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地生態安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X8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4-3451-05
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地資源作為其重要的支撐載體,其生態安全事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0世紀以來,人類經濟活動的加劇和對土地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自然土地覆被格局劇烈改變,對區域及全球生態環境都產生了重大影響[1-6]。中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普遍地面臨著生態問題。土地生態安全已逐漸成為當前生態學、地理學以及資源與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任務和重要課題,引起了學者們的重視并投入力量研究,已取得了許多很有價值的研究成果[2-4,7-10]。國內張軍以等[3]探討了PSR框架評價體系及權重的確定方法;李明月等[7]借鑒歷史數據運用BP神經網絡方法評價城市土地生態安全;陳彩虹等[8]基于PSR模型利用層次分析和模糊數學方法對湖南省長沙市生態安全進行評價分析;蒙吉軍等[9]以GIS和計量手段研究典型區域生態安全狀況;楊志等[10]探討基于PSR模型土地生態狀況評價的問題及思路;許聯芳[11]將3S和計量技術匹配,測算縣域生態資產并分析了區域生態狀況及其驅動因素。
上述研究者近年來的關注焦點主要在土地生態安全的指標體系構建和對生態安全閾值的確定上,這對于揭示土地生態環境演變及其內在影響機制作出了貢獻。但結合LUCC來評價的研究還相對較少[12],且僅有的研究對象多集中在指定區域。由于中國國土面積廣袤,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環境迥異。在某一類型區域的研究成果應用于其他區域則不盡適合。如山東省棲霞市山區的生態安全整體變化幅度較小,生態環境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土壤養分與水土流失等[13]。而在北京市近郊區生態安全變化加劇且與中心城區距離呈逆向變化,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等人文社會因素則為生態安全構成的主要來源[14]。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農村地區,地理環境因素、土地利用類型與結構在土地生態安全中發揮著較大作用[15,16]。因此,從土地利用變化的視角研究特殊類型區域的土地生態環境及其影響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河南省作為中國的農業大省,糧食優勢突出(2011年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9.7%,僅次于黑龍江省的9.75%),生態保障功能全面,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15]。而新鄭市是鄭州市的遠郊型縣級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屬糧食主產區,境內地貌類型多樣,為豫西山區的向東過渡地帶,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有,土地的利用形式多種多樣,有“河南縮影”之稱。近年來,新鄭市的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土地生態安全格局面臨著較大挑戰。發展中的經濟增長階段、快速城鎮化背景、特殊的政策區域和有代表性的土地利用結構,使其在研究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安全的影響中具有典型意義。
1 數據來源與處理
本研究采用的原始數據為2005年和2011年兩個時段的遙感影像、土地利用現狀圖、實地調查與采樣數據以及研究時段內各年度的統計年鑒報表等。遙感影像的行政界線、地貌資料和幾何糾正參照2005年的新鄭市1∶10萬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利用數據按照中國通用的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標準,運用ERDAS IMAGE 9.2,進行人機交互影像解譯,結合實地調查數據,在Arcmap中進行屬性數據與空間數據的關聯,形成基礎數據庫。由于新鄭市部分統計數據經數量檢驗后發現異常,經與相關部門協調并結合實地調查進行了核實修正。
2 研究方法
3 結果分析
3.1 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3.1.1 土地利用數量變化分析 2005~2011年,河南省新鄭市土地利用變化規模整體較大、類型差異明顯,基礎設施用地擴張顯著,功能性景觀用地增減不均,其他類型用地略有增加。具體看,草地面積變化最大,無論是絕對量還是相對值,減少量均居第一,分別達4 091.98 hm2、87.46%,而同具景觀功能的園地亦趨減,達2 268.77 hm2。隨著退耕還林及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等政策的實施,林地及耕地面積穩增,同樣連續性的政策支持使得水域及水利設施的用地量攀升。隨著縣域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加快,建設用地漸增,其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微增237.15 hm2,遠小于交通運輸用地增加的1 146.81 hm2,這也體現了新鄭市作為河南航空港區的特殊地位和區位優勢,見表1。
3.1.3 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空間分析 2005~2011年新鄭市土地利用結構溫和變化,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綜合動態度年均為6.10%。從空間變化看,無論是總體或是局部差異均不明顯,由快速城鎮化區域引領結構演變,高通道、高增長區域相對劇烈,平均幅度超過5.56%,整體呈現點狀引導、“Y”型支撐、交錯散布土地利用變化空間格局。與全市的平均值相比,15個(鄉鎮街)道土地利用結構變化高低參半。土地利用結構變化最大的為龍湖鎮,達8.08%,主因為近年大學城在龍湖鎮集聚發展,新村鎮則因經濟快速增長以7.54%的動態度緊隨其后,二者以中心—特征點狀散布。孟莊鎮、薛店鎮、和莊鎮、新煙街道辦事處屬高通道、高增長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居第二梯隊,以新鄭市中心城區為支點呈現“Y”字型空間分布。動態度最小的是新建街道辦事處為3.18%,主要因其是老城區,建設用地比重較大,逆轉困難。
3.2 土地生態安全評價
3.2.1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通過查閱文獻、咨詢專家,并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結合新鄭市土地生態現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及數據的可獲取性,從生態環境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環境污染因素三個方面構建新鄭市的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指標權重,詳見表2。為了消除評價指標量綱不同帶來不可評價性[9],采用極差標準化法進行無量綱化處理[10]。
參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將新鄭市的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標準分為5個等級[3,14,18](表3),土地生態綜合指數值的取值范圍為[0,1],越接近于1,生態安全度越高。
3.2.2 新鄭市生態安全演變 利用ArcGIS軟件將新鄭市經處理過的兩期土地利用矢量圖各自與當年的土地生態安全等級圖進行疊置分析,得出新鄭市各地類在不同土地生態安全等級分布情況。從整體上來看,新鄭市土地生態狀況較好,但2011年較2005年稍有減弱,不過沒有處于不安全狀態的區域,主要是安全狀態和較安全狀態區域。變化的區域是郭店鎮、城關鄉、觀音寺鎮、梨河鎮和八千鄉,由安全狀態退化為較安全狀態。
從土地安全等級類別演變看,2005年Ⅳ較安全狀態的區域略大于安全狀態的區域,2011年Ⅳ較安全狀態明顯高于其他各種狀態。Ⅲ臨界安全狀態和Ⅱ較不安全狀態的面積在這兩年中大體不變,變化主要集中在Ⅴ安全狀態向Ⅳ較安全狀態的轉變上,在這兩種狀態中,正向維持生態功能的地類中草地和園地均有所減少,耕地和林地均有所增加;負向維持生態功能的地類中,交通運輸用地的增加較為明顯。
3.3 土地利用變化與生態安全的疊加分析
從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空間分布與土地生態安全的擬合看出,新鄭市位于交通要道沿線、毗鄰鄭州市區、經濟高增長等特點使類型區土地利用調整顯著影響著土地生態安全狀況。相關分析表明,在α=0.05顯著水平,土地利用結構綜合變化動態度與生態安全變化率的Spearman相關系數為-0.37,表明土地利用幅度與生態安全呈反向關系,土地利用變化實質影響生態安全。
作為驅動土地利用變化的主導因素,城鎮化、工業化對新鄭市而言,其對土地生態環境的作用有所不同。利用上述數據,對土地生態安全綜合指數與城鎮化水平、工業化率分別作相關分析檢驗得知,在α=0.01顯著水平,Spearman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1、-0.196,說明城鎮化水平與土地生態安全呈強負相關關系,而工業化的負面影響遠低于城鎮化。進一步研究發現,新鄭市整體處于城鎮化快速增長階段(2006年以來年均城鎮化速度高達1.72%),工業化率高達65.57%,為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也就是說對于地區發展而言,在快速城鎮化、工業化成熟的階段,城鎮化是驅動土地生態安全減弱的主因,工業化的負面作用則相對弱化。
4 結論和討論
基于河南省新鄭市土地利用及生態變化的數據分析表明,土地利用與生態安全水平密切相關,區域類型、經濟發展階段影響區域生態安全。通過研究得出如下結論:①2005~2011年,新鄭市土地利用變化規模整體較大、類型差異明顯,各地類均出現增、減雙向轉移,基礎設施用地擴張顯著,高景觀生態用地內部轉移加劇,達82.89%,熱點地類占流動主導地位;②遠郊型縣域與市轄區相比[14],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較為溫和,僅為6.1%。快速城鎮化區域引領著結構演變,高通道、高增長區域的變化相對劇烈,平均幅度超過5.56%,整體呈現點狀引導、“Y”型支撐、交錯散布土地利用變化的空間格局;③土地生態安全水平處于微弱退化中。臨界安全狀態和較不安全狀態面積大體平衡,變化主要集中在安全狀態向較安全狀態的轉變上。沿交通要道、“涓滴效應”顯著、高增長等類型區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安全影響更顯著;④土地利用變化實質影響著生態安全,土地利用的變化幅度與生態安全呈反向關系,相關系數達-0.37。且表現出各區域同向退化、整體均衡趨勢;⑤發展中區域,城鎮化、工業化主導土地利用變化,進而影響生態環境,城鎮化水平與土地生態安全呈強負相關的關系,而工業化的負面影響遠低于城鎮化,二者與生態安全水平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1、-0.196。
與現有的土地生態評價的相關討論相聯系,本研究結果有以下啟迪:①保護性政策或制度因素,盡管短期會引致土地利用格局變化,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微弱;②區位條件中經濟社會因素如經濟增長階段、城鎮化背景、特殊區域政策,正緩步替代地理環境因素影響力,城鎮化與工業化對中部糧食主產區土地生態狀況差異正是例證之一;③在快速城鎮化、工業化成熟階段,城鎮化是驅動土地生態安全減弱的主因,工業化對土地生態安全的負面作用已大大弱化;④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安全的影響力度與研究尺度、研究對象相關聯,如對大尺度區域的年際影響更為平穩,縣域比市轄區更易保持生態平衡。
參考文獻:
[1] 楊京平,盧劍波.生態安全的系統分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2] 史培軍,宮 鵬,李曉兵,等.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研究的方法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3] 張軍以,蘇維詞,張鳳太.基于PSR模型的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土地生態安全評價[J].中國環境科學,2011,31(6):1039-1044.
