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網絡行為教育范文

網絡行為教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行為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網絡行為教育

第1篇:網絡行為教育范文

關鍵詞:網絡教育資源;資源生產者;資源消費者;資源分解者

前言

網絡教育資源是網絡學習系統重要支持,在資源開發和建設中要做到教學內容向學習活動延伸,課堂學習資源向課外學習資源延伸。為適應移動學習與泛在學習模式,促進學習資源進化,余勝泉教授提出“學習元”概念,指出其具有生成性、開放性、可進化發展、內聚性、聯通性、自跟蹤等特征。網絡教育資源進化過程中存在信息生態失調與信息生態平衡兩種狀態,這兩種狀態均由人的活動造成,人的平衡發展影響著網絡教育資源進化。現有文獻在信息生態系統構成要素、信息生態平衡、信息生態鏈、資源進化模型與技術實現等方面進行了論述。但在網絡教育資源進化中,學習者作為關鍵的信息人既利用資源又作用于資源,因此,學習者的分類、不同種類學習者之間的關系、學習者的發展狀態、對資源進化產生的影響等問題需要深入分析與探討。本文基于生態學視角,結合案例探究網絡教育資源進化中學習者主體類別、發展狀態及演化過程,以期豐富網絡教育資源進化理論。

1學習者行為實證分析

1.1數據收集

本文數據來源于“K12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包括6個討論版塊)中的“K12教育評論”版塊。截至2016年1月11日共有154位用戶了495條精華帖,參與精華帖子的交流人數達到2078人,共產生20881條回復內容(不包括主題貼),交流的文字達到1058萬字之多,瀏覽量超過396萬。統計參與用戶的個人信息,包括用戶級別、威望值、積分、帖子總數、精華帖數量與注冊時長(以天為單位)。按照等級進行分類,統計出每一種等級參與用戶數量、每一等級所有用戶平均威望值、平均積分、平均發帖數量、精華帖子平均數量與平均注冊時長,如表1所示.

1.2學習者主體類別分布

由表1可知,由“高級會員”至“至尊元老”共9個等級的221位用戶在平均發帖量和精華帖數量上均高于所有用戶平均值,這幾類用戶同樣在威望值和積分方面具有較高值,表明他們通過帖子、參與討論等方式生產資源。“中級會員”、“乞丐”、“初級會員”、“新手上路”、“禁止發言”等級別用戶在平均發帖數量和精華貼數量上較少,“新手上路”等級用戶發帖量最少,且沒有創建精華帖;上述類別的用戶在威望值和積分方面具有較低的值,“乞丐”和“新手上路”級別的用戶出現負值情況,這是因為該類別用戶主要獲取和利用資源,創建資源較少或因創建違規資源而被扣分(作為懲罰)。等級為“禁止發言”的用戶因帖子、回復其他用戶帖子內容具有不當言論,違反規范,導致威望值和積分較低,且被管理員禁言,在資源進化過程中被淘汰(本案例中被淘汰的學習者有108人)。在注冊時長方面,大部分等級用戶都高于平均值2200.05天,“K12終身榮譽版主”、“管理員”、“鉆石會員”、“K12功勛版主”、“至尊元老”等級別用戶均具有接近10年注冊時長,“乞丐”、“新手上路”等級別用戶注冊時間較短,等級為“禁止發言”的用戶被淘汰,這一類用戶注冊時間短,生命周期也短。綜上分析,可以將發帖數、威望值、積分及注冊時長較少的“中級會員”、“初級會員”、“新手上路”、“乞丐”、“禁止發言”等級別的用戶歸類為消費者,將發帖(精華帖)數量、威望值、積分和注冊時間較大的用戶歸類為生產者;“管理員”、“版主”、“K12功勛版主”、“K12終身榮譽版主”等級別用戶在生產資源同時,還管理論壇運行并組織用戶交流討論,可以歸類為分解者。大部分分解者兼具分解者與生產者的雙重角色。在資源進化過程中,資源生產與利用方面的角色及功能劃分并不是獨立存在于每一個學習者身上,更多的學習者既生產資源、管理資源也利用資源。

1.3學習者主體與資源發展分析

使用spss19.0對參與交流的2078位用戶創建的帖子總數及精華帖總數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可知,等級高的用戶及等級低的用戶在發帖總數及精華帖總數上的平均值與標準差相差比較大,等級較高的用戶創建資源數量大,質量高;等級低的用戶生產資源數量較少,質量較低。對每個用戶發帖總數及精華帖總數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在發帖總數(F=118.157,P<0.05)及精華帖總數(F=195.301,P<0.05)上不同等級用戶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對等級及發帖數(Pearson相關系數=0.511,P<0.05)、等級及精華帖數量(Pearson相關系數=0.540,P<0.05)進行分析發現,兩對變量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表明高級別的用戶生產了較多資源,對資源進化貢獻較大。反過來,由于用戶生產出了豐富的優質資源,其自身得到發展.由表3可知,等級為“至尊元老”、“K12功勛版主”等級用戶平均生產分析性資源與補充性資源數量比較大,且均大于其他等級用戶創建的同類資源;情感類資源與無價值資源數量相對較少,但是仍然大于其他等級用戶所創建的同類資源。“K12終身榮譽版主”等級用戶創建分析性資源數量多,遠遠大于所創建的其他3種資源。在分析性資源與補充性資源上,“至尊元老”、“K12終身榮譽版主”等部分高等級用戶間存在顯著性差異,“中級會員”、“初級會員”“新手上路”、“乞丐”等級用戶在創建分析性資源與補充性資源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與其他高等級用戶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可見,高等級用戶與低等級用戶相比生產出較多的分析性資源與補充性資源。在情感類資源方面,各等級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不論是高等級用戶還是低等級用戶均愿意對資源做出支持或反對的初級評價,均愿意進行情感交流。綜上可知,在資源創建方面等級較高用戶扮演者生產者的角色,不僅創建豐富的高質量資源,還在資源利用基礎上進行反思、拓展,把獲取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指導實踐、檢驗實踐,從而可以判斷,高等級用戶達到了較高水平知識建構。部分行使管理功能的分解者在(優質)資源生產方面也作出了較大貢獻,他們在引導討論內容、管理學習者行為、協調討論氛圍等方面發揮著作用。等級較低用戶生產(優質)資源較少,主要在內容上補充資源,很少進行知識應用及實踐,這些學習者主要作為消費者在利用資源,進行個人學習。

1.4學習者主體發展

所有參與帖子交流的用戶平均注冊時長為2200.05天,每一等級用戶平均注冊時長,如表4所示。在注冊時長方面,“中級會員”以上等級用戶平均注冊時長大于所有用戶平均注冊時長,“初級會員”、“新手上路”、“禁止發言”、“乞丐”等級別用戶平均注冊時長小于所有用戶平均注冊時長。不同等級的標準差較大,表明等級之間在注冊時長方面具有比較大的差異。對每個用戶注冊時長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在注冊時長(F=3.025,P=0.00<0.05)上不同等級用戶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對等級與注冊時長進行相關分析發現,兩者具有正相關關系(Pearson相關系數=0.238,P=0.00)。用戶的發展是較長時間內的不斷累積,是從純粹消費者到低級生產者再到高級生產者的歷程.得到了發展,等級高,威望高,成為資源進化主力軍。注冊時間比較短的用戶主要在于獲取資源、利用資源,發展比較緩慢,在資源進化中主要起到傳播資源、評價資源的作用。在生態規范因子作用下,威望值、積分不斷減少的用戶(如等級為“乞丐”的用戶)處于淘汰邊緣,而“禁止發言”類用戶由于在資源進化中生產不良資源(如攻擊性、侮辱性的資源,觀點偏激的資源)被資源分解者通過禁言、禁止訪問等手段淘汰。

