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臨床實驗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又稱惡性組織細胞病) 藥物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5例均為該院的門診和住院患者,其中男14例,女11例,20-71歲,平均52歲。首發癥狀發熱占90%以上,肝臟腫大14例,脾臟腫大9例淺表淋巴結腫大2例。
1.2 實驗室檢查 ①血常規:采用血細胞分析儀檢查,并用手工法復查。②骨髓細胞學檢查:骨髓取自髂骨或胸骨,常規涂片染色。③單克隆抗體免疫學分型:采用堿性磷酸酶抗堿性磷酸酶(apaap)免疫組化法測定。應用的單克隆抗體有(cd3、cd5、cd7,cd38、cd23、cd14、cd15、cd19、cd20、hla-dr) 等。
1.3 治療方法 患者確診后即采用chop方案化療,具體方法如下,環磷酰胺(ctx)400mg/㎡,阿霉素(adr)或表阿霉素(epi)25mg/㎡,長春新堿(vcr)1.4mg/㎡,均靜脈滴注,強的松1mg(kg·d),口服1-5天。如有效,間隔半月后重復,每21天為一療程。同時常規加強支持治療,如輸血,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
1.4 療效評價[1] 完全緩解(cr):癥狀及不正常體征均消失,血象hb≥100g/l,wbc≥4.0*109/l,血小板≥100*109/l,骨髓涂片找不到異常組織細胞;部分緩解(pr):自覺癥狀基本消失,體溫下降或穩定一段時間,腫大的肝脾淋巴結明顯縮小,血象接近正常但未達到cr標準,骨髓涂片中異常組織細胞和血細胞被吞噬現象基本消失或只有極少量。
2 結果
2.1 血常規檢查發現wbc減少14例,血小板減少16例,貧血患者8例,三系均減少9例,但隨著疾病的發展全部患者表現為全血細胞減少。多數患者的中性粒細胞nap積分減低,但合并感染者可增高。肝功能異常13例。
2.2 組織細胞形態學檢查 多呈惡性形態,少見嗜血細胞現象。細胞雙核或多核,形態不規則,胞漿著色較深,與反應性組織細胞增多癥組織細胞的形態學有明顯區別。
2.3 免疫學表型 25例患者表達t細胞標記18例,免疫表型為cd5、cd38、cd37等,7例患者表達cd14標記,而t、b淋巴細胞標記卻為陰性。
2.4 臨床療效 25例患者中,cr4例,pr15例,無效(死亡)6例,總有效率(cr+pr)為76%。在有效病例中,最明顯的指標為高熱消退,絕大多數病例均在應用chop方案次日后,體溫逐漸降至正常,隨后腫大的肝脾淋巴結也開始縮小,黃疸逐漸消退,近期療效明顯。25例患者中,除早期死亡的6例外,余19例存活時間均超過3個月,3例至今已分別存活40個月及30個月,占有效病例的15.8%。
2.5 副作用 chop方案的副作用與其他化療方案一樣,主要為消化道反應及白細胞與血小板減少,未見明顯毒副作用。
3 討論
mh是一種病理上以惡性組織細胞異常增生,臨床上以持續性高熱、進行性衰竭,肝脾淋巴結腫大,全血細胞先后或同時減少,并侵及多器官系統為特點的高度惡性疾病。本組患者多以高熱發病,表現為兩系或三系血細胞減少,嚴重的肝功能損害多出現在疾病的晚期,雖然在惡組患者nap積分減低,但合并感染時nap積分可以升高,應加以注意。血細胞吞噬現象雖然多見于反應性組織細胞增多癥,但在部分mh患者也可以出現。mh細胞在形態上多表現為多核或雙核,形態不規則,胞漿著色較深,與反應性組織細胞增多癥組織細胞的形態學有明顯區別。
2001年who造血和淋巴組織腫瘤分類方案中,將“惡組”主要歸類為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chop方案為治療淋巴瘤的經典方案。在本研究中,對診斷為mh的患者也采用了此方案治療,取得了明顯的臨床療效。近期有效率為76%,表明chop方案治療mh的有效性。
mh是臨床預后極差的一種疾病。臨床診斷時一定要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疾病進程,骨髓穿刺及髓外浸潤部位穿刺液的細胞學檢查是非常必要的,一旦確診,應盡早應用chop方案化療,以減輕臨床癥狀及延長病人生存期。
[關鍵詞] 惡性腦膠質瘤;腫瘤分割照射治療;機制;實驗
[中圖分類號] R739.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4(c)-002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gnition of improvement of human glioma reactiv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y the BT325 cell line tumor tessellation radiation scheme and provide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100 rat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50 cases in each, the BT325 cell-line nude mice transplantable tumors were given different doses of radiation, 5 times a week in 2 Gy,3 times a week in 3 Gy, 5 times a week in 3 Gy,3 times a week in 4 Gy, and the dose efficacy correlation was evaluated by the tumor growth carve, and the tumor volume doubling time was measur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in the tumor retrogression rate between the single radiation treatment plan and fractional irradiation treatment plan was not obvious withou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4.0% vs 7.5%)(P>0.05), and the nude mice transplantable tumors obviously decreased after adding the fractional dose, and the tumor retrogression rate after the 5 tinnes a weeb in 3 Gy and 3 times a week in 4 Gy radiation treatment was respectively 40.0% and 70.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obviou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Malignant brain neurogliocytoma; Tumor tessellation radiation treatment; Mechanism; Experiment
近百年來,放射科學領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也推動了有關腫瘤放射治療的理論和研究的提出,其在腫瘤干細胞中放射治療中的關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近年來,放療快速發展,已進入精確放療階段。目前,國內外放射生物學研究的重點大都放在了生物學特點與現代放療技術的結合上,旨在提高腫瘤放療的治療效果[1]。針對腦惡性膠質瘤的治療,手術治療聯合術后放射治療的目前臨床公認的有效的治療方案。國內外的研究學者在放射方案設計及方案改進方面進行了許多的探索和研究[2]。為了給臨床提供有價值的實驗依據,該研究回顧性了不同分割照射人腦膠質瘤裸小鼠(100只)移植瘤劑量效應的關系,提高對人腦膠質瘤放射反應特點的認知,現報道如下。
1 Y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建立BT325細胞系培養及裸小鼠移植瘤模型,培養基用10%胎牛血清RPMI-1640培養,并取指數生長期細胞實驗。BT325細胞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由本實驗室與動物室聯合建立,其穩定性傳代8代以上。使用18~20 g BALB-c-nu裸小鼠;在其裸小鼠右后腿接種于腫瘤,生長長度1 cm后行照射治療。
1.2 照射方法
用瓦里安600直加速器6 MVX射線照射治療,劑量率為2.5 Gy/min。裸小鼠在有機玻璃容器內,在其清醒時進行照射;貼壁生長BT325細胞照射時細胞面上;源皮距離100 cm。在正常空氣條件下對各組進行照射治療。
1.3 實驗方法
①將實驗分為兩組,單次照射劑量10、20、30、40 Gy及60 Gy;分次照射組,2 Gy 1周5次、3Gy1周3次治療。在照射治療期間,用游標卡尺測量腫瘤基地最大徑,并繪制實驗組腫瘤生長曲線。②測定BT325細胞生物學參數:取指數生長細胞實驗,采用細胞生長曲線計算細胞倍增時間;繪制細胞存活曲線采用細胞克隆形成分析法,并擬合曲線,將曲線參數導出。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腫瘤細胞、腫瘤體積倍增時間,及細胞存活曲線參數值、5 Gy照射誘導腦膠質瘤細胞DNA單鏈斷裂半值修復時間(T1/2)[3-4]。
