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進出口貿易規則范文

進出口貿易規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進出口貿易規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進出口貿易規則

第1篇:進出口貿易規則范文

一、電子商務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應用現狀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許多中小型進出口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機會越來越多。這些企業借助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平臺資源,可以獲取更多的商業信息,贏得更多的商機。在進出口貿易中運用電子商務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交易效率,還能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相比于傳統交易,電子商務大大縮減了進出口企業的交易時間與交易費用。每個網絡服務公司都有各自的技術背景,其可以充分利用電子商務技術形成覆蓋型行業聯合網絡,為市場有效提供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全面的流水線服務的無形商品和服務。對于有形商品、互聯網虛擬消費的產品交付及全球化信息產品交互服務可以通過網絡完成交易,打破地域障礙,使進進出口貿易行為更加方便簡捷。在傳統進出口貿易中,企業需辦理各種繁瑣手續,費用也比較昂貴。而采用電子商務的方式,加快了辦事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此外,電子商務使進出口貿易商在交易進程中減少了對中間商的服務性投入,交易雙方直接通過網絡聯系洽談業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貿易活動成本。

二、電子商務在我國進出口貿易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信息基礎設施薄弱

發達國家憑借高尖技術、雄厚的資金以及完備的信息基礎設施優勢占據了先機,基本上壟斷了國際信息技術貿易的全部份額。我國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雖然在近些年也有一定的發展,但是目前總體還存在收費較高,網速較慢,有些地區沒有網絡等問題,影響到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如果不改變目前現狀將導致我國失去電子商務發展的最佳時機,進一步加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2.網絡安全問題亟待解決

電子商務既有與傳統商務活動相同的風險,也有其自有的風險,尤其在交易安全方面,包括資金安全、信息安全、貨物安全、商業秘密安全等。網絡黑客在數據傳遞過程中破解密碼,獲取客戶資料,然后以客戶的名義或者賣方的名義發郵件給對方,極易造成網絡詐騙。這種情況在我國采用電子商務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企業中屢見不鮮,這不僅造成交易雙方的損失,也會影響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更會制約電子商務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的運用。

3.物流環節不暢

我國信息跟蹤服務體系和網絡體系的落后也制約著物流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第一,我國信息服務和網絡體系更新的落后,這使物流業的發展失去了堅實的基礎;第二,發展電子商務的物流服務水平普遍較低;第三,對物流的認識仍停留在傳統的運輸和存儲等層面上,而在物流成本控制、流通加工、物流方案設計等物流增值服務方面,尤其在全程物流服務等高層次的物流服務方面還沒有全面展開,難以提供包括計劃、規劃、咨詢在內的全程服務。

4.有關電子商務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電子商務不僅涉及到交易雙方,還涉及到銀行、保險、稅務局等多個部門,并且涉及不同國家和地區,這就需要統一的部門來協調工作,統一的標準來約束國際貿易。但從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沒有建立相應的標準,成立相應的部門來協助電子商務的發展。

三、促進電子商務在我國進出口貿易應用中的對策

1.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基礎是需要有先進的網絡基礎設施和完善的配套設施。我們必須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優化電子商務的網絡基礎設施,提高傳輸速度和準確性,降低網絡的使用成本。應大力完善各項硬件和軟件設施的基礎建設,合理、科學、有效的利用現有的與電子商務有關的各種網絡資源,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傳統的行業分割和壟斷的管理體制,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清除障礙。

2.加強網絡安全管理

電子商務安全主要涉及認證技術安全、支付安全、密碼技術安全、防火墻技術安全等。相關管理部門應該從法和德兩個方面解決電子商務應用中存在的信息安全及信用問題,不斷完善有關網絡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規,建立交易糾紛解決機制、應用電子商務的信用等級認證數據庫等。而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企業除應加強其網站的安全建設與管理、提高網絡風險防范意識,還應該建設和改善對有關電子商務應用的硬件設施。

3.優化物流企業業務流程

優化物流企業業務流程,在物流企業內部推行先進的物流管理技術和延伸服務。建立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統,從根本上保證商流和物流的高效率。采用先進的管理技術、信息技術和條形碼技術等,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

4.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電子商務法律法規

第2篇:進出口貿易規則范文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貿易;協整檢驗

中圖分類號:F7文獻標識碼:A

外商直接投資(FDI)與國際貿易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外商直接投資發展迅速,實際利用外資從1985年的0.1191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74.3億美元,成為吸引外資較多的省份之一。毫無疑問,外資在各地區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江蘇的外貿進出口也是增長迅速,2006年達到2,840.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6%。可見,江蘇省的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都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為了衡量外商直接投資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有必要進行相應的實證分析。本文基于江蘇省的歷年統計數據,采用協整分析方法,分析外商直接投資對貿易的影響,研究兩者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誤差修正模型,研究兩者之間的短期均衡關系,同時通過貿易績效指標進一步分析。

一、江蘇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

從20世紀八十年代,江蘇省的對外貿易和吸收利用外資都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在數量上呈現出穩步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外商直接投資有助于形成高質量的新增資產,提升存量資產的質量,促進關聯企業改善資產質量,促進工業增長,產業升級,引進技術含量較高的資本品、加工工藝,以及先進的管理能力,提升國內產業的技術水平,使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的產出比重增加。

在江蘇省的對外貿易發展中,外商投資企業的對外貿易業務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隨著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增加,外資企業的商品進出口占全省商品進出口的比重也逐年增加,1992年外資企業的商品進出口總額為24.87億美元,占全省商品進出口總額的35.72%,其中出口占全省出口總額的20.04%;而2006年外資企業的商品進出口總額為2,310.2億美元,占全省商品進出口總額的81.35%,其中出口占全省出口總額的77.1%,充分體現了外資企業在江蘇省對外貿易發展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同時江蘇外資企業多年貿易赤字。在宏觀經濟恒等式中,GDP=C+I+G+(X-M)。凈出口(X-M)是總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外資企業在進、出口中的比重較大,對江蘇省凈出口的貢獻卻不是如此。江蘇全省進出口一直保持順差,而外資企業則除1999年、2005年和2006年微弱順差以外全是逆差,說明外資企業對江蘇凈出口的貢獻總體上作用為負,也反映了外資企業較強的進口意愿。

二、實證分析

(一)數據采集和方法。筆者采用的樣本數據是1985~2006年江蘇省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金額(FDI),江蘇省海關進、出口總額(經營單位)(IM/EX),單位為美元,數據來源于江蘇省統計年鑒。為消除數據中存在的異方差,對以上數據取自然對數。協整理論從分析時間序列的非平穩性入手,目的是探求非平穩變量間蘊涵的長期均衡關系。本文通過Eviews軟件運用協整理論時用到的方法有:平穩性檢驗(ADF檢驗)、協整檢驗及誤差修正模型。

(二)模型的建立

1、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三個變量在顯著性水平上都沒有通過平穩性檢驗,而其差分后,DLNEX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DLNFDI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DLNIM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都拒絕了存在單位根的假設,表明各經濟變量都為一階單整。依據協整理論,對于通過平穩性檢驗且為同階單整序列來說,可以進行協整檢驗,分析它們之間的協整關系。

2、協整關系檢驗。Engle和Granger提出了基于協整回歸方程殘差項的兩步法平穩性檢驗即:第一步,對方程進行最小二乘回歸;第二步,對回歸方程的殘差進行平穩性檢驗。如果殘差序列是平穩的則說明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即長期均衡關系。采用Eviews5.0軟件分別對LNEX、LNIM進行協整回歸,對殘差序列作單位根檢驗,結果如下:

μ=LNEX-1.0426×LNIM+0.1808×LNFDI-0.7771(1)

μ=LNIM-0.9277×LNEX-0.1900×LNFDI+0.6426(2)

模型估計式的殘差序列為平穩性,模型中的三個變量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存在著協整關系,即江蘇省進出口額與FDI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表1)

3、誤差修正模型。誤差修正模型是一種具有特殊形式的計量經濟模型,成為協整分析的一個延伸。若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表明這些變量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關系,而這種穩定的關系是在短期動態過程的不斷調整下得以維持的。如果由于某種原因短期出現了偏離均衡的現象,必然會通過對誤差的修正使變量重返均衡狀態,誤差修正模型將短期的波動和長期均衡結合在一個模型中。

初始模型設定如下:

DLNEX=αDLNFDI+αDLNIM+αECM+α+ε(3)

DLNEX=αDLNEX+αDLNIM+αDLNIM+αLNFDI+αLNFDI+αECM+α+ε(4)

DLNIM=αDLNFDI+αDLNEX+αECM+α+ε(5)

DLNIM=αDLNIM+αDLNEX+αDLNEX+αLNFDI+αLNFDI+αECM+α+ε(6)

采用Eviews5.0軟件分別對模型進行回歸估計,并逐步略去不顯著變量:

D(LNEX)=-0.1484×D(LNFDI)+0.4388×D(LNIM)-0.4847×ECM+0.1490(式3)

R=0.4636A-R=0.3689DW=1.9219LM=0.0184 LM=0.0758ARCH=0.7617

D(LNEX)=0.4735×D(LNIM)+0.5115×D(LNIM(-1))-0.1795×D(LNFDI(-1))-0.5553×ECM(式4)

R=0.4188A-R=0.3098 DW=1.8879LM=0.0000 LM=0.8537ARCH=0.0003

D(LNIM)=0.2232×D(LNFDI)+0.8848×D(LNEX)-0.7260×ECM(式5)

R=0.4810A-R=0.4234DW=2.1677LM=1.3135 LM=1.5186ARCH=0.1307

D(LNIM)=-0.7071×D(LNIM(-1))+0.6692×D(LNEX)+0.8181×D(LNEX(-1))+0.1575×D(LNFDI)+0.2658×D(LNFDI(-1))-0.7343×ECM (式6)

R=0.6285A-R=0.4959DW=1.5726LM=3.2797 LM=3.5899ARCH=0.1325

上式的回歸系數都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誤差修正系數為負,符合反向修正機制。式中,LM和LM分別是檢驗隨機項一階和二階自相關的統計量。由于對于兩個模型都有LM<λ=3.84,LM<λ=5.99,所以四個ECM模型都不存在自相關,且兩個模型中的ARCH<λ=3.84,所以四個模型都不存在異方差。ECM模型式(3)顯示江蘇省出口增長量與FDI和進口增長量序列存在著緊密的關系,就是說從增長率的角度看,FDI的增長對出口增加的作用是負的。但進口增長率每增加1%,出口則增加43.88%。協整關系對出口的增長起到了反向修正作用,當超出外商直接投資的均衡約束(ECM)時,則誤差修正作用降低了當期出口(彈性系數-0.4847),EX的動態調整過程具有一定穩定性,而且誤差修正模型ECM項對應t值較高,說明江蘇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之間短期比較穩定。在ECM模型(4)中,FDI的增長對出口仍是替代作用,且上年的FDI增長量對本年的出口影響更為顯著,這主要是因為FDI對出口貿易的滯后影響作用。而上兩年度的FDI與進出口非均衡誤差以55.53%的比率對本年度的出口增長做出修正。ECM模型式(5)顯示江蘇進口增長量與FDI和出口增長量序列存在著緊密的關系,就是說從增長率的角度看,FDI的增長對進口的增加是促進作用。FDI增長率每增加1%,進口則增加22.32%;而出口每增加1%,進口則增加88.48%。協整關系對進口的增長起到了反向修正作用,當超出外商直接投資的均衡約束(ECMt-1)時,則誤差修正作用降低了當期進口(彈性系數為-0.7260),進口的動態調整過程具有較好的穩定性,而且誤差修正模型ECM項對應t值較高,說明江蘇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之間短期比較穩定。在ECM模型(6)中,FDI的增長對進口仍是促進作用,而上兩年度的FDI與進出口非均衡誤差以73.43%的比率對本年度的進口增長做出修正。

