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鄉村醫療現狀調查報告范文

鄉村醫療現狀調查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鄉村醫療現狀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鄉村醫療現狀調查報告

第1篇:鄉村醫療現狀調查報告范文

【關鍵詞】電子政務 公共服務 數字鴻溝 包容性

1.研究背景

繼辦公自動化之后,互聯網技術為政府信息化進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敦促各國政府重新思考公共服務的提供方式,使“網下”的實體政府組織形態向“網上”的“虛擬政府”結構靠攏,形成以門戶網站為入口的公共服務互聯網平臺。然而,以電子政務互聯網平臺為主體的“虛擬政府”隱含著對通信基礎設施和ICT綜合技術的高標準要求,目前我國東、中、西部的電子政務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距,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地級市政府更因前期基礎設施和財政預算的限制在電子政府的構建方面進展較為緩慢,直接影響著本地公眾的在線公共服務體驗。另外,融合了電子政務的新型公共服務模式要求公民具備接入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條件,并具備操作和使用互聯網政務平臺的文化素養和信息技能。

2.影響公共服務包容性的原因分析

電子政務網絡平臺、時政論壇、博客和社交網站是目前我國公眾通過互聯網進行政治參與的主要途徑,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活躍程度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公共服務的包容性。孟慶蘭(2009)通過調查我國公民在Web2.0環境下的政治參與活動,認為在政府門戶網站中添加RSS和論壇BBS鏈接能夠增強公眾對政府公共服務的關注程度,但真正吸引公眾定期回訪政務網站的關鍵在于政務平臺能夠向公民提供那些他們真正需要的內容。

除了電子政務網站的結構和內容因素,來源于ICT技術接入和使用差異的數字鴻溝問題是影響公共服務包容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張新紅在2009年發表了系列論文探討數字鴻溝的概念界定,并提出用相對差距綜合指數法來測算數字鴻溝。薛偉賢(2009,2010)從經濟學和社會學的視角闡述和揭示了數字鴻溝的本質、成因、影響、測度及其解決對策,認為數字鴻溝在本質上是由技術、經濟、知識和社會四個層面構成的綜合性差距,具有“馬太效應”。閆慧(2012)對1989年以來國內外數字鴻溝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綜合回顧,認為當前我國數字鴻溝問題的研究焦點應集中于消除社會分化、社會排斥、社會不平等和促進社會包容方面,關注特殊群體和弱勢群體。

根據第三方組織的互聯網和信息化發展調查報告,中國城鄉數字鴻溝明顯,欠發達地區的偏遠鄉村通信基礎設施差、低收入人口比重大、教育程度和信息素養水平偏低。本文在撰寫過程中選取了位于我國中部的湖北省十堰市作為實證研究的對象。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全市351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50萬,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農村或鄉鎮。而中國社會科學院在2012年12月的《2012年社會藍皮書》中提到,我國在2011年底城市人口已超過農業人口,城市化水平達到50%以上;相比之下,十堰市的城市化水平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業人口比例很高。尤其,該市農業人口集中的市轄五縣一市均屬于國家級貧困縣,城鄉收入比為3.5:1,農村偏遠地區的互聯網通信基礎設施覆蓋水平很低。另一方面,2010年11月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揭示,該市居民中,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例為62%,15歲以上的文盲人口接近24萬人,整體教育水平偏低,信息素養有待加強。由此可見,在十堰市的城鎮與鄉村之間、以及不同教育程度的居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數字鴻溝,弱勢群體無法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電子化公共服務,降低了電子政府的包容性。

3.公眾獲取公共服務的現狀調查

綜合考慮個案地區公眾網絡政治參與的途徑以及弱勢群體電子參與的障礙,本文將公眾獲取公共服務途徑的現狀調查范圍限定在市政府門戶網站、市屬各部門網站、秦楚網、秦楚論壇、秦楚微博,以及對這類電子化公共服務起到輔助和支撐作用的呼叫中心(熱線電話平臺)、流動服務車、信息服務站以及為公眾和政府提供面對面交流場所的市行政服務中心。根據公共服務對象的不同,將電子政務劃分為G2B公共服務(面向商業企業)和G2C(面向公民個人)兩大類別。其中,對G2B公共服務途徑的現狀調查限定為十堰市地方稅務局的“金稅工程”政務平臺。

3.1 商業企業(G2B)

“金稅工程”已經入三期,網上辦稅“一站式”窗口,以及與之配合的12366納稅服務熱線、服務偏遠地區和流動宣傳的納稅服務車目前進入了平穩運轉時期;納稅企業基本都有專門的財務和辦稅人員登錄網上辦稅大廳、負責完成辦稅和申報事項,整體來看,商業企業的公共服務獲取途徑固定、穩定,培訓計劃有序實施,公眾參與情況較為理想,公共服務包容性較好。

十堰市商業企業的城鄉區域性差別明顯,納稅規模比較大的制造業、房地產業、建筑業和商務服務業主要集中在市區,鄉鎮企業則以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個體住宿餐飲商戶為主。城鄉企業對四類公共服務宣傳方式(現場宣傳、電臺電視臺、地稅網站、報刊雜志)的喜好相對差距較小,鄉鎮企業因地理位置比較偏僻,更愿意參與現場宣傳,現場宣傳與地稅網站的普及率比值為1.5:1。在電子政務平臺所提供的“政務公開”、“法規查詢”、“咨詢互動”和“投訴舉報”四大功能模塊中,城鄉企業的使用偏好存在比較大的差別:城市企業希望隨時了解國家稅收政策的動向(總點擊率的40%),而鄉村企業則由于信息相對閉塞,偏重于輿論監督的政治參與方式(總點擊率的30%)。

本文同時調查了商業企業服務對象對目前電子政務實施效果的改進期望,在亟需改進的行政效果中排名最靠前的是“簡化政務流程”和“簡并報表資料”,這充分說明本市電子政務的“網下”流程改進有待加強。“加強培訓輔導”名列第三,這表明公眾意識到不斷加強信息素養的重要性,希望政府能夠提供持續培訓、避免在信息社會中落伍。另外,從城鄉差別的角度來看,鄉村個體工商戶在辦稅大廳由工作人員幫助報稅的過程效率偏低,這與鄉村公務員本身的信息素養有關,從側面突顯了城鄉數字鴻溝問題。

