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心理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存在的問題
1、觀念落后,重視不夠。盡管國家和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件,對兒童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作了明確的規劃(原國家教委頒布的《學前兒童園工作規程》中就明確提出過“學前兒童園必須切實做好學前兒童生理和學前兒童心理衛生保健工作”),但其被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在具體的實踐中,人們的認識還存在著較大的誤差,即主觀上有高度重視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但在客觀上只是部分地實現了學前兒童物質條件和生理健康需要的滿足。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托兒所、學前兒童園的教師及學前兒童家長缺乏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知識。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分析和認識:(1)一些學前兒童教育工作者把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地用德育工作來代替,他們常常把學前兒童的心理問題片面歸為思想品德問題。需要引起我們關注的是,更多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被教育者認為是簡單的個人行為習慣,沒有從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來分析和引導。(2)部分學前兒童教育工作者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他們常常是借鑒中小學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和模式來進行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教育。沒有根據學前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與引導。
2、沒有形成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雖然我國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科研水平因為國家的重視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目前的狀況并不樂觀,從事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還很少。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現代學前兒童教育發展的歷史還非常短暫,尤其是專門針對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更為短暫,還不足以發展成為一個較為完善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同時,我國傳統的學前兒童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充當了一種保姆的角色,這在客觀上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很好地接受一些先進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這些原因直接影響到了我國學前兒童教育的現狀:無論是中等學前兒童教育學校,還是高等師范院校開設的有關學前教育的專業中,由于系統理論的缺乏而使我們培養出來的學前兒童教育工作者只能停留在一個較低層次的水平上。在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較高的理論要求與普遍的理論水平不高之間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具體體現為,各個學前兒童教育的專門機構(包括各種形式的學前兒童園、托兒所及相關的學前兒童教育實驗機構等)用于指導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都是一些內容分散、零亂、不能自成系統(大多穿插于其它內容中)的文章和書籍,甚至只是簡單地就近借鑒其它中小學或相鄰學科的經驗,其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3、學前兒童教育師資方面的問題。從事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學前兒童園教師,但是大多數學前兒童園教師的任職資格都不符合《教師資格條例》規定的學歷條件(幼師畢業以上)。由于缺乏扎實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他們常常對學前兒童心理表現出來的種種現象感到手足無措,不能對學前兒童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的矯治,也無法預見學前兒童心理可能出現的疾病并加以預防。
二、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樹立以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念
學前兒童教育應著眼于學前兒童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的培養,達成學前兒童體、德、智、勞、美的全面和諧發展。學前兒童不僅要有健壯的體魄,著重才藝的學習,還要發展生存的能力,樂于與人交往,行為統一和協調,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個能調整內在需要和外在壓力保持平衡狀態的健康心理。
2、形成一個有利于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人文環境系統
學前兒童的成長應該有一個有利于其發展的環境,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環境,主要是指以人際文化為主的人文環境。由于人文環境以“人”為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期待性與現實性、相互性與應答性,因此,作為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實施者——學前兒童教師和父母,與學前兒童的接觸最多、關系最為密切,首先自身得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其次,學前兒童教師和父母要把握好對學前兒童的期待尺度。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成長;不合理的期待(過高或片面的要求)則會導致學前兒童心理畸形發展。而且,學前兒童教師和父母對學前兒童的各種心理現象應及時地采取豐富多樣的應答措施,以預防學前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另外,間接的社會環境有時雖然與學前兒童不直接發生關系,但是它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影響也不容忽視。
3、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質,加強學前兒童教師培訓工作
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學前兒童的成長,教師是否具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將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學前兒童期是人格形成一個重要時期,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可塑性也較大。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會影響一批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在一個情緒不穩定教師所教的班級里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人數也較多。并且一個人在學前兒童期形成的性格特點將對他的一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提高幼教工作者的素質,促使他們在具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掌握學前兒童的教育方法、技巧,努力提高自己心理衛生方面的有關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衛生、心理咨詢、心理診斷、心理治療等知識,并將所學心理知識積極地運用到學前兒童教育工作中去,是一項迫切而重要的艱巨工作。另外,還應對學前兒童教師進行多種形式的有關心理健康知識的培訓。這不僅有利于學前兒童教師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而且還使他們能針對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更好地促使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地成長。
4、搭建學前兒童園與高校合作的橋梁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4-0087-02
一、引言
