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外直接投資現狀范文

對外直接投資現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外直接投資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外直接投資現狀

第1篇:對外直接投資現狀范文

【關鍵詞】 對外直接投資 一帶一路

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現狀

截至 2015年,我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創下1180.2億美元的歷史最高值,同比增長14.7%,實現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連續13年增長,年均增幅高達33.6%。“十二五”期間,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是“十一五”的2.3倍。2015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首次超過萬億美元大關。近八成的非金融類對外投資來自地方企業。地方企業成為中國對外投資的主要力量,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流量達936億美元,同比增長71%,占全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77%。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分別實現78.2%、84.7%、14.2%的較高增長;上海、北京、廣東2015年流量均突破百億美元,位列地方投資前三。2015年,近八成的非金融類對外投資來自地方企業。地方企業成為中國對外投資的主要力量,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流量達936億美元,同比增長71%,占全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77%。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分別實現78.2%、84.7%、14.2%的較高增長;上海、北京、廣東2015年流量均突破百億美元,位列地方投資前三。

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特點

(一)中國投資流量躍居全球第二,超過同期吸引外資規模,實現資本凈輸出。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邁向新的臺階,實現連續13年快速增長,創下了1456.7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占到全球流量份額的9.9%,同比增長18.3%,金額僅次于美國(2999.6億美元),首次位列世界第二(第三位是日本1286.5億美元),并超過同期中國實際使用外資(1356億美元),中國當年的實際使用外資是1356億美元,實現資本項下凈輸出。2002-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幅高達35.9%,“十二五”期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5390.8億美元,是“十一五”的2.4倍。

(二)中國存量全球排位居第八,境外企業資產總額超過4萬億美元。截至2015年底,中國2.02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國(境)外設立3.08萬家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分布在全球188個國家(地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10978.6億美元,占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出存量的份額由2002年的0.4%提升至4.4%,排名由第25位上升至第8位。2015年末中國境外企業資產總額達4.37萬億美元。

(三)對外直接投資并購活躍,領域不斷拓展。2015年,中國企業共實施對外投資并購579起,涉及62個國家和地區,實際交易金額544.4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372.8億美元,占68.5%;境外融資171.6億美元,占31.5%,并購領域涉及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采礦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18個行業大類。中國化工橡膠有限公司52.9億美元收購意大利倍耐力集團公司(近60%股份),是2015年中國企業實施的最大海外并購項目。

(四)“一帶一路”扎實推進,對相關國家投資快速增長。2015年,中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投資占當年流量總額的13%,達189.3億美元,同比增長38.6%,是全球投資增幅的2倍。2015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八成以上(83.9%)分布在發展中經濟體,在發達經濟體的存量占比為14%,另有2.1%存量在轉型經濟體。

(五)投資涉及領域廣泛,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步伐加快。截至2015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覆蓋了國民經濟所有行業類別,制造業、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同比分別增長了108.5%、52.3%、115.2%。流向裝備制造業的投資100.5億美元,同比增長158.4%,占制造業投資的50.3%,帶動了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

(六)境外企業對東道國稅收和就業的貢獻增大,對外投資雙贏效果顯著。2015年中國境外企業向投資所在國家(地區)繳納的各種稅金達311.9億美元,較上年增長62.9%,雇傭外方員工122.5萬人,較上年末增加39.2萬人。此外,從《統計公報》中還可以看出,2015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國家和地區比較集中,流向中國香港、荷蘭、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百慕大群島的投資共計1164.4億美元,占當年流量總額的79.7%。

三、中國對外投資快速發展的原因

(一)國際市場上有需求。發達經濟體總體經濟在復蘇,對外國的投資有需求,發展中經濟體在進行工業化也需要外來的資金。無論是發達的經濟體和發展中的經濟體為了吸引外來的資金也出臺了一些投資便利化的措施,這些從外部環境上便于中國的企業“走出去”。

(二)中國有能力。2015年中國成為資本的凈輸出國,中國的發展水平到了這個階段,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大國,也是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和第一制造業大國,我們的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這是中國的企業開展對外投資的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2篇:對外直接投資現狀范文

關鍵詞:中國外直接投資;現狀;特點;對策

一、引言

發展對外直接投資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主要途徑之一,是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的趨勢。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行為與特征對增強我國經濟國際競爭力、提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大國地位以及加快融入世界經濟進程也有指導意義。

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現狀及特點

1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現狀

隨著我國整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鼓勵有條件中國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尤其入世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迅速增長,從2002年不足1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約521.5億美元。我國對外投資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迅速,在世界和發展中國家的地位不斷的提升。

2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特點

(1)對外直接投資地區過于集中

我國對外投資的地區過于集中,亞洲以及拉美地區仍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最集中地區,2007年存量為1039.2億美元,占比為88.1%,與去年相比有所下降,主要是我國對拉丁美洲的投資有所下降所致。從流量上來看,中國大陸對外直接投資的流向主要集中于亞洲和拉丁美洲,占中國大陸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90%以上。從非金融類投資流量分析來看,2007年我國拉丁美洲地區的投資下浮比較大,對亞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投資增長一倍以上。

(2)對外直接投資行業分布比較集中

從流量上來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流向批發和零售業、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業、交通運輸倉儲業、采礦業、制造業、金融業的投資占到當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91%。200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向批發和零售業66億美元,占24.9%,其中有四成的投資屬于當期利潤再投資。從存量上來看,行業分布比較齊全,商務服務業、批發零售業,金融業和采礦業、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合計占80%。

(3)對外直接投資主體多元化

近年來,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家逐漸放寬了對外投資政策,對外直接投資主體逐漸由國有企業主導向投資主體多元化方向發展。200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繼續保持多元化格局。國有企業所占整個境內投資主體的比重繼續下降,有限責任公司占投資主體的比重上升到43.3%,位于境內投資主體數量的首位。這表明有限責任公司和民營企業已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對外投資的新生力量,投資主體結構進一步優化。

三、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應對策略

由于我國企業開展對外投資的時間還比較短,仍處在起步階段,在對外直接投資的實踐過程中,難免存在問題,現提出如下對策:

1 調整地區結構,拓展投資市場多元化

從整個海外投資布局來看,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仍明顯偏少,從而影響了我國對外投資市場的進一步拓展。除已進行投資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及地區以外,從近期來看,發展中國家中的印度、巴基斯坦、巴西等國家,擁有眾多的人口和龐大的消費群體,經濟增長較快,并且中國許多產業相對于其國內產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是許多國內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理想的目標國。另外,周邊國家如東盟與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比較接近,又有“10+1”自由貿易協議的簽訂,更可成為中國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伙伴和對象。

2 調整行業結構,豐富行業多元化

從產業角度來看,我國目前并不具備在國際競爭中占壟斷優勢地位的產業。實際上,按照日本小島清的邊際產業理論,我國應將邊際產業轉向其他國際產業分工層次較低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比較優勢,因此,選擇拉美、非洲、中東和其他東南亞國家進行邊際產業的轉移,符合產業發展的規律。而且隨著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外市場份額的擴大,我國企業面臨的反傾銷訴訟也在增加,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可以繞過貿易的壁壘,充分利用我國企業所擁有的小規模適應性技術,同時勞動力成本又不至于增加,這樣既可以帶動相關設備、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出口,又有利于我國企業形成穩定的海外市場。

