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林長制工作的幾點思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為了解目前城鄉教師流動現狀特別是西北欠發達地區城鄉教師流動現狀,我們于2013年4月至9月進行了問卷及訪談調查。通過對甘肅省景泰縣部分城鄉中小學教師及相關行政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研究,真實、詳細地呈現城鄉中小學教師流動的基本情況。
一、教師流動呈單向性
在調查教師示范愿意前往薄弱學校任教的意愿的時候僅有160人愿意前往,而將近40%的教師選擇了有條件的流動,33.4%的教師則不愿意從優勢學校離開。當前的教師流動呈現出的單向性特點,基本上屬于無序的、不對稱的單向流動,教師大都是由辦學條件差、福利待遇低的學校流向辦學條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學校。從農村中小學向城市中小學流動,從普通學校向優質學校流動。單向流動對農村學校或普通學校極為不公平,使他們成為優質教師儲備的基地,教育也成了其他系統人才的輸出基地,使得一些學校多年努力苦心培養的優秀教師逐漸流失。單向流動使農村學?;蛞话銓W校陷入了"弱者越弱"的惡性循環,優秀教師的流失,嚴重影響了原來學校的教師隊伍的穩定和教學質量,而直接受害者是無辜的學生。
二、城鄉教師對教師流動制度的態度存在差異性
人的態度影響著人的行為,對于教師也不例外,城鄉教師對流動制度的態度決定著教師自己的職業意愿。當被問及到教師對定期流動的態度時將近60%的教師都表示支持和鼓勵教師定期流動政策,反映了教師流動政策在教師領域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在實施教師流動政策的時候能夠得到教師的響應。70.4%的教師都認可教師流動對自身發展有利,反映了教師對自身的職業滿意度和職業期望,而這種對教師流動呈樂觀態度的教師在實施教師流動政策過程中,必然會積極參與,他們也必將是教師流動中最活躍的那一部分。城市學校的教師對流動制度持贊成態度的比例為34%,鎮區學校教師的比例為67%,農村學校的教師贊成流動的比例為58%,可以看出城市學校教師對教師流動制度態度相對較為冷淡。這種情況的出現與城鄉地區生活環境差距較大的因素有關,很顯然,市區學校的教師無論是社會基礎設施,交通條件,福利待遇等方面都較于鎮區和農村地方有著明顯的優勢,因此,市區教師在對待定期流動態度上就沒有鎮區和農村學校教師那么強烈。
三、農村學校中青年教師流失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中青年教師是學校未來發展的骨干力量,而優秀教師是一所學校的財富,每所學校的教學質量都是通過這些優秀的中青年教師來帶動的,從流動教師的年齡特征看,流動的多數都是一些中青年教師。調查統計表明,流動教師的平均年齡在36歲左右,這就意味著這批教師在流動初始時只在30歲左右,這些教師不論是工作經驗還是工作精力都正當盛年。而這些流動的教師多數是高學歷、中高級教師,甚至是市級、省級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
大量優秀的教育資源的流出勢必造成學校教育質量的兩極分化,薄弱的學校因得不到教育資源的及時更新和補充而越來越差,而強勢的學校卻造成了教師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中青年教師因為年富力強極易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影響,農村學校中青年教師的流失勢必造成學校教育質量的兩極分化,薄弱學校因得不到師資力量的及時補充而越來越差,教師的情緒也必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受到影響
四、城鄉學校管理制度和措施存在差異性
當前城鄉教師定期交流制度在我國缺少相應的政策法律法規保證,這就導致學校在教師的流動管理中缺乏相關依據而困難重重,因此當相關的法律不是很健全或落實不到位的時候,學校的管理模式就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據調查,農村學校教師流失很大程度是由于學校管理不善所導致的,城市學校管理相對民主,而農村校長負責制多扭曲為"一言堂",學校的大小事務基本是由校長決定,教師的教學安排也大都有校長制定,學校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因此,當教師個人對所在學校的管理方式產生懷疑的時候,往往會向往到那些管理到位的學校任教。
由于學校管理不到位,不同學科教師甚至同一學科的教師工作量有很大的差異。根據此次調查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農村小學都存在專任教師短缺的問題,因此頻繁出現非專業教師代課現象頻繁發生,拆東墻補西墻就不足為奇了。除了工作量超負荷這一因素外,農村學校的教師不能夠足額領取工資的比例高達48%,在訪談中筆者了解到,由于學校管理不到位,教師工資經常以各種費用的名義捐贈,在不能夠保證對教師的物質足夠支持的情況下,繁重的教學工作量已經讓教師不堪重負,同樣的教學工作量我們有什么理由去責備老師追求更好的工作呢?
五、流動教師對經濟利益的追逐現象普遍
教師作為一個個體既是"社會人",也是"經濟人",他必然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同在祖國的藍天下",每個教師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工作待遇沒有理由不相同。但現實情況是:(1)農村教師收入比城市教師收入低,貧困地區教師收入比富裕地區教師收入低。以小學教師為例,根據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2003年對北京和寧夏的教師月收入調查,北京的農村小學專任教師平均月工資是1200元,而寧夏則為902元,兩者相差大約300元;北京市小學教師的平均工資是2085元,而寧夏自治區小學教師的平均工資只有999元,前者是后者的兩倍多。(2)在同一地區,由于學校的劃分有等級之別,且不同等級的學校所投入的教育資源有著明顯的不同,所以重點學校教師的福利待遇以及總收入遠遠高于同一區域內普通學校的與其同一級別(同一職稱)同一工作的教師,這樣明顯的物質差距勢必會導致教師不滿,同樣的工作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差距,這還是同一行業之間的內在差距,而不同行業之間的差距就更大了。
因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同時生活成本也在急劇增加,雖然穩定但相對較低的收入已經不能滿足教師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而教師作為社會個體也需要承擔養家糊口的責任,社會壓力也相對增加,加之子女教育費用等急劇增加,無力應對日益增長的生活成本,導致教師對于物資待遇的需求加大,各行各業收入水平都在急劇增加的同時,教師收入和付出卻不相吻合,物質待遇的高低就成為影響教師流動行為的主要動機。
參考文獻:
[1]馮文全,夏茂林.從師資均衡配置看城鄉教師流動機制構建[J].中國教育學刊,2010(2).
[2]賈建國.我國城鄉教師流動制度創建的制度阻力探析[J].中國教育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