應醫院環境,對護士產生信任安全感。
(2)在住院期間護士針對不同的病人按健康教育的程序對病人進行估計、計劃、采取相應的措施,并觀察效果及進行評價,正確掌握和利用心理溝通技巧,給病人耐心、仔細地做好分娩前后的心理護理,飲食、活動、衛生指導,防病等有關知識的講解,使病人消除緊張、恐懼的心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接受治療和護理,應指導產婦合理的飲食營養,如高熱量、高蛋白、低脂肪、營養豐富的飲料和湯汁,富含維生素和無機鹽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適當的滋補食品,如芝麻、魚湯、雞湯等,對于自然分娩的產婦,主要是轉變家屬尤其是老人的錯誤觀念,及早進食營養豐富的各類食物。
(3)母乳喂養知識宣教 宣教內容不僅是母乳喂養的優點和喂奶的具體姿勢,而且還要指導產婦及時掌握并做到早吸吮、早接觸、早開奶,按需哺乳和有效吸吮,使之掌握有效吸吮的特點和重要性,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
3 討論
(1)提高了孕產婦的認知水平 通過定期檢查、及時對孕產婦進行健康教育可明顯增強孕產婦的認知水平,認知水平的提高是提高圍產期保健質量的先決條件。由此可見,健康教育促進了產婦的心理健康,減少了產前、產后并發癥的發生、發展,降低了產褥期感染。
(2)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溝通技巧,及時調整,并穿插使用教育方法。不同文化程度及不同年齡的病人對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術后配合的效果都不同,因此,健康教育必須有針對性,教育內容不必面面俱到,應因人而異,符合個體情況和心理需求,教育時間應集中與分散有機結合,在住院期間提問釋疑,以不斷強化病人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增強自我保健能力,不同的病人給予不同的健康教育處方,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3)護理人員素質得到提高 護士在實施健康教育的整個過程中起到教育、指導、評價作用。不僅體現了護士自身價值,而且激發了她們不斷學習專業知識的上進心和對患者的責任感。護士在具有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學習了行為科學、護理心理學、社會學及管理學、教育學等,成為具備T型結構(既有本專業知識又有相關學科知識)的人才[1]。
(4)在產后對產婦進行飲食營養、衛生、母乳喂養、新生兒護理、產后性生活與計劃生育、嬰兒日常護理及計劃免疫指導等教育,能使產婦理論聯系實際,鞏固所學的知識,充分發揮產婦的自我護理能力。產后42天復檢時,及時幫助產婦解決問題,克服了產婦住院時間短、產后疲勞、認知能力下降的不足,提高了圍產期的保健質量[2,3]。
參考文獻
[1] 鄭惠淑.淺析醫院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護士進修雜志,1998.
【關鍵詞】護理;健康教育;兒童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288 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5-1290-01
護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由護士執行,針對病人或健康人群所開展的具有護理特色的護理教育活動。兒童患者年齡不同,生長發育階段不同,其學習能力、接受能力也不同,對其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也不盡相同,護士應了解兒童各個時期的心理發展特點,針對疾病、性格、學習接受能力等,采取符合兒童特點的教育策略,使兒童了解疾病知識,建立良好的健康行為,配合治療護理,促進早日康復。我科從2009年1月起應用多樣化的健康宣教方式針對兒童進行健康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病人的滿意度從85%提升到95%。
1.臨床資料
2009年1月至5月共收治患兒1000例,年齡0歲-7歲,男性患兒689例,女性患兒311例;上呼吸道感染354例,急性腸胃炎234例,哮喘123例,其他189例。
2.健康教育的方法
健康教育方式包括口頭講述、提問、運用多媒體的技術,電視播放健康教育片、針對疾病發放健康教育卡通卡片等。每天兩次定時播放健康宣傳片,并根據季節隨時調整更新健康宣傳的內容。
3.健康教育的內容
門診患兒的健康教育內容有登記藥液時,向患兒及家長介紹輸液的環境,告知洗手間、飲水機等常用設施的位置,囑咐在輸液前適當的進食及飲水,避免空腹輸液,針對疾病發放相應的健康宣傳卡通卡片,緩解兒童及家長的緊張情緒,并請在輸液等候區稍等片刻;在等候期間,輸液護士及時的和患兒及家長介紹自己,告知輸液的藥物名稱、作用及有可能發生的藥物反應,輸液過程中家長如何看護患兒,避免患兒自行拔掉輸液針尖,減少患兒的痛苦,通過與患兒及家長的有效交談,可以緩解家長及患兒的緊張情緒,消除兒童的恐懼心理,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穿刺成功率,同時也減少患兒的痛苦,緩解護患矛盾。輸液過程中,隨時巡視,觀察輸液情況,有無局部腫脹,有無藥物反應;輸液結束時囑咐家長按壓穿刺部位片刻,著重飲食指導、休息、活動、繼續服藥以及復診等其他注意事項。
4.討論
4.1 健康教育的時機要適當,內容要合適。環境、人員的熟悉有助于消除家長及患兒的恐懼心理,對所使用藥物的名稱、藥理作用及輸液過程中注意事項的了解,可以有效減輕家長的緊張情緒。輸液結束后的健康教育有助于家長更好的照顧患兒,了解休息的重要性等。
4.2 健康教育的施教方法應得當,應該視年齡、性別、病情而定,3~7歲兒童宜用直觀、形象方法,學齡前兒童宜用講道理和鼓勵的方法。另外還應與家長交流溝通,及時了解反饋信息,注意觀察患兒的不良健康行為,了解他們所關心的內容。
4.3 健康教育的語言要有藝術性并且通俗易懂,避免使用醫學術語,注意交流技巧,語言豐富,詞匯生動,患兒能聽懂接受,施教時護士態度和藹可親,形成良好的護患關系是進行健康教育的關鍵。
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活動促使人們自愿地改變不良健康行為和影響健康行為的相關因素,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1]。因兒童的實踐不多,認識能力有限,所以健康教育的人群還包括家長,應根據家長及患兒的學習接受能力而定,不能高出其承受限度。兒童對生動形象的事物和現象比較容易接受和記憶,并有好奇的心理特點。在教育過程中,運用多樣化的健康教育的方式,啟發他們多想多問,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能提高教育效果。通過健康教育,促進了護患溝通,同時也提高了兒童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健康教育;高血壓;生活方式
