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建筑設計的要求范文

建筑設計的要求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建筑設計的要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建筑設計的要求

第1篇:建筑設計的要求范文

關鍵詞:建筑設計;防火;疏散

一、引言

現階段隨著我國高層建筑的迅速崛起,不僅促使經濟迅猛發展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減少了土地資源浪費。在高層建筑中由于其樓層高,居民數量多,出現意外時疏散難度較大,所以防火措施和疏散通道的科學化設計是建筑工程尤為重要的環節,本文主要介紹了現階段我國預防火災現狀和相應處理措施,希望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借鑒本文以下內容設計出更好的建筑火災預防措施,使人民財產和生命得到有效保障。

二、建筑火災現狀

2.1、建筑使用功能多以至火災起因多

現代很多的高層建筑是綜合性使用大樓,多功能用途就會出現很多的電氣設備,這些設備像是計算機組、照明燈、電梯、微波爐、電視等等構成密密麻麻的配電線路和數據通信系統,如果有一處出現火花或是線路老化引起火災,火勢蔓延的速度會非常快,而且現代的建筑使用的新型建筑材料也很容易產生火災。

2.2、防火的設備不夠完善

現代高層建筑的質量不斷提升,但是在消防設施方面,有些高層建筑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高層如果發生火災,主要依賴室內消防給水設施,但是由于消防設施的限制,如果遇到大面積的火災,給水量會不夠用,如果室內消防水泵遇到故障,還要靠消防車進行滅火,這就延誤了撲救的最佳時間,造成經濟和人身健康的危害。

2.3、火災蔓延途徑多,疏散困難

高層建筑的樓層多,人員居住緊密,如果發生火災,火勢和煙霧會順勢向上蔓延,進行人員疏散主要是靠疏散樓道,但是由于人員密集,會給疏散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不僅疏散速度慢,也會出現人員緊張擁堵人踩人的現象,造成很多不堪設想的后果。而且一般的高層內部設置的電梯、樓梯井、電線電纜、垃圾井等,假如這些設施沒有附加水平或垂直方向隔斷措施,煙霧一旦進入,就會產生大片的煙囪效應,火勢會急速的蔓延擴散開來而難以撲救。

三、建筑防火與疏散設計應用

3.1、防火疏散設計需要考慮的因素

建筑設計中防火疏散設計應當考慮的因素是多元的,下文在此進行簡單的介紹:一是火災危險性大小,火災危險性的大小一般是按照建筑本身的功能用途來確定的,因此在防火疏散設計中考慮火災危險性大小也是符合建筑實際和要求的;二是對于規范要遵守,還要靈活處理特殊情況,因為規范是長時間經驗的總結,對于建筑防火與疏散設計是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的,但是規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滯后性,在一些建筑中就不能適用,這就需要靈活掌握;三是建筑的耐火極限,建筑構件的耐火極限關乎疏散的設計,包括疏散的寬度和距離都是取決于耐火極限的,計算好人員的安全疏散時間可以解決好有關的疏散問題,同時加強自動滅火系統的設計,在規定的時間內將火災撲滅,對設計遇到的關于消防上的難題是一個解決的途徑;四是在設計上要堅持防火與滅火結合的原則,對建筑進行防火疏散的設計本就為了預防火災以及在火災發生是降低損害,因此首先要做好防火的設計,對所有火災隱患進行有效的預防,同時也要加強滅火的設計安排,避免火災發生后無法進行疏散和撲救。

3.2、控制火災蔓延的設計

在建筑設計中,一些大型的商用建筑在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和防火分取劃分上都存在較大的隱患,同時由于商用中各類裝修繁雜,都有可能導致火災的迅速蔓延。對此尤其是針對大型商用建筑,一定要做好火災蔓延的控制設計,首先是要在設計中強調安裝自動滅火系統,同時對于安裝后的系統還要做好維護,確保隨時能夠啟用。

3.3、進行合理的防火分區規劃設計

建筑設計中防火與疏散設計的關鍵還包括在建筑內部設置防火分區,這樣的分區設計主要是為了將某一區位的起火限定在該區域,避免火勢的迅速蔓延,降低整個建筑物遭受轟燃的可能,分區設計也能夠為撲救工作和人員疏散提供時間,是降低火災損失的有效措施。但是防火分區的設計在商用建筑中卻較難實現,因為在功能上商用建筑要體現最大的空間設計就必須依靠大空間來實現,對此可以在商用建筑設計中盡量合理的進行防火分區劃分。

3.4、科學設計安全出口

設計安全出口主要是為了在發生火災時提供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設計關乎人們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須予以重視。在現代建筑中建筑規模越來越大,建筑中樓梯形式也呈現出多樣化,但是從安全角度來說,樓梯的布置應當結合建筑內部功能設計,同時在樓梯位置明顯標識出安全出口,安全出口的設計與疏散通道是緊密結合的,但是在有的建筑設計中設計了疏散通道卻忽視了安全出口,這也是不利于火災逃生的。

3.5、疏散通道和避難層的設計

在設計疏散通道時要盡量做到平緩、簡單、易行,包括細節上不要有門檻、階梯、管道等障礙物,同時還要結合建筑內的人員集中程度設計好寬度,一般來說在疏散通道上一般不能安置窗口,如確需窗口的也要設計為小面積開窗,不能設外開窗,影響疏散通道。除了在建筑設計中做好防火與疏散的設計,還要加強公民的防災減災知識教育,從孩子抓起,在幼兒園、小學等教育階段以及社會各界都要普及防災救火的知識,逐步提高全民的防災減災意識。

四、提高消防自救意識的社會教育

眾所周知,由于地理地質的原因,使得日本受到地震、臺風的常年影響,同時,日本也是一個火災多發的國家,無論是日本政府還是日本的居民,對于自然災害的防范意識是非常強的。每年的九月一號是日本防災訓練日,社會各界的人員都要參加,通過現場模擬防災演練,普及防災知識,身臨其境場景中,增強人們對于災難的感性認知,通過訓練提高人們的自我保護能力,在面對災難的時候,可以做到臨危不懼,從容淡定。例如在遇到地震的時候,房屋在進行劇烈的搖晃,東西開始摔在地上,煙霧繚繞的走廊里,一手用毛巾捂住口鼻,一邊按疏散通道,有條不紊的進行前進,整棟大樓上千名人員僅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就全部疏散完畢。通過這樣經常性的演練與安全自救知識的教育,取得了很不錯的社會效果,我們也可以從中借鑒學習,只有通過不斷的相互學習,反復的研究探索,才能找到一個適合我國本國國情發展需求的防火疏散設計,可以通過普及防火疏散知識,提高國民防災意識,這樣雙管齊下,才能有效的避免火災發生或是發生火災造成的損失。

五、結束語

建筑設計中的防火與疏散要求的方法和設計是關乎建筑安全與居住者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的大事,是建筑設計中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在當前建筑形式越來越復雜的形勢下,做好防火與疏散設計就顯得更加重要。設計人員一定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做到有效的預防和火災發生時能夠及時安全的疏散,要全面考慮防火疏散的要素要求,結合建筑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設計,從而為預防火災和火災發生后的安全疏散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石國志.時空特質:建筑設計的內省與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4(03)

[2] 馬文林.環境保護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推廣[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3(05)

第2篇:建筑設計的要求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unceasing enhancement of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constantly reinforce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ant maturity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building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 in our country ushers the peak period,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technologies also fully shows China'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both form the concept of green intelligent building, which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is the discipline of studying the building and its environment, is the leading specialty in engineering design,and plays a decisive role for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space layout, image display, function setting, structure form. Green intelligent building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architecture speciality from project establishment to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d design principle and content of the local green intelligent building in Hebei province.