隨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不斷深化,城鄉之間差距不斷擴大,人口遷移流動日益頻繁。在該形勢下,大多數農村青壯年選擇先成家再去外地奮斗,由于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的存在,只能將年幼的孩子留在原流出地由他人代養或寄養,從而形成了我國目前一個龐大的特殊社會群體――留守兒童。在工業化與城市化相當發達的21世紀,一方面城市需要吸收更多的勞動力以滿足生產的需要,另一方面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又渴望享受美好的物質生活,導致“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不斷擴大。對于這樣一個被忽視和邊緣化的弱勢群體,他們正處于身體發育、人格形成和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而缺乏父母的關愛,使他們比同齡人群面臨更多的心理困境,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近幾年來,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也逐漸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本文基于該形勢,對揚州地區和寧夏地區的初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現今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合理的對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調查研究基本信息
1.研究對象。本文選取揚州市宜陵鎮一所農村中學與寧夏固原市一所城鎮中學隨機抽樣,共發放問卷280份,回收有效問卷256份,有效問卷率91%。其中揚州地區留守兒童共86人,非留守兒童87人;寧夏地區留守兒童11人,非留守兒童72人。可以看出揚州地區農村中學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所占比例相當,寧夏地區城鎮中學非留守兒童所占比例較大。
2.研究方法。本文以問卷調查法為主,基于樣本數據采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方法,輔之對比分析,以期從揚州地區和寧夏地區的比較中呈現出現今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內容涉及留守兒童年齡、性別、爸媽是否在外地工作以及在外地工作年限、自己由誰監護、回家的頻率等信息。
三、調查結果分析
1.被測試總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從被測試總體來看,一共256名學生參與調查,其中心理健康狀況正常者212人,占82.8%;心理健康有問題或異常者29人,占11.3%;心理健康有嚴重問題者15人,占5.9%。可見,兩個地區的中學生心理健康大體沒有問題,只存在少數的心理健康異常者。總體而言,被測對象在學習焦慮和沖動傾向方面檢出率均比較高,說明全國中學生在應試教育的機制下普遍有較大的學習壓力,并且得不到釋放從而產生焦慮,導致偶爾失去理智沖動傾向明顯。被測對象在其他問題的檢出率較為正常,說明兩個地區的學生在其他方面沒有顯著問題。
2.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對比。本次調查兩個地區留守兒童共計97人,非留守兒童共計159人。其中留守兒童中心理健康者80人,占82.5%;非留守兒童中心理健康者132人,占83%。從數據結果可知,雖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方面均狀況良好,但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嚴重的檢出率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這說明我國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值得關注。
3.揚州地區與寧夏地區留守兒童現狀的對比。本次測試中,揚州地區共抽取了173人,其中留守兒童86人;寧夏地區抽取83人,其中留守兒童11人。由于資源的限制,揚州地區抽取的是農村的一所中學,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所占比例相當;寧夏地區抽取的是城鎮的一所中學,留守兒童人數明顯少于非留守兒童。寧夏地區被測試對象除了在對人焦慮和恐怖傾向方面的內容量表問題的檢出率低于揚州地區外,其他內容量表問題的檢出率均高于揚州地區,并且兩個地區檢出率差異較大,尤其表現在孤獨傾向、自責傾向、身體癥狀和沖動傾向方面。
4.不同變量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比較分析。(1)性別。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總體低于男生,其中學習焦慮和恐怖傾向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加突出,而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方面男生焦慮高于女生。(2)監護類型。不同監護類型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有不同的影響。單親監護、隔代監護、上代監護、同輩監護的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沖動傾向、對人焦慮、過敏傾向等方面與心理健康總體狀況上有顯著差異,其中隔代監護和上代監護留守兒童有較多的消極人格特征,單親監護留守兒童與隔代監護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狀況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單親和同輩監護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差異較小。
四、總結及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選擇到城市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從而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大量的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親情呵護以及家庭教育而過早的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不健康的心理問題日趨嚴重,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通過對揚州和寧夏兩個地區的初中生進行調查統計之后,本文共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青少年的學習壓力普遍比較大。無論是揚州地區還是寧夏地區,無論是留守兒童還是非留守兒童,他們的學習焦慮問題檢出率都比較高。
2.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幾率比非留守兒童大,但是在具體問題的檢出率方面兩者無明顯區別。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嚴重的檢出率高于非留守兒童,并且在沖動傾向和過敏傾向上略高于非留守兒童;但非留守兒童在學習焦慮和對人焦慮上略高于留守兒童。總體而言,兩者并無顯著的區別。
3.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著性別、監護類型、父母在外工作年限的差異。與父母交流頻率、交流方式以及家庭教養是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此外,社會環境、學校師生關系以及與同伴關系等也是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針對以上結論,為幫助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營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圍。由于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離,其監護人對于家庭氛圍的營造起到了關鍵作用,祖父母或外祖父不能一味地寵溺孩子,誤導孩子的價值觀,遇到事情應尊重孩子的意見。此外,應提高父母的文化素質,加強與孩子間的交流;學校應配備心理咨詢教師,并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學校與班級環境,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政府需重視農村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快區域均衡發展,縮小地區差距,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機制以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姜鳳萍,王曉英.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現狀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3.
[2]李浩然,孟群英.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的元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
Left-Behi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Research