[中圖分類號] R54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8(a)-057-02
高血壓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險因素,影響重要臟器如心、腦、腎的結構與功能,最終可導致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也是全球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近年來,由高血壓引發的高致殘、致命性疾病――冠心病、腦卒中等在我國的發病率也日益攀升。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人群高血壓的知曉率為30.2%,治療率為24.7%,控制率僅為6.1%,仍處于較差水平。導致其發生的危險因素包括,長期不良環境刺激、運動少、長期精神緊張、高鹽、高脂、高膽固醇飲食、過量飲酒、吸煙、肥胖等,雖然高血壓遺傳因素約占30%,但有不良嗜好和不良的刺激,常容易發生高血壓。如果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低鹽飲食、不吸煙、不飲酒、避免肥胖、減少精神壓力、改變不良環境、堅持鍛煉,同樣可以避免高血壓。因此,鼓勵患者改變現有的不良生活方式已很有必要。為此,本研究對高血壓患者開展全面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6年1月~2008年7月,收集在我科住院的高血壓患者180例,男125例,女55例;年齡38~84歲,平均58歲。文化程度:大專以上31例,中學88例,小學及以下61例。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方法。對高血壓患者及家屬進行系統健康教育,實施從入院到住院宣教、出院指導、隨訪的全面健康教育,按照護理程序方法,自患者入院即評估患者健康情況,并按照“收集資料 列出護理診斷、制訂教育計劃、實施教育計劃 評價效果”的順序開展健康教育。
1.2.2 住院教育。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在對患者進行入院宣教的同時發放入院告知書及自行設計的高血壓相關知識和需求調查問卷,對患者及陪護人員的年齡、文化程度、接受能力進行評估,了解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需要進行個體化宣教。對其中的共性問題制訂成“高血壓的健康教育單”,由責任護士發放并講解,要求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患者或陪護人員閱讀。并組織患者觀看科室播放的高血壓健康教育錄像。教育患者積極治療高血壓,將血壓控制在規定的范圍內,降低并發癥發生的危險。
1.2.3 發放健康教育單。內容主要包括如何預防高血壓;保持規律的運動;減輕體重;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如限制鈉鹽攝入,每天應低于6 g,補充鈣和鉀鹽,多食綠色蔬菜、水果、豆類食物,油菜、芹菜、蘑菇、木耳、蝦皮、紫菜等食物含鈣量較高,減少食物中脂肪攝入,補充適量蛋白質,如蛋類、魚類等;增加粗纖維食物攝入,預防便秘,因用力排便可使收縮壓上升,甚至造成血管破裂。按醫囑服藥,不可增減藥量,更不可突然停服;定期檢查血壓;吸煙的危害;控制飲酒;避免不良的情緒波動,保持心理平衡,避免不良的環境刺激;定期體檢等。
1.2.4 出院指導。對出院患者定期復查隨時指導,建立患者檔案手冊,在患者出院后進行電話追蹤宣教,提醒患者注意飲食、休息、服藥,避免勞累和情緒激動。
1.3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率的比較用χ2檢驗,P
2結果
2.1健康教育前后高血壓患者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健康教育前后高血壓患者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比較[n(%)]
表1顯示,健康教育后高血壓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率顯著高于教育前的認知率。
2.2健康教育前后高血壓患者生活行為方式的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顯示健康教育后高血壓患者生活行為方式較教育前有顯著改善。
表2 健康教育前后高血壓患者生活行為方式的情況比較[n(%)]
3討論
高血壓屬慢性病,發展緩慢,如得到合理正確的治療,一般預后良好,否則易發生靶器官損害。讓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包括高血壓、危險因素及同時存在的臨床情況,了解控制血壓的重要性和終身治療的必要性。學會調整心態,避免情緒激動,堅持控制飲食,合理安排運動量,堅持服藥,戒煙、戒酒,可避免血壓增高,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患者經健康教育后,在改變不良行為和飲食習慣、合理安排休息與運動、保持情緒穩定、掌握疾病相關知識和用藥知識等較健康教育前均有顯著改善,患者對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需求大有提高,特別對如何預防高血壓,降壓藥物指導,飲食指導需求最多。出院后患者普遍反映通過住院期間接受各種形式健康教育,學到許多知識,患者通過護士的健康教育對高血壓知識已有全面認識,更主動配合治療,應對能力大有提高,高血壓并發癥如高血壓危象、高血壓腦病、腦血管病、心力衰竭、慢性腎衰竭明顯減少,患者自我管理與調控能力提高。而且通過健康教育提高了護士整體素質和專科水平,激發了護士對健康教育的求知欲,增加了護士的成就感。健康教育不僅對藥物治療有增效作用,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種治療方法,使患者在心理、生理、社會三個方面都保持健康。由此可見,健康教育對高血壓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62.
