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工業廢氣治理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廢氣治理;行業發展;控制技術;展望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has been a national and even global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issues of common concern, especially be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economy, a lot of new economic industry interests seek are built on the basis of the cos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ording to the industrial operation situation of some emissions more, China promulgated the volatile pollutants emission standard, this article from the waste management business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current market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situation analysis,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Personal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waste gas treatment; industry development; control technology; Prospect
中圖分類號:S888.74+8
一.我國廢氣治理行業發展的基礎環境
2011年是我國“十二五”規劃執行的起始年,從國家的部委到各地的政府機關,都對“十二五”的計劃執行持有堅決的信心,在廢氣污染的治理方面,“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要對工業生產和出現氣體污染及排氣工序的廠區所排出的毒氣及揮發性污染氣體的控制管理進行加強,像一些較為典型的石化產業在半成品的加工,成品的生產、于是以及貯存過程中產生的揮發性污染氣體的排放控制等。在化學溶劑的選擇方面則傾向于屬性溫和、低毒害、低揮發性的產品,從而使得精細化工行業的廢氣污染排放得到一定的控制。
在“十二五”的建設期間,通過這樣長期有效的污染控制管理,我國的廢氣污染治理工作將會取得十分喜人的成績,其實我國開展廢氣污染排放控制管理工作已經有了三十多個年頭,但是由于技術和經驗的不足,因此相關的廢氣污染治理的重點都放在了除塵、脫硝及脫硫工作上,同時由于管理標準和體制的不完善和不健全,污染性較強的廢氣排放控制管理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現如今,我國提出了國家空氣質量提高聯防聯控的設計規劃,將廢氣排放污染的控制管理工作設立為聯防聯控的重點工作內容之一。以下是筆者所了解到的國家頒布的相關標準:《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 16297-1996)、《飲食業油煙排放標準(試行)》(GB 18483-2001)、《儲油庫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0950-2007)、《煉焦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6171-2012)、《汽油運輸大氣污染排放標準》(GB 20951-2007)、《加油站大氣污染排放標準》(GB 20952-2007)等等,涉及到廢氣污染排放并納入制定相關控制標準的行業有:人造板工業、橡膠制品工業、電子工業、皮革制造工業、服裝干洗業、涂裝工業以及鑄造工業等等,由此不難看出,廢氣排放污染較重的單位都屬于工業性質,而隨著今后的時展,需要廢氣控制管理的行業將逐漸增多,民眾環保意識的增進一方面督促了國家環境管理部門工作的執法力度,另一方面也使得相關的廢氣污染治理行業發展更為迅速。
二.廢氣治理行業相關技術的近期發展
2.1治理技術的行業核心技術的介紹
這兩種核心處理技術對廢氣污染中的粉塵、酸堿廢氣和有機廢氣都起到了基本處理的作用,能夠在初步處理的環節完成一部分的簡單的凈化工序,為后期的升級處理打好基礎。以下是兩種核心技術的詳細介紹。
2.1.1回收技術應用
所謂回收技術,顧名思義,就是將排放出來的廢氣通過一定的方法進行回收處理。比較常用的是物理回收方法,通過溫度、壓強的改變或利用一些具有選擇性的吸附劑和滲透膜來分離排出氣體中的污染物成分包括粉塵、酸堿廢氣和有機廢氣等等,該項分離方法中,所應用到的技術類別涉及到了吸收技術、吸附技術、蒸汽平衡技術、冷凝技術以及膜分離技術等等,回收過程使用過的有機溶劑可以通過集中處理后進行分離提純,或者直接應用與對于質量方面的要求不那么嚴格的生產環節。從上述內容中,我們可以知道,回收技術屬于物理技術應用,科技的飛速進步決定了物理分離技術的發展,這種分離方式相對來說不存在二次污染,因此受歡迎程度較高。
2.1.2銷毀技術應用
銷毀技術不同于回收技術,該處理過程中所應用到的都是通過生化或化學反應來完成的,通過光、熱、催化劑促進分解以及微生物化合等技術,將廢氣中的污染廢氣和化學反應產生的酸堿廢氣轉變為水和二氧化碳等一些無毒無害的小分子化合物。銷毀技術施行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催化燃燒、高溫焚化、低溫等離子破壞、生物氧化以及光催化氧化技術的應用而完成的,需要特別提出的就是,催化燃燒技術、吸附技術和高溫焚燒技術是較為傳統的化學廢氣控制管理技術,同時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三類控制管理技術。而吸收技術由于其處理工序的特殊性,因此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二次污染,在安全性能的表現方面差強人意,所以現如今的有機廢氣控制管理的過程中已經摒棄了這種處理方法,只將其作為輔的前期或后期的廢氣處理工序。像一些漆霧、粉塵酸性和堿性化合物的處理屬于前期處理應用,等離子體破壞所產生的二次污染的吸收則屬于后期吸收技術的應用。
2.2新型廢氣控制管理技術性質極其優勢分析
下面所介紹的廢氣控制管理技術是指在完成了初步的廢氣污染處理過程后,廢氣中的粉塵等大顆粒物質以被去除的狀況下進行的有機廢氣處理方法。
2.2.1低溫等離子體凈化法
這種廢氣控制管理技術是近些年興起的一種新型處理技術。作為物質以固體、液體、氣體三種形態存在以外的第四種形態,電子、離子、中性粒子和自由基是等離子體構成的四大成:所謂低溫等離子體凈化法就是利用某一介質在放電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等離子體以極快的速度對廢氣中的氣體分子進行反復沖擊,從而使其內部的成分被激活、電離最終被裂解發生一系列的氧化反應,經過一系列的處理動作,污染物內部的化學鍵被打破,讓污染物從大分子性質的化合物轉變成無毒無害的小分子物質,最終完成污染物的轉化處理。
在廢氣控制管理工作的進行中,利用低溫等離子技術進行廢氣凈化具備許多優勢:1.系統動力消耗較低。由于等離子物質的分子體積小,因此在等離子體反應器的內部運作過程中阻力的大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使得系統的動力消耗方面預留了很大的空間;2.處理反應裝置的拆裝簡便。該處理技術的反應發生裝置是采用模塊化結構,除了整體造價低廉以外,還可以進行反復遷移拆裝利用;3.裝置開啟關閉的實效性高。該處理反應方面沒有溫度上的要求,因此不需要任何預熱工序,需要進行處理時不需要預留加熱時間,可即時開啟或關閉裝置;4.抗干擾能力強。由于處理反應的環境密閉性較強,所以處理過程中不會受到其他顆粒物產生的干擾;5.反應裝置的空間占用較少,能夠節省處理空間。
2.2.2生物治理技術法
生物治理的技術方法是這幾種新型治理方法中應用效果最佳的一種,工業廢氣中許多無機蒸汽中多少都會含有一定酸堿性化合物,而通過生物濾池的處理,能夠對這些酸堿氣體進行稀釋處理,再通過其他廢氣處理手段對廢氣進行更深層的處理。
生物治理技法的優勢在于,處理裝置簡單,無論是設備的投資還是處理工序的運作方面,其整體費用支出方面的資金消耗較少,并且生物治理技術法處理過程中的二次污染情況也較為樂觀,綠色環保是其最大的優點。我國在生物科技方面的發展已經得到了一定的認可,并且對于生物菌落和填料的研究發展正在逐步展開。
廢氣治理行業市場的自身特點
3.1“十二五”對我國廢氣控制管理市場發展的推進
五年計劃的實行和發展是我國民眾實現政治權利的主要體現,“十二五”期間,國家的環保規劃相繼出臺,引發了社會及民眾對于環保事業的關注,而廢氣治理行業治理市場的發展也不負眾望,呈現出積極向上的良好狀態。但是在這種發展狀況下,國家相關的管理部門和污染企業自身還是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因為剛剛進入“十二五”的規劃階段,因此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對環保政策的出臺還頒布還處于研究階段,極少數的政府部門出臺了相關的限制條款和處罰文件。污染企業方面則表現為對廢氣控制管理知識和思想的缺乏,在相關的控制管理技術方面缺乏明確的鑒別能力,主動要求進行廢氣控制管理的企業很少,并且受到了營業效益的限制,資金費用的利用空間方面較為匱乏。
3.2國家已設置重污染工業園區的治理試驗點
任何一項與國家控制管理政策相關的頒布和實施,都會采取試驗點規劃的形式來進行試驗,筆者所知的試驗場地就有浙江臺州的黃巖、椒江和林海川南園區,這些試驗場中的治理技術應用項目包括蓄熱式催化燃燒、蓄熱式熱力燃燒、低溫等離子體凈化、生物滴濾、光電催化等,整體試驗區的廢氣控制管理已經全面展開。除此以外,在主城區和數十家醫藥化工企業設置了6個環境監測點,對當地的廢氣治理行業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加速了各地政府的廢氣污染治理工作進程,提高相關部門的工作熱情。截止到2013年3月,浙江臺州試驗區的廢氣污染治理工作已經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3.3國內外廢氣治理行業的競爭概況
相對于歐美國家和一些較為發達的東方國家,我國廢氣污染治理行業起步較遲。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的制造業正值大興發展的時期,制衣制鞋業所排出的工業廢氣污染十分嚴重,對民眾的身體健康產生了極大的威脅,就此引起了廣大群體的注意。當我國的制造業到達頂峰,也就是20世紀90年代時,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并對一些較為典型的制造區域和工廠進行環境改造。由于地理環境和商業發展便利等原因,我國的制造業區域逐漸向沿海地區轉移,同時制藥原料加工、皮革、印刷、家具以及電子等一些重污染制造行業也涌入了我國的沿海地區,相較于80年代初期發展起來的制造業而言,這些新興產業的廢氣污染程度更為嚴重,并且與其相關的污染控制管理的基礎費用也較為昂貴。縱觀我國整體的廢氣污染治理行業的發展歷史,與發達國家相比較,治理的技術和發展至少落后了二十多年。
而在技術的引進方面,因為我國的物價水平偏低,因此制造行業的利潤收入并不多,而要想引進發達國家的廢氣污染處理技術并加以運用,那么在成本和運作方面的費用將會是一筆很大的開支,所以我國絕大部分的民營或國營企業都不會直接引進國外的廢氣污染治理技術和設備。除了費用成本過高以外,我國的廢氣控制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也不夠健全,各地政府的管理監督沒有到位,要求標準的控制方面也算不上嚴格。因此,我國廢氣污染控制管理行業的發展下步計劃應該是對國外的先進處理技術進行引進,然后與國內的處理技術進行適當地融合調整,進而形成一套適中的廢氣治理方法。
單純的就治理技術方面來說,我國近二十年的研究發展過程中,在一些主流的廢氣治理技巧上,如催化燃燒技術和活性炭纖維吸附回收技術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很大程度上已經可與國外的技術水平相媲美,并且在治理成本的控制方面還略勝一籌。而一些高端電子生產業的廢氣污染處理方面,我國還不具備獨立處理的能力和技能,因此一些相關的國外企業憑借自身略微領先的治理技術和管理理念,運用各種商業競爭方法打入我國廢氣治理行業的內部市場當中,這樣的競爭情況,一方面對我國廢氣治理行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積極正面的敦促推進作用。
