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學基礎匯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德爾菲法;診療指南;中醫
1 指南制定的常用方法及現狀
一般而言,科學編寫的臨床指南可分為兩大類,即基于專家共識的指南(consensus based guide|line)和循證指南(evidence based guideline)[1]。循證臨床實踐指南是按照循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的研究方法制定出的一組臨床指導意見,是目前指南研究發展的主流,在1996—2006年間國際上頒布的20個指南中,就有12個為循證臨床實踐指南。像任何科學程序一樣,制定循證臨床實踐指南的方法學是基于證據的方法學,其結論(推薦意見)須有可靠的證據支持[2]。
2 德爾菲法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Delphi法,中文譯為德爾菲法。它是采取匿名的方式廣泛征求專家的意見,經過反復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饋修正,使專家的意見逐步趨向一致,最后根據專家的綜合意見,對評價對象作出評價的一種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預測、評價方法。德爾菲法是在20世紀40年代由O.赫爾姆和N.達爾首創,經過T.J.戈爾登和蘭德公司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它是由主持機構以書面的形式征詢各專家的意見,背靠背反復多次征詢意見與匯總,依據多位專家的知識、經驗、綜合分析能力和個人價值觀對指標體系進行分析、判斷并主觀賦權值的一種多次調查方法。我國稱之為專家評分法或專家咨詢法。隨著德爾菲法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其方法本身也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德爾菲法開始在醫學領域中有所應用,之后應用范圍逐漸擴大。
我們承擔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小兒泄瀉中醫診療指南(ZYYS—20060013)”及“小兒流行性腮腺炎中醫診療指南(ZYYS—20060014)”就采用了德爾菲法。其實施主要分4輪進行:①針對本研究主題提問,請專家提供該病的最佳診療指南的初步意見;②課題組就第1輪專家意見匯總統計分析,提出第2輪征詢表,請專家就其中各個問題做出選擇與評價;③課題組就第2輪專家意見匯總統計分析,提出第3輪征詢表,請專家再一次判斷并提出修改意見;④在第3輪的基礎上,專家們再次判斷和論證。通過4輪調查,形成初步診療方案。最后將診療方案提交給專家論證會,經過專家論證定稿,形成該病的診療指南。
3 德爾菲法的優缺點
德爾菲法是一種匿名的專家問卷調查方法,可以很好地避免專家的橫向聯系,只與調查者發生聯系,專家之間不能相互討論,經多輪的歸納、總結、修改,最后形成一致意見。避免了權威專家對結果的干擾,反映了專家的真實想法。
單純的專家經驗集成,從循證醫學的角度來看可靠性較低。本課題組在開展問卷調查的同時結合循證醫學開展文獻研究,將循證醫學與德爾菲法結合起來相互參照、對比,最后形成診療指南。
德爾菲法為專家問卷調查,專家組的組成對問卷的實施和最終診療指南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題組在具體實施中選取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的專家(兼顧年齡、地域、科研、醫療、教學等因素)組成專家調查組,進行問卷調查,較為全面地采集到專家意見,對指南的形成提供了有力保證。
咨詢表的設計應簡明扼要,咨詢答案除必須用文字表述外,應盡量用數字或符號表述。在問卷選項的設計上既要忠于專家意見,又要較好地提取語言,避免表達模糊的選項出現在下一輪問卷上,避免因此產生分歧,降低專家集中趨勢。
傳統的德爾菲法專家問卷多采用郵寄的方式進行,這種郵寄的形式造成了反饋意見較慢的缺點。鑒于現在電腦和網絡的普及,兼顧部分地區上網仍然受到一定制約的現狀,課題組對本課題的實施采用了紙質和電子問卷同時發送的方法,有效提高了問卷回饋的速度,提高了調查的效率。
經典的問卷調查均采用的是不見面的方式進行,但這種匿名的調查方法在實際中還是造成了對部分問題存在差異的現狀。考慮到問卷調查目的最終是要形成共識,本課題組在4輪問卷調查后又舉行了專家論證會議,在會議上將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最終形成共識。
4 討論和展望
隨著時代的發展,醫學全球化的進程在加速。中醫藥學起源于中國,也正在加速向世界傳播,為各國人民健康服務。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中醫藥學科包括中醫兒科學,在規范化、標準化方面所做的工作還很不夠。盡管中醫、中西醫結合在臨床上有明顯的特色和優勢,但在醫療、科研、教學工作中卻經常存在無章可依、有章難循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嚴重制約了中醫學包括中醫兒科學學科的發展,也影響了中醫學在全球的推廣應用。加速標準化的進程是時展的需要,也是學科發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循證醫學是國外制定診療指南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但是專家經驗在中醫藥學術中較之西醫有獨特的作用和較高的地位。對中醫藥的標準化研究我們認為不應該照搬循證醫學方法,應該根據中醫學自身的特點,合理地運用德爾菲法,充分聽取專家的意見,結合循證醫學方法進行研究。
探討中醫藥研究的方法學成為中醫藥標準化研究的關鍵,客觀量化、科學合理地提取中醫、中西醫專家的醫療經驗和臨床診療方案成為影響診療指南水平的關鍵。德爾菲法具有定量和定性的特點,應用德爾菲法對中醫藥科研課題研究為數不多。本課題組應用德爾菲法,通過專家問卷調查的形式,制定出較為科學規范的“小兒泄瀉中醫診療指南”及“流行性腮腺炎中醫診療指南”,為進一步全面進行兒科疾病的診療指南建立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醫名醫思想;傳承;現狀;發展;時代;結合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398-01
中醫藥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醫學科學體系,歷年來中醫藥在各學科領域,如中醫理論、中藥、中醫所屬各科疾病、針灸、經絡理論、醫史文獻、信息、圖書等方面進行著不懈的努力探索,并且取得了顯著成就,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并且對世界的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1]。作為祖國傳統文化精粹,其“天人合一”的哲學特色、久經實踐考驗的臨床成果、近些年來在重大流行病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奠定了其發展必要與價值。意求發展,繼承為先,薪火傳承一直是中醫藥事業與時俱進的主旋律。把握中醫藥傳承規律,推進傳承工作,創新傳承思維,促進中醫藥全面健康發展,是當今中醫藥事業所面臨的首要的、最為緊迫的戰略任務[2]。
隨著知識管理的興起和廣泛應用,以及國內外社會環境對中醫藥知識渴求度的提升,名醫學術思想繼承方法的探討成為中醫藥傳承問題的重中之重。現階段傳承效率偏低、傳承方法仍較單一,無法滿足社會對醫療服務及名醫大家的需求[3],在中醫藥理論繼承、傳播的過程中顯出疲態。醫院分科割裂中醫思想整體性、醫學生多元化的發展要求使他們無法專于訪師跟診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名醫學術思想傳承造成了困難。因此,名醫學術思想傳承現狀亟需調研把握,從而探索出高效的傳承方式和穩定的未來發展方向。
現存的傳承方式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向:
1.院校教育
作為最廣泛的傳承方式,院校教育培養了大批的中醫藥畢業生,中醫藥知識得到了共享和廣泛傳播,為學生打下了較為全面的中醫基礎。但是,這種“顯性―顯性”的傳承模式(從教材到學生),難以繼承中醫藥精華――隱性知識,即名醫的臨床經驗、對疾病的感性認識以及高尚的醫德。
2.師承教育
