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畜牧獸醫臨床診斷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案例式教學 獸醫臨床診斷學 教學效果
獸醫臨床診斷學是高等農業院校動物醫學專業教學體系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主要講授獸醫臨床診斷疾病所必需的疾病方法和理論,是基礎課向臨床專業課過渡的橋梁[1],[2]。因此,獸醫臨床診斷學教學體系直接影響整個動物醫學專業課的教學效果。然而,由于獸醫臨床診斷學課程內容枯燥乏味,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習缺乏興趣和信心,教學效果顯然不能適應培養現代獸醫人才的需要[2],[3]。2012年,青島農業大學被認定為山東省10所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之一[4]。為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尋求課程適合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案例教學法以案例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具有啟發性和參與性的特征,有助于提高教師素質,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學模式[5],[6]。為探討案例式教學法在獸醫臨床診斷學課程教學中的可行性,我們將其設計引入理論教學中,并通過調查問卷等方式與傳統教學法進行比較。
1.案例式教學法的設計
1.1教學案例的篩選
案例式教學法在教學活動中的成功實施離不開合適的教學案例,只有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典型案例,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尋求符合教學要求、真實且學生感興趣的病例就顯得尤為重要。獸醫臨床診斷學課程的講授對象是大學三年級學生,他們此時已經學習過獸醫解剖學、獸醫病理學和動物生理學等多門專業基礎課,對動物傳染病的學習是他們比較熟悉各種動物傳染病的臨床癥狀和病原檢測,對動物疾病如何診斷還知之甚少。因此,我們針對獸醫臨床診斷學課程的講授時間和講授對象的特殊性進行分析后,認為教學案例應多選擇學生感興趣且較熟悉的常見動物及其傳染病案例,部分選擇常見動物的內科病、外科病和產科病等。如現在動物醫學專業的學生對犬和貓很感興趣,我們在講授的時候選擇了犬細小病毒病、犬傳染性肝炎和犬低鈣血癥等案例分別講解糞便、典型癥狀和痙攣等知識,配以圖片和視頻等多媒體進行解釋,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案例教學方案的設計
1.2.1專業名詞案例。課程的講授過程中如何使用案例,如何在講解案例的過程中講授知識點是案例式教學法的關鍵。獸醫臨床診斷學課程的專業名詞較多,按照傳統式教學方法進行講授,對于剛剛接觸診斷的同學來說無疑會感到含混晦澀,如同嚼蠟。為克服這種局面,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在課堂上設計了臨床案例診療實景表演。將講授的專業名詞設計融入編排的臨床案例錄像中,從獸醫和畜主的一問一答中對專業名詞進行解釋,教師在錄像過程中進行歸納講解。這既能幫助學生理解專業名詞,加深對專業名詞的印象,又能將抽象的概念與臨床案例結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
1.2.2章節重點案例。包括獸醫臨床診斷學在內,課程的重點內容是教師講解和學生學習的重點,而每一章節的重點內容往往表現出理論性強、內容抽象等特點,教師講解難度大,學生往往難以把握,學過之后印象也不深刻,這些部分的講授往往關系到整個課程的講授效果。因此,我們在注重這一部分課程內容的同時,對臨床案例進行疑問式講授,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增加學生對重點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1.2.3綜合討論案例。綜合討論案例易采用在獸醫臨床診斷學課程各個系統檢查、影像檢查和診斷的方法論講授完成后,教師給出一討論案例,并將學生按照宿舍分組分別進行課下分組討論,形成初步的討論結果;教師將初步討論結果進行匯總,并將結果中出現的問題和結果進行課上精講,分析問題所在,引導學生逐步探索案例結果,并要求學生再次在課下進行討論,最終形成正確的討論結果。這種案例涉及的知識面較廣,要求較高,學生初次接觸可能會不知所措。因此,教師既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又要在授課技巧方面下足工夫,最終使學生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真正達到綜合討論案例使用的最初教學目的。
2.案例式教學法的實施及效果評價
2.1實施對象
為評價施教效果,將4個教學班分別采用傳統教學法(58人)和案例式教學法(60人)施教,任課教師、參考課本、講授知識點、進度和學時等均保持一致。
2.2實施效果評價
在課程講授完畢后,通過調查問卷、學生評教和客觀成績三個方面對案例式教學法的效果進行評估。
2.2.1調查問卷。獸醫臨床診斷學課程結束時,分發調查問卷,調查指標和結果如表1所示。案例式教學法學生滿意度包括啟發性等八項指標均高于傳統教學法,其中,教師課件質量較高,課程設置更加合理,教師授課水平更高,更有啟發性,講授的知識點更易懂。此種新穎的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案例式教學法在獸醫臨床診斷學教學中應用是非常認可的。
2.2.2學生評教。課程講授完成和考試結束后,學生登錄青島農業大學教務管理系統,對本門課程教學質量進行評價,評價指標和結果如表2所示。案例式教學法學生評價教學效果等八項滿意度均高于傳統教學法。通過獸醫臨床診斷學課程課程學習,學生發現教師的課件質量較高,教學態度進一步端正,授課更加熟練,講授知識點時更加有條理,教學效果更好。這進一步說明學生對案例式教學法在獸醫臨床診斷學教學中應用的認可程度是非常高的,課程教學效果強化,總體滿意度提高。
2.2.3客觀成績。客觀成績主要包括學生考勤成績、實驗實習成績、試卷成績和最終成績,如表3所示。案例式教學法學生考勤平均成績等指標均高于傳統教學法。這說明學生在獸醫臨床診斷學課程的學習中,認可了案例式教學法,學習興趣的提高使學生缺勤次數下降,參加實驗實習的意愿明顯增強,知識的理解掌握能力明顯增強,成績提升了3個百分點。這些證明案例式教學在獸醫臨床診斷學教學中非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升學生成績效果顯著。
