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企業銷售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為了實現今年的計劃目標,結合公司和市場實際狀況,確定明年幾項工作重點:
1、擴大銷售隊伍,加強業務培訓。
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核心的,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企業無人則止,加大人才的引進超多補充公司的新鮮血液。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所以在留著合理的人才上下功夫。在選好人,用好人,用對人。加強和公司辦公室人溝通,多選拔和引進優秀銷售人員,利用自己的關系,整合一部分業務人員,利用業務員轉介紹的策略,多爭取業務人員,加大招聘工作的力度,前期完善公司的人員配置和銷售隊伍的建立。另外市場上去招一些成熟的技術和業務人員。自己計劃將工作重點放在榜樣的樹立和新榜樣的培養上,一是主要做好幾個榜樣樹立典型。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人是有可塑性的,并且人是有惰性的。對銷售隊伍的知識培訓,專業知識、銷售知識的培訓始終不能放松。培訓對業務隊伍的建立和鞏固是很重要的一種手段。定期開展培訓,對業務員的心態塑造是很大的好處。并且根據業務人員的發展,選拔引進培養大區經理。業務人員的用心性才會更高。
2、銷售渠道完善,銷售渠道下沉。
為確保完成全年銷售任務,自己平時就用心搜集信息并及時匯總,力爭在新區域開發市場,以擴大產品市場占有額。合理有效的分解目標。
三省,市場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區,在這三省要完善銷售隊伍和銷售渠道。一方面的人員的配置,另一方面是客戶資源的整合,客戶員工化的重點區域。要在那里樹立公司的榜樣,并且建立樣板市場。加以克隆復雜。
其他省市以一部現有業務人員為主,重點尋找合作伙伴和一些大的商。走批發路線的公司在銷售政策上適當放寬。
如果業務人員自己開拓市場,公司前期從業務上去扶持,時間上一個月重點培養,后期以技術上進行扶持利用三個月的時間進行維護。
3、產品調整,產品更新。
產品是企業的生命線,不是我們想買什么,而是客戶想買什么。我們買的的客戶想買的。找到客戶的需求,才是根本。所以產品調整要與市場很好的結合起來。另外,要思考產品的利潤,無利潤的產品,它就無生存空間。對客戶來講,也是一樣。客戶不是買產品,而是買利潤,是買的產品得來的利潤。追求產品利潤的合理分配原則,是不變的法則。企業不是福利院,所以為企業創造價值化,就是管理的最基本要求。從發展才是硬道理到賺錢才是硬道理的轉變。
一個產品的壽命是有限的,不斷的補充新產品,一方面顯示出公司的實力,一方面顯示出公司的活力。淘汰無利潤和不適應市場的產品。結合公司業務人員專業素質,產品要往三個有利于方面調整:有利于公司的發展、有利于業務人員的銷售、有利于客戶的需求。
產品要體現公司的特色,走差異化道路。一方面,要有公司的品牌產品。一個產品能夠打造一個品牌。所以產品要走精細化道路。
4、長期宣傳,重點促銷。
宣傳是長久的,促銷是短暫的。促銷一時,宣傳一世。重點的開展促銷活動使產品在一個市場上樹立起名氣,就是品牌意思。結合市場和疫情發展變化,使產品坐莊,到達營銷造勢的目的。就重點產品和重點市場,因地制宜的開展各種各樣的促銷活動。當然最主要的工作重心還是在產品的宣傳上,具辦各種知識講座。利用公司網站,把產品及時出去,利用互聯網產品上市等信息。
5、自我提高,快速成長。
為用心配合銷售,自己計劃努力學習。在管理上多學習,在銷售上多研究。自己在搞好銷售的同時計劃認真學習業務知識、管理技能及銷售實戰來完善自己的理論知識,力求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為企業的再發展奠定人力資源基礎。
本人將以身作責,以實際行動來帶領整個團沖擊計劃目標。
關于企業人員銷售工作計劃
(一)銷售額目標:x萬以上
(二)利益目標(凈利潤):x萬元以上。
基本方針:
(一)部門所有人員必須都能精通業務、人心安定、能有危機意識。
(二)部門所有人員不論精神或體力都須全力投入工作,使工作朝高效率、高收益、高分配的方向發展。
(三)為達到責任目的及確立責任體制,本部門將貫徹重賞重罰政策。
下半年,銷售部為能實現公司國內業務萬的銷售目標,需要準備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設立徐州辦事處
為擴展市場之要求,填補市場區域性的問題,為了更方便、更快捷的拓展徐州及周邊亮化工程業務,及時的了解市場的動態,有必要設立辦事處。
2、銷售團體建設及規劃
根據下半年國內銷售目標x萬,業務人員隊伍要達到x人。x號到崗接受培訓為保證整個銷售目標及計劃xx辦事處務必在x月x號建成并正常運作
3、團隊管理
健全和完善市場部規章制度,目的是讓銷售人員在工作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工作有高度的責任心,提高銷售人員的主人翁意識。
嚴格獎懲,建立良好的激勵考核機制。通過競爭上崗,優勝劣汰,評選銷售標兵等形式,激發營銷人員的內在活力。
銷售目標任務分解
4、費用預算
為確保能夠順利完成公司銷售額之目標,現困難如下:
1、嚴重缺乏精通照明行業的業務人員
因上周開會安排業務員銷售任務后,兩個業務員壓力太大,相續辭職。現業務部還剩兩人,為保證任務的完成,現急需業務人員5名
2、需要在周邊城市設一到二個辦事處,以方便業務開展
睢寧地方受區域性的限制,如想順利完成銷售任務,業務需要向外擴展,必須設立辦事處。
3、市場拓展資金支持
按照公司業務發展目標,亮化照明、普通照明、商業照明,三大塊業務齊頭并進,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
關于企業人員銷售工作計劃
轉眼來到公司已經二十多天了,踏足一個新公司,新行業,這二十多天首先我盡快的熟悉了公司的各項管理制度并嚴格遵守,其次努力學習了關于會展的一些專業知識,其中一些不懂或疑惑的地方也很感謝領導給與的答問解惑,年關將至,在熟悉了公司的相關制度及自己以后將涉及的領域工作范疇與職責之后,對于新一年的工作開展,我也有了點點想法與計劃:
首先,作為公司市場部的一員對于公司市場方面在明年的工作規劃中提出下面的幾點參考意見:
1)建立一支熟悉業務,而相對穩定的銷售團隊
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一切銷售業績都起源于有一個好的銷售人員,建立一支具有凝聚力,合作精神的銷售團隊是企業的根本。在明年的工作中建立一個和諧,具有殺傷力的團隊作為一項主要的工作來抓。
2)完善銷售制度,建立一套明確系統的業務管理辦法
銷售管理是企業的老大難問題,銷售人員出差,見客戶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完善銷售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讓銷售人員在工作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工作有高度的責任心,提高銷售人員的主人翁意識。
3)培養銷售人員發現問題,總結問題,不斷自我提高的習慣
培養銷售人員發現問題,總結問題目的在于提高銷售人員綜合素質,在工作中能發現問題總結問題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業務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檔次。
4)培養對于展會過程中的一些突發狀況的應急措施
在出差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的問題,約好的客戶突然改變行程,毀約,車輛不在家的情況,使計劃好的行程被打亂,不能順利完成出差的目的。造成時間,資金上的浪費。
其次作為個人xx我需要努力做到并日趨完善的幾件事:
1)和公司其他員工要有良好的溝通、多交流、多探討;我相信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才能不斷增長業務技能。
2)銷售工作最基本的客戶訪問量(積極開發新客戶,并維護好老客戶,經常與客戶保持一個良好的溝通)。
3)溝通要深入(做好本行業知識的積累,多想想在實際工作中有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工作閑暇多查看一些行業網站及專業書本);在與客戶溝通的過程中,要能把我們公司所包含業務的范疇十分清晰的傳達給客戶,了解客戶的真正想法和意圖;對客戶提出的建議要能做出迅速的反應。
在傳達產品信息時要知道客戶對我們的產品有幾分了解或接受到了什么程度。
4)工作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詳細的計劃。要養成一個寫工作總結和計劃的習慣以便于將工作時間更加合理的分配,避免工作局面混亂等各種不良的后果。
根據公司下達的銷售任務,把任務根據具體情況分解到每月,每周,完成各個時間段的銷售任務。并在完成銷售任務的基礎上提高銷售業績。
我認為公司明年的發展是與整個公司的員工綜合素質,公司的指導方針,團隊的建設是分不開的。提高執行力的標準,建立一個良好的銷售團隊和有一個好的工作模式與工作環境是工作的關鍵。
市場是良好的,形勢是嚴峻的。在xx市場可以用這一句話來概括,在技術發展飛快地今天,明年是大有作為的一年,假如在明年一年內沒有把市場做好,沒有抓住這個機遇,我們很可能失去這個機會,永遠沒有機會在做這個市場。
以上是我對xx年銷售工作計劃的一些的建議和看法,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諒解。
關于企業人員銷售工作計劃
身為公司銷售部的一員,從剛進公司一直強調自己保持著全身心地投入、盡心盡責的做好本職工作,將公司的生意做大做強是我為之奮斗的目標。
20xx年下半年的工作即將展開,為了更順利的開展工作,以下我結合前段工作的總結,對下半年工作重點的計劃。
一、迅速開展服務巡檢活動,安撫老客戶、大客戶的依賴心理