3 完善對外直接投資相關政策法律法規

為開創海外投資事業新局面,國家應積極采取措施,運用國家政權力量盡快制定與完善海外投資立法,以信貸、保險、投資保證等各方面為企業海外投資創造條件。應盡早制定與國際法、國際慣例相接軌的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法,以達到保護和促進本國海外投資的健康發展。建立高效的對外直接投資促進體系,注重發揮政府部門、信息中心和社會團體的資源優勢,積極向企業提供各類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持。

第3篇:對外直接投資現狀范文

關鍵詞:走出去;對外直接投資;策略

一、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現狀

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9年底,我國在境外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1.3萬家,分布在全球177個國家和地區。2009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565.3億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發展中國家第一位。2010年我國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590億美元(流量),對外投資流量再創歷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我國累計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2,588億美元(存量)。圖1顯示了從1990年到2009年這20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情況。(圖1)可以看到,加入世貿組織后,從2002年到2009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得到快速發展,對外直接投資凈額(包括金融類和非金融類)從27億美元上升到565億多美元,增長20多倍,年均增長速度超過65%,從世界第26位上升為第5位,發展速度相當可觀。但是,同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實力還是相當弱的,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數量、金額與對外直接投資的累計總額都比較小;同時,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大多數為中小型項目。

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在的問題

(一)投資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差。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較小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投資主體規模較小,一般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另一方面是投資的資金量較小。目前,我國的境外企業除了海爾、華為等少數企業外,大多數跨國經營企業投資規模過小,絕大多數的投資規模僅為幾百萬、幾十萬,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低于發達國家600萬美元的水平,也低于發展中國家450萬美元的水平。

(二)投資結構有待改善。首先,從對外投資區域結構來看,存在著投資區位相對集中的問題。其中,亞洲是我國對外投資最為集中的地區,其他地區的流量則相對較少,造成企業之間為了爭客戶互相壓價、封鎖消息,致使海外投資環境不斷惡化;其次,從對外投資流量的行業分布來看,我國的對外投資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務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采礦業等行業。這樣的行業結構既不甚遵循比較優勢原則,也不盡依據FDI理論的學習動機。中國擁有低廉勞動力、大國規模經濟和較完備的工業體系,真正體現我國比較優勢的制造業、建筑業在FDI投資存量中的比例偏低,高新技術等學習型投資所占比例更低。相反,采礦業等資源尋求型投資比重較大,且呈逐年上升態勢,表明我國對外投資的產業導向還停留在初級層次,缺乏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型行業,行業結構表現出較明顯的初級化特征;再次,從投資主體看,國有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是對外投資的主要力量。可以看出,我國的對外投資主體相對單一,很大一部分投資屬于政府政策性對外投資,由此會造成國有資本與私營資本比例失調,私營資本積極性受挫,也容易滋生國有資產流失的險患。

(三)缺乏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體發展戰略和跨國經營意識。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尚處于初級階段,還未制定對外直接投資總體發展戰略,且不具備真正的全球觀念和跨國經營意識。首先,我國有些企業從事對外投資不是生產經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而是帶有某種試探性、偶然性。這些企業對外投資是為眼前利益驅動,或是為了獲得海外投資所帶來的稅收減免,而不是在全球范圍內尋求生產和交易的比較利益;其次,我國更多的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仍是擴大出口市場,而不是依據企業全球化發展戰略的實施計劃而進行投資的。這樣投資的結果往往是企業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說一步,企業海外發展的持續性和全體布局性就較差,也將導致企業在全球市場的長期競爭中缺乏后勁。

(四)缺乏核心技術且科研創新能力較弱。從總體來看,我國企業的技術水平偏低,在主流市場或主流產品當中我們并沒有多少自主的核心技術,許多產品特別是高端產品的核心技術仍然依靠進口,而且對于許多引進技術缺乏吸收消化,大大制約了企業的發展。目前,我國大中型企業研究開發經費占銷售額的比例平均還不到1%,僅有極少數大企業能在3%以上,這樣低的開發投入維持生存尚有困難,更談不上與其他國家的大型跨國企業競爭了。

(五)缺乏跨國經營人才。國家對外投資的主體是企業,企業競爭的關鍵在于人才的競爭,缺乏高素質跨國經營管理人才是我國企業提高對外直接投資水平的主要制約因素。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企業派出的境外經營人員很多難擔重任。據商務部研究院《對外直接投資公司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企業海外投資主要障礙是缺乏海外經營的管理經驗和管理人才。海爾總裁張瑞敏也坦率承認,即使像海爾這樣在海外已有所成就的企業,仍然缺乏懂得海外市場及其操作的管理人才。

三、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策略

針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在的幾個問題,必須采取有效的發展策略。

(一)實施規模經濟戰略。沒有一定的規模,就難以實現較好的效益,也不可能形成較好的抗風險能力,更難以為長期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中國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如首鋼集團),應該充分利用原有的國內規模優勢,運用市場的作用和國家的指導,使企業之間通過強強聯合或相互兼并等措施來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

(二)優化投資結構

1、投資地域多元化。針對現時我國企業跨國經營集中于周邊國家和地區,長遠看來,投資東道國應該逐步向發達國家延伸,實現投資地域的多元化。因為發達國家投資環境規范,非經營性風險小。雖然市場競爭更為激烈,貿易壁壘也相對較多,我國產品的科技水平和競爭實力毅然與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差距,但雙方有互補性,只要我們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就能在強手如林的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當然,發展中國家市場廣闊,資源豐富,也是我國企業海外投資的主要市場。

2、行業選擇上突出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的行業。首先,加大對發達國家高科技產業的學習型投資。通過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既能滿足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對先進技術的現實需求,又是我國獲取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最有效途徑;其次,向海外轉移成熟技術的過剩產業,擴大出口貿易量。目前,我國的機電制造業、紡織業、家電制造業等行業逐漸形成了成熟的技術體系,擴大這些行業的投資不僅能優化國內產業、產品結構,促進勞務和設備產品出口,而且能提高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地位。

3、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既要鼓勵有實力、管理好、擁有自主品牌的國有控股大企業拓展境外投資業務,給予必要的優惠政策,以培養更多的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同時,還要鼓勵更多的民營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取消歧視,使其在優惠貸款、信息交流和境外投資保險等方面與國有企業享有同等待遇。

(三)科學制定對外直接投資總體發展戰略。應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實際要求和中長期規劃,結合國內外經濟發展情況和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國際收支狀況,制定對外投資戰略規劃。明確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戰略思想、指導原則、產業導向和重點區域等,從而使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能更有力地利用國內外2個市場、2種資源,抓住新一輪產業轉移的難得機遇,更好地參與國際產業分工,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推動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四)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發展核心技術。企業要把創新能力和發展核心技術作為對外投資的重要戰略目標,通過獨資、合資、并購和建立戰略聯盟等方式,在發達國家設立研發中心、產品設計中心或高新技術產品開發公司,了解發達國家發展水平和最新科技發展動向,并雇傭當地工程師、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熟練工人,利用當地的先進設備,研發和生產高新技術及產品,使企業通過海外研發和生產,提高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縮短與發達國家的科技差距,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五)大力培養對外直接投資的高素質人才。首先,通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境外企業派遣、用人和選拔制度,完善企業經營者激勵約束制度,吸納具有豐富國際經營管理經驗的海外和東道國人才為我所用;其次,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國內院校和企業聯合辦學、國內專業培訓以及選派人員到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進行實踐鍛煉,實施跨國經營人才培養戰略,多層次、多渠道對從事跨國經營的人員進行培訓,以實施人才國際化和本土化戰略,集聚人才,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促進企業發展。

四、結束語

目前,我國企業在整體上仍處于對外直接投資的初級階段,因此深入分析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存在的問題,實施正確的發展戰略,對提升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加快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步伐有著深遠的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1]伊玲娜.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在的現狀及問題探析[J].商業現代化,2010.8.