[2]陳維英.基礎護理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1.
[3]鄭建華,梁淑欣.83例長期高血壓眼底改變動態隨訪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15):49.
[4]陳德勛.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指導[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10):110.
[5]張蘊婷,吳桂芳.對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導[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13):133-134.
[6]譚麗,景玉芝,樊立坤,等.健康教育在高血壓防治中的重要作用[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22):128-129.
[7]劉麗敏,許曉云.對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國醫藥導報,2007,4(31):64-65.
[8]尹作香.高血壓病防治健康教育新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08,5(18):82.
關鍵詞: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652;G61-4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及《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都將幼兒的健康教育列為五大領域之首,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是幼兒園健康教育的目標。學前專業學生學習《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課程,學會遵循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全面探索學前兒童身體保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目標任務、教育內容和實施方法,努力促進學前兒童的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創新《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方式,根據課程具體內容及學生的實際需要,在課時設計、教學安排、教學方式、教學引導等方面形成全面的創新,幫助學生專業知識內化、專業能力建構,樹立科學的健康觀和正確的健康教育觀念,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
1、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優化課程效果
教學雙向互動是實現教學創新的關鍵 ,教學互動的根本又在于“善教”與“樂學”。師生互為主體是主體性教學的內在要求 ,是實現教學互動的條件。在教學中,靈活安排演示、討論、模擬練習等多種教學實踐內容和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作為主體的主動參與和自我發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渴望表達、追求健康運動與良好行為習慣的心理。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融入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在提升學生健康素養的基礎上,重視學生心理的引導,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讓他們在內在情感的帶動下主動的參與到兒童健康活動之中。例如,在行為習慣的教學實踐中,一些W生對學前兒童行為習慣內容把握不好,不主動參與學習實踐、懶惰等特點,教師采取積極有效的引導,通過讓學生自己參與各種行為習慣的培養方式,讓他們克服自己的心理壓力,減少各方面的懶惰思想,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勇于克服學習困難的能力,來逐漸提高學生的兒童健康素養。
2、自主學習與小組學習相結合,創新合作課程模式
在學前教育專業《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課堂集體學習和課外個人預習,小組討論等形式,先學后教。每一章節由學生先行自主預習,提出問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閱讀文字教材,要清楚每章學習要實現的目標,知識結構,根據教師的學習建議和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獨立的學習,認真作好學習筆記。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自學輔導時,要求學生按照學習目標的要求對教材進行學習,要掌握教材的要點和重點,善于分析、概括教材的基本知 識和基本理論并且能夠做到聯系實際。小組學習是自主學習的必要補充,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習效果。學生在自學基礎上學生必須參加小組學習,小組學習包括根據教學內容需要開展的小組活動和形成性考核中小組研討等,當然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將其合二為一,課堂教學在保證課堂邏輯的基礎上重點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拓展學生知識面,提升綜合能力。
3、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努力為學生營造自由開放的教學氛圍,采用校內課堂學習與校外現場觀摩結合,理論學習與模擬試教相結合,課程學習與實踐運用相結合,教學內容預設與生成結合等形式,讓學生在真實的教育環境中內化專業知識、提升專業能力、建立職業認同,明確專業發展方向。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需要和學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式,適時適度的生成必要的內容,有助于學生學習了解到學前兒童健康領域中的最新發展。引導學生們采用自我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即興創作,倡導他們采取多種方式表現自己個性化的成果,廣泛開展各類兒童健康實踐活動。可以在一些技能教學中,讓學生進行一些自主編創小型的兒童健康童話歌劇、兒童健康童話故事、幼兒舞蹈等。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和靈活的教學方式,再現兒童健康教育生動活潑的原始面貌,使培養創新型人才成為可能。
結語
全面加強《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課程的優化,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重點,也是對學生主體負責的教育教學課程,容不得半點的疏忽,在教育過程中,將身體健康教育與心理健康引導相結合,形成學生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推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優勢局面。
參考文獻:
[1]肖羨君. 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質量研究[D]. 湖南師范大學. 2013
關鍵詞 高血壓 健康教育 護理干預
高血壓是導致人充血性心衰、腦卒中、冠心病、腎功能衰竭、主動脈瘤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sup】[1]【/sup】。通過對120例高血壓病患者生活方式進行調查,實施教育干預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8年9月~2009年9月收治高血壓病患者120例,均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診斷標準【sup】[2]【/sup】。男70例,女50例;男性平均年齡65.9±11.2歲,女性平均年齡63.9±10.2歲。收縮壓140~235mmHg,平均175mmHg;舒張壓90~145mmHg,平均115mmHg。
