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理財金融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中生;金融理財知識;學習途徑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5-000-01
一、以互聯網、紙質書籍為媒介,學習理財相關知識
高中生雖然日常學習任務繁重,但也不乏使用手機資訊來愉悅身心。互聯網的普及使得我們可運用手機來了解天下大事周邊新聞。但很多人使用手機無非就是聊天、用各種app知曉娛樂八卦新聞、購物,很少有人能合理的利用互聯網來關注理財知識、學習理財技能。 我認為我們應該恰當的選擇性使用網絡,這樣技能放松身心緩解學習上的壓力又能獲得有益的知識拓展才識。如用瀏覽器瀏覽新聞可以適當看一些理財方面的新聞,刷微博可以關注理財教育類,手機電腦上觀看電影電視劇的同時不乏看一些財經專題類的節目如《財經天下》或名家講座等,通過這些了解理財相關知識,了解各種不同的理財產品,了解國家相關政策,通過這些來更好的開啟金融理財知識的學習之路。
理財知識是內容是方方面面及其龐大的,它不僅包括財富管理,也涉及財富投資。財富投資意味著高風險高收益,作為高中生的我們不適于參與其中,但學習理財知識,掌握一些理財的基礎內容,則是必要的。畢竟我們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難,只知道要學習理財卻不知道理財是什么。我認為高中生應該選擇一些淺顯易懂的理財書籍,涉獵其他高深的相關專業知識,不僅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熱情而且太晦澀難懂也很難從中學習到理財。紙質類的書籍,我們可以閱讀一些基礎性的報刊雜志,如《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觀察報》、等。我們也可以從市面上評論上佳的基礎理財知識書籍來了解學習。圖書館是學生學習的一大寶地,在學習基礎知識有余,我們也可以到圖書館借閱一些專業投資教科書,但這些需要有一定的基礎知識鋪墊,才能更好的進行更上一層次的學習。學習是無止境的,我們在了解理財知識中,應該一步一步由低到高的階梯式的學習,以便更好的掌握這一理財知識。
二、消費過程中合理支配金錢
作為高中生的我們資金的使用一是學習,如買教材、輔助類練習書籍、學習工具等。二是吃穿,吃飯和買一些生活用品是不可避免的的花費。三是娛樂,這一方面的花費往往數額是及其驚人的,一場旅行、一次ktv、一頓聚餐等;但高中生思慮不夠健全,消費習慣往往是不理智、不節制的。對于過節日、生日留下來的紅包、父母平時給的零花錢,在一些基本的花銷后還留有余地的時候,我認為應該將其存入自己的儲蓄卡中,學習一些相關的儲蓄知識,更好的學習理財知識,這樣也有利于我們更好的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不應大手大腳的使用金錢。當有了一定的儲蓄理財知識后,也可以用賬戶里面的資金規劃,一些用于購買資金或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一些用于一般儲蓄。如此,我們不能漸漸學會合理使用、儲存自己的資金,也能將所學理論知識用于實踐,在實踐中提升自我的理財能力。
三、養成理財習慣
作為高中生,我們應熟知理財方面要養成的六種習慣:
第一,記錄財務情況。能夠實時記錄清楚的,必然能整合成圖表分析,了解自身消費狀況。準確的、持久的記錄對于理財而言至關重要。在正式開始學習理財之前,必然要有詳細的記錄與分析,才能達到效果。
第二,明確價值觀和經濟目標。“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個理念同時適用于經濟,只有了解自身的重要需求,才能統籌兼顧。如果沒有詳細的價值觀認識與經濟目標分析,沒有方向感便沒有預算的合理性與理財計劃持續性可言;只有足夠的指導目標和約束價值,才能有益于理財計劃的實踐。
第三,確定凈資產。確定凈資產的前提與基礎是記錄與實際情況――這便是大多數理財者計算財富的方式之一。若想了解自己離目標值的遠近,只有確定自身擁有的凈資產。這也是對未來計劃的訂立基礎。
第四,了解收入及花銷。很對人對收入與支出的概念不夠明確、清晰,到清算的時候糊里糊涂。了解自己每一部分、時期的收入與花銷,并清楚地記錄,適當的調整,才有利于我們理財實踐的大局
第五,制定預算,并參照實施。資產不僅僅是指收入,還有支出后的凈資產。預算雖然是紙上工作,但是落到實處就有實用價值。通過預算分析,我們可以在日常花費的每一筆項目發現自己資金的流向與應用價值,從而得出消費習慣與生活習慣的結論,并加以改進與規劃。
第六,削減開銷。若是我們在保證學習生活花銷的情況下,把每個月多出來的資金當作儲蓄,結果是怎么樣呢?14歲時開始規劃理財與投資,至少拿到10%的年利潤,十年之后就有了20,000元人民!。這筆錢可以當作大學畢業后找工作空白期的準備費用。而且我們開始的投資時間越長,復利的作用就愈明顯。儲蓄和投資帶來的利潤隨著時間的累積,必然顯而易見。
四、學習、借鑒他人的理財知識
作為一名高中生,對于理財知識方面大體都是無經驗的。學習金融理財是一項復雜的課程,自己盲目的學習,不如讓名家指路更受裨益。現在,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普及到理財教育,很多銀行、理財專家都會到各大學校進行理財知識的宣傳、教育講座、活動。我們應該積極的參與其中,依據自身的情況,學習一些理財知識,通過借鑒他人的理財知識經驗,制定適合自身的理財計劃、理財產品,更好的優化自身的理財能力。高中生理財要切忌求財,我們是為了獲取理財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能,通過接觸理財教育,以便積累理財的豐碩智慧,管理好財富,建立一種健康的生活消費方式。
五、結語
高中生通過互聯網信息的一定了解,關注理財知識、通過紙質書籍學習理財知識,并加以詢問和實踐,我們在學習之余定能掌握基本的理財資訊。合理的支配、使用金錢,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與理財習慣,不恥下問,與有經驗的理財者交流,相信我們高中學生定能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學習,掌握理財的相關知識與技巧。
參考文獻:
[1]胡廣宇.高中生消費現狀與教育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06).
[2]劉益琴.高中生消費價值觀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17).
Abstract: A group of McKinsey consultants coined the phrase "The War for Talent" in the late 1990s makes the term-talent management firstly enter into the academic circle. Talent management principles are applied to a particular knowledge-intensive environment. With the weakness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approach, the KM model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nourish for talent management such as the technological gatekeeper, central connectors, boundary spanner, as well as knowledge brokers. The KM and TM are integrated through providing talent management with a new approach, with the emphasis on identifying knowledge talent, knowledge creation, knowledge sharing and positioning, developing knowledge competencies, and knowledge retention. It indicates the role of the knowledge-based talent in the knowledge flow network, promotes the knowledge-intensive organizations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resources, and optimizes the innovative ability.
關鍵詞: 人才管理;KM模式;技術守門人;新進路
Key words: talent management;KM;gatekeeper;the new approach
中圖分類號:C9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0-0011-04
0 引言
20世紀90年代末,麥肯錫咨詢公司(McKinsey consultants)杜撰了“人才爭奪戰”,自此,人才管理(talent management,簡稱TM)成為重要的管理活動。[1]人才管理關注于發展戰略,確定人才缺口;繼任計劃;招聘、選拔、教育、激勵以及人才挽留。特別在知識經濟的大環境下,應當最大限度地發揮員工的知識、技能以及能力,并將其視為用人單位特有的競爭優勢。鑒于此,用人單位往往將能力與無形資產視為具有競爭力的資源。從戰略意義上講,知識是最為重要的組織資產,所以用人單位只有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并在系統內傳授知識,才能研發技術前沿的新產品。據此,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簡稱KM)被視為人才管理領域重要的組成部分。不過,國內有關KM的系統介紹鳳毛麟角,這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
