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端農業發展的思考范文

高端農業發展的思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端農業發展的思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端農業發展的思考

第1篇:高端農業發展的思考范文

“一帶一路”戰略是當前國家發展與國際合作的重要表現,充分利用國際平臺,發掘沿線城市、區域與國家發展優勢,推動農業走出去與引進來,可以為農業發展提供重要驅動力。吐魯番在一帶一路戰略中處于戰略節點位置,應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充分推動吐魯番農產品發展與出口,提高區域發展水平。理性認知該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現實問題,思考突破困境的發展路徑,以實現農業發展目標。

關鍵詞:

農業;經濟

1吐魯番農業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困境性問題分析

從區域與市場角度來分析,吐魯番地區屬于極端干旱區,水資源十分匱乏,農業生態條件不充分,雖然建設了一定的水利工程,但卻沒有在根本上解決區域缺水的現實情況。加上該地區屬于山間盆地,表現出較強封閉性,農產品市場發育相對較低,綠洲內市場過于狹小,且分散性突出,區域與國內、國外市場間距離較遠,對該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存在著不利因素;從民族與人口素質來分析,吐魯番地區民族數量較多,區域教育水平不高,人口文化程度相對偏低,這也是制約該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從資金角度來分析,該地區資金投入不足,個體經營分散且無法形成規模效益。

2吐魯番農業經濟發展的現實路徑分析

雖然吐魯番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存在著較多現實性問題,但可以通過把握發展機遇,創新農業,科學布局,打造高端農業產品,依托“一帶一路”戰略優勢,積極推動農業產品出口,切實擴大農業經濟效益。具體發展路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構建現代農業基地,培育品牌效應

吐魯番農業要想獲得更好發展,在根本上取決于其農產品質量,而產品品牌則是贏得市場的關鍵。缺乏質量,則無法占據較好的市場地位,缺乏品牌,則無法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吐魯番地區光熱資源十分充分,無霜期十分長,這也為其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了現實條件。如葡萄、甜瓜等,農業產品質量十分高。通過區域規劃,可以推動現代農業基地建設,并關注品牌培育,塑造吐魯番農產品品牌,這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F代農業基地構建,引入質量管理體系,切實做好農產品質量工作,確保質量持續與穩定,在市場中樹立良好質量形象,從而培育吐魯番農業品牌,為區域其他農業發展與產品效益提升,提供支持。

2.2提高現代農業技術,關注農業發展可持續性

吐魯番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要實現持續性,就需要切實普及現代農業技術,提高吐魯番農戶栽培技術,切實提高資源利用率。就當前實際來分析,吐魯番農業發展在栽培技術上,尚未形成標準化作業,量化指標尚未建立,且缺乏相應的量化控制設備與技術,導致農業過量施肥或盲目應用農藥,這不僅降低了其農產品質量,還給農產品帶來了一地的有害物質,甚至出現了有害物質超標問題,對消費者健康存在較大影響。與此同時,過量施肥或農藥施用,對生產地區的土壤與地下水構成污染,不利于區域農業的長遠與持續發展?;诖?,吐魯番需切實關注現代農業技術普及工作,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構建并實施量化指標,切實保障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

2.3在農業經濟中引入“互聯網+”思維

吐魯番地區屬于傳統農業區,為有效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可以引入“互聯網+”思維,借助互聯網優勢,將生產、經營、與服務相結合,推動農業現代化水平,以實現吐魯番農業經濟跨越式發展。在農業經濟中引入“互聯網+”理念,可以實現產銷有效結合,將農業生產由生產導向模式,轉化為消費導向模式。同時,也為發展精準化生產提供了技術條件。如在具備條件的地方,可以配置農業環境監測系統,通過實時監測與自動控制技術,提高農業控制水平。借助互聯網,還可為農民提供科技、政策、市場等信息,切實降低農產品積累等風險。

2.4發揮“一帶一路”優勢,推動農業出口

在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中,吐魯番處于一個戰略節點位置,且隨著該地區各種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在未來,其勢必會成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匯集點。吐魯番可以把握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充分借助國際合作平臺,推動農產品出口,以滿足周邊地區農產品市場需求,特別是中亞地區,這也是吐魯番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此外,還應關注物流建設,為吐魯番農產品走出去提供現實條件,推動其農業經濟發展。

作者:艾皮孜古麗·阿布都古麗 單位:吐魯番市托克遜縣郭勒布依鄉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

參考文獻:

第2篇:高端農業發展的思考范文

關鍵詞:品牌農業; 現狀; 對策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打造區域特色的農業強勢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我國農業與新農村建設進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論題。隨著我國對外的全面開放,國外許多品牌農產品紛紛進入我國參與市場競爭,這給國內農業發展帶來巨大壓力??梢哉f,農業品牌競爭的時代已經來臨。湖北是一個農業大省,加快品牌農業的發展,對推動湖北省農業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一、 湖北省品牌農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品牌農業是一個涵蓋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具有完整的標準化體系并以優質產品和良好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發展觀。強化品牌培育和依托品牌來提升農業市場競爭力,推進農業品牌化發展,已成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換中普遍實施的一個重要方略,特別是在農業發展理念不斷出新、農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更顯緊迫。

(一) 基本態勢

1. 政府、企業、農戶以及消費者的品牌意識不斷增強。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湖北省以綠色食品品牌為突破的農業品牌建設,取得了較好成績。從實踐層面看,由政府主導的農技推廣部門,在發展無公害生產,推廣綠色食品生產技術,培育綠色食品品牌上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廣大生產企業對產品認證及標識申請的熱情不斷增強,全省農產品的注冊商標已經超過5000多個,僅2005年1-7月,全省企業注冊的農產品商標就達到了300件。而農業生產經營中的農戶,也自覺參與到品牌營造活動中,擴大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生產規模;廣大消費者對安全農產品及食品的品牌消費意識也不斷提升,如有70%的城市消費者選擇超市購買農產品和食品的原因就是來自對品牌的信賴。這種情況說明,農業及農產品品牌意識在各類主體中正日漸濃厚。

2. 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發展規模迅速擴張。近年來,湖北省大力開展品牌營造活動。2005年具有三類品牌標志的產品總數已達1220種,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品牌數分別進入了全國的第2、第3名。2006年上半年,全省有效使用三品標志總數達到1369個。其中有256家企業的913個產品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產品總值達到了273.7億元,綠色食品技術推廣面積為602萬畝,比上年同期增長了59%;139個單位的213個產品獲得無公害產品產地證書,有效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總數355個,總產量171.65萬噸,總銷售額128.02億元,均比上年同期有較大增長;有13家企業通過有機食品生產認證,77家企業的101個產品有效使用有機食品標志,有機食品技術推廣面積17.3萬畝。這種迅速擴張的發展規模,為品牌農業創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 品牌建設與產業化聯系日趨緊密,各級政府開始致力于農業品牌化建設。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湖北省已初步形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標志品牌為紐帶、龍頭企業為主體、基地建設為依托、農戶參與為基礎”的農產品品牌產業化發展格局,呈現出區域性輻射、規?;a、行業性帶動的發展趨勢。尤其是自新農村建設戰略推進以來,政府加大了對農業品牌化建設的進一步支持,武商等幾大商業集團在咸寧、潛江、孝感、黃石等市,正提速建設大中型綜合超市,周邊城市的蔬菜、水產品、生豬等農副產品,多以品牌進入武漢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及超市,并得到“優惠優先”。 自2007年首屆全省農博會后,僅孝感市進入武漢的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就有60多個品種,年銷售額30億元,占該市農產品商品總量的70%。仙桃市的農產品企業則主動出擊,與武漢各大超市廣泛合作。目前已有九菊皮鹽蛋、毛嘴鹵雞等70多個品牌產品,進入武漢各大超市,銷售勢頭看好。

7. 通過各種博覽、展銷方式,加強國際合作,為農產品品牌交流搭建平臺。入世以來,湖北省加大向國際市場展銷湖北優質特色農產品的力度,并與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達成合作協議。2006年2月底3月初,湖北省16家企業的30多個產品參加了日本福岡綠色食品博覽會和德國有機食品博覽會,簽訂意向性供貨合同7000萬美元。在“香港—湖北商品展示月”活動中,湖北神丹、稻花香集團等35個企業隨團出訪,包括國寶橋米、武昌魚、洪湖蓮藕、云夢魚面、孝感麻糖和米酒等在內的78個湖北特色品牌農產品及加工產品引起了香港市民的廣泛關注。在“走出去”的同時,武漢市通過舉行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著力構建農產品產銷對接的大平臺和市民認知品牌農產品的大展臺,為本地農產品進入武漢各大超市打開了通道。在2005年的第二屆農博會上,有600余家商家參展,通過安排龍頭企業與各大超市的產品交流會、產品比較觀摩會,為農產品品牌交流與營銷搭建了良好舞臺。