第4篇:對外直接投資現狀范文

(阜陽師范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阜陽 236041)

摘 要:隨著全球經濟復蘇步伐放緩,我國中小企業對外投資面臨有利契機.同時,我國中小企業對外投資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對外投資存在問題,構成了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的因素,在此基礎上可有針對性的從政府層面和企業自身提出可行策略.

關鍵詞 :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27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2-0122-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不但使經濟總量有了明顯的提高,而且使更多勞動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但我國中小企業的資源尤為短缺,所以它們只能自謀生路.特別是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的中小企業紛紛“走出去”,我國中小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時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只有分析這些問題并探析對策,才能加快中小企業“走出去”的步伐.

1 我國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基本情況

1.1 我國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外部條件

1.1.1 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

我國許多中小企業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但國內市場空間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企業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并且競爭愈發激烈.中小企業規模小,資金少,積存的剩余產品使得企業資金周轉困難,無法購買新的設備進行投資,國內市場需求的約束和發展空間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

1.1.2 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優勢

我國中小企業經營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并且管理環節少,人員不多,再加上投資額較小,進退市場成本低,能更快地適應國際市場[1].項目小,容易籌資,且體制新,機制活,反應靈活,能更好的接觸客戶,獲得有用的市場信息,同時建設工期較短,能很快提供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

1.2 我國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現狀

根據2012年商務部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地區分布廣泛,全球140多個國家共有我國4000多家境外企業.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區域主要集中在亞洲和拉丁美洲,投資占總額的90%以上.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項目的產業主要集中在價值高、技術含量高的第三產業,第三產業逐漸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優勢產業.

1.3 我國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特點

1.3.1 投資規模不斷擴大

近年來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數量不斷增長,2012年對外投資金額更是達到700多億美元.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全球各個國家開始加大引資力度,吸引企業到本國發展.2012年開始,全球經濟復蘇步伐普遍放緩,我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面臨有利契機.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使企業能夠獲取更多市場機會、減小自身經營風險、增強自身融資能力.

1.3.2 投資對象以發展中國家為主

我國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地區主要在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有投資.發展中國家有著豐富的資源,我國的技術也相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比較先進,因此,我國中小企業投資對象以發展中國家為主.

1.3.3 投資方式以合資為主,跨國并購逐漸活躍

我國中小企業大多采取合資的投資方式在當地投資.金融危機之后,各國競相加大引資力度,為了增強企業的競爭力,采取合資方式進行投資不僅可以減少企業的投資風險,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通過合資企業還可以分享合資者擁有的資源,快速占領國際市場.

2 我國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面臨的問題

2.1 中小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

2.1.1 中小企業規模小,融資能力低

在中小企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資金不足的問題日益顯現出來,我國中小企業規模小,金融資產相對較少,負債能力比較低,因此難以獲得銀行的大額貸款,其主要的資金來源是自身所賺取的資金.而中小企業自身并沒有多少資金,不具備對外直接投資的實力.

2.1.2 決策者素質偏低,管理能力不足

在資金不足且融資困難的情況下,如何利用好自己手上的資金進行有效的投資對每個決策者而言都是個難題.許多中小企業的決策者對于企業管理的理念過于陳舊,缺少現代化企業管理理論知識,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難以動搖.這些都導致了中小企業的決策者素質偏低,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

2.1.3 缺少優秀專業人才

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市場競爭最根本的因素在于人才的競爭,吸引優秀、高層次的人才已成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現在很多中小企業只看重經濟利益,并不重視人才的發展,且我國許多中小企業在管理方面的用人主要以“親屬、熟人”為主,無形中使得公司的管理缺乏活力與效率.

2.1.4 研發投入少,創新能力低

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的產品檔次低、技術開發投入少,企業技術水平低,技術創新的投入嚴重不足[2].為實現利益最大化,節約成本成為其主要的手段,而對陳舊設備和技術的依賴又成為很多中小企業節約成本的主要手段.很多中小企業為減少開支而不愿意引進先進的設備與人才,這使得企業創新能力低下.

2.2 阻礙我國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宏觀因素

2.2.1 審批手續繁雜

目前我國對外投資項目審批制度仍舊是政府部門一級向上一級的逐級審批,中小企業申請一個項目往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并且審批后,企業只能生產一種產品.而對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來說,審批資格要求高,審批手續更復雜,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業經營靈活的優勢.

2.2.2 相關法律體系不完善,缺少政府部門引導

我國中小企業對外投資發展緩慢,相比較韓國來說,相關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健全,韓國制定了較為完整的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對外直接投資政策扶持體系比較完善,而我國《中小企業促進法》[3]中對中小企業對外投資的描述比較抽象,而且政府缺少對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活動的管理監督.

2.2.3 金融制度有缺陷,融資渠道不暢通

我國銀行對于中小企業一直存在著嚴重的歧視現象,不愿意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服務.伴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對信貸資金的管理將更為規范,金融機構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必須依照經濟市場化、商業化的規定對金融業進行調整,所以金融機構的信貸標準也將越來越嚴格,這使得中小企業從金融機構獲得資金的難度繼續增大.

3 我國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發展對策

3.1 政府層面上的對策

3.1.1 進一步完善我國對外投資的法律體系

政府應該在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制定上提高對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扶持力度,為了保障對外投資的健康快速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和法規,用法律的手段來為對外投資的發展提供保障;同時,政府應該成立一個咨詢部門,該部門負責向企業提供和對外投資有關的法律、政策、東道國的法律環境等信息,促進中小企業對外發展.

3.1.2 改革審批制度

我國審批制度手續相當復雜,一般情況下,審批一個項目將耗費大量的時間.政府應該簡化審批程序,減少審批的部門,同時放寬對外直接投資的金額限度.此外,還要加強對中小企業投資活動的管理和監督.

3.1.3 構建對外投資服務體系

政府部門頒布的《環保指南》[4],是我國建設企業對外投資服務體系的重要措施.政府制定的《環保指南》,對于引導企業對外合法經營投資,監督企業履行應該履行的義務,加強企業與東道國當地的融合,豐富社會公共信息服務有著積極的意義.

3.1.4 改善金融體制結構,加強金融支持力度

我國目前實行各種金融機構共存的金融體制,但在多種金融機構并存方面還是相當不完善.首先,應改變長期以來對中小企業貸款條件限制苛刻的做法;其次,簡化企業的貸款流程,降低成本,積極及時的研討針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同時,政府應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的融資擔保體系建設,進而使擔保體制在中小企業融資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3.2 企業層面對策

3.2.1 提高中小企業投資者知識水平

企業的管理者是投資的決策者,把握著整個企業的經濟脈搏.中小企業管理者的知識素養,對于中小企業的投資決策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小企業的管理者要時時刻刻關注投資管理方面知識技能的更新;及時的根據市場和信息的反饋進行知識結構的調整;跟隨時代的腳步,及時更新投資管理的觀念,提高投資決策能力.

3.2.2 勇于創新

經營的核心是創新,也就是說擁有自己獨特技術的中小企業才能夠與眾不同,長遠發展.我國的中小企業也應該在吸取大型企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重點開發核心產品和創新思維,培養管理人才,勇于創新,敢于實踐,圍繞核心技術來發展壯大.

