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觀經濟因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 Fine manage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airborne equipment maintenance.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goals of fine management on airborne equipment maintenance, then summarize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ine management,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strategy of airborne equipment maintenance of fine management which includes manpower, machinery, method, milieu and financial etc.
關鍵詞:機載設備維修;精細化管理;影響因素
Key words: airborne equipment maintenance;fine management;influencing factors
中圖分類號:V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9-0227-03
0 引言
精細化管理作為現代管理的有效工具,來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精益生產管理理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該管理工具日趨成熟。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的粗放式管理已無法適應新的需求,精細化管理越來越受到重視。機載設備結構復雜、種類繁多、價值昂貴,維修技術專業化強,精細化管理在設備維修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機載設備維修精細化管理的主要目標
機載設備的正常運行是飛機和機組人員安全飛行的基本保障,設備的檢測和維護保養直接關系著設備的正常運轉。設備維修的精細化管理就是通過細化、量化、程序化和標準化的方法,對維修的任務、資源、流程、制度、方式、方法持續改進,提升維修質量,節省維修時間,降低維修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
1.1 細化維修任務
細化機載設備的維修任務是開展精細化管理工作的前提條件,是實現核心目標的首要步驟。繁重的飛行任務和日常訓練造成機載設備不同程度的磨損和損壞,這是維修任務的主要來源之一;另外,為延長機載設備的使用壽命,對其維護保養也是重要任務之一。通過橫向細化、縱向細化和交叉細化方法,細致分解維修任務,重組維修模塊,協調維修工作,這些決定了后續步驟的成敗。
1.2 量化維修資源
機載設備維修資源主要包括維修設施設備、維修人員、維修經費、設備零配件等。通過信息化管理手段量化維修資源,全面掌握維修設備的可用性,統籌安排維修人員時間和工作任務,保障維修經費的合理使用,確保維修零配件的數量和質量,以便統籌各類資源,提高維修資源利用率,順利完成機載設備的維修任務。
1.3 程序化維修流程
程序化維修流程就是保證精細化管理的邏輯性。其本質就是將細化為業務單元的維修任務,以某種邏輯順序串、并聯起來,改進流程缺陷,增強工序流暢性,減少人財物浪費,提高維修工作效率。
1.4 俗薊維修方法
標準化維修方式、方法是精細化管理的直接表現。將維修活動按照標準規格、標準質量、標準數量、標準進度、標準流程、標準方式方法等實施,確保每一項維修流程都符合標準化要求,保證維修任務的精準完成。
2 機載設備維修精細化管理的影響因素分析
機載設備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決定了維修工作的系統性,我們要系統分析影響機載設備維修質量的諸多因素,以提高維修效率和效果。
通過總結實踐經驗和查閱相關文獻,結合機載設備的維修特點,應用5M因素法(人manpower、機machinery、料material、法method、環milieu)對機載設備的影響因素進行梳理歸納。其中,“機”在本研究中是指維修所用到的設施設備,包括各種監測儀器、檢修工具等,除此之外,五因素中的“料”,因其與維修的設施設備配合使用,因此將該因素歸入“機”中。除此之外,考慮到財務因素對其他因素重要的支撐作用,本研究將其納入其中。歸納以上分析,影響機載設備維修的精細化管理因素主要有:人員、設施設備和零配件、方法、財務和環境。我們應用魚刺圖的管理工具,將以上五大因素用圖1表示。
在人員因素中,維修操作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技能是精細化管理的基本條件;定期、不定期對一線維修人員進行培訓,可以提升其技能和思想認識。另外,維修部門的績效考核政策對激發和維持該人員的積極性意義重大。
在設施設備和零配件方面,主要有兩大因素,分別是軟件和硬件。硬件主要包括維修工具、維修主料、維修輔料、檢測檢驗試劑、溶劑、儀器等。軟件主要包括對設施設備以及零配件精細化管理的信息系統和協同管理系統。
在方法因素中,如何預測維修任務,如何對任務進行分解,如何將任務單元高效重組是本因素的重要內容。另外,精細化管理的制度規范也屬于該因素重點考慮內容。
環境因素間接影響機載設備維修的精細化管理水平。機載設備種類多樣,按照不同的功能對維修空間進行劃分,有助于分工和協作;維修車間和現場的溫度、濕度、空氣質量控制也直接影響維修進度和質量;另外,維修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關系到人身和財產安全,稍有不慎,會讓精細化管理工作功虧一簣。
財務因素直接關系機載設備維修精細化管理的效益。有兩大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資產清單,即為關鍵設備、核心設備和高價值設備建立詳細的資產清單;為間接投入設備、次要設備和低價值設備建立次一級資產清單。層次清晰的資產清單能夠保證維修工作的精細化和科學化。另外,維修預算工作也直接關系維修的成本與效益。
3 機載設備維修精細化管理的提升策略
要將機載設備維修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需要緊緊抓住精細化管理的核心目標,綜合應用細化、量化、程序化和標準化的方法,圍繞人、機、法、環、財五大因素,統籌安排,聯合治理。
3.1 維修人員的精細化管理
3.1.1 細化對維修人員的知識、能力和崗位要求
設備維修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人的主觀能動性對維修質量至關重要。因此,必須對維修人員的知識、能力做出要求。根據親身實踐和訪談,認為機載設備維修人員必須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電子技術知識;具備熟練動手操作能力、科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具有吃苦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在機載設備維修的不同崗位上,還需要有專業技能和愛崗敬業精神。
3.1.2 強化人員培訓
培訓的目的是提高維修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敬業精神。從培訓主體來說,企業可以自己組織專業培訓,也可以由設備生產廠家進行培訓,還可以到大專院校進行培訓。從培訓時間來說,可以采取定期和非定期相結合。要注重培訓過程管理和培訓后的考核與反饋。
3.1.3 量化效考評
首先,要根據統一規范,具體量化的原則制定考評政策;其次,根據維修需求任務或崗位職責要求,細分員工隊伍,采取不同的考核措施。再次,確定并量化維修任務總目標、分目標和個人目標,進行目標激勵。最后,應用考評結果及時獎懲,規范員工行為,改進精細化管理工作。
3.2 維修設備的精細化管理
首先,對現有的檢測檢驗設備進行細化分類管理,建立資產檔案,規范使用;其次,引進先進的設施設備,以提高維修效率,降低維修成本;再次,開發并應用維修信息管理系統,對檢修的設施設備和零配件實行動態管理和即時監控。
3.3 維修方法的精細化管理
3.3.1 運行流程精細化
歸納、總結機載設備故障類別;分解、提煉故障維修方式方法;細化、量化、標準化維修質量準則、操作步驟和工作程序,明確維修責任,形成精細化維修作業流程。首先,要精細化管理待修設備的交接手續,主要包括故障設備、技術資料、安裝說明書、固定資產卡片、附屬設備及其工具等。其次,精細化管理修維修作業,包括規范維修流程和步驟、填寫維修檢測表單、按時按要求維修故障機器、明確各參與人職責等。最后,詳細進行維修后交接手續,包括設備交接、配套物資交接、資料交接和檔案交接等。
3.3.2 規范制度精細化
首先,細化機載設備維修需求任務。根據設備保養計劃,依據設備故障發生概率和實際發生數,明確各崗位、各人員的維修任務。其次,確定維修業務標準,細化到每項作業、每個動作、每個進度,建立科學的維修執行和評價標準。再次,分解維修過程,每個過程規范工作流程、技術要求、業務標準和注意事項,條件允許,可以編撰維修操作手冊。最后明確維修責任,并做好協調和統籌工作。
3.4 維修環境的精細化管理
首先,根據機載設備維修工藝流程(見圖2所示)對維修車間進行功能分區,大體共分為4個區,分別為檢測區、拆卸清潔區、維修區和調試保養區。每個區域既相互獨立,體現專業分工,又協同協作,提高整體效率。其次,改善維修的現場環境,主要包括作業環境符合維修質量要求;維修一線場所溫度、濕度適宜,粉塵、灰塵得到有效控制,確保檢測精度;作業場所路面平整、清潔,排水通暢,進風排風通暢;維修檢修車間門窗嚴密,鎖具牢固,防火設備器具有效。最后,注重維修作業的安全管理,成立安全管理小組,加強安全教育,規范操作流程。添置安全設備,檢查安全裝置,保障人、財、物的安全。
3.5 維修財務的精細化管理
首先,按照機載設備維修費用的具體用途,將維修費用劃分為養護費、維修費、零配件費和機動費用等四類。養護費主要包括機載設備的日常檢修檢測、除塵、保潔、等保養工作所花的人工費、材料費和設備使用費;維修費是指設備損壞后的修繕、修理費用,包括人工費、材料費和機械使用費等;零配件費是指用于購買機載設備易損備品備件的費用;機動費主要包括突發事故產生的額外費用、維修研發費以及不可預測的費用。其次,依據公司維修任務的時間序列數據,結合本年度維修實際,預測不同類別維修費用的預算額度。再次,針對維修費用的不同類別,制定不同的支付方式。對于養護費用,根據設備類別和數量,測算月度費用總額,完成任務后,簽字確認領取。對于維修費用,應將受損設備情況報批,凈批準后才能維修,要設定各類設備的維修人工費、統計所領零配件費,相關人員按照維修項目匯總簽字后進行支付。對于零配件費,要核算最低庫存量,做好入庫、出庫管理手續,要加強物品排放管理,減少庫損,并定期上報購置票據,經審批后支付。機動費用按照實際情況,經審批后支付。最后,明確維修費用支付標準,為保障機載設備的正常運行,保證維修質量,必須明確設備維修費用支付的最低標準,如機載通風設備可用率≥98%等。
機載設備維修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人員管理、資金投入、作業流程、設施設備、備品備件管理和信息系統管理等,我們必須在工作中統籌考慮,綜合評判,突出重點,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彥明,張銳麗,滕曰.航空維修保障推行精細化管理探討[J].價值工程,2017(5):230-232.