ZHANG Hui,LIU Jing,CHEN Lu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37,China)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人口流動限制的格局打破,特別是在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農村大規模剩余勞動力流向城市,他們以勞務輸出為手段,謀生致富、養家糊口為目的,每逢過完春節,大批農民便背井離鄉,留下子女外出打工,從而形成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根據不同標準的劃分其概念亦不同,本文所界定的農村留守兒童包括完全留守兒童與非完全留守兒童,即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17歲以下的兒童。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父母長期外出務工賺錢對留守在農村的兒童心理是否存在影響,以湖南省邵東縣與靖州縣為例的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的影響
從表格中可以推出,遠離父母生活的兒童確實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見微知著,隨著當前經濟形勢的發展,由于各種原因形成了數不勝數的農村留守兒童。沒有父母只有孩子的家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不可能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讓身體與心理茁壯健康的成長。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棟梁,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亟待解決。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1、焦慮自卑,多發寂寞無助之感。“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對父母有依戀情結,依戀的程度與性質直接關系到兒童的情感。由于農村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缺乏心理交流機會,內心的煩惱與矛盾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導致內心的情緒無處合理的宣泄,盡管有委托監護人的照顧,但他們所能給予的只是身體方面的關心,而心理方面的問題大都置若罔聞,因此這種長期的矛盾心理極易產生焦慮、敏感等情緒。
2、性格孤僻,反叛心理較強。留守兒童在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家人的關心與教育,但由于現實原因,遠在異地的父母無法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長期以來,他們的苦樂基本是一個人獨自承受消化,父母的愛可望而不可及,他們不愿主動參加班級團體活動,寧愿沉默寡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些農村留守兒童因為得不到應有的溫暖,希望通過一種極端的行為引起他人的注意與關心,喜歡與人唱反調,對周邊的一切缺乏安全感,常常帶著有色眼鏡看周邊的人與事。
3、道德意志薄弱。兒童道德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時期是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過渡。自律道德是在他律道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兒童期的道德判斷大部分停留在他律階段,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發展,離不開道德情感的培養和內化,離不開成人的監督和管教。農村留守兒童大多數是由委托監護人撫養長大的,一方面由于委托監護人的疏忽,缺乏有力的監督管教,另一方面因道德情感缺乏和發展偏差,留守兒童的自律道德水平低下,道德意志力脆弱,易受社會不良習氣的誘導而做出違背道德法律的事。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原因
1、家庭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教育環境,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兒童的德智體與個性社交能力等密切相關。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而復雜的任務。”父母的言談舉止對子女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正確的教育和關愛是子女形成健康心理和意志力不可或缺的條件。由于外出務工的父母,遠離小孩,無法教育子女,親情的缺失造成留守兒童性格的冷漠,不愿與他人交往。
2、學校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迷惑,需要學校更多的幫助與疏導來補救家庭殘缺的影響,但由于學校一般重智育輕德育的課程偏向以及農村學校無專業的心理老師,且各科老師教學任務繁重,無暇過多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未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他們排憂解難。
3、社會因素。首先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農民工在城務工,其隨遷子女就地上學困難,只能在老家上學,遠離父母,心理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其次農村社會文化環境對留守兒童的影響,農村地區不論在經濟還是精神方面都是比較單一貧乏的,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網絡在農村地區逐漸出現并不斷擴大,大部分農村中小學生課余時間都喜歡“泡吧”,由于網絡上的信息魚龍混雜,農村中小學生的明辨是非能力與自制力不夠,易沉迷于虛擬的網絡,而且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更加肆無忌憚的出入各種娛樂場所,致使他們的心理狀況受到嚴重的影響。
4、自身因素。根據兒童發展心理學理論兒童期不僅是個體生物性發育的階段,而且是他們自我心理的發育階段。留守兒童正處于這一特殊時期,他們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身心處于一種非平衡狀態,當父母外出后,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心理和生活空白區得不到父母與老師的彌補,他們往往把心理的需求與滿足轉向朋友,由于其自身發展的特殊性,不能有效地明辨是非,容易誤入歧途。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發展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當地就業經濟模式。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最終的目的是使農民擺脫貧困,減少農村與城鎮的經濟差距。要使農民真正富起來,必須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與科技創新精神,使他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使他們不要再背井離鄉,有足夠的時間與他們的子女相處,給他們溫馨的家庭環境,并教導他們。
(二)重視學校教育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學校教育。首先各學校應該摒棄重智輕德的教育,不要被高考的“指揮棒”束縛,適當開設德育課程;其次各學校應有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及時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定期與他們開展心理交流座談會;最后班主任應該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學習狀況以及心里狀況,并做好詳細的跟蹤記錄,建立“心靈驛站”,在生活與學習上更多的給與他們幫助與愛。
【關鍵詞】 書法練習;心理健康;縱向研究;兒童14種人格因素問卷;Achenbach兒童行為表
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不僅能夠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和傳統文化的熏陶,而且對于陶冶人的性情、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之所以提出書法練習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產生影響,主要是基于以下兩方面考慮:一是長期的書法練習實踐使人們從直觀上感受到了書法在修身養性方面的作用。中國的書論里面充斥著大量的有關書法與個體心理發展關系的論述,其中有關書法練習可以疏導情緒、緩解焦慮的功用更是被廣泛地提及。如周星蓮在《臨池管見》里說:“靜坐作楷書數十字或數百字,便覺煩燥俱平;若行草,任意揮灑,到痛快淋漓之候,又覺靈心煥發”,這在很大程度上蘊含著書法可以進行心理調節的思想。
書法練習之所以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作用,另一方面的證據則來自于現代書法心理學的研究發現。高尚仁研究發現書法具有調節穩定情緒、集中注意力、激活認知、加強知覺敏感性等作用,更有研究者將書法訓練引入到兒童孤獨癥、兒童多動綜合癥、神經癥、精神分裂、弱智以及老年癡呆等多種心理障礙的治療和矯正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治療促進作用。此外,高尚仁等人還曾對書法的心理生理活動特點進行過深入地研究,發現在書法活動過程中,人的呼吸、脈搏、血容積、血壓以及腦電活動都有相應的變化,特別是血壓與呼吸的變化;并且書法練習可以降低焦慮水平,對人的情緒狀態有積極影響。