由于公司相當大的一部分銷售是由老客戶介紹來的,我們在市場還沒有完全進入旺季來,由公司相關領導帶領服務、銷售相關人員對大客戶、能夠為公司介紹銷售機器的客戶進行服務巡檢活動,解決客戶存在的服務問題,讓他們充分體驗到柳工老客戶、大客戶的優越性,他們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為公司整機銷售做出幫助。
二、開發細分市場,充分依托原有資源
老用戶、老關系,必須在每個區域一定建立8-10個鐵桿用戶。
高度重視市場支持體系的建設(當地的修理廠、配件店、平板運輸老板、業內人士):以誠實、大度的態度,合理布局、準確判其熱情度和影響力、反復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積累原始用戶信息:跑重點工程、工地、開發區、住宅建設小區、礦山、沙石場、市政和水利施工單位、城鎮拆遷戶和拆遷村、查電話黃頁、查當地報紙。關鍵是系統開發,切忌大而劃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原始用戶信息要及時整理分類,從中篩選出自己有用的信息。在每個地區鎖定主要競爭對手,知己知彼,利用對手的弱點尋找商機和突破點。
緊密圍繞本地當前市場購機熱點地區、用戶群、熱點工程、行業,開展銷售工作。
注重成功率,開發一個成功一個,開發一個點映照一片天。
三、堅定不移的貫徹兩個“三足鼎立”的核心市場開發手段
每個大區、辦事處、銷售員均應十分明確的選定所轄銷售區域內,縣、區、鎮或特定人群(10個以上關系較好的老板組成的群體)的前三位的重點市場,并制定相應的銷售目標以及開拓方案。公司希望在年底前在各地區均形成分級的“三足鼎立”的市場格局,以確保銷售的持續增長。
針對每一個重點市場,應構建以當地的主要競爭對手的大用戶或代言人,當地的老用戶,修理廠、配件店為主的“三足鼎立”的市場支持體系(即渠道),為此也應選定相應的開發對象及制定開發方案、確定銷售目標。
四、關注用戶群體的開發
用戶因地域、親屬關系、生意聯系、挖機品牌而自然形成的用戶群體是工程機械營銷中最誘人的蛋糕,在日常拜訪中高度重視和了解各類用戶群體,對群體內的用戶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全面見面拜訪,力爭深入了解和熟悉。面對群體老大或很有影響力的人物應長期相處,切忌直接推銷,應先獲得其好感和初步認可,其主要目的要放在其幫忙介紹購機信息上。對群體中有一定影響力的用戶購機信息要高度重視,及時上報,利用一切資源全力拿下。一但有所突破應當及時擴大戰果。
五、在適當的時候開展促銷、展示會
充分利用好產品展示會,產品展示會是公司對當地市場最有效的支持和投資,是公司對當地用戶集中、全面的展示和介紹品牌及產品,突破和鞏固當地市場的最有效的手段。一場成功的展會往往是打開和鞏固一個市場的關鍵!
六、要讓一線的銷售人員樹立良好的職業心態
a.業務人員要注意形象、言表、態度、禮節,注意當地風俗習慣;
b.市場開發要撲進去,到忘我境界;
c.強調市場開拓方案制定,避免盲目、混亂的追逐信息式的銷售;
d.產品宣傳要統一口徑,系統介紹;
e.平常心對個單,提高對客戶的駕馭能力;
f.強化團隊意識,擴大信息交流,要學會啟動和利用各種資源;
g.要機靈,對用戶需求及各種突發事件要準確把握;
一、熟悉公司的規章制度和基本業務工作。
作為一位新員工,本人通過對此業務的接觸,使我對公司的業務有了更好地了解,但距離還差得很遠。這對于業務員來講是一大缺陷,希望公司以后有時間能定期為新員工組織學習和培訓,以便于工作起來更加得心順手。
1、 在第一季度,以業務學習為主,由于我們公司正值開張期間,部門的計劃制定還未完成,節后還會處于一個市場低潮期,我會充分利用這段時間補充相關業務知識,認真學習公司得規章制度,與公司人員充分認識合作;通過到周邊鎮區工業園實地掃盤,以期找到新的盤源和了解鎮區工業廠房情況;通過上網,電話,陌生人拜訪多種方式聯系客戶,加緊聯絡客戶感情,到以期組成一個強大的客戶群體。
2、在第二季度的時候,公司已正式走上軌道,工業廠房市場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高峰期,在對業務有了一定了解熟悉得情況下,我會努力爭取盡快開單,從而正式轉正成為我們公司的員工。并與朱、郭兩經理一起培訓新加入的員工,讓廠房部早日成長起來。
3、第三季度的“十一”“中秋”雙節,市場會給后半年帶來一個良好的開端,。并且,隨著我公司鋪設數量的增加,一些規模較大的客戶就可以逐步滲入進來了,為年底的廠房市場大戰做好充分的準備。此時我會伙同公司其他員工竭盡全力為公司進一步發展做出努力。
4、年底的工作是一年當中的頂峰時期,加之我們一年的廠房推界、客戶推廣,我相信是我們廠房部最熱火朝天的時間。我們部門會充分的根據實際情況、時間特點去做好客戶開發工作,并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節我部的工作思路。爭取把廠房工作業績做到最大化!
二、 制訂學習計劃。
做房地產市場中介是需要根據市場不停的變化局面,不斷調整經營思路的工作,學習對于業務人員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它直接關系到一個業務人員與時俱進的步伐和業務方面的生命力。我會適時的根據需要調整我的學習方向來補充新的能量。工業知識、營銷知識、部門管理等相關廠房的知識都是我要掌握的內容,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在這方面還希望公司給與我們業務人員支持)。
關鍵詞:風險型決策方法; 損益值矩陣法; 矩陣運算; 期望值
中圖分類號:TN91134;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73X(2012)22009403
企業獲利要主動減少計劃外訂單,可以人為取消計劃外的所有訂單,則企業獲利多少只與意向合同的簽訂量有關。
這里以三類電器產品為例,假設意向合同全簽最大量也沒超過各自的最大生產量,只要考慮各生產量下的損益值,然后進行風險型分析決策就可以得出最優方案。
由于三類產品之間沒有生產資料有限這樣的制約條件,所以這三類產品彼此間是獨立的,于是可以把三類產品單獨進行建模,分別找到最優值就可以解決問題。
1 模型建立
損益矩陣模型如下:E1
E2
E3
Ei=Q11…Q1j
Qi1…Qij×P1
P2
P3
Pj可求得max E2。
關于損益值的計算,對企業而言,如果合同簽訂失敗導致產品銷售不出去,他們損失的是對應的經費還有產品成本費合同簽訂成功的情況下的計算公式如下:Qij=Ci-Ai-Di 合同簽訂失敗的情況下的計算公式:Qij=-Ai-Di 關于損益值的計算,對銷售部而言,如果合同簽訂失敗導致產品銷售不出去,他們損失的是對這類產品的宣傳費。合同簽訂失敗的情況下的計算公式如下:Qij=-Gi 合同簽訂成功的情況下的計算公式如下:Qij=Hi-Fi-Gi2 模型求解
模型求解思路如下所述,首先求出每千件產品的價格,設一個n值,符號不定,5%n表示價格上漲或者下降,10%n表示銷量減少或增加,再假設計劃外銷售量y(常數),這樣構成一個一元二次函數,可以通過導數求出極值,然后驗證,求出最大值。計劃外銷售額函數如下:
家電1:H1=(y1+10%n1y1)×(N1-5%n1N1) 家電2:H2=(y2+10%n2y2)×(N2-5%n2N2) 家電3:H3=(y3+10%n3y3)×(N3-5%n3N3) 家電4:H4=(y4+10%n4y4)×(N4-5%n4N4) 家電5:H5=(y5+10%n5y5)×(N5-5%n5N5) 家電6:H6=(y6+10%n6y6)×(N6-5%n6N6) 家電7:H7=(y7+10%n7y7)×(N7-5%n7N7) 家電8:H8=(y8+10%n8y8)×(N8-5%n8N8) 家電9:H9=(y9+10%n9y9)×(N9-5%n9N9) 家電10:H10=(y10+10%n10y10)×(N10-5%n10N10)以上就是目標函數需要求max Hi所對應的n和y。
3 優化模型
首先前兩類家電意向合同的最大簽訂量沒有達到最大生產量所以最大產量的約束條件無效,只需要對各方案做損益運算。表1~表6是熱水壺意向生產方案的損益表格 (數量單位:千個,金額單位:萬元 ) 以及對應的矩陣運算。
對應矩陣:E1
E2
E3=000
-24.71814.803-24.71 8
-27.561-27.56116.06 6×
0.3
0.3
0.4=0
-12.861 7
-10.110 2
max Ei=E3 對應矩陣:E1
E2
E3=000
-24.71814.803-24.718
-27.561-27.56116.066×
0.2
0.3
0.5=0
-12.861 7
-5.747 5
max Ei=E3
對應矩陣:E1
E2=00
-27.56148.681×
0.6
0,4=0
6.426 9
max Ei=E2
對應矩陣:E1
E2
E3
E4=0000
-27.25848.681-27.258-27.258
-30.331-30.33150.051-30.331
-33.403-33.403-33.40351.421×
0.3
0.2
0.3
0.2=0
-4.476 3
9.860 25
-33.403
max Ei=E3
對應矩陣:E1
E2=00
-28.02922.287×0.5
0.5=0
1.080 3
max Ei=E24 結 語
由于期望的運算量比較大,本文采用損益值矩陣運算的方法,在所有家電定價維持不變,使生產計劃和銷售方案得到最優化,優化的結果較符合實際。所以,該方法在企業的生產計劃和銷售方面值得借鑒和推廣。
參 考 文 獻
[1] 姜啟源.數學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劉來福,曾文藝.數學模型與數學建模\[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 楊啟帆,李浙寧.數學建模案例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薛毅.數學建模基礎\[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5] 薛嘉慶.最優化原理與方法\[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3.