三、基本結論

通過江蘇省外商直接投資和進出口貿易額之間的協整檢驗,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誤差修正模型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1、從FDI與EX之間的關系看,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外商直接投資對出口貿易的影響是負的,而且在短期內,FDI滯后一期的影響超過FDI當期值。這主要是由于時滯作用以及三資企業在商品銷售市場與內資企業的競爭。許多港臺或東南亞的企業在我國投資主要是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生產的多是與內資企業競爭的產品,當進口國按原產地規則對進口商品實行配額等限制時,這些三資企業出口增加的同時也意味著內資企業可用配額的減少,即三資企業的出口對內資企業的出口具有相當的替代作用。同時,制造業的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具有某種線性的、按部就班的國際化特征,企業在從事直接投資以前,一般從國內的生產和銷售開始,然后通過出口、簽發許可證和其他合同安排,以及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等方式,實現業務的國際化。由于這種從貿易到直接投資的線性先后順序,制造業的直接投資往往被認為是對國際貿易的替代。具體到江蘇,從外商投資的產業結構看,制造業無論是在外商投資項目,還是協議金額或實際投資金額一直占80%左右。這主要是因為制造業是具有技術和規模優勢、投資回收期短、投資利潤率高的行業,而且江蘇省制造業在較長時期擁有巨大的本土市場及勞動力供給和低成本等比較優勢,所以近年來,國際資本加速向長江三角洲地區轉移,來中國投資的世界制造業巨頭紛紛在江蘇駐扎,使江蘇成為全國市場的重要生產基地,這就不難解釋FDI對出口的負相關作用。

2、從FDI和IM之間的關系看,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外商直接投資對進口貿易是促進作用。其原因,是外資企業大都是以“兩頭在外,中間在內”的加工貿易為主,利用廉價的生產成本,從海外進口原料或半成品,經加工后再出口銷售,會在客觀上帶動江蘇進口貿易增長。外資企業的產品研發、原材料供應和技術設備等都依賴進口。根據我國的統計指標,外資企業作為投資而進口的技術設備等既被視為外國直接投資,也被視為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進口,這樣,FDI的流入就導致了進口的增加。隨著東道國外商直接投資流入的增多,從國外進口先進生產設備數量增多,其中既有示范作用,又加劇了市場競爭,國內企業為爭奪市場,就需要更先進的設備,這又會刺激東道國進口增加。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高峰,高越.外國直接投資與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關系――基于不同貿易方式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6,(4).

[2]孫敬水,張蕾.對外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關系的協整分析――以浙江省為例[J].財貿研究,2007,(1).

第3篇:進出口貿易規則范文

關鍵詞:fdi;進出口貿易;貿易效應;影響因素

湖南省位處我國中部地區,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環境的不斷改善、市場準入領域和鼓勵類范圍的不斷擴大以及地域、股本比例、經營范圍等方面限制的逐步放寬,以“有色金屬之鄉”和“魚米之鄉”著稱的湖南省在貿易和投資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發展。1990年,湖南省進出口總額僅為9.42億美元,到2009年已達到101.51億美元,是1990年的10倍多。與此同時,湖南省fdi也大量流入。1990年,流入湖南省的fdi僅為0.11億美元,到2009年已達到45.98億美元,是1990年的400多倍。

一、湖南省fdi對當地進出口貿易的主要影響

湖南省利用fdi從1983年開始起步,1989年以后利用外資呈現跳躍式發展態勢,規模迅速擴大。自1992年以來,湖南省每年實際利用外資都超過上億美元,改變了以往每年不足2000萬美元的緩慢發展狀況,并于2002年突破10億美元關口。2009年湖南省實際利用fdi為45.98億美元,同比增長14.8%,創歷史新高。投資方式上,近幾年來外商獨資的比重持續上升,2009年達到80.4%,已成為湖南省fdi最主要的投資方式。投資來源上,湖南省fdi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構成不太合理。一方面,港、澳、臺地區資金的比重過大,香港對湖南省的實際投資額占全省的比重每年都接近50%,而歐盟是世界資本輸出的重要地區,但投資總額僅占全省引資的2%左右;另一方面,fdi以中小資本為主,國際跨國公司的投資很少。投資流向上,湖南省fdi主要流向省會長沙和京廣鐵路沿線地區。2009年長沙地區利用fdi為20.33億美元,占全省的44.2%。

1996-2001年期間,湖南省進出口貿易增長率呈現時漲時跌的不穩定特征,尤其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期間,湖南省的對外貿易受其影響出現了回落。2002年以后,湖南省進出口貿易的增長日趨穩定,于2008年創歷史新高,達到125.70億美元。2009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湖南省進出口總額為101.51億美元,同比下降19.2%。其中出口額為54.92億美元,下降34.7%;進口額為46.59億美元,增長12.0%。在中部地區,2009年湖南省進出口總額為101.51億美元,居倒數第二,且與湖北(172.29億美元)、安徽(156.40億美元)的差距較大。湖南省的進出口貿易主要集中在長株潭地區,其總額占全省的比重達到66%,衡陽、郴州、岳陽等京廣沿線地區由于fdi的帶動,其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也比較迅速。貿易結構上,2002年以前,湖南省出口商品結構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較高,一直維持在10%以上,之后才有所下降。從形成規模的出口商品來看,湖南省出口的種類少、規模小。2009年,湖北擁有出口金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商品種類有34種,安徽有32種,而湖南省只有25種,基本上無優勢可言。此外,湖南省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規模較小,2009年僅為4.07億美元,不到出口總額的10%。

總的來說,湖南省fdi起步晚、規模小,其對進出口貿易增長的“發動機”效應還未很好地發揮出來。從出口看,湖南省fdi與出口貿易之間存在較強的互補關系。一方面,fdi產生的技術溢出效應將帶動當地相關企業的出口,再加上fdi企業生產的產品會有較大部分返銷或向國外出售,從而形成fdi對出口貿易的引致效應;另一方面,湖南省出口貿易總額的增加、產品結構的升級以及投資環境的改善等都將有利于增強國外投資者的信心,從而促進fdi更好地吸收。從進口看,湖南省fdi對進口貿易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由于湖南省fdi流入后,當地往往要從國外或子公司進口原材料、機器設備以及中間產品等,因而形成一定的進口刺激。

二、湖南省fdi貿易效應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ahp法的基本原理

ahp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由美國運籌學家a.l.saaty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其基本原理是:首先,將復雜問題分解為多個組成因素,并將這些因素按隸屬關系進一步分解,按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排列起來,形成一個多層次遞階層次結構;其次,通過兩兩比較的方式確定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再次,基于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確定層次總排序,即各因素相

對于總目標而言的權重。

(二)影響因素的甄選

依據影響因素體系的設計原則,并基于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本文對影響fdi貿易效應的各種因素進行了重新梳理(在梳理過程中盡量選取可量化的指標),主要選取了以下七種影響因素:

一是投資方式:主要包括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和外商獨資;二是投資動因:主要包括獲取生產要素,開拓、搶占市場,追求規模效益和規避風險;三是投資來源國(或地區):主要包括發達國家(或地區)和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四是投資流向:主要包括人均gdp的地區性差異,基礎設施狀況,勞動力素質,行政效率和法治環境;五是投資行業:主要包括制造業,房地產業,農林牧漁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和社會服務業;六是投資主體:主要包括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七是其他因素。經過分類,上述影響因素中可量化的因素有投資方式、投資來源國(或地區)、投資流向和投資行業,其余無法量化的因素有投資動因、投資主體和其他因素。對于前者,因此,從可量化分析的角度考量,可選取它們作為影響因素。對于后者的篩選主要取決于借鑒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

(三)影響因素的分析

1、構建湖南省fdi貿易效應影響因素體系的遞階層次結構(見表1)

2、判斷矩陣、層次單排序和一致性檢驗

判斷矩陣中具體指標的兩兩比較依據湖南省fdi貿易效應的實際狀況并結合有關專家意見綜合而定,其判斷矩陣、層次單排序和一致性檢驗的結果如下:

第一,判斷矩陣u-ui,即相對于總的湖南省fdi貿易效應而言,貿易替代效應、貿易創造效應、貿易補充效應和市場擴張效應之間相對重要性的比較(見表2)。

第二,判斷矩陣u1-ui表示相對于貿易替代效應而言,各影響因素之間相對重要性的比較(見表3)。另外,相對于貿易創造效應、貿易補充效應和市場擴張效應而言,各影響因素之間相對重要性的比較與u1-ui類似,故計算過程略。

以上各判斷矩陣均通過一致性檢驗。

3、層次總排序和一致性檢驗

層次總排序的特征向量即湖南省fdi貿易效應影響因素的重要性權值,其排序結果具有滿意的一致性(見表4)。投資動因、投資主體、投資行業以及投資來源國(或地區)這四項因素在影響湖南省fdi貿易效應的過程中發揮著主要作用。

三、利用fdi促進湖南省進出口貿易發展的對策措施

第一,利用fdi時將大型跨國公司作為投資主體的重點。進一步開放省內市場,以市場換取大型跨國公司的資金、技術、管理、從而實現引資的目的;強化高新技術產業區位優勢,集中力量重點建設一批有一定人才、技術優勢的開發區,為大型跨國公司的投資制造條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消除大型跨國公司擔心技術泄密等后顧之憂,增強其投資信心;以市、縣各科技園區為主體,整合提升各類園區,通過“產業園”、“配套園”等有效形式,盡快使重點產業和主攻對象在區內形成集聚效應,為大型跨國公司構建良好的發展平臺。

第二,利用fdi時向貿易貢獻率高的產業傾斜。鼓勵外資投向高新技術、基礎工業、節能環保、現代農業等出口創匯型產業,特別是配合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的戰略舉措,把湖南省十大優勢產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新能源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投資重點;重視大項目的開發和產業鏈招商,形成利用外資中的規模效應和龍頭效應;進一步完善外資行業準入政策,強化外資政策的產業導向。

第三,改善利用fdi擴大當地對外貿易的投資環境。搞好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投資硬環境;實行對外商投資者的國民待遇,利用外資政策從稅收激勵機制為主的優惠政策轉向以公平競爭機制為主的規則政策;科學利用國家和本地的各種優惠政策,按照統一政策、平等待遇、公平競爭的原則,對所得稅、信貸、保險等政策進行調整,同時允許對特定區域和產業給予適當優惠措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為投資者提供一個良好的管理和服務平臺。

參考文獻:

1、張誼浩,王勝英.國際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相互關系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4(1).

2、楊迤.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進出口影響的相關分析[j].世界經濟,2002(2).

3、冼國明等.中國出口與外商在湖南省直接投資:1983-2000年數據的計量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03(1).

第4篇:進出口貿易規則范文

[關鍵詞]FDI;對外貿易效應;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6×(2013)03-0041-05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得到了飛速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貨物進出口總額3.6421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5%。其中,出口1.8986萬億美元,增長20.3%;進口1.7435萬億美元,增長24.9%。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1551億美元,比上年減少264億美元。全年非金融領域新批外商直接投資企業2.7712萬家,比上年增長1.1%。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160億美元,增長9.7%。我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貿易國,第一大貿易出口國。我國對外貿易迅猛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涌入和外商投資企業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這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因此,研究FDI對我國對外貿易效應的影響,對進一步推進對外貿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將具有現實意義。

一、文獻綜述

(一)國外學者的研究

國外學者對外商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效應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20世紀70年代初期,Douglas.D.Pwrris和An&aw Schmitz等提出。FDI可以提高東道國出口產品的效率,可以刺激本國的進口;同時,FDI可以帶動本國產品出口,國際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有促進貿易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末期,日本學者小島清提出了FDI與國際貿易具有互補效應的小島清模型。小島清認為,國際分工既能解釋國際貿易,也能解釋國際直接投資,因此,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可以統一在國際分工原則的基礎上。H.Hill(1990)通過對外國直接投資與東道國進口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外國投資與進口的相關性不如與出口的關聯密切,但由于外國直接投資企業從母公司進口中間產品、資本品及勞務的傾向較強,外國直接投資因而可增加東道國進口。Grahamt和Krugman(1993)進行總量研究和分行業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外國投資對東道國出口具有顯著的帶動作用,外國直接投資和東道國出口存在強相關性。Lee.Honggue(1995)研究了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電器行業,研究結果指出,韓國電器行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主要表現為維持和擴大出口的需要,即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二)國內學者的研究