[4] 劉紀遠,劉明亮,莊大方,等. 中國近期土地利用變化的空間格局分析[J].中國科學,2002,32(12):1031-1039.
[5] 程晉南,趙庚星,李 紅,等. 基于RS和GIS的土地生態環境狀況評價及其動態變化[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11):83-88.
[6] 王秀蘭,包玉海.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研究方法探討[J].地理科學進展,1999,18(1):81-87.
[7] 李明月,賴笑娟.基于BP神經網絡方法的城市土地生態安全評價——以廣州市為例[J].經濟地理,2011,31(2):289-293.
[8] 陳彩虹,齊旭明.基于PSR模型的長沙市生態安全評價[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0,30(1):105-109.
[9] 蒙吉軍,趙春紅,劉明達.基于土地利用變化的區域生態安全評價——以鄂爾多斯市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1,26(4):578-590.
[10] 楊 志,趙冬至,林元燒.基于PSR模型的河口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海洋環境科學,2011,30(1):139-142.
[11] 許聯芳.喀斯特區域土地利用變化及其生態效應研究——以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為例[D].長沙: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2007.
[12] 袁 磊,雷國平,張小虎.資源型城市土地生態安全評價——以大慶市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9(6):80-85.
[13] 曲衍波,齊 偉,商 冉,等.基于GIS的山區縣域土地生態安全評價[J].中國土地科學,2008,22(4):38-44.
[14] 類淑霞,郝晉珉,尚 韜.基于土地利用變化的區域土地生態安全動態評價——以北京市朝陽區為例[J].生態經濟,2011,7(241):38-42.
[15] 李小建,周雄飛,鄭純輝.河南農區經濟發展差異地理影響的小尺度分析[J].地理學報,2008,63(2):147-154.
[16] 韋仕川,吳次芳,楊 楊,等. 基于RS 和GIS 的黃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變化及生態安全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8,22(1):185-189.
關鍵詞:土地區劃;加權疊加;ARCGIS
引言
我國是一個山地較多國家,山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6.7%以上。山地特有的地質、地貌、水文條件等條件,限制了山區建設用地的選擇,同時也提高了山區建設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成本[1]。嚴重影響山區建設長期可持續發展,文章中選取涪陵區義和鎮為研究區域,以生態和發展的平衡協調為出發點,對山區建設用地進行適宜性評價研究,該成果可以科學指導村鎮建設用地選擇、規劃,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2]。
1 研究區概況
義和鎮位于重慶市涪陵區西北部,居于長江上游北岸,界于北緯29°40′~29°48′、東經107°5′~107°13′之間,如圖1所示。義和鎮幅員面積104.39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8萬人,耕地面積2169公頃,森林面積2000公頃,森林覆蓋率18.57%。義和鎮地處平行嶺谷拆皺暖熱半濕區的長江河谷淺丘地帶,土壤主要為灰棕紫泥土屬,部分為深丘低山暗紫泥土屬,冷沙黃泥土屬及黃草紅春屬。境內海拔分布在156m―787.8m,年平均降水量為1000―1100mm。義和鎮境內主要水系除長江外,還有沙灘河、奚家河溝等河流。義和鎮交通便捷,陸內有涪渝高速通過,距離“319”國道4.8km,南部有長江黃金水道,鎮內有9條公路干線客車。義和鎮礦產頁巖和煤,主要分布在黃草山一帶[1]。
2 研究模型
在土地適宜性評價中,常用的評價模型通常有模糊數學模型(其中包括模糊綜合評價模型、模糊貼近度模型等)、信息量法、綜合指數模型、數理統計法、BP人工神經網絡模型等[3]。這里選用了較為簡單、成熟的綜合指數模型中的加權疊加法,如式1所示[4]。
Cij(k)表示第k個影響因子在第ij個網格的生態紅線區劃分值。
因子的權重采用以專家經驗為判斷基礎的AHP法確定,也稱作“專家-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具有人為判斷的片面性,兩兩比較的結果不一定客觀一致性,通常需要一致性檢驗[5]。本次土地適宜性評價采用一種改進的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判斷矩陣建立時用三標度法代替傳統的九標度法,并通過最優傳遞矩陣把比較矩陣轉化為一致性矩陣,快速得出權重排序[6]。
3 評價指標
等級區劃是從工程建設活動對區域生態安全影響程度的角度出發,并基于生態紅線的概念提出生態黃線,然后利用生態紅線和生態黃線將研究區域分為兩線三區:紅色區(A級)、黃色區(B級)、綠色區(C、D級),如圖2所示。紅色區(A級),為重要的生態用地,屬于禁止建設區域。黃色區(B級),處于重要的生態用地周邊,應限制區域內的工程建設。綠色區(C級),工程建設對生態安全影響較小,工程建設時可以考慮此區域。綠色區(D級),工程建設對生態安全幾乎無影響,工程建設應盡量選擇此區域[1]。
選取30m×30m的正方形網格作為評價單元。確定水環境嚴格控制區(河流、水庫、湖泊、濕地等)、土地利用現狀類型、自然風景區、植被覆蓋度4個指標作為以生態安全為基礎的工程建設土地區劃指標[7]。
在ARCGIS中對四個評價指標進行緩沖分級,分級標準如表1所示,再轉化為柵格圖層,如圖3所示。
4 土地區劃結果
應用綜合指數模型中的加權疊加法,在ARCGIS中將各評價指標進行加權疊加,得到以生態安全為基礎的工程建設土地區劃初步結果,并根據綜合模型計算出各評價單元的評分值,對評價單元按照等間距分級。在初步評價結果基礎之上,進行基于生態紅線基本規定的紅色區修正,直接將生態紅線規定的土地類型劃為紅色區,從而得到最終的評價結果,如圖4,各級百分比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5 結束語
(1)選取水環境嚴格控制區、土地利用現狀類型、自然風景區、植被覆蓋度為評價指標,采用綜合指數模型中的加權疊加法,以生態安全為基礎進行工程建設土地區劃研究,并將研究區劃分為兩線三區:紅色區(A級)、黃色區(B級)、綠色區(C、D級)。為山地村鎮建設用地提供依據和參考。
(2)采用綜合指數模型加權疊加法,因子的權重由專家-層次分析法(AHP法)確定,并采用三標度法構建各指標之間的比較矩陣,運用最優傳遞矩陣將比較矩陣轉化為一致性矩陣,得出權重排序,進一步得出各指標權重。該方法比較適合山區發展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研究。
參考文獻
[1]張永薦.基于生態安全的山地村鎮區域發展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D].重慶大學,2014.
