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自然環境研究范文

自然環境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然環境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自然環境研究

第1篇:自然環境研究范文

關鍵詞:自然環境;生態城市;布局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我國大部分地區處于季風氣候區,冬夏氣候差異明顯,只有在進行城市規劃時結合城市自然環境合理考慮城市布局,預留出城市風道,保證夏季加強城市通風散熱,降低熱島效應,冬季能夠以風力帶走城市污染物,保證城市的大氣質量。同時,還要以建筑的合理布局在冬季時減少冷空氣滲透,從而減少燃煤和能源消耗,提高城市居住的舒適度。

一、符合自然環境進行城市建筑布局的意義

1、促進城市合理發展

城市建筑是城市的不動產,使用時間較長,如不進行科學規劃必然會影響城市整體功能的發揮。在城市發展規劃中,要結合所在地區自然環境的特點,科學進行城市布局規劃,并嚴格執行規劃,在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的同時,更加充分地發揮城市整體功能,推動城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2、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城市發展中需要大量的自然資源和能源。只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才能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結合城市所在地域自然環境,因地制宜進行城市布局規劃,實現合理用地、節約用地,科學利用城市發展空間,有利于促進生產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二、基于自然環境合理進行城市布局的措施

1、城市建筑布局規劃與城市自然環境相適應

在城市布局規劃設計中,要與城市的整體功能結構和內在秩序相一致,與所處地區的空間環境和自然環境相結合。在城市布局規劃中,要綜合考慮所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體現布局規劃差異性和個性。具體來講,城市布局規劃要綜合考慮地區季風特征、地質特征、地形特征。季風特征就是冬夏季的風向、風力差別等,因為城市建筑布局影響到風道分布,對于夏季城市通風降溫,冬季通風疏散空氣污染,以及冬季防風保溫等會產生重要影響;地質特征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城市建筑的高度和抗震級別;地形特征決定了城市建筑的布局形式,不能隨心所欲的布局。同時,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戰略,要以城市個性化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戰略為基礎,以城市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為依托,實現城市建筑布局規劃與城市自然環境的協調。

2、城市建筑布局規劃與建筑規劃基礎調查工作相結合

合理的城市建筑布局規劃必須是在客觀分析實際情況、科學預測未來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在進行城市建筑布局規劃時,要通過實地調查摸清城市所在區域發展的現實基礎、自然地理、生態環境和未來前景,明確區域發展面臨的基本問題。同時,廣泛征求和聽取社會各界對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科技、自然等方面的信息資料,結合城市建筑布局規劃對這些資料進行匯總整理和科學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數據分析和專題研究,從而為城市建筑布局規劃提供可靠地信息依據。對涉及城市布局規劃的資料,要進行詳盡的分析和論證,找出城市發展的優勢和差距,抓住影響城市發展的主要問題,對城市發展的指標體系進行分階段預測,為城市布局規劃提供參考依據。

3、依托城市環境條件科學進行建筑選址、建設

一是城市建筑的選址、布局和風向設計,在我國北方寒冷地區,城市建筑物要選址在向陽、避風的地方進行布局,有利于建筑充分吸收太陽熱能,并減少因冬季風造成的建筑熱量損耗;在我國南方炎熱地區,要合理設計建筑群布局,使街道與當地夏季主導風向基本一致,并做好城市路網、城郊空地、廣場綠地和開敞水面等設計工作,在加強通風散熱的同時,強化城市內部不同區域間的熱交換,促進熱量的流動和釋放。二是城市建筑的體形、朝向、間距設計,要適當控制建筑物的體形系數,因為建筑體形系數越小,越有利于建筑保溫避風,有利于降低建筑能耗,但過小的建筑系數會造成建筑物通風采光不好,影響建筑物使用。所以,要在保證建筑物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礎上,合理控制建筑物體形系數以減少建筑物與外界的熱交換。在實際建設中,一般采取減小建筑面寬、加大建筑進深、增加建筑層數或組合體等方式以及選擇長條形建筑物外形等措施來控制建筑物體形系數。建筑朝向對建筑節能也具有重要影響,我國北方寒冷地區的城市建筑一般采取南北朝向,方便冬季增加室內光照,有利于采暖,從而降低能耗;南方炎熱地區城市建筑則要結合地域特點,處理好建筑物與遮陽和季風風向的關系,以達到通風散熱降溫的目的。三是城市建筑圍護結構的節能設計,城市建筑的圍護結構主要包括建筑外墻、屋面、地基、門窗或架空樓板等,要做好建筑圍護結構的設計建設,提高城市建筑冬季防風能力,對于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環保性能、改善建筑室內空氣質量、提升建筑室內居住舒適度等都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綜合采用多種復合節能材料、采取建設新技術等手段,提高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性能,從而減少建筑冷熱能耗,提高建筑防風和節能效果。

4、以人為本科學布局城市建筑群

在我國南方地區,進行城市建筑布局時要充分考慮夏季通風散熱,除了以上措施之外,還可以合理布局城市建筑群,基于風壓差是居住區主要風源的實際,在滿足建筑基本光照和通風要求的基礎上,在建筑空間允許的前提下,建筑群間隔越大,自然通風效果越好。因此,要使建筑群保持一定距離,朝向夏季風主導風向,以錯列式進行布局。

三、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簡要分析依托自然環境進行城市建筑規劃布局的意義,結合城市所處地域自然環境、建筑布局規劃基礎調查工作和建筑節能措施等對如何依托自然地理環境進行科學合理的城市建筑布局工作進行了論述,從而對城市建筑布局規劃工作進行了有益探究。

參考文獻:

[1]鄭強,朱繼業,王臘春.蘇州市大氣環境質量變化趨勢及建設生態城市的對策與途徑[J].四川環境,2005(05).

[2]官衛華,何流,姚士謀,葉菁華.城市生態廊道規劃思路與策略研究――以南京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07(01).

第2篇:自然環境研究范文

關鍵詞: 青海省;生態環境;自然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F124.5.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829(2012)05—0010—04

資源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心問題。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青海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既對青海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對生態環境產生了重大的負面影響。由于自然資源的開發對生態環境的損害量大面廣,如何調整生態損害與保護的關系,加速生態環境的修復已成為當前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一、青海自然資源的開發現狀

青海省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省份,自然資源種類豐富。其中青海土地資源的特點是山地多、高差大、地型垂直分布明顯。土地面積為72.23萬平公里,土地資源總量僅次于內蒙古、和新疆,居全國第4位。長期以來,由于受自然條件所限,青海土地資源質量不高,宜農宜牧宜居的不多,且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開發治理難度較大。青海省水面面積大,全省有魚水面積1600多萬畝,其中大部分是湖泊;另外還有荒水面積1.4萬公頃,沼澤地、低洼地和河灘地可開挖成魚池的有數萬公頃。[1]目前,青海對水資源的利用主要限于水能發電。水能發電相對而言,投資規模巨大,投資周期較長,需要經過廣泛的論證,增加了利用的難度。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河流湖泊眾多,水面類型多樣,水產資源十分豐富。由于青海地處青藏高原,動植物生存環境十分惡劣,總體上動植物資源并不豐富。青海省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草地資源是青海省重要的自然資源,全省有天然草場3 645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3 161萬公頃,占草場總面積的86.7%。青海草地資源雖有面積大、耐牧、營養高等優勢,但也存在相當程度的不足,如草地生態系統脆弱,沙化、鼠化、退化嚴重,草地利用單一等。青海對新能源的利用主要體現在塑料大棚、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太陽灶等方面,尤其河湟谷地對塑料大棚的運用,較好地克服了青海無霜期短、氣溫低等不利于農作物生長的因素。但青海對新能源的利用,仍然存在方式單一、范圍狹小等問題。青海礦產資源豐富,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發現各類礦產125種,占全國已發現礦產173種中的72.3%;探明儲量的礦產105種,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礦產156種中的67.3%。[2]這些資源不僅品種多,礦產儲量大,而且品種好,利用率高。在青海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中起到了支撐作用。但一些大宗消耗的礦產資源逐漸滿足不了需求,亟須探索新的替代資源和開采選礦技術。農業資源開發利用進入一個新階段,隨著農作物優質化和品種類型多樣化的發展,區域經濟特色日趨明顯,但受自然條件的限制,生產力水平相對較為低下。景觀資源的利用程度受基礎設施水平、資金、人才等限制,開發不足。

二、青海自然資源開發面臨的生態環境壓力

青海省的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地廣人稀,地處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區,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建設難度大,再加上生態環境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的特殊性以及不合理的資源開發利用,全省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未從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問題較多,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自然資源的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

人們對自然資源進行長期掠奪式開發,因而造成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而環境的惡化又為沙塵暴提供了豐富的沙塵物質來源。在森林資源及水土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由于不合理開發和人為破壞等因素,土地沙化、水土流失、鹽漬化等問題日益突出,生態環境逆向演化,影響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生活。目前,由于森林覆蓋率低,植被稀疏,難以發揮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等方面的功能。草地植被在人為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草地嚴重退化,生產力水平不斷下降,草地植被覆蓋度下降,草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能力減弱,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影響草地畜牧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缺乏科學規劃的意識