關鍵詞: 綠色智能建筑;建筑學專業;建筑設計

Key words: green intelligent architecture;architecture speciality;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33-0091-03

1 研究背景

1.1 綠色建筑:2006年由建設部與質檢總局聯合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是我國第一部從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壽命周期出發,多目標、多層次對綠色建筑進行綜合性評價的推薦性國家標準。該標準提出了綠色建筑“四節一環保”的概念,并將我國綠色建筑由低到高劃分為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三個等級。2012年5月6日,財政部和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了《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我國未來綠色建筑的發展目標,明確到2020年,我國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過30%。綠色建筑要求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并實現保護環境目的。

1.2 智能建筑:20世紀80年代,人類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變革,知識經濟、可持續發展引起了人們極大關注,信息資源成為社會的主要資源,數字化技術快速成熟,大大提高了社會效率,智能建筑應運而生。目前“數字化城市”已在很多城市進行了實踐,有人甚至提出了、“數字化地球”。世界上第一棟智能化建筑在1981年產生于美國,我國第一座智能建筑產生于上世紀90年代,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據預測,本世紀將有一半以上的智能化建筑在中國建成。

1.3 發展趨勢:綠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概念都順應了時展的潮流,也是人類智慧、社會生產力進步的必然產物,二者的有機結合是實現人類更高理想的必然趨勢。承載著高新技術的智能建筑給人類帶來安全、舒適、高效環境的關鍵是要綜合運用現代科技,進一步規范化、標準化、集約化的建設與設計,既要合理利用現狀資源,又不破環自然環境,向綠色建筑方向發展,才能夠實現智能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把融合了綠色建筑和智能建筑技術的建筑稱為“綠色智能建筑”。

2 綠色智能建筑的基本要求

2.1 區位要求:綠色智能化建筑要求周邊的公共服務設施、市政設施、安全設施齊全,同時滿足建筑良好的物理環境。

2.2 規模要求:綠色智能化建設有很強的針對性,各個行業要求不同,但應有一定的規模效益,一般是20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才會更好的體現經濟、適用原則,更能夠發揮社會效益。

2.3 投資要求:比正常的建筑投資增加10%-15%,但可以通過低能耗建筑運行費用的降低進行彌補,合理周期應該在5年左右。

3 綠色智能建筑的設計要求

3.1 建筑方案 ①宜采用框架、框剪、鋼結構形式,以開敞空間為主,大開間利于各功能區的靈活布局,遠程會議室要有吸音設施。②有良好的視覺環境,形體簡潔美觀,立面色彩宜人,內部空間舒適,尺度合理。③為綜合布線及功能用房留有足夠的空間,如配線間、設備間、強弱電豎井和管道敷設空間等。④有一定的層高,保證屋內凈高不小于2.6米,走廊凈高不小于2.3米。⑤采用屋頂綠化,合理安排太陽能位置。

3.2 建筑護結構

3.2.1 護結構節能設計應符合國家節能設計標準的要求,如果節能目標高于國家和地方標準,應在設計時計算節能效率,應控制體型系數及窗墻面積比達到國家和地方節能設計標準的要求,不宜在北向、西向設置大面積玻璃窗。

3.2.2 外墻外保溫、隔熱設計應滿足以下要求:①應選用外墻外保溫或夾心復合保溫體系,可在外墻表面使用熱反射性涂料。②非采暖房間與采暖房間之間的隔墻應設置保溫層。

3.2.3 屋面的保溫、隔熱設計宜選用以下做法:①公建平屋面宜選用倒置式屋面做法,宜選用淺色屋頂體系或熱反射型涂料。②住宅屋面宜考慮通風降溫措施,坡屋面宜設置閣樓層,平屋面宜設置架空層。③宜采用屋頂綠化及其他屋面遮陽措施。

3.2.4 地下室為車庫等不采暖房間時應在地下室頂板設置保溫層,首層架空的建筑及其他懸挑部位房間的底板應考慮設置保溫層。

3.2.5 在設計時應考慮以下措施提高外窗、幕墻的熱工性能:①外窗的氣密性應達到《建筑外門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分級及監測方式》GB/7106規定的4級要求,幕墻的氣密性應達到GB/T7106中規定的氣密性標準的3級要求。②外窗的開啟方式及施工做法應保證建筑的氣密性。③玻璃幕墻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宜設置呼吸式玻璃幕墻,宜采用真空玻璃、中空玻璃添以惰性氣體等技術。④可采用在玻璃窗外側刷透明隔熱涂料或粘貼透明反射膜等措施。

3.2.6 應采用阻斷熱橋、避免結露的措施。外墻出挑構件及附墻部件等熱橋部位應保證保溫層閉合,窗口外側四周墻面應采用保溫材料處理,鋁合金窗和幕墻應選用斷橋隔熱型材。

3.3 建筑室內環境

3.3.1 建筑遮陽 ①在進行遮陽設計時,宜發揮利用玻璃材料的遮陽性能,建筑的西向和南向的外窗及玻璃幕墻、玻璃采光頂應采用外遮陽措施,優先采用可調節式外遮陽。②設置遮陽措施的同時應滿足有日照要求的房間的日照標準。③結合景觀設計,在建筑的西向與南向種植高大喬木以及各種墻面綠化宜采用綠化措施,利用植物進行遮陽。

3.3.2 日照與采光 ①規劃與單體建筑設計時,應使用日照軟件模擬進行日照判斷。住宅建筑應滿足《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以及國家和地方有關規定中日照標準的要求。②建筑設計時,應依照《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50033-2001的要求,進行窗地面積比計算。窗地面積比較小時,應進行該房間的采光系數計算。③宜采用多種措施加強建筑內部的自然采光。如采用中庭、天井、屋頂天窗等加強室內自然采光,在外窗設置反光板、散光板,將室外光線反射到進深較大的室內空間,使用導光管等技術,將陽光從屋頂引入室內。④宜采用多種措施加強地下空間的自然采光。如將地下室設計成半地下室直接開窗采光通風,在地下室設計下沉式庭院,或使用窗井、采光天窗來自然采光通風,地下室設置導光管(井)自然采光(通風)。

3.3.3 通風換氣 ①建筑群體布局時,宜使各建筑的主要立面應向夏季主導風向,主要房間宜避開冬季主導風向。②建筑物的平面空間組織、剖面設計和門窗的設置,應有利于組織室內自然通風。當夏季室外空氣溫度不高于28℃時,宜先采用自然通風降溫措施改善室內熱環境及空氣質量要求,在夏季高溫時,應避免熱風大量侵入室內。③窗戶開啟面積應符合國家標準《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50352-2005及相關類型建筑的設計規范中的規定。④開窗位置應有利于形成穿堂風,宜選在周圍空氣清潔、灰塵較少,室外空氣污染小的地方,高層建筑應考慮風速過高對窗戶開啟方式的影響。

3.3.4 隔聲與降噪 ①總平面設計時,可將對噪聲不敏感的建筑物排列在小區,交通干線不應貫穿小區,建筑如果離城市主干道較近,應加強墻體、窗戶的隔聲性能,可使用陽臺板、廣告牌阻隔交通噪聲。②建筑平面布局時應避免高噪聲敏感的房間相鄰,條件允許時,宜將噪聲源設置在地下。③選用低噪聲設備,在系統、設備、管道(通風)和機房采用有效的減振、隔震、消聲措施,選用低噪聲燈具。④民用建筑主要用房的室內背景噪聲應符合GBJ118-88中室內允許的噪聲級要求,未在GBJ118-88規范中明確的建筑類型,應按照該建筑類型的相關規范執行。⑤墻體隔聲性能應符合GBJ118-88的規范要求,樓板撞擊聲隔聲性能應符合GBJ118-88中的要求,可采取浮筑樓板、彈性吊頂、阻尼板等措施,加強撞擊聲隔聲性能。⑥住宅(包括宿舍)、學校、醫院、旅館的門廳和走廊的墻面和頂棚宜采用有吸聲材料,大型建筑(車站、體育場館、商業中心)等的室內設計時,應采用吸聲頂棚降低人為噪聲,在容積大于400m3且流動人員人均占地面積小于20m2的室內空間,吸聲頂棚面積應不小于頂棚總面積的75%。

3.3.5 室內空氣質量 ①所有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有害物質的檢測報告應符合相關的國家標準。②人員密集和人員密度變化較大區域宜設置空氣質量監控系統。監控系統應能夠檢測進、排風設備的工作狀態,并宜與室內空氣污染監測系統關聯,實現自動通風調節,并對室內主要功能區的二氧化碳、空氣污染物的濃度進行數據采集和分析,污染物濃度超標應實時報警。③復印間、試驗室等污染房間應設置單獨的排風裝置。④公共建筑應設置帶有獨立通風系統的單獨的吸煙室。⑤在室內裝修設計時,宜進行綜合污染物含量計算,避免過度裝修,應少用人造板材、膠粘劑、壁紙、化纖地毯等,禁止使用無合格報告的人造板材、劣等膠水等不合格產品,不應使用添加甲醛樹脂的木質和家用纖維產品。

3.4 無障礙設計 ①建筑設計時,各部位的設計均應符合《城市道路與建筑無障礙設計規范》JGJ50-2001的規定。為行動能力低下的居民提供回歸和參與社會的可能。②新建的住宅建筑宜全部按照無障礙的模式設計建造。以較低代價和較多方便應對隨機事件的發生。③在人員密集的體育建筑、觀演建筑等公共場所,應重視陪伴席位數(車位)與無障礙席位(車位)數比例。④無障礙設施及通道附近應設國際通用的無障礙標識牌。⑤公共場所的無障礙設施應一次建設到位,不得二次設計、二次施工。