江小涓(1999)通過實證分析,認為FDI流入對擴大中國出口規模和提升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均有突出貢獻。劉恩專(1999)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資的出口貿易效應,同時結合新貿易效應理論分析了外資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黃曉玲(2001)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的相互關系及其對工業化演進的影響,認為外商投資客觀上對提升中國產業高度、改善貿易結構發揮了顯著作用。張小蒂(2001)利用統計數據分析了1983年以來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量及結構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前者對后者有重要促進作用。江小涓(2002)對FDI與中國出口競爭力的關系進行了定量研究,對外商直接投資企業與國內企業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份額進行了比較,認為FDI有利于優化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出口商品的競爭力。李亞(2004)對FDI與加工貿易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證明了FDI與加工貿易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史小龍等(2004)則采用協整分析方法得出結論:從長期來看,FDI流入對我國商品進出口都存在顯著的促進作用;從短期來看,FDI流入的短期波動對進口的短期變化影響明顯,而對出口的短期變化影響不顯著。

結合上述研究,本文通過從國家整體層面綜合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系統地進行了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對外貿易效應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以我國1985―2010年的樣本數據,對我國FDI和對外貿易的概況進行總體分析,并運用協整理論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方法對我國FDI與對外貿易效應的相關性進行實證分析和檢驗。

二、我國FDI與對外貿易的概況

(一)我國FDI發展的總體描述

1.FDI總量。根據歷年國家統計年鑒的數據,對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用折線圖來表示(見圖-1)。從圖-1的趨勢圖可以看出,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從1985年的19.56億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057.35億美元,2010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是1985年的54倍多,年均增長16.58%。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體上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改革開放以來,即1979―2010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累計已達到1.05萬億美元。

2.FDI的產業結構。本文三次產業的劃分范圍是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根據1998―2011年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統計計算得出外商對三產的不同投資額及不同比例(見表-1)。從外商投資的產業結構看,外商對我國第一產業投資比例明顯偏少,不到總投資額的2%;而對第二產業投資比重則高達70%左右;對第三產業投資比重也達到30%左右。近幾年,外商在我國第二產業的投資比例有所下降,從2004年最高的74.98%下降到2010年的50.94%;同時,外商對我國第三產業的投資比例大幅度上升,從2004年最低的23.18%上升到2010年的47.25%,將近占投資總額的一半,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明顯得到改善。

(二)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總體描述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和深入,對外貿易得到快速增長,經濟增長舉世矚目。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將進出口貿易增長趨勢制成折線圖(見圖-2)。從折線圖上可以看出,1980年以來,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值總體保持增長的趨勢。1980―2010年,我國商品出口額從181.2億美元增長到1.5779萬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15.5%;同期,我國商品進口額從200.2億美元增長到1.3949萬億美元,年均增速為14.7%。自從2001年我國加入WTO以后,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進入了迅猛的增長期,2001―2010年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量年均增長達到19.3%。我國進出口規模的擴大提升了我國商品進出口額占世界商品進出口總額的比重,也提高了我國商品進出口在世界商品進出口中的排名。1980年,我國商品出口額僅占世界商品出口總額的0.9%,進口額比重為1%,到2010年,我國商品出口額占世界商品出口總額的比重上升到10.3%,進口額比重上升到9.1%(見表-2)。在世界商品出口額的排名也由原來的第26位躍居到第1位,進口額的排名由原來的第21位上升到第2位,僅次于美國。

三、FDI對我國對外貿易效應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的處理和各變量相關系數分析

本文使用時間序列數據,為1985―2010年共26年的我國進出口額(TR)、進口額(IM)、出口額(Ex)以及外商直接投資(FDI),其中,進出口貿易值是根據年鑒上以美元表示的數據經當年平均匯率處理后而得到,進出口貿易和匯率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為了消除價格變動因素對中國FDI和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利用《中國統計年鑒》上以1978年為基期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FDI和進出口貿易值進行縮減求得實際值以使數據更加具有可比性。另外,為了消除樣本數據中存在的異方差,對變量取對數。用In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資的對數;lnTR表示進出口額的對數;lnEX表示出口額的對數;lnlM表示進口額的對數。

首先,進行相關系數分析。兩個變量之間線性相關程度可以用簡單線性相關系數度量,利用相關系數公式,計算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為進一步說明它們之間相關性的強弱。我們借助EViews5.1對中國FDI和進出口貿易數據進行相關系數計算,得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FDI與TR、EX、Ⅸ之間的相關系數均在0.873910以上,表明它們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

(二)模型的設立及相關分析

從FDI與對外貿易總額趨勢圖(見圖-3)中可以看出,我國FDI與貿易總額之間存在著增長的同步性,但這種同步性是否具有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呢?

本文根據凱恩斯消費理論,建立FDI與貿易的模型如下:

其中,TR、EX、IM分別代表我國1985―2010年的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單位為“億美元”;FDI表示我國1985―2010年的外商直接投資存量額(億美元);代表彈性系數,即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和我國貿易總額的彈性系數,“代表隨機誤差項。為了研究方便,并考慮到各時間序列數據經過對數處理后不會改變其性質和關系,且更容易得到平穩的時間序列,所以回歸模型中的變量均采用取對數后的變量,分別記為LNTR、LNEX、LNIM、LNFDI。在建立模型前,還需要對以上變量的假設條件進行檢驗,即檢驗變量間是否通過單位根檢驗,只有在通過檢驗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根據數據建立模型,模型才有意義。

1.單位根檢驗。根據時間序列的標準建模過程,首先要對各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只有他們都是同階平穩的,才能對他們進行估計測評。在此,我們使用Eviews5.1進行估計,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4。

從表-4中可以看出,各時間序列變量都是非平穩的,而LNTR、LNEX、LNIM的一階差分都是1%平穩的;LNFDI的一階差分是5%平穩。因此,各時間序列變量在同階平穩的,可以對它們進行估計測評。

2.協整檢驗。為避免偽回歸,我們就要對所建立的模型進行協整檢驗。要想保證一些包含單整變量的模型有意義,就需要各變量的單整階數相同,且單整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本文運用Johansen技術進行協整檢驗。檢驗結果見表-5。表-5 JJ協整檢驗結果

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對于協整方程個數的原假設依次.檢驗,跡統計量31.56261大于臨界值24.27596,所以拒絕原假設,即認為三個變量存在協整關系;跡統計量9.422682小于臨界值12.32090,所以接受原假設。因此,lnTR、lnEX、lnlM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存在一個協整關系。

3.回歸分析。前述的三個模型所對應的回歸方程為:從方程(4)我們可知,LNFDI前的系數為0.7787,該數值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貿易的彈性關系,即當外商直接投資每增加1個百分點,則將促進我國貿易總額增長0.7787個百分點,而且其符號為正,說明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貿易總額是正向的促進關系,即互補關系,同時驗證了前面描述中所顯示的外資與貿易的關系;從方程(5)中,我們得知LNFDIC前的系數為0.8283,這說明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的出口額之間的彈性關系為0.8283,即外商直接投資每增加1個百分點,將促進我國出口額增長0.8283個百分點;同理,方程(6)中,系數為0.7335,即表明外商直接投資每增加1個百分點,促進我國進口額增長0.7335個百分點。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額的影響要大于對進口額的影響0,7335)。

四、建議

(一)不斷優化外商投資軟環境

健全的政策法治環境是吸引外商投資的前提條件,也是增強外商投資信心的重要保障。所以,我們要把優化政策法治環境作為優化外商投資軟環境的首要環節,按照世貿規則的要求,著力構建服務外商的政策法規平臺。要完善服務環境,提高政府部門的服務效率,樹立為外企服務的思想觀念,完善服務體系,依法加強管理,堅決制止亂收費。

(二)提高利用外資的規模與質量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突出抓好產業招商項目的策劃、包裝,加快推進項目落地進程。通過境外重大經貿活動,開展專項對接,提高項目簽約率;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招商促進活動;依托國內外知名中介機構、高端媒體等,提升城市知名度,提高招商質量水平。

第5篇:進出口貿易規則范文

1.世界貿易發展趨勢

1.1科技進步帶動世界貿易持續增長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世界經濟正從工業經濟時代向知識經濟時代轉變。知識經濟的到來,對全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都在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國際貿易也不例外正受到知識經濟的巨大沖擊。現行的許多國際貿易理論與實際操作的經驗和規則將被打破,新的理論和規則正在形成。交易關系的多變化、交易商品的無形化、交易載體的電子化正在形成。這將大大地促進世界貿易的持續增長。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貿易總額增長了近100倍。1997年世界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11萬億美元,占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強。據世界銀行預測,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世界經濟的增長,未來10年,世界商品貿易年均增長速度可達6%。2010年世界商品貿易額預計將超過20萬億美元。

1.2經濟全球化

人類在經歷了痛苦的交往之后,終于意識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在進21世紀之際,世界科技正突飛猛進地發展,為人類實現全球合作提供了基礎條件。一個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競爭與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場經濟已經形成。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關系在日益力。強。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經濟和國際社會之外來尋求生存和發展。這就是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一體化的實現,將促使資本、技術、信息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消費在世界范圍內自由選擇。這樣,在全球范圍內的生產與消費可以達到有限資源的最佳配置,是人類的最佳選擇。經濟全球化將有力地推動世界范圍內的產業融合和產業結構調整。在這一進程中,跨國公司和發達國家將發揮技術、貿易和投資的綜合優勢,在世界經濟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

1.3貿易自由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貿易自由化已成為全球各國的共同呼聲和世界經濟運行的主旋律。貿易自由化包含兩層含義:一是降低貿易保護水平和分散程度;二是改變并統一貿易保護形式,即從多種數量控制體制轉變為單一關稅控制體制。這是世界貿易組織的一項基本原則。因為與非關稅保護措施相比,關稅措施具有較高的透明度和非歧視性,便于國際社會和貿易經營者辨析保護的程度。在肯定進口關稅保護原則的前提下,世貿組織還主張逐步遞減關稅,簡化貿易程序,加強各成員國的市場準入,以促進全球貿易的自由化。這一目標計劃已經具有具體的時間表并得到部分實施。因此,21世紀將會出現一個沒有各種非關稅壁壘,高度透明的低關稅的國際貿易環境,從而大大降低國際貿易成本,提高公平競爭水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貿易自由化。貿易的自由化可以實現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有效配置,將有利于世界分工和合作,提高勞動生產率。

1.4貿易手段電子化

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革命以及國際互聯網的形成,正在促進國際貿易手段的變革。影響最為深刻的就是電子商務。它突破了傳統貿易活動中物質、時間、空間對貿易雙方的限制,利用數字化技術將企業、海關、運輸、金融、商檢和稅務等部門有機連接起來,實現從例覽、洽談、簽約、交貨到支付等全部或部分業務的自動化處理。這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貿易環境。賣方在網上標示自己商品的信息,買方在例覽器上漫游標明購買意向;買賣雙方在網上直接進行談判簽約并可以用信用卡、電子貨幣進行支付。電子商務具有無可比擬的優點。它大大簡化了商品流通環節,提高了交易效率;可以方便地實現跨地區跨國界交易;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降低交易成本。電子商務正以其獨特憋力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發展。

1996年全球電子貿易營業額為20億~30億美元,1997年增至150億美元。目前,網上交易額正以每100天一倍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02年將達到3000億美元的規模。由此可見,電子商務將在全球貿易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將以其技術和成本優勢逐步取代常規商務作法。

1.5亞洲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中心

美國、歐盟和日本是當今世界貿易的三大中心,其貿易額約占世界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隨著亞洲經濟的崛起,亞洲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洲10個主要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額之和已經超過美國、歐盟(不計歐盟內部貿易)和日本。該地區被稱為全球商務活動的第四個中心。據預測,這10個國家的貿易增長速度將遠遠高于美國、歐盟和日本。到2005年和2010年,亞洲這10國的進口額將分別達到1.94萬億美元和3.1萬億美元,大大超過美國和歐盟,成為21世紀全球最大貿易中心。

1.6世界化工貿易格局

在世界貿易總額中,化工貿易是僅次于汽車貿易的第二大貿易領域。1998年,世界化工進出口總額達到9990億美元。歐盟、美國和日本是世界化工貿易三大霸主。近年來,美國和歐盟化工出口增速放慢,有的甚至出現負增長,而進口增速則在加快。這主要是一些傳統的化工公司將注意力轉向諸如生命科學一類的新領域。

歐盟建立后成了新的世界經濟巨人。1998年歐盟化工進出口貿易總額5354.35億美元(包括歐盟國家之間的貿易):進口2401.96億美元,占世界化工進口總額的48.57%;出口2952.39億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總額的59.7%。其中,德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產品出口國,1998年出口額達到694億美元,超過美國的出口額。