所有這一切都啟示我們書法練習對于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回顧已有的論述和研究,我們也不難發現,對于這一論斷更多的是停留在主觀的闡釋上,缺乏實證性研究的支持。書法的生理心理學雖然從一個角度揭示了書法練習對于調解情緒的可能機制,但其不足在于難以考察書法練習的長時效應。我們認為,書法練習對于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必然體現在長期的作用條件下。基于上述考慮,我們設置了參與書法練習的實驗組和未參與書法練習的控制組,通過對他們進行為期兩年的追蹤,探討書法練習對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作用。
有關心理健康的考量我們分作心理與行為兩方面進行。其中心理方面,我們采用比較經典的《兒童十四種人格因素問卷(簡稱CPQ)》進行測查,這里比較關注的是兩個次級人格維度即焦慮和神經過敏性。行為方面,我們采用使用最為廣泛的《Achenbach兒童行為表(CBCL)》來對兒童的行為問題進行測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上海市某小學選取3個三年級班級作為實驗組,開展書法教育。同時在該學校同一年級中選取一個平行班,不進行任何干預,作為研究的控制組。實驗組和控制組在生源質量、師資配備等方面大體相當。被試總數為148人。其中,實驗組被試106人,男54人,女52人。對照組被試42人,男22人,女20人。
1.2 研究材料
1.2.1 兒童14種人格因素問卷(簡稱CPQ) 由美國印第安納州立大學波特(R.Porter)博士和伊利諾州立大學人格及能力測驗研究所卡特爾(R.B.Cattell)教授共同編制,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修訂。14種人格因素的平均重測信度為0.56,每一種人格因素量表的信度系數列于表1。
表1兒童14種人格因素量表信度系數(兩測間隔3周)
因 素ABCDEFGHIJNOQ3Q4相關系數0.750.630.710.580.360.520.610.470.410.400.610.520.600.65
1.2.2 書法教程 選取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系周斌副教授開發的《書法藝術教程》作為本研究書法練習的標準教程。
1.3 研究程序
1.3.1 前測 于2004年9月在所選取的小學進行CPQ和CBCL的前測。測試過程由研究者一人完成。
1.3.2 書法訓練干預 從2004年9月開始至2006年7月,對選取的實驗班被試統一開展毛筆書法訓練課程。課時為每周2節課,同時規定一定量的書法練習作業。
1.3.3 后測 2006年7月同樣上述小學進行CPQ和CBCL的后測工作,測試程序與前測相同。
2 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是重復測量一個因素的兩因素實驗設計,亦即兩因素混合設計。統計分析采用SPSS11.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進行。
2.1 心理與行為問題總體變化的描述性統計 采用CPQ的兩個次級人格維度即焦慮和神經過敏性水平來反映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兒童的行為問題則由CBCL總分表示。在不考慮書法練習效應的條件下,被試總體的心理健康和行為問題變化的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
2.2 書法練習對兒童心理健康和行為問題的影響 采用SPSS11.0 for windows對結果進行統計處理。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中,組內變量為時間,用T(time)表示;組間變量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兩個組別,用G(group)表示。此外,在統計分析中還加入了性別這一因素,以考察性別差異,用S(gender)表示。方差分析的結果,見表3。
[WTBX]從方差分析的結果來看,在所設定的3個維度上,時間的主效應均達到極其顯著的水平(P
書法練習的主效應主要體現在實驗組和控制組的比較上。從統計結果來看,在焦慮水平、神經過敏性水平以及行為問題上,書法練習的主效應都達到極其顯著或顯著的水平(P
有關性別差異的檢驗發現,男女被試在焦慮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男性被試的焦慮水平顯著高于女性被試的焦慮水平(P=0.00)。在行為問題方面,性別差異呈邊緣性顯著(P=0.06),而在神經過敏性水平上,性別差異不顯著(P=0.83)。
3 討 論
本研究以小學生為被試,探討書法練習對兒童心理健康可能的影響作用,得出了一些有意義的結果:首先,從被試總體來看,出現了心理與行為問題相分離的現象。在2年的追蹤過程中,無論是實驗組被試還是控制組被試其焦慮水平和神經過敏性水平均呈顯著上升的趨勢,而行為問題則呈顯著下降的趨勢。這一結果與已有的研究結論比較一致。目前來看,兒童焦慮水平的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兒童所處的社會環境的壓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學業的壓力、父母的期望都越加明顯,加之同學關系的日趨復雜化,都使得兒童不得不承受較大的壓力,從而造成焦慮水平的上升。而從行為問題上來看,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日趨增強,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得到了較好的控制。當然,還有一方面原因可能在于,兒童的撫養者和老師對兒童某些顯性的行為表現比較關注并加以教化,而對于兒童內在的心理感受尚缺乏有效的察覺和輔導。其次,從書法練習的效應來看,書法練習在兒童心理健康和行為問題兩方面均起到了比較好的緩沖劑的作用。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雖然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焦慮性水平和神經過敏性水平均存在顯著的提高,但對比而言,實驗組(也就是接受書法訓練的被試)在焦慮性水平和神經過敏性水平上均顯著的低于控制組(也就是沒有接受書法訓練的被試)。說明相對于那些沒有接受過書法訓練的被試而言,接受過書法訓練的兒童能夠較少的體驗到焦慮,心態相對平和,對生活得滿意度相對較高。這說明書法訓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書法訓練很好得起到了一種“心理按摩”的作用。有關書法訓練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的作用機制,不同的研究者提出過不同的解釋。有人單純將其作為一種心理放松訓練,而也有研究者提出過進一步的解釋。研究表明,書法練習由于種種知覺、注意、思維和認知活動上的全面、動態和積極的激活作用,使得書寫者在毛筆書寫過程中,產生高度的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反應加快等正面效果。此外,研究還發現,書法練習可對大腦皮層起激活或覺醒作用,可以調節心率、呼吸、血壓等生理活動,緩解人體過度緊張,增加心理活動效率。因而毛筆書寫可使大腦皮層激活與覺醒,同一作業前后比較,書法后的作業成績明顯優于書寫前。高尚仁等認為,書法練習是通過人的運筆過程,獲得類似氣功的“入境”的狀態,提高個體注意集中能力,從而緩解精神緊張,降低身體自主神經系統的喚醒水平,提高非自主神經系統活動水平,調節心血管等內臟系統,達到緩解心率和血壓的目的。長期的書法練習正是通過上述過程的循環往復,最終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而有效的影響。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興起,鍵盤大有取代紙筆的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的書法練習價值何在成為美育工作者關心的問題。本研究的結果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書法這一傳統藝術在個體心理發展方面的價值和影響。另外,有關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很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干預手段。本研究的結果則啟示我們,書法練習作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方式同樣可以促進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
截止2016年,中國農民工的數目約為2.4億左右,留守兒童約6000萬,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有2400多萬,占據全國兒童總數的五分之一以上。北大學者張丹丹的研究發現,在監獄服刑的人員當中有17%的人員曾經是留守兒童。最高人民法院給出的數據顯T,在米成年犯罪當中有超過70%都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面臨著絕望而且脆弱的童年。表1梳理了近年來發生在留守兒童身上的典型事例。
發生在留守兒童身上層出不窮的問題背后,是隱藏在留守兒童群體中的心理問題。劉照云ui,張建育}z}等的研究發現,留守兒童在人格維度的掩飾性、內外向性以及精神質維度上,與非留守兒童有著顯著的差異。何靖蕾m等的研究發現,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相比,具有較高的抑郁和孤獨水平。研究從人格和抑郁兩個維度出發,探討留守兒童的留守經歷對其人格和抑郁的影響程度,以及造成留守兒童人格和抑郁程度顯著不同于非留守兒童的因素,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預防提供理論指導。