3.5 建筑節材 ①作為裝飾的飄板、格柵、構架等建筑構件應結合遮陽、導風等功能進行設計,結合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進行設置,不宜設置大量純裝飾性構件。②在選擇建筑材料時,立足于建筑全壽命周期的考慮,終期時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最低依賴。結構、墻體、門窗等建筑材料宜使用可再循環、可再利用材料。公共建筑中的辦公、商業建筑考慮到室內分隔的靈活性,宜使用輕質可重復利用的靈活隔斷。③根據當地的實際產能和產業發展空間,因地制宜,選用利用廢棄物為原料生產的建材,并保證其符合使用性能安全、環保等相關要求,如:海泥磚、煤矸石、粉煤灰、脫硫石膏等廢棄物為原料生產的墻體材料,麥秸稈等制作的裝飾材料,廢紙等為原料制成的保溫材料,廢棄塑料制作的設備管材。④部品化生產始終應是生態城市的重要產業和建設方式。增加工業化產品的使用,減少現場作業,并應:更多地采用工業化裝配體系,更多地采用干式施工方法,砌筑、抹面砂漿應選用商品預拌砂漿,建筑用的現澆混凝土應選用預拌商品混凝土。⑤在保證建筑質量的前提下,建筑材料應優先使用300km以內的地方材料。無論建筑的主體結構還是分部構建均優先選用地方材料,核算300km、500km以內建筑材料占建筑總用量的重量比,建筑采用木結構或大規模(計重占30%)使用木材進行裝修時,應提供有效的采伐相關證明或法定的代償措施。⑥土建與裝修工程一體化設計施工。

參考文獻:

[1]賴國庭,吳成東.《智能建筑的未來》,中國工控網,2011-11-24.

[2]盧求.歐洲生態智能辦公建筑發展趨勢[J].智能建筑,2005,(06).

第3篇:建筑設計的要求范文

關鍵詞:結構設計;框架剪力墻;措施

中圖分類號: TU318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剪力墻是近年來發展速度較快的一種結構體系,具有施工方面、工藝技術簡單、整體性好、用鋼量少和結構剛度大等優點,能夠較好控制結構的水平力,承擔各種荷載引起的內力,目前在城市高層建筑行業得到廣泛的應用及推廣。但剪力墻結構構造復雜,如果建設單位沒有做好框架剪力墻結構的設計工作,就容易出現一些突發狀況,特別是薄弱層剛度弱及承載力水平突變等情況,這不僅會影響到建筑工程抗震性能的發揮,而且也會給建筑的質量安全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因此,建設單位必須加強剪力墻結構設計工作的研究力度,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對剪力墻結構進行優化設計,從而確保建筑的質量安全。

1.在框架剪力墻設計中應該嚴格遵守抗震規范

底層框架剪力墻房屋的震害隨著樓層數的增加而加劇。因此底層框架——剪力墻結構應滿足高度和層數的限值.所謂房屋總高度是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頂或檐口的高度。

對不同設防烈度的第二層與第一層側移剛度比的限值規定在歷次地震中,底層框架房屋結構之所以發生嚴重破壞,其原因就在于底層層間剛度與上部層間剛度比過于懸殊。當地震作用集中在底層時,由于底層較上部結構小得多的側移剛度,造成非常突出的底層彈塑性變形集中現象。因此,控制底層與上部側移剛度比是很必要的。

2.對于剪力墻合理數量的確定

剪力墻的合理數量按許可位移決定,按高層建筑規范中一般裝修材料,框架—剪力墻結構頂點位移與高之比 U/H 不宜大于 1/700,裝修要求較高時 U/H 不宜超過 1/850, 在滿足這個要求的前提下,增減剪力墻的數量。用結構自振周期校核剪力墻布置數量是否合理,因為從地震作用本身來分析,剪力墻結構剛度小,地震作用小,位移限制能寬松的滿足, 但這種結構在工程上有可能不很合理 , 結構的自振周期有可能不在合理范圍內, 結構自振周期的合理范圍大致在:

T1=(0.09- 0.12)NS

式中: NS——樓層數

剪力墻數量多導致框架—剪力墻結構剛度就大一些 , 地震時周期短地震力也加大一些 , 材料耗量增大。日本震害調查表明當每m2 樓面平均剪力墻長度少50mm長時, 震害嚴重;在 50-150mm 之間時,震害中等;長150mm 以上,震害輕微,目前我國尚無這方面的成熟經驗,設計中可根據工程具體情況,建筑物高度、地區設防烈度及參考上面方法取值。

3.框架剪力墻的布置

剪力墻的平面布置一般原則是均勻、分散、對稱、周邊。分散原則是要求剪力墻片數不要太少,而且每片剪力墻剛度不要太大,連續尺寸不要太長, 使抗側力構件數量多一些, 分散一些, 每片剪力墻的彎曲剛度適中,在使用中不會因為個別墻的局部破壞而影響整體的抗側力性能,也不會使個別墻的受力太集中, 負擔過重 而引起過早地被破壞,剛度過大的墻承擔的內力也大,相應的基礎處理難度增加,同時也考慮到剪力墻相距太遠,樓面剛度要求大, 很難滿足要求,周邊的原則是考慮建筑物抵抗扭轉能力,便于保證剛度中心與平面中心相吻合;剪力墻布置在周 邊對稱位置,增加抵抗扭轉的內力臂,在不增加剪力墻面積的情況下, 提高抗扭轉能力。剪力墻布置的位置應設在平面形狀變化處, 平面形狀變化處;角隅、端角、凹角部位往往是應力集中處,設置剪力墻給予加強是很有必要的,在高層建筑的 樓梯間,電梯間,管道井處,樓面開洞嚴重地削弱樓板剛度, 對保證框架與剪力墻協同工作極為不利。因此,在工程設計中用鋼筋混凝土剪力墻來加強這些薄弱端部,如樓梯間,電梯井道處,豎向管道井等是十分有效的。

4.底層框架柱網的設置

底層應為全框架,至少應是框架形式,即在內柱縱、橫軸線的內、外墻中均設柱或構造柱,且縱橫兩向均應形成框架形式。底部框架結構的柱網不宜過大,一般控制在7.5m左右,并且框架梁上懸墻數目不應超過一道。首先從使用功能上,底框結構大多為商住樓,該跨度對應上部可分割為兩開間(4.2m+3.3m或4.5m+3.3m),(大于4.2m,已為大開間,其面積比受到規范限制),無論上部為住宅樓,還是辦公樓,上述跨度對應的上部開間尺寸足以滿足砌體結構所能實現的功能。而且可以控制框架梁上僅有一道懸墻。同時考慮底部框架梁橫斷面高度取值應控制在1/5~1/8梁跨,如果柱網過大,會使梁斷面及配筋出現異常現象,而上部懸墻數目增多,更會加重這種現象。控制柱網尺寸,給出規定限值,限制框架梁上的懸墻數目,對底層框架——剪力墻結構來說非常重要。

5.框架-剪力墻中的連梁設計

框架-剪力墻結構中框架與剪力墻、剪力墻與剪力墻的連接方式有鉸結與剛結兩種。鉸結為通過樓板連接來保證剪力墻與框架協同工作,剛結為通過連梁連接來保證剪力墻與框架協同工作。在鉸結體系中,由于沒有考慮連梁的約束作用,使得樓板作用顯著,要保證剪力墻與框架協同變形和工作,樓板必須絕對剛性。在剛結體系中,連梁對墻和柱都會產生約束,連梁將承擔著較大的剪力和彎矩,約束作用明顯,并可以與樓板一同作為連接構件,傳遞彎矩、剪力、軸力。當結構遭受小于其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時,整個結構處于彈性工作階段。當遭受高于其設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時,連梁形成塑性鉸消耗地震能量,結構剛度降低,自振周期加大,地震力降低,減輕結構破壞。但由于連梁跨高比小,兩端連接的墻或柱剛度差異較大,連梁變形產生較大的內力而破壞。連梁破壞有脆性的剪切破壞和延性的彎曲破壞,設計時應盡量避免連梁發生剪切破壞,讓連梁先屈服,形成塑性鉸。連梁設計時可以考慮以下措施:

5.1對連梁的剛度進行折減,既保證了塑性鉸出現在連梁上,又減少其內力,滿足結構設計要求。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 5. 21 規定,在內力與位移計算中,抗震設計的框架 - 剪力墻或剪力墻結構中的連梁可予以折減,折減系數不宜小于 0. 5。結構設計中,連梁折減系數一般取 0. 7。

