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職業危害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53-02
供應室的工作人員因其工作的特殊性,每天承擔著全院醫療用品的洗滌、消毒、滅菌的工作,時時刻刻處于各種危險因素中,如何保證供應室人員的身體安全,就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們就通過以下內容進行分析和研究。
1 供應室工作對相關工作人員的職業危害
供應室工作所產生的危害主要是從四方面來進行論述的,一是物理因素所造成的危害;二是生物因素所造成的危害;三是化學因素所造成的危害;四是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1.1 物理因素所造的危害。
1.1.1 巨大的噪聲所產生的危害。在對回收物進行殺菌消毒時,高壓鍋、排風扇、超聲洗滌劑等都會產生巨大的噪聲,甚至可以達到100dB以上,長時間處于這種環境下,會對人的聽力造成嚴重的損害,損傷聽力系統,造成聽力的下降,而且這種噪雜的環境容易使人心煩氣躁、心慌、血壓升高,進而影響身體健康。
1.1.2 在進行消毒的過程中,供應室環境惡劣。在高壓鍋、超聲洗滌劑等在進行殺菌消毒的工作時,在夏季可使室內的溫度達到35攝氏度以上,人在這種溫度下工作很容易中暑,而且供應室因為要不斷的進行洗滌工作,造成地面長期處于潮濕狀態,容易使人得關節炎。
1.1.3 紫外線消毒傷害眼睛和皮膚。在供應室內,用紫外線進行消毒應用比較廣泛,但是紫外線消毒會對眼睛造成刺激,波長250-320nm的紫外線照射,就可引起眼角膜、結膜炎,還會造成眼底損傷;紫外線可灼傷皮膚,受照的皮膚會產生潮紅、痛感,嚴重時甚至會起水泡,對皮膚造成巨大的傷害。
1.2 生物因素所造成的傷害。供應室污染區是各種微生物聚集的場所,雖然供應室回收的物品都進行了簡單的臨床處理,但沾有病人體液、各種細菌、病毒依然存在,成為影響供應室工作人員的健康隱患。此外供應室工作人員在回收各種醫療器械的過程中,有被刺傷的可能性,進而有可能感染病毒,假如被帶有0.004m1HBV血液污染的針所刺傷,就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
1.3 化學因素所造成的傷害。由于消毒供應室對工作環境要求非常嚴格,經常要對室內空氣、窗臺、墻壁、地面等進行消毒,供應室內所使用的消毒劑一般含有氯元素,嚴重污染環境,這些消毒劑還具有腐蝕性、刺激性和揮發性等特點,長期吸入這些有毒氣體會產生惡心、嘔吐、頭痛等中毒現象。
1.4 造成較大的心理負擔和危害。供應科的護士每天去不同的臨床科室收集需要消毒的物品,工作強度非常大,承受壓力也較大,再加上來自職稱、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很容易產生心理失衡,心理負擔過大等心理疾病。
2 供應室內危害的應對方案
2.1 嚴格按照流程進行工作。對建筑設計和流程采取規范措施,物流、人流、氣流要井然有序,對生活區、污染區、清潔包裝區、無菌物品存放區等進行嚴格的區分和規定,新建的供應室要做好合理的統籌規劃,位置盡量靠近各臨床科室,便于受污染物品的收集,制定嚴格的各班次工作流程和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
2.2 改善工作的環境。消毒室環境應該是比較寬敞、通風的,醫院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該給高壓滅菌器安裝消音器,避免產生那么的噪音,此外要安裝空氣凈化調節設備,工作結束以后地面要進行濕式清掃,對室內的空氣要進行定時的消毒,為了避免外來人員過多的進入消毒室,最好要設置一個對外的窗口。
2.3 加強對供應室工作人員防護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增強工作人員對職業危險性的認識,在平時的工作中注意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自覺的把防護措施應用于日常工作中,減少不安全隱患的發生,供應室工作人員在平時清洗污物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按照嚴格的防護措施,戴好帽子、口罩、橡膠手套、防護眼鏡,穿好防護隔離衣、專業的防護鞋再進行清洗操作,個人習慣在防護的過程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一定要在平時養成良好的習慣,保證在任何時候操作都能采取符合規定的安全技術和防護措施。
此外醫院在平時的工作過程中也要加強對供應室職工的教育培訓,增強這些職工防護知識儲備,提高防護的意識,對這一問題從思想上予以重視。
2.4 加強利器的使用規范。在利器的使用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供應室工作人員被利器劃傷的事件,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供應室工作人員在平時收集使用利器的過程中不注意規范,在思想上不夠重視。供應室工作人員應該熟練掌握各種利器的使用技術,在對尖銳利器進行清點、清洗、安裝的過程中,要養成不直接用手進行碰觸的習慣,減少刺傷皮膚的機會,在取和拿的過程當中,要使用專業的鉗子進行操作,銳利物必須放在耐刺的利器盒內密封運輸,禁止用手直接蓋帽使用過的枕頭,供應室的工作人員應該認識到被刺傷后的危險性,一旦發生刺傷事件,要及時進行擠壓、清洗、消毒的處理。在必要的情況下可匯報上級,進行進一步的處理,比如注射相關疫苗,避免更嚴重后果的出現。