二、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研究選取的對象是出生在1980年至1990年間,童年階段父親或者母親一方或雙方因外出打工而無法給予陪伴的“曾經的留守兒童”。選取安徽省阜陽市和滁州市、河南省南陽市、江西省上饒市、四川省自貢市和福建省長樂市五個具有代表性的省市進行定點問卷發放。研究使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調查問卷法、比較分析法和相關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主要包括訪談法、描述性研究法和文獻研究法。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標準量表、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其中標準量表包括艾森克人格測量問卷中國版(EPQ-RSC)、美國心理學家貝克博士設計的抑郁自測評表。
1艾森克人格測試中國版(EPQ-RSC)
艾森克人格測量問卷中國版(EPQ-RSC),從四個方面對人格進行測量:內外向性(E},神經質(N),精神質(P)和謊造或自身隱蔽(L),每個維度12題,一共48題。其中E,N,P代表人格的三個維度,L是效度量表,代表假設的人格特質,也是社會樸實和幼稚水平的測量。說明如表2所不。
計算出來的原始分數要通過計算得出其相應的T分數,T分數的計算方法為,其中M和SD分別表T該人群樣本的均數和標準差。43.3-56.7為中間型,表明性格不明顯,38.5-43.3和56.7-61.5為傾向型,38.5以下和61.5以上為典型。
2抑郁自測量表
本次研究采用美國心理學家貝克博士設計的抑郁測量表來進行抑郁測試。量表一共21題,每個題目有A/B/C/D四個選項,依次計分0,1,2,3分。對每個被測者的選擇情況進行分數加總,總得分位于0-10分為正常,11-16分表T情緒稍微波動不安;17-20分則處于抑郁癥的邊緣;21-30分輕度抑郁;31-40分重度抑郁;41分以上極重度抑郁。
3測試量表的信度分析
表3運用SPSS軟件對抑郁量表和人格量表的四個維度進行了信度分析,結果顯T在人格的P,E,N,L四個維度以及抑郁維度,。系數均高于0.6,量表具有極高的可靠性。
三、結果
研究一共發放問卷236份,回收236份,最終篩選有效問卷227份,訪談128人次。
(一)個案訪談
參與訪談的128名“曾經的留守兒童”的職業主要包括學生,外出務工的工人,在鄉農民和商人。訪談的內容包括:生活和心理現狀、對待留守兒童經歷的主觀評價、留守期間對自己人生造成影響的關鍵事件、對待教育子女的設想等。
1“曾經的留守兒童”生活現狀
對待生活態度方面,出現頻率最高的是:迷茫,失去方向,得過且過;文化水平低,農民沒有出路;沒有穩定的收入和穩定的生活等。
身體健康方面,健康狀態良好的103人;處于亞健康狀態的25人,其中1名學生,24名外出務工人員;經常犯病但不是重大疾病的12人;身體有重大疾病的2人,均為在鄉務農者。
2對留守經歷的主觀感受與評價
接受訪談的“曾經的留守兒童”中,78名表T對留守兒童經歷持理解態度,并表不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會盡可能留在父母身邊。其余50人則表T,因留守經歷對自己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無法接受甚至對過往持抗拒的態度。所有不滿的因素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缺乏管教”“監護人無法給予自己指導和安全感”“伙伴關系疏遠”“老師不重視”等。表4從一個典型的案例出發,對可能造成心理問題的因素進行梳理。
王某,男,30歲,無業游民。學齡前因缺乏管教養成了罵人的習慣,進而導致其在班級不被接受。初中時進入縣城上學,iw二時因打架斗毆被學校開除,開始外出打工,曾經的大學夢就此終結。
個案展現的只是眾多有著相同或者類似問題的留守經歷兒童群體的冰山一角。問題始于留守兒童早期又招酬卜的判斷錯誤,惡化于叛逆時期父母因無法管教而放仟或者放棄的教育方法。 關鍵事件方面,王某表不6歲那年曾偷拿了學校小賣部的錢買了一把玩具手槍,自己的母親非但沒有阻止反而對其進行了夸獎,這使得其認為偷盜是對的做法。打架斗毆時,其母親也從米對其進行批評教育,以至于其心理扭曲達到了無法挽回的境地。
3對教育子女的設想
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男性和女性被訪者所持共同觀點包括“陪伴”“管教”“良好的教育”等。訪談研究發現,男性被訪者更多傾向于外在的給予,如選擇優質的學校,金錢供應等;女性被訪者則傾向于內在的供應,如教會子女給予和愛等人J吐美德。此外,部分被訪的女性表不其童年階段受到不同程度的害,這種傷害對心理造成的影響是終身的并且永遠無法彌補,因此她們在教育女孩問題上,應最大限度地保護女孩不受同村男性的犯,給予其必要的陪伴之外應對其進行相關的教育從而形成自我保護的意識。
(二) 人格側試
人格分析主要從內外向(E} ,穩定性(N)、精神質(P)三個維度進行。重點研究訪談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會對留守兒童心理造成影響的因素。
(三) 1伙伴關系對留守兒童人格的影響
伙伴關系維度就“是否獨生”和“友情關系”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在“是否獨生”方面,研究將227名被訪問者分為“獨生”和“非獨生”兩組。“友情關系”方面,將友情關系劃分為“差”“中”“好”三個等級。計算每個分類條件下被訪者在P,E,N三個維度的T分數的平均分。結果如表5所不。
結果表明,獨生留守兒童子女在人格的P,E,N三個維度的得分均高于非獨生留守兒童的得分,對P維度和E維度的影響程度大于N維度。留守兒童的友情關系會影響P,E,N三個維度的得分但程度均較小。
此外,在P維度中處于外傾型(分數>>56.7)范圍內的留守兒童當中獨生留守兒童人數顯著多于非獨生留守兒童人數;類似地,在E維度中,處于外傾型的非獨生留守兒童人數與獨生留守兒童人數相差不大。獨生與否會造成留守兒童在人格的P和E維度上的差異,并且對P維度的影響大于E維度。
2師生關系對留守兒童人格和抑郁的影響
師生關系維度,考察被訪者初中階段與班主仟之間的關系。為了便于統計分析,將師生關系劃分為“好”“中”“差”三個等級,分別計算出在每個等級下的留守兒童在P,E,N三個維度的T分數的平均分,統計結果如表6所
數據顯不,師生關系對P和N維度有著顯著的影響,對E維度的影響不大。此外,僅考察傾向型(T>56.7)和典型型(T<38.5 ),在P,E,N維度中,師生關系顯T為“差”所占的比例分別為56.3%,42.9%,62.8%。師生關系對留守兒童人格N維度影響較大。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彈性
為什么同樣處在不太順利的環境中,有的留守兒童能夠表現出很好的適應性,而有些留守兒童卻表現出很焦躁的情緒呢?經過兒童心理學家的分析表明:絕大多數的兒童在經歷逆境后,沒有產生什么心理問題,相反,他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增加了韌性,可以更好地生活,但是有些兒童卻不是。筆者試圖尋找影響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的各種因素,來幫助留守兒童更好地生活。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
留守兒童大多數正處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階段。初中學生大部分都會選擇在學校寄宿,但小學生由于還不能完全照顧自己,可能會在校寄宿也可能回家住宿。農村學生的住宿條件一般較差,一個25平方米的房間一般都會住到25個左右的學生,一張高低床鋪,上下分別睡兩個人,由于受家庭經濟條件的影響,他們的生活費一般也很少,平均每天10元左右,這樣的標準遠遠不能滿足他們日益成長的身體需要。再加上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很少關心和照顧他們,導致他們的心理、行為和學習方面產生了一些問題。
二、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幾個因素
1.生活方面
留守兒童一般由父母家中的親人照顧,但是由于家中的親人大部分都很年邁,他們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全方位的照顧。雖然父母外出打工,對家中經濟條件的改善有所幫助,但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困惑卻不能及時地請教父母,這對他們以后的成長造成了陰影。由于留守兒童長期得不到父母有效的保護,很容易產生安全隱患。
2.學習方面
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地外出打工對他們的學習肯定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小學生。當父母到外面打工后,他們在學習上都會變得很消沉,課堂上不能夠集中注意力專心致志地聽課,也不能很好地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導致他們的學習成績直線下降。
3.品德方面
據調查發現,大部分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間都會出現問題,尤其是初中階段的男生表現得更加明顯。他們主要表現為:不服從學校老師的管教、晚上會偷偷地溜出去上網打游戲、看黃色錄像、同學們之間拉幫結派、賭博,等等。留守兒童正處在自控力比較差的階段,由于缺少父母嚴格的管教,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4.心理方面
在農村留守兒童產生的所有問題,最后總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表現為他們的心理一般比較敏感和脆弱,容易自卑和膽怯。也就導致他們的心理彈性比較弱。所謂的心理彈性就是指當一個人處于極其不利的情況下能夠迅速地復原或者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但是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生活、學習、行為等方面的影響而缺乏這種能力。
三、我們應該采取的辦法和對教育的啟示
