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范文

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

第1篇: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 現代生物技術;農業領域;應用;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 S1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9-0307-01

隨著農業革命、手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商品國際化革命、信息產業化革命的推進,許多科學家們預言21世紀必將產生一次生物技術革命,而這一革命的主戰場就是農業。現代生物技術可有效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農作物的營養品質。因此,現代生物技術必然會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1 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1.1 基因工程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基因工程即利用分子生物學和微生物學技術,設計好不同來源的基因順序,在體外成功構建雜交DNA分子后導入受體細胞,使受體細胞表現出人們需要的表現型,產生出人們需要的物質。在農業領域應用基因工程技術,獲得的農作物優質、高產、抗性強,還可獲得畜、禽新品種及具有特殊作用的動、植物。例如,經過7年的努力攻關,2011年勝利突破了大面積示范(即6.67 hm2示范)平均產量為13 500 kg/hm2的超級雜交稻第3期目標,達到了13 899 kg/hm2 [1];運用轉基因技術將相應的基因導入油菜中有望培育出轉基因抗病油菜新品種[2];運用基因工程技術可將抗除草劑基因導入農作物中,使農作物能夠不受除草劑的影響,目前已生產出多種抗除草劑作物品種,應用廣泛[3]。

1.2 細胞工程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細胞工程是指在體外培養細胞,以改變細胞某些生物學特性為目的將不同作物或動物進行細胞雜交,使植物或動物個體繁殖速度加快,以獲得優良品種或新品種及某些具有特殊作用的物質的一門技術[4]。細胞工程技術在植物快速繁殖、植物新品種選育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植物體細胞雜交應用較多,如可以將馬鈴薯細胞和番茄細胞進行雜交,可獲得上結番茄下結馬鈴薯的“番茄馬鈴薯”;將豆科植物與向日葵進行細胞雜交,可培育出具有高營養價值的“向日豆”[5]。

1.3 發酵工程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發酵工程即利用微生物具有的特殊作用生產出對人類生產有用的產品,或直接將微生物應用到工業生產過程的一門新的技術。發酵工程主要可應用在農業領域的2個方面,一是生產傳統的發酵產品,如果酒、茯磚茶、食醋等;二是生產一些食品添加劑。如茯磚茶的制作過程中就運用到了發酵工程技術,通過調控渥堆時間、使用接種劑、發酵劑等方法可以改進茯磚茶的加工工藝,進而可生產出“金花”飽滿、品質優良的茯磚茶。

1.4 酶工程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酶工程,簡單來說就是利用酶的生物催化功能,借助工程手段將相應的原料轉化成有用物質。酶工程可應用在農業領域中的制酒、制醬等方面。例如,隨著我國糧食的不斷增產,一些地區出現了粗糧過剩的問題,需要解決粗糧的淀粉利用。解決辦法之一是生產葡萄糖,但由于葡萄糖甜度不大,難以在市場上應用。最有效的辦法還是運用酶工程技術的手段,將葡萄糖轉變為甜度大的果糖,果糖不僅比葡萄糖甜度大,其比蔗糖的甜度還高50%以上。

2 微生物肥料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2.1 微生物肥料的特點

微生物肥料是含有活的微生物的特殊的肥料,在農業生產中應用該種肥料可獲得特定的肥料效應[6]。生物肥料的定義分為2個方面,從狹義上講,生物肥料就是指微生物肥料,是由具有特殊作用的大量有益微生物發酵產生的,活性高。施入該種肥料能夠產生活性物質,能夠增加作物的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使作物的生長環境變得更好,使作物生長更優、產量更高。從廣義上講,生物肥料泛指各種具有特定肥效的生物制劑,包括特定的活的生物體、生物體的代謝物或基質的轉化物等,此種生物體不限定,既可以是微生物,也可以是動、植物組織和細胞[7-8]。

2.2 生物肥料的應用優勢

微生物肥料具有其他化肥和農藥沒有的優勢,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目前微生物肥料已應用在綠色有機食品生產、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以及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持續發展中,并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9-10]。微生物肥料本身無毒害作用,對環境幾乎無污染;同時,施用量一般不大,在其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也很少,因而可節約農民的施肥成本。此外,微生物肥料還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減少土壤營養流失和富營養化的產生,實現土壤的可持續化利用。

2.3 微生物肥料的應用前景

目前,微生物肥料在農業領域方面的應用已越來越廣泛,也得到了農民以及社會的逐步認可。國內外都在積極發展綠色農業和綠色食品,微生物肥料作為一種保護生態環境、維護人類健康的理想肥料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必將越來越廣泛、越來越重要。但是如何合理的使其替代化肥并更

穩定地發揮其生態作用是未來研究的方向[11-12]。

3 參考文獻

[1] 袁隆平.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J].科技導報,2012,30(1):3.

[2] 張建忠,邵興華,肖紅艷,等.油菜菌核病的發生與防治研究進展[J].南方農業學報,2012,43(4):467-471.

[3] 劉小紅,張紅梅,張紅偉,等.抗除草劑轉基因玉米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07,20(1):53-57.

[4] 荊紹凌,孫志超,代玉仙,等.細胞工程在玉米種質改良中的應用[J].農業與技術,2009,29(2):19-21.

[5] 楊靜玲.生物工程的現狀及發展[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6):119.

[6] 王敬國.植物營養的土壤化學[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5:34-60.

[7] 陳國祖.微生物及其在農業中的應用[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1-184.

[8] 黃秀梨.微生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4-218.

[9] 王素英,陶光燦,謝光輝.我國微生物肥料的應用研究進展[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6:161-165.

