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75~162 mg/d阿司匹林治療作..." />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血壓二級預防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CVD高危患者二級預防研究結果顯示,阿司匹林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及其病死率。專門在糖尿病患者中進行的一級預防試驗【如既包括1型糖尿病患者也包括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治療(ETDRS)研究】,以及內科醫師健康研究(PHS)糖尿病亞組分析結果均顯示,阿司匹林對糖尿病患者,CVD高危人群的一級預防效果確切。
多項臨床試驗的薈萃分析證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預防包括卒中、心梗在內的心腦血管事件。小劑量阿司匹林75~150 mg/d長期服用,能夠獲得相對最佳的耐受性和療效,證明阿司匹林長期應用的最佳劑量為75~150 mg/d。
因此,2011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糖尿病指南關于糖尿病患者進行CVD一級和二級預防的建議如下。
1 對于有CVD既往史的糖尿病患者,75~162 mg/d阿司匹林治療作為CVD的二級預防策略。
2 對于10年CVD風險>10%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75~162 mg/d阿司匹林治療作為CVD一級預防策略。這些患者大多數是至少具有一項主要危險因素(CVD家族史、高血壓、吸煙、血脂異常或白蛋白尿)、年齡>50歲的男性或>60歲的女性,且不增加出血風險(既往有消化道出血病史,或胃潰瘍,或近期服用增加出血風險的藥物,如NSAIDs或華法林)
3 對于10年CVD風險
4 對于10年CVD風險在5%~10%的糖尿病患者,需根據臨床具體情況來判斷。
5 對于有CVD但對阿司匹林過敏的患者,應使用氯吡格雷(75 mg/d)替代。
6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后,應使用阿司匹林(75~162 mg/d)聯合氯吡格雷(75 mg/d)治療達一年。2010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依據ADA糖尿病指南,提出了一致的推薦,只是阿司匹林的劑量為75~150 mg/d。
【提示】上述指南具有如下特點。
無論是二級預防措施還是一級預防措施均以阿司匹林作為基礎藥物。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一級預防措施是否使用阿司匹林應基于整體心血管風險的評估。心血管風險的評估與年齡、性別和危險因素有關。
整體心血管風險的評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心血管風險可能會發生變化,應依據新的心血管風險判斷一級預防措施。
對于低危心血管風險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不推薦使用阿司匹林。
我國是糖尿病大國,CVD的預防尤為重要。2007至2008年我國流行病調查表明,糖尿病亞組無CVD患者實際阿司匹林使用率為32.47%,糖尿病CVD二級預防阿司匹林使用率為51.16%,雖然高于總人群中阿司匹林使用率(一級預防為14.09%,二級預防為26.61%),但還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比例。美國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血管事件出院后,使用阿司匹林進行二級預防的比例高達94%-99%。
以下用兩個實際病例來介紹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的使用。
病例1 患者,男性,50歲,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半年。患者于半年前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查空腹血糖9.0 mmol/L,HbAlC 8.5%,LDL 4.1 mmol/L,診斷為2型糖尿病。患者既往體健,無消化道潰瘍或出血病史。查體:身高172 cm,體重80 kg。住院期間行PCI治療,并短期使用胰島素治療。患者的藥物處方為:二甲雙胍0.5 g,3次/d,辛伐他汀20 mg,1次/晚,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
提示:該患者半年前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診斷為2型糖尿病,屬于有CVD既往史的糖尿病患者,應給予小劑量阿司匹林行CVD二級預防治療。此外,患者患ACS后一年內,應使用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
病例2患者,女性,61歲,診斷2型糖尿病7年。7年前單位體檢查空腹血糖8.2 mmol/L,HbAlC 7.5%,診斷2型糖尿病,平時控制飲食,服用阿卡波糖50 mg,3次/d,血糖控制理想,HbAlC 6.5%,血脂正常,尿微量白蛋白陰性。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10年,服福辛普利鈉10 mg,1次/d,血壓控制理想。無CVD病史,無消化道潰瘍或出血病史,無CVD家族史,不吸煙。查體:身高162cm,體重66 k。患者藥物處方為:阿卡波糖50 mg,3次/d,福辛普利鈉10 mg,1次/d,阿司匹林100 mg,1次/d。
提示:該患者為女性,年齡超過60歲,具有高血壓病史一項危險因素,屬于10年CVD風險>10%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此,應給予小劑量阿司匹林行CVD一級預防治療。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腦梗死的危險因素,評估個人的腦梗死風險,而后有針對性地選擇有效的預防措施。