【關鍵詞】股靜脈置管;并發癥;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1-0177-01
股靜脈置管在臨床中的應用日益廣泛。該方法具有保護血管、減輕痛苦,便于危重病人搶救和用藥及作為腎衰竭病人臨時血液透析通路。通過采用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即保證了置管的安全性,減少感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也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和費用。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40例股靜脈置管的病人進行觀察和分析。血液透析38人,靜脈穿刺困難2人。男31例,女9例;年齡20歲~70歲,平均50歲。1例患者發生感染,1例靜脈炎,1例管道脫落和阻塞。
2原因分析
(1) 輸液 滲漏 ;(2)脫管 :患者穿脫衣服時拉扯、翻身、更換敷料時不小心;患者神志不清,躁動等導致; (3) 靜脈炎:患者機體抵抗力差,低蛋白血癥,未嚴格無菌操作;(4)回血堵塞導管 ;封管方法不正確;導管尖部接觸血管壁或導管扭曲引起。
3護理對策
3.1溝通:護士應及時向病人及家屬解釋置管的目的、注意事項,使其對置管過程及置管后可能出現的情況有正確的認識,有目的,針對性的采取預防措施。
3.2 病情觀察 :嚴密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觀察穿刺處有無滲血,觀察雙下肢是否對稱,穿刺肢體有無腫脹,有無血栓形成;觀察留置針的長度,及固定情況;觀察傷口周圍有無紅、腫、觸痛;輸液過程中如果液體滴速明顯減慢,應檢查導管有無打折或移動、脫出或凝血。
3.3 防止感染 :(1)置管期間,保持病室清潔,每日進行紫外線照射,操作時嚴格按無菌技術操作。穿刺部位皮膚必須保持清潔、干燥、如發生滲血或滲液、潮濕、污染及時換藥并加壓。(2)隔天消毒和更換敷料、貼膜1次,1遍酒精,三遍碘伏,消毒范圍以穿刺點為中心,直徑大于5厘米。避免用酒精接觸管道,防止管道硬化變脆,斷裂。(3)脫出的導管切不可回送,以免感染。
3.4 防止導管堵塞
3.4.1每次輸液前需先回抽,見有回血,注入生理鹽水20ML后方能輸液。輸液結束后,先注入生理鹽水20ML,再用3ml封管液(肝素稀釋液50~100u/ml)將針頭斜面進入肝素帽均勻推注,此方法優于常用的正壓封管.
3.4.2輸注生物制品、脂肪乳劑等分子量大、黏度高的制劑后,用生理鹽水沖洗導管,減少高能營養物質在血管內的殘留,降低感染率[3]。
3.4.3血液透析后用30 mL注射器分別注入動脈、靜脈端生理鹽水各15 mL,以沖凈管內血液,再以12 500 U肝素鹽水1.5 mL分別注入動脈、靜脈端,高凝者加大肝素量,以確保管路通暢,最后用已消毒的肝素帽封閉管口,并將導管用無菌敷料包扎。股靜脈置管易發生堵塞和感染,此導管除血液透析外,不做其他用途,如輸液、抽血等.
3.4.4防止空氣栓塞 ;護士應及時 換液體或使用輸液泵。定要牢,防止液體走空導致導管中進入空氣。封管后立即將連接管夾緊夾好,以免發生空氣栓塞。
3.5防止導管脫落:
3.5.1每次換藥后都應妥善固定導管,及各連接處必須銜接牢固。固定方法主要有縫合固定、固定鎖最常用。加強巡視,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對煩躁不安或意識障礙患者予以適當約束肢體,防止自行拔出導管。做好標記,經常檢查導管深度,給置管患者做其他操作時應特別注意,避免導管脫落。
3.5.2妥善固定 導管的固定要順應插管的方向,防折疊、變形,影響導管的功能,同時也要照顧到病人的活動需要,以病人輕度活動后不引起疼痛,并能保持導管良好位置為妥。
3.6 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 每次透析前后與病區護士做好交接班,病區護士做好三班床頭交接班,異常情況,及時報告及時處理。
3.7拔管要點:拔管后注意局部消毒處理,并壓迫10~15min,對凝血機制低下的患者,穿刺處應用砂袋加壓,以防局部形成血腫。拔管時先將輸液器關閉,防止拔管過程中藥液滲漏皮下,將導管拔至血管上“針眼”再按壓局部,以免粘附于導管上的血凝塊剝脫在血管內,這也是防止血栓形成的措施之一。同時應注意壓迫的是血管上的“針眼”而不是皮膚上的“針眼”,以防皮下形成瘀血,并注意觀察局部有無滲血。
3.8 健康教育 囑病人留置導管期間不宜過多活動,下肢彎曲不超過90度,不宜做下蹲、屈髖等動作,不宜使用蹲廁,保持大便通暢,以防導管扭曲、脫落、堵塞、局部滲血及出血,如有異常及時處理。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保持局部干燥、清潔,勤換內衣、內褲,保持會清潔,每次大便后清洗肛周;如需淋浴將導管及皮膚出口處用敷貼密封,以防淋浴后感染,如出現紅、腫、熱、痛等現象,及時處理。
4討論
股靜脈留置導管時間的長短及有無并發癥的發生與護理質量密切相關 ,置管前健康教育和嚴格的無菌操作及置管后的精心護理是提高導管使用率和預防并發癥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衛愛欣 柴竹果 靜脈留置針后出現并發癥的原因分析與預防《實用醫技雜志》 2007年34期
關鍵詞:ICU;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危險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CU 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VC-RI)incidence,clinical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of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to provide the basis.Methods For central venous ICU of our hospital from catheterization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360 cases of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Th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 and the total infection rate was 22.63%;different puncture site infection rates vary;indwelling catheter time more long,the infection rate is high;double lumen catheter indwelling infection rate is higher than the single lumen catheter indwelling.Conclusion ICU patients with CVC-RI is the result of joint action of various factors should be strictly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each stage management,shorten the time of catheter,strengthen medical staff hand hygiene management and disinfection of puncture site,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of low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
Key words:ICU;Central venous;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Risk factors
目前,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對ICU內的危重癥患者進行治療時,中心靜脈置管已經成為治療的主要方式,是對患者進行血流動力學監測、輸液、靜脈營養支持和維持急救通道的主要途徑,也是導致患者出現感染的重要因素[1]。導管的相關性感染(以下簡稱CRI)是ICU治療過程中使用中心靜脈導管(以下簡稱CVC)插管之后一種比較常見的并發癥。通常情況下,導管類型、插管的部位、留置的時間等都是導致ICU患者在醫院內出現CRI的重要原因。單榮芳等人的研究發現,ICU內存在各種感染的高危因素,其院內感染的發生率比普通病房高2~4倍。而且因為它的病原菌大部分屬于難治性的耐藥菌,所以不僅增會加患者醫藥費用,延長住院時間,還會增加病死率,加重患者的醫療負擔。本研究選取2012年6月~2014年9月間在ICU住院的380例中心靜脈置管病例進行研究,探討ICU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危險因素和干預策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ICU住院并行中心靜脈置管術380例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68例,女112例,年齡11~81歲,平均年齡為(56.5±7.6)歲。插管的部位,67例為股靜脈插管,92例為頸內靜脈插管,221例為鎖骨下靜脈插管。導管留置的時間,67例在1w以內,137例在1~2w內,108例在2~3w,68例超過3w。留置導管的類型,262例為單腔留置導管,118例為雙腔留置導管。
1.2方法
1.2.1插管方法 ①根據患者的病情穩定狀況,在鎖骨下、頸內和股靜脈等部位進行深靜脈插管,置管處均使用縫合方法固定。②局部以無菌透明敷料覆蓋。③采用廣東百合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ABLE(艾貝爾)單腔、雙腔中心靜脈導管。
1.2.2護理干預方法 ①中心靜脈導管在使用的前后均需要對正壓接頭的接口處進行嚴格消毒,并以無菌生理鹽水5~10mL對中心靜脈導管進行沖洗。②敷料更換2次/w,并且保持敷料干凈、整潔,無滲血和滲液現象。③正壓接頭每7 d更換1次,并進行嚴格消毒,局部使用0.5%碘伏進行擦拭消毒。④中心靜脈導管敷料應用3M公司透明敷貼,以便清楚觀察到局部皮膚變化。