(二) 潛在優勢

1. 品牌農業發展的天然優勢。湖北省發展品牌農業的天然優勢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具有發展品牌農業的生態優勢。經過長期努力,湖北生態農業建設成效顯著,年均推廣生態農業技術面積達到1500萬畝,先后建立了京山、洪湖、宜城等農業生態縣和洪山菜苔、京山橋米、孝感太子米、鄧村綠茶等生態生產小區。這為品牌農產品形成及規模擴張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第二,具有形成品牌產品的物種與品種優勢。南北過渡的地理位置和平原、山區、丘陵與湖區的多類地貌,孕育了豐富的生物物種資源,在長期的發育中,產生了許多質量優異的名特優農產品,同時經過充分整合,形成了九大特色和九大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獲得了“魚米之鄉”、“果蔬之鄉”、“藥茶之鄉”、“畜牧之鄉”的眾多美譽。第三,具有品牌農業發展的物質數量優勢與基礎條件。品牌農業的內在質量屬性首先建立于數量基礎。多年以來湖北的主要農產品數量均居全國前列,2005年淡水水產品居全國第一、油料居于第二、肉類居于第十。這種數量較大的農產品,為我們進一步提升質量,開創品牌,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2. 品牌農業發展的市場優勢。從現實來看,湖北品牌農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很大。第一,城市居民對食品的保鮮與安全十分關注。據我們城鎮消費者調查,58.2%的消費者認為食品的安全和質量是影響其購買行為的首要因素,其中70%的消費者喜購品牌農產品和食品,尤其對本地品牌農產品和食品(保鮮程度更高)的信賴度更高。第二,城市消費者對健康營養的安全食品的意愿支付水平較高。對于健康和衛生食品,有78%的消費者表示可以接受高出普通食品15%左右的價格,有37%的消費者表示可以接受高出30%左右的價格。這為湖北省全面實施“三類食品”的品牌化經營提供了強大的市場支持和動力源泉。第三,湖北省的禽蛋、食用菌、蜂蜜等產品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和中東擁有廣闊的海外市場。2005年湖北產的鮮雞蛋、干食用菌、蜂蜜及活豬出口均列全國首位,其中,鮮雞蛋干食用菌、蜂蜜分別占全國出口總額的71.15%、26.23%、27.67%。這充分顯示了湖北特色品牌農產品具有良好的國際市場空間。

3. 品牌建設的科技優勢和文化依托。湖北是我國的科教大省。據有關資料顯示,分布在湖北省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農村部門的農業科研人員、技術干部多達2萬余人。這種人才優勢及大量科技成果,為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及品牌創建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與此同時,古老的荊楚文化,不乏有傳統農業中的優良工藝和各種歷史文化的承載。以此為依托,加強創立和扶植具有文化特征的知名品牌,是把本土農產品和優質品推向全國乃至世界市場的重要方式。

7. 優勢產業帶規劃的實施和標準化生產為品牌農業發展提供了規模優勢。湖北有許多具有自然條件和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以武漢為中心的蜂產品加工基地,以隨州為中心的食用菌出口基地,以潛江、洪湖、監利為中心的水產品基地,以宜昌為中心的水果加工出口基地,以恩施為中心的山野菜出口基地等等,發展勢頭良好,為發揮農業的品牌效益創立了規模優勢。繼續加快以這些特色農產品為原材料的農產品生產以及加工產品的標準化,通過品牌創建來整合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和國內外市場之間的各種資源,將為湖北品牌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三) 主要問題

1. 湖北農產品及加工產品的品牌營銷較差,高端市場占有率較低。超市因其良好的購物環境、較高的準入門檻、齊全的商品種類和營銷量大被人們稱之為高端市場。而進入高端市場對品牌拓展效應巨大。但調查發現,在武漢主要超市經營的數百種上架食品中,湖北本地生產的產品數量較少,在主要超市所占比例不到10%,有些甚至低于5%。在獲得認證的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中,能夠進入武漢各大超市的數量也極為有限。究其原因:一是超市經銷商與農產品生產者之間缺乏溝通,導致買賣雙方脫節。二是本地農副產品包裝落后,促銷措施不力。三是大型超市進入門檻設置較高,農戶或地方企業感到無利可圖,而不愿進入。

2. 品牌創造與創想的能力較弱,缺乏知名農業品牌。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尚未把發展品牌農業提升到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只熱衷于引進外地名牌來實現短期效益,忽視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本地農產品品牌的培植;另一方面,一些企業品牌意識淡薄,缺乏品牌創想。出口農產品有不少以“貼牌”形式外銷。例如,洪湖咸蛋借用港商品牌外銷,利潤大頭被別人賺走。

3. 城鄉二元模式下農業發展結構性矛盾突出。湖北省品牌農業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食品加工業內部結構尤其是規模結構不合理。2007年湖北省有20827家食品及加工企業,其中100人以上的企業只有67家,10人以下的企業20798家(占總數的83.8%),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企業也只有173家。小企業多、技術水平落后,產品難上檔次,創品牌更困難。二是各地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不平衡,以武漢為中心的江漢平原地區發展較快、水平較高,鄂西南山區發展緩慢。三是相關產業之間的發展不夠協調。與農產品加工業相關的農產品生產、營銷、物流配送及服務業之間的產業鏈條連結不緊密,影響整體系統的運轉效率。 轉貼于

(四) 深層原因

1. 品牌意識淡薄,營銷觀念與方式陳舊。一般來說,農民的市場觀念和品牌意識與農民的文化水平存在直接關聯。2007年統計顯示,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6.5%,其中文盲和半文盲占5.5%。這種低文化素質加之未能有效的組織,使他們長期依循傳統的產銷模式,直接出售初級產品,很少注意農產品的形象。而在發達國家,農產品或由農業合作組織或由企業集團實行直銷或連鎖經營,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亞利桑那州有60%以上果農加入新奇士橙協會,協會與果農成為利益共同體,都具有極強的品牌經營意識。

2. 農業經營過于分散,龍頭企業帶動較弱,標準化生產難推行。一是農戶的協作程度不高。2007年,湖北加入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不足100萬人。二是龍頭企業對農戶的帶動能力較弱。2007年,湖北21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只有70億元,利稅只有7億元,而河南雙匯的銷售收入是160億元,利稅12億元。三是農業生產經營中的組織化程度較低。分散農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在市場交易談判中的地位低下,權益保障能力較差。四是標準化生產難度大。不同農戶之間在技術、資源和生產環境方面存在較大差別,難以維護品牌的內在一致性特點。上述情況直接影響著農業品牌戰略的實施。

3. 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對品牌創立形成直接制約。湖北省農產品加工業近幾年雖有較快發展,但仍顯滯后。突出問題是規模結構不合理,企業數量多但規模小,加工層次低,糧食中仍有70%以上以原糧方式出售。一些經過初級加工的產品,因加工不細,包裝不精,給人以檔次較低和質量不高的印象,從而直接影響到品牌的附加價值,也對品牌創立形成一定制約。

二、 湖北省品牌農業發展的思路與對策建議

(一) 大力發掘特色資源,實施特色農產品品牌帶動戰略

湖北農業資源類型多樣,憑借良好的環境條件和豐富的物種資源,天然成就了許多特色性的農產品。如武漢的洪山菜苔、蔡甸的蓮藕、京山的橋米、孝感的太子米、遠安的鳴鳳米、三峽的臍橙、鄧村的綠茶、洪湖的野鴨等等,均是在優越的生態環境條件下所形成的特色產品并具有品牌效應。因此,要深入調查、充分研究、認真規劃、科學評估和深層發掘湖北省的各類特色農業資源,選擇一些發展潛力明顯、生產數量較大的特色農產品進行重點培育,通過各種措施,使之快速成長為名牌產品,進而通過品牌產品的市場帶動戰略,將湖北的品牌農業推上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二) 加強優質產品生產基地和產業帶建設,擴大產品市場規模,增強品牌產品的市場影響力

品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既要有質量做后盾,又要有數量奠基礎。在品牌創建初期,如果沒有數量的擴張,僅僅依靠質量則是絕對難以實現品牌的內在價值的。因此,要在確保產品質量的同時,運用各種方式,不斷擴大產品的生產規模。為實現這一目標,湖北省已重點建設了包括優質水稻、油菜、畜禽和水產品等在內的九大特色產業帶和一系列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目前應加大以上特色產品和品牌產品的營銷推介力度,努力開拓國內外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湖北品牌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三)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增強龍頭企業對品牌農業的帶動力

在市場導向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在于培育一批具有市場開拓、科技創新、資金融通、資產整合和現代管理能力的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與市場的銜接和對基地與農戶的帶動,將品牌經營的理念融入到各個環節,逐步打造并形成具有增值潛力的特色農業品牌。目前,湖北省已十分注重發揮21個國家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158個省級龍頭企業在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品牌農業中的帶動作用。如京山縣的輕機國寶橋米有限公司,通過擴大規模、提高質量和強化市場開拓,不僅通過了原產地保護認證,而且在第四屆中國優質稻米博覽會上,榮獲全國十大優質稻米的金牌,成為湖北省發展品牌農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有鑒于此,今后應加快油菜、畜禽、水產品產業化進程,做大做強相關龍頭企業,不斷增強對品牌農業發展的帶動力。

