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體育比賽獎勵辦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配合縣教育局認真抓好《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貫徹實施,抓好“二操三活動”和學校體育運動隊的訓練,有力地推動了全縣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
(二)體育、教育兩家密切配合建立業余訓練體制。
圍繞落實“教體結合、資源共享、實現雙贏”的方針,遇到重大活動均與教育局聯合發文、共同組織,在工作中多通氣、多商量,做到分工不分家,從而有效地保障了我縣業余訓練的正常開展。目前全縣自上而下建立了以縣體校為龍頭,一所重點中學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體育網點學校為骨干,以全縣中小學為基礎的業余訓練體制,體校在開設田徑、乒乓球、羽毛球、拳擊四項基礎上又增設網球、游泳等項目。我們始終把辦好縣體校作為提高我縣競技體育水平重點工作來抓,常年在訓學員達150人,訓練日在280天以上。縣體校設校長1人,副校長1人,教練員4人,分別按各崗位建立了責任制,制定了縣少體校教練員目標管理考核辦法、縣少體校獎勵辦法和外聘教練員考核辦法,大膽改革,以教練員完成輸送運動員和參加市級以上體育比賽成績發放獎金,根據所帶運動員的技術等級發給教練員訓練補助費。
(三)組織和參加比賽。
1.為了發現體育苗子,今年四月份我局和縣教育局共同承辦了縣中小學生春季田徑運動會。通過組織比賽,我們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2.積極參加市體育局舉辦的全市少兒系列比賽,并在羽毛球項目的比賽中取得了團體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圓滿完成了年初提出的參賽計劃。
論文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等對江蘇省中學生健美操比賽進行調查研究,分析江蘇省中學生健美操比賽存在的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對策,為中學生健美操比賽規范化、合理化、制度化,為江蘇省中學生健美操比賽的良性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1前言
隨著江蘇省中學生健美操比賽七屆的成功舉辦,其競賽機制和管理體系有了一定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過舉辦比賽,發現一些好的有潛質的運動員,為普通大學和體育院校輸送健美操人才。但在比賽過程中發現,參賽學校的地區分布極不均衡、面還不夠廣泛;健美操人才資源儲備和開發數量不足,人才梯隊基礎建設薄弱,缺乏優勢群體;在操作層面上尚未形成很強的網絡式、輻射的勢態。
2分析與討論
2.1江蘇省中學生健美操比賽組織概況
江蘇省中學生健美操比賽的組委會由主辦、協辦和承辦單位共同組成,其中協辦單位中學生體育聯合會(簡稱中體協)和承辦學校組成大會辦事機構,為比賽的實際運作管理機構。主辦單位省教育廳、省體育局只是掛名單位,沒有財力和物資投入,更沒有人員參與組織和管理,比賽實質上是中體協主辦的非政府組織的比賽。中體協負責比賽的前期籌備、運動員管理及對比賽監督。比賽的組織管理與實際操作全權由承辦學校負責。但承辦學校的組織管理人員并不懂得健美操的規則和辦賽細節,不具有權威性、延續性和專業化的管理機構,這就決定了他們不能妥善地協調主辦、承辦、參賽及參與等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導致承辦學校必須耗費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精力學習如何籌辦健美操比賽,如何實際組織操作,必須獨立承擔資金缺口和賽事風險,長此下去大大影響比賽的長期性和穩定性,使比賽的開展處于舉步維艱的困境。
2.2江蘇省中學生健美操參賽隊區域性分布
從七屆中學生健美操比賽知,參賽隊少,輻射面窄,分布極不平衡。最多一屆有37所學校參賽,與我省現有中學3098所,職業高中243所,中等專業學校157所極不協調。由調查知蘇南地區參賽隊最多占43.1%,其次是蘇中地區34.7%,蘇北地區22.2%。南京、常州、連云港分別是三地區的代表,參賽隊最多,競技水平最高。經濟發達的蘇州、無錫、常熟等市很少派隊參賽。至于縣級、城鎮中學更少有學校參賽。這些市中學健美操運動開展的狀況不好,運動隊少且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中學健美操普及率低,部分體育教師缺乏健美操教學能力,當地教委、體育局不重視健美操運動的開展與普及,學校缺乏熱情與參賽的積極性,部分城鎮、縣級中學經費緊張,無能力組隊參賽。
2.3江蘇省中學生健美操參賽人數統計
參賽者是健美操比賽的核心,參賽者人數多少直接關系到比賽的規模、效果和發展。前五屆參賽人數在224—307人之間。第六屆參賽人數之多,為歷屆大賽之最,達到近幾年參賽人數的高峰,突破443人。第七屆參賽人數迅速跳水下降到206人,是歷屆健美操比賽參賽隊最少、參賽人數最少的一次比賽,男女運動員比例失調,女運動員占77.1%,男運動員占22.8%。七屆健美操比賽參賽人數總計2023人與我省在校中學生人數195.43萬人形成強烈對比。參賽人數少,運動員生源嚴重匱乏,健美操人才資源儲備和開發數量不足,人才梯隊基礎建設薄弱,這種情況違背了中體協大力發展和普及健美操運動的宗旨,不利于比賽的長期穩定和擴大化發展。
