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廢氣治理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肺炎 小兒 氧氣霧化吸入 呼吸
氧氣霧化吸入療法是現代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療法之一,霧化吸入器是借助高速氣流通過毛細管時產生的負壓,將藥液由接鄰的小管吸出,而所吸出的藥液又被毛細管口急速的氣流吹散,形成霧狀微粒后噴出。在配合常規療法治療小兒肺炎,應用更加方便、廣泛,而且療效肯定。我院兒科自2009年2月-4月應用氧氣霧化吸入療法配合常規療法治療小兒肺炎47例,收到了良好的療效,氧氣霧化吸入給藥主要是消炎、止咳、祛痰、解除支氣管痙攣、解除充血水腫,抑制分泌物滲出,使支氣管通暢。肺泡面積大,吸收速度快,氧氣霧化吸入給藥可使藥物直接進入肺泡內,在肺泡內聚集較高的濃度,快速起效,減少藥物對全身的影響。與口服及靜脈給藥相比,可減少用量,而且吸入機體的藥物可避免肝臟的首先代謝作用,還能減少藥物過量所致的毒副作用。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我院小兒科2009年2月-4月收治的部分肺炎患兒共108例(均為住院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齡3月-1歲8例,1-3歲13例,3-6歲15例,6-14歲11例。對照組61例,男34例,女27例,年齡3月-1歲12例,1-3歲13例,3-6歲19例,6-14歲17例。
1.2 使用藥物
1.2.1 利巴韋林 為抗病毒藥,體外具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多種病毒生長作用。本品并不改變病毒吸附、侵入和脫殼,也不誘導干擾素的產生。藥物進入被感染的細胞后迅速鱗酸化,其產物作為病毒合成酶的競爭性抑制劑,抑制流感病毒RNA聚合酶和mRNA鳥苷轉移酶,從而引起細胞內鳥苷三鱗酸的減少,損害病毒RNA和蛋白質合成,使病毒的復制和傳播受抑。資料報告:用利巴韋林氧氣霧化吸入給藥配合常規療法治療小兒喘憋性肺炎,觀察到在平喘、止咳、肺部羅音消失與X線吸收方面優于只用利巴韋林靜點,而且可減少靜脈用藥劑量。
1.2.2 布地奈德 是具有高效局部抗炎作用的糖皮質激素。它能提高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和溶酶體酶的穩定性,抑制免疫反應和降低抗體合成,從而使組胺等過敏活性介質的釋放降低和活性降低,并能減輕抗原抗體結合時激發的酶促過程,抑制支氣管收縮物質的合成和釋放而減輕平滑肌的收縮反應。急性、亞急性、和長期毒性研究發現,布地奈德的全身作用,比其它糖皮質激素弱或相當。經過6個不同的實驗測試系統評價,它無致突變作用和致癌作用。
1.2.3 鹽酸氨溴索 為溴已新在體內的代謝產物,具有粘痰溶解作用,可使痰中的多粘纖維斷裂從而稀釋痰液,并通過抑制糖蛋白的合成而降低痰粘度,使痰便于排出。動物實驗證明其毒性指數非常低,既可注射又可霧化吸入。
1.2.4 地塞米松 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具有抗炎、抗過敏、抗休克作用。在抗炎作用方面,本產品可減輕和防止組織對炎癥的反應,從而減輕炎癥的表現。
1.2.5 a-糜蛋白酶 注射用a-糜蛋白酶尚有脂酶作用,能使某些脂水解,可消化膿液、積血、壞死組織,對創面有凈化、消炎、消腫作用。
1.2.6 硫酸沙丁氨醇 為選擇性B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能選擇性作用于支氣管平滑肌B2腎上腺素受體,而呈較強的舒張支氣管的作用。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常規療法即靜脈點滴消炎、抗病毒、解痙平喘、祛痰藥物及對癥治療。觀察組:在上述常規療法的基礎上輔助應用氧氣霧化吸入療法,上述藥物的選擇及用量根據每個患兒的病情及體重而定。
1.4 結果 對照組中61例患兒經常規療法治療3天以上均未取得滿意效果,特別是反復發作者根本無明顯改善,但觀察組的47例患兒在靜脈輸液的同時,根據每個患兒具體情況應用上述藥物行氧氣霧化吸入給藥3天,每天1次或2次,就能取得較好的療效,癥狀明顯改善,縮短了療程,減輕了患兒的痛苦,降低了長期大量使用藥物的毒副作用。大量臨床觀察發現:對哭鬧不合作的嬰幼兒療效影響不明顯,因哭鬧能起到更好的作用,不但療效不減反而毒性反應降低。
2 討論
近來氧氣霧化吸入療法有了迅猛發展,特別是對呼吸系統疾病尤其是小兒肺炎應用廣泛,其優點是:(1)潔凈氣道:使痰液稀釋容易排出。(2)濕化氣道:為了維持呼吸黏液-纖毛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人體呼吸道內分泌必須處于體溫飽和濕度狀態(37 ℃氣道內,濕度為100%)。(3)局部治療作用:藥物直接在局部起到稀釋分泌物,抗炎和解痙作用,用量少,毒副作用小。(4)操作簡單方便,患兒無痛苦易于接受,療效可靠,廉價,便于廣泛應用。
氧氣霧化吸入給藥是利用氧氣高速氣流,使藥液形成霧狀,隨著患者的吸氣進入呼吸道。其目的是改善通氣功能,治療呼吸道感染。但也有局限性的不完美,如患兒不配合,難以同步,霧滴有刺激性,氣道的病理狀態,有時增加感染等。因此應用時應注意以下事項:(1)治療前,應檢查霧化器接氣口與氧氣輸氣管連接處是否漏氣,漏氣則不能使用;(2)治療時,氧氣濕化瓶應取下或瓶內勿加水,以免水進入霧化器內而使藥液稀釋,同時嚴禁接觸煙火和易燃品以保證安全;(3)向患兒家長做好解釋工作,以取得密切配合。(4)霧化時讓患兒慢慢深呼吸,并輕拍其背,刺激咳嗽,使藥液能順利達到肺部。(5)每次吸完后要做好機器的清洗、消毒工作,預防交叉感染。(6)熟悉霧化吸入的常用藥物及其用量,常用藥包括抗菌、解痙、平喘、鎮咳、抗過敏藥等。
參 考 文 獻
[1] 陳樹寶.小兒內科疾病臨床治療與合理用藥,第1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關鍵詞】瘢痕子宮中期妊娠;舒適型護理;臨床效果
對于瘢痕子宮中期妊娠疾病,臨床醫生要及時給予患者對癥治療,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實現對患者病情的良好控制,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當前,臨床上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療的效果較好,在對患者治療的過程給予患者舒適型護理的效果尤為顯著[1]。現在選取我院收治的瘢痕子宮中期妊娠患者,對其在治療過程中采用舒適型護理的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同時將回顧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在2006年9月-2011年1月間到我院診治的76例瘢痕子宮中期妊娠患者,年齡在23-3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8.7歲。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診斷為瘢痕子宮中期妊娠,需要進行及時的對癥治療。對其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進行治療,將76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8例,對照組38例,觀察組患者采用舒適型護理方法進行護理,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對兩組患者的護理過程進行跟蹤觀察,并將所得數據記錄。
1.2方法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聯合米索前列醇治療,給予患者口服米非司酮治療,每次150mg,每天3次,在服藥前后的兩個小時內,患者不能進食,對患者持續治療3天。然后再給予患者米索前列醇治療,每次0.6mg,服藥前后禁食2個小時[2]。
在對患者實行治療的過程中,觀察組患者采用舒適型護理方法進行護理,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對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對癥處理,以緩解患者的痛苦,降低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幾率,并促進患者病情的改善。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措施具體如下。
1.2.1心理護理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很多患者都比較擔心自己能夠保留生育能力,由此容易產生焦躁、憂慮的心理情緒,從而對其治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此,醫護人員要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對于患者的疑慮,醫護人員要耐心為患者解答,并始終保持微笑,以使患者感受到溫暖,以消除內心的疑慮。此外,醫護人員要告訴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可以實現病情的完全改善,以使患者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積極配合治療,以確保其治療過程的順利進行[3]。
1.2.2用藥護理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在應用的過程中都會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如感染、胃腸道反應等,從而對患者的治療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醫護人員應當指導患者在服藥期間,盡量保持口腔清潔,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清淡的飲食,以降低口腔感染的幾率,如果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醫護人員要及時對其進行處理,以緩解患者的痛苦,同時,醫護人員要盡量保持環境的清潔,告訴患者用生理鹽水漱口,以有效預防感染。在患者用藥過程中,醫護人員要注意按照醫囑配藥,以保證患者用藥劑量的正確性,從而促進其病情的改善[4]。
1.2.3出院指導醫護人員要向患者大力宣傳相關的異位妊娠知識,以使患者對此有明確的了解,可以有效避免會導致其出現子宮瘢痕妊娠的情況,同時也可以在出現此種疾病的第一時間內就診,以免做過最佳治療時機[5]。