1.5 統計方法
該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并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 P
2 結果
2.1 兩組BT325細胞裸小鼠移植瘤照射劑量效應關系
單次照射治療方案腫瘤消退率僅為4.0%,與分次照射治療方案后腫瘤消退率7.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照射治療方案均未能明顯縮小腫瘤,且照射結束后腫瘤出現再生長,治療效果不理想。單次照射方案結果具體見圖1,分次治療結果具體見圖2。
增加分次劑量后,裸小鼠移植瘤明顯縮小,其中,3 Gy 1周5次照射、4 Gy 1周3次照射治療腫瘤消退率分別為40.0%、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BT325細胞生物學參數測定結果
根據細胞生長曲線,計算出了BT325細胞倍增時間為30.2 h。同時,按照腫瘤生長曲線計算測出,BT325細胞裸小鼠移植瘤體積倍增時間為43.2 h。
3 討論
腦膠質瘤是臨床常見病,同時也是常見的惡性腦原發腫瘤,根據其WHO分級,手術作為臨床首選的治療方法,同時以手術治療聯合術后輔助放化療作為有效提高腦膠質瘤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治療手段。但是從臨床實際來看,分級較低的腦膠質瘤患者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且具有較長的總生存期,而分級較高患者的生存期只能用月份來進行描述,其治療的總體效果并不理想,而經分析,惡性腦膠質瘤治療不理想的原因在于局部復發[5]。而局部復發的根源主要為在治療結束后,患者體內的腫瘤干細胞未能被全部殺滅。而亞臨床病灶中殘存的腫瘤干細胞會快速發生再群體化,從而導致患者在治療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內出現復發的腫瘤。腦組織的結構及功能較為復雜,并且術后并發癥具有高危性,這就給腫瘤復發后進行再次治療帶來了較高的難度和風險性。因此,術后初次的放療方案的選擇和優化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關鍵因素。在國際方面,許多臨床專家對腦膠質瘤照射野和總劑量做了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不過也并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結論,單次不同劑量照射治療、分次治療均不能明顯縮小腫瘤[6]。該研究的結果顯示:單次照射治療方案腫瘤消退率僅為4.0%,與分次照射治療方案后腫瘤消退率7.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照射治療方案均未能明顯縮小腫瘤,且照射結束后腫瘤出現再生長,治療效果不理想,與相關研究結論具有一致性,其中蓋雪等人[6]研究結果為,單次照射各劑量點均不能有效控制腫瘤,2 Gy 5次/周和3 Gy3次/周治療方案對人腦膠質瘤實體瘤也無明顯治療效果.增加分次劑量可使腦膠質瘤實體腫瘤有較明顯的消退,其中4 Gy 3次/周方案好于其他方案但仍未能達到治愈腫瘤的效果.表明對腫瘤干細胞的控制不理想.各項生物學參數的測定結果:BT325細胞倍增時間為30.16 h,裸小鼠移植瘤腫瘤倍增時間為43 d;細胞存活曲線LQ模型擬合的α=0.360 Gy-1、β=0.057 Gy-2,多靶單擊模型擬合的D0=1.394 Gy、Dq=2.127 Gy、SF2=0.714;5 Gy照射DNA單鏈斷裂的T1/2=9.999 min。
而在常規治療模式下,總劑量雖然達到了標準劑量,但是照射治療后腫瘤并未明顯縮小,并且會短時間內快速再生長,提示常規分割照射治療方案對腫瘤干細胞或增值態腫瘤細胞的殺滅作用并不理想[7]。而在逐步增加分次照射劑量后,分次照射劑量提高至3 Gy時,每周3次照射治療,則腫瘤會逐漸消退;在把分割照射治療劑量提升至4 Gy時,則腫瘤消退很明顯,說明分割增加劑量照射治療的近期效果理想,不過18周后腫瘤明顯再生政。
根據該研究離體培養BT325細胞生長與放射生物參數計算結果,BT325細胞倍增時間、裸小鼠移植瘤腫瘤體積倍增時間分別為30.2、43.2 h,提示腦膠質瘤細胞的細胞、腫瘤體積倍增時間均明顯長于腺癌、鱗癌。
按照相關文獻研究結論,影響實體腫瘤與細胞放射敏感性的因素較多,比如單位體積腫瘤中克隆源細胞含量、放射敏感性、克隆源細胞繁殖活性及代謝狀態等因素。該研究通過對裸小鼠移植瘤分割照射治療實驗,證實了腦膠質瘤屬于一種放射抗拒性較高的腫瘤,與相關研究看法具有一致性[8]。同時,該研究的結果也顯示,如果患者腦膠質瘤實體瘤體積較大,則不管是采用分割照射治療方案,即便是總劑量較高,僅僅給予單純治療,也無法有效控制腫瘤。因此可以看出,目前對于惡性腦膠質瘤亞臨床分瘤給予手術治療、術后輔助放療或化療治療的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屬于一種綜合性和延續性的治療方案,近期治療控制的效果理想。
綜上所述,惡性腦膠質瘤為一種臨床診療難度較大的惡性腫瘤,該研究在對其亞臨床腫瘤適宜分割照射治療方案進行對照研究的基礎上,認為單次劑量照射治療、分次劑量照射治療的效果均不理想,而增加分次照射劑量近期療效尚可,但無法有效控制腫瘤干細胞,尚需進一步研究討論。
[參考文獻]
[1] 陸小軍,吳新光,雷風,等.替莫唑胺聯合放療與單純放療治療60例術后II、IV級惡性膠質瘤的療效比較[J].中國神經腫瘤雜志,2015,13(3):216-219.
[2] 蓋雪.惡性腦膠質瘤亞臨床腫瘤分割照射方案優化及機制的實驗研究[D].北京:北京協和醫學院,2011.
[3] 王曉彤,呂文杰.血管內介入治療復發顱內動脈瘤的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14,23(9):108-112.
[4] 劉麗娜,張學偉,郭子涵,等.顱前窩底骨質缺損無骨性重建的臨床觀察[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5,24(12):1211-1212.
[5] 孔鋒,張秋航,曲秋懿.以腦脊液鼻漏為首發癥狀斜坡脊索瘤的診斷及內鏡外科治療[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5,33(5):9-10.
[6] 蓋雪,楊偉志,高黎,等.腦膠質瘤不同照射方案生物效應的實驗研究[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10,19(6):564-567.
[7] J.Scott,N.rewcsstle,P.Brasher,et al.Long-term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survivour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Can J Neurol Sci,2015,23(9):112-114.
【摘要】 目的 探討注射用甘氨雙唑鈉(CMNa)對于食管癌的放射增敏作用及不良反應。方法 各期符合入組條件并有病理證實的食管癌患者63例,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試驗組(A組,放療加甘氨雙唑鈉)和對照組(B組,單純放療)。A組患者放療前使用CMNa 800 mg/m2,給藥后1 h內接受放療,每周3次,連續用藥至放療結束( 6~7周)。B組行單純放療。放療中每周查血常規及觀察各種不良反應。放療前、放療后3周和放療結束第7周,分別進行胸部CT、食管鋇餐片、肝腎功能和心電圖以觀察療效和不良反應。結果 A組CR率高于B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治療達到CR和PR的中位照射劑量均低于B組,但無統計學差異。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注射用CMNa對食管癌的放射治療有較肯定的放射增敏作用,同時并不增加不良反應,其遠期療效及不良反應有待進一步觀察。
【關鍵詞】 食管腫瘤;甘氨雙唑鈉;放射增敏
放射治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實體腫瘤內含有一定比例的乏氧細胞,對放射線有明顯的抗拒性,從而降低放療的療效。放射增敏劑是指不影響正常組織細胞而選擇性增強實體腫瘤組織內乏氧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性的一類藥物,可以較明顯地提高腫瘤放療的近期療效,提高治愈率。
注射用甘氨雙唑鈉(CMNa)是我國自行研制的國家一類新型放射增敏劑。基礎研究證明,CMNa對實體瘤的乏氧細胞有較明顯的放射增敏作用。本文選擇63例食管癌患者進行隨機對照分組試驗,對CMNa的臨床放射增敏作用及其不良反應進行臨床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4年6月~2006年12月,63例在本院初治且有病理診斷的食管癌患者,采用隨機分組對照方法,分為放射增敏組(A組)和對照組(B組)。A組33例,男23例,女10例,中位年齡58歲,病理類型:鱗癌31例,腺癌2例;B組30例,男21例,女9例,中位年齡57歲,病理類型:鱗癌29例,腺癌1例。