[10] 葛誠.微生物肥料生產應用基礎[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

第2篇: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生物質能源;樹種;發展趨勢;開發利用;前景

我國現已查明的木本能源油料樹種有400余種,其中含油量在15%~60%的有200多種,集中分布在亞熱帶至熱帶區域,在山區往往與常綠闊葉林或落葉林相伴生,而且以野生為主(占總數的75.4%),多以成片式集中分布,因此可以建作原料基地;同時約有10種生物質燃料油植物能利用荒山、沙地等宜林地進行造林,并建立起規模化供應基地,如黃連木、文冠果、麻風樹、光皮樹等。因此,發展挖掘生態經濟價值較高的重要能源替代樹種,已經成為非木質森林資源開發的重要方向和研究熱點[1]。

1生物質能源樹種發展趨勢

1.1我國林業生物能源發電已進入產業化階段

國家林業局能源辦負責人錢能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國林業已較快發展,目前林業生物能源資源的培育和產業化開發,已進入實質性實施和推進階段。國家林業局科技司負責人說,近幾年內要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源發電產業,加快生物質能源樹種培育和推廣工作。

1.2生物質能源開發是我國能源供給的重要補充

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油脂的需要量也在不斷增加。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木本食用油的市場需求量為3000萬t(按食油消費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計),缺口為2300萬t,供需矛盾突出。當前,能源供應安全正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生物質作為一種可再生和環境友好型資源,已經成為各國開發新能源的重要方向,木本油料樹種可以制備生物質柴油,將成為生物質柴油生產的最主要原料。因此,要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的糧油安全和能源安全,開發木本油料是解決供需矛盾的重要環節。

1.3生物質能源開發是我國糧油安全的重要保障

我國在人口、食物、能源、環境和資源等方面的問題日益嚴峻,向森林和樹木要食物,目前被一些國際組織和國家所重視,“從自然多樣性收取碩果”就特別強調了森林是糧食、能源和環境安全的保證[2]。因此,我國增加生物質能源的重要途徑就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邊際性土地種植油料植物,以期為我國發展人工燃油植物林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我國在生物質能源方面提供充足的可再生原料,對于加強我國在能源方面的獨立性、減少對國際石油市場的依賴性、保證生態工程的可持續發展、保障能源供應、穩定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特色的生物柴油發展的必由之路[3]。從長遠來看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好事。

1.4生物質能源樹種適應性強、栽培成本低、效益高

生物質能源樹種一般為多年生,只需一次種植,便可實現多年受益。如省沽油、油茶等,栽種至結果時間為3~5年,而受益期可以超過40年,實行科學管理,合理經營,其產量穩定,將會長期有收獲。同時生物質能源樹種生長的自然環境大部分是空氣清新、光照充足的山林、荒野、路渠旁等地,環境潔凈,不受或很少受“三廢”的污染,而且其適應性強,栽培成本低,效益高,市場競爭力強[4]。

2景德鎮市生物質能源樹種發展現狀

為了進一步摸清生物質能源樹種資源現狀,特對景德鎮市生物質能源樹種資源進行調查,為編制全市能源林培育規劃提供基礎數據,為出臺相應政策措施提供依據,以切實加快景德鎮市林業生物質能源建設步伐。調查的范圍涉及全市18個重點林區鄉(鎮)。調查內容包括油料能源樹種(光皮樹、省沽油、三年桐、千年桐、烏桕、山蒼子)和木質能源樹種(檫樹、木荷、小葉櫟、麻櫟、白櫟、苦楮、濕地松、晚松、馬尾松等)兩大類。重點調查樹種資源分布區域、現有面積或株數、現有林木或林分生長情況以及可用于培育能源林的荒山荒地面積。景德鎮市鄉土樹種熱值量見表1。

對景德鎮市生物質能源資源樹種的調查結果表明,該市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豐富,大量木本油料樹種仍處于野生狀態。生物質能源樹種如省沽油、光皮樹等,具有生長快、繁殖力強、耐干旱、耐貧瘠、抗逆性強等特點,由于其根系發達,大量種植具有生產植物油脂、綠化荒山、提高森林覆蓋率、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等作用,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加之該市氣候、土壤等立地條件較好,對生物質能源生長、發育比較有利,而且土地資源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充足,適合發展生物質能源生產和綜合加工,表明景德鎮市已具有綜合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源的基礎條件。另外,景德鎮市領導對生物質能源生產及綜合開發比較重視,而且該市科技力量比較雄厚,為該市生物質能源生產和綜合開發利用提供了領導基礎和技術儲備力量[5]。通過調查,為群眾充分地利用山場提供了指導,而且提高了當地群眾發展生物質能源的積極性,為擴大全市生物質能源基地建設,更好地營建生物質能源基地和生物質能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等提供服務。

第3篇: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范文

現階段,人們的生活質量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對食品安全愈加重視。為了保障食品安全,就要采取相應措施檢驗食品安全。將現代生物技術應用在食品檢驗當中,能起到積極作用,食品安全檢驗的效率比較高,技術應用也較方便。本文主要闡述了食品檢驗中現代生物技術應用重要性和主要生物技術,對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和發展趨勢詳細探究。希望能借此理論研究,對現代生物技術科學應用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關鍵詞:

現代生物技術;食品檢驗;技術應用

食品安全檢驗的方法較多,在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應用下,為食品檢驗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持,大大方便了食品檢驗。從理論上深化對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研究,能為實際的食品檢驗工作提供參考依據,促進食品檢驗工作順利開展。

1食品檢驗中現代生物技術應用重要性和主要技術

1.1食品檢驗中現代生物技術應用重要性

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社會話題,尤其在近些年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比較突出,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加強食品檢驗就成為重點工作,傳統食品檢驗主要技術就是通過物理化學儀器,對食品檢驗的整體效率較低,很難滿足實際的需求。而在當前的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下,將生物技術應用在食品安全檢驗中,就能發揮積極作用[1]。現代生物食品檢驗技術的應用,主要是通過動植物自身對某化學物質特異性識別檢驗食品性質,能準確檢測出食品中各種成分,對保障食品安全起到了積極作用。另外,現代生物檢測技術的應用,彌補了傳統食品安全檢測的不足,提高了食品檢驗的效率和準確性。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對食品的生產加工等各個環節都能應用,對食品的品質以及安全性和精密性的檢驗比較有利[2]。對食品的品質評價以及質量控制有著良好作用,未來的發展前景也比較廣闊。

1.2食品檢驗中現代生物關鍵技術

1.2.1生物傳感器食品檢驗技術

食品檢驗中運用的現代生物技術類型較多,其中生物傳感器技術是應用比較廣泛。在用生物傳感器技術檢驗食品時,是把生物相關特性作為依據,把信息輸入到傳感器識別系統當中,對輸入的信息識別分析,轉化成有效數據,這樣就能方便食品檢驗工作人員了解食品安全[3]。在對生物傳感器檢驗技術應用的優勢比較突出,對食品安全的檢驗比較迅速,檢驗的結果準確度較高,提高了食品檢驗的效率。