1.2.3感染處理 如果懷疑患者發熱是由于導管所致,則應馬上采集患者血樣進行培養,并對其中的白細胞進行檢測和分類。導管拔出之后,使用無菌剪刀在中心靜脈導管的末端減掉3cm左右,將減掉的部分置入無菌試管內進行常規細菌培養,若培養細菌呈陽性則需進行藥敏試驗,若在72h之內沒有出現細菌生長則為陰性[2]。
1.3感染分類指標 ①若患者出現原發性疾病無法說明的寒戰、發熱、白細胞增高、血培養及導管尖端細菌培養陽性等癥狀,則為全身感染。②若患者導管穿刺部位出現局部紅腫、硬塊、炎性分泌物、導管尖端細菌培養陽性、血培養陰性等癥狀,則為局部感染。③若患者插管的皮下途徑出現紅腫、壓痛,則為靜脈通道感染[3]。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
2結果
2.1導管的相關性感染 380例置管術后中有86例發生了CRI,包括男48例,女38例。總感染率為22.63%。
2.2插管部位與感染情況 67例股靜脈插管中有23例出現感染,感染率為34.33%;92例頸內靜脈插管中有20例發生感染,感染率為21.74%;221例鎖骨下靜脈插管中有41例發生感染,感染率為18.55%。其中股靜脈置管感染率最高,鎖骨下靜脈穿刺的感染率最低。組間感染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導管留置時間與感染情況 導管留置的時間越長,感染發生率越高,置管4w的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留置導管類型與感染情況 單腔導管留置感染率低,而雙腔導管留置感染率相對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5導管留置后感染細菌的情況 導管留置后86例的感染中,有42例為革蘭陽性菌感染,感染率為48.84%,有30例為革蘭陰性菌感染,感染率為34.88%,有14例為真菌感染,感染率為16.28%,各細菌的感染率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目前,隨著我國重癥治療室,即ICU中的中心靜脈導管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所以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發生率也在逐年升高,成為了影響ICU患者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成了重點關注問題[4]。在該組的研究中發現,插管部位、導管留置時間、留置導管類型等都是導致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危險因素。為了降低感染率,就需要嚴格中心靜脈置管護理干預,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縮短置管時間,加強醫護人員手衛生的管理和穿刺部位消毒[5]。置管后應當盡量使用無菌透明、透氣性好的敷料覆蓋穿刺點,對于高熱、出汗、穿刺點出血、滲出的患者應當使用無菌紗布覆蓋。應當定期更換置管穿刺點覆蓋的敷料。更換間隔時間為:無菌紗布為1次/2d,無菌透明敷料為1~2次/w,如果紗布或敷料出現潮濕、松動、可見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醫務人員接觸置管穿刺點或更換敷料時,應當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要保持導管連接端口的清潔,注射藥物前,應當用75%酒精或0.5%碘伏進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藥物。如有血跡等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6]。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時,應當注意保護導管,不要把導管淋濕或浸入水中。在輸血、輸入血制品、脂肪乳劑后的24h內或者停止輸液后,應當及時更換輸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靜脈置管后,應當用生理鹽水或肝素鹽水進行常規沖管,預防導管內血栓形成[7]。緊急狀態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證有效的無菌原則,應當在48h內盡快拔除導管,更換穿刺部位后重新進行置管,并作相應處理。懷疑患者發生導管相關感染,或者患者出現靜脈炎、導管故障時,應當及時拔除導管。必要時應當進行導管尖端的微生物培養。醫務人員應當每天對保留導管的必要性進行評估,不需要時應當盡早拔除導管。導管不宜常規更換,特別是不應當為預防感染而定期更換中心靜脈導管和動脈導管。
該研究顯示股靜脈、頸靜脈和鎖骨下靜脈插管的的感染率分別為34.33%、21.74%和18.55%,其中股靜脈置管最高,鎖骨下靜脈最低。導管留置的時間越長,感染發生率越高,而徐方林、鄒F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心靜脈置管時間超過30d是造成相關性感染的主要為危險因素,與該研究相似。陳杏春、梁亮、林偉等人的研究發現,導管相關性感染中病原菌所占比例最高的為革蘭陽性菌,其次為革蘭陰性菌等。而本文研究發現:導管留置后86例的感染中,有42例為革蘭陽性菌感染,感染率為48.84%,有30例為革蘭陰性菌感染,感染率為34.88%,有14例為真菌感染,感染率為16.28%;與陳杏春等人的研究保持一致。
綜上所述,嚴格中心靜脈置管護理干預,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縮短置管時間,加強醫護人員手衛生的管理和穿刺部位消毒,對降低中心靜脈置管相關性感染的發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歡.ICU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的預防與護理進展[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36):30-31.
[2]王法欣.NICU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8):1788-1789,1794.
[3]GaoJJ,Wei JM,Gao Y H,et al.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fection-induced Henoch-Schonlein purpura in a patient on hemodialysis[J].Ren Fail,2014,36(7):1145-1147.
[4]王小舟.ICU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的預防及護理干預策略[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1):123.
[5]何鳴,鄭堅.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相關因素調查分析[J].浙江醫學,2015,10(9):269-270.
關鍵詞: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醫源性膽管損傷;危險因素;應對方法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目前臨床首選膽囊結石及膽囊良性疾病治療方法[1]。本文將于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間,選取前來我院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442例患者給予臨床研究,從而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醫源性膽管損傷的危險因素及相關對策,為提高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安全性及患者預后提供可靠依據,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442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中男性766例、女性676例,年齡19至87歲,平均年齡(49.29±2.45)歲,疾病類型:膽囊結石1229例、膽囊息肉213例;慢性膽囊炎978例、慢性萎縮性膽囊炎156例、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308例;Mirizzi綜合征I型18例、Mirizzi綜合征II型3例、膽囊三角胼胝樣粘連12例、極短型膽囊管23例、副右肝管8例、迷走膽管2例、膽囊管匯入右肝管6例;中轉開腹23例,包括Mirizzi綜合征I型8例、Mirizzi綜合征II型3例、膽囊三角胼胝樣粘連12例;本組無醫源性膽管損傷病例。
1.2 手術方法 據粘連情況及膽囊三角解剖難易程度酌情采用2孔、3孔或4孔法行腹腔鏡順行、逆行或順逆結合膽囊切除,清晰解剖膽囊三角,炎癥粘連嚴重時用刮吸法解剖膽囊三角,膽囊動脈予鈦夾夾閉,極短型膽囊管、急性炎癥嚴重及膽囊管粗大者用Ham-o-lok夾夾閉膽囊管殘端,其余用雙鈦夾夾閉膽囊管殘端;迷走膽管予鈦夾夾閉后切斷;遇到Mirizzi綜合征II型、膽囊三角胼胝樣粘連,膽囊三角解剖不清晰時,在損傷膽總管之前中轉開腹手術。
2 結果
1442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無發生醫源性膽管損傷者,容易發生醫源性膽管損傷危險因素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1442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發生醫源性膽管損傷患者相關資料分析[例(%)]
3 討論