1.2 患者入組條件 初治患者,有病理學診斷,有放射治療適應證,有可測量的腫瘤病灶,血象、肝腎功能正常,心電圖基本正常,一般情況體力狀況評分(Karnofsky)≥70分,無器質性神經系統疾病,愿意參加本臨床試驗者。
1.3 用藥方法 注射用甘氨雙唑鈉粉劑,250 mg/瓶。放射增敏組(A組)在行放療之前予CMNa 800 mg/m2,加入10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30 min內滴完,用藥后1 h內放療,每周3次(周一、三、五用藥),連續用藥至放療結束,約6~7周。對照組(B組)行單純放射治療。
1.4 照射方法 用醫科達的立體適形放射治療定位、計劃系統完成定位和治療計劃設計,CTV在GTV基礎上上下各外擴30 cm,前后左右外擴1 cm,90%等劑量曲線歸一,處方劑量200 cGy/次,每周5次,總劑量60~70 Gy/(6~7)周。采用醫科達醫用直線加速器8 MV-X線完成治療。
1.5 臨床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有:(1)放療前、放療后3周和放療結束后第7周,分別進行CT和X線鋇餐檢查,根據攝片進行腫瘤大小測量,記錄腫瘤的最大長和寬的直徑。(2)依據WHO關于實體瘤主觀療效的評定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病情穩定(SR)和病情進展(PD)4個等級。(3)根據達到CR或PR治療標準時的兩組中位照射劑量,按對照組所需劑量/試驗組達到同樣治療水平的照射劑量的公式計算放射增敏(SER)比值。(4)每周檢查血常規,治療前、治療后3周和治療結束后7周各檢查1次肝腎功能和心電圖。治療前、治療后各進行一次全面的神經系統檢查,均按WHO和RTOG制定的不良反應判斷標準評定。
1.6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用u檢驗或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組間均數的比較用t檢驗。
2 結果
2.1 療效評價
2.1.1 PR、CR患者百分率 見表1。A組與B組的CR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表1 食管癌兩組療效比較
2.1.2 療效達到PR、CR時所需照射劑量的比較 見表2。A組加用CMNa后,治療達PR時的中位劑量由B組的4400 cGy減少至4000 cGy,達到CR時的中位劑量由6600 cGy減少至6000 cGy,但無統計學意義。根據SER定義計算達到PR和CR時的SER值分別為1.1和1.11。表2 食管癌兩組CR、PR照射劑量的比較
2.2 安全性評價 各時間點的所有檢查指標,無論是對檢測的數值或是對前后變化的差異進行統計學分析,均未觀察到明顯的改變。兩組治療后的皮膚、黏膜、消化道、神經系統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表3 兩組食管癌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
3 討論
放射治療是治療食管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受周圍重要組織和器官的限制較小,損傷小,適應范圍比手術廣。目前食管癌常規放療的5年生存率仍較低,多數在8%~16%[1],近年來通過改變劑量分割模式,旨在減少腫瘤細胞的加速再增殖的全程加速超分割、后程加速超分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但也只是在30%左右。食管癌放療后失敗的原因中,局部腫瘤未控制或復發是最主要的原因,占70%~80%,這是由于實體瘤內含有10%~50%的乏氧細胞。臨床放射生物學研究顯示,直徑>1 mm的實體瘤,均存在血供不足而導致的乏氧細胞聚集,此類乏氧細胞對放射線有抗拒作用,在用低LET射線的情況下,乏氧細胞對放射線的抗拒性一般比有氧細胞強2.5~3倍。因此,腫瘤內乏氧細胞的存在成為放療后腫瘤殘留、復發及轉移的潛在根源,如何增加腫瘤內乏氧細胞對射線的敏感性,成為提高放療效果的重要途徑。
國內外經過幾十年基礎理論的研究,發現親電子的硝基咪唑類化合物,通過捕獲電離輻射所造成的細胞DNA靶分子的游離電子,抑制DNA輻射損傷后的修復,可較明顯提高細胞的放射敏感性。20世紀60年代初,英國Adams首次提出了化合物的電子親和力與其放射增敏作用相關的理論,合成、篩選出硝基咪唑類化合物米索硝唑(MISO),但是臨床研究發現,其神經毒性較大,故無法在臨床上應用。注射用甘氨雙唑鈉(CMNa)為一種新型硝基咪唑類化合物,是我國自行研發的一種新型放射增敏劑,其作用機制:(1)強大的親電子損傷固定作用:射線作用于腫瘤細胞后,引起細胞分子損傷,CMNa的親電子作用能夠轉移腫瘤細胞受損分子上的電子,使損傷固定下來,加速腫瘤細胞的死亡,從而明顯地增強放化療的效果。(2)抑制DNA修復酶:CMNa對DNA修復酶,特別是聚合酶β有抑制作用,從而抑制腫瘤細胞中受損DNA分子的修復。(3)抑制腫瘤乏氧細胞的潛在致死性損傷和亞致死性損傷的修復進而提高放化療對腫瘤的殺滅作用[2,3]。
本研究中兩組療效比較,結果顯示試驗組(A組)的CR率高于對照組(B組),且有統計學意義,表明CMNa具有較好的放射增敏效果。對增敏作用的有效率(CR+PR的百分率)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兩組無統計學意義,結合療效判斷可知,對食管癌,CMNa的放療增敏作用主要表現為增加了CR的百分率,即單獨放射治療,可以使絕大部分食管癌患者的療效達到CR或PR。另外,研究還顯示CMNa可降低食管癌患者達到CR和PR時所需的照射劑量,但無統計學意義,可能和病例數少有關。
本組研究的結果表明,兩組不良反應主要由放射治療引起,表現為皮膚、黏膜、消化道、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等,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加用CMNa后,未發現肝腎功能改變,未發現過敏反應以及心臟和神經系統不良反應。本研究證實,推薦臨床使用的用法和用量是安全的,在觀察期間沒有觀察到明顯的不良反應。
放射增敏劑的應用在目前已成為提高放射治療效果的重要方式,會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注[4]。結合本組臨床研究,筆者認為注射用甘氨雙唑鈉對食管癌的放射治療有確切的放射增敏作用,且未增加不良反應,其遠期療效和不良反應有待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 申文江,徐國鎮.現代放射治療學進展.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8,69.
2 鄭秀龍,孟祥順,趙芳,等.新增敏劑—甘氨雙唑鈉對體內腫瘤的放射增敏作用(英文).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2000,2:91.
1材料與方法
1.1方法
1.1.1儀器精密度測定取正常EDTA-K2抗凝新鮮全血一份,分別在每一臺儀器上連續重復測定20次,計算RBC、WBC、HGB、HCT、PLT的均值、標準差(SD)、變異系數(CV)。
1.1.2比對試驗以CD-3700血細胞分析儀為參考比對儀器(X)。每日檢測8份血清標本,將新鮮抗凝全血標本按18,81的順序分別在三臺血細胞分析儀上進行連續測定,2h內完成。連續測定5d,記錄檢測結果。
1.2統計學處理采用MicrosoftExcel2003和SPSS16.0進行數據處理和相關性統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并給出線性回歸方程Y=bX+a。精密度評價根據美國臨床實驗室改進方案(CLIA'88)允許誤差的1/4作為允許誤差,各比對項目的CV值必須滿足:RBC≤1.5%、WBC≤3.5%、HGB≤1.75%、HCT≤1.5%、PLT≤6.25%。以美國臨床實驗室改進方案(CLIA''''88)能力比對檢驗質量要求范圍的1/2作為各項目檢測結果的允許誤差:RBC≤3.0%、WBC≤7.0%、HGB≤3.5%、HCT≤3.0%、PLT≤12.5%[3]。
2結果
2.1精密度評價RBC、WBC、HGB、HCT、PLT五個檢測項目在三臺血細胞分析儀上精密度均符合要求。見表1。
2.2相關性和回歸分析試驗儀器(Y)與比對儀器(X)測定結果相關性見表2。
2.3偏倚評估將各檢測項目的靶值代入相應的回歸方程,計算比較方法與試驗方法測定結果的預期偏倚和相對偏倚,以CLIA''''88能力比對檢驗質量要求范圍的1/2為臨床可接受性能的判斷標準,結果見表3。
3討論
隨著檢驗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臨床實驗室引進不同檢測儀器,構建多種檢測系統,以提高患者標本的檢測速度。臨床實驗室內同時擁有2種或2種以上相同或不同的檢測系統已經十分普遍。為確保不同儀器檢測同一檢測項目的結果具有一致性,CAP認證標準中要求,試驗室每年需要進行至少2次儀器比對[4]。另外,考慮到實驗成本的因素,每個實驗室每年參加室間質量評價的儀器往往選擇其中一臺常用儀器,其他儀器做好室內質量控制,通過與參加室間質評的儀器做比對,以保證同一標本在不同系統檢測時得到具有可比性的結果。