1.2.2生物酶食品檢驗技術

在食品的質量安全檢驗技術中,生物酶技術應用比較廣泛,這是對食品當中的農藥殘留以及微生物污染安全問題檢驗的技術,特異性比較強。生物酶技術是結合了免疫學以及酶學,檢驗技術應用比較廣泛,對食品的檢驗范圍在ng及pg,有著高精度的檢驗優勢,在實際的技術應用方面比較簡單[4]。對食品樣品當中所存在的有害成本,能夠準確識別,有助于保障食品檢驗工作過的質量,應用價值較高。

1.2.3PCR生物食品檢驗技術

現代生物技術中的PCR是重要技術類型,這一技術是從遺傳學角度對食品中微生物種類數量分析。通過對指定基因的分析,能有效判斷食品當中的微生物種類數量,能對轉基因以及基因克隆成分有效控制。這一技術在食品樣品微生物形狀和遺傳背景分析有著積極作用,對保障食品安全有積極作用[5]。在對食品樣品病原菌檢查后,能分辨食品當中致病菌種類和數量,為食品檢驗的工作質量提高打下了基礎。

1.2.4生物芯片食品檢驗技術

食品質量安全檢驗中對生物芯片檢驗技術的應用起到積極作用,這一技術的主要原理就是光導原位合成以及微量點樣,對食品樣品當中生物分子實施標記,對大量生物分子排序,固化在指定載體,從而形成二維分子排列,然后和已經標記的生物分子雜交,根據相應儀器的應用就能對生物分子信號強度分析,對食源性疾病臨界值加以判斷。這一新型檢驗技術,對食品安全的檢驗有積極作用。在這方面由夏俊芳等撰寫的《生物芯片應用概述》一文可知,目前世界上第一個能夠檢測肉類中獸藥殘留的生物芯片系統在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該芯片能夠分析大量的生物分子,快速準確地完成肉類中獸藥殘留的檢測工作[6]。而唐曉明等利用基因芯片對從水中分離的20株細菌雜交檢測,用傳統方法對這些菌株鑒定,基因芯片檢測結果與傳統方法鑒定結果的一致性達95%。還有,陳廣全等研制了一種高通量檢測食品中常見致病微生物的寡核苷酸微陣列芯片,結果表明該芯片的特異性良好,在所檢測的菌株之間無交叉反應,與同屬其他菌株之間也不存在交叉反應。生物芯片技術在農產品安全檢驗中和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安順。

2食品檢驗中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和發展趨勢

2.1食品檢驗中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

現代生物技術在食品檢驗的各個環節都能應用,對食品當中存在的有害微生物檢驗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食品質量安全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微生物威脅,對食品當中存在的微生物如果不能有效處理和控制,必然會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通過對生物技術的應用,對微生物生存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了解,有助于判斷分析微生物的種類和含量,按照我國的食品質量安全保障的法律和行業的標準,對微生物的含量是不是存在超標的情況的判斷,能最大化把對人的身體健康的微生物威脅降低[7]。在生物技術中的PCR技術的應用能有效達到檢驗目標。食品檢驗中對生物傳感器技術的應用,能檢測食品的成分,以及檢測食品當中存在的添加劑。在技術應用的時候用生物傳感器檢測食品添加劑,對甜味劑以及發色劑的有效檢測[8]。在對食品的成分檢驗上也能發揮積極作用,食品成分也決定著食品的營養價值。通過生物傳感器技術對食品的成分檢驗有著顯著實用性。通過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對食品當中存在的農藥殘留檢驗,也能發揮其積極作用。食品當中的農藥殘留超標,必然會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在生物技術的應用下,能對食品中農藥殘留精確分析,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所應用的技術中通過生物酶技術以及生物傳感器技術,能對食品農藥殘留準確檢驗。食品質量檢驗中生物技術應用在轉基因食品的檢驗方面比較重要,當前食品當中出現的轉基因食品種類比較多,轉基因食品對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會造成一定影響,加強對轉基因食品的檢驗,就能保障食品安全[9]。通過相應生物技術的應用,對轉基因食品檢驗,主要是對食品中酸檢測以及蛋白質和酶活性檢驗。在這些方法的應用下,能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2.2食品檢驗中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發展趨勢

2.2.1高效性發展趨勢

現代生物技術在食品檢驗當中的應用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物技術的應用將會向著高效性方向邁進。對食品的質量安全檢測工作實施,要在時間上節約,這就對食品質量安全檢測的效率要求有所提高,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食品檢驗的任務,所以保障生物技術的應用高效性就顯得比較重要。結合我國的法規和行業標準,對食品的檢驗科通過PCR生物技術對食品微生物檢測,能大大提高檢測效率。

2.2.2多樣化發展趨勢

食品檢驗工作實施過程中,對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就要充分重視技術的多樣化,這樣才能保障食品質量安全檢驗的準確性。在我國的工業化發展進程進一步加快下,工業生產帶來的污染問題愈來愈嚴重,而食品受到污染的現象比較突出。在各種污染源的影響下,食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也比較多,采用單一的檢驗技術已經不能滿足食品檢驗工作的需求,所以采用多樣化的生物檢驗技術應用就比較重要[10]。保障生物檢驗技術對多種有害物質檢測,要加強抗干擾能力,從而保障食品質量安全。

2.2.3靈敏性發展趨勢

在食品檢驗工作實施中,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在靈敏性的要求上愈來愈嚴格。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各個領域中都得到了提高,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食品檢驗領域中,對生物技術的應用提高食品檢驗的質量,提高技術應用的靈敏性就顯得比較重要。有的食品污染是受到農藥殘留的因素影響,對人體健康有著嚴重威脅,而保障生物技術的應用靈敏性,提高檢驗的準確率,才能保障食品的質量安全。

3結語

綜上所述,近些年的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對食品安全檢驗已經成為保障人們食品安全食用的重要舉措。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加強食品的檢驗效率提高,通過生物技術的科學性應用就顯得比較重要。從理論上對生物技術的應用研究,就能進一步深化生物技術的應用認識,從而為實際食品質量安全檢驗工作的實施打下理論基礎,為實踐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蘇靜.試論生物檢測技術在食品檢驗中的研究[J].食品安全導刊,2015(18):128.

[2]陳兆波,農產品質量安全分子生物檢測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J].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2009,28(4):444-450.

[3]顧成鵬,余花,徐霞,等.生物檢測技術在食品檢驗中的應用探析[J].食品安全導刊,2016(12):121.

[4]程敏,徐麗萍.生物檢測技術在食品檢驗中的應用[J].食品安全導刊,2015(7X):285.