3.2.3 注重人才培養,提升企業形象

中小企業應該定期對自己的核心員工進行培訓,使他們掌握更多最新的咨詢和管理經驗.采取適當的員工激勵策略,以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為主,一批好的員工對于任何一個中小企業而言都是一筆不可代替的財富.

參考文獻:

〔1〕吳景豐.我國中小企業對外投資現狀分析與建議[J].企業管理,2009(48).

〔2〕李俊敏.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金融經濟,2011(12).

第5篇:對外直接投資現狀范文

[關鍵詞]江西省;外商直接投資

[中圖分類號]G83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2)02-0063-02

一、江西省FDI的發展現狀

(一)江西省利用FDI的總規模

“十五”時期,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重點的轉移,江西省準確調整了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重點,GDP增速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利用外商直接投資(FDI)開始突破以往長期徘徊不前的局面,進入快速增長時期,吸引外資增速一直位居中部六省之首。2001—2010年,江西省FDI增速8年超全國水平,其中,2010年江西省吸收FDI 51億美元,同比增長26.77%,占全國利用FDI比重的4.83%,達到歷年最高水平。據統計,2011年全省實際使用外資60.59億美元,同比增長18.78%。

(二)江西省利用FDI的地域分布

FDI在江西省的分布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地區差異,即投資主要集中分布在京九沿線、GDP排江西省前三位的南昌、贛州、九江,這主要是因為這三個城市基礎設施較完善,交通較為便捷,產業配套能力較強,市場輻射范圍較廣,人才、資金、信息要素流動較快。2010年,僅南昌、贛州、九江三個城市就占全省FDI項目數的60%以上,三市實際使用FDI金額近30億美元。外資流入的空間分布不平衡,不利于全省經濟的持續、均衡、協調發展,影響經濟發展的后勁。

(三)江西省利用FDI的產業分布

FDI在彌補該省資本不足的同時,也通過技術外溢促進了生產率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又由于產業特點、投資方式及國家政策的不同,FDI對各產業增長的貢獻是有差別的。截至2010年底,江西省累計實際使用外資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別為53861億美元、358863億美元和97360億美元,占比分別為10.56%、70.35%和19.09%,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是FDI的重點領域。從第一產業內部FDI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農業尤其是種植業。對工業的FDI大部分集中在制造業,其中加工業的比重很高,原料工業的比重不大;輕加工業的比重較高,重加工業的比重較低;同時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投資比重高于一般加工業。

(四)江西省利用FDI的來源地

近年來,來江西省直接投資的國家和地區不斷增多,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從投資來源看,亞洲一直是江西省FDI的主要來源地,其中香港占比最大;其次是拉丁美洲和北美洲。隨著CEPA的簽訂,香港與江西省的經貿關系將更加密切,在未來較長時期內仍將居于對江西省投資的首位。臺資雖然大規模進入江西省較晚,但增速很快,已成為江西省外資的第二來源地。由于近幾年江西省加大了招商引資的力度,來自發達國家的投資有較快增長,占比不斷提高。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個別發達國家的投資有較大幅度下降,但總量仍保持增長,2010年,隨著全球經濟復蘇,江西省FDI繼續攀高,以美國、新加坡、韓國、日本為例,增幅都在100%左右。

(五)江西省利用FDI的業績指標分析

FDI業績指標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地區FDI流入量占FDI總流入量的比例除以該地區GDP占GDP總量的比例。具體公式為:

某省吸收FDI業績指數=(該省FDI規模/全國FDI規模)/一省GDP總額/全國GDP總額

如果業績指數值大于1,表明該省吸收的FDI大于經濟規模所能吸收的期望值,即業績突出;如果業績指數小于1,表明該省吸收的FDI低于經濟規模所期望的數量,即業績低下;如果業績指數值等于1,表明該省占全國FDI的比例與其占全國GDP的比例一致,即業績正常。近幾年,江西省引進FDI的業績指數值較高,業績較好,2001年以后每年均大于1,其中2006至2010年上升較明顯,這一數值接近2,顯示江西省具有較強的吸引FDI的競爭力。

二、江西省利用FDI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吸引FDI規模區域分布不平衡,各城市差距拉大

外商投資主要集中在南昌、九江、贛州、吉安、宜春五個設區市,而景德鎮、鷹潭等地區所占份額較少,同時,外貿出口、對外經濟合作、旅游業在外商投資主要聚集地的設區市所占比重也較大,其他設區市比重較小,各設區市發展差距拉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地投資環境因城市規模、地理位置、相關配套產業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導致外資流向過于單一。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集聚效應不強

根據前文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FDI在江西省高度集中于第二產業,尤其是部分制造業,雖然近年來,FDI流向第三產業的規模在不斷增大,但仍遠低于第二產業。且外資項目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鏈條短且深度低,配套能力弱,項目單一,基本屬于初級發展類型,難以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更談不上形成核心產業群。此外,至今還沒有跨國公司將地區總部、研發中心、物流中心等設在江西省。

(三)引進外資質量不高,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創新能力

長期以來,企業自身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更缺乏企業賴以生存和競爭的核心技術。在江西省引進的外資項目中,有些項目是發達國家的淘汰項目,甚至還有一些是在發達國家不允許的重污染項目。外商將落后甚至是高污染、高能耗和資源性產能產品轉移至江西省一些地區,新建了大量的造紙、化工、冶金等重污染企業,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片面追求GDP,對企業放松監管,結果對江西省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同時,省內一些合資企業,中方基本都缺乏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在產業發展主導權和決定權上都受制于外商。

(四)利用外資方式單一

在利用外資方式上,江西省仍以FDI為主,其他外資方式比重較小。而在FDI中又以“綠地投資”為主要投資方式,并購、BOT、TOT等新投資方式很少。

三、江西省吸引FDI的對策與建議

(一)不斷規范并健全外資管理體制

在繼續保持勞動力、土地等廉價生產要素優勢的同時,政府應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健全市場機制,規范市場競爭,改善投資環境,要加大對資源消耗大、不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產業的外資監管力度。盡快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督促外商投資企業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在使用外資的同時要做到促進資源、環境和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提高利用FDI的質量

江西省利用FDI不僅要注重數量的增加,更要注重提高投資質量,增強投資潛力。首先,從投資的結構來看,應該增加外商在農業產業和服務業的投資,引資政策應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環境污染少的產業傾斜;其次,從投資規模看,應該積極引進大型跨國公司投資,以其強大的規模效益吸引相關產業的聚集,對周邊發展起輻射作用;再次,當前江西省外資來源主要是港臺地區,今后要加大對歐美大型企業資金的吸引。依靠歐美投資所帶來的先進技術,縮短產業梯度轉移的技術鏈條,加快提升江西省經濟競爭力和科技水平;第四,由于江西省外商投資主體以外資獨資為主,缺少和本省企業的聯姻與整合,有關方面應采取有效措施,鼓勵本省企業參與外商投資產業的經營與合作,充分利用外商投資,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提高當地企業的競爭力。

(三)調整引資政策,擴大引資領域

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修訂指導外商投資目錄,引導外資投向。制定產業政策和外商投資政策,支持、鼓勵外商投資江西省優先發展的產業和領域。研究區域發展政策,引導外資地區投向。綜合運用稅收、投資、土地等手段,重點引導外商投向現代制造業、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既要大力推進交通、電力、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對外開放,加快商業零售批發、現代物流、運輸服務、電信、銀行保險、旅游等服務業的對外開放,各級政府還應依托各自優勢,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廣泛深入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努力擴大外資來源,實現外商投資多元化。

(四)引導外資合理分布,強化產業集群效應

跨國公司投資區位的選擇非常注重關聯配套產業的發展水平。為此,江西省要實施“第三代引資政策”,即產業集群引資。要明確未來產業發展定位,整合提升各類工業園區,走專業化分工協作的道路,有規劃地重點發展一批關聯配套產業,形成產業集聚,利用集聚效應提升區位優勢,形成對FDI的強大吸引力。要加快吸引跨國公司入駐,選擇本省優勢企業與之形成外包或合作伙伴,從而促進FDI與產業集群發展的良性互動,推進內、外資企業的有機對接,擴大外資企業的溢出效應和關聯效應。

[參考文獻]

[1]趙曉宇.淺談我國利用外資出現的問題和政策建議[J].經濟師,2009(6).