1.3療效標準護理滿意:治療過程順利進行,沒有出現并發癥。一般滿意:治療過程順利進行,出現輕微的并發癥。不滿意:病情惡化,出現嚴重的并發癥。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t檢驗,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一、上半年工作總結
(一)、加快區域環境綜合整治,改善城區環境質量1、全面開展醫化企業廢氣規范化整治。作為市、區二級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重點之一,我區高度重視廢氣規范化整治。在去年整治的基礎上,今年以來,采取多種方式加快整治步伐。一是限期治理。在調查取證的基礎上,分三批對12家廢氣污染較重的企業提請區政府下達了限期治理決定。
二是學習交流。先是組織醫化企業去黃巖聯化、天臺藥業等先進企業參觀學習廢氣治理經驗,后來又組織中小企業去海正、九洲等企業學習,請企業介紹治理情況,推廣成功的治污經驗。并建立了大企業每周例會和中小企業半月例會制度,進行技術和進度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三是標本兼治。即末端治理和清潔生產都要兼顧。四是控新促治。始終堅持“先整治、后審批,先控制、后發展”的原則,全面落實項目審批與整治進度掛鉤相結合,對整治不到位的,一律停止新、改、擴建醫化項目。五是技術服務。整治期間,我們邀請了一些有資質的單位為企業設計治理方案,并組織專家對方案進行論證,幫助企業完善整治方案。對不符合整治要求的方案予以否決。六是加強督查。建立了周報制度,要求企業每周一上報廢氣整治進度。增加了督查頻次,實行每日一查。局領導經常與執法人員一起在節假日和晚上到企業進行檢查。七是公眾監督。今年3、4月份,對列入限期治理的12家企業的廢氣整治情況在**日報上公布,并公開環保監督電話和企業法人電話,接受社會公眾監督。達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果,有力地促進了廢氣整治。到目前為止,已有28家企業上報了設計方案,投資6000多萬元,其中海正藥業(外沙廠區)、海正化工、新東港、九洲、海翔、信友等6家企業已通過預驗收,6家企業已完成進入調試,新東海、一洲已報告申請驗收。
2、實施廢水在線監控。針對外沙巖頭化工區廢水污染突出問題,我局在前幾年抓企業廢水治理工程建設的基礎上,xx年重點抓在線監測設施建設。目前,化工區的廢水在線監測網絡已建成(36家企業39套裝置投資1000多萬元),區級自動監測平臺正在建設;黃巖**交接斷面水質自動監測正在籌建。3、開展三山化工集中區整治。在歷年整治的基礎上,我局今年又多次召開三山區域醫化企業和企業主管部門領導會議,督促企業開展全面整治。經過調查取證,我局對該區域5家醫化企業中的4家企業提請區政府下達了廢水限期治理決定。目前4家企業基本完成了廢水整治。其中3家企業已提交了驗收監測報告,另一家企業正在委托監測。4家企業的廢氣規范化整治工作尚在實施之中。并要求企業在廢水、廢氣整治基礎上,進一步抓清潔生產,廠容廠貌等工作,確保三山化工集中區年內順利“摘帽”。
2016年7月27日,浙江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聽取了關于檢查大氣污染防治法貫徹實施情況的報告,常委會組成人員就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建言獻策。
空氣質量有所改觀
2015年,浙江省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比2010年削減21.4%和28.8%;11個設區市PM2.5平均濃度為47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23%,空氣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78.2%,比2014年上升2.7個百分點。2016年1―6月,11個設區市PM2.5平均濃度為4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5%;空氣優良天數平均比例為82.3%,同比上升5.7個百分點。
近年來,全省認真貫徹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法,大力推進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氣污染防治法主要制度逐步得到落實,空氣質量有所改觀。
“突出重點領域,全面深入開展調整能源結構、防治機動車污染、治理工業污染、調整產業布局與結構、整治城市揚塵和煙塵、控制農村廢氣污染、港口船舶污染治理等7大專項治理工作。”這幾年,省政府加強對大氣環境治理規劃部署,在2015、2016年連續兩年將治氣列入十大民生實事首位,加重了大氣治理的分量。
“把治氣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來抓,各級領導治水治氣的指導思想明確,治理思路清晰。”一些基層的工作人員表示,現在加大了對治氣工作的投入,做好了資金保障。省人大檢查報告指出,2015年省、市、縣三級財政投入大氣污染防治相關工作87.7億元,社會投入416億元。
“已經超額完成國家‘十二五’下達的減排任務。”檢查組成員指出,根據中央提出的“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要求,并結合浙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實際,我省推出總量指標量化管理、排污權許可、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刷卡排污、主要污染物排放、財政收費等一系列制度。
針對浙江的產業現狀,頒布燃煤鍋爐淘汰改造,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管理等工作方案,出臺工地與道路揚塵管理辦法和12個重點地方產業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整治規范,制定紡織染整工業和制鞋業大氣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車用汽油浙VI標準,而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重污染天氣應急機制、責任落實和考核評價機制等也不斷建立完善,使我省的治氣工作更加科學、規范、長效。
2015年12月,在用完最后一批坯料,結束了流水線上最后的一道工序,杭州鋼鐵集團位于杭州半山的鋼鐵基地生產線“熄火”,全線關停。這只是浙江通過大氣污染防治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過去,落后的產能和能源結構阻礙著治氣工作向前邁進。為此,浙江注重標本兼治,把產業轉型升級作為環境治理的治本之策。一方面大力發展信息技術、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和生產業,提高綠色產業比重;另一方面加快淘汰落后過剩產能,加強重污染行業整治,取得的成效也十分明顯。
2015年,全省淘汰20多個行業的落后、嚴重過剩產能,涉及2000多家企業;淘汰整治100多個“低小散”行業集中區塊,涉及2.2萬家企業(作坊);全年關停重污染高耗能企業1239家,原地整治提升2201家,搬遷入園358家。全年全省煤炭消費總量小于1.4億噸,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為16%,同比上升2.4個百分點;天然氣使用量達到78億立方米。加快淘汰燃煤小鍋爐,截至2016年6月底累計淘汰2.6萬臺。
同時,在工業廢氣、機動車污染、城市揚塵煙塵、農村廢氣等重點領域,注重問題導向,治理取得突破。
調查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省火電、熱電、鋼鐵、水泥、玻璃行業脫硫脫硝改造和限期治理,達到新標準要求;基本完成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調查摸底,石化行業完成了綜合整治,涂裝、印刷、化纖、醫藥化工等13個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整治啟動;截至2016年6月底,累計淘汰黃標車、老舊車80萬輛;建立“7個100%”長效監管機制,完成近1.3億平方米的城市建筑工地揚塵防控;縣以上城市主干路機械化清掃率達100%;2015年全省秸稈利用率達89.7%,秸稈焚燒次數逐年下降。
除了“治”,浙江更加注重嚴格監管,確保治理成效。目前,省、市、縣基本形成多級聯網、實時監控的監測網絡。通過檢查,浙江各市、縣都建成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11個設區市全部形成工業廢氣實驗室分析能力,15個重點工業園區完成自動監測體系建設。重點排污單位全面安裝、使用大氣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同時,大氣環境執法力度不斷加大,環境行政處罰和刑事司法聯動機制日趨完善,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2015年查處大氣環境違法案件1206件。
污染排放突出,形勢依然嚴峻
看到成效的同時,也要看到我省大氣環境質量仍不容樂觀,形勢依然嚴峻。2015年,全省11個設區市中,除舟山外,其余市的空氣質量均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69個縣級以上城市只有13個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秋冬季污染天氣發生頻率較高,臭氧污染問題日益顯現。不少地市在執法檢查中都反映,雖然大氣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但空氣質量整體提高依然有難度。
“一些地方的政府和有關管理部門對大氣污染防治法的宣傳貫徹未完全到位,對依法治氣的認識還不足,履行執法主體和監督主體職責的意識不夠強。”檢查組通過執法檢查發現,在實踐中,大氣污染防治法的貫徹實施仍有不足。在治理工作中,還存在不依法管理和執法不嚴的現象。一些企業法律意識淡薄,尚未真正落實防治污染的主體責任,不積極治理、違法排放大氣污染物、弄虛作假、逃避監管等現象常有發生。
而各類生產生活污染仍然是治理的難點。“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還未得到根本性改觀。”一些地方也反映,能源結構在短時間內很難完全改變,清潔能源在能源結構中占比偏低的情況依然存在。
在工業領域,區域性、結構性、行業性污染仍然比較突出,脫硫脫硝深度治理難度較大;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尚處于起步階段,一些重要行業還缺乏統一完整的排放標準和治理規范。
城市里的建筑工地和拆遷、道路施工多,揚塵防治措施不到位;餐飲行業經營單位量多面廣,又多處于居民集中區,油煙污染較多;一些農村地區露天焚燒垃圾、秸稈禁而不止,這些都給污染防治帶來了阻力。