3.2公民個人(G2C)

公民個人獲取G2C公共服務的途徑種類比較多,影響G2C公共服務參與途徑的因素也比較多,包括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多個方面。本文通過在城鎮居民和半城市化居民(城市工作的農業人口)和農村居民中發放調查問卷,分析具備互聯網接入條件的十堰市公民在互聯網瀏覽目標和網絡政治參與途徑選擇等方面的現狀。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320份,收回問卷285份。調查結果顯示,半城市化人口和城市居民在選擇互聯網接入工具方面所存在較明顯的差異。半城市化人口因流動性強、工作強度大、碎片化時間多,因而以手機作為主要的互聯網瀏覽工具。在居民對電子政務網站的使用程度(不包括企業業務應用)方面,70%以上的城市被調查者表示曾瀏覽過電子政務網站,經常回訪政務網站的比例約為20%,瀏覽和回訪網站的主要目的是獲取信息公開目錄(例如統計公報)、參與網絡投票和在線調查,查閱衛生、醫療和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規。與此同時,本次抽樣統計還揭示了在本市城鄉居民之間存在的互聯網接入和使用鴻溝:在“訪問及回訪電子政務網站”這一調查議題中,農村人口、半城市化人口和城市居民在“從未點擊過”選項的比率是5.7:3.1:1.1,在“經?;卦L”這一選項的比率則恰恰相反,接近1:4.5:6。

4.影響公共服務包容性的數字鴻溝問題

本文對十堰市政府G2B公共服務和G2C公共服務的獲取/提供途徑進行了現狀調查與分析,其中G2B公共服務的獲取/提供途徑以部門電子政務平臺和官方的客戶端為主,以人工服務呼叫中心和移動信息亭為輔,在城鎮與偏遠鄉村之間存在較明顯的接入鴻溝和公務員信息素養數字鴻溝。G2C公共服務的獲取/提供途徑在城市居民和鄉村居民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城鎮居民獲取公共服務的途徑是集合了電子政務門戶網站、時政論壇和新聞站點的綜合模式;半城市化人口通常利用手機終端和無線WAP模式接入互聯網,受經濟收入、教育程度和職業限制,以在線聊天、交友為主,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生活在較偏遠鄉村的農業人口缺乏寬帶接入條件和互聯網接入設備,接入鴻溝明顯,因此農業人口的互聯網接入地點通常為社區服務中心或信息服務站,對信息服務的需求以農產品的產前市場預測、產中病蟲害控制以及產后銷售為主,參與網絡政治的比例很低。

由此可見,城鄉數字鴻溝問題是影響公共服務包容性的重要原因。在全面開展電子政務的背景下,我國欠發達地區在通信基礎設施、在線服務參與程度以及人力資本等方面都相對薄弱,探討如何根據當地政府的實際情況,針對性地改進電子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從而提升電子政務對弱勢群體的包容性,以促進公民的電子參與,是值得深入思考和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基金項目:十堰市軟科學項目(201213),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BK201006)。

參考文獻:

[1]孟慶蘭:《web2.0環境下網絡信息傳播的障礙分析與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2]張新紅:《數字鴻溝測算方法比較》,《電子政務》2009年第11期

[3]薛偉賢、劉駿:《數字鴻溝的本質解析》,《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年第12期

第2篇:鄉村醫療現狀調查報告范文

[關鍵詞]地域開發;核電站;日本核能政策;福井縣

2011年3月日本發生大地震引發了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件,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使核電站問題再次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日本是核電消費大國,同時又是世界上唯一受到過原子彈攻擊的國家,所以日本反核運動的基礎相當雄厚,盡管如此,日本卻成功建成54座核電站,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核電大國。在此背景下,日本核電是如何得到推廣的?研究日本核電站的建設和展開過程既具有史學研究價值,又具有一定的現實應用意義。作為利用核能發電大國,日本長期以來在國策民營的體制下運行核電事業,有效的保障了經濟的發展,從能源的視角來看,又成功地解決了日本經濟高度增長時期能源不足的燃眉之急。中國現在正處在大規模修建核電站的階段,但國內關于日本核能政策的系統化研究卻寥寥可數,所以選擇這一課題也是基于目前國內關于核能研究的發展趨勢。

一、經濟計劃與全國地域開發戰略

在戰后復興期間,日本開始出現了“綜合開發的地域開發”這一觀念,以治山治水為中心思想在各地展開。在向經濟高度增長轉型期間,以經濟計劃和全國綜合開發計劃作為國策的兩條軌道、以產業基礎的整備和引入重化學工業為基軸的地域開發在各地相繼掀起了。1950年日本施行了國土綜合開發法,開始把地域開發作為“綜合開發”的一個環節展開,此后,日本正式迎來了從戰后向經濟高度增長的轉型,1955年12月初制定了《經濟自立五年計劃》作為新時期的經濟計劃,該計劃的主要目的是經濟自立和完全雇用,1957修改計劃,將計劃目的定位為從經濟自立升級到經濟高速增長,同時還增加了提高生活水平一項。同一時期,各都道府縣也相應地制定了各自的經濟計劃,迎接已經到來的經濟高速增長的轉型時期。