站在國際的研究高度,雖然很多文獻考察了TM和KM,但卻不夠系統。由于絕大多數知識是默會的,且嵌入到個人的經驗和行為中,加之知識保留等因素,所以造成了知識分享的局限性,并為人才管理帶來巨大挑戰。鑒于此,KM的介入和融合也許是解決此問題的突破口。可喜的是,研究人力資源管理的國外學者已經思考了TM和KM之間融合。不過,KM的介入對TM有怎樣的意義?在知識密集型組織機構中,如何確定知識型人才?在知識流動網絡中形成了怎樣新理論?TM和KM的融合對人才管理研究有怎樣的貢獻?這些無疑是人才管理領域學者迫切關注的問題,本研究以此為出發點另辟蹊徑,嘗試探究KM模式介入在人才管理上的方法論意義。
1 人才管理之傳統進路及其局限
20世紀90年代末的 “人才爭奪戰”使得“人才管理”首次進入到了學界的視野。近年來人才管理已成為管理學術語,在組織資源中舉足輕重,從波士頓咨詢集團報告的評價便可窺見端倪,“在歐洲范圍內,人才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職能五大嚴峻的挑戰之一。”[2]
此外,人才管理在確保人才資源最大化利用上發揮巨大的優勢,盡管用人單位人力資源帶來了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但是根據人力資源理論,其占有資源不足以產生競爭優勢,使得用人單位必須要適當地利用資源實現競爭優勢。
2009年愛爾蘭國立大學著名學者Collings等認為,人才管理的傳統進路確定了人才管理的三大階段:“①確認關鍵職位的活動和過程,影響企業的競爭優勢。②發展資質高和潛力高的人才庫。③發展不同的人力資源結構,使職位與能力相符,確保組織機構發展的可持續性。” [3]
遺憾的是,雖然人才管理的三大階段強調了人力資源的管理實踐,但由此造成人才管理概念與知識之間的界限不清,如將人力資源管理等同人才管理,或僅僅關注人才資源的實踐操作上,如招聘、領導力發展、續任計劃等。此外,人才管理的傳統進路要么強調人才庫的發展,關注項目需求和員工需求,協調員工職位的進展;要么關注人才的管理,確認能夠影響企業的競爭優勢的關鍵職位,使得研究相對比較分散,很難集中,缺乏統一的理論架構,也許KM的介入和融合是走出傳統進路困境的一條出路。
2 人才管理之新進路之理論源流
2.1 在TM架構中KM介入的理論基元:“技術守門人” 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大量研究驗證了前沿的科技知識對研發團隊的重要意義,如麻省理工學院Thomas Allen在1977年出版的《技術流動管理(Managing the Flow of Technology)》中發現,前沿的科技需要通過“兩步戰略”融入研發團隊中,并不是所有的研發專家能夠直接獲悉外部知識。相反,只有少部分人能廣泛接觸系統外部,成為其他同事獲取知識的來源,被稱之為“技術守門人(technological gatekeepers)”。[4]
技術守門人的職責仿佛一扇大門,使外部技術知識“匯入”研發團隊,其具體涉及兩個步驟:一是,技術守門人能夠從外部獲取技術知識;二是,將知識傳授給同事。守門人并非僅僅傳播系統外部知識,還要將從雜志以及其他渠道汲取的知識翻譯成研發人員所能解讀的術語,這主要由于研發團隊與外部系統的語言、編碼方案之間的差異所致。守門人通過知識流動網絡在創新過程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不僅將企業的觸角延伸到系統外部,還利用對企業內部系統的知識網絡的熟悉度,內化新興技術,因此技術守門人理論在知識密集型環境下作用銳不可當。
2.2 KM范式之三大解釋因子:中樞連接者、跨越邊界者及知識中介者 KM架構下除了守門人理論外,還出現了一些新解釋因子,即中樞連接者(Central connectors)、跨越邊界者(Boundary spanner)及知識中介者(Knowledge brokers)。
一是,中樞連接者,即將同事聯系起來的職員。這類職員與同事關系緊密,為同事提供最有價值信息的渠道,如為客戶提供背景信息或提供新技術思想,并應用于既定項目中。[5]
二是,跨越邊界者(Boundary spanner),即鼓勵與系統外的人員加強聯系,開拓團隊視野,往往與創新和創業研究有關,因為他們更容易接觸系統外部資源及信息。 [6]
三是,知識中介者(Knowledge brokers),即以間接的關系為特征,跟一些單位內部共同體之間的聯系不密切。[7]從戰略上,他們推動知識在不同層級的共同體之間流動。實際上,如果沒有這些知識中介者,那么整個關系網絡便不復存在。知識中介者與跨越邊界者作用相似,只是要在各自的社會網絡中運作。
可以說,中樞連接者、跨越邊界者以及知識中介者是獨特的個體,是工作環境中知識流動的關鍵。只是個體是否能夠同時成為中樞連接者和跨越邊界者卻并不詳,而守門人概念則不同,因為守門人職責只能由個體履行。除此之外,守門人理論在知識密集型環境下作用更為顯著。
3 人才管理之新進路:KM與TM的融匯
為了彌合傳統進路不足,人才管理需要KM模式的介入。雖然組織機構關注的焦點不同,如工作效率、知識共享、團隊合作、員工培訓等,但對于知識密集型機構來說,要維系組織高績效,必須要慮及知識型人才的默會知識、保留知識、發揮員工技術專長等。2008年Vance和 Vaiman提出了“睿智的人才管理(smart talent management)”模式,從而將KM和TM交融起來,彌合早先進路的不足。[8]可以說,兩者結合能夠有效的進行人力資源管理,體現了知識資本和獲取、存儲、轉移和應用知識的能力,有利于實現用人單位的發展目標。
3.1 甄別知識型人才:強化考核管理機制 從戰略意義上講,用人單位需對人才流動加強管理。職工在崗位上需各盡其能,用人單位鼓勵不同員工之間的對話,以此填補知識缺漏。由于人才是一種默言的資源,所以需要慮及其中帶來的潛在績效,而非現實的績效。這樣看來,人才決策有賴于KM的方法。對此,Lengnick-Hall等學者的回應是,“用人單位需要甄別能發現問題的人才,且將該問題植入知識數據庫中,借助信息加以解決。”[9]此外,從人格化戰略看,需要關注員工的批判能力和分析能力,借助社會網絡分享知識。
為了確保最適合人才的有效調配,用人單位應特別關注能帶來競爭優勢的人才,通過招聘方式吸納人才,盡可能發揮人才優勢。鑒于此,首先,要強化人才或績效管理考核機制,這是因為績效管理有助于確定高績效的知識型人才,并提供員工職務及其預期績效標準的反饋。第二,強化人才招聘,只是招聘過程需復雜化,即從受傳統溝通渠道限制的耗時過程演變為受網絡技術影響的新過程。可以說,在線篩選和分析工具,如簡歷分析程序和在線就業前評估等,對篩選企業所需的人才有所裨益。
3.2 知識創造的理論源流:組織知識創造動態理論及其應用 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組織知識創造動態理論,即知識的創造需借助于明言知識和默會知識之間的持續對話。從創造力上,員工之間存在著差異,這需要將員工積累的默會知識擴散和嵌入到工作中。[10]不過,對于用人單位來說,如何強化知識的創造呢?
對此,學者Pei, N.S.的回應是,“用人單位需要為知識型人才提供知識創造的平臺。加強知識創造的戰略主要涉及領導行為實踐,如為創新提供支持;培養組織的學習文化。[11]”不過,對用人單位來說,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有創意的知識型人才工作積極性?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筆者試圖從知識創造者及知識活動家角度進行分析。首先,培養知識創造者需要慮及多維因素。許多理論試圖解釋組織機構如何進行創新,且這些理論往往強調用人單位勞動力,但只有少部分的勞動力被視為真正的創造性人才。作為知識創造者,應是無拘束的、個性化的。所以,對于知識創造者來說,他們應該偏好所實現的資源:一是,時間資源。知識創造者需要進行深入思考和產生想法。二是,空間資源。無論他們通過與內部和外部專家之間互動驗證他們的想法或是撰寫工作文件,他們需要有編著自身默會知識的空間。第二,培養知識活動家。知識活動家并不是主要的知識創造者,但其技能有助于激發其他員工創造力的發揮,比如蘋果公司CEO史蒂夫·喬布斯并沒有提出iPod,iPhone或iPad的想法,只是激勵他人進行創新。因此,用人單位需從知識創造者以及知識活動家角度極力發揮創意型知識人才的積極能動性,以此強化知識的創造力。
3.3 知識分享與定位:ONA分析模型及應用 有關KM文獻證實了知識共享的社會網絡和個性化策略的重要性。不過,少數的個體在社會網絡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并能夠不同程度地影響到知識流動的協調,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12]但問題是,不能夠僅僅找到這類人才,更要明白如何面對這類人才。從TM角度看,其往往指涉“人才定位(talent positioning)”,即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場所遇到合適的人才。[13]在開放式創新的時代,了解這些人才尤為重要,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內外網絡,開拓新知識領域。
對此,克洛斯(Rob Cross)及同事研究了組織機構中重要人才的網絡活動,揭示了有強大關系網的個體(經紀和外設專家等)更能夠確保工作任務的有效執行。他們提出了一種組織網絡分析(ONA)模型,研究了人類關系和社會結構相結合的社會科學方法,揭示出人與對象之間的親和力,吸引和排斥。[14]可以說,ONA認為社會關系是通過視覺和數學加以說明的節點和紐帶;很多組織機構傾向利用ONA來定位人才。
從ONA分析模型的應用及其意義看,ONA為員工提供流動契機。員工可以橫向地調轉到其他組織單位,以此減少合作障礙,如外派人員從海外母公司帶來彌足珍貴的專業知識。此外,從網絡關系指導意義看,一旦確定了資質高的知識型人才,那么用人單位會指派一名導師,協調與其他重要知識型人才之間的關系。如此以來,拓寬了用人單位的人際網絡,學習到他人的技術專長。
3.4 發展知識能力:啟動培訓與繼任計劃 團隊績效與員工的能力有關,這些能力包括基礎知識、技能和機構所需的員工能力。通常來說,與KM相關的能力涉及與協作相關的專業知識、管理、戰略規劃、信息技能和關系管理。[15]
不過,在能力發展上,用人單位所面臨的重要挑戰的是,個人目標和機構束縛之間存在著張力。從能力發展的現有方法看,能力和工作績效相分離,從而導致評估結果不清,無法與工作情境聯系起來。此外,通過學習確定和彌合能力差距需要很長的時間。鑒于此,如何消解個人目標與機構束縛之間的張力呢?