避開危險因素
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很多,有些是無法干預的,如年齡(人過中年,腦梗死的風險會逐年增高)、性別(男性比女性更易發病)、遺傳等。
此外,有許多疾病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與腦梗死的發病有關,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頸動脈狹窄、冠心病、心房纖顫、肥胖等疾病以及吸煙、長期大量飲酒、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可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或藥物治療進行干預。
自我評估腦梗死發病風險
根據腦梗死的危險因素,澳大利亞腦基金會設計出腦梗死發病風險自評表,通過評分就能評估個人腦梗死發病風險。
積極預防
了解了自己的腦梗死發病風險,便可采取個體化的預防措施。
腦梗死的預防主要包括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一級預防主要針對未發生過腦卒中,但具有腦卒中危險因素的人群,消除危險因素是一級預防的主要措施。二級預防主要針對已發生腦卒中的患者,特別是有過“小中風”的人,使其免于發生進一步的腦卒中。
即使腦梗死風險較小,也需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攝入有益健康的食物,如各種水果、蔬菜、谷物、脫脂或低脂奶制品、魚類、禽肉、瘦肉、豆制品等。
減少肥肉、動物內臟、蛋黃、糖和鹽的攝入。
減少飲酒。
保持熱量攝入與消耗的平衡,維持18.5~24.9理想的體重指數,體重指數=體重(千克)/身高(米)。
對于吸煙者而言,腦梗死發病風險在戒煙2年后逐步降低,5年后才能達到普通人的水平,所以,吸煙者應盡早戒煙。
急性心肌梗死在春季和冬季發病較多,與氣候寒冷、氣溫變化大有關,部分患者在劇烈體力勞動、精神緊張、飽餐后或用力大便后發病。
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癥狀
急性心肌梗死中最先出現和最突出的癥狀為胸痛,典型的部位為胸骨后直到咽部或在心前區疼痛,向左肩、左臂放射。疼痛有時在上腹部或劍突處,同時胸骨下段后部常伴憋悶不適,或伴有惡心、嘔吐。也可以只表現為右胸、下頜、頸部、牙齒疼痛。疼痛性質為絞榨樣或壓迫性疼痛,或為緊縮感,常伴有煩躁不安、出汗、恐懼,或有瀕死感。持續時間常大于30分鐘,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一般不能緩解。
急救越早越好
心肌梗死患者約2/3的死亡發生在院外,而且通常死于心室顫動。因此,縮短起病至住院之間的時間,并在這期間進行積極的治療,對挽救這部分患者的生命有重要意義。
如果發生劇烈持久的胸痛,尤其是平時有心絞痛的患者,發生胸痛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也不能緩解疼痛,應立即去醫院或者撥打120,急救越早越好,在90分鐘內打通堵塞的血管,心肌可能只壞死20%,而延遲到6小時以后,心肌可能壞死80%~90%。心肌壞死之后,極易造成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預防
一級預防措施
1.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識,避免或改變不良習慣,如戒煙、注意合理飲食、適當運動、保持心理平衡等,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2.控制高危因素:針對該病的高危人群,如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肥胖、吸煙等,應給予積極治療。治療方法包括控制體重、血壓及血糖等。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快,心血管疾病問題將日益突出。目前冠心病已是我國居于首位的致死性和致殘性疾病,每年有300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各類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的直接醫療費用年均增長速度均超過了同期GDP增長速度(8.95%)。為此,記者采訪了同濟大學醫學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梁雨露博士。
[專家簡介]
梁雨露博士,同濟大學醫學院心血管中心主任、同濟大學肺科醫院心臟科主任、睡眠呼吸實驗室主任,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常委,澳大利亞新西蘭醫學會會員,曾獲得1999年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心血管年會最高獎。
記者:冠心病的發生是否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多?
梁醫師:這相對而言是對的。不少研究資料表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20~29歲為42.9%;40~49歲為63.7%;60~69歲為87.09%;超過70歲接近100%。這說明40歲以上發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較多,老年人就更多了。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飲食結構的變化和生活壓力的增加等等,導致冠心病發病和死亡成上升趨勢,值得關注。
記者:冠心病的病因和發病機理是什么?
梁醫師:目前盡管對冠心病的病因和發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但是通過多種研究,發現了一些危險因素,如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吸煙、缺乏體力活動和肥胖等。另外,社會競爭造成了精神壓力等也是危險因素之一。
記者:氣候變化與冠心病有何關系?