作為中醫藥傳承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自古以來就是培養名醫的有效途徑,在現代仍不可替代,屬于“隱性―隱性”模式(通過領悟從師父到徒弟)。但隱性知識不能像顯性知識那樣被直接編碼,不易表達,難以傳播、溝通和共享。因此師承教育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和不穩定性,容易造成知識的衰減和流失,且對師徒交流時間的高要求使得人才培養的效率低。
3.資料匯總與整理研究
名醫傳承過程中,原始診療資料的完善和保存成為各種經驗總結的基礎,這些資料多為描述性資料,具有不可定量性。現代遵循“臨床信息采集―挖掘提取經驗―臨床應用驗證―機理機制研究―理論指導臨床”的模式,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和數據挖掘技術等方法,從臨床中來再到臨床中去,反復總結,不斷提升。而基于數據挖掘得出的新知識、新發現的療效及推廣應用價值,還需要進一步進行驗證與評價,目前明顯不足。
4.新型模式
“教學工作是學院的中心工作,教學質量是學院發展的生命線,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優秀人才。”已成為___中醫學院教職員工的共識。20__年,經過反復討論和醞釀,___中醫學院“十一·五”規劃正式出臺了,規劃將學院的辦學定位為教學型院校,以培養高水平、高層次的醫學應用型人才為教育目標。學院從專業建設、教學制度、臨床教學、教學研究等方面狠抓教學質量。
質量靠專業建設實現
近年來,___中醫學院將內涵建設作為專業建設的重點,通過制定專業建設規劃、構建專業評估體系、調整專業培養方案、劃撥專業建設專項經費等有效措施,經過專業改革使得中醫學、中藥學等傳統專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使得醫學影像學、臨床醫學等新增專業更具有學院自身特色,使學院專業建設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使專業特色更加突出,形成了一個高水平、高質量的專業體系。目前,學院現有中藥生藥學學科、中醫骨傷科學學科、中西醫結合臨床學科、中西醫結合呼吸病科、中西醫結合腎病科等5個院級以上重點學科,有中醫兒科學學科、中醫內科學、中醫臨床基礎、針灸學等4個院級重點學科。其中中藥生藥學學科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西部重點扶持學科,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兒科學等11個學科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點學科協作建設學科。
學院將課程建設作為學院專業建設的基礎和重點來抓。20__年,學院正式啟動了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制定了精品課程的基本條件、建設計劃和管理方案,明確了精品課程建設的基本指導思想,實行立項申報與課程建設項目負責人制。課程建設過程中,___中醫學院還將師資隊伍培養和精品課程建設結合起來,在建設中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重視推進使用先進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帶動精品課程建設。近年來,學院《中醫內科學》、《中藥學》、《傷寒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骨傷學》等6門課程被評為___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西醫內科學》等10門課程被評為院級精品課程。以精品課程建設為龍頭,帶動學院課程建設步伐,各門課程以精品課建設為標準和目標,結合自身專業特點,更新教學內容、優化課程體系,提高教學質量。目前,學院已有項課程列入精品課程建設計劃。
質量靠教學制度保證
___中醫學院根據教學改革的需要,先后于20__年、20__年兩次召開學院教學工作會議,對學校的教學規章制度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訂。截至目前,該校已制定了基本教學管理、教務管理、專業及課程建設與管理、實踐教學管理、教學質量監控等103項教學規章制度,覆蓋了教學管理的各個環節,形成了健全的教學規章制度體系。在現行教學規章制度里學院在突出醫學教育,特別是中醫教育特點的同時融入了高等教育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強化實踐教學、加強素質教育、強化質量意識等現代教育思想,使教學制度不僅符合專業教育要求,而且也使人才培養更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與此同時,他們又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確保規章制度得到嚴格執行。一是明確教學管理人員日常工作職責,學校各級領導負責督促教學制度執行,保證學校日常教學工作正常開展。二是建立健全了審批制度,日常教學管理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要求履行審批手續。三是建立了監督機制,通過開設學生教學工作論壇,建立教學督導制度、領導干部聽課制度和學生信息員制度,及時收集信息,經匯總、分類向有關領導和相關部門反饋。四是實行了事故認定和處理制度,(文秘站:)對于違反教學紀律的人員均嚴格按照《教學事故認定及處理辦法》及時做出處理。通過嚴格執行各項教學管理制度,該校形成了激勵與約束良性互動的教學管理機制,增強了教學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促進了教師嚴謹治學風尚的形成。五是不斷完善質量監控體系,建立起三級監控的組織系統,即以教學質量標準為依據的評估系統、快速反應的信息系統和控制有效的調控系統,各系統相互協調、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一個科學完整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對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實施全過程監控。
值得一提的是,學院在教學管理體系中引入了“學生評教”機制。評教主體覆蓋全校學生,評教對象覆蓋全部課程和全體教師。定期通過網絡、座談、測評等形式進行全校性的學生評教活動。為保證教師的教學質量,該校在實行“教學質量一票否決制”等鋼性管理措施的同時,建立了有效的激勵機制,制定并實施了多項教育教學獎勵措施,對在教學中取得突出成績的群體或個人給予獎勵。
質量靠臨床教學檢驗
醫學教育質量的高低取決于學生臨床技能水平的高低,因此實驗教學、臨床教學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教學質量的高低。___中醫學院無論是領導,還是教師都認為:醫學,特別是中醫藥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工作應在優化教學計劃、削減課時、精減內容的同時,按照“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原則,采用基礎與臨床交替結合,理論與實踐滾動聯系的形式,認真籌劃實踐性教學環節,形成系統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因此,學院始終把臨床教學放在教學工作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視臨床教學質量。目前,該校已現有直屬附屬醫院2所,非直屬附屬醫院4所,教學醫院38所,實習醫院10所,實習藥廠13個。這些實習基地有力地保證了學院各專業臨床教學、實踐教學需要。近年來,學校向附屬醫院投資教學設備總值達余萬元,改善了附屬醫院教學條件,為學生圓滿完成實習任務提供了切實的保證,使實
習質量穩步提高。學校堅持每年召開兩次臨床教學工作會議,與各附屬醫院、教學醫院一起研究解決臨床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不斷改革和創新臨床教學模式,以適應臨床教學需要,提高臨床教學質量。20__年以來,學院根據臨床教學需要建立了一個系部級實驗中心,并通過對其他獨立實驗室的調整與合并,初步實現了系部層面上實驗資源的合理利用,充分發揮了學院實驗資源的優勢。為了使學生能在理論課學習的同時能夠及時進行臨床技能培訓,學院一次性投入資金250萬元建成了17間實訓室,購置了心肺復蘇綜合訓練實驗系統等儀器裝置,目前整個實驗中心可以進行實訓項目212項。