[6] 范鳴玉,張瑩.最優化技術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2.
[7] 卓金武.Matlab在數學建模中的應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0.
[8] 王文波.數學建模及其基礎知識詳解\[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9] \[美\]吉奧丹諾.數學建模\[M\].4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10] 陳理榮.數學建模導論\[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1999.
一、重視標準化連鎖經營的營銷戰略,實現向國際連鎖經營管理模式的轉變
連鎖經營的本質,終其價值,是一種現代商業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一般實行的是采購與銷售職能相分離而最終利益相結合的方式。由連鎖組織的總部統一供貨、調配銷售,并規定統一的服務標準,強行進入市場的營銷策略。現代零售業的發展離不開這一社會化生產特性規定下的高度組織化實現方式。與傳統的分店管理不同,國際標準化的連鎖經營為企業做大做強或日后的資本購并提供了全面解決方案。
連鎖經營發展的初期,一些企業分離子公司、發展分店、兼并小企業以致迅速擴張后,往往束手無策,不知如何處理。一些在前幾年市場空間較寬疏的環境下支撐下來的不規范的所謂連鎖商場也開始面臨被淘汰的重重危機。可能與按連鎖經營的規范性、標準化要求做得不到位有關。而標準化的國際連鎖經營可支借鑒,其最大優點是所謂同一管理功能的可克隆策略,是指連鎖這種經營方式借鑒大工業集約化管理的經驗,在分擔商業投資風險和市場銷售風險、節約運營成本,提高服務功能上的組織先進性,企業創新經營的功夫也應該在這既有的先進性上做文章。連鎖的真正優勢還在于進銷分離、強化集中采購,由于總部集中從事大批量商品采購,可以極大地增強與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并取得統一安排分銷配送的低成本運營優勢。
面對“狼來了”的叫聲,并不可怕,關鍵還是要在連鎖組織的要義上得法,從規模經營要效益,從技術標準要效益,從市場細分要效益,從零售組合要效益,從高度的分工協作要效益,實現轉變,加快改造和打造“戰爭機器”,才是出路。
二、重視建立工商協同戰略聯盟的營銷戰略,實現向“大零售商-大制造商”模式的轉變
零售業是產品分銷體系的終端,零售市場是壟斷性競爭的市場。國外發達國家進入中國市場后建立的分銷體系很厲害,他們在進入中國前就已經實現了主要消費品的“大零售商-大制造商”戰略聯盟,他們一方面進行名牌商品的文化營銷,一方面由高效率的零售商渠道直接分銷其戰略“訂單”,強行進入市場,其法寶就是架構好組織化程度和信息技術含量都極高而投資極為精確節省的分銷渠道,抓住零售終端忠誠度和顧客忠誠度做營銷,把市場開拓的風險和利益都轉移到最終顧客身上,回想國內許多商業企業的敗鑒,外商的這份功力實在值得我們借鑒。
連鎖企業開展規模經營,必須實施“大零售商-大制造商”模式的名牌戰略,包括:商品開發戰略(也稱PB商品戰略,相對制造商品牌NB商品而言)和企業品牌戰略。自有品牌產品的開發是國際零售巨頭獲利的重要源泉,即企業發展從商業滲透到加工制造業,從而獲得可觀的利潤。企業品牌則是我們最薄弱的環節。
三、重視苦練內功打造企業品牌的營銷戰略,實現向品牌競爭為主導的轉變
企業品牌是指企業在顧客中的地位。包含內在和外在的諸多因素。正如制造商擁有品牌能帶來較強的競爭優勢一樣,零售企業樹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也能起到增強競爭能力的作用,有時甚至是關鍵性的因素。全國性領先的零售商或地區性領先的零售商都必須樹立“大品牌、大資本、大信用、大網絡、大思路”的營銷戰略。
正如資本運營是相對產品經營提出的一樣,品牌營銷是相對資本運營提出的資產重組和資源整合的戰略。只有下足品牌內涵的功夫,才能給資本帶來長期效益,才能在市場贏得長期信用。
品牌營銷實際上還是一個企業內功的老問題,“連鎖經營是否做到了位?”這不僅僅表現其組織選擇商品和服務的功能、品質,以及商品的品牌、商標、包裝等方面的科學性,從中體現自有經營特色和企業形象,而且這關系到社會信用和銀行信用對企業品牌經營要素的評價。品牌的經營要素具體分為:統一的店鋪策略、統一的商品策略、統一的顧客策略、統一的供商策略、統一的促銷策略、統一的采購配送策略、統一的信息管理系統策略、統一的人力資源策略、統一資金結算管理、統一資產保值增值策略。等等。牽一發而動全身,品牌的價值就在這些工作中誕生。
我們已經在過去的實踐中深刻體會到,連鎖商業不是投機產業,而是一個專業化、細節化、工業化的新興產業。連鎖商業要完成從產品經銷到品牌主導的轉變,而成為代表消費者和供應商利益的超級零售終端,必須具備上述“十大統一”的品牌營銷綜合實力。才能真正做大做強,最終實現商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結合,實現品牌帶動的商業利潤增長和資本市場帶動的股價增長的雙重利益。才可能成為融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于一體的專業性大船,邁上“巨無霸”的行列。
四、重視全面信息化建設的營銷戰略,實現向產業供應鏈組織的轉變
零售組織不再是樓層管理、門店管理那么簡單。今天的零售組織遠遠超越了基礎門店系統業務的管理。零售企業與其上下游供應鏈合作伙伴共同組成了零售業的工業化運營體系。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發生在一個企業內部,作用于所有的相關企業,收益和成本體現在整個供應鏈上。可以看到,企業之間的競爭轉變為供應鏈管理的競爭,這是我們必須重視的管理觀念的轉變。
連鎖經營的快速發展,從根本上說,是社會化現代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現代交通條件、現代商業設備技術、現代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網絡應用技術不斷進步的成果。條形碼技術、銷售時點技術、電子轉帳作業系統、電子訂貨系統、商業管理信息系統和物流配送系統等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是連鎖經營大規模擴張的保障。今天的信息系統已不再是簡單的替代手工作業的電子洋算盤MIS概念了。面向全程流通和供應鏈管理的商業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應運而生。
目前,零售業大規模連鎖經營的發展,拉動了零售、分銷和物流領域供應鏈管理的橫向一體化進程。要求大型零售企業在IT應用上,超越基礎門店系統建設,圍繞集團的戰略管理指標和運營績效指標,建立把大規模連鎖管理形成的數據轉為門戶管理,徹底把報表和數字作為管理工作的基本面,通過數據挖掘、匯總,形成數據資源的再利用和定單驅動的流程、績效監控。以信息流全程優化物流、資金流,高效整合現有IT資源,通過結構性部件的全程架構,解決全程流通問題,快速應變進入第一競爭陣營,是當前信息化服務集團戰略管理的新的高度和層次。連鎖化的推行更使業界的巨頭們認識到信息化不僅僅是硬件與軟件的集成,借助系統巨頭們推動的是他們的管理模式,軟件不僅僅給門店基礎業務管理帶來效率,還承載著集團化戰略資源管理、戰略成本管理和戰略利潤管理的重任。以信息流整合物流、資金流,建立零售業的工業化運營,是零售企業規模化擴張的現實需求。
五、重視物流體系建設優先的營銷戰略,實現零售業物流的社會化專業服務
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連鎖企業要發展,物流要先行。
對于全國性、跨區域的大型零售企業而言,把各區域物流配送中心建成多功能、集約化、低成本的供貨樞紐,以及運用信息技術來重組和提升全程流通供應鏈管理,是大型零售企業的核心戰略,也是支撐零售巨頭超常規發展的重要條件。面對大型零售企業物流配送中心的主需求計劃,集中體現為如何以信息流整合商流、物流、資金流,使零售企業的物流運作擴展為整個企業供應鏈節點的協同作業,并使正反向的整個商品物流成本最小化(包括消費者、門店、物流配送中心、總部、供應商及合作伙伴),并及時響應銷售需求和適時補貨。這也是大型跨區域、多業態、連鎖零售企業最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能力。
目前,我國各地零售企業物流配送中心建設普遍存在偏多、偏小的問題。中小零售企業存在盲目追求自成體系的傾向,各起爐灶,重復建設,造成社會資源的很大浪費,而一些發展初期或規模很小的企業,有無力建設配套的配送中心,影響了連鎖的實際價值。而借助共同配送和逐步發展社會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這需要政府商業和物流規劃的高度重視和統一推動。
在大的壟斷性零售企業集團全面進入市場競爭的同時,我們的地方政府和物流投資商,應該注意規劃發展為中小零售商提供服務的社會化物流配送中心。提倡配送的社會化。
摘要:稅務籌劃是企業通過有效地財務手段進行繳稅節約的一種方式,企業通過對于其經營等各個環節的涉稅事項進行綜合調整,實現企業的繳稅數額最小化,達到企業資金保留的最大化。科技型小微企業本身需要的資金就多,而且其盈利的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為此如何在稅務方面減輕負擔、節儉成本,成為研究小微企業稅務籌劃的主要目的。目前稅務籌劃制度在我國的發展還不完善,其在小微企業中的應用還不廣泛,為此,通過對于科技型小微企業在稅務統籌方面存在問題的角度出發,提出構建我國科技型小微企業稅務統籌的措施。
關鍵詞:科技型小微企業;稅務籌劃;存在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18016002
1 科技型小微企業實施稅收籌劃的必要性
1.1 稅務籌劃的概述
稅收籌劃常常被稱為“合理避稅”或“節稅”,是指企業通過對稅收政策法規的深入研究,在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對生產、經營、投資、理財和組織結構等經濟業務或行為的涉稅事項預先進行設計運籌,使企業的稅收負擔最優,以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稅務籌劃的特點是:
(1)合法性。稅務籌劃就是企業通過一定的財務管理手段實現企業少繳稅的最終目的,而且這樣的手段是經過我國稅務部門允許的手段,如果企業通過不正規的財務管理手段獲得少繳稅,其所為的行為就是不合法,它就不能稱為稅務籌劃。所以稅務籌劃的首要特點就是要合法性。
(2)籌劃性。籌劃性就是企業在從事經營活動的時候要具有發展的觀念,加強對于稅務籌劃的正確認識,使得企業的財務活動符合稅務籌劃的相關規定,尤其是保證其財務管理執行前就要符合稅務籌劃的內容,避免財務管理活動完成以后出現不適合稅務籌劃的相關規定,造成一定的損失。
(3)目的性。稅務籌劃就是要實現企業的稅務減免或者少繳的目的,企業通過稅務籌劃的手段實現企業盡量減少支出,降低企業的成本,擴大企業的非經營性利潤的增加。
(4)專業性。稅務籌劃要求企業具有其規定的條件,只有企業達到一定的條件之后才能進行稅務籌劃,同時稅務籌劃的進行也需要企業具備專業的人員進行操作。
1.2 稅務籌劃對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的作用
(1)稅務籌劃有利于促進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產品結構調整。
我國稅務部門對于小微企業的稅務減免等政策支持并不是沒有條件的,它需要小微企業達到一定的條件之后才能實現稅務方面的優惠,而科技型的小微企業的發展是急需減少企業的資金支出,以此避免企業的經營活動受到資金短缺的困境。通過稅務籌劃要求科技型的小微企業不得不對自己企業的產品經營進行針對性的調整,使得其符合稅務減免政策,通過有效的措施提高了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發展動力,促進小微企業不會因為資金短缺因素導致的進行困難,緩解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生存風險。