長期以來,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缺乏全面認識,資源占有和開發利用主體的地位不明確,在經濟利益驅動下,一些地方對資源開發利用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疏于管理,即使制定了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規劃,也缺乏實施規劃的自覺性和嚴肅性,規劃隨意改動者有之,重復建設者有之,過度開發者有之,亂采亂挖者有之,人為因素影響較大。更有甚者,一些地區的資源開發完全以當前經濟效益為目的,使得違法開發利用屢禁不止,長期利益與近期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等關系不能得到合理解決。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意識,過度開發利用。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只注重近期經濟效益的提高,缺乏對持續穩定發展的長遠考慮,忽視撫育與保護。二是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不協調。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往往注重經濟效益的提高,忽視環境效益的發揮,造成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不相協調,主要表現在工業“三廢”污染持續增加、污染治理滯后。

(三)自然資源開發中的環境技術創新薄弱

目前,青海生態經濟發展的科技水平偏低,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仍停留在粗放式和資源掠奪狀態,尚未實現由資源開發型向資源節約型的轉變。

經濟的落后帶來資源開發利用的科技投入明顯不足,產品科技含量低。部分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企業由于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技術改造欠賬較多,加上企業管理、產品結構和人才等方面的問題,缺乏活力,產品附加值低,發展后勁嚴重不足。計劃體制下形成的科技與經濟相脫離的體制影響了科技成果的轉化,造成資源開發所采用的設備、技術工藝落后,加上缺乏必要的人才,使資源開發利用處于簡單、粗放的經營方式,經濟效益較低,資本積累較為緩慢。

三、破解生態環境壓力的對策與建議

青海現有粗放的資源型產業結構、落后的技術和管理水平,與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越來越不相適應,資源導向戰略受到嚴重挑戰。充分利用市場,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促進產業的穩定發展,追求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相互協調,將是青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轉變觀念,樹立科學的自然資源觀

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得以發展延續的基礎,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人類文明和發展的動力。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可持續性已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點。就青海而言,由于干旱少雨,土地生產力低下,礦產資源儲備相對不多,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必須對自然資源開發環境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首先,要在各級領導中樹立保護自然資源環境的意識,加強政府職能建設,建立起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在制定自然資源開發規劃、調整資源產業布局時,統籌考慮,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從源頭上遏制資源不合理開發引起的環境問題。

其次,要通過各種媒介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增強全民環境保護意識,激發全民的參與熱情,爭取社會各界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注與支持。

再次,要把自然生態保護落到實處,必須建立環保體系,從思想意識、宣傳教育、法律法規、社會監督等多方入手,發揮政府、社會組織、個人等方面的作用,這樣生態環境保護才能取得成效。

(二)加快法制建設步伐,依法保護自然資源

從立法理念和立法技術來看,青海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方面缺乏可持續發展理念,立法技術相對落后。現行的《青海省環境保護辦法》是1994年通過實施的,《青海省鹽湖資源開發與保護條例》是2001年頒布的。[3]可見,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法律條文顯然不利于環境及資源的保護。從宏觀視域看,青海省環境與資源保護的地方立法內容不完善,地方性法規中缺乏生態保護的內容。因此, 應盡快制定適合青海地區的青海省環境保護辦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在立法中切實體現青海環境與資源保護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原則,對環境的有效保護和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做出明確的規定,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同時,應盡快制定青海省關于天然氣資源、石油、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條例,通過這些條例的實施,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總量調控,限制和禁止礦產生態環境資源的開發。建立和實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準入制度,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加快青海省優勢資源開發,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效率和綜合利用水平,推進礦產資源利用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進一步促進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使生態環境保護與礦業開發協調發展。

(三)依靠科技進步, 增加科技投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青海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初期,對資源需求量大,如何從資源上保證青海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最終還要靠科技來解決。雖然青海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再加上開發技術落后,管理不善,使得自然資源浪費嚴重。

首先,要加強資源綜合評價,制定科學發展對策。自然資源的綜合評價,是實現資源可持續開發和利用的重要基礎,因此,要利用資源信息科學體系加強資源的綜合評價。[4]

其次,要積極推廣應用現有技術,不斷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一是要充分認識科技在資源開發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將科技進步列為企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通過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不斷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產品的知識、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二是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成果盡快轉化成生產力。通過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的配套改革,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實現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三是要圍繞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加科技投入。從財政、稅收及科技專項費等方面給予必要支持,加快具有市場發展前景的科技成果應用與轉化,提高科技成果的產出率。

再次,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解決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循環經濟倡導一種基于不斷循環利用資源的發展模式,盡量減少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不良影響,最大限度地預防浪費,從根本上緩解資源約束矛盾和環境壓力。[5]如完善循環經濟的技術政策,在循環經濟的研發方面,通過優惠措施,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支持引進發展循環經濟的核心技術。

(四)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推行并實施自然資源生態化戰略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我國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態屏障,它獨特的地質結構造就了中國乃至亞洲的地理生態環境,因此,在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方面,應選擇適合本區域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模式,不斷完善政府生態補償的調控手段,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逐步建立法律化、規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

首先,加強生態補償的法制化、制度化。完善相應法規或條例,落實生態補償機制,明確生態補償主體和對象、補償的方式和途徑以及補償資金的籌集渠道等。通過中央政府對省級政府長期穩定的生態補償的財政轉移支付,加強對青海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支持。

其次,積極探索市場化生態補償模式,動員和引導社會各界參與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充分發揮青海的管理體制和自然資源優勢,積極探索資源使用權、排污交易權等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模式,科學建立流域和水資源使用權出讓、轉讓和租賃的交易機制。此外,逐步探索推行政府管制下的排污權交易,運用市場機制降低治污成本,提高治污效率。積極引導國內外資金投向青海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和資源開發,逐步建立政府引導、市場推進和社會參與的生態補償機制。

再次,積極開展生態實驗區試點工作。目前,青海建立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實驗區,這加速了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西部生態文明保護的建設步伐,所以要繼續穩步加快生態保護試驗區的建設步伐,并對中國可持續發展試驗區的先進示范區所形成的示范效應進行推廣,加強各試驗區的合作,實現生態補償實施的合理性和創新性。

在任何經濟社會,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都離不開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知識經濟時代,最主要的問題是,如何依賴知識和智力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使其更有效地支持工業、農業和其他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解決青海的生態保護問題,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出發點,以發展生態經濟為核心,運用法律制度并走法治化的道路,不斷增強青海生態和環境保障能力,實現青海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洪波.青海實施生態立省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44.

[2]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青海信息中心.青海簡介——礦產資源[EB/LB].http://qhly/qhjj/t20060306_197260.shtml.2012—05—03.

[3]楊虎德.生態環境保護與青海藏區社會穩定[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5:(02):67—74.

第3篇:自然環境研究范文

關鍵詞:天然氣泄露;自動報警;換氣控制;AT89C2051;燃氣報警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TN09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05-002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346

我國現階段的天然氣的主要供氣方式是集中供應,通過這一方式,不僅方便了燃氣公司的有效管理,還有效減少在中途的天然氣的損失,從而更加有效地減少環境的污染,既保護了環境,又降低了供應天然氣的成本。隨著家家戶戶逐漸開始使用天然氣,暴露出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天然氣的安全問題。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各樣的天然氣報警裝置應運而來,然而這些報警裝置在設計和結構上形式都比較單一,效果和功能也就相應地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而芯片技術的發展,對報警系統的智能化控制起著非常大的

作用。

本文以AT89C2051芯片,以天然氣傳感器作為主要的工具,當家中天然氣的濃度超過一定濃度(濃度可自己設定),會自動報警并自動打開排風扇將家中的天然氣排出去,降低家中天然氣的濃度,通過該系統可實現對家中天然氣濃度檢測,提高用戶使用天然氣的安全性,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1 可行性分析

1.1 課題背景及目的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空氣污染逐年加重,為遏止我國空氣污染加劇的趨勢,改善城市空氣環境質量,國家越來越重視天然氣等一些清潔能源的使用,天然氣已逐漸走進千家萬戶,特別是隨著“兩氣東輸”工程的快速進展,天然氣行業發展潛力巨大。然而,天然氣的泄漏爆炸事故逐年增加,嚴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此,本設計主要是為使用天然氣的家庭用戶設計出一種可以檢測天然氣濃度的一種裝置,從而減少天然氣泄漏發生的事故,進而保證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當室內天然氣超出一定濃度時(規定的天然氣濃度可自行設置),該裝置發出聲光報警信號并及時打開排風系統,室內室外進行空氣對流,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1.2 主要內容和方法