2.4江蘇省中學生健美操比賽資金來源及分配
江蘇省中學生健美操比賽的固定資金來源方式有二種:一、收取各代表隊的報名費800隊;大眾組運動員參賽費100人,競技組運動員參賽費150人。二、中學生體育協會定額的承辦撥款1萬元。其余費用由承辦學校自行籌款。第七屆比賽的固定資金來源是3.2萬元。用于裁判費12000元;巨型噴繪、獎牌、獎狀、印刷品、秩序冊、成績冊等花費4000元;工作人員、編排人員費用6000元;裁判員、運動員伙食補貼10000元;其它不可預計費用15000元。比賽用音響、地毯、租用場地費3萬元。因此,承辦中學生健美操比賽的費用一般在5—7萬元。而這樣一筆資金對于普通中學來說太力非常大,承辦學校不僅得不到經濟實惠,還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精力和資金來組織籌備比賽。因而,許多學校不愿意主動承辦比賽。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1.1江蘇省中學生健美操比賽是單項比賽,其組織結構簡單。中學生體育協會的組織管理人員少,沒有專業的健美操組織管理者,沒有建立專門的市場開發管理機構,主要由各屆承辦學校組織比賽,因而每次比賽的組織管理人員不同,風格不同,辦賽水平參差不齊。
3.1.2江蘇省中學生健美操比賽經過七屆的舉辦已初具雛形,但是比賽的規模小,參賽學校和人數非常少,集中在南京、連云港和常州市,其他城市參賽隊少,縣級中學、城鎮中學極少有學校參賽。輻射面窄,分布極不平衡。
3.1.3目前江蘇省中學生健美操比賽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賽事組織策劃人員少、比賽經費緊張、沒有專業的健美操及比賽的組織管理者,沒有形成具有中學生特色的體育比賽,沒有建立專門的市場開發管理機構、比賽的宣傳力度不夠,競賽規程和管理體制有待改進。
3.2建議
3.2.1建立專門的競賽管理部門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江蘇省中學生健美操比賽實質上是由學生體育聯合會中體協牽頭籌備,承辦學校負責操作,主辦單位省教育廳沒有組建具有權威性、延續性和專業化的管理機構,沒有形成上下聯動,共同開發的格局。地方學校制訂的比賽政策、規則或實施辦法難以妥善協調主辦、協辦、參賽及參與等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因此,資金的缺口和風險始終由承辦學校承擔,無法保證中學生健美操比賽的長期性、穩定性、統一性,也無法使中學生健美操比賽得以整體、延續的發展。因此,應當在省教育廳的領導下,建立專門的競賽管理部門,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形成合理的管理體系,建立良性循環機制,激發學校參賽的積極性。
3.2.2加強教練員和運動員隊伍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教
練員和運動員是構成比賽的核心部分,教練員是把健美操運動技術傳授給運動員的主體,是運動訓練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和領導者,是運動員的教育者、指導者。一個運動員取得優異的比賽成績,一方面取決于運動員本身的刻苦訓練和超人的天賦,另一方面需要有一個專業教育、訓練能力和豐富經驗的教練員的指導。因此,教練員隊伍的構成對運動員能否取得好成績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建立教練員制度,以培訓為基礎,以技術等級為核心,定期舉辦培訓班,短期進修班以提高教練員隊伍的理論水平、知識水平、科研能力。對運動員實行資格注冊制度,增加“考級賽”次數提高運動員的“通級率”,舉辦多種形式的健美操比賽,鍛煉運動員的參賽能力,提高競技水平等是中學生健美操比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3.2.3增加獎勵項目、減少參賽經費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為了調動學校參賽的積極性,使多數學校參賽能獲得一定名次,中體協應當調整政策,采取區別對待原則,對競賽規程進行改進,在競賽規程中明確規定減少參賽人員經費和報名費,鼓勵經濟條件差的縣級中學、城鎮中學參賽和減免參賽費用;同時增加獎勵項目,獎勵辦法,使來參賽的學校都能取得相應的榮譽。在競賽規程的安排上,應合理地制定比賽時間(集中于寒暑假及節假日)、出場順序及結合競技、大眾健美操運動的風格與特點,在比賽中制定相應的特殊規定。這樣才能真正地將中學生健美操比賽辦成覆蓋面積廣、涉及范圍大、參與人數多、跨度時間長的具有中學生特色的比賽。
3.2.4多渠道汲取資金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資金是比賽正常開展的物質基礎,是保證比賽圓滿完成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證。江蘇省有關部門領導應當轉變觀念,增強市場意識,制定政治經濟政策引導社會資金的流人。重新認識中學生健美操比賽的資源和價值,調動中學生的群眾基礎,充分認識提高健美操比賽對中學生多種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效果。擴大社會宣傳,開發健美操比賽的無形資產,以健美操特有的形體美、藝術美、音樂美、力度美、可觀賞性吸引觀眾,吸引贊助商,形成多方位、多渠道拓展資金,鞏固中學生健美操比賽的良性發展。