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將對患者造成較大手術創傷,術后恢復慢,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不利于患者積極接受治療,預后效果并不理想[2]。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屬于微創手術方式,其對患者造成創傷顯著減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開腹手術明顯下降,利于患者盡快恢復健康,是目前治療膽囊疾病的常用方法[3]。研究表明,膽管損傷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最嚴重及最難處理的并發癥之一,其發生基礎主要由于腹腔鏡本身的二維效應及缺乏觸覺等。雖然大量研究顯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開腹手術,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發生醫源性膽管損傷幾率高達0.65%-0.70%,而開腹膽囊切除術發生醫源性膽管損傷幾率僅為0.2%-0.22%[4, 5]。隨著近年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臨床大力推廣以及臨床醫學水平不斷發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數量顯著上升,術中醫源性膽管損傷發生率也隨之增加,有人說醫源性膽管損傷是普外科醫師的墳墓,所以必需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高度重視,預防為主,本組無醫源性膽管損傷患者。
膽道解剖病理性變化是導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醫源性膽管損傷的主要原因,醫生術中操作失誤也是導致膽管損傷的因素之一,其他危險因素還包括膽囊動脈出血、膽道解剖變異等[6]。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醫源性膽管損傷的危險因素有Mirizzi綜合征I型、Mirizzi綜合征II型、膽囊三角胼胝樣粘連、極短型膽囊管、副右肝管、迷走膽管、膽囊管匯入右肝管等;預防措施:①腹腔鏡進入腹腔后應仔細觀察,分離膽囊周圍粘連,對患者腹腔內膽囊壺腹部形態、邊緣及其與肝十二指腸韌帶關系進行仔細觀察;②由膽囊壺腹部左側緣近膽囊側作為解剖起始點;③離斷膽囊管前應盡量看到“三管”,辨認出副右肝管、膽囊管匯入右肝管等解剖變異情況,避免醫源性膽管損傷; ④膽囊管處于自然狀態后再對其施夾;⑤術中術后保證手術視野干凈,必要時可給予徹底沖洗,仔細觀察膽總管連續性、是否發生膽汁滲漏等;⑥Mirizzi綜合征I型可緩慢解剖膽囊三角,腹腔鏡下能夠游離膽囊管則繼續手術,否則予中轉開腹手術;⑦Mirizzi綜合征II型因肝總管有缺損,腹腔鏡下難以修補,需中轉開腹手術;⑧膽囊三角胼胝樣粘連,解剖非常困難,結構不清,強行解剖極易損傷膽管及出血,感覺困難重重時就該中轉開腹手術,避免醫源性膽管損傷,本組中轉開腹23例,中轉開腹率1.6%,中轉開腹不是腹腔鏡手術的失敗,而是避免醫源性膽管損傷的有效方法,一旦發生醫源性膽管損傷將帶來難以平伏的醫療糾紛;⑨極短型膽囊管僅能上1枚夾子,上一個鈦夾不穩當,上兩個鈦夾就會損傷膽總管,此時上一個Ham-o-lok夾即穩妥又不會損傷膽總管;⑩迷走膽管需鈦夾夾閉,否則術后易發生膽瘺、膽汁性腹膜炎。
綜上所述,臨床醫生應準確掌握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適應癥、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在手術治療過程中提高警惕采取多種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降低醫源性膽管損傷發生率,保障患者手術治療效果及預后,利于維持良好的醫患關系,保障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值得今后實際工作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林如祥. 中醫藥治療膽囊切除術后遺癥體會[J]. 國醫論壇. 2011, 26(5): 20.
[2] 朱艷玲,臧曉鷺,姚艷霞. 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的中醫護理探討[J]. 黑龍江醫學. 2013(7).
[3] 劉金鋼.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醫源性膽管損傷的預防[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1, 31(7): 571-573.
[4] 卓悅. 膽囊切除術后急性并發癥的中醫辨證施護[J]. 中國中醫急癥. 2013, 22(10): 1816-1817.
【關鍵詞】 圍絕經期綜合征;發病機制;中西醫治療
圍絕經期,是指婦女自生育旺盛的性成熟期逐漸進入老年的過渡時期。過去一直沿用更年期這個名詞,但由于其定義含糊欠準確,世界衛生組織于1994年用圍絕經期一詞將其替代,并再次修訂圍絕經期的定義,即:指絕經前一段時間出現與絕經有關的內分泌、生物學改變及臨床特征到絕經后12個月。圍絕經期分為絕經前期、絕經期和絕經后期三個階段,年齡范圍在40~60歲。一般絕經前5~10年生殖功能開始減退,絕經年齡在45~55歲。在圍絕經期,婦女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內分泌、軀體和心理方面的變化,部分圍絕經期婦女能通過神經內分泌自我調節達到新的平衡而無自覺癥狀,然而大約2/3圍絕經期婦女會因不能適應內分泌的變化而表現出一系列的癥狀——圍絕經期綜合征,即以內分泌改變引起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為主,伴有神經心理癥狀的癥候群[1]。有的婦女病程可長達10年之久,嚴重影響圍絕經期婦女的身心健康。國內外的許多研究證明[2~6],卵巢功能減退,下丘腦-腺垂體-卵巢軸(HPOA)平衡失調,引起內分泌紊亂是導致圍絕經期綜合征的主要原因。但除與雌激素的減少主要相關外,還與社會、心理等因素有很大關系。由于圍絕經期綜合征表現的癥狀繁多,又常因人而異,且與其他病的類似癥狀較難鑒別,診斷上亦存在一定難度,加之傳統的激素療法不良反應較多,且有誘發子宮內膜癌、乳腺癌、心血管疾病等風險,使應用具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從多方面研究圍絕經期綜合征仍然是十分必要的。防治圍絕經期綜合征也成了全球關注的醫學難題。
1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發病相關因素研究進展
1.1神經內分泌變化婦女絕經后卵巢功能生理性減退,內分泌失調,最終雌激素不足,是絕經后心理和器官功能失調,以致發生退化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7]。女性卵巢功能衰退最早出現的生殖內分泌變化是垂體分泌促卵泡激素(FSH)增加,這是由于卵巢分泌的抑制垂體分泌FSH的因子減少所致。張雅萍等[8]研究表明,圍絕經期綜合征組雌二醇(E2)水平明顯低于正常圍絕經期婦女(P
1.2免疫功能改變張雅萍等[8]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圍絕經期婦女免疫調節功能的衰老現象,在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發病機制中可能不重要,但圍絕經期綜合征病人白介素2(IL-2)活性水平明顯低于正常圍絕經期婦女,并與E2水平的下降呈相關性。有研究表明[14]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和正常圍絕經期婦女免疫功能均衰減,即在機體免疫應答過程中,調高免疫應答能力的細胞群體(如CD3+、CD4+)減少,而調低免疫應答能力的細胞群體(如CD8+細胞)增加[15]。相關分析表明[16],老化過程中脾細胞ER含量的變化與血清E2水平呈明顯正相關,提示脾細胞ER隨著老化與雌激素的其他靶器官一樣出現進行性下降趨勢,其原因可能是隨著老化的進程E2水平下降,對ER的正向調節減弱所致,而機體老化的過程中受體蛋白合成減少,可能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李大金等[17]研究表明,無論圍絕經期綜合征癥候群發生與否,圍絕經期組婦女的血FSH及LH均顯著高于正常生育期組婦女;圍絕經期組婦女的免疫功能均衰減,是缺乏生理水平雌激素的刺激及細胞內雌激素受體減少,使免疫細胞產生IL-2及β-EP等免疫調節物質減少所引起的;而此時體內去甲腎上腺素等活性物質相對增加,提示這種生殖內分泌-免疫調節功能的紊亂可能是引起圍絕經期綜合征臨床諸癥發生的主要原因。
1.3自由基的影響近幾年的不斷研究發現,體內自由基的含量與衰老也有著密切關系[18]。實驗證明圍絕經期組鼠血漿脂質過氧化物水平較青年組鼠顯著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顯著降低,說明圍絕經期因內分泌改變,有關器官逐漸衰老,出現了脂質過氧化作用增加,自由基清除酶類活性下降[19]。方玉榮[20]等的研究表明絕經后婦女血清E2水平降低,同時伴有SOD含量下降及由自由基損傷導致的脂質過氧化物含量增加,可作為絕經后機體抗氧化能力降低的可靠指標。
1.4腎上腺皮質的作用腎上腺皮質在圍絕經期綜合征發病的作用目前尚無定論。實驗研究[19]發現圍絕經期鼠存在卵巢及腎上腺皮質形態和功能的衰減,表現為E2水平減低,LH、FSH水平升高,卵巢原始卵泡少、退化卵泡多,發育正常卵泡少,黃體數量少;腎上腺皮質總厚度變薄,球、網狀帶增厚,皮質結構紊亂。
1.5血管舒縮因子的作用降鈣素基因相關肽是一種強有力的血管收縮因子,會引起皮膚潮紅。一氧化氮(NO)和內皮素(ET)是目前發現的一對作用最強的血管舒縮因子,且在生殖系統研究中被證實對HPOA有重要的調節作用[21]。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體內ET、NO的異常,導致了血管舒縮功能的改變,可能是潮熱汗出的主要原因。
1.6細胞凋亡學說目前較一致的觀點認為卵巢顆粒細胞凋亡受Bcl-2,Bax 基因調控,卵巢顆粒細胞凋亡,觸發卵泡閉鎖,顆粒細胞產生E減少促性腺激素受體減少從而引發圍絕經期綜合征(PMS)。相關研究結果提示,高濃度的E2可在體外增加胸腺細胞凋亡,降低胸腺細胞對T 細胞絲裂原的增殖反應能力,而生理水平的E2則可保護外周血淋巴細胞免于凋亡。孕激素與其受體結合后通過上調脾細胞促凋亡Bax 基因的表達,在一定程度上對淋巴細胞凋亡起調控作用,并且存在濃度和組織的差異卵巢功能的衰退與細胞凋亡的關系仍有待進一步研究[22]。