就單一國家而言,美國一直是世界化工貿易的第一大國。1998年美國化工進出口貿易總額:238.91億美元。其中,進口546.21億美元,占世界化工進口總額的11.05%;出口692.7億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總額的14.01%。

1998年日本化工進出口貿易總額480.71億美元。其中,進口208.60億美元,占世界化工進口總額的4.22%;出口272.11億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總額的5.5%。

我國化工進出口貿易雖然增長較快,但由于基數小,在世界化工貿易中所占的比重變化不大。我國的化工出口在世界化工貿易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5%~3.0%,化工進口比重為4.2%左右。

2.我國化工對外貿易概況

2.1化工進出口貿易持續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化工對外貿易得到長足的發展。1999年全國石油和化工產品進出口總額達500.55億元,其中出口164.95億元,進口335.60億元,占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出口額和進口額的比重分別為13.88%,8.46%和20.24%。同年,化工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達到394.46億美元(出口144.24億元,進口250.22億元),相當于1980年化工進出口貿易額37.62億美元的10.5倍。過去20年我國化工進出口貿易額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3.17%。

在1995到1999年的五年中,盡管受到亞洲金融風波的影響,我國化工進出口貿易額仍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年均增長率達到了7.33%,快于同期我國對外貿易總額年平均增長6.45%的速度。

1999年化工產品出口額達到144.24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7.40%。五年問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5.58%,低于全國出口總額的年平均增長6.98%的速度。

1999年化工產品進口額達到250.22億美元,占全國進口總額的15.09%。五年問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8.40%,遠遠快于全國進口總額的年平均增長5.85%的速度。

2.2化工出口產品結構變化明顯

根據進出口數據分析,我國化工產品進出口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80年代的資源型的出口產品結構過渡到了資想型產品與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并重,技術密集型產品為補充的綜合出口產品結構。在出口產品構成中,資源型產品一直是我國傳統的出口產品,仍占有較大的比重,主要包括油品、無機化學品、有機化學品以及化學礦。勞動密集型產品膠鞋的出口從無到有,其出口額居各類化工出口產品的前列。橡膠及其制品的出口逐年增加,是增幅較明顯的一個行業。以化學農藥和生物化學品為代表的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和較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學品的出口增長迅速。有機化工原料、染料和顏料的出口額也有明顯的增長。這類產品的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出口單價有所上升。但是,技術密集型出口產品的比例大小,我國化工產品出口增長方式仍然主要是依賴擴大數量的外延型增長方式。

在進口產品結構中,高分子聚合物、化肥和基本有機化工原料一直是我國進口的三大類產品。近年來,除化肥進口有所下降以外,高分子聚合物和基本有機化工原料的進口增長加快。

2.3化工進出口貿易主體已具雛形

目前,我國有2000多家化工企業的產品進入了國際市場,有300多家化工企業獲得了自營進出口權,產品出口到21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一批企業出口額超過1000萬美元,有的已超過3000萬美元。上海輪胎橡膠公司、吉化公司、青島雙星等一批骨干企業成為出口創匯大戶。一批化工產品如硫化黑染料、鋇鹽、糖精鈉、檸檬酸、苯甲酸鈉等產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貿易量的一半以上。還有一批企業依靠科技進步,做出了規模效益,在國際市場上創出了知名品牌。青島雙星集團的雙星鞋、廣東中成的保險粉、蘇州精細化工的糖精鈉、安徽蚌埠的檸檬酸、新安集團的草甘磷等,是我國化工產品在國際市場新創名牌的杰出代表。化工自營進出口企業與專業外貿企業和三資企業一起,構成了我國化工對外貿易的三大主體。

3.我國化工對外貿易面臨的挑撥

3.1進出口貿易逆差局面未能改變

我國一直是化工產品凈進口國。化工進出口貿易逆差占化工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例雖然由改革開放初期的60%多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但近年來又有上升的趨勢。隨著進出口總額的增長,貿易逆差絕對值逐年增加。1999年我國化工貿易逆差達到:105.98億美元,比1995年增長了62.64%。這主要是由于高分子聚合物、有機化工原料、化肥、化工機械等行業的貿易逆差仍然較大,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機化工原料等行業的貿易逆差增長較快。同時,造成我國化工貿易逆差,還有其內在原因:一是國內生產能力不足或是生產成本缺乏競爭性;二是我國化工產品在質量和品種上還不能滿足國內的需要。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開放,化工產品的進口將會繼續增加,化工貿易逆差局面難以在短期內改變。

3.2出口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優勢

我國出口化工產品主要是資源型、勞動密集型和高能耗型產品。其本身的價值比較低,加之生產分散,供應混亂,管理不善,質量不高,在國際市場上的賣價一直很低,并且呈逐年下降之勢。1999年我國出口了614萬、無機化工產品,平均每噸價格只有370美元。同年,我國出口膠鞋24.8億雙,平均每雙價格只有1.78美元。

目前,我國化工產品的精細化率還不高,只有40%左右,而發達國家則達到65%。因此,我國精細化工產品出口雖然有了較大的增長,但在國際市場上的優勢還不明顯。1999年農藥出口14.73萬噸,創匯4.40億美元,平均單價不到3000美元/t;而同年進口農藥4.77萬t,用匯2.42億美元,平均單價為5000美元,是出口單價的1.67倍。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精細化工產品缺乏獨創性,或者只是傳統的低附加值的產品。同時,以發達國家為基礎的跨國公司,以其技術、貿易和投資的綜合優勢,占領著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品的市場,使我國化工對外貿易面臨極大的挑戰。

3.3出口市場秩序混亂

化學工業是一個多品種的行業,許多產品產量小,生產企業多。絕大多數產品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生產過剩,使國內市場長期嚴重供過于求,給我國化工產品出口市場造成很大的壓力。同時,隨著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企業獲得了自營進出口權,有力地推動了化工對外貿易的增長。但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剛剛建立,許多配套改革尚未完善,又由于企業缺乏外貿人才和經驗,因而在我國對外貿易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多頭對外,力量分散;低價銷售,自相殘殺;魚目混珠,無序競爭。這不僅使我國化工對外貿易損失巨大,也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形象。

4.我國化工對外貿易應采取的對策

進入21世紀,我國即將跨進世貿組織的大門,這為我國化工對外貿易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會。我們應抓住這一機遇,調整產品結構,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壯大競爭主體,更新經營理念,推動我國化工對外貿易的發展。

4.1積極調整化工出口產品結構

產品結構的調整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只要市場有競爭,就存在產品結構調整的問題。即使是實力強大的跨國公司,也在加速調整產品結構。我國化工出口產品結構正在擺脫資源型結構的陰影。近年來,資源型產品出口的比例雖然較大,但增長平緩,有的還出現負增長。隨著我國化學工業的繼續發展,企業將越來越注重產品的深加工。因此,這類產品占出口額的比例將會逐步下降。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勞動工資有了較大的增長,從而使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競爭性與以前相比有所削弱,市場的動蕩性也在加劇。但是,我國畢竟是世界人口大國,勞動力的極大過剩仍將使我國在世界市場上保持長期的勞動力優勢。同時,以橡膠制品和膠鞋產品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中國制造的品牌正在發揮積極的效應。因此,勞動密集型產品仍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近20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化工行業人才輩出,科研開發力量得到加強,技術開發速度大大加快。同時,隨著化工企業改革逐步深入,化工產品結構正在發生改變,技術密集型的化工產品具有快速增長的機會,其出口份額將逐步增大。面對新的機遇,我們的企業要積極調整化工出口產品結構,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改善管理,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努力實現出口由數量型增長為主,向質量、效益型增長為主的方向轉變。

4.2深化化工外貿體制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體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早在80年代,就打破了在長期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外貿高度壟斷的局面,一批大型國有企業獲得了自營外貿經營權,成為對外貿易的主體。近年來,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1998年10月,我國頒布實行了《賦予私營生產企業和科研院所進出口權的暫行規定》;1999年初,國家對大型國企的進出口權由審批制改為登記制;從而形成了大型國有外貿企業、自營進出口生產企業和三資企業為主體的對外貿易格局。隨著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深入,外貿進出口權必將進一步放開,將有更多的企業有權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這會有利于我國化工產品的出口,但必須盡快解決和避免出現的種種問題。對外貿易企業要承認這樣的現實: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了解市場、擁有客戶以及進出口特權的優勢將逐漸喪失。生產企業也要看到獨自闖蕩市場的風險。我國的外貿體制應當在繼續放開的前提下,由市場引導逐步走向理性化的相對壟斷。

4.3壯大競爭主體,提高競爭能力

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實力強大的企業才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發達國家正是依靠一批實力強大的跨國公司搶占國際市場的。據統計,目前世界跨國公司總數約為5萬多家,占世界企業總數的:1%,但其貿易額卻約占世界貿易總額的2/3,控制著國際生產和全球貿易。由此可見,當今世界貿易的主體是規模龐大的跨國公司。如杜邦公司一家在我國銷售的鈦白粉就有5萬t之巨,占我國進口量的一半;而我國4萬t。鈦白粉的出口卻有上百家企業在經營。

近年來,我國化工企業實力得到加強,部分產品在質量和市場占有率方面不僅在國內占居領先地位,而且成為出口創匯大戶。他們的自營進出口業績已非一般外貿公司可比。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化工企業還非常脆弱。就銷售額而言,只是稍強于世界第一大化工公司。然而,我們卻有成千個生產企業,難于在國際市場上與跨國公司相抗衡。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壯大我們的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

要提高競爭力。一是要提高企業的實力,生產向優勢企業靠攏,產品向名牌企業集中。企業的集團化,生產的集中化,是提高我國化工產品市場競爭能力的主要途徑。二是要利用好外貿窗口。我國外貿企業在對外貿易的歷史上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貿權的放寬并不等于外貿企業的過時。外貿企業在市場形象、外貿人才、市場信息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一些獲得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應仔細分析自己的實力,若無獨立進入國際市場的能力,就應采納制,與外貿企業合作,聯手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實體。

4.4更新外貿觀念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企業的市場營銷觀念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化工企業意識到做市場與做買賣的極大不同。做買賣只顧買入的成本和賣出的利潤,投機性強,有利潤就做,沒有利潤就可以放棄,不會有明顯的經濟損失和風險,缺乏長遠打算。但生產企業則不同。不管市場風云如何變化,企業的生產不可一日放棄。因此,必須從長計議,建立新的市場觀念。

首先,要重視市場調研。我們的企業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了重生產、輕市場的思維習慣。一談及企業的發展,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投入巨資建設生產裝置,很少去考慮投資前要進行市場調研。市場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只有很好地勘探和有效地利用,才能長期受益。市場同時也是一部機器,你只有慷慨地投入,它才能有效地運轉。因此,我們的企業應當注重對國際市場的研究,要了解自己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過去,清楚它的現在,掌握它的未來。

其次,要講究市場策略。我們的不少企業毫無營銷策略可言,常常由于經營業績不佳而、“人窮志短”,不分市場對象是誰,有奶便是娘。因此自己與自己競爭的自殺現象時有發生。市場猶如戰場,只有深謀遠慮,才能百戰百勝。要在市場上取勝,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市場營銷策略。一個好的營銷策略,要處理好供應商與用戶之間的利益關系,與用戶建立利益的共同體;要處理好短期貿易和長期業務之間的關系,做到有取有舍;要建設長期穩定的市場網絡,決不可朝三暮四。

第三,要按市場需求定價。由于缺乏對國際市場的了解,我們的企業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時,往往以低價為手段,中國貨便宜已是世人公認的。這不僅使我們的企業沒有從國際市場上拿回我們應該得到的財富,反而有時會落得一個傾銷的罪名。這種現象在技術含量高的精細化工行業極為常見。不管是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還是精細化工產品,高附加值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因此,精細化工產品的定價要體現產品的技術含量。如果忽視技術的價值,我們就無法完成技術開發的再生產,終將失去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當我們談到跨國公司在R&D方面的巨大投入時無不感到羨慕。但細細想來,其開發研究的巨大投入實際上就來自產品的銷售利潤。這種高投入、高回報的良性循環,應當成為我們化工企業的營銷理念。因此,價格的確定不能僅僅以自己的生產成本為依據,要考慮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水平,甚至要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和變化著的國際形勢來不斷地調整我們的產品價格。