3.2.5市場化是可持續發展的質的突破
職業籃球、足球的成功運作,為其它比賽的發展指明方向,加快了中國體育比賽的市場化進程。1998年我國健美操管理辦法第四條“健美操項目應積極走社會化、產業化、市場化的發展道路:突出全民健身活動的基礎地位。注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由此我們清醒的意識到中學生健美操比賽應與社會接軌,與市場接軌,走市場化道路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以中學生為主要人群,發展群眾基礎,面向社會招標、出售冠名權、與企業合作開發吉祥物毛絨玩具、手機包、鑰匙鏈、精品飾物等備受中學生喜愛的產品;在全省范圍內推廣發行印有獲獎運動員的明信片;對獲獎運動員包裝樹立中學生自己的偶像,這些方式可以促進中學生健美操比賽市場的形成,使比賽產生自身造血功能,對拓展資金、創建中學生特色的體育比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學校體育游戲的特點
體育游戲要想吸引更多學生參加,必須要從以下方面考慮。
(一)學校體育游戲要有趣味性
體育游戲可以引導、培養、激發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傾向,使心理得到滿足,并對某項游戲產生濃厚興趣。游戲名稱、游戲方法、游戲規則、獎勵辦法要不斷推陳出新而富有新意。
(二)學校體育游戲要有教育性
安排的每一個游戲都要有一定教育意義在里面,它不僅僅是鍛煉學生的身體,更重要使學生心理素質、人際交往方面得到鍛煉。還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使參加者的身心素質結合于體育游戲中。
(三)學校體育游戲要有競爭性
在游戲過程中,在規則要求下,使參與者充分發揮智能、體能戰勝對方,優勝者感到成功的不易和成功的喜悅,同時失敗者有再戰的激情,培養敗不餒的精神。
(四)學校體育游戲要有公正性
體育游戲要有嚴格的比賽規則,使游戲者在均等的條件下進行公平競賽,但規則不要繁瑣、復雜,否則易影響游戲者思維的發展,同時影響創造力和個性發展。游戲需要裁判員執行裁判工作,裁判員要做到公正、準確、嚴格、認真。
(五)學校體育游戲要有科學性
體育游戲要符合人體自然生理規律及健康需要,要適宜各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生理特點、身體現狀,合理安排動作和情節。
(六)學校體育游戲要有實用性
要適于全面增強身體素質,提高游戲者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有利于培養體育興趣,有利于健身防病、治病及調節緊張的學習。
(七)學校體育游戲要有安全性
場地器材設置合理,游戲隊形組織合理,動作難易設計因人而異,運動量安排合理,使參與者在安全的條件下參加游戲活動。
二、體育游戲對提高中學生身體素質有重要作用
體育游戲由于有豐富多彩的內容,生動活潑的形式以及特有的趣味性、娛樂性、競爭性和一定的觀賞性,能夠調動學生們積極地從事身體鍛煉,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通過體育游戲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中既鍛煉了身體、強健了身軀,又愉悅了身心,達到健身、健心的效果,改變了以往一些練習的單調枯燥,從而激發學生鍛煉的興趣。
游戲中的各種跑、跳、翻轉、平衡等又可起到增加身體的平衡力以及上下肢的肌肉力量,達到提高身體素質增進身體健康的目的。在中學階段愛活動學生比不愛活動的學生身高要高出3~5厘米,而且身體抵抗力也會大大加強。
三、科學的體育游戲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
體育游戲是推動心理健康發展的一種動力,在體育教學中有相當部分的游戲活動,這些游戲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團隊合作、遵紀守法和熱愛集體的優良品質。
游戲是深受學生喜愛的一種活動,也為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機。在游戲比賽中由于現在學生個性較強,常會發生互相埋怨,互相爭執,導致學生之間產生矛盾而退出比賽。這樣一來,不僅影響教學的正常進行,而且還傷了同學之間的和氣。這時,我就抓住這一契機,耐心教育學生認識游戲比賽的意義,正確看待比賽的失敗,婉轉批評有不良傾向的學生。同時還與學生一起分析造成失敗的原因,找出制勝的有利因素。例如:有一次,我們學校舉行了七年級籃球比賽。在比賽中就因為爭一個球險些打架。我馬上對發生爭吵的同學說:比賽應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我們贏球靠實力,不是靠武力。最終使學生化“沮喪”為力量,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新的挑戰。
幾乎所有的運動都需要有勇敢、堅持、自制、不怕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愉快、同情等多種的感情。學生只有在不斷失敗和挫折中,心理的承受能力得到提高,是他們健康成長。
四、利用游戲,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