歸納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廢氣治理行業的發展前途還是十分樂觀的,近二三十年的奮發努力,我國已經從一個毫無環境治理概念的工業落后國轉變成了一個能夠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進行污染治理的經濟強國。本文將我國廢氣污染治理行業的近況介紹作為開場,順次講述了我國廢氣污染治理相關標準的頒布執行、治理技術的應用優勢、各項新型治理技術的研究發展、治理試驗區的設立及效果以及國內外廢氣治理行業的競爭狀況等等,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了筆者對于我國廢氣治理行業當前所有成就的自豪以及對未來展望的祝福和期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廢氣治理技術一定會攀上世界環境治理行業的頂峰,為國家的進步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宋華,王保偉,許根慧. 低溫等離子體處理揮發性有機物的研究進展[J]. 化學工業與工程. 2007(04)
[2]王勇,金一中,趙青寧. 乳狀液膜吸收有機廢氣的實驗研究[J]. 環境科學研究. 2008(03)
1.1噴漆廢水的危害
工業噴漆產生的廢水中含有很多難降解的物質,它們會存留很長時間,且不容易被分解。這種物質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工業噴漆產生的廢水排放到自然環境中后,會形成長期的污染。廢水中物質的水溶性很弱,很難用水將其稀釋,經長時間的積累會形成一定的廢水層,有毒物質會凝結得越來越多,進而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目前,工業噴漆施工越來越頻繁,導致因噴漆而產生的廢水也越來越多,嚴重污染了水環境,進而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1.2噴漆廢氣的危害
在工業噴漆施工中,除了會排出廢水外,還會排出廢氣。噴漆廢氣比廢水更具危險性,且更難治理。在工業噴漆的過程中,會產生有毒的廢氣,如果人們呼吸時吸入了有毒氣體,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如果在存在有毒氣體的環境中長時間滯留,甚至會致人死亡。大多數涂料中含有較高濃度的苯,苯是一種含有劇毒的溶劑,會對人體造成不可估量的傷害,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化學物質之一。此外,噴漆產生的廢氣中會摻雜一定的噴料殘渣,一旦人體吸入了這些粉塵,后果不堪設想。
2治理措施
2.1運用活性炭的吸附功能
對于工業噴漆中所產生的廢氣,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功能將其凈化,有機氣體能夠直接穿過活性炭吸附大部分有毒物質,凈化程度較高。采用活性炭凈化廢氣時一般采用直接吸附法,該方法操作比較簡單,凈化廢氣的質量比較高,值得推廣。但在使用活性炭吸附時,應經常更換活性炭,以達到更好的吸附效果。該方法適用于凈化不需要回收的、濃度較低的廢氣。
2.2采用高溫燃燒法
一些廢氣經過燃燒會產生一定的化學反應,轉化無毒氣體。廢氣中的一些有毒氣體在加熱或燃燒的情況下,會轉化成其他無毒的、具有揮發特性的氣體,從而達到凈化空氣的效果。有些廢氣可采用高溫加熱的方式處理;有些廢氣可直接對其燃燒,我們可根據氣體成分選擇處理方式。在燃燒廢氣時,可將廢氣加熱到200~300℃,并通過催化床燃燒,這樣的凈化效果較好。通過燃燒的方式凈化廢氣不會出現二次污染的現象,從而提高了凈化的質量和效率。該方法適用于凈化高溫、高濃度的廢氣,值得在噴漆環境治理中推廣應用。
2.3噴漆廢水與生活廢水混合處理
將噴漆廢水與生活廢水結合,能夠使噴漆廢水中難以降解的物質得到一定的稀釋,是正確處理噴漆廢水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過融合生活廢水與噴漆廢水,實現了兩種廢水的共同處理和凈化,在經過一定的稀釋后,能夠有效降低降解物質的濃度,從而提高噴漆廢水的凈化效果。利用生物方法處理噴漆廢水和生活廢水,在減少了廢水中有毒物質的同時,也降低了有毒物質的降解難度,達到了有效凈化噴漆廢水的目的,對治理因工業噴漆而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2.4加強過濾處理
過濾是廢水處理中的重要環節之一,是凈化水質的關鍵。工業噴漆產生的廢水中含有許多有毒物質,時刻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對此情況,應加強對廢水的過濾處理,研發具有高科技的過濾裝置,達到多層次過濾、自動阻攔廢水中有毒物質的效果,從而有效保障凈化質量。隨著我國工業企業的不斷增加,尤其是機械類產業的快速發展,工業噴漆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因此,加強對噴漆廢水的過濾處理是必然要求。
3結束語
一、我國工業廢氣排放與控制現狀
工業廢氣的排放量在工業化發展中會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我國通過改善環保排放裝置、對污染企業進行整頓等措施嚴格控制工業的廢氣排放,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圖1所示,2002—2010年,包括工業二氧化硫和生活二氧化硫的排放總量自2002—2006年一直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但2007—2010年排放總量呈現了下降趨勢;2002—2010年,工業煙、粉塵的排放量呈現了整體下降的趨勢,說明對煙粉塵的清潔控制技術水平較好,從整體來看,在這一階段,我國廢氣排放量的規模有所下降。
從近兩年廢氣排放量的變化來看,2010年我國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為519 168億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2 185.1萬噸,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 864.4萬噸,工業二氧化硫去除量3 304萬噸,工業煙塵排放量603.2萬噸,生活煙塵排放量225.9萬噸,工業煙塵去除量38 941.4萬噸,粉塵排放量為448.7萬噸;2011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 217.91萬噸,比上年增加了32.81萬噸,煙(粉塵)排放量為1 278.83萬噸,比上一年增加1.03萬噸。從數據分析上看,我國在控制廢氣排放上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2011年比2010年二氧化硫和煙(粉)塵的排放量有所增加,這說明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同時在增加,污染物的減排任務也隨之增加,環境保護問題更應受到重視。
隨著經濟的繼續向前發展,能耗及工業總產值在逐年增長,工業廢氣的排放總量將會進一步增加,甚至是成倍增長[4]。因此,我們需要從多角度、多方面來研究和探討降低單位工業總產值帶來的廢氣負擔率,對此,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各地區廢氣排放量的變化及負擔狀況,研究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廢氣減排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廢氣排放的環境洛倫茲曲線
按照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經濟增長會導致環境污染不斷加深,當經濟發展水平超過特定水平之后,經濟增長,產業技術進步或調整,會使得環境污染呈現降低的態勢[5]。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存在一定的內在關系[6]。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必然使得各地區的廢氣排放與控制水平存在差異,我們必須要對不同地區的差異及其原因進行分析。
對我國工業廢氣排放量的波動與分布特點進行進一步分析,研究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是否存在差異及其原因,對完善環境治理政策,提出相關建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研究各地區廢氣排放是否平均,首先選擇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進行實證分析。洛倫茲曲線原本是用來描述社會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一種曲線,在這里引用洛倫茲曲線的研究方法和基尼系數指標來分析各地區廢氣排放的負擔狀況與存在差異的原因。二氧化硫、煙(粉)塵是工業廢氣排放的主要物質,也是對環境造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假定各地區在生產過程中在GDP方面的貢獻率會帶來一定量的廢氣污染物的排放,用各地區的工業GDP占全國工業GDP的比重表示各地區工業生產貢獻率,用各地區二氧化硫和煙(粉)塵的排放量占全國二氧化硫和煙(粉)塵排放量的比重表示各地區工業生產帶來的氣體污染負擔率。將各地區的工業生產貢獻率與大氣污染負擔率進行比較,用以衡量各地區污染氣體排放帶來的環境損失與生產貢獻之間的差異。
(一)指標選擇
各地區工業生產貢獻率Ia=各地區的工業GDPa/全國工業GDP
各地區的廢氣排放負擔率Max=各地區廢氣排放量Pax/全國廢氣排放總量P
廢氣排放負擔率與生產貢獻率之比Qax=Max/Ia
x=1,2,分別代表煙(粉)塵和二氧化硫;a=1,2,3…31,表示31個地區。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和清潔技術提高會有助于實現工業廢氣的減排[7]。基于此特點,如果Q小于1時,數值越小,意味著該地區工業生產帶來的經濟效益的增加率越高于廢氣污染的增加率,表明該地區具有較高的生產力水平,因工業排放導致的大氣污染程度較低,或者是該地區的控制污染技術水平較高,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反之,如果Q大于1,則代表該地區工業生產帶來的經濟效率低于廢氣污染的增加率,表明該地區的生產會帶來更多的廢氣排放,環境效益的損失大于經濟效益的增加,若Q值越高,則表明該地區需要努力提高生產技術水平,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或者通過強化保護大氣環境的措施,提高清潔技術水平,控制工業廢氣的排放。
(二)繪制環境洛倫茲曲線
洛倫茲曲線通常是一條下凸的曲線,用以表示不平均的程度,下凸程度越大,代表越不平均[8]。如圖2和圖3所示,45度的對角線是表示絕對平等線,即各地區廢氣排放水平不存在差異,各地區的廢氣排放負擔相同;橫軸和右側的縱軸所組成的折線是絕對不平等曲線,表示廢氣排放僅由一個地區釋放,也就是基于工業生產的大氣污染物的負擔是由一個地區帶來的;左側的縱軸表示各地區不同氣體排放量在全國中的比重,即各種廢氣排放的污染負擔率,橫軸表示各地區工業生產貢獻率,即各地區的工業GDP在全國工業GDP中的比重。圖中四條彎曲的曲線是將不同地區工業生產貢獻率與氣體污染的負擔率確定的散點連接而繪制的,每條曲線與對角線組成的面積用A表示,曲線與折線之間 的面積用B表示,用A/(A+B)的數值即基尼系數來分析氣體污染物的排放水平,該數值越大,則表明氣體污染物的排放越是集中在少數幾個地區,反之,則表示各地區的氣體污染排放負擔相同[9]。
由于實際中數據是離散的,為更準確地計算基尼系數,需要準確繪制洛倫茲曲線模型[10]。根據圖2和圖3中散點分布特點,經過模型的篩選與最優分析,最終選用二次曲線模型,對廢氣排放負擔的環境洛倫茲曲線進行曲線估計,如表1所示,給出了兩種氣體污染的環境洛倫茲曲線的回歸模型檢驗報告,從擬合優度、模型檢驗結果和各個參數值來看,模型均具有統計學意義,擬合優度很好。
建立的回歸方程為:
通過定積分進行計算,獲得不同氣體排放的基尼系數A/(A+B)的比值,2010年數據為:0.09 7(二氧化硫),0.266(煙粉塵);2011年數據為:0.241 7(二氧化硫),0.3280(煙粉塵)。一般情況下,如果基尼系數小于0.2,認為絕對公平,0.2~0.3,表明相對平均,0.3~0.4,表示較為合理,0.4~0.5,認為差距較大,0.5以上認為高度不平均[11]。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的基尼系數小于0.2,表示各地區因工業化生產帶來的二氧化硫排放負擔的差異不大;煙粉塵排放的基尼系數處于0.2~0.3,表示相對平均。2011年,二氧化硫排放的基尼系數處于0.2~0.3,表示相對平均;煙粉塵排放的基尼系數處于0.3~0.4,表示較為合理。由于得出的基尼系數較小,說明從各地區的工業發展生產水平來看,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分布是較為均衡的,廢氣的排放負擔并不是由于一個或若干地區的工業集聚造成的。各地區工業生產所排放的煙粉塵,相對于二氧化硫的排放而言,各地區的差異要更明顯一些;而從2010年與2011年廢氣排放的基尼系數變化來看,數值呈現增加的態勢,說明我國各地區在廢氣減排工作上的成效存在速度上的差異,或者說各地區工業生產帶來的廢氣排放負擔率的差異呈現擴大的趨勢,一些地方的廢氣減排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三、各地區廢氣負擔狀況比較
