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區域發展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片區金融發展與金融扶貧的微觀分析與模式選擇
尋找金融發展與區域發展及扶貧攻堅之間的微觀機理,針對金融需求特征提供相適應的金融供給,是設計金融扶貧模式的基本要求,同時要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完善地區金融市場,提升金融服務針對性、有效性。另外,為了減少片區經濟落后和金融弱化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退,更好地發揮金融的支持功能,金融政策方面的引導和扶持必不可少。
(一)武陵山片區內金融需求的微觀分析1.基礎設施建設所需金融支持分析。基礎設施落后是武陵山片區經濟落后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特別是交通落后,生產要素、產品的流通需要很高的成本,與外界的人流、物流不便,片區內生產的農產品經常遇到滯銷的難題。武陵山片區城市面貌落后,如張家界城市面貌與景區差別甚大,與世界級旅游城市水準相差甚遠。當務之急,是要建立起與外界溝通的交通網絡,改善城市面貌,以促進旅游業、農業等本地特色產業的發展,如發展片區內的高鐵,加大國家對這部分的投入。過去,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由中央、省級財政出一部分,地方自籌一部分,但鄉鎮自籌資金很難到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銀行的貸款支持,有的以個人或村鎮名義向金融機構貸款,還款資金來源難以到位,導致貸款難、難貸款的惡性循環。2.片區產業結構、支柱產業資金需求狀況分析。武陵山片區最重要的是發展旅游業,而旅游業的金融需求有其自身的特征。旅游業最大的特征是固定資產比較少,無形資產多,前期獲得的金融支持難度大。這就需要發展相適應的金融服務,如旅游門票現金流的抵押,文化表演業初創階段的文化創意無形資產的融資,而一旦完成初步階段的創作,后期演出成功就會獲得源源不斷的現金流,這時候銀行想貸款企業也已經不需要了;如果不成功,前期的投資就會面臨不能收回的風險,不確定性較大,金融與產業很難形成協調發展、良性互動。對于農業產業,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較大。農業產業屬于弱質產業,保險機構的介入非常重要。3.貧困地區農戶的融資需求特征分析。農戶的需求一般為突發性事件如生病、災害的需求,或者小額農業生產投資的需求,一般額度不會太大。從實際情況看,只要充分發揮信用社、郵儲行等貼近農村實際的優勢,改進服務,一般就可以滿足。但實際上這些金融機構的服務還不能有效滿足農戶的需求,更是難以滿足貧困戶的需求,因此他們通常更多的借助于親友的幫助。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業合作組織等現代形式農業的發展,對大額貸款的需求也在增加,原有的小額信用貸款難以滿足需求,而大額貸款又缺乏抵押物,加之金融機構服務不夠,也導致了片區涉農貸款的逐年下降。
(二)金融發展和金融扶貧的模式設計1.“基礎設施投資+產業投資+非正規金融+保險”的金融支持模式。一是在政策性金融支持基礎設施投資方面大有可為。特別是國家規劃的重要鐵路、公路線路在武陵山片區內的部分,由國家和省級財政承擔大部分投資,以減輕片區內財政的負擔,加快鐵路、公路的建設,搭建好與外界溝通的橋梁。二是發展多種形式的金融支持產業和扶貧。武陵山片區內的旅游業、特色農業、資源性加工制造業等是地方的優勢性產業,應予以大力扶持,形成產業集群發展優勢和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除了銀行機構貸款外,應從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方面給予更多的支持,而目前直接融資在武陵山片區總量和占比都非常小。三是發展小貸公司和資金互助社等民間金融。赤貧群體和貧困群體的需求小,可由一些小貸公司、資金互助社來予以支持,既可減低金融服務成本,又可提高支持效率。四是保險支持作為重要保障。對于片區內的農業產業,應發展有特色的保險品種、加大保險業支持力度來予以扶持,積極建立農村銀行、保險的互動機制,引導金融機構更好介入農業生產活動。2.政策引導和扶持模式。由于武陵山片區經濟落后,金融發展薄弱,而且經濟落后與金融弱化相互影響和制約,如果沒有外界政策的支持,經濟落后與金融弱化可能會形成更大的惡性循環。因此,要通過政策引導社會資金和資源要素流向落后地區。可以對片區執行差別金融調控和管理政策,對商業銀行實行差別信貸管理政策,發揮好政策性銀行的金融扶貧作用,理清政策和市場發揮作用的邊界,增強政策導向性,該享受政策優惠的必須享受,該由財政“報銷”的必須“報銷”,加大對片區扶貧開發的支持力度。放寬對片區金融機構市場準入條件,豐富片區金融機構體系,鼓勵民間資金先行在片區發起設立民營銀行,提高銀行機構經營效率,對片區商業銀行實施優惠的稅收政策。
二、政策建議
根據上述分析得出結論,武陵山片區存在經濟落后和金融弱化的現象,并且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片區經濟為金融提供的支持基礎相對較弱,片區金融對地方經濟服務的針對性也不強,差異化的、特色化的金融服務不足,服務地方經濟的效率有待提高。從長期看片區金融對經濟發展有較好的促進作用,但短期效果不明顯。要實現金融發展與片區區域發展及扶貧攻堅的更好對接,就必須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差異化金融服務體系,以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提升金融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具體可從政策引導和完善地區金融市場體系兩個方面來進行,結合前文分析,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差異化的政策引導和政策傾斜一是執行差別金融調控和管理政策。降低武陵山片區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擴大在片區的再貼現額度,實施優惠利率政策,在貸款利率、貼現利率和再貼現利率等方面實行向下浮動;在片區設立專門的政策性開發銀行或國家開發銀行片區分行;增加片區地方法人融資機構信貸規劃;完善涉農貸款稅收優惠、增量獎勵等扶持政策,調整涉農貸款獎勵標準和范疇,降低涉農貸款獎勵起點;擴大政策性銀行貸款和國家財政貼息貸款在片區的投放和支持范圍,引導片區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二是實施差別化投資政策,加大投資力度,切實提高投資的效率和效果。提高上級財政對公路、鐵路、水利、旅游設施等建設項目的投資補助標準和資金注入比例,對公益性的投資項目,加大中央、省級財政的支持力度。設立武陵山片區開發專項基金,用于地區基礎設施和重點產業的投資補貼。延伸旅游產業價值鏈,努力提升旅游產業附加值,助力投資效果的提高。三是增強地方風險保障能力。武陵山片區財政應及時對銀行機構中小企業年度新增一定比例的貸款給予風險補償。整合分散在各職能部門的財政扶貧資金和引導資金,每年將其一定比例注入和補充信貸擔保基金。完善涉農政策保險,開辦特色險種,將保險拓寬到弱勢群體、弱勢行業,建立涉農政策性保險的獎勵機制。四是地方政府強化金融工作意識。加大對金融工作激勵和獎勵力度,選派熟悉金融工作的人員到政府掛職、任職,為金融機構的發展、金融業的運行創造良好的條件,建立良好的地方金融生態環境。
關鍵詞:湛江港;區域經濟;互動發展;協整分析;格蘭杰因果檢驗
一、 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港口在國際貿易的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港口的發展與腹地經濟的發展之間關系愈加密切。湛江港是廣東省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不僅為推動湛江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帶動作用,而且對西部大開發、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和環北灣經濟圈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湛江港與區域經濟之間是否存在互動關系,能否對區域經濟增長發揮拉動作用,需要進一步的量化研究。
近年來,國內學者采用不同方法對港口對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做了大量研究。李晶等根據1990年~2005年大連港港口吞吐量和東北地區實際GDP、東北地區第二產業產出占GDP的比重和東北地區進出口總額等指標分析了腹地經濟對港口吞吐量的動態影響。周平德等根據1990年~2007年廣州、深圳、香港港口及三地的GDP數據,運用協整檢驗的方法分析了穗、深、港三大港口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結果表明穗、深兩地港口吞吐量均是所在城市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香港港口貨物吞吐量和GDP增長互為因果關系。孔慶峰等選取1986年~2005年日照市地區生產總值,日照港貨物吞吐量為變量,運用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檢驗模型對日照港對腹地經濟的帶動效應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長期內日照港貨物吞吐量與日照市經濟增長間存在著穩定的相關的關系,日照港吞吐量增加是日照市經濟增長的原因,而日照市經濟增長不是吞吐量變化的格蘭杰原因。謝京辭利用1984年~2008年山東港口物流與經濟發展的數據,實證分析了山東港口物流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山東港口物流和區域經濟發展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港口物流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單向的格蘭杰因果關系,經濟發展促進港口物流的發展,反之不成立。
以上所提到的研究成果中,對比較發達的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港口群的研究文獻較多,而對新興的西南港口群的研究較少,而且衡量港口發展水平指標大多采用港口吞吐量這一單一指標。因此,本文在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1985年~2009年湛江港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為研究對象,選取港口貨物吞吐量、港口泊位數和港口成效作為衡量港口發展水平的指標,運用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方法分析湛江港與區域經濟發展互動關系,以期為決策者對港城互動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二、 湛江港與湛江經濟發展現狀