[2]鄧作義.我國利用外資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08(9).

[3]程呈.外商直接投資促進江西進出口貿易的實證研究[J].企業經濟,2009(7).

[4]陳瑞華.外商直接投資(FDI)對江西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8(9).

第6篇:對外直接投資現狀范文

關鍵詞:服務業;FDI

自20世紀中葉以來,服務業就開始了迅速崛起的歷程。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目前全球的經濟總量中服務業已占60%以上。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正由制造業轉向服務業、金融、保險旅游和咨詢等代表服務業發展方向的服務部門。服務業的發展必然要求擴大市場范圍,必然導致服務領域的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總額的一半流向了服務業;每年FDI新增流量中,服務業占三分之二,這已充分表明服務業已經取代制造業,正在成為FDI結構中的主流。基于此,本文就我國服務業利用FDI的狀況作論述。

一、我國服務業利用FDI的現狀

當代世界經濟發展中,FDI越來越成為經濟國際化與全球化的主要驅動力。FDI的一般含義是指居民(含自然人和法人)以一定生產要素投入到另一國并相應獲取管理權的一種跨國投資活動。其核心內容體現在: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生產要素,可以是有形要素,也可以是公司品牌、管理技能等無形資產。投資方擁有足夠的經營管理權。關于服務業對外投資的界定比較復雜。一些服務業的跨國投資行為可以使用傳統的股權控制定義進行界定,如跨國銀行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貿易服務公司在國外設立辦事處等。但有許多服務業的跨國投資過程,難以實現或不宜使用股權控制模式。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標準(各年的標準有所不同),FDI涉及的我國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金融、保險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等8類。

我國服務業實際利用FDI呈逐年上升趨勢(見表1),并有加速的趨勢。服務業實際利用FDI占FDI總額的比例在24%上下波動,但2006年增幅較大。服務業實際利用FDI主要集中在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和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同時,數據還顯示房地產業占服務業實際利用FDI的很大的比重(見表2)。金融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2004、2005、2006年三年金融業FDI占我國FDI的比例分別為1.8%、1.5%和1.5%。

二、我國服務業利用FDI的作用

從FDI結構來看,我國這些年所吸引的FDI在中低端技術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占絕大多數,高科技比重偏低。而且絕大多數FDI集中在傳統制造業,流入現代服務業的FDI比重偏低。這一點與發達國家所吸引FDI的結構有明顯差別。今天,主流經濟學肯定FDI對東道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吸引FDI被認為是落后國家縮小差距、實現追趕戰略的最有效途徑之一。這種共識也被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以及經濟快速成長國家的發展案例所支持。FDI對我國服務業的作用雖然沒有制造業那樣輝煌,但也起到了獨特的作用,表現在:FDI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在促進服務業的發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例如房地產業。FDI有利于促進國內服務行業增強憂患意識,打破壟斷與封閉,直面競爭與開放,增強了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例如我國電信業較早地打破壟斷,建立競爭格局,從而使我國的電信整體服務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提高了我國電信業的整體競爭實力。由于電信業、交通運輸的競爭力的提高和服務業的天然的外向性低的原因,這些行業FDI隨著我國服務業開放水平的提高而減少。

三、我國服務業利用FDI的問題及對策

(一)我國服務業利用FDI占我國利用FDI的比例偏低

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服務業利用FDI占我國利用FDI的比例在24%左右,但有上升趨勢。這與國際上服務業FDI占FDI的份額是不一致的。20世紀70年代初,服務業只占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1/4,在這之前,國際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其他初級產品以及以資源為基礎的制造業領域。20世紀80年代以后,服務業的跨國直接投資不斷升溫,跨國投資逐漸成為服務業國際競爭的一種主要形式,在全球跨國投資總額中所占份額日益增多。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1993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1970年,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中,第二產業占首要地位,其份額達45.2%,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只占31.4%;1985年,服務產業領域的對外直接投資已達42.8%,超過第二產業的38.7%;到1990年,服務產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超過了第一、二產業的總和,達50.1%。發達國家服務產業所接受的外國直接投資,1970年僅為23.7%,1990年達到了48.4%。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服務領域的國際直接投資在全球直接投資總額中一直呈占據半壁江山以上的格局。

(二)我國服務業的對外開放和國際化過程明顯慢

我國國內市場越開放,跨國公司來華投資的意愿就越強。我國的內需市場增長前景與潛在規模是一塊巨大的磁石,對外國投資者有最大的吸引力。我國服務行業相對于制造業而言發展滯后,開放度較低,完全可以開放得更多、更快,從而吸引更多的外資。以房地產業為例,服務業相對于有形商品的外向性低而房地產業的外向性在服務業里又是較低的,然而房地產業利用FDI約占整個服務業利用FDI的一半,到2001年底,上海房地產業累計利用FDI占整個服務業利用外資的63.9%。根據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房地產業基本上是完全開放的,這是房地產業吸引較多FDI的原因之一。

(三)缺乏憂患意識

由于服務業外向性低的天然屏障和我國市場準入門檻較高,我國服務業缺乏憂患意識,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利用FDI的水平也較低,從而使我國整體利用外資水平上難有大的突破。事實上,國際上服務業FDI的主要形式跨國并購發展很快,以1999年為例,金融業的并購占全球并購的份額為23.22%,占服務業內部的比重是41.65%。運輸、倉儲及通訊部門的并購額占全球并購額的16.49%,占服務業內部的比重是29.58%。隨著我國市場準入門檻的降低,服務業外向性低的天然屏障的作用可能會大大削弱。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形勢的嚴峻。

(四)服務管理體制滯后

服務業是由一些相關行業組成的產業群,要求一國對其進行整體協調和管理。而目前我國服務業管理體制存在很多缺陷,主要表現為:服務業缺乏統一的協調管理部門,中央和地方有關服務業的政策和規章不統一;服務業各有關職能部門各自為政,在管理中多頭、交叉管理和條塊分割;服務業各行業管理部門只局限于管理直屬系統,對直屬系統實行保護主義,行業壟斷現象多有發生;有些地方政府越權審批外商投資服務項目,一些企業協助外商變相進入我國服務市場,從而造成承諾條件和實際市場開放程度相差很大。另外在引資政策方面,只注重開放與擴大準入領域,對后續管理、市場規則與產業標準化管理和監督不到位,這些都已成為我國服務業引資中的體制障礙。