1.1根據課程特點,安排介入時機中醫基礎理論是學生入學后學習的第一門中醫課程,必須在掌握中醫學的基本知識后,才具備實施PBL教學的基礎,從而達到預期的PBL教學目標和效果。鑒于此,我們把PBL教學安排在后半學期病機一章結束后,作為獨立內容進行。1.2PBL教學實施過程教學對象為2011級中醫本科專業二班學生125人,學生自由組合,分為8組。分別在8個獨立教室分兩次進行,共四學時,每次兩學時。具體步驟為:①第一次課,教師將第一幕和第二幕的內容先后呈現給每個小組,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進行思考,分幕提出問題。②由學生推選的主持人和記錄員進行主持和記錄,匯總學生提出的問題,交由學生討論,進行問題整理。③帶著問題課下查閱資料,自由組合討論。④第二次課,分別呈現第三幕和第四幕內容,學生將查閱的資料結合病案內容針對相關問題展開深入討論。⑤教師針對學生的討論內容進行總結,圍繞焦點問題和有爭議的問題,闡明中醫的理論和思維。⑥進行PBL教學評價。根據每個小組成員的學習態度、發言情況、資料的充實度、參與合作精神等,進行小組成員互評打分、自評打分和教師給每位同學打分。
2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調查反饋
從課堂效果來看,同學們熱情投入、積極參與,達到了PBL教學預期的目標。為進一步改進和完善PBL教學法,我們在課后對參與本次PBL教學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內容:學生對PBL教學法的了解度與參與度;對PBL教學法的感受與看法;PBL教學現存問題及建議。本次調查共獲得有效問卷125份。2.1對PBL教學法的了解此部分設有兩個問題,一為是否了解PBL教學法,一為是否愿意嘗試。大部分同學在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前對PBL教學法有所了解,所占比例為69%。愿意嘗試該教學方法的比例占97%。盡管與傳統教學法相比,PBL教學法對于中醫基礎知識尚不十分扎實的學生而言具有較大難度,但總體看學生還是非常愿意成為學習的主動者。2.2PBL教學效果教學效果部分共設40個問題,每問設有“否”、“不確定”、“是”三個選項,包括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分析問題、應對問題的能力及對知識的把握和整合運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等幾個層面。總體來看,PBL教學法較以往傳統教學方式更受學生歡迎。如:“使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提高”一項,122份問卷認為“是”,所占比例高達97.60%。為進一步確認其認同度,我們還分別設了“學習的趣味性大于學習的壓力”和“學習的壓力大于學習的趣味性”兩題。前者的認同率(是)為90.41%,而后者的否定率(否)為88.45%。對于分析問題能力有所提高的比例為97.60%,但對于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的比例較低,為79.40%,認為能加強對中醫臨床辨證思維方法掌握的占92%。94.4%的學生認為同學間的協作對問題的解決有促進作用,而且對班上的同學有了更多的了解。2.3存在問題及建議現存問題主要有(按出現頻率高低排序):獲取知識及信息的能力不夠,知識掌握不牢固、不全面,解決問題能力不強,提的問題會偏離主題。建議主要有增加PBL教學課時,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空間,加強教師的引導與參與,平時多開展討論。建議PBL開課次數以2~3次為宜的人數所占比例較大,為72.80%;每次課時以6~8學時所占比例較大,占85.60%。
3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的反思與改進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2)12-0001-02
隨著知識經濟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進行科技基礎條件的優化與整合,建立開放、共享的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逐漸成為科技競爭的焦點之一,并在實現科技跨越式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是科技創新的物質基礎,是科技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通過有效配置和共享,服務于全社會科技創新的支撐體系”,“建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共享機制,建立有效的共享制度和機制是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取得成效的關鍵和前提”。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投入巨資建成了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探索了一條與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服務市場的模式[1];福建省在科技條件平臺建設過程中,注重與國家平臺的對接,同時側重為本省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有效支撐[2]。在理論研究方面,有學者對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總平臺和子平臺的角色[3]、平臺共享機制內涵與構成[4]進行了研究。這對中醫藥領域建設共享服務平臺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筆者擬以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發實驗服務基地為例,就共享服務平臺建設,增強對外研發服務能力作一闡述。
1 面對中醫藥行業需求,建立專門的中醫藥實驗研究共享平臺
中國中醫科學院長期致力于中醫藥領域的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2006年3月,經科技部、財政部、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成立了大型科學儀器與設備共享平臺“醫學實驗中心”,目前平臺已由2006年的零設備,發展為擁有涵蓋光學及電子成像設備,物質分析檢測設備,生理、生化檢測設備,分子生物學相關設備等中醫學基礎研究必備及前沿的儀器設備的共享實驗綜合平臺,為中醫藥科研與共享服務提供保障。
根據平臺發展規劃,結合人才學科背景及中醫藥自身特點,平臺建設發揮跨學科跨領域綜合研究的優勢,以中醫藥干預重大疾病及中醫關鍵科學問題為切入點,成立中醫藥干預重大疾病基礎研究平臺及中醫關鍵科學問題基礎研究平臺,以提高共享實驗平臺整體水平,促進平臺科研與共享服務的同步躍進。目前設有機能、分子生物學、四診、物質分析、形態學及微透析6個實驗室。機能實驗室主要承擔生理學、藥理學及病理生
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開展心腦血管、代謝、腫瘤等重大疾病的方藥篩選及其配伍原理研究,方劑藥效學評價及作用機制探討。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從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角度探討中醫證候的生物學基礎,開展中醫證候的細胞因子研究、信號轉導通路分析、抗體功能解析、蛋白質相互作用、單核苷酸多態性研究、新藥開發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四診實驗室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適用科學技術,在中醫四診信息采集、分析技術與方法方面開展研究工作。擁有脈象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統等特色技術和設備,其中“高精度智能機械手中醫脈診信息采集分析系統”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物質分析檢測實驗室主要任務是開展中醫藥研究中相關物質的定量、定性分析及結構鑒定工作,為中醫理論研究、中醫藥代謝組學、藥動學、中藥復方藥效物質成分分析等科學研究提供高標準的實驗平臺和技術支撐。形態學實驗室主要開展動植物組織細胞及相關物質不同層次的形態學方面的研究,能夠從組織到細胞、從宏觀到微觀,實時、多參數研究觀察待測對象,為開展中醫藏象、證候、針灸經絡、中醫診斷學及中藥、方劑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提供形態學技術支撐。微透析實驗室主要開展中藥微量多成分的體內過程、中藥復方藥代與藥效動力學的相關性檢測等研究工作。