性格是決定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性格對于學習具有重要影響。初中階段是性格形成期,體育教學也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性格,使他們樂于交往,興趣廣泛,與人和諧相處和積極進取。如在體育游戲活動中常會發生個別學生不愿意參與活動,只是坐在一旁觀看或四處走走。為什么個別學生不愿意參加游戲活動呢?經深入調查才得知是因性格孤僻而導致不合群。針對這一情況,我就親自帶領不合群的學生一起參加游戲活動,指導游戲活動的方法,并不停地鼓勵、表揚不合群的學生,使他們增添信心。此外,還創設三人(老師、合群學生、不合群學生)合作游戲比賽,讓這類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與同伴打成一片。這樣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就能幫助學生培養起良好的性格。
五、體育游戲能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增強自尊和自信,提高學生的抗挫能力與情緒調節能力
學生在進行游戲時,總是伴有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所以通過游戲項目可以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有助于培養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培養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
慶三八婦女節活動簡報一
在三八婦女節即將來臨,橋梓鎮各行政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共同慶賀這個屬于婦女們的節日,旨在展示農村婦女健康向上、樂觀進取的風采,表達了她們對勞動與生活的熱愛之情,營造隆重、熱烈、喜慶的節日氛圍。
3月4日,蘇峪口村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游戲活動會。村委會精心安排了套圈、撲克牌等豐富的趣味活動,并制定獎勵辦法,以此調動廣大群眾特別是廣大婦女同志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希望通過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展現家庭和睦、鄰里和諧、人民祥和的良好社會氛圍。
3月6日上午,橋梓鎮后橋梓村舉辦了慶祝“三八婦女節”文娛活動。此次活動形式新穎,內容豐富。
不僅有村民身邊的典型人物事跡宣講,而且還有村民們自編自演的形式豐富多彩的文娛節目。
活動伊始,后橋梓村的好女婿、好媳婦典型人物分別上臺講述自己在敬老愛老、家庭和睦方面做出的成績,為后橋梓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做出了貢獻,是每一位村民的學習榜樣。接下來,村民們載歌載舞,分別用舞蹈、歌曲、三句半等形式共同歌頌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巨大變化,表達了對黨和國家的感激之情。
據悉,橋梓鎮其他村也將開展形式多樣的婦女節慶祝活動,讓各村婦女度過一個歡慶祥和的節日。
慶三八婦女節活動簡報二
為使全體女性員工過一個和諧溫馨、輕松快樂的三八婦女節,上海鳳凰自行車有限公司行政中心特別策劃了“田間采草莓,盡享農家樂”的節日活動,獲得女員工的積極響應和參與。20**年3月8日上午,在行政中心組織者的帶領下,公司女員工齊聚青浦趙屯的草莓采摘農莊。雖春寒料峭,道路泥濘,大家的熱情卻絲毫未減,自發地分成三撥,在農莊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步入草莓棚,零距離感受田園風光,體驗親手采摘的超凡樂趣。
手捧沉甸甸的“戰利品”之外,全體女員工還在農莊享受了一頓質樸美味的農家飯,農家散養的草雞、從地頭新鮮采摘的青菜、大鍋燒的紅燒肉,大快朵頤,感受有別于喧囂都市的農家風味三八婦女節活動簡報三八婦女節活動簡報,上海鳳凰對于女性員工的權益和福利一向非常重視,此次三八婦女節活動的組織開展,正是公司和諧企業文化,彰顯人文關懷的又一生動案例。
慶三八婦女節活動簡報三
今年是“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102周年,為迎接節日的到來,各鎮(區)婦聯、市直各婦委會積極響應市婦聯的號召,結合巾幗誠信建設活動,立足實際,突出特色,開展了一系列形式新穎、效果顯著的紀念活動,全市廣大婦女度過了一個既愉快、健康,又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節日。根據各單位上報的情況,現綜述如下:
一是文娛活動豐富多彩。全市各級婦女組織本著隆重節約的原則,以多種形式,慶祝自己的節日。3月2日,市婦聯隆重召開慶祝“三八”婦女節102周年暨農商行杯第二屆榮成市巾幗十杰表彰大會,掀起了紀念慶祝活動的。“三八”節前夕,港西鎮、蔭子鎮、成山鎮、崖西鎮、寧津街道、王連街道、嶗山街道等鎮街婦聯組織本鎮街巾幗文明隊、機關女干部、村居婦代會主任開展了以合唱、舞蹈、三句半、快板、京劇等節目為內容的迎“三八”婦女節主題文藝匯演;大疃鎮、寧津街道婦聯,華力電機婦委會組織開展“慶三八”趣味體育比賽;崖西鎮、桃園街道婦聯,市聯社婦委會組織外出參觀學習;滕家鎮婦聯、糧食局婦委會組織召開慶祝“三八節”座談會;市城鄉建設局婦委會在市民文化中心多功能會議室組織開展女性生殖健康知識講座,為女職工們送去了一份“健康大禮。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既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又豐富了婦女同志的文化生活。