第四,保持供求平衡。進入新的世紀,那種讓生產者高枕無憂,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賣方市場時代一去不復返。以生產過剩、市場疲軟為特征的買方市場似乎與新時代的步伐很不協調。究其原因,就是在世界化工巨頭們紛紛兼并聯合的熱潮中,我們卻在進行著一場化工生產的人民戰爭,化工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高速發展,無效勞動隨處可見,市場供求嚴重失衡。其實,要改變這種被動局面也也不難。物以稀為貴。限制生產、控制總量是治理市場疲軟的一劑靈丹妙藥。這就要求我們要有紡織行業砸錠的氣魄,要有煤炭行業關閉小煤窯的決心,來整頓我們的化工企業,保持市場的基本平衡,以市場饑餓理論來恢復市場的元氣。

4.5培養外貿人才、建立營銷隊伍

市場競爭的焦點是人才的競爭。綜觀跨國公司國際營銷的做法,一是營銷隊伍規模大。一般都有一支龐大的營銷隊伍分布于全球市場的每個角落,有的公司全球銷售人員甚至超過生產人員。二是銷售人員素質高。一般都是具有碩士,甚至博士學位的高級人才從事銷售工作。顯而易見,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建立國際市場營銷隊伍,是我們的化工企業在新世紀面臨的艱巨任務。首先要象重視化工生產一樣,重視市場營銷隊伍的建設。要舍得投入足夠的人力,從事國際市場營銷,從坐守家門到走出國門打市場。其次,要著手培養和選拔適合市場競爭要求的復合型外貿人才。一名合格的外貿人才,除具有基本素質以外,還須有三個突出的素質:一是廣博的專業知識。在知識經濟時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精細化程度在不斷提高,這就要求外貿人員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熟悉產品的性能,了解產品的用途,能解答用戶的問題,發現新的市場機會。二是扎實的外語基礎。對外交流障礙是許多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外貿人員的外語能力在滿足基本交流的基礎上,還要有了解當地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真正融人當地市場。三是較強的外貿能力,在新的世界貿易環境下,外貿人員不僅要有基本的外貿技能,還要及時掌握新的貿易規則和手段。

4.6積極融入世貿組織

第6篇:進出口貿易規則范文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對外貿易;貿易順差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48-0064-01

1 引 言

近來,人民幣升值一直廣受社會關注,成為社會經濟的焦點話題。特別是今年10月11日,美國會參議院不顧我國的堅決反對,程序性通過了《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立項預案,更是把人民幣升值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美國此舉不僅嚴重違反了國際規則,同時也將對中美貿易產生消極影響。

我國實施匯改六年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累計升值已經超過30%。2010年6月,中國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升值7%。但是,在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居高不下和國內政治壓力增大之際,人民幣匯率再次成為美國施壓的對象。美國希望借人民幣升值來緩解中美貿易之間的不平衡狀態,但眾所周知,人民幣匯率不是造成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原因,而恰恰美國出口限制才是造成中美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將從人民幣匯率變動的角度,較深入地探析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對我國的貿易收支、貿易結構以及貿易順差的具體影響,同時根據我國當前實際情況,針對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進行評價,并嘗試提出建設性的政策建議。

2 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貿易收支的影響

2.1 理論分析

匯率變動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對貿易收支產生影響。一方面,匯率變化可以引起國內和國際市場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化進而影響進出口貿易的收支情況;另一方面,因匯率變動直接導致收入和支出的變化。

一般而言,匯率變動導致的商品價格變化對貿易收支的影響只在短期內存在。長期來看,出口商可以通過發展科學技術水平提高生產力和工藝水平,降低邊際成本,提高產品綜合競爭力。可以看到,如果匯率變動未能啟動一國潛在的且有利于動態比較優勢的各因素充分發揮作用,如果沒有產業結構和出口產品結構的升級,也就不能長期有效地推動出口貿易的持續增長。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的具體影響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除了上文提到各種影響途徑外,具體的影響程度還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譬如匯率變動國的經濟狀況、匯率的傳遞程度等等因素。

2.2 人民幣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的短期及長期影響

匯率變動對出口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通過價格調節機制進行傳導,而影響該機制傳遞效果的因素較多。其中,一些因素在短期內的可變性比較小,比如出口供給能力、出口需求彈性、進口商的議價能力及進口國的政策變化等;與此同時,另外一些因素不僅多變,而且不受時間的影響,比如與生產成本相關的投入要素的來源等等。

以上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匯率變動的短期貿易效果產生促進或抑制作用。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與升級,基礎產業迅速發展,出口產品生產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將更多地由國內廠家生產,匯率的調整也將對其出口貿易產生一定的擴展效果。

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發展的長期有利效果并非匯率變動本身導致的,而是以匯率變動為契機,通過對比較優勢進行轉換形成。因此,要使匯率變動具備出口貿易長期發展的促進作用必須使得出口產業具有規模經濟特征,出口國應具有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同時要不斷積累人力技術資本。

3 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貿易結構的影響

一國的貿易結構取決于該國的產業結構,而產業結構又隨著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的變化而變化。因此一國的匯率變動并不是直接對該國的進出口貿易結構產生影響,而是通過對貿易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的調整進而對貿易品的競爭力產生影響,從而影響到商品的獲利能力,隨著各種商品獲利能力的改變,生產企業將選擇獲利能力較大的產品進行生產、出口,進而對產業結構、貿易結構產生影響。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就是通過以上的途徑對一國的產業結構、貿易結構產生影響。根據前面人民幣匯率的變動特點,分三個階段來分析人民幣匯率變動與貿易結構之間的關系。

2005年7月之后,人民幣進入快速升值階段,我國的貿易結構也進一步發生變化。人民幣的大幅升值使企業很難依靠降低工資來保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優勢。人民幣的不斷升值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出口匯兌風險,人民幣升值2%,意味著企業拿到的貨款折合成人民幣只有原來的98%;若人民幣升值10%,則意味著企業拿到的貨款只有原來的 90%。

人民幣升值促使進口原料價格的下降,需要進口的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更加有利,工業制成品逐漸成為我國出口的主要產品。短期來看,我國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依然存在,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獲利能力的影響并不是太大。但是,由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技術含量低,可替代性較大。長期而言,人民幣升值必會導致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獲利能力持續下降。

從另一方面來看,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并非都是不利影響。人民幣升值將會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提高企業的整體質量;還將促使進口技術價格的下降,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機會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水平。

總的來說,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貿易結構的優化起到了很大作用。

4 人民幣持續升值對我國貿易順差的影響

2011年10月28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3290元,首次突破6.33,創下人民幣匯改以來的新高。2009年8月,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對各國的基本匯率進行評估,其中提到讓人民幣貿易加權的有效匯率至少升值20%,對美元匯率要升值40%,這樣才能達到匯率均衡。

貿易順差會導致匯率升值,這是許多人從西方經濟學理論中得到的認識。近年來西方政界與學術界屢屢以中國貿易順差為由要挾人民幣升值。

近年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進程的日益深化和發展,對外貿易規模不斷增大,貿易順差同步增長,對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都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引發廣泛關注。1997年以后,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外貿、外匯體制改革效應逐漸凸顯,外貿增長較快,特別是加入WTO后,外商投資大量增加,進出口規模增長迅速,貿易順差規模急速擴大。

現階段我國的貿易順差是一系列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綜合性的特點,而并非人民幣匯率這個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西方國家逼迫中國人民幣升值既不講道理,也無視中國人民的福利。

5 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影響的評價及政策建議

2005年7月21日以后,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實行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人民幣開始了逐步升值,波動性也逐漸增大。雖然短期內對中國的出口貿易會有一定影響,但是從長期來看,由于中國出口商品被合理估值,對中國長期的出口貿易是有利的。面對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國內企業應該積極技術創新,不斷降低成本,保證國內產品在國際競爭中的有利地位。

針對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我們應該積極擴大國內需求,降低外貿依存度,更好地利用全球化帶來的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有利因素,發揮比較優勢,強化國內分工,增強對外抵抗風險的能力。

第7篇:進出口貿易規則范文

關鍵詞:人民幣 進出口貿易 影響 分析

一、引言

對外貿易是一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在一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由于我國制造業成本相對低廉,以20世界90年代為標志我國外貿收支經歷了“由逆轉順”的過程。我國的貿易順差,是經濟全球化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必然產物。我國工業和制造業產品大量出口的同時國內消費相對不足導致我國貿易順差持續攀升。與我國形成了鮮明對照的先進工業國家大量從我國進口的同時,卻嚴格限制其擁有的核心技術的產品向我國出口,人為地擴大了我國的貿易順差。我國外匯儲備2006年突破1萬億美元,2010年末,我國外匯儲備已達到28473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5倍,年均增長28.3%。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在2006年超過日本,已連續五年居世界第一位。在我國貿易順差持續攀升,外匯儲備屢創新高的背景下,人民幣匯率問題逐漸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我國中央銀行于2005年7月21日宣布實施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自此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2006年5月15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首次突破1美元兌8元人民幣;2007年人民幣整體上呈現單邊升值趨勢,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在震蕩中不斷改寫;從2005匯改之初至2008年人民幣經歷了大幅度升值,四年間大約升值了22%。2008年4月10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又突破了7元大關。自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重啟匯率改革到2011年6月19日“二次匯改”已經持續了一年。這一年來,人民幣匯率再次表現出加大的波動性,繼續升值進程,一年內總計升值大約為5.4%。2011年第一季度我國累計出現10.2億美元的貿易逆差,這是自2004第一季度貿易逆差后時隔六年我國首次出現季度逆差。本文基于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影響展開研究。本文所采用的都是直接標價法下的匯率。

二、研究經濟增長與匯率的經典理論-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

(一)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概述

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以下簡稱B-S效應)是研究經濟增長與實際匯率變動趨勢的最有影響力的基礎理論。該假說從實體經濟角度出發,解釋了實體經濟的增長為什么會引起該國實際匯率的升值,為什么經濟快速增長的國家比增長緩慢的國家更容易經歷實際匯率的升值。美國經濟學家Blassa (1964)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Samuelson(1964)分別發現了這一理論。兩位學者把一國貿易劃分為可貿易品和非貿易品,他們研究的起點是“什么窮國非貿易品價格相對較低”這一重要的經濟現象。

Blassa和Samuelson發現在用傳統的購買力平價計算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匯率,會導致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之間發生系統性偏差。他們的研究顯示發達國家實際匯率水平較高,而發展中國家實際匯率水平較低。這意味著發達國家將其貨幣兌換成發展中國家貨幣時,可以購買比國內更多的商品和勞務,違背了傳統的購買力平價原理。并且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國家往往會面臨實際匯率升值,但是實際匯率的升值是經濟平衡發展的必然結果,并不會影響本國的產品競爭力,這就是B-S效應。

(二)B-S效應與人民幣升值的相關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持續較快增長,近來人民幣對美元的持續升值,引發了大量學者關于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是否能有力解釋我國匯率波動與經濟增長現狀的思考。付瓊(2011)結合國內外經濟形勢把人民幣匯率變動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升值壓力形成階段(2001年-2005年7月)、漸進升值階段(2005年7月-2008年)、暫時穩定階段(2009年至今),認為我國勞動生產率正在快速追趕發達國家,這會長期推動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俞萌(2001)也認為現行人民幣匯率具有較典型的拉薩-薩繆爾森效應。

也有學者研究表明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在我國尚不發生明顯作用:美國學者麥金農(McKinnon)認為我國中央銀行可能通過提高國內通貨膨脹率水平減緩人民幣升值的速度,長期看匯率不會一直上升。Lto(1997)在分析發展水平較低的經濟體的匯率走勢中得出了與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相反的結論,認為工資水平相對較高的部門并不會直接帶動其他部門工資水平同方向的變動,原因在于剩余勞動力的大量存在。剩余勞動力在不同部門的轉移削弱了勞動者要求提高報酬的動力,并認為發展中的經濟體在國際貿易中實際匯率往往是貶值的。王澤填,姚洋(2008)采用184個經濟體1974年-2004年的年度面板數據對比研究發現,結構轉型和農村人口比重是削弱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的重要因素,與Ito的結論類似。

日本學者關志雄、美國學者J.Frankel根據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分別對人民幣實際匯率進行了估算,結論分別是人民幣被低估32%和36%,估算結果可以認為人民幣有較大的升值空間。2010年11月我國前央行貨幣政策顧問樊綱表示人民幣確實被低估,要應對當前的國內通脹,應該允許人民幣漸進升值。