[5]羅鵬程.生物檢測技術在食品檢驗中的應用[J].食品界,2016(12):78.

[6]胡宗才.如何提高食品檢驗結果的準確度[J].食品界,2017(4):90.

[7]李曦,駱佳嵐,王翌晨.探討食品檢驗中乳酸菌的鑒定方法[J].食品界,2017(4):101.

[8]劉鑫.食品檢驗實驗室管理與檢驗質量控制的強化探析[J].食品界,2017(4):108.

[9]路鑫.淺議食品檢驗結果及質量管理[J].食品界,2017(4):113.

第4篇: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獸醫領域;生物技術;應用

生物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科技手段,其主要是指在現代生命科學與其他基礎性科學的條件下,通過預先設計對生物原料進行加工或改造生物體,從而生產出人類所需的產品。生物技術是以生物學為基礎,將生物科學與工程技術相結合,能夠有效控制生物控制系統,涉及生物工程、蛋白質工程和基因工程等一系列技術,屬于高新實用技術的集合體。總體而言,生物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現代科技科研的發展與進步提供了重要的平臺,有利于促進科技的更高層次的發展。

1獸醫領域中生物技術的應用

生物技術屬于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是指人們加工動植物體和微生物等物質原料,為社會提品服務,包括發酵技術和現代生物技術等。一般獸醫領域中生物技術的應用可從動物育種、動物疫病診斷與防治、飼料資源開發、畜禽環境凈化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1.1動物育種

生物技術在動物育種中的應用,主要是胚胎技術、DNA技術、克隆技術和轉基因等的應用,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能夠對傳統人工育種的形式加以改善,加快培育和品種優選的時間,縮短培育的周期,提高育種質量,實現分子級的培育效果。例如通過生物技術可提取特殊基因,在插入基因簇的基礎上開展生物的遺傳性再造,這樣能夠對品種的某一特性加以改變,優化品種或改造種群。然后利用相關的生物技術,有效進行檢測與診斷,對遺傳改造效果進行科學分辨,保留達到預期的小組,提高育種過程的速度與準確性,提高畜牧業的生產能力。

1.2動物疫病診斷與防治

運用生物技術來診斷與防治動物疫病,其主要是通過該技術培育基因工程獸用疫苗,其培育時間比常規疫苗生產時間要短,并且疫苗具有更加強大的效果和更多的種類,降低因污染或殘毒而導致的生物污染幾率。一般來說,常見的包括預防禽痘病毒的核酸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活病毒載體重組疫苗等。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許多新型有效的診斷方法用于畜禽的疾病診斷中,尤其是多種分子生物學診斷方法,如聚合酶鏈反應法、核酸探針法、免疫印跡法、限制酶分析法等。

1.3飼料資源開發

動物的養殖需要以飼料為基礎,其直接關系到畜牲畜的成長和畜牧業的經濟效益;而生物技術的應用發展有效推動了畜牧業與農業的技術變革,為飼料資源的研發提供了有力條件。將生物技術應用在飼料研發中,能夠促進飼料營養成分的提高,減少因飼料短缺而產生的壓力情況,為畜牧業的良性發展提供基礎。如生物技術在發酵飼料中的應用,其對傳統飼料來源加以改變,降低飼料成本,提高畜禽的適應性和抵抗力,減少畜禽的發病率。澳大利亞的部分科學家已經研制出新的首蓓,其含有十分豐富的蛋白質,去除相關基因之后可作為新型的高蛋白質含量的飼料。

1.4畜禽環境凈化

由于養殖業大多較為集中,因此畜舍中會散發出含有氨氣的難聞氣味,這些物質會嚴重威脅到對人畜的健康,因此需要采用科學的措施來防治這一情況。如由于畜舍中含有大量氨氣,導致肉雞情況的出現,或者是引發豬的呼吸道疾病。科學家利用生物技術提取莫哈欠絲蘭中的糖化合物,從而減少畜舍內含有的糞臭素、氨氣和硫化氫,促進牲畜血液中含氧成分的增強,避免雞產生腹水癥的現象,提高豬的生產性能。

2獸醫領域中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

DNA重組技術作為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內容,其操作對象主要是遺傳物質、基因或細胞機體。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其為畜禽類疾病的診療與疫苗的研發等提供了技術支持,有利于畜禽類疾病的預防,減少人類部分疾病的產生。當前基因治療仍然是動物醫學的重要研究方向,如利用何種方式認識和利用基因等,其需要以動物疾病模型為依據研究與分析基因治療問題,從而完善獸醫臨床的相關理念。此外,生物制藥也是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方向,抗生素的耐藥性已經成為十分嚴重的問題,畜牧生產者對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新耐藥菌株的傳播,引發了部分人畜共患的疾病,給醫療保健系統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負擔。因此生物類醫藥的應用是未來藥物的使用準則,其有利于預防疾病與疫苗接種,對獸藥的研制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現代生物技術具有良好的優越性,是未來醫藥行業的必然發展趨勢,但是如何簡化分析方法、降低技術的使用成本及操作難度,仍然是該項技術在實際發展中需重點解決的難題。

3結語

綜上所述,生物技術作為一種綜合性的高新技術,其多應用于動物育種、動物疫病診斷與防治、飼料資源開發、畜禽環境凈化等方面,有效推動了獸醫領域的發展。當前我國在研發生物技術層面相對落后,尤其是動物育種和飼料研發等方面的應用,但是我國正在不斷提高對該項技術的認識,今后其在牲畜養殖方面的應用將會變得更加廣泛和普及。

[參考文獻]

[1]陳道雷.我國生物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及存在的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3.