根據該裝置要實現的效果和功能,可將系統大概分為模擬信號集放大、模式信號處理控制、系統設置報警及換氣三個部分:(1)模擬信號集放大部分即通過氣體傳感器檢測室內天然氣的濃度,將這種濃度值轉化成電壓模擬量,然后通過運算放大電路進行必要的放大;(2)模擬信號處理部分是將采集到的模擬信號通過模數轉換電路轉換成數字信號并進行必要的處理,并將處理后的數字信號送至單片機中;(3)系統設置報警及換氣系統是通過預先設定的控制方式并利用蜂鳴器報警和自動打開排風扇來實現系統的準確操作。

2 設計方案及電路

2.1 設計思路

用精確的天然氣傳感器首先檢測室內天然氣的濃度,然后將檢測后的濃度與設定的濃度值進行對比,如果大于設定的濃度值,將高電平“1”送到相應的單片機的I/O口,相反,如果小于設定的濃度值,將低電平“0”送到相應的單片機的I/O口。通過單片機控制報警電路的工作狀態,然后由單片機來自動控制繼電器,打開排風扇自動與室外進行換氣。

2.2 對AT89C2051單片機的說明內部結構

AT89C2051是一帶有2K字節閃速可編程可擦除只讀存儲器(EEPROM)的低電壓,高性能8位CMOS微型計算機。主要引腳及功能:2K字節閃速存儲器,128字節的RAM,15根I/O口,兩個16位定時器,一個五向量兩級中斷結構,一個全雙工串行口,一個精密模擬比較器以及兩種可選的軟件節電工作方式。

AT89C2051的引腳如圖1所示:

圖1 89C2051引腳圖

VCC:電源電壓。

GND:地。

P1口:P1口是一個8位雙向I/O口。口引腳P1.2~P1.7提供內部上拉電阻,P1.0和P1.1要求外部上拉電阻。P1.0和P1.1還分別作為片內精密模擬比較器的同相輸入(ANI0)和反相輸入(AIN1)。P1口輸出緩沖器可吸收20mA電流并能直接驅動LED顯示。當P!口引腳寫入“1”時,其可用作輸入端,當引腳P1.2~P1.7用作輸入并被外部拉低時,它們將因內部的寫入“1”時,其可用作輸入端。當引腳P1.2~P1.7用作輸入并被外部拉低時,它們將因內部的上拉電阻而流出電流。

RST:復位輸入。RST一旦變成高電平所有的I/O引腳就復位到“1”。當振蕩器正在運行時,持續給出RST引腳兩個機器周器的高電平便可完成復位。每一個機器周期需12個振蕩器或時鐘周期。

XTAL1:作為振蕩器反相器的輸入和內部時鐘發生器的輸入。

XTAL2:作為振蕩器反相放大器的輸出。

2.3 氣體濃度檢測模塊

MQ-4傳感器簡介:

MQ-4氣體傳感器的主要材料是二氧化錫(SnO2),它具有在清潔空氣中的電導率比較低的優點。MQ-4氣體傳感器對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的靈敏度較高,這個氣體傳感器可檢測除了天然氣的其他的多種可燃性氣體,是一款低成本的氣體傳感器。

模塊特色:(1)采用優質雙面板設計,具有電源指示和TTL信號輸出指示;(2)具有DO開關信號(TTL)輸出和AO模擬信號輸出;(3)TTL輸出有效信號為低電平(當輸出低電平時信號燈亮,可直接接單片機或繼電器模塊)。

電氣性能:

輸入電壓:DC5V

功耗(電流):150mA

DO輸出:TTL數字量0和1(0.1和5V)

特別提醒:傳感器通電后,需要預熱20s左右,測量的數據才穩定,傳感器發熱屬于正常現象,因為內部有電熱絲,如果燙手就不正常了。

2.4 繼電器簡介

繼電器(Relay),也稱電驛,是一種精密控制器件,主要用于控制一些簡單的動作系統,實際上是通過控制較小的電流去控制大電流的一種比較安全的開關,所以在一些電路中起著安全、保護的作用。在咱們這個系統中主要用單片機自動控制它,間接地控制換氣

系統。

3 產品的優勢

創新點在于:(1)不僅有檢測報警功能,而且具有自動控制排風扇的換氣功能;(2)排風扇的控制開關采用固態繼電器,消除了觸點暴露式開關存在電火花,可能引起爆炸的危險;(3)排風扇設置為雙重控制方式,除了濃度超標時的自動控制,平時依然可以人工進行啟停控制。

4 結語

該作品適用于安裝天然氣的用戶,但也不僅僅局限于此,通過更換或增加傳感器還可以用于甲醛、煤氣等氣體的測量報警和自動處理等。

參考文獻

[1] 中國農用機械信息網.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面積大幅增長.2009.

[2] 鄭成武.淺談我國溫室大棚的現狀與發展[J].安徽農機,2005,(2).

[3] 金發慶.傳感器技術與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第4篇:自然環境研究范文

【關鍵詞】大面積自然災害 電力搶修物資 搶修調度 GIS 數據庫

1 電力搶修調度指揮平臺的功能分析

電力搶修調度指揮平臺的功能模塊如圖1所示。

圖1 電力搶修調度指揮平臺的功能模塊

1.1地理信息系統模塊

第一,地圖的平移、放大和縮小等基本操作。通過地理信息系統模塊,用戶可以實現地圖的不同比例和不同區域的顯示,確保用戶能夠直觀清晰地查看搶修點附近的道路狀態。

第二,路線信息的標注、添加與標注。通過地理信息系統模塊,用戶可以給地圖進行標注,也可以清除不需要或錯誤的標注信息,同時可以給道路添加所需信息(如道路的擁堵情況)。

第三,地圖兩點間距離的測量及地圖圖層管理。用戶指定起始點位置和位置點位置,平臺將自動計算兩點間的實際行進路線距離;根據不同地圖信息的顯示需要,用戶可以設定不同的圖層顯示模式。

第四,故障點附近道路情況。通過地理信息系統模塊,用戶可以直觀查看故障點附近區域的道路狀態,條件允許時(由交通管理部門提供路況信息)還可以實時顯示故障點附近區域道路的路面交通狀況。

第五,搶修車的查詢。平臺能夠對當前故障點附近區域的事故搶修車信息(包括通話編號、車號、車上存儲的物資等)進行查詢,并在地圖上閃爍顯示車輛的當前位置。

1.2搶修物資存儲與調度管理模塊

結合實際情況建立電力搶修調度指揮中心數據庫,通過規范信息化各地資源存儲點、線路桿塔位置、交通路線等內容,實現搶修物資(如搶修塔等)的有效整合。

在搶修過程中,搶修車攜帶的搶修物資會逐漸消耗,因此平臺需要對每輛車的搶修物資攜帶情況進行記錄,根據搶修的進度來進行搶修物資的綜合調度管理,確保以最快的速度讓搶修物資到達搶修現象。

1.3車載單元及GPS模塊

接收衛星信號來實時獲取搶修車輛的地理位置,并通過GPRS實施發送到指揮中心的GPS服務器端;接收車載GPS客戶端實時傳送的車輛坐標信息中,并記錄到數據庫中;實時與指揮中心在線聯系,及時獲取指揮中心最新指令,并實時向指揮中心報告車輛的當前狀態和搶修處理狀態。

1.4指揮監控中心模塊

第一,電力設備的管理。指揮監控中心模塊可以對變電站、電桿等電力設備進行增加、修改、查詢和刪除,同時將這些電力設備顯示在地圖上。

第二,故障搶修車輛的管理。提供故障搶修車輛的相關管理功能,包括故障搶修車輛的定位、車輛軌跡回放、車輛相關信息的錄入、車輛報警、相關參數設置(監控、高級指令控制)等。

第三,故障搶修車輛的路線繪制。當選定具體搶修車輛進行搶修任務時,平臺會根據所選車輛的地理位置和當前道路狀況,采用最短和最優路徑的算法,自動計算出一條最佳的行進路線并在地圖中標注。

1.5智能終端應用模塊

通過Google公司的Android操作系統,智能終端應用模塊提供便攜式智能終端應用,能夠方便、快捷的數據查閱,為領導層現場決策、移動決策提供幫助,并建立搶修塔等設備的安裝配置、組裝教程等現場視頻技術指導的智能終端應用。

2 電力搶修調度指揮平臺的關鍵技術

2.1數據庫平臺

本文采用的是Oracle數據庫:引入了共享SQL和多線索服務器體系結構,使之在低檔軟硬件平臺上用較少的資源就可以支持更多的用戶,而在高檔平臺上可以支持成百上千個用戶;提供了基于角色分工的安全保密管理;支持大量多媒體數據,如二進制圖形、聲音、動畫以及多維數據結構等。

2.2調配方案的研究

本文引入管理學中應急管理的理念,結合電網運行及物資需求的特點,將電力搶險物資調配問題分解為最優路徑、重要性評價及物資調配三個子問題。以最優路徑的研究為例,平臺通過對稱三角模糊數刻畫物資運輸期間的不確定性因素,建立模糊運輸網絡模型,搜索物資運輸的最高保障率路徑。