對農村的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產生的問題,當地的政府和社會應該予以高度關注,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家庭、學校和政府之間共同努力: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應該時常地打電話問候、關心自己的孩子。一個德才兼備的孩子需要父母持續不斷地付出自己的愛和精力,需要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予適時的幫助和呵護。②學校完善管理制度,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管理。大力加強農村學校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工作,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否,及時發現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并進行及時的診治。③社會上也要給予一定的幫助和支持。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可能是中國社會轉型中存在的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我們希望在解決發展過程中問題的時候,可以發現這些兒童中存在的突出心理問題,提高他們的心理彈性,也為中國的發展儲備好德才兼備的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字】流動兒童 心理適應性 社會支持
【中圖分類號】R17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4)01-0365-02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開始向城市涌入,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形成了人口流動的家庭化現象。伴隨著這一新趨勢,我國城市中的流動兒童的總數開始不斷上升,成為城市建設中不可忽略的現象。
我國相關法律中指出,流動兒童是跟隨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在非戶籍地暫時居住半年以上的6至14歲的農民工子女,他們的生活環境因為父母的工作變動而呈現極度不穩定性,能否在城市中更好地生存很大因素上取決于他們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適應性。而社會支持是一種外部資源,是個體在應激過程中借以獲得保護的要素。本文探討在流動兒童的生長過程中,社會支持是否能夠對他們的心理適應性提供合理恰當地幫助。
一、研究背景和資料方法
兒童的心理形成是一項社會化過程,未成年人在與周圍的人相處中,獲得社會中的各種價值觀念、行為規范以及知識技能,成為獨立的個體并逐漸適應整個城市大環境,這種過程伴隨著兒童的整個青少年時期。
據調查發現,我國的流動兒童中有將近25%的數量長期認為自己受到城市里的人們的不平等對待,這種可能來自學校、鄰里、公共場所甚至城市制定的方方面面的歧視給流動兒童帶來身心的傷害。周圍環境的陌生感和違和感使兒童長期處于不安全的環境中,缺乏對生活的一種積極認可,致使流動兒童產生對身份認同的危機情緒,造成社會角色混亂。
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也是心理健康至關重要的保護性因素,其能夠緩解生活壓力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同時也幫助個體與社會狀態相適應和自身的心理健康。對于流動兒童來說,社會支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從社會支持的主體進行分析,流動兒童的社會支持主要來自于社會、學校以及家庭三個環境。流動兒童的社會支持與城市兒童的社會支持相比有較大的差異,而社會支持對于兒童的心理健康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有資料顯示,之前對大齡兒童的心理健康進行分析發現,學生的老師、父母等提供的社會支持能夠減輕成長過程中的危機,更好的適應各種壓力,提高生活能力,而流動兒童的社會支持與適應能力相對于城市兒童較差,流動兒童在學校的適應狀態與自身得到的社會支持成正比。另外,社會支持往往也會作為中介變量在學校環境對精神健康中起著影響。
通過對河南鄭州的在校流動兒童和當地兒童進行隨機抽樣,獲得包括200名當地兒童和400名流動兒童在內的問卷結果。問卷中男生320人,女生280人,涉及10歲到15歲各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且流動時間在1年內、1至5年、6至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兒童數據分別為97、144、83、76人。在問卷中分別就生理情緒、生活適應、學習適應、人際適應以及社會適應等五個方面對兒童進行調查,采取5分制,"完全不適應"得1分,"完全適應"可得5分。所有的問卷均采用統一答卷方法,當場收卷,并對統計的數據進行SPSS分析。
二、研究結果分析和討論
在調查數據中我們發現,不同性別的流動兒童的生理情緒和社會適應存在一定的差異,男生明顯優于女生,這個階段下的女孩子在生理上比較成熟,因此在生活中注重外表和他人的看法,導致心理波動較大。據相關學術研究表明,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性和社會支持的不同因子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如下表1所示。
其中,母親在流動兒童的社會支持中貢獻最大,對兒童的心理適應性的解釋高達百分之七十多,是他們的主要社會支持者,其次發揮作用的是老師,在回歸分析中,同學和父親的支持相對前兩者而言,對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性的影響相對要小。中國傳統的家庭模式講究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方式。在這些進城謀求生活機會的農民工家庭中,父親承擔著家庭的主要經濟壓力,是家庭必不可少的主要勞動力,他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外付出勞動以供養家庭支出。而母親則從事勞動強度較小的工作或者直接在家中整理家務。這樣的分工合作使得母親相比于父親而言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無形甚至有形中使流動兒童感受到的社會支持來自于母親方面。
同樣,在數據研究中發現,流動兒童的學習成績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心理適應性,相對差異值見表2(其中A表示成績優秀B為較好C為中等D為較差,F即差異性統計比較值)。
可見,學校是流動兒童生活中的主要場所,在流動兒童適應城市生活,調整心理適應性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流動兒童由于父母的社會地位低下,被城市居民貼上了偏見的標簽,導致流動兒童的心理承受著自卑的壓力,感受著城市社會給予他們的不平等對待。而教師的鼓勵與支持,以及校園環境的單純性給流動兒童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在這樣的校園環境中,流動兒童能夠善于發現自身的優點,從而調試自己的心理。同時,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滿足流動兒童在家庭以外的情感需求,降低社會消極情緒對他們幼小的心靈造成的傷害。社會支持在此時與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性存在著明顯的關系:社會支持越大,心理適應也就越好。因此,學校可以開展多式多樣的戶外活動和加強心理課程的互動,給予流動兒童更好地平臺進行人際關系的聯系,是他們更好地融入新的社會環境當中,而流動兒童需要更好地去適應學校的生活,積極參與各項集體活動,通過與城市兒童的面對面交流,加強彼此雙方的理解,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一個城市對某種現象的重視和改進工作關鍵在于國家和政府的態度。唯有建立了健全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對流動兒童能夠更好地融入城市提供制度上的肯定和保障,流動兒童才能從心里肯定自己在社會上的存在價值。從造成當前我國流動兒童心理適應性存在的問題上我們可以發現,其源頭歸根究底在于不合理的城鄉戶籍制度。取消不平等的戶籍制度對于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性問題的解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為流動兒童創造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加強對流動兒童的心理疏導工作等,都能夠深化城市及社會對流動兒童心理適應性問題的認識,使社會大眾能夠平等地接受流動兒童,從而對流動兒童的心理以正能量的指引。
三、結語
流動兒童在城市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社會支持是幫助其完成心理適應性的重要影響因素。當前我國流動兒童數量日益增多,現實生活中他們的社會支持較低,缺乏一定的城市歸屬感,給他們的心理和生理帶來不可磨滅的傷害,甚至可能導致他們對社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促進流動兒童的健康和全面地成長,最終成為對國家發展有貢獻的社會人,需要政府、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共同關注和支持,努力為流動兒童創建一個良性的社會環境,從而有效地幫助流動兒童形成良好的心理適應性。
參考文獻
[1]許松芽;流動兒童心理適應性和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06:59-63.
[2]胡芳芳;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心理適應的關系及其影響機制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2.