(四) 加大農業技術創新,強化農業科技對品牌價值的增值能力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產品品質,不僅是樹立農業品牌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本質需要。從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形成過程看,由品種研制,到良種選育,再到產品生產和后序的加工、包裝等各個環節,都離不開科技支持。而現代農業發展中,來自于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支持作用越來越大,尤其是圍繞綠色農業、有機農業以及產品加工的發展,開創了許多新興的科技領域,為新的產品品牌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技術條件。近些年來,湖北依靠優勢人才資源和科研院所及大專院校的雄厚技術,為品牌農業的培育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如有關無公害蔬菜、茶葉等農產品生產技術的科研成果日臻成熟并大面積應用。但仍需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與支持力度,努力構建一個從農業生產、加工到營銷的技術創新體系,集成開發和重點示范一批農業重大關鍵技術,攻克一批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農產品加工、保鮮中的重大技術難題,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不斷增加品牌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推進品牌農業快速發展,促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

(五) 采取品牌延伸方式,不斷拓寬品牌范圍,建立和完善品牌體系,豐富品牌農業的發展內涵

隨著各種生產經營主體市場意識的增強,品牌與商標已經從最初所賦予的識別功能和促銷功能向信息傳遞功能、價值功能、形象功能的綜合功能轉變。而不同的消費者對品牌功能的需要往往不同。為了進一步拓展市場,必須圍繞核心品牌,建立健全品牌體系,增強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其主要的措施就是通過品牌延伸方式來拓展品牌范圍,向消費者提供同一品牌多種不同功用和形象的產品。雖然品牌延伸是當前知名企業常用的發展戰略,但對于農業企業來說,引入品牌經營的理念,采取品牌延伸方式來推進品牌農業發展,還有較長的路要走。為此,應該借助于工業化中的品牌經營思想,在進行品牌設計時,將保持品牌核心價值和個性的一致性作為品牌延伸的關鍵。如農產品的綠色功能、消費功能和安全功能等,都是農產品品牌延伸和發展品牌農業過程中必須注意的重要方面。

(六) 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運用行政手段推進品牌農業發展

品牌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行政手段的推動。一是切實做好發展品牌農業的組織實施工作。在專門機構的組織下,認真制定發展規劃和實施計劃,為品牌農業的創立、發展和壯大創造良好條件;二是要做好公共服務項目的提供和資金援助工作。除了相關的信息服務外,對品牌的認證、注冊、科研、廣告等有關費用,財政給予一定的扶持和資助。三是加強名牌產品和品牌農業形象的塑造和宣傳。充分利用信息網絡、廣告新聞等各種媒體手段,不斷擴大湖北名牌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知名度。四是以國家標準強化品牌產品的質量。嚴格按照質量標準組織生產,確保品牌產品質量的穩定提高。五是廣泛開展技術培訓,提高廣大生產者的科技文化素質,增強質量保證能力。六是要通過法律法規宣傳、典型示范引路、具體指導等方式,提高農民及農村經濟組織的商標法律意識,激發農民和農村經濟組織注冊商標和使用商標的積極性,增強農產品商標的顯著性和商標注冊的成功率。

參考文獻

[1]湖北統計年鑒(2007)[Z].中國統計出版社.

[2]中國農業統計年鑒(1997-2005各年)[Z].中國農業出版社.

第3篇:高端農業發展的思考范文

【關鍵詞】再工業化;再農業化

一、“再工業化”理念提出背景

20世紀70年代,“再工業化”是針對德國魯爾地區、法國洛林地區、美國東北部地區和日本九州地區等重工業基地改造問題提出的。因此,“再工業化”不是一個新概念,本意是在對傳統工業基地的改造和振興中,對傳統工業進行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再工業化”理念再次重提,是基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在各產業中的地位不斷降低、工業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相對下降、大量工業性投資移師海外而國內投資相對不足的狀況提出的一種“回歸” 戰略,即重回實體經濟,使工業投資在國內集中,避免出現產業結構空洞化。很多專家認為,金融危機的根源在于近十年來美國經濟的“去工業化”,美國新的經濟增長必須依靠實體創新而非金融創新,因為金融創新導致了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金融市場過度擴張及金融資產過度升值、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混業經營風險無法控制等等。所以,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了所謂“新經濟戰略”:美國經濟要轉向可持續的增長模式,即出口推動型增長和制造業增長,要讓美國回歸實體經濟,重新重視國內產業 尤其是制造業的發展。這也就是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

回顧美國產業經濟發展的過程,制造業曾被認為是“夕陽產業” 由于資源環境問題,傳統產業失寵于投資者;今天的美國,正實現著由過去把工業生產大量環節轉移海外的“去 工業化”到現在“再工業化”的快速轉身,這個調整和“轉身”令人關注。

應當看到,美國提出“再工業化”戰略,是一種現實的考量。盡管制造業在美國經濟中的比重只有15%左右,但由于經濟總量巨大,美國制造業在全球的份額仍高達20%左右,依然是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F在,美國力圖通過“再工業化”重振本土工業,一方面是防止制造業萎縮失去世界創新領導者的地位,一方面是要通過產業升級化解高成本壓力,尋找像“智慧地球”一樣能夠支撐未來經濟增長的高端產業,而不是僅僅恢復傳統的制造業。

從這一點來看,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就是在加快傳統產業更新換代和科技進步的過程中,實現再一次依靠“再工業化”來推進實體經濟的轉身與復蘇。

二、“再工業化”內涵與實質

(一)“再工業化”基本內涵。隨著時代的變遷,“再工業化”的概念和內涵不斷豐富和變動。韋伯斯特詞典對“再工業化”的解釋是“一種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特別是通過政府的幫助來實現舊工業部門的復興的現代化并鼓勵新興工業部門的增長”;Roy Rothwell和Waiter Zegveld把“再工業化”定義為產業的結構轉型面向高附加值、知識密集要素和產品以及服務于新市場以新技術創新為主的產業等;Random House Una-bridged Dictionary對“再工業化”的解釋:通過政府幫助、稅收激勵、工廠和機器現代化等途徑實現的工業和工業社會的復興。

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是通過政府的幫助來實現舊工業部門的復興和鼓勵新興工業部門的增長。在國際金融危機大背景下,這一概念的再次盛行,反映了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對過去那種“去工業化”發展模式的反思和重歸實體經濟的愿望。

(二)“再工業化”精神實質。美國所指的“再工業化”絕不僅是簡單的“實業回歸”,而是在二次工業化基礎上的三次工業化,實質是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發展高附加值的制造業,如先進制造技術、新能源、環保、信息等新興產業,從而重新擁有強大競爭力的新工業體系。這對于正在試圖轉型升級的中國制造業來說,無形中增加了新的發展障礙。

新興產業是未來工業發展的一個趨勢。由于圍繞新興產業所形成的產業群可能成為下一輪全球經濟繁榮的支撐點,因此是“再工業化”的主攻方向。從長期看,為在未來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優勢,各國需要加大在新興產業領域的技術研發,推動新技術在傳統制造業中的廣泛應用;從短期看,對新興產業的投資也有利于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克服金融危機帶來的危害。

三、“再工業化”理念對我國農業發展啟示

我國是農業大國,目前,農業也同樣存在“去農業化”的現象和發展趨勢。最近幾年,雖然我們國家在工業與其他產生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農業產值占總產是的比例很小,已經低于15%,但我們依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而且農業是我們經濟發展乃至社會生存的根基,尤其從從業角度看,農業發展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去農業化”不僅是農業高校發展之憂,更應該成為整個社會之憂?,F在,我們對“去農業化”不加反思和行動,將來,“去農業化”可能會讓我們食不果腹,社會和諧也將受到威脅。

我國是一個傳統農業發展歷史悠久的國家。大約在5000年前,青銅的冶煉和青銅工具的出現,以及后來鐵的冶煉和應用,使金屬工具得以應用,由此引發了勞動工具、土地加工、水利灌溉、施肥改土、耕作制度等一系列的革命性進展,逐步形成了精耕細作的技術體系,將原始農業推進到傳統農業時代,從而,創造了四千年輝煌的農業文明。然而,隨著近代科技革命,古代農業文明讓位于近代工業文明,農業進入了工業化農業時代。以無機能源為支撐的近代農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同時也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

因此,鑒于目前農業工業化的現狀和存在的一定問題,對于我國農業發展而言,有必要對“去農業化”現象進行再思考。立足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市場需求、以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的農業科技革命,進行“再農業化”,將近代農業推進到現代農業。

第4篇:高端農業發展的思考范文

關鍵詞:特色農業,農民增收,郵政金融

作者簡介:王弘穎(1968-),江蘇南京人,金陵科技學院商學院副教授;

馬凌(1979-),江蘇南京人,金陵科技學院商學院講師。

中圖分類號:F6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28 文章編號:1672-3309(2011)11-61-02

促進農民增收是農業經濟的方針與政策導向,具體實現根本路徑還在于農業發展給農民帶來的收入增長,其中發展特色農業就是重要理念和方式。特色農業是與我國農業水平相適應的發展目標,所謂特色農業,是指利用獨特的自然條件和農業資源,產出特有商品的現代農業。不僅能夠滿足民眾基本生活需要,而且更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農產品類型多樣化的需求,并籍此為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提供新的方式。