2.5 掌握正確、科學的吸收方法。因為醫護人員每天都在不斷的接觸污染的器物,所以一定要對洗手問題進行重視,嚴格按照《洗手規范》的相關規定認真對手部進行清洗,這也是預防細菌、病毒感染的一個關鍵性措施。
2.6 對供應室工作人員做好相關心理輔導。平時的工作中,要注意和供應室工作人員加強溝通,了解他們的心理想法,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增強他們對工作的責任感和自我價值的認同感。
3 結語
供應室工作人員的職業安全問題關系是個必須得到重視的問題,要把這種職業危害降低到最小,需要醫院、供應室工作人員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在工作的過程當中,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解決,制定相關措施改進,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映蘭.高危科室護士職業安全防護存在問題及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02)
[2] 徐榮佳.醫務人員的醫院感染和預防[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4,(06)
消毒供應室主要負責全院可重復使用的污染物品的回收、清點、浸泡、清洗、消毒、包裝、滅菌等工作,由于工作環境和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工作人員每天必須接觸被病人血液等污染的物品,不得不暴露于各種各樣的危害因素中,因此工作人員必須提高自我防護意識,積極做好職業防護.
1 職業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回收物品沾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和病人的血液、膿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被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等污染,工作人員每天在回收、清點、清洗、處理這些物品時直接暴露在污染因素中,潛在被各種傳染病感染的機會較高。
1.2 化學因素
過氧乙酸、含氯制劑、多酶清洗劑、消毒劑對人體呼吸道、皮膚、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有一定的刺激。
1.3 物理因素
各種儀器工作時發出很大的噪聲,易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和聽覺器官的損害;每日的紫外線消毒、循環風、臭氧等進行空氣消毒,一定量的紫外線會輻射到人體皮膚、面部眼睛引起灼傷;循環風、層流凈化使工作人員鼻粘膜干燥,長期可造成干燥性鼻炎。長期在空調下工作,工作人員關節炎、關節痙攣發病率明顯增高。此外,工作時操作經常被鍋爐燙傷,回收、清點、清洗器械時,被針、剪等尖利器械刺傷。
1.4 運動功能性因素
主要是長期站立、搬運重物導致椎間盤突出、腰損傷、慢性腰腿病、下肢靜脈曲張等,尤其是下肢靜脈曲張、腰部損傷高于其他醫務人員。
1.5 社會心理因素
消毒供應室工作專業性強,要求各項操作程序嚴格規范,所有操作都有必須達到規定的質量標準,工作繁瑣、復雜,勞動強度大,感染和職業傷害機會多,但長期以來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人員編制不足,待遇及地位均不及臨床科室人員,工作人員自身價值得不到應有的認同,易導致心態失衡。
2 防護措施
2.1 加強標準化建設、控制流程規范
加強對污染區、清潔區、無菌區的管理,人流、物流、氣流有序,不逆流、不交叉。實現信息化、數據化、管理系統及無菌物品的追溯系統。
2.2 強化專業知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消毒供應室專業知識覆蓋護理學、微生物學、消毒學、醫院感染管理學、傳染病預防學等學科,工作人員應不斷拓展知識面,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增強自信心,客觀正確地認識自身價值,消除身心疲勞。制定并落實各項安全有效的防護措施,加強職業防護和培訓,提高對職業危害性的認識。
2.3 科學操作和防護,減少職業危害
個人操作習慣是危害發生的決定性因素,因此要改變不正確的個人操作習慣,保證在任何時候進行操作都能采用符合規定的安全技術和預防措施。工作人員在回收、清點、處理污染物品等操作時應穿隔離衣、戴帽子、口罩、雙層手套、防護眼鏡、面罩、防水圍裙、袖套、防護鞋等,并在水面以下進行清潔操作,特殊感染的物品先消毒再清洗。污染區工作人員操作時手套破損或潮濕及操作后均應脫去手套,立即徹底洗手。工作人員要每年體檢一次,及時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并接種免疫疫苗。
關鍵詞:檢驗科人員;職業危害;防護;措施
檢驗科屬于醫院比較重要的科室,主要工作在于負責患者或動物實驗標本檢測,從而為臨床提供科學的診斷依據[1]。該科室人員應經常接觸化學性、物理性及生物性等危害物質,從而極易受到職業危害影響,若不加強防護,可能引發相關職業疾病,影響檢驗科人員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需加強重視。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中心檢驗科成立已久,近5年(2010年~2015年)該科室人員未發生巨大變動,雖然期間有一些實習人員,但并未影響整體結構。共計人員9名,男性6名、女性3名;年齡25~54歲,均值(32.1±2.4)歲;專科4名、專科以上5名;工齡5~26年,均值(12.3±2.4)年。