梁醫師:經過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氣候變化可誘使冠心病病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氣
候變化與冠心病發病誘因有三個:氣溫、日變差(相鄰兩天的日平均氣溫之差)與平均風速。持續低溫容易發生冠心病,這早已被人們所認識。但是據最新臨床研究,暑天也易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因為夏天燥熱,氣壓低、濕度大,人體循環和代謝明顯加快,心臟負擔加重,易導致人體缺氧,心率加快,使人感到胸悶、氣短。夏天氣溫高,人體大量出汗會引起水、電解質紊亂,往往使很多老人的身體難以負擔,從而引發心血管疾病。
記者:臨床治療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梁醫師:治療冠心病是一項整體工作。
首先,明確診斷是前提。心電圖是冠心病診斷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診斷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是進行冠脈造影檢查,它是一項風險極小、相對安全、幾乎無痛苦的微創手術,而且目前是冠脈疾病診斷的金標準。
其次,確定方案。根據患者的病情,兼顧其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確定比較周密的治療方案。
再次,進行治療。冠心病的治療方法,不外乎幾種。1.藥物治療。對冠心病病癥比較輕微的患者,進行藥物治療。同時,對于冠心病病癥很嚴重,又做不了支架搭橋手術的患者,也可采取藥物控制治療為主。2.介入治療。在介入治療中,需要安裝心臟支架的患者占絕大多數。還有旋磨、激光等治療手段。3.外科手術。冠心病嚴重者可考慮進行外科搭橋手術。
記者:在逐漸形成一個預防控制冠心病大環境的同時,個人應該怎樣預防呢?
梁醫師:從個體而言,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首先是飲食。要限制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的攝入。
其次是活動。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從事一定的體力勞動和堅持體育鍛煉的人,比長期坐著工作、缺乏體力活動的人,冠心病的發病率要低。
再次是控煙。有研究表明,在35~54歲死于冠心病的人群中,吸煙者比不吸煙者多4~5倍。
另外是減壓。應付精神壓力,尋求各種途徑來調解生活和精神上的壓力。
最后是治病。早期發現和積極治療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與冠心病有關的疾病,盡可能消除和控制這些危險因素。
記者:對冠心病患者而言,是否也應采取預防措施?
梁醫師:是的,控制冠心病的關鍵在于預防,對待冠心病要采取三級預防措施。
一級預防,個人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減少危險因素,防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消滅冠心病于萌芽狀態。
20世紀后半葉,在美國和世界其他一些地區,由于心臟病和中風死亡率的大幅下降,曾令世人欣喜,如沐浴陽光。這主要是針對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采取的積極改善公共衛生保健條件,努力提高心血管疾病(CVD)緊急治療水平的雙重舉措的結果。盡管取得這樣的進展,但是當今的全球發展趨勢又引起了新的擔憂。雖然對心臟病和中風的緊急救治在持續改善,但是并不能遏制健康因素方面不利趨勢的增長,這種趨勢已經開始阻礙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因此,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患病率以及花費方面的預測再三令人擔憂,并且敦促著美國及世界各地盡快采取行動。
令人振奮的消息是人們正在意識到由心血管疾病及中風所帶來的負擔和其不利趨勢這一問題的緊迫性。政府、非政府組織和私立部門都在不斷制定國家和國際行動方案。通過研究、教育、病人護理和倡導,美國心臟協會已經成為心臟病和中風預防的領導者,并通過了一個極具影響力的2020目標,即“至2020年,使全美心血管健康改善率達20%,同時使心臟病和中風引起的死亡率降低20%”。
美國衛生與人類服務部(DHHS)已經制定并推進了“百萬心臟”運動——一項全國性計劃:即在接下來的5年內達到預防一百萬例心肌梗死及中風病例的目標。通過公共部門(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美國衛生健康研究與質量機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衛生資源和服務管理局,國家心臟、肺和血液研究所,物質濫用和精神健康服務管理局)和盈利及非盈利性合作伙伴(最初: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健康保險計劃、美國藥劑師協會、國家社區藥劑師協會、沃爾格林、青年組織)等的多個機構的相互協調,通力合作,該行動計劃將專注于在公眾中廣泛普及ABCS(阿司匹林、血壓的控制、膽固醇的降低和戒煙)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發生的觀念。
心血管疾病及中風在全球非傳染性疾病領域(NCDs)中的日益加劇推動了聯合國(UN)大會于2011年9月19日召開了關于這一話題的高級會議,這是聯合國史上稀數的第二次有關健康話題的部長級會議,十多年前第一次會議是關于人體免疫缺損病毒(即艾滋病毒HIV)感染和艾滋病的。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關于預防和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政治宣言,因了解世界上大部分地區資金是有限的,還提出了有關預防非傳染性疾病“最合算”的相關建議,包括控制吸煙并最終戒煙、減少鹽攝入量、提倡低飽和脂肪和低糖的健康飲食、減少飲酒、增加身體運動。據一些試驗項目所述,提供的控制血壓和血糖的免費的仿制藥大大增強了人們對于在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因素治療過程中的認知和依從性。