2結語

在網絡教育資源進化過程中,資源生產者主要承擔創造資源的任務。通過上傳學習內容、回答問題、撰寫文章等方式創建豐富資源,吸引消費者注意。在生產者相互交流討論中對資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產生生成性學習資源,凝聚了多樣化學習者參與,是個性化與多元化智慧、思維、觀點的融合,能夠滿足學習者的多元需求。生產者根據資源消費者興趣愛好、認知特征等獲取資源生產需求,創建符合學習者學習活動的資源。消費者主要利用資源,通過關注對方、RSS訂閱等方式向資源生產者定制資源。消費者對資源的利用及情感評價是對資源的初級評價,利用量大的資源被篩選出來置頂顯示,優先推送給學習者。資源分解者主要管理資源與學習者,通過組織專題討論激發生產者創建資源,鼓勵消費者利用資源;設置資源進化規范、學習行為規范管理資源與學習者,達到優勝劣汰的目的。生產者、消費者與分解者都存在生長、平衡及淘汰的發展可能性,而且相互之間可以轉化角色。在網絡學習生態系統中,為促進網絡教育資源進化,可以從3個方面改進:(1)充分發揮生產者創建資源的作用,促進生產者參與交互。對于生產者來說,一方面,要做到持續創造原始資源,為學習者提供學習內容支持。另一方面,生產者要積極參與學習社區交互,參加學習共同體協作活動,對資源進行再加工與再創造,生產具有創新意義的再生資源。(2)激勵消費者利用資源,傳播資源,對資源開展初級評價。消費者有效選擇資源、利用資源,這不僅是篩選優質資源,摒棄劣質資源的過程,也是消費者分析理解學習資源,吸收內化知識的過程,需要消費者具備基本的資源檢索能力、學習辨別及認知加工能力。在此基礎上,消費者根據個人愛好及學習滿足情況對資源實施點贊、分享、厭惡、舉報等行為,是對生產者的心理認同或反對,是對資源的情感評價,是資源優勝劣汰的基礎。(3)加強分解者對資源及學習者有效管理。分解者應該制定并利用規范因子,對生產者與消費者以及自身進行管理,獎勵發揮正面效應的生產者與消費者,懲罰好斗型的生產者、惡意評價資源與傳播垃圾資源的消費者。分解者應該不斷提高個人素養,培養個人的外向性、開放性、隨和性及意識性等特征,提高資源辨別能力、資源及學習者組織目標,以工程教育CDIO理念為導引,以學生為中心,成果導向教育加強卓越計劃頂層設計與整體布局,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環境建設、教學手段等方面,融入卓越工程師應用能力思想,制定卓越工程師的軟件應用能力培養方案與模式:一方面在學習領域進行軟件課程系統融合,形成新課程體系與培養模式,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另一方面在實踐領域通過扎實有效校企聯合培養,強化實踐環節,打造以理論密切結合工程實踐為中心的多元化培養模式,切實提高學生軟件應用能力與實踐能力,以期更好地為區域經濟建設和行業企業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洪曉波.卓越工程師工程能力的構成及培養路徑[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5(4):43-46.

[2]黃緯,屠立忠,徐金寶,等.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校企合作協同人才培養機制研究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5,1(4):207-208.

[3]陸坤,李鳳岐,楊南海,等.卓越軟件工程師人才培養特色班教學體系的探索[J].實驗室科學,2013,16(3):162-164.

[4]施曉蓉,曾永衛,彭曉.應用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的案例研究[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6,38(2):21-24.

第2篇:網絡行為教育范文

關鍵詞:網絡時代 大學生 消費行為 教育對策

一、引言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以及信息技術的進步,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迅速。根據艾瑞咨詢公司的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網絡消費市場交易規模達4980.0億元,其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1%,預計2012年這一比重將超過5%。[1]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正處于成長的青年時期,富于創造性和挑戰性,勇于嘗試新鮮事物。大學生的網絡消費行為呈上升趨勢[2]。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特征研究分析,從市場層面則可以有效地拓展開發大學生消費市場,從教育層面,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消費觀,形成健康的消費心理,塑造全面的人格。

二、大學生網絡消費特征分析

1.大學生網絡消費的動機分析

消費動機動機決定消費行為。消費者購買物品一般要達到兩種目標,一是實用目標;例如買衣服為了御寒保暖。另一種目標是情感滿足,即從中獲得好處、,例如有人買衣服是為了在同學面前炫耀顯示自己的品位、經濟地位等。網絡消費者在網絡中消費也能滿足這兩種目的,但是作為一種新興的消費模式,網絡消費有其自身獨特的優勢,消費者同時也能達到多于傳統消費模式的更多的消費目標。

(1)消費的實用動機和情感動機并存

大學生處于青春的成長期,富于創造力和想象力,勇于嘗試新鮮事物,個性、時尚,這些鮮明的性格特征使他們在消費的過程中希望通過新意的消費品來實現自己個性、品位的展示,因此大學生消費動機多元化,更注重情感動機。因此,色彩鮮艷的奇裝異服在高校校園中屢見不鮮。

(2)尋求方便和便宜的動機

網絡消費可以有效的節約人力和場地資源,它是一種更加便利、快速、低成本的銷售模式。在網上購買的物品由于成本較低,往往價格都低于實體店。大學生作為一個純消費群體,對于低成本消費有更大的需求和渴望,同時,目前大學生普遍比較“宅”,足不出戶,他們更愿意便利地通過輕輕地移動和點擊鼠標完成購買過程。

(3)自由選擇動機

網上購物可以避開營業員的推銷,其他購物者的關注,避免周圍嘈雜環境的干擾,不必擔心時間的限制,悠然自得,輕松自由的享受自己獨立的購物過程。

2.大學生網絡消費的群體分布

大學生網絡消費群體的分布呈“橄欖球”狀分布,大一和大四年級的大學生網絡消費相對于大二和大三的學生來講明顯減少。大學生網絡消費群體的“橄欖球”狀分析主要是因為大一學生進入大學對于網絡購物不熟悉,處于躍躍欲試狀態。進入大二,由于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掌握,心理狀態的逐步成熟,網絡消費行為進入盲目狀態,消費行為大量增加。進入大三大四之后由于課業、就業壓力網絡消費行為逐漸回歸理性。在消費行為的性別比例上面,女生消費行為明顯多于男生消費行為。

3.大學生網絡消費的平臺與內容分析

當前各類大型電子商務平臺,如淘寶網、QQ商城、亞馬遜、京東商城等是大學生網絡消費的主要平臺,網絡消費的主要內容分為實用型消費和娛樂型消費。大學生的實物型消費主要集中于衣服、鞋襪、圖書、裝飾品、電子產品上;娛樂型消費主要是集中在話費充值、網絡游戲點卡、QQ幣等虛擬物品上。男生是游戲點卡的主要消費群體,這類消費人群占了一定的比重。

三、大學生網絡消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大學生是時代的生力軍,他們具有巨大的消費潛力和消費空間,但是大學生崇尚個性對價格敏感的消費香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引導,顯示出大學生消費的不成熟。感性的、沖動的、過于追求個性的消費不利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消費理念。[3]大學生處于學習知識的關鍵時期,網絡消費時間過長會造成其娛樂休閑過度依賴網絡,消沉意志,滋長懶惰。大學生沉溺于網絡聊天,網上獵奇,網絡游戲等虛擬空間會必定會消耗掉大量寶貴的時間。同時,我國高校對網絡資源的監督、監管和引導嚴重滯后,大學生道德意識與法律意識淡泊,網絡詐騙和網絡犯罪都會對大學生人格塑造和全面發展產生不良后果。

1.大學生加強自我教育,合理理性消費

大學生應從思想上加強自身的教育和約束能力,避免不良動機和外部因素的誘導。同時大學生應拓展自己的活動空間,合理控制上網時間,到戶外去,把更多的時間運用于人際交往和身體鍛煉,避免出現過度依賴網絡休閑。

2.加強對大學生消費理念的引導和教育

面對大學生的消費現狀及消費教育的誤區,高校應重視對學生進行消費理念的培養及教育,加強對大學生新消費理念的指導力度。通過各種形式,例如開展消費講座、建立消費社團、消費社會實踐等方式,向大學生倡導新型消費理念,倡導合理、適度的消費行為和消費模式。

3.增加網絡安安全,提高商家信譽度

大學生應提高網絡安全意識以及法律意識,避免網絡詐騙和利用網絡消費謀取非法利益。同時商家應該保證品牌質量,做好商場現場銷售服務及售后服務,樹立商業形象,提高信譽度。

參考文獻:

[1]艾瑞咨詢公司.2010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大4980.0億元[EB/OL].http://.cn