(2)稅收籌劃有利于提高科技型小微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
科技型小微企業由于其人員少,企業規模小等特點,而且其財務管理工作也沒有大型企業的財務工作的復雜性,使得企業對于財務管理水平不重視,而我國在實行稅務籌劃制度以后,小微企業為了獲得資格,實現企業的免稅或者少繳稅的目的,它們就會通過有效地財務管理實現企業的經營活動符合稅務籌劃的內容。因此稅務籌劃可以幫助小微企業在財務管理上提高他們的管理水平,在企業的人員配置上促進會計人員的綜合能力,小微企業通過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利用科學的財務分析與管理制度為依托,實現小微企業的稅務籌劃的實現。
(3)稅收籌劃是實現科技型小微企業市場競爭力的必要條件。
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企業與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尤其是科技型的小微企業它需要及時地了解外邊市場的技術產品情況,尤其是外國的產品市場情況,對此它們就必然會與其他地區的企業進行合作,尤其是在技術方面的合作,而國外的企業它們進行企業的財務管理方面都應用了稅務籌劃來實現企業的合法利益,對此我國的小微企業也要積極地引入稅務籌劃,通過稅務籌劃實現企業的利益,提高我國小微企業的經濟實力,提高它們的競爭力,實現我國小微企業的財務管理方式與外國的方式相一致。
2 科技型小微企業稅收籌劃存在問題分析
當前我國政府部門對于科技型小微企業在稅務方面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比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中第10條就明確規定了對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稅收減免支持,而且地方政府也出臺了對于小微企業的稅務減免的政策,如河北省制定的《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就提出了對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稅務給予一定的減免或支持。雖然國家、地方政府對于科技型小微企業在稅務等方面進行了大力的支持,但是一些科技型小微企業在稅務籌劃認識、管理制度等以及社會環境方面還是存在不少的問題。
2.1 科技型小微企業自身存在的稅務籌劃問題
對于小微企業的稅務籌劃管理主要就是依靠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進行的,企業的自身管理制度等對于稅務籌劃的進行具有極大的影響作用,因此我們分析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稅務籌劃問題首先就要從企業本身角度入手。
(1)科技型小微企業對于稅務籌劃的認識不正確。
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就是資金短缺,對此科技型小微企業對于稅務籌劃工作就顯得格外的重視,它們通過一定的財務管理手段實現其減免稅收或者減少稅收的目的,正是由于稅務籌劃對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的重要性,使得他們常常把稅務籌劃與稅務違法行為聯系在一起,他們對于稅務籌劃缺乏正確的認識,在現實的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稅務籌劃方面,他們的財務管理通過合法的措施可以實現,但是他們由于缺乏必要的常識使得他們花錢雇傭稅務師等人員對本企業的財務進行弄虛作假,達到所謂的稅務籌劃的目的。
(2)科技型小微企業缺失關于稅務籌劃的人才。
科技型的小微企業它的主要工作就是科研創新,它的人員數量少,所以它的崗位設置就不具有科學的企業內部結構組織,小微企業的財務人員往往不具有專業的會計知識,因為它的性質決定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相對簡單。也正是因為此原因,小微企業就缺乏稅務籌劃人員,即使具有稅務籌劃工作人員的小微企業,其專業知識也有限,因為稅務籌劃需要相關的從業人員具有全面的知識,他不僅需要了解會計的基本知識,還要了解國家的稅務法規制度、國外稅務知識以及相關的企業管理知識等。這些客觀的原因都會導致小微企業的稅務籌劃人員缺失,而且這種現象越來越明顯。
2.2 政府部門對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稅務籌劃沒有進行完善的規定
(1)缺乏對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稅務籌劃的指導。
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稅務籌劃工作主要依靠的就是根據稅務部門的相關規定,不斷地自我完善,因此在企業自我完善的過程必然會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這樣就會加劇小微企業的財務管理積極性,而政府部門卻對此不重視,它在規定相關的稅務制度以后,他們不重視對其的宣傳,使得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不能熟練的應用它。
(2)稅務行政執法存在偏差。
稅收籌劃是合法的,是符合立法者意圖的,但現實中這種合法性還需要稅務行政執法部門的確認。在確認過程中,客觀上存在由于稅務行政執法不規范從而導致稅收籌劃失敗的風險。因為無論哪一種稅,稅法都在納稅范圍上留有一定的彈性空間,只要稅法未明確的行為,稅務機關就有權根據自身判斷認定是否為應納稅行為,加上稅務行政執法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和其他因素影響,稅收政策執行偏差的可能性是客觀存在的,其結果是企業合法的稅收籌劃行為,可能由于稅務行政執法偏差導致稅收籌劃方案成為一紙空文,或被認為是惡意避稅或偷稅行為而加以處罰。
3 改進科技型小微企業稅收籌劃的建議
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稅務籌劃對于減少小微企業資金支出,降低其成本、增加其科研投入等有著關鍵的作用,對此我們要采取多層次的手段促進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稅收籌劃管理,提高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稅收制度。
3.1 提高科技型小微企業稅務籌劃管理建設水平
(1)提高稅收籌劃相關人員的素質。第一,科技型小微企業管理層應重視稅收籌劃工作。科技型小微企業經營決策層必須樹立依法納稅的理念,這是成功開展稅收籌劃的前提。稅收籌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提高企業的經營業績,但它只是全面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的一個環節,不能將企業的贏利空間寄希望于稅收籌劃。第二,提高科技型小微企業財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加強對小微企業企業財務管理人員會計、財務方面的知識培訓,加強對小微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的稅法知識培訓和職業道德思想教育,使之熟悉現行稅法,在法律允許范圍進行稅收籌劃設計。
(2)稅收籌劃應從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總體上謀劃去選擇有利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收方案,科技型小微企業要依據自身的發展特點有選擇地使用對實現企業最大價值的稅務籌劃方案。必要的時候要進行綜合的分析,從小微企業的科技創新的長遠機制進行考慮分析。
3.2 提高政府部門對于小微企業稅務籌劃工作的支持力度
(1)大力清理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不合理收費。規范稅收制度,在清理不合理收費項目的基礎上變費為稅;逐步剝離目前由企業承擔的一些公共事務與社會職責,企業只承擔生產與經營職能;逐步建立公共部門產品與服務的定價聽證制度;降低登記和最低注冊資金的標準,從根本上解決減輕科技型小微企業負擔問題。
(2)加強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稅收服務。稅務部門應加強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稅收宣傳和納稅輔導,為那些財務管理和經營管理水平相對滯后的小微企業提供建賬建制指導、培訓等服務;大力推廣稅務制度;加強對小微企業戶籍管理和稅源監控;掌握小微企業經營狀況、核算方式和稅源變化情況,把優化服務和強化管理結合起來,促使科技型小微企業在提高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的基礎上,提高稅收貢獻率。
(3)加強稅務部門與科技型小微企業之間的聯系。科技型小微企業在運行中存在許多的問題,對此需要我國的稅務部門及時地了解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實際困難,使得稅務部門在自己職責范圍內最大程度的促進對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保證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
3.3 完善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稅收政策
國家對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稅務政策方面給出了極大的空間,尤其是2011年我國針對性地建立對于小微企業在稅務方面的政策,尤其是對于小微企業的創新的給予一定的稅務減免以及補貼等,但是當前對于科技型的稅務政策還是與小微企業的發展不相適應,對于要完善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稅收政策,做到真正地為小微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第一,對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的認定標準要適當降低,提高科技型小微企業獲得稅務支持的概率。
第二,對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的開發階段包括在稅務優惠政策上,減輕小微企業的前期開發資金的緊張情況,對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稅務減免一定到落實到企業的各個環節,促進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創新動力。
第三,提高稅收對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對于具有發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小微企業。對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科研設備、廠房等設施購置等實行減免稅務的措施,而對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科研產品獲利稅收給予20%的減免,并且對于符合特定條件的要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對于小微企業的科研人員也要減半征收其個人所得稅。
參考文獻
[1]李健.淺析我國中小企業稅收籌劃問題[J].科技致富向導,2012,(32).