本次試驗顯示,三臺血細胞分析儀的精密度均較高,CV值均在允許范圍內。CD-3700血細胞分析儀參加每年的室間質評活動,并且質評成績優秀,因此確定CD-3700血細胞分析儀為參考比對儀器。新購買的XS-800i全血細胞分析儀和XE-5000血液分析系統作為試驗儀器進行比對。相關與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兩臺試驗儀器與比對儀器的相關系數(r)均大于0.975,說明X分布范圍合適,直線回歸統計的斜率和截距可靠,可以用回歸統計的方法評估試驗儀器與比對儀器之間的系統誤差。以CLIA''''88能力比對檢驗質量要求范圍的1/2作為臨床可接受性能的判斷標準,兩臺試驗儀器的相對偏倚均在允許范圍內,檢測結果可接受。
黃金大米是為提高
大米中胡蘿卜素含量而開發
黃金大米是新一代的轉基因產品。以前的轉基因主要目標是在抗蟲、抗病、抗除草劑等協助種植的方面,而黃金大米則是為了提升產品的營養價值。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維生素A缺乏很普遍。維生素A的缺乏會導致多種后果,尤其是影響視力,嚴重的會導致“夜盲癥”甚至失明。我國調查發現,一些地區缺乏維生素A的兒童多達10%以上。維生素A主要存在于動物性食品中,植物中的胡蘿卜和南瓜都含胡蘿卜素,在體內可以轉化為維生素A。傳統大米中不含維生素A或者胡蘿卜素,黃金大米通過轉入一些基因,在大米中產生胡蘿卜素。兒童每天吃一碗黃金大米米飯,可以滿足大部分的維生素A需求。
黃金大米的開發在幾年前就已經完成,但是推廣一直受到重重阻力。實際上,許多第一代的轉基因產品引發爭議的問題它都不存在。比如說,它的目的是增加胡蘿卜素的含量,并不能增加植物的生存優勢,所以那些基因即使“漂流”到野外也不會產生“超級野草”;黃金大米所涉及的所有專利都已經被擁有者有條件放棄,在低收入地區,農民只需付普通種子的價格就可以購買黃金水稻種子,而且可以自己留種;黃金大米是金黃色的,跟普通大米明顯不同,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完全可以得到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黃金大米可以算是一個“公益項目”。對于解決維生素A缺乏,它提供了一個選擇。固然,多吃肉食、多吃富含胡蘿卜素的蔬菜、直接服用維生素A補充劑,都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與它們相比,黃金大米是否有優勢,只能通過實踐來檢驗。更多人擔憂的,是這種“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世界上沒有一種食品是“絕對安全”的,對于轉基因食品以及其他各種新的食品,科學上評判安全的標準是“是否比傳統食品有更高的風險”。如果沒有,就認為其安全性跟傳統產品“實質等同”,從而認為它是“安全”的。
黃金大米實驗是
營養研究的必要,與道德無關
黃金大米的開發安全性的檢驗已經完成,結論是其“健康風險不比傳統大米高”。為了驗證從這種大米中攝取的胡蘿卜素是否能夠高效轉化為維生素A,就需要進行臨床試驗。此前,已經對成人進行過這樣的實驗,結果符合預期。但要知道它在兒童身上是否有同樣的轉化率,就只能在兒童身上進行。不僅僅是黃金大米,其他針對兒童的藥品和食品的“功效”實驗,都只能在兒童身上進行。這跟道德無關,而是研究的必要。在制定實驗方案的時候,會對“可能風險”有更嚴格的控制。換句話說,實驗成功,證明的是“產品有預期的功效”;實驗失敗,說明“效果不好”,但并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雜志》上,由美國農業部和醫學研究院(NIH)下屬的三個機構、北京國家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湖南疾控中心、浙江醫學科學院合作完成。這些都是很嚴肅的科研機構或者政府機構。這本學術刊物在營養研究領域也很權威,上面發表的臨床實驗必須要經過“倫理委員會”的審查。科學實驗中的“倫理審查”是對實驗設計、實驗材料、實驗流程的全面審查,保證對實驗者的安全性。在實驗中,除了嚴格遵循被批準的流程,還需要向實驗對象如實提供實驗內容以及安全性方面的信息,而實驗者可以隨時退出實驗。在那篇論文中,作者聲明做到了這些,也聲明沒有利益關系牽涉其中。
【關鍵詞】 比例優勢模型;D-優化試驗設計;Fisher信息矩陣;計算機臨床試驗仿真
Clinical Trial Simulation based on
Proportional Odds Model and Doptimal Design ZHENG Dan1, ZHU Ling, LIU Yajie, SHI Xinling
(1.Electro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Information School,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China)
Abstract:To introduce the clinical trial simulation based on proportional odds model. Taking naratriptan as example, which is a novel agonist for the acute treatment of migraine, we adopted the method of D-optimal design to simulate the drug clinical trail of naratriptan.We adopted proportional odds model and analysed different factors such as time and does how to impact Pain Relief(PR). Then, the D-optimal design was used to maximize the determinant of Fisher information matrix(FIM) and compared the clinical trial simulated results. Finally more reasonable dose and time of the designs were obtained.The curve of the PR probability expressed PR trend directly, reflecting administration dose and time on the impact of PR.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ed results, we found that there was a delay of the effect with respect to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in “effect” compartment and the probability of having a specific Pain Relief (PR) score depended on different facts such as dose, the effect sampling time and model parameters. Clinical trial simulation is a useful tool for the new drug development and it can be used for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controllable factors to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Key words:Proportional odds model; D-optimal design; Fisher information matrix; Clinical trials simulation
1 引 言
計算機臨床實驗仿真(CTS)運用計算機模擬技術從前期研究中獲得信息,揭示試驗設計中變量和假設對結果的影響,預測和評價不同研究方案可能產生的結果。CTS適用于實際系統費用昂貴,存在安全問題的情況,根據藥物的藥效學和藥代動力學設計臨床試驗仿真,分析仿真結果,改進方案,從而節約了成本,提高了研發新藥的效率[1-2]。
在臨床試驗中常遇到反應變量為多分類有序變量[3],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研究多分類反應變量與其影響因子間關系,分析得到調整后的藥物評價結果[4]。D-優化試驗設計是按照一定的算法,最大化FIM行列式,在幾組設計方案中尋求最優。本研究提出了將傳統的比例優勢模型與優化試驗設計結合的方法,進行計算機藥物臨床試驗仿真。
2 方法
以抗偏頭痛新藥那拉曲坦為例,首先分析血藥濃度變化,然后采用多分類有序反應變量的logistic回歸模型,討論藥效和給藥劑量、時間之間的關系。最后,采用D-最優試驗設計最大化FIM行列式,分析比較幾組不同的劑量和給藥時間與藥物療效的關系,從而得出較好的設計方案。
2.1 比例優勢模型