解決困境的出路在于:加強能力培訓以及強調繼任計劃。一是,基于能力,加強培訓。在員工自身能力基礎上,培訓方案要不斷適應不同層級的競爭要求。高質量的培訓計劃有助于評估員工的技能;明確所需的能力;發展技能、知識和態度以及提高工作績效。該培訓的有效施行需要結合員工的積極參與,并且在培訓講習過程中,強調問題解決方法和操作方法。二是,繼任計劃涉及運籌組織機構的后續高層團隊,所以根據員工的不同技能,發展內部招聘的人才庫,確保組織機構在未來具備可利用的技能人才。從KM的角度看,繼任計劃需要關注用人單位如何保留重要的知識型人才以及如何確保后續人才承擔起各自的責任。
3.5 知識的保留:完善表彰與知識轉移機制 無論通過競爭對手挖墻角、裁員、還是退休,對用人單位來說,員工離職風險是巨大的。Parise等學者指出,“這種關系資本在知識密集的環境中至關重要。特別是,高端技術離職員工的知識是難以模仿和學習的,所以他們的離職對用人單位來說損失巨大。”[16]員工離職大體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雇主和雇員之間心理契約的變化是不言自明的,如新一代員工通常表現出較低的忠誠度和工作變更頻繁;二是,員工經常利用工作能力的優勢跳槽。為了防止知識流失,一方面需加強獎勵和表彰機制。對重要的知識型人才,如缺乏獎懲機制往往會帶來離職、缺勤、辦公秩序混亂、參與但不作為以及生產力低下等不利局面,所以行之有效的方案是,將物質和非物質激勵納入到組織規章中來,提高用人單位的知識累積以及發揮人才的能動性。另一方面強調知識轉移的指導。這種指導有助于將默會知識從一個經驗豐富的員工轉移到新手,并借助老員工的社會關系網增加新手的社會資本。在此基礎上,雇主和雇員之間的心理契約的達成大大提升了員工的工作態度和忠誠度,所以這些機制有助于確保知識通過轉移得以保留,并將重要知識型人才因離職所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4 結語
近年來,KM喚起了學界廣泛的關注,特別體現在人才策略管理領域上。從戰略意義上,知識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因為其代表了難以模仿的無形的資產、運行程序以及創造過程。知識資產成為用人單位的競爭優勢,使知識的戰略價值體現在個人的認知、行動以及集體的經驗和專長。這種戰略價值表明,對于提升組織績效和競爭力來說,有效地管理知識型人才勢在必行。因此,需要深入探討TM如何解決來自KM的挑戰問題。不過,必須要注意的是,將TM整合至知識密集型工作環境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一些員工沒有得到賞識會覺得自己在組織機構的作用不大,由此產生負面情緒不利于組織機構的發展,所以在人才管理過程中需要將KM與TM結合,以此甄別重要的知識工作者,協調管理知識型人才,提升知識分享的可能。從未來的研究看,可以擴展守門人理論及其相關理論,把握知識雙向流動規律,著眼于從實證角度探索在較大組織機構中TM活動和KM實踐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Scullion, H., Collings, D.G. and Caligiuri, P. (2010), "Global talent management", Journal of WorldBusiness, Vol. 45 No. 2, pp. 105-8.
[2]Boston Consulting Group (2007), The Future of HR. Key Challenges Through 2015,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Dusseldorf, pp. 1-7.
[3]Collings, D. and Mellahi, K. (2009), "Strategic talent management: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Vol. 19, pp. 304-13.
[4]Macdonald, S. and Williams, C. (1994),"The survival of the gatekeeper", Research Policy, Vol. 23, pp. 123-32.
[5]Cross, R. and Prusak, L. (2002), "The people that make organizations stop or go",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80, pp. 104-12.
[6]Dodgson, M. (1994),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Dodgson, M. and Rothwell, R. (Eds), 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Cheltenham.
[7]Pawlowski, S.D. and Robey, D. (2004), "Bridging user organizations: knowledge brokering and the work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MIS Quarterly, Vol. 28 No. 4, pp. 645-72.
[8]Vance, C.M. and Vaiman, V. (2008), "Smart talent management: on the powerful amalgamation of talent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Vaiman, V. and Vance, C.M. (Eds), Smart Talent Management-Building Knowledge Asset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Elgar Publishing, Aldershot, pp. 1-18.
[9]Lengnick-Hall, M.L. and Andrade, L.S. (2008), "Talent staffing systems for effec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Vaiman, V. and Vance, C.M. (Eds), Smart Talent Management-Building Knowledge Asset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Elgar Publishing, Aldershot, pp. 33-65.
[10]Nonaka, I. (1994),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 5, pp. 14-37.
[11]Pei, N.S. (2008), "Enhancing knowledge creation in organisations", Communications of the IBIMA, Vol. 3, pp. 1-6.
[12]Whelan, E., Collings, D.G. and Donnellan, B.(2010), "Talent management in knowledge intensive settings",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 14, pp. 486-504.
[13]Tarique, I. and Schuler, R.S. (2010), "Global talent management: literature review,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Vol. 45 No. 2, pp. 122-33.
[14]Moreno, J.L. (1937), "Sociometry in relation to other social sciences", Sociometry, Vol. 1, pp. 206-19.
xx年學習業務知識方面取得的成績:在擁有保險、基金從業資格證書、總行信貸a類資格證書、總行個人客戶經理資格證書、以及afp資格證書,目前還執著與cfp理財師考試中。本人繼續努力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鍛煉寫理財專業文章。今年工行門戶網站原創舞臺有我關于理財、保險、基金、案例等十多篇專業文章,在九月現代商業銀行雜志中以工總行理財支持團隊身份發表保險專業文章。在金融理財師持證人期刊中也發表十余篇理財文章。每周二或四晚上利用qq群做好工總行理財團隊基金宣傳學習活動,通過與各家基金公司學習機會,懂得了很多理財知識,對做好基金營銷起到促進作用,有幾只重點基金營銷在分行排名前三名,有的基金超額完成400%。為本網點和支行做出理財師應有的貢獻。
xx年工作中營銷理念的改變:日常工作中不是坐等領導下達命令而是主動積極配合網點領導做好各項營銷工作,及時把握好上級領導下達的工作營銷方向和任務指標。利用下班晚上和公休時間,勤于學習與工作有關的業務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給網點領導提供好的參謀建議,與網點領導配合默契,按照上級風向標做好本網點營銷理財工作。
個人在營銷中的理念:我不是推銷賣給客戶銀行產品直銷人員;而是我幫助客戶買好銀行理財產品做好后續跟蹤服務的銀行理財師。簡單說:我不是賣產品,而是幫助客戶買產品。只是這一買一賣一字之差意思就截然不同,工作心態的不同;工作效果必然不同。由被動變為主動,主動尋找目標客戶之后幫助客戶找到適合的理財產品,我的理財工作即為橋梁,讓銀行與客戶雙方皆大歡喜的工作。
xx年做好本網點優質客戶數量的提升:在管理網點300名客戶中有理財金卡客戶數量并不多,就把這項工作改變,做為上任理財經理首要解決問題。工作中通過耐心解答宣傳引導我行星級客戶標準,對開欲辦理財金卡客戶,的確起到很好的吸引力作用。經過辛勤努力xx年網點開立理財金卡總數量410張,自己營銷的業績占70%以上。個人業績從接手時,全行網點排名由194名提升到60名以內。三季度評為先進網點受到嘉獎。
xx年工作業績匯報如下:一年中常規理財產品營銷金額1.1億多元、靈通快線8500多萬,工銀貨幣基金1600多萬元。今年分行指定重點營銷基金任務指標全年完成股票型基金700多萬元。xx年一月至十一月為網點贏得重點營銷積分4163.06份取得分行排名56名支行排名第一。今年支行組織陽光保險公司營銷訓練營活動中取得排名第一成績。
關鍵詞:法與金融 公司理財 制度影響 回顧 展望
20世紀末,由La 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以下簡稱“LLSV”)所倡導的“法與金融”研究浪潮成為近年來財務學最前沿、最活躍的研究熱點,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被引入到財務會計信息的跨國比較研究領域,對國家間制度環境差異的影響進行了直接的實證檢驗,這些研究中涉及的國家間制度環境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淵源、法律制定、法律執行、政治體制及文化價值等。
一、法與金融視角下公司理財制度影響研究綜述
( 一 )政治是一種資源 政府或政府政策作為一種競爭工具, 能拓展企業的外部生存空間, 為企業創造一個對自己有利的競爭環境(愛潑斯坦,1969)。企業集團或行業性的政治活動可為本行業贏得經濟利益(Olson ,1965)。Pittman(1976)、Salamon & Siegfried(1977)、 Aplin & Hegarty(1980)、Epstein(1984)等通過研究也得出了與Olson相同的結論。之后,Brenner(1980), Zardkoohi(1985),Hillman、Zardkooki 和Bierman( 1994),Douglas(1995)對企業的政治資源、政治策略及政治績效分別進行了定義,并通過研究發現,企業采取各種政治策略影響公共政策制定過程,與政府建立良好的關系,可能減少不確定的交易成本, 獲得各種政治與經濟利益。而且,上市公司高管的政府背景也是一種有價值的資源(Fishman,2001)。