隨著經濟的加快發展,車船排放污染更為突出。調查顯示,“我省機動車車輛總量增加較快,目前已經有1622萬輛”,加之城市道路擁堵,造成汽車尾氣排放量成倍增大。同時,還存在1.3萬輛黃標車未淘汰、尾氣檢測弄虛作假等問題。據2015年杭州空氣PM2.5源解析,機動車尾氣成首要污染源,占市區本地源排放貢獻的28%。而在河道、近海地區,船舶污染治理相對比較薄弱,如寧波、杭嘉湖等地集裝箱車和船舶大部分以重柴油為燃料,廢氣排放對港口、河道空氣質量影響較大。
本次檢查中,還發現一些地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影響了治理進度。“11個工業園區中還有9個未實現集中供熱。”檢查組在溫州檢查時,發現了該市工業園區集中供熱設施建設進展緩慢,影響了燃煤鍋爐淘汰進程,而這也是其他一些工業發達城市的通病。同時,原計劃“十二五”實現天然氣管網“縣縣通”,但由于政策協調等原因,管網工程選址落實滯后,目前全省還有近三分之二的縣未通管道天然氣。
另外,在監管方面,也存在著短板。一些地方尚未建立大氣污染源清單,有關部門對大氣復合污染成因和特征污染源研究有待深化;某些部門協調、區域聯動還不夠緊密,有效開展聯防聯控的工作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個別地方還未建立機動車監管平臺和環保監測專業機構,工業園區和建設施工現場實時監測布網不夠嚴密。“發現問題不及時、一罰了之簡單化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檢查組指出,嚴格執法查處還有不少障礙,在部門銜接、調查取證突破上需做更多努力。
標本兼治,守望藍天白云
大氣環境保護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吹散霧霾,重現藍天白云是全社會的共同期許,檢查報告建議,要從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的高度,加大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向縱深發展。
深入推進能源結構優化,是從源頭治理大氣污染。雖然,依靠燃煤的趨勢改變很難,但依然要以釘釘子精神,尋求突破、改變。檢查組建議,各級政府圍繞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目標,深入實施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政策,嚴格新建耗煤項目準入,重點限制水泥、鋼鐵、化工、化纖、造紙、塑料等耗煤行業規模,加強對重點煤炭消費企業的監管。
同時,應該強化政策支持,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甬臺溫、金麗溫等天然氣管道建設和天然氣儲運項目建設,保障“縣縣通”工程完成;加快工業園區集中供熱設施建設,加大燃煤分散鍋爐淘汰力度。
現在科技日新月異,應該更加突出科技在治理中的作用,注重治理廢氣先進技術的研發利用,支持工業鍋爐和鋼鐵、水泥、玻璃等行業開展廢氣清潔排放技術改造,加快化工行業泄漏檢測與修復技術改造進程。
對于汽車尾氣排放,“治理不能只是單純地‘治氣’,還應該結合擁堵治理。”檢查報告指出,可以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和技術,科學治理汽車尾氣污染,促進道路暢通和空氣質量改善。
另外,還應該完善成品油質量監管體系,加強油品質量檢查,嚴厲打擊非法生產、銷售低劣油品行為。積極開展港口船舶排放治理,落實鼓勵靠岸停泊船舶使用低硫油的政策,推進港口“油改電”“油改氣”的清潔能源替代工作。
治氣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在城市揚塵、餐飲油煙和農村秸稈焚燒方面,應該認真宣傳貫徹《浙江省綠色建筑條例》,嚴格執行《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全面落實建筑施工場地“7個100%”要求,加強對城市餐飲業油煙排放的監管,全面禁止露天焚燒垃圾、秸稈和其他產生有毒有害煙塵的物質,努力消除群眾身邊的空氣污染。
最后,浙江省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也指出,應該依法依規治理,進一步提高執法監管水平。
完備的法律和嚴格的監管是維護大氣治理的重要屏障,各級政府要認真宣傳貫徹實施環保法、大氣污染防治“一法一條例”,科學制定“十三五”大氣污染防治規劃。按照《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規定,進一步落實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監管責任,依法運用約談、問責、免職等辦法,進一步強化責任追究。
監管也要精準發力,要重視數據庫和監測網絡的作用。檢查組指出,要運用大數據、網絡技術完善監管系統,特別要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監控、環境空氣自動監測布點密度和項目種類,建設覆蓋全省重點污染源的實時監測網絡。同時,也應該通過社會各方的監督,加強監管。要進一步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健全向公眾公開的環境監測數據平臺。
2012年上半年,我局緊緊圍繞市局和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重點,以“三個代表”和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按照總書記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生態區建設為契機,強化環境專項治理,嚴格建設項目管理,深入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求真務實,開拓創新,銳意進取,我區環保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上半年工作總結 二是學習交流。先是組織醫化企業去黃巖聯化、天臺藥業等先進企業參觀學習廢氣治理經驗,后來又組織中小企業去海正、九洲等企業學習,請企業介紹治理情況,推廣成功的治污經驗。并建立了大企業每周例會和中小企業半月例會制度,進行技術和進度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2、實施廢水在線監控。針對外沙巖頭化工區廢水污染突出問題,我局在前幾年抓企業廢水治理工程建設的基礎上,xx年重點抓在線監測設施建設。目前,化工區的廢水在線監測網絡已建成(36家企業39套裝置投資1000多萬元),區級自動監測平臺正在建設;黃巖**交接斷面水質自動監測正在籌建。3、開展三山化工集中區整治。在歷年整治的基礎上,我局今年又多次召開三山區域醫化企業和企業主管部門領導會議,督促企業開展全面整治。經過調查取證,我局對該區域5家醫化企業中的4家企業提請區政府下達了廢水限期治理決定。目前4家企業基本完成了廢水整治。其中3家企業已提交了驗收監測報告,另一家企業正在委托監測。4家企業的廢氣規范化整治工作尚在實施之中。并要求企業在廢水、廢氣整治基礎上,進一步抓清潔生產,廠容廠貌等工作,確保三山化工集中區年內順利“摘帽”。
(二)、落實目標責任制,為完成全年任務打好基礎 2、開展環保產業調查。為了掌握全省環境保護及相關產業現狀,開展浙江省環境保護及相關產業發展研究和制定環境保護及相關產業發展規劃提供依據,我局從xx年3月開始對轄區內的15家企業分別進行了環境保護及相關產業基本情況進行一次摸底調查。其中資源綜合利用企業8家,環境服務業企業3家,潔凈產品生產企業2家,環境保護產品生產企業2家。從調查的統計數據來看我局的環境保護及相關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關鍵詞:洛倫茲曲線;工業GDP;基尼系數;污染負擔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3)09-0022-08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各國都面臨著環境污染與治理問題,采取有效的環境政策是促進環境與經濟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大氣污染治理中,工業廢氣排放的治理是世界環境問題的主要內容之一。大氣環境與人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一旦大氣環境受到破壞,人們的身體健康就會受到損害,而且是任何人都無法躲避的,工業廢氣的排放與增加會直接帶來大氣環境的破壞,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重要因素。比如,近年來在我國一些地區已經出現嚴重霧霾天氣,大氣污染問題已經引起了政府和市民的普遍重視,霾對呼吸系統、心血管、神經系統都有影響,尤其是會使呼吸系統患病率顯著增加[1]。各地區都在試圖多途徑、多種措施來加強大氣污染的治理工作,加強環境管理體制的建設[2]。針對治理大氣污染工作,各地方政府和企業不斷通過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汽車尾氣治理和新能源交通工具使用推廣,等等,希望能夠在環境污染的防治方面取得進一步的成效[3]。減少工業廢氣排放,降低工業化污染,已經成為政府、企業和市民普通關注的問題。
一、我國工業廢氣排放與控制現狀
工業廢氣的排放量在工業化發展中會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我國通過改善環保排放裝置、對污染企業進行整頓等措施嚴格控制工業的廢氣排放,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圖1所示,2002—2010年,包括工業二氧化硫和生活二氧化硫的排放總量自2002—2006年一直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但2007—2010年排放總量呈現了下降趨勢;2002—2010年,工業煙、粉塵的排放量呈現了整體下降的趨勢,說明對煙粉塵的清潔控制技術水平較好,從整體來看,在這一階段,我國廢氣排放量的規模有所下降。
從近兩年廢氣排放量的變化來看,2010年我國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為519 168億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2 185.1萬噸,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 864.4萬噸,工業二氧化硫去除量3 304萬噸,工業煙塵排放量603.2萬噸,生活煙塵排放量225.9萬噸,工業煙塵去除量38 941.4萬噸,粉塵排放量為448.7萬噸;2011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 217.91萬噸,比上年增加了32.81萬噸,煙(粉塵)排放量為1 278.83萬噸,比上一年增加1.03萬噸。從數據分析上看,我國在控制廢氣排放上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2011年比2010年二氧化硫和煙(粉)塵的排放量有所增加,這說明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同時在增加,污染物的減排任務也隨之增加,環境保護問題更應受到重視。