三、2002年以后人民幣對主要國家貨幣兌換比率的變化

(人民幣元/100外幣,累計中間價)

(一)人民幣對美元匯率

2005年匯改以前,人民幣對美元大致保持在100美元兌827.00元人民幣。匯改后人民幣匯率彈性進一步增強,從2005至2008年人民幣經歷了大幅度升值,從08年年底開始升值勢頭明顯減弱,匯率變動曲線趨于平穩,2009年和2010年年均升值大約為1.27%。

(二)人民幣對歐元匯率

2006年后人民幣對歐元升值是主要趨勢,大致與人民幣對美元升值處在同一個時期。

(三)人民幣對英鎊匯率

2007年以前人民幣對英鎊匯率基本保持平穩,從2008年開始人民幣進入了升值期,升值趨勢一直持續到2009年6月。在2009年6月人民幣經歷了小幅貶值后又進入了基本平穩的波動期。

(四)人民幣對日元匯率

人民幣對日元有升有降,2007年開始人民幣進入了持續的緩慢貶值期。

(五)人民幣對港元匯率

香港政府自1983年推出新匯率政策,政策內容實質上是按7.8港元兌1美元的固定匯率與美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因此港幣走勢大致與美元相近。人民幣對港元從2004年開始就出現了升值的跡象。2006年至2009年有一次比較明顯的升值,其后又保持了緩慢的升值,匯率波動變得相對平穩。

以上可以看出,討論的人民幣升值這一熱門話題實際上是人民幣對美元、英鎊、港元的升值。但是一直以來港元和英鎊的漲跌情況基本上都跟美元走勢一致,并且在對外貿易中70%以上的合同是用美元標價的,美國催促人民幣升值的呼聲最高,因此我們更關注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情況。

我國匯率形成機制擺脫官方定價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始于1994年。1994年人民幣匯率改革形成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1994年4月4日我國外匯交易中心正式啟動運營,標志著我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形成,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是以銀行同業市場供求為基礎的。但是,這時的匯率制度仍然是盯著美元下的有管理的浮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為了防止亞洲國家和地區貨幣輪番貶值帶來的災難性后果,我國主動收窄了人民幣浮動范圍。亞洲金融危機后,我國及周邊貿易國家經濟的復蘇調整為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我國外匯管制進一步放寬。

四、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

(一)1994年以來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情況

2004年以前我國貿易順差伴隨著進口額和出口額的增長逐步擴大,這期間我國對美元匯率也基本保持在8.2左右。進入2005年,我國貿易總額、貿易差額和匯率幾乎同步地發生了顯著變化,2005年-2008年是我國進出口貿易迅速發展的時期。但是這一時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了22%,平均每年升值約5%。伴隨2005年-2009年人民幣的加速升值,我國在2008年卻實現了新世紀以來最大的順差額,2008年進出口貿易總額分別達到歷史高位,貿易總額達到歷史性的25616.4億美元。2009年和2010年連續兩年出現貿易順差開始下滑,2011年一季度首現季度貿易逆差,可見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外貿影響存在一定的滯后效應。2009年-2011年一季度我國順差緩解的原因有匯率滯后效應發生作用的影響,也和我國最主要順差來源美國、歐盟國家在金融危機后進口驟減有關,另外新興經濟體在加工貿易和低端產業中逐漸站穩腳步與我國產品形成競爭也是原因之一。

(二)2002年-201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地區分析

亞洲、北美、歐洲一直是我國最大的貿易出口地。亞洲、歐洲、北美一直是我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地。2009年金融危機影響下,與各洲的進出口出現不同程度的縮減。但是整體而言,近幾年來我國的進出口都呈上升趨勢。

亞洲地區的貿易往來一直都占到了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50%以上,是我國最大進口來源和出口市場,亞洲地區是我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地,我國的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歐洲和北美洲。我國出口順差依賴性比較強,

我國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歐盟、美國和香港地區,逆差來源于日本、韓國、東盟、臺灣和澳大利亞,并且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差額在不斷擴大。我國進出口依賴性比較明顯,產品多為富有彈性,這樣是不利于我國外貿產業安全的。近幾年我國大力發展與新興市場的貿易往來,2011年第一季度對巴西、俄羅斯、南非的進出口分別增長57.7%、34.2%和107.1%,貿易伙伴更加多樣化。

(三)人民幣升值對現階段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人民幣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是復雜的,只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人民幣升值不會降低我國貿易總額,貿易順差將會得到緩解

從近幾年我國進出口貿易實際情況看,貿易總額總趨勢是上升的,因此匯率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影響不明顯。但是自2009年我國順差下滑以來,貿易順差一直下降。

2、人民幣升值后企業面臨著極大的生存危機

據中央財經大學的一項研究課題-“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的影響研究”的調研數據顯示,我國將近57%的中小企業稅后利潤率集中在5%以內,利潤率在10%以下的企業占到了85%,利潤率普遍不高導致承受成本上漲的壓力自然很有限。按調研的數據計算,如果人民幣升值超過5%,57.85%的中小企業將面臨破產。另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的測算,如果人民幣在短期內升值3%,家電、汽車、手機等生產企業利潤將下降30%至50%。據清華大學李宏彬等人的實證分析結果顯示人民幣每升值1%,外商獨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企業的出口值將分別減少0.86%1.16%和1.89%。

3、人民幣升值會使勞動力價格優勢被削弱,就業壓力加大

我國出口長期迅猛發展很大程度上得利于我國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部分出口企業產品定價低、利潤薄,大都采用薄利多銷的戰略立足于國際市場,然而人民幣升值改變了這種局面。匯率升值使得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變的昂貴,結果是大量產品滯銷,減少雇傭勞動成為企業降低成本的首選方案。外貿企業在吸收勞動力當面顯得力不從心,人民幣升值將會惡化本來就不樂觀的就業形勢。

4、人民幣升值可以促進我國貿易結構調整

我國主要出口農產品和低附加值工業制成品,而大量進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我國出口產品的需求彈性大,在國際市場上缺乏核心競爭力。亞洲發展中國家如泰國、越南、印度的出口結構與我國類似,再加上人民幣不斷升值,導致我國出口產品價格可能相對上升,國際競爭形勢更加嚴峻。據商務部對我國重點聯系的2000家企業的調查顯示,2009年中國出口換匯成本為1美元兌6.71元人民幣,平均利潤率僅為0.77%,為近年來的最低點。

5、人民幣升值可以降低進口成本

我國是一個資源消費大國,200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我國的石油、天然氣開采、鋼鐵、石化、航空、電力設備行業需要大量進口,在國際能源和原材料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企業承受了巨大的成本壓力。以進口原油為例,海關總署統計2010年我國原油進口量高達2.39億噸,平均價格為564美元/噸,同比上漲28.7%。2011年一季度,我國進口原油平均價格為689/噸,同比上漲了24.3%。美元貶值是國際初級產品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人民幣升值能夠降低以本幣表示的進口產品價格,從而減少輸入型通貨膨脹威脅,有助于緩解國內通脹形勢。

6、人民幣升值可以緩和我國和主要貿易伙伴關系,減少反傾銷訴訟

長期以來,我國依靠勞動要素成本低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憑借價格優勢我國已經占領了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中低端市場。近年來,針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訴訟案件急劇增加。2005年,法國政府認為大量涌入的中國紡織品使歐洲面臨嚴重的挑戰,可能導致數百萬人失業,因此法國政府對我國和歐盟施壓,認為中國和歐盟應該就保護歐洲本土紡織品行業達成協議;歐盟在2006年開始就對我國出口彩電征收44.6%的反傾銷關稅;美國從2009年開始對我國鋼格板征收高額反傾銷稅等等。通過匯率機制適當提升出口產品的外幣價格,小至緩解反傾銷壓力,大至表明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貿易大國努力促進世界貿易健康發展,構建公平、合理的貿易規則,維護與貿易伙伴的密切合作關系的決心。

美國要求我國在人民幣匯率趨向于自由浮動之前應該允許人民幣大幅度升值,對此麥金農教授認為通過人民幣升值解決美國的貿易逆差是不正確的。麥金農教授在駁斥匯率對貿易有預見性影響的同時又指出,低儲蓄率和過度借貸是造成美國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人民幣升值與美國貿易逆差之間不相關。本文認為人民幣升值有其客觀條件,巴拉薩-薩繆爾森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我國匯率升值的客觀原因,別國無法操縱我國的匯率問題。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現狀根本上是由國際經濟環境和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決定的。繼續穩步推進匯率體制改革,推進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才能用好這把“雙刃劍”贏得這場匯率戰。

參考文獻:

[1]呂江林.國際金融[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馬君潞,呂劍.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假說:研究進展及其啟示[J].經濟評論,2008(4):119-124

[3]付瓊.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思考――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與人民幣升值[J].經濟縱橫,2001(1):31-35

[4]俞萌.人民幣匯率的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分析[J].世界經濟,2001(5):24-28

[5]Ito,Takatoshi,Isard,Peter et.“Economic Growth and Real Exchange Rate: An Overview of the 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 in Asia.”[J].NBER Working Paper,1997

[6]王澤填,姚洋.結構轉型與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J].世界經濟,2009(4):38-49

第8篇:進出口貿易規則范文

關鍵詞: 中國;哈薩克斯坦;貿易現狀;進出口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65-1285/c.2016.04.04

歡迎按以下方式引用:于洋,胡國良.“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對哈薩克斯坦進出口貿易現狀分析[J].克拉瑪依學刊,2016(4)28-34.

一、引言

自哈薩克斯坦獨立以來,中哈貿易往來不斷加強,雙邊貿易及經貿合作一直備受關注。國內學者對中哈貿易做了大量研究和分析,王海燕(2005)分析了新疆與哈薩克斯坦經貿合作的新機遇,提出新疆與哈薩克斯坦的經濟合作應以貿易為先導,產業合作為后盾,從而更快地提高雙方的經濟合作水平;[1]18王維然、朱延福、吳唯君(2012)通過大量數據分析了俄白哈關稅同盟對中哈貿易的影響,不同商品受到影響的程度與原因都不相同,中方會因受到關稅和通關成本等因素的影響而處于不利地位;[2]92胡國良(2014)對MS、TC、CA指數進行測算得出: 中國對哈國制成品貿易競爭力全面占優,不僅產品種類多,而且貿易額占比也遠遠高于哈方,而哈方貿易競爭力依賴于少數產品的大量出口;[3]58(2015)認為“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哈經貿合作提供新契機,以能源合作為基礎的中哈經濟合作正向多領域、深層次的方向發展。[4]59

國內許多學者對中哈貿易結構及貿易方式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而本文主要分析2008年之后中哈兩國的貿易發展情況及其主要貿易商品的價格變動,并對近年來兩國貿易狀況進行了研究。最后為促進中哈貿易發展、促進兩國貿易互利共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順利進行提供建議。

二、中哈貿易發展現狀

(一)中哈兩國對外貿易的變化情況

圖1顯示了1995-2014年中哈兩國進出口貿易額變化情況。兩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變化趨勢基本是一致的。在2000年之前,中哈兩國進出口額增速和總額都是比較低的,但是自2000年到2008年,兩國的進出口貿易額幾乎以相同的增速上升,說明在此期間,兩國的經濟發展迅速,中國GDP平均增速為10.42%,哈國為10.15%,從2008年到現在,進出口波動都很大,并且兩國的變動出現了一些差異,2008-2009年中國進出口貿易額平均下降了14%,哈國下降了32%。2010年之后,中國進出口額都有大幅度回升,其增速在2012年之后明顯放緩,并且未來還有減緩的趨勢;而哈國的出口額大幅度上升后,從2012年起,一直下降,其進口額在2010年之后增速遞減的趨勢增加,而2013年之后又呈遞減趨勢。

由以上分析可知,近幾年來中哈兩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均有下降趨勢,并且未來還將繼續下降。2015年1-11月,中國的進出口總額與2014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了2.2%和14.4%。①哈國2015年1-9月國家對外貿易順差126億美元,同比下降59%,對外貿易額588億美元,同比下降36.4%。其中,出口額357億美元,同比下降42.5%,進口額231億美元,同比下降23.8%。②