湛江港素以天然深水良港著稱,是我國大陸通向中東、歐洲、非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和西南地區出海的主要通道,是西南沿海港口群唯一的億噸大港。目前,湛江港已建成30萬噸級原油碼頭、20萬噸鐵礦石碼頭、25萬噸級深水航道三大工程,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自改革開放以來,湛江港吞吐量持續增長,2010年全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36億噸,再創歷史新高。港口貨物吞吐量主要以原材料、能源等重點物資為主,其中鐵礦石吞吐量占全港貨物吞吐量增量的52.5%,為全港第一大貨類。隨著30萬噸級原油碼頭、20萬噸級鐵礦石碼頭和30萬噸級深水航道“三大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湛江港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湛江港的發展對湛江地區的發展有著直接的推動作用,港口的快速發展與帶動了湛江地區經濟迅速發展。從經濟總量上看,湛江地區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16.09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402.7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也迅速增長,1978年固定資產投資僅為1.73億元,2010年增至526.60億元。改革開放以來,直接利用外資和對外貿易規模也在不斷擴大,1978年實際利用外商投資額僅為7萬美元,2003年增至1.8億美元,之后有所波動,2010年實際利用外商投資額為3 700萬美元;1979年進出口總額僅為4 742萬美元,2010年增至36.3億美元。從產業結構上看,湛江市已經由農業為主實現了向工業強市的轉變,第一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明顯下降,從1978年51.36%降至2010年21.00%,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從19.57%增至41.10%,第三產業從20.5%增至37.90%,非農產業產值比重從48.64%增至79.00%。2010年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一產業增加值294.58億元,增長18.17%;第二產業增加值576.54億元,增長25.29%;第三產業增加值531.65億元,增長15.21%。
三、 湛江港對區域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分析
1. 數據來源及變量說明。
(1)特征指標選取。
①港口發展指標。目前,對港口發展指標體系的界定,國內迄今為止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統一體系。港口是區域物流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關聯效應和波及效應推動各關聯產業的發展,推動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產業布局的合理化,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良性發展。因此,本文借鑒現代物流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對港口發展指標體系進行界定,主要從港口服務的供給指標、港口發展的需求指標、港口發展的成效指標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港口貨物吞吐量是港口發展的代表性指標,能充分反映社會經濟活動對港口物流需求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本文選取湛江港口貨物吞吐量來描述湛江港物流的需求狀況,簡記為T;港口是對外貿易中的重要節點,港口的泊位數是影響貨物進出港口效率高低的關鍵因素。本文選取港口泊位數作為衡量港口發展的供給指標,簡記為B;港口發展成效指標主要是反映港口供給和港口需求共同作用帶來的港口實際發展情況,考慮到交通、倉儲和郵電通訊業是與港口成效的密切相關性以及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增加值作為衡量港口發展成效的指標,簡記為L。
②經濟發展指標。經濟發展是對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總體度量,既包括“質”的發展,又包括“量”的發展。鑒于衡量經濟“質”的指標難以獲得,本文采用“量”的指標對區域經濟發展進行衡量。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公認的反映區域經濟增長的比較有效的指標,故選取區域國民生產總值GDP代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簡記為GDP。
(2)數據來源及處理。分析使用的數據選取1985年~2009的年度數據,共25個樣本值,數據來源于各年度《廣東省統計年鑒》和《湛江市統計年鑒》。對當年價格計算的GDP、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增加值,以1985年不變價格進行修正,將其換算為1985年的不變價格,以消除價格因素變動的影響。港口貨物吞吐量和泊位數不受價格水平波動的影響,不需要進行價格調整。為了消除異方差性,對原始數據進行自然對數處理,分別記為LNGDP、LNT、LNB和LNL。
2. 單位根檢驗。對非平穩時間序列進行傳統的回歸分析會出現“偽回歸”的現象,故在計量分析前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檢驗方法對湛江港發展水平指標和湛江地區生產總值四個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并根據AIC準則和SC最小值準則來判斷ADF檢驗中的滯后階數,檢驗結果見表1所示。
從平穩性檢驗結果可見,四個變量LNGDP、LNT、LNB和LNL是非平穩的,而D(LNT)、D(LNB)、D(LNL)在5%顯著性水平下是平穩的,D(LNGDP)在10%顯著性水平下是平穩的,均是I(0)過程,因此,可以確定這四個水平序列均是I(1)過程。
3. 協整關系檢驗。由以上單位根檢驗結果可知,所有變量均為一階平穩序列,滿足做協整檢驗的條件。本文采用Johansen方法對多變量系統進行協整關系檢驗。首先,根據VAR模型確定的最優滯后期為滯后2階,然后對LNGDP、LNT、LNB、LNL、等四個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進行檢驗。協整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檢驗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水平下存在唯一一個協整關系,湛江市經濟增長與港口物流指標間的協整方程為:
LNGDP=1.962 5×LNT-2.568 1×LNB+1.159 2×LML-4.276 7+εt(1)
對協整方程的殘差序列resid做平穩性檢驗得到ADF檢驗統計量-1.98小于顯著水平5%時的臨界值-1.96,且取值在0附近上下波動,因此殘差序列為平穩序列,表明各變量之間具有長期協整關系。
4.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協整檢驗已經證明了湛江港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那么二者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究竟是湛江港的發展導致了湛江GDP總額的增長,還是湛江GDP的增長促進了湛江港的發展,或者兩者互為因果關系,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根據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原理,運用EViews6.0軟件對1985年~2009年LNGDP和LNB、LNT、LNL之間因果關系進行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見,在5%的顯著水平上滯后兩期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表明,1985~2009年期間LNGDP與LNT、LNL之間存在單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即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長與港口成效指標是引起湛江市經濟增長的原因,而經濟增長與港口泊位數增長之間不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
四、 結論與建議
1. 結論。本文運用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檢驗對湛江港與湛江市經濟增長進行了實證研究,主要有以下幾點結論。
(1)協整檢驗檢驗表明長期內湛江港港口吞吐量和港口成效指標與湛江GDP之間是同向均衡關系,而且是湛江GDP增長的格蘭杰原因。港口吞吐量每增長1%能帶來GDP增長的1.96%的增長,港口成效每增長1%可帶動GDP增長1.16%,湛江港港口吞吐量增長和港口成效對湛江市經濟增長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以上分析充分反映了港口對城市發展促進作用,充分證明了“港為城用,城以港興”的觀點。而港口泊位數與GDP協整關系結果為反向均衡關系,表明港口泊位數對湛江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這一結論似乎與實際發展經驗不符。合理的解釋是港口泊位數體現了港口的生產經營能力,然而,長期以來,湛江港口泊位數較少,滯后于港口需求的發展,港口物流能力、服務方式和運行效率較低,不能適應進出口貿易發展的需要,進而對經濟發展造成了阻礙作用。
(2)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表明湛江港港口吞吐量、港口成效指標是湛江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而湛江經濟增長不是湛江港發展的格蘭杰原因,這說明湛江地區經濟發展對湛江港的發展的拉動作用不顯著。造成這種現象的可能原因是湛江地區的經濟容量還比較低,而且湛江港的臨港工業也是剛剛建立,基礎仍然比較薄弱,限制了對港口帶動作用的發揮。隨著湛江經濟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以及臨港工業的逐步完善,湛江地區經濟增長對湛江港的帶動作用會逐步明顯。
2. 建議。
(1)發展臨港工業,促進港城發展。臨港工業是依托港口優勢資源而發展起來的工業,將港口碼頭納入工業生產線的組成部分,使物流過程無縫連接,最大限度的節約成本,增強企業競爭力。湛江應該在發展港口經濟的過程中,要依托湛江港的優勢資源、區位優勢,充分利用國際產業轉移、國家鋼鐵與石化等工業布局進一步向沿海集中,以及珠三角產業向東西翼轉移機遇,大力推進和吸引一批重化工重大項目落戶湛江,加快東海島開放建設步伐,建設現代鋼鐵、石化新型港口城區,大力發展城市商貿、流通、金融、報銷、咨詢等現代服務業促進湛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壯大。
(2)增加港口建設投資,發展港口物流。世界港口發展實踐證明港口物流是現代港口發展的趨勢。首先,通過增加港口物流基礎設施的投資,能夠直接或間接影響其他生產部門的成本與效率,從而拉動經濟的增長。其次,港口物流通過發揮經濟集聚效應,形成物流產業集群,使物流企業結成聯盟,能有效整合優化資源,使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再者,港口物流的發展不僅能提高商品運輸效率,降低運輸費用,節約交易成本,提升港口服務質量,實現貨暢其流,避免因商品的低交易效率和壓港等問題,為對外貿易的順利進行提供有力保障。目前湛江港已成為粵西港口群第一大港,是西南沿海地區港口群的龍頭港,已經具備了發展港口物流的優越條件,進一步增加投資,推動湛江港港口物流的發展,對促進湛江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3)建設集裝箱碼頭,提升港口服務功能。港口集裝箱業務是現代港口發展的重要指標,港口的集裝箱發展水平與腹地產業結構有著密切關系。港口腹地內產業如果以加工制造業為主,而且區域內的產品以外銷為主,則該地區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在所有貨種中的比重會較高。反之,如果以能源、原材料生產為主,則是專業化的散貨港口。隨著臨港工業的發展以及港口物流的發展,湛江港腹地經濟的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會迅速增長,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升級,從而增加了集裝箱物流需求。然而,目前湛江港主要以原材料、能源為主,屬于典型的散貨港口,集裝箱碼頭較少,不能滿足日增長的需求。因此,通過增加投資,合理選址布局建設集裝箱碼頭,實現于集裝箱業務的跨越式發展,實現湛江港向第四代港口的轉變是必然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李晶,呂靖.腹地經濟發展對港口吞吐量影響的動態研究.水運工程,2007,(11):49-51.