方法:⑴入院評估:收集患者的主客觀資料:①癥狀和身體評估;②輔助檢查;③健康史;④心理社會狀況。同時,要確定患者目前生活方式,對疾病認識程度和學習能力,確定患者的態度和信念,制定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計劃。⑵護理干預:①疾病相關知識宣教針對高血壓患者的文化水平學習能力,選擇適當的方法【sup】[3]【/sup】,向患者講解高血壓病的常見癥狀,發展后果、治療原則、預防措施,減輕其焦慮及恐懼心理。同時,還要教會患者自己測量血壓,以便及時了解血壓控制情況,做到適當增減藥物和及時去醫院就診。②藥物治療干預:藥物是治療高血壓的主要手段,也是決定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不能按醫囑長期服藥,是高血壓患者最危險的因素。③強化遵醫行為:向患者及家屬仔細講解用藥原則對治療的重要性,講明堅持用藥與疾病控制的利害關系。使他們認識到正確合理用藥不但取決于醫生,更重要的是患者配合。除患者堅持規范用藥,還要求家屬做患者藥物服用的監護工作,以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提高醫從性,達到治療的目的。④飲食行為干預:飲食治療的兩大主要目標是減輕體重和限制食鹽的攝入。每人每天攝鹽量應控制
結 果
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干預前后效果比較,見表1。
討 論
健康教育是控制和預防高血壓的重要手段,而健康教育的實質是一種干預,它向人們提供改變生活方式和行為所必需的知識、技術與服務等,教育人們樹立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生活習慣。心腦血管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而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病的主要危害因素,是世界性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嚴重損害心、腦、腎等靶器官。目前,我國發病患者已達1.5億,嚴重影響國民的身體素質,因此,預防高血壓病已成為重要的預防醫學課題。
通過這次調查研究,明顯的看到有目的的防治高血壓病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健康人群及高血壓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高血壓患病率,及延緩高血壓病情的進展,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在常規降壓藥物治療基礎上輔以健康教育、行為干預,能有效降低血壓,獲得滿意療效【sup】[5]【/sup】。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建立,健康教育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2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高血壓聯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試行本).北京:人民醫藥出版社,1999:10.
3 孫艷紅.176例高血壓病患者膳食調查及飲食指導.護理學雜志,2001,16(8):451.
4 王紅霞,蒲建英.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中國療養醫學,2004,13(5):308-309.
【摘要】 目的 探索一種切實可行的社區高血壓健康教育的途徑。方法 將150例高血壓患者分為5組,給予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觀察其高血壓KAP、依從性評分以及血壓控制率。結果 醫患互動型健康教育優于其他健康教育方式。結論 醫患互動型健康教育發揮了各種健康教育方法的優點,是社區高血壓防治工作中值得推廣的一種健康教育方法。
【關鍵詞】 高血壓 健康教育 效果 依從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seek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health education for communal hypertension patients. Methods: 150 hypertension patients were pided into 5 groups and imposed different health education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ir hypertension KAP score and compliance score an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rate were observed. Results: Doctor-patient interaction health education is better than the others. Conclusion: Doctor-patient interaction health education is worth to popularized for communal hypertension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Key words】 hypertension; health education; effect; compliance
高血壓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最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又是引起腦卒中、冠心病和腎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險因素。目前高血壓患患者數正隨著人口的老齡化、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呈逐年上升趨勢[1]。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國高血壓病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均較低,而健康教育是提高人們對高血壓病知曉率、提高遵醫行為以及改善生活方式從而提高高血壓控制率的重要手段[2],高血壓的防控必須重視并加強開展社區人群防治和針對高血壓患者開展以健康教育為主的高血壓綜合干預。本研究觀察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在社區高血壓防治中的效果,擬為社區高血壓健康教育探索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綜合科和心血管內科住院的確診高血壓病人150人,入選標準:(1)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壓判定標準[3],在未使用抗高血壓藥物的安靜狀態下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除外其他器質性心血管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繼發性高血壓;(2)年齡40-70歲,意識清楚,可用言辭表達,有閱讀能力,與人溝通無障礙;(3)排除有精神障礙、老年癡呆、認知障礙及嚴重的急慢性疾患,如惡性腫瘤、嚴重的心力衰竭等。其中男97例,女53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86例,初中43例,小學21例;平均年齡55.3±6.8歲。將其按年齡、性別和文化構成隨機分為5組(包括對照組、電話回訪組、講座組、宣傳手冊組和醫患一對一互動組),每組各30例,各組間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構成無統計學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前KAP與依從性調查 所有5組患者在健康教育前均進行高血壓及相關知識-態度-行為調查和服藥、運動、飲食等行為的依從性調查,同時記錄各患者健康教育前的高血壓分期和血壓值。
1.2.2 健康教育方法 對照組出院后不予特殊干預,直到6個月觀察結束回訪1次;電話回訪組(簡稱電話組)每周電話回訪1次,包括藥物指導、飲食指導、心理疏導和合理指導運動等;講座組每月組織專家進行1次高血壓相關防治知識講座,開展現場咨詢,同時每3個月進入社區組織講座1次;宣傳手冊組(簡稱手冊組)將高血壓防治知識印制成宣傳手冊,在患者出院時發放給病人,叮囑其經常翻閱,內容也包括藥物指導、飲食指導、心理疏導和合理指導運動等;醫患一對一互動組(簡稱互動組)采用多種方式結合,包括定期(每月1次)家訪、發放宣傳手冊、組織患者一起討論、互動演示訓練等。
1.2.3 資料收集 5組患者觀察結束時收集如下資料:(1)高血壓KAP調查問卷,自行設計,包括知識問題20題,態度問題10題,行為問題10題,按答對問題正確個數計分;(2)服藥、運動、飲食等行為的依從性調查,自行設計問卷,包括服藥、飲食、運動等行為按3級分類(即相當規則,比較規則,不規則),分別計分2、1、0分,問題共25個,最高得分50分;(3)血壓控制率,所有患者血壓控制在140/90mmHg視為有效控制。