這些共同的努力會保證實現降低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發生率、患病率及死亡率的目標嗎?在科學(如人類基因組計劃、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和技術的基礎上,更好地了解風險的決定性因素及更有效的溝通與風險評估將在改善預防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流行病學科學通報聯合委員會第八次高血壓預防、監測、評估及治療報告(JNC 8)、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成人治療小組(ATP Ⅳ)第四次報告和成人超重及肥胖的診斷、評估及治療的臨床指南(肥胖2)為未來提供了新的指南和路線圖,但這仍然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能衡量,始能執行。”國家衛生和人類服務部和美國心臟協會為此制定了相應的機制,以評估和跟蹤由他們率領的此項方案,特別是在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二級預防方面實施的效果。聯合國非傳染性疾病峰會通過了有關非傳染性疾病問題的部長級宣言和對考量及報告工作進展情況的承諾,這一結果在世界許多地區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一級預防的許多重要指標呈現出一種更艱巨的挑戰。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話用在這里或許很恰當:“并非所有能夠被計算的東西都重要,也并非所有重要的東西都能被計算。”此外,即使在跟蹤預防的進展方面,有適當的指標達成一致,這種數據的收集(如用來檢測指標的資金)并不會那么輕易的得到支持。
從根本上說,初級預防和一級預防并不僅僅是一個醫學問題,而是一個社會、文化以及環境問題。心血管疾病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是:比如不吸煙、不吃高鹽、高飽和脂肪食物、保持身體運動,這些都屬于個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往往患者的病情不到萬不得已的地步,他們是不會接受醫生的忠告的。當然,內科醫生和其他臨床醫生將始終是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緊急治療和二級預防措施的主要實施者,但美國和國外在有效使用二級預防措施和藥物方面差距巨大。有效二級預防藥物療法的一種替代方法,如用來治療艾滋病病毒的高活性抗逆轉錄病毒療法,是否適當、會不會改變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的路徑,這還在討論中。然而,真正使預防工作致力于此還需要社會各部門和許多合作伙伴——醫療、政府和工業部門的參與,而還不明確的是這些合作伙伴將怎樣發展或是最有成效。
私立部門在改變環境、創造更適宜人們生活的健康環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在實現與改善公共衛生目標最相適應的環境過程中存在著內在的利益沖突。職業責任、政府責任、企業責任和穩健的財政政策共同朝著這一目標努力。公共衛生機構的參與和政府監管,不足以從實質上改變環境以及那些患心血管疾病及中風高危人群的行為。財政激勵必須均衡,同時必須制定合理的政策,并強制在本地和全球范圍執行,勸阻生產和使用煙草產品、糖、甜飲以及含過量飽和脂肪的食品,使人們選擇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盡管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由于對該挑戰的艱巨性和緊迫性有所認識,我們對此還是充滿希望。
由于生活、工作壓力增加,飲食習慣改變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以下簡稱冠心病)的發病年齡呈降低趨勢,冠心病猝死發生率也逐年增加,在缺血性心臟病患者中,55~64歲男性的猝死發生率為每年2.7‰,女性為每年0.4‰[1]。2005—2007年,筆者對38例冠心病患者進行院外整體護理,給予健康指導,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全部56例均為本院內一科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2組。護理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齡62.5歲;病程3~6年。對照組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齡62.25歲;病程3~6年。2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輕重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2組在入院期間及出院用藥相同,常規予硝酸脫水山梨醇酯(消心痛)10mg,每日3次口服;心絞痛發作時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或速效救心丸、冠心蘇合香丸等。對照組進行常規出院指導,護理組患者在出院后采取跟蹤服務,運用中醫整體護理觀念進行康復期全方位的健康教育。
1.3健康教育措施