2. 孔慶峰,李秀娥.港口發展對腹地經濟的帶動效應―基于日照港的實證研究.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73-87.
3. 謝京辭.山東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山東社會科學,2011,(3):174-176.
4. 王耀中,黎謐.中國沿海港口物流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研究.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5):48-51.
基金項目:湛江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號:湛社科[2011]30號)。
【關鍵詞】金融發展 區域經濟 經濟增長
金融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已為現代經濟發展史和現代經濟增長理論所證明,而且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作為區域金融理論的核心研究內容,無論是在研究方法上還是在研究視角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拓展。本文依次對國內外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和金融發展理論進行了論述,最后突出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并對其進行詳細闡述,在借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實證研究的新方向。
一、區域經濟發展理論
區域經濟發展歷來都受到各國政府和學者的強烈關注。由于各國學者研究的角度、方法、深度都有所不同,自然也就造成得出收斂和發散兩種不同的結論,這也成為如今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因此,我們對區域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可以歸結為均衡發展理論和非均衡發展理論兩種。
(一)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理論
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理論認為:在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的條件下,通過資源合理調配,各區域經濟體的發展程度將會趨向統一,這種統一還包括區域經濟體內部各產業和各部門的平衡發展。新古典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源于以Solow(1956)和Swan(1973)為代表的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增長理論。他們認為,經濟落后的國家和地區擁有比經濟發達地區更快的增長速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程度將趨于一致,最終達到均衡發展的狀態。但這一理論也存在一個前提假設,就是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而且資本、勞動、技術等各種生產要素在地區間的流動是無成本的,不受限制的。
(二)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理論
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理論主張部分地區或者部門先發展起來,再來帶動其他地區和部門的聯動發展,強調重點地區的重點產業和部門。Myrdal(1948)循環累積因果理論認為各區域間的經濟進步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不對等的,區域間的差距通過“積累性因果循環”,使得初始條件較好地區優勢不斷鞏固,而落后地區則越加貧窮,這就導致了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Perroux(1954)提出增長極理論,他強調的是那些擁有支配地位或者國家主導產業的部門成為增長極,進而聯動的影響周圍其他地區和產業部門進一步發展。Williamson(1965)提出伴隨著一國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長,區域間的人均收入不平等性也出現倒“U”型。就是說,一國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區域間的發展水平是不均衡的,但從長遠來看,區域間發展水平始終呈現一種收斂的狀態,即發展均衡。
二、金融發展理論
(一)國外研究歷程
金融發展理論形成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專門研究金融發展以及從金融角度探討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內在作用機制的理論。但對于這一問題,學界尚處于爭論的狀態。從歷史來看,西方古典經濟學家很早便開始了金融發展問題的研究。他們認為這兩者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即貨幣數量的變動并不能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在其后的幾十年中,一大批經濟學家對這一觀點進行了反駁,其中以弗里德曼的現代貨幣數量理論最為著名。他認為貨幣能夠影響就業、產出等實際經濟變量,因而它是經濟發展中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這一理論的提出,了之前古典經濟學派統治多年的結論,為貨幣金融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上世紀60年代以后,許多學者對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探究。Gurley和Shaw(1984)在《金融理論中的貨幣》一書中指出,貨幣是影響產出水平和產出組成的重要因素,并進一步指出了貨幣對經濟增長的作用。Goldsmith(1969)首次提出了金融結構論,并且他也是第一個運用實證方法來研究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的經濟學家。他通過分析35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和金融結構,提出了金融相關比率這個概念,并以此作為金融結構發展程度的度量衡,他認為“金融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是平行關系,隨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它的金融結構規模和復雜程度也會增大”,這項研究雖然存在一定的薄弱點,但它對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兩者關系的肯定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到了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一種“金融壓抑論”,主要代表人物是Shaw和Mckinnon(1973)。這種理論認為,實際利率和實際匯率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在現實條件下,利率和匯率價格的扭曲將會極大的阻礙經濟的發展。與“金融抑制”相對,Shaw還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論,他認為廣大發展中國家需要放開過多的金融管制,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場化體制,消除“金融抑制”,更好的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隨著金融深化的展開,問題也隨之而來,過渡的金融自由造成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因此,學者們開始尋找不同的角度來解釋金融與經濟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經濟學家運用內生增長模型,在此基礎上加入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來研究兩者的關系。這其中要以King和Levine(1993)為代表,他們構造了新的金融中介指標,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實證分析金融中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
關鍵詞:金融發展;經濟增長;回歸分析;協整分析
中圖分類號:F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12)03005805
一、引 言
經濟增長一直是經濟學關注的重要問題,國外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就已著手對金融發展與經濟間的關系進行研究 [1],認為金融通過調節資源在不同部門間的分配,使現有資本發揮最大效應,進而保證經濟健康發展。
重慶直轄以來,重慶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地區生產總值從1997年的1 509.75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7 925.58億元,年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6.01%以上;各項經濟指標持續快速增長,財政總收入從1997年的1 180 555萬元增長到2010年的25 063 346萬元,年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4.39%以上;金融運行平穩,2010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達到13 454.98億元數據來源:重慶市統計年鑒(2011)。
回顧直轄以來的13年,重慶市的金融業健康快速發展,金融體系更加完善,金融改革不斷深化,金融業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取得重要成效,成為影響重慶市經濟積極發展的重要因素。2010年全市金融業實現增加值496.56億元,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6.3%。盡管重慶市的金融業有了巨大發展,但其實現的增加值遠落后于其他省份。
二、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
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一直是經濟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點。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911)提出好的融資渠道能夠篩選出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并通過為創新企業提供資金幫助,進而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2];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1969)認為18世紀英國長期持續的增長不僅僅在于技術革命,金融革命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國內外的學者從計量經濟學的角度,通過對金融指標與經濟增長指標分析,得出了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成正相關的結論。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1969)對35個國家103年的數據進行了分析,認為金融體系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的確存在著正相關;而麥金農(Ronald I.Mckinnon,1973)和肖(Edward S.Shaw,1973)則通過分析得出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而且也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金和萊文(King and Levine,1993)運用內生增長模型,引入了金融發展變量,最后得出金融發展對地方經濟增長具有推動作用[3]。
