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土壤環境分析范文

土壤環境分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壤環境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土壤環境分析

第1篇:土壤環境分析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樣品采集和化學分析本研究采用的基本數據資料來源于“七五”全國土壤元素背景值調查項目—廣東部分。采樣點位均勻分布于調查區內(圖1C)。每個采樣點均挖掘土壤剖面采樣,剖面的規格一般為長1.5m,寬0.8m,深1.2m。每個剖面采集A、B、C三層土壤。所采土壤樣品硒(Se)的化學分析采用氫化物發生-原子吸收光譜法(HG-AAS),具體分析步驟和過程詳見文獻[19]。

1.2數據分析基本數據統計分析利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由于數據符合對數正態分布的特征(表1和圖2),幾何平均值(GM)和幾何標準偏差(GSD)分別可以較好的表現數據的中心態勢和數據的變異特征。因此,我們采用土壤樣品硒質量分數的GM/GSD2和GM×GSD2值計算硒元素的基線質量分數值(包括了>95%的樣品數量)[20]。空間插值分析采用普通Kriging方法。對于低密度的背景采樣,普通Kriging方法是一種最好的空間分布線性無偏的預測方法[21]。所有數據的空間插值和各層土壤硒質量分數等值圖的繪制在地統計學軟件Surfer?8.0平臺上完成。

2研究結果

2.1土壤硒的濃度表層土壤硒的質量分數變異范圍為0.03~1.42mg•kg-1,幾何平均值(GM)和算術平均值(AM)分別為0.23和0.28mg•kg-1。B層質量分數范圍為0.03到1.3mg•kg-1,幾何平均值和算術平均值為0.33和0.41mg•kg-1。C層質量分數范圍在0.02到1.67mg•kg-1之間,幾何和算術平均值為0.27和0.36mg•kg-1。土壤剖面中最高的土壤硒質量分數(1.67mg•kg-1)出現在C層中,且每層土壤的硒質量分數均呈正的偏態分布(表1和圖2)。

2.2土壤特性A層土壤中有機質的質量分數范圍為0.17%到9.94%(GM為2.37%,AM為2.75%)。B層和C層的質量分數范圍分別為0.07%~3.83%(GM,0.82%;AM,0.99%)和0.03%~3.56%(GM,0.49%;AM,0.65%)。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別出現在A層和C層。土壤剖面中每層的粒徑分布基本符合正態分布。從A層到C層的砂粒的算術平均值含量分別為50.4%,43.4%和44.6%,黏粒含量為18.4%,20.4%和20.1%。廣東省土壤剖面中從A—C層,土壤pH值表現為從5.14,5.34到5.43弱的增長趨勢。最高值和最低值均出現在C層(表1)。

3討論與結論

3.1表層土壤中硒的濃度自然背景質量分數通常被定義為在不受人為擾動的情況下土壤元素的化學質量分數。但是,由于污染物長距離的遷移和沉降作用,幾乎不可能建立真實的自然背景水平。因此,基線質量分數作為一個判別潔凈土壤的參考值常用來表達土壤元素在特定時間段和地區的質量分數值,并不代表真實的自然背景質量分數。本項目的研究指出廣東表層土壤中硒幾何質量分數平均值為0.23mg•kg-1,大于典型硒缺乏區的含量水平,如美國加州[22]土壤硒質量分數0.028mg•kg-1,波蘭[23]土壤硒含量水平0.145mg•kg-1,接近我國[24]土壤硒含量水平0.21mg•kg-1。低于美國[25]土壤硒含量平均水平0.26mg•kg-1和世界[26]土壤硒平均質量分數0.4mg•kg-1。利用土壤硒元素的幾何平均值(GM)和幾何平均方差(GSD)計算GM/GSD2和GM×GSD2,得出基線質量分數為0.13~0.41mg•kg-1。為了合理的評價土壤硒元素的濃度變化和空間分布特征。我們對所取得數據進行了正態分布檢測。土壤硒(log(Se))所有的數據點基本上均沿預測直線分布(圖3)。這種分布方式說明了我們所取得土壤硒數據來源于一個單一的數據群,能夠很好的代表這一地區的土壤背景含量。同時也表明了,同時也指示了本次研究獲得土壤硒元素質量分數數據能夠最大限度地代表土壤背景質量分數,硒元素主要來源于自然源區,人為活動對其含量的變化在區域尺度上對背景含量的影響不大。

3.2土壤硒含量與土壤特性相關分析前人的研究已經證明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與土壤中全硒的含量是相關的,黏土礦物也強烈影響土壤硒的遷移轉化[27-29]。但是我們通過對廣東省260個土壤剖面的研究發現,各層土壤中全硒含量與土壤有機質含量并無明顯的相關,與砂土含量呈弱的負相關。硒的含量變異與土壤pH有明顯的負相關特征(表2)。這種現象的存在于研究區表層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水平較低(27.5g•kg-1)和區域成土母巖的分布關系密切。在對全國不同成土母巖的土類中研究中得出,華南地區含硒較高的成土母質為石灰巖(0.26mg•kg-1)、砂頁巖(0.25mg•kg-1),花崗巖中的硒含量相對較低(0.18mg•kg-1)。由石灰巖和砂巖分化產生的黏土礦物類型主要為蛭石和蒙脫石類黏土礦物,而在花崗巖地區,黏土礦物主要以高嶺石為主[30]。已有研究[24]表明黏土礦物對土壤硒的吸持能力一般是氧化鐵>高嶺石>蛭石>蒙脫石。因此對于廣東省土壤,在硒的低含量地區(花崗巖地區)由于其粘土礦物主要為高嶺石并且富含氧化鐵對土壤硒有較強的吸持能力;而在硒含量高的地區(石灰巖和砂巖地區)其黏土礦物類型多為蒙脫石類,對土壤硒的吸持能力較低。因此,這種黏土礦物類型的差異,導致了總體上土壤全硒的含量與土壤中黏土含量不具有明顯的相關特征。研究表明,土壤pH值是影響土壤全硒含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當土壤溶液呈酸性到中性時,土壤硒的有效性最低,隨土壤pH增加,硒的有效性也提高[31]。由于研究區強烈的淋溶作用,土壤剖面中強烈虧損可溶性鹽,土壤剖面富集Fe、Al和H+離子,此外酸雨對廣東省土壤剖面中普遍呈現酸性亦有一定貢獻。因此,在這種強烈的淋溶作用下,土壤中有效硒較多的流失。致使在總量上,表現出與土壤pH值負相關的特征。