第3篇:網絡行為教育范文

從“模式化教育”向“個性化學習”轉變,盡管呼吁之聲不絕,但受到體制、資源、技術及教育觀念等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下,尤其是在普高教育中,要顧及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個性發展的需求,往往是一種奢望,這是冷酷的現實。如何實現“個性化學習”的突圍,我以為,網絡教育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和抓手。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以及新的認知理論、計算機輔助教學理論的完善,網絡教育在當前教育模式中的權重正日益增加。對網絡教育的技術性闡述已經有較多的研究,但我認為網絡對教育的改變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更是教師和學生“教育生存方式”的改變。這種生存方式具有以下文化價值特征:師生強調個體與自我,否定傳統文化的尊卑情節和循規蹈矩的行為方式,主張張揚個性,訴求平等,每個人都以平等的參與者出現,享有同等的話語權。各種思想和行為,甚至現實中的“異類”都能得到志趣相投者的認可與支持,強調創新精神。信息的傳送在這種方式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形式、場所、順序、時間都可以根據主體的意愿調整,從而消除信息壁壘,消除文化中心,實現信息的開放與平等。這些特征促使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了幾個方面的變化:目標的個性化,過程的合作化,內容的整合化,交往的平等化,評價的多元化。由此可見,網絡教育的發展與個性化學習的趨向有著內在的契合,個性化學習是網絡教育中最基本的學習方式。

從具體教學實踐來看,基于網絡教育的個性化學習是指根據學生的不同知識背景、個性特征進行因材施教,通過網絡給出不同的學習環境、學習方式、學習內容的選擇,為每個學生提供最優化的學習支持,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的內容,制定學習計劃,自由安排學習時間、空間,從而獲取新知,更新舊知。如何在網絡教育環境下真正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我認為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1.構建個性化學習的起點

個性化學習的起點即學習者的“個性”。班主任和課任老師首先通過個性化分析,幫助學生清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智能優勢、知識水平、學習風格,并據此建立班級學生的個人電子檔案。同時,學生也需要在此基礎上明確學習目標,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依據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偏好選擇學習方法和策略。

2.強化個性化學習過程的自控和他控

雖然個性化學習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但教師在知識、經驗和能力上具有天然優勢,仍應該是個性化學習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學生分析自身特點和選擇學習方略過程中,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應及時加以“引導”,給予學生必要的元認知提示,幫助學生獲得方法和策略的支持,盡量降低“學習成本”。同時,在個性化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客觀估計自己的能力,明確學習目標,及時反思、監控和調節自己的學習過程,激發自我效能感。

3.形成個性化學習的多元評價機制

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每個人在個性化學習過程中制定的目標和選擇的內容不同,知識與能力的達成度也不同,不能以僵化、單一的標準加以評定,而應體現評價的“個性化”。所謂評價的個性化主要指堅持評價主體多元化、目標多元化、標準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樣化的原則,對學生進行不同維度的多元評價,從而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在不同層次和不同領域取得的學習成果,使每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繼續學習的自信心。

4.創設個性化學習的網絡學習空間

由于信息技術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時空結構,實現了學習環境的彈性伸張,因此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如BBS、BLOG等)等服務為學生的學習和交流提供個性化的平臺,創建屬于學生自己的個人學習空間。首先,網絡上豐富的教育資源(電子書籍、視聽材料、多媒體學習軟件、數字圖書館、各種主題學習網站、智能教學系統和適應性學習系統等),將知識以動態、形象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使其從多感觀、多維度來感知知識,理解知識,形成個性化的網絡學習資源空間。其次,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可以通過在線交談、視頻交互、共享白板實現交流與互助,形成個性化的網絡學習協作空間。最后,通過建立電子績效評估系統,電子學檔等跟蹤、記錄、存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過程,獲得真實的評價信息,給師生以實時的反饋,形成個性化的網絡學習評價空間。

從2009年秋,江蘇省太湖高級中學在小班化教育的基礎上,開設兩個網絡化實驗班,探索網絡化條件下教學方式的轉變。針對普通高中辦學的特殊背景,我校通過兩年的努力,主要形成了依托網絡和學校知識庫的“一對一數字化學習”模式。學校在實驗班建立了“太高網絡教學”平臺,專用平臺設置了密碼,減少了干擾,提高了教學效率。

該平臺登陸后,左側顯示教師、學生的名字,中間顯示教師、學生的視屏,右側用于教師、學生的文字交流。該平臺通過使用攝像頭、耳機等設備,可以實現學生和教師在網絡上的面對面交流。教師提問時,點到某學生,該生點擊上網,個人形象就會自動顯示在視屏區域,所有的對答交流,其他學生和教師都能夠接收到和看到。

利用這一平臺,可以在師生約定的時間內,給學生上課,教師還可以板書(用粗黑筆寫在白紙上),可以做演示實驗,每個學生都能聽到、看到。也可以給學生答疑,答疑時老師可以點名讓某個學生回答等。

在這“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境中,教師可以關注每個個體,詳細記錄學生的成長歷程,幫助學生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并將學習引向深入。這一試驗給教師的教學賦予了新的增長點,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教學空間和思路,也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環境,使教與學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第4篇:網絡行為教育范文

關鍵詞:網絡環境;校本培訓;專業行為;績效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22-0011-04

引言

加快教育信息化的進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國家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中明確的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任務,盡快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以適應新時期教育發展的需要,對廣大教師的研修與培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教師專業發展和培訓工作,英國把教師專業發展作為提升全球化背景下國家競爭力的當務之急,并于2002年專門頒發了在職教師發展和訓練標準,以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美國以有效的激勵機制,靈活多樣適合教師職業特點的進修方式、以問題為中心的培訓模式,強化對中小學教師的培訓。我國的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和培訓工作上已取得重大進展,已經廣泛開展了中小學教師新一輪繼續教育脫產研修培訓、新教師培訓、校長培訓、班主任培訓、信息技術高級培訓、校本培訓、學歷提高培訓等,但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間、學校間差異較大,培訓資源匱乏、學習方式單一、交流互動困難等局限性已成為教師研訓的瓶頸。基于網絡環境的校本培訓,能充分發揮其迅捷、實時、合作、交互、實踐、運用、經濟、靈活等特點,實現經驗的即時交流,問題的交互反饋,資源的廣泛共享,將培訓學習與教學工作緊密聯系,學以致用,減輕了教師和學校脫產培訓的差旅費、培訓費用等負擔,對教育經費緊張的學校和收入不高的教師,尤其具有現實意義,有效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淮安市處于蘇北腹地,總面積10072平方公里,總人口524.06萬,是經濟欠發達、農業占GDP比重較大、勞動力輸出較多的人口大市、教育大市,大力發展網絡環境的校本培訓對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從目標與內容、模式與組織、績效與評價六個維度,對淮安市五年來基于網絡環境的校本培訓對教師專業行為的影響進行調查分析,揚長避短,探索更加優化的培訓模式、反饋交互方式以及評價手段,以提高網絡環境的校本培訓績效,促進校本培訓的健康發展,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一、研究的依據和研究方法

以建構主義、教師專業發展、終身教育和遠程教育理論為指導,從目標與內容、模式與組織、績效與評價六個維度,對淮安市五年來基于網絡環境的校本培訓績效進行調查分析,提出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的途徑和方法。

1.問卷設計

本問卷是由淮安市電教館、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共同設計完成。內容設計參照了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以淮安市中小學教師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校本培訓對教師專業化行為影響為調查目標,從教師基本信息、基于網絡環境的校本培訓對教學和科研工作的作用、學習動機提升和激活、自主學習的參與意識、網絡課程內容設計等方面設計了十六個問題。

2.樣本的選取

對淮安市五年來參加基于網絡環境的校本培訓的近五千名中小學教師,按年齡、學歷、城鄉、學科不同,分層抽取六百名教師參加調查,于2012年4月份進行了一次比較系統的問卷調研。

3.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由淮安市電教館和各縣區電教中心根據樣本,采用(問卷星)發放和回收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584份,為后續研究提供充實的數據依據。

(2)訪談法:在問卷調查后,從各縣區抽取鄉村小學2所,鄉鎮初中2所,城區小學2所,城區初中、高中各1所,并從每個學校隨機抽取20名參加過基于網絡環境的校本培訓的學科教師進行集中訪談,并調閱了這部分教師的業務檔案。

二、基于網絡環境的校本培訓對中小學教師專業行為影響現狀分析

1.參與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教師基本狀況

淮安市參與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的教師來源于市區(含市直)和縣城學校的占67%,十五年以下教齡占78%,本科以上學歷的占93%(圖1)。這些學校教育信息化水平高,教師都有自己的電腦,能夠接受新型的培訓和研修方式,接受新知識快,不斷學習和提升專業化修養的意識較高。而許多老教師、鄉村教師在長期的傳統教學實踐中,已經習慣了傳統教學方式,重新以“小學生”的身份面對網絡培訓,往往感到茫然,教師專業發展和培訓工作存在盲點,動機不足。