郵政金融主要是指郵政儲蓄銀行,利用中國郵政的基礎設施、服務網點、人力資本以及品牌信譽等資源,面向城市社區和農村居民提供零售金融產品(服務)業務。2007年3月正式掛牌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建立差異化的市場定位,充分依托和發揮郵政網絡優勢,為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提供金融支持。從現實角度看,郵政金融相對完善了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是農村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

一、現狀分析

特色農業依賴特定的自然條件與區域環境,其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壟斷性,可以保證長期而穩定的產品市場價值并帶來較高利潤,是增加我國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特色農業發展類型多樣,比較常見的有以下5種:第一是特色種植業,是比較普遍的形式,如特種稻米、特種蔬菜等;第二是特色林果業,主要是經濟型果木種植,如蜜桔、核桃等;第三是特色養殖業,主要是水上與陸上的、有特定技術和市場需求的養殖業,如養魚養蝦、養貂、養蛇等;第四是特色農產品加工業,主要是對前幾類特色農業成果的深加工。是融資需求較高的工廠化農業;第五是觀光休閑農業,主要以農業休閑旅游、農家樂等形式存在。是民眾休閑時間增加與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提高而興起的特色農業。

特色農業為農民增收提供了可期實現的關鍵路徑,借助必要的資金支持和保障,能夠促進農業資源充分利用和深度開發,保證農業發展與農民增收的可持續。政府提供政策引導之外,也應增加資金的支持力度,但是政府只是國家管理部門,不是慈善機構,也不是金融機構,因此農村金融體系提供相應產品與服務就顯得舉足輕重且必不可少。我國農業人口眾多,能夠提供金融服務的主體機構也有限,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尚不完善與全面,存在“瓶頸”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發展與農民增收的進一步提高。

目前,為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的主要有三類主體:一是國有銀行(包括郵儲銀行),二是屬于政策性銀行的農業發展銀行,三是農村信用社。以國有四大銀行為主的絕大多數商業銀行,其服務對象和目標客戶基本都鎖定在城市和相對高端的行業,為農村提供的金融服務不斷萎縮(網點較少、產品單一);作為政策性銀行的農業發展銀行,主要從事糧棉油的收購和儲備資金的供給服務,通常不涉及一般的金融零售業務;農村信用社是服務農村基礎金融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是有限的資金實力和技術能力以及常年經營累計的負擔和風險,極大地限制其提供金融服務的規模和種類。

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帶來農村金融需求的快速增長。例如與特色農業密切相關的小額貸款的需求,就呈現逐年大幅增加的局面,而與之相符合的金融產品的種類和規模有限、門檻設定較高。此外,金融行業存在對農村市場的“地域歧視”,忽視提供農村金融服務,農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改善后出現的金融服務的新需求無法滿足。郵儲銀行的定位便順勢而為,依據差異化營銷理論,鎖定農村金融市場為業務經營導向,尤其是據此所提供的面向農戶的特色微型金融產品,極大地填補了此類空白,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一種融資途徑,進而促進農民增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郵儲小額貸款。

郵政儲蓄小額貸款業務是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面向農戶和商戶(小企業主)推出的貸款產品。其中“農戶小額貸款”是指向農戶發放的用于滿足其農業種植、養殖或生產經營需要的短期貸款。主要包括農戶聯保貸款和農戶保證貸款,貸款額度戶均上限是5萬元。還有農戶與商戶都可申請的定期存單貸款。這些業務形式貸款門檻比較低,還貸形式靈活(如一次還本付息法、等額本息還款法、階段性還款法),提供了有效的融資途徑,促進了特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郵儲銀行利用自身的郵政業務建立起來的網絡,提供金融服務的成本收益之比相對合理,也為自身市場開拓與實力增長提供了新源泉。

二、策略思考

基于特色農業與農民增收的金融服務需求與郵儲銀行的服務定位,二者的協調發展,既能促進特色農業與農民收入的提升,也能促進郵儲銀行競爭能力與利潤水平提高,屬于典型的合作雙贏關系。兩者合作雖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合作深度與廣度上還有極大空間。圍繞特色農業與農民增收需求,郵政金融應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與服務。

(一)堅持社會性原則。與其他商業銀行不同,郵儲銀行是脫胎于郵政業務的商業銀行,由于母體淵源的特殊性,使得廣大的農村地區對于郵儲銀行的信任程度和接受程度非常之高。同時,遍布鄉村的約3.6萬個營業網點,是其他商業銀行無法比擬的基礎優勢,因此郵政金融應堅持商業性與公益性的適度結合。

我國農村地域廣闊,城鄉差別較大,農村公共服務尤其是公共財政機構的數量與服務能力嚴重不足。郵政金融可利用自身網點和公信力的優勢,提供部分涉及公共經濟與財政的服務。特色農業和農民增收關系到農業發展和經濟增長,各級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和支持,特色農業的財政補貼、專項財政撥款等的發放,可以借助郵儲銀行實現。此類包涵更多公益性和社會性意義的中間業務,無形中為郵政金融帶來廣告效應和市場口碑,在特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逐步實現過程中,會產生持續的連帶效應,吸引農戶在需要其他金融服務時,首選郵儲銀行,構建由維護公益性而帶來的隱性的后期利潤收益的良性通道,公益性與商業性的相互促進,是郵政金融服務于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履行社會責任的獨特途徑。

(二)實現定向性原則。特色農業類別多樣,其金融需求尤其是資金需求的特點各不相同。結合目前的郵儲小額貸款,郵儲銀行可以為農戶開設特定的銀行賬戶,結合特色農業特點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比如特色養殖業和特色種植業的資金需求在數量和時間上就不盡相同,種植業倚重季節性,養殖業則更多地考慮養殖周期,郵儲銀行應分別考察融資需求,提供相應的資金準備,同時合理調控貸款的授信額度,并把握貸款者還貸的適當時機,保證農戶增收,也降低自身經營風險。

特色農業在特定的自然條件和范圍內具備趨同性和規模性,郵儲金融的定向,可提供批量的、有指向性的融資產品,實現金融服務的高效對口。同時也便于統一宣傳與業務處理,有利于降低郵儲銀行經營成本。這是郵儲金融服務于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提高服務質量的重要途徑。

(三)拓展綜合性原則。作為農村金融的主體,服務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是郵政金融的重要業務內容。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深入,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成分與產業類別趨于多樣,農民金融需求也愈多樣化。特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戶(商戶)以致富增收為目標的額度較大的融資需求在增加。同時,隨著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也產生了對其他類別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業的需求。

在提供基本的相對低端的農村金融產品基礎上,郵政儲蓄應審時度勢,為農民提供更全面系統的服務。目前郵儲銀行已開辦綠卡、保險、代收代付、匯兌、劃撥以及基金代銷等中間業務。郵儲銀行應充分利用自身平臺,大力拓寬中間業務。特色農業的政策扶植的手段之一就是農業保險,郵政金融在商業保險之外,也應爭取農業保險的中間業務,使得特色農業的金融業務(信貸與保險)實現全程對接,為特色農業提供良好的金融條件,為農民增收做好基本的金融服務,也創新自身的核心業務。

另外,結合特色農業市場化的“訂單農業模式”,郵政金融可以嘗試“第三方支付”的角色,為農戶與訂購者之間提供獨立單向的資金支付業務,參與和監督訂單農業的過程管理,平衡各方利益,控制風險,實現多贏。這是郵儲金融服務于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完善服務體系的創新途徑。

(四)關注延伸性原則。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919元,比上年實際增長14.9%,同時農民各類金融需求亦逐年增長。在農村金融服務中加入延伸性內容,就成為前瞻性的戰略策略。例如在特色農業的信貸業務中,大力推行客戶經理制,保證客戶經理與客戶“面對面”交流,直觀推介業務功能,加強互動和溝通,并為農戶延伸提供貸款規劃、家庭財務計劃、理財規劃等咨詢服務??蛻艚浝砜稍谕瓿山鹑诜盏幕A上,根據農戶生產情況和家庭經濟條件,幫助其將增收部分進行合理安排,在生活生產條件改善、子女教育、醫療養老、家庭儲蓄等方面提供規劃咨詢的延伸服務,促進農民增收與理財觀念的建立。在農村金融市場上,此類供給尚有極大空白,是郵政金融促進農民增收、延伸服務內涵的可持續發展途徑。

雖然某些定式思維認為農村金融“本大利小”,但是經濟學的“長尾理論”表明,借助時間與規模所產生的累計效應,農村金融服務亦可實現良性循環與可觀利潤。郵政金融的定位和發展重點在農村金融市場,立足特色農業和農民增收,應結合發展特點和發展要求,提供差異化的特色服務。農業發展與郵儲金融,二者的深度合作,必將帶來農戶與郵儲銀行間的多贏與良性互促,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和郵儲金融的快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盛竹、葉子榮.郵政金融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戰略研究[J].農村經濟,2009,(02).