(五)法律法規不健全

2004年我國在完善服務貿易領域法律法規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新舉措。《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管理辦法》按時兌現了分銷的承諾;《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進一步放寬了外商投資金融、保險的經營地域、業務范圍和持股比例限制,簡化了核準程序;《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開放了汽車融資金融服務市場,這些都是我國服務業對外開放立法方面有益和必要的補充。但到目前,包括服務業國際直接投資的我國服務貿易領域立法仍嚴重滯后于實踐的發展,完整的立法體系尚未完成:缺少一部統一的包括服務業國際直接投資的服務貿易領域基本法;對一些重要的服務行業如旅游、電信等領域投資尚無立法或立法不完備;另外,許多法律法規條文抽象、模糊,缺乏可操作性,不同法規之間存在漏洞和矛盾,相互沖突,損害了法律法規權威性和執行力;有的規定主要是各職能部門的規章和內部“文件”,立法層次低,嚴重影響法律的統一性和透明度。為此,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充分認識到我國服務業發展水平滯后的現實,充分認識FDI是落后國家縮小差距、實現追趕戰略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努力創造條件,扭轉服務業實際利用FDI占FDI總額的比例偏低的問題,實現我國利用FDI新的突破。

第二,服務業進行改革,打破壟斷與封閉,切實增強服務貿易的競爭力。為更好利用FDI發展我國服務業創造條件。

第三,服務業內部利用FDI作進一步的引導和優化。加快完善對服務貿易領域的法律規范,健全統一規范的服務業市場準入制度,重點鼓勵引進國外服務業的現代化理念、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技術手段和現代市場運作方式,這有利于改善我國服務業結構,提高服務業的水平。

第四,繼續制定和完善相關產業政策,進一步向服務業傾斜。長期以來我國在制定產業政策時主要偏向制造行業,這不利于我國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的經濟結構調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外商投資我國產業的結構性失衡。當前應確定以下方面作為服務業發展的重點,投資少、見效快、就業容量大、與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如商業、金融保險業、餐飲業、文化衛生業等;與技術進步相關的、代表整個服務業未來發展方向的行業,如咨詢業、信息業、各類專業服務業等;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全面性、先導性影響的基礎產業,如交通運輸業、科學研究、教育和公共事業等。

第五,對直接投資加以引導和調節。在控制第二產業外資規模的同時,提高第三產業的FDI存量和比例,已經成為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優化我國國際分工地位的必然選擇。從另一方面看,服務業是人力資本密集型產業,因此我國應該加強人力資本方面的投入,提高勞動素質,從本質上提高我國服務生產方面的比較優勢,為我國服務業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提供有利的資源支持。

第六,時機成熟時可以采取“以我為主”的策略,提前兌現某些承諾。

參考文獻:

1、俞梅珍.服務業跨國投資的發展及其影響[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2).

2、陳憲,程大中.服務貿易的發展:上海的經驗[J].上海經濟研究,2003(10).

第7篇:對外直接投資現狀范文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經濟增長;武漢市;協整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880(2011)03-0041-03

作者簡介:譚本艷(1975-),男,湖北宜昌人,經濟學博士,湖北大學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計量經濟學和世界經濟。

基金項目:本文得到武漢市2010年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whsk10014)和湖北大學2009年青年項目(100-090207)的資助。眾所周知,對外直接投資能夠有力地促進投資母國的經濟增長。早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就提出了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快發展我國的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主動地從全球獲取資金、技術、市場及戰略資源,并以此促進我國經濟增長。

一、武漢市經濟增長及對外直接投資現狀分析

(一)武漢市經濟增長現狀

為了解武漢市經濟增長的基本狀況,根據《武漢市統計年鑒——2009》及《2009年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整理了武漢市1978—2009年的GDP及GDP指數相關數據,繪制成圖1及圖2。

圖1武漢市GDP(1978—2009年)

圖2武漢市GDP指數(1978—2009年)

從圖1和圖2可以看出,自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市經濟保持了平穩快速的發展,從其GDP以及GDP指數來看,2009年武漢市GDP達到4560.62億元,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五,自1991年以來,武漢市GDP增長也始終保持在10%以上。其中第二和第三產業增長最快,第一產業增長速度明顯滯后。

(二)武漢市對外投資的現狀

根據湖北省商務廳統計的武漢市1988—2009年對外直接投資的相關數據,武漢市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體狀況、投資國家(地區)分布、行業分布如下:

1.武漢市對外直接投資總體狀況

截至2009年底,武漢市在境外直接投資的企業累計達85家,投資金額總計16417.62萬美元,其中中方投資額15277.381萬美元,投資涉及10大類行業,分布在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見圖3)。

圖3武漢市對外直接投資總額(1988—2009年)

從圖3可以看出,武漢市對外直接投資總體呈增長趨勢,且各年度之間投資金額跳躍性較大的特點。其中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境外投資機會增多,投資成本降低,武漢市企業紛紛大力拓展海外市場,使得2009年對外直接投資總額超過了前兩年的總和。

2.武漢市對外直接投資區域分布

武漢市目前對外直接投資的85家企業遍布五大洲,其中亞洲37家、非洲18家、美洲12家、歐洲10家、澳洲8家(見圖4)。從對外直接投資金額的地區分布來看,在亞洲的投資總額為4252.17萬美元,其中中方投資3690.4萬美元;在澳洲投資總額為4288.53萬美元,其中中方投資4138.93萬美元;在非洲的投資總額為3865.48萬美元,其中中方投資3506.42萬美元;在歐洲的投資總額為2633.94萬美元,其中中方投資2588.9312萬美元;在美洲的投資總額為1377.5萬美元,其中中方投資1352.7萬美元(見圖5)。

從圖4和圖5可以看出,目前武漢市對外直接投資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而在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企業、投資規模都比較小。3.武漢市對外直接投資行業分布

目前武漢市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包括信息技術、機械設備、電子產品、農產品批發貿易、建筑材料、礦產開發、化工原料、圖書出版、日用百貨及石油產品的零售批發(見表1)。

譚本艷侯彥如:武漢市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分析圖4武漢市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地區分布

圖5武漢市對外直接投資金額地區分布

表1武漢市對外直接投資行業分布狀況

投資行業投資企業數所占比例總投資額(萬美元)所占比例中方投資額(萬美元)所占比例信息技術1316.88%3334.7521.14%3232.7522.02%機械設備1114.29%1124.227.13%736.795.02%建筑材料1012.99%1192.467.56%1150.437.84%電子產品1012.99%1297.518.23%1291.28.80%農產品批發貿易1012.99%3083.2819.55%3008.4820.49%礦產開發810.39%333921.17%302020.57%化工原料67.79%1686.210.69%1569.4610.69%圖書出版56.49%145.8980.92%134.09120.91%日用百貨22.60%5203.30%487.23.32%石油產品的零售批發22.60%500.32%500.34%合計77100%15773.318100%14680.4012100%從表1可以看出,目前武漢市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進入最多的行業是信息技術業,達到13家,投資金額也非常大,分別占總投資額和中方投資額的21.14%和22.02%,這與武漢市在信息技術產業上擁有眾多人力資源、政策優勢因素密不可分;總投資金額最多的行業是礦產開發業,總投資金額占到武漢市投資總額的21.17%。值得注意的是,武漢市以礦產開發為代表的資源獲取型的對外直接投資在2008年新增3家的基礎上,2009年又新增3家,這6家企業中方投資總額達到2600萬美元,占到了2008—2009年武漢市對外投資企業中方投資額的34.4%。

二、模型的建立

(一)模型說明

為了考察對外直接投資對武漢市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以武漢市的地區生產總值為被解釋變量(GDP),擬以對經濟增長有重要影響的武漢市對外直接投資(OFDI)、進出口總額(IMEX)、固定資產投資(INVEST)和消費水平(CONSUM)為解釋變量。同時,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對上述變量取自然對數后建立線性模型(1)式。其中,武漢市對外直接投資的數據來源于湖北省商務廳統計資料,其他數據均來自《武漢統計年鑒——2009》、《2009年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樣本時間跨度為1988—2009年。為了消除匯率變動的影響,對以美元為單位的武漢市對外直接投資和進出口總額數據用當年的匯率轉化成了以人民幣為單位的數據。同時,為了消除價格變動的影響,用以1988年為基期的消費物價指數(CPI)對上述數據進行了調整。

lnGDPt=β0+β1lnOFDIt+β2lnIMEXt+β3lnINVESTt+β4lnCONSUMt+μt(1)