5.2 若連梁剛度折減后內力還是過大,截面設計困難,可在連梁截面高度的中間開設水平通縫。

5.3 為保證連梁的延性,設計時應做到“強墻( 柱) 弱梁”,“強剪弱彎”,截面尺寸應符合規范設計要求。

5.4 不宜將樓面主梁支承在連梁上。

5.5在連梁超筋的解決方法。

5.5.1減小連梁截面高度;

5.5.2對連梁彎矩、剪力進行調整、調幅,塑性調幅設計;

5.5.3當連梁破壞對豎向承載力無明顯影響時,可考慮大震時連梁不參與工作,但連梁本身設計應滿足非抗震設計的承載能力和正常使用要求;

5.5.4連梁剛度折減。折減系數不應小于0.5;

5.5.5連梁鉸接處理;

5.5.6連梁中部設水平縫。

6.結語

框架-剪力墻結構設計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也是影響建筑工程抗震性能及質量安全的重要影響。因此,建設單位首先要確定好剪力墻數量,分析剪力墻結構中可能出現的薄弱環節,制定出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一旦發現問題應及時做好合理的處理,盡可能避免安全隱患的出現,從而確保剪力墻結構能夠滿足工程的需要。

參考文獻:

第4篇:建筑設計的要求范文

關鍵詞:電氣工程;照明設計;步驟;問題

Abstract: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at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ormal put into use is ver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lighting design in the start,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 for years engaged in build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esign work experi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 the design of lighting design in detail analysis of. Combination of aesthetics, architecture, physics, optics and other various factors, the differ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and the problems for attention in design are also introduced and list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Key word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design; step; problem

中圖分類號:TB2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6-0020-02

建筑電氣工程首先涉及的便是安全問題,現代高層建筑多采用兩路獨立的10KV電源同時供電。一般高壓采用單母線分段,母線分段數目與電源進線回路數相適應,只有當供電電源為一個主要一個備用的時,才考慮采用單母線不分段的結線。低壓配電系統各級開關均采用自動空氣開關,設置瞬時、短延時、長延時三級過流保護裝置。各級自動空氣開關應注意選擇性配合,防止越級跳閘,安全因素電氣工程中照明設計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一、照明設計質量要求

1.照度水平。電氣工程的基本作用就是要滿足住戶的照明需要,也就是說照明設計的亮度要滿足正常的標準,光線太暗,會導致視覺疲勞,影響健康;光線太強會對眼睛造成刺激,引起感官的不適,同時也不符合當今節能減排的社會要求。除照度值指標外,還要考慮照度的均勻度,照度的均勻度定義為參考平面上的最小照度與平均照度之比,為使照明空問的照度均勻,《建筑照明設計標準》規定,公共建筑的工作房間和工業建筑作業域內的一般照明的照度均勻度不應小于0.7,而作業面鄰近周圍的照度均勻度不應小于0.5,房間或場所內的通道和其他非作業區域的一般照明的照度值不宜低于作業區域一般照明的照度位的1/3。

2.眩光要求。眩光是一種不舒服的視覺現象,會導致不舒服的生理和心理感覺、因此眩光是評價照明質量的指標之一,眩光用眩光值描迷,對公共建筑和工業建筑,一般采用國際照明委員會(C1E)規定的統一眩光值來評價房間或場所的不舒服眩光;對室外體育場所的不舒適眩光,應采用眩光值來進行評價。

3.能耗指標。節能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照明設計和評價中,要始終貫徹節能要求。《建筑照明設計標準》中,規定了各類建筑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且大部分照明功率密度值族于強制性標準,必須嚴格執行。因此將能耗指標作為評價照明設計的指標。

除上述的基本指標外,在評價照明質量時,還要考慮光源的顯色指數、色溫等與環境相適應,考慮燈具的造型與建筑空間和照明要求相協調。對長期工作或停留的房間或場所,照明光源的顯色指數不宜低于80;在燈具安裝高度大于6m的工業建筑場所,顯色指數可低于80,但必須能夠辨別安全色。國家標準中對各種場所的顯色指數有具體規定。

二、照明設計步驟

照明設計是一個實現照明空間照明要求的過程,通常可按以下步驟進行:(1)明確設計要求。照明設計首先要了解用戶的設計意圖與要求,收集有關資料;例如要了解照明空間的大小、結構布局、功能要求、使用性質與環境,投資水平等,勾畫總體構想,完成整體方案;(2)確定照度標準。國家有關標準對不同用途的照明空間的照度有具體要求,設計時要根據設計要求,參考國家有關標準,選擇滿足國家標準規定的照度范圍,再根據投資水平等因素,選樣合適的照度標準;(3)確定照明方式。根據照明空間的照度標準,在一般照明、分區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及混合照明四種方式中,選擇合適的照明方式;(4)光源與燈具選擇。根據照明空間的功能要求,考慮節能要求,選擇高效的光源與燈具:考慮環境與使用功能要求,選擇具有與之相適宜的顯色指數、色溫的光源。選擇滿足安全防護,防觸電要求的燈具;考慮美觀裝飾性的要求,選擇與環境比調的燈具;考慮建筑的結構與平面,確定燈具的安裝方式和布局;(5)方案比較。對較大的照明工程設計,通常還要對照明設計方案的技術和經濟性能指標進行論證,并對多個方案進行比較,從中選擇最佳方案,滿足經濟性的要求;(6)照明供配電設計。根據照度要求,確定光源所需的電功率,并進行照明負荷計算,按照明種類的供電可靠性要求,根據供配電系統的設計原則與要求,完成照明供配電設計。

三、照明電氣設計的任務及應注意的問題

照明電氣設計的任務是根據照明計算得出的照明負荷電功率,考慮實際的建筑平面,進行照明負荷計算,在此基礎上,完成照明負荷的供配電設計。

1.照明電氣設計的基本內容。照明電氣設計一般包括以下內容:(1)正確選擇供電電壓、配電方式,保證照明設備安全和照明質最;(2)進行照明負荷計算.求各照明配電回路的計算負荷;(3)選擇合理、方便的供電控制方式,滿足系統運行管理、維護、節能要求;選擇安全、合理的保護方式.確保人身和設備的電氣安全;(4)選擇照明控制設備、保護設備的種類、規格、型號,選擇照明配電回路導線規格、截面,確定照明供配電線路的布設方式;(5)以施工圖形式表達設計內容,包括照明平面圖、照明系統圖、照明控制圖、施工安裝圖和必要的剖面圖、必要的文字說明等;并編制照明供配電系統中所采用的設備和材料的清單及成本預算。

2.照明電氣設計應主要的問題。照明電氣設計應滿足供配電設計的規范與標準的要求,在進行照明電氣設計時,還應注意以下問題:(1)供電電壓要求。一般照明光源的電源電壓應采用220V,1500W以上的高強度氣體放電燈的光源的電源電壓應采用380V

,照明設備的端電壓偏移一般不應超過±5%的額定電壓,特殊情況和應急照明的電壓偏移范圍為中±5%~±10%。(2)配電設計要求。照明配電宜采用放射式和樹千式結合的網絡結構;應急照明供電應滿足二級或一級用電負荷的要求。三相配電干線的各相負荷宜分配平衡,最大相負荷不宜超過三相平均負荷的115%,最小相負荷不宜小于三相平均負荷的85%。(3)照明配電系統的導線選擇要求。照明配電線路的干線和分支線應采用銅芯絕緣電線或電纜,分支線截面不應小于1.5mm2,接地線截面應符合現行的國家標準和規范的有關規定。照明配電線路應按負荷計算電流和電光源的允許電壓值選擇導體截面面積。主要為氣體放電光源供電的三相照明配電回路的中性線截面應滿足不平衡電流及諧波電流的要求,且不應小于相線截面。(4)照明配電回路的控制要求。節能是貫穿供配電設計的主題,照明配電回路系統的控制除滿足正常運行的要求外,還要考慮節能運行和管理的要求,充分利用自然光,用定時開關、節能開關等控制照明配電回路。公共建筑和工業建筑的走廊,樓梯間、門廳等公共場所的照明,宜采用集中控制,并按建筑的使用條件和天然采光條件采取分區、分組控制措施;居住建筑有天然采光的樓梯間、走道的照明,除應急照明外。宜采用節能自熄開關。旅館的客房應設置節能控制型總開關。體育館、影劇院等公共場所的照明應采用集中控制方式,井具有按需要采取調光或降低照度的控制措施。對氣體放電光源應帶電容補償器,以有效地減少線路上電能損耗,為氣體放電光源供電的線路的功率因數不應低于0.9。

四、結語

結合筆者對于照明設計實踐經驗,通過分析照明設計要求,提出照明設計中應當重點考慮眩光要求、能耗要求等。為了達到這些照明設計要求,提出合理有效的照明設計分析,以及設計要點,從而提高照明設計質量。

參考文獻:

[1]劉光輝.關于照明設計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建筑電氣,2007,28(07).