第5篇:高端農業發展的思考范文

關鍵詞 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規劃構思;空間布局;保障措施;河南商水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9-0280-01

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示范引領、改革創新”為主線,堅持現代農業示范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進行,加強科技創新,發展特色產業,從而呈現出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示范引領能力持續增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并決定成立商水縣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

1 商水縣條件優勢

商水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黃淮平原腹地,全縣轄9個鎮、11個鄉、1個國營農場、3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共有572個行政村、17個居委會,總面積1 270 km2,耕地面積9.27萬hm2,總人口12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6萬人,是一個典型的平原農業大縣。商水縣地處暖溫帶南部,為季風半濕潤氣候,全年溫度適宜,年日照時數2 094.9 h,無霜期歷年平均223 d,年平均降水量785.1 mm,熱能、光能、水分等氣候資源比較豐富。

縣域地勢平坦,河流縱橫,沙穎河、汾河、清水河等順勢流過,十分適合農業灌溉。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使全縣農業生產得到快速發展,商水縣已建成1 333.33 hm2高效示范園區。這些條件為商水縣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的創建打下堅實的基礎[1-3]。

2 規劃構思

力求充分體現國家設立示范區的初衷,突出“農業”“高科技”“產業”“示范”4個方面功能,把商水縣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建成國家級示范基地。根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用地條件確定功能園區的用地范圍。用地布局規劃中結合不同地段的自然生態條件,保證人工建設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相協調。

3 空間布局

以湯莊鄉1 333.33 hm2高效示范園區和水上鄧城為重點分成以下園區。

3.1 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以商水碩博果業、順吉農業、周口招寶劉老根休閑生態農莊為基礎,繼續引進若干家高新技術企業,通過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生產和生態良性循環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對全縣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起到示范帶動作用。為引領、促進商水、周口及河南省的現代農業發展,推動高新技術的引進、示范、推廣,使現代的開發區集各類高新技術于一體,綜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如傳感技術、無線傳輸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等,實現現代農業生產的智能化、集約化、簡便化、信息化。把新技術與現代農業生產緊密結合,加速現代農業新成果、新技術的轉化,建成周口唯一、河南超前、國家一流的現代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利用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結合現有的高新農業技術參數,試驗遴選出適合本區的精良品種及肥水一體化、植保信息化、質量標準化技術,通過開發區的引領,使商水縣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方向發展。其中,周口招寶劉老根休閑生態農莊項目不僅產供銷一體化,而且對自己生產的大量綠色、特色種養植產品進行加工,并開發特色餐飲、生態觀光、鄉村旅游、休閑度假等項目,就地銷售各種農產品,創造出比以往傳統的種養植業高出許多倍的經濟效益[4-6]。

3.2 高新技術展示區

以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河南農業大學及相關研究機構等的高新技術成果為依托,以智能溫室為平臺,展示先進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

3.3 智慧農業云臺

通過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的引進、試驗、推廣,加速農業高新技術轉化,實現農業的精準化、標準化和簡便化。開發區建立生產環境監測系統、視頻監控系統、生產環境控制系統、智能灌溉系統、數據分析及數據模型、遠程專家診斷系統、生產追溯系統、電子商務體系等,利用大數據的分析與市場接軌,使商水縣農業快速走向國際化道路[7-8]。

近年來,以商水縣現代農業發展促進會為載體,特邀北京布瑞克農業咨詢公司、安徽朗坤集團和商水縣人民政府共同投資興建的近2 700 m2的商水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已正式投入運營。服務中心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整合土地資源和各類生產要素,依靠國家強農惠農政策支持,指導各類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以市場需求為依托,開展集約化生產、規?;N植,發展訂單農業,實現農民不出家門就可以向專家咨詢,開展網上交易,實現利益最大化。服務中心的建立是商水縣現代農業發展的又一亮點,為商水縣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為盡快探索出一條既能保障糧食產業持續穩定增長,又能富民強縣的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奠定了基礎。

4 保障措施

4.1 投入保障

縣財政局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在項目資金安排上對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給予傾斜和支持。商水縣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參與商水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

4.2 機制保障

以精干高效為原則,合理配置領導職數、工作機構和人員編制。由商水縣政府主導,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推進核心區基礎設施建設。

4.3 政策保障

根據《關于加強商水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的指導意見》,切實落實支持商水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財稅優惠政策以及強農惠農支持政策,積極引導商水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參與省級財政資金競爭立項,各相關部門按政策對商水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土地流轉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把相關的科技攻關計劃、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農業技術引進計劃、龍頭企業支持計劃、農業產業化示范工程、農業科技推廣計劃等項目向商水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傾斜,為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4.4 科技保障

加強與河南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聯系合作,加大研發投入,引進高端研發人員,成立研發中心,積極促進科技專利申報、科技成果轉化等,形成商水r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以農業高新技術為主導的品牌特色。

5 參考文獻

[1] 王玉珂,門玉英,向軍,等.我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鏈特征及其發展現狀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9):81-85.

[2] 門玉英,汪少敏,盛建新,等.湖北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10):34-38.

[3] 黃光昱,戴清堂,郭光耀,等.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園的建設成效及發展思考:以湖北省恩施州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0(24):436-442.

[4] 許登峰,劉志雄.中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的發展及國際借鑒[J].廣西社會科學,2013(12):102-107.

[5] 史鵬舉.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參觀學習與思考[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16):12-13.

[6] 張定軍.天水高新技術示范區現代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研究[J].甘肅農業,2010(8):66-67.

第6篇:高端農業發展的思考范文

關鍵詞:生產服務;生產服務投入率;直接消耗系數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255(2015)04-0012-04

傳統農業以有形的物質投入為主,無形的生產服務投入比較少,但隨著服務業在全球的迅猛發展,農業的中間投入中生產服務投入所占比重越來越來大, 生產服務業與農業的產業關聯性越來越強,生產業對農業的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Postner H.(1997)的研究表明,加拿大農業對生產業的依靠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1]服務業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投入到產業中去,可以促進農業分工的進一步細分,從而帶動整個農業的產業化和市場化,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民的收入(李啟平,2008)。[2]農業生產服務業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和農業效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郝愛民,2011)。[3]農業生產的發展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運行效率,直接促進農業節本增效,還可以改善農業產業鏈的整體協調性,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因此,提高生產服務投入在農業生產中的比重能加快農業的發展,為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重要引擎,也為增加農民收入提供重要途徑(姜長云,2011)。[4]

本文利用歐盟委員會編制的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WIOD),從美國的投入產出表中析出農業和生產服務業的相關數據,并采用農業生產服務投入率和農業生產服務直接消耗系數這兩個指標來實證分析生產服務業與農業的關聯性。

一、美國農業生產服務投入率

(一)農業生產服務投入率

農業生產所使用的中間投入可以分為實物投入和生產服務投入,生產服務投入占總中間投入的比重即為生產服務投入率。農業生產服務投入率越高,表明生產服務投入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和貢獻越大,生產服務業與農業的關聯性越強。

農業生產服務投入率用公式表示為:

美國1995-2011年生產服務投入占農業全部中間投入比重的平均值為32.23%(見表1),說明美國非常重視生產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農業生產中生產服務投入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從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美國農業生產服務投入率1995-2003年間這一比重相對偏高,基本保持在33%-34%水平徘徊,之后呈先下降后回升的趨勢,2004年開始下降為29.79%,然后逐步小幅下降,2008年降至最低值27.28%,2009-2011間有所回升,這三年的比重都在31%以上。

(二)分類農業生產服務投入率

根據美國農業中每一類生產服務投入占總生產服務投入的比重,將農業生產服務投入分為批發零售、交通運輸、郵政通訊、金融、租賃與商務服務及其他服務投入。

從美國1995-2011年分類農業生產服務投入率平均值(見表2)來看,批發零售服務投入率平均值(27.83%)是各類農業生產服務投入中最高的,其他各類服務投入率平均值按順序依次為:金融(20.97%)、房地產(18.71%)、交通運輸(13.65%)、租賃與商務服務(8.25%),郵政通訊僅為1.67%,其他服務為8.91%。

美國批發零售服務投入率在1995-2011年這17年間波動幅度比較大,最低為2002年的23.80%,最高為2007年的35.67%,相差近12個百分點。1995-2002年一直呈下降趨勢,從26.72%下降到17年的最低點23.80%,之后上升至17年的最高點35.67%,然后下降至2009年27.24%,到2011年回升到34.05%。

金融服務投入率在美國農業生產中僅次于批發零售服務投入,且發展速度比較快,對農業生產增長和效率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從1995年的13.55%上升到2009年的最大值33.10%,增長了10個百分點。

美國房地產投入率與金融投入率的變化趨勢恰好相反,從1995年26.93%下降到2007年最低點4.89%,這主要是緣于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房地產行業遭受重創。2007年之后雖有所回升,但也僅達到15%的水平而已。

美國交通運輸服務投入率除2003年比較偏高外,其他年份總體發展情況都比較穩定,變化不大, 1995-2002年期間基本保持13%左右,2004-2008年期間在14%左右,2009-2011年期間為10.9%左右。