為進一步分析2011年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的差異,僅考慮各地區工業生產貢獻的前提下,將各地區由于生產貢獻帶來的廢氣污染負擔狀況進行比較。表2給出了2011年各地區生產貢獻率與廢氣排放負擔率比較狀況,其中北京、天津、西藏和甘肅等17個地區的各種工業廢氣的污染負擔率都小于生產貢獻率,顯示出較高的工業生產水平或較低的工業廢氣排放水平,這表明在這31個地區中有1/2強的城市在工業生產中廢氣的排放水平低于全國的平均標準。河北、山西、山東和河南等9個地區,存在工業生產的貢獻率小于廢氣排放的負擔率的情況,氣體污染負擔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從數據分析上看,河北最為明顯,煙粉塵的污染負擔率是工業貢獻率的3倍,二氧化硫的污染負擔率是工業貢獻率的近2倍。這表明,河北的工業廢氣排放亟待有效措施加以控制,而導致河北省廢氣排放負擔較高的原因,更大的可能應該是重工業結構和較低的廢氣控制技術水平。該地區的工業結構亟待優化調整,清潔技術水平亟需提高[12]。
為進一步研究各地區工業廢氣排放的共性與差異,對數據做進一步的聚類分析。選擇西藏、山東、河北、云南和江蘇作為初始類的中心點,這幾個地區包括了31個地區中從高至低的不同的大氣污染排放水平,但這不一定是最好的代表,需要再進行迭代過程尋找更好的類中心點代替初始類中心點。如表3所示,第一次迭代后,5個中心點分別變化為0.287、0.000、0.381、0.130和0.249,第二次迭代后,5個類的中心點變化均小于指定的收斂準則0.01,達到聚類結果要求。
表4為最終的聚類中心,可以看出,第1類的指標數據最低,包括的地區有6個:北京、天津、上海、海南、西藏和青海,這些地區各項指標的數據較低,表明由于生產水平較高,生產貢獻率遠大于氣體污染物的排放負擔率,或者是該地區工業廢氣污染的排放率本身較低。但是在實踐中,對于各地區的大氣環境負擔率進行分析,還要考慮到其他影響因素,例如北京、天津和上海這三個城市即使工業生產所帶來的貢獻率高于大氣污染導致的環境損失率,但是引入土地面積、人口等因素,可能導致的結論會有所不同,比如:從單位土地面積上分析,北京地區所承擔的氣體污染負擔可能是很高的,在此,我們僅考慮工業貢獻率與廢氣污染負擔程度。第2類、第3類和第5類的各指標數據較高,一共包括8個城市:山東自成一類;河北、山西歸為第三類;廣東、河南、內蒙古、遼寧、江蘇歸為第五類;其余17個地區歸為第4類。在我國31個地區中,僅有不足1/3的城市的工業生產貢獻率小于工業生產導致的廢氣排放負擔率,這與各地區的生產力水平和各地區廢氣排放的控制程度有關。
綜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廢氣排放量的變化與工業化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由于各地區的工業生產水平不同,所處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上的階段也是存在差異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廢氣排放的控制效果遠大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所承擔的廢氣負擔率也相對較低;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隨著工業生產總值的增長,廢氣排放的增長速度高于工業貢獻的增長速度,該地區的工業廢氣排放負擔較重。對于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存在的差異,需要針對各地區工業發展的差異特點及原因采取針對性的策略,以期更有效地幫助這些地區提高控制廢氣排放的效果。
四、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的原因
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究其原因應該有多方面的因素,既有技術因素,也有產業結構和制度差異等方面因素。從地區控制污染的差異性政策的制定方面來看,我們必須要對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梯度差異的根源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將造成地區廢氣排放負擔梯度差異的主要原因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差異導致能耗水平不同,污染物排放負擔會存在明顯差異。從表5“2011年31個地區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統計分析”來看,北京能源消耗指標最低,為0.459噸標準煤/萬元,31個地區的總體均值為1.040 93噸標準煤/萬元,中值為0.903 50噸標準煤/萬元;而前面分析的廢氣負擔較高的8個地區:河北為1.300噸標準煤/萬元,山西為1.762噸標準煤/萬元,內蒙古為1.405噸標準煤/萬元,遼寧為1.096噸標準煤/萬元,河南為0.895噸標準煤/萬元,廣東為0.563噸標準煤/萬元,江 蘇為0.600噸標準煤/萬元,山東為0.855噸標準煤/萬元,除河南、廣東、江蘇和山東以外,其他地區的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既超過了各地區的平均水平,也大于中值水平。這說明這些地區的廢氣負擔較高的原因之一,是與這些地區的工業生產力或生產技術水平有關,同樣水平的工業生產貢獻所消耗的能源數量高于平均水平,自然地,工業污染物的排放量也會高于各地區平均水平,該地區的廢氣排放負擔超出各地區的平均水平。不僅如此,廢氣污染負擔較高也會導致治理環境的投資增加,從2011年各地區完成的工業廢氣污染治理投資按金額由少到多的排序結果來看,遼寧為第13位,廣東為第23位,江蘇、山西、河南、河北、內蒙古和山東投資總額排名依次為26~31位,31個地區中山東省治氣廢氣投資額最高,為244 688萬元,由此可見,在評價各地區工業貢獻時,必須要考慮環境成本;在工業發展中,工業廢氣總排放量既與工業總產值相關,也與能耗值相關;我們需要平衡經濟效益與環境成本,盡可能使兩者之差最小化,努力實現“環境優化增長”代替“環境換取增長”的發展方式。因此,各地區產業的生產由于技術裝備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使得能耗水平存在區別,最終使得工業廢氣排放方面會出現梯度的差異。據此,在控制廢氣排放方面,廢氣排放負擔較高的地區應該通過提高生產工藝技術水平、改善用能結構和改進技術等方面,努力降低能耗值,從根源上控制廢氣污染排放量。
2. 地區的產業結構差異會使得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工業分布數量高的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可能會較重。我國地區發展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產業結構的變化呈現出工業化進程中不同階段的一般特征,在工業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它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及現代化的第三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的發展主體;在工業水平低的地區,第一產業比重會相對較高;而工業化發展水平處于中間位置地區,第二產業的比重相對較高,相應地,這些地區的工業廢氣排放負擔也會相對較高。把2011年各地區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占工業生產總值的比重按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結果顯示:廣東排名第11位,江蘇排名第16位,山東排名第20位,河北、遼寧、內蒙古、河南、山西排名第22、25、28、29、31位(詳見表6)。這些排名越靠后的地區,工業貢獻更多的是依靠第二產業的發展。而有些地區,如安徽、江西、重慶等,雖然第二產業的比重較大,但是廢氣排放負擔沒有呈現較高的現象,是因為這些地區在污染產業生產中使用的清潔技術較高,或者是環境污染的控制效果更好。因此,有些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較高的另一原因,就是工業比重相對較高,污染物排放較多,甚至可能是污染工業的比重較大導致該地區廢氣排放負擔較重,而且,這些地區對工業廢氣污染的控制效果較差。
3. 環境政策存在地區差異,導致高污染行業向環境成本低的地區轉移,使得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地區環境成本的差異會影響污染產業的地區分布,污染產業的選址會傾向環境成本低的地區,因此,差異的環境標準成為影響地區污染產業分布的重要原因,也成為影響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各地區的治理廢氣排放的政策與標準存在差異,會導致高污染行業實際成本存在地區差異,這必然使得產業由高環境成本的地區向低環境成本的地區轉移。而對于環境成本高的地區,其污染狀況會因完善的環境政策而受到抑制,產業的布局也會有所改變,例如,國家對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率先實施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減少酸雨、灰霾現象;浙江、江蘇兩地就對環太湖區域實行了差別化環境政策,實行更加嚴格的排放標準,從源頭上壓減排污總量。這些差異化的環境政策必將導致相關地區的某些工業廢氣排放受到限制,而相對于沒有實施嚴格管制措施的地區,某些污染較重的產業會繼續存在甚至增加,最終導致該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加重。
綜上所述,工業廢氣減排工作是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重要內容,在各地區大氣污染負擔率與生產貢獻率比較中,進一步證實:不同地區的工業生產貢獻所帶來的氣體污染物排放水平是存在差異的;而對于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的原因分析中,研究發現:地區廢氣負擔水平較高的主要原因或者是由于地區產業生產技術水平不高,或者是因為第二產業比重較高且污染控制水平較低,或者是因為污染產業分布較多等原因所導致的。而像北京、上海等經濟水平較高、生產力水平比較高的地區的工業生產所帶來的工業污染物的排放比率要比落后地區的明顯低很多,這說明,提高生產力和清潔技術水平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水平。
五、控制工業廢氣的對策建議
經過前面地區廢氣排放存在差異的實證研究與原因分析,對于我國廢氣污染物排放的管理,我們既需要制定各地區都適宜的共性管理政策與措施,也需要針對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分析廢氣排放存在差異的內在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差異性的管理措施。對于廢氣排放負擔較高的地區,我們主要是通過多種措施與途徑,盡快提高生產力水平和技術水平,加強氣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措施,有效降低氣體污染物的排放負擔。為更好地提高我國廢氣排放的控制水平與取得較好的環境保護效果,提出以下建議:
1. 不斷提高地區產業發展水平,提升清潔技術與促進清潔能源使用。第一,從長期來看,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各地區都會面臨工業廢氣排放負擔加重的壓力,為了實現長期有效地控制工業廢氣排放數量,通過提升廢氣處理的清潔技術和促進清潔能源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收益。第二,從當前各地區的工業廢氣負擔存在差異的原因來看,無論是對于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的有些地區廢氣負擔較重,還是由于自身生產技術水平較低、能耗較高導致的工業廢氣減排壓力較大,提升清潔技術可以改善廢氣排放狀況,促進清潔能源使用可以從根源上降低污染排放水平,從而有效地降低有關地區的廢氣污染負擔。因此,對于清潔技術的提升與清潔能源的使用,需要各主體共同努力。從政府方面,需要從宏觀角度,對廢氣排放進行控制與管理,幫助企業從環境管理方面促進清潔技術的應用;從企業角度,需要加強清潔生產指導,促進企業節能增效;從市民角度,需要提升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加強清潔工程的自覺監督意識,積極參與到環境污 染的防治工作中來。加快發展清潔能源與提升清潔技術,是解決未來能源保障和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對策,依靠清潔技術與清潔能源,可以有效降低廢氣排放負擔,擺脫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2. 加快污染負擔率較高地區的產業結構合理化調整的步伐。有些地區廢氣負擔較高的重要原因是與該地區的產業結構相關聯的,而地區生產水平的差異,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和各地區的產業布局有關,而產業結構調整一直是各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課題,隨著我國工業化階段進入中后期,各產業之間的相互協調能力、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應該逐步增強,在各地方區域發展中,需要更加重視最佳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并存的產業結構。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的差異及原因,進一步說明了廢氣排放負擔較高的地區應該在工業結構、技術設備和生產技術發展水平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對于廢氣排放負擔較大的地區應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努力提高廢氣控制技術水平,加快重工業結構的調整,依靠技術支撐,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企業要加快技術改造的步伐,圍繞工業結構合理化發展的要求,注重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
3. 按地區發展差異,制定差異化管理方案,分步驟、分主次地對環境污染加強綜合治理控制。由于地區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針對各地區的特點應該制定差異化的管理方案,有針對地解決地方污染物控制難題,提高減排成效。比如,對于工業廢氣污染負擔較高的地區,可以以治理工業廢氣為主要方面,繼續完善工業污染源的控制,強化管理措施與方案;對于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地區,工業廢氣在大氣污染源中相對于其他地區而言并不是處在第一位,機動車排放帶來的污染影響明顯高于落后地區,可以建議這些地區先以控制機動車減排工作為主。除此之外,從差異化的地區環境政策來看,我們還要注意,不僅要做到降低目前有些地區的污染水平,還應該防范因環境成本差異將導致的污染產業轉移現象,杜絕因污染產業轉移,導致相關地區新污染負擔增加的現象,在環境保護方面,應該“防”與“治”兩手一起抓。
4. 加快推行排污權交易,深化環境成本內在化的工作。只有不斷加強環境成本內在化,才能有效消除污染產業的外部非經濟性,體現環境公平。排污權交易制度是環境成本內在化的一個重要的政策途徑。排污權交易是當前世界各國關注的重要環境經濟政策之一,促進排污權交易的發展,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廢氣減排效率。排污權交易通過控制污染物排放的總量,利用市場規律及環境資源的特有性質,在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監督管理下,各個持有排污許可證的微觀主體在政策、法規的約束下對排污指標、排污權有償進行轉讓或變更,它化解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從經濟學的視野解決了社會問題。為適應環境政策的發展步伐,我們需要在市場規則、排放交易系統建設和環境管理制度方面,盡早做好進行排污權交易的相應準備。一是制定嚴格的廢氣控制排放標準。對于有些地區超總量指標排放必須進行嚴懲,保證廢氣排放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并積極采取措施,不斷努力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二是加快建立污染源排放的統一監管機制和連續監測系統,可以進行聯網并強化管理;三是應建立廢氣排放權交易中介和排放配額跟蹤平臺,合理制定排放總量指標的分配方案。對于環境污染問題的治理,事關經濟發展的可持續,人類生存的可持續,必須要不斷完善有關法律體系、嚴格標準及執行制度,這樣才能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更有為效的成績。
5. 嚴格管理污染源流向,加強監管工作,強化環境污染的預防工作。由于污染事實發生時,因果關系調查的復雜性,影響因素的多樣性,一旦發生環境公害,我們再去研究它的因果關系,很難從法律上將之輕易地定性為某個微觀主體的責任,而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方式危害很大,治理污染時間周期很長,環境治理成本巨大,所以,對于環境污染防治工作而言,應以更為有效地預防為主,這是實現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一方面,為了盡可能將環境污染風險控制到一定范圍內,國家或地方政府應該對污染源進行有效地管理和登記,比如:對農藥成分進行限定,對農藥的生產、銷售、流通和使用進行登記;對生產中可能帶來負外部效應的企業進行登記與監管,嚴格管理企業中能帶來污染的化學物質流向,及時進行申報,等等,努力降低環境污染事件發生的概率。另一方面,針對污染源的產業分布狀況與特點,加強反污染措施的安置。對于一國環境的污染,只有有計劃地對不同產業采取差異性的措施,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總之,每個工業化發展的國家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會遇到環境污染和退化的問題,先污染后治理的代價是巨大的,所以,每個國家都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盡可能降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代價。我們可以通過切實地采取環境污染預防措施,來盡可能地降低經濟發展的環境成本,保護和改善環境。對于我國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需要針對主要問題從多個角度提出有效方案。針對我國的環境治理工作,需要我們根據各地區環境污染治理的階段與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適合各地區發展的差異化管理方案,促進我國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段佳.霾未走遠 提防煙塵再風浪[N].科技日報,2013-02-05.
[2]張銘賢.積極推進華北大氣污染聯防聯控[N].河北經濟日報,2013-03-04.
[3]傅年豐.合肥市多措并舉治理大氣污染[N].人民政協報,2013-03-01.
[4]鄭敏敏,肖秀欽,陳慶華,張江山.福建省工業廢氣排放量的因子分析與灰色預測[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2,(4):4-7.
[5]劉鐵鷹,李京梅.中國工業廢氣排放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區域分異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1,(8):42-48.
.http://papers.ssrn.com/SO13/papers.cfm?abstract_id= 232073,pp1-57.
[7]林永生,馬洪立.大氣污染治理中的規模效應、結構效應與技術效應——以中國工業廢氣為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13,(3):129-135.
[8]張晶,封志明,楊艷昭.洛倫茲曲線及其在中國耕地、糧食、人口時空演變格局研究中的應用[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11):63-66.
[9]謝健.洛倫茲曲線與基尼系數的估計方法[J].浙江經濟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4):19-22.
[10]牛曉其.理想洛倫茲曲線擬合及其方程特性[J].安徽師范學院學報,2009,(2):19-22.
隨著國家環保要求的不斷加強,環保標準對于印染廢水的排放要求也越來越嚴格,使得印染廢水的治理技術受到人們高度重視。現有的印染廢水治理技術,主要著重于提升廢水中化合物的降解效率和最終的排水COD數值控制上,充分運用各類最新處理技術來降低廢水治理成本。然而在廢水治理技術不斷提升和改進的同時,關乎印染廢氣的國標也開始撲面而來,如何在新國標的要求下,更加有效地實施現有的廢水治理技術儼然成為人們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本文在分析目前的廢水治理形勢下,對比廢氣國標,談論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好廢氣、廢水治理二者之間的矛盾。
關鍵詞:廢水治理;曝氣;廢氣治理;降解
引言
紡織業是中國紡織傳統行業,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一個重要代表。中國的服飾文化是古代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載體,在幾千年的變化與延續中,紡織行業也由手工化開始向工業化轉變。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紡織業更是蓬勃發展,據相關數據統計,2011年我國紡織工業產品出口總值占到全國貿易出口總額的17%,紡織品出口額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增長趨勢日益強勁[1]。
在紡織行業日益增長的同時,卻又為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問題。紡織工業被納入中國傳統污染行業已經不再鮮為人知,紡織工業成為中國制造業中工業鏈最長、最復雜的行業之一。印染行業耗水、耗電、高污染的特點,導致其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廢水、廢氣及廢渣等污染物排出。隨著國家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對于該行業的環保控制力度也越來越強[2]。
紡織工藝流程長而復雜的特點,賦予了該行業產生的污染物種類特殊性。排放的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漿料、染料、助劑以及表面活性劑等物質,導致廢水的堿性和色度都偏高,BOD/COD比值低等特點,使得廢水的處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難題[3]。特別是在2012年《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完成修訂后,各項限值都在原來標準(1992年版)基礎上加嚴,特別是如何降低COD排放數值已成為生產企業最重視的問題。
紡織過程中除了產生廢水外,也存在大量的大氣污染物。高耗能主要體現在紡織行業的加工過程中,特別是一些功能性面料的制造,一般都要經歷較高的溫度方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而在這些高溫加熱過程中,大量的有機助劑會出現揮發現象,使得在整個工藝的各個環節中,都會出現廢氣排放現象,特別是工業VOCs的排放。而且,在廢水處理中的曝氣處理工序,也存在大量的非甲烷總烴的排放物問題,由于國內一直缺乏相關大氣排放標準對其限制,致使污染從水中轉移至大氣中。
紡織工業的固體廢物排放則主要集中在廢水處理過程中出現的沉淀物以及一些廢棄的面料。根據我國印染企業的廢水處理現狀,廢水處理中經過混凝沉淀的產物,以及后續生化、物化產生的污泥,至今為止,仍沒有找到一種最佳重復利用的方法[4]。規模較大的企業,將其壓制成塊,重新回爐進行焚燒;規模較小的企業,甚至選擇直接填埋等手段,這些無疑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進而污染地下水。