第5篇:建筑設計的要求范文

【關鍵詞】房屋,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要求

中圖分類號:TU3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由于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社會需求不斷增多,使得建筑的高度不斷加高,形態愈加復雜,建筑結構中抗震設計也趨于多樣化。我國作為一個多震國家,結構設計中應注重抗震設計,良好的抗震設計和抗震措施至關重要。抗震設計中,要進行地基基礎的抗震設計。抗震構造措施是結構設計的重要內容。針對房屋建筑結構中的抗震設計要求,進行結構抗震設計和抗震措施,在結構設計與建筑施工中,應熟悉各種結構設計的抗震構造措施。

二.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基本要求

地震作用越大,房屋抗震要求越高。不同設防烈度和場地上,結構的實際抗震能力會有差別,結構可能進入彈塑性狀態的程度不同。震害表明,未經抗震設計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在7度區只有個別構件破壞,8度、9度破壞增多,因此,對不同設防烈度和場地可以有明顯差別。結構的抗震能力主要取決于主要抗側力構件的性能,主、次要抗側力構件的要求可以有區別。如框架結構中的框架與框架――抗震墻結構中的框架應有所不同。房屋越高,地震反應越大,其抗震要求越高。綜合考慮地震作用,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等因素劃分抗震等級進行抗震設計,可以對同一設防烈度的不同高度的房屋采用不同抗震等級設計;對同一建筑物中結構部分采用不同抗震等級。

三.影響建筑抗震的因素分析

1.建筑抗震取決于所選取建筑結構形式

為實現“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目標,新版《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中取消了磚混內框架結構,提高了磚混結構建筑的設計要求。目前普遍使用的框架-剪力墻結構、剪力墻結構、框架結構三種結構形式中,框架-剪力墻結構的抗震性能最為突出,剪力墻次之。單純的框架結構造價雖然抗震性能不如前兩種,但其造價較低,施工技術成熟,是目前最為常見的結構形式。根據建筑當地的實際情況,結合建筑的使用功能,選取合適的結構形式,對于建筑抗震意義重大。

2.建筑抗震取決于適宜的抗震措施

在場地類型不同的情況下,抗震措施主要由建筑的不同等級決定。在確定建筑等級及場地類型之后,將先進的抗震理念和系統的分析計算納入到抗震措施設計中,即可改善建筑抗震設計,提高建筑抗震效果。

3.影響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因素

房屋建筑抗震性能取決于場地選擇、施工質量等其他因素。建筑工程場地選擇不當等造成施工質量下降,這些因素都可能對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造成重要影響。選擇建好的工程場地、加強施工質量監督,對于提高建筑抗震性能是十分必要的。

四.建筑抗震設計具體分析

抗震設計的重要基本要求就是要確保房屋基礎構造的延性設計要求得以保證,能夠在建筑結構延性問題上設立多道防線,以此才能避免建筑結構脆性過大造成的構造強度失衡、失控的現象發生,從而影響其抗震性能及成果。因此,這就需要做好以下幾點把握。

1.周全考慮房屋建筑選址問題在房屋工程項目立項之初,就要周全考慮好能夠發揮抗震成果的選址問題,如健全周到考慮好土體結構、地質、地貌等問題,并要預測分析地震活動發生時建筑構造的承受能力,且要記錄相關技術資料檔案中,待實地考證時能夠綜合評價。此外,還要避開影響建筑構造抗震效果發揮的不利區域、地段等,當避無可避時應當立足實際采取合理控制措施

2.加強建筑構造規劃研究

由于地震發生時建筑結構本身會發生應力過于集中、突破塑性變形彈性極限等的可能,進而形成結構抗震薄弱部分。因此,建筑構造設計應能保證建筑結構延性、安全度、以及選取合適的建筑平面、剖面進行設計,既要保證建筑結構強度穩定,又能避免建筑脆性過大而延性過小的負面現象發生。

3.保證地基與基礎設計要求當房屋項目工程的地基土體為粘性土、軟土、液化土、以及不均勻沉降土時,應當評估好地基的基礎沉降是否在預控范疇之內,是否發生嚴重不規則沉降現象,從而才能有針對性的采取防控措施。

4.滿足建筑構造體系設計要求

抗震性能價值體現是建筑構造體系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構造設計上就要綜合分析、周全考慮、能夠統籌把握好各項綜合因素。如考慮好抗震防御等級、抗震強度控制指標、項目建設場地、以及基礎地基處理、供應材料的質量體系要求、現有技術規模等問題。

5.確保建筑構造的構件要求

(一)房屋建筑工程的結構基礎構件設計應當滿足相關規程標準、要求,如混凝土的圈梁、構造柱、芯柱、或者配筋砌體等的質量建設體系要求就必須能夠保證。

(二)要保證混凝土結構合理設計,在建筑的具體結構構件應能具備尺寸合理、縱向承重鋼筋及箍筋的強度達到設計標準,目的是控制剪切破壞先于彎曲破壞發生的可能,以及防止鋼筋屈服而引起的構件塑性變形遭受破壞發生。

(三)鋼結構建筑施工時能夠保證其構件尺寸、規格、數量合理,進而才能避免整體構造抗震成果發揮不利、結構失穩的現象發生。最后,還要周全考慮好建筑構造構件之間的鏈接、銜接性的體現,控制好構件節點的穩定性,保證其在地震發生時的塑性破壞能夠晚于其他結構構件,進而才能增強建筑結構的整體穩定性與安全度。

五.建筑結構設計抗震關鍵措施和設計方法

1.建筑結構抗震措施要點

(一)房屋建筑結構設計要從建筑的全局出發,全面考慮各種建筑部位的功能,在此基礎上,科學設計每個部分的構件,保證每個部件之間的契合,促使每個部件或者是若干部件組合起來可以完成某一特定的設計要求,滿足一定的現實需求,同時,通過抗震設計,使得每個構件都可以具有相應的承載力,當地震來襲,每個構件都可以有著一定的次序先后破會,整體組合構件將會有著更強大的承載力和柔性,從而延緩地震破壞的速度,消耗爆發的能量。增強建筑的整體抗震能力。

(二)要嚴格選擇地基選址,地基選址是進行建筑結構設計的基礎,因此,在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要科學避開山嘴,山包,陡坡,河流等不利因素,要本著堅硬,牢固,平坦,開闊的選址原則。親身實地,利用先進技術設備,進行地質勘探,山石水土監測,并取樣論證,科學嚴謹分析。力求使得整個地基牢固可靠,地質穩定無滲漏,無坍塌,無暗河,無熔巖,無火山……從而保證整個地基不會因為承載而發生小范圍的坍塌。影響到整體承載能力和抗震能力設計。

(三)采用合理的建筑平立面。建筑物的動力性能基本上取決于其建筑布局和結構布置。建筑布局簡單合理,結構布置符合抗震原則,通過無數次的實驗表明,簡單、規則、對稱的建筑結構抗震能力強,對延緩地震烈度范圍延伸,消耗地震的能量,減少地震對整體結構的破壞,而且,對稱結構容易準確計算其地震反應。

(四)選擇合理的結構形式。抗震結構體系是抗震設計應考慮的關鍵問題。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不同結構的抗震結構體系的承載力受到抗震設防烈度、建筑高度、場地條件以及建筑材料、施工條件、經濟條件等多種條件的影響,因此房建結構抗震設計要綜合考慮,做到科學選擇,嚴謹設計。

(五)結構良好的延性有助于減小地震作用,吸收與耗散地震能量,避免結構倒塌。因此,結構設計應力求避免構件的剪切破壞,爭取更多的構件實現彎曲破壞。

六.結束語

因為涉及到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問題,建筑物的抗震問題是目前建筑結構設計界討論比較多的話題之一。因此,我們在對建筑物進行結構設計的時候,必須把房屋建筑結構中的抗震設計要求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并采取適當的措施,盡量避免地震對建筑物的損壞,為保障人民的生命及財產作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戴國瑩.建筑結構基于性能要求的抗震措施初探[J].建筑結構,2011,(08)

[2]吳智,李貴男,段壯志.民房建筑結構抗震能力分析與抗震措施探討[J].山西建筑,2012(10).