隨著經濟的繼續向前發展,能耗及工業總產值在逐年增長,工業廢氣的排放總量將會進一步增加,甚至是成倍增長[4]。因此,我們需要從多角度、多方面來研究和探討降低單位工業總產值帶來的廢氣負擔率,對此,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各地區廢氣排放量的變化及負擔狀況,研究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廢氣減排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廢氣排放的環境洛倫茲曲線
按照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經濟增長會導致環境污染不斷加深,當經濟發展水平超過特定水平之后,經濟增長,產業技術進步或調整,會使得環境污染呈現降低的態勢[5]。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存在一定的內在關系[6]。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必然使得各地區的廢氣排放與控制水平存在差異,我們必須要對不同地區的差異及其原因進行分析。
對我國工業廢氣排放量的波動與分布特點進行進一步分析,研究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是否存在差異及其原因,對完善環境治理政策,提出相關建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研究各地區廢氣排放是否平均,首先選擇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進行實證分析。洛倫茲曲線原本是用來描述社會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一種曲線,在這里引用洛倫茲曲線的研究方法和基尼系數指標來分析各地區廢氣排放的負擔狀況與存在差異的原因。二氧化硫、煙(粉)塵是工業廢氣排放的主要物質,也是對環境造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假定各地區在生產過程中在GDP方面的貢獻率會帶來一定量的廢氣污染物的排放,用各地區的工業GDP占全國工業GDP的比重表示各地區工業生產貢獻率,用各地區二氧化硫和煙(粉)塵的排放量占全國二氧化硫和煙(粉)塵排放量的比重表示各地區工業生產帶來的氣體污染負擔率。將各地區的工業生產貢獻率與大氣污染負擔率進行比較,用以衡量各地區污染氣體排放帶來的環境損失與生產貢獻之間的差異。
(一)指標選擇
各地區工業生產貢獻率Ia=各地區的工業GDPa/全國工業GDP
各地區的廢氣排放負擔率Max=各地區廢氣排放量Pax/全國廢氣排放總量P
廢氣排放負擔率與生產貢獻率之比Qax=Max/Ia
x=1,2,分別代表煙(粉)塵和二氧化硫;a=1,2,3…31,表示31個地區。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和清潔技術提高會有助于實現工業廢氣的減排[7]。基于此特點,如果Q小于1時,數值越小,意味著該地區工業生產帶來的經濟效益的增加率越高于廢氣污染的增加率,表明該地區具有較高的生產力水平,因工業排放導致的大氣污染程度較低,或者是該地區的控制污染技術水平較高,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反之,如果Q大于1,則代表該地區工業生產帶來的經濟效率低于廢氣污染的增加率,表明該地區的生產會帶來更多的廢氣排放,環境效益的損失大于經濟效益的增加,若Q值越高,則表明該地區需要努力提高生產技術水平,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或者通過強化保護大氣環境的措施,提高清潔技術水平,控制工業廢氣的排放。
(二)繪制環境洛倫茲曲線
洛倫茲曲線通常是一條下凸的曲線,用以表示不平均的程度,下凸程度越大,代表越不平均[8]。如圖2和圖3所示,45度的對角線是表示絕對平等線,即各地區廢氣排放水平不存在差異,各地區的廢氣排放負擔相同;橫軸和右側的縱軸所組成的折線是絕對不平等曲線,表示廢氣排放僅由一個地區釋放,也就是基于工業生產的大氣污染物的負擔是由一個地區帶來的;左側的縱軸表示各地區不同氣體排放量在全國中的比重,即各種廢氣排放的污染負擔率,橫軸表示各地區工業生產貢獻率,即各地區的工業GDP在全國工業GDP中的比重。圖中四條彎曲的曲線是將不同地區工業生產貢獻率與氣體污染的負擔率確定的散點連接而繪制的,每條曲線與對角線組成的面積用A表示,曲線與折線之間的面積用B表示,用A/(A+B)的數值即基尼系數來分析氣體污染物的排放水平,該數值越大,則表明氣體污染物的排放越是集中在少數幾個地區,反之,則表示各地區的氣體污染排放負擔相同[9]。
由于實際中數據是離散的,為更準確地計算基尼系數,需要準確繪制洛倫茲曲線模型[10]。根據圖2和圖3中散點分布特點,經過模型的篩選與最優分析,最終選用二次曲線模型,對廢氣排放負擔的環境洛倫茲曲線進行曲線估計,如表1所示,給出了兩種氣體污染的環境洛倫茲曲線的回歸模型檢驗報告,從擬合優度、模型檢驗結果和各個參數值來看,模型均具有統計學意義,擬合優度很好。
建立的回歸方程為:
通過定積分進行計算,獲得不同氣體排放的基尼系數A/(A+B)的比值,2010年數據為:0.09 7(二氧化硫),0.266(煙粉塵);2011年數據為:0.241 7(二氧化硫),0.3280(煙粉塵)。一般情況下,如果基尼系數小于0.2,認為絕對公平,0.2~0.3,表明相對平均,0.3~0.4,表示較為合理,0.4~0.5,認為差距較大,0.5以上認為高度不平均[11]。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的基尼系數小于0.2,表示各地區因工業化生產帶來的二氧化硫排放負擔的差異不大;煙粉塵排放的基尼系數處于0.2~0.3,表示相對平均。2011年,二氧化硫排放的基尼系數處于0.2~0.3,表示相對平均;煙粉塵排放的基尼系數處于0.3~0.4,表示較為合理。由于得出的基尼系數較小,說明從各地區的工業發展生產水平來看,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分布是較為均衡的,廢氣的排放負擔并不是由于一個或若干地區的工業集聚造成的。各地區工業生產所排放的煙粉塵,相對于二氧化硫的排放而言,各地區的差異要更明顯一些;而從2010年與2011年廢氣排放的基尼系數變化來看,數值呈現增加的態勢,說明我國各地區在廢氣減排工作上的成效存在速度上的差異,或者說各地區工業生產帶來的廢氣排放負擔率的差異呈現擴大的趨勢,一些地方的廢氣減排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三、各地區廢氣負擔狀況比較
為進一步分析2011年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的差異,僅考慮各地區工業生產貢獻的前提下,將各地區由于生產貢獻帶來的廢氣污染負擔狀況進行比較。表2給出了2011年各地區生產貢獻率與廢氣排放負擔率比較狀況,其中北京、天津、和甘肅等17個地區的各種工業廢氣的污染負擔率都小于生產貢獻率,顯示出較高的工業生產水平或較低的工業廢氣排放水平,這表明在這31個地區中有1/2強的城市在工業生產中廢氣的排放水平低于全國的平均標準。河北、山西、山東和河南等9個地區,存在工業生產的貢獻率小于廢氣排放的負擔率的情況,氣體污染負擔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從數據分析上看,河北最為明顯,煙粉塵的污染負擔率是工業貢獻率的3倍,二氧化硫的污染負擔率是工業貢獻率的近2倍。這表明,河北的工業廢氣排放亟待有效措施加以控制,而導致河北省廢氣排放負擔較高的原因,更大的可能應該是重工業結構和較低的廢氣控制技術水平。該地區的工業結構亟待優化調整,清潔技術水平亟需提高[12]。
為進一步研究各地區工業廢氣排放的共性與差異,對數據做進一步的聚類分析。選擇、山東、河北、云南和江蘇作為初始類的中心點,這幾個地區包括了31個地區中從高至低的不同的大氣污染排放水平,但這不一定是最好的代表,需要再進行迭代過程尋找更好的類中心點代替初始類中心點。如表3所示,第一次迭代后,5個中心點分別變化為0.287、0.000、0.381、0.130和0.249,第二次迭代后,5個類的中心點變化均小于指定的收斂準則0.01,達到聚類結果要求。
表4為最終的聚類中心,可以看出,第1類的指標數據最低,包括的地區有6個:北京、天津、上海、海南、和青海,這些地區各項指標的數據較低,表明由于生產水平較高,生產貢獻率遠大于氣體污染物的排放負擔率,或者是該地區工業廢氣污染的排放率本身較低。但是在實踐中,對于各地區的大氣環境負擔率進行分析,還要考慮到其他影響因素,例如北京、天津和上海這三個城市即使工業生產所帶來的貢獻率高于大氣污染導致的環境損失率,但是引入土地面積、人口等因素,可能導致的結論會有所不同,比如:從單位土地面積上分析,北京地區所承擔的氣體污染負擔可能是很高的,在此,我們僅考慮工業貢獻率與廢氣污染負擔程度。第2類、第3類和第5類的各指標數據較高,一共包括8個城市:山東自成一類;河北、山西歸為第三類;廣東、河南、內蒙古、遼寧、江蘇歸為第五類;其余17個地區歸為第4類。在我國31個地區中,僅有不足1/3的城市的工業生產貢獻率小于工業生產導致的廢氣排放負擔率,這與各地區的生產力水平和各地區廢氣排放的控制程度有關。
綜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廢氣排放量的變化與工業化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由于各地區的工業生產水平不同,所處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上的階段也是存在差異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廢氣排放的控制效果遠大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所承擔的廢氣負擔率也相對較低;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隨著工業生產總值的增長,廢氣排放的增長速度高于工業貢獻的增長速度,該地區的工業廢氣排放負擔較重。對于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存在的差異,需要針對各地區工業發展的差異特點及原因采取針對性的策略,以期更有效地幫助這些地區提高控制廢氣排放的效果。