2.網絡條件和數字化資源匱乏弱化教師學習動機

有63%的教師認為,網絡教育資源不夠豐富和多樣化,學校的軟硬件更新太慢,自己家庭條件不足,導致參加學校組織的網絡教研活動后,雖然感覺效果不錯,但難以后續參與,使教師利用網絡教學資源進行自主研修的行為,難以持續推動。46%的教師感覺雖然網絡上資源豐富,但可用的優質教育資源太少,對公司企業提供的教學資源缺乏檢索和鑒別能力,不能夠滿足教學需求。通過訪談,78%的教師建議,網絡培訓環境應該能夠自動生成和積累數字化教學資源,將優秀的傳統教學資源數字化并共享,應鼓勵中小學教師自主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提高教師后續參與的積極性。

3.管理模式與組織方式影響教師的后續參與

網絡環境下的校本培訓打破了傳統的教研模式,但對教育管理部門對學校的直接控制產生嚴重挑戰。[1] 由于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的領導在教師、管理等方面的習慣定勢,使教師大量的精力放在教學研究之外的事務性工作,嚴重影響教師的后續參與。如有些學校要求教師的教案必須是手抄版,不允許直接從網上打印相關資料,嚴重阻礙了教師利用網絡進行自主研修的積極性(表1);在調查的78所學校中,只有13%的學校制定了鼓勵教師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研修的獎勵政策,只有18%的學校同意網絡環境下的校本培訓學時可以作為繼續教育學時。學校的常規研訓活動,如定期聽課、教學研討會、優質課比賽等活動不能有效融入到網絡化校本培訓的過程中去,網上、網下研訓活動重復疊加也影響教師的后續參與。[2]

4.活動主題寬泛和互動不夠深入影響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效果

網絡環境下的校本培訓中在線研討反映出的“關鍵事件”的“關鍵問題”,可以激發受訓教師深層次的自我反思和深入討論,體現了培訓的“校本”特色。但是,網絡環境下的校本培訓應緊密聯系教學實踐,切合教師的教學體驗,能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即使是關于教育觀點、理念的研討,也應該從實踐出發,以實踐問題作為研討的切入點。[3] 問卷調查發現,雖然有更多的參與討論的機會、更豐富的學習資源、更靈活的參與時間、更能解決實際的教學問題、全新的培訓模式期望較高的因素,但活動主題寬泛和互動不夠深入也影響了網絡環境下的校本培訓效果,淮安市五年來歷次基于網絡環境的校本培訓,為了能及時響應教師提問,也安排了多位學科專家在線交互,但由于是集中培訓,在參與人數較多、發帖量較大、更新很快的時候,并不利于線上互動;研討主題過于寬泛的時候,容易導致討論話題過于分散,不夠深入。

三、通過網絡環境下的校本培訓持續改善中小學教師專業行為的對策

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的關鍵目的,是開展教師自主學習,持續改善中小學教師專業行為,提高教師“自主”意識,激發良好的學習動機和主動參與意識。因此,如何在基于網絡環境的校本培訓中持續改善中小學教師專業行為,提高培訓績效,是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亟待解決的問題。

1.構建校本學習群體,實現高效溝通

生態良好的教師學習群體,應該是有共同目標和行為規范,能協同學習和情感交流的教師結合體,有良好價值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不僅是教師個體的自我發展,而且應互相學習,共同發展。基于網絡環境的校本培訓中的教師專業發展,要通過群體文化的共同構建,在教師的學習精神、態度、方法和行為等要素方面的合作,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共同發展,高效溝通。[4] 采取適當的組織策略和研修模式,能實現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的有效運作,使網絡環境下的校本培訓更具人文性,如通過校內、區域內優秀教師構成引領團隊,發揮線下教研組的團體作用,由有豐富教學經驗和號召力的教師作為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的帶頭人組織線上、線下的教學研討活動。

2.增強教師自主學習的意識,增強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的情感體驗

從情感上增強教師對網絡環境的校本培訓意義的認知,并在職稱評定、年度評優、績效考核等方面采取加分制,能使教師不斷地強化專業發展意識,提高其對網絡培訓的接受力,能使教師調動和激發利用網絡環境和網絡資源進行自我研修的積極性,在傳統教研活動基礎上主動、獨立、合作地接受網絡環境下的校本培訓,有意識地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能力,促進自身的專業化發展,培養出具有創新自主學習能力,主動把握專業發展進程,積極主動尋求構建新知識,轉變教學思想、教育方式,培養具有超越性、批判性的思考能力、決策能力以及獨立行動的能力等教師專業行為的新型教師。

3.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資源實現結構化,網站服務體現主動性

對于參與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的教師來說,困擾他們的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無序導致的信息迷失,無序、多元、海量的教育資源,使教師變得無所適從。[5] 為解決這個問題,應強化數字資源的關聯程度實現資源的聚合,使其為有組織的結構化狀態,如個人資源和網站導航資源的結構化,幫助教師實現資源與鏈接分類管理,建立教師個人電子書包,用來收集、記錄、整理所需的教育教學資源,以便快速、準確地獲取和運用,引入基于泛在資源的服務――網站自主推送與教師主動收集相結合。當然網絡平臺數字化資源的建設只是一個基礎,需要網絡化培訓與教師的教學實踐問題緊密結合,并在培訓網絡服務器端記錄教師個人的訪問行為,分析其訪問習慣,建立主動服務機制,能提高教師的學習熱情,增強教師的學習效率及效果。[6]

第5篇:網絡行為教育范文

在推進農村信息化方面比較。離開了計算機的信息化不是真正的信息化。衛星網絡模式是信息化產品,推進了農村的信息化進程;機頂盒模式帶來的信息化還不能完全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培養、發展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生產力,并使之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其特點:一是數字化。依賴于計算能力的處理,廣泛應用計算機。二是網絡化。三是信息資源化。信息資源多,人們可以共享。四是虛擬現實。信息化的發展使人們感覺到整個地球越來越小,使人們的感知范圍越來越大。離開了計算機和網絡怎么談得上信息化!計算機的出現改變了世界,信息化改變了世界,計算機和網絡使世界變成了“地球村”。一個天南,一個地北,可在同一時間互相看見互相對話互相探討事情。多少復雜的數據,過去要十天半月才能做完的事情,經過計算機處理,瞬間就可完成。丟棄計算機,勢必是舍本逐末。

衛星網絡模式的遠程教育設備是典型的信息化的產品,一個個站點的建立大大地推進了農村信息化進程。它不僅讓農民受到了教育,更重要的是為我們國家農村的信息化做了大貢獻,功在當代,利及長遠。信息化的發展還必然會帶來政務的信息化――電子政務。這是大勢所趨,是時代的要求。開展電子政務就離不開計算機和網絡。現在許多省已明確電子政務開展到鄉鎮一級。發展地看,不久將會延伸至村級。采用機頂盒模式現在看來似乎省了買計算機的錢,但或遲或早還得添置計算機。

從抓農民教育的思路上比較。衛星網絡模式是用發展的前瞻的眼光抓農民教育;機頂盒模式則是用相對保守和傳統的眼光抓教育。

初一看,機頂盒模式適應了農民特點,簡單易操作,只要拿著個遙控器左調調右擺擺就行了,方便得很。但仔細想想就有問題了。這種模式的邏輯思維是:因為農民文化水平低、素質差,不會操作現代化的東西,所以就要針對他們的特點給他一個簡單的東西操作。照此下去,農村怎么發展,社會怎么發展?其實,正是因為落后、素質不高所以就更要推廣計算機,要將普通大眾能接觸到的科技含量高的東西提供給他們,使他們及早轉變觀念,提升素質。正是因為農村的發展落后于城市的發展,才應該把計算機擺到農民面前,讓他們和城里人享受同等的網絡生活。因為中國農民占總人口的比例大,才更需要我們強力推進這項工作。

在開放性和格式標準化方面比較。衛星網絡模式是開放性的,節目格式采用通用的標準化格式,能與其他行業、節目相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十分方便;機頂盒模式自成一體,自我封閉,節目采用專門格式,與其他行業格式不相融,極不方便。