文章圍繞我國森林公安文化建設問題,對云南、福建、內蒙古大興安嶺等地采取公開問卷、座談會、實地考察等形式調研,深入分析了森林公安文化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如何做好森林公安文化建設工作提出了積極的對策和建議,對于穩步有序地推進森林公安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
森林公安;文化建設;精神家園;現狀分析;對策
當前,建設美麗中國、發展生態文明已成為時代最強音響徹中華大地,在這一關鍵時期,森林公安作為保障和促進生態林業、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擔負著神圣的使命。公安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安機關在管理人民警察隊伍過程中形成的具有鮮明警察職業特色的一種行業文化(盧維英,2014)。森林公安文化為森林公安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輿論支持和文化支撐,如何進一步發揮文化引領作用以加強隊伍建設已成為森林公安機關系統隊伍建設的重要課題(張弛,2014)。針對日益增強的森林公安民警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們充分意識到繁榮文化能增強警力,豐富文化能提升戰斗力,因此,要把文化建設作為建警、治警和強警的重要環節(王興文,2007)。
1考察調研的基本情況
自2014年1月成立“國家林業局軟科學關于森林公安文化建設體系研究課題組”以來,按照預定方案,課題組先后在17個具有代表性的省、市采取公開問卷、座談會、實地調研等多種形式開展了卓有成效工作,就典型林區森林公安文化建設情況進行了深度調研。主要調研的問題包括各地森林公安工作環境特點、文化宣傳機構數量、文化宣傳人員數量、文化裝備配備數量、專題文化宣傳活動及宣傳報刊數量,同時結合公安部級刊物《森林公安》雜志,設計并發放了包含讀者職務、學歷、單位、閱讀情況、了解時間、欄目吸引度等項目在內的問卷。本文以云南、福建、大興安嶺等地為例進行分析探討,并總結取得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現實問題。
1.1云南省森林公安考察調研情況
2014年11月中旬,課題組到云南省森林公安局召集政工、辦公室、法制、通訊、治安等部門參加,以云南森林公安文化體系建設情況為主題展開座談。云南省地處長江、珠江、湄公河等重要河流的源頭或上游,是東南亞國家和我國南方大部分省區的“水塔”,具有重要的生態戰略地位。云南是全國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富集,是中國植物種類最多的地區,集中了從熱帶、亞熱帶至溫帶甚至寒帶的多數植物種類,森林覆蓋率52.93%,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云南省森林公安在打擊各類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保護綠色生態的同時,圍繞中心工作,以“貼近實戰需要、立足長遠發展、積極探索創新”為目標,以“對內凝聚警心、鼓舞士氣,對外樹立良好形象、密切警民關系”為出發點,充分發揮森林公安這支特殊隊伍弘揚正氣、凝聚警心、鼓舞斗志、震懾犯罪的作用,為做好各項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持和思想動力。云南省森林公安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1)加強宣傳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云南省森林公安局根據省林業廳、公安廳的宣傳工作任務,制定下發《云南森林公安宣傳工作考核獎勵辦法》。考核內容包括報刊電臺、影視宣傳、新興媒體、警營文化、內刊《云嶺森警》、涉警輿情處置,考核對象是全省16個州市森林公安局、全省森林公安在職在編民警。對各州市森林公安局的宣傳思想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綜合評比,表彰獎勵宣傳工作考核成績名列前六名的單位以及先進個人。(2)堅持正面宣傳,外樹形象,內強素質。保持和主流媒體的合作關系,堅持正面宣傳報道,大力宣傳森林公安工作和隊伍建設,大張旗鼓地報道隊伍的主流和成績,熱情洋溢地謳歌森林公安民警“立警為公、執法為民”的感人事跡,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贏得了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調動了民眾參與維護林區治安穩定、保護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王國宏,2010)。(3)重點建設《云嶺森警》等四大宣傳平臺。云南省森林公安局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門戶網站、內刊《云嶺森警》是警方搭建的為民服務的四大平臺,應用這些媒體宣傳工作成效和展示隊伍形象,倡導環保警務,提倡環保意識,引導廣大網友樹立正確綠色價值觀。(4)創造條件,營造氛圍,切實加強警營文化建設。