通過以上調查問卷、學生評教和客觀成績與傳統教學方法比較發現,案例式教學法在獸醫臨床診斷學中的應用明顯強化了教學效果,具體表現在:第一,案例式教學法的實施使課程設置更加合理,課件案例更加豐富,質量水平更高;第二教師的教學態度進一步端正,授課更加熟練,授課水平得到了提升,知識點講授更加有條理,變得更有啟發性,更易懂;第三,新穎的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缺勤次數下降,參與性增強,課堂氣氛進一步活躍,學生參加實驗實習的意愿明顯增強,知識的理解掌握能力明顯增強,成績得到了明顯提升。
3.案例式教學法實施體會
3.1案例選擇要用心
在應用案例教學法之前,我們到動物醫院和養殖場等地方進行了多方面的調研,收集了400多個相關的案例視頻和圖片,將這些案例根據獸醫臨床診斷學的教學內容的不同進行了細心篩選,并按照疾病的診斷思路進行了精心設計。但同時我們發現,很多案例不能服務于教學內容。因此,我們認為一個好的案例應該具有以下特點:
3.1.1案例應符合教學的知識點,要與教學內容相貼切,學生能一目了然或經教師講解后能深刻理解掌握相關的知識點。
3.1.2要選擇生動形象具有吸引力的案例,既能提高學生的認知程度,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進而提高學生在獸醫臨床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牢固掌握所學內容。
3.1.3案例的選擇可有易有難。容易理解的案例比例要大,在課堂上能保證100%的學生理解;中等難度的案例要能保證80%~90%的學生理解,不懂的同學經過課下詢問和討論能全部理解;較難的案例特別是綜合性案例不適合在課堂直接講授,可作為課下思考作業,由學生自我或分組思考討論,然后在課堂上再進行講解,保證學生全部理解。
3.2案例設計要得當
在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案例的設計應用要得當,其與教學內容不能強加在一起,二者應相輔相成。
3.2.1案例不在于多,要在于精。在案例選擇時,可能很多的案例能支持一個教學內容,這時我們要優中選優,讓學生能在課堂上通過1-2個圖片或者1個短視頻就能形象地理解教學內容,過多則會使教學顯得冗長。
3.2.2案例設計要準確,不能隨心所欲。教學過程中案例的使用在設計時要有目的性,其反應或提出的問題必須為教學目的服務,圍繞教學內容精心設計。
3.2.3案例講授要由易到難。教學過程中案例的難易較難把握,提出的問題不宜太難。如果案例反映的教學內容較難,學生理解不透就很難得出適當的答案,最后只能由授課教師給出答案,這就失去了案例教學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程度,案例中的問題先由容易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一層一層地思考,逐漸深入,最終得出結果,達到理解或掌握知識的目的。
3.2.4案例講授要注重引導學生參與案例討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不能將答案輕率說出。而是要重視學生對案例的理解情況,循循誘導,讓學生自己判斷疾病診斷結果的正確與否。對于在課堂上有的同學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回答,教師可以適度提問,或者在課下與學生展開討論,提高學生參與討論的興趣。
3.3案例式教學效果顯著
3.3.1提高教師授課能力,改進教學方法。通過在獸醫臨床診斷學中應用案例式教學法,我們深刻體會到案例式教學要講好,必須針對課程中每一個知識點認真收集相關的案例資料,篩選出與課程內容密切相關的典型案例,并能設計在多媒體幻燈片中準確體現出來。這個過程并不僅僅是教師梳理授課知識的過程,而是繼續深入理解知識點、發掘并提高教學能力的過程。而且在此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呆板的講解形式,給予了獸醫臨床診斷學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趣味性和生動性。教師的授課藝術逐漸完美,掌控課堂的能力進一步得到了提高。
3.3.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案例教學法把獸醫臨床診斷學零散瑣碎的問題串聯起來,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辯證思維等疾病診斷思路。采用病例圖片、視頻、動畫和情景故事等多媒體形式作為授課內容,并配合相應的臨床病案講解。如在某些系統疾病診斷思路的講解過程中,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擬動物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通過圖片和視頻把疾病發生發展的癥狀直觀展現出來,并通過對案例的進行分析討論,使學生能夠抓住疾病診斷的要點,初步學會相關系統疾病的診斷思路。學生從最初見到案例情緒緊張慌亂,不知道如何下手診斷,到能通過疾病診斷思路靈活運用基本的診斷方法,搜集分析臨床中復雜的癥狀資料,達到了能初步診斷疾病的基本教學要求。同時,這增強了學生疾病診斷的自信心,縮短了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教學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勇于參加實踐鍛煉的熱情,學生到畜牧相關企業進行實習實訓的人數逐年提高,在校期間就已適應獸醫臨床實踐工作的挑戰,為以后的就業奠定了基礎。
總之,通過與傳統教學法的調查問卷、學生評價和學生客觀成績的比較,案例式教學法既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改進教學方法,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顯著。因此,在獸醫臨床診斷學教學過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學法確實可行。
參考文獻
[1]鄧干臻.獸醫臨床診斷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曹榮峰,王繼芳,朱連勤.《獸醫臨床診斷學》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J].考試周刊,2007(43).