談儒勇(1999)通過構造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指標并對其進行實證分析,認為我國資本市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小,而金融中介發展對經濟增長存在著巨大的促進作用;韓廷春(2002)運用多元統計模型,建立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模型,發現了經濟增長的核心因素即技術進步;趙振全等(2004)采用對GreenwoodJovanovic模型修正后的產出增長率模型,從實證研究角度得出目前我國信貸市場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比較顯著,但其貢獻是通過國內信貸總量的不斷擴張來實現的;張楊(2006)運用拓展的馬爾科?帕加諾的內生增長模型,利用東、中、西部地區1994―2004年的經濟金融數據,建立符合地區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的關聯機制模型,發現東部地區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起促進作用。
三、重慶市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取
1.反映金融發展水平的指標
衡量金融發展的指標比較多,戴峰采用金融相關比率、金融市場化率、金融效率指標、股票市場發育程度指標和保險市場發育程度指標來衡量一個地區金融發展的程度[4]。孟然則采用金融相關比率、金融中介效率、金融儲蓄結構和實際利率來衡量一個地區金融的發展狀況[5]。
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及準確性,本文采用金融相關比率、金融中介效率、資本市場發育程度及保險市場發育程度等指標來衡量重慶地區的金融發展狀況。
金融相關比率(FIR)。金融相關比率是戈德史密斯于1969年提出來的,它是指全部金融資產價值與全部實物資產價值(國民財富)之比。考慮到數據來源的可靠性,本文的金融相關比率(FIR)=(人民幣存款余額+人民幣貸款余額)/名義GDP。
金融中介效率(FEA)。金融中介效率又稱金融效率指標,它主要反映銀行將存款轉化成投資的能力,一般用金融機構貸款余額與金融機構存款余額之比來表示,即:金融中介效率(FEA)=金融機構貸款余額/金融機構存款余額。
資本市場發育程度指標(DCM)。資本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銀行等金融機構在調節資金余缺方面的不足。成熟的資本市場是金融發達的一個重要標志。本文用資本市場籌資總額與名義GDP的比值乘以1 000來衡量資本市場的發育程度,資本市場籌資額包括企業債券籌資額和股票籌資額。用公式可分別表示為:
資本市場籌資額=企業債券籌資額+股票籌資額;資本市場發育程度指標(DCM)=(資本市場籌資額/名義GDP)*1 000
2.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
衡量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指標主要有:GDP、人均GDP、實際GDP、人均實際GDP。本文主要選取人均GDP作為衡量重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指標,因為人均GDP剔除了勞動力增加所帶來的經濟總量的增加。
(二)數據來源及樣本區間
本文選取的數據僅限于1986―2010年,數據來源于重慶市統計年鑒(2011年),相關指標在直轄前后的口徑一致。人均GDP(GDPP)、人民幣存款余額、人民幣貸款余額、企業債券籌資額、股票發行籌資額、保費收入等數據也來源于重慶市統計年鑒(2011年),而金融相關率(FIR)、金融中介效率(SLR)、資本市場發育程度指標(DCM)都是結合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計算得來的。由于時間序列普遍存在異方差性,而取數據的對數值來研究不會改變數據之間的協整關系。因此,文章對所得數據進行對數化處理,結果分別用Ln(GDPP)、Ln(FIR)、Ln(SLR)、Ln(DCM)等來表示。
(三)實證檢驗
3.格蘭杰檢驗
格蘭杰檢驗主要是通過分析數據之間的關系,試圖找出數據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本文用格蘭杰檢驗主要是為了確定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到底存在什么樣的因果關系。如果金融發展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說明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存在著促進作用,否則說明金融發展不能促進經濟增長;同理,如果經濟增長是金融發展的格蘭杰原因,則說明經濟的增長對金融的發展有積極作用,否則可知經濟增長不是金融發展的原因。
(四)實證結論
上述實證結果表明重慶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之間存在著這樣的關系:
1.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之間相互促進
從協整檢驗的結果來看,金融相關率每上升1個百分點,經濟增長指標上升0.071 3個百分點,金融的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符合金融結構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增長的結論。從格蘭杰檢驗的結果可以知道,金融規模(金融相關率)的擴大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即金融規模的擴大是經濟增長的內在原因之一;同時,經濟增長也是金融規模擴大的格蘭杰原因,即金融規模擴大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受到經濟增長指標的正向影響。
2.經濟增長與金融中介效率負相關
從理論上說,金融效率的提高應該能夠提高金融機構配置資源的效率,使資源迅速從低效率部門進入高效率部門,資源配置在段時間內達到合理狀態,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然而,實證的結果表明,金融效率每上升1個百分點,經濟增長指標則相應下降4.15個百分點。實證的結論與理論存在矛盾,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重慶市金融效率一直在下降。如圖1所示,重慶市的金融中介效率指標1986―2001年由156下降到0.8左右,2001―2010年間,其基本維持在0.8左右。
3.資本市場配置資源功能匱乏
從資本市場的定義來說,其主要是優化資源配置,從而促進經濟增長。而從格蘭杰檢驗結果可知,資本市場發育程度指標(LNDCM)不是經濟增長指標(LNGDPP)的格蘭杰原因,說明重慶市資本市場的發育沒有為經濟增長作出應有的貢獻;而經濟增長指標是資本市場發育程度的格蘭杰原因,說明重慶市資本市場發育有賴于經濟發展的狀況,重慶資本市場目前只是企業“圈錢”的場所。
四、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金融對策與建議
(一)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促進經濟持續健康增長
實證表明,重慶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因此,有必要優化重慶市的金融資源,完善金融產業結構,構建多樣化、多功能的金融綜合服務機構[7]。重慶是一個老工業基地,擁有龐大的第二產業,多樣化、多功能的金融綜合服務機構能夠為企業融資提供更多的渠道,調整資金流向,引導資金流投向高新技術企業,促進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優化。
(二)規范資本市場
完善的資本市場是一個地方金融發展的標志,能夠為可行的項目融通資金。目前,重慶市上市公司僅有34家數據來源:重慶市統計年鑒(2011),而北京則有205家、上海有230家,就算是同出西部的四川也有69家數據來源:西南證券大智慧。由此可見,重慶的資本市場還比較落后。所以,政府需要出臺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來促進重慶市資本市場的成長,保障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為企業籌集資金搭建廣闊平臺,使資金向有潛力的部門流動,進而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8]。
(三)開發新型金融產品
金融創新是金融資源的重新組合,加劇了金融業的競爭程度,也能夠提高金融效率;金融創新能夠創造出新的融資渠道,如重慶的“三權”抵押模式,就是充分結合重慶地區資金缺乏的現狀,讓農民通過把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和宅基地抵押給銀行,從而獲得發展資金,從事其他的致富項目。“三權”抵押模式是典型的金融創新活動,能夠促進重慶市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開展金融創新活動也是促進重慶市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之一,成功的金融創新活動能夠改變融資方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參考文獻:
[1] 肖云.湖北省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09(2):4349.
[2] 孫文軍,黃倩.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J].金融研究,2011(3):128135.
[3] 劉偉宏,王芳.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研究――基于福建省的實證分析[J].發展研究,2011(12):9396.
[4] 戴峰.江蘇省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9.
[5] 孟然.天津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基于與上海、深圳的對比分析[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0.
[6] 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M].第2版.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區域金融;金融發展;泰爾指數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0)10-0032-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0.06