1.2方法 對我中心檢驗科人員近五年工作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采取本中心自制問卷對存在的或潛存的職業危害進行調查,并進行分類與記錄,進而制定合理的措施防范。
2 結果
檢驗科人員主要的職業危害有血源性傳播疾病危害、化學試劑危害、紫外線危害、放射性元素危害、醫學微生物危害等。其中血源性傳播疾病危害中已確定的血液傳播疾病高達20余種,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化學試劑危害則包括酸堿氣體(硝酸、鹽酸、二氧化硫等)、有毒化學物質(苯類、甲醛、氰化鉀、氰化氫等)、化學消毒劑(高濃度84消毒液、戊二醛、二甲苯等)。
3 討論
檢驗科屬于臨床診斷比較關鍵的科室,承擔著各類標本分析處理的重任,自從"非典"出現后,檢驗科人員職業暴露問題受到廣泛關注,衛生部等管理機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實驗室暫行管理辦法》、《醫療廢物管理行政處罰辦法(試行)》、《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等行政法規,越來越重視檢驗科人員職業防護。為了降低檢驗科人員職業危害,我中心針對近幾年檢驗科工作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檢驗科人員主要的職業危害有血源性傳播疾病危害、化學試劑危害、紫外線危害、放射性元素危害、醫學微生物危害等[2]。筆者參閱文獻及結合自身實踐,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檢驗科人員職業危害的防護。
3.1不斷學習防護知識,強化自身防護意識 檢驗科人員應對自身職業存在的或潛存的危害有清醒的認知,盡量自覺規避各類職業危害因素,平時檢驗工作中應重視自我防護,時刻保持清醒的防范意識。此外,醫院定期開展檢驗科人員職業防護培訓,實施員工檢查制度,不定期檢查防護是否到位,積極防患于未然。
3.2 重視職業暴露防護工作細節 ①檢驗科人員必須重視洗手與手消毒,及時洗手可有效隔絕病毒感染,要求工作前后均要嚴格按照洗手規定、步驟進行,切勿因戴了橡膠手套而忽視洗手;②不斷改進操作步驟與更新操作儀器,比如采集血樣時以往以注射器為主,目前逐漸以采血針頭代替,并配制銳器盒,采集完畢后將針頭及時放入盒內,減少刺傷[3];③集中處理接觸標本的針頭與儀器,并集中銷毀針頭,切勿再次使用已用過的針頭,減少交叉感染;④工作人員應及時處理皮膚損傷,若發生皮膚損傷后應正確處理,先讓臟血流出,然后采取肥皂水反復沖洗,并消毒傷口后注射相應疫苗;⑤檢驗科人員應定期對自身身體徹底檢查,看有無相關病癥發生,加強預防,若有相關病癥要及時就診。
3.3加強各類職業危害防護 根據本次研究中各類職業危害,應重視防護處理,具體有:①血源性傳播疾病危害防護:無論患者是否被診斷已患傳染病,都應視為傳染者進行預防控制,要求醫院將所有患者的體液與血液都視為具備危害性,同時標本、試劑、使用中的銳器、接觸過的標本儀器設備等都應當作傳染源,不管使用中還是維護時都應小心,徹底消毒,減少感染。嚴格做好物品分類,比如檢驗后的廢棄物應裝入不同污染袋內,檢驗人員接觸污物時,必須戴上口罩、手套,之后要消毒洗手,減少皮膚黏膜接觸,嚴格隔離程序,減少意外損傷。洗手是最為關鍵的步驟,也是預防感染最有效、簡單的方式,尤其在高危區域,可采取0.5%洗必泰或酒精消毒[4]。此外,檢驗人員應了解與掌握血源性傳播疾病相關知識,了解危害因素、傳播方式及途徑,盡量消除恐懼;②化學性危害防護措施:要求檢驗科人員應加強化學性危害防護,在應用化學試劑前應穿上專業的工作服,同時戴上口罩與橡膠手套,必要情況下應戴帽子與防護鏡,減少化學氣體對眼睛與頭發的損傷;③物理性危害防護:檢驗科人員在操作中應避免紫外線直接對人體照射,盡管紫外線有很少的殺菌效果,但其應用不當可能導致結膜炎、皮膚紅斑等[5]。同時,紫外線照射會產生臭氧,若臭氧濃度>0.3mg/m3,則會引發嚴重后果,為此必須嚴格控制臭氧濃度,要求紫外線殺毒時宜在無人情況下進行。放射性元素除了會對人體造成損傷外,還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建議采取底部寬、上面窄的燒瓶,擱置放射性元素以便其衰變,而且在下墊上紙墊,防止底部碎裂。使用過的試管、試劑等不能亂丟亂放,應專人、定時及定點收集與銷毀;④醫學微生物危害防護:一些有傳染性的醫學微生物都會導致檢驗人員發生感染,為此檢驗科人員必須高度重視,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是否有傳染性,從而及時做好預防與控制;⑤其他危害防護:其他危害的防護措施筆者認為主要有高壓滅菌鍋在應用時噪音可能危害身體,為此需加強重視,盡量降低噪音或戴上降低噪音的儀器設備;實驗室應禁止吸煙與進食;未消毒過或洗過的手應禁止接觸暴露皮膚;不宜留長指甲;離心、加樣及生化儀等工作時產生的氣溶膠可能長時間漂浮在空氣里,這是潛存的巨大危害,為此在離心機未能完全停止工作前禁止將保護蓋揭開。
綜上,檢驗科人員經常受到職業危害的威脅,若不做好防護可能引發相關病癥,為此檢驗科人員應加強自身職業危害的預防與控制,要求他們做好相關知識培訓,不斷強化防護意識,醫院則要盡量為他們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盡量降低職業危害發生,提高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高莉.醫院檢驗科人員的職業危害與防護[J].中國民康醫學,2010,22(6):770,773.