2.3便攜指導

本文采用Android操作系統:源代碼完全開放,便于開發人員更清楚的把握實現細節,便于提高開發人員的技術水平,有利于開發出更具差異性的應用;采用了對有限內存、電池和CPU優化過的虛擬機Dalvik,Android的運行速度比想象的要快很多;運營商(中國移動等)的大力支持,產業鏈條的熱捧;具有強大的Linux社區的支持。

2.4路徑優化分析技術

為了進行網絡路徑分析,需要將網絡路徑轉換成有向圖。無論是計算最短路徑還是最佳路徑,其算法都是一致的,不同之處在于有向圖中每條弧的權值設置。如果需要計算最短路徑,則權值設置為兩個節點的實際距離;而要計算最佳路徑,則可以將權值設置為從起點到終點的時間或費用。

3 結語

如何能在自然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恢復供電,快速的對遭到損毀的電力設施進行搶修,是電力行業必須面對的課題。而組織搶險、抗險、搶修的大前提,是制定出合理全面的搶險預案,以及對諸如搶修塔和電氣設備等儲備搶修物資的合理調配使用,故本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第5篇:自然環境研究范文

關鍵詞:測鉛;青城子;鉛鋅礦;土壤

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雖然促進了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引起了全世界各個國家開始關注人類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現在,我國有關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呼聲越來越高。遼寧省也加大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提出增加造林綠化面積、修復被破壞的山體植被、治理草原沙化、提高森林覆蓋率等具體措施。

丹東地區礦業經濟發達,丹東是遼寧省礦產資源大市,區域成礦條件優越,礦種多,分布廣,儲量豐富。共發現礦產63種,已開發利用的45種。青城子鉛鋅礦位于遼寧省鳳城市北部山區(北緯40°~41°,東經123°~124°10′),海拔250~500m,面積120km2,以鉛鋅礦為主,其次是銅礦。礦區四面青山環抱,山勢挺拔,溫暖濕潤,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這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7.5℃,年平均降雨量1000mm,年平均相對濕度70%,年平均無霜期140d。該區土壤為山地棕壤,地帶性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但長期以來的開礦活動使天然林遭受巨大破壞,原始森林幾乎滅跡,淪為萌生林或灌叢。農作物以玉米、大豆為主,盛產山野菜、榛子、栗子、核桃、蘑菇、山梨、山里紅等土特產。為了解青城子鉛鋅礦區的環境污染狀況,選擇對其周邊的農田土壤中鉛含量進行了檢測。

目前對土壤中鉛污染測定的主要方法有比色法、極譜法、陽極溶出伏安法、原子吸收光譜法、原子熒光光譜法、原子發射光譜法、磁測法等(3)。土壤樣品處理方法有干法消解、濕法消解、微波消解、高壓消解等(3)。本課題采用濕法消解、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了樣品中鉛的含量。

1 試驗部分

1.1 儀器與試劑

Varian SpectrAA-240原子吸收光譜儀;超純水機Millipore;所用玻璃儀器均需以硝酸(1+5)溶液浸泡過夜,用水反復沖洗,最后用去離子水沖冼干凈。

試驗用水為超純水(電導率在18.2MΩ/cm以上),試劑均為優級純。磷酸銨溶液:稱取磷酸銨2.0g以水溶解稀釋至100mL配成20g?L-1溶液備用;鉛標準儲備液:ρ=1000mg?L-1,取鉛標準儲備液,用硝酸(0.5+99.5)溶液按逐級稀釋法配制100μg?mL-1鉛標準使用液。

1.2 儀器工作條件

波長283.3nm,光譜通帶寬度0.5nm,燈電流10mA,電壓235V,燃氣1.4。

1.3 試驗方法

土壤樣品的采集選擇青城子鉛鋅礦礦區周邊的農田,隨機分五個點進行(編為1-5號),采樣深度0~20cm,每個點分別采集4個樣(編號為樣品1-樣品4),共20個樣,每個樣2kg左右,自然晾干,用木棒初步碾碎,用四分法取對角兩份混合,連續兩次,得250g左右泥粉。再在瑪瑙研缽中繼續研磨,過150μm尼龍篩。

稱取1.0000g樣品,置于聚四氟乙烯坩堝中,用少量水沖洗內壁濕潤樣品后,加入鹽酸20ml于通風櫥內電熱板上低溫加熱,使樣品初步分解,待蒸發至約剩3ml左右時取下冷卻,分別加入硝酸5ml,氫氟酸5ml,高氯酸3ml,加蓋后于電熱板上中溫加熱。1h后開蓋,繼續加熱除硅,搖動。當加熱至冒濃厚白煙時加蓋,使黑色有機碳化物分解。待坩堝壁上的黑色有機物消失后,開蓋驅趕高氯酸白煙并蒸至內物呈粘稠狀。取下冷卻,用水沖洗坩堝蓋和內壁,并加入濃硝酸溶液1ml溫熱溶解殘渣。移至50ml容量瓶中,加入20goL-1磷酸銨溶液1ml作基體改進劑,冷卻后用水定容,同時做空白試驗。按儀器工作條件測定空白溶液、樣品溶液、標準溶液。

2 結果與討論

2.1 標準曲線

分別取100μg/L鉛標準使用液1、2、4、6、8、10ml,轉移到100ml容量瓶中,加入1mL基體改進劑20goL-1磷酸銨溶液,以硝酸(0.5+99.5)溶液作為稀釋劑和空白,配成鉛標準系列溶液1.0、2.0、4.0、6.0、8.0、10ugomL-1。每個標準溶液重復測定3次,取平均值繪得標準工作曲線見表1、表2。

2.2 樣品測定

按上述試驗方法,對每個采樣點的四個土壤樣品分別進行測定,并計算出各采樣點的平均值及總平均值,結果見表3。

鳳城地區土壤重金屬鉛元素背景值為25.20,測得值遠遠超出背景值,可見鉛在土壤中的積累程度非常嚴重。與中國《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95)二級標準規定的限值(pH為6.5~7.5時為300mg.Kg-1)相比,也已經明顯偏高,說明此地已經受到非常嚴重的污染,要采取具體措施進行治理。■

參考文獻

[1]孫約兵,周啟星,任麗萍等.青城子鉛鋅尾礦區植物對重金屬的吸收和富集特征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8.

[2]邱海源.鉛鋅礦集區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環境質量與評價[J].中國地質學會學術年會,2011.

[3]王士賀,王忠偉.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土壤中鉛、鎘含量[J],理化檢驗-化學分冊,2012,(1).

[4]盧春香,鄧程君,楊寶良.原子吸收-石墨爐法測定食品中重金屬元素的方法研究[J].中國飼料,2008,18:34-36.

第6篇:自然環境研究范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綠色會計;關系;問題;措施

一、可持續發展與綠色會計的關系

1.可持續發展是綠色會計的前提和理論基礎

(1)可持續發展決定綠色會計的目標體系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綠色會計的目標體系由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決定。而綠色會計的目標體系包含了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其中,綠色會計的基本目標是以自然環境和大自然的物質循環規律為基礎,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用會計的方法核算和監督社會、自然環境資源,最終合理開發和利用環境資源,協調并改善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促進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會計的具體目標是以基本目標為基礎,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企業與自然環境發展的具體有關資料。

(2)可持續發展決定綠色會計原則

為了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相適應,綠色會計原則需要在傳統會計原則的基礎上進行調整與改進。綠色會計原則中所包含的客觀性、及時性原則的內容與傳統會計原則的內容基本相同;而重要性原則的內容則與傳統會計有所區別,其主要指的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按重要性有序排列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以及資源等因素,進而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相關的會計資料;此外,還應明確一些特有的原則,如社會性原則、政策性原則等。

(3)可持續發展決定綠色會計基本假設

綠色會計的基本假設主要有三個:會計主體、可持續發展以及貨幣計量。綠色會計的會計主體主要指的是會計主體的經濟行為。通過核算與監督會計主體的經濟行為所產生的環境收益以及環境成本,從而達到促進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綠色會計的可持續發展假設,是指社會資源、自然資源良好,資源可以永續利用,經濟、社會、自然可持續發展。而綠色會計的貨幣計量,則和傳統會計的貨幣計量假設一樣,綠色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以貨幣進行計量。

(4)可持續發展決定綠色會計要素

為了達到與可持續發展戰略一致的目標,綠色會計的會計要素需要在傳統會計要素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完善,并且與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相呼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對會計主體進行核算與監督,實現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綠色會計支持、促進可持續發展