1962年10月出臺的全國綜合開發計劃(以下簡稱全綜或舊全綜)作為第一部經濟計劃,[1]以謀求地域間的均衡發展為目標,提出在考慮防止城市過大化和縮小地域間差距的同時,要有效利用日本現存自然資源以及適當分配資本、勞動和技術等資源。實施的具體的方式是采用據點開發方式,作為推行據點的具體手段,1962年制定的新產業都市建設促進法(簡稱:新產),根據都道府縣知事的申請,在相關大臣的要求下由內閣總理大臣指定新產業都市;1964年制定了工業整備特別地域整備促進法(簡稱:工特),把重心放在地域工業開發的工業整備特別地域進行了制度化。雖然該法律的重點在于地域的工業開發,但制定法律的目的是實現國土的均衡發展和進行地域開發,這與新產沒有很大的差距。工特是由都道府縣知事制定整備計劃,相關大臣進行協商后,內閣總理大臣批準執行。只要接受新產的制定或者工特的承認,地區在整備道路、港灣和其他的產業基盤等主要設施時,就可以從國家得到提高補助金或地方債的利息補償等財政支援,新產和工特不僅能夠實現作為國策的經濟計劃和全國綜合開發計劃,對地區來說,也是在期待財政支援和經濟成長背景下的地區開發的手段。因此,為了獲得新產和工特的指定,各地開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1962年的全國綜合開發計劃雖然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速度,促使地方經濟社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也導致過密和過疏現象更為嚴峻,更加難以解決。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或者緩解過密和過疏現象、把開發的可能性擴大到日本列島,1969年政府又制定了新全國綜合開發計劃(簡稱:新全綜),新全綜規劃在日本海沿岸進行充分開發。日本海沿岸地區因為積雪、社會資本整備的落后等原因,不能充分發揮其潛在的開發能力。因此,新全綜提出在日本海沿岸地區建設與東京、大阪等大城市以及太平洋沿岸地區連接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培養地方的中堅城市、建設內陸地區城市型工業基地、福井縣的核電站建設等新能源供給基地等都包含在大規模開發項目之中。核電站雖然不屬于制造業的范疇,但仍然是擁有大型生產能力的工廠、并且具有據點開發和大規模項目開發的特點,所以與地域開發的風潮相吻合。

1971年7月5日,田中角榮出任通商產業大臣,指出:解決大城市的問題需要進行一場大手術,即將工業遷出,但需要考慮好遷移工業的方法,使之有利于地方產業的發展,促使工業遷出的動力是稅法。田中角榮根據城市政策大綱和產業用地政策,提出“思考明天之日本”的建國新設想,并于1972年6月11日的記者招待會上提出“日本列島改造論”,主要內容如下:

停止在太平洋沿岸地帶建設工業用地,將工業從人口密集城市向地方轉移,把首都圈現有城市和近畿圈現有城市作為促進工業遷移區,將工業從該地區遷出,對遷移促進地區增收工業再配置稅,對在工業誘致地區建設工廠,實行扶助措施。

日本從戰后復興向經濟高速增長轉換期間,以引進重化學工業為主的地域開發開始轟轟烈烈地展開,各地區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福井縣的地域開發也在全國開發熱潮下逐步展開。

二、福井縣地域開發的展開(核電站選址以前)

福井縣位于日本中部地區西北部,本州島中部,東鄰石川縣和岐阜縣,西界京都府,南接滋賀縣,北瀕日本海,日本海沿岸以木芽山為界,分為嶺北和嶺南,是日本海沿岸的重要門戶。自古以來,福井縣內交通十分不便利,加上連續的自然災害,一直到70年代為止,縣內很多地區被國家指定為過疏地區,縣嶺北福井平原是主要農業區,是由九頭龍河沖積而成;嶺南的若狹灣集中了日本的原子能電站。福井縣核電站的建設是以全國進行地域綜合開發為契機,在從戰后復興到經濟高速成長的轉換過程中,把全國綜合開發計劃作為當時的國策推行的情況下展開的。福井縣共建有15座核電站,其中還包括高速增殖反應堆和新型轉換反應堆各一座,被稱為日本核電站的銀座。

1.福井縣的地域開發

在進行核電站選址以前,福井縣已經開始了自己的地域開發,主要是真名川開發、奧越電源開發和建設福井縣臨海工業地帶。1950年5月制定“國土綜合開發法”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推動了地方對利益的追求。實施國土綜合開發法以后,福井縣在秘書科內設置綜合開發調查系,制定了“福井縣綜合開發計劃調書”作為縣開發計劃的第一次試案,1950年8月提交政府。該調書把縣分成越前、奧越、嶺南三個地區,分別對各地區的產業結構、資源情況進行分析,提出暫時性地區開發構想,這個時期福井縣的地方利益的主要部分都表現在開發河川方面。在制定調書9個月以后,又制定了“福井縣綜合開發審議會條例”,開始正式制定縣的開發計劃和特定地區開發計劃。1951年6月完成了《福井縣綜合開發計劃中間報告》,提交建設省,把九頭龍川水域作為九頭龍川特定水域,進行治山治水、農業水利、資源開發等綜合開發、越前地區實行工業振興和交通設施的整備、嶺南地區則主要進行水產業振興和觀光為中心的開發。但九龍川水域開發區卻被從特定地域綜合開發計劃的指定中排除,政府決定推進以建設多目的水庫整備為中心的真名川綜合開發,即便如此,真名川綜合開發也并非一帆風順,在政府的緊縮預算的方針下,地區之間為了獲得預算展開競爭,因建設水庫產生的居民的補償交涉也遲遲沒有進展,真正的施工比預期晚了2年。

其次是奧越電源開發。1961年6月,福井縣制定了《福井縣綜合開發計劃》,提出開發奧越電源。計劃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縣民的生活水準和實現完全雇用,首要任務是有必要將縣產業經濟從落后狀態中擺脫。奧越電源由民間的電源開發株式會和北陸電力共同開發,1961年6月決定由電源開發進行上流長野水庫的建設、北陸電力則負責建設下流的發電設施,但水庫地區的補償問題使工事大幅度延遲,奧越電源最終于1968年5月完工。

此外還有臨海工業帶的建設。1963年7月15日,針對綜合開發計劃的改定,福井縣也制定了修改計劃。北榮造知事在任期間正處于日本經濟高度增長的前半期,他在“福井縣綜合開發計劃書”的改定版中提出,從1961年的綜合開發計劃開始計算,要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實現福井機場的建設、北陸公路的法制化、核電站的建設、奧越電源的施工等。可見,在60年代初期福井縣的地域開發政策中,核電站建設已經被納為地域開發的一個重要部分。1967年日本正處于經濟高度增長的高峰期,政府開始策定新全國綜合開發計劃。福井縣的的構建是以福井市作為地方的中心城市進行整備,建設福井新港和敦賀港,以及北陸地區的汽車道路以及推行向北的新干線。此外,以嶺南為中心建設核電站,作為新能源的供給基地。