( 二 )融資與制度因素研究 公司融資分為權益性融資和債務性融資,不管是權益性融資還是債務性融資,都不僅受到公司自身業績的影響,也會受到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及政府相關監管部門的影響。特別地,在政府管制比較嚴重的發展中國家,政府、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及政府相關監管部門對公司融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政治聯系確實會影響公司的融資策略,Leuz and Oberholzer (2005)就發現在印尼有政府背景的公司由于容易獲得貸款而基本上不到國外融資。已有研究基本上集中于兩個方面:制度對債務融資的可獲取性和權益資本成本的影響。(1)債務融資的可獲取性。Tian(2001)、Johnson and Mitton (2003) 、Faccio ( 2006) 、Adhikari , Derashid and Zhang ( 2006) 等學者通過研究發現,在政府管制比較嚴重的發展中國家,國家會出面幫助面臨償付銀行貸款困難的有“政治關系”企業的度過難關,擁有“ 政治關系” 的企業能從國有銀行那里獲得更多的貸款,而且貸款的期限相對也較長,而且,擁有政府背景的董事或者管理層能夠讓公司更容易地獲得債務融資、享受更低的稅率等好處。此外,相比沒有“ 政治關系” 的企業, 擁有“ 政治關系” 的企業即使存在更高的違約率, 也能從國有銀行那里獲得更多的貸款; 而且當與企業有密切關系的政黨其政治權力得到提高或者在選舉中獲勝時, 這些企業獲得的優惠貸款會更多(Khwaja 和Mian ,2005 )。之后,諸多的學者該關系展開了研究,得出的研究結論基本相似。(2)權益資本成本的影響。在投資者法律保護較弱的情況下, 內部人承擔了更高的可分散風險, 也因此提高了公司權益資本成本;相反, 內部人可以通過減少持股充分地分散風險, 公司權益資本成本也隨之而降低(Himmelberg,Hubbard and Love,2002;Hail and Leuz, 2003;沈藝峰等,2005)。由于我國股票發行制度、股權融資軟約束、業績考核制度和內部人控制等深層制度原因,造成股權融資的實際成本遠遠低于債務融資成本(黃少安和張崗,2001)。進一步,徐浩萍、呂長江(2007)認為,最終控制人是地方政府的企業,政府角色轉變對權益資本成本沒有顯著影響; 對非國有企業,權益資本成本隨著政府對經濟干預程度減小而降低。
( 三 )投資與制度因素研究 (1)制度對企業投資決策的影響。利用當地的稅收優惠政策是外資企業投資區位選擇的第五個重要因素(魏后凱等,2001),包括稅收優惠在內的政策虛擬變量對于吸引美國的對華投資有著顯著的影響(徐康寧等,2002)。企業所得稅稅率、再投資減免、進口環節減免稅、地區開放級別等多種政策因素均會顯著的影響外資的流入,經過加總的綜合優惠政策的總影響力是比較大的(李宗卉、魯明泓,2004)。而且,加速折舊政策和投資抵免政策的施行,會增加企業對設備類和建筑類固定資產的凈投資(Jorgenson and Hall,1967),這與Gravelle(1994)的計算結果相符。除稅收制度外,方軍雄 (2008)認為,地方政府直接控制的企業更易實施本地并購、更多的實施無關的多元化并購,而中央政府控制的企業則可以突破地方政府設置的障礙,實現跨地區并購。而且,在社會資本水平較高的省份,上市公司更傾向于對外投資,也更愿意與其他企業組成共同控制的合營企業,并且其多元化投資的意愿更強,而且社會資本與政治關系在公司投資決策中所起的作用是可相互替代的(潘越等,2009)。(2)制度對企業投資效率的影響。一定條件下,制度會導致企業過度投資或投資不足問題,這兩者無疑都會影響企業的投資效率。當財政補貼小于長期負債時,財政補貼能夠抑制公司的過度投資行為,但投資不足的趨勢會增強,而減稅能夠抑制公司投資不足;當財政補貼大于長期負債時,財政補貼和減稅都能減少公司的投資不足(何源等,2006)。地方政府控制和地方政府干預會顯著提高自由現金流的過度投資,而金融發展存在熊彼特效應,可降低自由現金流的過度投資(楊華軍和胡奕明,2007)。我國企業普遍存在過度投資行為,國有企業相比非國有企業過度投資更嚴重,現金流與投資行為顯著正相關,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股權集中度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制約過度投資,但舉債在我國并不能對過度投資發揮有效的抑制作用(汪平和孫士霞,2009),魏明海和柳建華(2007)的研究支持了這一結論,并認為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和外部治理環境的改善會制約國有企業的過度投資行為。
( 四 )企業運營與制度因素研究 制度可以不同的方式和路徑對企業運營的各個環節產生重要的影響。一方面,私有企業常常受到政府官員的隨意侵害,甚至隨意終止其生產活動(Frye and Shleifer,1997; Shleifer and Vishny,1998;Pearson,1997等)。另一方面,由于產品和信用市場不發達,支持市場發展的制度欠缺,政府常常對經濟資源的配置實施很強的控制,導致私有企業不能夠完全依賴于市場來獲得經濟資源(McMillan,1997)。但是,市場化水平越高的地區,公司受政府干預越少,從而雇員規模越小(曾慶生和陳信元,2006),也就是說,當上市公司管理層面臨較嚴格的市場和法律約束時,其管理專業主義、雇員效率和總要素生產率越高(Fan、Wong and Zhang,2009)。集體企業內的政府控制能夠幫助企業維持較低的生產采購成本,卻伴隨著較高的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楊治等,2009)。而且,地方政府控制的企業雇用人數和勞動力成本顯著高于非政府控制企業和中央控制企業,政府層級越低,其控制下的國有企業雇員越多、勞動力成本越高,而上市公司所處地區的市場化程度改善有助于減輕這一負面影響(呂偉,2006)。
( 五 )公司價值與制度因素研究 目前關于制度因素影響公司價值的研究,大多從公司與政府部門或公司與重要的政府官員之間的關系出發來進行研究的。Roberts (1990)、Fishman ( 2001)、Johnson and Mitton (2003)均認為,公司價值與公司有關聯的政府要員的狀態之間存在顯著的聯系。在發展中國家或者處于轉軌經濟中的國家, 由于政府控制著大量的社會資源,企業擁有“ 政治關系” 能給企業帶來一定的價值(施萊弗和維什尼,2004 )。在我國政府控制尤其是縣級和市級政府控制對公司價值產生了負面影響(夏立軍和方軼強,2005)。更進一步,高管的地方政府背景對公司價值的正面影響要顯著大于中央政府背景,高管的地方政府任職背景在政府干預比較厲害的地區能增加公司價值,政府干預越強烈,這種正面影響也越強烈(吳文鋒、吳沖鋒,2008)。
( 六 )利潤及利潤分配與制度因素 制度對于企業真正形成的利潤會存在影響,更多的可能卻是指制度對財務報表上會計利潤數字的影響,即制度會造成企業的盈余管理,導致了企業會計利潤數字的變化。而關于利潤分配,很多國家直接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對此作出了限定。(1)利潤與制度因素。投資者保護越好的國家其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Leuz、Nanda and Wysoeki,2003)。而且,非上市公司中的盈余管理行為更為普遍,且若國家的法律執行水平較低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則較高;歐洲國家間的證券管制法規、會計規則等對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程度存在差異(Burgstahler、Hail and Leuz,2005)。在美國,交叉上市的非美國公司的盈余平滑程度更高、價值相關性更低、會計盈余穩健性較差;來自弱投資者保護國家的交叉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更高;而且制度環境對于會計規則執行非常重要 (Lang,Raedy and Wilson,2006)。在我國,以盈余為基礎的公司首次公開發行、配股增發、扭虧摘帽以及對高管人員的業績考評等制度安排引發了上市公司大規模的盈余操縱現象(蔣義宏,1998; 陸建橋,1999;李增泉, 2001)。甚至,審計師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及其與上市公司的合謀加劇了上市公司強烈的高估盈余的需求,甚至地方政府也參與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陳曉、李靜,2001)。(2)利潤分配與制度。Hubbard and Palia (1995) 、Crawford et al . (1995)、Kole and Lehn (1999) 及Bryan et al . (2005)均發現在放松管制后,銀行經理的薪酬水平上升,同時薪酬對業績的敏感性有所增強。在我國,國有股及法人股控股比例越低, 公司獨立發展意識就越強, 越傾向于將利潤留存于未來發展, 公司就越易于采取股票股利替代現金股利(呂長江、王克敏,1999)。相反,無論是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還是企業法人控制的上市公司,只要國有股或法人股集中度比較高,都會傾向于發放較高的股利(Lee and Xiao,2002;Wei etal., 2002)。此外,市場化程度越高,公司傾向于發放更多的現金股利,并且,市場化程度的這種影響在由非國有產權控制的公司中更為明顯(雷光勇和劉慧龍,2007)。
二、法與金融視角下公司理財制度影響研究的評價與展望
( 一 )法與金融視角下公司理財制度影響研究的評價 從上述文獻綜述可以看出,關于公司理財活動與制度因素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的成果:政治是一種資源,而且公司的理財活動中無不貫穿著政治的影子;制度因素對于企業的融資活動具有重要的影響。一方面,影響了企業銀行貸款,長期貸款等債務性融資的可獲取性,也造成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就我國而言,由于債券的三方管制,二方交易的格局,更是加深了一般企業發行債券和中小企業融資的難度。另一方面,制度因素的存在也影響了權益資本成本的大小,從而造成了企業股權結構的不合理問題;制度因素對于企業投資的影響。大多學者對于這個問題的研究側重于稅收制度對于企業投資行為和投資效率的影響;但是有的學者也關注到了我國特有的“預算軟約束”所導致的過度投資;有些也關注到了企業對于“政治關系”的投資;有些也注意到了政府對于企業多元化投資的影響;制度因素對于企業運營的影響。學者們分別從制度對企業雇員人數、現金持有量、自由現金流量、資本配置效率、低的生產采購成本、較高的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高壁壘行業進入的難以程度及企業重組和并購的影響等方面研究了制度對于企業運營的影響;制度對于企業價值的影響。學者們認為,政府影響了企業的價值,但是市場化的程度和公司治理的環境有助于降低這種影響;制度對于企業利潤及利潤分配的影響。盈余管理一方面影響了企業利潤的大小,同時也影響了利潤的初次分配,IPO制度及稅收制度無疑都會影響企業的盈余管理,但是良好的內外部制度環境可以提高盈余管理的質量;股權結構和市場化程度的高低則會直接影響企業的利潤分配政策。
( 二 )法與金融視角下公司理財制度影響研究的未來發展 公司理財中制度因素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上述文獻都沒有從整體上系統研究制度因素對于公司理財的影響,而且現有的研究成果無論國內外大多以實證研究為主,并沒有從根本上研究制度制定的出發點和制度因素影響公司理財的機制;制度有外部和內部之分,現有的文獻大多從外部制度進行研究;目前對于制度因素的研究大多只分析了制度對公司理財的影響,甚少研究公司理財對制度的影響和需求。第二,制度對于融資的影響,大多都沒有談到融資制度本身對于融資的影響,特別是債務融資制度對債務融資的影響,也甚少探討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對于融資的影響。第三,制度對于投資的影響中,大多研究成果集中在稅收制度對于投資行為的影響上,較少涉及對于投資效率的研究;對于對內投資的研究稍多,對于外部投資的研究較少,如我國企業熱衷于對外投資的制度因素的研究基本沒有;對于企業內部制度對投資的影響也基本沒有涉及。第四,制度對于企業經營的影響中,企業經營的策略,對企業經營活動所涉及到的各種政策的研究甚少涉及,對于企業經營中制度對人力資本的影響也沒有太多的研究。第五,制度對于企業價值的研究,大多采用窗口事件研究“政治聯系”對于公司股價的影響,較少研究制度對債權人價值的影響。第六,制度對于利潤及利潤分配的研究中,大多從盈余管理的角度探討了制度對盈余的影響,較少研究制度對盈余質量的影響,沒有談到利潤分配制度本身對于利潤分配的影響,而且利潤分配應該涉及到公司高管們在職消費及股權激勵,還有對公司職工和對國家稅收等方面,現有研究均涉及較少。
未來研究方向:第一,采用采用規范研究方法和實證研究方法相結合來進行研究。在歸納總結現有文獻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分析闡述公司理財與制度的相關理論基礎。從公司理財的各個環節出發,采用實證的方法研究分析制度基礎對于公司理財的影響和公司理財對于制度基礎的影響和需求。第二,從公司外部制度和內部制度兩方面,整體上系統梳理分析了制度因素對于公司理財的影響,從根本上研究制度制定的出發點和制度因素影響公司理財的機制,而且考慮了公司理財對于制度的影響和需求。第三,探討在享受制度所帶來的正面效果的同時,如何盡量避免和防止制度帶來的負面效應,如何及時地進行相關制度的修訂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陳信元、陳冬華、李增泉:《制度環境與公司治理――中國與東亞國家公司治理國際研討會綜述》,《中國會計評論》2005年第1期。