近年來,中國區域金融發展呈現非均衡狀態。中國人民銀行的《2007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顯示:東部地區聚集了全部的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總部和30%的城市商業銀行及城市信用社,金融機構數目的39%、金融從業人員的44%和金融資產總額的64%分布在東部;西部地區的金融機構數、金融從業人員和金融資產分別僅占全國總量的27%、23%和15%①。金融是現代經濟運行的核心與樞紐,過大的區域金融發展差異必然會加劇區域經濟增長的不平衡,對和諧社會的構建與區域協調可持續戰略的實施形成巨大障礙,而作為中國大區域一部分的浙江區域也存在區域金融發展差異問題。本文基于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浙江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狀況進行分析,探討造成金融發展差異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浙江區域金融發展差異分析
(一)研究區域的界定
區域是一個相對性很強的概念,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對區域有不同的界定方法。正如E.M.Hoov’er所說,“最實用的區域劃分應當符合行政區劃的疆界”②。為了對浙江省區域金融發展差異有一個較為系統、全面的認識,根據浙江省“十一五”規劃綱要和地理位置、人口素質、自然環境等綜合因素,浙江省可劃分為臨上海經濟區(包括杭州、寧波、紹興、舟山、湖州和嘉興)、溫臺經濟區和金衢麗經濟區三個區域[1]。
(二)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度量
1.金融發展的度量
一是金融相關比率。該指標衡量的是金融發展規模,由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的研究中提出,表示經濟金融化程度,用以反映經濟金融化程度的高低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計算公式為:FIR=(金融機構存款+金融機構貸款)/GDP,其中FIR表示金融相關比率,GDP為各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
二是貸款存款比。該指標衡量的是一個地區金融發展的效率,它描述的實際是金融機構將儲蓄轉化為貸款的效率。
三是人均保費收入。該指標衡量的是一個地區金融發展的結構,事實上還應有股票籌資額來衡量金融結構的合理性,但由于該數據未找到,故只用了人均保費收入指標[2]。
2.地區差異的度量
目前還沒有專門度量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指標,為了反映各經濟區之間及經濟區內部的區域金融增長的差異程度,以及總差異中有多大份額是由臨上海經濟區、溫臺經濟區和金衢麗經濟區的區間差異產生的,有多大份額是由經濟區內部差異產生的,本文借用反映收入差距的指標中的泰爾指數來度量區域金融差異。利用泰爾指數的時間序列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年份差異變化的動態過程[3]。
1967年,泰爾運用信息理論提出一個可以按照加法分解的不平等系數,該系數可以滿足達爾頓-庇古(Dalton-Pigou)轉移原理、收入零均質性和人口規模獨立性等特點,計算公式為:
式中:T為Theil系數,測度區域總體差異;Fi為第i個區域的存貸款余額;Pi為第i個區域的人口;F為浙江省的存貸款余額;P為浙江省的總人口。
如果把總區域劃分為不同的區域組,利用對Theil系數進行分解,可以進一步分析群體差異、區際差異及其對區域總體差異的影響。設A、B、C分別代表臨上海經濟區、溫臺經濟區和金衢麗經濟區;TA、TB和TC為臨上海經濟區、溫臺經濟區和金衢麗經濟區的泰爾指數;FA、FB和FC分別為臨上海經濟區、溫臺經濟區和金衢麗經濟區的存貸款余額;PA、PB和PC分別為臨上海經濟區、溫臺經濟區和金衢麗經濟區的人口,于是有:
根據泰爾指數的可加分解特性,泰爾指數可按區域內差異和區域間差異進行分解,即總體差異等于區域內差異加上區域間差異。三大區域間差異可寫為:
泰爾指數的大小表明所考察范圍內各區域金融發展差異性的大小,取值范圍為0~1,T越大,區域金融發展差異越大;反之,T越小,區域金融發展差異越小[4]。
(三)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統計描述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浙江省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也得到了迅猛發展。1996―2008年,金融相關比率從142.87%上升至303.16%,但浙江各經濟區之間的金融發展是不平衡的。
1.金融相關比率
從圖1可看出,近年來,浙江各經濟區的金融相關比率在逐步上升,即處在金融深化狀態中,但地區不平衡,特別是2003年以后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分化。臨上海經濟區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在2003年前與全省金融發展規模的旗鼓相當,2003年后臨上海經濟區的金融發展規模超過了全省金融發展規模;2006年以前金衢麗經濟區的金融相關比率高于溫臺經濟區,2006年以后溫臺經濟區的金融相關比率超過了金衢麗經濟區的。這說明臨上海經濟區經濟發展快,儲蓄能力強,資源利用率高,投資回報大,由于資金的趨利性致使資金流入,激活了臨上海經濟區的經濟發展。
2.貸款存款比
從圖2可看出,浙江省各區域與全省一樣,貸款存款比都小于1,呈上升趨勢。2004年之前,各地區貸款存款比先下降后上升,差距縮小;2004年之后,各地區貸款存款比的差距又逐步拉大,但相差不大。這說明儲蓄沒有完全地轉化為貸款,資金未被充分利用,但2004年之后各地區的金融發展效率提高了。
3.人均保費收入
從2008年人均保費收入結構可知,臨上海經濟區、溫臺經濟區和金衢麗經濟區分別占42%、24%和34%,溫臺經濟區的人均保費收入明顯落后,相當于臨上海經濟區的4/7,金衢麗經濟區的人均保費收入相當于臨上海經濟區的4/5,保險市場的區域發展不平衡。
(四)泰爾指數測度下的區域金融發展差異
圖4顯示,浙江省存款、貸款和存貸款余額的泰爾指數呈上升趨勢,2003年和2006年是拐點,2003年前泰爾指數波動幅度小,2003―2006年的泰爾指數波動幅度增大,泰爾指數先上升后下降,2006年后的泰爾指數又上升,表明浙江金融發展的地區差異2003年以前比較小,之后呈擴大趨勢。
表1顯示,浙江省金融機構存貸款資源分布的總體差異呈上升趨勢,1999年以前區域間的差異大于區域內的差異;1999年后區域間的差異小于區域內的差異。從三大區域看,臨上海經濟區的差異大于其他地區的差異,溫臺經濟區的差異最小。動態地看,區域內的差異呈上升趨勢,區域間的差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臨上海經濟區和金衢麗經濟區的差異呈上升趨勢,溫臺經濟區的差異呈緩慢下降趨勢。
在考察的1996―2008年內,1999年以前,區域間的差異對泰爾指數的貢獻超過了區域內的差異,2000―2006年區域內的差異對泰爾指數的貢獻大于區域間的差異,2007年后區域間的差異對泰爾指數的貢獻又超過了區域內的差異,表明浙江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呈動態的變化。
二、浙江區域金融發展差異原因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浙江省金融發展不斷增長,但各區域的金融發展存在差異:臨上海經濟區的金融市場和保險市場發展比溫臺經濟區和金衢麗經濟區的金融市場和保險市場發展得快;區域內和區域間的金融差異總體上表現得比較平穩,泰爾指數值基本上保持在0.1以下,區域間與區域內的金融差異之間出現了收斂趨勢,朝趨同方向發展。通過分析造成浙江各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原因,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地理區位對金融發展差異的影響
臨上海經濟區擁有有利的自然條件,交通運輸條件、經濟社會基礎、產業結構特點、投入產出效果和自然增長能力等都較好,區位優勢明顯。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臨上海經濟區原有的對外開放和內河通道的區位優勢和經濟發展潛能得到了發揮,在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對外貿易等方面占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使這一區域獲得了溫臺經濟區和金衢麗經濟區都難以獲得的附加利益,促進了本來基礎較好,投資收益較高的臨上海經濟區加速發展。
(二)經濟發展差異對金融發展差異的影響
經濟決定金融,浙江省各經濟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產生了對金融服務需求的差異,從而形成了金融發展的地區差異。區域經濟發展決定區域金融規模以及與區域經濟結構相適應的金融結構。隨著區域經濟的不斷增長,經濟主體不僅會擴大對原有金融服務的需求,而且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金融服務需求。作為對金融服務需求的回應,區域金融機構、金融資產和金融市場都會隨之擴張和發展。不僅如此,由于金融市場和金融交易存在固定的進入費用,在人均收人和人均財富很低時,大多數經濟主體往往無力支付固定的進人費,因而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發展也極為緩慢。隨著經濟不斷發展,能夠支付固定進入費的人越來越多,因而利用金融中介機構和金融市場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也意味著金融中介機構和金融市場不斷發展。
(三)政府行為對金融發展差異的影響
各地區的金融發展與政府行為密切相關,政府的區域金融政策不同,各地區的金融發展就存在差異。由于國家向東部及沿海地區實行傾斜的差別性稅收政策,促進了臨上海經濟區和溫臺經濟區的經濟發展的同時,間接地使臨上海經濟區和溫臺經濟區對金衢麗經濟區信用資金產生了強烈的需求和吸引力,使金衢麗經濟區的資金更趨緊張。由于浙江省不同地區經濟景氣存在差異,各地發展的不同步性仍十分明顯。因而國家實施“一刀切”的資金調控政策時,往往使金衢麗經濟區受經濟緊縮的影響大于臨上海經濟區和溫臺經濟區,恢復和重新進入繁榮階段的能力也弱于臨上海經濟區和溫臺經濟區,最終造成經濟區之間的金融差距越來越大。
三、浙江區域金融協調發展的對策
通過分析可知,造成浙江各區域金融發展差異是多種因素形成的,如地理區位、經濟發展、制度因素等,為了縮小差異,實現浙江區域金融協調發展,政府在與中央政府宏觀按目標保持一致的基礎上,對促進區域金融協調發展應有所作為。政府干預金融必須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度”,不切實際的金融擴張不僅不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反而會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極大危害,政府干預區域金融最佳方式在于要為區域金融發展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培養區域金融發展的內生機制。
一是大力發展地區經濟,給金融資源的發展和豐富提供良好的環境;二是政府根據區域和諧發展的要求和經濟周期規律,引導資金合理流向[5];在政策施行上要對溫臺經濟區和金衢麗經濟區有所傾斜,實行適合溫臺經濟區和金衢麗經濟區實際情況的金融政策,盡量避免“一刀切”的政策手段;三是要大力豐富溫臺經濟區和金衢麗經濟區的金融資源,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保險市場、貨幣市場等;四是要大力發展溫臺經濟區和金衢麗經濟區的金融機構。在金融系統中,金融機構作為整個系統中的“微循環”不僅遍布于各個區域經濟發展的網絡之中,還支持了各地經濟的快速發展。五是采取有效措施,縮小臨上海經濟區和經濟區內的金融發展差異,使這兩經濟區的金融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立人,劉衛.浙江省經濟區劃的綜合性分析與協調發展研究[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4(5):74-78.
[2]王修華.我國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比較[J].經濟地理,2007(2):183-186.
[3]張慧芳,王言峰.區域增長格局和地區差距的實證分析:以陜西為例[J].經濟地理,2009(4):567-571.