在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過程中,人類需要從自然環境中取得資源進行發展,同時也會產生廢棄物、污染物,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因此,對于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我們不能只是從自然中索取,也需要采取措施來保護自然環境。企業在謀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從長遠的角度考慮,也需要考慮自然環境的可持續問題。企業因自然環境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大小、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污染嚴重與否、以及保護自然環境所進行的投資多少,都可以通過綠色會計進行準確、及時的計量。只有精準核算自然環境效益和自然環境成本,才能真正地把會計“綠色”化,以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二、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會計存在的問題

1.綠色會計相關理論尚不成熟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綠色會計的相關理論還是不成熟的:首先,綠色會計理論的研究不夠深入。目前,我國綠色會計理論研究者忽視了對實用性綠色會計理論的研究,從而導致了綠色會計在我國具體的實踐應用中缺乏理論基礎;其次,綠色會計信息的披露方式不規范。我國綠色會計的相關理論結構與法律體系都還不完善,由此導致綠色會計的具體信息披露方式缺乏統一,并且在披露時還存在不主動或者披露內容不全面等問題。

2.綠色會計的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完善

我國的會計制度主要是國務院財政部根據《會計法》制定的關于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以及會計工作管理的準則、制度、辦法等。但是,關于企業所涉及的社會、自然環境問題,財政部所制定的法規很少涉及;即使有些法律法規涉及了企業的社會、自然環境問題,但也只是限于理論層次,可操作性不高。這些都導致企業在具體的綠色會計計量、確認方面缺乏統一的準則。目前,我國綠色會計的監督體系也不是很健全。綠色會計是通過核算與監督會計主體的經濟行為所產生的環境收益以及環境成本,從而達到促進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由于缺乏相應的監督審計組織,企業所披露的綠色會計信息的內容與質量不能得到有效的監督,也很難對其進行評價。

3.政府和企業等對綠色會計尚不夠重視

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當前的經濟雖然在高速發展,但很大程度上是在過度索取自然資源和破壞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形成的。社會公眾沒有形成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家園的認知,人們對于自然環境以及自然資源的保護意識還是較差的;政府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力度以及重視度也有待加強和提高;社會環保意識的缺失給企業帶來了以破壞自然、浪費資源為代價,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機會。由于企業最終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他們對于環境保護的態度也是不積極的。在環境保護與企業自身發展之間,大多數企業更側重于破壞自然環境來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

4.綠色會計相關專業人才稀缺

綠色會計是發展時間較短的新型學科,它是會計、管理、成本、經濟、環境保護等多個學科交互融合而成,因此,綠色會計的從業人員需要較高的專業技能素質。目前,我國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素質也大多數僅限于傳統會計。另外,我國高校也尚未開設與綠色會計有關的專業課程,由此缺少了綠色會計相關人才輸出的途徑。

三、推行綠色會計的措施

1.推動綠色會計理論發展與創新

首先,實用性綠色會計理論的研究需要進一步加強。目前,我國學者多是側重研究理論性較強的綠色會計理論,只有加強研究實用性理論,才能推動綠色會計的應用與發展。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綠色會計信息、環境檢測報告等使用者偏好進行研究,以便為綠色會計準則制度建設提供相應的信息數據支持。其次,綠色會計信息的披露方式需要規范化。現階段,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愈加激烈。為了保護自然環境和監督企業對環境的影響,推行綠色會計,加強企業綠色會計信息披露內容的質量,規范他們披露的行為是必然途徑。

2.建立與完善綠色會計制度

建立完善綠色會計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環境資源保護立法。作為會計學分支的綠色會計,應當在《會計法》中有相關的法律規定,國務院財政部也應根據《會計法》制定綠色會計具體的準則、制度、辦法等;環境法也需要增加完善與綠色會計有關的法律法規,并且加大力度對于企業和個人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相關處罰。只有在法律上確定綠色會計的地位,才能促進其在我國快速的推行與發展。建立環境審計制度,強化對綠色會計再監督。國家有關部門以及會計師事務所需要對企業的綠色會計信息進行嚴格的監督與審計,并且加強企業自身的綠色會計監督職能。只有從內外同時監督,才能保證企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還應負擔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責任,進而保證綠色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斷完善,逐漸滿足社會公眾對綠色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

3.加強教育,增強國民的環保意識

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理念進行廣泛的宣傳,加強對社會公眾的環保教育,向企業普及綠色會計知識,得到國家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使綠色會計逐步被公眾、企業和政府理解與接受。同時,在企業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之間,企業也要改變傳統觀念,樹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觀念。

4.加強綠色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

為了推動綠色會計工作的順利進行,需要全面、具體地培訓會計從業人員的綠色會計知識。我國高校也應當開設與綠色會計有關的專業課程,旨在普及環保知識,提高學生環保意識,培養綠色會計專業人才,為國家綠色會計的研究與發展增加力量。

參考文獻:

[1]金瑩.基于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綠色會計新探[J].財會研究,2010(23).

[2]周守華,陶春華.環境會計:理論綜述與啟示[J].會計研究,2012(2).

[3]劉道旭.綠色會計與可持續發展初探[J].商業會計,2011(12).

第7篇:自然環境研究范文

1. 對我國自然資源開發模式的反思

2. 運用經濟手段進行環境管理的基本理論(蔣庭松等,1991,1991,1993)

3. 我國自然資源開發環境管理的現行經濟手段及其評價

4. 關于我國運用經濟手段進行自然資源開發環境管理的建議 模式,利用經濟手段加強環境管理,減少資源開發的外部不經濟性,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湖北、陜西、新疆等省、自治區也制定了對自然資源開發征收生態環境補償費的有關政策,準備付諸實施。

上述各種經濟手段對于遏制自然資源開發造成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籌集環境保護資金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還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問題。

政出多門,缺少協調。如上所述,各個部門與自然資源開發有關的收費名目繁多,有的相互之間重復,有的缺乏法律依據,沒有得到明確的授權,這就削弱了國家作為自然環境資源所有者代表實現其價值的權威性,影響了這一手段的效果。

缺少科學依據,激勵作用不強。沒有根據自然環境資源的價值以及開發活動的損失為基礎制定收費費率,標準偏低,從而難以刺激開發者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手段單調。如上所述,運用的經濟手段絕大部分為征收稅費這一種,而其他經濟手段則運用甚少。

資金挪用嚴重。既然收取的費用是自然環境資源價值的體現,是自然資源產品成本的一部分,那么,為了維護自然環境資源的再生產,這些費用必須再投入到自然環境資源的恢復、保護與增殖項目中去,但被挪作它用的現象卻時有發生。挪用的另一個表現形式,也是最普遍、最不被人注意的形式是,根據管轄權限收費,安排使用。這就造成位于一地的開發者向在另一地的管轄者交費,這樣,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的破壞就不能得到補償,這部分價值實際是被挪到別處使用了。

4. 關于我國運用經濟手段進行自然資源開發環境管理的建議

4.1 加強自然環境資源的價值與價格研究

第8篇:自然環境研究范文

關鍵詞:生態問題;環境問題;生態民俗學;環境民俗學

人類社會發展到上世紀中期,人類周圍的環境質量開始普遍下降,并朝著持續不斷惡化的趨勢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后果:生態系統失衡,嚴重危及人類的生存狀況與條件、幸福與利益,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環境問題從區域性、局部性向全球性、整體性趨勢擴展。

環境危機的全球性與嚴重性,使得人類開始對片面追求物質利益、無節制地改造自然的近代化發展道路等進行反思。從而,展開了人文科學與生態學交叉研究的新學科領域,如生態人類學、環境社會學等學科分支。近20至30年來,關于人文、社科、歷史等的生態學視角研究都得到了相當的發展,并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民俗學也不例外,在各個學科都展開了有關環境、生態視角研究之際,民俗學也開始了學科領域的反思與探索,學界的中堅力量更是力倡環境民俗學的學科建設。本文以日本環境民俗學的發展為契機,思考中國現代民俗學對于生態、環境研究的可能性趨勢。

一、日本環境民俗學的研究概況1

民俗學研究領域里的環境或是自然,是包涵人類自身在內的環境或自然,而非一般意義上的環境或是自然,是只有客體存在的環境或自然。對環境民俗學的研究,就是“以自然這個整體概念被重新統合后所描繪的人民的新的生活面貌”進行研究,從而“對迄今為止的民俗學的思考方法,以及民俗學本身的意義進行重新的認識。”(菅豐)

日本有關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日本學者菅豐教授總結為三個潮流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關于“生態民俗學”的民俗志研究。這一研究領域主要以野本寬一為代表,野本從其研究的“日本大井川流域從上游到下游地區的民居屋頂的使用材料情況,發現各個地區的人們都是各自從自己所處的環境當中來選擇適合于自身屋頂材料的植物來鋪蓋屋頂的”出發,并指出應把民俗現象放回到“自然和人的關系”問題的出發點上,然后進行重新認識,這其實就是從生態學的觀點重新認識民俗文化。他進而還指明了生態民俗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即以民俗學為研究主體,“把人重新置于大自然的生態系統之中,在自然環境中對民俗事項進行重新把握。”(野本寬一)