第2篇:土壤環境分析范文

關鍵詞:化肥;重金屬元素;分析評價;土壤環境

中圖分類號:S143;X5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7.04.005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Heavy Metal Elements in Common Fertilizers and Their Effects on Soil Environment

WANG Weixing, CAO Shuping, LI Gongke, ZHANG Yana

(Tianji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Tianjin 30019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 the heavy metal elements in the soil and crops can lead to excessive heavy metal elements, resulting 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d, Hg, As, Pb, Cr are the main chemical fertilizers for the pollution of the soil. In this study, taking Jizhou district of Tianjin city as an example, 20 common fertilizer samples were analyzed to evaluate heavy metal elements, and studied their effects on soil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s, Cd, Cr contents of diammonium phosphate fertiliz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fertilizers. As, Cd, Pb content in urea and special fertilizer for chestnu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compared with other fertilizer. As, Cd, Pb, Cr, Hg contents in compound fertilizer (fertilizer blending) were 11.06, 0.240, 2.95, 19.7, 0.054 mg?kg-1, respectively. As, Cd, Pb, Cr, Hg contents in Jizhou fertilizer samples were far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standard limit value of 《As, Cd, Pb, Cr, Hg ecological indexs in fertilizer 》 (GB/T 23349-2009), and samples pass rates were 100%. Average input qualities of Cd, Pb, As Cr, Hg through fertilizer to the farmland soil per acre each year were 13.275, 0.315, 3.690, 33.030, 0.076 kg, respectively. DAP and urea were alkaline, and compound fertilizer (mixed fertilizer) were acidic. Long-term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may make the soil pH overall decline.

Key words: chemical fertilizer; heavy metal element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soil environment

肥料是植物的Z食,農作物的高產離不開肥料的施用,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施肥都是糧食增產最有效的措施[1-2]。然而,有些化肥因生產工藝缺陷存在重金屬元素殘留風險,重金屬元素隨著肥料的施用,直接進入農田土壤中,在農田土壤中殘留,長期積累會造成環境污染,從而可能導致農田土壤及農作物中重金屬元素超標[3]。鎘、汞、砷、鉛、鉻是化肥對土壤產生污染的主要物質, 施用進入土壤后富集在農田土壤和作物體內,通過食物鏈最終影響到人體健康;另外,肥料的種類、施肥量會影響土壤的性質如pH值、溶液中離子的組成、陽離子交換量等[4-5]。肥料對農作物的生長和增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查明化肥中重金屬元素的含量特征,并對其進行評價, 對于合理使用化肥和有效控制重金屬元素進入土壤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調查可知,天津市薊州南部平原區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一年兩季倒茬,少數僅種植一季玉米,小麥、玉米在種植時施用復合肥作為底肥,作物生長旺期施用尿素進行追肥;北部山區主要種植各類果樹,一般不施用化肥,少數施用復合肥或果樹專用肥。本研究以天津市薊州區為例,采集了20個常用化肥樣品進行重金屬元素分析評價,旨在查明化肥中重金屬元素的含量特征及其對土壤環境的影響, 對于今后合理使用化肥和有效控制重金屬元素進入土壤具有重要意義。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小麥施用化肥6個,玉米施用化肥8個,果樹施用化肥6個。

1.2 方 法

因作物輪作的季節性,樣品采集分2次進行,2015年5月在玉米大面積種植前,主要采集玉米施用化肥,當年9月在小麥大面積種植前,主要采集小麥施用化肥。為了樣品的代表性,樣品在研究區均勻布設采集,采集地點為當地比較大的化肥經銷店,采集了有代表性的小麥玉米施用化肥14個,另外,還采集了6個果樹施用化肥。其中,小麥施用化肥6個,玉米施用化肥8個,果樹施用化肥6個,裝入塑封袋及時送入實驗室。化肥樣品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1.3 測定項目及方法

分析檢測As,Cd,Cr,Hg,Pb等5項重金屬元素,依據《DD 2005-01區域生態地球化學樣品分析技術要求(試行)》要求執行;用4.0 g樣品粉末壓餅法進行處理,采用XRF方法檢測Cr,Pb;用0.100 0 g樣品硝酸、鹽酸、氫氟酸、高氯酸四酸溶樣定容100 mL,采用ICP-MS方法檢測Cd;用0.250 0 g樣品、王水溶樣KBH4還原、氫化法進行處理,采用AFS方法檢測As,Hg。另外,采用國家一級標準物質和平行雙份樣品測定方法,控制準確度和精密度,進而控制測試質量,樣品測試單位為國土資源部天津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

2 結果與分析

2.1 重金屬元素含量特征

從表2、圖1可以看出,磷酸二銨肥料(JHF03)中,As,Cd,Cr含量較其他肥料顯著偏高;尿素(JHF04)和板栗專用肥(JHF06)中,As,Cd,Pb含量較其他肥料顯著偏低。 復合肥(摻混肥)中,As含量在2.88~24.10 mg?kg-1,平均為11.06 mg?kg-1,Cd含量在0.049~0.597 mg?kg-1,平均為0.240 mg?kg-1,Pb含量在0.91~15.08 mg?kg-1,平均為2.95 mg?kg-1,Cr含量在12.6~36.7 mg?kg-1,平均為19.7 mg?kg-1,Hg含量在0.002~0.296 mg?kg-1,平均為0.054 mg?kg-1;復合肥(摻混肥)中,JHF02,JHF08,JHF17樣品中As相對較高,JHF05,JHF10,JHF15樣品中Cd相對較高,JHF07,JHF15樣品中Pb相對較高,JHF10樣品Cr相對較高,JHF09,JHF18樣品中Pb相對較高。