[2]鮮明睿,侍昊,徐雁南,等.基于AHP和FR模型的城市綠地適宜性評價[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23-28.
[3]謝嗣頻.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1.
[4]陳婧,史培軍.土地利用功能分類探討[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5):536-540.
[5]孫斌.山地村鎮建設地質地貌適宜性評價[D].重慶大學,2013.
[6]麻永建,夏保林.基于GIS和RS的城市建設用地生態適宜性評價――以南陽市西峽縣為例[J].河南科學,2009(8):133-136.
[7]鄭文發.基于GIS的城鎮居住用地生態適宜性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關鍵詞經濟發展;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建設用地擴張;多情景分析
中圖分類號F30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4)03-0069-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3011
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和快速工業化、城市化不斷加大中國土地資源管理壓力,通過國家和地方規劃引導土地的部門間再配置(建設用地擴張)具有重要意義[1]。但已有方法主要是以單一目標為導向的模擬預測,主要適用于省以下地區。根據公共物品、搭便車等經濟理論,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這類“產品”只可能在國家層面土地利用管理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級規劃目標制定的復雜性與難度。鑒于此,本研究基于國家土地宏觀調控的需要,從經濟發展、糧食安全、生態安全3類基本的用地需求出發,構建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多情景分析框架,整合土地需求預測方法,分析2020年可能出現的土地利用格局、沖突及影響,解析中國建設用地總量控制目標與相應的管理政策需求。
1建設用地總量控制的多情景分析框架
科學制定國家建設用地總量目標,首先需要理清經濟發展、糧食安全、生態安全3類基本需求對應的土地利用類型以及彼此之間的關系
理論上,經濟發展、糧食安全、生態安全之間既有矛盾沖突,也存在相互促進的作用。但現實中,不同土地基本需求之間的矛盾沖突更加顯著,并集中體現在土地利用的變化過程中。建設用地對經濟快速增長具有顯著貢獻[21],經濟發展也是建設用地擴張的主要驅動力[22],建設用地擴張成為快速工業化、城市化時期最顯著的土地利用
王博等:基于多情景分析的中國建設用地總量控制目標選擇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年第3期現象。糧食安全的核心是保持適度的糧食自給率,而政策上可控的變量――糧食總產量長期內主要取決于本國的耕地面積、糧食播種面積和單位面積糧食產量。由于建設用地增量來源于農用地占用和未利用地開發,其中農用地占用約70%,建設用地擴張對耕地面積和糧食安全產生顯著影響。生態安全是指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完整情況,根據Costanza和冉圣宏等研究成果[23-24],建設用地的生態服務價值小,生態安全主要涉及林地、草地等具有基礎性生態服務功能土地的保護。建設用地擴張和糧食安全壓力下耕地面積的變化(新墾耕地的增加與農業內部結構調整)都會影響到生態安全的水平。可見,3類基本土地需求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建設用地總量控制目標的選擇應該考慮到可能的各種情形。
根據3類基本土地需求之間的主導關系,構建快速工業化、城市化階段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多情景分析框架及思路(見表1):①依據經濟發展(A)、糧食安全(B)、生態安全(C)土地需求的優先順序,確定6個基本分析情景(表1);②結合經濟發展、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的不同目標參數,擴展分析情景(假如3類基本需求分別對應j、m、r個不同的具體目標,擴展分析情景的個數為6?j?m?r);③應用經濟發展、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的土地需求預測模型,依次分析不同情景下高優先級、中優先級需求的用地面積;④假設土地總面積不變,采用“剩余法”計算低優先級需求的“可用”土地面積,并與采用需求預測模型估算的“理想”用地面積進行比較;⑤如果低優先級需求的“可用”土地面積超過“理想”用地面積,表明該情景中3類基本需求得到有效協調,情景具有可行性,否則表明有基本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需重新調整需求優先順序或具體的單項目標。在進行實際分析時,可對分析的內容進行簡化調整。例如,由于未利用地中濕地、水體具有重要基礎性生態功能,且建設開發難度大、成本高[25],借鑒已有研究[26],假設未利用地面積相對穩定,計算時剔除其生態效用,將分析的重點集中于包括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交通運輸用地在內的“建設用地”和耕地、林地、園地、草地等構成的“生態用地”。2008年,中國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首要保證j目標下的建設用地面積;其次考慮糧食安全,主要滿足m目標下的耕地面積;最后考慮生態安全r目標下的生態用地面積IIAjCrBm優先考慮經濟發展,首要保證j目標下的建設用地面積;其次考慮生態安全,主要滿足r目標下的生態用地面積;最后考慮糧食安全m目標下的耕地面積IIIBmAjCr優先考慮糧食安全,首要保證m目標下的耕地面積;其次考慮經濟發展,主要滿足j目標下的建設用地面積;最后考慮生態安全r目標下的生態用地面積IVBmCrAj優先考慮糧食安全,首要保證m目標下的耕地面積;其次考慮生態安全,主要滿足r目標下的生態用地面積;最后考慮經濟發展j目標下的建設用地面積VCrAjBm優先考慮生態安全,首要保證r目標下的生態用地面積;其次考慮經濟發展,主要滿足j目標下的建設用地面積;最后考慮糧食安全m目標下的耕地面積VICrBmAj優先考慮生態安全,首要保證r目標下的生態用地面積;其次考慮糧食安全,主要滿足m目標下的耕地面積;最后考慮經濟發展j目標下的建設用地面積2土地基本需求預測模型與參數設置
[36]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R].2008.[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The Longterm Planning Framework for th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2008-2020)[R].2008.]
[37]王偉,陸健健.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分類與價值評估探討[J].生態學雜志,2005,24(11):1314-1316.[Wang Wei,Lu Jianjian.An Approach on Ecosystem Services Classification and Valu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05,24(11):1314-1316.]
[38]張穎,王群,李邊疆,等.應用碳氧平衡法測算生態用地需求量實證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 2007,21(6):23-28.[Zhang Ying,Wang Qun,Li Bianjiang,et al.Study on Forecasting Ecological Land Demand with CarbonOxygen Balance Method[J].China Land Science,2007,21(6):23-28.]
[39]黃敏,廖為明,王立國,等.基于KAYA公式的低碳經濟模型構建與運用:以江西省為例[J].生態經濟,2010,(12):51-55.[Huang Min,Liao Weiming,Wang Liguo,et al.Construction and Use of the LowCarbon Economy Model Based on KAYA Model:a Case of Jiangxi Province[J].Ecological Economic, 2010,(12):51-55.]
[40]Fang J Y,Guo Z D,Piao S L,et al.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arbon Sinks in China,1981-2000[J].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2007,50(9): 1341-1350.
[41]曲藝,舒幫榮,歐名豪,等.基于生態用地約束的土地利用數量結構優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1):155-161.[Qu Yi,Shu Bangrong,Ou Minghao,et al.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Quantity Structure Based on Ecological Land Constraints[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23(1): 155-161.]
[42]李邊疆.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關系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7. [Li Bianjiang.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and Ecoenvironment[D].Nanjing: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7.]
[43]方精云,劉國華,徐嵩齡.我國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凈生產量[J].生態學報,1996,(5):497-508.[Fang Jingyun,Liu Guohua,Xu Songlin.Biomass and Net Production of Forest Veget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1996,(5):497-508.]