論文摘要:在兒童發展過程中,能否理解他人的觀點、思想、態度和情緒,并應用這種認識去推斷他人的行為和調整自己的行為,對于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對兒童心理知識發展研究的視角,探討“心理理論”在兒童社會性過程中的發展變化和怎樣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
與兒童身體發展、認知發展并列的社會性發展,是兒童個體發展研究的三大主題之一。早在20世紀30年代,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就已經進入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社會認知是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個體對自我、他人和人際關系的認知,是認知研究和社會化研究的交叉領域。
兒童是怎樣知道自己和別人的觀點不同,怎樣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問題,怎樣獲得別人關于自己的想法和這些想法是如何發展的?所有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有關兒童的心理知識是怎樣的。有關這個問題,心理學家很早就開始了研究,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皮亞杰通過臨床法對于兒童“觀點采擇”的研究;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關于兒童“元認知”的研究;第三個階段[1]是20世紀80年代關于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
1三大心理理論以及兒童心理知識的發展變化
1.1三大心理理論的主要概述
1.1.1理論論
該理論認為兒童對心理狀態的理解就是一個理論建構的過程,其主要假設是:兒童預先并沒有關于自己心理狀態的知識,而是通過建構起心理理論并在此基礎上來解釋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兒童關于心理知識的理論框架的形成和發展存在著一系列質的變化,而這種質的變化依靠兒童與環境的交互影響。
持理論論的研究者認為兒童獲得的是某種形式的表征性的心理理論,但認為兒童的心理理論向成人的心理理論的發展過程中要經歷幾個階段。例如,Bartsch和Wellman[2]提出心理理論三階段發展序列:2歲左右,兒童獲得了愿望心理學(desire paychology),3歲左右愿望——看法心理學(desire---believe psychology),4歲左右獲得了成人的看法——愿望心理學(believe----desire psychology)。
1.1.2模擬論
這種理論認為兒童通過內省來認識自己的心理,然后通過激活過程把這些有關心理狀態的知識概化到他人身上。所謂激活過程,就是指兒童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從而體驗他人的心理活動或狀態,主張兒童通過模仿而獲得關于他人的心理知識。
1.1.3模塊論
這種理論關注的焦點是兒童心理理論的起源問題,認為兒童心理理論是一種內在的能力,在個體出生時,心理理論便以模塊的形式存在于個體的神經系統,因而此理論認為個體心理理論的發展是一個內部生物機能逐漸展開的過程。
Bartsch&Wellman(1995)[2]通過研究發現兒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的時間起點是沒有差異的,他們的研究結果支持了理論論。Claire Hoghes&JudyDunn(1998)[3]的研究發現在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中表現出一個明顯的轉移,即隨著時間的推移,兒童越來越多的使用表示心理狀態的術語來表示他人的心理狀態。這一轉折很難用理論論解釋,但卻可以從模仿理論得到解釋。
1.2兒童心理知識的發展變化
一般認為,4歲是獲得心理理論能力的一個關鍵年齡,或是一個分水嶺。因此我們從兩個部分來進行探討。
1.2.1兒童4歲以前對他人心理狀態的區分
2歲左右開始,兒童對他人心理狀態認知的一些基本能力逐步發展起來,這些能力的出現與發展為兒童心理理論的形成準備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其中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發展:言語活動中對心理狀態的區分:沙茨等人收集了兒童自發使用的一些表示心理狀態的術語,發現3歲兒童已自發地把現實和對顯示的信念進行對比,表明他們已經能夠區分心理狀態和外部現實。Wellman[4]等人的研究發現3歲兒童能對物理客體和心理客體做出區分。2歲的兒童能夠使用“想”、“理解”和“知道”等詞語,3歲甚至2歲半的兒童對某些心理狀態(尤其是知覺和愿望)作出驚人的廣泛而準確的預測。
理解看見和知道之間的關系:從2歲起,兒童對看見和知道之間的關系就有一些了解;到3歲時對看見一個物體和知道這個物體之間的關系已經理解:如果人們看到什么東西,他們就會知道這個東西的存在,反之亦然,不同的人對世界有不同的認識。例如給兒童看一幅畫有大象的畫,它知道它看到的是一個正象,那么對面的人看到的就是反象。
理解外表和真實的區別:弗拉維爾等人設計了一塊用海綿做的巖石,讓兒童觀察和觸摸,詢問兒童它象什么和是什么,3歲兒童的回答都是“海綿”。這個設計說明兒童還不能理解外表和真實的區別,不懂得一個物體的兩種表征形式。在給兒童呈現的假設性事件中,不同年齡的孩子有著不同的表現。如給假想的兒童呈示實際上裝有鉛筆的“糖盒”,要求被試兒童預測:假想兒童將在哪里找?他想到什么?他的情緒如何?結果發現,3歲兒童預測:糖盒里有鉛筆,根據真實情況而不是他們的“誤信念”作出行動。而到了4歲,兒童基本能夠作出正確預測,掌握“誤信念”。
對他人的行為進行預測:2歲兒童根據對他人欲望的了解預測行為,3歲兒童則根據對他人信念的了解預測行為。欲望是指需要的實現,實現了獲得情緒的滿足,否則產生消極情緒;信念則是關于某種事實或事件的表征,它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錯誤的。3歲的兒童雖然對信念有所了解,但在預測他人行為時仍以愿望為準。4歲兒童開始理解誤信念,以他人的信念為標準來預測他人的行為,并能夠理解他人的行為受他人目標的指引,即使他人對世界的表征是錯誤的,也只會按照這個表征去行動。
1.2.2兒童4歲以后關于他人心理知識的發展
在“信念”的發展方面,稍晚于“愿望”方面的發展,兒童能夠很好地理解自己和別人所想的事情,并按照愿望說明行動。在“信念”的理解方面,需要一個從“真信念”向“誤信念”的過渡過程,一般將“誤信念”的掌握看作是心理理論能力獲得的標志,一般認為個體在4歲時獲得“誤信念”。
4歲兒童能夠認識到,他人關于客觀世界的信念有可能是不準確或者錯誤的,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表征并不一定與實際情況相吻合,把心理表征和客觀事實區分開來。他們能夠較好地完成“誤信念”任務,往往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問題,更好地理解別人和預測別人的行為。理解同一個客體的兩種表征方式,把用海綿做的“巖石”既看作是“海綿”的實體,又看作是“巖石”的似體。此外,還提出了兩級信念,“一級信念”只涉及我關于他人信念的認識,“二級信念”是對他人關于另一個人信念的推斷或認識。兒童在“一級信念”的水平上還發展了“二級信念”水平,一般兒童要6歲才能正確回答“二級信念”。
2心理理論研究對于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促進
心理理論是兒童社會認知中的一個關鍵概念。心理理論關于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假設是:只有具備一定量的關于心理活動知識,兒童才可以習得一定的社會技能,并學會做出正確的情緒反應,進而發展為社會交往行為。
2.1心理理論協調兒童間社會信息的溝通
心理理論在人與人的相互作用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學家普遍認為,擁有發展良好的心理理論,就能使個體更好地操作與控制日常的環境,較準確地預測他人和自己的認知和情感狀態,并協調相互間的關系。
例如在兒童的兩大行為合作與競爭的形成過程中,個體心理理論中的各種要素如愿望、意圖、信念、動機等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競爭中,尤其是在各種直接的對抗性游戲或比賽中,兒童必須了解對方的意圖、策略等。合作是我們積極倡導的一種親社會行為,達到合作的重要條件是要求兒童不僅能了解其他人的愿望、想法,能與其他人共享某種情感、信念、態度,還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會給別人帶來什么影響。在兒童的生活中,學會通過了解他人的意圖和動機,來判別其態度和行為的性質,再作出恰當反應。研究表明,一些兒童的攻擊行為較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兒童不能準確判斷對方言行的動機和意圖,將別人的善意的玩笑、非敵意行為視為對自己利益的威脅,因而進行攻擊。
2.2心理理論有助于調整兒童自身的評價與反應
在社會互動中了解他人行為的意圖對于兒童作出評價與反應是很重要的。兒童如果能理解他人行為原因的多樣性,那么在對他人做出評價時也會更加客觀全面。如對于一個上課遲到的學生,也許出于慣性,也許是身體不適,也許是某種偶發事件,兒童如能全面掌握這些就會更適當地評價這個學生。另外在元認知的發展過程中,將更好地調整個體對自我的評價水平的提高,使個體從外表狀態的一些評價轉為從心理品質方面的評價,更好地對一些描述心理狀態的詞進行表征。
2.3心理理論對兒童理解人際關系的幫助作用
人際關系好壞與否,個體是否能融入到社會群體中,首先取決于個體對不同類型人際關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發生相應的行為。理解人際關系就是在特定情景中能意識到自己和他人地位,對他人觀點進行推理。以親子關系和友誼為例,對于親子關系,兒童最初只是將父母看作提供貼切需要的人,如“誰給我做飯”;后來理解了父母的所做所為是對自己的愛,親子關系不僅僅是來自于父母,也包括自己的相應義務和責任。對于友誼,兒童最初認為“誰和自己一起玩誰就是好朋友”,心理理論能力的發展使其認識到友誼是有深層含義的,它需要態度、價值觀的一致,還需要彼此信任,更重要的是彼此期待:你希望別人怎么樣,可能別人也會希望你怎么樣。心理理論能力的發展有助于個體良好同伴關系的形成和保持:Slaughter[5]等人發現,受歡迎兒童比受拒絕兒童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