2.2 重金屬元素含量評價

由于當前我國農田污染狀況日益嚴重,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針對城鎮垃圾農用、有機-無機復混肥料、化肥等不同種類的肥料,陸續了一系列國家或行業標準,都有其適用范圍,這些標準中均規定了砷、鎘、鉛、鉻、汞這5種重金屬元素的限量值。本研究選擇2009年底國家的《肥料中砷、鎘、鉛、鉻、汞生態指標》(GB/T 23349―2009)國家標準(表3),將本次采集到的20個樣品中,化肥重金屬元素含量與該標準進行比較評價,結果發現,所有肥料樣品均遠遠低于國家標準中的限值,樣品合格率為100%。

2.3 對土壤環境的影響

合理施肥能夠增加農作物的產量、改善農產品的品質、提高農產品的貯藏效果以及商品價值、改良與培肥土壤;然而,施肥帶入的重金屬元素一方面污染土壤并對作物產生危害,另一方面還對重金屬在土壤-植物系統的積累、遷移、轉化進而進人食物鏈產生影響[6]。薊州區平原區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種植方式主要為每年一季小麥和一季玉米,少數僅種植一季玉米。通過實地調查可知,小麥和玉米在種植時均要施用一次復合肥作為底肥,一年兩季每公頃施用量平均約1 200 kg,在作物生長旺期再施用一次尿素進行追肥,一年兩季每公頃施用量平均約900 kg。通過計算可知,每年通過化肥可以向每公頃農田土壤中平均輸入As,Cd,Pb,Cr,Hg的質量分別約為13.275,0.315, 3.690,33.030,0.076 kg。

前人試驗研究結果表明,長期施用化肥可以使農田土壤的pH值下降[7-13]。從表2可以看出,除了磷酸二銨和尿素呈堿性以外,其他復合肥均呈酸性。2001年,在薊州地區進行農業地球化學調查研究發現,該地區土壤環境背景值中pH值平均為7.77了;時隔13年后2014年,在薊州全區再次進行農業地球化學調查研究發現,土壤環境背景值中pH值平均為7.30,表明薊州地區農田土壤的pH值整體呈下降的趨勢,這可能與長期大量施用化肥有關[14]。

3 結 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磷酸二銨肥料中,As,Cd,Cr含量較其他肥料顯著偏高,尿素、板栗專用肥中,As,Cd,Pb含量較其他肥料顯著偏低;復合肥(摻混肥)中,As,Cd,Pb,Cr,Hg含量平均為11.06,0.240,2.95,19.7,0.054 mg?kg-1。依據《肥料中砷、鎘、鉛、鉻、汞生態指標》(GB/T 23349―2009)國家標準,通過比較發現,薊州地區肥料樣品均遠遠低于國家標準中的限值,樣品合格率為100%。通過計算可知,每年通過化肥可以向每公頃農田土壤中平均輸入As,Cd,Pb,Cr,Hg的質量分別約為13.275,0.315,3.690,33.030,0.076 kg。磷酸二@和尿素呈堿性,復合肥(摻混肥)均呈酸性。長期大量施用化肥可能會使農田土壤的pH值整體下降。

參考文獻:

[1]宋志偉.土壤肥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10.

[2]王激清,馬文奇,江榮風,等.我國肥料利用率的現狀及調控措施[C]//首屆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6:137-142.

[3]胡明勇,Y麗萍,張嘯,等.常用肥料重金屬含量的調查分析――以長沙市為例[J].湖南農業科學,2014,24(24):27-29.

[4]陳海燕,高雪,韓峰.貴州省常用化肥重金屬含量分析及評價[J].耕作與栽培,2006 (4):18-19.

[5]張磊,宋鳳斌,崔良.化肥施用對土壤中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影響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6,14(4):122-125.

[6] 高強, 劉淑霞, 王宇, 等. 施肥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J]. 吉林大學學報, 2000, 22(專輯): 106-112.

[7]SCHWAB A P,OWENSBY C E,KULYINGYONG S.Changes in soil chemical-proper ties due to 40 years of fertilization[J].Soil science,1990,149(1):35-43.

[8]楊景輝.土壤污染與防治[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20-36.

[9] 武志杰. 化學肥料與生物圈[J]. 農業環境保護, 1994, 13 ( 6 ): 279 -282.

[10]RSTON E D.長期施用氮肥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J].土壤學進展,1992,20(5):56.

[11] 解惠光, 李慶榮, 李秀男. 黑土肥力監測及肥效定位試驗研究[J]. 黑龍江農業科學,1992(5):1-7.

[12]崔文芳,王俊超,李明,等.不同施肥結構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08,36(11):93-96.

第3篇:土壤環境分析范文

環境化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970年以前為孕育階段,70年代為形成階段,80年代以后為發展階段。二次大戰以后至60年代,發達國家經濟從恢復逐步走向高速發展,由于當時只注意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環境保護,污染環境和危害人體健康的事件接連發生,事實促使人們開始研究和尋找污染控制途徑,力求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60年代初,由于當時有機氯農藥污染的發現,農藥中環境殘留行為的研究就已經開始。這個階段是環境化學的孕育階段。到了70年代,為推動國際重大環境前沿性問題的研究,國際科聯1969年成立了環境問題專門委員會(SCOPE),1971年出版了第一部專著《全球環境監測》,隨后,在70年代陸續出版了一系列與化學有關的專著,這些專著在70年代環境化學研究和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1972年在瑞典斯德歌爾摩召開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成立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立了一系列研究計劃,相繼建立了全球環境監測系統(GEMS)和國際潛在有毒化學品登記機構(IRPTC),并促進各國建立相應的環境保護結構和學術研究結構。應該說,這一系列的舉措在人類的環境保護事業中起到了里程碑作用。

80年代全面地開展了對各主要元素,尤其是生命必需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各主要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人類活動對這些循環產生的干擾和影響,以及對這些循環有重大影響的種種因素的研究;重視了化學品安全性評價;開展了全球變化研究,涉及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同時加強了污染控制化學的研究范圍。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國際科聯組織了數十個學科的國際學術機構開展環境問題研究。例如: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1989年制訂了“化學與環境”研究計劃,開展了空氣、水、土壤、生物和食品中化學品測定分析等六個專題的研究。