[3]賀建忠,羅勇,白萬勝.獸醫臨床診斷學課堂創新與實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08(5).
[4]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財政廳.《山東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設工程實施意見》(魯教高字〔2011〕14號).
[5]柴西超,付森.案例教學法在動物臨床診療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河南農業,2012(4).
[6]任志華,龔杰,鄧俊良等.案例式教學法在獸醫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1).
[關鍵詞] 畜牧獸醫 學科 發展 報告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大會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精神,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現代農業發展,促進畜牧獸醫學科發展和學術建設,發揮學會在引導學科發展研究中應有的作用,在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的領導和支持下,福建省畜牧獸醫學會組織一批畜牧獸醫專家、教授,在調查、文獻研究和探討基礎上,撰寫出《福建省畜牧獸醫學科發展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畜牧獸醫學科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在地方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遺傳育種、健康養殖、規模化生產、疫病免疫、診斷、檢測、疫情控制與撲滅、飼料與飼料添加劑生產、動物藥品開發等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某些方面已經達到或接近國內國際先進水平,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為我省畜牧業持續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畜產品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對畜產品質量安全也將更加關注,畜牧獸醫學科對我省發展高效、優質、安全、生態的畜牧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 引言
畜牧獸醫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生活、健康以及經濟活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是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一環。畜牧獸醫既是古老的學科,起源于人類開始馴化野生動物并將其轉變為家畜家禽時期;又是現代的學科,擁有完整的具有現代科學技術特征的科學體系,也是人類在飼養畜禽并與疾病作斗爭的長期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學科。
畜牧獸醫學科是綜合性應用科學,由基礎科學、應用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應用科學組成。畜牧獸醫科學主要包括各種畜禽及經濟動物的遺傳育種學、飼料營養學、繁殖學、飼養管理學、草地與飼料生產學、環境衛生學、畜產品加工學、中獸醫學、動物解剖學、動物組織與胚胎學、動物生理學、動物生物化學、動物病理學、動物藥理學、動物毒理學、動物微生物學、動物免疫學、動物傳染病學、動物寄生蟲學、動物疫病診斷學、動物疫病放射學、動物疫病內科學、動物疫病外科學、動物產科學等學科內容。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畜牧、獸醫科學科的研究已擴展和延伸到生物學、醫學、公共衛生學、環境科學、食品加工學、畜牧獸醫法學、公共管理學、動物衛生經濟學等領域。
隨著人類對畜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畜產品在人類生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畜牧獸醫學科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為社會公共衛生發揮了巨大的保障作用,為生命科學研究擔供了寬闊的試驗平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畜牧獸醫科學對我省畜牧業生產、食品安全、人類健康、公共衛生、生態保護、農民增收、社會和諧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福建省畜牧獸醫學科涉及的主要部門有:福建省農業廳畜牧獸醫局;市、縣(市、區)畜牧獸醫(水產)局;省、市、縣(市、區)動物衛生監督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畜牧(總)站;省、市、縣(市、區)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福建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動物科學系;市、縣(市、區)畜牧獸醫教學、科研部門等。
2 學科體系建設現狀
2.1 學科人才培養與教育
福建省畜牧獸醫學科采取了多層次、多方位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已形成比較完整的畜牧獸醫人才培養與教育體系。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涵蓋了對本科生、全日制碩士研究生、農業(畜牧獸醫)推廣碩士研究生、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在多年開設畜牧獸醫專業培養本科生的基礎上,1986年建立了獸醫內科學碩士點并開始招收獸醫學研究生,1990年建立了動物生產學碩士點開始招收畜牧學研究生。目前擁有草業科學二級學科博士點(自主設置)1個,畜牧學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草業科學、基礎獸醫學、臨床獸醫學、預防獸醫學等6個二級學科碩士點;獸醫碩士和農業推廣(養殖)碩士專業學位點 2 個。2001―2006年,已培養學士790名、碩士98名。