2.4心理理論促進兒童的道德發展
道德發展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內容,一個兒童道德的發展,首先是道德認識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增強,然后是道德行為的形成。道德認識提高的標志是道德判斷與推理的完善。隨著心理知識的發展,兒童能從人與人的關系上,能從不同角度看待某個道德問題,在社會交往中能意識到彼此對等的地位,覺察到別人行為時的心理狀態,因此能使其道德判斷順利地從他律向自律過渡。在道德情感中有一種稱為移情,而移情的產生需要對他人情感的敏感性,并在此基礎上產生替代性體驗。心理理論能力的提高是兒童道德發展的直接推動力量。
2.5心理理論發展兒童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發展的高級階段,它包括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三個方面。自我觀念是自我認知的重要方面,社會心理學家米德指出個體自我觀念的獲得是把自己置于互動雙方的位置上,把自我視為被評價的客體形成暫時的自我形象,這種形象定型就形成穩定的將自己歸為某一類客體的“自我觀念”。一個兒童如果總受到贊許和其他積極的評價,久而久之該兒童會形成比較積極的自我觀念;如果一個兒童遭到更多的輕視或來自他人的消極評價,那么兒童的自我觀念就相對的消極。同樣,如果兒童能理解他人的情感狀態,就會產生相應的自我體驗從而進行自我控制。自控型的兒童會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健康和發展積極的自我觀念,不斷修正對自我行為的理解和調整自己的行為,促進積極自我觀念的形成。
關于心理理論的研究只是處于一個起步階段,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許多理論可以解釋兒童發展中的一些方面,并且給我們許多啟示。我們要進一步探索心理理論的發生機制、與其它心理過程的聯系以及如何改進我們的教育。
參考文獻
[1]王桂琴,方格,等.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進展[J].心理學動態,2001(2).
[2]Bartsch.k&Wellman.H.M,Children talk about the mind.Oxfor,UK:OxfordUnicercity Press[M],1995:143~145.
[3]Claire Hughes&Judy Dunn.Understanding Mind and Emotion:LongitudinalAssociations With Mental-State talk Between Young Friends:DevelopmentalPsychology[M],1998:1026~1037.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心理狀況;影響因素;分析研究
當前在我國兒童的心理問題成為了影響兒童正常發育和成長的重要問題[1],在兒童時期的心理問題會一直延續,在調查研究中發現有超過50%以上的心理問題是來源于學齡前期,其中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問題會對兒童以后的成長和發育帶來非常不良的影響,因此需要對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問題給予重視,及時的對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和行為干預,從而保證我國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育。下面本文選取抽取的1000例學齡前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探究,現資料統計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于2013年08月~2014年08月抽取的1000例學齡前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年齡3~6歲,平均年齡(4.23±0.28)歲。分別從我市10所幼兒園抽取兒童進行心理健康調查。
1.2研究方法 在調查之前,先對兒童家長以及兒童說明調查的目的以及整個調查過程,希望能夠獲取最真實的調查結果,同時得到兒童的積極配合,保證整個調查過程的順利開展,在調查過程中需要將一些注意事項及時的告知兒童及其家長[2]。然后根據兒童的真實情況,由兒童家長來進行問卷填寫。
1.3調查內容 在調查過程中,主要是對兒童的年齡、性別、出生日期、年級、飲食營養狀況、是否是獨生子女、撫養人、受教育方式、家庭基本情況比如家庭生活環境、家庭經濟狀況、父母親職業、文化程度等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和記錄填寫[3]。
在上述基本資料調查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兒童心理健康問卷調查,主要針對兒童的社會方面、情感和意志方面、生活方式、認知能力等幾個方面展開詳細的問卷調查過程[4]。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2.1基本情況結果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全部回收,且回收問卷全部有效,都能夠納入到調查統計過程中。一共抽取了1000例學齡前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其中男性兒童540例,女性兒童460例,男女比例為1:0.85。
2.2 1000名學齡前兒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結果分析 在1000例學齡前兒童中,其中存在一方面或者是多方面心理評分不及格的兒童都視為是心理不健康兒童。經過調查后發現有在抽取的1000例學齡前兒童中有超過27.00%的學齡前兒童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其中社會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結果是24.00%,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結果是12.00%,生活方式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結果是17.00%,認知能力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結果是15.00%。
其中男性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結果是27.78%(150/540),女性兒童的的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結果是26.09%(120/460),兩組結果對比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3歲兒童一共是250例,檢出率是34.00(85/250);4歲兒童一共是250例,檢出率是24.00(60/250);5歲兒童一共是250例,檢出率是20.00(50/250);6歲兒童一共是250例,檢出率是26.00(65/250)。3歲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結果最高,明顯高于其他3個年齡段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結果,結果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
3討論
我們應該重視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歸分析后,得出正確的結論,從而針對其影響因素提出有效的預防對策來改善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促進兒童健康成長[5]。本文選取抽取的1000例學齡前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探究,結果發現抽取的1000例學齡前兒童中有超過27.00%的學齡前兒童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其中3歲兒童一共是250例,檢出率是34.00(85/250);4歲兒童一共是250例,檢出率是24.00(60/250);5歲兒童一共是250例,檢出率是20.00(50/250);6歲兒童一共是250例,檢出率是26.00(65/250)。3歲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結果最高,明顯高于其他三個年齡段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結果,結果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
參考文獻:
[1]孫力菁,姜艷蕊,楊友,等.上海地區學齡前兒童心理衛生狀況及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03:248-251.
[2]何悅.學齡前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修補術術后疼痛現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北京協和醫學院,2013.
[3]吳斌,林希,陳曉冰,等.學齡前兒童營養狀況及影響因素調查[A].達能營養中心(中國).達能營養中心第六屆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達能營養中心(中國),2003:5.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