[2]歐柳清.基層檢驗科人員職業危害及防護[J].中外醫學研究,2014,16(14):158-160.
[3]管崇欣.社區醫院檢驗人員的職業危害與對策[J].中華全科醫學,2010,08(9):1159-1160.
1、消毒供應室常見的職業危害因素
(1)生物因素:
臨床診療、護理過程中所用過的一切診療用品幾乎都攜帶病原微生物,尤其是接觸過患者血液、體液的物品。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回收處理這些物品時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機會高于其他人員。回收人員每天都會接觸大量被血液、體液及其他污物污染過的器械、敷料等,而臨床科室大多未作初步處理。若自身防護不當或操作失誤,皮膚有損傷時,病原微生物就可能通過呼吸道、受損的皮膚黏膜進入人體,危害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
(2)物理因素:
①環境因素: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把臨床各科室回收來的敷料、器械等物品在回收間分類處理,患者的血液、體液所攜帶的病原微生物有可能擴散到空氣中形成氣溶膠,造成回收間的環境空氣污染。壓力蒸汽滅菌器溫度達134℃,洗器械的水溫達60℃以上,造成供應室的高熱潮濕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②噪聲:消毒供應室存在著多種噪聲污染源,如超聲波清洗機、空氣壓縮機、高壓蒸汽滅菌器排氣時、下收下送時車輪產生的噪聲。長期處在這種噪聲環境中易導致聽覺遲鈍、頭暈、耳鳴、失眠、情緒焦慮、血壓升高等癥狀。噪聲干擾嚴重可使機體內分泌功能失調,交感神經活動亢進,使人體產生疲倦不安等表現。
③燙傷:清洗器械、高壓蒸汽滅菌器在滅菌過程中,均可由于高溫、高壓、蒸汽等意外引起燙傷及爆炸等。
④銳利器械損傷:針刺傷和刀割傷是最常見的職業危害,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裝過程中,被針頭、刀片、剪刀等銳器刺傷。而針頭是對醫務人員傷害最深最多的銳器。一項調查表明全國有80%的護士受到過針刺傷,而健康的醫務人員經血液傳播疾病80-90%是由針刺傷所致。針刺時只需0.004ml帶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
⑤身體、心理因素:消毒供應室護士由于特殊工作環境,加上人員少勞動強度大,造成其軀體癥狀及負面情緒較普通病房護士易患性高。搬運、裝載過程中由于姿勢不當或超負荷引起工作人員脊柱、關節損傷。據意大利調查顯示,醫護人員由于負重引起脊柱損傷、腰骶疼痛發生率為80%,護士站立時間長,引起下肢靜脈曲張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人群。消毒供應室是醫院感染監控的重點科室,服務的對象是全院的醫護人員,他們對服務的質量要求高,期望值也高。消毒供應室工作壓力大、年齡也偏大,使之成為弱勢群體,不僅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還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極大地降低了工作熱情。
⑥微粒:消毒供應室在制作各種敷料、棉球及折疊包布時,纖維粉塵到處飛揚,污染室內空氣,極易吸入呼吸道,長期刺激呼吸道可損害呼吸系統功能。
2、防護對策
(1)加強工作人員職業安全防護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自我防護意識:針對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自我防護意識淡薄、對職業危害認識不足、組織人員學習《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傳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強化工作人員對消毒隔離及預防感染工作的認識,加強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考核,使其充分認識到接觸被血液、體液污染物品的危害性,提高自我防護意識,主動、自覺地采取各項防護措施。同時做好預防保健工作,建立健康檔案,每年1次健康體檢。
(2)生物因素的防護:嚴格執行各項操作規程,在下收下送物品時做好自身防護,清點回收物品時按標準預防要求穿戴好防護用具,操作時要戴口罩、帽子、眼罩、雙層手套、防水圍裙、穿防水鞋。要求臨床所有科室對所使用的物品進行初步清洗。特殊感染病人使用的物品應單獨存放,并做明顯標記,注明感染疾病名稱,應先浸泡消毒后清洗,再滅菌。有條件者盡可能使用全自動清洗機,盡量減少手工清洗。刷洗器械時要在水面下進行,防止產生氣溶膠對人體造成危害。如果手或身體其它部位被血液、體液污染,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清洗,嚴格執行“六步洗手法”,洗手是預防感染最經濟有效的措施。在處理污染的物品時要戴手套,在清洗器械、包裝時也要戴手套,特別是工作人員手上有傷時,更應戴手套,甚至戴雙層手套。戴手套可使針刺后感染機會減少50%。