為滿足廣大民警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各地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演講比賽、美術書法、攝影、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知識競賽、業務比武等一系列警營文化,豐富了警營文化生活,增強了廣大民警的職業認同感和集體榮譽感,提高了云南森林公安隊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成立了云南省森林警察協會(FPAYN)。協會的成立,搭建了全省森林公安機關聯系社會各界、協調警察公共關系的新橋梁,疏通了解森林公安民警訴求,為其提供法律政策的新渠道,開拓了開展森林公安理論研究的新陣地,有力地推動了云南全省森林公安文化建設工作。云南省森林公安文化建設在取得突出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森林公安文化特色不夠凸顯,受警種邊緣化制約缺少自豪感及認同感,有的民警參與警營文化活動積極性不高,森林公安文化體系建設不夠完整,頂層設計缺失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阻礙著云南省森林公安文化建設的進一步提升,應受到重視并給予解決。
1.2福建省森林公安考察調研情況
2014年12月中旬,課題組到福建省福州、漳州、龍巖、廈門等地進行了實地調研,多次與當地森林公安富有工作經驗的領導和一線民警親切座談。座談中了解到,福建省是南方重點集體林區,也是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福建省地處亞熱帶,氣候條件優越,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十分適合林木生長,自然氣候條件得天獨厚,是我國林業對臺合作交流的前沿平臺。全省生態環境質量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是全國生態環境、空氣質量均為優季的省份,山多林多是福建的一大特色和優勢,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森林覆蓋率達65.95%,居全國首位。福建省森林公安局于1981年成立,設9個地市森林公安局、2個直屬分局、274個派出所,現有編制2560人,在編2260人。在警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福建省森林公安機關和廣大民警,牢固樹立科學發展和生態文明理念,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加大執法力度,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對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為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打造山清水秀、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同時在思想宣傳和警營文化建設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在森林公安內部深入探索其核心價值觀,樹立了“踏遍青山做奉獻,發展林業求長行”的意識。在文化強國背景下,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了教育制度體系。組織開展森林公安從警動機大討論,征集調研文章210余篇,僅2014年各種媒體登載宣傳報道405篇。各地根據實際情況,豐富警營文化生活,以黨支部為單位成立文藝興趣小組,組織合唱隊、演出隊、運動隊開展各種有益活動。幾年來,多次開展全省網上辦案、執法辦案系統、警務技能(中國夢、勞動美)、現場勘查等大比武活動,促進了警營文化建設與業務工作有機結合。福建省森林公安文化建設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但由于各種原因,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文化育警”的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對此項工作重視不足。二是警營文化建設缺乏相關組織、制度的保障,氛圍不夠濃厚,現有內容、形式跟不上新時期民警精神需求的增長。三是森林公安文化建設沒有納入公安經費總體預算,缺乏項目經費投入機制,制約了森林公安文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四是基層森林公安缺少文化人才,加上業務工作繁重,制約了森林公安文化工作的開展。五是培訓交流機會少,森林公安文化創作題材極為豐富,但基層一線民警很少有機會得到文化建設方面的培訓、交流及指導,直接影響了廣大民警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建議國家層面頂層設計好森林公安文化建設的體系,增設專業機構及專職人員,保障經費來源,經常組織開展全國性的森林公安與生態關系、森林公安生存與發展、森林公安核心價值觀等討論、調研、講座活動,以解決森林公安文化建設中面臨的共性問題。
1.3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公安調研情況