采用多分類有序反應變量的logistic回歸模型,即比例優勢模型分析分類變量與一個或多個變量間關系。比例優勢模型是一般的二分類logistic回歸的擴展,當結果變量只取兩個等級時,有序分類結果的logistic回歸就等于一般的二分類logisitc回歸。標準的比例優勢模型定義如下所示:
logit〔Pr(Yij≤k)〕=logPr(Yij≤k)1-Pr(Yij≤k)(1)
其中,Pr(·)表示疼痛減輕(Pain relief,PR)概率,Y表示反應變量,有k個等級,Yij表示在第i個時間點采用第j種劑量產生的疼痛減輕的變化等級。 通過公式得Pr(Y)概率函數的數學表達式:
logit〔Pr(y)〕=g(y;θ,η)=log〔Pr(y)/(1-Pr(y))〕
得Pr(Y)概率函數的數學表達式:
Pr(Yij
=exp[g(yij;θ,η)]/{1+exp[g(yij;θ,η)]}
yij=0,1,2,3,4(2)
Pr(Yij
Pr(Yij
定義:
g(yij;θ,η)=∑4m=1θmQm(yij)+θ5tijtij+θ6+
θ7CeijCeij+θ8+ηi(3)
公式(3)中θm(yij)為指示函數,θi為處理因素的效應參數,Ce表示藥物在假設效應點的血藥濃度,θ5tijtij+θ6表示關于時間單調的飽和安慰劑效果。θ7CeijCeij+θ8表示單調的關于Ceij的純藥效。ηi表示除去時間、計量對Y的影響后的隨機效應,服從均值為0方差,為ω2η的正態分布[5]。
為了研究疼痛減輕概率與時間和血藥濃度之間的關系,需要先討論血藥濃度的變化情況。本研究僅討論快速靜脈注射時血藥濃度Ce變化的情況,將機體看成兩個房室,藥物靜脈注射后先進入中央室,然后逐漸向周邊室轉運,在中央室與周邊室之間藥物進行著可逆的轉換,其體內過程模型見圖1[6]。
圖1 二房室模型靜脈注射給藥
Fig 1 Two-compartment model of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其中,中央室內t時刻的藥量為Xc,中央室的表觀分布容積為Vc,周邊室t時刻的藥量為Xp,K12和K21為中心室和周邊室互相交流的速率常數,K10為中央室消除速率常數。根據圖1列出微分方程組:
dxc=-K12Xc+K10Xc+K21Xp
dxp=K12Xc-K21Xp(4)
初始條件為t=0時,Xc=D,Xp=0,解微分方程組(4)得:
xc=D(α-K21)α-βe-αt+D(K21-β)α-βe-β t(5)
血藥濃度為:
Ce=xcVc=D(α-K21)Vc(α-β)e-αt+D(K21-β)Vc(α-β)e-β t(6)
2.2 D-優化試驗設計原理
D-優化試驗是按照一定的算法得到的試驗方案,目的是以最少的試驗次數得到試驗結果[7]。在本文中,D-最優設計就是滿足Fisher信息矩陣XTX的行列式最大的設計。
當存在一個線性的變量聯合時,Fisher信息矩陣用公式(7)表示,在用Fisher模型進行響應面擬合時一般取二階多項式回歸模型。如果在PD模型中,偏頭痛的類型被忽略,那么該響應模型有4個參數(θ,β1,β2和β3)和兩個變量——時間和劑量。對于這些可能的劑量組和效應采樣時間組的附加約束條件如下[8]:(1)它們為正數;(2)需要含有安慰劑劑量;(3)需要2 h作為效應采樣時間。
πi=exp(θ+β1ti+β2di+β3ti×di)1+exp(θ+β1ti+β2di+β3ti×di),
t=time,d=dose,wi=πi(1-πi)
MF=∑ni=1wi∑ni=1tiwi∑ni=1diwi∑ni=1tidiwi
∑ni=1tiwi∑ni=1ti2wi∑ni=1tidiwi∑ni=1ti2diwi
∑ni=1diwi∑ni=1tidiwi∑ni=1di2wi∑ni=1tidi2wi
∑ni=1tidiwi∑ni=1ti2diwi∑ni=1tidi2wi∑ni=1ti2di2wi(7)
公式(7)中,πi表示不同時間和給藥劑量產生的疼痛減輕概率,該信息矩陣為4×4的矩陣,共有16個測試點,通過不同劑量和時間的組合求解FIM的最大行列式從而確定最優設計點。
3 結果和討論
藥物臨床試驗仿真首先要根據試驗目的建立一個仿真模型,然后,把試驗數據輸入該模型,用更為客觀的方法,定量描述藥物的給藥方案和效應之間的關系,預測不同設計方案的試驗結果并加以分析,從而確定試驗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研究以那拉曲坦(naratriptan)為例,討論分析藥物臨床實驗仿真結果。那拉曲坦是一種新型的高選擇性五-羥色胺(5-TH)受體激動劑,主要用于治療急性偏頭痛發作[9]。首先采用比例優勢模型分析那拉曲坦的藥效與給藥時間和劑量的關系,然后利用D-優化試驗設計得到比較合理的給藥劑量和時間的設計方案。
3.1 分析血藥濃度變化
根據血藥濃度方程(6),得到血藥濃度的變化曲線,見圖2。在時間1~10 h之間,給藥劑量分別為1、2.5、5、8、10 mg的血藥濃度變化曲線。
圖2 血藥濃度—時間變化曲線
Fig 2 Plasma concentration-time curves 如圖2所示,對于不同劑量在同一時間下,血藥濃度隨劑量的增加而增加;對于同一劑量,血藥濃度的變化是一個先上升,后下降,最后平衡地減少的過程。血藥濃度需要大概1.5 h達到峰值。
3.2 分析藥物效應—時間關系
研究某種藥物療效與影響因素的關系時,以藥物產生的疼痛減輕概率P為應變量,給藥劑量和時間為自變量,建立與各自變量有關的回歸方程,利用logistic回歸分析得到調整后的藥物評價結果。
根據比例優勢模型,得出藥物效應和時間的關系曲線,見圖3。從圖3中可以看出在相同劑量下,隨著給藥時間的增加,疼痛減輕的概率增大,在2~10 h之間疼痛減輕概率變化比較大;在相同時間下,隨著給藥劑量的增加疼痛減輕的概率增大。
圖3 那拉曲坦的PR概率曲線
Fig 3 Naratriptan probability of pain relief profile
對照圖2和圖3,從圖2中觀察出血藥濃度在1.5~3 h達到血藥濃度峰值,而在圖3中藥物效應在6~10 h才達到峰值,表明血液通常不是藥物的直接作用部位,藥物作用的直接靶標是效應部位,藥物從中央室向效應室中的分布需要一定的時間[10],所以,大多數藥物效應的變化滯后于血藥濃度的變化。
3.3 預測分類疼痛減輕概率
我們研究不同因素對偏頭痛療效的影響時,采用5種有序的疼痛減輕(Pain Relief,PR)等級評價藥物療效,PR等級分類見表1。通過建立比例優勢模型,得到不同PR等級下PR概率的變化,從而反映藥物療效在不同給藥劑量和時間條件下的變化趨勢。
PR概率作為一個關于時間和劑量的函數,其變化趨勢見圖4。其中,x軸表示時間,y軸表示劑量,z軸表示疼痛減輕的概率。從圖4中可以看出,當給表1 疼痛減輕等級分類
Table 1 The level of pain relief
PR等級表示0沒有疼痛減輕1輕微疼痛減輕2中度疼痛減輕3大部分疼痛消失4疼痛完全消失
藥劑量比較小時,疼痛減輕需要的時間相對比較長;當給藥計量比較大時,疼痛減輕需要的時間相對較短。另外,PR概率與PR的等級變化也有關系。PR等級>=1時, PR概率比較高,說明藥物對輕微疼痛減輕效果顯著;PR等級>=2時, PR的概率也相對較高,說明藥物對中度疼痛減輕效果明顯;PR等級>=3時,PR的概率略為下降,說明藥物不能完全減輕疼痛;PR等級=4時,表示疼痛完全消失,這種情況的PR概率比較小,說明藥物控制疼痛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3.4 D-優化試驗設計
通過事先確定兩個固定的設計點—一個安慰劑圖4 特定PR等級下的PR概率
Fig 4 Pain relief probability of having specific pain relief scores
劑量和一個2 h的采樣時間點,再選擇其他設計點,根據公式(7)計算出每個設計方案下的Fisher信息矩陣行列式,結果見表2。可以看出,采樣時間除了2 h以外,分別有3、4、5、6、7、8、9 h七個采樣時間作比較,給藥劑量組中除了安慰劑量(0mg)確定,其它均分別由低劑量、中劑量、高劑量組成。表2 幾組臨床試驗設計下的FIM行列式
如表2所示,在相同時間下設計五組劑量,每組需要的劑量數是實際應用設計(組6)的一半,在試驗中用一半的藥物劑量預測臨床試驗結果,節約了一半的藥物劑量。在試驗設計中,不同時間和劑量組對應得到不同的FIM行列式,構成FIM的表面,見圖5。Fisher信息矩陣中得到的行列式大小反映了藥物相對有效性。如圖5所示,采樣時間選擇2、5 h,劑量選擇第5組,效果比較好。分析結果表明,在臨床試驗設計中,需要權衡優化和理論化設計的利弊,通過定量地比較可選擇的試驗設計,選出更加符合實際情況的試驗設計。
4 結論
本研究基于藥物臨床試驗模型的臨床實驗仿真,采用優化試驗設計方法,以抗偏頭痛新藥那拉曲坦(naratriptan)為例,仿真藥物臨床試驗療效與不同因素的關系。實例仿真結果表明:血藥濃度與藥效之間存在滯后環節,即藥效的變化滯后于血藥濃度圖5 Fisher信息矩陣行列式面
Fig 5 Determinant of the Fisher information matrix surface
的變化。不同給藥劑量和時間對藥物療效的影響不同,藥物產生顯著療效的概率比產生輕微療效的概率低,采用小劑量的藥物療效比大劑量的緩慢。
在整個藥物臨床試驗仿真中,通過各種曲線圖直觀地表示藥效與給藥劑量和時間的關系并預測其變化趨勢。根據實驗結果,討論分析給藥劑量和時間對藥效產生的影響,并給出優化試驗設計方案,有利于幫助和指導研究人員進一步的工作以及方案的制定與選擇。
參考文獻
[1]Holford N H G,Kimko H C,Montelone J P R, et al. Simulation of clinical trials[J]. Pharmacol Toxicol,2000,40:209-234.