[3]高利學.淺談高層建筑的抗震設計與抗震結構[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03)

[4]黃星敏.房屋震害影響因素分析及應對措施[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0,(2)

第6篇:建筑設計的要求范文

關鍵詞:建筑施工;電氣安裝;質量管理

Abstract: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building intelligent,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an increasingly complex system of electrical equipment, give the install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a higher update reques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nstallation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Key words: construction; electrical install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S972.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電氣施工質量規范較多,施工及監控人員要結合工程實際,邊干邊學,牢記規范。在工作中,一定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仔細認真,不怕麻煩,深入現場,與土建工程密切配合,始終把材料設備質量的監控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全過程,嚴禁偽劣產品用于工程,嚴格質量管理,才能保證工程按期完成,保證電氣施工工程的安全可靠,保證建筑整體運行的先進性和穩定性。

一、主要設備安裝(一)遠程處理機的安裝樓宇自動控制系統與各可重構處理單元RPU之間的通信是透明的,可利用同一線路不同的RPU完成同一個控制系統。一般而言,建筑電氣設備自動化系統大量監控的是空調機組,所以將RPU布置在機房之中或附近,把空調機組控制系統使用后剩余的輸入輸出接口用于連接附近的水流量計、水位信號、照明控制等。為了日后的發展,RPU的接口要留出20%~30%為宜。(二)建筑電氣設備自動化系統的布線在建筑電氣設備自動化系統進行布線時,要注意某些線路需要專門的導線,如通信線路、溫度濕度傳感器線路、水位浮子開關線路、流量計線路等,它們一般需要屏蔽線,或者由制造商提供專門的導線。電源線與信號、控制電纜應分槽、分管敷設;數據顯示通道(DDC)、計算機、網絡控制器、網關等電子設備的工作接地應連在其他弱電工程共用的單獨的接地干線上。智能建筑中安裝有大量的電子設備,這些設備分屬于不同的系統,由于這些設備工作頻率、抗干擾能力和功能等都不相同,對接地的要求也不同。(三)輸入設備的安裝輸入設備應安裝在能正確反映其性能的位置,便于調試和維護的地方。不同類型的傳感器應按設計、產品的要求和現場實際情況確定其位置:水管型溫度傳感器、蒸汽壓力傳感器、水流開關、水管流量計不宜安裝在管道焊縫及其邊緣上開孔焊接;風管型濕度傳感器、室內溫度傳感器、風汽壓力傳感器、空氣質量傳感器應避開蒸汽放空口及出風口處;(是不是少字?)管型溫度傳感器、水管型壓力傳感器、蒸汽壓力傳感器、水流開關的安裝應與工藝管道安裝同時進行;風管壓力、溫度、濕度、空氣質量、空氣速度、壓差開關的安裝應在風管保溫完成后進行。(四)輸出設備的安裝風閥箭頭、電動閥門的箭頭應與風門、電動閥門的開閉和水流方向一致;安裝前宜進行模擬動作;電動閥門的口徑與管道口徑不一致時,應采取漸縮管件,但閥門口徑一般不應低于管道口徑二個檔次,并應經計算確定滿足設計要求;電動與電磁調節閥一般安裝在回水管上。(五)其它設備的安裝建筑電氣設備自動化系統的監控是由電腦按照編制好的程序進行的,設計工程大大簡化,不需要各種設備的電氣聯鎖控制調節原理圖等,只需要簡單的監控原理圖就可以滿足要求。但設計人員必須編制較為詳細的監控說明軟件,還要向制造商提供各測量元件、控制器使用的條件清單(如管道規格、流體名稱、壓力、溫度、流量等),以便制造商選用各種元件規格。安裝人員根據圖紙及提供的主要元件的規格和數量進行組裝。

二、安裝要求由于電氣工程專業性強,在工程時間緊、作業面寬、工程繁雜、質量要求高的情況下,若不分輕重緩急,勢必造成人、財、物的浪費。在管理過程中,應認真學習,因地制宜,總結經驗,分析工程實際情況,抓住工程中的關鍵環節,處理解決關鍵性質量問題。(一)配電裝置的安裝要求配電裝置是電氣工程的核,它如同人的心臟,一旦出了毛病,人員和設備就無法正常工作,造成供電可靠性下降。為此,對配電裝置從設備進貨到安裝調試,者隈毫不放松,嚴格按圖施工和按標準、規范驗收。大樓內變壓器、高壓開關柜、低壓開關柜等設備都比較先進,其生產廠家一般較具規模,按常理是不會出現技術問題。但是,在實際工程施工中,認真檢查,常常會發現低壓開關柜內回路開關與設計不符、供貨的開關大小滿足不了要求等現象,造成人員和設備的安全事故。在質量管理過程中應仔細檢查,核對圖紙,消除事故隱患。(二)電力電纜的安裝要求電纜是輸送電能的載體,若質量不高,就會造成火災等事故的頻繁發生。工程中使用的電纜絕大多數是沿豎井、橋架和溝道鋪設,電纜集中、數量多,規格4mm2~240mm2的三芯至五芯電力電纜不等,如不嚴格審查,就會出現施工混亂、電纜型號錯誤,造成運行中電纜過熱、發生安全事故。(三)配電箱的安裝要求配電箱是電力負荷的現場直接控制器。要使電氣工程中的動力、照明負荷能正常工作,配電箱內元器件的工作性能至關重要。工程中配電箱元器件型號復雜、數量多,部分配電箱包含樓宇、消防等弱電專業的設備,電氣系統涉及各個專業且各專業又有自己的特點,在設計中受各專業干擾的情況較多,造成設計修改增加,配電箱內的設備和回路修改多。若施工單位在訂貨時只按施工圖訂貨而忽視修改,在安裝時只顧設備安裝而不仔細進行技術審核,就滿足不了有關專業功能的要求。施工單位應對現場的配電箱按設計修改通知單逐一核對,糾正開關容量偏大或偏小、回路數不夠的錯誤。電氣設備的上下級容量配合是相當嚴格的,若不符合技術要求,勢必造成系統運行不穩定、供電可靠性差,埋下事故的隱患。

三、嚴格質量管理電氣施工安裝中,管理人員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和專業能力,才能做好質量的監控。(一)認真閱圖是做好質量管理的前提圖紙是施工的前提和依據,只有詳細核對圖紙,對工程中各系統做到心中有數,才能發現問題和糾正錯誤,做到對工程質量的預控。電氣工程系統設備先進、管線繁瑣,在電氣施工前的各階段,都要仔細地審圖和校圖,特別是對每一份設計修改通知單,都要認真核對,逐一描繪到藍圖上。只有這樣地修改藍圖,監控工程質量,才能糾正錯誤,保證電氣系統的安全、可靠。(二)熟悉規范,嚴格質量管理電氣施工質量規范條框較多,質量管理人員要結合衛隉實際,一邊施工一邊學標準,不斷積累,牢記規范條例。在工作中,一定要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仔細認真,不怕麻煩,深入現場,嚴格質量管理。材料的質量是施工質量好壞的關鍵,要始終把材料質量的管理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全過程。只有嚴禁偽劣產品用于工程,才能保證電氣施工的工程質量。(三)實現質量目標的預控質量目標是優質工程,如何具體來實現呢?我們認為:甲方、監理、施工管理人員首先必須分清工程中的重點環節,在電氣工程施工質量管理中,應明確關鍵,制訂措施,根據規范對工程質量預控。其次,監控好重點環節但也不能放松其它環節的控制,這樣才能達到對整個系統工程的質量監控。電氣工程除了材料的自身質量保證外,也要保證系統的功能。在知識經濟、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先進的設備不斷出現,功能不斷增強,而同一產品,功能的差異往往造成價格的明顯不同。所以,在質量管理中,一定要根據合同仔細推敲,嚴格管理,實現系統應具備的功能。

第7篇:建筑設計的要求范文

每一個學習建筑學的學生或者建筑設計師都離不開對建筑設計規范的學習。建筑設計規范既包括總體的設計理念,還包括著各個工種和各個建筑設計、實施、驗收等各個環節。建筑設計規范作為要求建筑設計師遵守最基本設計的一種手段,被許多初進建筑設計行業的設計師來說視為一種“鐐銬”,被建筑設計規范限制而無法發揮自己天馬行空的設計想像。建筑設計規范如同公司章程一般是建筑設計的規章制度和行為規范,這些“強制性”條文涵蓋了建筑設計的各個方面,難以完全掌握,所以被許多教育者和學習者所忽略,成為課本上的條文和所謂的設計靈感的枷鎖。實際上,建筑設計規范才應是貫穿建筑設計的人類經驗結晶和智慧所在。