菅豐肯定野本在揭示自然和人的關系的詳盡信息,生動地描述在河川流域中生活的人們及其地域性,嘗試作為整體性的民俗志的實踐的同時,也對其研究上的謬誤進行了批評。他指出,野本把現在的民俗和古代或者基層文化之類的東西輕易地聯系起來進行解釋,這種解釋方法沒能夠從民俗學的惡習中擺脫出來;野本將民俗事象輕易地當作與環境相預定調和的東西來理解,但他并沒有進行探討和驗證。(菅豐)

第二個時期是關于“民俗自然志”的研究。這一領域的研究,首先以筱原徹為代表,對“民俗自然志”進行方法性探討:有關自然的物質文化、技術志的研究;把有關自然的生產作為維持生存最低限度的活動進行探討的研究;作為風險分散戰略的多資源適應的自然生產論研究;從商品經濟、貨幣經濟的對應中尋求生產復合意義的自然生產論研究(菅豐)。從這些研究的內容和成果上,可以看出,皆是從生態的、經濟的側面,作為“量”的問題來進行研究的,從而致使有關生產的質的問題一直被忽略。

關于“質”的方面,主要是松井健“次要的生產”研究,探求生產活動的“質”問題:1)從生產到消費是直接相連的;2)與自然保持緊密關系的;3)在單純的技術水準中要求具有高難度的技法;4)不能還原為簡單的經濟性的意義;5)受到空間性、時間性的限制;6)通過身體性,可以深刻地認識到自然與人的相互作用之本來的位相關系(菅豐)。菅豐肯定了松井健關于“次要的生產”概念與分析,并指明“內在的樂趣”是開始或繼續進行生產和勞動的原動力。

第三個時期是關于“環境民俗學”的研究。野本寬一在其《提倡生態民俗學》中已有提及,并認為生態民俗學是環境民俗學研究的最主要內容和趨勢。然而,將環境民俗學發展開來的卻是鳥越皓之先生。他以對滋賀縣琵琶湖的研究作為基礎,提出堅持抽出生活者內在理念之立場的“生活環境主義”2概念,此概念是為解決居住者的生活問題,同時也反映了以生活者內在理念為基礎的實踐性意義。以這樣的視角及主義,在民俗學中形成的研究即是“環境民俗學”(菅豐)。

鳥越認為,環境民俗學就是從民俗學的視角,對具有如此意義的“自然環境”(被加工的自然環境)和人類之間關系的巧妙機關進行研究的領域(鳥越皓之),并指出了環境民俗學研究的三個領域:人類“利用”自然環境;人類與環境“共生”;以環境為媒介的“人類相互的關系”。鳥越從加于人類之手的自然環境和人類之間相互的關系入手的研究方法,為環境民俗學成立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礎。

日本關于自然的民俗研究,可謂是“以傳承的民俗為基礎,對現代的問題進行探討的實踐性嘗試”(菅豐)。因此,在現代社會中,有關對自然的民俗研究,恢復了日本民俗學對現實社會作貢獻的實踐性研究方向,從而也確立了有關自然的民俗研究所應有的地位。

二、中國的環境民俗學研究概況

關于中國的環境民俗學研究,從環境民俗學的提出到發展至今仍較鮮見。至今為止,就筆者掌握的資料來看,僅有烏丙安和江帆兩位學者對“生態民俗學”進行了論述。

(一)烏丙安的“生態民俗學”構想

1994年,烏丙安以文化人類學關于舊大陸我國北方農耕文化類型的研究為契機,點明了文化人類學在對中國北方麥黍、南方稻米的農耕文化分野的研究中,忽視了“對形成兩大農耕文化分野的生態環境解析”,指出“從生態民俗文化的視角考察中國北方農耕文化,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從而以生態學中的食物鏈為橋梁,認為“聯系食物鏈的有關民俗文化,叫做生態民俗。這是中國最早關于生態民俗的提法。

1999年,烏丙安在其所著的《中國民俗學》中,明確地將民俗劃分為四個大的類別,(1)經濟民俗:包括自然生態民俗、物質生產習俗、交易和運輸民俗、消費生活民俗;(2)社會民俗:包括家族與親族民俗、鄉里社會民俗、都市社會民俗、個人社會儀禮、婚姻的民俗傳承;(3)信仰民俗:包括傳統的迷信與俗信、歲時節日與信仰習俗;(4)游藝民俗:包括民間傳統文化娛樂活動及民間競技4。這是國內學者在對民俗事象的把握中,首次將“自然生態民俗”作為一個細目明確地提出來。

2002年,在意識到生態民俗研究的重要性之后,烏丙安有了構建中國生態民俗學學科的構想。他認為,中國現代民俗學在繁榮發展的歷程中已經積累了大量有關各民族人與大自然、人與動植物關系的民俗資料,這些資料和它們的民俗原形態,都和生態學的許多重要課題有著深層次的相關性,同時,這些關于生態的民俗對于認識我國人與自然關系的悠久傳統有不可估量的價值。5于是,他提出構建“中國生態民俗學”的學科設想,并從生態民俗學的視野、植物生態民俗、動物生態民俗、自然周期生態民俗、人類在食物鏈中居統治地位的生態民俗五個方面,論述了確立中國生態民俗學學科研究的重要意義。

(二)江帆的“生態民俗學”構建

在認識到“生態民俗學”研究的重要價值之時,江帆的《生態民俗學》一書將“構建生態民俗學學科”這一構想變為現實。江帆通過生態學視野中的民俗文化,生態學的人文轉向與生態民俗學的提出,圍繞民俗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展開論證:闡述了生態民俗學的研究視角與特點,并就民俗生成的生態型本原、經濟民俗的生態特征等進行了詳細的剖析,對社會民俗、精神民俗、游藝民俗等內容進行了生態學視角的解讀,系統闡發了生態民俗視角的多元視角及生態文明時代的生態價值觀等。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性邊緣學科,生態民俗學具有學科的綜合性、理念的整體性、研究的實用性等主要特點。

《生態民俗學》從兩部分闡明了民俗學對現代環境問題的主要功用,即運用民俗學已有的知識系統對有關生態的地方性知識進行描述與詮釋;對民俗學者研究方向及其關注的主要問題進行引導。在對第一個功用進行闡述時,作者以“功能生態位的視角”指出,民間信仰與禁忌中包含有民眾對地方物種持續存在與永續利用的觀念,這些觀念內化為歷代民眾的精神信仰和行為規范,并以習俗的方式傳承下來,從而保持和維護了生態平衡,民間信仰的主要功能就在于維護和調節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在這里,作者以生態視角來理解民間信仰與禁忌的作用,闡明了民俗之于生態系統的維護功能,并積極尋找其現實意義,這為我們對民俗學的研究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在對第二個問題進行論述時,作者指出民俗價值觀的指向,從來都密切關聯著人類的生存需求,因而對于民俗價值觀的探尋,唯有回到人與自然關系上來探討。

作者通過對以上兩方面的論證,既希望通過民俗學對環境問題的理論探索,構建對民俗事項以生態學觀點來研究的學科視角,也希望借助于生態學的理論與方法,讓民俗學走出停留在發現問題、描述問題和解釋問題上的研究困境。

三、日本環境民俗學研究帶來的思考

從以上關于日本環境民俗學的研究概況中不難看出,日本的環境民俗學正逐步朝著學科理論、實踐的建設方向不斷前進著,有關人與自然環境的民俗學研究成果也愈加豐碩。由此可推測,有關人與自然環境的民俗研究,將是未來民俗學研究的主要趨勢之一。而國內關于環境民俗學的探討與研究仍然較少,就目前的情況看,主要集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探討上。其實,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過程中,并不乏與自然環境相關的民俗事項。

然而可喜的是,國內學界對長期忽視的民俗事項的生態學視角研究,開始有了普遍的關注與回應,并于2007年10月27-28日,在北京召開了“自然環境與民俗地理學”中日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師范大學的色音教授指出,自然環境與人類民俗文化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人類的社會行為始終受到各種知識系統的規約和引導,除了普同性知識外,各民族各地區的地方性民俗知識,一直在潛移默化中規約和引導著不同人們群體的社會行為。因而推動民俗學與環境科學、地理學的交叉研究,提升民俗學者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并進行國際前沿學術交流就成為一個熱門6。此次大會就自然環境與人類生存、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資源利用與民俗知識、地理空間與民俗空間、環境演變與文化變遷、自然災害與災害民俗、區域環境與生態移民等7個專題展開了討論,并對自然環境與民俗地理學的前沿理論和具體個案研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雖然這只是一個“自然環境與民俗地理學”的學術探討,但我們可以從中嗅出國內民俗學界對環境民俗學的關注與探討勢必將“流行”開來。然而,從日本環境民俗學已有的研究來看,筆者認為,我們在用生態學視角、環境學視角等對民俗事項展開研究時,不能忽視人作為自然的主體這一關鍵要素,可借鑒日本業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摒棄其中的歷史還原論、預定調和論等缺陷。同時,我們也要根據國內自身的具體情況,思考在國家建構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民族文化生存的重要性與當地民俗地方性知識的作用,摒棄傳統的“生態中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等陳腐觀念,慮及我國多民族的文化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特點,關注我國民俗文化與生態環境之間存在的人文關系。從而使環境民俗學的研究在解決社會發展、環境危機等問題時,為當地居民提供可依據的理論知識,使環境民俗學成為中國現代民俗學發展道路上走出的“實踐性”一步。