關鍵詞:區域協調發展;西部區域;發展水平
一、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現狀
(一)寫作背景及目的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形勢之下,經濟利益是市場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企業生產也更加注重經濟利益的獲取率,無論是哪個經濟團體都更傾向于將生產資本投入到配置合理生產高效的地區,希望以此帶動整個地區的效率和效益。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也適用于同樣的道理,若想獲得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需要讓不同區域的經濟要件滿足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需求。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所追求的一個重要戰略目標。為此,國家從“九五”計劃開始,把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為一項重要的國民經濟發展方針,先后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形成了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為導向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從2008年開始,國家密集出臺和實施了一批區域規劃,使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不斷完善。在地方層面,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發展共識,各級地方政府都把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為五年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部分區域還編制和實施了區域規劃、區域發展戰略等,推動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協調發展,并積極參與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協調發展行動。
(二)論文研究方法
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本文使用定性與文獻研究法相結合的方法對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而且參閱了大量的期刊、論文、圖書和一些權威的網站本文中的資料均來自相關圖書、期刊、論文和專業網站的信息。通過收集、分析、整理、挑選出與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相關的內容,形成本文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有力支撐。
二、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原因并不是單一的,而是不同方面共同造成的結果。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理念存在差異,不同地區的福利政策也各不相同,因此相關聯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下面我們將借助經濟學相關理論從不同角度分析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原因。具體如下:
(一)區域內的科學技術應用性不高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帶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將科技成果不斷應用于經濟生產過程中,對于商品化經濟的發展是一種極大的促進。創造力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大競爭力,形成一個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是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大法寶,只有通過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將先進的技術以及應用理論應用到生產中不斷優化區域內的產業結構升級,最終形成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競爭優勢。我國許多區域的科技投入力度明顯不足,科研費用的投入遠遠低于國家水平。
(二)區域內難以形成后發優勢
梯度轉移理論是經濟學中另一個重要的經濟理論,它主張讓經濟較為發達的區域優先提高經濟發展的速度,隨后通過產業轉移以及要素轉移來帶動經濟不發達地區甚至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最終實現整個區域的經濟整體提升。
(三)主導產業缺乏強有力的帶動作
用主導產業是帶動一個地區發展的關鍵元素之一,一個地區的主導產業越強勁,對地區的輻射帶動范圍越廣泛,輻射帶動效用也越強大,可以聚集其他相關產業迅速靠攏,不斷支撐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
三、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措施
(一)制定切實可行的地區考核體系
我國針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這一目標實施了一系列的措施,之所以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是因為沒有一個完善的適合實際情況的考核體系。切實可行的地區考核標準是加強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一個方向標。地區考核標準的制定可以將地區間的經濟協調發展真正落實,不斷加強區域之間的聯合行動。考核體系的建立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是考核的標準,另一方面是考核的內容。關于考核標準要根據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實行不一樣的考核側重點,不能使用統一的考核標準,對于經濟發達的區域,需要鼓勵其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對于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需要偏重于考核它的人均水平以及環境保護狀態,積極轉變剩余勞動力,提高城鎮化的水平。
(二)兼顧效率與公平,合理進行資源配置
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歷了不同的時期,做出了不同的戰略選擇,從最初的效率優先,到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到如今的兼顧效率與公平。兼顧效率與公平就是將兩者放在一樣重要的位置。在我國資金投入”技術投入等資源配置上,立足于效率與公平的雙重立場,從我國的整體利益以及長遠發展出發,進行有效的資源配置與選擇。兼顧效率和公平可以有效地避免政府與市場失去主導問題的出現,是國家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有力法寶。
(三)發揮市場的主體地位
增強政府的主導力量市場是市場經濟的重要元素,市場作為主體地位,對資源配置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市場調節也存在了一系列的弊端,比如自發性盲目性以及滯后性,容易造成地區的經濟波動,不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還需要借助政府的主導力量進行有效的調整!政府應該完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增強對區域經濟的合理布局。
四、結論
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一個不斷動態變化的過程,不同的時期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和問題,因此,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需要不斷摸索,不斷探究,結合最新的時代形勢,把握時展的新變化,適時制定適合當下發展的新戰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良性互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選擇需要站在全局的觀念之下,秉承著科學的精神以及務實的態度,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參考文獻:
[1] 覃成林.論經濟市場化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經濟縱橫,1991.45
[2] 覃成林,鄭云峰,張華.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趨勢及特征分析[J].經濟地理,2013.46
[3] 陳甬軍.以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J].中國經濟問題,1996.67
[4] 馬龍龍.論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市場體系建設[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0.5
[5] 李大升,馮偉.主導產業選擇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4
[6] 吳小康.垃圾圍城:突圍,刻不容緩[J].半月談,2011.14
[7] 覃成林.論經濟市場化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經濟縱橫,1998.22
【關鍵詞】金融發展 區域金融差異 影響因素
一、引言
“區域金融是指一個國家金融結構和運行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態。在外延上它表現為具有不同形態、不同層次和金融活動相對集中的若干金融區域”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區域金融發展失衡,必然會加劇區域經濟的失衡。
由于中國金融資源供給與金融資源需求在空間分布上的差異性,中國金融運行呈現明顯的地域差異。此時,如果全國實行統一的金融調控政策必然會對部分地區經濟的發展產生抑制效應.進而使貨幣政策失靈。當前要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必然不能忽視區域金融發展的差異性。
二、文獻綜述
馬永瑞(2006)根據泰爾指數測度方法,分析了1978-2001年間中國區域金融增長的差異,并對總體差異進行了分解。結果表明,我國區域金融增長差異主要來源于區域間金融增長差異。
金雪軍、田霖(2004)根據1978―2003年的數據,對我國的金融成長差異進行實證分析的研究結果表明.這期間并不存在區域金融成長差異的倒u型曲線,而是呈現三次曲線的變動態勢。
王修華(2007)運用金融相關比率、金融機構信貸比率、金融市場發展指標對中國東中西部的金融發展水平進行比較分析.得出東中西部的金融發展水平不僅表現出絕對差異,而且相對差異較大,中、西部地區落后于東部地區,且在信貸資金運用效率上中部劣勢尤為突出。
三、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現狀
2004年左右到達局部最大值,隨后都經歷了四年的下降,到2008年,開始回升。整體來說,東部地區金融相關比率最高,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西部金融相關比率增長速度最快,2004年左右到達局部最大值,隨后都經歷了四年的下降,到2008年,開始回升。
整體來說,東部地區金融相關比率最高,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西部金融相關比率增長速度最快.隨著時間的推移.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差距擴大,中部的金融相關比率不但低于東部,甚至低于西部,形成了所謂的“中部塌陷”現象。
(二)金融結構發展比較
利用股票籌資額/GDP衡量三大區域的直接金融發展狀況.用中長期存貸款/GDP衡量間接金融發展狀況.通過研究從2003年到2008年的數據得出.在縱向上2003--2008年期間東部的直接融資要高于中西部,西部又略高于中部。這說明東部地區持續發展具有良好的資金基礎。從橫向上看,在2006-2007年間各區域的直接金融有了很快速的發展,特別是東、西部比值都高于2.1,說明直接融資越來越成為企業融資的首選方式。
(三)金融發展效率發展比較
金融發展效率一般從三個方面來衡量,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本文只從銀行業來比較區域金融發展效率。
從總體上來看.各地區存款數量整體每年在增加.但是每年的增速逐漸的放緩。在總量上來說,全國2/3的存款集中在東部地區,是銀行體系存款的主要來源.但是中西部地區的存款增加速度逐漸高于東部。各地區銀行體系資金來源的分布差異性較大,東部地區儲蓄存款和企業存款在資金來源中的比重較為均衡,中部、西部地區主要依靠居民儲蓄。
四、區域金融發展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一)構建模型及數據來源
除了傳統的金融發展因素外,本文特別借鑒了盧佳、金雪軍對影響地區金融發展因素的分類方法.特別探討了新經濟地理因素對金融發展的影響.建立了影響金融發展因素的計量分析模型:FIR=e+a1Pgdp+ct20pen+asPolicy+a4Indust+ctsInf+ct6Tech+a7Hcap+e
(二)三大地區金融發展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為了避免產生虛假回歸,首先對面板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的方法比較多,本文選擇常用的ADF檢驗的方法。檢驗結果表明,在1%的置信水平下,7個變量的一階差分序列的零假設,即時間序列非平穩的的假設被拒絕。說明,FIR、Pgdp、Open、Policy、Indust、Inf.Tech和Heap變量的一階差分通過了ADF單位根檢驗。由此說明這八個變量均為一階單整,即I(1)。
這些變量存在協整的可能。本文采用兩步檢驗法進行協整檢驗,對回歸方程進行回歸分析.然后在對回歸分析產生的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得到如下模型:
東部FIIP=-2.2886+0.0240Pgdp+1.10540pen-0.2378Policy+3.9266Indust-0.0008Inf+0.0513 Tech+0.0002Hcap+e
中部FIR=2.5474+0.073 1Pgdp-0.23 19Policy-0.0022 Inf+0.0538Tech+0.0003Hcap+e
西部FIR=2.5874+0.0882Pgdp-0.2181Policy-0.0029 Inf+0.1263Tech+0.0005 Heap+e
我國國內層面的區域迅速發展,要求我國的區域公共政策適時調整。當前,我國區域政策正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本文從我過區域發展的現狀出發,探討了目前中國區域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對新時期區域發展的公共政策做一展望。
關鍵詞:
區域發展;公共政策;政府干預
區域發展政策作為政府的公共政策,是為了解決國家面臨的區域經濟問題、特別是區域差距問題而采取的干預行為。在我國,區域發展政策已成為黨和國家決策的核心問題之一。回顧和總結我國區域發展政策的發展演變歷程及其經驗教訓,對于全面深入認識區域發展政策,有力地貫徹和實施區域發展政策,都將是十分有意義的。
1中國區域發展的現狀及其問題