紡織印染工業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放已經是一種普遍現象,盡管現有的技術已經能在很大程度上將這些污染物質進行降解,但是最終仍然會有廢物排放到環境中。紡織印染的三廢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不可逆轉的傳遞趨勢。固體廢物污染土壤中的水,廢水處理中產生的廢氣污染大氣。在《紡織印染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正式出臺后,如何在現有廢水、固廢治理技術的基礎上,切斷易受污染介質之間的傳遞,將成為印染廢水、固廢治理環保工作人員的一個重要實現目標。
1 印染廢水治理現狀
紡織印染工業復雜,不同的工序產生的廢水種類不同,同時依據我國紡織印染行業規模小、分布相對集中的現狀,現有印染企業的主要污水處理方式也就不同。主要選擇的處理方式有三種:一是就地在生物廢水處理廠中進行集中處理;二是在場外的市政府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三是對于特定的單獨的廢水流可由地方自行處理[5]。
染料和助劑是紡織印染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質。印染加工主要涵蓋4個工序:預處理階段、染色工序、印花工序及功能后整理工序,這些工序均會出現廢水的排放現象,由于印染廢水主要是各類廢水的綜合排放,具有水量大、成分復雜等特點,運用簡單的生物處理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目前主要的處理手段有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
1.1 物理法
在印染廢水的治理過程中,采用最多的是物理吸附法和物理膜分離法。物理吸附法的原理是運用比表面積大的多孔物質作為吸附劑,將廢水中的污染物質進行吸附,實現廢水的過濾。活性炭對于水溶性的染料具有較好的吸附作用,因此常被用于廢水的脫色吸附劑[6]。活性炭吸附飽和后需要進行再生化處理,其處理費用昂貴,一般適用于深度處理或者濃度低、水量小的廢水處理。
物理膜分離法是運用不同孔徑大小的半透膜,在分子水平上將不同粒徑大小的混合物進行分離和過濾。常見的過濾膜有微濾膜(MF)、超濾膜(UF)、納濾膜(NF)、反滲透膜(RO)等,膜分離方法具有出水穩定、懸浮物截留效率高等優點,但是這種處理技術對于裝備的自動性能要求較高,分離膜的重復性利用率低,加之其處理成本較高,使得這種處理技術還無法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和應用[7]。
1.2 化學法
印染廢水的化學處理法主要包括化學混凝法、臭氧氧化法和光催化氧化法。化學混凝法主要依靠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將廢水中的小分子懸浮物、膠體物質通過化學物質的作用形成大分子顆粒物,后加以聚沉或氣浮去除。常見的混凝劑主要有有機絮凝劑、無機絮凝劑和生物絮凝劑。有機絮凝劑上的特殊化學基團,賦予它具有絮凝、分散、增稠、粘結、凝膠等功能。無機絮凝劑一般多為金屬鹽類,如PAC、PFC等,這種處理方式在現有的印染廢水處理手段中,運用相對比較廣泛[8]。生物絮凝劑有微生物產生,它可以將水體中不易降解的固體懸浮物顆粒凝聚、沉淀。混凝法處理成本小,操作管理簡便,在目前的廢水處理中,應用較廣,但是也存在缺點。運用混凝法需要對泥渣進行二次處理,同時對于水溶性較高的染料脫色效果較差。
臭氧氧化法是國際上應用范圍較廣的一種水處理方式,臭氧作為一種強氧化劑,在用于處理廢水色度和降低COD值方面具有較大優勢。臭氧可以通過直接與水中有機物進行氧化反應或者通過分解為羥基自由基·OH 與有機物發生反應。氧化反應是通過使水中大分子難降解的有機物不飽和鍵斷裂,變為小分子物質,達到脫色和去除污染物的目的[9]。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工藝簡單緊湊,自動化控制程度高,便于集中廢水的處理。但也存在弊端,通過臭氧的曝氣處理,水體中的污染物被源源不斷地吹掃到大氣中,水體中的污染被轉移至大氣中,對大氣易造成二次污染[10],見圖1和圖2。
圖1 曝氣池
圖2 氣浮池
光催化氧化法是通過光的催化作用,使得光催化劑被激發,從而產生電子/空穴對,空穴與液相生成·OH,通過自由基的氧化作用使有機物變成CO2和H2O。半導體催化劑中TiO2最為常用,其具有催化效率高、穩定性好的優點。但是對太陽光的利用率過低,限制了光催化氧化法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11]。
1.3 生物法
生物法是指由生物催化的復雜化合物的分解過程。通過微生物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質,主要分為厭氧生物法及好氧生物法兩種。
厭氧生物處理是在厭氧條件下,形成了厭氧微生物所需要的營養條件和環境條件,利用這類微生物分解廢水中的有機物,并產生甲烷和二氧化碳。厭氧處理過程中由于缺氧、游離氨和溫度等因素的作用,可殺死污水和污泥中的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蟲卵;一般不需投加氮、磷等營養物質。同時,厭氧處理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有:經厭氧生物處理后的廢水還存在一定的BOD及COD,必須再進行需氧生物處理才能達到排放標準[12]。厭氧降解的最終產物中有少量氨和硫化氫,出水伴有臭味,在排放前還要進行需氧生物處理。
好氧生物處理是在有氧的情況下,借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來進行的。在處理過程中,污水中的溶解性有機物質透過細菌的細胞壁和細胞膜而為細菌所吸收;固體和膠體的有機物先附著在細菌細胞外,由細菌所分泌的胞外酶分解為溶解性物質,再滲入細胞。好氧生物處理分為接觸氧化法、活性污泥法、生物濾池、生物膜法等,好氧生物法對于水中有機污染物有較好的降解效果。生物法的優點是工藝簡單、操作方便、運行成本低等優點;但是生物法對進水濃度有一定要求,對色度去除效果差,有污泥二次污染和出水難以達標的缺點。
以上所述方法,都是廢水處理的主要手段,在實際應用中,考慮到廢水種類的復雜性,特別是對于集中排放的廢水處理而言,通常是物理、化學、生物方法聯用,方能有效實現達標排放[13]。現有印染廢水的處理工藝見圖3。
圖3 印染廢水處理工藝流程
2 印染廢水標準要求再現新高
隨著環保標準的越來越嚴格、紡織印染加工業不斷擴大,廢水處理技術也在不斷改進。我國于1992年就已經開始對印染廢水的整治與監控,歷經20年后的2012年,《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再次進行修訂,修訂后的標準限值比原來的限值都要低。
對比1992年制定的廢水排放標準,2012年新修訂的標準不僅在標準適用范圍發生變化,在污染因子種類、排放限值和污染因子的檢測方法等方面都做了相關調整。修訂后的標準對污染因子的控制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4-15]:
(1)1992版標準中規定的目標污染因子共9種;2012版新增總氮、總磷、二氧化氯和可吸附有機鹵素(AOX)4項污染因子。
針對原有的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更高,括號中數值為1992版最嚴指標限值。見表1。
表1 《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對現有企業的污染因子排放控制限值對比
(3)1992版標準根據企業水污染物排放途徑不同實行分級監管;修訂后的標準將分級監管改為“現有、新建企業排放限值和特別排放限值”。
相對1992年制定的廢水排放標準,2012版標準控制的目標污染因子種類更多,排放限值要求更高,對印染廢水污染物的處理技術要求更高。
依據2012年《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編制說明中提到的關于廢水達標處理技術,主要涵蓋廢水色度、COD、氨氮和總氮、苯胺類等污染物質。在廢水色度處理上,通過水解酸化和好氧處理,色度一般在70~80 倍;采用強化水解酸化,必要時再加脫色劑,可以達到40 倍的標準設定值。在COD處理手段上,采用pH調整和物化加藥—水解酸化—好氧—二沉池—沉淀—生物濾池工藝處理,可達到COD排放濃度100mg/L的標準;通過加強預處理,如強化水解酸化、物化處理和增加深度處理,如生物濾池、生物碳技術等,可以達到COD排放濃度80mg/L的標準;如果在常規處理后,采用膜技術(超濾、反滲透)、活性炭吸附、硅藻土吸附或超低負荷運行等可以達到COD排放濃度60mg/L的標準。在總氮和總磷處理上,通過硝化和反硝化可以去除廢水中的氨氮和總氮,同時通過減少含氮化合物的使用可以達到標準設定值。在二氧化氯處理手段上,新標準中規定現有企業、新建企業和特別排放限值自標準實施之日起排放限值均為0.5mg/L。二氧化氯采用預曝氣可以達到排放標準設定值。
從標準中提出的達標技術手段可以看出,主要還是采用常規的廢水手段,并未考慮到污染的轉移情況,特別是在很多曝氣池和厭氧池處理過程中,降解的最終產物中有氨、硫化氫、甲硫醇、甲硫醚等有害氣體[16],使出水有刺鼻異味氣體。水中污染物雖然會減少,卻在無形之中,為大氣又帶來一個新的污染源。
圖4 退漿加料后廢水中產生廢氣的成分分析圖
運用最新的VOCs質譜檢測手段(SPIMS-1000)可以快速地分析出廢水中產生的廢氣成分,圖4即為退漿廢水加處理料后產生的氣體污染物質分析譜圖。從質譜圖中可以看出退漿廢水中揮發出來的氣體成分還是比較復雜的,另外其濃度也相對較大。
3 《紡織印染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促進水污染處理手段的改進
隨著我國大氣環境污染現狀越來越嚴峻、霧霾天氣的頻繁出現,國家對于大氣污染的監控力度不斷升溫,大氣污染物的來源主要有工業企業生產、城鎮建設所造成的污染,包括燃煤污染、汽車尾氣排放、工業廢氣排放、惡臭氣體、建設揚塵等,其中工業排放是最重要的因素。依據2013年環保部大氣治理項目覆蓋紡織印染、制藥、農藥和包裝印刷4個行業,紡織印染工業大氣污染物首次被提到了國家環保層面,《紡織印染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提出與實施將更加有利于中國紡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國家紡織貿易中提升我國“綠色”紡織的經濟地位和核心競爭力。據相關報道,該標準預計將在2016年開始正式實施。
考慮到紡織印染的復雜性,新標準的實施將著力于污染源的控制上,做到從源頭開始杜絕污染物的產生,廢水處理工藝流程中出現的廢氣排放問題也會成為標準實施的一塊絆腳石,如何在實現廢水處理的同時,也能防止對大氣造成二次污染,是對印染廢水處理環保工作人員提出的新要求,同時環保標準的嚴格也將催生紡織專業化的環保技術產業的產生。
4 廢水、廢氣處理,循環回收是關鍵
面對現有的污染監控現狀,如何權衡好廢水處理和廢氣處理的關系,是關乎標準是否能有效實施的重要原則之一。無論是對于廢水治理專業人員還是對于廢氣治理人員來說,都將是一個新的挑戰。廢水、廢氣處理,循環回收才是關鍵。廢水分質用水是一項比較成熟的處理方式,不僅可以做到污染物低排放,還可以實現資源再回收利用。在紡織印染廢氣標準還沒有正式出臺前,對于廢氣污染物的循環利用探索相對較少,加之現有的廢氣處理手段成本較高,如何實現循環回收必將是廢氣處理的主要趨勢。
我國印染行業每天有400多萬噸的廢水排放,占工業廢水排放量的1/10,且每年要耗用100多億噸清潔水,是耗水總量較大的產業,其廢水的回收與循環利用一直是我國廢水處理技術的一個重要突破點[17]。集中排放的印染廢水具有高濃度、高色度、高pH值、難降解和多變化等特性,實行分質用水,不僅可以減少處理的能耗和成本,還可以實現廢水的再利用,符合資源循環利用的原則。
印染廢水分質用水的一個典型案例就是在退漿廢水的處理過程中,退漿廢水水量較少,一般只占印染廢水排放量的15%左右,但在整個印染工序的COD總排放量中,退漿廢水COD占了50%~55%。退漿廢水的主要成分有漿料、退漿劑和弱酸等,其中PVA是高聚物,化學性質穩定、BOD5/COD僅0.064,難生物降解,且價格昂貴,流失會造成經濟損失。PVA屬于大分子物質,其分子量在11萬左右,采用相應的膜分離可以成功地處理退漿廢水,不需外加其他藥品和設備。透過水返回退漿浴重新用于退漿,濃縮液進入混合槽,調整到合適濃度再用于上漿或作為化工資源回收利用[18]。
環保標準的實行并不是為了壓制污染的企業,而是對企業發展起到正確引導作用。在印染大氣污染物標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傳統的廢水環保治理技術需要關注的方面應該更多。標準限制是行業規范自我的主力軍,隨著印染廢氣標準的實施,必將催生更多廢水治理技術的蛻變。
參考文獻:
[1] 張會青.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展低碳紡織經濟[J]. 山東紡織經濟,2013,(08):5-8.