稅收籌劃就是納稅人嚴格遵守稅收法律的相關準則,運用某種方法對自身運營的經濟行為進行籌劃,從而減少最后所要繳納的稅金。本文結合稅收籌劃的概念和籌劃的方法,對中小企業稅收籌劃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探討出了中小企業進行稅收籌劃的主要途徑,積極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出謀劃策。
稅收籌劃問題規范
一、中小企業稅收籌劃的分析
(一)稅收籌劃的重要性分析
1.能夠提高中小企業的管理水平
中小企業在管理和資金上不占優勢,所以企業進行稅收籌劃需要一個規范的管理體系上,這有利于對中小企業會計從業人員的操作能力加強,健全內控和完善財務信息。只有這樣,才能為企業的稅收籌劃提供詳細完整的財務資料,使稅收籌劃的方案更好的實施,為企業帶來良性循環。
2.有利于中小企業實現利益最大化
更多的學者認為追求企業的利潤僅僅只是企業的財務目標,而這個財務目標的實現與稅收是息息相關的。根據我國現行稅法的規定,各個企業在各自的生產經營過程中至少會涉及到十個稅種,而稅收在法律上具有固定性、無償性和強制性。所以,企業如果不實施稅收籌劃,運用稅收籌劃的技巧對企業的稅收進行籌劃及比對,就意味著將承擔更重的稅賦。
(二)稅收籌劃的可能性分析
1.會計制度和稅收政策的可選擇性
根據現行的財務會計制度及其準則,不同的財務會計處理方法對管理者做出的決策會產生不同程度影響。比如: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方法有年限平均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和工作量法等;除此之外在銷售收入的結算方式、外幣的折算方式和費用的分攤方式上也有很多選擇。選擇不同的計算方法會得出不同的會計結果,對企業經濟利益的影響也各有不同。
2.中小企業運行機制上的可行性
中小企業進行稅收籌劃,能夠為企業減輕稅賦,這是因為中小企業在運行機制上雖然跟大企業相比有不足的地方。中小企業的決策者做出決定的同時就能實施決策,節省了很多不必要的審批審核步驟,為企業更高效率的實施稅收籌劃提供了可能。相對于大型企業而言,中小企業有很多沒有完善的地方,但是這些不夠完善的地方也為中小企業稅收籌劃鋪平了道路。
二、中小企業稅收籌劃存在的問題
(一)中小企業納稅意識薄弱
稅收籌劃是建立在納稅人對會計及稅法的相關法律知識能夠熟練的掌握的基礎之上來實施的。納稅人對稅收籌劃的理解還沒有深入了解其本質,在觀念上的認識還存在很大的錯誤。稅收籌劃雖然已經能夠被大多數企業接受,但是許多中小企業的管理者會認為稅收籌劃只是換一種概念的偷稅漏稅。而在這種錯誤思想的誤導下,稅收籌劃的實際工作者會打著稅收籌劃的幌子,做出偷稅漏稅的違法行為,從而導致納稅人在操作稅收籌劃時出現錯誤,帶來一系列不良的影響,對稅收籌劃的理解和看法不夠深入制約了稅收籌劃工作在全國范圍內的運行和推廣。
(二)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不規范
完整的財務體系是中小企業實施稅收籌劃的基礎,而且企業使用的會計數據越規范,企業進行稅收籌劃的活動性越大。但是我國中小企業財務管理體系上存在嚴重的不規范現象以及較大的漏洞,導致稅收籌劃的基礎薄弱,籌劃空間也越來越小。首先,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企業資金少,規模小,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很難向其他企業融資,所以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在做出投資決策時,可能不會過多的考慮到方案是否具備實施的可能性,不會經過財務的預算,更不會考慮好稅收籌劃的問題,而是直接由領導來決定方案的實施。
(三)中小企業稅收籌劃缺乏專業人才
雖然現在社會上會計專業的畢業生與其他專業的人數相比略多一點,但是每年的畢業生中可能一半的人會由于找不到與專業對口的工作而選擇轉行,另外一半之中可能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會真正的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在工作之中。由于從業人員素質偏低,對與稅法相關的法律知識和政策不夠了解,不能為企業帶來收益。從納稅人的角度來說,很多人會認為稅收籌劃的直接目的是減少稅收,只要能減少稅收負擔,怎么樣都行。這就導致了開展稅收籌劃的實際工作者在籌劃行為上有很大的疏忽,使得稅收執法人員對稅收籌劃的行為有了不正確的認識,致使稅收籌劃在我國發展緩慢。
三、完善中小企業稅收籌劃的對策
(一)增強中小企業的納稅意識
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缺點和納稅意識的薄弱,很少有企業會話費精力去實施稅收籌劃,有的中小企業甚至直接忽略納稅這一重要環節,偷稅漏稅的現象仍然層出不窮。中小企業應對會計人員進行定期的繼續教育培訓,特別是當國家頒布或者更改某些稅收法律政策的時候,讓會計人員在實際工作中能夠更高效準確的完成會計工作。企業做出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納稅方案,保證所采取的稅收籌劃行為是以不觸犯國家法律底線為基礎,以國家的法律為中小企業的稅收籌劃基準。總之,中小企業應該增強納稅意識并且履行納稅的義務,選擇出既能夠獲得更多利潤又不觸犯稅法相關法律的稅收籌劃方案。
(二)規范企業會計核算管理工作
稅務機關對稅收方面的檢驗,首先就是對相關的會計資料和記錄的檢查,中小企業每個月的會計資料都很多,而工作人員在清算的時候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這些無心的過失就會給企業的稅收籌劃增加難度。而如果企業沒有依法取得完整的財務資料以及相關的會計記錄的話,稅收籌劃就有肯能被認定為失敗。在這層面上,中小企業的主要負責人要對企業會計核算承擔起責任來。一個企業的經營效益取決于價格、市場以及產品質量等多方面因素,稅收籌劃只是企業財務管理眾多步驟中的一個,企業并不能只希望通過稅收籌劃就能帶來更多的利潤,中小企業應該投入精力去規范企業的會計核算管理工作。
(三)加強對稅收籌劃的人才培養
在中小企業中,決策者往往會覺得企業的業務較少,沒有在員工的能力上多作要求,并且企I的決策者在進行稅收籌劃時更多的會依靠他們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可能只是某一個特定案例所適用的。因此,稅收籌劃的實際工作者應該在具體籌劃時應避免把自己的判斷和經驗混進方案之中,要根據每個方案的特色進行具體的分析。這就要求稅收籌劃人員除了必備的基本專業知識之外,還需要有快速的應變能力和良好的溝通技巧,企業的員工也應在工作的過程中總結經驗,深化自己的知識。所以,中小企業在保障員工的基本福利之外,還應該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來增加員工晉升的空間,稅收籌劃從業者能力的提高與個人知識的深化息息相關,中小企業對稅收籌劃人員的需求使得企業能夠保障自身的利益。
參考文獻:
縱觀我國的經濟發展現狀,我國已經進入了零售商主導的“新經濟時代”。在這樣一個新的經濟環境下,我國的中小商業企業迅速地發展壯大,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之一,為GDP的增加立下了不小的功勞。根據2006年1月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根據經濟普查調整的各省GDP排名顯示,北京是這次排名中增長最快的,位置前移5位,進入10強行列。然而就是被認為服務業帶動經濟大幅增長的北京,在2005年北京企業百強榜中,第三產業僅41家,相對于全市三產占地區生產總值67.8%的比例,北京百強企業中三產方面的龍頭企業所占比重明顯不足。這充分說明北京的服務業之強實際上是由一大批中小商業企業鋪就的。不客氣地說,是中小商業企業推動了北京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北京在全國的經濟地位名次提升。
一、中小商業企業的地位及作用
商業企業主要通過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方式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其在社會中主要起著中介、橋梁和紐帶作用。中小商業企業又占其中的絕大部分,這些規模小、數量多、分布廣、經營靈活的中小商業企業,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1、數量多、比重大,進一步提高了商業結構合理化程度。許多國家都存在數量巨大的中小商業企業,在本國的商業結構中占據95%以上。在我國的流通領域中,中小商業企業占全國零售網點的90%以上。這種結構正適合商業本身分散而不集中的特點。
2、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吸納剩余勞動力。中小商業企業是安置社會就業的主體,它們的存在和發展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城市失業者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要去處,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正常運行,可以說是社會的“穩壓器”。