一、建筑設計規范是靈感開花的土壤

在我一開始從事建筑設計這一行業時,我也曾經迷茫,為什么存在那么多建筑設計規范,限制了我的設計想法。很多大學里學習建筑設計的同學也是一樣,老師教的建筑設計規范都被看成了無所謂的條條框框,交上去的作業都注重設計的獨特、絢麗、多功能性,嫌棄建筑設計規范麻煩、無趣,卻沒有貫徹注重過建筑設計規范。很多年的今天,我的設計在一次次被建筑設計規范否定時,我才明白建筑設計規范才是建筑設計的靈魂和土壤,如今我再回頭看這些所謂“鐐銬”、“權威”的建筑設計規范,感覺就是如魚得水。我國從《周禮?考工記》便有了最早的建筑設計規范,北宋的《營造法式》系統完整的說明了古代的建筑設計規范,最出名的是古羅馬維特魯威著的《建筑十書》。從古至今都離不開建筑設計規范對設計師的“強制性”要求,脫離了建筑設計規范的建筑設計只能是紙上談兵,沒有嚴格的合理性和規范性,尤其在消防等限定方面,更是脆弱不堪。

不遵守建筑設計規范設計出來建筑只能是理想,永遠達不到現實。建筑設計規范之所以稱之為規范,就是前人無數的經驗總結,是建設一個合格的建筑的必要條件。包括整體性設計原則,要求綜合考慮一個建筑物的協調統一,不能單方面考慮一部分的設計;聯系性設計原則,要求建筑設計各方面要彼此聯系;動態性設計原則,要求對建筑各方面的未來發展趨勢和時展規律相結合;有序性設計原則,要求建筑分清楚高低次序;最優化設計原則要求各部分整合后達到最優等等。這些原則、規范都是經驗教訓,是在創作一個優秀的建筑設計時靈感開花的土壤。

二、建筑設計規范是設計師肩負的責任

建筑設計師肩負的是一棟建筑是否對其使用者安全的社會責任。在實際的建筑建設中,為了減少投入成本,加快建筑建設速度,往往出現鉆法律的空子,只是擦邊的滿足建筑設計規范而沒有真正達到建筑設計規范。導致建筑物出現各種安全隱患。我們應該從建筑教育入手,讓建筑設計師們從心里認識到自己的設計肩負著的不僅僅是社會責任還有法律責任。

曾經一個酒店在建造下水管道時偷工減料,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考慮使用者的麻煩,設計的排水管道沒有達到足夠的標準管道寬度,減少了建筑設計規范中管道的寬度。剛開始使用上沒有出現問題,新穎的建筑外表還得到了一致好評,使該酒店成為了標志性建筑,吸引了大量顧客。但是有一天,所有的房間都注滿了客戶,巧合的是幾乎所有的住戶都在同一個時間段洗澡。結果可想而知,下水道寬度不符合建筑設計規范,污水排除速度慢于污水產生速度,導致全都堵在住戶的洗手間內,給該酒店帶來了十分負面的影響。所以,一個建筑設計在很小的地方沒有遵守建筑設計規范,就可能造成很大的問題,小到使用者使用不便,大到建筑物成為“樓脆脆”,“豆腐渣”。當我主設計的樓出現什么事故時,我都會很緊張的翻看建筑設計圖,看看自己的設計是否存在著問題,是否符合建筑設計規范,這樣才能做到安心。因此,遵守建筑設計規范的設計,才能承擔起作為一個建筑設計師的責任

三、靈活運用建筑設計規范

當然,時代是不斷進步的,有的建筑設計規范跟不上時代的腳步顯得多余和古板,在面對地域不同時,有些建筑設計規范也有很多可以商討的地方。這時候,我們不能直接摒棄部分有問題建筑設計規范,而是對建筑設計規范進行靈活運用。例如在一項工程中投資可達到8%的消防設計,必須由當地消防進行審核消防方面的設計圖,學校的走廊不適宜做成封閉性的樓梯間,不應該加設防火門,而且加設防火門反而影響學生逃離和火災撲救,防火門也可能因為學生好奇而傷害到學生。所以不加設防火門未做成封閉空間這一看似違背建筑設計規范的設計反而是正確的設計。這時候,我們就需要與消防部門進行溝通,建筑設計規范考慮的是北方的學生樓道,北方教學樓多為玻璃封閉樓道,而南方多為開闊不封閉樓道,不適宜根據建筑設計規范中建防火門,所以這時就要按照地域的不同,執行不同的建筑設計規范,靈活的運用建筑設計規范。

第8篇:建筑設計的要求范文

建筑設計產品的基礎是設計質量,好的設計質量可以拓展設計產品的市場,提高設計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建筑設計質量的評價標準并不固定,設計質量規范、標準和流程僅僅是個范圍。建筑設計融入了科學技術、藝術創作,不能采用固定不變的模式和方式進行,所以建筑設計具有一定的可變性。建筑設計的優劣,可以說是目標范圍的界定,設計規范、流程和標準是建筑設計合格的底線。建筑設計是在設計過程中選優的過程,需要對建設設計進行不斷完善。因此,建筑設計過程的質量控制和管理是十分值得重視的。建筑設計質量控制和管理,在于強化設計的全程管理,屬于動態管理過程。全程質量管理屬于動態管理過程,縮短設計時間,提高經濟效率。全程質量控制實現部分到整體、普遍到重點、圖紙到實施,實現設計的細化。因此,建筑設計過程的質量控制和管理,屬于積極、主動的動態管理過程。

2.完善質量控制和管理保證體系

2.1建立法人為主的組織機構

監督組織由法人和專家組成,實現對建筑設計的全方位管理和控制。質量檢查組織由質檢員進行項目檢查,保證每項項目的質量。法人和專家可以提高建筑設計的質量,其中法人對質量進行控制,專家對建筑設計進行經濟化和制度化。

2.2健全可操作的規章制度

規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第一,規章制度要符合實際情況,具有具體性、詳細性,特別是可操作。規章制度還具有經常性、檢查性,保證預定目標的實現。第二,規章制度要量化,可以對各個部門進行分門別類,按項打分。第三,設計人員要規范行為,具有很強的原則性。設計人員行為的規范可以保證建設設計的質量。第四,跟蹤服務,及時獲得反饋信息,并對反饋信息進行處理。第五,做好事前的具體計劃,采取適當的事中控制,評價適合的設計效果。

3.建筑設計質量控制和管理的運作

建筑設計質量控制和管理目的不僅是保證產品的合格,滿足設計標準,更重要是完善建筑設計標準。在建筑設計質量控制和管理前,選擇合適的方法和手段,進行設計計劃、設計分工、設計作品、部分設計和整體設計。

(1)設計人員定崗、定職以后,需要對設計人員進行思想教育,發揮設計人員的個人才能。這樣使得每個設計人員都具有進取心,思想中具有市場競爭意識,實現人員的優化組合。

(2)對每一個項目進行質量控制和管理,識別項目中起著決定作用的關鍵點。例如,建筑設計方案、建設設計圖紙、建設設計預算等,都是建筑設計中既具有影響性,又具有決定性的控制點。

(3)建筑設計的統籌安排。建筑設計的各個專業和內部程序不同,必須進場周密的安排。建筑設計周密安排使得各個專業內部密切聯系,防止出現嚴重差錯,縮短設計時間,提高設計效率。

(4)隨時制定項目創新計劃。在建筑設計運行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必須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建筑設計具有較高的設計目標,才能保證優質的建筑設計產品。

(5)建筑設計實現精品化、集約化和信息化。建筑設計者向國外發達國家學習,學習國外先進的理念、經驗,設計出具有創新性的精品。

(6)建筑設計者要提高自身素質和設計水平,給設計對象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使得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能夠獨立進行設計。

(7)制定高質量的設計目標,劃定最低的標準,將定性的設計要求轉變成定量的設計要求,明確建筑設計的可操作性。

(8)建筑設計方案的質量控制和管理。建筑設計方案對于設計項目來說,顯得十分重要。建筑設計方案既為評選好的方案奠定基礎,又能為保證建筑設計的順利進行。選定建筑設計方案以后,對其進行質量控制和管理,保證設計方案的正常實施。建筑設計質量控制和管理可以打破傳統的設計模式,實施設計質量的動態管理。設計質量動態管理可以實現對設計質量的控制,明確建筑設計目標,實現設計質量管理。