目前,平臺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僅2011年,醫學實驗中心大型設備為中心及兄弟單位的77項國家級課題、28項省部級和34項院級課題提供服務30278.25 h,其中,對外服務時間為5166 h,對院內各單位服務時間為25112.25 h,比2010年同期增長12.5%;服務課題總數139項,比2010年同期增長39.0%。為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各實驗室都積極引進和研發新技術,開發了細菌生物膜技術、高頻率超聲影像系統、同步測量心肌細胞的收縮和鈣離子變化技術等。
2 不斷完善和深化共享實驗平臺建設
中國中醫科學院在平臺建設過程中,不斷完善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相關實驗功能和關鍵技術,本著“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則,合理優化配置全院的科技資源。從2009年開始,承擔“首都科技條件平臺――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發實驗服務基地”工作,致力于整合全院資源、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基地運營機構醫學實驗中心探索在不改變現有體制的框架下,對內部科技資源管理制度進行改革,實現工作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兩個突破,使資源所有方、運營方和服務方實現利益共享,多方共贏,使科學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率顯著提高;并力求探索更為先進科學的資源管理經營模式,從真正意義上盤活科技資源,支撐科技創新。該基地運行3年來,從資源的內在價值屬性出發,把握科技條件資源共享的本質,對條件平臺、服務基地、共享機制的內涵、構成、形式進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按照中國中醫科學院總體工作部署,結合運營機構醫學實驗中心的具體情況,對組織機構、運行機制、管理制度進行了完善。
《中國中醫科學院發展“十二五”規劃》中也提出了平臺建設的目標:擴大“首都科技條件平臺――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發實驗服務基地”規模、加強中醫藥實驗研究平臺建設,通過創新管理機制,為中醫藥現代研究提供技術服務,提高我院儀器設備的使用和共享程度。
該基地通過政府引導、機制創新,充分發揮中國中醫科學院的人才、技術及資源優勢,將實驗、檢測服務與技術研究與開發有機結合起來,以滿足企業自主創新過程中更深層次的服務需求。2011年,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發實驗服務基地新增開放科學儀器設備126臺(套)、價值5683.15萬元,新增開放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16個,已經累計向社會開放儀器設備669臺(套),總價值約2.52億元。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基礎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中藥藥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全面向社會開放。
3 完善功能平臺,增強對外服務能力
為增強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發實驗服務基地對外服務能力,在基地管委會的協調下,根據各成員單位主要領域的不同,分為中藥研究平臺、臨床研究平臺、文獻檢索平臺、基礎研究平臺等涵蓋中醫藥研發各個領域的功能平臺,為企業、兄弟院所提供一站式服務。①專家咨詢及信息服務。擁有科技部基礎性信息平臺、中醫藥信息數字化實驗室(三級)、中藥新藥研發綜合數據庫、藥物研發專家庫、中國中醫藥文獻檢索中心等信息服務系統,提供市場調研、檢索查新、專家咨詢、專家論證等相關服務。②中藥新藥處方、處方設計優化。建立基于專家群體經驗智慧,利用復雜系統熵聚類、隱變量和擴展熵的聚類等數據挖掘技術平臺,病證結合的藥效學評價模型,計算機虛擬篩選以及高通量、高內涵篩選技術平臺。能夠進行處方轉讓、原料藥物開發、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的配伍優化。③中藥資源開發與利用,中藥資源研究中心、生藥分子鑒定實驗室兩個三級實驗室,建立中藥材生產環境與質量評估技術平臺,對中藥資源及種植環境進行評價與開發。④中藥化學解析、合成及生產過程質量控制,基地擁有中藥過程控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中藥復方新藥開發國家工程中心、中藥質量標準化重點研究室、中藥化學三級實驗室,具有化學提取、分離、成分鑒定、合成、質量標準控制技術體系,可提供天然活性產物分離、純化及分析,對照品制備,先導化合物結構優化設計與合成,生產工藝優化,質量標準和控制等檢測服務。⑤中藥制劑工藝優化及應用開發,基地擁有中藥制劑三級實驗室,形成中藥制劑工藝應用開發平臺及適合于中藥特點的新制劑評價平臺,可對中藥制劑工藝實行優化,并且開發應用新的中藥劑型。⑥中試放大及藥品加工生產,中藥制備過程的多指標在線檢測平臺,可完成提取、分離、純化、濃縮、干燥的中試、放大及其多指標在線檢測。⑦中藥藥效學評價,建立中藥復方藥效評價及機理研究平臺、病證結合的藥效學評價方法和技術體系,能對藥效學研究方案設計、新藥藥效試驗方案咨詢與論證、藥效學指標選擇與評價、藥物作用機理研究等提供服務。還可以提供中藥安全性評價、中藥藥代動力學分析、中藥新藥臨床評價等對外研發服務。
4 資源共享,多方共贏
該基地自建立以來,一直注重宣傳推廣工作,建立了基地網站(http://),并安排專人負責。與領域平臺以及總平臺順利完成對接,成為基地品牌宣傳以及能力展示的綜合窗口。2011年,基地辦公室多次參加中國中醫科學院組織的大型活動,向與中國中醫科學院聯系的各科研機構與企業廣泛宣傳。深入南京、重慶等多家科研機構,進行了不同層面的宣傳展示,基地的經營模式、運營能力、研發能力得到廣泛認同,建設首都科技條件平臺,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的“北京模式”得到了充分肯定。此外,配合北京市科委參與平臺組織的各種宣傳展示活動,在第全國發明展覽會上,該基地運營單位――醫學實驗中心的參展項目“高精度智能機械手中醫脈診信息采集分析系統”榮獲銀獎,極大地調動了各成員單位參與基地宣傳展示活動的積極性。
基地辦公室匯總整理研發服務技術鏈條,多次組織專家論證,確立了涵蓋“新藥發現、處方優化、質量控制、工藝優化、中試放大、藥效評價、安全評價、藥動學研究、臨床評價”等環節的中藥研發服務鏈,基本能夠滿足多數中醫藥研發機構不同層次的需求。
平臺建設和資源整合日益受到關注,很多院所在公共科技服務平臺構建[5]、文獻資源共享[6]、管理機制創新[7]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績,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發實驗服務基地在借鑒相關院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對組織機構、運行機制、管理制度進行了完善,已經形成了與院屬各二級院所之間的聯動機制,基地建設促進了中心乃至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資源管理模式的變革,為盤活科技資源、增加儀器設備的利用率、開展資源整合與共享貢獻了力量。
參考文獻:
[1]中關村生物醫藥園.搭建科技條件平臺,培育生物醫藥產業[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06,26(6):113.