1.7社會心理因素大多數學者認為單純用雌激素下降來解釋圍絕經期的癥狀不能成立,認為絕經期與雌激素水平有關,而恐怖與抑郁等圍絕經期常見的情緒問題,多與社會文化因素、神經質個性有關。Huerta等[23]認為,抑郁、焦慮與圍絕經期婦女體內的FSH 水平增高、對性的態度、在家庭中的作用等有關。Steiner等[24]則認為,神經內分泌反應增加了女性脆弱性,從而對社會心理因素、環境因素及生理因素更為敏感,易產生抑郁。劉靜等[25]也認為,在中國不同的文化理念、工作性質、生活狀態、人格特征和行為狀況,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表現會出現顯著差異(P
2圍絕經期綜合征的中西醫治療研究進展
2.1激素療法由于雌激素缺乏是圍絕經期綜合征發生的主要原因,因此目前國內外主要的治療方法就是激素療法。
2.1.1激素治療的發展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人們就認識到補充雌激素可以明顯緩解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癥狀和體征[20],并開始在臨床投入使用,稱為雌激素替代療法(ERT)。后來由于單純使用雌激素會增加子宮內膜腺癌的發生[27],而同時用雌激素和孕激素可以保護子宮內膜,使子宮內膜腺癌發生率不再上升[28],因此,70年代,將ERT改為激素替代治療(HRT)。 因為單純采用雌激素、孕激素替代治療并不能明顯改善精神神經癥狀,而國外Banger等人發現加入睪酮的治療不僅可以使得情緒提高,還可以減少乳痛,提高性功能,因此激素替代療法中又在原有基礎上,加入雄激素,也產生了兼有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作用的藥物。HRT在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很多方面的癥狀都在很多研究中得到廣泛認可,但是許多研究也表明長期使用有可增加乳腺癌等疾病發生的風險。2002年7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婦女健康啟動項目”(WHI)臨床試驗安全監察委員會提出終止連續聯合HRT組的臨床試驗[29]。中華醫學會絕經學組與全國相關領域專家繼2003年公布討論后發表的HRT臨床應用指南后,于2006年5月對2003年制定的指南進行了討論和修改,一致同意采用激素治療(HT)代替原來的HRT更為恰當,提高了激素療法的安全性,盡可能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
2.1.2HT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的適應證HT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的適應證主要包括血管舒縮失調癥狀、泌尿生殖道萎縮及相關癥狀、有骨質疏松癥的高危因素(含低骨量)及絕經后骨質疏松癥[2]。
2.1.3HT的不良反應及風險HT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有水鈉潴留、血壓升高、膽結石、血栓栓塞、胃腸道反應、乳房脹痛、陰道分泌物增多等不良反應,另外還有誘發子宮內膜癌、卵巢癌、乳癌[30]、心血管疾病等風險。
2.2中醫中藥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由于激素治療的諸多不良反應及風險,使人們更加傾向于立足整體治療,調節臟腑功能,且副作用少、可以長期應用的中醫藥治療。
轉貼于
2.2.1辨證論治近些年,許多中醫學者將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病因病機總結歸納為腎精虧損、腎虛及肝、腎虛痰瘀、心腎不交、腎虛血瘀、沖任二脈虛衰六個方面[31],而在治療方面,已經有補腎、益肝、健脾、寧心、活血、調補沖任等的中藥湯劑和成藥應用于臨床,且收效顯著,尤其是針對腎精虧虛這一發病的根本原因。梁文珍等[32]采用益腎填精、調補陰陽的紫參顆粒治療本病腎虛型,結果顯示其療效能與尼爾雌醇媲美,其對頭暈目眩、尿頻、少寐、虛煩的療效均顯著優于尼爾雌醇,且無任何禁忌證,也未發現明顯的副作用和毒性反應。
2.2.2專方專治中藥益坤寧[33],由黃芪、桂枝、龍骨、牡蠣、當歸、甘草等十味藥組成,是在《金匱要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基礎上加減而成,以補腎調陽為主,兼以健脾。經過前期臨床觀察發現,益坤寧可明顯降低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臨床癥狀,使用安全可靠,是臨床療效確切的方劑[34]。夏桂成[ 35] 以更年1 號新方治療女性圍絕經期綜合征120 例,方藥:山藥、山茱萸、牡丹皮、茯苓、鉤藤、蓮子心、紫貝齒,總有效率89.2%。方如丹[ 36] 以自擬滋腎養肝清心湯( 菟絲子、旱蓮草、女貞子、茯苓、丹參、麥冬、山茱萸、酸棗仁、五味子、炙甘草) 配合心理治療,心、肝、腎三臟同治,治療本病38 例,顯效16 例,有效22 例。
2.2.3針灸治療近年來文獻報道顯示,針灸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也取得了很好的療效,通過取穴,根據辨證施以補瀉之法,或針藥相合,以達通利諸脈、填腎精、溝通上下、陰陽平調之功[37]。陳寅螢等[38]通過文獻歸納針灸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臨床上可運用體針、耳針、穴位埋線、綜合療法等多種方法,其機制研究包括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自由基代謝、調節血脂、調節骨代謝等方面,表明針灸治療該病療效確切,具有方便、經濟、安全等優勢。臨床實踐也表明,針灸療法可以綜合調整患者內分泌功能,改善體內性激素水平,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又因無任何副作用,使其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和發展潛力。盡管如此,由于單純使用中醫藥治療起效緩慢,患者治病心切,難以滿足患者藥到病除的要求,所以臨床很多醫生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來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即運用雌激素配合中醫藥治療,不僅能很快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而且對于患者的全身癥狀也起到調理和治療作用,且這種配伍方法減少了激素藥物的用量,大大降低了出現子宮內膜癌、乳腺癌的風險,是臨床上可供選擇的一種治療方法,其療效好于單用中藥或者西藥[39~41]。
參考文獻
1吳飛. 圍絕經期綜合征. 中國社區醫師,2004,20(253):16-17.
2樂杰. 婦產科學,第6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1-25.
3王淑貞. 婦產科理論與實踐,第2版.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476-479.
4李江源. 性腺疾病.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7:403;405.
5李誦炫,于傳鑫. 實用婦科內分泌學,第2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95.
6魏美琴,娜,周云玲. 絕經對婦女健康的影響及激素替代治療的臨床應用. 中國醫藥指南-醫藥學刊,2005,3(1):173-175.
7趙瑾,何仲. 絕經后婦女應用激素替代療法的依存性研究 . 護理研究,2006,20(4A):859-861.
8張雅萍,王秀霞. 坤寧安丸對更年期綜合征病人生殖內分泌-免疫功能的影響. 中醫藥信息,2001,18(3):52-54.
9馮利,葛嘉峰,孟曉潤. 坤寧安對去勢大鼠血清生殖內分泌的含量影響的實驗研究. 中醫藥信息,2000,17(4):63-64.
10步世忠,孫梅,張沅,等. 更年健上調老年雌性大鼠下丘腦雌激素受體mRNA 表達對P物質和β內啡肽的影響.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18(1):28-30.
11陳亞瓊,葉雪清. 血漿吲哚類神經遞質與更年期綜合征癥狀的相關分析. 中華婦產科雜志,1996,31(1):41-42.
12Stefano GB,Rimura T,Stefano JM,et al. Autoimmunomodulation,age - related opioid differences in vertebrate and invertebrate immune systems. Ann NY Acad Sci,1992,663:396.
13Freedman RR,Krell W,Freedman CS,et al. Reduced thermoregulatory mull zon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hot flushes. Am J Obstet Gynecol,1999,181:66-70.
14柯嬋,王百苗.從肝辨治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診療思路.吉林中醫藥,2008,28(8):561-562.
15Yasui T,Uemura H,Tomita J,et al .Association of interleukin-8with hot flashes in premenopausal,perimenopausal,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and bilateral oophorectomized women.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6,91(12):4805-4808.
16王文君,俞瑾,李大金,等.雌性大鼠老化過程中脾細胞雌激素受體含量及白細胞介素-2、腫瘤壞死因子活性的變化.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1999,15(4):225-228.
17李大金,李超荊,俞瑾,等. 中藥復方對更年期綜合征婦女生殖內分泌免疫功能的調節. 上海免疫學雜志,1995,15(5):257-259.