為患者制定院外整體護理計劃,由醫院、家庭協助患者共同完成。
1.3.1預防
筆者制定了一級預防及二級預防措施。
1.3.1.1一級預防
①控制血壓;②合理飲食結構及熱能攝入,避免超重,降低血脂水平,預防及治療高血脂癥;③戒煙;④積極防治糖尿病;⑤飲用硬水,勿飲冰水,忌冷水浴;⑥避免長期精神緊張,過分激動;⑦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1.3.1.2二級預防
對于心肌梗死或腦卒中的存活者,采取二級預防。設立A、B、C、D、E5道防線,囑咐患者逐條逐項去做。A:阿司匹林,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B:β受體阻斷劑,控制血壓;C:降膽固醇,戒煙;D:控制糖尿病,合理飲食;E:運動,健康教育。
1.3.2心理指導
中醫理論中精神因素對人體健康起著決定作用,如喜傷心、悲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等,教育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精神要保持舒暢、愉快,消除緊張恐懼心理,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激動,保持心理平衡。
1.3.3服藥
1.3.3.1因人制宜
分清年齡、性別及體質因素,如性情急躁者,多以胸痛為主,可選活血化瘀為主的藥品,如心可舒、山海丹;體質虛弱者,多用扶正寧心類藥物,如心元膠囊。
1.3.3.2因地制宜
根據地形、氣候差異,適當選藥。如北方偏寒,應溫通血脈,通痹止痛,心寶比較適宜;而南方偏于濕溫之地,心元膠囊、參脈液較為適宜。
1.3.3.3因時制宜
根據四季氣候特點,結合人體與藥性的差異選藥,如夏季心絞痛發作宜用通脈的藥物,如速效救心丸;而金澤冠心膠囊則四季均可應用。
1.3.3.4因證制宜
中醫歷來注重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病分證型、證有差異,應在醫生指導下按證選藥。如氣陰兩虛型宜用補心氣、滋心陰口服液等。
1.3.3.5因病制宜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應選用一專多能之藥品,如合并高血壓、中風時,可選用腦心通及銀杏天寶膠囊等。
1.3.3.6因藥制宜
選擇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的中成藥物,而且劑型適宜,如遇急重癥時,選用參麥注射液、復方丹參滴丸等。
1.3.4飲食調攝
冠心病患者在恢復期,合理膳食是十分重要的。
1.3.4.1控制脂肪攝入的質與量
飽和脂肪酸能使血膽固醇升高,要控制豬油、牛脂、羊油等飽和脂防酸的攝入。
1.3.4.2控制膽固醇的攝入量
膽固醇高容易導致冠心病,因此,應少食動物腦髓、內臟、蛋黃、蟹黃、魚籽等。
1.3.4.3進食易消化、產氣少,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豆制品。
1.3.4.4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
膳食纖維能吸收膽固醇,阻止膽固醇被人體吸收。
1.3.4.5限鹽
高鹽膳食可增加心血管的發病率,對高血壓或合并心衰者,每日用鹽量1~2g為宜。有輕度高血壓病或有高血壓病家族史者,每日用鹽量控制在5g以下。
1.3.4.6少食多餐,七八分飽;清清淡淡,忌食辛辣;忌暴飲暴食;飯前喝湯。
1.3.4.7戒煙限酒,少喝濃茶,更勿豪飲冰啤。
1.3.4.8中藥食療:山楂、大蒜、海藻、海帶、蓮子、龍眼肉、玉米須、銀耳、黑木耳、茭白、草菇等,每日交替食用。
1.3.5性生活
發生心肌梗死后至少在8周之內忌性生活;恢復性活前,宜對自身體力活動的耐力做出估計。無明顯心力衰竭、嚴重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的冠心病患者,如能登2層樓梯或步行2km無明顯心率加快、心悸、氣促和心絞痛等癥,或通過心電圖二階梯運動試驗無明顯心肌缺血改變,可允許過性生活;性生活前不宜過飽、飲酒或服用興奮劑;過程中避免緊張氣氛、壓力感、恐懼感及過度興奮;禁止非正常情況下的性生活(如婚外戀)或疲勞緊張后。
1.3.6睡眠
1.3.6.1睡前保健
晚餐少食,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配些湯類;睡前娛樂活動要有節制;應控制好看電視時間、內容;按時就寢;上床前用溫水燙腳,然后按摩足心。
1.3.6.2睡眠
應采取頭高腳低右側臥位;若病情嚴重已出現心力衰竭,則應采取半臥位,避免左側臥或俯臥。
1.3.6.3晨醒時刻
醒來不要倉促穿衣,仰臥5~10min進行心前區和頭部的按摩,深呼吸,打哈欠,伸懶腰,活動四肢,然后慢慢坐起,穿衣,再緩緩下床;起床后喝1杯開水。
1.3.6.4午睡
每日午睡30min可減少心絞痛的發病率,要注意姿勢,勿坐睡。
1.3.7運動
1.3.7.1運動要按處方進行,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1.3.7.2活動前要做好準備,活動后應通過整理活動充分放松,避免突然開始或突然停止。
1.3.7.3運動中出現胸悶、胸痛、憋氣、頭暈等不適癥狀,應立即停止活動,并及時到醫院就診。
1.3.7.4隨身攜帶硝酸甘油等急救藥品。
1.3.7.5勿進行爆發性或過于激烈的運動,尤其不要參加競爭性強的比賽或運動。
1.3.7.6飯后勿馬上運動;陰雨天、悶熱或寒冷天氣應減少活動量或暫停活動;運動后休息20min后進行溫水沐浴。
1.3.7.7體育運動不能取代藥物治療,在運動的同時勿隨意變更服用藥物的劑量或方法。
1.3.7.8運動要有規律,量力而行。
1.3.7.9運動中一旦發生心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應平臥、安靜,不要搬動;立即予硝酸甘油片舌下含化,癥狀未緩者就近請醫生出診;若心臟突然停跳,可用拳頭叩擊胸骨下段,或行胸外擠壓或人工呼吸等。
2結果
2年后回訪,對照組由于過度勞作猝死3例;因冠心病復發住院2次4例,住院1次3例。護理組除出院1個月內擅自參加活動猝死2例,其余36例皆健康。