1967年繼北榮造知事之后,中川平太夫當選為福井縣知事,向縣綜合審議會提出制定“新綜合開發計劃”的提案,1968年3月25日福井縣通過了新綜合開發計劃。當時全國范圍內正進行第二次全國綜合開發計劃,計劃的主旨“盡可能將開發范圍擴大到日本列島整體范圍”。在這種全國的熱潮下,福井縣臨海工業地帶計劃作為中川平太夫知事的最大王牌事業而登上舞臺,“福井縣的長期構想與列島改造論的想法一致,列島改造是福井縣長期構想的后盾”(1)。1969年9月,福井縣公布了建造計劃的基本設計,即在三國港和三里浜的中間地帶建造以4萬噸級的船舶為對象的福井新港,在臨海地區建設870萬公頃的工業地帶,還引入鋁冶煉、加工及其必要的火力發電站和提供燃料的石油化工廠,以及鋼廠加工、機械和食品加工廠。福井縣臨海工業地帶建設計劃的計劃期間為1971年到1985年的15年間,建成臨海地區869萬4000平方米的工業用地,并整備臨海港灣和產業用道路、臨海鐵道和工業用水道,目標是1975年一部分工廠能夠實現運轉。但此計劃沒有得到社會各階層的支持,甚至招來很多批判,認為“以重化學工業為中心開發的時代已經完結”、“已經是20萬噸船舶的時代卻要建設4萬噸級的港灣計劃,不是半途而廢嗎”,甚至還有就大氣污染和水質污染等公害問題提出的批判。計劃雖然遭受批判,但卻沒有終止,為了推行計劃的執行,1970年4月成立財團法人福井臨海工業地帶開發公社,主要負責收購土地和補償工作。

2.福井縣的自然災害與過疏的實際情況

因為奧越電源的開發,和泉村大概500戶中的一半不得不移住到岐阜、30%移住到愛知縣,真名川綜合開發時進行的G生川水庫建設時又不得不移住到大野市和福井市,促使移住到縣外的比例大幅度增加。當然除上述原因以外,還有福井縣自然災害的影響。包括福井縣在內的北陸地區,是世界上有名的多雪地帶,因為地勢“西高東低”、同時又受冬氣壓影響,上層的空氣寒冷、同時下層的空氣因為受來自西伯利亞的冷氣流變化的影響而升溫、濕潤,導致了氣層的不穩定,容易產生很強的上升氣流,所以在福井縣降暴雪的比例較大。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期間,福井縣內接連出現大型自然災害。1959年9月發生了伊勢風、1963年1月連降大雪,福井市、大野市和敦賀市都達到了觀測以來的最高紀錄,福井縣內的被害也相當嚴重,因為正是昭和38年,這次大雪被稱為三八豪雪,此次降雪造成很大的被害,交通機關癱瘓,產業和日常生活都受到影響。1965年9月接連10天發生了臺風23號、奧越豪雪、臺風24號,破壞程度遠遠超過三八豪雪。

福井縣相繼發生的大規模自然災害,導致各地區的過疏化進一步惡化。1970年4月成立了過疏地區對策緊急措施法,福井縣的池田町、今立町核河野村、名田莊村和大飯町等、第二年再加上美山町、越前町和越i村的8個地區被指定為過疏地區,這些地區的共通特性是屬于森林覆蓋率高的山村或者是靠山靠海的漁村,造成人口的大量流出并導致過疏化的主要原因是這些農村、山村和漁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的不平衡,山村的主要收入源是農業和林業、瀕海地區的主要收入源是農業和漁業。在經濟高度增長期以前,雖然收入水準低,但生活消費的自給自足性很強,消費水準也很低。但經濟高度增長引發的消費革命不久也蔓延到小山村,過疏地區的消費支出也開始呈增加趨勢,為了調整收入和消費之間的平衡,采取新的策略成為燃眉之急。

針對福井縣的過疏狀況,1971年福井縣制定“過疏地區振興方針”,對過疏地區采取了以下對策:(1)為了防止壯年勞動者的人口外流,確保提供有魅力的勞動場所;(2)確保在過疏地區能夠達到和享受國際水平要求的生活環境。福井縣從1970年開始,10年期間投入300億日元,主要用于國道和縣道以及主干的市町村的道路整備。另一方面,町村也在10年期間投入330億日元用于交通、通信系統的整備和教育文化設施的整備、農林水產業和其他產業的振興。雖然采取了一系列對策應對日益嚴重的過疏現象,但過疏町村的財政能力、平均每戶農戶的生產農業所得、平均每人的制造商品出貨金額都低于全國平均,福井縣的過疏狀況絲毫沒有改觀。擺脫落后縣的愿望也越發的沉重而迫切,開發過疏地區成為福井縣的重要課題,也是福井縣積極招攬核電站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核電的實用化與福井縣的核電站建設

電源開發和地域開發通過全國綜合開發計劃緊密結合,因為核電在當時倍受關注,自然而然的,核電也作為地域開發的手段受到矚目。1966年日本原子能發電東海發電站的實用型核反應堆開始成功運轉,東海村的建設可以說是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在地域開發的目的下進行的,因此各地區對核電站所形成的地域開發效果產生很大期待。雖然福井縣內各地區誘致核電站選址的情況有所不同,但以此擺脫落后縣的狀況卻大同小異。

1.核電的實用化進程

日本核能的和平利用最初從1954年的核能預算開始,核能開發始于1955年的財團法人日本原子能研究所的成立,并于1956年公布原子能基本法,成立了原子能委員會、原子能局、原子能研究所和原子能燃料公司,完成了日本的核開發體制。此后,以政府和產業界為中心,1956年隨著原子能三原則的出臺,相關法制和體系也得到整備。

原子力利用準備調查會在1955年10月的《原子力研究開發計劃》中指出要在今后的10年內實現核電的實用,但具體計劃內容卻只涉及研究型機組和動力試驗機組。1956年1月第一任原子力委員長正力松太郎宣布“要在5年內建設有盈余的核電站”。此后,英國原子能公社理事受正力松太郎邀請來日,大肆宣傳卡德霍爾改良型機組的實用性,此后政府派遣的訪英調查團在歸國后提交的調查報告中指出,雖然卡德霍爾機組在技術、安全和經濟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都有望解決,因此調查團認為此機組“有進口到日本的價值”。而原子能委員會中學會方面的委員卻極力主張先奠定核能技術基礎然后再進行研究開發,在核電早期實用化階段應采取比較慎重的態度,認為應該從核利用、開發和能源實情出發,選擇從國外進口動力爐的同時培養國內的技術力量。