同時,“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與“臨床獸醫學”為福建省“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龍巖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原生物系)創辦于1985年,設有動物科學、動物醫學、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4個本科專業,是培養福建省畜牧獸醫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已培養畜牧獸醫大中專生185名,目前在校生700多人,與福建農林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8人,預防獸醫學獲省級重點學科建設。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動物科學系主要培養大專層次、中專層次的畜牧獸醫實用人才,所開設畜牧獸醫專業獲得“省級精品專業”,2003年以來已培養畜牧獸醫大專生320名、中專生1500多名。龍巖市、漳州市、南平市、三明市等農業學校均設有畜牧獸醫專業,已培養畜牧獸醫中專生3700多名。此外,我省職業高中學校畜牧獸醫班從1983年開始興辦以來,共招生6800多人,畢業6000多人。
省、市、縣(市、區)農業(畜牧獸醫)部門都高度重視人才培養,不斷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每年都通過多層次、多形式開展有關畜牧獸醫法律法規、畜禽品種資源保護、畜禽標準化生產、動物疫情監測、防控技術、動物檢疫、信息管理等專題的研討和培訓,僅1991年以來,省里組織培訓就達70多次,培訓人員上萬人次,從而提高全省基層畜牧獸醫人員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術水平,以及科技服務技能與科技創新能力。此外,各地農函大利用教學培訓資源,對全省畜禽生產第一線人員開展了短期培訓,共培訓4萬多人。
我省歷來十分重視畜牧、獸醫科學科研實驗平臺的建設,經過多年的努力,科研與人才培養的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促進了學科的發展。目前,“國家水禽品種資源基因庫研究所” 已在石獅建成并通過農業部驗收; 由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建設的“福建省康牧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已通過國家農業部驗收、“福建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已通過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認可和農業部資格審查、“福建省畜禽疫病防治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和“福建省畜禽分子遺傳育種工程”也通過省級驗收;設在福建農林大學的國家級“動物科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省級工程實驗室“動物藥物工程實驗室”已經立項建設;設在龍巖學院的“預防獸醫學福建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和“生物學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也已經立項建設。
2.2 機構與隊伍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十分重視畜牧獸醫機構與隊伍建設,歷經幾次改革和調整,機構不斷完善,隊伍不斷擴大。目前,省級成立畜牧獸醫局,設畜牧獸醫綜合處、獸醫處、畜牧處、飼料獸藥處,擁有行政編制25人;事業單位有:動物衛生監督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畜牧總站、省際動物防疫監督檢查站,共有全額事業編制94人。市、縣兩級人民政府都設立了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同時成立了動物衛生監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畜牧等事業機構,共有939人員編制,實際人員1066人(含自收自支);全省鄉鎮畜牧獸醫站編制2483名,實有人員1418人,由于幾次改革將鄉鎮畜牧獸醫站下放到鄉鎮政府管理,影響到機構與隊伍的穩定,目前正在理順;為了確保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的實施,我省從2004年起,開始聘用村級動物防疫員,目前全省共15043名,國家和各級政府給予適當津貼補助。此外,全省還擁有畜牧獸醫教學、科研人員300多人。初步形成了與現代畜牧業發展和重大動物疫情防控工作相適應的畜牧獸醫的行政事業、教學、科研機構與隊伍。
2.3 基礎設施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逐步加大了對畜牧獸醫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尤其是1998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來,對動物防疫體系、種畜禽品種資源保護、畜禽良種繁育體系、畜牧業標準化建設等方面的投入顯著增加,基本形成了上下貫通、橫向協調、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動物防疫基礎設施網絡,初步建成了我省主要地方品種資源的保護場,形成了較完善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了一批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畜牧業標準化生產和加工基地。
1998年以來,我省累計投入動物防疫基礎設施13215萬元,建設了96個實驗室,面積達19800平方米。其中1個省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基本能承擔轄區內動物疫病的監測、流行病學調查、分析、診斷或確診;9個市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初步具備了承擔轄區內動物疫病的監測、分析、診斷等能力;85個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初步具備了具體承擔轄區內畜禽抗體監測、數據整理、匯總和報告以及樣品采集等能力;10個國家動物疫情測報站和20個省級動物疫情測報站,基本具備了承擔流行病學調查的能力;31個省際動物防疫監督檢查站,具備了承擔省際間公路動物防疫監督檢查和消毒工作;373個鄉鎮獸醫站,大部分初步具備了分發疫苗、實施免疫、樣品采集等能力。