[44]樸世龍,方精云,賀金生,等.中國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間分布格局[J].植物生態學報,2004,28(4):491-498.[Bu Shilong,Fang Jingyun,He Jinsheng,et 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assland Biomass in China[J].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2004,28(4):491-498.]
[45]劉子剛,張坤民.濕地生態系統碳儲存功能及其價值研究[J].環境保護,2002,(9):31-33.[Liu Zigang, Zhang Kunmin.Study on Carbon Stock Function and Its Value in Wetland Ecosystem[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2,(9):31-33.]
[46]IPCC.Climate Change 1995: 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Report of Working Group I)[R].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47]牛振國,張海英,王顯威,等.1978-2008年中國濕地類型變化[J].科學通報, 2012,57(16):1400-1411. [Niu Zhenguo,Zhang Haiying,Wang Xianwei,et al.The changes of China Wetland type from 1978 to 2008[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2,57(16):1400-1411.]
關鍵詞:生態安全評價;格網;時空變化;東營市
中圖分類號:X82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5)12-0004-04
1引言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發展,對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多,也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生態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1]。生態安全是指人類在生產、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等影響的保障程度,即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完整程度[2]。近年來,對區域性生態安全狀態進行評價已成為研究的熱點[3~7],其中格網GI方法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研究結果的精度。
2009年國務院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將黃河三角洲生態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東營市作為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區,對其生態安全問題的研究更不容忽視。但目前對東營市生態安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縣級尺度[8~10],尚未突破行政區的限制。本文采用生態安全指數法,結合格網GI技術,基于200 m×200 m格網,對東營市200年、2009年和2013年生態安全狀態進行評價,并分別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分析東營市生態安全狀態變化特征,探索生態安全變化成因,旨在為東營市生態環境保護與政府決策提供數據參考與理論支持。
2研究區概況與數據源
東營市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地區,地理坐標為北緯36°′~38°10′,東經118°07′~119°10′(圖1)。東、北臨渤海,西與濱州市相鄰,南部與淄博市、濰坊市接壤。研究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9 mm,多集中在夏季。整體地勢平坦,最高海拔與最低海拔相差27 m。全市土壤質量較差,以潮土與鹽土為主,約占總體土壤面積的94%。東營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等。海岸線全長412.67 km,易發生風暴潮災、土壤侵蝕和土壤鹽漬化等自然災害。
本文所涉及數據包括自然資源統計數據、社會經濟統計數據、遙感影像數據等。統計數據主要來源于2006年、2010年和2014年出版的《東營市統計年鑒》[11~13],東營市縣級市區統計年鑒與公報。遙感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共享平臺。
3研究方法
3.1生態安全指標體系構建
東營市屬石油工業型城市,通過調查東營市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結合東營市自身發展特點和前人研究成果[3-7,14]選用PR(壓力-狀態-響應)系統框架概念模型[1,16]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的遴選基于科學性、代表性、整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具體指標詳見表1。其中,系統壓力指標6個,系統狀態指標12個,系統響應指標6個。
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較多,主要包括主觀方法與客觀方法,但各有利弊[17]。為提高指標權重的準確性與可信度,本文結合層次分析法和變異系數法,先分別求取指標主觀權重與客觀權重,再加權求和得最終權重(表1)。
5結語
(1)200年、2009年和2013年中,東營市生態安全狀態整體呈良性發展,生態安全狀態優于臨界安全土地面積不斷提高,低于臨界安全土地面積先增加后減少,這主要得益于東營市政府大力發展高效生態經濟,使得生態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從空間上看,東營市生態安全狀態由沿海向內陸安全性不斷降低,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區成陸時間較晚,生態環境較為脆弱。
(2)本文基于格網GI技術評價東營市生態安全情況,突破了行政區的界限限制,使研究尺度縮小到200m×200m網格,呈現了各行政區生態安全內部差異,可為東營市生態保護提供理論支持與參考。另外本文在參考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結合研究區現狀制定的生態安全指標仍不盡完全,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賈艷紅.基于格網GI的生態安全評價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
[2]肖篤寧,陳文波,郭福良.論生態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內容[J].應用生態學報,2002,13(3):34~38.
[3] 李佩武,李貴才,張金花,等.深圳城市生態安全評價與預測[J].地理科學進展,2009,28(2):24~22.
[4]薛亮,任志遠.基于格網GI的關中地區生態安全研究[J].地理科學,2011,31(1):123~128.
[5]段錦,康慕誼,戴誠,等.基于格網的東江流域生態安全空間綜合評價[J].生態學雜志,2012,31(8):207~2081.
[6]朱衛紅,苗承玉,鄭小軍,等.基于3技術的圖們江流域濕地生態安全評價與預警研究[J].生態學報,2014,34(6):1379~1390.
[7]龔麗妍.基于格網GI的區域生態安全評價與時空演變趨勢分析[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2.
[8]韋仕川,吳次芳,楊楊,等.基于R和GI的黃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變化及生態安全研究――以東營市為例[J].水土保持學報,2008,22(1):18~189.
[9]謝興震.基于R與GI的東營市土地利用生態安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10]林珍銘,徐超平,夏斌,等.東營市土地生態安全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8):1119~11197,11212.
[11]東營市統計局.東營統計年鑒20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12]東營市統計局.東營統計年鑒200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13]東營市統計局.東營統計年鑒2013[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14]左偉,王橋,王文杰,等.區域生態安全評價指標與標準研究[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18(1):67~71.
[15]魏興萍.基于PR模型的三峽庫區重慶段生態安全動態評價[J].地理科學進展,2010,29(9):109~1099.
[16]李中才,劉林德,孫玉峰,等.基于PR方法的區域生態安全評價[J].生態學報,2010,30(23):649~603.
[17]薛亮.基于格網GI的關中地區生態安全評價與格局變化分析[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9.
[18]葉靖,楊小喚,江東.鄉鎮級人口統計數據空間化的格網尺度效應分析――以義烏市為例[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0,12(1):40~47.
[19]李軍,周成虎.基于柵格GI滑坡風險評價方法中格網大小選取分析[J].遙感學報,2003,7(2):86~92,161.