[2]鄭慶昌,譚文華.試論地方科技條件平臺建設的定位[J].科技政策與管理,2006(6):46-48.
[3]王莉,胡高霞.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總平臺和子平臺的角色探討[J].電腦開發與應用,2009,23(1):19-22.
[4]鄭慶昌,張麗萍,譚文華,等.科技條件平臺共享機制內涵與構成研究[J].科技政策與管理,2009(2):10-14.
[5]古建偉,王慶良,蘇穎奇,等.大型公立醫院資源整合與運行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醫院管理,2010,30(9):27.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 抑郁癥 更年期
中圖分類號:R277.7;R749.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17-0021-02
更年期抑郁癥是更年期婦女的常見病,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其發病率逐漸增加,給患者身心及生活質量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1]。目前,對更年期抑郁癥的臨床治療,通常采用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為主的藥物對患者進行抗焦慮、抗抑郁治療,但少部分患者對其不能耐受[2]。為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法,本研究采用中西醫藥結合療法治療更年期抑郁癥患者,并觀察其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人民醫院2009年9月到2011年6月收治的女性更年期抑郁癥患者96例,均符合更年期抑郁癥的診斷標準[3],且排除器質性疾病引起的抑郁癥。所有患者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HAMD)≥18分,且治療前1個月均未使用激素類或抗抑郁類藥物。年齡45~55歲,平均(48.5±2.5)歲。將96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以及HAMD評分等資料無顯著性差異,資料具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的抗抑郁藥物進行治療,如氟西汀或帕羅西汀,200 mg、qd 口服,加用尼爾雌醇2 mg 口服,每半月1次。若患者有焦慮、失眠癥狀,可使用小劑量阿普唑侖。治療組在常規抗抑郁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血府逐瘀膠囊(天津宏仁堂藥業有限公司生產),2.4 g、bid 口服。在藥物治療過程中,對患者輔以適當的心理疏導。療程8周,治療結束后進行HAMD評分,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并觀察不良反應。
1.3 療效判斷標準
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表現,并采用HAMD量表進行評分,統計患者總分,與治療前的評分相比較。若患者癥狀完全或基本消失,HAMD量表總分下降≥75%則判定為顯效;癥狀有明顯改善,HAMD量表總分下降量為25%~75%,則為有效;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且HAMD量表評分總分下降幅度較小(<25%),則為無效[3]。
1.4 統計分析
匯總兩組患者的療效,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使用x2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療效比較
治療結束后通過HAMD評分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表1)。兩組總有效率比較,x2=4.38,P<0.05,差異有顯著性,說明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2.2 不良反應觀察
治療結束后,復查兩組患者的血常規、尿常規、心電圖,均未出現異常。在治療過程中,治療組僅有3例患者出現輕微的胃部不適,后自行緩解;對照組共有13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其中有5例患者出現頭暈癥狀,6例患者口干不適,2例患者食欲不良,經過對癥治療后有所緩解。
3 討論
處于更年期階段的婦女,由于體內雌激素分泌水平降低,卵泡刺激素分泌增加,兼之日益增加的來自社會、家庭、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壓力,易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出現焦慮、煩躁甚至抑郁等精神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家庭帶來困擾。中醫學認為,根據更年期抑郁癥的臨床表現可將其劃為“郁證”、“臟躁”或“絕經前后諸癥”的范疇。主要原因由情志不暢、臟器郁積而引起五臟氣機失調,從而出現各種精神癥狀。對其進行治療的關鍵在于滋陰補腎、疏肝解郁以及鎮靜安神。
本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選用血府逐瘀膠囊聯合常規的抗抑郁藥物對更年期抑郁癥患者進行治療,與對照組只采用抗抑郁治療相比較。血府逐瘀膠囊的主要有效成分為桃仁、紅花、積殼、川芍、柴胡和赤芍等藥物,可以改善器官組織的血供,有活血、化瘀、通脈和舒肝調氣等作用,同時各個藥物之間協調作用,使其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4]。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9.6%,高于對照組的73.0%。兩組的不良反應比較,治療組治療更年期抑郁癥患者療效較單純西醫抗抑郁治療效果好,且不良反應較少,可以提高患者對抗抑郁藥物的依從性,進一步提高療效。該方法安全有效,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李清亞, 王曉慧, 宋瑞華, 等. 中醫治療更年期抑郁癥[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8, 17(4): 639-640.
[2] 司天梅. 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類抗抑郁的臨床應用[J]. 中國全科醫學(醫生讀者版), 2010, (3): 26-27.
[3] 宋丹. 中西醫結合治療更年期抑郁癥的58例臨床觀察[J]. 醫學信息, 2011, 24(6):3529-3530.