[2]焦正,蔣新國,鐘明康,等.藥物臨床研究的計算機模擬[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5 ,24:491-495.
[3]林寰,潘曉平,李苑.流行病學中有序分類結果變量的回歸模型介紹及應用[J].現代預防醫學,2006,33:704-706.
[4]易丹輝,何錚.Logistic 模型及其應用[J].統計與決策,2003,3:26-27.
[5]Chui Yu Liu,Nancy C. Sambol.Pharmacodynamic analysis of analgesic clinical trials using empirical methods[J].Pharmaceutical Research,1995,12:438-456.
[6]梁文權主編.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1.
[7]郭強,劉建國,葛仁東,等.混合效應模型中的D-最優設計[J].運籌與管理,2003,12:31-35.
[8]Ivan Nestorov, Gordon Graham,Stephen Duffull,et 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for clinical trial design involving a categorical response: A phase II case study with Naratriptan[J]. Pharmaceutical Research,2001,18:1210-1219.
1改革實驗教學課程體系
在設計課程體系時,以口腔醫學學科教學內容為參考系,使實驗教學課程體系能反映“實驗內容層面”、“教學時態”、“課程梯度”以及“教學途徑”4個教學要素內在關聯關系。
1.1實驗教學內容層面將實驗內容的目的分為3個層面,繼而將實驗內容歸為3個類型。強調基礎性實驗,注重提高型(綜合測試性、綜合設計性、綜合應用性)實驗,鼓勵創新性(研究性、創新設計性)實驗,提供必修實驗、選修實驗及開放性實驗個性化方案。
1.1.1基本型實驗學生必須完成和掌握基本實驗原理、基本實驗技術及基本實驗方法。培養學生的口腔醫師基本素質,即要求學生通過基礎性實驗項目訓練,掌握各專業的基本技能,正確使用通用儀器、實驗數據處理和寫作實驗報告的方法,應強化訓練其手指操作能力。
1.1.2提高性實驗學生應接受綜合性、設計性、應用性實驗訓練。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即要求學生通過提高性實驗項目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臨床綜合實踐能力和素質,掌握本學科各專業的臨床操作技術,正確使用專業化儀器。
1.1.3研究創新性實驗為優秀本科層次學生提供進行深入研究和具有創新意義的實驗項目或課題,并催化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的醫學擴展能力。通過研究性實驗項目的訓練,培養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觀察能力和發現問題及分析問題的能力,并用所學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提高其研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創新性實驗項目的訓練,培養學生自主提出創新課題,進而進行自主創新構思、自主創新設計和自主創新實踐[7]。
1.2實驗教學時態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院的口腔教學以學生學制為單位,分為3個階段4個節點。即:基礎階段、臨床前階段和臨床階段,入學、臨床前、臨床前結束和臨床節點。其中,實驗教學時態分為臨床前期、臨床期和課外實驗教學,使得實驗教學相對學制一脈相承,為設置口腔學科實驗教學內容布局創造了必要條件,口腔醫學一級學科始終貫穿各實驗教學時態。臨床前期是培養學生基本技能的實驗室關鍵階段[5-8],是臨床期和課外階段的必要基礎和鋪墊。臨床期是基于臨床前期培養提高學生各種技能的臨床現實階段,也是臨床前期和課外階段教學效果的展示。課外教學既是其他階段的延伸和補充,又是學生個體化實驗的重要時態,它與其他兩個階段并行。
1.3實驗課程梯度以口腔醫學16門主干課程為參考系,將口腔醫學課程劃分為口腔基礎類課程、口腔外科類課程、口腔內科類課程及口腔修復類課程(如表1所示)。一方面各類之間和各類自身的實驗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態形成梯度,另一方面就某個專業技能操作也在不同教學時態設置遞進教學內容,使實驗內容呈現網狀相關性。
1.4實驗教學途徑實驗室教學、臨床實習和社會實踐是培養口腔學生全面技能和能力的3個密切關聯的途徑。我們在教學內容設計方面突出關聯實驗內容、實驗教學時態和實驗途徑三者的內在聯系。實驗室教學是實施臨床前時態實驗教學內容的關鍵途徑,臨床實習是實現臨床時態實驗教學內容的首要途徑,社會實踐是實現課外實驗時態實驗內容的重要補充和擴展途徑。
1.5實驗教學內容結構包括實驗層面、實驗教學時態、課程梯度和實驗途徑4個要素,可將實驗內容設計為“模塊/類/實驗內容”3級結構(如圖2所示)。一級結構:即模塊,包括臨床前實驗模塊、臨床實驗模塊和課外實驗模塊。二級結構:即類,包括臨床前期模塊的課程類、臨床實驗模塊實習專業以及課外實驗模塊的不同教學形式。三級結構:即具體實驗內容。該結構形成具有學科特點及課程自身系統性完整的特點。歸屬臨床前實驗模塊的實驗內容包涵4個課程類,利用實驗室途徑在臨床前時態實施,重在培養學生的基本個人素質和專業技能;臨床實驗模塊包含3個專業,涉及口腔外科類課程、口腔內科類課程及口腔修復類課程,通過臨床實習途徑在臨床時態實施,以培養學生的口腔醫師專業技能為重心;課外實驗模塊設置了6個形式實驗教學,實驗教學內容涵蓋4個課程類,利用3個教學途徑教學實施貫穿各教學時態,旨在既強化學生的基本個人素質、專業技能,又強調培養學生的口腔醫學擴展能力(如圖3所示)。1.6實驗類型分布臨床前期實驗模塊中基礎實驗、提高實驗以及研究創新實驗所占比例分別為30%、35%和2%,臨床期實驗模塊為0%、12%和4%,課外實驗模塊為3%、8%和6%。以上實驗類型分布特點就是要體現牢固臨床前期實驗教學,竭力創新研究性實驗,突出階段教學目標,延伸課內教學,開辟社會實踐教學途徑的平臺化實驗教學宗旨。2整合口腔實驗教學隊伍調整規范實驗教學隊伍崗位、制定關聯政策措施、統籌現有人力資源,以實現實驗教學隊伍團隊化。根據教學人員在實驗教學中承擔的職能不同形成了不同課程類的實驗教學團隊和一個實驗教學保障團隊(如圖4所示)。實驗教學團隊包括口腔基礎類、口腔外科類、口腔內科類及口腔修復類四大實驗教學團隊,各團隊成員源于各專業教研室,各實驗教學團隊與4個實驗教學課程類相對應,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實驗教學保障隊伍由專職負責人和實驗技術人員、技術工人組成,源于口腔醫學教學實驗中心和口腔醫學研究中心,負責實驗教學條件保障及教學服務,參與實驗教學模型設備研發、實驗技術的開發、儀器設備的維護及平臺日常工作管理等。根據口腔醫學實驗教學特點和實驗教學體制,凝練歷年的實驗教學經驗,將實驗教學團隊細化為教學組、教師、助理;實驗教學保障團隊細化成管理人員、實驗技術人員。每個團隊既是一個課程教學實施團隊,也是一個科研創新團隊。與此同時考慮教學隊伍學歷結構、職稱結構、知識結構及年齡結構要素制定教學隊伍培養方案[9-10],以培養穩定的實驗教學隊伍。
3投資建設實驗教學環境
為實施口腔學科化的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學校建設了實驗教學平臺,共享教學資源。校內“口腔醫學教學實驗中心”、“口腔醫學研究中心”和“口腔臨床教學環境”為平臺主體教學環境,在省范圍內建立了合作式社會實驗教學環境。其中“口腔醫學教學實驗中心”保障口腔臨床前實驗教學條件,“口腔醫學研究中心”為實驗教學提供科研性實驗教學載體,“口腔臨床教學環境”保障臨床實驗教學條件,社會環境為實驗教學提供更廣泛的現實培養環境。
4創新實驗教學管理體制
為將實驗教學轉換為平臺化,建立實驗教學平臺管理是首要任務[6]。學校在平臺化管理建設中創新突破了以下管理瓶頸:
4.1轉化管理機制建立平臺管理機制,保障實驗教學平臺化運行。平臺實施校、院兩級管理機制。校級管理由教務處實驗教學統管,院級由平臺主任負責,具體教學實施由5個團隊管理。平臺全面負責口腔醫學專業實驗教學實施。平臺運行經費由校、院2級教學經費保障。管理制度分為校級和平臺二級,按院級績效考核制度對平臺管理進行考評。質量保證體系由西安交通大學教務處教學管理體系及平臺教學管理體系予以保證。
4.2配置多元化實驗教學技術口腔實驗教學技術是培養學生技能及能力的必要條件。根據實驗教學模塊,我們設計應用了不同的實驗教學技術以實施實驗教學內容。臨床前期模塊以傳統模擬、仿生頭模模擬、動物外科模擬、計算機模擬、口腔工藝操作、信息技術、臨床操作、標本識別、口腔泥塑、討論、觀摩等實驗教學技術為主。其中,仿生模擬、動物外科模擬、計算機模擬、信息技術等為口腔實驗教學前沿技術[11-13],口腔泥塑屬該平創的實驗教學技術[14]。臨床模塊主要采用角色模擬轉換、臨床信息管理訓練、急診實習以及臨床專題講座。其中,臨床信息管理包括臨床實習周記、病案分析、病案討論、撰寫臨床病例報告、隨訪記錄。課外模塊主要采用口腔社區、任務型和強化培訓等方式。