[2]陳信元、黃俊:《政府干預、多元化經營與公司業績》,《管理世界》2007年第1期。
[3]陳小悅、肖星、過曉艷:《配股權與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經濟研究》2000年第1期。
[4]陳勝藍、魏明海:《投資者保護與財務會計信息質量》,《會計研究》2006年第10期。
[5]陳振明:《市場失靈與政府失敗――公共選擇理論對市場和政府關系的思考及其啟示》,《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 》1996年第2期。
[6]杜興強、修宗峰:《制度環境、大股東性質與所有權結構》,《工作論文》(廈門大學管理學院)2008年。
[7]方軍雄:《所有制、市場化進程與資本配置效率》,《管理世界》2007年第11期。
[8]賀建剛、劉峰:《大股東控制、利益輸送與投資者保護》,《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5年第3期。
[9]何源等:《財政補貼、稅收與公司投資行為》,《財經問題研究》2006年第6期。
[10]江偉、李斌:《制度環境、國有產權與銀行差別貸款》,《金融研究》2006年第11期。
[11]雷光勇、劉慧龍:《市場化進程、最終控制人性質與現金股利行為》,《管理世界》2007年第7期。
[12]李丹蒙、夏立軍:《股權性質、制度環境與上市公司R &D強度》,《財經研究》2008年第34期。
[13]李連軍:《會計制度變遷與政府治理結構》,《會計研究》2007年第6期。
[14]李善民:《治理環境、政府控制和控制權定價》,《南開管理評論》2008年第5期。
[15]李躍、宋順林、高雷:《債務結構、政府干預與市場環境》,《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7年第1期。
[16]呂偉:《政府分權、市場化進程及國企雇傭行為》,《改革》2006年第9期。
[17]羅黨論、唐清泉:《市場環境與控股股東“掏空”行為研究》,《會計研究》2007年第4期。
[18]羅黨論、唐清泉:《中國民營上市公司制度環境與績效問題研究》,《經濟研究》2009年第2期。
[19]羅正英等:《終極控制、治理環境與盈余管理》,《上海經濟研究》2007年第12期。
[20]潘越等:《社會資本、政治關系與公司投資決策》,《經濟研究》2009年第11期。
[21]屈文洲、許年行、關家雄、吳世農:《市場化、政府干預與股票流動性溢價的分配》,《經濟研究》2008年第4期。
[22]沈藝峰、許年行、楊熠:《我國中小投資者法律保護歷史實踐的實證檢驗》,《經濟研究》2004年第9期。
[23]孫錚、劉鳳委、李增泉:《市場化程度、政府干預與企業債務期限結構》,《經濟研究》2005年第5期。
[24]田志龍、高勇強、衛武:《中國企業政治策略與行為研究》,《管理世界》2003年第12期。
[25]衛武:《中國環境下企業政治資源、政治策略和政治績效及其關系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2期。
[26]吳文鋒、吳沖鋒、劉曉薇:《中國民營上市公司高管的政府背景與公司價值》,《經濟研究》2008年第7期。
[27]吳文鋒、吳沖鋒、苗萌:《中國上市公司高管的政府背景與稅收優惠》,《管理世界》2008年第2期。
[28]夏立軍、陳信元:《市場化進程、國企改革策略與公司治理結構的內生決定》,《經濟研究》2007年第7期。
[29]夏立軍、方軼強:《政府控制、治理環境與公司價值――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經濟研究》2005年第5期。
[30]辛清泉等:《企業集團、政府控制與投資效率》,《金融研究》2007年第10期。
[31]辛宇、徐莉萍:《上市公司現金持有水平的影響因素:財務特征、股權結構及治理環境》,《中國會計評論》2006年第2期。
[32]徐浩萍、呂長江:《政府角色、所有權性質與權益資本成本》,《會計研究》2007年第6期。
[33]楊華軍等.制度環境與自由現金流的過度投資》,《管理世界》2007年第9期。
[34]余明桂、潘紅波,政治關系、制度環境與民營企業銀行貸款》,《管理世界》2008年第8期。
[35]曾慶生、陳信元.國家控股、超額雇員與勞動力成本》,《經濟研究》2006年第5期。
[36]曾慶生、姜紅玲.市場化進程、地區失業率與上市公司社會性負擔》,《上海管理科學》2006年第6期
[37]鄭志剛:《法律外制度的公司治理角色―一個文獻綜述》,《管理世界》2007年第9期。
[38]中國證券報.取消所得稅先征后返政策對上市公司業績影響分析》,《中國證券報》2000年第16期。
[39]Alchian,A.,The Basis of som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Theory of Management of the Firm,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4,1965.
[40]Barth,M.,McNichols,M.,Estimation and market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liabilities relating to superfund sit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32,1994.
[41]Boonlert-U-Thai,K.,Meek,G.K.,Nabar, S.,2006a, Earnings attributes and investor protection:International evidence,Th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Accounting4l.
[42]Boonlert-U-Thai,K.,Meek,G.K,Nabar,S.,2006b,Reply to Discussion of "Earnings attributes and investor-protection: International evidenc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4l.
[43]Brennan, S.,1980,Corporate Political Activity: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a Developing Industry,Research i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Policy, ( 2).
[44]Burgstahler,D.,Hail,L.,Leuz,C.,2005,The Importance of Reporting Incentives: Earnings Management in European Private and Public Firms,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45]Bushman,R.M.,Piotroski,J.D.,2006,Financial reporting incentive for conservative accounting:The influence of legal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42.
[46]Bushman,R.M.,Piotroski,J.D.,Smith,A.J.,2005,Insider Trading Restrictions and Analysts' Incentives to Follow Firms, Journal of Finance.
[47]Bushman,R.M.,Smith,A.J.,2003,Transparency,Financi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Economic Policy Review9.
[48]Chen,J.P,Z.Li,and X.Su,2005,Rent Seeking Incentives,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Listed Family Firms in China, Working Paper,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and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49]DeFond,M.L.,Hung,M.,2004,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Evidence from Worldwide CEO Turnover,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42.
[50]DeFond,M.L.,M.Hung and R.Trezevant,2007,Investor protec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annual earnings announcements:international evidenc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43.
[51]Douglas, D., 1995,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vity as a Competitive Strategy: Influencing Public Policy to Increase firm Performance”, PH.D. Thesis, Texas A&M University.
[52]Fan,J.,along,T.J.,2002,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informativeness of accounting earnings in East Asia,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33.
[53]Getz, K. A., 1997, Research in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on: Integration and Assessment, Business and Society, 36.
[54]Hillman, A. & Keim, G., 1995, International Variation in the Business- Government Interface: Institu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Consider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20).
[55]Hillman, A., Zardkoohi, A. & Bierman, L.,1999, Corporate Political Strateg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dications of Firm specific Benefits from Personal Service in the U.S. Govern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20).
[56]Hillman, J. and Michael, H.,1999, Corporate Political Strategy Formation: A Model of Approach, Participation and Strategic Decis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Oct.
[57]Jensen,M.,and Meckling,W.,1976,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
[58]Keim, G.,1981, Foundations of A Political Strategy for Busines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 :41~48.