1.2.4 資料處理 所有數據用SPSS13.0錄入并處理,數值資料用表示,多組數值資料比較用方差分析,觀察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分類資料比較用R×C卡方檢驗。
2 結果
2.1 各組干預前后KAP和依從性比較
健康教育前各組患者KAP以及依從性評分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互動組同其他組比較知識、行為和依從性有統計學差異(P﹤0.05),電話組知識、態度和依從性,講座組KAP及依從性,手冊組知識、行為和依從性,互動組KAP及依從性干預前后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各組患者干預前后高血壓KAP及依從性比較
注:a表示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表示同組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血壓控制情況比較
各組患者血壓控制率有所差別,互動組控制率高于其他各組(P﹤0.05),與對照組相比,電話組、講座組和手冊組血壓控制率均較高(P﹤0.05),見表2。
表2 各組患者血壓控制情況比較
3 討論
隨著醫學技術日益昌明和藥物的不斷更新應用,現有藥物和治療水平完全能讓90%以上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到正常水平,但現實生活中高血壓控制率并非如此,由于各種不良行為方式、心理原因等影響,高血壓人群中血壓正常率美國僅為27%,英國為6%,我國北京的調查僅為18.5%[4,5],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患者缺乏系統的高血壓防治知識,對改變生活和行為方式以及提高臨床依從性認識不夠,因此需要積極開展切實可行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連接衛生知識和行為改變的橋梁,它也是一種治療方法。現代醫學證明,許多疾病與人們的不良衛生習慣有著密切關系,要治療這些疾病,最根本的辦法不是靠藥物,而是健康教育來改變患者的不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形勢日益嚴峻,高血壓在老年人口中的高患病率促使我們迫切需要尋找一條有效、切實可行的健康教育途徑和方法。本研究結果顯示:單一的健康教育方法如電話回訪、宣傳手冊發放及單一講座等方法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結合各種方法的優點探尋出醫患互動方式的健康教育方法有非常理想的效果,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有研究表明[6]: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與其對高血壓的認知程度有密切關系,同時良好的治療依從性一旦建立,就會形成習慣被保持。范珊紅[7]等報道良好的治療依從性是高血壓患者血壓得以有效控制的前提條件。醫患互動式健康教育方式效果顯著與可能以下特點有關[5]:(1)能注意到患者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減少高血壓的可控相關危險因素;(2)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采取適用于個體需要的教育方式,通過交流互動、心理疏導,調動患者掌握相關知識的積極性,增強對疾病的防治意識,提高了依從性;(3)根據不同階段和對象設立治療目標,使患者將所學付諸實踐,同時使家屬了解高血壓可能給患者帶來的嚴重后果,共同參與制定健康計劃,為患者創造防治高血壓的良好環境。
因此醫患互動型健康教育發揮了各種健康教育方法的優點,利于患者充分獲得對疾病防治的認識,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是社區高血壓防治工作中值得推廣的一種健康教育方法。
參 考 文 獻
[1]劉力生,龔蘭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M].2005年修訂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l0.
[2]胡玉冰,邱昕光,嚴紅.健康教育在高血壓人群防治中的效果評價[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27):118-119.
[3]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2004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實用本)[J].高血壓雜志,2004,12(6):483-486.
[4]王蘇,顧緩,李麗霞等.北京方莊社區高血壓患病率與管理現況的調查[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1997,7(3):135-136.
[5]齊瑞玲.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應用于社區高血壓病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0,7(16):157-158.
廣元市第三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四川廣元 628001
[摘要] 目的 研究健康教育以及生活方式干預對于血糖患者控制情況效果觀察。方法 選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4年2月間收治的78例糖尿病患者進行護理研究。對其進行隨機分組,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9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進行護理,觀察組采用健康教育以及生活方式干預護理,對比研究護理前后患者的護理效果以及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結果 經過本院的分組護理,觀察組的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的血糖較之對照組顯著降低(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且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經過本院的護理效果統計分析,采用健康教育以及生活方式干預可有效的控制血糖情況,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
關鍵詞 ] 健康教育;生活干預方式;血糖控制;護理情況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b)-0112-03
Health education and life style intervention nursing observation on blood glucose control
HE XiaofenTANG SimingZHOU Yuanfang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Guangyuan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Sichuan, Guangyuan 628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n blood glucos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effect. Methods 78 cases ofdiabetic patients in this hospital from 2012 January ~2014 year in Februaryadmitted to the nursing research.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it, divided into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Each group of 39 cases ,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health education and life style intervention nursing, nurs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atient car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Results After grouping nursing in our hospital,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postprandial 2H blood glucos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o observe the effect and nursing of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Afternursing effect of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control of blood glucose by health education and lifestyle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s conducive to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Life style; Blood glucose control;Nursing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加快。