美國租賃與商務服務投入率1995-2011年基本穩定在8%左右,沒有什么大的波動,最低達到2010年的6.21%,最高為1999年的9.52%。

1995-2011年郵政通訊服務投入率是美國各類農業生產服務投入率中所占比重最低的,平均值僅為1.67%,即便是最高的年份也只有2.18%而已。說明郵政通訊服務在美國農業生產中所起的作用比較微小,對農業產出的貢獻不大,郵政通訊信息資源在生產中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美國農業生產服務直接消耗系數

(一)農業生產服務直接消耗系數

農業生產服務直接消耗系數是指農業生產1單位產品所直接消耗的生產服務的數量。其計算公式為:

農業生產服務直接消耗系數可以反映農業與生產服務業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直接消耗系數取值范圍在0和1之間,值越小,農業與生產服務業之間的依賴程度越弱,值越大,農業與生產服務業之間的依賴程度強。

美國1995-2011年農業生產服務直接消耗系數平均值為0.1764(見表3),其中1995-2003年間農業生產服務直接消耗系數都在平均值以上,1999年達到最高值0.1994,2004年下降到0.1480,下降幅度比較大,之后大部分年份都保持在0.15、0.16左右,但2008年農業生產服務直接消耗系數達到最低值0.1325。

(二)分類農業生產服務直接消耗系數

表4數據表明,美國批發零售服務業與農業的關系是最為密切的,依賴性非常強,1995-1997年均直接消耗系數為0.0486,2010年達到最高值為0.0570;金融業與農業之間的關系也比較緊密,1995-1997年直接消耗系數為0.0365;按照1995-1997年均直接消耗系數的大小,其他分類生產服務業與農業的依賴程度由強到弱依次為:房地產業、交通運輸業、租賃與商務服務業和郵政通訊業。

三、研究結論與啟示

(一)研究結論

1.美國生產服務業與農業關聯性比較強

從美國農業生產服務投入水平來看,生產服務業與農業的關聯性非常明顯。1995-2011年美國農業生產服務投入率平均值為32.23%,農業生產服務直接消耗系數平均值為0.18,而來自同一數據庫的資料顯示,1995-2011年中國農業生產服務投入率平均值僅為17.91%,農業生產服務直接消耗系數平均值僅為0.0683。這說明美國的生產服務要素在農業生產中比中國發揮了更大的作用,生產服務業與農業的關聯性比較強。

2.美國各類生產服務業與農業的關聯性強度存在明顯差異

從美國生產服務業內部結構來看,各類生產服務業與農業的關聯性強弱程度不同。對分類農業生產服務投入率和分類農業生產服務直接消耗系數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美國批發零售服務業的投入率和直接消耗系數都是各類農業生產服務投入中最高的,說明批發零售服務業與農業的關系是最為密切的,依賴性非常強。其他各類生產服務業與農業的關聯性按由強到弱依次為:金融、房地產、交通運輸、租賃與商務服務以及郵政通訊。

(二)啟示

伴隨著服務業的發展,美國生產服務業與農業的關聯性越來越緊密,已經建立了高度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供了幾乎涉及產前、產中和產后所有環節的生產服務,為農業專業化、產業化和現代化生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中國充分發揮生產服務業的作用來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1.加大農業生產服務投入力度

作為無形的生產要素,生產服務對現代農業生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我國應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服務業,改變農業生產依賴傳統物質消耗過多的現狀,增加農業中的生產服務中間投入,提高農業生產服務投入率和直接消耗系數。政府應制定相應的優惠和扶持政策(如:稅收優惠政策、農業補貼等),鼓勵和支持為農業提供生產服務的企業的發展。

2.優化農業生產服務投入結構

我國農業生產服務投入還是以傳統勞動密集型為主,高端生產服務不足,服務功能不強,技術、知識和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投入所占比重很小,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政府應采取措施優化農業生產服務業內部結構,實現農業生產服務業結構升級,重點扶持金融、商務服務和郵政通訊等服務業,完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通過生產服務業內部結構的優化升級來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參考文獻:

[1]Postner.H. Factor Content of Canadian International

Trade:An Input-Output Analysi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7(2):209-211.

[2]李啟平.生產業與農業的互動發展: 基于投入產出表的分析[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7):73-75.

[3]郝愛民.農業生產業對農業的影響――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研究[J].財貿經濟,2011(7):97-102.

[4]姜長云.發展農業生產業的模式、啟示與政策建議――對山東省平度市發展高端特色品牌農業的調查與思考[J].宏觀經濟研究,2011(3):14-20.

The Relevance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Agriculture: Taking America as an Example

QU Hao-yu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Guangdong Pei Zheng College, Guangzhou 510830, China)

第7篇:高端農業發展的思考范文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云服務;特色農產品;平臺框架;系統設計

中圖分類號:S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03-0565-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3.045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Web Services Platform for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Town Based on the Cloud Service

CEN Yun-chi1, YE Yun2,3,4, ZHANG Bo3, ZHANG Jin-qu1

(1.School of Compute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2.Guangdong Youyuan L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510630, China;3.Guangdong L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Guangzhou 510642, China;4.Guangzhou Surveying and Mapp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enter,Guangzhou 510642, China)

Abstract: For the specific needs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town in the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 and company of Guangdong province,using comprehensiveness serve products supermarket as the carrier for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order to enhance professional town pillar industry and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micro,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which was used as the goal. Using comprehensive servi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ermarket as the key point, strengthen the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ability, set up the professional services product integration platform to fit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griculture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needs, gather all kinds of industrial service innovation resources, strengthen and perfect the management of service content,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nd level of standardization, form a diversified industrial innovation service solutions, and improve professional town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nd capacity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the cloud service;agricultural products;platform architecture;system design

R嫡蚓濟是廣東省重要的一種經濟形態,近年來發展迅速,對廣東省的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當前,專業鎮產業發展需要增速,而其中的中小微企業的科技進步是專業鎮經濟最為直接的發展動力,廣東省政府高度重視對于專業鎮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工作。統計顯示,廣東全省487萬家企業中,中小微企業有460萬家。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與經濟下行壓力,如何通過現代化服務保持中小企業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是互聯網技術背景下要探討的重要問題。

“現代服務超市”的概念由廣東省政府2010年提出,并結合廣東省現代服務業發展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發展規劃及具體方案,近年來成績突出。“現代服務超市”的概念是順應時展、在市場化需求推動下形成的必然產物。而農產品市場信息不通暢[1-3],缺乏相應的人才配套支撐、融資環境、市場開拓能力、知識產權保護、品牌推廣等產業公共服務,一直是制約全國高端現代服務業產業化的主要瓶頸,也是導致企業服務創新能力普遍不足的主要原因。而“服務”這種無形的商品被有序分類、通俗化描述、精準化定義等加工后,具有了適應傳統商品交易模式的特點,而“超市”這種商業模式正符合這類市場需求的特征。

針對廣東省農業專業鎮對現代農業信息化[4]的迫切需求,基于現代互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和數據庫技術在規劃咨詢、質量檢測、信息網絡服務、電子商鍘⒉品設計、技術創新、知識產權、人才培訓等方面,建設面向廣東農業專業鎮的現代服務產品超市,為全省農業專業鎮中小微企業的綜合實力提升提供現代服務支持。

1 總體框架

1.1 平臺架構設計

基于云服務的農業專業鎮信息服務平臺總體架構如圖1所示。

平臺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面向中小微企業和專業鎮政府部門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規劃咨詢、質量檢測、信息網絡、電子商務、產品設計、技術創新、知識產權、人才培訓等8大服務產品子集,形成多元化、多形式專業鎮綜合服務超市建設與發展模式。

為保障服務產品子集的有效運作,建立專題基礎數據庫,進而對信息和業務功能進行抽象與整合,充分挖掘各個產品子集對專業鎮中小微企業的綜合服務功能,以多種服務產品組合方式提供農業產業一站式綜合解決方案?;A平臺包括數據整合和服務整合兩個層面,其作用是將分散的支撐機構提供的數據和服務功能進行產品化的定義與封裝,形成規范化的8大服務產品子集及其拓展應用。

1.2 服務產品設計

平臺主要面向廣東省農業專業鎮及中小微企業,提供規劃咨詢、質量檢測、信息網絡、電子商務、產品設計、技術創新、知識產權、人才培訓等8種類型的服務產品,產品的分類與內容設計如表1所示。

2 平臺開發與實現

2.1 OpenStack云服務環境建設

云服務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是IT和軟件、互聯網相關,也可是其他服務。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大互聯網巨頭相繼推出了各自的云服務,包括微軟云、百度云、騰訊云、阿里云、新浪云等。而本研究使用開源的OpenStack做為云計算平臺,其對象存儲服務Swift[5]可以用來構建冗余的、可擴展的分布式對象存儲集群(圖2)。OpenStack Swift構筑在廉價的硬件存儲基礎設施之上,無需采用RAID(磁盤冗余陣列),而是通過在軟件層面引入一致性散列技術和數據冗余技術,犧牲一定程度的數據一致性來達到高可用性和可伸縮性,支持多租戶模式、容器和對象讀寫操作,適合解決互聯網的應用場景下非結構化數據存儲問題[6]。特別是在Swift1.2之后,其對存儲體的大小已不再做限制,因此本平臺的大量地理信息數據、圖片和文檔等非結構化數據都能存儲于搭建的OpenStack Swift平臺中。