18王俊霞,楊曉娜. 圍絕經期綜合征的中西醫發病機理研究進展.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3(1):49-52.
19江仙遠,陳友香,侯安繼. 更年康片治療更年期綜合征的機理研究. 中藥藥理與臨床,2001,17(1):36-38.
20方玉榮,王立金,周昕. 圍絕經期婦女血清性激素水平與自由基、血脂含量的變化. 實用婦產科雜志,2004,20(3):151-152.
21王莉,梅祖敏,田禾,等. 循環一氧化氮在月經周期的變化. 現代婦產科進展,1999,8(2):152.
22滿玉晶,趙麗妍,陳月,等.圍絕經期綜合征中西醫發病機制探究.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13):138-139.
23Huerta R. Symptoms at perimenopausal period :It’s association with attitudes toward sexuality,life-style,family function,and FSH levels.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1995,20(2):135-148.
24Steiner M,Dunn E,Born L. Hormones and mood:From menarche to menopuse and. J Affect Dis,2003,74:67-83.
25劉靜,蔣艷,耿興玲,等. 圍絕經期綜合征的影響因素及干預措施的研究. 中國婦幼保健,2003,18(10):633-634.
26李一云,賈春紅,季建林. 圍絕經期綜合征有關情緒障礙的研究進展. 繼續醫學教育,2003,21(16):27-29.
27Gusberg SB,Chen SY,Cohen CJ. Endometrial cancer: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oice of treatment. Gynecol Oncol,1974,2:308-313.
28Ferenzy A. How progesterone affects endometriao hyperplasia and neoplasia. Comtemp Obstet Gynecol,1978, 11:137.
29Writing group for the women health initiative investigat or Risk and benefits of estrogen plus progestin in heathypostmenopausal women.Principal results form the Women health Initia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2002,288:321-333.
30高紅菊. 50例更年期綜合征的激素替代療法臨床觀察. 交通醫學,2001,15(10):86.
31王 娟,吳太鳳,陸 耘. 圍絕經期綜合征的中醫治療現狀. 中醫藥臨床雜志,2007,19(5):532-534.
32梁文珍,劉道芳. 紫參顆粒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臨床研究. 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4,23(2):21-23.
33張廣美,張旸旸,齊群艷,等. 益坤寧對自然老化大鼠性激素的調節及卵巢修復的研究.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8,10(2):69-73.
34樊蓉,田艷君,崔清志,等.中藥益坤寧對圍絕經期大鼠海馬芳香化酶表達的影響.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09,43(6):532-535.
35夏桂成. 更年1號新方治療更年期綜合征120 例. 中國醫藥學報,1995,10( 4) :8.
36方如丹. 滋腎養肝清心法治療更年期綜合征. 長春中醫學院學報,1997,13(1) :47.
37付夢華. 針灸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臨床觀察. 中醫雜志,2004,(6):43.
38陳寅螢,馬良宵,朱江.針灸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研究進展.中國針灸,2010,30(3):257-260.
39徐珠鳳,張榮. 中西醫結合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180例. 浙江中醫雜志,2002,4:422.
【關鍵詞】輸液 微粒污染 相關因素 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2.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1-166-01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transfusion particulate pollution caused by various factors, develop preven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or reduce infusion to particulate pollution. Methods The literature data, combined with clinical experience, analyze the impact of infusion of the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particulate pollution. Results The clinical course of the impact of particulate pollution caused by transfusion main factors: drug factors, care and operational factors, infusion equipment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Particulate pollution caused by infusion for a variety of ways to develop particulate pollu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ConclusionInfusion particles serious harm to human health, is the main cause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reactions, and should actively seek solutions and strive to provide patients with safe, high quality intravenous infusion.
【Keywords】infusion particulate pollution related factors prevention measures
輸液是臨床治療疾病的主要措施,但輸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較為嚴重,造成血管栓塞、靜脈炎、肺肉芽腫、血小板減少、過敏反應、熱原反應等,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本人通過臨床實踐及有關文獻資料對輸液過程中引起不溶性微粒污染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如下,并通過相關途徑采取相應預防措施。
1 輸液微粒污染的相關因素
1.1 藥物因素
1.1.1 液體本身因素 藥液在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及出廠前未經嚴格把關,達不到《中國藥典》規定的微粒標準。即:每毫升輸液劑中直徑>10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過20個,直徑>25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過2個。
1.1.2 輸液中加入藥物發生配伍禁忌。由于合并用藥,有可能出現配伍禁忌或微粒累加及倍增出現熱原反應。藥物配伍不當可能產生藥物未完全溶解發生化學.物理變化,使pH值升高或降低而產生微粒。
1.1.3 中藥注射微粒問題。據參考文獻[1]報道:中藥針劑與輸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顯增多,其原因可能是中藥成分復雜,各廠家制作工藝不同,在提取和雜質除盡有較大差異,在精制過程中一些成分如色素、淀粉等以膠體的形式存在于藥液中,藥液與注射液體配伍后發生氧化、聚合。也可能一些生物堿.皂甙在配伍后,由于PH值改變而產生微粒,導致不溶性微粒的增加,因此由于中藥微粒等因素的影響,輸液反應也時有發生。
1.2 護理操作因素 規范操作是減少輸液微粒污染預防輸液反應發生的一項重要措施。護士在配藥過程中無菌觀念不強,操作不當是引起輸液微粒污染,發生輸液反應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護士配液添加藥物時抽吸藥液的注射器反復使用,針頭反復插入橡皮膠塞至橡膠微粒增加。切割玻璃安瓶時玻璃微粒污染較為多見,因此不正確切割安瓶,或切割后不消毒掰開,或用鑷子等物品敲開安瓶都會增加玻璃碎屑使不溶性大顆粒的數目也隨之增加。另外,傳統的抽藥方式,將安瓿倒置,安瓿斷口處的微粒混入藥液中,造成污染[2]。
1.3 輸注用具因素 注射器、輸液器都可能帶入微粒,最嚴重的是一次性輸液器。雖然目前的一次性輸液器都裝有終端過濾器,但有實驗表明,它只能濾去≥10 μm 的微粒,較少的微粒反而有所增加[3]。由于不能夠濾過,對人體有害。
1.4 環境污染 主要與空氣潔凈度差、物品消毒不嚴、陪護探視人員過多有關。
2 預防措施
2.1 正確選擇溶媒及用量,大輸液應無菌,無熱原,微粒限量應符合中國藥典規定,應根據藥物的理化性質及藥物的溶解度合理選擇溶媒及用量。
2.2 合理用藥避免藥物配伍禁忌,嚴格控制輸液內藥物總數。靜脈輸液時盡量減少藥物配伍品種;任何藥物要做到即配即用;使用粉針劑藥物時,必須將其完全溶解;使用中草藥注射劑時盡量不要與其它藥物配伍;抗生素與中草藥注射連續給藥時應用生理鹽水間隙沖管,從而減少不溶性微粒污染引起的輸液反應。
2.3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保持輸液操作中的空氣凈化,有條件的醫院應在治療室內安裝空氣凈化設施或配備凈化無菌工作臺,改善護士配液操作環境,減少污染。
2.4 規范護理操作,杜絕因操作不規范而導致微粒污染引起的輸液反應及其它危害。臨床護理人員在配制輸液操作過程中應嚴格執行“三查七對一注意”制度。溶解藥物和抽藥時,盡量減少對輸液瓶塞的穿刺次數,針頭不宜過粗,一般采用9~12號為宜,以減少橡皮屑的脫落。添加藥時,應先消毒安瓿頸,鋸割后再次消毒方可掰開,且須傾斜45°,減少玻璃屑污染。選用“易折型”安瓶,有操作簡單.微粒污染少的優點。
2.5 使用一次性輸液器及注射器時應注意:(1)操作前仔細檢查有無漏氣、生產批號、有無彎鉤。(2) 提倡在加藥前抽取適量液體沖洗注射器,在輸液排氣時,盡量多排出液體,便于沖洗注射器及輸液器內的微粒。(3) 一次性輸液器、注射器做到一人一針,一藥一針,杜絕重復使用。針頭不宜過粗,一般采用9-12號為宜,以減少橡皮屑的脫落,應使用尖端成封閉圓錐形,在針頭旁側開方形針孔的針頭,可一定程度避免刺穿膠塞時帶入微粒。(4) 執行靜脈推注藥液時,可采取通過莫菲氏滴管測孔用藥,防止因直接將注射器與輸液針頭連接,而未通過輸液器終端過濾造成微粒污染,尤其是膠塞污染。
2.6 加強對治療室(配液室)及病房管理。治療室空氣.處置臺面應做到定時消毒,定期監測,控制非工作人員入內,工作人員應衣帽整潔,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病人出院床單位應及時清潔消毒,病房應保持清潔整齊,空氣流通,減少陪護人員及探視人員,以減少輸液污染。
2.7使用精密過濾液器。目前,一次性輸液器過濾精度尚不理想,還有少量的20μm微粒通過。因此,使用精密藥液過濾的輸液器是預防微粒進入人體的有效措施(由于不同型號的精密輸液器可能截留1~5μm以上的微粒,從而達到安全輸液的目的)。
3 討論 “輸液微粒污染”概念的提出讓我們意識到在為病人解除痛苦的同時可能給病人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因此,醫院應加強對輸液的監控和管理,選擇使用優質的藥品及一次性輸液器,加強臨床合理用藥監管力度,減少藥物不合理配伍使用,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改善輸液配液環境,從而達到預防輸液反應的發生,確保患者用藥安全有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雪梅,種 智.中草藥針劑與輸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考察[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9,19(2):81.