注釋:

1.本文所參引之日本主要文獻:菅豐《關于自然之民俗研究

的三大潮流》,野本寬一《提倡生態民俗學》,鳥越皓之

《試論環境民俗學》,皆為課堂使用資料,即將在中國發表

2.生活環境主義,指在理解和處理環境問題時,重視生活者

的生活實踐活動以及由此得出的對環境的態度。宋金文,

《生活環境主義的社會學意義――生活環境主義中的“生

活者視角”》《河海大學學報》,2009年6月第Ⅱ卷第2期

3.烏丙安,《生態民俗鏈和北方民間信仰》,《民俗研

究》,1994年第1期

4.烏丙安,《中國民俗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5.烏丙安,《論生態民俗鏈:中國生態民俗學的構想》,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5月第24卷第3期

第9篇:自然環境研究范文

關 鍵 詞:體育文化;戶外運動;文獻述評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3)01-0056-04

一切科學都是由概念組成的理論體系,而概念又是構成人類思維的“邏輯細胞”,是思維的基本單位。如果概念不明確,就很容易把一些相鄰的事物或現象混淆,而無法掌握科學的實質,無法運用科學的規律指導實踐。本文擬在總結與反思國內外學者有代表性定義的基礎上,揭示”戶外運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1 國內對“戶外運動”概念的闡述

1)從運動項目角度的闡述。

從運動項目的角度來界定“戶外運動”概念的主要可分為兩類:第1類認為“戶外運動”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體育活動,持有此觀點的有王莉等[1]、陶宇平[2]、夏征農[3]和董立[4]等;第2類認為戶外運動是指在自然場地進行的一組集體運動項目群,此觀點主要來源于中國登山協會在申請戶外運動成為我國正式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時對戶外運動所下的定義,持有此觀點的有孫班軍[5]和董范等[6]6。

第1類的定義將戶外運動僅局限在自然條件下開展的,實際上戶外運動項目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會逐漸引入到室內的模擬自然環境當中進行,違背了下定義的規則,犯了“定義過窄”的錯誤;第2類的定義將“戶外運動”概念擴大化,使任何在自然場地開展的集體運動項目都可稱之為戶外運動,也違背了下定義的規則。

2)從教育角度的闡述。

戶外運動逐漸進入學校體育課程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對戶外運動的重視,紛紛從教育的角度來界定“戶外運動”的概念。操學誠和祖[7]和李正賢[8]等認為,戶外運動是在自然環境中開展的,以戶外運動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為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參與戶外運動所需的素質為教學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實施的教育活動。教育工作者認識到了戶外運動的教育價值,并將其視為一種教育活動。但僅把戶外運動看作一種教育活動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對于一些人來說戶外運動還是一種休閑游憩活動。

3)從休閑游憩角度的闡述。

受國內學術界掀起的休閑游憩研究熱潮的影響,部分學者也開始從休閑游憩的角度對戶外運動的概念進行研究。如齊震[9]認為:“戶外運動是指人在與自然融合的過程中,借助于現代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自我身心潛能,向自身挑戰的娛樂休閑項目。”此定義將戶外運動看作是一種娛樂休閑項目,認識到了戶外運動是一種休閑游憩活動,但也忽視了戶外運動也是一種教育活動。

綜合來看,目前對“戶外運動”概念的語言形式較為統一,基本上都用詞組“戶外運動”來表示。但還存在違背下定義的規則和認識片面等不足。針對“戶外運動”概念界定出現的這些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戶外運動”詞語與其實踐發展的矛盾性。不變的“戶外運動”詞語與不斷發展變化的戶外運動實踐間的矛盾是準確界定“戶外運動”概念的主要羈絆。因為戶外運動實踐從作為“體育活動”發展到“教育活動”和“娛樂休閑項目”,體現了戶外運動涵義的不斷深化和發展,但都一直用的是“戶外運動”這一不變的詞語。第二,戶外運動理論基礎的薄弱。目前,學術界對戶外運動的研究對象、性質、理論體系和研究內容等問題還未達成共識,而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對“戶外運動”概念的界定。第三,由于戶外運動本身的復雜性及注重的角度不同,使得“戶外運動”概念的界定具有多重觀點[10],從而造成人們對“戶外運動”概念的不同理解。

2 國外對“戶外運動”概念的闡述

1)從運動項目角度的闡述。

戶外運動是指在戶外開展的體育運動[11]。英國素有“戶外運動之鄉”的美稱[12]。蘇格蘭已在戶外運動領域內產生了眾多的世界級運動員,并且在自行車、馬術、汽車拉力賽、定向運動、滑雪、射箭、皮劃艇、帆船、公開水域游泳、登山和滑水等運動項目中獲得了世界冠軍和諸多獎牌;大量的戶外運動參與者,不是為了獲得杰出的成就或在比賽中獲得成功,而純粹是為了和友人們在清新的空氣中欣賞美景[13]。國外對戶外運動的理解較為寬泛,泛指任何在戶外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

2)從教育角度的闡述。

國外從教育的角度對戶外運動相關概念的研究頗多且較為深刻,但并沒有籠統用“戶外運動”這一詞語來表示戶外運動之教育,而是用“戶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這一詞語來表示。并且在實踐上,國外也將在學校或其它教育機構開展的戶外運動稱之為戶外教育。而和戶外教育概念容易混淆的概念還有冒險教育、主題式冒險和戶外冒險教育等。

戶外教育最為經典和被引用最多的定義就是Donaldson·G·E 和 Donaldson ·L·E[14]于1958年提出的“戶外教育就是在戶外的教育,有關戶外的教育,以及為戶外而教育。”這個概念告訴我們戶外教育的學習地點、教授主題和教學目的,唯一的缺點就是在理解時會感覺到此概念無所不包。而Ken Gilbertson等[15]5認為:戶外教育是一種在戶外環境中開展的,強調多感官直接的體驗,并綜合與自然環境、社區環境和個人環境的接觸來實現教和學的方法。持有類似觀點的還有Katherine Joy Pinch[16]6和Arthur Owen Sanderson[17]等。從以上定義可知,戶外教育是在自然環境中開展的教育活動,并且強調受教育者通過與自然環境的直接接觸來實現教育。

冒險教育是指在類似荒野的環境或自然環境中實施的并以身體技能發展而促進人際交流或在戶外冒險活動中提高身體技能的一種教育[15]8。持有類似觀點的還有Dennis Eaton[18]、Priest Simon[19]和Chris Hodgson、Matt Berry[20]等人。可以看出,冒險教育強調的是通過冒險性的活動來實現教育目的。戶外冒險教育是在自然、半人工或荒野環境當中開展的冒險教育[16]7。

主題式冒險是以活動為基礎,以體驗教育為框架,將原本在野外才能進行的冒險活動,經過主題化的設計,將攀巖、漂流、登山、露營等活動簡化或改良成可在學校或一般場地進行的活動課程,只需簡單的教具,或甚至不用任何器材都可操作。而且由原來只強調體能活動的取向,轉而以培養個人成長與團隊共同學習的取向[21]。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戶外教育、冒險教育、主題式冒險和戶外冒險教育間的聯系及區別。根據冒險性可將戶外教育劃分為冒險教育和其它教育活動;根據開展的場地不同又可將冒險教育劃分為主題式冒險和戶外冒險教育等。

3)從休閑游憩角度的闡述。

從休閑游憩的角度對戶外運動進行界定的概念有“戶外游憩”、“冒險游憩”和“戶外探索”等。

戶外游憩是指在自由時間內自愿參加在自然環境中開展的,且突出人與自然環境有互動關系的游憩活動。持有類似觀點的有Sessoms[22]、Driver和Brown[23],Ibrahim和Cordes[24],Moore和Driver[25]及Ryan Plummer[26]等。冒險游憩通常是指非機械性的、與自然環境有互動聯系的、包含一定風險和危險因素、收益具有不確定性并且受參與者和自然環境影響的一系列戶外游憩活動[27]。戶外探索是在戶外環境中依靠人力(非機械動力)開展的非消耗性游憩活動[28]。持有類似觀點的有Ford[29]和Simon等[30]。