近年來,糖尿病患者數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1]。一經確診,糖尿病患者就需要終身進行藥物與非藥物治療。隨著糖尿病的病程加長,很容易使患者的血管、神經及腎臟等組織器官出現并發癥,嚴重危害人體內分泌代謝系統,所以對糖尿病進行有效的治療和健康指導對患者來說尤為重要[2]。選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4年2月間收治的78例糖尿病患者進行護理研究,現將相關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4年2月間收治的78例糖尿病患者進行護理,對照組39例患者,男性占16例,年齡在45~69歲之間,平均年齡在(58.2±11.4)歲,女性占23例,年齡在49~72歲之間,平均年齡在(59.3±11.5)歲;觀察組39例患者,男性占19例,年齡在45~69歲之間,平均年齡在(58.2±11.4)歲,女性占20例,年齡在49~72歲之間,平均年齡在(59.3±11.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上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WHO的診斷標準并確診為糖尿病;②患者年齡>45歲,且具有獨立完成問卷能力;③具有血糖明顯降低、升高表征[3]。排除標準:①患者血糖不穩,并未確診為糖尿病,導致因素未確定;②患者年齡不足45歲,且閱讀能力欠佳難以獨立完成問卷;③患者的血糖升降不規律,存在著其他嚴重性的并發癥。
1.2方法
1.2.1社區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預①在社區中對糖尿病患者發放調查問卷,其中包含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內容,如吸煙、飲酒、運動、飲食、作息、心理狀態等,如果發現有的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不利于病情的康復,那么可以針對性的制定健康教育內容以便對癥下藥。②定期的在社區中舉行糖尿病學習教育班,根據糖尿病的特點制定出針對性的教學內容,然后實行面對面的健康教育,強調糖尿病的危害以及日常生活細節對糖尿病的影響,強調飲食療法是糖尿病的最佳治療方案,飲食的原則是一日三餐,合理搭配,定量定食,控制飲食總熱量,忌吃高熱量、高膽固醇、低礦物質、低維生素事物和甜食,戒煙限酒等。讓他們知曉運動療法也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注意以下幾點:空腹不進行運動,宜餐后1~1.5 h進行運動,不宜太過疲憊。除此之外,讓患者認識低血糖的早期表現,隨時攜帶含量高的食物,以備在低血糖時食用。指導患者掌握好用藥的時間和劑量,讓患者認識到藥物的機理、類型以及副作用。指導患者合理使用胰島素,如需要長期注射的患者需要教會患者及家屬對胰島素注射器的使用方法。③告知患者要長期的堅持做空腹血糖、血壓、血脂、體重腎功能等檢查,并做好記錄,復診時可以給醫生提供大量的數據以作參考。
1.2.2出院指導①科學的營養和飲食指導:教會患者及患者家屬根據標準體重和熱量標準對食物中的脂肪、蛋白質以及碳水化合物含量進行計算,食用油選用植物油,蔬菜選擇糖分較少的,總體來說就是讓患者及患者家屬知曉生活細節,對飲食進行控制,從而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進而提高患者生活品質和延長患者生命;②心理健康輔導:教會患者自我調節的方法,關心并尊重他們,鼓勵患者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讓患者樹立起信心,培養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指導家屬為患者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③用藥指導:指導患者及患者家屬合理的使用藥物的劑量、方法、時間以及藥物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一定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用藥;④康復訓練: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適當的運動及運動的時間,患者運動應該不感到疲憊為最佳[4-6]。
1.3判定方法
針對患者空腹血糖進行測定,以及餐后2 h進行血糖測定,并且對患者進行糖尿病相關知識和依從性判定。①顯效標準:治療后癥狀基本消失,空腹血糖<7.2 mmol/L,餐后2 h血糖<8.3 mmol/L,24 h尿糖總量<10.0 g,或血糖、24 h尿糖總量較治療前下降30%以上。②有效標準:治療后癥狀明顯改善,空腹血糖<8.3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24 h尿糖總量<25.0 g,或血糖、24 h尿糖總量較治療前下降10%以上。③無效標準: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且血糖未達到上述標準。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組和對照組數據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使用t檢驗,技術資料使用(%)表示,用χ2進行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血糖變化結果
觀察組的空腹血糖值為(6.02±0.51)mmol/L,餐后2 h的血糖值為(9.26±1.59)mmol/L,對照組的空腹血糖值為(7.33±1.24)mmol/L,餐后2h的血糖值為(10.19±2.18)mmol/L,觀察組的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的血糖較之對照組顯著降低(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2.2護理效果結果
經本院的分組護理,對照組顯效例數為12例,有效例數為13例,無效例數為13例,總有效率為66.67%;觀察組顯效例數為20例,有效例數為17例,無效例數為2例,總有效率為94.87%。則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從糖尿病患者飲食結構的改變來看,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患者的飲食結構混亂,引起了糖尿病的復發[7-8]。據查,我國目前的糖尿病的復發率達到了3%左右,每年以150萬人次的數量遞增,而且在開始的時候不會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一旦出現則難以控制患者的并發癥[9-10]。對于糖尿病的護理中通常可以采用健康教育以及生活干預護理,為患者提供良好的護理效果。
從本次實驗來看,觀察組的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的血糖較之對照組顯著降低,且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此研究結果與戴梅等人研究的全面干預護理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影響結果一樣,均采用干預護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糖變化,有利于患者的康復[11-12]。故,采用干預護理與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血糖護理效果,值得臨床的應用和研究[8]。
綜上所述,經過本院的臨床分組護理研究,采用健康教育可以提升血糖患者的治療和護理知識,利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控制飲食。并且針對血糖患者在前期給予生活干預,切實有效的實現對患者進行護理,為患者的康復提供良好的干預效果。
[
參考文獻]
[1]張會民.人性化護理對心外科患者的護理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2(15):1383-1385.