第5篇: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環境監測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全面監控;現場快速分析技術

一、引言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資源與環境也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環境污染呈現出進一步加劇的形式,生態污染變得更加嚴重,整個環境風險越來越大。環境監測技術是環境保護的基礎,它可以為環境保護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對環境保護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二、環境監測的概念

環境監測是對環境質量進行評估的重要手段,也是進行環境執法的重要依據。以前,環境監測僅限于對放射性物質的監測,隨著工業的發展和環境污染的加劇,此后,環境監測的范圍逐漸擴大,包括對環境質量、環境污染等的監測。環境監測的一般流程是現場調查、布點、收集樣品、處理與保存樣品、分析測試、數據處理、綜合評價。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之后,往往還需要進行評價,并寫出相關的報告,為以后進行相關的工作提供合理的依據。

三、環境監測技術的應用現狀分析

環境監測技術的運用是多方面的,它們能夠適應不同種類的環境監測,并在監測實踐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1、3S技術。3S技術是以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和全球定位系統為基礎,將這三種技術進行有機的融合而形成技術,它的信息獲取、信息處理和信息運用能力強大,具有速度快、精確度高、可以量化處理等特點。將3S技術運用到水資源管理中,能夠實現對水資源的調查、評價以及對水環境的監測。包括流域水文模擬、水資源評價、生態環境變遷分析、生態耗水變遷分析、監測水體沼澤、監測水體富營養化等等。此外,3S技術還可以運用于濕地的研究,監測濕地的環境狀況。

2、生物技術。伴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生物技術在環境科學中逐漸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生物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現代生物技術,包括分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等等,與化學、計算機、環境工程等有機的結合起來,大大的豐富了各學科的內涵,推動了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目前,在環境監測領域,應用比較廣泛的有生物大分子標記物檢測技術和PCR技術,前者具有預警性和廣泛實用性的特點,可以闡述分析相關的生態問題,從而更好的揭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就為污染環境的生物修復提供理論依據。后者具有快速、準確、簡便等特點,具有其他方法無可比擬的優勢,能夠在環境監測中起著巨大的作用。

3、信息技術。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信息技術不斷的深入到各個領域,也逐漸的被運用到環境監測中。比如,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通過該技術能夠將監測的數據傳送到數據處理中心,監護人員則可以訪問數據中心,或者向基站發出命令。又如,PLC技術,它具有耐熱、防塵、抗震的性能,適用于條件惡劣的戶外和施工現場。還可以用于對雨水的遠程監控,有利于農作物的防洪和抗旱。此外,PLC技術還可以實現對河水水位、流速、水質的監測,以便更加全面的掌握河流的水文狀況。

4、物理化學科學。近年來,分析化學、高分子化學、物理科學的不斷發展,使得物理化學科學在環境監測中有了較為廣泛的運用,比如,利用動態膜壓法監測技術,可以實現對受污染水體以及其他未知的天然水系微表層進行研究,利用DOAS技術能夠監測大氣中多種氣體成分的濃度。

四、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趨勢

環境監測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監測技術也在進一步的發展,從目前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來看,主要表現以下幾個趨勢。

1、以監測有機污染物為主。調查研究顯示,目前我國有機污染物的危害已經達到相當嚴重的地步,況且,這些有機污染物都有毒有害。因此,對有機污染物進行監測已經成了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所以,今后在實際工作中,需要適時的、全面的、系統的開展對有機污染物的監測工作。

2、對有毒有害物質進行全面監控。這是從監控介質的角度來說的。不管是大氣、水,還是懸浮物、沉積物,在他們之中都存在著很多的有毒有害物質,這些有毒有害物質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會造成很大的損害,因此,有必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對這些有毒有害物質進行全面的監控。

3、監測分析精度將向痕量發展。在現實中,很多的有毒有害物質,盡管其濃度很低,但是他們會對人體造成巨大的傷害。因此,要想對這些物質進行更為細致、全面的監測,并采取措施有效的控制這類污染物質,有必要發展和使用痕量和超痕量分析技術,進一步提高監測的精確度,全面的掌握受污染的現狀,以便積極采取,預防和控制污染。

4、現場快速分析技術將得到廣泛的運用。在環境管理的實踐中,往往需要對一些污染事故的現場進行監測,包括污染物排放源和現場污染情況等,這就要求能夠及時的分析出某種污染物的濃度,并分析出是什么類別的污染物,因此,有必要發展和使用現場分析技術,以便能夠更加有效的對現場污染進行監測。

5、實驗室管理系統將得到廣泛運用。實踐證明,使用實驗室管理系統,能夠進一步提高實驗室的管理水平,提高實驗室采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自動化程度,盡量的減少人為因素的干預,以進一步保證數據的原始性和準確性。從而達到降低成本,規范數據分析的目的,促進數據分析工作的流程化。實驗室管理系統還能夠促進每個實驗人員更加熟練的掌握實驗室的基本情況,及時發現不符合規定的管理行為,并積極采取措施加以改進,從而規范實驗流程,提高數據的可靠性,降低實驗室運作的成本,提高數據檢測的工作效率。

第6篇: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 生物技術產業;生物技術;現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S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6363(2017)07-0006-01

1 生物技術產業

生物技術產業,英文名為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指的是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而產生的一系列產業。它包括傳統生物技術產業和現代生物技術產業,現代生物技術產業以傳統生物技術為基礎,同時又推動著傳統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兩者之間是緊密聯系的。

2 中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現狀

中國的生物技術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生物技術產業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可以說它是30多年來最高速發展的產業之一,為中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的生物技術產業的總體水平在發展中國家處于領先地位。隨著生物技術在工業、農業、食品、醫藥、能源和環境方面的廣泛運用,生物技術產業影響著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

每件事都是具有兩面性的,生物技術產業有明顯的發展也存在著問題。我們應該意識到這一點,抓住發展機遇,積極應對存在的問題,以加快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

2.1 中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生物技術產業已經取得明顯的進步與發展,主要表現在:

1)生產快速發展,涉足領域越來越廣泛。中國的生物技術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現在已經深入到工業、農業、食品、醫藥、能源和環境等人類生活和經濟的各個領域。據統計,中國的生物技術產業銷售產值呈現出逐步增長的趨勢。2014年中國生物產業基地增長快速,產值達到8819億元,同比增長21.41%,與高技術產業同期相比,增長高達9.62個百分點。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生物技術產業有著快速發展的態勢,特別是農業生物技術領域和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產業化的成果在逐步增長。

2)生物技術的研發有重大突破,知識產權狀況樂觀。為了加快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中國一直將生物技術作為國家的重大科技計劃。政府一方面增加研發投入,另一方面鼓勵各個部門和地方加大科技投入,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中國已經擁了一大批由政府和各部門資助的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而且已經獲得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新基因、新表達系統和生物工程藥物,并且進入創制階段。與信息產業相比,中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知識產權狀況要很樂觀。發達國家和大公司搶占的在生物技術方面的專利目前只是一小部分,所以中國要認識到這點,加大對生物工程與生物技術的研究。

3)中國具有豐富的資源數量。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農產品資源、醫藥資源和海洋資源尤為豐富,這些都能為生物技術的發展提供巨大的原料來源。