衛星網絡模式天地網節目均采用通用格式。機頂盒模式是封閉的一套系統,站點只能上專門的網站,不能上其他網站,節目格式不符合標準化要求,不太符合發展潮流。接收的各種節目都要先進行格式轉換,然后再提供給各站點。每天要大量的人力完成這一轉換工作。由于自成體系,不能與其他行業資源共享,一般不能和中小學校共建共用。其封閉性是影響其發展前途的致命缺點之一。

在直通性方面比較。衛星網絡模式站點可以直接接收中央教學平臺的節目,極為方便;機頂盒模式站點不能直接接收,要經過省市縣三級轉換平臺或其中的一級平臺轉換后才能點播。

對中央播出的節目,衛星網絡模式站點直接從衛星上接收,無中間環節。機頂盒模式站點由省市縣三級轉換平臺至少其中的一級先接收,再進行格式轉換。理論上轉換過程中存在再次衰減問題,要再次壓縮,效果不如直接接收的好。轉換平臺必須配備一支專門的人員隊伍負責每天的格式轉換。轉換格式看似簡單,其實那是一項一天都不能停、不能節省的重復而繁瑣的程序。

在覆蓋面上比較。理論上衛星網絡模式可實現全覆蓋;機頂盒模式則不能。

采用衛星網絡模式,無論高山、丘陵,還是平原、島嶼,均能收到主教學平臺播出的衛星節目。機頂盒模式受制于網絡,不通寬帶網的地方沒法建站點,不能實現全覆蓋。我國的地形特點決定了采用此種模式是不可能實現全覆蓋的。技術上,一般在電信光纖端口3公里以內的地方才能通寬帶,超過了這個距離信號衰減太大。因此,在目前技術條件下許多村是通不了寬帶的。

在傳輸通道方面比較。衛星網絡模式傳輸通道寬,容量大,不存在堵塞問題;機頂盒模式嚴重受網絡帶寬的影響,網絡堵塞是其無法回避的問題。

衛星的傳輸通道對每個點都是一樣的,不受接收站點多少的影響,設計上能實現快速接收和下載。機頂盒模式的通道是電信網絡,網絡的帶寬是有限的。正如再寬的高速公路其寬度總是有限的一樣,車一多就會塞車。上網的人數一多,并發流達到極限后,必然導致畫面不流暢甚至點不出來,而且還存在服務器的瓶頸問題以及受線路質量好壞影響的問題。

接收方式上衛星網絡模式為順向接收存儲,機頂盒模式為逆向點播。前者存儲后可隨時調閱,屬本地閱看,畫面流暢。后者逆向點播受制于網絡帶寬,畫面是否流暢沒有絕對保證。

經濟上的比較。衛星網絡模式當前的價格約為9500元/站點;機頂盒模式綜合價格約為7500元/站點。綜合性價比衛星網絡模式高于機頂盒模式。

經濟賬要全面算。衛星網絡模式站點所需經費雖然略高于機頂盒模式站點,但功能要強大得多。機頂盒模式雖然投資終端站點的直接價格只有3600元/站點,但把三級轉換平臺建設、轉換制作、傳輸成本加在一起其實價格不菲,達到了7500元/站點。僅2000元之差就失去了計算機,丟掉了大量的功能,而且還要做繁重的格式轉換工作,最重要的是改變了當地遠程教育的架構和方向,權衡利弊,是否合算值得認真權衡。格式轉換工作當然要委托給電信部門來完成,但電信是企業,要講經濟效益,沒有免費的午餐。衛星網絡模式傳輸成本低,且傳輸不用地方花錢,邊遠山區、高坡山頂、平湖洼地均能方便接收。機頂盒模式每月都有網絡使用費用,需要每個站點出錢。

發展前景比較。衛星網絡模式符合信息化的發展方向,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有較強的生命力;機頂盒模式有可能像BP機一樣成為一個過渡性的歷史名詞。

第6篇:網絡行為教育范文

〔關鍵詞〕社交網絡;社群發現;行為分析;序列模式

隨著在Web2.0技術的迅速發展,社交網絡備受關注,它為廣大用戶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通過這個社交平臺,用戶可以將現實交際網絡化,找到擁有相同興趣愛好的朋友圈。面對不同行業背景下涌現出的各種社交網絡,掌握用戶的興趣變化和行為趨勢能夠幫助商家制定商業策略,及時更換適合用戶的新產品,增強商業競爭力。對社交網絡用戶行為進行分析可以了解用戶的行為特點和興趣變化。目前關于社交網絡用戶行為的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1)應用馬爾科夫鏈分析預測用戶行為。Sarukkai運用馬爾科夫鏈進行訪問路徑分析和鏈接預測,根據用戶訪問記錄,計算出網頁間的轉移概率,作為分析用戶行為的依據[1]。王實等提出了一種基于隱馬爾科夫模型的興趣遷移模式發現方法,通過分析用戶遷移模式間的關聯規則來發現用戶行為特征和興趣遷移變化[2]。(2)通過研究影響用戶行為變化的因素,分析用戶行為特征。Anagnostopoulos等通過研究社會影響力,找出了社交網絡用戶行為的變化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用戶行為變化趨勢[3]。Goyal等人通過研究,解決如何從用戶的歷史記錄里學習影響的概率,并得到分析預測結果[4]。史學敏通過研究時區差異對社交網絡用戶行為的影響,發現社交網絡用戶行為呈現時區特性,以此建立了用戶行為模型[5]。(3)借助統計方法分析用戶行為。從統計學角度,對日志數據項進行簡單的統計分析,得到用戶訪問頻率高的網頁。目前絕大多數商用免費分析工具都屬于此類。由于用戶訪問狀態是動態時變的,采用固定階數的Markov鏈模型并不能準確地對用戶的訪問行為建模;而通過研究影響因素進行用戶行為分析,只考慮了外部環境變化對行為的影響,忽略了社交用戶行為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而這種內在特征對分析過程具有重要影響。在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采用序列模式挖掘的方法實現社交網絡用戶行為分析。把握社交網絡用戶行為呈現序列特征這一重要特點,應用序列模式挖掘方法提取用戶行為的頻繁序列,分析用戶行為特征。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地提取出用戶訪問的序列規則,使得分析結果更加準確,彌補其他分析方法的不足。

1 相關理論研究

1.1 社交網絡社交網絡源于英文SNS(SocialNetworkService),是指人和人之間通過興趣愛好、交易、人際脈絡等關系建立起來的社會網絡結構,它能夠反映真實的社會關系發展,并促進交往活動的形成,使得人們的活動與網站所提供的功能融為一體。社交網絡的構成要素有節點、關系和用戶群。節點是網絡中的個體,也稱社交網絡的參與者;關系是指節點與節點之間的連接,是參與者基于朋友關系或共同興趣建立起來的;用戶群是指在一部分節點為了某些共同目的而組成的群落,是關系的一種部分聚合體。一個社交網絡用戶隸屬于不同的用戶群,這些群落中的成員有些是該用戶在實際生活中的朋友,有些則互不相識,由于具有共同興趣和目的隸屬于同一群體,社交網絡結構如圖1所示。社交網絡使用戶拓展了交際,找到了更多交流對象。

圖1 社交網絡結構示意圖

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現?代?情?報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Mar.,2013Vol.33 No.3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基于序列模式挖掘的社交網絡用戶行為分析Mar.,2013Vol.33 No.31.2 基于社交群體的用戶行為社交網絡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提供各種社交應用滿足用戶需求。目前社交網站提供的應用包括游戲、搜索、交友、郵件、聊天、電子商務等。用戶對諸多社交應用的使用稱之為社交網絡用戶行為,如圖2所示。

圖2 社交網絡用戶行為示意圖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是以群體生活方式聚集在一起,人們之間的行為習慣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虛擬世界中,用戶群是社交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群體代表了社交網絡中的社會活動,對群體的深入研究可以了解社交網絡中知識信息及其組織結構的發展狀況,也有利于商家準確地找到客戶。將社交網絡信息以群體的形式組織,為信息查詢分析提供了有效和便捷的途徑。所以本文以社交網絡群體為研究背景,通過獲得目標群體中用戶的行為記錄進行分析。