[2]姚小玲.臨床路徑結合心理干預護理對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療,2012(24):145-146.
[3]王莉.心理干預對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2(8):740-741.
[4]索巧云.共情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抑郁情緒和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分析[J].醫藥與保健,2014(1):118.
[5]劉京菊,沈棫華,吳竹林.危重癥患者高血糖護理及血糖調控對預后的影響[J].臨床護理雜志,2012(5):23-24.
[6]呂潔文,李京花,黃泳紅,等.護理干預對肺癌患者心理狀態、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3(21):702-703.
[7]戴梅.全面干預護理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13(7):109-111.
[8]王立,劉茂芳,曾俞霖.重癥顱腦外傷伴高血糖患者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4(1):136-138.
[9]張連香. 健康教育聯合營養干預綜合治療對妊娠期糖尿病的影響[D].山東大學,2013.
[10]紀文英,黃澤泓,陳慎仁,等.糖尿病社區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預的調查[J].護士進修雜志,2012(8):696-698.
[11]胡蓉,吳重玲,朱立場,等.高血壓健康教育與生活方式干預對高血壓療效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21):135-136.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8年4月到2009年4月我院收治的Ⅱ型糖尿病患者106例,均符合Ⅱ型世界衛生組織的診斷標準。其中男性85例,女性21例,年齡在39到75歲。
1.2健康教育方法
1.2.1心理教育 針對有些患者在不經意中發現糖尿病且無相關癥狀而產生無所謂的心理;或者過分在意表現出惶惶不可終日的恐懼心理;或者是有些少數民族認為糖尿病不能根治是因為自己罪孽太深,上天給予的懲罰而對治療喪失信心的這一系列心理問題。我們通過醫務人員的熱情宣教,尤其是少數民族的醫務人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少數民族患者講述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和控制的特點,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幫助他們調整情緒,保持樂觀,并讓他們正確認識到只要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病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1.2.2基本知識的教育 向患者介紹糖尿病的病因表現及預防,以及與之有關的檢查方法,教會患者正確使用電子血糖儀進行血糖自測,判斷低血糖的預防處理,口服降糖藥物的選擇,服用方法及藥物的不良反應,胰島素的使用原理、適應癥、保持及注射技術等。
1.2.3飲食指導 新疆少數民族飲食習慣方式是以油炸食品,牛羊肉類高脂食品為主,此類食品進食后均可增加胰島負擔,影響血糖的控制,因此指導他們改變飲食習慣中的不足方面,在每年齋戒期間,也應按時進食服藥,否則會影響血糖的控制以及因長時間不進食而致低血糖的發生。
1.2.4運動療法 告訴患者以低至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為宜,如步行、慢跑,也可因人而異運動方法。以每周3次以上,每次在飯后30分針或1小時為宜,特別注意運動時要攜帶糖果及糖尿病卡,如有不適要及時停止運動。
1.2.5提供有關宣教資料 向患者與家屬發放糖尿病健康知識小冊子,并使用維漢兩種文字,針對一些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采取圖示和漫畫的形式,使他們盡快掌握糖尿病的健康知識,加深對糖尿病的認識。
1.2.6藥物治療指導和并發癥的監測與防治 讓患者提高藥物的依從性,要嚴格按照醫生要求服藥,不宜隨便停藥物,改藥或增減藥物,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還要特別注意藥物的副作用和預防低血糖。要告知患者不宜空腹,并隨身攜帶糖果和糖尿病卡。
2 討論
近年來糖尿病已經成為危害公眾健康的主要非感染性疾病之一,所引起的慢性并發癥給個人、社會和國家醫療健康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嚴格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內可顯著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現代控制血糖的主要手段為健康教育、飲食控制、運動療法、降糖藥物及血糖自我臨測的措施。由于糖尿病早期癥狀及危害非常隱蔽,通過健康教育后,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程度明顯提高于健康教育前。患者基本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識與自我保健知識,減少了高血糖的危險因素,通過對糖尿病患者實施一系列有效的護理措施,使患者改變不良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患者能自覺戒煙忌酒,適當運動,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期間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血糖得到控制,而且出院能堅持接受治療,定期到門診復診,大大提高了糖尿病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性和治療的依從性,從而達到堅持長期服藥,促進病情穩定。控制血糖,減少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特別是許多II型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的基本知識及并發癥的危害認識不足,導致其治療意識比較淡薄,因此開展健康教育意義重大。特別針對少數民族患者的心理特點,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制定相應的健康教育措施,能使其重視疾病,正確處理常見問題,提高生活質量,建立積極向上的信心,并可以密切醫患關系,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從而更好的控制血糖,因此在社區進行健康教育是非常有效的。
參 考 文 獻
論文摘要: 針對學前兒童的心理特征,游戲對兒童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游戲自身的特點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方法和要達到的目的有著相似性和統一性,使游戲成為開展學前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學前期是人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不僅是人的認知、語言、動作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的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學前期兒童的身體和思維都還處于人發展的初級階段,其認知思維和語言能力都還處于一種不完善的狀態,以怎樣的方式來開展學前兒童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呢?筆者認為游戲能有效開展學前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既給學前兒童提供了一個自由、開放、寬松的心理環境,讓他們學會表達和控制情緒,學會處理焦慮和內心沖突,又能讓他們體驗到自主快樂,激發其自信心、幸福感、成就感,潛移默化地形成了積極健康的心理。