1研究區概況
綏化市位于松嫩高平原中部,東經124°13′—128°30′,北緯45°03′—48°02′,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是松嫩高平原黑土區內具有很強代表性的區域,也是黑龍江省13個地級市(區)之一,下轄1個區、3個縣級市和6個縣。2009年末,綏化市土地總面積34854km2,其中耕地面積165.74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47.55%,年末總人口580.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比重達到73.2%;地區生產總值由2001年的339.6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605.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總產值由98.7億元增加到208.7億元。綏化市地勢平坦,土質優良肥力較高,日照時間長且雨量充沛,適于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是國家儲備糧大區之一。2000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正式批準綏化市為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其綠色產業的發展進入了正規化,2001—2009年,糧食商品率由60%提高到80%以上,糧食總產量由467.1萬t增加到1119.43萬t,占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的1/4。
2耕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目前,國內外關于構建耕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還沒有共識。本文在選取評價指標時,從研究區人與環境系統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出發,考慮了耕地資源承受的壓力及其對耕地質量的影響,以及社會對這些變化的影響,在綜合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成果基礎上[15-17],結合研究區實際情況,從壓力、狀態、響應三個準則層選取了20個評價指標構建研究區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詳見表1。
3研究區耕地生態安全評價
3.1數據來源
本文基礎數據來源于2001—2009年綏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黑龍江統計年鑒》(2002—2010),部分指標數據由原始數據整理計算得到,限于篇幅原因不一一列出。
3.2數據的標準化處理
生態安全評價是多指標綜合評價,指標間缺乏統一的度量標準[18]。為了消除不同量綱對評價結果的影響,本文采用極差變換法對所選指標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便于進行指標值對比和綜合測評分析。
3.3權重的確定
本文采用主客觀綜合賦權法確定指標權重,將層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結合,綜合考慮主觀意向和客觀數學理論,突破單一方法確定權重的局限,客觀地反映各指標層對目標層的影響度(表2)。(1)層次分析法確定的指標權重向量為W1=(W1W2…W20);熵值法確定的指標權重向量值為W2=(W*1W*2…W*20)T;(2)確定組合權重向量WC=(WC1WC2…WC20)T,令:WC=θ1W1+θ2W2,其中θ1、θ2為組合權系數向量的線性表出系數,θ1,θ2≥0,且滿足單位化約束條件:θ21+θ22=1。對原始數據作無量綱化處理以及對θ1、θ2進行歸一化處理,按照上述確定組合權重方法計算得出生態安全評價指標的組合權重值。
3.4綜合評價值的確定
根據標準化后數據和指標層的權重,計算指標層中各因素的綜合評價值,通過指標層中各因素的評價值和對目標層的權重,計算得出2001—2009年綏化市耕地生態安全的最終評價值。Di(ω)=∑nj=1Xij×Wji=1,2,…,m;j=1,2,…,n式中:Di(ω)———綜合評價值;Wj———第j個指標的權重;Xij———第i個指標的標準值;n———指標個數。綜合評價值的大小反映了各年份耕地生態安全的高低程度。評價值越大,安全性越高;評價值越小,安全性越低(表3)。
3.5評價標準的確定
目前,對于耕地生態安全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本文根據研究區耕地生態環境現狀,參考有關文獻[19-23],將耕地生態安全評價值劃分為5個等級:惡劣級、風險級、敏感級、良好級和安全級(表4)。
3.6評價結果分析
評價結果表明(表3—4),2001年綏化市耕地生態安全評價值為0.3859,生態安全等級為Ⅴ級,安全程度處于惡劣級,生態環境受到很大破壞,生態功能低下,生態災害嚴重;2002—2004年生態安全評價值由0.4703增長到0.5807,生態安全等級為Ⅳ級,安全程度處于風險級,隨著政府對環境治理力度的加強,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但是生態問題仍然突出,環境破壞較為嚴重,災害較多;2005—2009年生態安全評價值均處于0.6~0.8,生態安全等級有所提高,處于評價等級中Ⅲ級,安全程度為敏感級,生態環境受到一定破壞,但可以維持基本功能。由評價結果可以看出,雖然2001—2009年以來,綏化市耕地生態安全評價值呈總體上升趨勢,但綏化市耕地生態安全問題仍然突出,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有所退化,生態環境受到一定破壞,但尚可維持基本功能,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而惡化,產生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有:
(1)自然災害嚴重,2001—2009年間,綏化市耕地受災面積累積達到1005萬hm2,洪澇災害、龍卷風侵襲都給綏化市耕地生態安全帶來很大威脅;(2)工業廢水過量排放,2003年綏化市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71.24%,達9a間最低點,工業廢水的過量排放,使得綏化市本來就少的水資源受到嚴重污染,地表水質不斷惡化,耕地生態環境惡化;(3)2001—2009年間,綏化市固體廢物排放量增長1.45倍,空氣質量惡化,但2003年后,由于洪澇災害成災率及其直接經濟損失大幅度下降,生態環境質量又有所改善;(4)人口不斷增長和耕地面積不斷減少,雖然綏化市的人口控制工作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人口增長的趨勢仍未得到控制,綏化市現仍然是黑龍江省的人口大市,2001—2009年間,綏化市人口平均增長7.11‰,人口對耕地的壓力呈上升態勢;(5)農藥化肥大量施用,根據統計資料可知,2001—2009年綏化市的化肥、農藥使用強度逐年都在增加,農業生產中濫施化肥和農藥,在很大程度上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
4耕地生態安全驅動力分析
因耕地生態環境的變化情況主要取決于耕地利用的壓力因素、狀態因素和響應因素的綜合變化情況,而各因素又最終受到指標層各因子的影響。要對耕地生態安全情況進行把握,對耕地生態安全影響因子(驅動力)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而影響耕地生態安全的因子錯綜復雜,相互之間耦合關聯,給研究帶來困難。因此,本文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區域性和可操作性原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將若干個自變量壓縮成幾個獨立成分,以此來減弱自變量之間的相互干擾,并以上文指標體系中2001—2009年各指標序列資料作為基礎數據,利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樣本進行計算,分析對綏化市耕地生態安全產生影響的驅動力。
4.1結果總體分析
通過對相關系數矩陣進行分析,發現耕地生態安全與農作物播種面積、耕地墾殖率、人均耕地面積、人口密度、農村人均純收入、人均糧食產量、第一產業比重、耕地用電量以及廢水排放達標率有較大的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達到0.926,0.920,0.920,0.871,0.813,0.800,0.748,0.754,0.708;耕地生態安全壓力與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積和單位耕地用電量的相關性系數分別為0.932,0.904,0.843;與耕地生態安全狀態相關性較高的指標有廢水排放達標率、單位耕地面積建設機械動力以及耕地墾殖率,相關性系數分別為0.800,0.720,0.644;另外,農作物播種面積、人均糧食產量、人均GDP以及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與耕地生態安全響應相關性較高,相關性系數分別為0.954,0.919,0.846,0.794。
關鍵詞:土地利用;生態環境;協調
1 土地生態協調建設的原則
1.1 以人為本,全面和諧原則
生態建設必須以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基本出發點,以人為本,使人與人、人與生物、生物與生物、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與資源供求等各方面協調一致。
1.2 土地生態適宜性原則
生態建設中,應根據土地的自然屬性,充分考慮土地生態系統固有的生態條件對各類土地利用的適宜性。
1.3 可持續原則
生態建設須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立足于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充分協調生態建設、社會經濟發展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兼顧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力爭使綜合效益最大化。
1.4 維護土地生態系統異質性和生物多樣性原則
土地生態系統中。農田生態系、林灌草生態系和城鎮村生態系等子生態系統在時間和空間上總是不均勻分布的,我們稱之為土地生態系統的異質性。維護土地生態系統異質性,有利于維護土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增加促使處于平衡的群落容量增加而導致生態系統的穩定。
1.5 因地制宜原則
土地生態系統不同區域內的生態環境要素(如地質、地貌、土壤、水文等)存在一定差異性,土地生態系統在空間上有嚴格的地域分異性,因此,生態建設應立足差異,因地制宜,確定符合當地實際的生態建設方向。
2 促進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的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1 小流域建設中土地利用模式優勢分析
第一,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隨著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逐年實施,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率相應提高,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改變過去單一的農業生產形式,形成了科學合理又符合當地實際的土地利用結構。
第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通過綜合治理和綜合開發,改善農村產業結構,農、林、牧、副各業產值的比例有所協調;形成了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加快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第三,改善生態環境。通過對大于25。的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和荒山荒溝整地造林,合理實施治理水土流失工程,增加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提高林草覆蓋率,起到了水土保持涵養水源的作用。同時地表植被的增加,對改善流域小氣候,維持生態平衡起到顯著的作用,充分顯示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對改善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后勁的作用。
第四,建設生態經濟。在生產過程和經濟活動中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下的經濟發展。合理布局生產力,處理好治理、開發、保護之間的關系,發展生態型的產業化、商品化經濟。生態經濟的發展以生態綜合治理開發為基礎,生態的綜合治理開發以發展生態經濟為目標,既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又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的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幾種經營。