1998-2006年,中央和我省累計投入種畜禽品種資源保護與建設經費5995萬元,新建4個種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場、1個國家水禽地方品種畜禽資源基因庫和1個種畜性能測定與評估中心。2007年以來,中央和省級財政加大我省畜牧業經費投入,到目前為止已達33914萬元,其中良種繁育體系建設15708萬元、畜牧業標準化建設13120萬元、生豬生產大縣獎勵3166萬元、母豬保險1920萬元。
3 學科發展現狀與主要成果
3.1 學科發展現狀
3.1.1 畜牧
在畜禽現代育種技術的研究方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省以地方畜禽品種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研究為重點,已建立了上杭槐豬、莆田黑豬、閩北花豬、武夷黑豬、福建黃兔、山麻鴨、連城白鴨、金定鴨、莆田黑鴨、白絨烏骨雞、漳州斗雞、河田雞、金湖烏鳳雞、德化黑雞、長樂灰鵝、閩北白鵝、福清山羊、戴云山羊、福安水牛、晉江馬等20個畜禽地方品種保種場和晉江馬保種區,并開展了品系選育和配套系選育的研究工作。上世紀80年代開展了金定鴨品系選育和莆田黑鴨高產系選育,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山麻鴨高產系和配套系選育相繼都取得了成功,山麻鴨高產系目前推廣到全國20多個省市,存欄量達到3億以上,成為我國蛋鴨主產區的當家品種;山麻鴨配套系產蛋性能達到國內最高水平,顯示出良好的推廣前景。福建省農科院對半番鴨羽色性狀進行研究,揭示了在采用白番鴨作為父本生產白羽半番鴨時,半番鴨白羽毛性狀的遺傳主要決定于母本,選育成功中型和小型白羽半番鴨的專門化母本品系,《半番鴨白色羽毛遺傳及其應用研究》和《小型白羽半番鴨母本選育》分別獲得2001年度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2005年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提高了半番鴨生產的經濟價值,使我省的半番鴨選育推廣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目前正在開展羽色功能基因定位的前期研究。番鴨人工授精技術在我省起步較早,并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已推廣應用到全國各地;豬RN基因研究與應用走在全國前列,并獲得2006年度省科技進步獎。開展了黃牛、山羊以及豬品種的雜交改良,利用BLUP法、生化和分子遺傳標記輔助選擇等現代育種技術進行番鴨的種用性能選育以及地方畜禽品種遺傳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的研究,多次獲得省部級科技基金立項。 “優質白番鴨RF系列”列入國家級重點科技成果推廣計劃,向全國16個省、市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望推廣應用。“肉雞、肉鴨RAPD分析、繁育配套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生產”和“番鴨選育中動物模型BLUP法的研究”對加快肉禽良種選育及推廣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
在動物生殖機能的調控與繁殖新技術方面,取得國際合作項目、國家基金、教育部以及其他省級科研項目資助多項。哺乳動物胚胎工程的部分研究成果與相關龍頭企業進行了項目對接,牛、羊胚胎移植技術在我省得到應用。深入研究了奶牛胎兒胎盤的內分泌學、組織學變化與胎兒生長、母體代謝以及母子妊娠期、圍產期疾病的關系,提出了胎兒胎盤機能的內分泌學和組織學監測方法,其研究成果在國外專業學術雜志上20篇,其中SCI論文2篇。在生殖內分泌對生殖機能調控機制研究的基礎上,正著力于研發相關配套技術,力爭實現奶牛一年一產,進一步提高禽類生產性能。番鴨就巢性基因及就巢調控技術研究將通過功能基因的輔助選擇,提高番鴨繁殖性能,可望在禽類分子育種方面有所突破。
在畜禽健康養殖關鍵技術研究方面,全國首創研究出蛋鴨無水面旱地圈養模式并得到推廣應用,為水禽提供了替代傳統水面放養的生物安全飼養技術。開展了奶業現代化生產技術集成與產業化開發、低山丘陵草地奶牛業綜合發展技術、無公害藥物和添加劑的開發與利用、藥物殘留的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獲得“十五”國家奶業科技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等多項資助;開展低山丘陵草地奶牛業綜合發展技術的研究,目前已初見成效;無公害藥物和添加劑的開發與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多項產品獲得了生產許可證并批量生產;探索建立了以生物安全為核心,中獸醫藥技術為特色的肉豬、半放養優質雞、黃兔的標準化生產和藥殘控制技術體系。“無公害豬肉生產藥物殘留控制關鍵技術研究”、“福建黃兔生態養殖技術研究”成果分別獲2006年度福建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三等獎,“半放養優質雞生產藥物殘留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和“豬新型免疫調節劑研究”分別于2007年4月、2007年1月通過福建省科技廳成果鑒定,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已被農業部門和省發改委列為重點推廣項目。
在天然藥物深加工及獸藥新產品研究與應用方面,深入研究超微粉碎、超臨界萃取、中藥多功能提取、分離濃縮等新技術的應用,對臨床常用的中藥的有效功能成分進行分離、提取加工,探討中藥發揮作用的物質基礎,研究其作用機理,取得了重要成果。如“中獸藥超微粉碎技術應用研究”項目,2007年3月通過省科技廳鑒定,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魚腥草系列中草藥制劑開發研究”項目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2006年獲得福建省科學技術三等獎等。在多年的研究基礎上,近年開發出了多種新制劑和系列產品,主要有中藥濃縮顆粒制劑、中藥超微粉制劑、中藥免疫調節劑、中藥飼料添加劑、中藥散劑等,與有關獸藥廠家聯合申報取得中獸藥制劑生產批文10個,這些制劑在畜牧生產尤其是在水產動物疾病防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研究開發出系列新型獸用透皮吸收制劑,如洛美沙星搽劑、克痢星搽劑,環丙沙星搽劑等,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2004年獲福建省科學技術二等獎;研制出具有殺菌力強、抗菌譜廣、使用簡便、腐蝕性小、穩定性好、價格低廉、無環境污染、毒副作用小的消毒藥系列,如“穩定化戊二醛消毒劑”和“新型溴氯海因緩釋型消毒劑”,于2003年通過了農業部評審并獲得新獸藥證書;研制成功提高動物抗病力、減少應激的新制劑,如煙酸鉻、煙酸銅、吡啶-2-羧酸銅,其中煙酸鉻獲得2002年國家新飼料添加劑證書,2003年獲福建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3.1.2 獸醫