【摘要】隨著高危醫療器材的日益增多,危害供應室人員健康的潛在因素也隨之增多。分析了危害消毒供應室人員的各種因素,并針對各種因素提出了切實可行的防護對策。
【關鍵詞】消毒供應室;職業危害;防護對策
【中圖分類號】R187+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8517(2009)02-0038-01
Disinfection Supply Room Staffsof the Occupational Hazard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XIE GuolanHENG Mei
(Sichuan Suining Center Hospital Supply of Medicine,Sichuan,Suining,629000)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high-risk medical devices of the disinfection supply room staffs in the health hazards of the underlying factors have also increased. Analysis of harm the disinfection supply room staff in a variety of factors, and for a variety of factors put forward practical an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protection.
【Keywords】disinfection supply room;occupational hazards;protection measures
職業環境與人體的健康有密切關系,供應室的工作環境對供應室人員的健康有重要的影響。特殊的工作性質決定著他們常暴露于如生物因素、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環境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等多種職業性危害因素之中。在操作中若不注意個人防護容易造成職業性損傷,嚴重威脅著其身心健康。為了將各種危害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健康,需加強防護。
1危害因素
1.1生物危害因素隨著細菌病毒的種類越來越多,直接威脅供應室人員的健康。供應室人員每天要回收全院各科用過的醫療器械,科室只進行初步清洗,去除器械表面的血跡和膿液,但是還有相當多的病原微生物附在器械上,有的科室怕麻煩根本沒有進行初步清洗,有的科室對用過的器械進行第一道消毒處理所配制的消毒濃度不夠或未完全浸沒器械,甚至有些縮短浸泡消毒時間,同時供應室人員在點收污染器械時,稍不小心有可能被血液、膿液濺到衣服、口腔、皮膚粘膜以及有可能被針頭、刀片、剪刀等銳利器械刺傷的危險,這些因素都可能危害供應室人員健康。
1.2化學性危害因素①各種化學消毒液對人體都有有一定的危害,供應室使用最多的是含氯消毒劑,具有較強的腐蝕性、揮發性、刺激性,人體長時間接觸對皮膚、呼吸道、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都有一定的影響。②EO氣體可以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引起頭昏、頭痛、惡心、嘔吐,皮膚接觸可引起皮炎和水泡還可能致癌。如果空氣中的EO氣體含量超過標準,將對供應室人員身體造成傷害。③供應室利用紫外線燈管或三氧消毒機照射進行空氣消毒,人的眼睛、皮膚長時間暴露在紫外線下,可引起灼燒紅斑、眼角膜炎、皮膚過敏,臭氧在空氣濃度過高極易引起肺氣腫和肺纖維化。
1.3物理性危害因素①環境因素:高溫滅菌器、干燥箱、其他電器使用過程中散發的熱量使室內溫度濕度明顯升高。長期在潮濕寒冷環境中可誘發類風濕性關節炎。消毒員存取滅菌物品時易被熱氣和滅菌柜壁燙傷。②噪音: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醫院新配備的設備越來越多,如烘干機、排風扇、超聲清洗機、打印機、預真空滅菌器等不同程度地產生噪音,據有關部門檢測,其在抽真空時噪音強度在90~98dB之問,超過了我國對工業區噪音標準;長期工作在該噪音環境中,易引起疲勞、煩躁、頭痛、聽力減退等癥狀。
2防護措施