2 社交網絡用戶行為分析模型調查分析表明,用戶對社交網站的使用行為具有序列特征。比如,很多用戶在瀏覽視頻后會進行視頻評論或發表日志記錄心得,使用游戲功能的用戶會應用電子商務功能。用戶的這些行為反映了他們的需求和行為規律,使用戶行為產生明顯的序列特征。所以本文在結合SNS結構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序列模式挖掘[6-7]的社交網絡用戶行為分析模型,如圖3所示。該模型主要分為提取事務集、序列模式挖掘和模式分析3個模塊。其中,提取用戶事務集模塊是該模型的基礎,主要任務是選取與挖掘目標相關的社交網絡用戶行為信息,并對其進行數據預處理,生成供挖掘使用的行為事務集;序列模式挖掘模塊的主要任務是利用序列模式挖掘算法從用戶行為事務集中提煉出頻繁序列;模式分析模塊的任務是根據用戶的行為特點查找到與之匹配的頻繁序列,形成用戶偏好視圖,然后制定出合理的發展策略。

3 提取用戶事務集模塊提取事務集模塊分為兩個階段,數據采集和數據預處理。數據采集的任務是通過響應方式完成原始數據的獲取,而由于原始數據具有不完整和不規則特性,需要通過數據預處理對其進行清洗和處理,以便適用于之后的工作。

3.1 數據采集目前數據采集的主要途徑有兩個:(1)基于服務器日志的數據采集。服務器日志文件是圖3 SNS用戶行為分析模型圖

第7篇:網絡行為教育范文

關鍵詞: 客戶抱怨監控系統; 輿情挖掘; 客戶關系管理; 文本挖掘技術

中圖分類號: TN710?34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4)23?0149?03

Research of customer complaint monitor system based on analyzing the behavioral dynamics of customer on social network platform

CHEN Hai?yan1, MO Yu?chun2, XIAO Shi?xiao3

(1.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Guangzhou 510080, China; 2.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Guangzhou 510623, China;

3. Scientific Computing Center of Jimei University Cheng Yi College, Xiamen 361021, China)

Abstract: How to build a customer complaint monitor system based on opinion mining over social network platform has become a key issue for firm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stomer complaint management in the internet era. Taking a domestic power grid company as an example, using the method of text mining and behavior dynamics analysis, a new customer complaint monitor system is establish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key challenge for developing an effective customer complaint monitor system is to monit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stomer complaint behaviors in space and time dimensions in real time. The system has the ability to monitor some specific target, providing a technical support for firms to identify customer complaints in different areas and implement a better customer service program.

Keywords: customer complaint monitor system; opinion mining; 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 text mining technology

 ;0  ;引  ;言

抱怨體現了客戶(消費者)對企業產品或服務不滿的情緒表達。隨著近年來網絡時代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客戶喜歡在微博或BBS上自己對于企業產品或服務的不滿評論,這些抱怨信息會在社交網絡平臺上以“負面口碑”的方式飛速傳播,這將嚴重損害企業形象,甚至直接導致產品或服務數量的下滑。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實施有效的客戶抱怨監控能夠將傳統的客戶抱怨管理提前,這對于提高顧客滿意度、提升產品服務質量具有重要意義[1]。

現有相關研究主要從兩方面展開:

(1) 客戶關系管理。該方面研究主要考察影響消費者抱怨的微觀心理因素,由此得出企業客戶抱怨監控系統的出發點在于如何通過人工客服干預客戶的心理變化,從而減少其在網絡發表抱怨評論的數量[2?3]。然而,這種監控思路依然是“被動”式,缺乏通過對客戶抱怨行為的預測。將對其抱怨管理活動前置,從而“主動”消除客戶抱怨發生的概率和頻率。

(2) 客戶負面口碑效應的產生和傳播機制。相關研究認為,企業實施客戶抱怨監控的核心在于構建“網絡口碑輿情監測系統”,即通過文本挖掘技術,實時監測網絡上的負面評論信息出現,并在第一時間對抱怨客戶進行危機公關,從而避免負面口碑效應的大規模病毒式擴散[4?5]。

但是,客戶抱怨的內容和地點可能隨時發生變化,特別是遇到一些突發事件,因此這種監測系統既缺乏具備“特定對象監控與服務”能力,即對關鍵客戶的識別、跟蹤和安撫,也忽視了從時間和空間維度深入考察客戶抱怨行為的變化過程。本文認為,對于上述過程的分析將有助于建設全面實時的客戶抱怨監控系統。

針對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以國內某電網公司為例,以客戶對供電服務的微博評論作為研究對象,在對客戶抱怨行為進行動力學分析的基礎上,構建基于社交網絡平臺輿情挖掘的客戶抱怨監控系統,從而為供電企業改進客戶關系管理、提高供電服務水平提供一定的啟示和參考。

1  ;研究方法

1.1  ;數據獲取

鑒于新浪微博已經成為中國使用人數最多的社交網絡平臺,本文選擇它作為研究樣本對象,共獲取了2011年11月到2012年12月期間345 096條微博文本。 ;

1.2  ;分析方法

對用戶微博信息的分析主要從如下三方面展開:

(1) 對微博用戶動力學行為分析則從三個方面展開:

① 分析客戶的相關屬性;

② 通過用戶歷史微博GPS信息識別客戶主要活動區域;

③ 評定客戶在微社交網絡平臺上的影響力。

(2) 建立客戶抱怨監控系統。該系統實施的核心在于如下四個步驟:

① 構建電力客服微博關鍵詞庫。通過關鍵詞庫,把客戶對供電服務體驗反饋評論的中文詞語進行歸類,如停電限電、繳費及賬單、服務渠道、電價電費、計量用檢、業務辦理、供電服務和宣傳活動等。同時,將上述關鍵詞庫信息存儲于客戶抱怨監控系統的數據庫中。

② 判斷客戶評論情感傾向類型。鑒于客戶抱怨監控系統監控的關鍵詞主要是微博上的負面情感評論,因此本文首先構建微博負面情感評論詞庫,并對詞庫中不同詞語所表達情感賦予不同的負面權重。本文對每條涉及該電網客服關注領域的微博進行情感趨向類型判斷,準確率統計值為78%,這說明本文構建的情感識別算法效果良好。

③ 劃分客戶抱怨評論類型。運用基于分詞技術的微博分類算法,識別微博中包含的詞及固定表達結構,并依此來判斷微博是否有包含相應的分類詞,從而判斷該條微博的類別,并重點識別出負面微博的客戶訴求點和抱怨點,并與第①步構建的電力客服微博關鍵詞庫相匹配。這樣,客戶抱怨監控系統便知道客戶抱怨的信息究竟屬于客服的哪些領域。

④ 將第②步客戶動力學行為分析得出的外部信息與企業客服關注范圍的內部信息進行匹配整合,從而最終建立客戶抱怨監控系統。

2  ;結果分析及討論

本文以臺風“天兔”期間客戶對供電企業服務的抱怨評論為案例研究對象, 從時間維度進一步分析了五個城市的抱怨情況,即從2013年9月15日至2013年9月27日這段時間內,這些城市微博用戶抱怨行為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

<;E:\2014年23期\2014年23期\Image\51t1.tif>;

圖1 臺風“天兔”期間五個重點地區微博用戶

抱怨隨時間的變化趨勢

臺風登陸前及臺風登陸中客戶抱怨內容關注點的變化如圖2所示。

<;E:\2014年23期\2014年23期\Image\51t2.tif>;

圖2 臺風登陸前及臺風登陸中客戶抱怨內容關注點的變化

從圖中可以看出,微博抱怨評論爆發高峰時間為2013年9月22日傍晚6點42分鐘,比臺風登陸提前1小時左右。同時,微博抱怨評論在9月24日出現第二次爆發高峰期。這表明,一方面企業應該在突發事件(如臺風)到來之前,做好相關及輿論導向工作;另一方面,在突發事件(如臺風)發生的過程中應密切注意客戶抱怨評論的變化趨勢,避免客戶抱怨評論數量像傳染病一樣達到某個“閾值”,從而處于失控的態勢。

總體而言,有效的客戶抱怨監控系統能夠實時跟進客戶抱怨高峰出現地區的變動和轉移,從而能夠在大面積停電時,實時監控客戶抱怨出現,配合生產、調度信息,這有利于企業集中進行資源調度。

另一方面,由圖2可知,臺風“天兔”登陸前和登陸中客戶在微博上關于供電服務的抱怨內容也不相同。顯然,突發事件(如臺風)會導致客戶抱怨關注點發生轉移。因此,當大面積停電的復電過程較長時,企業應該充分運用客戶抱怨監控系統實時跟進客戶關注點的切換,輔助判斷在復電不同時間點應采取什么措施,提供哪些信息,并做好復電進度告知及客戶解釋的工作。