3討論
心肌梗死型冠心病是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閉塞,血流中斷,造成相應心肌發生嚴重而持久的缺血、壞死而形成,常以劇烈胸痛和心肌壞死引起全身反應以及心電圖特征性演變過程為主要特征。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屬中醫學厥心痛、真心痛范疇,多因情志不調,脾虛氣結,聚濕成痰,痰氣交阻,血運不暢,胸陽痹阻,氣血陰陽虧虛;或因勞作,情緒激動或飲食不慎等導致供血不足;或因陰寒突襲,乘于陽位,寒性收引,心脈猝然閉塞;或因陽虛氣弱,血運不暢,瘀血凝塊阻塞,血運中斷發為本病。
目前冠心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實行院外健康教育勢在必行,既是冠心病預防的重要措施,又可鼓勵患者積極參與、維護健康,主動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進而預防急性發作,延緩病情進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743[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4(c)-161-01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50歲。以“頭昏、乏力半個月”為主訴于2003年11月4日住院。半個月以來因經常頭昏、乏力、頭脹而在社區門診就醫,并按高血壓病治療。既往高血壓病史十余年,經常服用復方降壓片維持血壓在150~160/90~100 mmHg。該次發病于半個月前,系因精神刺激而感覺頭痛、頭昏及眼花,服用3片降壓片后又覺頭昏、乏力加重,面色蒼白,持續約20 min后稍好轉,但此時不知熟人名字,叫不出常用物體名稱,社區醫生仍然按高血壓病進行一般治療,癥狀時有波動。至此,家屬將其送入醫院。門診醫生以高血壓病、高血壓腦病收入院。
入院時查體:一般狀況差,步態正常,查體合作。BP 170/105 mmHg,神志清晰,精神恍惚,言語尚流利,顱神經無異常。雙上、下肢肌力、張力正常,無共濟失調及不自主運動,未見肌萎縮。深淺感覺無異常。反射對稱,未引出病理反射。頸強直(-),克氏征(-)。眼底:動脈細,反光強。入院后經詳細的神經系統檢查,除上述所見外,尚發現有命名性失語,即叫不出熟人名字及常用物體名稱,手指失認,左右定向不能,計算力障礙,書寫障礙。頭CT檢查示左頂枕交界區低密度灶,邊界較清。故確診為Gerstmann綜合征,即頂葉綜合征、分水嶺性腦梗死。
2 討論
Gerstmann綜合征是由于優勢半球的頂葉角回病變所致,所以又稱頂葉綜合征或角回綜合征。角回為圍繞顳上溝終端的腦回,并與位于其前端的緣上回共同構成頂下小葉,該部位病變,可出現手指失認,表現為叫不出自己或別人的手指名稱;左右失認,即對左右空間定向障礙,分不出左右方向;同時還出現失算與失寫。上述四聯癥稱之為Gerstmann綜合征,常與命名性失語并存,多見于腦血管疾病及腦占位等病變。本例入院后檢查頭CT,證實為頂枕交界區腦梗死,即分水嶺性腦梗死,是本綜合征產生的病理基礎。值得注意的是,患病之初,無論是社區醫生還是門診醫生,查體不仔細、不全面,未及時發現失算、失寫等高級神經活動的異常,甚至當患者叫不出物體名稱及熟人姓名時也未引起醫生的注意,一味強調了高血壓病及高血壓腦病的診斷,以致延誤了在急性期的最佳治療時機,并且一誤再誤。現在回想起患者病初的病因,可能是由于服用降壓藥不當而使血壓突降過低、過快,造成腦組織低灌注,以致引起腦梗死,后經頭CT證實為腦葉交界區的扇形低密度灶。這是我們未能及早正確指導患者規范服藥,并告知患者及早到醫院就醫所釀成的惡果,應引起基層醫生的警惕。臨床工作中如發現用藥非但不見效反而加重癥狀時應注意二級預防措施,同時應及時按急性分水嶺性腦梗死實行系統治療(包括血運重建等治療),因為如若是分水嶺梗死,經系統對因治療,預后較好。這也是本例給我們的另一警示。
關鍵詞:心血管;預防現狀;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的發病率也呈現出逐年增高的趨勢。根據相關調查資料顯示,全球心血管疾病每年的死亡人數達到1700萬人,在所有死亡病例中,吸煙、高血壓以及膽固醇是主要因素。然而采取合理有效的預防措施來減少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是切實可行的。目前心血管病已經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如何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是目前研究的關鍵。
1 心血管病預防現狀
早在上世紀,在對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美國Famingham等研究人員已經探究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并且對心血管病在全球流行發展的趨勢進行統計和分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為吸煙、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以及糖尿病等[1]。在我國,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已經高于很多發達國家[2]。根據相關統計資料,在2002年我國18歲以上成人高血壓的發病率達到18.8%,而我國高血壓知曉率、治愈率和控制率都比較低,分別為30.6%、24.7%以及6.1%。而我國成人血脂異常的發病率達到18.6%,而相關疾病知曉率僅為5%左右。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在20~39歲為3.2%,在40~59歲的發病率為11.5%,在≥60歲的人群的發病率為20.4%,并且糖尿病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在2002年~2010年間,我國在40~59歲人群的吸煙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并且在15歲以上的吸煙者高達3.5億,而被動吸煙者高達5.4億。有上述數據可見我國心血管疾病的現狀不容樂觀。