(二)變量的單位根檢驗

由于宏觀經濟的時間序列數據常常是非平穩的,而對非平穩數據直接進行回歸分析,可能導致偽回歸現象,使分析結果失去經濟意義。因此,在回歸分析之前要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采用ADF檢驗對有關變量的水平值和一階差分值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

表2各變量的單位根檢驗結果

變量水平值檢驗一階差分值檢驗檢驗形式

(C,T,L)ADF統計量P值檢驗形式

(C,T,L)ADF統計量P值lnGDP(C,N,1)-1.28620.6148(C,N,3)-2.76790.0837lnOFDI(C,T,4)-0.00690.9453(N,N,0)-8.65660.0000lnIMEX(C,T,4)-1.26400.6260(N,N,0)-2.81400.0074lnINVEST(C,T,4)-0.82360.7892(C,N,2)-2.59780.1098lnCONSUM(C,T,0)-1.52560.5014(C,T,2)-2.56310.1167注:檢驗類型中,C表示截距項,T表示含趨勢項,L表示滯后階數(滯后期根據AIC信息準則確定),N表示無該項。

表2的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模型(1)式中的5個變量的水平值均為I(1)過程,對應的一階差分值為平穩過程進一步支持這一結論。

(三)協整方程估計與檢驗

由于模型(1)式中包含4個解釋變量,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采用逐步回歸法(Stepwise least square)對模型(1)進行解釋變量的篩選,結果剔除了進出口總額(lnIMEX)變量。對剔除了模型(1)進出口總額(lnIMEX)變量進行估計,并經過自相關調整,結果如(2)式:

lnGDPt=-3.2714+0.0042lnOFDIt+

(0.217) (0.653)

0.2689lnINVESTt+0.9015lnCONSUMt(2)

(0.051)(0.001)

R2=0.99DW= 1.96Prob(F-statistic)=0.0000

可見,殘差的估計值為:

t=lnGDPt-(-3.2714+0.0042lnOFDIt+0.2689lnINVESTt+0.9015lnCONSUMt) (3)

對模型(2)的殘差t進行平穩性檢驗。如果殘差t平穩,則模型(2)式中的4個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否則,不存在協整關系。使用ADF檢驗對殘差t進行單位根檢驗,ADF統計量為-4.0405,對應的P值為0.0065,可見殘差項t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是平穩的。也就是說,模型(2)式中的4個變量是(1,1)階協整的,(2)式即為武漢市GDP、對外直接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和消費水平這4個變量之間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四)模型估計結果說明

從協整方程(2)式的R2、DW、Prob(F-statistic)等統計量來看,(2)式較好地擬合了武漢市GDP、對外直接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和消費水平之間的關系。從各個解釋變量的參數和t統計量來看,本文所重點考察的武漢市對外直接投資的系數為0.0042,可見對外直接投資對武漢市經濟增長有正效應,但其t統計量對應的P值為0.653,在統計上不顯著。可見,對外直接投資對武漢市經濟增長的正效應還不顯著,也就是說,對外直接投資對武漢市經濟增長應有的效應還沒有發揮出來。固定資產投資和消費水平的參數分別為0.2689和0.9015,對應t統計量的p值分別為0.051和0.001,高度顯著。這表明武漢市固定資產投資和消費水平每增長1%,武漢市的GDP可以增長0.27%和0.90%,也就是說,武漢市的經濟增長主要是由固定資產投資和消費水平的提升推動的。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實證分析對外直接投資FDI對武漢市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主要得出以下結論:1.武漢市經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特征,但三次產業之間的經濟增長不平衡;2.武漢市最近幾年的對外直接投資有了較快發展,但發展趨勢不夠穩定,對外投資的地區和行業較為單一;3.武漢市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投資和消費拉動的,但對外直接投資對武漢市經濟增長應有的拉動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根據上述結論,提出以下發揮武漢市對外直接投資的經濟增長效應的政策建議:1.武漢市政府部門應在高度重視境外投資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培育好境外投資的優勢產業、規劃好資源消耗型企業到境外投資、在境外合適的國家和地區建立湖北企業投資區、制定相關信息服務、資金扶持、協調管理等宏觀支持政策,進一步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開展對外直接投資。2.武漢市有條件的企業應該在加強對國外市場調研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比較優勢,加快“走出去”步伐,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從而推動武漢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曹秋菊.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經濟增長的作用研究[J].江蘇商論,2007(1):95-96.

[2]鮑洋.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9(1):48-51.

[3]徐海濤,孫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現狀及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效應分析[J].當代經濟,2007(8):112-113.

第8篇:對外直接投資現狀范文

中圖分類號:F83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碼:1003-2738(2012)03-0174-01

摘要:面對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趨勢,我國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隨著我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對外直接投資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對于我國而言,只有把“走出去”和“引進來”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才能夠更好地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本文首先論述了當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面臨的問題,進而真對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對外貿易;對策

一、新時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面臨的問題

1.投資規模小,抵御風險的能力差。

對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而言,投資規模比較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對外貿易投資主體的規模比較小,在國際貿易中參與直接投資的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實力不夠強大;另一方面是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資金實力不強,資金數量較少,無法與西方發達國家想比較。同時,正式由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規模比較小,這也就決定了對外投資主體抵御風險的能力弱。

2.對外貿易投資結構不完善。

首先,從對外投資的區域來看,投資的區域相對集中。這樣就容易造成了企業之間的競爭,客戶相互擠壓,導致了投資環境的不斷惡化,不利于對外投資貿易活動的穩定運行;其次,對外直接投資的領域主要集中在金融業、零售業以及商品服務業,這樣行業在一定程度上都不遵循比較優勢原則,缺少學習FDI的動機;再次,從對外貿易投資的主體來看,國有企業是對外投資的主要力量,主體單一,不利于私營企業對外投資積極性的提升,容易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3.缺乏有效的對外直接投資發展戰略。

在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對外貿易直接投資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在發展過程中缺乏完善的投資發展戰略。首先,企業對外投資具有試探性和偶然性。在當前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而不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交易;其次,對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而言,大部分企業進行直接投資的目的是進一步擴大出口市場,而不是根據企業自身的發展實際進行直接投資的,這樣只是注重的短期效益,而忽視了企業和國家的長遠發展。

二、優化當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對策

1.優化對外投資戰略模式。

在當前的對外貿易投資中,沒有一定的規模,就不會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也就不可能具有較強的抵御風險的能力。首先,加大政府對投資的支持力度。相關政府部門要加大對對外投資的支持力度,進一步規范境外投資的市場秩序,為保證對外投資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重要的基礎;其次,制定完善的投資戰略。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的發展實際,從長遠的利益出發,制定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投資戰略,保證對外投資工作的順利開展;再次,中國企業,特別是我國的一些大中型企業應該,應該把握國際貿易發展的動向,充分利用原有的國內規模優勢,運用市場的作用和國家的指導,使企業之間通過強強聯合或相互兼并等措施來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為對外貿易投資的順利開展提供重要的前提條件。