在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中都會出現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而對于中國來說這個現象并不是當今所獨有的,而是一個歷史性的問題。中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使這一問題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在我國的東部和中西部地區、沿海和內陸地區等此現象尤為凸顯,甚至有的地區已經出現了馬太效應。由此可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已經對和諧社會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與此同時也已經成為了中國各級政府以及理論界最關心的話題之一。1.1經濟指標上的區域差距擴大:中國所實行的非均衡發展區域政策讓本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的增長,然而,也正是因為中國政府實行了這樣的政策才出現了非均衡的經濟空間布局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距不斷增大的現象。上世紀末期,我國東部和西部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都呈現出持續升高的態勢,然而東部地區增長的幅度明顯高于西部地區,此現象的出現逐漸拉大了兩者之間的經濟差距。從1991年到2005年這短短的15年時間里,雖然東西部地區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差值上距離正在不斷的縮小,但是兩者之間所相差的倍數卻出現增大的現象。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政府有關部門不能及時采取一定措施的話,距離一定會越來越大。站在理論的角度分析,過高的區域經濟差距會引發收入分配不均、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區域合作受阻等一系列不良現象的出現,與此同時還會給實現宏觀經濟目標形成一定的不良影響,還會引發社會矛盾,阻礙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1.2區際公共服務水平差距放大:1979年以來中國政府開始將經濟建設作為工作的重心,所出臺的一系列的區域發展政策也在這個方面有所側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育、衛生、文化以及社會保障等公共物品的區域平衡,從而導致公共服務水平的區域差距不斷擴大。相比較而言,經濟發達地區由于自身經濟增長的速度較快,所以有能力在社會公共事業上做一定的投入,但是經濟落后地區由于自身以及政府政策方面的一些限制,和發達地區在公共事業方面就會存在一定的差距。
1.3產業結構水平和利用國際資源的的區域差距增大:很長時間以來我國政府都想利用以往的計劃體制營造出一個貌似“合理”區域分工的布局,從“七五”到“十五”政府一再要求各區域要發揮自身特色、合理的分工,形成自身所獨有的產業結構,然而收效甚微,不同地區之間重復引進、重復建設,從而導致各地之間產業結構差距越來越大。經濟持續快速的增長離不開合理的產業結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產業可夠的狀態不但會影響社會資源配置的效果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形成影響。如果產業結構缺乏合理性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資源的浪費,不僅無法獲得規模收益還會使社會的生產效率下降,這種情況下經濟的增長往往是依靠投入的增加而不是產業結構所形成的效益。(2)經濟活動所創造出的國民生產總值直接受產業機構的影響,產業結構如果缺乏合理性所產生的國民生產總值也會不合理。這種情況下出現的經濟增長盡管會帶來更多的產品和服務但是卻不能切實的滿足人們的需要。此外,1979年以后我國東部地區就開始逐漸成為國際產業匯聚以及吸引國外投資最多的區域,相比較而言,大部分的內陸地區由于市場、產業結構以及資金等方面的限制發展速度較慢。
1.4省內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拉大:伴隨著整體經濟的提升以及市場化的不斷深入,各省內部的區域經濟發展也出現了不平衡的現象,較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差距比國內東西部地區經濟的差距還要大。這種情況的出現嚴重影響了省內經濟的發展以及和諧社會的形成。因此各地政府當下所要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就是怎樣合理規劃省內經濟以及社會的均衡發展。
1.5缺乏一個職能明確的區域政策管理機構:在我國,和地方援助有關的區域公共政策執行機構數量眾多,然而卻存在區域政策管理機構嚴重缺失的問題,這種缺失集中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缺乏立法意義,二是職能未能得到清晰界定。除此之外,區域公共政策無論是在決策權力方面,還是在實施權力方面,均存在過于分散的問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間難以形成有機配合,出臺了有所抵觸的政策,造成我國區域公共政策領域暴露出兩種極端:首先,中央政府立足于本身的主觀性以及權威性來主導區域公共政策的實踐,如此一來,使其無論是在科學性上,還是在針對性上,均備受挑戰;其次,地方政府在該方面表現出明顯的隨意性。而部分地方政府出臺的公共政策盡管能夠給相關區域帶來顯著效益,然而因為未能準確把握好政策區域、非政策區域之間的關系,很容易誘發所謂的跨區域公共問題。由此可見,建立健全區域政策管理機構便顯得尤為重要了。
2區域發展公共政策步入新階段
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和探索,中國的區域政策體系越來越完善,已經逐漸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
2.1對區域經濟問題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國家對于區域經濟越來越詳細的劃分使得人民逐漸學會利用區位條件、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競爭能力、生活質量等一系列的綜合指標來準確的評價一個地區的發展狀態以及差距。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國區域經濟差異不僅體現在東西部地區,還體現在城鄉方面。區域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復雜,發展的水平以及狀態也更加多樣。1979年以后,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經研究發現,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不平衡現象不斷擴大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明顯的標志之一,而想要在根本上改變這種情況則需要一段很長的歷史時期,這是不可避免的。對于區域差距逐漸增大的現象一定不能忽視,應該及時的采取有效措施,爭取早日縮小差距。
2.2更全面更清晰的認識了區域政策的目標。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將區域政策目標分為三類:迅速增長型、穩定增長型以及平衡增長型。想要追求經濟的迅速增長就一定會出現經濟發展失衡的現象。而只有穩定增長和平衡增長才可以在提升經濟的同時避免失衡現象的出現。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具有多元化的特點,不僅要注重經濟的增長還要關注經濟的相互聯系以及相互協調。傳統經濟體制,政府和企業之間的職能是不能分開的,企業所獲得投資都以政府性的投資為主,所以此時國家的區域經濟政策也就只能以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為工作重心,選擇不平衡的經濟增長戰略。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政府已經逐漸失去主導地位,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企業和市場的力量,所以當下國家區域經濟政策應以經濟的協調發展為工作重心。而經濟的協調發展重點包括一下幾點: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收入分配、調整經濟關系以及調整生態環境等。實現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有利于國民經濟整體性的快速提高。
2.3政策系統更健全也更多樣。以往,區域政策為了更好的和計劃經濟體制相協調,只能以經濟的快速增長為最終目標,對有關區域所提供的投資和融資也大多是為計劃經濟體制服務。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所出臺的區域發展政策則包含了支持政策以及控制政策等多種不同的政策類型。所謂的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國家在支援地區選擇以及支援方法、范圍以及方向的選擇方面所面臨的難題。所謂的傾斜政策則與產業傾斜政策之間有機結合,接受幫扶的對象不僅局限于貧困地區,還可以是和貧困地區有關的新興發展地區。而所謂的控制政策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支持政策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宏觀調控的問題,有效的避免了政策目標的偏差、落實中的失誤以及發展速度過快所造成的一系列環境問題。
2.4伴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實力以及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國家政府具備更強的財力和物力來實施區域政策。近年來,全社會的固定投資每年都達到了兩萬億元以上,僅2000年一年的時間內,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金額就達到了4600億元之多,這個數值已經超過了上世紀50-80年代將近30年投資金額的總值。2001年,為了更好的支持中西部地區經濟結構的調整,僅國家開發銀行一家銀行就向中西部地區提供了高達819億元的投資,再加上其他銀行的投資以及該地區吸引的外來資金,中西部地區所獲得的投資金額是前所未有的。盡管站在投資比例的角度來說,中西部地區所占的投資比例依然無法和東部地區相比,但投資的數額已經明顯高于大三線建設時期。
3如何促進區域經濟的和諧發展
3.1完善區域經濟政策的法律法規體系:在現代,法律賦予了國家行政的權力,而一切法律法規的制定也都要以法律作為最高準則,而區域政策的制定也一定要遵循這個規律。我國現有的區域經濟法律法規還有待健全,某些政府部門在制定影響力較大的區域經濟發展法律法規時還存在隨意以及不科學的現象。依舊缺乏健全的法律體系作為基礎,如果沒有健全的法律體系來支撐區域經濟政策的制定的話,就一定會增加區域政策制定中失誤出現的概率。因此,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制定來說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只有保證了區域政策的可行性以及科學性,才能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真正的起到促進作用。
3.2在促進區域經濟時應主要通過政策的引導:政府對于經濟的敢于蛀牙應該體現在政策引導以及協調發展等兩方面,原因有三:1,關于資源配置,應當合理的利用公共支出以及稅收等資金來源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2,關于收入的再次分配,為了更好的解決收入初次分配時所出現的一系列收入分配不均的現象,應該在再次分配的時候采取轉移支付制度、提升公共物品的供給量和提高社會福利等方式來彌補;3,關于平抑經濟波動,因為市場經濟想要依靠自身力量實現經濟穩步增長所需的時間較長且同時所需資金投入量也比較大,所以面對這種情況政府一定要適當的調節以及干預,平抑經濟波動,只有這樣才可以在根本上穩定物價、解決就業難問題以及實現經濟的穩步增長。
3.3政府應該注意干預的力度:通過實踐可以看出,政府的干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市場的失靈進行挽救,而不能在根本上代替市場機制所發揮的作用。市場機制和政府的干預之間存在一定的主次關系,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干預本身有一定的限制范圍,這種限制一般被稱之為市場失靈,而造成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則有政府越位干預以及政府缺位干預兩種。所以在實踐中如果出現區域經濟利益之間的沖突可以利用市場機制本身的作用在較短的時間段內自行消除的情況,政府就沒有必要進行過度的敢于;而出現區域經濟之間的利益沖突比較嚴重,與此同時市場經體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利用自身力量進行解決的情況時,政府就應該增強干預的力度,甚至可以采取直接干預的方式。
3.4在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政策時,必須充分考慮效率與公平問題: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效率和公平是人們一直高度關心的話題,但是在實際的發展中這兩者往往難以兼顧。站在本國國情的角度來說,政府在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政策時應首先以效率和公平作為準則。一定要全面的考慮到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之間所存在的內在聯系,不僅要確保區域發展整體的效率還要確保區域之間的差距不被過分的拉大,在合理的差距范圍內,兼顧效率和公平。
[關鍵詞] 吉林省;區域物流;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灰色關聯分析
[中圖分類號] F25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2-0060-02
Abstract: Taking Jilin provinc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major indexes of regional logistics and those of regional economy of Jilin province is analyzed with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s. Based on data from 2006-2014 statistic yearbook of Jilin province, the study makes a correlation analysis by taking the rotation volume of freight transport as the reference number series and the gross regional production, the total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total value of agricultural output, highway mileage, total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 and fixed investments in Jilin as the comparative number series. The correlation result is sorted finally for judging the degree of impact of economic indexes on the logistics growth. It concludes that the key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logistics and regional economy in the province is to lower regional logistics cost and to promote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in a way that facilitates the virtuous cycle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economy.