[2] Anna Godayol, Monica Alonso, Emili Besalu, et al. Odour-causing organic compound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Evaluation of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s a concentration technique [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11,1218(30):4863-4868.
[3] Jian-jun Ruan, Wei Li, Yao Shi, et al. Decomposition of simulated odors in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by a wire-platepulse corona reactor[J]. Chemosphere, 2006, 59(3) : 327-333.
[4] 施昌平,王蓉,何曉晶,等. 物化+水解酸化+活性污泥法工藝處理印染廢水[J]. 工業水處理,2011,31(10):89-91.
[5] 左劍惡,李彭.紡織染整工業污染綜合防治最佳可行技術[D]. 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
[6] 湯曉歡,毛勇,靳菁,等.吸附劑處理印染廢水最新應用研究進展[J]. 江西農業學報,2013,25(7):116-119.
[7] Wan Y Z,Huang Y,Yuan C D,et al. Biomimetic synthesis of hydroxyapatite /bacterial cellulose nano-composit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7,27(4):855-864.
[8] O’Connell D W,Birkinshaw C,O’Dwyer T F.Heavy metal adsorbents prepared from the modification of cellulose: A review[J].Bioresource Technol,2008,99:6709-6724.
[9] 張蕾,孫賢波,許雯佳,等. O3/H2O2法對生化出水中不同種類有機物的去除效果研究[J]. 環境污染與防治,2009,(10):52-56.
[10] 陳思莉,江棟,李開明,等. 水解酸化/接觸氧化/曝氣生物濾池處理工業園廢水工程實例[J]. 工業水處理,2012,32(2):85-87.
[11] 彭曉春,陳新庚,黃鵠,等.n-TiO2 光催化機理及其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 環境污染技術與設備,2002,3(3):l-6.
[12] 曹旭坤,白曉宇. 印染廢水的危害及處理方法[J]. 科技論文與案例交流,2013,(7):136-137.
[13] 龔為進,竇艷艷,劉玥. 物化/厭氧水解/生物強化脫色處理印染廢水[J]. 工業水處理,2013,33(08):80-82.
[14] GB 4287—92 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S].
[15] GB 4287—2012 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S].
[16] 李潔,王安磊. 紡織印染廢水異味氣體的污染與治理[J]. 安徽化工,2013,39(3):8-11.
[17] 任松潔,叢緯,張國亮,等.印染工業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的研究[J]. 水處理技術,2009, 35(8):14-18.
關鍵詞:三廢;治理;經濟發展
1前言
三廢問題的治理關系著城市居民整體生活質量,因而在此基礎上,為了打造良好的城市發展空間,迎合當代社會發展需求,要求當前生產工藝活動在開展過程中應注重從廢液、廢渣、廢氣角度出發,對工藝生產流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進行高效處理,由此規避三廢問題的產生對生產領域的進一步發展造成負面影響。以下就是對三廢治理及循環經濟發展的詳細闡述,望其能為當前工業領域的健康穩定發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參考,并帶動其不斷創新自身治理手段。
2三廢治理中應注意的事項
就當前的現狀來看,在三廢治理工序開展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三廢治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應注重結合當前人口、工農業生產現狀,提高對環境治理問題的關注度,并注重結合居民環境需求,對工業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進行高效處理,由此達到最佳的三廢治理狀態,且就此迎合當前生態環境發展趨勢;第二,在三廢治理工作開展過程中為了提升整體治理效率,亦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在治理作業環節開展過程中應注重針對農業、養殖業、城市發展等領域中三廢增長狀況展開調研活動,例如,復合飼料、化肥等使用情況等,繼而依據調研數據對三廢治理方法進行確定,由此達到最佳的三廢處理狀態;第三,青島機場海濱路在垃圾堆放過程中即隨之呈現出CO2、CO、CH4等氣體釋放現象,形成了對大氣環境的污染。因而在當前三廢處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應注重結合中國CO2占據全球13%的問題,對三廢治理工序進行優化設計,由此打造良好的生態發展環境,滿足居民生活、生產需求,且就此規避火災等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1]。
3三廢治理及循環經濟發展路徑分析
3.1貫穿環境生物技術
在三廢治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注重將環境生物技術貫穿于治理流程中是非常必要的,為此,首先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在對廢水問題進行處理過程中,應注重結合微生物生命活動過程對廢水中污染物進行轉移、轉化處理,由此達到最佳的水資源應用狀態。同時,在廢水治理過程中,亦應注重將細菌等置入到微生物生化反應器環境下,由此實現細菌向無機物的轉換,達到廢水凈化目的。從當前的現狀來看,環境生物技術在廢水處理過程中的應用改善了AB法、SBR法、粉末活性法在應用過程中凸顯出的應用效率較低的問題,為此,當代工業、農業等領域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應著重強調對生物技術的引進。其次,生物技術亦可應用于廢氣治理環境下,即要求相關技術人員在治理工序開展過程中應注重對微生物新陳代謝過程的應用,由此將污染物轉化濃度較小的廢氣,即將廢氣濃度維持在<3mg/L的狀態下,就此規避廢氣的產生對人體造成危害。同時,在廢氣處理過程中,為了提升整體處理效率,應注重對生物吸收法、生物過濾法兩種處理方法進行合理化選擇[2]。
3.2推進“三廢”與資源開發利用的結合
在三廢治理工作開展過程中為了提升整體治理效率,亦應注重強調將“三廢”與資源開發利用進行融合處理,由此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且就此為當代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贏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例如,某企業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為了增強自身整體市場競爭力,即推進了精細化工、石油化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時在產業轉型過程中將“三廢”作為資源,以三廢回收方法將其轉化為“生活煤氣”,最終應用于工業生產中,就此增強了500萬元/年的銷售收入,滿足了該企業可持續發展需求。為此,當代各領域在三廢治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應著重提高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并注重正確認知三廢與資源間的關系,打造良好的環保產業發展環境。此外,在三廢問題處理過程中,為了達到良好的處理效果,亦應注重強調與當地政府部門間的高效溝通,由此推進當前循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滿足我國社會發展需求,并緩解三廢污染問題[3]。
3.3推進產業轉型
推進產業轉型亦有助于當前三廢問題的處理,為此,各領域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應注重強化產業轉型計劃的落實,且注重從以下幾個層面入手來緩解三廢治理問題:第一,在三廢治理工作開展過程中,為了提升整體治理效果,要求各產業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應注重將“三廢”治理計劃納入到產業戰略規劃領域中,并注重結合當前企業發展規模,且融合國家污染物排放總量要求對三廢治理計劃進行實時調整,由此達到最佳的治理成效,滿足企業發展條件;第二,在產業轉型過程中為了應對易燃易爆等安全環保問題,要求企業在三廢治理工序開展過程中應注重針對生產裝置運行狀況展開調研,并實時淘汰高消耗電石爐等生產裝置,且注重引進新能源、新材料,由此降低三廢產生總量,達到最佳的三廢治理效果。從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新材料引進等產業轉型計劃的實施關系著三廢治理效果,因而當代產業領域在發展過程中應著重提高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并強化推進產業轉型計劃的實施,最終由此營造良好的生態環保空間,滿足居民生活需求,且推進當代經濟的循環發展[4]。
4結語
綜上可知,傳統三廢處理方法在應用過程中逐漸凸顯出耗能高且處理效率較低的問題,因而在此基礎上,為了發展循環經濟產業,要求當代企業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應注重針對三廢問題實施具體的治理計劃,且注重從推進產業轉型、推進“三廢”與資源開發利用的結合、貫穿環境生物技術等層面入手來應對傳統三廢治理模式下凸顯出的相應問題,達到最佳的三廢治理狀態,并就此實現對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應用,推進當前社會循環經濟的逐步發展。
作者:江河 單位:東至縣環境保護局大渡口經濟開發區環境保護分局
參考文獻:
[1]劉強國.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純堿三廢問題的有效途徑[J].鹽業與化工,2014,12(02):39~42.
[2]產業鏈首尾相適環環生金———昊華駿化集團有限公司發展循環經濟紀實[J].今日農藥,2015,13(04):54.