電力產業也積極參與到核電的實用化事業中。日本的電力產業在1951年5月重編后、誕生了民營的9大電力公司。雖然日本的電力產業經歷了第2次世界大戰的國家管理,失去了作為產業發展的最好時機,但經濟高度增長期使產業和家庭的電力需要都呈增加趨勢,隨著電力需要的增加,電源開發也迫在眉睫,當時只有水力發電和火力發電組成的電力公司也開始陸續將目光投向核電。

在國家和電力公司試圖實現核電實用化之際,圍繞英國的卡德霍爾的引進問題出現了國管論和民營論的對立,即1952年9月9大電力公司成立的電氣事業聯合會(電氣連)主張出資成立原子能發電振興會社實行民營論、政府全額出資的電源開發株式會社主張直到出現盈余為止由政府負責的國管論,在此論爭中政界也被卷入,出現了正力、河野論爭。最終,原子能委員會選擇民營方式作為建設核電站主體,以原子能委員會為中心在九電力公司和電源開發之間進行調整,1957年11月1日雙方出資成立日本原子能發電株式會社。這樣,日本開始正式推行核電早期的實用化時選定的舞臺是茨城縣東海村。1957年日本原子能研究所確保在東海村建設核反應堆的預定地點后,正式開始了核能研究。1958年5月作為核電的選址地對東海村進行了考察,考察內容主要如下:[2]44

原研提議是否以此地作為研究動力爐設置預定地點

茨城縣也推崇原研的提案

當地對核能開發持積極的協助態度

原研已經開始核能的宣傳活動

構想以該地區為中心建設核能中心

因為臨近原研,故而便于從事安全對策為中心的實驗研究

計劃整備道路和港灣,在不久的未來有望實現便利的交通和運輸

盡管存在國管和民營的對立,但1956年8月原研還如期舉行了從美國進口核反應堆的開工儀式,這樣核電的實用化分化為進口實用核反應堆和研究開發兩條路線,這兩方面的舞臺都選定在東海村。1963年10月,美國的沸騰水型核反應堆作為動力試驗反應堆首次在日本東海村發電成功,此后,1966年,日本原電承建的核反應堆首次實現了商業運轉。東海村成功實現了原研的選址,繼而實現了核電站的選址,正是有效地利用了日本核能的和平利用從研究到核電的實用化急速開展,通過誘致核電站建設而成功地實現了地域開發。

2.福井縣初期的核電站誘致活動

核電實用化作為核能和平利用的具體表現,同時在國內研究和國外引進這兩條路線的情況下推行,全國各地也出現了誘致核電相關設施的動向。福井縣早在1957年4月成立了福井縣原子能懇談會,旨在“豐富縣民關于福井縣核能開發以及和平利用的知識,以促進核能的和平利用,并達到實現福井縣產業振興的目的”,成立懇談會的提案者為福井大學校長長谷川萬吉,成員有:縣知事擔任會長、福井大學校長擔任副會長,此外還有縣內的主要公共團體、縣議會議員、大學研究機關、主要醫院、農漁工業協同組合聯合會、報道機關、主要產業等。該懇談會不僅關注放射性同位素的活用,還積極參加誘致企業的各種活動。

懇談會最早從事的活動是研究用核反應堆的誘致活動,即京都大學研究用核反應堆的縣內招商運動,該反應堆主要用于進行核能源與放射線利用的相關實驗及其相關的研究,在京都大學內成立了全國大學的共同研究所。1957年3月,以京都大學為中心計劃在關西建設研究用的核反應堆,建設用地選在京都府宇治市,但遭到宇治和高駁鋇氐姆炊約蘋夭折,此后,建設候選地區也再三變換,沒有最終定奪。正在該核反應堆計劃因選址候補地區的反對而觸礁之際,1960年3月福井縣原子能委員會開始在縣內探找適合核反應堆選址的地區,遠敷郡上中町與坂井郡川西町被提上名單,原子能懇談會與科學技術廳就設置條件等進行協商,開始在兩町探查最適宜的地點,但最后反應堆卻決定選址在大阪府泉南郡熊取町,福井縣最初的研究用核反應堆誘致活動以失敗告終。

其次是福井縣的核電站誘致活動。1961年2月,日本原電的董事會通過提議在本州西部地區進行商業用第二發電站建設的準備調查,當時的預定候補地區有兵庫縣西播磨、岡山縣、和歌山縣、石川縣內灘等地。川西町發動福井縣制定基礎調查預算,以町長山田重左衛門為首,町理事、町會議員、相關地區代表、町的有志人士等一致團結向相關官廳、日本原子能產業會議、日本原電等反復陳情,町上下齊心協力開展誘致運動。

川西町是1955年3月根據町村合并促進法在縣的指導下成立,1957年7月開始實行町制。最初計劃合并九頭龍川、國建山脈、日本海的海岸線圍繞的六個村路,但最終只合并了4個村落。此后,其余的2個村落在合并問題上出現糾紛,分別將各自的一部分合并入川西村。川西町因人口外流嚴重萌生了通過誘致企業進行地域開發的念頭。川西町于1961年11月設置坂井地方開發促進協議會,旨在謀求地域經濟的擴大化與高度化、提高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1962年9月向縣議會請愿并被采納,請愿的大體內容如下:

在金津町地段建設北陸公路的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同時,整備郡內的道路網

在三里浜建造臨海工業地帶,整備三國港、開發九頭龍川向三立浜的挖掘

在位置條件較好的春江町建設福井機場

整備坂井郡內的觀光設施、觀光道路

進行工廠誘致的各種調查,不斷豐富宣傳活動以期能夠在北部丘陵地帶坂井町建成與其相關的集體住宅

促進北部丘陵地帶的開發

加快土地改良事業、推行農業構造改善事業

川西町積極地參與誘致試驗用核反應堆和核電站的建設事業,雖然研究用核反應堆的選址以失敗落下帷幕,但通過町全體的努力,川西町終于成為核電站選址的有力候補。1962年3月,福井縣開發公社受到委托開始實地調查,發現地下50米以內沒有發現堅固的巖石,證明該地區不適合建設核電站,所以川西町再次被淘汰,1962年6月日本原電正式向川西町公布了令人遺憾的結果,雖然川西町進行了積極的誘致活動,但在研究用核反應堆建設和核電站建設上都沒有取得成功。