我省針對高致病性禽流感、偽狂犬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流感等重大動物傳染病和共患病,開展了病原生態學、血清學、流行病學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果。
福建農科院畜牧獸醫所于1962年在國內首次分離并鑒定了偽狂犬病病毒(PRV閩A株,已成為我國的標準毒株)以來,對該病的疫苗及單抗診斷技術也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并獲得成果獎3項。其中于1964年研制成功的“偽狂犬病滅活苗”的應用,有效地消滅了牛羊Pr,牛偽狂犬病滅活疫苗1984年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牧漁業部標準”產品,該成果獲得1984年全國科技大會重大成果獎。建立了ELISA、免疫熒光法、反向間接血凝(抑制)試驗檢測偽狂犬病病毒抗原和抗體,研制出偽狂犬病快速診斷試劑盒。1990年研究人員采用蝕斑純化和溫度誘變方法,從PRV閩A株(強毒)中選育出偽狂犬病病毒弱毒株(PRV-B),并用PRV-B株制成的雞胚細胞凍干苗,該苗對豬安全有效,“偽狂犬病弱毒株的選育”于1995年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1年應用離心和透析相結合的方法成功地制備了豬偽狂犬病病毒囊膜蛋白免疫刺激復合物,研制了PRV新型ISCOM疫苗,該疫苗安全性好,與弱毒疫苗比較,不存在潛伏感染及毒力返強的問題,克服了油乳劑滅活苗常見的刺激性和副作用。該疫苗研制成功,增添了我國偽狂犬病防疫的手段,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特別是新型佐劑的引入及效果,對于我國滅活疫苗的研制、生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福建農科院畜牧獸醫所于1977~1978年對豬鏈菌病進行了詳細的流行病學調查,并開展了病原分離鑒定及生物學特性研究,為防治和控制豬鏈球菌病的流行及危害提供了科學依據。1978年,開始對豬鏈球病菌苗進行研究,1979年成功研制出“豬鏈球菌弗氏佐劑滅活疫苗”,被農業部批準列入九種獸醫生物制品之一的“疫苗制造及檢驗試行規程”。1980年,開展豬鏈球菌弱毒疫苗的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株安全有效的豬鏈球菌Ft117弱毒菌,1981年經農業部批準在福建省獸藥廠進行中試,在省內外擴大試用范圍,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豬鏈球菌弱毒凍干疫苗”于1981年被農業部批準列入“豬鏈球菌弱毒凍干菌苗制造及檢驗規程”。1983年應農業部成都藥械廠的要求,無償將豬鏈球菌Ft117弱毒株贈送該廠擴大生產,為四川省豬鏈球菌病的防治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研究方面,闡明了PRRSV在福建省的流行情況,在福建省內分離了3株PRRSV分離株,通過對病毒生物學特性與分子遺傳進化關系的分析,證實了福建省流行的PRRSV屬美洲型毒株;用福建省分離的地方毒株進行了弱毒疫苗的初步研究,選育出一株毒力致弱的弱毒株,為進一步研發弱毒疫苗奠定了基礎;應用本地分離株研制了兩種不同佐劑的滅活疫苗,初步試驗結果表明,研制的疫苗安全性好,疫苗保護率高。本研究達到國內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
在番鴨細小病毒病和番鴨呼腸孤病毒病研究方面,我省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福建農科院畜牧獸醫所于1988年在國內外率先分離鑒定了雛番鴨細小病毒,建立了快速簡便以單克隆抗體為核心的診斷方法,研制成分別檢測雛番鴨細小病毒病病原和抗體的乳膠凝集和乳膠凝集抑制診斷試劑盒,獲國家一類新獸藥證書;同時研制成雛番鴨細小病毒病活疫苗,獲國家一類新獸藥證書;先后獲得成果獎三項,其中“雛番鴨細小病毒病病原發現、鑒定和診斷研究”獲1993年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雛番鴨細小病毒病活疫苗和快速診斷試劑研究” 獲2001年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雛番鴨細小病毒病病原發現、診斷和防治”獲200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福建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病毒室自1997年以來對番鴨呼腸孤病毒病進行了病原學、診斷學和疫苗學研究,采用同源胚胎和細胞分離培養病毒,在國內首次分離到5株病毒,應用電鏡觀察、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RT-PCR等方法,完成了病毒形態、理化、生物學、抗原性、基因組特性等分析和病毒基因組部分片斷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證明是番鴨呼腸孤病毒(MDRV)病病原,在常規和分子水平上確定為呼腸孤病毒科正呼腸孤病毒屬番鴨呼腸孤病毒,并于2003年通過由省科技廳組織的成果鑒定。2002年由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系在國內首次鑒定該病原為番鴨呼腸孤病毒。福建農科院畜牧獸醫所在國內率先建立了敏感、特異的檢測MDRV的RT-PCR方法,同時應用生物技術在國內外首次研制成番鴨呼腸孤病毒病活疫苗,分別獲2004、2005年國家發明專利,同時該疫苗臨床試驗已于2008年7月獲得農業部批文。國外至今尚無活疫苗。