4)中國已經具備生物技術方面研發的人才基礎。目前從事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的技術人員達到2萬人。每年還有大量的學習生物技術方面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畢業,甚至有很多的優秀畢業生出國深造,中國在生物技術研發方面已經具有人才基礎,形成了具有競爭力的研發隊伍。

5)生物技術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生物技術產業是21世紀的重要產業之一,其前景廣闊,中國從事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的企業也越來越多,生物技術公司達200多家,生物技術園區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被建立,省級以上的生物產業園達到400多個。

2.2 中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中國生物技術產業在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投入不足,研發能力有限。生物技術產業屬于資金密集型產業,需要高投入作為發展的基礎。但目前中國對生物技術產業的投入比重遠遠沒有發達國家的高,所以投入低產出低。中國在生物技術產業及產業發展中所需要的重要儀器、設備與裝備方面主要依靠進口,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不具備自主研制和開發具有國際市場的生產技術產業的能力。

2)科研技術不成熟,缺乏相關信息。科研人員的科研工作沒有按有關產業的標準要求來做,比如開發保健品的人員沒有按照申請保健食品證書的流程要求來做。還有,科研人員持有的技術通常是實驗室的技術,沒有系統化規范化。沒有相關信息,沒有可行性的研究報告,就會給投資者帶來不確定因素,影響生物技術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3)市場不規范,制度不健全。中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中需要的市場,經常受到假冒偽劣和外國產品的沖擊。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得中國產品沒有外國產品的質量和資本上的優勢,這兩點是中國在生物產業方面需要重視的方面。

3 中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對策

1)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生物技術產業作為21世紀的重要產業之一,中國政府應該制定相關政策,采取相關措施重視生物技術的發展。一方面,政府要以市場為主導,加強對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宏觀指導與調控。另一方面,加大對生物技術的投入,注重投入產出比。在發達國家,生物技術產業不僅有企業的支持;同樣政府對其的投入與資金支持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小的。

2)逐步完善科研技術,建立新型的研究基地。鼓勵基礎研究機構與大型企業共同建立具有企業機制的生物技術研究機構,整理相關信息,完善可行性報告。

3)優化市場布局,形成產業集聚區。據發展成熟的生物技術產業的經驗表明,地理、信息、交通和政策較好的地區容易形成生物技術產業研究與開發的集聚區。中國可以根據生物技術產業現在的發展情況,選擇有一定生物技術產業基礎,而且技術力量雄厚和投資環境良好的北京、上海等地作為生物技術產業化孵化器,集中力量發展更多具有潛力的產業集聚區,以優化市場格局,擴大發展規模,打破有限制性的格局。

4 結論

21世紀是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時期,生物技術產業在人類生活生產工作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并得到廣泛的應用。中國應該大力發揮生物技術產業發展中的優勢,努力減輕并或避免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在機遇與挑戰下,發展生物產業,積極創新,逐漸縮短與發達國家間的差距,使中國生物技術產業水平日益領先并得到快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第7篇: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范文

最近今年,我國資源、環境危機進一步加劇,環境污染蔓延趨勢加劇,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和新污染物質的危害逐漸凸顯,我國的環境風險進一步加劇,在此背景下,加強環境監管和生態環境應急預警體系的建設正成為政府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1]。眾所周知,環境監測是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環境決策的技術基礎,因此,發展現代環境監測技術對我國環境保護和管理工作具有實際意義。本文結合我國環境監測現狀,重點探討了環境監測的內涵、應用和發展趨勢。

一、環境監測的內涵

眾所周知,環境監測是環境執法、環境質量現狀和變化趨勢評價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英文翻譯為“monitor”,原指監視、監控之意,但隨著我國環境污染的不斷加劇,廣義的環境監測包括對環境污染和環境質量等的監測。

1.環境監測的內涵

所謂環境監測,即通過對數據的研究和評估,探討環境污染源及其變化趨勢,描述環境受污染的程度,全面、準確、及時的反映環境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2.環境監測的作用

環境監測有助于環境污染的防治以及環境的改善,有助于協調環境和人類社會的關系,是環境執法的依據和重要手段,更是環境管理、規劃與決策的重要科學依據。

3.環境監測的對象

按照介質不同,環境監測對象可大致分為水質污染監測、生物污染監測、大氣污染監測、土壤及固體廢棄物監測等幾大類。

二、環境監測技術的應用現狀

我國環境監測技術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總體呈現以下特點:①環境監測由單一分析發展到多種技術手段監測;②環境監測由斷續性監測發展到全自動監測;③環境監測完成了方法、制度和體系的建設;④監測技術正朝著現代化,監測手段也朝著自動化和系統化的方向不斷發展,目前,生物技術、3S技術和信息技術正成為我國環境監測的主流技術[2,3]。

生物技術主要分為生物大分子標記物檢測技術和PCR技術。其中前者主要包括生物大分子標記物及其檢測技術有核酸分子損傷檢測技術、報告基因標記技術、DNA芯片技術和酶分子標記物檢測等。后者是在體外合成特異性DN段的方法,只要在試管內提供DNA體外復制所需的原料(DNA聚合酶、模板核酸、寡核苷酸引物、四種三磷酸脫氧核苷酸),其原理類似于生物體內DNA的復制。

3S技術主要應用于水資源調查評價和水環境監測。其中前者主要用于流域水文模擬、水資源評價和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后者以GIS為信息處理平臺,可實現對水域分布變化、水體沼澤和水體富營養化等進行監測。此外,3S技術還可以在濕地資源動態變化監測中的進行應用,運用多時相、多平臺的遙感動態變化監測技術及時獲取濕地動態信息,通過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空間分析功能和數據管理功能對遙感技術獲取的濕地信息進行實時更新,可獲得濕地的動態變化情況。

信息技術主要分為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和PLC技術。環境監測應用中無線傳感器網絡屬于層次型的異構網絡結構,最底層為部署在實際監測環境中的傳感器節點。向上層依次為傳輸網絡、基站,最終連接到Internet。傳感器節點由傳感器模塊、處理器模塊、無線通信模塊和能量供應模塊組成。而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是集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于一體的新一代工業控制裝置,在結構上對耐熱、防塵、防潮、抗震等都有精確考慮,在硬件上采用隔離、屏蔽、濾波、接地等抗干擾措施,非常適用于條件惡劣的戶外及工業現場。對雨水的遠程監測及控制對于農業生產及防洪抗旱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趨勢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環境監測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我國環境保護和管理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通過對我國環境監測發展歷程及其規律的考察,筆者認為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的未來發展總體呈現以下趨勢。