關鍵詞 偏頭痛 養血清腦顆粒 預防
偏頭痛是一種周期性發作的頭痛,呈一側或兩側疼痛,可伴惡心嘔吐、畏光恐聲等,少數典型者發作前有視覺、感覺、運動等先兆。部分患者由于偏頭痛的發作頻繁或者疼痛劇烈,需要預防性用藥。臨床應用較多并且有循證醫學證據的預防藥物有β受體阻斷劑、鈣離子拮抗劑、抗抑郁藥和抗癲癇藥等[1-3]。養血清腦顆粒是臨床常用的治療偏頭痛的中成藥,對于偏頭痛的預防作用需要臨床觀察,本研究旨在觀察長期服用養血清腦顆粒對偏頭痛發作的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按照國際頭痛協會(HIS)的最新診斷標準[4]確診的門診偏頭痛患者,預防性治療指征[5]:①每個月偏頭痛發作超過2~3次;②每次發作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③非常嚴重的頭痛;④急性治療期不能完全緩解或對治療不耐受;⑤偏頭痛發作先兆延長。入組標準:①發作次數為≥2次/4周;②首發年齡<50歲;③每次發作持續時間4~72h(未應用即刻止痛藥)或者≥2h(應用止痛藥);④年齡18~65歲;⑤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頭痛導致1月內≥4天不能工作;②面或頭神經痛;③繼發頭痛;④非偏頭痛性頭痛1月內≥6天;⑤近期接受針灸或者中藥治療。符合預防用藥的偏頭痛患者215例入組,隨機分為治療組107例和對照組108例。評估偏頭痛的發作天數和安全指標指標,記錄數據。兩組基本情況如表1。治療組與對照組之間各種因素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患者入組時評估血常規、肝腎功能和心電圖,開始記錄4周內頭痛發作的情況。患者進入治療階段,予藥物:治療組:養血清腦顆粒(天津天士力公司)每次8mg,每日3次;即刻止痛藥口服。對照組:養血清腦顆粒安慰劑,每次8mg,每日3次;即刻止痛藥口服。即刻止痛藥首選非甾體類抗炎藥,無效給予普坦類或舒馬普坦,每次25~50mg,必要時服用。試驗的23~26周再次記錄偏頭痛發作的天數和評估安全指標。
1.3 療效指標和統計學分析:主要療效指標為入組前4周內的所有的發作天數之和與治療后23~26周內的差值。次要療效指標為應答率,是指疼痛時間減少>50%的患者占該組總人數的百分率。安全指標為血常規、肝腎功能和心電圖。按照ITT(intension to treat)匯總數據[6],主要療效指標的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D)表示,次要療效指標的數據以百分率(%)表示。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如方差齊,組間數據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χ2;如方差不齊,采用非參數檢驗。
2 結果
試驗進行終止(26周)時,治療組脫落6人(n=101),對照組脫落8人(n=100)。ITT匯總數據分析,主要療效指標:治療組頭痛天數減少2.3天(95%CI 1.9~2.7),對照組1.2天(95%CI 1.3~2.0),P<0.05;次要療效指標,治療組應答率50%,對照組37%,P<0.05;安全指標組間無差異性(P>0.05)。見表2。26周時試驗終止,養血清腦顆粒腦可以減少偏頭痛患者的頭痛發作時間,與安慰劑相比,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間使用止痛藥和安全指標無統計學差異。
3 討論
中醫學認為偏頭痛多與風、寒、痰、濕、火、瘀、虛等因素有關。感受風邪是偏頭痛的致病主因,因偏頭痛發病迅速、痛勢劇烈,與風性善行而數變的特性相合。《素問?太陰陽明論》謂:“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宋代醫方對偏頭痛與風邪的關系論述多而且詳盡,如《太平圣惠方》中有“夫偏頭痛者,由人氣血俱虛,客風入于諸陽之經,偏傷于腦中故也”的論述;《圣濟總錄》亦有“偏頭痛之狀,由風邪客于陽經,其經偏虛者,邪氣湊于一邊,痛連額角”的論述。養血清腦顆粒源于中醫名方“四物湯”,其中熟地黃補血,當歸補血、活血,芍藥斂陰養血,川芎活血止痛,為治療頭痛要藥。基礎研究提示養血清腦顆粒還可以改善腦供血,減輕腦缺血損傷[7-8],但是養血清腦顆粒預防偏頭痛發作的機制還需要研究,當然這是建立在偏頭痛的發病機制的進一步認識基礎之上的。
偏頭痛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部分患者發作頻繁或者疼痛劇烈,需要預防性用藥。已經報告能夠有效預防偏頭痛發作的藥物有β受體阻斷劑、鈣離子拮抗劑、抗抑郁藥和抗癲癇藥等[5]。中醫治療偏頭痛療效肯定,針灸即刻止痛效果較好,目前有較多關于針刺預防偏頭痛發作的臨床試驗[6],Diener和Linde的試驗[9-10]發現針刺組和假針刺組均好于安慰劑組。本試驗嚴格按照RCT(隨機對照試驗)的要求設計,觀察養血清腦顆粒的預防偏頭痛發作的療效。結果提示可以減少偏頭痛的發作,2例患者肝功能谷草轉氨酶升高,停藥后恢復正常。說明養血清腦顆粒可以作為偏頭痛患者的預防用藥。我們研究的結果提示,該藥能夠減少偏頭痛的發作時間,但是由于樣本量較小,仍然需要大規模的循證醫學的證據。
4 參考文獻
[1]Brandes J.L.et al.Topiramate for migraine preven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4,291(8): 965-973.
[2]Snow V.et al.Pharmacologic management of acute attacks of migraine and prevention of migraine headache[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2,137(10): 840-849.
[3]Ramadan N.M.Current trends in migraine prophylaxis[J].Headache,2007,47: 52-57.
[4]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M],2nd Edition.Cephalalgia,2004,24(Supplement 1): 160.
[5]Evers S.et al.EFNS guideline on the drug treatment of migraine - report of an EFNS task force[J].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2006,13(6): 560-572.
[6]Alecrim-Andrade J.et al.The long-lasting effect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migraine prophylaxis: 44 weeks’post-treatment follow-up[J].Cephalalgia,2005,25(10): 942-943.
[7]Li J.et al.The neural protection of Yangxueqingnaokeli in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gerbils[J].Jiepouxuebao,2007,38(4):419-423.
[8]Hu Q. et al.he therapeutical effects of yangxueqingnaokeli on hippocampus CA1 neurons in mongolian gerbils after global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J].Jiepouxuebao,2007,38(5): 520-524.
[9]Diener H.C. et al.Efficacy of acupuncture for the prophylaxis of migraine: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Lancet Neurology,2006,5(4): 310-316.