(二)中國與哈國雙邊貿易變動趨勢

從兩國開展貿易往來之后,貿易密切程度在逐步加深,哈國是中國在中亞的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而中國也逐步成為哈國的第二大貿易國(哈國出口中國的貿易額占總出口貿易額的12%,哈國進口中國的貿易額占總進品貿易額的17.4%)。從圖2可知,從1995-2009年,兩國雙邊貿易總體上是遞增趨勢。但是,由于2009年之后世界需求疲軟、經濟發展減緩等原因,中哈兩國貿易額比例波動巨大,雖然兩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經濟都逐漸恢復,并且對外貿易總額也逐步上升,但是兩國雙邊貿易劇烈下降。2010-2014年,中國出口哈國的貿易額占中國總出口貿易額的比例、中國進口哈國的貿易額占中國總進口的比例、中國出口哈國的貿易額占哈國進口貿易額的比例、中國進口哈國貿易額占哈國出口貿易額的比例分別下降8.1%、37%、20%、36%。尤其2013-2014年中國從哈國進口貿易額占中國總進口貿易額比例下降幅度為40%,2013年之后,中國出口哈國貿易額占哈國總進口貿易額的比例在逐漸上升。

為了進一步說明中哈兩國貿易密切程度的變化情況,本文計算了2007-2014年中哈貿易結合度指數。貿易結合度指數是指一國對某一個貿易伙伴國的出口占該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與該貿易伙伴國進口總額占世界進口總額的比重之比,該比值反映了兩國貿易相互依存的程度,其計算公式為:TCDxy=(Xxy/Xx)/(My/Ww)。TCDxy為x、y兩國的貿易結合度,Xxy為x國對y國的出口額,Xx為x國出口額,My為y國進口額,Ww為世界進口總額。貿易結合度以1為平均值,數值越大,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越緊密;數值越小,則貿易聯系越松散。

由表1可以充分說明,中哈兩國貿易往來一直非常密切,但是中哈兩國在2010年之后,貿易結合度指數有所下降,貿易往來與之前相比,密切程度有所下降,尤其是中國對哈國貿易結合度指數在2010-2014年下降了29%。

(三)中哈主要貿易商品的價格變動情況

中國從哈薩克斯坦進口的產品以資源型初級產品為主,最近幾年產品種類在不斷增加。中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的產品除勞動密集型產品外,以機電產品為代表的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所占比重在高速增長。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與全面性,本文以每章產品下HS四位編碼來分析可衡量商品的價格。中國與哈國進出口貿易各選取9種商品,因為從2008年開始中哈兩國的對外貿易以及兩國間貿易波動巨大,所以列舉2007-2014年中國從世界進口這些商品的價格和從哈國進口的價格以及中國出口哈國的商品價格和中國出口世界的商品價格對比分析(如表2所示)。

總體來看,在2008年之后,中國從哈國進口的主要商品價格要低于中國從世界進口這些商品的價格。礦產品中2709是哈國出口最多的產品,價格與世界價格基本持平,而隨著中國從世界進口的2844種商品的價格不斷下降的同時,從哈國進口的價格卻不斷增加,兩者價格差從最高的72 786美元/噸縮小到1 034美元/噸。而1211種商品價格差距一直很大,并且還有繼續加大趨勢。中國從哈國進口的其余幾種商品的價格與中國從世界進口的價格差距近幾年來一直呈縮小趨勢,在世界價格不變甚至有所下降的情況下,可見哈國出口中國的主要商品的價格是不斷增大的。

如表3可知,2007-2014年,中國出口6402、6104、6201、6302這類服裝鞋帽制成品的價格呈上升趨勢,由于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優勢已逐漸喪失,勞動力成本不斷升高導致紡織業生產成本提高,最終出口價格逐漸提高。但是這類商品出口哈國的價格只有6402這類商品呈上升趨勢,其中出口哈國的6104、6302這類商品由2011年之前平均高于出口世界的價格的48%,直到近幾年,出口哈國價格逐漸下降,6104這類商品甚至低于出口世界的價格,6302這類與世界價格相近。2014年之前,出口哈國的6201這類商品的價格一直低于出口世界的價格,并且價格呈遞減趨勢。從總體上看,中國出口哈國的主要商品的價格要高于中國出口世界的價格,但是許多商品的價格在逐步趨近于世界價格,并且在不斷縮小與世界價格的差距,這也是中國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去產能、增加出口的一種途徑。

三、中哈貿易的影響因素初步分析

中哈貿易互補性強,雙邊貿易發展潛力巨大,為將中哈貿易巨大潛力轉化成現實生產力,應具體分析近年來影響其貿易擴大的因素。由圖2可知,近年來波動最大的是中國出口哈國的貿易額占哈國總進口貿易額的比例和中國從哈國進口貿易額占中國總進口貿易額的比例,所以本文著重分析這兩者貿易的影響因素,在總結貿易影響因素的過程中,選擇了以下4個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人均GDP。反映了一國經濟發展水平及一國需求能力,即人均GDP值越高,需求能力越強,進口貿易需求會加強。

2.技術水平。通常用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來衡量一國的技術水平。

3.匯率變動。匯率的變動影響該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最終對商品的需求產生影響,進而對一國的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

4.貿易自由化程度。貿易自由化指一國放松了對外貿易的管制、大量削減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融入全球化的過程。該指標通常用對外貿易依存度來表示,即一國對外貿易額(出口+進口)除以一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當一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越高,說明該國與世界的經濟活動關系越緊密,開放程度也就越高。

5.中哈貿易商品與世界價格差額

本文初步分析了各因素對貿易的影響情況,運用Eviews7.0軟件分析了貿易與各因素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4、表5)。

表4中,RESID表示中國出口哈國的貿易額占哈國總進口貿易額的百分比,ZG代表中國從哈國進口貿易額占中國總進口的貿易額的百分比,G表示哈國的GDP,H表示哈國的匯率水平,YF表示哈國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用來衡量一國技術水平),Z表示哈國貿易自由化水平。RESID與ZG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RESID與哈國貿易自由化程度存在明顯的負相關性,與其人均GDP 的相關性不大,與技術水平也具有一定的負相關性。

2010年1月起,哈薩克斯坦與俄羅斯、白俄羅斯的關稅同盟正式運行,3個國家除部分商品外,其余商品對外實行統一進口稅率,并且在2011年7月,又取消了海關監管,建立了統一的關境。目前,歐亞經濟聯盟已經成為中亞地區最成功的區域合作組織。中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的紡織、服裝和鞋類等輕工業品,由于在哈國采用了“包車保稅”“包機包稅”等不規范方式進行報關,在哈薩克斯坦根據經濟聯盟的規則對“灰色清關”的貨物進行嚴格規范時,這類貨物的出口受到了較大影響。[2]97哈國的貿易自由化程度逐漸降低,即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有所轉移,貿易額有所下降。

表5中,RESID表示中國出口哈國的貿易額占哈國總進口貿易額的百分比,ZG代表中國從哈國進口貿易額占中國總進口的貿易額的百分比,ZG表示中國的ZGDP,ZH表示中國的匯率水平,ZYF表示中國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用來衡量一國技術水平),ZZ表示中國貿易自由化水平。

我國的貿易自由化程度與RESID具有明顯正相關性,而這些因素與ZG的相關性較小。中國的貿易自由化程度是逐漸增加的,尤其是2010年之后,與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有極大關系,2009年1月,中國―新加坡自貿協定生效;2010年3月,中國―秘魯自貿協定開始實施;2010年1月正式全面建成中國―東盟自貿區;2011年8月,中國與哥斯達黎加自貿協定生效;2014年7月,中國―冰島自貿協定和中國―瑞士自貿協定正式生效;2015年12月20日,中韓、中澳自貿區生效。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引起一部分貿易增加的效應,增加了中國與自貿協定伙伴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額。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近年來,中哈兩國的對外貿易增速均有所降低,兩國之間的貿易沒有增長的趨勢,而主要貿易商品的價格與出口世界價格相比較有一定差距。從整體來看,中國在降低出口哈國的商品的價格,而與貿易額比重變化相關性最強的為一國的貿易自由化程度;哈國貿易自由化程度與中國出口哈國的貿易額占哈國總進口貿易額的百分比呈明顯負相關,說明哈國主要參與歐亞經濟聯盟,產生了一定的貿易轉移效應,而中國貿易自由化程度與中國出口哈國比例存在明顯正相關性。

(二)政策建議

首先,應加強與哈國的政治和經濟溝通,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因為2015年哈薩克斯坦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哈國未來一定會更加開放,貿易自由化程度也會逐漸加強,對中國出口哈國產品實現產能輸出是一種挑戰和阻礙,加強技術創新、提高勞動效率,從而降低產品出口哈國的價格,將是獲得哈國廣闊市場的途徑。中哈兩國更應加強企業、個人的溝通和交流,中方企業應該進一步了解哈方的市場需求,從而提供商品和服務。

其次,面對當前世界范圍內原油和礦產原料供給擴大、需求萎縮、價格暴跌的局面,我國在加快國內改革步伐的同時,應積極開拓國際合作的新途徑,鼓勵哈國積極參與到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在為哈國工業化發展引進更多資金和技術支持的同時,尋求更多貿易和產業合作機會,促進兩國經濟共同發展;尤其是在哈國目前及未來重點發展的農業方面,進行經濟投資和合作,加強對哈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如灌溉系統進行投資修建。

最后,在中國出口的產品中,要更加注重產品的差異化和質量,因為哈國經濟發展水平要高于中亞其他國家,對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會有許多消費者反映中國的產品有質量問題,因此出現抵制情緒。哈國入世后,其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所以提高產品質量是占據市場的重要舉措。

注釋:

①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網站(http:///publish/portal0/)。

②數據來源:中國駐哈薩克斯坦經濟商務參贊處網站(http:///article/jmxw/201511/20151101165145.shtml)。

③主要商品分到HS四位編碼,單價由TRADE MAP數據庫提供的總額除以總量計算得到。HS商品代碼:2709――石油原油及從瀝青礦物提取的原油;2844――放射性化學元素及放射性同位素;7403――未鍛軋的精煉銅及銅合金;2603――銅礦砂及其精礦;7202――鐵合金;7901――未鍛軋鋅;2503――硫磺;1001――小麥及混合麥;1211――主要用作香料、藥料、殺蟲、殺菌或類似用途的植物或這些植物的某部分(包括子仁及果實),鮮或干的,不論是否切 割、壓碎或研磨成粉。

④6402:橡膠或塑料制外底及鞋面的其他鞋靴;8471: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6104:針織或鉤編的女式西服套裝、便服套裝、上衣、連衣裙、裙子、裙褲、長褲、護胸背帶工裝褲、馬褲及短褲;6201:上衣及類似品;8708:機動車輛的零件、附件;7304:無縫鋼鐵管及空心異型材;3926:塑料制品;6302:床上、餐桌、盥洗及廚房用的織物制品;4202:箱、包、盒、用皮革或再生皮革、塑料片、紡織材料、鋼紙或紙板制成,或者全部或主要用上述材料或紙包覆制成。

參考文獻:

[1]王海燕.新疆與哈薩克斯坦經貿合作的新機遇[J].大陸橋視野,2005(7).

[2]王維然,朱延福,吳唯君.俄白哈關稅同盟對中哈貿易影響的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2(7).