4.3信息化管理實驗教學耗材口腔實驗耗材管理是實現實驗教學平臺化的重要瓶頸。口腔醫學本科生實驗課教學涉及各種口腔耗材250種左右。每個實驗內容所用的耗材種類平均20余種,而且相當一部分種類的耗材同時分布在不同實驗內容中,在同一學期中有若干年級和不學制的實驗教學需要耗材配給。如何從平臺管理層面設置和管理實驗耗材一直是口腔耗材管理的難點。為此,平臺設計耗材數據庫完成實驗耗材投入方案、耗材申報計劃以及管理耗材使用過程,同時利用該技術,我們能夠有效地挖掘數據以指導未來的實驗耗材管理。
4.4建立信息平臺主要通過3個層面的信息平臺實現實驗室局域網網上輔助教學和網絡化、智能化管理。
4.4.1實驗教學平臺網站和口腔醫學教育在線網址利用學校實驗教學平臺網站和口腔醫院網站實施實驗教學相關管理。
4.4.2課程網絡教學環境利用學校服務器構建了開放式網絡教學環境,可供各高等學校師生瀏覽、學習、教學、閱讀和材料下載使用,極大地方便了學生的學習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輻射了平臺教學效果。
4.4.3實驗室局域網實現實驗教學授課、專業操作示教、師生互動、教學評價、教學資料檢索、實驗教學培訓等信息化教學支持。
1我國目前臨床實驗中保護受試者權益方面的不足
1.1一些未通過復核認定的機構開展臨床試驗
我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于2004年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的資格認定工作,并相繼認定通過了一些醫療單位開展臨床試驗的資格。國家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應在10個工作日內對已通過的醫療機構公告檢查結果,然而我國藥監局公告往往晚于10個工作日、甚至延后1年,這導致一些在復核認定中未通過的醫療機構繼續利用這段時間開展臨床試驗。雖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檢查組在現場檢查時發現問題機構達不到開展臨床試驗標準的情況,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反饋結果并暫停問題機構的時間卻相對稍晚,導致一些問題機構繼續開展臨床試驗項目,其中的不規范操作及程序易導致出現損害受試者權益的情況[2]。
1.2倫理委員會人員構成問題
(1)根據我國《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的相關規定,在進行臨床試驗前,臨床試驗方案等各類資料需經倫理委員會的審核。而大部分醫療機構內藥物臨床試驗倫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由院領導擔任,雖顯示出領導對臨床試驗方面的重視,但由此帶來了倫理審查方面的困難:①院領導的態度往往易左右倫理審查的結果;②院領導公務繁忙,無足夠的時間對試驗項目審查,造成臨床試驗分中心倫理會無法按時召開,降低倫理審查的效率[3];(2)《藥物臨床試驗倫理審查工作指導原則》要求倫理委員會對臨床試驗項目的科學性和倫理合理性進行審查,并要求倫理會委員與進行審查的臨床試驗項目無利益沖突。而在部分醫療機構中,臨床醫學專家很多是可承擔臨床試驗的臨床科室主任,既是倫理委員會委員又是臨床試驗的主要研究者。雖可在投票時回避,但仍可間接影響審查結果,很難做到真正的避嫌[4],這嚴重影響了倫理委員會審查的獨立性和公正性。
1.3倫理委員會審查機制問題
《藥物臨床試驗倫理審查工作指導原則》要求倫理委員會人員構成必須有法律專家、獨立于研究之外的人員,但進行會議討論時,往往更多從醫學藥學的角度進行討論,醫學和法學專家相互之間不懂對方的觀點[5],難以提出真正涉及倫理方面的問題。醫學委員審查臨床試驗時,倫理委員會秘書往往隨意找到臨床醫學專業委員進行項目審查,并不去核對主審委員的專業背景是否符合該試驗所要求的專業,由此常出現如具有內分泌專業背景的委員作為主審審查骨科需承擔的臨床試驗,因此不恰當的選擇非試驗專業背景的委員作主審,會造成知情同意、受試者風險與收益的評估、試驗方案是否合理等重點出現紕漏,導致倫理審查質量降低,使整個倫理審查流于形式[6]。
1.4倫理委員會持續跟蹤審查不及時
倫理委員會對臨床試驗項目啟動前的倫理審查非常重視,根據《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的規定,臨床試驗啟動前必須獲得該中心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但試驗開始后,由于臨床試驗申辦方多與臨床科室有關,臨床試驗機構辦公室溝通,且許多中心倫理委員會在實踐中無法按照跟蹤審查的頻率關注臨床試驗進程,導致全面跟蹤審查不到位,無法及時審查試驗過程中是否出現損害受試者權益的事件,只單一地接收不良事件及嚴重不良事件的報告[7]。由于試驗結束僅需加蓋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章,因此試驗結束后也不報告倫理委員會。
1.5申辦方對知情同意書、招募廣告的設計存在缺陷
《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要求參與臨床試驗的受試者均需自愿并且對試驗項目有充分的了解,很多臨床試驗申辦單位為盡可能多、盡可能快地招募受試者,在知情同意書的設計上出現避重就輕,關于藥物臨床前的研究情況介紹的不詳細,對服用試驗藥物可能產生的一些不良反應只是一筆帶過,對于需招募廣告的試驗,申辦方的招募廣告往往具有較大的誘導性,廣告中的受試者獲益信息與其試驗藥物帶來的收益不相符,夸大其試驗藥物的藥理作用[8],直接侵害了受試者的知情同意權。
1.6受試者補償機制不健全
很多受試者在臨床試驗中遭受損害時,缺乏相應的醫療補償,經濟補償[9],在參與臨床試驗時未獲得申辦方提供的人身保險。申辦方雖向研究者提供法律及經濟上的擔保,但在實際操作中缺乏具體詳細的規定,以致于出現受試者遭受損害甚至死亡時,申辦方與研究者各執一詞,相互推卸責任,不愿自身承擔對受試者的賠償責任[10]。而如藥品研發企業缺乏足夠的補償能力,很可能導致受試者在遭受損害后無法及時得到合理的補償。
2對保護受試者權益方面的建議
2.1規范倫理委員會的建設及工作程序
倫理委員會的建設應按照GCP要求,應有從事醫藥相關專業人員、非醫藥專業人員、法律專家及來自其他單位的人員,至少五人組成,并有不同性別的委員。倫理委員會的審查工作應完全獨立,不受任何參與試驗的人員影響。所有委員參與討論投票之前應簽署利益沖突聲明,以保障受試者權益為主要討論議題,積極進行倫理審查工作。(1)嚴格審核申辦方及研究者資質,研究方法是否科學合理,知情同意書是否符合知情同意原則;(2)審查工作應選擇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主審委員,如倫理委員會中無具有該專業背景的人員,倫理委員會應邀請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專家參與討論,但該專家不得參與投票;(3)倫理委員會應在整個試驗期間進行,按照工作指導原則進行跟蹤審查,任何試驗期間發生的修改方案及嚴重不良事件均應向倫理委員會報告[11]。
2.2加強GCP培訓工作
臨床試驗機構應積極組織研究者參與關于GCP及法律法規的培訓,規范研究者在臨床試驗中的行為,組織倫理委員會參加倫理審查方面的培訓,及時關注國內國外關于倫理審查方面的最新動態,使審查更具科學性和倫理性。
2.3規范知情同意書的設計和知情同意的過程
知情同意書書面文字應通俗易懂,避免使用過分技術性的語言;療效描述時不應使用過分樂觀的描述;對于風險的描述盡量客觀,對不良反應的敘述應盡量完整詳細;對試驗內容及步驟有較完整的描述。醫師在對受試者進行知情同意的過程中應耐心,詳細地向受試者解釋參與該試驗后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收益并給予受試者充分的時間進行考慮,不催促,不恐嚇受試者參與臨床試驗。
2.4完善受試者補償機制
申辦方與研究者應在臨床試驗開始前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強的受試者補償機制,可將受試者在可能遭受損害時的補償金額及補償方式以書面文件的形式告知受試者,逐步強制執行申辦方在臨床試驗期間為每位受試者購買人身保險。國內對受試者補償方面的保護力度明顯不夠,因此加強受試者權益的保障應首先應成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從立法層面真正讓受試者的權益得到保障[12]。
3小結
我國新藥臨床試驗起步較晚,研究者、申辦方對保護受試者權益不夠重視,但隨著近年來臨床試驗開展的數量越來越多,國際多中心試驗重心日益向我國偏移,如何切實保護受試者權益已成為重要議題,需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成功的運行模式,吸收國外成熟的管理辦法,以避免受試者在臨床實驗中遭受的權益損害,使臨床試驗能真正做到以受試者為中心開展。
參考文獻
[1]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EB/OL]2003-08-06.