第五,加大科技投入。在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同時,提高了科技普及率,增加農產品科技含量,建立科技示范點、示范戶,培訓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引進和推廣各類高科技農業實用技術,形成一種養加結合、產供銷配套的路子。
2.2 創建文明生態村中土地利用模式優勢分析
“文明生態村”在農業生產上,既能形成大規模生產,又能延長二、三產業鏈;既能創出名牌產品,又能提高市場競爭力;既能實現農業現代化,又能使光熱水土資源發揮更大效益;創建文明生態村既推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又調整了農業結構,發展設施農業、特色農業、無公害農業和生態農業;既解決農村道路硬化和“五亂”陋習,又實現農村美化、綠化、凈化和沼氣化的生態環境;既體現了與城市園林型、生態型、現代化的定位銜接;也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又使農業生產得到可持續發展。
2.3 庭院生態農業模式
庭院經濟除了有其自身固有的特點,如:靈活多變的生產方式,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投資小、風險低、收益可觀,為農村提供新能源,改善農民居住生態環境等特點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優勢。高效利用土地資源,以庭院為基礎,進行集約化商品生產,充分利用地下、地上空間發展。高效利用勞動力及時空資源,以庭院為基地建溫室。冬季增加一季生產,充分利用空間時間及家庭勞動力。高效的資源利用產生可觀的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養殖因條件適宜,從而周期縮短,飼料利用率提高。沼氣發酵產生優質能源,同時節電、節煤,降低生產成本,氣體效應及沼渣、沼液、禽畜糞便提供的優質肥料,可減少化肥的使用,在改良土壤結構的同時降低農作物生產的成本,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堅持科學發展觀,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庭院經濟可因地制宜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合理的利用生物資源,組織有效的循環系統,使通過綠色植物的初級生產所獲得的生物能得到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提高農業生態經濟效益。
3 促進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的措施
3.1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實施生態規劃
貫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原則,集約化利用和經營各類用地,著力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力求土地利用的最佳經濟、社會和生態綜合效益的原則。從實際情況出發,對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應大力開展以林草植被的保護、恢復和重建工作,采取小流域人工植樹、種草和建設農田防護林網的方法,提高區域地表植被蓋度。建設以小流域為單位的生態環境治理示范區,局部輔以部分工程措施,包括攔河壩、防洪堤等,充分發揮生物技術和工程措施的綜合效益。
關鍵詞:土地利用;生態環境;協調
1土地生態協調建設的原則
1.1以人為本,全面和諧原則
生態建設必須以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基本出發點,以人為本,使人與人、人與生物、生物與生物、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與資源供求等各方面協調一致。
1.2土地生態適宜性原則
生態建設中,應根據土地的自然屬性,充分考慮土地生態系統固有的生態條件對各類土地利用的適宜性。
1.3可持續原則
生態建設須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立足于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充分協調生態建設、社會經濟發展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兼顧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力爭使綜合效益最大化。
1.4維護土地生態系統異質性和生物多樣性原則
土地生態系統中。農田生態系、林灌草生態系和城鎮村生態系等子生態系統在時間和空間上總是不均勻分布的,我們稱之為土地生態系統的異質性。維護土地生態系統異質性,有利于維護土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增加促使處于平衡的群落容量增加而導致生態系統的穩定。
1.5因地制宜原則
土地生態系統不同區域內的生態環境要素(如地質、地貌、土壤、水文等)存在一定差異性,土地生態系統在空間上有嚴格的地域分異性,因此,生態建設應立足差異,因地制宜,確定符合當地實際的生態建設方向。
2促進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的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1小流域建設中土地利用模式優勢分析
第一,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隨著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逐年實施,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率相應提高,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改變過去單一的農業生產形式,形成了科學合理又符合當地實際的土地利用結構。
第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通過綜合治理和綜合開發,改善農村產業結構,農、林、牧、副各業產值的比例有所協調;形成了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加快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第三,改善生態環境。通過對大于25。的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和荒山荒溝整地造林,合理實施治理水土流失工程,增加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提高林草覆蓋率,起到了水土保持涵養水源的作用。同時地表植被的增加,對改善流域小氣候,維持生態平衡起到顯著的作用,充分顯示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對改善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后勁的作用。
第四,建設生態經濟。在生產過程和經濟活動中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下的經濟發展。合理布局生產力,處理好治理、開發、保護之間的關系,發展生態型的產業化、商品化經濟。生態經濟的發展以生態綜合治理開發為基礎,生態的綜合治理開發以發展生態經濟為目標,既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又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的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幾種經營。
第五,加大科技投入。在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同時,提高了科技普及率,增加農產品科技含量,建立科技示范點、示范戶,培訓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引進和推廣各類高科技農業實用技術,形成一種養加結合、產供銷配套的路子。
2.2創建文明生態村中土地利用模式優勢分析
“文明生態村”在農業生產上,既能形成大規模生產,又能延長二、三產業鏈;既能創出名牌產品,又能提高市場競爭力;既能實現農業現代化,又能使光熱水土資源發揮更大效益;創建文明生態村既推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又調整了農業結構,發展設施農業、特色農業、無公害農業和生態農業;既解決農村道路硬化和“五亂”陋習,又實現農村美化、綠化、凈化和沼氣化的生態環境;既體現了與城市園林型、生態型、現代化的定位銜接;也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又使農業生產得到可持續發展。
2.3庭院生態農業模式
庭院經濟除了有其自身固有的特點,如:靈活多變的生產方式,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投資小、風險低、收益可觀,為農村提供新能源,改善農民居住生態環境等特點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優勢。高效利用土地資源,以庭院為基礎,進行集約化商品生產,充分利用地下、地上空間發展。高效利用勞動力及時空資源,以庭院為基地建溫室。冬季增加一季生產,充分利用空間時間及家庭勞動力。高效的資源利用產生可觀的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養殖因條件適宜,從而周期縮短,飼料利用率提高。沼氣發酵產生優質能源,同時節電、節煤,降低生產成本,氣體效應及沼渣、沼液、禽畜糞便提供的優質肥料,可減少化肥的使用,在改良土壤結構的同時降低農作物生產的成本,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堅持科學發展觀,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庭院經濟可因地制宜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合理的利用生物資源,組織有效的循環系統,使通過綠色植物的初級生產所獲得的生物能得到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提高農業生態經濟效益。
3促進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的措施
3.1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實施生態規劃
貫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原則,集約化利用和經營各類用地,著力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力求土地利用的最佳經濟、社會和生態綜合效益的原則。從實際情況出發,對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應大力開展以林草植被的保護、恢復和重建工作,采取小流域人工植樹、種草和建設農田防護林網的方法,提高區域地表植被蓋度。建設以小流域為單位的生態環境治理示范區,局部輔以部分工程措施,包括攔河壩、防洪堤等,充分發揮生物技術和工程措施的綜合效益。
3.2嚴格落實耕地保護政策,提高農業生態環境的質量
耕地保護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是維護生態安全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國情是耕地數量大,基本農田多,由于人口基數大,導致人均耕地少。但是,近幾年,耕地被占用的數量也是相當之大的,應該引起領導高度重視。為此,首先,要實施耕地動態平衡戰略;進行土地開發、整理、復墾措施,及時的補充耕地;其次,要加大物質投入,科學施肥,防止耕地退化,提高耕地生產力,提高農作物單位產量;再次。要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興修水利,排澇、防早、除漬,改造中低產田,提高土地質量。同時,要控制農田污染,保護農業的生態環境,避免和禁止用污染水資源灌溉農田,盡量少用或不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殺蟲劑和除草劑,開發利用低毒、低殘留、高效農藥、生物農藥和生物降解劑,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完善農田基本設施;大力推行節水栽培技術,減少肥、藥流失量。提高肥藥利用率。減少農業污染,提高農業土地生態環境質量。
3.3建立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綜合決策的機制