在鴨出血癥病原學及診斷技術研究方面,在國內外首次分離鑒定了該病病原為鴨皰疹病毒2型,詳細描述了該病的流行病學、特征性臨床癥狀和病理學變化,建立了檢測該病病原的血清中和試驗、血凝及血凝抑制試驗、間接免疫熒光抗體技術等實驗室診斷技術,為該病的臨床診斷和快速診斷提供了依據和有效手段;該研究成果榮獲福建省2006年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禽霍亂研究方面,在國內首次成功研究出“禽霍亂莢膜亞單位疫苗”,1987年有償轉讓給湖北省獸醫生物藥品廠擴大生產,成為我院首個可以轉讓的科研成果。1988~1989年,開展“禽霍亂莢膜亞單位疫苗示范推廣”項目,兩年內在我國20多個省市推廣近700萬羽份,獲經濟效益兩千多萬元。在鴨疫巴氏桿菌病研究方面,從該菌的分離與鑒定、生化特性、培養條件及細菌濃縮技術、血清學、超微結構、莢膜的提取及免疫原性、外膜蛋白(OMP)的提取及分型、基因分型、檢測方法的建立、病理組織學、疫苗的研制等方面開展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1985~1995年成功研究篩選到抗雞新城疫病毒、雞馬立克氏病毒、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等病毒單克隆抗體,并制成診斷試劑,推廣900多萬頭(羽)份,并獲成果獎二項。研制了既適合規模養殖場又適合基層使用的口蹄疫、豬瘟等動物傳染病的膠體金試紙條;馬立克氏病病毒人工感染雞細胞凋亡病變及凋亡機制、禽鳥住白蟲病和血變蟲病的病原生物學等方面研究走在全國前列,并取得科研成果。
3.2 主要成果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省加大了對畜牧獸醫科技的支持力度,確定了明確的研究目標,即立足本省實際,以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為目標,采取高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相結合、面向國民經濟與社會需求相結合開展研究,使畜牧、獸醫科學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取得驕人的進展和一大批科技成果,為我省畜牧業生產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共有48項成果獲國家或省、部級科技技術獎勵(如表1所示),其中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4項(其中獲得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44項(其中獲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13項、三等獎30項);按照畜牧獸醫分類,其中畜牧28項,獸醫20項。審定批準了1個新飼料添加劑和2個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2個國家一類獸藥證書。這些成果反映了我省畜牧、獸醫科學成就,為推動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和保障社會公共衛生安全做出了貢獻。
4 學科發展趨勢與關鍵技術
4.1 學科發展趨勢
畜牧學科研究將與生產需要緊密結合,充分運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深入研究豬、家禽、奶牛(包括奶水牛)、肉牛、山羊、兔的優質品種遺傳資源,通過常規育種技術和分子生物學手段相結合培育新品種、新品系或配套系。品質育種、抗病育種將成為畜禽育種的重要內容。既滿足動物營養需要又保證食品安全而且利用于環境友好的飼料研究也是學科研究的重要領域。隨著規模化養殖的發展,畜禽環境控制、排泄物無害化處理、養殖污染防控技術等領域研究亦日趨重要。高新技術將在畜產品中廣泛應用,畜牧業生產標準化技術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疫病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將為防控畜禽重要疫病和共患病提供更有效的手段。未來畜禽疫病研究將更多地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開展對重要動物疫病病原的發病機制、共患病原跨種間感染機制、病原的遺傳變異、基因組結構、功能基因定位、致病性與抗原性之間關系等基礎性研究;同時更加注重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的緊密結合,應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研制開發新型疫苗、診斷制劑和藥物,動物基因工程疫苗、診斷試劑盒是發展方向;預防獸醫學的研究進步將在我國動物疫病診斷、流行病學監測和疫病防控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并將結合信息技術,建立疫病預警預報和疫情快速應對體系。
4.2 關鍵技術
4.2.1 畜禽遺傳育種
(1)技術需求:生產性能測定及遺傳評定技術;人工授精及胚胎工程技術;畜禽基因組及重要經濟性狀的功能基因定位技術;畜禽數量性狀選育技術,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分子生物學技術;畜禽超高產育種與利用的分子生物學技術。
(2)主要研究內容:豬的新品種(系)以及配套系的選育;優質肉雞、水禽品種(系)、配套系的選育;山羊新品系的選育;優質肉牛、奶牛專門化品系的選育;畜禽肉質風味形成機理的研究;我省地方畜禽品種特有DNA資源的分離和鑒定;種畜禽性能測定和遺傳評定技術;地方畜禽品種資源的原位保存和易位保存的技術研究。
4.2.2 動物重要疫病防治
(1)技術需求:畜禽疫病預防控制與凈化技術;畜禽疫病的診斷與監測技術;傳統疫苗的改進和完善技術;主要畜禽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與開發技術;高效、低毒化學藥物的研究與開發技術。
(2)主要研究內容:開展重點疫病綜合防治、合理用藥技術;重點普通病與營養代謝病治療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開展重要病毒病、細菌病、寄生蟲病的病原生態學、流行病學、預警預報和風險評估研究;開展重點疫病單克隆抗體、膠體金等診斷與監測試劑盒的研制與產業化開發;研制開發新型疫苗佐劑與免疫增強劑,開展傳統疫苗的改進與完善;研制新發生疫病疫苗;加強基因重組疫苗、基因缺失疫苗、亞單位疫苗等生物技術疫苗的研制開發;對工藝路線成熟,具有重大生產應用價值的疫苗開展產業化開發研究與生產;開展新型畜禽專用抗菌藥物,高效、低毒、低殘留抗寄生蟲藥物,適用于動物用藥特點的緩釋制劑與靶向制劑、獸藥殘留檢測試劑盒、新型抗感染中草藥制劑的研制與開發。
4.2.3 新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及其加工設備
(1)技術需求:已有能量、蛋白質飼料資源的合理加工生產、優化配制利用技術,以及新的飼料資源的開發利用技術;利用高新技術研制安全、高效添加新品種和已有添加劑品種的低成本、高新技術和產業化生產技術;動物營養物質代謝、需求規律、飼養標準修訂和配套飼養技術(含無公害、綠色、有無畜產品配套飼養技術);大型設備、關鍵零部件和飼料加工工藝開發技術;飼料及添加劑原料、產品標準和檢測技術;不同畜禽地方品種營養需求的研究。