可以看出,戶外游憩除了強調在自然環境中開展外,更加強調的是參與者與大自然間的互動關系。所以任何發生在室外的與大自然(自然環境)有互動關系的游憩活動均屬于戶外游憩的范疇。因此說戶外游憩的范疇最大,而冒險游憩和戶外探索都屬于其中的一部分。冒險游憩和戶外探索兩者間互有交叉但并不等同,而是并列的關系。冒險游憩側重于含有風險或危險因素的游憩活動,而戶外探索側重于依靠人力開展的游憩活動。

3 “戶外運動”概念的厘定

3.1 “戶外運動”概念的界定

戶外運動的范疇很廣,涉及到體育、教育和休閑游憩等領域,因此將“體育活動”、“教育活動”、“游憩”和“娛樂休閑項目”等作為戶外運動的鄰近屬概念顯得過于偏窄。戶外運動不僅能以集體形式開展,也能以個人形式開展,所以將“集體運動項目群”作為戶外運動概念鄰近屬概念也不確切。本文認為與戶外運動最為貼切的鄰近屬概念應該是“人體活動”,即由人的四肢和軀干等肌肉群收縮所調控的身體活動,以此可以把戶外攝影和野外觀賞等帶有微量手動操作的活動排除在外。

通過對國內外戶外運動相關概念的分析和研究得知,戶外運動主要是在自然環境或模擬自然環境中進行的,并且強調人與自然環境或模擬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另外,戶外運動是一種人類創造的文化活動,不是以創造物質財富為目的的體力勞動,要和生產勞動區分開來。所以戶外運動概念的種差就有3個,其一是“以自然環境或模擬自然環境為主要活動場地”,其二是“與自然環境或模擬自然環境有互動關系”,其三是“非生產性”。從這3大種差出發,就能把戶外運動這種人的身體活動與其它的人體活動區分開來。將“戶外運動”概念的臨近屬概念和種差整合起來,于是可定義如下:“戶外運動是以自然環境或模擬自然環境為主要活動場地,并與其有互動關系的非生產性人體活動”。

3.2 “戶外運動”概念外延的劃分

劃分是由劃分的母項、劃分的子項和劃分的標準組成。劃分后的母項和子項屬于屬種關系,子項必須具有母項所具有的本質屬性。劃分時也必須遵守下列的劃分規則:(1)劃分后子項的外延和母項的外延必須相等,否則會犯“多出子項”或“劃分不全”的邏輯錯誤;(2)劃分后的子項之間必須互相排斥,否則會犯“子項相容”的邏輯錯誤;(3)每次劃分都必須按照同一個標準進行,否則會犯“劃分標準不統一”的邏輯錯誤。

目前國內關于戶外運動分類的觀點主要有兩種:一是董范等[6]8將戶外運動分為空中項目、陸地項目、自然水域項目和綜合項目;另一是孟剛等[31]將戶外運動劃分為水上戶外運動、空中戶外運動和陸地戶外運動。董范等人的分類犯了“子項相容”的邏輯錯誤,因為以戶外越野挑戰賽為代表的“綜合項目”開展的場地不僅需要空中,還需要陸地和自然水域,所以就出現了“綜合項目”中包含空中項目、陸地項目和自然水域項目的問題;孟剛等人的分類犯了“劃分不全”的邏輯錯誤,因為將以野外拓展和戶外越野挑戰賽為代表的綜合型戶外運動項目排除在外,與現實情況不符。現在就出現了以活動場地為劃分標準的劃分方法不能夠解決所有戶外運動項目的歸屬問題,所以本文認為以活動場地為劃分標準的劃分方法不適于當前戶外運動的分類。

以人們從事戶外運動的目的作為劃分標準較為穩妥。人們從事戶外運動也都有著鮮明的目的性,為了休閑游憩,或是為獲得教育,根據各自目的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戶外運動項目或活動方式。因此,按照以“從事戶外運動的目的”為劃分標準是有根據和有必要的。再用一種統合的思維方式將上文從不同角度描述“戶外運動”概念外延的語詞整合起來,可將“戶外運動”概念的外延分別命名為戶外游憩、戶外教育和戶外競技運動等:(1)戶外游憩是個體在閑暇時間內通過自愿參與而實現休閑娛樂、調節身心和發展興趣愛好等目的的戶外運動。(2)戶外教育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實現增強體質、傳授在戶外進行休閑游憩和身體鍛煉的知識和技能、提高綜合能力等目的的戶外運動。(3)戶外競技運動是以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和創造優異運動成績為主要目的的戶外運動。

另外,在區分某項運動項目是否是戶外運動時,不僅要看運動項目的本身,還要看從事此項運動項目的目的。因為運動項目本身并不是劃分的依據,并且還存在不同的劃分標準下,即便是同一運動項目也可以有不同分類。以“沖浪”為例,并不能簡單將“沖浪”劃為“極限體育”或者“戶外運動”,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劃分。若參與沖浪主要是為了挑戰人體的極限能力,那么可將之歸為“極限運動”;若參與沖浪是為了休閑娛樂,可將之歸為“戶外運動”。

參考文獻:

[1] 王莉,何世權,張慧峰,等. 對北京市戶外運動產業發展狀況的調查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9):1159-1161.

[2] 陶宇平. 戶外運動與拓展訓練教程[M].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2.

[3] 夏征農. 大辭海·體育卷[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23.

[4] 董立. 大學生戶外運動[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7.

[5] 孫班軍. 山地戶外運動[M].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2.

[6] 董范,國偉,董利. 戶外運動學[M]. 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9.

[7] 操學誠,祖. 戶外運動與青少年全面發展[J]. 中國青年研究,2006(6):25-27.

[8] 李正賢. 高校戶外拓展訓練課程安全問題研究[J]. 體育文化導刊,2008(10):98-100.

[9] 齊震. 休閑視角下的戶外運動[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27(2):44-46.

[10] 孫永生. 戶外運動[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1.

[11] Princeton University. outdoor sport[EB/OL]. http:///outdoor+sport,2011-06-11.

[12] Deborah A Wuest,Charles A Bucher. Founda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exercise science,and sport[M]. 14th ed. Boston: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3:184.

[13] The National Agency for Sport. Outdoor There:a sportscotland policy statement on sport and physical recreation in the outdoors[M]. Edinburgh:Sports Communication Group Ltd.,2008:13.

[14] Donaldson G E,Donaldson L E. Outdoor education: a definition[J]. Journal of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1958,29(17):17-63.

[15] Ken Gilbertson. Outdoor educ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M]. Champaign:Human Kinetics,2006.

[16] Katherine Joy Pinch. The nature and operation of the gender system in an australian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 for adolescents[D].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5.

[17] Arthur Owen Sanderson. Bridges and barriers to offering outdoor education to grade 4-7 students in schools[D]. Vancouve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5:15.

[18] Dennis Eaton.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learning in outdoor education[D].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1998:11.

[19] Priest S. The semantic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G]//J C Miles,S Priest. Adventure programming. State College,PA:Venture,1999:111-114.

[20] Chris Hodgson,Matt Berry. Adventure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M]. New York:Routledge,2011:1.

[21] Prouty D. Project adventure:a brief history [G]//Miles J,Priest S. Adventure education. 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 Inc,1990:93-101.

[22] Sessoms H D. Leisure services[M]. 6th ed. NJ:Prentice Hall,1975:237.

[23] Driver B L,Brown P J. Contributions of behavioral scientists to recre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G]//Human 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 New York:Plenum Publishing,1983:309.

[24] Ibrahim H,Cordes K A. Outdoor recreation[M]. Boston: WCB McGraw-Hill,1993:13.

[25] Moore R L,Driver B L. Introduction to outdoor recreation [M]. PA:Venture Publishing Inc,2005:11-12.

[26] Ryan Plummer. Outdoor recreation:an introduction[M]. London: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09:18.

[27] Alan Ewert. A review of adventure recreation: concepts,history,trends and issues[G]//An outdoor renaissan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outdoor recreation. 4th.North Carolina:Mississippi university,1990:63-64.

[28] Dick Prouty. Adventure education:theory and applications[M]. Champaign:Human Kinetics,2007:232.

[29] Ford P. Outdoor education: definition and philosophy[C]//ERIC clearinghouse on rural education and small schools. ERIC Information Analysis Products,1986:7.

一边添奶一边添p好爽视频| 无码Gv永久免费网站| 91免费国产| 蜜臀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麻豆久久精品亚洲精品88| 俄罗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久久人人超碰精品caoporen| 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一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国产精品敌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v欧洲高清| 91网红福利精品区一区二| 免费无码又爽又高潮视频| 乱人伦中文字幕成人网站在线 | 亚洲综合一|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 亚洲精品熟女乱色一区| 欧美日激情日韩精品嗯|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免费人成黄页网站在线观看国内|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小说| 狠狠五月深爱婷婷网|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高清| 美女黄网站18禁免费看| 久久99国产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7|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狠狠| 欧美 日韩 国产 成人 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三级一区二区三| 免费视频这里是精品视频| 无码av波多野结衣久久| 天堂AV无码大芭蕉伊人AVapp|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 冲田杏梨av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