關鍵詞:脫附 活性炭纖維 反應
工業化的發展造成了劇烈的能源消耗,同時對大氣的污染也十分嚴重,近些年來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使針對大氣污染的治理倍受關注。我國工業排放的廢氣主要以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硝酸根離子氣體為主,這些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或會形成酸雨、硫化霧霾等現象。目前我國處理大氣污染主要采取活性炭纖維技術,這是一種新型的吸附性纖維材料,它具有表面織孔纖維吸附力強,吸附量大、再生容易等特點。所以我國開展了針對活性炭纖維技術的大范圍研究。
一、活性炭纖維的制備方法及性能
活性炭纖維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它的前身來自高性能碳纖維,并且由高性能碳纖維像粘膠基活性炭纖維、酚醛活性炭纖維的方向發展,形成了今天的活性炭纖維。在活性炭纖維發展的歷程中,誕生了粘膠基、酚醛基、聚酰亞胺基等多種類型的活性炭纖維,這也使活性炭纖維的用途更加廣泛。
活性炭纖維的生產原料主要由聚丙烯腈纖維、酚醛纖維、瀝青纖維、聚乙烯醇纖維、粘膠纖維等人工纖維和天然纖維進行混合形成,不同活性炭纖維在應用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針對大氣污染要使用正確的活性炭纖維,活性炭纖維最大特點在于吸附力強,它的最大吸附能力能夠達到1000~1500m2/g,甚至2000m2/g以上,同時它的表面積很大,能夠很好的完成吸脫,不容易被粉化出現二次污染,其物理性能能夠適合大多數環境和溫度下的壓力,并且節能性很強。在化學性方面,能夠在酸堿環境下使用,并且十分穩定,可以進行多次循環使用,其使用后材料可以被土壤進行降解,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對于低濃度氣體的吸附能力更是優秀,這也使活性炭纖維成為了治理大氣污染最為有效的法寶。
二、活性炭纖維的使用應用機理
活性炭纖維能夠對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硝酸根離子氣體進行有效的脫除,所以在我國的環境保護治理中被廣泛的使用。以二氧化硫為例,活性炭纖維在氧氣和蒸汽環境下能夠完成對于二氧化硫的氧化脫硫。首先它對氣體物質進行化學重組,使二氧化硫與水蒸汽反應變為硫酸,在使用洗滌的方法使硫被脫附出來,這種方法在于使用二氧化硫轉變為三氧化硫,使二氧化硫被很快氧化。這種反應方法使水具備了雙重作用,在水和二氧化硫反應生成三氧化硫和水合硫酸,這使活性炭纖維在去除 性上更加快速,整個去除過程如下:二氧化硫和水的吸附二氧化硫氧化形成吸附的三氧化硫三氧化硫的水合形成與硫酸,這一過程完成后可以通過水合的形式被洗脫,并且使活性炭纖維能夠完成連續的吸附。這種反應機理需要二氧化硫被界定為能和氣體、水蒸汽反應的物質,二氧化硫在轉化的過程中水合硫酸最先被吸附,可以直接完成活性炭纖維表面全覆蓋,這樣就為水稀釋水合硫酸提供了空位,使硫物質被近一步的脫附。在實際工業應用中我們發現,當廢氣中水的濃度越大,二氧化硫被轉換的就越徹底,這也就證明,水量和二氧化硫轉換有著直接的關系。同時水也是活性炭纖維進行脫附的必備物質之一,有研究發現如果二氧化硫被水催化后,在經過活性炭纖維,就不需要進行更換,可以完成活性炭纖維的自行再生,同時對二氧化硫的去處能力將會得到更加顯著的提高。并且這種研究直接被應用到室內的二氧化硫去除中。二氧化硫是室內裝修過程中生成的主要有害氣體之一,在去除這種物質使,需要保證室內的一定濕度,然后在使用空氣過濾設備,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活性炭纖維對多種物質的去除率
有研究表明通過氟氧化物處理的活性炭纖維去除氨離子的效果十分有效。隨著表面處理時間的延長,活性炭纖維的比表面積與微孔體積稍微有所減少。然而,氟氧化物處理的活性炭纖維使得活性炭纖維表面含氟和氧的極性官能團如C-F、C-O、COOH等增加,從而提高了活性炭纖維對氨的去除率。
使用活性炭纖維可以提高對苯廢氣的吸附率和活性炭纖維自身的再生。當活性炭纖維吸附后苯廢氣后,就可以與氣體中的水蒸氣進行反映,并且效果良好。同時在活性炭纖維過濾苯廢氣后可以直接通過過濾塵粒的同時吸附氣體苯,結果表明,50%活性炭纖維對甲苯廢氣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并且對廢氣中的塵粒有較好的過濾效果。活性炭纖維對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去除。活性炭纖維對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有較好的吸附性能,而且可再生。在實驗條件下,對活性炭纖維樣品重復吸附和脫附,其吸附性能無明顯降低。使用活性炭纖維吸附氯仿廢氣的研究中。活性炭纖維對氯仿有良好的吸附性,活性炭纖維再生后仍保持良好的吸附性能。使用活性炭纖維對氙吸附性能的研究。在活性炭纖維上負載適量的貴金屬,可以顯著提高活性炭纖維對氙的吸附性能。就目前看來活性炭纖維能夠具備十分優良的脫硫脫氮性能所以在工業中可以廣泛的應用到治理大氣污染,以適應我國工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需要。
四、結束語
活性炭纖維憑借良好的吸附作用已經在很多領域被廣泛應用,小到家庭冰箱去味,大到治理大氣污染,目前我國活性炭纖維技術十分成熟,已經形成了產業化生產,并且在工業上被廣泛應用。但針對大氣污染的質量還存在一定的漏洞,這是因為大氣污染的控制性十分困難,需要對活性炭纖維進行技術上的改進,所以針對活性炭纖維科技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新型的活性炭纖維已經從纖維的種類、來源、活化機制等方面進行提高,并且提高了活性炭纖維的使用次數、活化機制、吸附效率等,隨著活性炭纖維技術的研究,我國在大氣治理方面將會得到更大的提高,使我們的天空更加的藍,空氣更加新鮮。
參考文獻
[1]李永貴,趙苗,梁繼選.國內活性炭纖維的應用研究與開發[J].紡織學報.2006年06期
[2]王建英,胡永琪,趙瑞紅,李建軍,康文通;活性炭纖維的制備及其在環保領域的研究應用[J].河北工業科技.2004年04期
關鍵詞: 活性炭吸附;水蒸汽再生;揮發性有機污染物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031
1 包裝印刷行業的VOCs 排放現狀和處理對策
包裝印刷生產過程中使用油墨、粘膠劑和有機溶劑造成了VOCs揮發。根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資料,包裝印刷行業主要使用的有機溶劑有:乙酸、甲苯、二甲苯、甲乙酮、異丙醇、乙酸乙酯、甲醇、高沸點石油溶劑等,其中甲苯、二甲苯毒性較大、光化學反應活性大。
目前使用較多的VOCs的治理技術主要有活性炭和活性炭纖維吸附、溶劑吸收、降溫冷凝等回收技術和直接燃燒、催化燃燒等銷毀技術。
吸附法是利用各種固體吸附劑(如活性炭顆粒、活性炭纖維、分子篩等)對排放廢氣中的污染物進行吸附凈化的方法。吸附技術主要包括固定床吸附技術、移動床(含轉輪)吸附技術、流化床吸附技術和變壓吸附技術等。固定床吸附/水蒸氣脫附/冷凝回收工藝和固定床吸附/熱空氣脫附/催化燃燒工藝目前在我國應用范圍最廣,工藝設備成熟,是我國有機廢氣吸附凈化的主體工藝[1]。
2 活性炭吸附-水蒸汽再生法VOCs治理工程
常用的活性炭吸附劑有粒狀活性炭和活性炭纖維兩種,粒狀活性炭吸附法最適于處理 VOCs濃度為300×10-6~5000×10-6的有機廢氣,主要用于吸附回收脂肪和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大部分含氯溶劑、常用醇類、部分酮類和酯類等;活性炭纖維吸附低濃度以至痕量的吸附質時更有效,可用于回收苯乙烯和丙烯腈等,但費用較高[2]。吸附床一般配置2臺以上,輪換使用,當1臺吸附床吸附的有機物達到規定的吸附量時,換到另1臺吸附床進行吸附凈化操作,同時對1臺吸附床進行水蒸汽脫附再生。大部分的有機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與水蒸汽經過冷凝后可以通過溶劑分離器分層分離回收。但對于醇類等易溶或與水混溶的有機物冷凝后需改用精餾塔裝置進行分離回收[1]。整個工藝過程由PLC 程序控制,自動切換,交替進行吸附、再生和干燥三個工藝過程的操作,典型工藝流程見圖1。
在吸附操作周期內,吸附了有機氣體后吸附床內的溫度應低于83℃。水蒸氣的溫度應低于140℃,吸附器的凈化效率應不低于90% ,已經得到凈化的廢氣應高空排放,排氣筒高度和污染物的排放濃度應滿足國家、地方和行業相關排放標準的要求。
固定床吸附器的設計方法主要有經驗放大法、傳質模型法、改良設計法、Bohart-Adams計算法、Hutchins計算法[3]。
3 活性炭吸附-水蒸汽再生法的工藝改進
(1)回收冷凝熱。工業化的VOCs回收設備中,水蒸汽的用量很大,因此,可以考慮從脫附后的水蒸汽中回收冷凝熱。該方法利用脫附后的水蒸汽冷凝熱產生壓力低一些的水蒸汽升壓后,再回到脫附操作中使用[4]。使用這種方法,所需水蒸汽的蒸發潛熱大部分能夠回收,扣除水蒸汽升壓所需的能量,還能回收很多能量。
(2)優化吸附溫度。溫度對活性炭吸附的影響比較大,隨著溫度的上升,吸附總量不斷下降,而在40℃以后,出現明顯下降。可采取的方法有:吸附器進口裝換熱器和吸附床內埋冷卻管[5]。
(3)活性炭的改性。活性炭吸附性能主要是由其特殊的表面結構特性和表面化學特性所決定的。通過物理法、化學法以及物理化學聯合處理對活性炭進行物理結構特性和表面化學特性的改性可以提高其對VOCs的吸附脫附性能[6]。
(4)二次污染物控制。當使用濕法前處理裝置時,會產生一定量的含有機物的廢水;當吸附劑的再生采用水蒸氣置換再生,后處理采用冷凝分離裝置時,會產生少量但濃度很高的有機廢水,都需要進行處理達標后排放。干法和濕法預處理裝置中所產生的粉塵和廢渣,更換下來的過濾材料、吸附劑和催化劑應收集后進行集中處理。
參考文獻:
[1]沈秋月,羌寧.有機溶劑回收技術的研究[J].四川環境,2006, 25(06):101-105.
[2]孫茂發,蔣凡軍.溶劑回收生產中存在以活性炭纖維取代活性炭的趨勢[J].覆銅板資訊.2009(04):37-39.
[3]裘兆蓉,李成益,姚孟海.固定床吸附器工藝設計計算擇優[J]. 江蘇化工,1991(03):41-45.
[4]立本英機,安部郁夫.活性炭的應用技術:其維持管理及存在問題[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194-195.
[5]謝裕壇.活性炭吸附治理多組分有機廢氣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2:49-50.