①加強接觸防護。供應室人員督促各科做好對用過的器械進行初步消毒浸泡,并保持消毒劑濃度和消毒時間。供應室人員在接觸和清洗污染物以及配制各種化學消毒劑時應戴好口罩、圓帽子、護目鏡、隔離衣、手套、長筒水靴及防水圍裙、袖套,以避免污染液濺到皮膚粘膜、眼內、口腔。接到重度感染如乙肝、艾滋病的醫療器械應先滅菌后再刷洗,操作過程中用鉗子取污染物和夾銳利物,若不小心被銳器械刺傷,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NS沖洗粘膜,在傷口離心端輕輕擠出血液,盡可能擠出傷口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沖法傷口后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受傷部位,并包扎傷口,被暴露的粘膜反復用 NS沖洗干凈,然后立即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和保健科,采取補救措施。②進行紫外線燈管或三氧消毒以照射時應在無人條件下進行,避免兩眼直觀燈管,紫外線燈開關安裝在消毒室外,監測紫外線時穿防護衣戴防護目鏡,進行空氣消毒完畢,開窗通風或開排風扇,防止空間臭氧濃度過高引起中毒。③改善供應室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室內安裝空調、熱水器、空氣凈化設備、消毒間安裝消音設備,進行高壓滅菌時,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機器定人管理,定期保養、維修及調試,集中時間進行滅菌,工作完畢及時關閉滅菌器以及各種運作的機器,以減少噪聲音污染。④EO消毒柜安裝在供應室的最高點且較僻靜的地方,周圍50米內無明火作業,無變電設備,無發動機和其它產生火花的作業,設備安裝在室外并高于建筑物。EO消毒柜和EO化學消毒劑要設專人負責管理,定期進行維修保養。⑤加強職業安全防護知識教育,供應室工作人員應學習新業務、新技術、新理論,注意勞逸結合,積極鍛煉身體,提高機體免疫力。注意自身防護,有效降低院內感染,保證在任何時間進行操作時都能采用符合規定的安全技術和預防措施及正確的操作規范。同時通過學習操作規程,加強職業教育,提高自身素質、規范護理行為,強化自我保護意識,加強責任心。
總之,供應室人員因其職業的特殊性,引起感染的機會很多,應加強自我防護意識,規范操作規程,嚴格落實規章制度,樹立職業安全防護意識,在現有條件下采取適當保護措施,維護自身健康,減少職業危害。
參考文獻
關鍵詞: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職業危害因素;對策
1對工作人員造成危害的因素分析
1.1自身因素 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對操作常規不熟悉、工作態度不端正;沒有形成很好的防護意識與行為習慣,都有可能對自己對他人造成傷害。工作人員在"上收下送"時防護意識差,防護用品不規范穿戴,極容易直接接觸污物,而手術器械、器械盒等物品上經常有大量的血跡、污跡,物品上帶有許多致病微生物,全院工作繁重,一次性手套容易破損,不能及時更換[1]。這些因素導致消毒供應中心人員是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1.2生物因素 使用科室對帶有血液、體液的污染物品未做預處理,供應中心工作人員在操作過程中,易被帶有針頭、刀片等銳利器械刺傷。就可能會發生被HBV、HCV、HIV等感染的危險[2]。
1.3化學因素 環氧乙烷(EO)除粉類、油類不能滅菌外,其余不耐高溫的物品都可以用環氧乙烷滅菌,但環氧乙烷氣體毒性大,長時間接觸易引起肝臟損害和致癌,皮膚接觸可引起皮炎和水泡, EO滅菌器安裝在室內,易造成氣體排放在室內[3]。導致空氣中的EO含量嚴重超標,對工作人員身體造成嚴重傷害。多酶清洗劑由于低泡,對血漬、污漬有良好的清洗作用,用于手工、清洗機、超聲機清洗。配置方法不對時對皮膚和呼吸道可造成慢性刺激,引起皮膚過敏和咳嗽[4]。
1.4物理因素 用于滅菌的高壓蒸汽消毒鍋,最高溫度達134℃,開門時未按操作流程進行操作時極易被燙傷。在夏天天氣熱,易造成感染,不易愈合。消毒供應中心常規紫外線照射1 h/d用于空氣消毒。但紫外線照射對皮膚、粘膜可造成炎性反應。消毒供應中心存在多種噪聲污染源,噪音危害屬于各類暴露危險較常見的,也是物理性暴露中發生率最大的[5]。長時間高分貝噪聲作用于人體,可引起聽覺下降和心情煩燥。
1.5生理性因素 消毒供應中心擔負著醫院可重復使用物品的處理,任務重,勞動強度大,由于長期站立負荷過重,容易造成靜脈曲張。工作姿勢單一、處理重物等都易發生慢性疲勞癥,可引起腰背、肌肉關節損傷、肩周炎、慢性腰腿疼等癥狀[6]。
2安全防護措施
2.1加強防護知識的學習 了解常見的病原菌對人體的危害,定期組織科內學習,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每月護士長進行考核,加強自身防護意識,提高自我防護能力。避免血液傳播性疾病,給工作人員造成傷害,同時也避免了經工作人員造成院內感染[7]。