化解黑壓壓的排隊長龍,銀行顯然責無旁貸。在增加服務供給上,銀行還大有潛力可挖:在硬件上可以加大資源投入,比如加快網點建設改造,增加自助機具投放,推進綜合化建設、讓對公窗口也能辦理對私業務等;在軟件上可以提高服務效率,比如推行分區服務、將復雜業務和簡單業務分開,高峰時段實行“彈性工作時間”和“彈性窗口設置”,配齊配強大堂經理等。關鍵是要真正樹立起“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否則這些舉措的效力有可能大打折扣,甚至成為應景之作。
為滿足中端客戶越來越復雜多變的理財需求,從2006年起,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光大銀行等大、小中資銀行,都對個人零售理財業務進行整合,對理財中心進行了再造,力求為客戶奉上最好的服務。這些銀行認識到,營業網點是客戶與銀行溝通的重要橋梁,也是銀行銷售產品、提供個性化理財服務的重要窗口。
外資銀行在這一方面有著榜樣的作用,匯豐的網點是紅色的,渣打是藍綠色,荷蘭銀行采用著名畫家凡高的向日葵作為標識,這些銀行都有鮮明而統一的品牌形象,讓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當然品牌形象不只是網點裝修那么簡單的問題,它更包含銀行的服務文化、業務受理環境等。
中資銀行已經注意到追求銀行服務文化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細節上更需貼心細致。建行上海市分行一位網點負責人表示:“凡是柜員能做的不要客戶做;凡是后臺能做的不要前臺做;凡是一步能做的不要分兩步做。”
改造從網點形象開始
最近,建行上海市分行下已有超過20家營業網點露出嶄新面貌,使人耳目一新。網點設計以藍色為主基調,通過各區域不同藍色組合的應用,形成建行獨特的網點視覺形象。
客戶發現,原來擁擠的柜臺不見了,高而厚的防彈玻璃減少了,自助設備卻增加了。較高的現金柜臺被入座辦理業務的矮柜面取而代之,網點后臺辦公區被大面積縮減,客戶服務區從原來的105平方米擴展到近200平方米。
同時,大廳被劃分為引導區、等候區、大堂經理區、封閉式柜臺、開放式柜臺、個人理財中心和自助銀行等七個功能明確的模塊,特別將大堂經理區設在網點入口,隨時向客戶提供咨詢、引導服務。此外,還開通叫號系統,讓客戶免除了排隊之苦,宣傳折頁專門安裝在開放式柜臺的客戶座椅邊,方便取閱。
在營業時間上也進行了調整,部分網點延長至晚上9∶00。與大銀行相比,中端客戶更是中小銀行的“上帝”。光大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劉正民就明確將該行定位為為中端客戶服務的零售銀行。
為了使網點讓客戶感到賓至如歸,光大銀行今年也進行了重新設計網點布局。整個銀行外觀選用鮮明的紫色,營業廳區域分割使環境更幽雅,私密性更強。
光大銀行上海分行個人銀行部總經理趙小姐介紹,功能性明確的區域分割,可以將部分業務分離出來,先行辦理,不用在現金柜臺前排隊苦等,提高了業務辦理的效率。
此外,從今年開始,光大銀行在上海的主要營業網點已經堅持雙休日營業,該行還在不斷推新VIP客戶的增值服務,包括業務優先、收費優惠、溫情服務、健康專線服務等,甚至在貴賓室中存有刻有客戶名字的茶杯,讓其辦理業務時像在家一樣舒適。不但從硬件設施,更從理財文化上貼近客戶的心。
渠道升級虛實相輔
工商銀行在打造VIP客戶服務時,不但考慮了實體網點,還將虛擬的電話和網上銀行考慮在內,全面提升VIP客戶優越的理財感受。
今年工行以網點渠道為突破口,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城市推出了80家重點為理財金賬戶客戶服務的理財中心,其中上海推出30家,覆蓋了東到南匯、西至青浦、南抵奉賢、北達嘉定的商業、商務、居民、工業四大區域。工行負責人表示,2007年工行還將陸續在全國各大中型城市推出按照同樣標準建設的理財中心達500家。
此外,工行還將把理財金賬戶的貴賓服務延伸到電話銀行和網上銀行,在95588電話銀行中設立理財金賬戶貴賓通道,為理財金賬戶客戶配備專門的人工坐席,并推出網上銀行貴賓版,為客戶提供豐富的理財產品和理財資訊。
業務提速至關重要
銀行網點再造也許會讓VIP客戶的嗤之以鼻:“為什么銀行每天還有那么多人排隊?為什么辦理一項簡單的業務還需花很長時間?”客戶的最大不滿就在于此。
究其原因,客戶細分不到位;業務窗口少;銀行員工分工太細,只能操作少數業務;未對客戶使用自助設備進行指導等緣由使得客戶談銀行而色變。
銀行的對策除開辟優先通道外,更降低了每筆業務的受理時間,以提高效率。而這其中最首要的就是識別客戶,細分需求,引導到位。
據業內人士介紹,95%以上的客戶到銀行辦理的實際上是最簡單和最基礎的存取款業務,并且其中有近60%的交易都在1000元以下。而目前,每一個銀行營業網點幾乎集納了所有金融服務業務,該人士指出,銀行網點只有將客戶細分做到位,才能針對客戶不同的業務特點提供最適合的服務渠道。
建行上海市分行不久前提出了業務發展瓶頸解決方案:規范制度、簡化流程,并以分秒計算優化前后的柜面業務辦理時間,評估優化效果,以新速度、高效率和全新的網點面對客戶。
記者了解到,客戶一進建行網點,大堂經理根據客戶辦理的業務類別迅速進行分流,引導部分客戶使用自助設備,并隨時在一邊輔導。在自助服務區設置95533直線電話,一有疑問就可接通24小時服務熱線。
“新的網點開張營業后,在強化針對方面獨具特色,對發生頻繁的基礎金融服務,通過合理的引導,培養客戶使用自助設備的習慣,使客戶能簡便快捷地完成業務辦理,有效節約客戶時間,讓每個客戶都獲得最適合自己的金融服務,優化流程使效率提高了兩倍。”建行上海市分行負責人對記者說。
其他銀行也對速度效率非常重視,紛紛跟進,光大銀行表示明年可能推出以分秒限定服務操作時間的業務規范。
個依仗理財團隊
不少銀行理財中心的賣點直指個性化服務,而個性化服務與理財成為VIP客戶選擇銀行的主要標準。
復雜而私人化的服務是通過每一位理財師傳達的,所以優秀的服務團隊打造也是銀行著力之處。
客戶選擇銀行理財服務正是鑒于對銀行的信賴,銀行提出的“建議”或“方案”才能快速被接納。因此,提出這些“建議”或“方案”的銀行員工成了“中高端理財”業務發展最重要的一環。
理財涉及面廣,不僅限于金融產品的投資分配,資金運用的合理規劃,還包括幫客戶處理稅務問題,熟悉房地產投資、證券投資、收藏品投資等諸多方面。
而我國銀行缺乏既熟悉銀行業務又精通證券交易、基金等金融業務的全能型“通才”,更別說對保險公司推出的上千種險種靈活組合,以迎合客戶要求的專才。沒有這些知識技能,就無法為客戶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和規避風險,也無法幫助高端客戶個人在財富積累和財富安全之間作出最佳的平衡保障。
中國的理財師在綜合能力上尤需補課,許多銀行鼓勵員工參加綜合培訓。培訓以外,為理財師“開小灶”,提升客戶經理的綜合服務能力和專業素質,提高理財服務的知識含量和專業化水平,也被納入了銀行的日常培訓系統。
建行柜員愛崗演講稿——以真誠服務換取真情
尊敬的領導,親愛的同事:
大家好!
我是一線的員工,我們是最平凡的崗位,但我們愛崗、敬業;能認認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服務好每一位客戶,那就是不平凡。入行三年來,認真做好每一筆業務,認真執行規章制度,不產生一筆錯賬,不使客戶遭受一次麻煩,不使客戶產生一句怨言,是我的立身之言,我也正是這樣做著。“20xx年優秀柜員”是對我付出的認可。以我真誠,換客戶真情。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往往把服務理解為態度,即態度好=服務好,其實不然,在金融業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服務有其更深刻的涵義:服務不再是單純的存取款,從準確,快捷地為客戶辦理業務,衍生到在適當的時候,給客戶適當的建議,為客戶謀取利益的最大化,以此來贏得客戶,贏取利潤,是我們最終的服務目標。進行初的一名連捆鈔都不會的“門外漢”,到熟練而準確的為客戶辦理業務的一名建行“員工”,首先,我學會的只是最基本的服務技能,當然其中付出的努力是必須的,但如何來提升到“優質”服務,還有更多需要學習的知識。比如,股市火爆,許多我們的客戶投身其中,為抓住客戶的資金不外流,各行都做了很多努力。作為一線員工,我們當然不能建議客戶什么,但在客戶獲利時,分享他們的快樂,低靡時不忘提示風險,即使于股市無補,但就客戶關系上是能更親近一些的。記得上月我處一位總行級的客戶,在我們經理的營銷下,曾嘗試性地購買了十萬基金,不巧的是不久股市就大跌了,因為第一次購買,客戶很是緊張,隔天就要來問價格,算盈虧,我們也只能寬慰他,告訴他就行情而言,還是會漲上來的,讓他放心,我們會及時告知他情況的。可股市連續幾天下挫,他堅持要賣掉了,我們粗略計算一下,還是虧損了一點的,這樣我們難免會失去“信譽”,失去客戶的信任。于是和經理就我們掌握的一點知識,與他交流了近半個小時,才使他將信將疑的放棄了拋售。總算還好,股市回升比較快,當他再次來營業廳的時候,臉上洋溢的是寬慰、贊許和信任的笑容。可見,服務已不僅僅停留在態度上了,我們在加強技能的同時,必須學習更多的金融知識,才能做出我們的特色,才是真正合格的服務。
要提升服務,我們還要盡力為客戶利益著想,爭取客戶信任,互惠雙贏。在優化服務環境方面,積極倡導人性化服務,根據客戶的實際困難,做出溫馨提示,給客戶帶來很大的方便。以前外地客戶來我們這里做生意,取現金的話手續費是很大一筆支出,他們也很無奈,現金不可能都帶在身上。針對這些在我們這里有貿易往來的客戶,我們通過建議他們在我處開戶,然后轉帳再取現,手續費最高也就50元,贏得了他們的好評,陸續進了不少客戶,為我們的日均存款提高出了一份力量。
想客戶所想,急客戶所急,我堅信優質的服務=態度+技能+知識。作為一名一線員工,我們做著最平凡的事情,就是這容易讓人忽略的平凡,但我喜歡,我喜歡看到客戶希望而來,滿意而歸的表情,喜歡看到客戶在我們的真心服務下得到收獲的驚喜。
平凡的崗位無法使我們有聲明顯赫的地位,無法讓我們有腰纏滿貫的財富,但我們同樣在成功中收獲喜悅,在付出中厚積薄發,當建行事業踏著時代的主旋律騰飛的時候,我們完全有理由自豪地說:“這是我們您正在閱讀《銀行柜員愛崗演講稿——以真誠服務換取真情》
農行職工愛崗敬業演講稿——我的農行我的伴
尊敬的領導,親愛的同事們:
大家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你一生要遇到的四個人”,這其實是講,人生在尋找愛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找到四個人。第一個是自己;第二個是你最愛的人;第三個是最愛你的人;第四個是與你共度一生的人。首先你將會遇到你最愛的人,然后體會到愛的感覺,因為了解了最愛的感覺,所以才能發現最愛你的人。當你經歷了愛與被愛,學會了愛,才知道什么是自己所需要的,也才會找到最適合你、能夠與你相處一輩子的人。但很悲哀,在現實生活中,這三個人通常不是同一個人,而伴你共度一生的人,往往是在最適合的時間出現的那個人。當然,這些人也可以使人格化的事業標志,也就是在最適合的時間、最適合的地點,我們邂逅了農行。而我也相信,在“大行德廣,伴您成長”的理念下,農行將伴隨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寬。
當得知我即將進入農行工作時,有同學開玩笑地戲謔我或調侃我土氣,我知道,似乎與“農”字相關的事物都會給人造成這樣的錯覺。但是我反問,你知道我們農行的背景和基調為什么會選擇綠色嗎?我告訴他,那是因為綠色象征著生命,綠色預示著希望,綠色也意味著擁抱大自然,回歸大自然。試想一下,一望無垠的綠色麥浪在微風中此起彼伏,這是何等美好的意境吶!我并不覺得這會遜色于“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而且農家樂、鄉村游的興起給與了城市居民些許心靈上的慰藉,這難道不是小資們追求的一種時尚和潮流嗎?這怎么說是土氣呢?那個同學聽后釋然大笑。
我們農行標語中的“大行”是指我們農行人擁有成大事、行大道、建偉業的寬廣胸懷。“德廣”即“德行圣明而虛廣”,指高尚的德行,將深厚積淀和廣泛覆蓋并融入于服務大眾中。在還沒有進入培訓前,說實話我對農行的了解并不多。但是我知道,農行的營業網點覆蓋了全國許許多多的地方,而這又承載了多少人的血汗與夢想。依舊清晰地記得,四年前在我即將升入大學的時候,父親帶著我走進了一家農行營業廳,取出了作為我學費的款項,那是我和農行的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而這變成了成就我大學夢想開始的第一步。
很榮幸和在座的各位一樣進入了農行這個大家庭,在這培訓的日子里,我和大家一樣過著緊湊而充實的學習生活,每天都一樣,每天又都不一樣。這里的老師兢兢業業,勤勤懇懇;這里的同學團結協作,友好和睦;這里的工作人員無微不至,事無巨細。不會忘記在這里度過的美一個白天和黑夜,或波瀾不驚,或震撼人心。在這里我們學會了什么叫作團隊,這這里我們學會了什么叫作付出,這這里我們學會了什么叫作信任,這這里我們學會了什么叫作承諾。這里有歡聲笑語,這里也有眼淚汗水。這里孕育著大家的職場夢想,這里我們將展翅高飛,讓我們齊呼“我的農行我的伴”!