我國心血管病以及腦卒中的發病率已經超過西方很多發達國家,在1999年的調查中,我國在35~74歲之間的男性人群中,農村心血管病死亡率為0.413%,城市心血管病死亡率為0.398%;農村冠心病的死亡率達到0.064%,城市冠心病的死亡率達到0.106%;農村腦卒中死亡率為0.234%,城市腦卒中死亡率為0.041%。因此我們需要對心血管病加以重視。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習慣、飲食結構以及人口逐漸老齡化,使得我國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出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在我國對于心血管疾病預防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①需要重點控制血壓,很多研究表明,人們對于高血壓相關知識的知曉率、疾病的治療率以及控制率并沒有提高;②對血脂、體重的控制和認識不夠,同時缺少有效的控制方法,會影響到冠心病的治療和干預效果;③對腦卒中的干預效果優于冠心病,城市人群的干預效果要優于農村人群;④有效進行心血管病預防工作的仍為少數單位,對于降低全國范圍內的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的效果并不是很明顯。農村心血管干預項目遠遠小于城市,農村心血管干預項目的數量與人數極不對稱。
2 心血管疾病預防的展望
近年來隨著心血管疾病基礎以及預防等研究的不斷深入,出現很多新的危險因素,使得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體系也在不斷完善[3]。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之后,其對于心血管病的病因以及高危人群的開展和預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這些研究和計劃都很大程度的促進了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物質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心血管疾病的認識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4]。國家也會相應的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并且會增加心血管病預防的投入。在對心血管疾病預防采取措施需要注意以下四點:①建立健全心血管疾病預防的組織機構、技術裝備和人才資源,并且由國家給予持續性投資,促進這些組織機構持續有效的運作[5];②需要采用成本-效益來分析確定不同程度的預防措施,首選比較經濟有效的方法;③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參與到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工作之中,需要加大心血管疾病預防知識的宣傳,提高人們對于心血管疾病的認識程度;④需要蓋面目前大部分資源集中在生物醫學和臨床醫學領域的現狀,進而促進預防和臨床工作的協調有序發展[6]。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公布了各種危險因素所導致的疾病負擔,其中提出目前全球前10危險因素為:體重過輕、不安全的、高血壓、吸煙、飲酒、不安全的水、衛生設施和衛生習慣、鐵缺乏、固體燃料釋放的室內煙霧、高膽固醇和肥胖。在上述十大因素中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占據一半。在通過經濟有效的措施減少危險因素的情況能夠使人們的預期壽命延長5~10年[7]。
3 小結
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工作既有困難也有希望,需要與堅實的科學基礎加以經濟有效的預防措施能夠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改善人民身體健康狀況,并且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郭瑞,王增武.我國常見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現狀及人群干預效果[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42(04):357-360.
[2]徐原寧,黃德嘉,方全,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臟性猝死的一級預防研究:基本原理和設計方案[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14,18(03):173-177.
[3]王增武,郝光,王馨,等.我國中年人群超重/肥胖現況及心血管病危險因素聚集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4,35(04):354-358.
[4]薛文鑫,李靜,張愛真.冠心病一級預防患者他汀用藥依從性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4,12(03):276-279.
[5]牛紹莉.社會經濟狀況與心血管病二級預防的研究現狀[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3,5(03):325-326.