在土地合理利用的決策中,既要保證經濟的高速發展所需的建設用地,尤其是重點項目的建設用地,又要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從而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區域發展中建設項目的評價、生態安全的評價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研究課題,這除了生態系統本身的復雜性外,還受到人類自身知識缺陷和認識邊界的限制。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區域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因此,建立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綜合決策機制可以有效的促進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
參考文獻
[1]張鳳榮,中國土地資源及其可持續利用[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1996。
關鍵詞:土地利用;生態環境;協調
1土地生態協調建設的原則
1.1以人為本,全面和諧原則
生態建設必須以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基本出發點,以人為本,使人與人、人與生物、生物與生物、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與資源供求等各方面協調一致。
1.2土地生態適宜性原則
生態建設中,應根據土地的自然屬性,充分考慮土地生態系統固有的生態條件對各類土地利用的適宜性。
1.3可持續原則
生態建設須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立足于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充分協調生態建設、社會經濟發展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兼顧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力爭使綜合效益最大化。
1.4維護土地生態系統異質性和生物多樣性原則
土地生態系統中。農田生態系、林灌草生態系和城鎮村生態系等子生態系統在時間和空間上總是不均勻分布的,我們稱之為土地生態系統的異質性。維護土地生態系統異質性,有利于維護土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增加促使處于平衡的群落容量增加而導致生態系統的穩定。
1.5因地制宜原則
土地生態系統不同區域內的生態環境要素(如地質、地貌、土壤、水文等)存在一定差異性,土地生態系統在空間上有嚴格的地域分異性,因此,生態建設應立足差異,因地制宜,確定符合當地實際的生態建設方向。
2促進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的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1小流域建設中土地利用模式優勢分析
第一,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隨著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逐年實施,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率相應提高,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改變過去單一的農業生產形式,形成了科學合理又符合當地實際的土地利用結構。
第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通過綜合治理和綜合開發,改善農村產業結構,農、林、牧、副各業產值的比例有所協調;形成了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加快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第三,改善生態環境。通過對大于25。的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和荒山荒溝整地造林,合理實施治理水土流失工程,增加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提高林草覆蓋率,起到了水土保持涵養水源的作用。同時地表植被的增加,對改善流域小氣候,維持生態平衡起到顯著的作用,充分顯示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對改善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后勁的作用。
第四,建設生態經濟。在生產過程和經濟活動中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下的經濟發展。合理布局生產力,處理好治理、開發、保護之間的關系,發展生態型的產業化、商品化經濟。生態經濟的發展以生態綜合治理開發為基礎,生態的綜合治理開發以發展生態經濟為目標,既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又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的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幾種經營。
第五,加大科技投入。在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同時,提高了科技普及率,增加農產品科技含量,建立科技示范點、示范戶,培訓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引進和推廣各類高科技農業實用技術,形成一種養加結合、產供銷配套的路子。
2.2創建文明生態村中土地利用模式優勢分析
“文明生態村”在農業生產上,既能形成大規模生產,又能延長二、三產業鏈;既能創出名牌產品,又能提高市場競爭力;既能實現農業現代化,又能使光熱水土資源發揮更大效益;創建文明生態村既推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又調整了農業結構,發展設施農業、特色農業、無公害農業和生態農業;既解決農村道路硬化和“五亂”陋習,又實現農村美化、綠化、凈化和沼氣化的生態環境;既體現了與城市園林型、生態型、現代化的定位銜接;也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又使農業生產得到可持續發展。
2.3庭院生態農業模式
庭院經濟除了有其自身固有的特點,如:靈活多變的生產方式,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投資小、風險低、收益可觀,為農村提供新能源,改善農民居住生態環境等特點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優勢。高效利用土地資源,以庭院為基礎,進行集約化商品生產,充分利用地下、地上空間發展。高效利用勞動力及時空資源,以庭院為基地建溫室。冬季增加一季生產,充分利用空間時間及家庭勞動力。高效的資源利用產生可觀的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養殖因條件適宜,從而周期縮短,飼料利用率提高。沼氣發酵產生優質能源,同時節電、節煤,降低生產成本,氣體效應及沼渣、沼液、禽畜糞便提供的優質肥料,可減少化肥的使用,在改良土壤結構的同時降低農作物生產的成本,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堅持科學發展觀,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庭院經濟可因地制宜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合理的利用生物資源,組織有效的循環系統,使通過綠色植物的初級生產所獲得的生物能得到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提高農業生態經濟效益。
3促進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的措施
3.1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實施生態規劃
貫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原則,集約化利用和經營各類用地,著力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力求土地利用的最佳經濟、社會和生態綜合效益的原則。從實際情況出發,對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應大力開展以林草植被的保護、恢復和重建工作,采取小流域人工植樹、種草和建設農田防護林網的方法,提高區域地表植被蓋度。建設以小流域為單位的生態環境治理示范區,局部輔以部分工程措施,包括攔河壩、防洪堤等,充分發揮生物技術和工程措施的綜合效益。
3.2嚴格落實耕地保護政策,提高農業生態環境的質量
耕地保護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是維護生態安全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國情是耕地數量大,基本農田多,由于人口基數大,導致人均耕地少。但是,近幾年,耕地被占用的數量也是相當之大的,應該引起領導高度重視。為此,首先,要實施耕地動態平衡戰略;進行土地開發、整理、復墾措施,及時的補充耕地;其次,要加大物質投入,科學施肥,防止耕地退化,提高耕地生產力,提高農作物單位產量;再次。要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興修水利,排澇、防早、除漬,改造中低產田,提高土地質量。同時,要控制農田污染,保護農業的生態環境,避免和禁止用污染水資源灌溉農田,盡量少用或不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殺蟲劑和除草劑,開發利用低毒、低殘留、高效農藥、生物農藥和生物降解劑,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完善農田基本設施;大力推行節水栽培技術,減少肥、藥流失量。提高肥藥利用率。減少農業污染,提高農業土地生態環境質量。
3.3建立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綜合決策的機制
在土地合理利用的決策中,既要保證經濟的高速發展所需的建設用地,尤其是重點項目的建設用地,又要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從而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區域發展中建設項目的評價、生態安全的評價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研究課題,這除了生態系統本身的復雜性外,還受到人類自身知識缺陷和認識邊界的限制。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區域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因此,建立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綜合決策機制可以有效的促進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
參考文獻
[1]張鳳榮,中國土地資源及其可持續利用[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1996。
關鍵詞: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十三五;廣東省
土地整治規劃是落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用途管制目標的下層級規劃,對科學指導和統籌安排土地整治各項活動,合理安排土地整治區域、項目和資金,確保耕地保護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各級土地整治規劃存在規劃定位不清、任務不明等問題,直接給土地整治規劃的編制以及實施帶來重大影響。研究十三五土地整治規劃編制重點問題,可為相廣東省不同層級土地整治規劃編制提供基礎和參考。
一、十三五土地整治規劃面臨的形勢
(一)轉型升級背景下要求提升穩定、持續的國土資源保障能力,加快轉變國土資源利用方式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土地制度作為后臺支撐體系,對經濟發展轉型升級非常關鍵。制度導致的土地配置效率低下亟待破解,轉型升級背景下需要大量建設用地,同時要求土地政策應具備支持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對土地制度來說,提升穩定、持續的國土資源保障能力,加快轉變國土資源利用方式是保障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核心內容。土地整治規劃作為建設用地內涵挖潛的重要方式,其對新形勢下保障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創新型、低成本、高收益的發展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二)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國土均衡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土地城鎮化帶來的城鎮化結果不僅加劇了城鄉利益矛盾,也是一種不可持續的城鎮化模式。土地的粗放、無序利用加劇了土地的供需矛盾,但也為節約集約用地提供巨大空間。隨著國家綜合實力提升、技術進步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日趨完善,特別是新型城鎮化發展需求日益迫切,低效、閑置城鎮工礦建設用地急需通過包括土地整治在內的方式和手段進行內涵挖潛,促進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轉變,進而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發展。