【關鍵詞】 心血管神經官能癥;維生素;葉酸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種血管損傷性氨基酸, 高同型半胱氨酸是許多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1]。2009年3月~2011年4月本院采用藥物及飲食補充葉酸、B族維生素進行治療40例心血管神經官能癥患者, 并比較單純使用藥物補充葉酸、維生素治療40例患者、使用谷維素片口服液治療40例患者的臨床療效,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3月~2011年4月在本院治療的120例心內科患者, 并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1組、對照2組等三組, 每組40例。觀察組中男15例, 女25例, 年齡38~62歲, 病程1~44個月;對照組1組中男16例, 女24例, 年齡32~56歲, 病程1~41個月;對照組2組中男18例, 女22例, 年齡40~55歲, 病程1~40個月。三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診斷標準 依據《內科疾病診斷標準》評估心血管神經官能癥的程度。癥狀:心悸、氣短、虛汗、手發抖、頭暈頭痛、失眠多夢、尿頻和腹脹等。體征:有時心動速度很快, 偶爾出現期前收縮, 心搏有力。
1. 3 治療方法
1. 3. 1 觀察組 口服葉酸片0.4 mg, 1次/d;口服維生素B12片25 μg, 2次/d, 補充富含維生素和葉酸的食物, 比如花椰菜、雞肉、魚肉、大豆、牛奶、芝麻、花生等食物。堅持治療30 d。
1. 3. 2 對照組1組 口服葉酸片0.4 mg, 1次/d, 口服維生素B12片25 μg, 2次/d。堅持治療30 d。
1. 3. 3 對照組2組 口服谷維生素20 mg, 3次/d。堅持治療30 d。
1. 4 觀察指標 觀察三組的癥狀、心率和心電圖非異性ST-T、空腹血糖(FPG)和血清膽固醇(TC)的變化。
1. 5 療效判定標準[2]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估心血管神經官能癥的治療效果。治愈:全部的癥狀和心律失常均消失, 心電圖檢查恢復正常。好轉:癥狀得以改善或發作間歇時間變長, 實驗室檢查得以改善。無效:所有癥狀和心律失常均未改變。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100%。
1. 6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比較三組之間的療效 觀察組的治愈率72.5%, 好轉率為20%, 無效7.5%, 總有效率92.5%;對照組1組的治愈率42.5%, 好轉率為25.0%, 無效32.5%, 總有效率為67.5%;對照組2組的治愈率22.5%, 好轉率25.0%, 無效52.5%, 總有效率47.5%。觀察組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1組和對照組2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三組治療前后心電圖非異性ST-T改變及期前收縮發生情況 觀察組治療前心電圖非異性ST-T改變發生率25.0%, 期前收縮發生率為20.0%, 治療后心電圖非異性ST-T改變發生率為15.0%, 期前收縮發生率為2.5%;對照組1組治療前心電圖非異性ST-T改變發生率27.5%, 期前收縮發生率為17.5%, 治療后心電圖非異性ST-T改變發生率為17.5%, 期前收縮發生率為10.0%;對照組2組治療前心電圖非異性ST-T改變發生率22.5%, 期前收縮發生率為20.0%, 治療后心電圖非異性ST-T改變為15.0%, 期前收縮發生率為15.0%。三組治療后心電圖非異性ST-T改變及期前收縮發生率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3 三組治療前后Hcy、人類C反應蛋白(CRP)、FPG、TC、血壓、心率比較 三組治療后Hcy、CRP、FPG、TC、血壓、心率明顯優于本組治療前(P
3 討論
Hcy在人體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血漿和組織濃度受到葉酸、維生素、生活方式和某些藥物等方面的影響。臨床研究發現, 心血管神經官能癥和血漿高Hcy有密切的關系。高Hcy血癥都是冠心病、急性心肌炎梗死和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發病機制包括機體凝血和纖溶的平衡、對心肌細胞和血管內皮毒性、影響脂質代謝等, 使機體保持血栓前狀態, 有相關醫學研究顯示, 對已有動靜脈疾病的患者及時補充葉酸、B族維生素, 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漿Hcy濃度, 另外有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攝入葉酸可以減小心血管疾病的危險。飲食療法以“食療”、“藥膳”的名稱著名, 藥膳是指具有保健防病的功效、包含傳統中藥成分的特殊膳食, 食療則是指膳食產生的療效。藥物和食物的關系十分密切, 米、豆、禽肉、魚和蔬菜水果都是中藥的種類。臨床表明, 藥物和飲食補充葉酸和B族維生素治療心血管神經官能癥的效果遠遠比單純使用藥物治療更顯著,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趙剛, 竇晉景, 齊超.葉酸、B族維生素干預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對心血管事件影響的研究進展.中國當代醫藥, 2012, 17(18):19-21.
【關鍵詞】 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腰圍;甘油三酯;胰島素抵抗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肝細胞脂肪變之一。以糖脂代謝異常為特征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NAFLD的發病情況如何?以及在不同性別、老年和非老年之間的發病是否有差別?NAFLD的主要危險因素是什么?均是需探討的問題。本文分析263例新診斷的T2DM患者NAFLD的相關危險因素。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5年6月至2009年4月在我院代謝糖尿病中心住院的新診斷的263例T2DM患者,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診斷和分型標準,男172例,女91例,年齡22~83歲,平均(52.4±12.9)歲,所有對象均未進行降糖和調脂治療。除外長期飲酒、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炎及其他肝臟疾病患者。
1.2 方法 研究對象入院后詢問病史,包括有無降糖、調脂治療,高血壓(HT),飲酒及其他肝炎病史。測量血壓〔收縮壓(SBP)及舒張壓(DBP)〕、腰圍(W)。入院次日空腹抽血檢查空腹血糖(FPG)、肝功能、血尿酸(UA)和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胰島素(FINS),均采用全自動生化儀定量分析(BECKMAN COULTER LX20)。NAFLD判斷采用彩色B型超聲檢查〔1〕。胰島素抵抗(IR)采用下列公式計算:IR指數(HOMAIR)=(FPG×FINS)/22.5。
1.3 統計學處理 數據以x±s表示,非正態分布資料經取自然對數轉換后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率比較用χ2檢驗。相關分析用Spearman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 結 果
2.1 NAFLD患病率 新診斷T2DM患者NAFLD患病率為56.65%(149/263),男女患病率分別為52.33%(90/172)和64.84%(59/91),不同性別NAFLD患病率無差別(χ2=3.792,P=0.078)。
2.2 老年和非老年組NAFLD患病率 年齡60歲及以上的老年組及非老年組(22~59歲)的患病率分別為53.19%(50/94)和 58.58%(99/169),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χ2=0.714,P=0.412)。
2.3 T2DM伴NAFLD(NAFLD組)和不伴NAFLD(非NAFLD組)一般情況比較 NAFLD組的W、TC、TG、LDLC、HOMAIR、UA、SBP、DBP和HT的患病率明顯高于非NAFLD組,而FPG、HbA1c明顯低于非NAFLD組。見表1。
2.4 NAFLD相關因素分析 以NAFLD為因變量,其他各相關因素(年齡、W,HT、HOMAIR、FBG、HbA1c、TC、TG、HDLC、LDLC、UA、SBP和DBP)為自變量進行線性相關分析。結果顯示,W、HT、HOMAIR、TC、TG、LDLC、UA、SBP、DBP呈正相關;FPG、HbA1c呈負相關;年齡、性別、HDLC無相關。見表2。
2.5 NAFLD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以W、HT、HOMAIR、FPG、HbA1c、TC、TG、LDLC、UA、SBP、DBP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W、TG、HOMAIR是NAFLD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表1 NAFLD組和非NAFLD組檢測指標的比較表2 以NAFLD為因變量的相關分析表3 NAFLD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3 討 論