3.福井縣的核電站建設情況

1962年3月,福井縣議會通過了《關于誘導核電站的決議》,主要內容如下:[2]47

最近核能和平利用的研究快速步入正軌,尤其是核電事業取得了劃時代的進步,其安全性和經濟性已經達到了實用的領域。政府及日本原子能發電株式會社在建設第2號核電站時,就選擇本縣作為候補地區進行了若干討論。約30萬千瓦的大規模發電將給本縣產業、經濟和文化等帶來無法預計的恩惠,更進一步說,本縣上下一致贊同能夠作為近代科學的旗手為國家做貢獻,制定萬全的協助體系,期待能在縣內進行建設。

對于發電量為30萬千瓦、總工費為400億的大型工業,縣議會的誘致態度非常積極。尤其是奧越電源開發的觸礁,促使福井縣決心無論如何也要誘導該核電站的建設。

(1)敦賀市的核電站建設

繼一號反應堆之后,日本原電決定在關西的日本海一側建設商業用二號反應堆,因為在川西町沒有發現堅硬的巖石,所以敦賀市成為有力候補。5月7日北榮造知事向原電發出對敦賀半島的候補地區進行考察的邀請,8日北知事向敦賀市市長提出申請,于是在6月5日公布川西町不符合建設條件的同時,日本原電的松珠磯副社長公布將敦賀半島的敦賀市浦底、立石、色浜一帶與美浜丹生一帶作為候補地區進行考察。

在經濟高度增長時期的地域開發過熱的狀況下,福井縣原子能懇也加大幅度誘致核電站相關設施的選址工作,這種風潮蔓延整個福井縣。1962年6月舉行的川西町民大會上,川西町長山田關于縣內對選址的期待作如下描述:

通過誘導核電站,可以在沙丘上建成城市,可以期待地域開發的成效,所以我們不遺余力進行了誘導的工作,但卻沒有料想到選址地點的土地沒有堅實的巖P。盡管如此,我們要把川西町的努力發揚到福井縣整體范圍內,實現在福井縣的建設核電站的夙愿。

敦賀半島的當地居民在6月19日與縣開發公社簽訂土地買賣的暫時合同,敦賀進行核誘致的反對運動也不激烈。雖然很多人預測在6月10日的縣勞評的定期大會上,會做出反對誘導核電站建設的決議,但實際上縣勞評卻主張“因為關于核反應堆的知識較為貧乏、有進一步進行調查的必要”,最終持保守態度。7月12日福井縣開發公社與日本原電之間簽署了關于敦賀半島兩處土地的買賣協議,9月21日敦賀市議會決定實行核電站的誘致工作,批準了誘致核電站的決議。決議文與提議理由如下:[3]

提議理由:

現在更加沒有重申的必要,核能的和平利用不斷在夢想和現實之間給人類帶來了繁榮和幸福。諸位視察過的茨城縣東海村核電站是日本第一號核電站,接下來的第二號建設候選地選擇了敦賀市的浦底和美浜町的丹生,并且已經開始鉆孔地質調查。眼下,不僅敦賀半島的開發,敦賀市的發展也只能依靠誘導核電站,我們現在已經有五萬市民對這次的誘致活動抱有很大的期望。

值此重大時刻,誘致決議在代表市民的市議會以滿場一致得到通過,希望能夠得到大家一致的理解和支持。

決議文:

日本原子能發電株式會社對作為第2號核電站建設候選地候補地區敦賀半島進行現狀調查,結果顯示敦賀的地形極為有力。在此,本議會決定展開誘致核電站建設的各項工作。

決議文中雖然沒有明確核電站的選址地區對地域開發寄予的期待如何,但通過提議理由,可以發現敦賀市的重點在于敦賀半島的開發和敦賀市的發展,即通過建設核電站,期待能夠促進敦賀市整體的發展并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

1967年2月敦賀1號機開始正式施工,1970年3月正式運行。1968年8月,動力爐?核燃料開發事業團(簡稱:動燃事業團)決定在敦賀1號核反應堆的占地面積內建設新型轉換型反應堆“不賢”,敦賀市議會通過了此建設計劃,當地居民也沒有提出抗議,于1970年12月開始施工。1970年4月,動燃事業團征求敦賀市同意后,把白木地區作為建設高速增殖反應堆“文殊”的建設候補地區,展開調查。調查期間雖然出現了“反對建設高速增殖反應堆的敦賀市民會”、“反核電站的福井縣民會議”等反對組織,但1975年12月,福井縣議會通過了敦賀市提出的推進高速增殖反應堆各種手續的請愿。1977年3月,敦賀市議會采納了浦底、色浜和立石提出建設敦賀2號反應堆的陳情,6月福井縣議會通過了來自敦賀市的請愿。這樣,幾乎在同一時期,“文殊”和敦賀2號同時開始承建,敦賀2號于1987年2月開始運行。

(2)美浜地區核電站的建設

1962年5月,北榮造知事接受了美浜町町長提出建設核電站的申請。視察東海村以后,美浜町町長綿田穩和美浜町的議員們指出“既然道路能夠得到整備、又能使地區致富,何樂而不為”,決定在丹生地區誘致發電站作為地域開發的手段,6月召開臨時議會通過了“根據福井縣綜合開發計劃,在本町誘致核電站建設”的議案,當地居民與福井縣開發公社簽訂了土地買賣合同,9月25日,關西電力接受正在調查的兩處土地中一處的轉讓,公布了建設核電站的意向,關西電力從日本原電繼承了土地的買賣協定,11月,與縣開發公社、日本原電三方之間簽訂備忘錄,敦賀方面歸日本原電、美浜地區由關西電力進行開發。因為當地居民一直認為日本原電會在當地進行核電站建設,關西電力的參與引發了當地的反對運動,反對運動一直持續了半年,終于1965年11月,美浜町和關西電力之間正式簽訂了協助建設的協定。1966年11月,敦賀市議會和美浜町議會設置了敦賀市、美浜町原子能發電站特別委員會聯絡協議會,12月在敦賀市長、美浜町長、福井縣知事、福井縣議會議長等提出的申請書中,具體明確了在兩市町對于核電站的選址所寄予的期待,大致內容如下:[4]