2.優化對外貿易投資結構。

首先,實現投資地區的多元化。為了克服當前我國對外貿易投資地域的集中化,我國的投資區域應該逐步向發達國家延伸,從而實現投資地域的多元化。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保證對外貿易的穩定運行,保證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地位;其次,在投資行業選擇上應該選擇利于產業結構調整的行業。第一,加大對高科技產業的投入,一方面能夠滿足我國產業結構對技術的需求,同時也是我國獲取先進技術的重要途徑。第二,積極向海外轉移技術成熟的產業,從本企業的實際出發,擴大出口的貿易總量;再次,要積極促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一方面要積極發展國有企業在國際投資中的主體地位,同時還要積極鼓勵更多的私營企業和民營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給予政策上的優惠,從而實現對外貿易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

3.積極提高對外投資工作人員的總體素質。

首先,要積極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完善人才的選撥、培訓和派遣制度,完善企業經營者激勵約束制度,吸納具有豐富國際經營管理經驗的海外和東道國人才為我所用,強化投資人員的綜合素質,為貿易投資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重要前提;其次,相關部門可以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國內院校和企業聯合辦學、國內專業培訓以及選派人員到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進行實踐鍛煉,實施跨國經營人才培養戰略,多層次、多渠道對從事跨國經營的人員進行培訓,以實施人才國際化和本土化戰略,集聚人才,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促進企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柴慶春.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既問題分析 [J].國際貿易,2008,(1).

[2]冼國明,楊銳.技術累積,競爭策略與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J].經濟研究.

[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課題組.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9篇:對外直接投資現狀范文

眾所周知,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一直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力,中國足吸收fdi的世界大國,占了流向發展屮國家fdi總量的三分之-。但另-方面,巾國也是世界資本的-大供給源,雖然口前巾國流出的對外直接投資(ofdi)相比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資(ifdi)規模還較小,但其增長速度不容小視。僅2017年一年,對外直接投資的增幅就達到了 32%,中國的很多跨國大企業在國際商務中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17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額達到746.5億美元1,創歷史最高紀錄,位居全球第五。

在全國各省市中,廣東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量位列第一,達到了 116.3億美元。上海位第二,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額達到60. 43億美元。上海和廣東作為中_經濟的領頭羊,許多行業都是處于全w領先地位,尤其是制造業,而且在實施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中,也還是以制造業為主。

影響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很多,有目的國的環境因素、政策因素、中國的市場因素、政策性因素等等。但以上分析都是基于宏觀層而的,這些h益增長的對外宵接投資究竟是由什么樣的企業貢獻的?剔除相同的宏觀經濟環境、不同的行業因素和不同的冃的國的影響,什么樣的企業更容易選擇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生產效率與企業的對外投資行為乂有什么樣的關系?對企業層面的復雜差昇很難由一個籠統的調查闡釋清楚,因此只有通過對企業層面進行嚴謹的分析,才能回答上面的問題。

在國際貿易理論研究中,很長一段時間企業在貿易中的作用是被忽視的。

傳統貿易理論關于企業的描述僅有企業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新貿易理論中雖然將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引入國際貿易分析中,但企業還是同質的(homogeneous)典型企業,即所有企業都從事出u。然而,近十幾年的貿場理論研究表明,企業是異質的(heterogeneous),為什么一辟企業從事出口而另-些企業不從事出口?為什么有些企業選擇通過出口進入海外市場,而有些企業選擇fdi?對上述兩個問題,異質性企業理論從新的角度給予了解釋。

melitz首次通過異質企業模型將上述研究規范化,出現了以企業異質性為特征的新-新貿易理論(new-new trade theory)。

新-新貿易理論是同際貿場理論的前沿,能夠很好的解釋當前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動的現實情況,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思路和研究方向。該理論主要分為兩個研究方向,以melitz (XX)為主導的方向主要探索企業的國際化路徑選擇,又稱為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heterogeneous-firms trade,簡稱hft);以antras (XX)為主導的方向主要研究企業全球組織生產抉擇,又被稱為企業內生邊界理論(endogenous boundary theory of the firm)。而從現有文獻來看,該理論還處于發展初期,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證方面都還不夠成熟和完善,關于異質企業的理論假設需要更加詳細的企業面的數據來進行檢驗。

本文將沿著melitz的研究方向,從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山發,就企業生產率與出口、對外直接投資之問的關系等問題進行分析,通過采用上海和廣東制造業上市公司的企業層而數據,來重點考察企業生產率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關系。本文為我國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微觀層面的經驗證據,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方面研究的空白。

1.2本文的研究內容

本文首先闡述了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的產生及其主要研究內容,為本文的研究奠足了理論基礎。接著論文結合上海和廣東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與特點,進一步探討對外直接投資與企業生產率之間的關系。本文將通過實證分析給出相對明確的結論,為我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決策上的支持和指導。

第1章為緒論,主要闡述了研究異質性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背景和意義、研究方法、難點及解決辦法,并對本文的框架和結構做出相關的說明。

第2章是文獻綜述部分,是對相關文獻的梳理和總結,首先簡單介紹了不同文獻對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研究假設、理論框架等相關內容的分析,為本論文提供相應的理論基礎。接著對有關異質性企業生產率與出口、對外直接投資之間關系的論證,進行相應的回顧和總結,在此基礎上提出本論文的實證假設。

第3章是分別對上海和廣東省的對外直接投資現狀做出了分析,通過對這兩個典型區域的相關研究,來發現這兩地實施對外直接投資的優劣之處,從而為我國企業今后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第4章是本文的實證研究部分,首先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分別對兩地出口企業與fdi企業的生產率進行比較,從而來驗證hmy模型的相關結論,即fdi企業的生產率要高于出口企業。然后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fdi企業的生產率,即為什么fdi企業的生產率要高于出口企、ik,是自我選擇效應還是學效應的結果。

第5章根據實證分析結果,進行相應的分析,對企業生產率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關系做出總結,并對我國企業制定走出去戰略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1.3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框架

1、文獻研究法第1章的研究動態和第2章的文獻綜述,對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和總結。

在前期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企業異質性在主要貿易理論中的體現進行了回顧和歸納,為本文的實證分析提供理論支持。

2、定性分析法

第3章主要運用了定性分析法,通過對相應數據的整理和分析,來說明上海和廣東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一些不同之處。

3、實證分析法

第4章是本文的實證分析部分,從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度出發,在己有的研究基礎上,對企業異質性與企業國際化經營選擇的關系進行了相關的實證分析。首先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來驗證fdi企業的生產率要高于出口企業。

然后通過回歸分析,解釋為什么fdi企業的生產率要高于出口企業,是自我選擇效應還是學習效應的結果。

以下是論文的研究框架:

成人影院免费观看在线播放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青青草无码精品伊人久久| 欧美疯狂做受xxxx高潮小说| 人妻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 免费人成年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乱人伦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国产极品AV嫩模| 50岁退休熟女露脸高潮| 国产av夜夜欢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又黄| 国产精品爽爽va吃奶在线观看| 白浆出来无码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2021年|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 аⅴ天堂国产最新版在线中文| 午夜激情婷婷| 亚洲色图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性感三级自拍| 曰本亚洲欧洲色a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观看不卡| 五月婷婷激情六月|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西西人体做爰大胆gogo| 亚洲欧洲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偷拍熟女亚洲另类| 国产一精品一aⅴ一免费| 日本怡春院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的肉体k8经典|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高清| 国精产品自偷自偷综合下载| 欧美 日韩 国产 亚洲 色|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四虎| 超清无码波多野吉衣中文| 久久超碰热热哦|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