1991年和1993年在我國北京召開的亞洲化學大會和IUPAC會議上,環境化學均是重要議題之一。

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第一次授予三位環境化學家Crutzen,Rowland和Molina,他們首先提出平流層臭氧破壞的化學機制。Crutzen于1970年提出了NOx理論,Rowland和Molina于1974年提出了CFCs理論,這幾位化學家的實驗室模擬結果在現實環境中得到驗證。從發現平流層中氧化氮可以被紫外輻射分解而破壞全球范圍的臭氧層開始,追蹤對流層大氣中十分穩定的CFCs類化學物質擴散進入平流層的同樣歸宿,闡明了影響臭氧層厚度的化學機理,使人類可以對耗損臭氧的化學物質進行控制。這些理論的研究成果因1985年南極“臭氧洞”的發現而引起全世界的“震動”,從而導致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的簽訂。這充分表明環境化學家的工作已經引起全人類的重視,環境化學已經開始走向全面發展。

我國的環境化學研究也已經有了20多年的歷史,自70年代起,在典型地區環境質量評價,環境容量和環境背景值調查,污染源普查,圍繞工業“三廢”污染,在大氣、水體、土壤中環境污染物的表征、遷移轉化規律,生物效應以及控制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工作。近年來,完成了一批攻關課題和重大基金項目等國家任務。“八五”和“九五”期間,在有毒污染物環境化學行為和生態毒理效應、水體顆粒物和環境工程技術、大氣化學和光化學反應動力學、對流層臭氧化學、區域酸雨的形成和控制、天然有機物環境地球化學、有毒有機物結構效應關系、廢水無害化和資源化原理與途徑等方面的工作分別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中國科學院重大重點等項目的支持,取得了一批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支從政府到地方各級行政管理與環境保護部門、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等多層次的管理人員與研究人員隊伍[2,3]。

在酸雨測量技術、形成機制、物理化學特征、高空云雨化學、大氣酸性污染物來源和沉降過程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天然源研究、區域酸沉降模式和酸雨成因、能源與環境協調規劃、酸雨區域綜合防治和臨界負荷的研究方法等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環境分析化學方面,從80年代起,我國先后制訂出《環境監測標準方法》,《環境污染分析方法》和《環境監測分析方法》等,選取了200多種分析方法,近百種無機和有機物,所用的方法靈敏、準確、可靠,多年來在全國環境監測系統和有關實驗室廣泛應用。對監測分析方法的統一與標準化,在提高分析監測水平及實驗室質量控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992~1995年,國家基金委化學部資助了重大基金項目“典型有機污染物環境化學行為與生態效應”的研究,探討了某些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環境行為、在介質中的遷移轉化規律、污染物的環境風險評價、水生天然有機物的起源、表征、與重金屬相互作用機理與模型以及鹵代烴生成潛力等。在新農藥單甲脒的環境行為和生態毒理效應以及有機錫的生態毒理效應研究中取得了創新性成果。首次發現城市水源中的硝基多環芳烴的存在,對多氯聯苯等的光解規律和產物毒性提出了新的機理和解釋。部分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工作于1999年獲得了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在O3的測量技術、中國光化學煙霧特征、室內大氣光化學反應模擬、空氣質量模式、汽車尾氣高效凈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大氣微量組分源排放、大氣氧化能力、大氣光化學模擬和模式的研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

在天然水質變化與水污染控制原理、難降解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物理化學去除與生物降解和高級化學氧化、水質凈化的高效生物和絮凝反應器、廢水的無害化與資源化、清潔生產等方面取得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勵。

第4篇:土壤環境分析范文

關鍵詞:藥理活性化合物 遷移轉化 生物積累 展望

中圖分類號:R2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9-0238-02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與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善。環境中的新型微量污染物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得益于環境分析技術、條件的提高和居民環境意識的增強。其中,藥理活性化合物Phacs(pharmaceutically active compounds)是最主要的一類。

新型微量污染物常具有一定的環境激素毒性、遺傳毒性、微生物毒性和高積累性,它們的遷移行為不僅會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而且能夠通過食物鏈等途徑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因此,發展新型微量污染物處理工藝已經成為環境工作者的迫切任務之一。

一、我國Phacs環境污染狀況

(一)環境中Phacs的來源

環境中Phacs的污染來源有生活污水、工業以及醫院廢水等已處理水的排放;漁業、畜牧業等農業活動廢水往往不經過處理,直接排放至自然水體或滲透入地下,成為環境中Phacs的重要來源;同時,過期藥品的不恰當處理等居民的日常活動也會造成Phacs的流入。Phacs的最主要環境污染來源是,人類或動物服用藥物后,大約只有10-70%被代謝掉,大量未經代謝的藥物間接或者直接排入到環境中。[1]制藥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有毒難降解的高濃度廢水,而傳統的生化處理不能將廢水內殘留的藥物有效去除或降解,導致其廢水、廢渣中含有多種藥物,使得其成為重要的污染源之一。[2]此外,過期藥物的不適當處理也是Phacs進入水體環境的原因。[3]在傳統的污水處理廠中,污染物的降解主要是微生物降解和活性污泥的去除,大多數Phacs很難被降解,最終進入到水環境中。再者,在大型的集中型農業產業中,Phacs的使用種類和劑量都十分巨大,其進入環境的途徑與人類相似;又因為其排放的廢水很難進行集中處理,使得畜牧和水產養殖等農副產業對于環境的影響更加明顯。

(二)環境中Phacs可能的危害

大多數Phacs都以痕量存在于環境,這是基于其中的許多組分的生物活性和旋光性較強,[4]以至于廣泛分布于環境中,包括河湖、土壤和污泥甚至地下水中均有研究表明其存在。Phacs的持久性、較強的生物活性、累積性以及生物降解緩慢等特點,使得其即使以痕量存在于自然中,也使暴露于其中的動植物、人類以及生態系統長期處于被危害和破壞的潛在危險之中。具體包括:高等生物的性別比、昆蟲蛻皮或幼仔孵化的失敗發生概率、地球的生物化學局部循環過程的變化等各類被環境中殘留的Phacs所影響的方式。[5]