3、活躍市場,豐富和方便居民生活。中小商業企業以其數量多、分布廣、經營各具特色而活躍市場;以連鎖店、夫妻店、方便店和廉價店等形式彌補大型商業企業的功能空缺;以延長營業時間、鄰近居民住宅區、富于人情味等為居民提供特色服務。
4、商業革新和進步的力量,商業文化的源泉。中小商業企業的經營者中不乏有膽識、有實力、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其中不少受過高等教育,有豐富的工商管理經驗。他們不愿在大公司做報酬高、風險小的“打工族”,寧愿去選擇一條曲折、冒險卻能充分發揮自身能量、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連鎖業在各地的導入與迅猛發展,折扣店、方便店等新的業態的迅速普及,都是這些中小商業企業在發展中形成的寶貴財富。
5、整體實力和組織化程度日益提高,初具規模。中小商業企業將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處于社會游離狀態、零敲碎打、僅僅起拾遺補缺作用的小鋪小店,它們已經成為社會化大生產的一部分。許多中小商業企業已經以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等方式組織起來,提高了效率,取得了規模經濟效益。
二、中小商業企業的競爭劣勢分析
盡管中小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主觀的、客觀的原因,致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仍然處于劣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融資困難。相對于大型商業企業來說,其資金實力較為薄弱。銀行由于擔心其還款能力,一般不愿向其貸款。中小商業企業間接融資時,抵押擔保環節多,手續繁、難,民營企業上市難、收費高。中小商業企業的風險投資尚處于起步階段,資金來源不足,出口中的退稅機制尚未解決,這些因素都導致中小商業企業的資金短缺,經營投入不足,后勁推動力小。
2、機制不健全。在中小商業企業中,國有中小商業企業與政府仍保持著行政隸屬關系,政府有關部門仍以行政方式干預企業經營活動,而經理并不是國有中小商業的所有者,結果是權責不明,企業缺乏應有的監督與激勵機制。同時,大量國有中小商業企業內部機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經營機制、管理機制、決策機制、用人機制和財務監督機制。
3、社會收費多,企業負擔重。市場經濟的發展給各行業提供了機會,原先一些機關事業單位對企業的無償服務,現在紛紛轉變為有償服務,各種名目繁多的咨詢費、顧問費、檢查費和“三包費”等等。另外,由于中小企業是地方財政稅收的主要來源,所以即使費改稅后,項目減少了,中小商業企業的負擔也并未得以減輕。
4、整體素質比較低。大多數中小商業企業素質不高,一方面裝備水平落后,經營設施陳舊,經營環境和消費環境較差,導致顧客流失嚴重;另一方面人力資源貧乏,員工的文化素質偏低,缺乏商業知識,營銷水平差。技術人才缺乏,而且因為沒有規范的薪酬分配制度,高層次人才流動性太大;普通員工的技術水平有待提高;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較低,管理制度不健全。
三、集群化發展戰略――中小商業企業的必然選擇
我國中小商業企業普遍具有規模小、資金少、技術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低等缺點,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零售商主導的時代背景使得中小商業企業面臨著國內大型商業企業和國外同類企業的雙重競爭,先天不足的中小商業企業要想獲得競爭優勢,集群化戰略是重中之重。
第一,集群化是中小商業企業獲得外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益,解決商業領域“馬歇爾沖突”的有效途徑,是中小商業企業共存、共生,謀求更好更快發展的重要方式。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我國的商業競爭更加激烈化。目前世界著名跨國零售集團中的大部分已經進入我國市場。大多數國外商業跨國公司(沃爾馬、家樂福、麥德龍)在經營理念、企業形象、資金規模、管理與技術方面與我國中小商業企業相比,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在這種形勢下,中小商業企業集群化一方面克服了單個中小商業企業的“小、散、弱”等自身的缺陷,發揮其“專、精、靈活”的優點,造就強大的群體優勢,同國內大型商業企業、跨國商業公司同臺競技。
第二,集群化可以提高中小商業企業的討價議價能力,完善供應鏈的功能。當集群形成一定規模以后,集群地域就成了重要流通結點,集群經營就成為流通渠道中的關鍵環節,以至于任何生產商都不敢忽視,從而增加了與生產商、下游客戶,乃至消費者的談判能力。中小商業企業集群促進制造商與其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形成穩定的渠道,使中小商業企業在供應鏈中的地位顯著提高,商業企業的結構得以優化,供應鏈的功能得以改善。
關鍵詞:農業引進技術;人力資本;技術擴散;貝爾曼方程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19—4377—05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首次提出技術后進國利用技術先進國的技術轉移打破傳統農業的經濟均衡狀態,以實現農業轉型[1]。中國是技術后進國,與發達國家的農業技術水平存在明顯差距。引進技術可以有效地改造傳統農業,降低技術創新成本,提高整體的農業技術水平。在技術引進的過程中須借助后發優勢,引進適用技術,然后消化吸收,培養本國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行技術二次創新[2,3]。
從農戶人力資本異質的視角重點分析中國農業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以及農業技術二次創新,以期在提高本國農業引進技術吸收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自主的技術創新。下面將首先分析如何引進農業適用技術。
1 農業適用技術引進模型
中國農業技術引進主要是政府主導型。農業部門在引進技術時必須綜合考慮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市場規模以及其他影響技術消化吸收的要素,以實現效益最大化。
引進技術的市場規模與技術的應用難度系數直接相關。將引進技術的初始應用難度系數表示為φi∈(0,1),則有
φi=φ(ai),φ′(·)>0 (1)
其中ai表示技術i的生產率指標,引進技術向前沿趨近時,技術初始應用難度系數φi增大。個體農戶技術應用問題即是
max π(eti,ati,φti)=■(1+r)—t[Φati—gi(eti,φti)],
Φ>0 (2)
其中r為貼現率,gi(·)表示個體農戶技術應用成本,當農戶的人力資本ei越高,則應用成本越低;技術越難以掌握,即φi越大,則成本越大。根據學習效應[4,5],技術i在擴散過程中,φi動態演化滿足如下方程[6,7]:
E[φti]=ρtφi,0
令技術應用的人力資本臨界值ed=mφi,m>0,則技術i的潛在需求可表示為
Di=N[1—F(mφi)] (4)
其中F(ei)為人力資本累積分布函數,N為農業總勞動力。則技術引進的動態收益現值為
TRi=Φ■(1+r)—taiN[1—F(mφi)] (5)
農戶應用技術i的總成本現值為
C1=■■(1+r)—tgi(eti,φti) (6)
農業部門對技術i的引進成本為
C2=C2(ai),C2′(·)>0 (7)
即從國外引進的技術越是趨近前沿,其引進成本越大。綜合(5)—(7)式,農業技術引進問題可以表示為
max π(ai)=TRi—C1—C2 (8)
其中π(ai)表示引進技術i的社會整體凈經濟效益現值。
由(8)式可知適用技術不一定是先進技術或尖端技術,適用技術也可以是中間技術甚至是原始技術,因為如果技術i的應用成本或引進成本太高,此時即使ai很大,農業部門也不應引進該項技術;反之,即使技術i的生產率并不高,但是如果技術i的應用成本和引進成本很低以至于引進技術的凈經濟效益現值大于零,此時農業部門引進該項技術也較為適用。
2 農業技術引進與人力資本
根據技術引進模型可知農業適用技術取決于農戶人力資本分布。下面將進一步討論農業技術引進與人力資本均值以及方差的關系。
由(8)式極值的一階條件得
■=ΦN■■—C1′—C2′=0 (9)
其中f(·)為人力資本概率密度函數,H(·)為故障率函數(Hazard Function),即
H(·)=f(·)/[1—F(·)] (10)
令β=(1+r)—1;ei~U[μ—σ/2,μ+σ/2];gi(φt)=ηφt=ηρtφi,η>0;C2=ωai,ω>0;φi=υai,υ>0,則(9)式可化簡為
■=■[■—■ai]—■[■—■ai]—ω (11)
當N足夠大時(9)式即為
(μ+0.5σ)(■—■)—2mvai(■—■)=0 (12)
令V(σ)(μ+0.5σ)(■—■),Λ(ai)
2mvai(■—■),則(12)式可化簡為
V(σ)—Λ(ai)=0 (13)
根據隱函數定理知