2014年11月,課題組召集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公安局相關人員,在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召開座談會,著重了解典型國有林區森林公安文化建設情況。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東連黑龍江,西接呼倫貝爾大草原,南至吉林洮兒河,北部和西部與俄羅斯、蒙古國毗鄰,地跨呼倫貝爾市、興安盟中的9個旗市,是我國最大的集中連片的國有林區,擁有完備的森林、草原、濕地三大自然生態系統,具有特殊的生態保護功能和多種伴生資源,是國家重點納碳貯碳基地,被世人稱為“北疆的綠色長城”。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公安局始建于1953年,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變遷,如今已發展成為一個集多項職能、多個警種為主體的全能型森林公安機關,是國家賦予的一支武裝性質的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力量,行使同級地方公安機關的職能和權限。多年來,這支公安隊伍為保護森林資源及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衛北方重要生態屏障安全和維護林區社會穩定,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大興安嶺的守護神”。僅以莫爾道嘎森林公安局為例,該局是縣級森林公安機關,現有民警108人,內設政工監督室、紀檢、指揮中心、辦公室、警務保障室、國保大隊、森保大隊、治安大隊、刑偵大隊、經偵大隊、消防大隊、法制大隊、情報中心、網安大隊、派出所,森林看守所、保安大隊等部門。所轄施業區總面積達579752hm2,區域內棲息著64種國家一、二級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生長著數萬種珍稀樹種和植物,森林覆蓋率為94.7%,鎮區總人口26725人。近年來,莫爾道嘎森林公安局在打擊犯罪、保護生態、規范執法、隊伍建設、警營文化等方面將地方公安與森林公安有機融合,彰顯森林公安特色。省局進行頂層設計,建立科學的制度,開展目標考核,利用多種媒體傳播正能量。在積極向上的森林公安文化氛圍影響下,莫爾道嘎森林公安局曾數次榮立集體二等功、集體三等功,多人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及嘉獎。連續4年獲大興安嶺森林公安機關執法質量考評第一名。連續2年被評為林區基層基礎工作規范化建設示范單位,和公安廳共同被評為“全區執法示范單位”。2012年被公安部評為“全國優秀公安局”和“全國執法示范單位”,被國際野生生物學會、中國環境保護基金會和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聯合授予“中國野生生物杰出衛士”等榮譽。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公安局以先進的森林公安文化建設理論為基礎,以培育森林警察職業道德為主題,增強凝聚力,弘揚奉獻精神,實踐為生態建設服務的價值觀,推動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和穩步提升。
1.4報表統計、調查結果分析
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間,課題組利用各地報表統計分析及調查問卷等形式,對11個省(區)森林公安機關的森林公安機構數、文化宣傳機構數、文化宣傳人員配備、宣傳裝備、專題文化宣傳活動、宣傳報刊、門戶網站、政府網站、專門欄目、微博等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從中可以看出,森林公安文化建設工作各地差距非常懸殊。內蒙古、江西兩地的省、市、縣級的文化宣傳機構數超過百余個,而有的地方則沒有設立。山東、內蒙古、江西、廣西等地省、市、縣級文化宣傳人員配備人數均超過百人,而有的省只有2個人。從文化宣傳人員及裝備總數統計分析圖來看,有些省份的辦公設備匱乏、交通工具短缺,文化宣傳力量薄弱,根本無法滿足基層森林公安文化建設工作的需要,亟待從各方面加大投入、增強實力。從專題文化宣傳活動及宣傳報刊數量來看,各地文化宣傳活動水平參差不齊,有些省份,如廣西、甘肅、青海、山西、浙江、江蘇等地幾乎沒有任何文化宣傳活動,而福建、海南兩地的宣傳報刊數量較多,江西、內蒙古、山東等地的門戶網站數量明顯高出其他類型活動數量。綜合來看,宣傳報刊門戶網站和專題文化宣傳活動位列所有活動的前三位,是最為常用的3類森林公安文化宣傳手段和方式,而對于微博這種伴隨著互聯網新興的宣傳方式,森林公安由于工作繁忙、業務緊張等原因,并未采用。
2森林公安文化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