藥品能抑制或促進人體或動物的某些生理功能,因而經過人體攝入藥物后排泄到環境中的代謝產物或殘留物有可能隨著食物鏈等途徑危害其他生物。[6]Phacs對于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組成有著相似的影響:殘留在土壤中的藥物,能夠直接殺死或者抑制土壤環境中的某些微生物,進而對土壤中有機物質的腐爛分解起到負面作用,降低了肥力,土壤中的微生物因為能量不足而影響到其他污染物降解或吸附作用。

二、Phacs在城市水系統中的遷移轉化規律

(一)城市污水系統中Phacs的轉化遷移行為

城市污水處理廠中Phacs的遷移轉化方式一般包括:礦化(完全轉化為水和二氧化碳);被污泥吸附(包括母體和代謝或降解物);部分母體和降解、代謝物隨出水排放進入環境三種途徑。城市中污水大部分被集中收集處理,由于Phacs經過人體代謝以及在污水中得到一定的降解,并且在各個處理單元中含有大量干擾其測定的有機物因素,因此在城市污水系統中檢測到的Phacs含量相對較低。但是因人體代謝和污水廠生物處理而產生的代謝產物種類復雜,對居民健康和生態也會產生一定影響。

吸附是去除污水中疏水性難降解有機物的一個重要途徑。活性污泥作為一種胞外聚合物絮體,因其中具有多孔結構,而對有機物具有很好的表面吸附性。在污水中與活性污泥接觸的以膠體狀的懸浮有機物被吸附和凝集的同時,Phacs也隨之而去。X.Kan[7]等研究發現,香料佳樂麝香和吐納麝香可以在過濾過程中被固體顆粒吸附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去除。實驗檢測到其在生物反應器出水中總質量濃度由30、8.6μg/L分別降至2、0.5μg/L。該法適用于Phacs類物質在固相中的分配系數較高時,利用膠體物質的吸附作用再經過濾、沉淀等方式將其去除。

(二)自然水體中Phacs的轉化遷移行為

Phacs如今廣泛而頻繁地在畜牧業和養殖業使用,導致原本半衰期并不長的Phacs出現假性持續現象。又因為對于農業污廢水排放的監管不力,大量含有Phacs的廢水排入自然水體當中。

人工合成的香料等大多具有較強的親脂憎水性,在自然環境中很難去除而導致生物富集。水產養殖和畜牧等農副產業之所以成為耐藥基因擴展、演化和繁殖的重要媒介,是因為在這些產業中經常需要投加大量的抗生素,使得Phacs直接以母體方式進入水體和土壤環境中。因為多以點投放的方式加藥,使得大量的抗生素在水體和土壤中形成局部區域的高濃度,在此區域里不同類屬的細菌僅需要進行接觸便可以互相傳遞耐藥基因。接納城市廢水和農業徑流的自然水體下游要比上游的菌群的耐藥性更強的現象亦可以證明這點。

河道底泥和藻類具有吸附作用,對于Phacs的物化處理具有一定意義,但由于自然水體中的底泥和藻類吸附能力有限又長期處于穩定狀態,導致Phacs吸附飽和并釋放回水體,從而影響環境中各種微生物的種群數量及其他較高等生物種群結構和營養轉移方式,破壞環境中固有的食物鏈的平衡。河道是主要的取水水源,后續的給水處理工藝對于Phacs亦無有效的降解;底泥和藻類等是魚類等水產品的天然飼料,導致Phacs直接進入食物鏈。Wilson BA,Smith VH等人研究了三種藥物對淡水中藻類的效應,表明Phacs類物質對于藻類群落的結構功能存在潛在影響,進而改變了食物網結構及營養傳遞途徑。

大量的Phacs隨著人們的日常飲食生活進入人體當中,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部分人群對于Phacs有過敏反應,嚴重時會造成食物中毒;此外,當人攝入含有抗生素的動物食品后,因抗生素能夠抑制或殺死部分敏感菌,從而破壞腸道內生態區系平衡,對人體腸道內正常菌群的產生帶來負面影響。

三、Phacs的生物可利用性與生物積累毒性

Phacs因為其所具有的特性而能夠在環境中長期存在。由于其分子結構中往往存在鹵原子,使得Phacs大部分水溶性低而脂溶性較高的特點,因此容易積累在脂肪組織,進而隨著食物鏈濃縮或者放大,對動物的危害巨大,最終進入食物鏈頂端――人類。Phacs能夠進行遠距離遷移得益于其半揮發性和穩定性。Phacs在水體或土壤環境中通過揮發和大氣顆粒的吸附作用進入大氣環境中,并且因降雨降水等氣候環境變化重新沉降到地面上,因此Phacs可以長期以不同形式存在于環境當中。

Phacs因為在環境中長期存在,但是通過食物鏈的方式累積是一個漫長緩慢的過程,因而其對于人和動物健康的嚴重影響和毒害在短期不易察覺。大多數的Phacs具有致癌、致畸與致突變性、神經毒性、內分泌干擾性等,Phacs的低水溶性、半揮發性、難降解性、長滯留性,使其對人和動物的生殖、遺傳、新陳代謝等系統等具有持久性危害。因此Phacs對于生物體的危害具有隱蔽性、長期性和累積性等特點。

影響生物積累的因素很多,不同種類Phacs的性質、生物種類、生物發育的不同階段以及食物鏈等對它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同Phacs在同種動物類群中的含量存在差異,同種Phacs在不同動物類群體內亦然。在同種動物體內的不同組織和生理功能中,Phacs的分布和積累也不盡相同。動物體的不同組織對某種毒物具有高度選擇性,腎臟和肝臟由于可以快速大量合成相應的蛋白質,使Phacs得以大量蓄積,成為蓄積的重要靶器官。Phacs類污染物對人體產生的危害主要集中為對肝、腎等內臟器官和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等的急、慢性毒性作用。