4.建筑設計運行系統與過程的質量控制和管理

建設設計運行系統可以保證各個部分進行一體化運行,并對建筑設計整個過程進行控制。建筑設計系統運行的前提是明確各個控制點,實現各個部分的正常運行。因此,建筑設計運行系統貫徹建筑設計的全過程,并對各個部分進行控制和管理。很多人認為建筑設計符合質量標準、滿足質量規范、按照質量要求就可以,但是這樣的建筑設計不屬于精品建筑設計。建筑設計的創作意識包括科學技術和藝術創新,所以提倡建筑設計質量控制和管理時一個較高的奮斗目標。建設設計適用范圍比較廣泛,所以建筑設計質量控制和管理不能嚴格按照標準、規范進行評價,而是應該在一個范圍內進行評價。建筑設計方案有幾個,但是最好的建筑設計方案只有一個。一般來說,建筑設計需要依據設計環境,設計者靈感和設計理念,所以建設設計產品需要幾周、幾年的時間,而建筑設計方案的實施需要更長的時間進行。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對建筑設計過程進行質量控制和管理,并選擇最優的建筑設計方案,選取最短的設計路徑,體現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利用現代設計工具去實現設計目標。在建筑設計過程中,現代技術、現代技術和現代情報顯得非常重要,不能憑借建筑設計質量合格要求,也不能完全按照建筑設計規范、設計條文進行建筑設計,而要按照現代建設設計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

第9篇:建筑設計的要求范文

關鍵字:生態建筑協調發展方向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highly development pace, construction industry becomes more and more strong, and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field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modern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should be evaluated from a new perspective. Construction is a basic construction projec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cess, to gradually make the ecological factors into account, the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focus to make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nto ecological. Then they would be the construction and natural balance,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s the consideration factors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propulsion.

Keyword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0 引言

生態建筑是兼顧環境保護的建筑工程,隨著當代建筑的逐步興起,建筑對環境的考慮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不僅關系到建筑質量問題,同時是對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的保護和改善,除此之外,生態建筑理念涉及到對一些能源的節約利用和可持續能源的應用等等方面,是從生態與建筑協調發展的方面來進行建筑設計的。那么隨著建筑業對環境的一系列問題來看,生態理念的引入已經變得尤為重要,在建筑設計中,如何兼顧人與自然環境和經濟效益的平衡是建筑設計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1 生態建筑設計原則

生態建筑是區別于傳統建筑的建筑項目,生態建筑更注重于從生態的角度對建筑進行設計,把環境保護、資源集約、協調發展的理念充分注入到建筑的過程中。生態建筑設計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從生態學的角度,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建筑模式,是生態理論與建筑學融合的產物。

1.1 資源節約原則

生態建筑設計中采用一些先進的建筑學相關的技術,采用一些可再生能源進行利用,降低了資源的消耗,做到了資源的集約化,達到了資源的可再生要求。同時建筑設計中的生態理念還可以充分利用設計中的技術手段來實現建筑的采光性能和保溫效果的提升,這些技術手段的應用都是從資源節約的條件出發,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比如光能和熱能,從而可以節省資源的同時,降低對環境的污染。這是生態理念的成功之處。隨著當今社會的迅猛發展,資源的匱乏已經變得日益明顯,資源短缺的狀態逐步惡化,那么針對資源利用的現狀,就要不斷從能源節約與開發的角度,創新新的能源,使能源的儲備逐步豐富起來。在生態建筑設計中,要遵循能源節約和合理利用的原則,實現建筑的健康發展。要從生態的角度出發,對建筑做出合理設計,在材料的使用上要兼顧環境和建筑效益,對材料做出處理,確保材料應用的安全性,為建筑的可行。

1.2 以人為本原則

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日漸成熟,建筑的質量越來越受到重視。建筑設計針對的是人,那么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要把服務對象作為首要對象,從生態的角度把人與建筑和諧發展作為主要依據。人是建筑發揮效用的主體,人的感受是建筑質量最關鍵的評價因素,所以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以人為本的原則,把以人為本作為建筑設計的理念,從人的感知出發,完善建筑設計中的漏洞,使建筑設計更好的服務于人、發揮建筑本身的效用。人是社會的主體,那么在生態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要努力為最終使用者創造舒適并且安全健康的場所,這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的要求。那么基于建筑設計提升的方面,生態理念就要充分發揮其作用。

1.3 整體性原則

建筑不是簡單的建筑物的堆疊,那么在建筑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建筑的效用和整體性的城市藍圖,使建筑在發揮自身作用的同時形成一種城市景觀,這是建筑設計中要考慮的問題,也就是建筑設計的整體性原則。在生態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整體性原則仍是建筑設計中要充分考慮的,整體性要求建筑的落成于周圍的環境、文化特色和其他建筑協調配合,給人一種舒適的視覺享受,這是符合建筑發展要求的。所以在生態建筑設計過程中,要從整體性出發,把建筑規劃同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結合起來,設計符合情境的建筑群體,使建筑設計真正體現一種藝術的美感。

2 生態建筑設計發展方向

生態建筑設計是一種廣泛應用的理念,在現實的建筑設計過程中,生態角度的考慮已經有了初步的顯現,但是針對生態理念在建筑設計方面的深化,還有待提高。所以,針對生態建筑設計中,要更多的考慮技術的應用和環境如何協調發展,從而提高建筑的效用

2.1 積極采用新技術

隨著對建筑要求的普遍提高,在建筑設計方面要統籌考慮綜合評價材料和技術的效力和效果。在生態建筑設計理念的指導下,要不斷加大新技術的應用,積極吸取國外先進的技術手段,彌補國內建筑方面的發展桎梏,要不斷從能源充分利用和發展的角度,把節能環保技術積極應用到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提高生態建筑的效用,同時要積極創新新技術,使技術發展更能滿足對建筑日益增長的要求上。除此之外,要注重生態建筑中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技術手段使建筑設計做到科學合理,并兼顧環境和人的客主觀因素。生態建筑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新技術的開發,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技術的開發必然能帶來效益的提升,而技術的借鑒只能產生輔助作用,所以在生態建筑設計的要求下,要加大技術的應用和開發。

2.2 努力做好環保衛士

生態建筑設計中,要求把環境保護作為主要的方面,從而改善環境由于建筑產生的負面影響。所以,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要把環境保護的理念深入到建筑設計的過程中,使建筑設計的環保意識不僅僅局限于口號,要真正的發揮環境保護的作用,改善建筑的現狀。所以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要從生態角度出發,把生態設計理念作為建筑設計方面的依據,努力做好環保衛士,這是建筑設計中要始終遵循的理念。由此,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建筑的用地,要避開生態區域,保護植被面積,同時在材料的應用上,要多應用可再生的能源或者無污染替代能源,使建筑設計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這是順應時代要求的做法。

2.3 充分創造美的景觀

生態建筑設計要求建筑不僅僅起到一個場所的作用,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要把建筑做出藝術,這是兼顧人的需求的生態理念,是符合生態學要求的。所以在生態建筑的設計過程中,要注重設計整體的協調性,充分創造出建筑的美感,使建筑額外的增值效益凸現出來。

3 結語

隨著經濟的不斷進步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對建筑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更多的是注重建筑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方面,那么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就要深化生態建筑設計理念,把人、自然和建筑經濟效益緊密結合起來,做到三者的協調發展,同時實現建筑的可持續發展,使建筑真正的發揮其效用。針對建筑業發展的現狀,要提高建筑設計生態理念的深化,從生態學的角度考慮建筑的評價和研究,使建筑真正服務于人這一主體,并給服務主體以美的享受,這是建筑發展的最終目的。那么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就要逐步做好生態建筑設計的發展,爭取對建筑的完善給出新的視角,創造更好的效益。

參考文獻

[1]張強.生態建筑設計原則及相關對策[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2,(01):185-186.

[2]莫陽武.淺談生態建筑設計[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08):173-174.

[3]沈杰.淺談建筑設計與生態環境的融合[J].能源與節能,2012,(04):27-29.

丰满少妇人妻无码超清|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av毛片| 黑人猛挺进小莹的体内视频|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水蜜桃色314在线观看| 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 激情偷乱人伦小说视频在线| 99热视热频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 又白又嫩毛又多15p| 人妻互换精品一区二区| 99精品久久99久久久久| 久久人人超碰精品caoporen|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 妺妺窝人体色www婷婷| 激情综合五月| 无遮无挡爽爽免费视频| 日本高清成本人视频一区| 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婷婷| 波多野结衣乳巨码无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亚洲美女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第一福利精品500在线导航| 国产大陆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中文字幕 | 国精产品999一区二区三区有限| 成人激情四射网| 激情综合激情| 91精品网站| 日本一区二区国产高清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久电影院| 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 日韩av不卡一二三区| 亚洲一线二线三线写真| 中文字幕色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欧洲少妇性喷潮| 日本中文字幕不卡在线一区二区|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天天综合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