關鍵詞:圖像分割;舌診;最大類間方差
中圖分類號:TP3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8)23-00711-03
Based on Advenced Otsu MethordSeparating the Tongue Coating and the Tongue Image
FANG He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Heyuan Polytechnic, Heyuan 517000, China)
Abstract: In automatic analysis of the tongue image, to separating the tongue coatingand the tongue image is a important pretreatment work.The OTSU method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image segmentation, especial when the histogram of which image has single peak value.So it is very useful,to process the tongue image by OTSU method.But which is sensitivity to the noise and imag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Andbecomes into a hot spot now.A new formula i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and the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the fragmentary distribution “noise” in histogram are inhibited strongly by the new method.The best threshold value get by this paper become more steady,and the method has th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mage Segmentation; tongue diagnosis; OTSU
1 引言
運用現代科技及信息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中醫信息獲取和處理的信息化研究,實現中醫學中信息客觀化、定量識別,是中醫科研發展的必由之路。舌色舌質的研究是中醫望診中一個重要部分,舌苔是舌表面的一個附著層,把舌苔從舌表面的圖象中分離出來,是一個基本的工作。這是一個圖象分割的基本問題,分割的方法也很多,本文感興趣于目前比較熱門的,用基于最大類間方差進行分割[1]的方法,因為該方法以其簡單有效,而贏得眾多學者的青睞。但由于摘要中提到的缺點,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Otsu法進行了討論和改進。最近,付忠良[2-4]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Otsu法進行了推廣。不管如何改變公式,一個基本問題是方差的形成公式沒有變化,這使得遠離期望的點的作用較大,這是Otsu方法閾值不穩定的主要原因 。此文提出一個新的計算公式,在解決舌苔、舌色的分離中取得穩定的效果。
2 基本理論
2.1基于一維最大類間方差的閾值的確定
先定義一些符號:ni是灰度級為i的像素頻數,N是圖像的全部像素
各像素的概率為:pi=ni/N。閾值把圖象分為兩類C1和C2,其概率為: ωk=Pr(Ck)=■Pi (k=1,2),灰度均值和方差分別為:
■
圖像的整體灰度平均值μT、總體方差σ2T分別為:μT=■iPi,σ2T=■ (i-μT)2Pi,可求得類內方差σ2w和類間方差σ2B分別為:σ2w=ω1σ21+ω2σ22,σ2B=σ2T-σ2w。 則使σ2B/σ2w 最大的灰度級T,即為
最佳分割閾值:
■(1)
2.2 算法的實施
本分割算法基本思想是把彩色圖象變換為單色圖象,然后采用區域生長的方法進行區域分割,用最大類間方差求得區域生長的約束性條件,以提高分割的精度[5]。最后用分割的結果從彩色圖象中提取需要留下的彩色信息部分。
令已生長得到的區域為R,μ、σ是均值及標準方差,作為衡量灰度一致性的特征量。
一維最大類間方差比確定的最佳分割閾值為T1,帶約束條件的生長規則可用下式表示:
■ (2)
T2是相似性準則的的容許誤差,點的3×3領域的灰度均值f(i,j)與m接近,滿足公式(2)的點視為通過了一致性測試,將其并入生長區域R,并更新μ與σ,反復執行,直到無法生長為止,完成對目標區域的分割。如果是提取舌苔,舌苔作為種子點,賦值255,其它部分留本色。最佳分割閾值T1相當于目標類與背景類像素的邊界灰度值,由于有T1的限制作用,提高了分割精度。
2.3 問題的提出
1)閾值的變化和結果的差異。圖1是舌表面的彩色分部圖灰度化后的圖象, 圖2它的直方圖,圖3分割后的結果,表1是圖3說明 。從圖3可見,由于閾值的變化分割出舌苔圖象的面積有較大的變化。
■
圖1 分部舌表面原圖 圖2 圖1的直方圖 圖3 結果圖
表1 圖的數據
■
2)直方圖分布對閾值的影響。表1顯示出范圍變化引起最佳閾值的變化的差等于6,造成分割圖象明顯不同。從公式(2)可見在直方圖中遠離數學期望的點對方差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但從客觀上講上圖中80-140范圍內的少量的點不應該較大地左右最佳閾值。
2.4 解決辦法
有兩種可選擇的方法:
1)改造直方圖,把很小數值或空格部分刪除,以減少灰度和期望之間的差值大小。
2)建立一個新的公式[4,6],或減少遠離期望的點的作用,
此文采用第二種方法。從公式(1)可知,最佳閾值主要決定于類間方差σw,它的有關部分再述如下:
q1=σ21; q2=σ22,ω1=n1/N ,ω2=n2/N ,qw=q1*ω1+q2*ω2; qb=qt-qw;
為了抵消少量“噪聲”, 本文提出下面的最大類間方差修正公式(3),λ是修正系數,減號后面的一項是修正項。
η(T)=(1-λ)*( qb/qw)-λ*(N/(n1-n2))(3)
當η(T)最大時的閾值T就是最佳的。
分析修正項可知,n1-n2隨著閾值逐步增大會出現由負到正的過程,由于修正項前面是減號,所以它的作用是加大整體結果η(T)的值,如果n1很最接近n2時修正項的絕對值最大,加大的作用也最強。而Max(qb/qw)
2.5 彩色圖象的提取
上面的敘述已經提到,舌苔部分已經置以最高值255,這樣用兩個文件邏輯與的辦法很容易把舌苔部分從彩色圖象中去掉,留下舌底色部分,在這個基礎上可比較方便的進行下一步工作。
3 實驗
3.1 公式沒有改變前的結果
文中對舌表面的彩色分部圖象分離出綠色的成分,對A,B,C,D,E,F,G,H 8張灰度圖象進行分割處理。圖A,d,e,f,g的分割結果還可以, 最佳閾值的變化在1~2之間,而圖c,b,h的最佳閾值的差距比較大,達到5~6以上,而且h圖在取值范圍較寬時出現反常現象
3.2 新方法
對于上述8個圖片用本文的新方法分割,發現結果很一致。幾個問題突出的圖片的數據匯總于表2。修正系數λ取0.005(λ有一個較寬的可取范圍),在表2中范圍一項雖然取得不全,但也足以說明最佳閾值的穩定性。
3.3 對于修正公式的測試
為了透析修正項的作用,對公式(2)進行數據測試,匯總于表(3)中。 從表3可知(1-λ)qb/qw的范圍在0~1.042,隨著閾值增加,公式(1)的值逐步增大,當n1接近n2的時候,達到最大,最佳閾值就發生在這里,圖4顯示最佳閾值附近η(T)分布圖。
表3 舌分部圖片B的計算數據
■
3.4 分割的結果
下面選擇了3幅舌分部圖進行彩色分割處理,它們分別是圖5、圖6、圖7 ,從下面的結果中可以看到分割還是比較成功的。
4 結論
本文方法對于公式的缺點進行修正,獲得的結果還比較理想。數據表明本文方法使OTUS方法有比較穩定最佳分割閾值,方法簡單可行,有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Otsu N. A threshold selection methord from gray-levelhistogram[J].IEEE Trans SMC-9(1),1979:62-66.
[2] 付忠良.圖象閾值選取方法-Otsu方法的推廣[J].計算機應用,2000,20(5):37-39
[3] 付忠良.一些新的圖象閾值選取方法[J].計算機應用,2000,(10):13-15.
[4] 付忠良.圖象閾值選取方法的構造[J].中國圖象圖形學報,2000,(5)A(6):466-469.