四、存在問題與展望

盡管對于Phacs類污染物的研究在國外開展已久,但是由于Phacs的影響因素廣泛,并且在環境保護方面我國仍然有一定差距,使得國外的許多數據對于我國不具有指導意義。如抗生素在污水廠中的濃度水平相當于或高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發生水平,而其他目標Phacs的濃度均普遍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因此,為使后續研究的目標物質更具代表性,需要對當地的目標Phacs類污染物進行針對性調查研究。

再者,目前對于該類化合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毒性上,而在生物體內的蓄積情況、是否會隨食物鏈的轉移和放大,以及對環境生物的長期毒性效應等方面的問題仍然有待解決。同時,不同方法對不同種類微量藥物的定量檢測和分析方法較多,但是不同方法對于其靈敏度和準確度有影響很大,尤其在采用一種分析方法同時檢測不同復雜介質中的多種藥物時更加明顯。因此,開發能夠同時對多種Phacs類化合物進行有效和靈敏的富集、檢測方法,將是未來的研究熱點;去除降解效果好,低成本的處理工藝也有待于研究者的進一步實驗開發。

參考文獻:

[1]Sarmah A ,K.,T.,Boxall A.B.A.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use,sales,exposure pathways occurrence,fate and effects of veterinaty antibiotics in the environment.Chemosphere,2006,65(05):725.

[2]王朋華,袁濤,譚佑銘等,水環境中藥物污染及遷移轉化行為研究進展[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8,31(09):57-61.

[3]周寧娟,典型Phacs在給水系統中的變化規律及調控技術研究[D].東南大學,2010.

[4]周雪飛,張亞雷,代朝猛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去除藥物和個人護理用品的機理研究[J].環境保護科學,2009,35(02):15-17.

[5]PASCOE D,KARNTANU T W,MBLL ER C T. Do pharmaceuticals affect freshwater invertebrates A study with the cnidarian hydra vulgaris[J].Chemosphere,2003,51(06):521-528.

[6]劉欣然,{乃云,馬艷高級氧化法去除水中藥物和個人護理用品的研究進展[J].四川環境,2010,29(03):82-87.

第5篇:土壤環境分析范文

關鍵詞 運用差值法;環境監測實驗室;綜合分析

中圖分類號 X8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3)012-0117-01

本篇文章利用實驗室的試驗,確立分析方法的準確度以及精密度,并經過數學的加工處理,將此二項標準以“允許差值”表示,使用“允許差值法”確定普通監測活動中水平雙樣減差值所允許范圍,與多次測定均值和靶值的減差值所允許范圍,以及加標回收率所允許范圍與控制樣所受控范圍,利用此種方法對分析質量進行控制。此方法反映了統一的相關分析質量要求,可以不需要反復的做質控圖。

1 “允許差值法”運用于實驗室分析的質量控制原理設想

分析手法的“運行差值”,這其中包括了兩個基本內容:第一,平行雙樣減差值所允許的范圍。第二,多次測定勻值和靶值的減差值所允許的范圍。實際上,這反映出分析手法的準確度與精密度,這同時是控制分析質量的有關標準要求。作為全國通用的監測分析法,即“允許差值”,需要以實驗室的實驗加以確定。

經過查找大量的資料了解到,國家環境監測總站對目前我國二級監測站長時間的水質實驗間質控考核結果與某地區三級監測站的長時間水質實驗間質控考核結果,通過數學統計加工,取得了十幾個分析項目和二十幾個分析手法的準確度與緊密度,這些有關數據和資料,給計算分析方式即“允許差值”提高了依據與基礎。

分析方法有允許差值,該允許差值和設定的置信度有密切關系,可以按照設定要求,將置信度定位0.94或者0.98,其能夠對應的“運行差值”范圍是控制質量所運行范圍。

2 “允許差值”的計算方法

2.1 影響允許差值的因素

分析方法其平行樣測定值所允許差值和等待檢測物的濃度,檢測方法以及方法的緊密度等要素都有關系。如果分析方法的使用儀器已經確定,且操作按照要求進行,那么讀數的誤差和精密度等要素就會較為穩定,此情況下,允許差值就只和待測物的濃度有關。如果待測物的濃度比分析方法可以準確測定的值更低,即待測物濃度值是“定量檢測最低濃度CL”情況下,檢測儀器的誤差所對應的等待檢測物的濃度值與監測限二者中的最大值定義為絕對的差值Wd(單位:mg/L),這個值即是待測物的濃度在低于CL情況下,測定為平行樣減差值所允許差值。按照相關資源分析,定CL=10Wd為最佳(特殊項目除外)

按照“環境監測的分析方法”相關規定,應該使用分光光度計時,此種設備讀數誤差是0.005吸光度能對應的待檢測物濃度數,對于能原子吸收測汞儀或者酸度計最小的分度數所相應的待檢測物濃度數。其容量的分析以0.05毫升標準的滴定液所相應的待檢測物濃度數為設備誤差。

2.2 多次測定均值和靶值的對應允許差值的計算

通過實驗室的有關實驗,確定好分析方法其準確度及精密度,同時可以算出反復性r與再現性R的值,利用這些數據,能夠把多次測定平均值和靶值的對應允許差值計算出來{相對允許差值是n

2.3 均數,差值控制圖的制作

在實驗室實驗時,得到了平行樣檢測的減差數所相應允許差數WR(%)。配制控制樣品的濃度一般情況下需大于CL。對于控制樣品一次測試24個數值,設計算出的平均數為Y,且計算控制圖其控制范圍和警告范圍。以下是均數控制范圍:

上控制限與下控制限是N±3/22N

上警告限與下警告限是N±2N

上輔助線與下輔助線是N±1/22N

其中,中位置是N;差值控制圖:上控制限是3/2WRN;上警告線是WRN;上輔助線是1/2WRN;基值是0。

2.4 加標百分回收率所允許范圍

通過實驗室的實驗,總結得出方法加標百分回收率平均值P與標準偏差Sp,那么置信度是0.94的加標百分百回收率其允許范圍是P±2Sp,如果置信度是0.98,那么加標百分百回收率其允許范圍是P±3Sp。