NAFLD常與IR、糖耐量降低或糖尿病、HT、冠心病、肥胖、高UA血癥和膽結石等多種代謝性疾病體內共存,2004年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師學會(AACE)提出的代謝綜合征的定義中已將NAFLD作為代謝綜合征的條件。NAFLD除了引起肝臟受損外,更嚴重的是導致大血管、微血管病的并發癥,并造成死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NAFLD的發病率逐年上升,NAFLD在各國的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為10%~24%,平均為20%左右,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1〕。上海市一般人群隨機調查,市區成年人中NAFLD的患病率為15.35%〔2,3〕。本文對新診斷的T2DM這些特殊人群的調查結果顯示,新診斷T2DM患者NAFLD患病率高達56.65%,明顯高于國內外一般人群NAFLD患病率,并且男女性患病率無差別,提示高的NAFLD患病率是新診斷的以糖脂代謝異常為特征的T2DM特點之一。此外,本文還觀察到NAFLD患病率在老年和非老年組之間無差別,相關分析也進一步證實T2DM患者NAFLD患病率與年齡無關。這與國內報道的非糖尿病患者NAFLD患病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的情況不一致〔1〕。
NAFLD的發病機制目前廣泛接受的理論是“二次打擊假說”〔4〕,第一次“打擊”是IR。IR可減弱胰島素對脂肪代謝的調節作用,使脂肪組織分解釋放游離脂肪酸增多,脂肪酸可直接經門靜脈排至肝臟,在肝細胞內堆積,增多的脂肪酸又可通過抑制胰島素的信號轉導和減少胰島素的清除,加重IR〔5〕,引起脂肪酸和TG在肝臟沉積形成肝細胞脂肪變。在此基礎上發生第二次“打擊”,即氧化應激和脂質過氧化反應,造成肝細胞損傷和炎癥反應。同時氧化應激過程可使脂肪細胞內活性氧(ROS)的產生過多,超過抗氧化系統的清除能力。加上細胞因子的激活可促使包括肝臟細胞在內的多種組織器官的損傷〔6〕。IR貫穿于“二次打擊”的始終。本文觀察到,T2DM伴NAFLD較不伴NAFLD患者的W、IR、TC、TG、LDLC、UA、SBP、DBP及HT患病率明顯增高。以NAFLD為因變量的相關分析結果顯示,上述指標與NAFLD呈顯著正相關。提示T2DM伴NAFLD患者存在更嚴重的中心性肥胖、脂代謝紊亂、IR和高血壓的危險。這些因素不僅可能是NAFLD發生和發展的原因,同時也是促使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原因〔7,8〕。
進一步探討NAFLD病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TG、IR和W是NAFLD的獨立危險因素。而TG、中心性肥胖與IR有著不可分的聯系〔9〕。該結果與NAFLD發病機制的“二次打擊假說”一致。因此,早期干預高TG、IR和W增大不僅可防治NAFLD,也可降低T2DM心腦血管疾病的病死率。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病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斷標準〔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3;11(2):713.
2 范建高,朱 軍,李新建,等.上海市成年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危險因素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2):838.
3 Fan JG,Zhu J,Li XJ,et al.Fatty liver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Shanghai adults〔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5;20(12):182532.
4 Day CP.Steatohepatitis:a tale of two “hits”〔J〕? Gastroenterology,1998;114(4):8425.
5 NeuschwanderTetri BA.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J〕.Am J Med Sci,2005;330(16):32635.
6 Harrison SA,Diehl AM.Fat and the liver:a molecular overview〔J〕. Semin Gastrointest Dis,2002;13(1):316.
7 Meigs JB,Williams K,Sullivan LM,et al.Using metabolic syndrome traits for efficient detection of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J〕.Diabetes Care,2004;27(6):141726.
關鍵詞:諾貝爾經濟學獎;現代微觀經濟學;發展
通常微觀經濟學上的創始人被認為是亞當•斯密。自其以后,微觀經濟學有了十足的進展,至19世紀30年代,已經建立起微觀眾經濟學體系,但這并不意味著微觀經濟學如馬歇爾預言般達到高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微觀經濟學有了更大突破,其中顯著代表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諸多成就。從微觀眾經濟學理論出發,諾貝爾經濟學獎理論在管理經濟學上挑戰完全理性假設,公共經濟學上進行理論突破,管制經濟學上開辟實證研究,勞動經濟學上進行理論修正與補充,福利經濟學上深化不斷。諾貝爾經濟學獎從1969年開始,已有47年歷史。通過分析微觀經濟學研究領域,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理論成果上看有微觀經濟學理論的進步、研究領域的變化和研究方法的應用,發展趨勢更加綜合、多元、交叉。
一、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看微觀經濟學研究方法的應用
微觀經濟學在諾貝爾經濟學獎中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應用創新。一是一般均衡理論應用。作為數理經濟學的一種重要創新,其從公理化角度研究經濟系統整體均衡的穩定性、有效性、存在性,被當作西方主流經濟學,其基本方法在微觀與宏觀經濟學中都應用廣泛。一般均衡體系由薩繆爾森提出,使其成為統一處理各種經濟問題的一般方法,希克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完善,動態一般均衡理論建立,并將規模報酬因素引入,結合起資本與投資理論。二是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應用。約翰•福布斯•納什通過不動點定理,使均衡點的存在得到證明,奠定了博弈論一般化的基礎,海薩尼對不完全信息博弈領域進行了新的開辟,讓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得到發展,維克里與莫里斯開創了不對性信息條件經濟激勵理論研究,并成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基石。三是資源最優分配理論應用。通常資源配置的完成依靠價格體系的調整,康托羅維奇首次提出解乘數法,在資源最優配置問題中引入線性規劃方法,將定性研究發展到現實計量階段,赫克曼與麥克法登則建立了微觀計量經濟學理論,使統計方法與經濟學理論相結合,在個人、家庭、企業統計分析應用中廣泛,使經濟信息在反映社會本質上更深刻。四是行為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應用。該經濟學研究領域新的開創依賴于卡納曼與史密斯的研究,提供了克服西方主流經濟分析方法關于基本方法論困難的解決出路,提出期望價值理論遵循條件,使實證經濟學方法的缺陷得到彌補,推動了經濟理論現展。
二、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看現代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一)經濟學的解釋力因經濟學的放松與拓展持續增強
經濟學理論大多建立的基礎為一系列假設和假說,假設又是基于現實世界的一種非現實主義抽象理解。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歷年理論來看,研究微觀經濟學主要通過理論程度、信息確定性兩條主線,再結合放松假設,向現實世界不斷走近,以擁有更強的解釋力。在20世紀50年代后,人們逐步認識到依托“經濟人”假說的完全理性決策理論為理想模式,難以在實際中有效指導決策,而多數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重要理論貢獻,正是建立在逐步放松的理性假設上,讓更加復雜的人性假定來替代“經濟人”假設。此外,從諾貝爾經濟學獎也可以分析出,對于完全信息假設經濟學家已經開始逐步拋棄,轉而研究不完全性信息與其下的人類選擇行為問題,讓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的研究發展空間更大,并使其作為經濟學分支有更強的現實世界解決力。信息經濟學著重分析研究人性假設與外部環境的決策約束因素,數量化不確定性,在激勵理論、產權理論、契約理論的模型構建上給予方法論基礎。不確定信息對新古典主義理論前提進行改變,開創了新的經濟學理論空間。在放棄交易成本為零假定后,交易成本理論得到了更廣泛應用,在真實世界更準確審視上擁有了更有力工具。從該角度來看,微觀經濟學的發展道路為對非現實主義舊的假設不斷放棄,讓假說向真實世界更加靠近的成長過程。
(二)經濟學研究方法與領域綜合性、多元性、交叉性特征更加明顯
綜合諾貝爾經濟學獎近年來趨勢,微觀經濟學里獲獎理論在研究上更趨向于數理化,且分析方法顯現出綜合性、多元性的特征。在經濟學中數學的應用主要表現在:數學結合經濟理論,開創數理經濟學;數學、統計學結合經濟數據,通過計算機定量分析。諾貝爾經濟學獎在研究范圍上,學科研究越來越廣泛,并推進經濟學研究方法與研究范圍更加多元化。多元化的傾向表現使得經濟科學能逐步獨立并樹立一元化地位,逐步向人口經濟學、管理經濟學、法律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等實現多元化發展,使得微觀經濟學研究的多元性、綜合性、交叉性與前沿性特征更加明顯。
三、結束語
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看現代微觀經濟學的發展可以通過前人成熟的理論體系知識,更大程度地理解與掌握單個社會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對多樣化假定條件、非經濟化研究領域等發展趨勢更加透徹、了解,使學科知識能更好轉換成社會生產力與社會財富創造驅動價值力。
作者:夏侯健丹 單位:新余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