1.監測技術

監測技術向國際化、現代化、多元化方向發展,將更多的先進技術,如氣體采樣吸附技術、微波技術等應用到環境監測當中。

2.監測儀器

重點向高自動化、小型化、高精密化的研制方向發展。

3.監測方法

向分析項目系統化方向發展。

4.監測精度

向痕量分析甚至超痕量分析方向發展。許多有毒有害物質,其濃度雖然很低,但對人體的危害極大。因此,要想控制這類污染物質,必須先發展痕量和超痕量分析技術,掌握其污染現狀。

5.監測重點

①加強對三廢為代表的重度工業污染源的監測;②監測分析項目以有機污染物質的監控為主;③建立健全環境監測預警應急監測系統。

6.監測介質

從監控介質上,將對水、懸浮物、沉積物、大氣、生物界面整個體系的有毒有害的“三致”物質作全面監控。基于多種有毒污染物如多環芳烴類、多氯聯苯類、某些重金屬等在環境介質中能積累、遷移、轉化的事實,要保障環境安全,不能局限在只對水質加以監測、保護,還要考慮與水體相關的環境介質(水/懸浮物/沉積物/大氣/生物界面)的綜合作用。

四、結語

環境監測作為環境保護和管理工作的前提和重要基礎,其對政府的環境管理決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各級政府應當高度重視我國的環境監測工作,加大投入,以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和法制化為根本目標,大力發展現代監測技術,更新現代監測設備,并努力提高監測人員的基本素質,從而構建出獨具中國特色的環境監測管理技術體系。

參考文獻

[1]羅山茅. 環境監測技術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 北方環境. 2011,(09).

第8篇: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范文

1. 開拓學生的視野,為進一步學習現代生物學奠定基礎

現代生物技術內容的學習將涉及到許多現代生物科學的理論研究成果,特是與生物技術發展有關的理論基礎,這些原理的學習,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生物學知識,還可以讓學生了解現代生物技術的研究熱點、發展趨勢與應用前景,開拓學生視野,為進一步學習現代生物學奠定基礎。

2. 增強科技意識,激發熱愛生物科學的感情

生命科學本身就與醫學、農學、環境科學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它既是應用科學的基礎,也能從應用學科中獲取基礎研究的源頭活水,為理論研究提出重大的研究課題。生物科學要為人類造福轉化生產力,必然與技術相結合,才能在生產上發揮巨大作用。通過此內容的學習,學生將進一步認識到科學與技術的關系,了解研究生物科學的重大意義,激發探索生命奧秘和熱愛生物科學的情感。

3. 提高對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關系的認識

生物技術革命是20世紀末科技領域的重大事件,是蒸汽機和電能應用以來世界近代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也是世界新技術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生物技術已經成為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界,克服自身所面臨的人口膨脹、糧食短缺、環境污染、疾病危害、能源和資源匱乏、生態平衡破壞及生物物種消亡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可靠手段和工具。加強生物技術的發展,有利于解決糧食等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重大問題;有利于改善廣大群眾的健康狀況,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促進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傳統產業改造和產業升級;有利于帶動有效需求,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生物技術將是21世紀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必將帶動和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高中生物課程中的現代生物技術內容和特點

現代生物技術的內容包括基因工程、克隆技術、胚胎工程、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四部分。其中每一部分都有其具體內容標準,如基因工程部分的內容為簡述基因工程的誕生和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術、舉例說明基因工程的應用和簡述蛋白質工程;克隆技術部分包括簡述植物的組織培養和動物的細胞培養與體細胞克隆、舉例說出細胞融合與單克隆抗體;胚胎工程的內容有簡述動物胚胎發育的基本過程和胚胎工程的理論基礎、舉例說出胚胎工程的應用和胚胎干細胞的移植等;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部分安排的內容包括關注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問題、舉例說出生物武器對人類的威脅、討論生物技術中的倫理問題等。這些內容是以專題的形式呈現,各專題之間無內在聯系,但專題的排序按從微觀到宏觀安排。由于基因工程是現代技術的核心內容,所以《生物課程標準》首先介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其應用,先從基因水平介紹生物工程,然后再從細胞水平和組織水平介紹體細胞克隆技術和胚胎移植,講述細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原理、方法和應用前景,最后討論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

三、 高中生物課程中現代生物技術內容的教學建議

1.以專題和討論為主要教學形式

根據2003課標,現代生物技術的內容分別以專題的形式呈現,比如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誕生、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術、基因工程的應用及蛋白質工程就作為一個專題。這個專題在內容上不僅相連,而且循序漸進,符合學生從易到難的學習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采取專題的教學形式進行教學。當然,在專題講座過程中要注意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善于動腦,主動探索有關問題,注意提高他們的判斷性思維的能力。其次還可以以學生討論的教學形式進行教學,選好內容后,找出一個主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之前,教師布置課前要預習的課文和要查閱的資料,指出討論的大體框架和思路,并準備好在教學中需要的教具、資料卡片等;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適當的引導,使學生的討論不脫離主題,往解決問題的方向發展;討論結束后,進行討論總結,總結出專題的主要內容。

2.不斷更新教學內容

在新的世紀里,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飛速,各個領域的進展迅速,所以,在進行現代生物技術教育教學時,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補充新的研究成果和進展,并增設新的專題。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和組織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可以通過互聯網或者學術期刊進行查閱,如中國學術期刊網、萬方數據庫、報紙摘要、文獻期刊等,了解現代生物技術的研究現狀和最新成果。還可以讓學生練習撰寫專題綜述報告,就某個專題,對其產生、發展、應用和研究現狀等進行概括論述,并織開展口頭交流、辯論等活動。

3.充分利用課程資源

3.1 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多種多樣,現代生物技術的教育可以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市場上有一些教學光碟和多媒體軟件,我們可以有選擇的直接采用或稍加修改后再用。也可以錄制電視短片,把現代生物技術的操作過程錄制下來,播放給學生看,而且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利用計算機,自己動手制作一些動畫,把專題內容形象的展現出來,以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