敦賀半島跨越敦賀市和美浜町,作為西日本最大的核電站選址基地現已開始投建,因此,該地區存在其他自治體沒有的特殊問題,即住民的安全確保和地域開發這兩大問題、因此希望能夠促進站在綜合觀點上,施行核電站地帶的整備工作。

當前強烈要求制定交通、通信、急救、醫療等的措施和將來綜合的地帶整備計劃。

可見,通過核電站選址所進行的地域開發中最為期待的是整備道路,其次是交通機關以及設置上下水管道等。公路整備的交涉在1965年11月30日完成,縣道白木美浜線的佐田和丹生之間(所謂的關電道路)的改良施工在同年的12月10日開始實施。美浜1號反應堆在1966年12月開始施工,1970年11月正式運行;2號反應堆在1968年5月開始施工,1972年7月正式運行,1970年8月,美浜町向關西電力提出要求增設3號反應堆的申請,征得同意。

(3)高浜町、高浜核電站1號、2號爐

1955年2月,新高浜町在町村合并政策的實施下誕生,當時人口為12816人,2593戶。從1960年開始,因為經濟高速增長的影響,導致了勞動力的外流、過疏化進一步惡化、農山漁村疲軟,這些都直接壓迫町的財政,高浜町實行的企業誘致政策也因為土地、水和勞動力的各種因素制約難以順利推行,在這種情況下,開始著眼于在敦賀半島建設核電站所能帶了的地域開發和經濟活動的效果。

因關西電力把美浜町作為第二選址地點進行研討,高浜町的議會和理事們一致認為要進行地域開發、要擺脫當前過疏的現狀,除了誘致核電站選址以外別無他法。當時町的財政極度困難,甚至無法支付職員的工資,同時,因為氣象條件和交通條件的惡劣,吸引企業投資也幾乎無望,所以相關人員一致判斷有必要誘導核電站的選址。高浜町的情況與敦賀市、美浜町略有不同,高浜町進行核電站誘導的主要原因與其說是道路整備,不如說是因為自身財政狀況的惡化。

1965年8月,高浜町通過福井縣向關西電力提出了建設核電站選址調查的申請,關西電力于1966年3月在高浜的內浦半島的浦地區進行了鉆孔地質調查。高浜町的小黑飯地區居民對茨城縣東海村的核電站進行考察,發現核電站存在安全隱患,開始反對核電站的選址。小黑飯地區在若狹灣一帶屬于較為富裕的村落,在靠山的一側有6米寬的道路,所以進出町的時候沒有交通上的不便,反對方的居民組成“高浜核電站設置反對期成”,成為若狹灣地區最早開展的有組織的反對運動。

另一方面,誘致核電站推進派的議會、區長會和各種團體的理事等對東海村進行視察后,為了得到町民對核電站的理解,實行促成町發展的啟蒙運動,內容主要涉及地域開發尤其是縣道改良、大規模折舊所產生的巨額收入等。1966年10月,高浜町議會全會一致通過了誘致核電站的決議,議會還聽取了反對方的意見、確保征收土地時不強迫居民從既存的住宅中搬出等條件,11月,簽訂了確保小黑飯地區的生活安定和消除不安的契約。1968年4月,反對核電站建設的運動開始沉寂,當時的會長提出“居民對核電站的不安和反抗并沒有消除,但這聲勢沒有擴大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居民長期以來一直維持互助為生的生活方式,如果村里分為贊成和反對兩派,現有的互助生活方式將無法維系。所以如果贊成方人數多的話,反對方也會聽取贊成方的意見”。1969年8月,關西電力開始著手全線未改良的道路音海―中津海線的施工,道路延長了8.5公里,寬度為7米。此后,高浜1號爐于1970年4月、2號爐于1971年2月開始施工。1973年爆發石油危機以后,為了擺脫石油危機造成的地域經濟不景氣的狀況,高浜町廣泛征求各階層町民的意見,召開了33次高浜經濟對策協議會進行討論,1976年2月協議會得出結論增設3、4號機組,3月,高浜町議會通過誘致3、4號機組的決議,10月,縣議會采納了高浜町的請愿,3、4號機組分別于1985年1月和6月開始正式運行。

(4)大飯町核電站的建設

1955年,佐分利村、本鄉村和大島村合并后形成了大飯町,大飯町位于福井縣嶺南的若狹地區的過疏化狀況嚴峻,陷于財政危機之中,加上大島半島懷抱小浜灣海灣,交通非常不便,接近“陸地上的孤島”狀態,所以大島半島的居民熱切地期盼能夠在海灣處建座大橋,以保證半島的居民能夠在不使用往來的船的情況下,就能夠實現上班、上學和日常的交通。大飯町在1953年受到臺風的被害遭遇財政困難,沒有余力整頓交通基礎設施,經濟高速增長導致了急劇的人口外流和一次性產業的高齡化,過疏現象進一步惡化,1970年被劃分為為過疏地區。在不斷探索地域開發對策時,發現當地的自然環境適合建設核電站,對大飯町來說,在大島半島誘導核電站建設既可以消除財政困難,又能夠在半島建造大橋,是進行地域振興的一個重要選擇,町長為了能夠擺脫過疏狀況以及實現大島地區居民多年來建設大島陸地的愿望,果斷決定誘導核電站。1969年1月1日,大飯町長時岡民雄向當地的相關人員表示要建設核電站的意向,1月15日組成建設候選地區大島半島吉見地區開發協議會,1月29日,時岡町長向福井縣遞交了就核電站候選地進行調查的申請書。3月15日,大飯町組成核電站誘導推進委員會,4月4日,福井縣、大飯町和關西電力三方關于大飯町誘致核電站選址達成協議,大飯町與關西電力之間締結了暫時合同,4月10日,議會通過了誘導核電站建設的決議,決議文如下:[5]

最近,核能和平利用快速步入軌道,尤其核電發展取得了質的飛躍,若狹灣一帶作為核電的基地也初露頭角,為我國的產業和地域開發做出貢獻,這是無比的光榮。本町大島地區的地形、地質都符合建設核電站的條件,鑒于本町的地域的偏僻性,通過誘導設施可以緩解該地區的偏僻現狀,所以決定全町上下一致誘導核電站。