關鍵詞: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對策研究
伴隨著現代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環境的改變正嚴重的損害著人類的健康,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意識到保護環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環境的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等等,其中大氣污染是和人類聯系最緊密的。近些年來衡水市的大氣污染愈加嚴重,污染嚴重的影響了衡水市的環境,同時威脅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大氣污染不僅是我國各個城市環境中要面臨的重要問題,對衡水市而言,更是重中之重。
1 大氣污染的特征
大氣污染不僅是影響衡水市城市環境的重要因素,也是需要環境治理的重點內容。由于治理大氣污染工作的不完善和治理過程中的困難,沒有得到顯著的治理效果,衡水市的大氣污染主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1 污染物較多
隨著衡水市工業新區和其他一些工廠的發展,大氣污染源在逐漸增加,工廠生產和居民生活產生的廢氣,以及私家車產生的尾氣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污染源,PM2.5是近期各個城市中霧霾天氣中的主要顆粒,霧霾天氣更加劇了大氣污染的速度。
1.2 污染范圍較大
由于空氣的擴散使污染物漂浮,同時受到風向和氣候的嚴重影響,增大了大氣污染的影響范圍,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氣污染治理的難度。
1.3 污染治理困難
大氣污染的治理工作是十分復雜和繁瑣的,需要完善的治理措施和有效的預防措施,但很難準確的控制污染源,并且沒有完善的治理措施和監管制度,使整個大氣污染治理的工作存在很多困難。
2 衡水市大氣污染的原因
大氣污染的來源可以分為固定污染源和移動污染源兩類。由于衡水市工業新區的發展,工農業生產活動中燃料燃燒產生的污染物和居民產生的生活垃圾屬于固定污染源;由于衡水市機動車的發展,私家車大量使用產生的汽車尾氣屬于移動污染源,兩種污染源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并嚴重的威脅了城市的發展和人們的健康,但是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十分困難,大氣污染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衡水市經濟發展方式的影響
衡水市的發展主要依靠工業生產,而傳統的工業生產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和污染物,產生的廢氣和污染物是導致大氣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居民環保意識的薄弱
當前衡水市居民的環保意識還很淡薄,多數居民認為只有工業廢氣才導致大氣污染,沒有意識到自身的生活中產生的廢氣也污染了大氣,比如汽車產生的尾氣、煙花爆竹產生的氣體和生活垃圾等等,都污染了大氣。
2.3 治理措施的不完善
由于大氣污染的治理過程緩慢,且環保部門的治理措施不完善,使現有的治理難以發揮有效的作用。環保部門沒有實時的對污染進行監測,對大氣污染物的監測力度不夠,監測范圍不合理,導致一些容易控制的污染物釋放到大氣中,對大氣治理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3 綜合治理大氣污染的建議
改善環境對于城市發展和人們的健康很重要,但治理大氣污染是改善環境重中之重的舉措,為了盡快改善衡水市的環境,能更好的綜合治理大氣污染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3.1 提高居民的環保意識
造成衡水市大氣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居民對環保意識的認識薄弱是重要的因素,應通過加強環保的宣傳教育,普及環保知識,使居民提高對環保的認識,明確知道造成大氣污染的污染源和重要原因,進而正確的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減少生活廢物,自覺保護環境。
3.2 完善衡水市大氣污染的治理措施
為了進一步完善治理措施,衡水市的環保部門可以通過相關的法律手段對造成污染的工廠企業進行限期整理,并通過限制發放生產許可證的方法要求工廠企業進行整改;市政府應該加快餐飲行業的油煙凈化裝置的安裝進度,減少油煙的排放,加大力度取締或者整改露天燒烤;在完善治理措施的同時,市政府應積極開展大氣環境治理考核活動,將日常大氣的督查情況應用于考核結果,并定時定期的公布衡水市大氣環境的質量和排名。
3.3 采用科學技術減少污染物
在綜合治理大氣污染的過程中應合理的采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在大氣污染的源頭做好凈化防治工作,減少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和煙塵的排放量,使污染物扼殺在污染源的搖籃中。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做好排污大戶工廠的整理建設工作,并大力推行潔凈且無污染的技術,盡可能的減少污染物排放。
3.4 調整工業布局,搞好城市綠化
為減少污染物排放到大氣中,應將排污量大的工廠企業設置在城市的郊區,在郊區和城市之間建造防護林,并在城市中種植能吸收一些有害氣體和粉塵的有針對性的植物,以起到凈化空氣和保護大氣環境的作用,降低大氣污染對人們造成的危害。
3.5 提高政府部門的監管力度
衡水市政府部門應加強對環境的監管力度,針對環境問題應出臺相應的監管方案,提高所有工作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降低工廠企業所排放的污染物數量,努力使污染物數量符合國家檢測標準,并嚴肅處理污染物排放超標的工廠,從政治和經濟等多方面遏制工廠的違規行為,確保衡水市相關部門的執法質量,有效的控制大氣污染物的排放。
4 結束語
我們對大氣污染的特征和形成大氣污染的原因進行了詳細的敘述,治理大氣污染是衡水市改善環境面臨的重要問題,而治理大氣污染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要想真正的治理大氣污染問題,應需要衡水市各個部門和居民的密切配合,認真分析大氣污染的形成原因,并制定出有效的綜合治理對策,對大氣環境進行實時的監測和科學的管理,從而提高衡水市的空氣質量,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何靜華.有關大氣污染預防及防治工作的探討[J].科技資訊,2013(29).
[2]陳智.淺談城市大氣污染極其綜合防治[J].科學時代,2013(4).
[3]袁麗欣.大氣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探析[J].科技資訊,2012(35).
工業廢氣排放情況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增速呈現階段性起伏。從總量上看,山東省工業廢氣排放量增長態勢明顯,但增速起伏較大。2001年,全省工業廢氣排放量14453億m3,此后工業廢氣排放量持續增加,2010年已達43837億m3,是2001年的3.03倍。近兩年,山東省工業廢氣排放量增速明顯降低。2007年,全省工業廢氣排放量比2006年增長了25.3%,但2008年和2009年,增速分別降低至6.91%和4.84%,遠低于10年間14.1%的年平均增長速度,2010年增幅反彈到了24.8%,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增幅每2~3年間存在短周期起伏,見圖1。分類別看,工業SO2、工業煙塵、工業粉塵等3種氣體污染物排放的變化過程不盡相同,但近年來都呈現下降態勢。工業SO2排放量出現先增后減的態勢。2001-2002年,山東省工業SO2排放量連續2年處于相對低值,但到2005年上升至171.5萬t的最高點。在此之后就連續4年降低,2009年已跌至136.6萬t,2010年已達到2001年的排放量水平。工業煙塵和工業粉塵排放量基本都是逐年下降。2003年和2005年,工業煙塵排放量分別比上一年增加了0.12萬t和2.69萬t。在其他年份,工業煙塵排放量都比上一年有所降低。2010年,山東省工業煙塵排放量為29.1萬t,約為2001年全省工業煙塵排放量(52.7萬t)的55.2%。工業粉塵的下降趨勢更加明顯,除了2003年大幅增加外,其余年份的排放量都比上一年有所減少。2010年,山東省工業粉塵排放量為18.9萬t,不足2001年工業粉塵排放量(64.4萬t)的1/3,見圖2。工業廢水排放情況廢水排放總量上升。整體來看,山東省工業廢水排放量在不斷增加,但其在廢水排放總量中的比重在逐漸降低。2001年全省工業廢水排放量為11.5億t,占廢水排放量總量(23.5億t)的49.0%。到2010年,全省工業廢水排放量增加至19.0億t,但其占當年廢水排放量總量(43.6億t)的比重已降低至43.6%。也就是說,在近10年的時間里,工業廢水排放量增加了1倍多,但其占廢水排放總量的比重卻降低了0.5個百分點。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隨著工業廢水治理力度的加大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在廢水排放中,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的比重在不斷提高。從發展趨勢看,山東省工業廢水排放在2002年之前相對穩定,在此之后逐年增加,但近2年增速有所下降。從2003年開始,工業廢水排放量穩步增長,在2007年出現了15.4%的較高增速,但此后2年增速逐年放緩,2008年增長6.25%,2009年增速降低至3.22%。2010年增幅為4.28%,為當年廢水排放總量增速(12.8%)的1/3,見圖3。工業固體廢物排放情況固體廢棄物是工業生產、經營的直接產物。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和綜合利用措施,工業化進程加快勢必導致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產生量不斷增大,進而造成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就山東省的情況來看,加強固體廢物的管理和污染控制已成為繼水污染和大氣污染防治之后的又一個重要任務。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下降明顯。從總量上看,山東省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較低,而且下降態勢明顯。2001年,全省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為1萬t;2010年,降低至0.001萬t,僅為2001年的1/1000,見圖4。雖然山東省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不斷增加,但與此同時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在以更快的速度上升。2001年,全省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6215萬t,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為5224萬t;2010年,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15137萬t,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為14445萬t,見圖5。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量的快速提高是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污染物排放時空特征
山東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變化特點,利用變異系數和集中率來進一步分析山東省工業主要污染物占較大比重的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和工業固體產生量時空和行業分布特征。變異系數變異系數又稱“標準差率”和“離散系數”,是衡量資料中各觀測值變異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其計算公式為:CV=σ/μ(1)式(1)中:CV為變異系數;σ為標準差;μ為平均值。變異系數可以度量不同單位數據的變異程度,反映不同系列數據總體均值在單位均值上的離散程度。可以分析不同污染物的空間離散程度,初步判斷不同污染物在空間的不均衡水平[3]。地區和行業集中率集中率表示污染物排放量或產生量較大的前幾位地區或行業占總量的份額。集中率可以看出污染物的地理或行業的集中程度[4]。其計算公式為:CRn=ni=1ΣSi(2)式(2)中:CRn為污染物排放量或產生量較大的前n位地區或行業占總量的比重之和,其取值在0~100%,取值越大,表示污染物越集中;n為地區或行業個數,本文取n=5。空間變異分析由2001-2010年工業SO2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變異系數計算結果(圖6)可以看出,3項主要污染物空間排放差異不盡相同。工業SO2排放量變異系數由2001年的32%連續下降至2005年20%后,2006年驟然上升1倍多至42%的最高值,2007-2010年又緩慢回落至40%,表明山東省工業SO2排放量各地區變異程度逐漸減少。工業廢水排放量變異系數較為穩定,由2001年的48%逐年緩慢上升2009年的56%的最高點,2010年回落至52%;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處于平穩下降趨勢,由2001年的最高點76%連續10年下降至2010年的60%。表明工業廢水排放量各地區變異程度較穩定,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各地區變異程度逐漸擴大。區域集中率分析由圖7工業SO2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前5位地區集中率計算結果可以看出,3項主要污染物集中率10年來變化不大,基本在40%~60%。從統計數據看[5],2010年山東省SO2排放量最大的城市是淄博市,占全省SO2排放總量的12.0%,濰坊、濟寧、德州、臨沂和煙臺位列其后。這6個城市SO2排放量之和占全省排放總量的接近一半,達49.0%;2010年山東省工業廢水排放量最大的是濰坊市,為19754萬t,其它排放量較大的城市依次為淄博、聊城、德州、棗莊和濟寧,這7個城市的廢水排放量占當年全省廢水排放總量的55.7%;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從各地區的排放情況來看,由于當地電力和礦采業較為發達,煙臺市和濟寧市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一直居全省前列。2009年,這2個地區固體廢物產生量分別為1982和1971萬t,兩市之和占山東全省產生總量的26.1%。行業集中率分析由圖8工業SO2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前五位行業集中率計算結果可以看出,3項主要污染物集中率10年來一直維持在60%以上,集中度較高。其中工業SO2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行業前5位集中率變化規律基本一致,除2003年和2006年集中率略有下降外,其它年份均明顯大于80%;工業廢水排放量前5位行業集中率2003年、2005年、2007年和2010年在70%以上,其它6年均在60%以上。從統計數據看[5],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的SO2排放量一直居山東省各行業SO2排放的首位。盡管山東電廠脫硫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省內電廠普遍投資安裝了較為先進的脫硫設備,但2010年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的SO2排放量仍為759078t,占當年全省SO2排放總量的比重高達57.8%。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SO2排放量分別位居第二、第三位,占排放總量的比重分別為8.34%和7.10%。排放量排在前3位的行業占全省SO2排放總量的比重超過70%;造紙、化工、紡織等傳統產業為工業廢水高排放行業。從主要行業的排放情況來看,居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前3位的行業均為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以及煤炭開采和洗選業。2010年,這3個行業的工業固廢產生量分別為5068、3161和1657萬t,分別占工業固廢產生量的33.5%、20.9%和11.0%。
結論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