3.2 選擇利用網絡資源

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的有機整合,為生物教學在時間、空間、內容和形式上的拓展與開放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豐富的網絡資源提供了大量的生物教學資源。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的,在互聯網上搜索、整理、綜合有關課題的知識和素材,精心設計、制作教學課件,如下載一些教學視頻資料,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或制作專題網站供學生使用;另一方面教師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參考信息,如網址、搜索引擎、相關關鍵詞等,讓學生自己去互聯網搜索素材。例如,在基因工程專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相關網站、主頁或網址,讓學生去互聯網上搜索有關轉基因生物、基因藥物和人類組基因計劃等方面的素材,以更好的理解專題的內容,并豐富學生的知識。

第9篇: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淺談;科技創新;發展趨勢

80年代以來,我國對高新技術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采取多種促進科技進步措施。如國家科委負責實施生物技術、信息、自動化、能源和新材料等五個高技術研究的“863”計劃,支持農業發展,促進農業高科技的應用和開發。同時我國農業在實現商品化、現代化的進程中,正轉向高產、優質、高效并重發展。但從研究領域看,大多數研究局限于城市的傳統工業,缺少對傳統農業改造的研究和探索。這嚴重阻滯我國農業技術的進步和現代化進程。因此,我國對農業的科技創新還不夠快。但我國增加了對其的研究與發展投入,逐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以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1農業科技創新

我國的農業科技創新越來越受到重視。農業科技創新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各方面的問題都很重要。一要突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穩定支持農業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二要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方向。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作為主要目標,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構建農業安全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

1.1農業科研發展現狀

我國農業科學研究是在20世紀50年代形成的多系統型體制,簡稱“四個方面軍”,即國家、地方(省和地市)、高等農業院校和中國科學院有關科研單位等組成。他們各有各的分工和范圍。截止2003年底,全國從此業人員9.57萬人,科研5.7萬人,生產經營2.57萬人,省屬機構47186人,地市屬37502人。目前,全國高等農業院校60余所。我國的農業科研機構越來越多,技術越來越好,涉面越來越廣,促進了農業科技創新發展。

1.2國家獎勵農業科技成果的整體情況

50多年來,在不同歷史時期,各級農業科研單位認真貫徹“理論結合實際,為生產建設服務”,和“科技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技,努力攀登科學高峰”的方針,不斷努力,為我國“三農”和農業科技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查閱《國家獎勵農業科技成果匯編》得知,從1964-2005年期間,全國各級農業科研單位、農業和綜合性高等院校、技術推廣單位和部分企業等,共取得國家獎勵重大農業科技成果1631項。其中種植業占的最多,1207項,74%。在農業科技成果獲國家發明獎中,動植物新品種類成果占49.2%,應用技術類32.3%,新產品類18.3%,在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動植物新品種類占27.5%,應用技術類45.6%,新產品類11.4%,軟科學和應用基礎類15.5%。結合獲獎范圍可看出,我國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多,發展方向廣,但不足的是大獎項較少,國家獎勵的農業科技成果總體數量呈下降趨勢,獲獎等級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存在后勁不足,創新機制和體制不順等問題,科技創新還不能全面支持農業生產發展需要。

1.3農業科研成果與轉化

科學技術是潛在生產力。當今世界競爭激烈,根本上就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只有把它應用于生產實際才能成為現實生產力,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我國就此專門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我國的科技工作者也作出相當貢獻,但由于種種原因,它是一個較薄弱的環節,其轉化率僅35%左右,而發達國家70%-80%,遠遠高于我國。分析我國的科研成果轉化存在問題,主要是科研成果自身的障礙因素,及農民對成果吸收轉化的障礙因素等。

1.3.1農業科研成果自身的障礙因素

主要表現在農業科技成果的無效供給;農業科技成果研究周期長,利用周期短,導致適用技術供給相對缺乏;農業科技成果低償或無常償轉化,影響科技人員進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農業科技生活轉化的周期長,影響成果推廣的速度。

1.3.2農業方面的障礙因素

我國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土地細碎化,不利于農業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高素質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實現角色轉換,留守人員多年紀偏大,婦女居多,文化素質較低,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差;現行的農產品價格體系,致使農業比較效益變差,農業科技投入缺乏外部刺激和內在動力。所以我國的科技創新發展緩慢,還有很多的路要走。

2發展趨勢

農業科技創新走向大眾化、專業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已成為顯而易見的發展趨勢。將產生巨大生產力,促進農業快速發展。主要表現在:

2.1信息化趨勢

農業創新發展已與信息化密不可分。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從60年代開始,80年展,90年代,已成為時展趨勢,與此相關的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對傳統農業的現代化改造產生深刻影響,氣象和病蟲害測報預警、精細灌溉、精準施肥等將以全新面貌出現。

2.2智能化趨勢

在農業中運用智能技術,對復雜的過程進行量化和集成,綜合和分析,達到科學認識和決策管理,基礎是系統的模擬模型。如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就開始土壤–植物–大氣系統的水循環(SPAC)等模型研究;隨計算機技術發展,農業專家系統(AES)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得到長足發展;1996年,國家863計劃設置了“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工程”項目;在農業應用方面,中國農業大學已建立了虛擬土壤–植物系統實驗室,在虛擬玉米方面得到很好應用。這些與國際接軌的成果,標志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上升到一個新臺階。

2.3生物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趨勢

動植物育種,微生物發酵、基因工程等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必形成一個以生物技術為主導的新技術革命浪潮,將使農業進入一個高生產率、高效率和高速度發展的新階段。

2.4集成化趨勢

隨技術進步,農業技術分散性會減弱,慢慢走向規范化、集成化。

2.5可持續發展趨勢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中文字幕无码白丝袜| jjzz日本护士| 国产一区二三区| 无码啪啪人妻| 国产白袜脚足j棉袜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做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手机专区| 欧美内射rape视频| 国产叼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熟女av一区二区三区四季|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高清| 黄色av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天天干天天日| 久久久久久久97|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 国产伦孑沙发午休精品| 成片免费观看视频大全 | 夜夜添无码试看一区二区三区 | 谁有在线观看av中文| 毛片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蜜桃视频色版在线观看| 久久久调教亚洲| 欧美奶涨边摸边做爰视频|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小说| 夜夜操狠狠操| 欧美交换国产一区内射| 久久精品国产乱子伦| 久久精品国产屋| 欧美大浪妇猛交饥渴大叫| 亚洲视频第一页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一级av一区二区| 老熟女五十路乱子交尾中出一区| 日韩丰满少妇无码内射|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青青草综合影院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