大飯地區期待通過選址達到整備道路的目的,從而緩解該地區的過疏狀況。9月5日,關西電力與土地所有者簽訂了土地的買賣協定。1970年2月6日,關西電力針對大飯町召開了核電站計劃概要說明會后,開始展開基礎調查。10月28日,大飯核電站1、2號爐得到電源開發調整審議會的批準。1971年1月23日,關西電力向內閣總理大臣遞交了申請設置大飯核電站1、2號爐的申請,4月30日,反核電站建設的人士發起了反對運動要求撤銷大飯核電站建設。6月13日,成立“大飯町住好町造會”(簡稱:町造會),6月17日町造會聯合大反町青年懇談會向時岡大飯町長提交停止建設的申請書。7月8日,時岡町長向關西電力提出要求廢除暫時協定的要求,7月14日,町造會開始進行要求罷免町長的簽名運動。大飯町區長役員會也決定要求時岡町長辭職,16日,時岡町長正式向議會提交辭呈,并于21日受理。

1971年8月16日,反核電站建設一派的永谷良夫當選為新町長,開始著手解決町政的混亂和關于核電站的紛爭,不得不一時中斷建設施工。1971年10月25日,大飯町召開町政懇談會,町長永谷良夫表示要暫時停止核電站的施工。11月21日召開反對核電站的“若狹灣共斗會議”。12月4日,“守衛大島會”開始了核電站推進請愿的署名運動,14日,大飯町議會沒有通過暫時停止施工的請愿,15日成立了反對核電站的小浜市民會。1972年2月4日大島半島居民成立“大島開發促進協議會”,10日大島地區青年團開始反核電站建設的署名運動,向大飯町長、町議會和縣知事提出調停,3月22日大飯町議會沒有采納“核電站反對若狹灣共斗會議”提交的反核電請愿。4月4日,縣一級大飯町與關西電力為了平復紛爭、以及順利推行核電的建設,確定了協助體制,簽訂暫時性停止施工的協定。18日,縣和町共同舉辦當地說明會,由原子能委員會核反應堆安全專門審查會內田會長就大飯核電站的安全性進行說明。5月23日,召開了由大飯町主辦的核電問題經過報告會。7月3日,縣與大飯町和關西電力簽訂了安全協定和地域振興協定,定于1972年7月4日重新開始施工,向縣和國家提交報告,認為當前的狀況可以順利推行核電站建設,7月4日,內閣總理大臣批準了設置大飯核電站1、2號爐的核反應堆設置許可,7日,大飯町召開了重新開始施工的經過報告會,10月和11月,大飯1號和2號機組分別開始施工。

綜上所述,在經濟計劃和全國綜合開發計劃的兩條軌道下出現了全國性地域開發的熱潮,福井縣內主要進行了真名川綜合開發和奧越電源開發,以及后來的福井臨海工業地帶的整備,但地域開發的結果不盡人意,促使福井縣開始轉向核電的和平利用,進行誘致的內容不僅僅拘泥于研究方面,更加著眼于核電的早期實用化。此外,福井縣的自然災害頻發,導致了過疏化嚴峻,“擺脫落后縣”成為福井縣迫在眉睫的問題,為了盡快脫離這種狀況,誘致核電站選址是當時的首選,最早的川西町因為地質情況不得不放棄,此后敦賀市和美浜町、高浜町和大飯町相繼進行誘致活動,分別取得成功。可以說,在聞核喪膽的日本,能夠成功地承建核電站,不得不歸功于當時的地域開發政策。也正因為如此,60年代的核電站選址基本上保持了暢通無阻,而日本核電站的選址也基本上完成于60年代。進入70年代以后,因為環境問題和公害問題的抬頭,核電站的選址一再遇挫,電力公司不得不采取在原來的建設區域內進行增設的方式。在福井縣范圍內,日本原電在敦賀、關西電力在美浜町、高浜町以及后來的大飯町分別建設核電站,加上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在敦賀建設的“文殊”和“不賢”,福井縣的核電站共達到15座,被稱為“核電站的銀座”。

參考文獻:

[1][日]Ug企畫.全國t合_k畫[M].日本:Ug企畫兀1962:5

[2][日]井上武史.原子力kと地域政策[M].日本:晃洋房,2014

[3][日]敦R市史纂委T會.敦R市史通史(下)[M].日本:敦R市所,1988:626-635

[4][日]福井h立大學.原子力kと地域Ugの將來展望にvする研究1[G].日本:福井h立大學地域Ug研究所,2012:26

[5][日]大町I纂委T會[M].日本:大町,1989:272-276

[6][日]橘川武郎.日本力Ik展のダイナミズム[M].日本:名古屋大學出版社,2004

[7][日]v西力25年史集委T會.v西力25年史[M].日本:v西力25年史集委T會,1978

[8][日]v西力50年史纂事站.v西力50年史[M].日本:v西力50年史纂事站鄭1978

[9][日]高浜町.高浜町I[M].日本:福井h大郡高浜町,1985:310-314

[10][日]福井h.福井h史通史6[M].日本:福井h,1996

[11][日]福井h立大學.原子力kと地域Ugの將來展望にvする研究2-4[G].日本:福井h立大學地域Ug研究所,2012

注釋:

亚洲aⅴ无码成人网站国产app|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色噜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亞洲 |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又大又猛的三级视频| 亚洲最大的成人网|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网站| 久久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三区| 乱中年女人伦av二区| 精品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97香蕉碰碰人妻国产欧美 | 4399理论片午午伦夜理片|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www| 亚洲成熟女人毛毛耸耸多 | 97人洗澡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模| 日本老熟妇乱| 日本少妇肉体裸交xxx| 97色综合| 国产高潮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 精品99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2021在线|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 日本真人做爰免费的视频 | 开心五月激情综合婷婷色| 五月丁香综合激情六月久久| 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区潘金莲|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 精品一区二区ww|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男人和女人在床的app| 激情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麻豆| 久久频精品99香蕉国产| 免费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道色综合久久影院| 乱人伦xxxx国语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