1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積極心理學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賽里格曼引發的心理學研究的新視角、新領域,它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對心理問題作出新的解讀,并以此來激發人自身所固有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并運用這些積極因素來增進人類的健康、幸福,促進社會的繁榮。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是孟萬金教授整合借鑒西方積極心理學及積極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認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從消極、被動、補救向積極、主動、預防和發展的方向轉型,應該重視全體學生,并全面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而不是象以往只注重個別學生及其心理問題。除了以積極視角、主動態度之外,還要用積極的途徑、思想來培養受教育者的積極心靈,最終實現積極健康心理教育目標。
2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給學前兒童播下了積極心理的種子
學前期是人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不僅是人的思維、語言、動作、身體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的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我們在重視兒童智力和身體發展的同時也應該重視兒童的心理發展,不能忽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兒童其實也是有煩惱、有憂愁的,也存在一些心理健康問題的,而且童年期的心理問題也同樣會影響到人一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心理健康教育要積極、主動、預防,所以對學前兒童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樣重要。知識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同樣心理健康教育也應在學前期得到重視,如果在學前期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預防理念的指導下給學前兒童播下積極心理的種子、注入健康心理的疫苗,將會對個體的整個人生的心理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在游戲中開展學前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3.1 學前兒童的心理特征
注意力方面,雖然幼兒神經系統在學前末期已經發展到接近成人水平,其大腦皮質機能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與發展到完全成熟相比,他們的皮質抑制機能還是較弱,因而是不宜對幼兒提出過高的抑制要求的。認知方面,學前兒童的思維是具體形象性占主導地位,抽象邏輯性只是初步發展。兒童的具體形象性思維使得兒童在認識和把握事物時主要是以事物的具體形象即表象來進行的,很少憑借對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關系的理解,因此要幼兒憑借概念、判斷或推理來認識、把握事物是很有難度的。學前兒童的注意力不能長時間地集中在枯燥抽象的事物上,而其認知思維是具體形象性占主導。這些心理方面的特征決定了對幼兒進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宜用積極心理健康知識去簡單傳授。能有效開展幼兒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就游戲,幼兒好奇、充滿想象和想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周圍環境去實現某種意愿的沖動等等都讓幼兒對游戲特別青睞,而幼兒在游戲中的自主體驗又能幫助他們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從而形成積極、主動的健康人格。
3.2 學前兒童青睞的游戲
作為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游戲對于兒童身心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可以促進他們的身體、智力、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許多教育家就曾肯定游戲對兒童發展的重要作用:夸美紐斯指出游戲可以使兒童自尋其樂,并可鍛煉身體的健康、精神的活潑和各種肢體的敏捷;羅素也曾經提出要使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須為他提供玩耍和裝扮的機會;陳鶴琴認為小孩子是好游戲的,幼兒是以游戲為第二生命的。
學前期幼兒的運動和言語能力發展迅速,他們已能夠控制自己的身體,能做各種運動,還能說一些連貫的較準確的言語。但他們的發育還不夠成熟和完善,雖然渴望參加一些成人活動,卻又受到身心發展水平的束縛,而游戲恰好為幼兒的這種渴望創造出一個不受約束的可以供其體驗的世界。體驗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成為他們對待世界最為普遍的一種方式,幼兒正是在游戲中用體驗來認識、理解和把握外界事物的。在游戲中,幼兒體驗著自由性、體驗著愉悅性、體驗著創造性,感受到興奮、幸福、無拘無束。
3.3 游戲與學前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游戲有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弗洛伊德就認為游戲是幼兒發泄情感,避免損傷的出口。游戲能使幼兒擺脫現實環境及自身發展水平的限制,在需要得不到滿足,愿望不能實現時,緩解他們的心理緊張,避免造成心理矛盾和沖突,并幫助他們在主觀上實現欲望、避免抑郁。而埃里克森從新精神的角度分析游戲的作用,也認為游戲是幼兒情感發泄和思想表現的健康方式。在游戲中,兒童可以“復活”他們的快樂經驗,也能修復他們的精神創傷。學前兒童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選用游戲的方式符合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具體方法的選擇要求,孟萬金教授在《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中就指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在具體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上,更加強調情景性、參與性、互動性和體驗性。”游戲正是一種有著情景性、參與性、互動性和體驗性的活動,它不是教師的知識灌輸,而是兒童的自我參與,是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間的互動,其中的喜、怒、哀、樂幼兒都是以一種愉快、樂意的心態去體驗、去感受的。
幼兒在游戲中有著“主觀層面的積極情緒體驗,體驗著主觀幸福感、自尊自信、樂觀希望,等等”。游戲是令幼兒體驗到自由、愉悅、創造與自我力量的活動:在游戲的王國里,他們成為真正的主人,完全忘卻了外在的強制與壓力,融自己的全部身心于游戲之中,在游戲中自由表現,自如發揮;他們在游戲中無論是興奮、激動還是嚴肅、憤怒,都毫無例外地感受到愉悅;擺弄游戲材料控制所處的環境,與伙伴的積極活動及相互的影響,都使幼兒體會到了自身的力量,獲得了創造的體驗。健康、積極的游戲不僅能發展兒童語言、動作、表達、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還能培養幼兒積極、樂觀、進取等優良品質,潛移默化地使幼兒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
參考文獻
[1] 孟萬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