[關鍵詞] 糖尿病;預防;目的;血糖
糖尿病是一種具有多發性、高危性、終身性和全球性,且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和健康的慢性疾病,它是由于胰島素相對或絕對分泌不足而引起的慢性代謝障礙綜合癥,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居世界前列,如何積極預防和控制糖尿病及期并發癥,是當前醫學界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要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以控制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趨勢,減少并發癥,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質量為目標。明確提出糖尿病的三級預防,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我們要掌握其精髓,構筑三道防線,做好三級預防。
1.一級預防和控制
糖尿病的一級預防是針對易感人群和有潛在表現的人群,最大限度的減少發生率。糖尿病的發生跟后天性的環境和生活因素有莫大的關系,預防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是注重飲食平衡、加強鍛煉,控制體重,應通過健康教育和宣傳手段,如宣傳糖尿病的癥狀、體征、常見的并發癥以及危險因素和防治知識,提高人們對糖尿病防治的認識。一個支持健康的社會的社會環境,才能減少對糖尿病認知不當所引起的發病和死亡。
1.1篩查高危人群。
如年齡超過40歲、有糖尿病陽性家族史、有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病變者、年齡超過30歲的妊娠婦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生育過1000g以上超大嬰兒者、超重和肥胖者、久坐久站的人群等。應加強篩查,遲早檢出糖尿病患者,以實現糖尿病的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
1.2建立規范化的治療和管理的運行機制。
把糖尿病防治由綜合醫院為主的衛生服務的模式轉化為綜合醫院與社區服務機構相結合的模式,二者明確分工,互相配合,根據患者病情穩定程度,及并發癥情況進行社區和醫院一體化的規范化治療和管理。
1.3預防策略。
樹立正確的進食觀,低糖、低鹽、低脂、高穎維、高維生素的坦然均衡飲食;控制體重,增加運動量,一般飯后1小時后運動為最佳;戒煙和少飲酒,杜絕不良生活習慣;加強教育,全社會普及糖尿病知識,并提高糖尿病醫務人員的知識和技能;對中老年人定期體檢,除常規空腹血糖外,餐后2小時還要進行血糖測定;避免或少用對糖代謝不利的藥物;積極發現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妊娠時有糖代謝異常者,應積極采取飲食控制、血糖監測和用胰島素治療等防治措施;通過以上預防措施,能有效地減少糖尿病的發病率。
2.二級預防和控制
糖尿病二級預防的目的是篩選發現無癥狀的糖尿病及糖耐量減低者,找出早期干預治療的最佳方案,以降低糖尿病的發病率及減少并發癥的危險。
2.1篩選高危人群。
如年齡超過50歲以上者,患有2型糖尿病的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甘油三酯者,生育過巨大嬰兒者,有妊娠期糖耐異常者。對高危人群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一旦確診為糖耐量減低或糖尿病,應即刻治療。其中,糖耐量減低是由正常過渡到糖尿病的階段,如果治療得當,可恢復正常。如果治療不當,則會發展為糖尿病。
2.2定期檢測血糖。
特別是中老年人和肥胖者,應把血糖測量列入常規的體檢項目,定期測定,以盡早發現無癥狀性糖尿病,爭取早期治療的寶貴時間。如有皮膚感覺異常、視力不佳、多尿、減退、白內障等癥狀者,更應仔細鑒別,盡早診斷。此外,還要定期測定血壓、血脂、心電圖等,這些都是控制血糖的間接指標。
2.3在地區、機關單位、大型企業和縣、鎮等醫療單建立防治網,進行人群調查,篩選,有組織,有秩序的進行防治。
3.三級預防和控制
糖尿病的三級預防目的是預防急性并發癥,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非酮癥性高滲性昏迷、感染和低血糖等;以及積極防治和延緩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關鍵是對已確診的病人通過定期檢查、綜合療法預防和延緩其并發癥的發生,明確有無視網膜病變和腎病等微血管病變,以及有無冠心病、腦卒中、間歇性跛行、腦供血不足、足壞疽等大血管病變。
3.1積極控制并盡量消除引起并發癥的危險因素。
防治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基礎是控制高血糖,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同時還要控制肥胖、脂代謝紊亂、高血壓、戒煙酒、注意勞逸結合,適當參加體力活動等;并合理使用降血壓藥物,有效控制血壓血脂;控制體重;選擇科學的治療方法,定期檢查。
3.2建立互相信任的良好醫患關系。
醫生要充分調動患者及家屬的積極性,使之能夠處理常見的糖尿病及期相關問題;患者要學習和應用糖尿病及其相關疾病的醫療、護理和保健知識。早期并發癥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治療甚至消除的,但中、晚期療效不佳,早期發現、有效的預防和治療,能使病人長期過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4.結論
今年糖尿病日的口號是“應對糖尿病,要立即行動”,除了政府、綜合醫院、社區和衛生院等主導作用和治療,更需要每一個人的自律和配合。防重于治。目前,2型糖尿病發病率占90%-95%,糖尿病高危人群(稱糖耐量減低,IGT)向2型糖尿病發展速度很快,而且年齡日趨年輕化。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預防2型糖尿病哪些因素是必需早期給予關注,哪些因素是可以預防控制的。據統計,體力活動減少及能量攝入增多而致肥胖,以及肥胖病是2型糧尿病患者中最常見的危險因素,因此,堅持“三多三早”,多懂一點糖尿病的知識,多運動一點,多注意合理飲食;早發現血糖是否正常,早診斷是否是糖尿病,早發現和治療糖尿病的并發癥,做好三級預防,能有效控制糖尿病患病的上升趨勢,減少并發癥,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靜思之.糖尿病防治一本通.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