(三)農業現代化要求加大農村土地整理復墾,提高耕地質量建設
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是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著力提高耕地質量建設,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夯實農業現代化基礎是長期發展戰略。可見,土地整治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保障糧食安全是夯實農業現代化基礎的核心,最根本的措施則是保護耕地。耕地的量與質是穩定糧食安全基礎、提升糧食安全保障的根本和核心,而土地整治能夠緩解耕地數量不斷減少、質量不斷降低、生產力不斷下降的現狀,從而夯實糧食安全的根基。同時促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必須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要素利用效率。排灌設施、溝渠道路等田間基礎設施老化失修、功能退化已成為農業現代化的短板,因此農業現代化對耕地保護和土地整治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優化國土開發空間格局,提升國土生態安全水平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需要通過土地整治調整區域土地利用格局,需要通過實施差別化土地整治,明確不同地區土地整治工作定位、方向和措施,也要通過管控土地整治,促進形成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和生態安全格局,切實推動主體功能區建設。此外,構建國土生態文明格局要求山水林田湖統一管護,土地整治要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前提下,要降低土地整治對生態環境損害程度,要在沙漠化等生態破壞嚴重地區,實施以生態修復為主的土地生態環境整治工程,促進區域生態環境改善。土地整治工作在堅守耕地保護紅線的同時,應深入推進土地綜合整治。通過土地整治等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根據實地情況實行差別化的土地整治戰略,在農業生產區域持續推進田、水、路、林、村(鎮)綜合整治,在城鎮化建設區域積極推進“三舊”用地改造,并按照城鄉統籌理念綜合整體推進集中連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和城鄉建設用地整治,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優化國土空間格局。
(五)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需要通過土地整治穩定耕地面積、提升耕地生產力
土地整治活動可以不斷改善農業和農村生產條件,穩定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實現藏糧于地,維護糧食安全。土地整治工作要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和建設力度,建立基本農田保護經濟補償制度;要加大廢棄地等的復墾利用,提高復墾耕地質量。土地整治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耕地生產力的重要內容。通過土地整治,可以實現保護耕地數量不減少、提高耕地質量等級的目標,進一步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加快實施土壤改良和土壤污染防治,配套和改造現有灌排設施;通過土地整治加大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力度,實施農田整治重大工程,建設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糧田,進一步提升耕地的產出能力;通過土地整治探索實施耕作層剝離和再利用,不斷建立和完善耕地和基本農田管護措施和相關制度,提高耕地、基本農田的生產力。
(六)多規合一要求土地整治支撐各類功能區土地利用差別化,提高土地保障經濟發展能力
土地整治應與各類規劃相協調,并落實規劃提出的各類功能區的土地利用,實現土地利用差別化管理。土地利用結構優化的根本方式就是土地整治,對各類發展區實行差別化土地整治戰略和方案是土地利用科學合理的核心。如優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應把土地整治作為統籌城鄉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對農村建設用地和城市低效用地進行綜合整治和優化,加強低效用地復墾和騰退,為經濟發展騰挪空間;而農業地區應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開發建設行為,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并統一集中、集約布局,并通過土地整治活動著力進行農地整治和中低產田改造,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耕地數量和質量并增,同時鼓勵農民開展土壤改良,推動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和有序退出,改善村莊環境;生態地區主要是通過土地整治修復生態,加強土地生態環境建設。實施差別化土地利用政策是優化各類功能區土地利用的關鍵,也是實現區域間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土地整治工作是支撐各類不同功能區開發、保護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手段,也是“多規合一”背景下,實現土地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關鍵。
二、廣東省十三五土地整治規劃任務和定位
(一)土地整治規劃任務研究
不同層級的土地整治規劃均有土地整治方向和目標、土地整治的規模、結構和布局方案、土地整治項目和資金安排的任務。省級土地整治規劃層級較高,土地整治調控較宏觀,而縣級土地整治規劃是最低層級,是指導區域土地整治各項活動的詳細文件,因此縣級規劃應明確各類整治活動的分布以及整治項目的類型、時序、規模和范圍,土地整治活動需分門別類確定,對應的土地整治布局應精確、清晰,其土地整治規劃有針對性和控制性。因此,根據不同層級土地整治規劃的性質和要求,其土地整治規劃的任務應有所區別和側重。
十三五期間土地整治規劃應成為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等戰略實施的重要支撐。省級土地整治規劃應充分考慮省內區域差異,明確重點區域,注重土地整治差別化,以農用地整治為基礎,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和“旱改水計劃”, 保障糧食安全;以建設用地整治為重點,大力推進“三舊”改造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低效建設用地整治,促進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有效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以土壤污染治理和環境整治為途徑,堅持綠色發展,加大污染土地、退化土地綜合治理,大力推進廢棄土地復墾,加強對生態文明的提倡與呼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形成數量、質量與生態“三位一體”的新型土地整治,進一步提升土地資源整體環境質量;以土地綜合整治為平臺,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立足于田、水、路、林、村、城(鎮)的綜合整治,促進土地要素在城鄉間有序流轉,統籌區域和城鄉之間的土地利用,明確全省土地整治戰略和目標,根據區域自然資源、基礎條件和經濟發展等,制定差別化的土地整治政策,科學指導不同功能區域和市級土地整治規劃的編制工作。
市級土地整治規劃應承上啟下,注重分解下達指標、銜接好省級土地整治規劃內容、確定各縣各類建設用地規模和總體布局等。縣級土地整治規劃則應注重可實施性和可操作性,明確縣域土地整治的總體目標和要求,合理安排各類土地整治活動活動和項目,包括農用地整治尤其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旱改水計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建設用地整治的規模、布局和時序安排,確定各類土地整治項目的類型結構、規模時序和布局安排等。
(二)土地整治規劃定位研究
土地整治是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土地利用現狀矛盾的重要手段,其內容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而有所不同。但是,土地整治的根本目標都是通過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科學利用,不斷提高土地資源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持續的資源條件。省級土地整治規劃是對省級全域范圍土地整治進行指導的規劃,屬政策性、引導性的宏觀規劃,主要是為省域范圍內的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維護、經濟社會統籌協調發展等提供方向和引導,是確定全省規劃期間土地整治戰略、分解土地整治規劃任務目標、統籌城鄉土地利用的指導性文件,規劃的科學合理實施能夠使后備土地資源適度開發、廢棄土地充分復墾、污染土地合理整治等,從而使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優化,土地資源綜合效應充分發揮,并穩固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市級規劃屬落實省級規劃各項任務目標的中間層級,是市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重要補充,是深化區域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指導市級土地整治活動的重要政策文件。縣級土地整治規劃是土地整治項目實施的重點,屬于具體落實性、實施性規劃,是落實市級土地整治規劃各項任務和目標、確定區域土地整治活動安排的實施性文件,也是深化實施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重要補充,是各類土地整治活動開展和項目實施的依據。
三、廣東省十三五土地整治規劃指標體系研究
現行土地整治規劃指標體系存在規劃指標單一、指標體系不完整,規劃指標設置雷同,層次差異不強以及指標空間指導性不足、難以落地等問題,直接影響土地整治規劃的實施。
(一)指標體系構建依據
不同層級土地整治規劃定位、目標和任務等是土地整治規劃指標體系構建的重要依據之一。土地整治規劃指標體系是土地整治目標和任務的定量、具體表現形式。不同層級土地整治規劃的不同目標、任務,應構建不同的指標體系和約束條件。同時,土地整治規劃指標體系因區域自然資源、基礎地理和生態環境以及土地利用實際等影響,不同區域土地整治規劃指標應有所差別,如沿海地區土地整治規劃指標應有防止土壤鹽堿化等指標體現。
(二)指標體系的構建
省級土地整治規劃以預期性指標為主,主要是確定省域范圍土地整治戰略和土地整治任務目標,為全省土地開發、復墾、整理等整治活動提供方向;市級土地整治規劃指標體系比省級土地整治規劃多,包括約束性指標和預期性指標,主要是確定不同縣域的土地整治任務和目標,解決相對具體的土地整治問題;縣級土地整治規劃以約束性指標為主,主要是指導具體土地整治活動和行為。根據不同層級土地整治規劃任務和定位,綜合提出土地整治規劃指標控制體系。
四、結論
本文基于十三五土地整治規劃面臨的形勢,根據當前不同層級的土地整治規劃情況分析不同層級規劃任務差異,明確其不同的規劃定位。在此基礎上,基于不同土地整治規劃任務和內容,提出省級、市級、縣級土地整治規劃控制指標體系。對不同層級土地整治規劃設定不同的規劃指標體系,可以進一步明確不同層級土地整治規劃的任務,提高規劃編制科學性,加大土地整治規劃實施的可行性,也為全省十三五土地整治規劃編制提供研究基礎和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
[1]鄖文聚,地方土地整治規劃探索[M].地質出版社,2014.
[2]張勇,等. 土地整治研究進展綜述與展望[J].上海國土資源,2014(03).
[3]潘凡,等.關于土地整治規劃定位的思考[J].探索研究,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