Key words: Jilin province, regional logistics, region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一、引言
現階段,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強,物流業是繼資源、人力之后的第三利潤源泉,是促進國民經濟更快更好發展的“助推器”。我國物流業發展較晚,在20世紀70年代“物流”一詞由日本引入我國,80年代我國物流業開始緩慢發展,到90年代中后期,物流業發展速度增快,國家和社會各界開始逐漸重視如何發展物流等問題,開始加大研究力度,并取得一定成果。進入21世紀,我國物流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時代,物流發展與經濟發展相互作用逐漸凸顯,尤其是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相互作用關系越來越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與研究[1]。本文中的區域物流是指各個區域之間或者同一區域內的物流活動,指在一定范圍內借助區域物流基礎設施,通過陸路、水路、航空等運輸方式,將各種物品從生產地運輸到消費地的過程;區域經濟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各種經濟活動,包括社會生產、資源配置等,由于各地區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條件等存在差異,因而各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不同的特征。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質就是按照區域差異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深度探究區域物流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提高區域物流發展能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加強區域物流協同發展能力是實現區域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重要途徑。因此本文以吉林省為例,通過灰色關聯分析方法,研究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的關系。
二、國內外研究狀況
國外對物流的研究開始時間較早,許多專家學者對物流與經濟之間的關系進行過研究,其中不乏一些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曾在《國富論》中提到:一個國家商業的發達程度,全靠有良好的道路、橋梁、運河、港灣等公共工程,較早的提出了經濟的發展與促進商品流通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關系[2]。RElbert等(2009)研究得出區域物流產業集群已經成為全球供應鏈整體觀背景下經濟競爭的主要關注點[3];A.maciulis(2009)對物流產業基礎設施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進行了定性分析,確定了物流產業基礎設施投入對經濟增長的正向推動和負向阻礙效應,最后提出了物流產業基礎設施投入和經濟協調增長的可行性策略[4]。
近些年,隨著物流業在我國快速發展,國內學者對物流發展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也越來越多,與國外研究相比更加全面均衡,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邵陽等(2009)利用計量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吉林省經濟增長和物流業相互關系的計量模型,通過實證分析區域物流業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測量了區域物流業對吉林省經濟發展的貢獻作用[5]。李瑞軍(2014)以山西省為例,重點分析了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聯動關系和聯動程度,結果表明: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存在明顯的聯動關系,但是聯動關系不對稱,區域物流對區域經濟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而區域經濟對區域物流的拉動作用較小[6]。趙飛(2015)以時空關系為研究切入點對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關系進行探討,從時間成本及空間結構兩個維度分析得出健全的基礎配套設施、合理的空間和產業布局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7]。
通過對大量中外文獻的閱讀和梳理,從中發現,在全球經濟振興過程中,區域物流對經濟的發展起著積極的能動作用,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區域物流合理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吉林省區域物流業與區域經濟各主要指標之間的關系
(一)灰色關聯度模型及可行性分析
著名學者鄧聚龍教授在1982年首先提出灰色系統理論,主要用于解決“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貧信息”不確定性系統問題。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是灰色系統理論的主要內容。對于兩個系統之間的因素,其隨時間或不同對象而變化的關聯性大小的量度,稱為關聯度。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就是基于因素之間發展趨勢的相似或相異程度,作為測量因素間關聯程度的一種方法。
灰色系統理論最早應用于控制論中,是一種研究少數據、貧信息不確定性問題的新方法。因灰色關聯度具有較好的預測分析能力,其應用逐漸涉及社會經濟領域。由于經濟系統不是客觀實體,沒有具體的函數模型,而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正是建立在這樣的灰色系統基礎上,因而在諸多領域內都取得較好的應用效果。物流業也是一個典型的灰色系統,近些年有不少學者選擇利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來預測物流行業的需求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二)吉林省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分析
灰色關聯分析法中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能夠全面衡量物流業發展水平的指標作為參考數列,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取吉林省貨運周轉量(億噸公里)作為反映物流業發展狀況的映射量,取地區生產總值(億元),工業總產值(億元),農業總產值(億元),公路里程(公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額(億元)作為比較數列。通過查閱《中國統計年鑒》、《吉林省統計年鑒》等搜集2006-2014年各項指標數據,建立灰色關聯分析模型,利用SPSS進行數據分析運算,最終對各關聯度值進行排序得出吉林省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主要指標之間的關聯程度依次為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額>農業總產值>工業總產值>公路里程。首先,地區生產總值這一經濟指標與區域物流發展的關聯度值最大,說明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可以有效的拉動區域物流發展,是區域物流發展的推動力;其次,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與區域物流發展的關聯度值分別排為第二位和第三位,說明全省的消費能力和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區域物流業的發展水平,加大對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提高物流業在社會消費和商品流通過程中的服務水平,對促進吉林省物流業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再次,農業總產值和工業總產值與區域物流發展的關聯值相對于其他經濟指標較低,分別排在第四位和第五位,說明吉林省在經濟發展中應充分發揮其東北老工業基地和重要的糧食生產加工基地的優勢與作用,為當地區域物流業快速發展貢獻一臂之力;最后,公路里程指標與區域物流的關聯程度最低,說明吉林省應加大對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的規劃建設投資,加快建設完善的路網體系,延伸公路、鐵路運營里程,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從而在商品流通中實現高質量、高效率的物流服務,拉動各區域之間的物流活動,為吉林省經濟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區域物流發展以區域經濟發展為依托,只有當地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為物流業發展創造市場和機會,才能促進物流業的持續發展;同時,區域經濟發展又以區域物流發展為支撐,物流業基礎設施發達,物流平臺信息化、現代化,物流活動高質高效,是區域經濟更快更好發展的助推劑,二者相互推進,協同發展。
四、促進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建議
(一)明確發展方向,統一戰略布局
吉林省區域物流發展缺乏明確的方向和統一的戰略布局,物流園區分散,市場集中度低,難以實現規模化。因此,吉林省區域物流業應明確發展方向,統一戰略布局。首先,統一規劃物流園區,加大建設投資力度,致力于建設集運輸、倉儲、采購、包裝、流通、配送于一體的大型的綜合性物流園區,實現規模效益;其次,加強對互聯網+物流的統一引導和協調,推廣多式聯運,加快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物流產業集約化發展;最后構建一個強大、智能、完善的物流體系,包括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層面、物流信息網絡層面、物流企業的運營層面,促使各項物流資源互聯互通,實現共利、共贏、共享的新格局。
(二)提升交通組織運輸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賀登才針對《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物流業“降本增效”的若干意見》提出“物流的效就是實體經濟的本。交通運輸推進物流業‘降本增效’的直接體現在于降本,但關鍵在于增效”。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交通運輸結構不合理、裝備技術和信息共享水平較低。在我國公路運輸成本最高,鐵路運輸成本最低,然而我國鐵路運輸只占了整體運輸10%的比例,將近80%是公路運輸,因此應該加快公路、鐵路管理體制的改革,暢通樞紐節點“微循環”,強化重點港口和大型綜合性物流園區鐵路、公路、航空的配套建設,實現基礎設施無縫連接。
(三)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提高市場集中度
目前吉林省中小型物流企業占絕大多數,規模較小,無法實現規模經濟以及大規模信息化,信息無法及時共享,市場集中度較低,物流成本較高,因此在經濟形勢稍微好轉、物流市場稍微成熟后應該推行基于市場化的兼并重組,提高市場集中度,鼓勵物流企業做大做強。
(四)加強政策引導,提供政策支持
物流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鼓勵,吉林省政府要加強宏觀政策引導作用,制定完善的物流產業政策及發展規劃,建立便捷的交通路網體系,引導物流企業按現代物流發展模式重組、調整,向現代化、科技化、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降低物流企業稅費負擔,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增加效益,為吉林省區域物流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為吉林省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最終實現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胡恒信,吳勇.推進我國物流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交通企業管理,2009(4):44
[2]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M].A Penn State Electronic Classics Series Publication, 2005:591
[3]R Elbert,R Sch?nberger .Logistics Clusters - How Regional Value Chains Speed Up Global Supply Chains[J].Publications of Darmstadt Technical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Business Studies,2009:233-245
[4]Maciulis Alminas,Vasiliauskas Aidas Vasilis,Jakubauskas Grazvydas.The Impact of Transport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al Economy[J].Transport,2009(2):93-99
[5]邵揚,梁亮,康美娟,張屹山.物流業對吉林省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