Swift的主要組件包括負責前端的Proxy-node服務,該組件負責對外提供對象服務API,會根據環的信息來查找服務地址并轉發用戶請求至相應的賬戶、容器或者對象服務;Account-Server組件主要提供對不同用戶存儲容器的管理;Container-Server負責管理用戶的存儲容器信息,一個容器可包含多個對象文件數據;Object-Server提供對象元數據和內容服務,每個對象的內容會以文件的形式存儲在文件系統中,元數據會作為文件屬性來存儲;Replica-Server負責檢測本地分區副本和遠程副本是否一致,當檢測發現不一致時,會采用推式(Push)更新遠程副本。當用戶上傳一個文件數據時,Proxy-Server按照文件的保存路徑使用Hash Ring的信息轉換為多個設備的保存路徑,當文件成功寫入時,至少要保證2份以上的冗余備份也寫入成功,從而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和可恢復性[7]。

2.2 平臺開發實現

平臺開發實現主要采用Java技術,J2EE(Java 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開發平臺是一套嶄新的,全然不同于傳統開發的應用設計架構,具有多層次分布的特點,包含許多組件。它提供了基于組件的一種分布式的對企事業級應用系統進行設計、開發的方法,定義了一個基于組件技術的多層企事業信息系統的標準平臺。它提供底層及中間件技術的服務,支持異構環境,具有可伸縮性、穩定的可用性及可維護性等優點。使開發者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業務邏輯的處理上,為搭建靈活的、可伸縮的、易維護的商務系統提供了良好的機制。鑒于J2EE技術在眾多大平臺中的成功應用,基于云服務的農業專業鎮信息服務平臺采用SOA技術[8]、應用集成技術、中間件技術和MVC技術的開放式架構[9],采用Oracle 11g作為數據庫服務器對整個平臺設計的應用邏輯層次[10]進行開發實現,其系統架構設計如圖3所示。

表現層,用于在客戶端瀏覽器上展現業務。使用Web UI組件和用戶業務接口組件定制開發頁面,業務模塊頁面作為入口,對系統中的數據進行特定的展示。

業務層,基于開發支撐平臺的內核組件可以定制開發各類系統。業務層中包含了系統要實現的邏輯功能和對數據的操作等,業務邏輯層在體系架構中處于關鍵位置,它處于數據訪問層與表現層中間,起到了數據交換中承上啟下的作用。

內核組件層,開發支撐平臺的內核及一系列功能組件構成內核組件層。內核是開發支撐平臺的運行基礎,包括數據管理、核心控制器、任務調度等內核功能。內核組件還能對第三方系統提供各類適配器,用于支持這些系統與基于開發支撐平臺實現的業務系統之間的集成。

數據訪問層,對于結構化的數據,平臺通過JDBC方式訪問數據庫,將數據庫資源納入Web中間件提供的連接池內,通過JDK支撐環境提供給內核使用。對于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的數據,使用OpenStack Swift云存儲平臺進行存儲管理。

2.3 平臺應用測試

為了增加對平臺性能全面的了解,平臺搭建起來后,運用Apache Jmeter性能測試工具對系統進行負載測試,產生模擬真實使用環境和并發用戶,監控服務器和客戶端性能指標,判斷指標是否異常。主要測試內容為瀏覽器兼容性、服務器性能指標和服務器響應速度。

1)CPU性能測試結果:模擬多用戶并發訪問服務器。當模擬用戶數分別達到500和700時,CPU載率均低于50%(圖4)。

2)網頁訪問響應時間:利用不同瀏覽器調閱企業信息、產品信息等大數據量頁面,當模擬并發用戶數500時,服務器最小響應時間1 000 ms,最大響應時間9 512 ms,平均值低于10 s;模擬并發用戶數為700時,服務最小響應時間為1 004 ms,最大響應時間11 931 ms,平均值低于10 s。

圖5為模擬500個用戶并發訪問聚合報告,其中Samples個數即為用戶并發數,Min代表服務器響應的最小時間,Max代表服務器響應的最長時間,Error為請求錯誤百分比,Throughput為吞吐量(服務器器每單位時間響應的請求數)。

3)瀏覽器兼容性測試:用不同瀏覽器打開系統頁面,查看頁面布局和功能是否正常,結果如表2所示。

3 小結

針對互聯網背景下特色農產品信息化服務水平低的現狀,通過特色農產品技術創新服務模式的探索和研究,設計了面向特色農產品的信息網絡服務平臺總體框架,并以Java技術框架結合Oracle數據庫,在廣東省的茂名市和河源市進行了應用實踐。通過應用一方面檢驗了平臺框架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通過信息化的應用能夠快速推動給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包括:①給地方農業管理部門帶來方便,通過平臺提供的企業信息統計、農產品信息統計、空間分布統計、農作物種植統計等統計匯總功能,能夠及時掌握所轄區域內農業發展的狀況,輔助促進農業發展政策的制定。②拓寬農產品企業的銷售范圍,較低產品的宣傳成本。企業通過平臺注冊登記后,可以將經營的農產品全部到平臺上,可以利用平臺的產品展示及在線交易咨詢功能,大大拓寬產品的銷售渠道。通過平臺可以為企業提供最新的農業信息咨詢,輔助企業進行產品設計和市場決策。③增加消費者的選擇余地。消費者通過該平臺可以查看來自各地的特色農產品,在購買前可以先進行各種指標的比較,便于選擇優勢產品。對購買的產品,通過產品追溯功能,可以實時了解產品的來源信息,放心食用。基于信息化對農產品生產、管理到銷售等各方面的影響,將信息技術引入特色農產品產業,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網絡服務平臺的建設與應用將會是今后農業發展的重要方面。

參考文獻:

[1] 韓炳華.關于農業信息化服務現代農業的思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16):202.

[2] 方 鈺,黃 亮,陳詩平.基于Android系統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運行模式及發展前景[J].現代農業科技,2014(19):340-345.

[3] 張海峰.基于Android智能手機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應用展望[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4(8):126-128.

[4] 余茂輝,羅 斌.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樹立十大觀念[J].現代農業,2008(4):101-103.

[5] Swift1.12.0.113.gO7634e documentation[EB/OL].http:///developer/swift/,2014-02-20.

[6] 張華.Openstack Swift原理、架構與API介紹[EB/OL].http:///developerworks/cn/cloud/library/1310_zhanghua_ openstackswift/,2013-10-24.

[7] 李 磊,李達港,金連文,等. 基于OpenStack Swift構建高可用私有云存儲平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5):141-144.

[8] 葉 云,李建華,危 達.基于SOA的電子政務平臺的研究及實現[J].微計算機信息,2012(12):10-13.

第8篇:高端農業發展的思考范文

近年來,全市各級政府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園區作為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強化政策扶持,現代農業園區快速發展,產業規模迅速擴張,示范帶動能力不斷增強,已成為促進全市農業轉型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新引擎”。

1、強化行政推動,園區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市、縣(區)政府先后成立了現代農業園區組織領導機構,制定出臺了深入持續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積極實施政策扶持和項目捆綁支持,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工商資本、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園區,全力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加快發展,齊峰果業、綠豐源等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先后開始投資園區建設,成功引進海升、煜群、新希望六合等一批國家級產業龍頭企業前來我市投資建園,園區建設速度明顯加快,亮點紛呈。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縣級以上園區119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25個,各類園區數量比____0年增長了____倍多。

2、加強科技合作,廣泛應用新技術新品種。市政府把強化科技支撐作為增強園區競爭實力和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增收的戰略選擇,在鞏固深化寶雞市與楊凌示范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兩地三方”農業科技戰略合作的同時,先后與國內________個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積極開展農業科研合作,聘請各類專家教授和專業技術人員2____1人進園開展農業科研試驗,在園區內合作建成____個國家級農業產業科研試驗站和5個省級大學試驗站,基本涵蓋了我市特色主導產業,累計引進培育新品種710個,研發新技術171項,全市園區科研實力和企業研發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不僅帶動形成了一批區域特色明顯的產業群,還帶動農戶思想觀念轉變和投身園區建設積極性。調研中了解到,____縣12戶農民在海升蘋果園區的帶動下,經過一年多的務工學習,加盟海升園區高標準種植矮砧蘋果18____0畝,實現了由普通農民向家庭農場主的可喜轉變。

3、創新發展理念,園區轉型升級取得新進展。積極引導園區自覺樹立工業化管理、市場化運營、全產業鏈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理念,促進了園區產業的轉型升級。一是通過建立推行園區插牌亮界、運行監測和考核考評等管理制度,對園區建設發展進行分級考核,獎優促慢,促進了園區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二是通過制訂建立規范的生產流程和企業員工考核獎懲等一系列園區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實施標準化生產,告別了過去簡單粗放的管理模式和生產方式,提高了企業經營效益。據統計,____3年全市園區畝均產值7522元,是普通農戶夏秋兩季糧食畝均產值3倍多。三是運用現代經營理念,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了一批產加銷、農工貿一體化綜合功能完善的現代農業園區。以綠豐源為代表的園區企業在實踐中探索形成的“農社對接”模式,成功解決了農產品生產與市場銷售不對稱的問題,由于物美價廉,不僅深受居民歡迎,也得到了農業部的高度重視,被全國推廣。