第9篇:進出口貿易規則范文

面對金融危機對我國國際貿易結算帶來的影響,正確面對國際貿易結算發展的新趨勢,及時適應國際貿易結算發展的新潮流,對提高我國出口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國際貿易傳統的三大結算方式分析

國際貿易傳統的結算主要采用電匯(T/T)、托收(Collection)和信用證(L/C)這三種方式。其中,電匯方式在實際國際貿易結算中主要分為兩種情況,即“前T/T”和“后T/T”兩種。電匯方式最大的優點在于速度快、手續簡便、手續費低,其中“前T/T”對出口方十分有利,主要適用于進口方向出口方預交的定金以及特別緊俏貨物的交易;“后T/T” 是出口方給予進口方提供的一種信貸,因此對進口方十分有利,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國際買方市場上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托收業務主要有付款交單(D/P)和承兌交單(D/A)兩種情形。托收和T/T方式一樣,都是以商業信用為基礎。出口方能否收到貨款,主要取決于進口方的信用,因此使用托收方式對進口商較為有利。在采用承兌交單,或在遠期付款交單情況下,進口商甚至可以利用信托收據先把單據借出,占用了出口商資金,較大程度地調動了進口商的積極性;而在信用證的結算方式下,由于銀行充當了買賣雙方的保證人,緩解了雙方互不信任的矛盾,以其獨特的優勢被出口商視為是一種安全可靠、風險相對較低的結算方式,因此曾是全球國際貿易中出口方的首選結算方式。據統計,在20 世紀60 —70 年代,全球進出口貿易額的85% 以上都是采用信用證方式來結算的。

國際貿易傳統的三大結算方式各自的優勢和風險在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通過表1,我們可以發現:T/T業務程序簡單、手續費較低,但必然對進出口雙方中一方的資金和風險負擔不平衡。如果是采用前T/T,出口方的資金占用最少,風險承擔也最小,是一種對于出口商最為有利的結算方式,最受出口方歡迎;反之后T/T對進口方最為有利,進口方最為青睞。信用證業務程序最為復雜,手續費也最高,但總體上對進出口雙方所提供的保護比較平衡,特別是它和T/T以及托收相比根本性區別在于是一種建立在銀行信用基礎之上的結算方式,在進出口雙方無法通過商業信用結算方式達成一致時,往往成為進出口雙方的首選方式。因此,在進出易中,不可能存在一種完美的結算方式能夠絕對最大限度地同時保護雙方的利益,進出口雙方只能在風險和利益中盡可能去權衡,獲取一種相對完美的結算方式。

二、當前國際貿易結算發展的新趨勢

(一)信用證結算的主導地位受到嚴峻挑戰,以商業信用為基礎的電匯等結算方式成為主流。

長期以來,在傳統的進出口貿易中,信用證方式一直是被廣泛使用的結算方式,甚至至今我國大多數“國際貿易實務”教科書仍將信用證方式作為進出口結算的首選方式。信用證的結算方式通過銀行信用代替商業信用,給出口商穿上了保護衣,因此深受我國許多出口商的青睞。據統計,在20 世紀末,信用證方式曾經占我國出口結算的80% 以上。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買方市場已在全球貿易中逐步形成,出口競爭的方式日益多元化,出口商單憑商品本身的優勢(品質、包裝、價格)占有市場已不能完全滿足競爭的需求。 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由于歐美主要發達國家經濟衰退導致國際市場需求下降,世界賣方市場競爭形勢更加嚴峻,在這一背景下,國外進口商在和我國出口企業洽談合同時往往會更多地提出有利于他們的結算方式,而以往被我國出口商情有獨鐘的信用證結算方式只能越來越多地被放棄,因此以商業信用為基礎的電匯等結算方式比例大幅度提高。以上海為例,在2007—2010年期間,電匯使用率占到了50%以上,并且呈現出突飛猛進之勢,而信用證的使用率卻連年下降,2009年和2010年更是下降到只有29.6%和25.2%。顯然,以商業信用為基礎的電匯等結算方式已經成為我國、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出口結算的主流方式。據有關資料統計,歐美等主要發達國家的信用證使用比例早已降至10—20%,其中北美和歐盟分別只有11%和9%,并且還有進一步縮小的趨勢,大多數貿易結算采用以商業信用為基礎的貨到付款、預付貨款和托收方式(表2),并通過出口信用保險等其他管理方式來進一步降低交易的風險。

(二)國際保理作為一種新型的結算方式發展日益迅速,逐漸成為國際結算領域主要的結算方式之一。

國際保理是保理商為國際貿易賒銷方式提供的出口融資、銷售賬務管理、應收賬款的收取及買方信用擔保融為一體的金融服務。它既是一種短期的貿易融資方式,又是一種新型國際貿易結算方式。近些年來,由于全球貿易中買方市場的逐步形成、國際貿易慣例規則的制訂以及電子通信在商業領域的運用等因素的出現,國際保理作為服務于進出口商的有效競爭工具在全球貿易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已經越來越被進出口商所認識和接受,逐漸成為國際貿易結算領域主要的結算方式之一。特別是在當前的國際貿易市場環境下,它已成為推動一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新動力。在歐美發達國家,國際保理業務非常盛行,已被外貿企業廣泛使用。我國自從1992年推出國際保理業務以來,成為全球保理業務發展最快的市場之一,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對外貿易規模持續增長,巨大的國際貿易量為開展國際保理業務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據FCI(國際保理商聯合會)統計,自2008年起,我國的出口雙保理業務量連續4年位居全球首位,2011年,國內保理總金額為2299.52億歐元,國際保理總金額為449.18億歐元,保理總金額達到2748.7億歐元,創歷史新高(圖1)。隨著我國保理服務產品逐漸豐富,目標客戶日趨廣泛,出口保理業務必將成為企業防范國外買方風險的利器,為中國外貿出口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保駕護航。

(三)國際貿易結算中組合方式運用日趨增多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隨著外貿風險的逐漸加大,在進出口貿易中,進出口商使用單一的結算方式的情況越來越少,大多數情況下往往根據需要,例如不同的交易商品,不同的交易對象,不同的交易做法,將兩種以上的結算方式結合使用,既有利于促成交易,又有利于安全及時收匯。國際貿易結算方式的組合運用,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如信用證與T/T相結合,或信用證與托收相結合;或托收與T/T相結合,前T/T與后T/T相結合,甚至托收與保理相結合等等。通過國際結算方式的組合運用使買賣雙方各自承擔一些結算風險和費用, 實現買賣雙方利益的平衡,從而有利于達成雙方均可接受的結算方式,促進貿易便利開展。因此,國際貿易結算組合方式日趨增多,被越來越多的進出口商所采用。

(四)國際貿易結算向電子化、無紙化方向深度發展

隨著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日益更新, 國際結算方式正朝著電子化、無紙化深度發展。其中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是SWIFT 的使用。這個每周7 天、每天24 小時連續運轉的電腦系統具有自動儲存信息、自動加押、核押、以密碼處理電文、自動將文件分類等許多功能。依賴這個通訊網,各國銀行之間能快速傳遞信息,高效率地處理國際銀行間的資金清算。 為加快國際結算電子化、提高結算的效率,中國銀行于1985年率先正式開通SWIFT,隨后中國所有可以辦理國際金融業務的國有商業銀行、外資和僑資銀行以及地方銀行紛紛加入SWIFT。目前,僅中國銀行每日SWIFT發報量達4萬多筆,采用SWIFT方式進行收發電報已占到全行電訊總收付量的90%。現其分行都建立起SWIFT網絡, 實現了國際結算部分業務自動化處理。 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金融一體化程度的深入推進,為推動國際貿易結算更高效、便捷地向電子化、無紙化縱向發展,進一步降低國際貿易結算風險,新一代貿易與結算合一的系統,已在全球出現并開始運行。毫無疑問,BOLERO帶來了一場貿易電子化革命,它為提高國際貿易時間效率、提高安全性與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減少欺詐、消除貿易障礙作出了巨大貢獻。

三、發展我國國際貿易結算方式的對策建議

面對國際貿易結算發展的新趨勢,建議政府、商業銀行和出口企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采取措施加以應對:

(一)政府盡快制訂相應的鼓勵政策、措施,健全法律法規,為推動國際貿易結算的發展營建一個安全、寬松的外部政策環境,從而引導銀行、企業盡早順應國際貿易結算發展的潮流。

首先,政府要強化服務職能,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征信系統和信用體系,努力建立國際保理等業務發展所必需的信用信息系統、高功效的支付系統、信息管理系統,由于建立這些系統投入很大,一般銀行、企業難以完成,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和支持。通過這些信息系統的建立,可以推進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從而提升中小企業融資能力;同時,政府要通過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勵出口企業在進出口貿易中敢于接受并大膽采用新型的結算方式。其次,政府應加快國際結算系統建設步伐,努力提供一個統一、安全、高效的現代化電子網絡國際結算平臺,實現各商業銀行的網絡資源共享。最后,政府應根據《UCP600》、《URC522》、《國際保理慣例規則》等國際慣例的有關規定,努力完善相關法規,加快相關業務的規范化、法制化建設,加快相關業務的標準化和系統化管理,從而為推動我國國際貿易結算的發展營建一個安全、寬松的外部政策環境。

(二)商業銀行應敢于創新,積極探索開展國際貿易結算業務新模式,加大國際結算人才培養力度,以滿足相關業務發展需要。

首先,商業銀行應積極探索開展國際貿易結算業務新模式。根據客戶需求的多樣性,積極創新、豐富國際結算產品,目前可以以國際保理業務為重點加強自身建設和發展,提升國際保理產品的品牌和企業對國際保理業務的認知度,進而促進國際保理業務的推廣與運用。其次,隨著融資工具的日益變化和創新,供應鏈融資代表了貿易融資未來的發展方向,它是為O/A作為支付手段而創立的一項綜合方案,供應鏈融資平衡了買賣雙方的利益,成為今后貿易融資的主要形式,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加強對供應鏈融資的研究,以推動供應鏈融資在我國的發展。最后,加大國際結算專業人才培養力度。隨著國際貿易結算向電子化、無紙化方向深度發展,特別是BOLERO電子貿易結算網絡的興起,國際結算開始了一場新的革命。為迎接這一挑戰,我國應加大對符合新時期要求的國際結算人才培養的力度,特別是組織專才對BOLERO 法律體系、交易結算規則進行深入研究,為我國銀行、貿易商盡早融入到這一潮流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出口企業應緊跟國際貿易結算發展的潮流,積極發展國際保理業務,并將不同結算方式相結合,做到既保證安全收匯,又提高自身競爭力。

一是對新建立貿易關系的客戶,為保證自己的安全收匯,建議出口企業將信用證支付方式作為結算方式的首選。如果對方拒絕接受采用信用證進行結算,則可考慮采用其他商業結算方式,但首先出口企業應全面、認真調查進口企業的資信情況、經營能力和經營作風,并在此基礎上妥善制定授信額度、控制成交金額與交貨進度。二是對于資信情況良好的客戶,在當前國際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的形勢下,出口企業不應固步自封,可摒棄信用證,而采用T/T或托收等方式,同時要注意將不同結算方式相結合。比如,當對方提出采用“后T/T”來結算貨款時,可以考慮將“前T/T”和“后T/T”結合起來使用,50%采用“前T/T”,50%采用“后T/T”,這樣對于進出口雙方需要承擔的資金和風險相對平衡;當對方提出按托收方式來結算貨款時,盡量采用D/P,若采用“D/A”托收貨款時要從嚴,除非進口人的資信特別良好,收匯確有把握,原則上不能接受。三是出口企業應積極利用國際保理這一新型結算方式促進外貿出口并增強自身風險防范能力。鑒于當前國際保理蓬勃發展的態勢,出口企業應主動提高對國際保理業務的認知,加強自身的信用意識和信用建設,同時慎重選擇國際保理商。最后,出口企業還應利用出口信用保險來控制收匯風險。目前,出口信用保險已成為各國政府促進外貿出口的重要政策性金融工具,也是出口企業防范收匯風險、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在當前日益復雜的出口形勢下,我國出口企業應積極通過發展出口信用保險業務降低出口風險來拓展生存與發展空間應是一個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匡增杰. 論金融危機對我國貿易結算方式的影響[J].商業時代.2009(33):40.

[2] 朱文忠. 國際結算最新發展趨勢與對策[J]. 國際經貿探索.2009(12):47.

[3] 傅波,潘朝順. 從國際結算的發展趨勢談提高出口企業競爭力[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73.

[4] 周勁. 我國國際結算方式電子化的現狀及趨勢[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6):132.

相關熱門標簽
日韩欧美高清dvd碟片| av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中文字幕久久熟女蜜桃| 五月婷婷激情六月| 在线观看国产内射视频| 国产av精国产传媒| 国内精品vA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无码AⅤ最新av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人妻| 男女啪啪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蜜臀AV | 人妻丰满熟av无码区hd|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mba下载| 日本成人字幕在线不卡|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天堂色| 麻豆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 色窝视频在线在线视频| 777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97色伦图片97综合影院| 国产精品三级av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av天美传媒| 亚洲天堂自拍| 艳妇臀荡乳欲伦69调教视频| 久久无码免费的a毛片大全|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性色|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 色婷婷精品大在线视频| 无码高潮久久一级一级喷水| 国产亚洲精品aaaaaaa片| 中文字幕av高清片| 色综合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亚洲色av天天天天天天| 狂野欧美性猛xxxx乱大交|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在线日韩精品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