[2]張弛,劉利軍,翟曉梅.藥物臨床試驗中受試者權益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2,25(5):148-150.
[3]元虹,胡友利,侯曉云.關于大學生對臨床試驗受試者權益保護認知狀況的調查[J].醫學與法學,2013,5(6):43-45.
[4]趙幗英,江濱,史錄文.我國藥物臨床試驗倫理委員會運作模式及監管機制探討[J].中國藥事,2007,21(1):25-28.
[5]魯瑞萍,單志桂,申潔.藥物臨床試驗倫理委員會運作實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3,26(3):293-294.
[6]孫成春,李朝武.某醫院臨床試驗倫理委員會運行中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27(3):321-323.
[7]張雪,尹梅,劉丹茹.倫理審查委員會跟蹤審查制度探析[J].醫學與哲學,2012,33(4A):26-27.
[8]沈奇,梁德榮,吳松澤.淺析藥物臨床試驗中對受試者權益的保障[J].華西醫學,2009,24(2):342-343.
[9]鄭君.藥物臨床試驗受試者權益保護的述評及策略探討[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27(6):790-793.
[10]楊釗,李春瀟,武志昂.關于加強臨床試驗中受試者權益保護的探討[J].中國藥師,2013,16(4):610-613.
[11]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臨床試驗倫理審查工作指導原則[EB/OL].ml,2010-11-02.
1.1缺乏質量管理專業人才
就當前的情況來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院臨床生化檢驗的工作環境也逐漸向智能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臨床生化檢驗質量管理對于相關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有先進的醫療檢驗知識,更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對于先進的設備和儀器等必須要有積極學習和了解的態度。因現代檢驗儀器較為先進,涵蓋了抽樣、檢驗以及編寫檢驗書等內容,如果技術上出現失誤,將直接導致檢驗結果誤差,因此,對于臨床檢驗工作來說,如果缺少較為專業的質量管理專業人才,將嚴重影響臨床生化檢驗的質量。
1.2缺乏嚴格的檢驗過程質量管理
對于醫院臨床生化檢驗來說,檢驗結果就是衡量醫院醫療水平的最主要因素,當然,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一定的誤差。比如,因檢驗人員的專業水平不同,在進行結果分析時的誤差控制也不同,由此導致檢驗結果有誤差。而有的因對檢驗設備儀器的操作不熟練,或者對于檢驗的各環節時間和技術控制不到位等,亦或者是有因患者的飲食、生活情況等因素,都可能導致檢驗結果不同[4]。因此,應有效地控制好檢驗過程中各環節的質量,減少因其他因素導致的檢驗結果誤差,以有效控制臨床檢驗結果。
1.3檢驗設備落后、質量管理不足
醫院臨床生化檢驗質量的高低與檢驗的儀器、設備等有著直接的關系,是確保檢測結果準確性的關鍵因素。因此,隨著各項技術的發展,醫院的檢驗儀器與設備正在不斷的改善。盡管如此,很多醫院的檢驗設備與儀器更新速度仍然滯后。醫院對于檢驗設備的財務投入較少,因資金不足,我國很多基層醫院的設備更新與維護工作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醫院臨床生化檢驗的發展。在檢驗結果的解釋上,很多臨床醫師都存在著一些問題,或是不承認干擾物質的存在,或者受相關因素的影響;有的不理解實驗的特異性;亦或是對于實驗的精密度局限性認識不足,有的醫師沒能意識到檢測靈敏度的作用,或者采取的方法學檢測結果不具可比性,均可造成檢測結果不具可比性,降低檢驗的準確性。
1.4檢驗與臨床之間溝通不足
醫院臨床醫師是確定患者治療方案的主要人員,包括臨床實驗室的檢查項目選擇到檢驗結果的合理運用,臨床醫師的工作貫穿了患者的整個醫療過程。因此,臨床檢驗的質量與臨床醫師之間的溝通有著直接的關系,充分的協作與交流是保證臨床檢驗準確性的關鍵因素。臨床醫師必須在充分了解檢驗分析結果后,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案。而現實是,很多臨床醫師與臨床檢驗人員之間缺少充分的溝通,因此導致檢驗結果不準確,治療方案效果不佳。
2完善醫院臨床生化檢驗質量管理體系的主要對策
2.1合理調配人才和資源
醫院臨床生化檢驗工作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工作,涉及到的專業人員較多,對于不同檢驗項目的人員互相協作的要求較高。因此,合理的人才和資源利用對于醫院的臨床生化檢驗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避免因檢驗人員缺乏專業實踐經驗而造成檢驗失誤,在實際的檢驗過程中,醫院應為經驗不足的專業人員創造學習的機會,提供好在旁學習和動手實踐的平臺。以通過大量的實踐觀察與試驗,讓專業人員能夠在實踐中得到成長,主動提高其技能訓練的意識。其次,還應根據醫院的實際情況,定時定期開展相關技術講座,也可以通過不定期的邀請檢驗方面的專家進行授課與培訓,積極鼓勵醫院相關人員對自我能力進行提升,更好地服務于臨床生化檢驗。
2.2建立標準的操作流程
想要建立完善的醫院臨床生化檢驗質量管理體系,包括檢驗儀器設備、試劑盒的使用以及檢測過程標準操作流程等文件和內容都應進行標準的規范。對于檢驗時使用到的商品試劑、試劑盒以及儀器設備在購置時也應注重其質量,應針對這些事物建立統一的檔案管理,針對一些非儀器的產品應進行相關的對比試驗報道,為建立標準的操作流程打下基礎。另外,要控制好整個檢驗質量,還應針對樣本、試劑、儀器、室內質控以及室間質控等內容進行質量管理。采取質量管理與控制,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把握好檢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及時處理好產生的問題和細節,以確保全過程的質量控制。
2.3成立臨床檢驗質量管理小組
除此之外,要保證醫院臨床生化檢驗質量管理體系的實施效果,還要加強檢驗人員之間的溝通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此外,醫院還應成立專門的質量管理小組,由科主任擔任組長,領導包括生化、免疫、細菌以及血液等專業負責人的小組。通過制定個人責任制,提高小組成員中個人對自身的項目責任意識。對于小組的要求,一方面,要嚴格遵守各項檢查措施和規定,采取績效考核的措施,以提高每一位檢驗人員的責任。另一方面,在檢驗的過程中,應注重提高檢驗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對于多次使用后產生的儀器磨損應盡快進行更新、維護,選擇穩定性能好的實驗方法,以確保檢驗各項環節的質量。
2.4提高檢驗與臨床之間的溝通
檢驗醫師不僅要向臨床醫師提供詳細的檢驗結果,更重要的是還要向臨床醫師解釋檢查項目的意義,幫助臨床醫師選擇正確的檢驗項目,合理利用好實驗室資源。其實,過多的檢查不一定能夠提供更詳細的信息,反而可能干擾醫師決定診療方案,從而影響診療效果。因此,選擇適當的檢測項目不僅能夠得到可靠的診斷數據,更能幫助臨床醫師有效的對比,選擇更加優化的診療方案。所以,加強檢驗與臨床醫生之間的交流非常有必要。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