四、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的原因
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究其原因應該有多方面的因素,既有技術因素,也有產業結構和制度差異等方面因素。從地區控制污染的差異性政策的制定方面來看,我們必須要對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梯度差異的根源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將造成地區廢氣排放負擔梯度差異的主要原因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差異導致能耗水平不同,污染物排放負擔會存在明顯差異。從表5“2011年31個地區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統計分析”來看,北京能源消耗指標最低,為0.459噸標準煤/萬元,31個地區的總體均值為1.040 93噸標準煤/萬元,中值為0.903 50噸標準煤/萬元;而前面分析的廢氣負擔較高的8個地區:河北為1.300噸標準煤/萬元,山西為1.762噸標準煤/萬元,內蒙古為1.405噸標準煤/萬元,遼寧為1.096噸標準煤/萬元,河南為0.895噸標準煤/萬元,廣東為0.563噸標準煤/萬元,江蘇為0.600噸標準煤/萬元,山東為0.855噸標準煤/萬元,除河南、廣東、江蘇和山東以外,其他地區的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既超過了各地區的平均水平,也大于中值水平。這說明這些地區的廢氣負擔較高的原因之一,是與這些地區的工業生產力或生產技術水平有關,同樣水平的工業生產貢獻所消耗的能源數量高于平均水平,自然地,工業污染物的排放量也會高于各地區平均水平,該地區的廢氣排放負擔超出各地區的平均水平。不僅如此,廢氣污染負擔較高也會導致治理環境的投資增加,從2011年各地區完成的工業廢氣污染治理投資按金額由少到多的排序結果來看,遼寧為第13位,廣東為第23位,江蘇、山西、河南、河北、內蒙古和山東投資總額排名依次為26~31位,31個地區中山東省治氣廢氣投資額最高,為244 688萬元,由此可見,在評價各地區工業貢獻時,必須要考慮環境成本;在工業發展中,工業廢氣總排放量既與工業總產值相關,也與能耗值相關;我們需要平衡經濟效益與環境成本,盡可能使兩者之差最小化,努力實現“環境優化增長”代替“環境換取增長”的發展方式。因此,各地區產業的生產由于技術裝備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使得能耗水平存在區別,最終使得工業廢氣排放方面會出現梯度的差異。據此,在控制廢氣排放方面,廢氣排放負擔較高的地區應該通過提高生產工藝技術水平、改善用能結構和改進技術等方面,努力降低能耗值,從根源上控制廢氣污染排放量。
2. 地區的產業結構差異會使得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工業分布數量高的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可能會較重。我國地區發展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產業結構的變化呈現出工業化進程中不同階段的一般特征,在工業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它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及現代化的第三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的發展主體;在工業水平低的地區,第一產業比重會相對較高;而工業化發展水平處于中間位置地區,第二產業的比重相對較高,相應地,這些地區的工業廢氣排放負擔也會相對較高。把2011年各地區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占工業生產總值的比重按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結果顯示:廣東排名第11位,江蘇排名第16位,山東排名第20位,河北、遼寧、內蒙古、河南、山西排名第22、25、28、29、31位(詳見表6)。這些排名越靠后的地區,工業貢獻更多的是依靠第二產業的發展。而有些地區,如安徽、江西、重慶等,雖然第二產業的比重較大,但是廢氣排放負擔沒有呈現較高的現象,是因為這些地區在污染產業生產中使用的清潔技術較高,或者是環境污染的控制效果更好。因此,有些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較高的另一原因,就是工業比重相對較高,污染物排放較多,甚至可能是污染工業的比重較大導致該地區廢氣排放負擔較重,而且,這些地區對工業廢氣污染的控制效果較差。
3. 環境政策存在地區差異,導致高污染行業向環境成本低的地區轉移,使得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地區環境成本的差異會影響污染產業的地區分布,污染產業的選址會傾向環境成本低的地區,因此,差異的環境標準成為影響地區污染產業分布的重要原因,也成為影響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各地區的治理廢氣排放的政策與標準存在差異,會導致高污染行業實際成本存在地區差異,這必然使得產業由高環境成本的地區向低環境成本的地區轉移。而對于環境成本高的地區,其污染狀況會因完善的環境政策而受到抑制,產業的布局也會有所改變,例如,國家對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率先實施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減少酸雨、灰霾現象;浙江、江蘇兩地就對環太湖區域實行了差別化環境政策,實行更加嚴格的排放標準,從源頭上壓減排污總量。這些差異化的環境政策必將導致相關地區的某些工業廢氣排放受到限制,而相對于沒有實施嚴格管制措施的地區,某些污染較重的產業會繼續存在甚至增加,最終導致該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加重。
綜上所述,工業廢氣減排工作是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重要內容,在各地區大氣污染負擔率與生產貢獻率比較中,進一步證實:不同地區的工業生產貢獻所帶來的氣體污染物排放水平是存在差異的;而對于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的原因分析中,研究發現:地區廢氣負擔水平較高的主要原因或者是由于地區產業生產技術水平不高,或者是因為第二產業比重較高且污染控制水平較低,或者是因為污染產業分布較多等原因所導致的。而像北京、上海等經濟水平較高、生產力水平比較高的地區的工業生產所帶來的工業污染物的排放比率要比落后地區的明顯低很多,這說明,提高生產力和清潔技術水平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水平。
五、控制工業廢氣的對策建議
經過前面地區廢氣排放存在差異的實證研究與原因分析,對于我國廢氣污染物排放的管理,我們既需要制定各地區都適宜的共性管理政策與措施,也需要針對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分析廢氣排放存在差異的內在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差異性的管理措施。對于廢氣排放負擔較高的地區,我們主要是通過多種措施與途徑,盡快提高生產力水平和技術水平,加強氣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措施,有效降低氣體污染物的排放負擔。為更好地提高我國廢氣排放的控制水平與取得較好的環境保護效果,提出以下建議:
1. 不斷提高地區產業發展水平,提升清潔技術與促進清潔能源使用。第一,從長期來看,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各地區都會面臨工業廢氣排放負擔加重的壓力,為了實現長期有效地控制工業廢氣排放數量,通過提升廢氣處理的清潔技術和促進清潔能源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收益。第二,從當前各地區的工業廢氣負擔存在差異的原因來看,無論是對于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的有些地區廢氣負擔較重,還是由于自身生產技術水平較低、能耗較高導致的工業廢氣減排壓力較大,提升清潔技術可以改善廢氣排放狀況,促進清潔能源使用可以從根源上降低污染排放水平,從而有效地降低有關地區的廢氣污染負擔。因此,對于清潔技術的提升與清潔能源的使用,需要各主體共同努力。從政府方面,需要從宏觀角度,對廢氣排放進行控制與管理,幫助企業從環境管理方面促進清潔技術的應用;從企業角度,需要加強清潔生產指導,促進企業節能增效;從市民角度,需要提升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加強清潔工程的自覺監督意識,積極參與到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中來。加快發展清潔能源與提升清潔技術,是解決未來能源保障和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對策,依靠清潔技術與清潔能源,可以有效降低廢氣排放負擔,擺脫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2. 加快污染負擔率較高地區的產業結構合理化調整的步伐。有些地區廢氣負擔較高的重要原因是與該地區的產業結構相關聯的,而地區生產水平的差異,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和各地區的產業布局有關,而產業結構調整一直是各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課題,隨著我國工業化階段進入中后期,各產業之間的相互協調能力、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應該逐步增強,在各地方區域發展中,需要更加重視最佳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并存的產業結構。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的差異及原因,進一步說明了廢氣排放負擔較高的地區應該在工業結構、技術設備和生產技術發展水平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對于廢氣排放負擔較大的地區應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努力提高廢氣控制技術水平,加快重工業結構的調整,依靠技術支撐,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企業要加快技術改造的步伐,圍繞工業結構合理化發展的要求,注重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