____、推動土地流轉,建立農企利益聯結。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在推動土地流轉上,依據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從保障農民利益和促進農民增收出發,突出解決園區發展的土地“瓶頸”制約問題。具體做法是:以糧食平均畝產折價來確定土地流轉費標準500元--1000元不等,并按當年市場糧價及時上調流轉費,保證了農民土地收入基本穩定可靠。在此基礎上,形成三種促進“失地”農民增收模式:一是引導農民以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參與園區經營分紅,增加資產性收益;二是鼓勵優先聘用當地農民到園區企業打工,增加工資性收入,實現了 “家門口掙錢,零距離就業”;三是采取 “園區做兩端,農民做中間”的辦法,園區把經營重點放在培育良種、開發高端產品和開拓市場上,將成熟的生產環節交給農民合作社承包,降低企業成本,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實現農企雙贏。

1、園區數量少、規模小、水平低。與發達地區相比,我市農業園區發展還相對滯后,按

規劃“____五”末突破100萬畝的發展目標,目前全市建成各類園區27.56萬畝,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5%,比全省平均水平8.97%低近____個百分點。已建成的119個園區中,國家級園區2個,符合省級甲類園區標準的也只有5個;省級園區數低于榆林、咸陽,僅與渭南、安康持平;大多數園區單體規模在500畝左右,層次低,輻射帶動力弱;從事二、三產業的僅有1____個,絕大多數園區農產品直接進入市場銷售,精包裝和深加工偏少,產品附加值不高。 2、農業實用技術推廣應用存在差距。全市園區農業科技研發水平高、成果多,但實用技術推廣應用少,大多數新品種、新技術未能及時被廣大農戶接受掌握,形成產業發展優勢。這一方面是因為,部分縣區部門和鄉鎮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園區建設上,推廣實用技術和帶動廣大農戶發展現代農業思考不夠、辦法不多;有些鎮、村干部對組織村民開展技術培訓存在畏難情緒,推廣普及不夠。另一方面是因為,部分園區對農民宣傳培訓重視不夠,園區 “田間課堂”、“地頭學校”的作用發揮不到位。加之,我市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農技推廣不力。

3、園區建設資金不足。我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資金來源主要是龍頭企業、工商資本和以種養大戶、農村能人為主體的專業合作社三個方面的投資,大約占總投資的80%以上。政府主要是通過整合水、電、路等涉農項目和落實各項補貼政策來扶持推進園區建設,財政專項投入明顯不足;園區企業受金融信貸風險控制影響,園區設施不能作擔保抵押,貸款難度大;農業保險尚處試點階段,覆蓋面窄,保障率低,賠付難;專業合作組織及農村種養大戶等本身實力不強,籌集資金難度大,只能勉強維持小規模、低層次的經營活動。從全市看,資金不足是制約園區發展的突出問題。

____、土地流轉難度大。由于絕大多數農民堅守土地不愿流轉,使土地成為園區發展的“瓶頸”制約。這不僅是因為千百年來積淀的土地情結使農民對土地難以割舍,而根本原因是農民從流轉土地中難以持續得到更大利益,缺乏土地流轉積極性。調研中看到,“一份土地、兩份三份收入”的情況只是在個別園區存在,大多數農戶從園區企業得到的只有土地流轉費,在園區打工和參與園區生產、經營的是極少數。另外,我市不少新建園區土地審批手續尚不完善,隨著國家土地保護政策愈發嚴格,今后土地流轉的難度將更大。

1、高度重視,加快園區建設步伐。農業園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完善措施,全力加快我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要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大力開展招商引資,著力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完善投入機制,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積極實施品牌戰略,強化科技支撐,不斷提高園區整體水平。深化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廣泛發動群眾投身園區建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2、著力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快園區產業發展。要把培育壯大園區龍頭企業作為擴大園區產業規模、提升園區建設水平、帶動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通過采取稅收政策傾斜、設立專項扶持資金、暢通融資渠道、搭建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平臺等措施,引進若干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品牌優勢明顯的知名企業入駐我市進行特色產品深加工,增強全市農產品深加工能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集中扶持、提升改造,培育壯大一批本地龍頭企業,依托____國家級獼猴桃交易中心這一市場平臺,不斷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促使企業盡快成長,力爭處于行業領先地位。按照集群發展思路,形成以產業龍頭企業為主體、專業合作組織跟進、廣大種養戶補充的園區產業鏈,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規模。

第9篇:高端農業發展的思考范文

關鍵詞:農業機械;維修;發展;研究

1農機維修的發展現狀

1.1經營體制民營化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維修點都是以個體經營為主,國有企業的專業農機維修點數量極少。而且在農機維修方面,大部分的維修點也只能進行簡單的維修,并且經營效益低。

1.2農機維修行業邊緣化

相對于其他機械,例如汽車等維修行業,農機行業往往只寄托在某個維修行業當中。市場上極少有專門維修農業機械的單位,相當數量的維修點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逐漸轉向汽車、工程、機械等維修業務,農機維修業務已經越來越少,逐漸趨于邊緣化。

1.3維修方式單一化

農機的維修一般途徑有3種,生產農機的企業提供的“三包”服務;農機維修點承包“三包”期以外的維修服務;自行進行修理。對于還處于“三包”期的農機來說,還能保持正確的維修。而一旦過了“三包”期,據實際情況來看,傳統意義上的機器零件修理已經轉變成了零件更換。這不僅加大了農民的負擔,而且還使得維修人員的水平逐步下降。

2現階段農機維修存在的問題

2.1缺乏政策支持,管理不到位

在購機的過程當中,國家的農業機械的購置、農機工程的培訓、農機專業合作都有其相應的政策支持。但是唯有農機維修方面沒有得到政府部門相應的扶持,這樣缺乏資金和政策的推動,導致農機維修發展的困難。

2.2缺少專業的農機維修人員,維修質量得不到保證

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在從事農機維修的大部分人員來看,都是沒有經過專業的考核的業余人員。又或者是從其他行業的維修兼職農機維修。這樣就導致了修理的不專業,而且也不能對新機型或者需要較高維修技術的機型進行維修。從而導致維修的質量得不到保證,甚至還出現使用假冒偽劣配件進行維修的現象。

2.3缺乏發展后勁

由于農機維修行業的效益低下,而社會資金也不愿意往農機維修方面投入,再加上修理行業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差。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希望從事于農機維修行業,甚至出現有些院校停辦農機維修專業,使得農機維修行業缺乏人才,行業發展出現尷尬局面。

3對農機維修提出的若干建議

3.1給予政策扶持,完善管理制度從事農機修理的相關從業人員以及有關領導應該多多呼吁,積極爭取政府對農機維修行業的政策扶持。并且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條例,對“營業合格證書”進行核查,嚴把維修市場關卡,健全農機維修市場的管理服務體系。

3.2提高農機維修人員的專業技能農機維修行業的專業性要求較強,技術含量較高。隨著新型農機的不斷推出,所對應的維修技術也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政府于農機管理部門應該想辦法對從事農機維修人員進行階段性的職業技能培訓。而對于一些農村落后的地區,也應該設置專職人員定期的去進行宣講有關農機的知識,使農民懂得基本的機械保養知識。

3.3扶持農機維修行業為了使得農機維修行業的發展更加穩定,對應當下農機維修行業缺乏后勁的情況。組織建設現代化的標準維修車間,改善農機維修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并根據情況適當的對農機維修人員提供一定的生活補助,使更多的人愿意投身于農機維修行業。

4結論

農業機械的發展是保持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隨著各項科學技術的提高,農業機械設備也逐步趨于高端化。因此,農機維修工程也需要越來越多的專業維修人員。加強農機維修行業的管理假設,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這不僅是廣大農民以及農機維修企業的迫切需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王樹榮.對農業機械維修保養現存問題的思考[J].云南農業.2014(04):64-65.

[2]邱燃,杜川東,王濤.現代農機裝備技術發展與維修工程[J].吉林農業.2011(07):187-188.

相關熱門標簽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在线视频| 色欲久久久天天天综合网|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麻传媒精品国产av|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极品美女尤物嫩模啪啪| 男人的天堂av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在线看|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九九| yyyy11111少妇无码影院 | 蜜臀av夜夜澡人人爽人人| 久久久久免费看黄a片app| 亚洲精品第五页|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综合一区|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福利97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日韩一区二区超清视频| 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手机在线| 护士脱了内裤让我爽了一夜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2021| 国产精品婷婷久久爽一下| 丰满多毛的大隂户毛茸茸| 中文字幕亚洲人妻系列|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久草午夜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蜜桃| 成年女人A级毛片免| 久久久久久AV无码成人|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色婷婷|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 欧美黄片日韩亚洲一三级片一区| 欧美大屁股xxxx高跟欧美黑人 | 久久精品蜜芽亚洲国产av|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