2.2預防器械傷害 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在下收下送、到去污去前在緩沖間應穿戴好防護用品,工作中要認真、細心,動作要輕慢,避免粗暴,清點和清洗時必須戴兩付手套,手套破損及時更換。清點銳利器械時用彎盤傳遞,用血管鉗、鑷子進行夾取。如果操作過程中時被銳利器械刺傷時要立刻進行傷口處理,向離心方向擠出傷口血液,用流動水或純化水徹底沖洗,再用3%碘伏消毒,傷口大時及時到急診室處理,并上報預報科備案,進行血液檢查,必要時接種免疫球蛋白。污染物濺到臉和眼睛時,用洗眼器徹底沖洗10 min。必要時接種乙肝疫苗,體檢1次/2年,確保人員健康安全。
2.3被朊毒體、氣性壞疽及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的要求執行和落實。每個人經過培訓考核熟練掌握此操作流程。
2.4手工清洗時防護措施 工作人員正確戴帽子、口罩、面罩、護目鏡、雙層手套,穿防水衣、防水鞋。對污染嚴重的物品和器械用多酶先進行浸泡5 min后進行清洗,官腔清洗時正確使用水槍、氣槍,防止水花四濺,污染周圍環境;清洗時在水下操作,防止產生氣溶膠,污染周圍環境[8]。清洗用品每天進行消毒,防止被污染;脫手套后正確洗手,每月抽考,堅持正確的洗手方法是預防感染最簡單、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但也是平時最容易忽視的環節。
2.5化學因素的防護 超聲清洗時隨時蓋上蓋子,防止噪音和產生氣溶膠。配置多酶和除銹劑時做好防護措施,放置容器應加蓋,避免揮發在周圍環境中,造成對人體的傷害。紫外線消毒必須是封閉空間,人不在的條件下進行。消毒后至少30 min后才能進入,安排在中午和下班人少時,消毒過程中如必須進室取物,應關上紫外線燈。EO消毒器和環氧乙烷氣體要設專人負責管理,放置在陰涼干燥處,并有登記,定期進行維修保養,1次/年室內環氧乙烷氣體濃度檢測,確保安全使用。卸載時為盡量減少直接接觸環氧乙烷滅菌的物品,操作人員應戴口罩、穿隔離衣、戴手套,快速卸下無菌物品,減少整理翻動滅菌物品的次數,轉移滅菌物品時要站立順風方向。根據行業標準,每個區域有換氣次數標準,遵照標準執行,保持室內空氣新鮮[9]。
2.6物理因素的防護 高壓蒸汽滅菌器屬于壓力容器,消毒員必須通過相關培訓,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工作中嚴格執行操作規程,開門時壓力未降到0不能開門,開門時應站在門后或門旁,防止鍋內熱汽涌出造成燙傷,夏季穿長袖,不要手臂,防止皮膚直接接觸高溫物品,物品卸載時必須等滅菌物品出鍋后冷卻30 min才能卸載。設備定期維修和保養,每天檢查各個閥門、排汽管道,并有記錄備案,保證設備處于良好工作狀態。為了減少噪聲,操作集中在一段時間內進行,避免長時間的噪音對人員的損害。包裝物品和器械時戴口罩,防止棉布類包裝材料產生的棉絮吸入人體呼吸道,刺激呼吸道產生咳嗽。
2.7生理性防護 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避免來回跑;上機清洗物品時盡量用推車搬運;搬運重物時戴腰托;避免長時間站立,在工作中注意節力。
2.8預防保健 有預報科建立工作人員健康檔案,每年對工作人員進行健康體檢,在工作中被刺傷時報預報科備案,并定期進行計劃免疫,提高機體免疫水平。匯報主管部門,改善消毒供應中心高溫、高熱、潮濕、噪聲等工作環境,減少對工作人員身體的傷害。
醫護人員職業安全防護培訓和教育、健全制度是避免職業傷害的必要措施[8]。消毒供應中心的職業防護得到了上級部門的重視,定期對本科室人員進行職業防護知識培訓和考核,并與獎懲掛鉤;通過對消毒供應中心的規程、制度、流程、應急預案的修訂,有計劃的學習和考核,使工作人員自覺遵守各項操作規程和防護措施。
工作人員加強業務和技術操作方面學習,提高綜合素質,熟練掌握防護知識和操作技能。嚴格遵守《醫院消毒供應中心行業標準》,并列入年度考核內容,積累并總結經驗,提出合理化建議,改善工作環境,使工作人員心情愉快,提高工作積極性,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引起直屬領導重視,并指導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了解工作的重要性,使其專業有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巖.消毒供應中心護士的職業危害與防護[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3,(7):166-168.
[2]馬璇.基層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的職業危害及其防護對策[J].山東醫藥,2010,50(30):35.
[3]韓然,趙亞茹,趙彩霞等.消毒供應中心(室)護士職業危害因素分析與落實防護措施[J].中國醫藥指南,2011,09(31):459-460.
[4]曹霞.消毒供應中心器械清洗護士的職業危害與防護[C].中華護理學會第8屆全國消毒供應中心發展論壇論文集.2012:22-24.
[5]賀凡.探討消毒供應中心去污區職業危害與防護[C].中華護理學會第8屆全國消毒供應中心發展論壇論文集.2012:193-195.