dai/dσ=V′(σ)/Λ′(ai) (14)
由(8)式極大值的二階條件得
d2πi/da2i=—Λ′(ai)
由(2)式中max π(eti,ati,φti)≥0得
Φ/(1—β)>ηυ/(1—βρ) (16)
所以V′(σ)=[Φ/(1—β)>ηυ/(1—βρ)]/2>0 (17)
由(13)—(17)式聯立得dai/dσ>0 (18)
即引進的技術水平與人力資本方差正相關(此處人力資本方差為σ2/12);同理可證明dai / dμ>0,即引進的技術水平與人力資本均值正相關。由(1)式知
dφi / dai>0 (19)
由(18)—(19)式聯立得dφi / dσ>0,即引進的技術初始應用難度系數與人力資本方差正相關;同理可證明dφi / dμ>0,即引進的技術初始應用難度系數與人力資本均值正相關。
所以各地區在引進農業技術時,應考慮本地區農戶的人力資本分布。如表1所示,對于人力資本均化程度較高但均值較低的地區應引進應用難度系數較低的中間技術或者原始技術;對于人力資本均值較高且方差較大的地區則應引進應用難度系數較大的尖端技術或者先進技術。
3 農業技術擴散
引進適度技術后,需要大力推廣和普及引進的農業技術,以盡快實現技術的消化吸收。
技術擴散過程也即是提高技術設備的質量,降低故障率,從而技術的潛在需求不斷增加的過程[8]。農業技術的改進以及故障率的降低通過兩種方式實現:干中學和研發投入(R&D)。
3.1 干中學主導的技術擴散
當φi=φti時,定義φi′=E[φit+1],則根據(3)式,在沒有R&D時,干中學主導的農業技術擴散滿足如下方程:
φ′i=φi e■,υ>0 (20)
其中Ui為農業技術i的使用人數,即Ui∈[0,
N{1—F(mφi)}]。
無研發時,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農戶人力資本方差較大的經濟,農業技術擴散在早期較快,在后期擴散較慢。證明如下:
令lnei~N(μ,σ2),x=lnei,則概率密度函數為
f(x)=■exp{—■},
技術擴散速度可以表示為Vdif=1—φi′/φi =1—e■,所以?墜Vdif /?墜σ = υe■ ?墜Ui / ?墜σ
其中Ui=N■f(x)dx,因為?墜Ui / ?墜σ =■N exp{—■},所以
?墜Vdif /?墜σ = Nυe■ ■exp{—■}
當ln mφi>μ,即φi>eμ/m時,?墜Vdif /?墜σ >0;當ln mφi
同理可得,農業技術擴散速度與農戶人力資本均值μ、農業勞動力總人口N正相關,與技術應用的人力資本臨界值系數m、技術應用難度系數φi負相關。
3.2 研發推動的技術擴散
農業技術擴散的實現方式除了干中學外,還有R&D,此時的R&D成本可以表示為
CR=aiR(φie■ —φi′),R′(·)>0 (21)
由(21)式知,在其他條件不變時,技術水平越趨近前沿,技術改進的R&D成本越高;同時,在其他條件不變時,技術改進幅度越大,R&D成本越高。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農戶人力資本方差較大的經濟,研發推動下的農業技術擴散速度較慢。證明如下:
令ei~U[μ—σ/2,μ+σ/2],CR=ζ(φi—φi′)2,研發投入決策的貝爾曼方程(Bellman Equation)可以表示為[9]:
v(φi)=■ {aiN[1—F(mφi)]+(1+r)—1v(φi′)—ζ(φi—φi′)2} (22)
則此時歐拉方程(Euler Equation)為
[aiNm/σ+2ζ(φi′—φi″)](1+r)—1—2ζ(φi—φi′)—λ=0
(23)
其中λ為拉格朗日乘數(Lagrange multiplier),滿足■(1+r)—1λ=0,其歐拉方程的解為
φti=φi—aiNmt/2ζrσ,0≤t≤2ζφirσ/aiNm (24)
此時技術擴散速度可以表示為
V■■=1—φi′/φi=aiNmt/2φi ζrσ (25)
所以?墜V■■/?墜σ>0,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人力資本方差較大的經濟,研發推動下的技術擴散速度較慢。由(25)式知,研發推動的農業技術擴散速度與農業技術生產率ai、農業勞動力總人口N、技術應用的人力資本臨界值系數m正相關,與研發成本系數ζ、貼現率r、技術應用難度系數φi負相關。
4 農業技術二次創新
農業技術與工業技術相比有較強的地域性。農業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重要標志是能否成功地在原有的引進技術基礎上實現技術二次創新(Technology Secondary Innovation),從而實現創新能力的提高[10]。
4.1 技術二次創新的貝爾曼方程
假定每期只有兩種技術并存,技術二次創新的結果是其中一種技術消亡,另一種新技術進入生產函數,則技術二次創新的貝爾曼方程可以表示為:
V(ai—1,ai,φi—1,φi)=■{Z(ai—1,ai,φi—1,φi,Ui)+(1+r)—1V1(ai—1,ai,φi—1′,φi′) (26)
其中Ui∈[0,N{1—F(mφi)}] (27)
V1(ai—1,ai,φi—1′,φi′)=
maxV(ai—1,ai,φi—1′,φi′),■{V(ai,ai+1,φi—1′,φi′+C3(■))}
C3(ai+1/ai)=φi+1—φi,C3′(·)>0 (28)
技術二次創新雖然使得技術生產率由ai提高到ai+1,但是同時會導致技術應用難度系數增加,從而導致技術應用人數下降。技術二次創新幅度越大,則創新成本越大[11]。Z(·)表示在當期同時生產技術i和技術(i—1)的凈經濟效益現值,則
Z(ai—1,ai,φi—1,φi,Ui)=πi(ai,φi,φi′,Ui)+πi—1(ai—1,φi—1,φi—1′,Ui—1) (29)
其中πi(ai,φi,φi′,Ui)=ai[Ui—R(φie■—φi′)](30)
同理可得
πi—1(ai—1,φi—1,φi—1′,Ui—1)=ai—1[Ui—1—R(φi—1e■—φi—1′)] (31)
其中Ui—1=max{0,N[1—F(mφi—1)]—Ui}。在沒有技術i的競爭時,技術(i—1)的需求為Ui—1=N[1—F(mφi—1)]。
4.2 技術二次創新的穩態方程
技術二次創新幅度為si=ai/ai—1,則(26)式可以表示為
V(ai—1,ai,φi—1,φi)=ai—1v(si,φi—1,φi) (32)
同理可得
V1(ai—1,ai,φi—1′,φi′)=ai—1v1(si,φi—1′,φi′) (33)
Z(ai—1,ai,φi—1,φi,Ui)=ai—1z(si,φi—1,φi,Ui) (34)
技術二次創新的貝爾曼方程可以改寫為
v(s,φl,φh)=■{z(s,φl,φh,Uh)+(1+r)—1v1(s,φl′,φh′)} (35)
其中
v1(s,φl′,φh′)=max{v(s,φl′,φh′),■{sv(s′,φl′,φh′+C3(s′))}} (36)
z(s,φl,φh,Uh)=π(s,φh,φh′,Uh)+πl(φl,φl′,Ul)
(37)
πh(s,φh,φh′,Uh)=s[Uh—R(φhe■—φh′)],Uh∈[0,N{1—F(mφh)}] (38)
πl(φl,φl′,Ul)=Ul—R(φle■—φl′),Ul=max{0,N[1—F(mφl)]—Uh} (39)
(35)—(39)式中l和h分別表示當期中較低的技術和較高的技術。
根據定理SLP4.6[12],當人力資本累積分布為連續函數時,則存在惟一連續函數v(·)滿足技術二次創新的穩態方程。
4.3 技術二次創新的時間選擇
當φh≈0,即當每期中較高的技術為絕大多數用戶掌握時,為技術二次創新的最佳時間。如圖1所示,當期中技術h的擴散路徑為AS1,當t=t1時,φh0+,此時Dh=D11—,此時為技術二次創新的最佳時間。經過創新之后的技術表示為技術h2,其技術擴散路徑如曲線BS2所示。
技術二次創新會帶來兩方面的成本,一方面,同期中較低的技術l向較高的技術h轉換,此時由于技術應用難度系數φi—1上升為φi,此時會損失一些需求,此種成本記作Costl;另一方面,較高的技術h經過技術二次創新后,由于技術應用難度系數φi上升為φi+1,此時也會損失一些需求,此種成本記作Costh,則
Costl=Λ■f(ei)dei,Λ>0 (40)
Costh=Ψ■f(ei)dei,Ψ>0 (41)
因而技術二次創新成本可以表示為
Costinnovate=Costh+Costl (42)
令lnei~N(μ,σ2),當φh≈0時, (40)式中φi0+,且0
■f(ei)dei0+ (43)
因為Λ為正的常數,所以Costl0,同理可證Costh0,所以有
■ Costinnovate=0 (44)
此時技術二次創新的凈經濟效益現值為
πinnovate=v1(s,φl′,φh′)=■{sv(s′,φl′,φh′+
C3(s′))}} (45)
所以當φh≈0時為技術二次創新的最佳時間,因此當φh以較快的速度趨近于零時(技術擴散較快時),則技術二次創新速度也較快。
5 演化仿真
根據前面的分析,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模型進行動態演化仿真。參數設定如下:lnei~N(1,1),
CR=1200(φie■—φi′)2,Ui=1—F(79φi),CR=0.016,r=0.25。
參照組的參數設定為lnei~N(1,0.64),CR=0.017,其他參數值與上例相同。
仿真結果如表2和表3所示,對于σ=1,農業技術由40%用戶所掌握到被80%用戶所掌握,需要經過7期的技術擴散;而對于σ=0.8,只需經過5期的技術擴散。技術擴散同時受兩種效應影響,即學習效應和研發推動效應。由前面分析可知,對于農戶人力資本方差較大的經濟,在技術擴散早期學習效應推動的擴散較快,在后期則擴散較慢。另一方面,在研發推動下,對于農戶人力資本方差較小的經濟,技術擴散較快。在兩種效應的共同作用下,對于人力資本方差較小的經濟,在技術擴散中后期擴散速度較快。