工行職工愛崗敬業演講稿
各位評委、各位領導、各位同事:
大家好!
每個人都懷揣著一個夢想,夢想是我們的希冀,它引領我們奮發進取,踏平坎坷,品味成功。個人客戶經理的是一支新生力量,工行為個人客戶經理提供了夢想的平臺,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欣逢盛世,當有所作為。我選擇了這一崗位,我的夢想那就是與工行一起飛翔。既然選擇了遠方,就該風雨兼程。在工作中,我毫無怨言,勇敢地經受著每一次營銷中的困難和壓力,以堅定的意志,執著地追求著夢想。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要熱愛工作,一切會在意料之中。僅三月份,我個人營銷理財金8個,攬個人存款523萬元。
夢想,給了我足夠的耐心和恒心。三月中旬,春寒料峭,我得知一企業單位改制,員工要身份置換,為贏得這筆存款,我頂風冒雨一次又一次登門拜訪,提出為他們置換金。但由于這單位樓下就有中行網點,并且一直有良好的業務往來,所以他們也一次又一次地拒絕我。我并不灰心,逐個拜訪有關科室多次與他們進行溝通,有志者事竟成。我堅韌的毅力和鍥而不舍的敬業精神終于感動了他們,最后終于答應將這筆存款舍近求遠存入我分理處,同時還營銷了兩個理財金帳戶。記得那天這單位的領導和財務人員來辦理存款時由衷對我贊嘆道:“如果我們企業員工都有你這種敬業精神就沒有邁不過的坎。”
夢想也給了我充分的信心。信心是思想和行動的支柱,個人的信心占很大的比重,沒有信心工作就已經失敗了一半,當你滿懷信心去拜訪客戶的時候,你就有了一次很好的與客戶溝通的機會。一天我去一單位拜訪主管領導,足足有十分鐘的時間這位領導沒有看我一眼,當時我心中很委屈,但我想我是代表工行在開展工作,就沉住了氣,自信地向他推介我行的理財金帳戶。宣傳這一品牌定位明確、功能強大、技術領先、內函豐富,是服務的品牌、高科技的品牌、彰顯身份的品牌。我始終堅信我是優秀的工行個人客戶經理,我的人格魅力,我的敬業精神以及我精諶的業務能力會讓他折服的。事實讓這位領導對我刮目相看了,雖然他沒來我網點辦業務,但他介紹了一名優質客戶找我辦理了理財金帳戶。
古人云: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去年十二月經朋友介紹我認識了一優質客戶,因為曾經對工行的誤會,他對我們的產品有較強的抵觸情緒,第一次營銷失敗后我及時調整了營銷策略,在以后交往中我以樹工行人誠信形象為主,嬴取他對工行的好感。今年春節期間,他急需一張臥鋪火車票,我得知后四處想法幫他拿到了票,解決了他的困難,使他心存感激。同時在方法上我采用了迂回戰術,通過做他愛人的工作使他了解了工行產品,真誠所至,金石為開。三月的第一天他終于來開立了理財金帳戶那天我。這次營銷的成功給了我特別的欣喜,我不僅蠃得一個理財金帳戶,更重要的是我為工行蠃得了信譽,蠃得一名忠誠的優質客戶。
在這柳綠槐紅的三月,我們客戶經理也迎來了生機昂然的春天。一年之計在于春,能收獲秋天碩果的人不是春天欣賞者,而是春天辛勤播種的人。工行是一片蔚藍的天空,讓我與夢想一起飛翔。
中行愛崗敬業演講稿
各位評委、各位領導、各位同事:
大家好!
首先衷心感謝組織給予這次自我表現的機會。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選擇中國銀行,實現心中理想”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在這碩果累累、稻香陣陣的季節里,我們中國銀行也迎來了一個豐收的秋天。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當今時代瞬息萬變,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盡管我們曾經困頓,遇到藍圖上線的種種困難,但我們堅信前程一定光明。“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正如領導在講話中所說“裹足不前,或是畏難發愁,等待我們的將是墜入深淵,萬劫不復;忍辱負重,奮力一搏,迎接我們的將會是春光明媚,萬紫千紅。”作為一名新入行的中行員工,我將從自身發展和前途展望說一下我的想法:
其一、從自身來說,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作為一名初出校園的大學生,在工作和學習中會遇到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難,但是我們應有從頭越的勇氣和信心。每個人都懷揣著夢想,夢想是我們的希冀,它引領我們奮發進取,踏平坎坷,品味成功。我選擇了中國銀行,我的夢想就是與中行一起飛翔。既然選擇了遠方,就該風雨兼程,不畏困苦。在工作中,我應毫無怨言,勇敢地面對著每一次營銷中的困難和壓力,以堅定的意志,執著地追求著夢想。在學習中,我應努力提升自我,奮力的汲取更多學習的養分,提高自我價值。我們不應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我們不應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要熱愛工作,一切會在意料之中。
其二、從展望來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我們都經歷過藍圖上線時半夜睡在行里的日子,也體驗過半夜等待電話和看郵箱的日子,是每一個中行員工的辛勤和負責,造就了山東省分行一次上線成功的成績,我們應該驕傲,但卻更應該奮進,在上線后更應努力拼搏,開拓創新,取得核心業績的進一步增長!