[6]黨翠芬.消毒供應中心職業危害與防護措施[J].中國醫學創新,2011,08(36):134-135.
[7]王虹.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的職業危害與防護[C].中華護理學會第7屆消毒供應中心發展論壇論文集.2011:619-621.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認真分析我旗當前職業病防治工作面臨的形勢,安排部署職業病防治工作任務,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強化措施,全面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切實保護廣大勞動者的健康和權益。下面,我就做好職業病危害專項整治工作強調以下幾點。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職業病嚴重危害廣大勞動者的身體健康。近年來,各種形式的職業危害日趨嚴重,職業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據衛生部對鄉鎮企業職業危害情況的調查,全國的鄉鎮企業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危害,其中的企業未配備任何防護設施,以上的粉塵作業場所超過國家衛生標準,近的鄉鎮工業企業職工接觸塵、毒等職業危害,幾種主要職業病和疑似職業病病人檢出率達。職業病除了損害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外,其治療和康復難度很大,給勞動者、用人單位和國家造成很大經濟負擔。因此,職業病防治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它不僅能維護廣大勞動者的身體健康和合法權益,而且是保護勞動力,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職業病防治法》正式實施以來,我旗在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防治職業病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隨著我旗煤炭、高載能等工業企業的迅速發展和新材料、新工藝技術的引進,職業病特別是塵肺等理化因素所致的職業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職業病防治面臨更加繁重的工作任務。
造成我旗職業危害嚴重、職業病發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部分用工單位存在短期行為,過于看重當前經濟利益,不重視甚至不配置必要的職業病防護設施,不提供有效的勞動保護用品,用人單位對職業危害缺乏認識,勞動者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等。因此,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抓好職業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真貫徹旗人民政府《關于開展鄉鎮企業、個體工商戶職業病危害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從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有效開展職業病危害專項整治工作,規范市場秩序,維護廣大人民身體健康。
的通知
全市各施工企業: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有關精神,進一步加強職業健康監管工作,全面預防、控制和消除建筑施工領域職業危害,保護建筑施工一線作業人員的身心健康及其相關權益,現就做好建筑施工職業防治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認識。職業危害防治工作事關建筑施工一線作業人員人員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施工企業要站在保護建筑工人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建筑施工職業危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義,不斷促進我市建筑施工職業危害防治工作取得新成效,堅決杜絕建筑施工群體性職業危害事件發生。
二、落實主體責任。建筑施工企業是建筑施工職業危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施工企業主要負責人對本企業的職業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負責。建筑施工企業應當建立、健全職業危害防治責任制,加強對職業危害防治的管理,提高職業危害防治水平。
1、掌握全鎮職業病危害因素基本情況以及職業安全衛生防護狀況;
2、建立用人單位職業病防治管理信息數據庫;
3、為制定《市職業病防治規劃》,建立急性職業中毒應急救援體系以及職業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二、調查范圍
全鎮范圍內所有涉及粉塵、化學、放射、生物因素及其他物理因素等各類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用人單位。
三、調查內容
調查及申報的內容包括用人單位的基本情況,作業場所中存在的各類職業病危害因素,采取的工程防護、應急救援設施、個人防護用品,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人員的人數、分布及管理情況等。
四、調查方式
鎮負責用人單位進行職業病危害申報培訓,組織用人單位向市安監局進行職業病危害申報,市衛生監督所和疾控中心負責上門現場核實,并由衛生監督所負責建立市職業病防治信息動態電子共享檔案。
五、調查時間及步驟
本次調查時間,分3個階段實施。
1、制定方案和人員培訓階段。制定全鎮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調查工作方案,召開動員會部署調查工作。市成立調查工作調查小組和技術指導小組,并做好相關宣傳報道工作。
2、申報和調查核實階段。鎮組織轄區內用人單位進行職業病危害申報培訓,培訓率要達到100%。安監部門負責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申報,建立用人單位職業病防治檔案,申報率要達到100%。調查小組上門現場核實,核實率要達到80%以上。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申報表統一交鎮安監所,匯總后報市行政服務中心安監窗口受理審核,窗口在受理申報過程中,要填寫《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申報回執》,一份存檔、一份交申報單位。
鎮每月收集、整理、匯總調查情況,認真填報《市職業病危害申報和調查月報表》,于次月5日前(遇節假日順延)報市職防辦。屆時,市職業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將對調查質量組織督察和抽樣檢查。
3、總結驗收階段。市職業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對申報和調查情況進行驗收、總結,并將對完成調查工作任務比較好的鎮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對工作不力的予以通報。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鎮成立職業病危害狀況調查工作領導小組各有關企業、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做好職業病危害調查摸底工作的重要性,樹立以人為本的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將職業病危害狀況調查工作作為貫徹《職業病防治法》、加強職業病防治工作、維護勞動者健康權益和實踐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抓緊、抓實、抓好。各有關企業要落實責任人員,保證職業病危害的調查摸底工作順利有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