3. 按地區發展差異,制定差異化管理方案,分步驟、分主次地對環境污染加強綜合治理控制。由于地區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針對各地區的特點應該制定差異化的管理方案,有針對地解決地方污染物控制難題,提高減排成效。比如,對于工業廢氣污染負擔較高的地區,可以以治理工業廢氣為主要方面,繼續完善工業污染源的控制,強化管理措施與方案;對于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地區,工業廢氣在大氣污染源中相對于其他地區而言并不是處在第一位,機動車排放帶來的污染影響明顯高于落后地區,可以建議這些地區先以控制機動車減排工作為主。除此之外,從差異化的地區環境政策來看,我們還要注意,不僅要做到降低目前有些地區的污染水平,還應該防范因環境成本差異將導致的污染產業轉移現象,杜絕因污染產業轉移,導致相關地區新污染負擔增加的現象,在環境保護方面,應該“防”與“治”兩手一起抓。
4. 加快推行排污權交易,深化環境成本內在化的工作。只有不斷加強環境成本內在化,才能有效消除污染產業的外部非經濟性,體現環境公平。排污權交易制度是環境成本內在化的一個重要的政策途徑。排污權交易是當前世界各國關注的重要環境經濟政策之一,促進排污權交易的發展,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廢氣減排效率。排污權交易通過控制污染物排放的總量,利用市場規律及環境資源的特有性質,在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監督管理下,各個持有排污許可證的微觀主體在政策、法規的約束下對排污指標、排污權有償進行轉讓或變更,它化解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從經濟學的視野解決了社會問題。為適應環境政策的發展步伐,我們需要在市場規則、排放交易系統建設和環境管理制度方面,盡早做好進行排污權交易的相應準備。一是制定嚴格的廢氣控制排放標準。對于有些地區超總量指標排放必須進行嚴懲,保證廢氣排放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并積極采取措施,不斷努力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二是加快建立污染源排放的統一監管機制和連續監測系統,可以進行聯網并強化管理;三是應建立廢氣排放權交易中介和排放配額跟蹤平臺,合理制定排放總量指標的分配方案。對于環境污染問題的治理,事關經濟發展的可持續,人類生存的可持續,必須要不斷完善有關法律體系、嚴格標準及執行制度,這樣才能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更有為效的成績。
5. 嚴格管理污染源流向,加強監管工作,強化環境污染的預防工作。由于污染事實發生時,因果關系調查的復雜性,影響因素的多樣性,一旦發生環境公害,我們再去研究它的因果關系,很難從法律上將之輕易地定性為某個微觀主體的責任,而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方式危害很大,治理污染時間周期很長,環境治理成本巨大,所以,對于環境污染防治工作而言,應以更為有效地預防為主,這是實現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一方面,為了盡可能將環境污染風險控制到一定范圍內,國家或地方政府應該對污染源進行有效地管理和登記,比如:對農藥成分進行限定,對農藥的生產、銷售、流通和使用進行登記;對生產中可能帶來負外部效應的企業進行登記與監管,嚴格管理企業中能帶來污染的化學物質流向,及時進行申報,等等,努力降低環境污染事件發生的概率。另一方面,針對污染源的產業分布狀況與特點,加強反污染措施的安置。對于一國環境的污染,只有有計劃地對不同產業采取差異性的措施,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總之,每個工業化發展的國家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會遇到環境污染和退化的問題,先污染后治理的代價是巨大的,所以,每個國家都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盡可能降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代價。我們可以通過切實地采取環境污染預防措施,來盡可能地降低經濟發展的環境成本,保護和改善環境。對于我國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需要針對主要問題從多個角度提出有效方案。針對我國的環境治理工作,需要我們根據各地區環境污染治理的階段與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適合各地區發展的差異化管理方案,促進我國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段佳.霾未走遠 提防煙塵再風浪[N].科技日報,2013-02-05.
[2]張銘賢.積極推進華北大氣污染聯防聯控[N].河北經濟日報,2013-03-04.
[3]傅年豐.合肥市多措并舉治理大氣污染[N].人民政協報,2013-03-01.
[4]鄭敏敏,肖秀欽,陳慶華,張江山.福建省工業廢氣排放量的因子分析與灰色預測[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2,(4):4-7.
[5]劉鐵鷹,李京梅.中國工業廢氣排放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區域分異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1,(8):42-48.
[6]Gene M. Grossman,Alan B. Krueger. Environment impact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Z/OL].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0.3914.1991[2013- 04 - 01].http:///SO13/papers.cfm?abstract_id= 232073,pp1-57.
[7]林永生,馬洪立.大氣污染治理中的規模效應、結構效應與技術效應——以中國工業廢氣為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29-135.
[8]張晶,封志明,楊艷昭.洛倫茲曲線及其在中國耕地、糧食、人口時空演變格局研究中的應用[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11):63-66.
[9]謝健.洛倫茲曲線與基尼系數的估計方法[J].浙江經濟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4):19-22.
[10]牛曉其.理想洛倫茲曲線擬合及其方程特性[J].安徽師范學院學報,2009,(2):19-22.
【關鍵詞】綠色工作綠領工人三廢治理區域比較
一、引言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廣泛應用可再生資源系統和高效能源,可以通過創造就業機會給經濟帶來的好處,同時保護經濟避免由于過分依賴有限的能源技術和燃料帶來的政治和經濟風險。在當前的中國,綠色經濟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綠色經濟是基于生態經濟學知識,旨在平衡人類經濟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依賴關系,減少人類經濟活動對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的負面影響。
本文我們重點研究中國的綠色就業情況,因為當前尚欠缺發展中國家的綠色就業方面的研究。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從研究綠領工人治理制造業廢棄物的績效角度,對中國各省綠色工作人員的發展趨勢和空間分布進行闡述顯得尤為必要。
二、背景綜述
“綠色工作”通常是指對減少企業和經濟部門對環境的影響以最終達到可持續發展的工作(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08)。綠色經濟促進綠領工人的產生,進而增加個人收入水平和企業利潤,以推動經濟發展。在過去兩年里,很多報告和文獻關注了綠色工作這一領域。
歐盟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是世界最進步的,所以其在可再生能源部門的投資水平很高,雇傭勞動力也較多。歐洲風能協會進一步聲明過去五年創造了60000多個就業崗位,若按照一周工作七天的話,平均每天增加33個新就業(Ditlev EngelDaniel M,2009)。
李南哲博士分析分析2009年到2018年在諸如綠色技術產業、高科技和高產值服務業等新增長產業的勞動力市場結構變化,結果發現盡管失業率有所提高,但是仍有766620個潛在就業機會出現,這些綠色工作多出現在新能源、低碳能源、高科技綠色城市等領域(Namchul Lee,2010)。
有的文獻立足美國電力部門2009年到2030年數據,建立了一個分析創造就業崗位的模型,反映凈就業影響,給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個了解各種綠色就業報告的架構,呈現一個標準化方法來比較各種能源供應來源的就業影響。但是該模型的工作乘數數據是針對于發達國家,其他發展中國家或者綠色經濟技術欠發達的地區不適合(Max Wei , ShanaPatadia , DanielM.Kammena,2010)。
2009年11月份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自然資源學院的一份報告得出這樣的結論: 積極的促進能源市場的在需求方面的效率,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在供應方面的發展,再結合碳減排可以帶來經濟增長和凈就業崗位的創造。研究發現是氣候政策越強,經濟效益越大( Roland、Kahrl、Baka、Kahrl,2009)。
三、實證分析
(一)數據選取