6 小結
在引進農業技術時必須綜合考慮技術應用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市場規模以及其他影響技術消化吸收的要素。對于農戶人力資本均等程度較高但均值較低的地區應引進應用難度系數較低的中間技術或者原始技術;對于人力資本均值較高且方差較大的地區則應引進應用難度系數較大的尖端技術或者先進技術。如果考慮到行業間人力資本流動,我國工業部門技術創新速度快于農業部門,高技能人力資本會向工業部門流動,從而降低農業部門人力資本均值和方差[13,14]。因而中國農業適用技術的引進更多應考慮中間技術甚至是原始技術,而非尖端技術。
農業技術擴散同時受兩種效應影響,即學習效應和研發推動效應。對于農戶人力資本方差較大的經濟,在技術擴散早期學習效應推動的擴散較快,而在后期則擴散速度較慢。另一方面,在研發推動下,對于農戶人力資本方差較小的經濟,技術擴散較快。兩種效應的共同作用決定了農業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進程。
農業技術與工業技術相比有較強的地域性。農業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重要標志是能否成功地實現技術二次創新,即在原有的引進技術基礎上的本土化創新。當人力資本累積分布是連續函數時,則存在惟一穩態的技術二次創新方程;當農業技術擴散較快時,技術二次創新速度也較快。
參考文獻:
[1] 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 梁小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2] HELPMAN E.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 and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8.
[3] BURGELMAN R A, CHRISTENSEN C M, WHEELWRIGHT S C.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M]. New York: McGraw—Hill/Irwin,2008.
[4] BENHABIB J, SPIEGEL M M. Human capital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J]. 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2005,1:935—966.
[5] NEUHOFF K. Learning by doing with constrained growth rates: an application to energy technology policy[J]. The Energy Journal,2008,29(2):165—182.
[6] PARENTE S L. Technology adoption, learning—by—doing, 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94,63(2):346—369.
[7] JOVANOVIC B, NYARKO Y. The transfer of human capital[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1995,19(5—7):1033—1064.
[8] MANSFIELD E.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rate of imitation[J]. Econometrica,1961,29(4):741—766.
[9] BELLMAN R E. Dynamic programming[M]. Providence: Dover Pubns,2003.
[10] 李光泗,徐 翔.技術引進、市場結構、研發效率與二次創新[J]. 財經研究,2007,23(5):116—125.
[11] 郭京京,吳曉波.產業集群的演進:二次創新和組織學習[J]. 科學學研究,2008,26(6):1310—1315.
[12] STOKEY N L,LUCAS R E, PRESCOTT E C. Recursive methods in economic dynamics[M].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關鍵詞: 企業銷售模型 多Agent 智能化
銷售是企業獲取利益的重要環節,它具有不斷演變進化的特征。在銷售過程中需要根據環境的變化,如客戶的需求、市場的需求等外在因素對銷售策略進行實時調整。在生產流通中,銷售觀念是否超前,銷售工作是否到位,銷售管理是否完善,銷售預測是否準確,直接關系著企業能否發展與進步。不同的企業在經營活動、運作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差異,但在銷售過程中的組織結構、部門職能和發展規律等方面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類同或相似。因此,建立一個可以在不同企業環境下可重用的智能化企業銷售模型是有必要的。本文針對企業的銷售環節進行研究,提出基于Multi-Agent技術的智能化企業銷售模型。
1.現有企業銷售模型存在的問題
1.1企業與客戶的交互性差。現有的企業銷售模型中只有一般的交易平臺,缺乏企業與客戶獨立的交互模塊,使得企業與客戶各自為政,企業不能及時全面了解、整合客戶需求,客戶不能及時全面了解企業產品信息,進而難以實現企業銷售策略的及時動態調整,最終造成客戶流失,以及企業產品因堆積而變相抬高成本等一系列問題。
1.2個性化消費不突出。注重客戶消費個性化,根據客戶需求和市場需求制定銷售策略是企業銷售發展的必然趨勢。而現行的企業銷售系統雖然提供大量的產品信息,但客戶和企業之間仍是一種被動消費,缺乏協商機制,很難充分滿足客戶的個性消費需求。
1.3智能性明顯不足。現有的企業銷售模型大多以人工操作為主,不能根據產品特點及市場需求自主地制定、實施銷售策略,不能自主挖掘潛在商機,拓展客戶群。人的主觀選擇難免出現偏頗,進而可能導致企業銷售環節的失誤。
2.基于多Agent的智能化企業銷售模型的設計
建立基于多Agent的智能化企業銷售模型如圖1所示。模型主要包含3個部分:(1)銷售主體:指具有主動行為的成員,如銷售管理機構、銷售人員等;(2)環境主體:指與企業銷售對象或影響企業銷售的外部環境;(3)主體關系:指Agent與Agent間的相互作用。
2.1協商管理Agent。作為企業銷售模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工作中它負責與其他Agent進行協商,按照預先設定的協商模型和管理協議進行。該Agent的主要功能是在具體協商過程中與智能控制Agent進行交互,并與通信模塊建立連接。
2.2資源管理Agent。銷售環節是一個具有較高復雜性的動態交流過程,客戶與相關的企業服務人員之間存在大量的信息交互,資源的矛盾與沖突時有發生。資源管理Agent負責對企業銷售過程中所需要的產品、客戶等信息進行管理,進而有效提高系統資源利用率,避免資源矛盾沖突的發生,同時為智能控制Agent服務,協助其制定正確的銷售決策。
2.3客戶管理Agent。對客戶信息進行統一管理以減少重復的交互行為,提高工作效率和資源利用率。銷售過程需要每個子Agent對客戶的基本信息、需求與信譽度等資料都有所了解,客戶管理Agent負責對這些信息進行管理,支持智能控制Agent制定相應決策。
2.4智能控制Agent。智能控制Agent的相當于人腦,它是智能處理的核心模塊,是整個系統的指揮中心,直接或間接指揮其他Agent協調活動。根據接收的外界環境信息和各個子Agent當前的工作狀態,指揮相應子Agent做出適應性反應,智能控制Agent可以依據子Agent的工作經驗,更新所掌握的知識,提高系統子Agent的適應能力。
2.5銷售管理Agent。銷售管理Agent用于對各個子Agent的行為進行統一管理,并建立相應的行為集合。在子Agent行為被調用之前,銷售管理Agent預先定義一個管理序列,再根據這個序列,從銷售管理Agent中已有的行為集合中調用相關操作進行業務處理。在處理過程中銷售管理Agent將與資源管理Agent保持實時交互,實現對現有資源的充分利用。
3.結語
本文通過合理分析企業的特性和銷售規律,建立了符合企業自身銷售需要,對環境變化具有適應能力的智能化企業銷售模型。考慮到企業主觀能動選擇行為對銷售的決策性影響,系統模型注重提高銷售環節自主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推動企業銷售管理智能化,進而增強企業產品銷售在市場競爭中的生命力及運作發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李清,陳禹六.企業與信息系統建模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39.
[2]甘明鑫.企業信息系統的同構體系結構[D].北京理工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