其次,還可以通過將客戶抱怨監控系統與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無縫對接,對微博進行實時獲取、跟蹤與分析,能夠識別不同地區、不同客戶的關注點,從而可以制定有針對性的客戶服務改進方案。

最后,有效的客戶抱怨監控系統要具備“特定對象監控與服務”能力,即對需要重點關注的微博用戶進行跟蹤,通過辨識其常用活動區域,并對微博內容進行判斷,微博客服可以及時進行安撫,解釋及干預。相關監控活動可以從以下三步進行:

(1) 辨識對供電服務高敏感、影響力大的微博用戶;

(2) 查看微博的情感、具體訴求及影響范圍及時跟進處理客戶訴求,并進行反饋與安撫;

(3) 辨識微博用戶的時間及停電報告的內容查看地理位置,或估計常用活動區域及時跟進故障停電的處理,并及時信息并反饋。 ;

3  ;結  ;語

本文以國內某電網公司為例,將用戶對供電服務的微博抱怨評論作為研究對象, 結合文本挖掘技術研究方法,構建了一個新的客戶抱怨監控系統。研究表明,開發一個有效客戶抱怨監控系統的關鍵在于如何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實時監控用戶抱怨行為動力學特征,從而具備特定對象監控與服務能力。這不僅能夠將傳統的客戶關系管理前置,也能夠為供電企業通過主動識別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客戶的抱怨關注點,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客戶服務改進方案提供技術保障。后續相關研究可以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思想納入客戶抱怨監控系統構建過程中,這將幫助企業在突發事件情景下進一步提升客戶關系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 JOHNSTON R, MEHRA S. Best?practice complaint management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2002, 16(4): 145?154.

[2] BOSCH V G, ENRIQUEZ F T. TQM and QFD: exploiting a customer complaint management syste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Reliability Management, 2005, 22(1): 30?37.

[3] 康鍵,劉金蘭.基于系統動力學的顧客抱怨管理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6(3):19?23.

[4] 何建民,劉明星.面向特定主題的客戶抱怨文本分類識別方法[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3(12):1884?1888.

第8篇:網絡行為教育范文

而大學生網絡行為活動的依法展開,對網絡社會具有指引和保障作用。大學生對網絡法律規范的適用主要由網絡法律實踐活動來體現,即大學生按照網絡法律法規規范進行網絡行為,利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合法的網絡權利,積極使用網絡法律法規來解決出現在網絡世界中的各類麻煩、糾紛。在網絡活動中大學生不會主動依法約束自己違法失范的行為,在遇到糾紛時不借助法律反而消極應對,這是致使高等院校網絡法制教育困難重重,收效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一是與網絡的特殊性相關,因網絡具有虛擬性、隱蔽性、快速性等特性,造成了司法實踐中“偵破案件難、訴訟審判困難、影響消除艱難”等復雜困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學生適用網絡法律的信心。其二是由于我國現階段網絡法律法規建設不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性不健全,個別處存在不一致;高位階法律側重比例小;低位階規范側重太多,對不良信息行為的執法解釋不明確,公眾理解不一,導致部分網絡行為無法可依。部分高校大學生在傳統性網絡活動中的守法、用法及承擔責任等方面都表現得比較規范,但還有一些大學生的網絡行為隨意性太強,缺失規范性,出現網絡行為問題時候,傾向于自認倒霉等非法律手段解決。

二、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與安全教育關系

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和安全教育聯系密切。一方面,加強和改進安全教育,說到底就是要讓大學生及安全教育工作者適應時展、變化后的育人環境。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大環境下,網絡作為安全教育的新環境,已給安全教育活動帶來了新問題、新情況、新挑戰。我們必須要借助網絡長處,降低、消滅網絡違法失范行為,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保證大學生健康成長。另一方面,網絡平臺教育將會成為安全教育的新手段和新途徑。新型的網絡平臺教育方式與傳統安全教育大不相同,對網絡行為進行法律安全教育是傳統安全教育在工作領域、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單向灌輸為主的傳統安全教育變得雙向互動,借助網絡平臺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從而做到了安全教育內容的內化成為現實。最后,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和安全教育對策研究中運用了大量法學教育的理論與方法,而網絡行為安全教育的目標也是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教育的目標。所以,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研究本身就具有安全教育的功能。將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與安全教育結合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和安全教育創新的重要契機。

三、大學生網絡行為安全教育對策

(一)確立網絡安全法律教育目標,優化安全教育師資隊伍現在的大學生幾乎人人玩轉網絡,雖然他們的網絡使用能力很強,但對網絡安全的法律、法規、條例卻很少涉獵,網絡安全防范意識比較淡漠。現今,高校校園網絡受外來非法侵入現象加重,要想大學生正確利用網絡,合理規劃大學生涯,必須從學生內因上進行思想突破,讓大學生自覺樹立主人翁意識,確定網絡安全教育目標。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基本是由大學生指導教師承擔。但由于指導教師除了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外,還需要處理瑣碎日常管理事務性工作,導致安全教育工作出現不少漏洞。因此,高校要加強安全教育教師的建設,每所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師不僅要熟悉高校安全教育規律和掌握大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同時需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養。高校應結合本校特點,立足實際,有專職、兼職、外聘多樣化的方式,組建具有全面系統安全教育背景的專職教師為主力,外聘常年從事心理健康、司法或法學教育工作的兼職安全教師為輔助力量,構筑起一個高質、高效、全面的的安全教育師資力量。

(二)優化網絡安全法律教育的內容要做好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律教育,就一定要在網絡安全法律教育的講授內容進行科學布置,不能簡單地停留在按圖索驥的階段,要“守法”意識深入人心。把當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網絡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如:班會、研討會、專題講座等方式,并在每一次探討中總結、歸納。激發起高校大學生們對學習網絡法律知識的興趣,這樣就能更好增強他們網絡行為法律意識和培養起法律觀念。把網絡安全法律教育引入到課堂教學,開設網絡安全法規選修課。選修課可以系統地介紹計算機網絡有關的安全法律法規,通過教學灌輸網絡安全意識,讓每一個走出校園的大學生都具備掌握網絡安全知識,了解國家的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從根源上有效防范或控制網絡安全風險,促使大學生形成自律的規范。完善相關的網絡安全法律教育的考核評價,促使安全教育不流于形式,不走過場,并將這種評價納入學生年度考核中,提高安全教育的成效。

第9篇:網絡行為教育范文

1研究和探索前的準備工作

如何做好對行為偏常學生開展網絡文化活動途徑的研究,探索出適合學生特點的網絡文化活動的途徑,我們從分析學生現狀入手、界定研究的核心問題及概念并作出科學的調查分析,為中期的途徑探索打下科學堅實的基礎。

1.1核心問題及概念界定

我們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加強行為偏常生的德育教育研究。有以下兩個重要概念需要嚴格界定:

網絡環境:“環境”一詞在外語中的含義都是“包圍”、“環繞”的意思。《韋氏新大學詞典》(第9版)中“環境”一詞的含義是“環繞的情況、物體和條件。” 可見“環境”一詞是個相對的概念,一般是指圍繞某個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由此可見,正是環境概念外延的豐富和廣泛,其在不同的領域里就有著不同的側重點。而與我們研究有關的環境概念主要是指網絡領域下的環境概念。

行為偏常:偏常(deviance)是社會學的概念。一般說來,凡是違反現有社會規范的行為,均可稱為偏常行為。我們此次研究的行為偏常生,就是指在學齡期學生由于受環境、教育、心理素質等影響,引起學習技能及發展障礙。進而導致學生行為出現違反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習、生活行為習慣、思想品質的行為。

1.2學生現狀分析

我們學校是特殊學校的出口校,其主要目的是延續行為偏常生的學習環境,為他們掌握職業技能打下基礎。當前,沉迷于網絡是學校面臨的難題,在我們學校表現得更加突出。面對網絡出現的負面影響,我們不能避諱,而是應該充分研究和挖掘網絡對我們學生的魅力所在,讓網絡真正發揮其先進的、積極的教育作用。我們的研究將從未成年人所處的網絡環境的特征和影響出發,對網絡環境下開展校園德育活動的途徑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為了更好地尋求對行為偏常生開展網絡文化活動途徑,我們事先采用美國匹茲堡大學心理學者金伯利?S?楊提出的一套包括20個問題的問卷對學生213人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回問卷196份,回收率92 %。