本文選取了2002―2008年全國各省綠領工人人數、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治理三廢能力數據,并計算出各省綠領工人三廢再利用產值效率,治理三廢的效率,進行區域間和時間趨勢上的分析。原始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環境年鑒》。通過比較區域間的綠領工人績效差異,考察不同省份的綠色就業應用情況,分析各省三廢再利用產值、治理三廢能力和綠色就業人員數的關系。
(二)數據描述
1.全國2001―2008年工業綠領工人在三廢治理效率和三廢綜合利用產值效率的變化趨勢
從全國工業綠領工人的績效趨勢看,綠領工人循環利用三廢產值的效率呈顯著的上升趨勢,可見全國的循環利用三廢的技術和水平有所提高,工業發展更加重視綠色循環經濟的重要性。2008年的綠領工人廢物再利用效率達到了51.86萬元/人,是2001年21.247萬元/人這個基期水平的2.44倍。對三廢的治理效率方面卻顯得不那么樂觀,2001年到2008年的數據顯示出較多波動性和不穩定性。這是由于綠領工人數在2006年開始有個較小的下滑,而治理固體廢棄物的能力也出現15960737噸/日的高水平造成的。綠領工人廢氣治理效率整體呈現波動下降趨勢,其中2002年出現了一個反彈達到了0.680萬立方米/(人?時),2001年到2008年的平均水平為0.261萬立方米/(人?時)。總體看來,綠領工人人數有所增加,但是治理三廢的能力沒有隨之上升,仍然處于低水平,在增加綠領工人的同時,也需要相關的廢棄物處理項目、設備、資金的配合,共同提高治理能力和環境保護水平。
2.當前各地區綠色工作效率的區域分布和比較
這部分分析了2008年各省份工業環境數據,包括綠色環保人員數、治理廢水能力、治理廢氣能力、治理固體廢棄物能力和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數據。計算原始數據,我們得到綠領工人循環利用三廢的產值效率(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除以綠領工人數)和治理三廢的環境效率(三廢治理數量除以綠領工人數)。
從地區企業專職綠色工作的人員數來看,各地區平均綠領工人數為8960人,超過平均數的省份有9個。但是綠領工人的數量與一個地區的經濟總量有一定關系,各地區差異比較大。全國綠領工人對三廢循環利用產值效率是57.34萬元/人,各地區的平均水平為72.99萬元/人,在平均水平以上的有11個,其中,除了浙江省外,綠領工人三廢利用產值效率高的多為西部欠發達地區或者中部地區,存在綠領工人區域間分布不合理問題,經濟發達地區應該提高綠領工人的三廢循環利用效率,以充分利用當地綠色就業資源,增加產業經濟效益。關于三廢治理能力方面,全國綠領工人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治理效率分別是64.54噸/人/日,0.14萬立方米/(人?時), 6.29噸/(人?日)。各省綠領工人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治理效率的平均水平分別是94.63噸/(人?日),0.19萬立方米/(人?時),12噸/(人?日)。在三廢治理效率方面,各省市的綠領工人的績效差異也比較大,大部分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綠領工人治理三廢的效率比較低,相比之下,西部中部省份的綠色工作三廢治理效率較高,尤其是四川、廣西兩省的綠領工人三廢治理效率顯示極高的水平。其他省份應該借鑒這兩省的環境治理方法,同時,也應該適當增加西部中部的綠色工作人員,以分擔環境治理壓力。
四、結論和建議
我們看到同期不同地區綠色就業人數和績效差異比較大,存在綠領工人區域間分布不合理問題,經濟發達地區應該提高綠領工人的三廢循環利用效率,以充分利用當地綠色就業資源,增加產業經濟效益。同時,也要注意提供更多西部和中部地區的綠色就業崗位,發揮綠色工作的環境和經濟效應。三廢治理效率方面,各省市的綠領工人的績效差異也比較大,大部分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綠領工人治理三廢的效率比較低,表現在的一方面綠領工人數占全國比重較大,投放比較多的人力和項目治理三廢,另一方面治理效果不理想,沒有充分利用綠色就業人員,設備、資金等方面配合力度不足,導致綠領工人的治理效率不高。
縱觀2003年到2008年三個地區的綠領工人績效數據,應該增加治理和再利用三廢的項目和資金,降低運行治理設備的費用,提高治理技術水平,給經濟帶來長期的環境經濟效應。
參考文獻
[1]MaxWei,ShanaPatadia,DanielM.Kammena,Putting renewables and energy efficiency to work:How many jobs can the clean energy industry generate in the US?, Energy Policy 38(2010)pp919931.
[2] Ditlev Engel, Daniel M. Kammen ,Green Jobs and the Clean Energy Economy,ThoughtLeadership Series 4.
[3] Monica Potts,Green Job Search,The American Prospect; Dec 2010; 21, 10; ABI/INFORM Global pg. 12.
關鍵詞:建設項目;驗收監測;分析
Abstract: The matters in side of technology and managerial are discussed, combine with working practice. Technological fields consist of clean water monitoring fact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vestigation, andproduction conditions, etc. Managerial aspects are composed of management and inspection, emissioncharge, and width of sanitary protection zone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the opin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 construction project;acceptance monitoring;analysis
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acceptance monitoring;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X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建設項目環保竣工驗收大致可分為技術層面和管理層面,監測部門主要負責技術層面,其成果主要體現在驗收監測報告(驗收調查報告)中,驗收監測報告一方面全面客觀地反映建設項目環保設施運行情況,給企業提供了處理設施的性能,同時也為管理部門提供決策依據。但在運行中,還發現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1-2]
1.技術層面存在的問題
1.1 清凈下水監測因子
清凈下水是指裝置區排出的未被污染廢水,如間接冷卻水的排水、溢流水等。按照來源,此類水質應較為潔凈,項目驗收監測中,清凈下水常經雨水管網外排,由于環評批復一般不對此類水質提出排放標準,在方案編制中,存在不布點情況,忽視對清凈下水監測,即使布點監測,監測因子多為pH、化學需氧量和懸浮物。個人認為,為了考核企業清污分流建設情況,清凈下水排放口應布點,監測因子應結合該項目主要原料和主要污染產物共同考慮。例如某項目在清凈下水排口布設二氯乙烷、氯乙烯和總銅三種因子,監測結果顯示,此三種物質濃度均檢出。
環評批復和報告書常未對清凈下水和雨水排口給出排放標準限值,此類排口水質情況是否評價、如何評價、采用何種標準來評價是急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對于此問題,常見做法是只監測不評價,但不評價使監測失去了意義,對企業也未起到約束作用。
1.2 生態恢復調查
驗收監測項目常見分為工業污染類和生態影響類,生態影響類項目明確按照技術規范開展污染影響調查和生態影響調查。但是部分項目,主體工程為工業污染類項目,同時配套部分為生態影響類項目,對于此類項目,不能僅關注污染源治理部分,忽視生態類部分。[3]
1.3 生產工況
為了保證驗收監測期間的數據有限性,規范要求現場監測期間,企業的生產負荷必須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75%(水泥廠>80%)以上,但規范并未細化評判方式和標準,以至于某些行業很難操作,如農藥、化工等行業,從原料合成中間體,再到制成所需時間較長,且所驗收產品存在共用同一套生產設施等情況。碼頭和倉儲罐區類項目經營貨種較多,每次吞吐作業僅為其中部分貨種,很難在一次且短時間內涵蓋所有貨種,同時還存在一次性吞吐量不可控等特點,此類項目如何考核其生產負荷值得商榷。
1.4 加快新標準的研究和制定
驗收項目中廢水、廢氣排放標準多執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和《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為1996實行,分年限規定了69種因子最高允許排放濃度,《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規定了33種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但隨著科學技術和工業迅速發展,驗收項目范圍越來越廣,碰到的特征污染物越來越多,但某些特征因子無明確排放標準,如化工和農藥類項目的二氯乙烷、二氯甲烷和二氯乙烯等,由于企業與污水接管單位之間的特殊關系,接管標準存在可變性,導致此類因子僅停留在只監測不評價,相關部門應盡快完善排放標準內容,使其更加豐富。
1.5 方案中環評數據引用
環評階段以項目整體進行預測,但是由于多種原因,項目實際分期、分階段建設,環評報告書(表)中廢氣、廢水和固體廢物污染物僅對該項目整體進行預測分析,并未預測各期、各階段污染物排放量。此類情況,在編制驗收監測方案時,項目負責人不能簡單地照搬環評報告書(表)中污染物產生量,應該在方案中給出固體廢物實際產生量,廢氣和廢水注明實際引風量和廢水實際排放量,為現場監測人員判斷生產運行情況提供參考。
1.6 監測點位布設
驗收監測考核點多位于總排口,但廢水和廢氣處理設施的處理效率也是驗收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驗收監測方案制定時不能僅在廢水和廢氣總排口布設采樣點,同時要結合環評報告書(表)和批復要求,在處理設施前后布設采樣點,計算其實際處理效率。