在常規的、普通的監測中,如果使用加標百分百回收率的控制分析精確度,那么就按照設定好的置信度并采用對應的加標百分百回收率所允許范圍 。

3 允許差指表

根據最近三年環境監測國家網水質監測質控考核的結果與近三年某地區環境監測站水質監測質控考核結果,使用數學物理統計方式,刪除了小部門的離群值,遵照上面提到的原理與方法,并依據化學的分析與實際可能性,把平行樣檢測出所運行的范圍、二次檢測平均值以及靶值所允許值。相關資料中的每項允許差值分為置信度為0.94與0.98兩種,在使用時,可以依據相關需要與可能性選擇使用。每項置信度其允許差值可分為相關運行差值(%)與絕對允許差值(mg/L)。在使用時,應該根據待檢測物所測試出的平均值再乘以運行差值。這種計算值和同一置信度其絕對允許差值作比較,一般情況下使用數值更大的為此待檢測物所設置的置信度其允許差值。

4 結束語

首先,從文中可以看出,“允許差值法”實際上是一種較為簡單、科學、有效的控制一般監測中實驗間分析質量的方法。其次,本文分析總結了相關水質監測項目與分析方法的允許差值,此方法能使用與一般監測中,其控制測定結果的準確度與精密度。最后,使用允許差值法進行均數的繪制,即差值控制圖,擁有統一其受控范圍相關要求,同時也具有休哈特質,其控圖能反映相關系誤差的性能。

參考文獻

[1]金關蓮,汪志達.“允許差值法”用于環境監測實驗室分析質量控制[J].中國環境監測. 2009(46) .

第6篇:土壤環境分析范文

關鍵詞:中學生 化學 發展 發展趨勢

21世紀的社會主角是當代的中學生,21世紀的化學發展還要靠當代中學生的努力。要想在化學方面有所建樹,中學生就應該了解化學的發展歷程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自人類出現后,化學便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遠古時代的鉆木取火,用火燒煮食物,制陶,冶銅和鐵器等等,這些化學技術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標志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今天,化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那么,從古至今,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化學歷史的發展經歷了哪些時期呢?

一、化學學科發展歷程的回顧

1、遠古的工藝化學時期

在遠古的工藝化學時期,人類的制陶、冶金、釀酒、染色等工藝,主要是憑借幾千萬年的實踐經驗摸索出來的,當時化學雖然知識還沒有形成,但已經有了萌芽,這便是化學發展的萌芽時期。

2、煉丹術和煉金術時期

大約到了公元前1500年,人們開始對長生不死向往,戰國時期的方士認為只有金石之類的不朽之物方能成就人們的不死之身。于是,煉丹術便由此開始。由于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的煉丹術逆向傳入歐洲的波斯和阿拉伯地區。這時的波斯已經伊斯蘭化,伊斯蘭教徒沒有得道成仙、長生不老的觀念,他們只有對金的崇拜,于是人們想把其他金屬皆變作黃金,因此煉丹術在該地區演化成煉金術。這便是最早的化學實驗,化學方法轉而在醫藥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當的應用。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出版了一些有關化學的書籍,第一次有了“化學”這個名詞。英語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煉金術)。

3、燃素化學時期

從1650年到1775年,隨著冶金工業和實驗室經驗的積累,人們總結感性知識,認為可燃物能夠燃燒是因為它含有燃素,燃燒的過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過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為灰燼。

4、定量化學時期

氣體化學的定量方法的應用,從化學科學內部不斷地沖擊著陳舊的燃素學說。而在十八世紀后期的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動整個自然科學進入了一個空前的發展時期。這就又在化學科學外部提供了燃素學說,建立科學燃燒理論的條件。綜合這些因素,就使得化學家能夠把從氣體性質中推導出來的物理概念應用到傳統的化學中去,建立了新的氧化學說。1775年前后,拉瓦錫用定量化學實驗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開創了定量化學時期,實現了一場深刻的化學革命。這樣,化學也就從傳統的經驗技術性的學科,轉變為可以用數學進行定量計算的學科了。

二、化學學科發展的現狀

20世紀初化學已深入到原子、分子層次,化學成為在原子、分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結構和性能的科學,建立了一套物質分子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論研究和計算,分子層次上的測量,微觀結構和宏觀性質的研究)。這些科研成果如約里奧-居里夫婦用人工方法創造出放射性元素、在費米領導下成功地建造了第一座原子反應堆、化學鍵和現代量子化學理論的建立、合成化學、高分子科學的建立和發展等等使化學發生了深刻地變化。

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人們在談論科學的發展時指出,“這將是一個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的世紀。”那么化學還有什么用呢?如諾貝爾獲得者H.W.Kroto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所述,“正是因為是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的世紀,所以化學才更為重要。”因為這是一門承上啟下、滲透于各種新興交叉學科的中心科學。化學的原理和這些研究方法廣泛使用于其他學科,使化學滲透到其他學科形成許多新的交叉前沿學科,從而使化學處于中心學科的地位。

材料化學、生命化學、環境化學、綠色化學等均屬于新的交叉前沿學科。

1、材料化學

材料科學的發展十分迅速,它是物理、化學、數學、生物、工程等一級學科交叉而產生的新學科領域。材料化學處于核心地位,它的應用目的性很強。它是人類衣、住、行、用的原料,也是社會生產的最根本的物質基礎。比如新型高分子薄膜材料及其多層膜形成技術的研發成功,才使得舉世稱譽的“水立方”游泳館的設計得以實現,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增添了色彩。

功能材料是新材料領域的核心,是社會發展、國民經濟及國防建設的基礎和先導。它不僅對高新技術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和支撐作用,還對我國相關傳統產業的改造、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當前國際功能材料及其應用技術正面臨著新的突破,諸如超導材料、微電子材料、光子材料、信息材料、能源轉換及材料的分子、原子設計等正處于日新月異的發展之中,發展功能材料技術正在成為一些發達國家強化其經濟及軍事優勢的重要手段。