目的研究理氣和中中藥治療功能性腸病(腹瀉型)療效。方法對已確診患者隨機分為3組,分別給予中藥、中西結合、西醫綜合3種治療藥物,對患者逐日記錄臨床反應,資料匯總后進行療效分析。結果純中藥組及中西結合組無論是癥狀控制還是綜合療效均明顯優于西醫綜合組。從數值上看,中西醫結合組似乎優于中醫組,但統計學證據不支持這一結論。結論理氣和中法治療功能性腸病(腹瀉型)療效確切,與西醫綜合治療有協同作用。
【關鍵詞】 功能性腸病 理氣和中法
功能性腸病(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是一種以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為特征的腸道疾病,該病缺乏可解釋癥狀的形態學改變和生化異常,臨床診斷困難。臨床往往采用綜合治療:腸動力調節劑(普魯苯辛、匹維溴銨),腸菌群調節劑(培菲康), 鎮靜劑(地西泮),腸黏膜保護劑(雙八面體蒙脫石)等。筆者采用理氣和中湯治療本病取得很好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1~2005年我院消化道門診病例,依照1999年羅馬Ⅱ診斷標準確診為IBS腹瀉型,并進行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CEA,CA-199、心電圖、B型超聲、電子腸鏡等檢查以排除相關疾病。除外孕產婦、兒童。總計139例,男55例,女84例,男∶女=1∶1.53,年齡27~69歲,平均40.23歲;職業分布:公務員 22例,工人6例,教師17例,醫務人員11例,大型企業職員16例,農民4例,離退休人員45例,個體勞動者18例。純體力勞動者28例,占20.14%;病程3~7年,平均(2.5±0.23)年。隨機分3組,3組基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見表1。表1 各組臨床資料分析(略)
1.2 診斷標準采用1999年“羅馬Ⅱ”標準為診斷標準:
過去12個月至少累計有12周(不必是連續的)腹痛或腹部不適,并伴有如下3項癥狀的兩項:①腹痛或腹部不適在排便后緩解;②腹痛或腹部不適發生伴有排便次數的改變;③腹痛或腹部不適發生伴有排便性狀的改變。
以下癥狀不是診斷所必備,但屬IBS(腹泄型)常見癥狀,癥狀越多則越支持該診斷: ①排便頻率異常(每天排便>3次);②糞便性狀異常(稀/水樣便);③糞便排出過程異常(急迫感、排便不凈感;④黏液便;⑤胃腸脹氣或腹部膨脹感。
缺乏可解釋癥狀的形態學改變和生化異常:①結腸鏡或鋇劑灌腸X線檢查除外腸內器質性疾病;②血、尿、糞(紅、白細胞、隱血試驗、寄生蟲)常規,糞便細菌培養;③血生化(血糖、肝、腎功能檢查)、血沉;④腹部B超,MRI,CT檢查,除外腸外相關疾病。
1.3 研究方法
所選患者知情同意后按自愿原則隨機抽取3種分組卡片,再由組織者隨機確定A,B,C 3組組號。A組給予中藥理氣和中湯(蘇梗、木香、香附、川連、吳萸、淡芩。肝郁犯土加香櫞,脾腎兩虛加破故紙,久瀉不停加芡實),由助手煎好,2次/d,每次1袋(100 ml)。B組為中西醫結合組,在中藥組用藥基礎上加用培菲康2粒,2次/d;雙八面體蒙脫石(思密達)1袋,3次/d,腹痛嚴重加匹維溴銨50 mg,tid;C組為西醫綜合組,給予培菲康2粒,2次/d;雙八面體蒙脫石(思密達)1袋,3次/d,腹痛嚴重加匹維溴銨50 mg tid,焦慮加安定5mg bid。
1.4 觀察方法
療程30 d,隨診3個月。每天由患者填寫表格反映臨床變化,所有臨床工作結束后再進行資料匯總,進行統計學處理。所有病例均完成治療。
1.5 療效標準(自擬)
大便次數恢復正常,糞便柔軟成形,腹痛、腹脹、焦慮等伴見癥消失,隨診3月無反復為顯效;大便2次/d以下,成形或不成形,癥狀控制不能脫離藥物為有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明顯改善為無效。
2 結果
中藥組和中西結合組療效無論從癥狀改善還是從整體療效上都優于西醫綜合組,統計學處理差異明顯。從具體數據上看,B組有效率似乎好于A組,但統計學處理不支持這一結論。結果見表2~3。表2 理氣和中湯治療功能性腸病(腹瀉型)療效分析例表3 各組治療前后癥狀變化比較(略)
3 討論
本病屬中醫“泄瀉”“久泄”范疇。中醫學認為,久泄一證,多因素體脾虛或勞倦內傷以致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或由情志不遂,精神緊張,以致肝氣郁滯,失于條達。脾氣虧虛則運化失司,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肝氣不舒則橫逆犯脾,脾不能運化,胃失于腐熟,精氣不能別溢入血,反合糟粕混雜于大腸,大腸傳導失司。泄瀉日久及腎,形成肝、脾、腎、胃四者功能失調。是故本方以木香理氣和中;香附消積化滯;吳萸助陽止瀉;蘇梗行氣寬中;淡芩、川連苦寒燥濕,小量予之佐制其溫。全方舒肝健脾,理氣和中。清氣得升,臟腑得養,濁氣自降,大便如常。醫學研究認為,香附醇提取物對離體兔腸有抑制作用,木香生物堿有抑制迷走神經、中樞神經作用,對組織胺引起的豚鼠支氣管及小腸平滑肌的痙攣有明顯的解痙作用。朱氏研究提示[1],木香刺激胃黏膜Mo細胞產生內源性胃動素,加速胃排空;王氏認為[2],木香對胃腸動力障礙的改善與刺激內源性胃動素升高有關,對胃排空作用強于西沙必利,木香對小腸推進無顯著改善;張氏認為[3]吳茱萸對離體腸肌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即低濃度時興奮,高濃度時抑制。
腸易激綜合征(IBS)(腹瀉型)是一組包括腹痛、腹脹、便次增多和大便性狀異常、黏液便等表現為主的臨床綜合征,多持續存在或反復發作,西醫目前沒有“特效藥”,以對癥治療為主,主張給予腸動力調節劑、菌群調節劑、黏膜保護劑、鎮靜劑等組成的綜合調節方案,療效尚可。但它潛在的副作用和較重的經濟負擔往往令人感覺不快。與中藥合用后療效肯定,但并未顯示出明顯強于中藥的治療效果。
本組患者約79.86% 是平時體力消耗少的腦力勞動者或離退休人員,其他體力勞動者亦多有精神情緒等方面缺陷。同時,女性患者占總數60.43%。雖然本資料不是大范圍普查資料,但仍可提示我們,適當注意休息,保持正常的睡眠,防止用腦過度;常坐辦公室的人,尤其是女性以及年老體弱的人要加強體育鍛煉,適當增加戶外活動,這樣才能減少本病的發生幾率。
【參考文獻】
[1]朱金照,冷恩紅,陳東風,等. 砂仁對大鼠胃腸運動及神經遞質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1,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