噪聲點位不能采取廠界外均勻布點的原則,現場踏勘時要重點關注廠區噪聲源分布情況以及與廠界距離,在驗收監測方案中應明確標注噪聲源位置,同時距離噪聲源較近的廠界處應加密布點。在取樣期間,要安排專人查看廠內高噪聲設施運行情況。
對于位于工業園區內的企業,廠界周邊多為道路和其他企業,考慮無法消除周邊客觀情況對該項目噪聲取樣的影響,此類項目是否可以考慮不布設噪聲監測點。
2.管理層面存在的問題
2.1 管理檢查內容
環評批復常涉及環境管理檢查內容,如企業內部環境管理體系建立、循環經濟理念、清潔生產、環境風險體系和施工期環境管理檢查等,對于此類問題,由于規范并未對此制定檢查細則,常見做法為企業提供相關資料,監測報告中不做文字描述。這樣做不僅給項目負責人帶來了潛在責任風險,同時也不利于環境管理要求。個人認為,驗收監測報告是否可以弱化或者不涉及環境管理檢查內容,由管理部門根據自己的檢查方式和評判方式執行。[4]
2.2 排污收費
驗收監測多在提前告知企業和污染物治理設施最佳狀態下實施,并不能夠反映其日常運行狀況,其代表性較低,以至于驗收監測結果常優于日常監測結果。驗收監測與隨機性監督監測在多方面存在不同,因此驗收監測報告不能作為排污收費的依據,排污收費還是應該依據企業排污申報和監測部門的監督監測結果為準。另一方面,在此前提下核算的污染物排放總量與環評批復排放量進行達標對比也存在同樣問題。[5]
關鍵詞:環境治理 政府政績考核 差異化
一、政府在環境治理中的角色
對于環境治理,政府擔任著兩種角色,即治理者和監管者。
(一)政府是環境的治理者。環境治理的主體有民眾、社會團體、企業以及政府等。環境治理需要大量資源和資金投入,民眾、社會團體與企業的資源能力有限,因此政府必須擔任環境治理的核心主體,承擔環境治理的主要責任。政府可投資于三廢治理及噪聲治理等項目,治理環境污染,實現綠色發展。
以廢氣治理為例, 政府治理投入如表1所示,廢氣排放量如表2所示,政府對廢氣治理的投入及投入占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例逐年上升,在政府的治理下,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下降,可見政府的治理卓有成效。而2014年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的空氣質量達到及好于二級的平均天數從上年的234天下降到229天,說明政府仍需要加大廢氣治理力度,減少污染物排放。
通過表1、表2分析,政府治理廢氣的投入與有害物排放趨勢如圖1所示,隨著政府投入的增長幅度上升,污染物減少的幅度也更明顯。
(二)政府是環境的監管者。民眾、媒體和政府是環境的監管者,監管流程如下頁圖2所示,媒體與民眾分別利用各種媒介與輿論的力量監管企業的環境行為,但無法采取強制性措施,而政府可以通過立法等方式對企業實施有效監管。2010 年,環保部出臺《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見稿),要求制藥業等十余個重污染行業環境報告,由于《指南》的約束,大部分重污染企業公布了環境信息,盡管披露的方式和質量存在差異,卻已證明了政府對環境監管的重要作用。另外,政府也可監管企業廢水、廢氣等排放物的指標是否符合規定,根據達標情況對企業實施獎懲。
二、環境治理對政府政績考核的訴求
當政績考核以GDP為主導時,政府與企業的利益一致,政府希望企業的利潤增加,從而提高財政收入,而企業在追逐高額利潤時可能會破壞環境、濫用資源,維護短期收益卻無視長期收益,對環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傷。
將環境因素納入政績考核體系后,政府與企業的利益產生分歧,企業仍然追求高利潤,而政府則追求環境與經濟共同發展。這時,政府與企業之間產生的博弈如下:
(一)博弈基本假設。
1.參與者集合:博弈中有兩個博弈方,博弈方1 是各級政府,博弈方2是企業,博弈雙方都是理性的。
2.策略集合: 政府的策略集合是S1={ 監管,不監管} ,企業的策略集合是S2={ 污染,不污染}。
(二)博弈矩陣。由基本假設得到博弈矩陣,見表3。
其中,F代表政府從企業收取的罰款,E代表監管企業需要的費用,C代表政府因監管不力受到的處罰,I代表企業因濫用資源而獲得的額外收益,R代表企業因污染環境而喪失的聲譽。博弈中的四種情況如圖3所示。
設政府監管的概率是P,不監管的概率是1-P;若企業污染的概率為Q,則企業不污染的概率為1-Q。U1為政府收益,U2為企業收益。
則U1=P[(F-E)Q+(-E)(1-Q)]+(1-P)[(-C)Q+0(1-Q)]
U2=Q[P(I-F-R)+(1-P)I]
分別對U1,U2求導:dU1/dP=(C+F)Q-E,dU2/dQ=I-PF-PR
當政府和企業的收益最大化時,即dU1/dP=0,dU2/dQ=0時,P*=I/(F+R),q*=E/(C+F)。
因此政府與企業間博弈的納什均衡解是p*=I/(F+R),q*=E/(C+F)。
博弈結果的經濟意義在于,當政府監管的概率為p*=I/(F+R)時,企業選擇污染的概率是 q*=E/(C+F)。當政府監管的概率大于I/(F+R)時,企業的最佳選擇是不污染,反之,企業的最佳選擇是污染。類似地,當企業選擇污染的概率大于E/(C+F)時,政府的最佳選擇是監管,反之,政府的最佳選擇是不監管。
通過博弈得出,企業污染的概率是q*=E/(C+F),通過q*可知,降低E(政府監管費用),提高F(政府從企業收取的罰款)以及提高C(政府因監管不力受到的處罰)能降低污染概率。因此,建議將環境治理因素納入政績考核體系,運行機制如圖4所示,將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并重,使得各級政府明確責任,充分利用其資源與能力,實現環境永續發展。
三、引入環境治理的政府政績差異化考核體系
為確保引入環境因素的政績考核有客觀公正的獎懲依據,應設置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指標體系。《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重點、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不同區域的特征不同,功能不同,定位不同,應針對不同區域設置差異化的環境治理考核標準,各有側重。考核體系中的指標應盡量采用相對數形式,使指標具備橫向和縱向可比性,便于不同地區之間、同一地區不同年份之間進行比較。另外,指標的計算方式應簡便明確,相關數據容易獲取。
(一)優化開發區的政府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優化開發區經濟發達,具有很強的綜合實力,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減弱,應當致力于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將部分產業向重點開發區轉移。筆者認為,調整產業結構是優化開發區環境治理的根本,應當從產業結構變化、環境治理與環境質量三個方面考核優化開發區的環境治理(見表4)。
(二)重點開發區的政府政績考核指標體系。重點開發區的經濟狀況較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也較強。應當致力于如何承接好優化開發區的產業轉移,努力成為支撐全國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重點開發區的環境治理指標體系包括環境治理指標和環境質量指肆講糠幀T諢肪持衛碇副攴矯媯相對于優化開發區的指標體系,重點開發區指標體系增添了工業廢水廢氣處理指標。在環境質量指標方面,二者大致相同。具體見表5。
(三)限制開發區的政府政績考核指標體系。限制開發區對農業生產和生態安全尤為重要,要對大規模的工業開發活動實施約束。對其環境治理政績考核,應從政府支出以及環境狀況兩方面考慮,主要關注政府的投入和環境保護狀況(見表6)。
(四)禁止開發區的政府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對于禁止開發區,要禁止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同時要減少區域內的人口,主要目標是保護區域環境。可以從政府支出、設施與人員和環境狀況三個方面考核(見表7)。
四、保障措施
為保證引入環境治理因素的政府政績考核體系能切實發揮作用,需要實施一系列保障措施對考核體系進行支持。
(一)加快配套數據庫建設。考核體系中的各項指標需要準確全面的數據作為支撐,建立健全配套數據庫是政績考核的基礎,統計部門應盡快建設相關數據庫。可以利用互聯網將指標體系涉及的數據在第一時間匯總至數據庫,便于及時進行各指標的計算與比較。
(二)正確處理環境因素與整體考核的關系。任何地區的發展都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進行政府政績考核時要全面考慮多方面因素。政府政績考核體系包含多個模塊,如經濟發展、農業發展、人民生活及環境治理等,處理好各個模塊之間的關系,合理設置各模塊所占比例尤為重要。環境治理是評價政府政績考核的一部分,權重過低導致環境問題得不到足夠的重視,過高則會湮沒其他因素,應當為其設定恰當的權重,確保政府兼顧各方面的發展。
(三) 建立科學的獎懲升遷制度。根據考核體系科學合理地任用、升遷與獎懲官員可以將政府人員的自身利益與全社會的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有助于約束政府行為并調動政府官員的積極性,使政績考核體系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共同提高。
(四) 加強監督。民眾與媒體應對政府行為與政績考核體系的應用實施監督。政府應公布管轄區域的各項考核指標具體數值與獎懲制度,方便民眾與媒體實施監督。此外,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公益廣告等形式提高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使民眾主動履行監督責任。
在環境治理的眾多主體中,政府作為核心主體,應當承擔核心責任。并且,政府有能力通過投資、監管等一系列行為達到改善環境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將環境治理因素引入到政府政績評價體系中,形成一套差異化的政府政績評價體系。不同區域的功能、任務不同,制定考核標準時不應一概而論,差異化的考核體系有助于調動各地區的積極性,切實地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共同發展。X
參考文獻:
[1]Dascalu C,Caraiani C,Lungu C I,etal.The externalities in social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0,18(1):19-30.
[2]張勁松.試析環境治理與政府政績考核關系[J].中國農業會計,2016,(07):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