迎難而上,時刻保持高效工作狀態。我在工作中始終樹立客戶第一的思想,把客戶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來辦,急客戶之所急,想客戶之所想,要求自己對待工作必須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任勞任怨,積極工作,從不挑三揀四,避重就輕,對待每一項工作都盡心盡力,按時保質的完成,在日常工作中,始終堅持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顧全大局,不計得失,為了完成各項工作任務,不惜犧牲業余時間,利用一切時間和機會為客戶服務,與客戶交朋友,做客戶愿意交往的朋友,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在20xx年的工作中,為自己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二、身體力行,狠抓落實,力求圓滿出色完成任務
在工作方法上,我始終做到“三勤”,即勤動腿、勤動手、勤動腦,以贏得客戶對我行業務的支持。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做一個有心人,在一次走親訪友時,我無意從六叔口中得知我們鄰村最近將有一筆分地款,事后通過六叔介紹,自己又幾次登門拜訪,向客戶宣傳我行的服務優勢和產品優勢,最終說服客戶計劃將130萬的分地款存入我行,我知道這還不是最終的成功,在客戶拿到轉帳支票的時候,我又主動協助客戶搜集村民身份證號碼,核實確認客戶分款額,等到52份存單分發到每戶村民手中時,我才在心中深深地舒了口氣。
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我用心細致,把兄妹情、朋友意注入工作中,使簡單枯燥的服務工作變得豐富而多采,真正體現了客戶第一的觀念.在與客戶打交道的過程中,真正做到以誠相待,把客戶的利益視為自己的利益,了解客戶的動向,知曉客戶的所思所欲,為每位客戶量身推薦我行的各種金融產品,通過我的不懈努力,在”爭一保二”活動中完成了營銷存款180萬,理財金卡8張,信用卡5張,電子銀行簽約50戶,保險銷售15萬的業績,最令我欣慰的是客戶也得到了雙嬴,他們在滿足自己需要的同時,也享受到了建行更加細致周到的服務。
三、努力學習,不斷進取,全面提高自身業務素質
關鍵詞:銀行業;個人理財;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是目前發達國家商業銀行利潤的重要來源之一。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就是利用其網點、技術、人才、信息、資金等方面的優勢,為客戶提供包括投資理財、收付、保管、轉賬匯總結算、資金融通、信息咨詢等在內的全方位綜合性金融服務。自1996年中信實業銀行廣州分行在國內最早掛出“私人理財中心”的牌子至今,隨著國內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理財意識的不斷增強,我國個人理財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已成為不爭的現實。時至今日,個人理財業務已經成為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中外銀行紛紛推出各自的個人理財品牌,并在個人高端客戶市場和金融產品創新上展開了異常激烈的競爭。同時,理財金融的發展程度體現了一個國家金融業的發達水平,因此再繼續加快發展個人理財業務勢在必行。
一、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現狀
個人理財是指商業銀行按客戶劃分市場, 根據不同客戶所確定的目標、收入與消費情況、風險承受能力等因素, 合理配置財務資源, 滿足個人金融資產的保障與需求。在西方發達國家,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經過多年發展已經趨于成熟, 服務內容豐富,方式多樣,個人理財業務收入在銀行總收入的比重已超過30%。西方早期的個人理財包括生活理財和投資理財。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起步晚, 發展慢, 主要包括: 1995年招商銀行發行的“一卡通”、1998年工商銀行在上海等五地的試點、1999年建設銀行在北京等十地建立個人理財中心、2001年農業銀行提供的“金鑰匙”金融超市等。近年來,國內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 理財意識的不斷增強,使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得到迅猛發展。截至2008年11月底,全國36家銀行共推出了2820款理財產品,初步估計全年銀行理財產品的
發行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在銀行業全面對外開放、股票市場回暖、非銀行金融機構創新活躍的背景下,理財產品提高了中資銀行的競爭能力,穩定了銀行基礎客戶群,加快了銀行創新與綜合化經營的步伐,已經成為商業銀行實現發展戰略調整的重要手段。然而,從總體來看與發達國家相比,個人理財業務在我國國內的發展十分滯后,因而不利于商業銀行利潤空間的充分拓展。其特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規模小,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銀行總收入的比重不足10 % ,平均約為8 %左右;二是品種少,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品種從目錄上看有2820多種,而實際運用的品種卻很少,個人理財品種則更少;三是個人理財業務層次較低,我國商業銀行現階段提供的個人理財服務基本上是轉賬、、代收代付、通存通兌等技術含量比較低的簡單業務;四是產品的特色和差別化服務不足。雖然各家銀行推出的產品名稱各異,但內容卻大同小異,缺乏特色,面對形形的顧客,在理財產品的設計或提供的服務上差別不大。
二、加快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措施
1.培育良好的個人理財業務環境
個人理財業務環境的培育,既包括政策環境的培育,也包括市場環境的培育。當前,由于政策、法律的限制,我國金融機構只能分業經營,銀行不能涉及證券、保險業務,也就不能給客戶提供綜合理財業務。在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分業經營格局還未發生大的變化的時候,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應能較好地融入現行體制,推動個人理財業務市場發展。同時商業銀行應該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尋找機會繞開混業經營的壁壘,完善內部體系,更好的開展個人理財業務, 迎接將來環境的變化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2.加大居民理財意識的培育
首先,目前我國國內居民理財意識教育很缺乏,理財教育的滯后,是我國居民理財意識淡薄、理財觀念落后的重要原因。其次,要加大產品的宣傳力度。由于個人理財業務競爭的激烈,商業銀行必須設計好的理財產品,要借助有影響的媒體來擴大宣傳的力度和廣度,讓更多的客戶了解和參與;再次,要設計符合中低客戶需要的產品,開發中低客戶市場。當前我國各大商業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基本上是針對高端客戶而言的,市場準入門檻高,許多有理財愿望的中小客戶被拒之門外。中小客戶個人理財市場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為實現銀行的長期利潤,商業銀行不應忽視這一市場。
3.優化銀行理財治理結構
商業銀行應該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和組織架構,設立專門的業務部門――理財業務部,承擔個人理財業務的專業化管理和拓展職能。該部門的主要職責是將分散于各業務部門涉及個人理財業務的相關職能進行整合和歸并,分析客戶需求,研發和整合個人理財產品;組織理財產品的市場營銷,推廣理財品牌;統一協調與保險、證券、信托、期貨、基金管理公司的業務合作和溝通;對本級重點營銷客戶提供投資理財服務。同時銀監部門應關注個人理財產品對現有和潛在的消費者進行調查、引導,等等,加強對消費者的服務和教育,出臺專門的理財業務指導辦法以及監管法規,限制商業銀行在個人理財產品營銷上的非理,指導商業銀行幫助客戶科學理財。
4.采用先進的科技促進理財
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網絡化服務將成為商業銀行間理財競爭的重要領域,并將決定未來的競爭態勢和格局。網絡化具有使用方便、成本低廉、交易速度快等特點。在設計個人理財計劃時, 應當充分發揮其優勢作用, 使用電話銀行、網上銀行、自助銀行等服務方式, 為客戶快速有效地整理和分析信息, 提供人性化服務。同時,基于營業網點和網上銀行的快速發展,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不再受營業地點和時間的限制,全天候提供服務的自動銀行、網上銀行、掌上銀行等日益深入理財服務,并不斷深化網絡化服務的發展進程。
5.持續創新理財類產品
充分滿足客戶需求,商業銀行一是要不斷推進理財產品的創新。理財產品的創新重點是要新,商業銀行設計產品或服務時,不要一味地模仿,要充分體現本行的智慧和優勢。為此銀行在進行個人理財產品創新的同時,必須立足于幫助客戶樹立正確的理財意識,同時針對客戶在人生和事業發展的不同時期的收入、支出狀況的變化與風險偏好,通過充分利用各種理財工具,生成個性化的財務管理方案,幫助客戶實現人生各階段的目標與理想。同時要樹立理財產品的品牌意識。外資銀行的品牌意識同中資銀行相比要強得多, 用花旗銀行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施瑞德的話來概括, 集中力量建立私人銀行品牌、認清目標客戶和培養客戶關系、組織市場研究,并厘定業務策略。
6.加設專業理財隊伍建議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是一項高智力的中介服務業務,涉及市場、資本、金融、投資、貿易等各個領域。高素質的理財人才不僅要精通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業務, 而且應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奉獻精神。在國外,具有10年以上的從業經驗,是一個理財師必備的條件,在國內專業市場,也需要5年的工作經驗,理財師必須堅持職業操守,具備廣博的金融知識,通曉各種金融產品和投資工具,了解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具有較高的判斷能力和操作能力。為此加快人才培養是開展理財業務的當務之急,有針對的組織員工學習投資、保險、稅務、退休計劃員工福利等理財知識,鼓勵員工參加注冊會計師、證券從業資格、保險經濟等資格考試是解決人才危機的主要途徑。同時在現有情況下,要積極選拔業務骨干充當理財經理,并配備會計、信貸、法規、銀行卡、電子銀行、國際業務、保險、基金經理等專業部門人才組成智囊團做后續支持開展理財業務。
參考文獻:
[1] 王霞.中資銀行個人金融服務發展探悉[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6,(1):15
[2] 謝懷筑,陳利敏.銀行個人理財市場發展報告[J].中國金融,2004,(11):99
[3] 李瑜.個人理財金融業務創新探析[J].商業研究,2004,(17):52-53
[4] 楊新臣.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現狀及其戰略[J].武漢金融.2006,(6):59-61
[5] 呂德宏,汝璇卿,葉建洋:借鑒國外經驗拓展國有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J].浙江金融,2007,(10):51-52
一、端正思想,迎難而上,時刻保持高效工作狀態
我在工作中始終樹立客戶第一的思想,把客戶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來辦,急客戶之所急,想客戶之所想,要求自己對待工作必須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任勞任怨,積極工作,從不挑三揀四,避重就輕,對待每一項工作都盡心盡力,按時保質的完成,在日常工作中,始終堅持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顧全大局,不計得失,為了完成各項工作任務,不惜犧牲業余時間,利用一切時間和機會為客戶服務,與客戶交朋友,做客戶愿意交往的朋友,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在XX年的工作中,為自己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二、身體力行,狠抓落實,力求圓滿出色完成任務
在工作方法上,我始終做到“三勤”,即勤動腿、勤動手、勤動腦,以贏得客戶對我行業務的支持。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做一個有心人,在一次走親訪友時,我無意從六叔口中得知我們鄰村最近將有一筆分地款,事后通過六叔介紹,自己又幾次登門拜訪,向客戶宣傳我行的服務優勢和產品優勢,最終說服客戶計劃將130萬的分地款存入我行,我知道這還不是最終的成功,在客戶拿到轉帳支票的時候,我又主動協助客戶搜集村民身份證號碼,核實確認客戶分款額,等到52份存單分發到每戶村民手中時,我才在心中深深地舒了口氣。
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我用心細致,把兄妹情、朋友意注入工作中,使簡單枯燥的服務工作變得豐富而多采,真正體現了客戶第一的觀念.在與客戶打交道的過程中,真正做到以誠相待,把客戶的利益視為自己的利益,了解客戶的動向,知曉客戶的所思所欲,為每位客戶量身推薦我行的各種金融產品,通過我的不懈努力,在”爭一保二”活動中完成了營銷存款180萬,理財金卡8張,信用卡5張,電子銀行簽約50戶,保險銷售15萬的業績,最令我欣慰的是客戶也得到了雙嬴,他們在滿足自己需要的同時,也享受到了建行更加細致周到的服務。
三、努力學習,不斷進取,全面提高自身業務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