目前已發現上千種超導材料,但是實際上只有鈮基超導體[1]真正投入使用。以NbTi[2]、Nb3Sn為代表的實用超導材料已實現了商品化。以鈮為基礎的導體做成線材、電纜和復雜結構的導體已經成為高磁場領域必不可少的工具。

鈮基超導體最突出的用途是醫療診斷上的磁性共振成像技術(MRI)。 在醫療器械領域,超導體已經開辟出約2.5 B$ 的市場。MRI的一個典型的功能例子是腦成像,因血液中氧的含量不同,因而其磁特性不同,從而可探測大腦的活動。

第二個重要用途是核磁共振(NMR)的光譜技術,NMR 光譜在化學,生物學,醫學和材料研究領域已成為有力的分析工具。在NMR光譜方面,被研究的某一同位素共振線的光譜被記錄下來和分析,可以得到試樣中分子結構的信息。商業用NMR光譜的范圍現在300 MHz(7T)和900 MHz (18.8T)之間。磁場達到400 MHz(9.4T)以上時,只能采用NbTi導體。對于500 MHz (11.8T) 和更高磁場的磁體, 其內部高磁場部分采用的是Nb3Sn導體制成, 因此是NbTi/Nb3Sn的復合體。

另一個應用領域是核熔融技術。電能不僅可以由重核分裂產生, 而且可以用氫同位素核融解來生產。熔融反應只能發生在非常高的溫度下,此時必須采用加入粒子的等離子體。該等離子體必須包容在高磁場內,該高磁場必須用超導磁體產生,應用Nb3Sn材料的熔融裝置具有很高的磁場。核熔融為今后電力生產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2、生命化學

生命化學是運用化學原理及方法研究生命現象及其運動規律的學科。它是從分子水平來研究生物體的:研究其成分及它們如何按嚴密特定的方式組合而成;研究其各部分為什么具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研究生物體是如何進行物質與能量新陳代謝的;研究生物體如何繁殖,遺傳的原因等等。生命化學對于改良和創造新生物品種,充分利用資源,豐衣足食,提高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以及改善環境均具有極其重要意義。

3、環境化學

環境化學是環境科學的一個分支,就其基礎來看更多的屬于化學范疇,它使用化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來研究環境問題。環境化學是研究環境中物質相互作用的學科。環境化學的研究任務主要指分析檢測環境介質中存在的有害物質,追蹤它們的來源以及在環境介質中化學物質的行為,了解有害物質對生物和人體產生不良影響的規律,由此會推動環境分析化學、大氣環境化學、水環境化學、土壤環境化學等三級學科的發展。

4、綠色化學

綠色化學是指化學反應過程以“原子經濟性”為基本原則,即在獲取新物質的化學反應中充分利用參與反應的原料的每個原子,實現零排放。這樣不僅充分利用了資源,而且不會產生污染,并采用無毒、無害的溶劑、助劑和催化劑,生產出有利于環境保護、社區安全和人身健康的環境友好產品。化學家不僅要考慮化學品生產的可行性及其用途,還要設計出不產生或減少污染的化學過程。綠色化學將會改變化學工業的面貌。

三、化學學科發展的趨勢

1、化學仍是提高人類生存質量和生存安全的有效保障

不斷提高生存質量和生存安全是人類進步的標志。化學研究至少可以從三方面對保證生存質量的提高做出貢獻:

① 通過研究各種物質和能量的生物效應的化學基礎,特別是搞清楚兩面性的本質,找出最佳利用條件;

② 研究開發對環境無害的化學品和生活用品,研究對環境無害的生產方式。提供安全有防病作用的食物和食物添加劑(特別是抗氧化劑),改進食品儲存加工方法,以減少不安全因素,有效防止“三聚氰胺”、“瘦肉精”、“有色饅頭”、“奶茶塑膠”、“有毒黃瓜”等類似事件發生。

③ 研究大環境與小環境中不利因素的產生、轉化與人體的相互作用,提出優化環境建立潔凈生活空間的途徑。

健康是重要的生存質量的標志,預防疾病將是21世紀醫學發展的中心任務。化學可以從分子水平了解病理過程,提出預警生物標志物的檢測方法,建議預防途徑。

2、化學在能源和資源的合理開發和高效安全利用中起關鍵作用

21世紀初期,我國重點能源仍然為煤碳、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這就要求研究高效潔凈的轉化技術和控制低品位燃料的化學反應,使之既能保護環境又能降低成本。此外還要開發新能源,新能源必須滿足高效、經濟、潔凈、安全的要求。太陽能、新型的高效潔凈電源與燃料電池都將成為21世紀的重要能源。

3、化學將繼續推動材料科學發展

2l世紀電子信息技術將向更快、更小、功能更強的方向發展。目前正在致力于量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分子電路、生物蕊片等高新技術,進入分子信息技術階段要求化學家設計、合成所需的物質和材料。

化學家還應該研究各種與電子信息有關的材料的性質和功能以及與各個層次結構的關系,特別是物質與能量的相互作用的化學特征,創造具有特殊功能的新物質和新材料。

最后希望學生們努力學習化學,將來為化學的發展作出貢獻,加快社會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讓化學改變整個世界!

參考文獻:

[1] Helmut Krauth. FABR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bTi AND Nb3Sn SUPERCONDUCTORS.

免费的一级毛片| 国产剧情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不卡视频 |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十八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美女高潮不断亚洲|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中精品中文字幕入口|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超碰Av一区=区三区| 亚洲精品区二区三区蜜桃|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大免费全看| 亚洲国产系列| 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精品欧美乱码久久久久久1区2区| 91精品全国免费观看青青| 成人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91青青草久久|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n鬼沢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婷婷色 | 少妇裸交aa大片| 日本熟妇色xxxxx欧美老妇| 亚洲国产资源一区二区|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黑人巨大粗物挺进了少妇| 色老头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岛国大片不卡人妻| 久精品国产欧美亚洲色aⅴ大片|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天堂网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专区|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国产最新视频在线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