從對有效問卷的統計結果來看,學生網絡依賴得分的平均值是29.0。由平均值可以看出,從總體上看,同學們網絡依賴的情況是正常的,不存在過度依賴的狀態。而從學生不同網絡依賴程度的比例分布情況(表1、圖1)來看,71.2%(全區為80.4%)以上的同學能夠正常使用網絡;有26.2%(全區為17.6%)的學生在使用網絡時已經遇到了一些麻煩,需要引起學生本人及老師、家長的注意,要加強引導,使他們學會正確地使用網絡;另有2.6%(全區為2%)的學生對網絡過度依賴。

2對行為偏常生開展網絡文化活動途徑的探索與實施

如何有針對性對的90%行為偏常生開展有效的網絡文化活動教育,正確引導學生不成為“網迷”甚至沉淪于網絡,在前期準備階段的基礎上,我們從以下途徑展開了實踐性的探索。

2.1加強網絡文化活動的宣傳與引導

我們在研究行為偏常生網絡文化活動途徑的過程中,通過集體的教育引導,觀看網絡教育以及宣傳片等多種方式,經過教育,他們認識到自己在使用網絡中的偏差,開始思考“為何用?怎樣用?”的問題了。

為迎接奧運會,我們以“迎奧運,展示計算機文化色彩”為主題,讓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規定的主體活動范圍內,通過網絡尋找相關的奧運輔助材料來完成自己對奧運的美好祝愿。在這種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活動過程中,同學們既有個人獨有的鮮明特征,也有集體智慧的結晶。通過對奧運輔助材料的閱覽與下載,無形之中對學生的心靈是一次洗禮和升華。這種活動本身已經遠遠超出了一次純粹的學科活動,這種活動已經闡述了當今德育教育的內涵延伸。

2.2加強網絡環境下教師對網絡文化活動的再認識

教師要想利用網絡進行道德教育,首先要主動學習網絡知識,了解網絡,同時提高自身的網絡道德修養,做學生的表率。塑造靈魂的工程師必須首先具備高尚的網絡道德,從而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基于這樣的想法,聘請了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的教授對我們教師進行了“青少年網絡成癮及成因分析”為主題的系列講座。通過這一系列的講座,使得我們的教師明確了這樣的道理:網絡對于學生和教師來說,都是新興事物,我們的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以前的教育模式,網絡文化活動不是對現實德育機械的、簡單的網絡化模擬,而是植根于網絡土壤中富有生命力的嶄新德育形式。也正是通過這樣的講座,我們的教師認識到與網絡和現實一樣,網絡文化活動不是對現實德育的背離和反叛,而是現實德育的補充、協同、共生和某種形式的回歸。

2.3將網絡文化活動貫穿于學科教學活動之中

如何將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有效地運用于教學中以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如何為學生創造一個符合信息時代學習特點的學習環境和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獲取整理信息及信息創新能力,并在此過程中滲透德育的教育,這些成為對行為偏常生教育的重要途徑。

在計算機學科的教學中,我們打破傳統的按照教材講義的做法,探索網絡環境下合適的學科德育教育,結合時代要求,以學科基礎知識為框架,教學內容圍繞時代特色選材,形成學生的“作品成果”并匯編成集。在學生家長聯系會上,由學生向家長展示自己的一件件“成果”,家長從來沒有發現自己的孩子還能有這么大的本事。通過這種特殊的禮物,對他們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認識,大部分家長也一改以往粗魯的教育方式,積極配合學校對學生盡量多采取鼓勵教育和賞識教育。另外,學生傾注了很大的心血通過網絡去查找資料,在一件件作品形成的過程中,對網絡的認識和利用漸漸地按照學校教師劃定好的軌跡形成一種良性循環,迷戀上網游戲聊天的弊端也迎刃而解。

2.4引導學生參加網絡文化活動,利用網絡環境對學生加強德育教育

在許許多多的網絡文化活動探索過程中,我們的教師,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絡,合理利用網絡。惟有如此,才能使青少年在網絡虛擬空間中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免受不良信息的干擾,養成道德自律的習慣。其中,網絡班會就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高二(4)班的班主任毛正蓮老師本身是計算機教師,利用自身的優勢,在我們的網絡文化活動的探索過程中大顯身手。她結合時代特征和學校要求,引導班級學生自己設計了“告別舊習氣,文明迎奧運”的主題班會,班會以了解奧運知識,剖析不文明舊習氣,結合班級現狀,讓同學反省自己的不文明行為同時總結和表揚班內文明現象。通過這次班會,強烈地激發了同學們的奧運激情,并增加了自我約束能力。同學們深刻地認識到,從現在起就應該按照班訓“人品與學業雙修,知識與技能相長”來要求自己 ,爭取做一個合格的、文明的中學生!

2.5走出去,讓學生在社會網絡環境的競爭中綻放異彩

因為我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學生的基礎知識無法與文化知識底蘊豐富的學生相比,因此,我們的學生很少有機會走出去參加大型的學科知識競賽活動。但是,我們的學生仍然有著自己的特長,這就是學生的計算機學科知識。利用這樣的特點,我們不放棄每次的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學科活動,讓學生在這種活動中認識自己的價值,讓學生增加自己的信心,也讓學生在這樣“耀眼”的競賽活動中轉化自己!

比如,在4月中旬,的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參加了在北京市信息學校舉辦的全國性的“迎奧運信息技術知識北京賽區選拔大賽”。被選撥出來的學生很珍惜自己得之不易的參賽機會,利用參賽前的時間,放學后一次次的留下來接受專業教師的輔導,表現出自己的極大興趣和積極性。

3網絡文化活動開展后期成效分析及反思

通過對占有90%偏常學生進行系列網絡文化活動途徑的探索,學生基本明確了網絡的正確使用途徑和使用網絡應從事的學科學習作用,極大程度地避免了學生網癮的形成和網絡的過度依賴,絕大部分學生能夠利用網絡為學校的各項教育活動或學科活動服務,樹立正確的網絡文化意識,從成效來看,我們的網絡文化活動途徑的設想和實施是具有相當實效性的。當然,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清醒地意識到我們的困難還很大,困難與機遇并存,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借此提出來供大家思考。

要想在網絡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習者的信息素養困難重重。在網絡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必須強化人格教育,增強同學們的自我調節水平需要我們全社會的介入。在當今網絡時代,除了通過教育干預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還要通過引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增強其行為的自控能力和自我調節水平,不失時機的在教育中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人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積極指導學習者尋找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中的差距,擺正自己的位置,以積極心態應對網上的世界。社會、學校、家庭都要發揮各自的作用,使青少年避免因迷戀網絡而產生心理問題,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

結束語

為了我們這些行為偏常學生美好的明天,作為人民教師會不厭其煩地探索各種行之有效的網絡文化活動的途徑,引導我們的學生走向自己輝煌的人生旅程。當然,這需要國家、社會、家庭、學校幾個方面共同努力,更需要學生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提高自己的甄別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近朱者赤,近墨者未必黑”。

參考文獻

[1] 劉春雨.網絡信息社會下學生的德育教育. 人教網,2007,11.26 .

[2] 續梅.中小學德育工作:用好網絡這把“雙刃劍”[N].中國教育報,

[3] 李紅梅.網絡環境中的信息道德教育.中國教育網.

日本变态网址中国字幕| 亚洲午夜片| 91毛片网| 亚洲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人| 天天做天天躁天天躁| 区二区欧美性插b在线视频网站 | 久久综合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综合色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综合五月网| 欧美老妇与禽交| 丰满熟女人妻一区二区三| 亚洲欧美另类精品久久久| 欧洲AV秘 无码一区二区三| 护士脱了内裤让我爽了一夜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视频|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内久久婷婷五月综合欲色广啪| 粉嫩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人人做人人爽人人爱|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宝宝好涨水快流出来免费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爽| 日本精品极品视频在线| 日韩精品极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app| 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 久久久婷婷综合五月天|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狠狠色综合播放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变态另类综合 | 精品国产Av无码久久久苍井空| 老湿机69福利区无码| 少妇一边呻吟一边说使劲视频| 婷婷伊人五月|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八戒| 国产精品三级一区二区按摩| 久久亚洲aⅴ精品网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