從調研情況看,各地森林公安機關在文化建設方面都開展了行之有效的工作,積累一些寶貴的經驗。如云南、福建、內蒙古大興安嶺等地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公安部、國家林業局及各省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及榮譽,有些做法值得各地森林公安學習和借鑒。但從整體看,森林公安文化建設還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共性問題,成為了制約森林公安文化建設發展的瓶頸,主要表現在5個方面。一是警力不足,缺少森林公安文化建設的人才。根據實地考察調研,各地普遍存在缺編少編現象,多地沒有專設文化建設機構,尤其基層缺少專業及專職的文化人才。兼職人員工作繁重,文化創作的時間和精力無法保障,直接影響了民警公安文化素養的培育,制約了森林公安文化的發展。二是經費無法保障,缺少必要的財力物力支撐。目前,多地森林公安文化建設還沒有納入公安經費總體預算,沒有建立文化建設項目經費投入機制。從各地報表統計數據看,很多省市沒有文化建設專用工作室,無交通通訊工具,宣傳裝備簡陋,沒有財力物力保障。三是森林公安文化特色不夠凸顯。森林公安成立30年以來,多地在文化建設方面一直模仿跟隨地方公安走。中心任務及核心價值觀、面臨的工作環境及影響力等,還沒有完全融入生態文明、生態安全之中,缺少自己的文化特色。現有文化建設的內容、形式有待整合創新,彰顯特色,增強吸引力。四是全體民警參與文化建設積極性不高。由于森林公安歷史較短,體制還在不斷完善,現階段的工作模式、隊伍建設、科技強警、信息化、警營文化等與地方公安相比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民警中普遍存在重業務工作輕文化建設,重實干輕宣傳等現象,缺少自豪感及外部認同感,把自己局限于林業部門的警務中,形成警種邊緣化,業務單一封閉,不能很好地將業務與文化建設有機融合起來。五是缺少頂層設計及具體指導細則。目前,國家層面還沒有出臺各級森林公安機關文化建設工作的指導思想、價值理念、內容構成、組織機構、人才隊伍、文化活動、文化陣地(報紙雜志、微博微信、協會、網站等)、典型精品等頂層設計方案和操作性強的指導細則,缺乏組織制度保障,目前還沒有形成森林公安文化建設的科學體系。
3森林公安文化建設對策
通過對云南、福建、內蒙古大興安嶺及有關省份的調研,深入挖掘、提煉森林公安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正視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就如何做好森林公安文化建設工作提出4點對策。
3.1領導重視,強化保障
各級森林公安機關要高度重視公安文化建設工作,深刻認識森林公安文化在文化育人、文化育警中的重要作用,轉變狹隘的傳統觀念,將森林公安文化建設作為基礎工程持續推進,在人、財、物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時要加強領導,建立完整的組織、隊伍、制度、考評、人財物等保障機制,促進森林公安文化建設的整體健康發展。
3.2理念創新,突顯特色
結合森林公安中心任務和當地實際情況,在創建生態文明的背景下,森林公安文化建設一定要走創新之路。研究符合林情、社情、警情和傳播環境要求的體系建設思路,拓展森林公安文化發展空間,豐富警營文化生活。要把森林公安文化活動開展得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真正使民警在工作之余輕松消遣、愉悅舒暢、消除疲勞、精神煥發。
3.3凝聚力量,警民共建
各級森林公安機關要努力營造開放、活躍、和諧的文化創作氛圍,凝聚向心力,激發廣大民警文化欣賞和創作熱情,鼓勵創作優秀作品。運用多種形式充分展示森林公安工作成果和森林公安民警的風采,擴大社會影響(鄭秋芳,2011)。同時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密切警民魚水關系,實現林區警民關系和諧,有力地推動了森林公安文化建設,充分展示森林公安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風貌。
3.4完善制度,構建體系
從國家層面盡快出臺森林公安文化建設整體方案,建立完善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根據各地不同情況制定操作性強的森林公安文化建設細則。研究確定森林公安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主要內容、運行機制、保障措施等體系化內容。研究提出全國森林公安文化建設的戰略重點,并提出相應的具體建設路徑與對策。
4結語
文化是森林公安職業的血脈,是森林警察的精神家園。建設美麗中國、發展生態文明必須推動森林公安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森林公安文化建設新,發揮森林公安文化引領風尚、繁榮生活、增強信念、推動發展的積極作用(張春民,2014)。本文對全國17個具有代表性的省、市采取公開問卷、座談會、實地調研等多種形式進行了森林公安文化建設情況進行了系統性調研,并以云南、福建、內蒙古大興安嶺等三個典型林區為例利用圖表形式進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本文研究結果和對策建議將對推進科學的森林公安文化建設具有積極影響。
作者:盧維英 單位:南京森林警察學院
參考文獻
盧維英.加強文化建設提升森林公安隊伍戰斗力[J].鐵道警察學院學報,2014,24(3):103~105
王國宏.開展文藝演出活動加強警營文化建設[J].森林公安,2010(1):23~23
王興文.加強森林公安文化建設之我見[J].森林公安,2007(2):38~39
張弛.從厚積薄發到百花齊放——森林公安文化建設的機制研究[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4(1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