(2)主要研究內容:飼料谷物、蛋白質飼料等的優化生產利用技術;青粗飼料利用新技術;適用我省飼養特點、不同類型飼料配方的研究與產業化生產技術;氨基酸、基因工程酶制劑、微生物添加劑、有機微量元素、代謝調控劑、畜產品品質改進劑、藥物添加劑的研究與開發;無公害、綠色、有機畜產品配套飼養技術;配合飼料生產關鍵設備與工藝,配合飼料生產過程質量控制和信息支持技術;我省地方畜禽品種營養需求的研究與仿生飼料的生產技術。
4.2.4 草山草坡保護利用及草業開發
(1)技術需求:牧草品種資源開發、保護和利用技術;牧草良種選育及良繁生產技術;南方草山草坡(丘陵區)優質高產人工草地建植技術;草產品產業化生產開發技術。
(2)主要研究內容:優質高產人工草地建植技術;草地資源持續高效利用技術;豐產、優質、多抗、適宜放牧、刈割、環保、綠化等不同用途的特種牧草及飼料作物新品選育,優質牧草良種繁育技術;不同類型種子的采集、清洗、加工技術,優質牧草和飼料作物高產栽培及集約化生產技術;不同草產品加工工藝及配套設備的研制開發;篩選適合我省不同生態區域不同草食動物的四季牧草輪供品種。
4.2.5 畜產品加工
(1)技術需求:動物源性食品原料、半成品、預制品、制品現代化生產技術;畜產品加工原料及制品質量控制及監督監測技術;功能性食品生產開發技術。
(2)主要研究:動物性食品風味物質功能成份、分子結構、生物學特性研究開發;優質原料、半成品、預制品、制品型動物性食品現代化生產工藝與設備開發;冷卻肉、液態奶、液態蛋白質、清潔、衛生、現代加工技術體系研究與開發;特種動物產品深加工技術體系研究開發,皮、毛、絨現代清潔初加工技術研究。畜禽副產品清潔加工利用技術開發;屠宰加工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利用技術開發;原料與制品保鮮技術開發;大宗產品質量快速檢測技術開發。畜產品與制品質量分類分級標準的制定及監測技術開發。
4.2.6 畜禽場環境控制與廢棄無害化、資源化
(1)技術需求:高效、低耗,最少污染“清潔生產”環境質量保證技術;畜禽場廢棄物無害化自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新型安全無污染飼養工藝與配套設備開發技術;環境標準、質量監督檢測技術。
(2)主要研究內容:畜禽飼養環境控制關鍵技術和設備,節能、高效、低耗、裝配化、標準化豬雞環境設施的開發,新型清潔飼養工藝配套設備的研究開發;糞尿高分離固液分離技術設備研制;一體化高濃度有機廢水凈化自理新技術與設備;經濟型固體廢棄物快速發酵技術,有機復合肥生產技術及設備,N素損失控制技術;液體糞便土地直接利用技術和配套設備;臭氣控制新技術。
5 學科發展存在的不足與建議
5.1 存在的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畜牧獸醫學科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為我省畜牧業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但是與畜牧業發展需要動物疫病控制需要相比,我省畜牧獸醫學科還有很大的差距。
一是畜牧業科技投入比重偏低。我省農業科技總體投入很低,如2004年至2007年,省級安排農業科技專項僅為12886萬元;而在農業內部,畜牧業科技資源各項投入在我省農業總投入中的比重不足15%,這與我省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產值23%以上的比重不相稱。
二是學科發展不平衡。畜禽遺傳育種技術滯后,對我省地方畜禽品種資源的利用研究不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動物營養和飼料添加劑核心技術較少;對一些重大傳染病病原的基礎研究、生態分布與流行規律研究不夠深入,重大傳染病的診斷技術和防控技術比較落后,與產業的發展不平衡;寄生蟲病研究尤為落后;獸藥特別是生物制品、診斷試劑的研究還需加強;草山草坡保護利用、畜產品加工技術開發、畜禽場環境控制等方面,還沒有形成較完整的科學體系。
三是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畜牧獸醫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少,跟蹤模仿研究多;尚未形成完善的研究體系和平臺,國內外競爭力不強;高水平的研究論文、在世界權威學術雜志發表的論文少;缺乏處于國內外前沿的高素質研究團隊,科研人力資源整合有待加強。
5.2 建議
5.2.1 加強學科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畜牧、獸醫科學所需的研究技術發展趨勢,加強學科基礎研究,合理布局研究技術平臺,提高學科的創新能力。重點建設符合國際標準的生物安全Ⅲ級和Ⅱ級實驗室、實驗動物中心等,以滿足科學研究的需求。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地方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場、保護區、基因庫、種畜質量遺傳評估中心、畜禽良種繁育體系、畜禽標準化生產體系、畜禽防疫體系、疫情應急指揮體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
5.2.2 加強學科人才培養與整合
結合我省現代農業發展需要,以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基礎,加強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學科帶頭人和團隊,同時吸引和凝聚海外優秀人才,為學科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充分發揮畜牧獸醫科研、教學、推廣單位和企業各自優勢,整合資源,創新性地開展畜牧獸醫重大技術研究,并建立聯合開展科技攻關的長效機制,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和實際應用。
5.2.3 加大學科關鍵技術攻關
要根據我省畜牧業發展的技術需求,加大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投入力度,重點在畜禽優質高效高產技術、畜禽主要疫病的防控技術、畜產品安全保障技術、畜產品加工技術、標準化與質量控制技術、資源開發保護利用技術、健康養殖與生態保護技術等方面加大攻關研究。
參考文獻:
[1] 福建省統計局. 福建經濟與社會統計年鑒(2007-農村篇)[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
[2] 陳越,杜生明. 21世紀初畜牧獸醫學科發展展望[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3] 中國畜牧獸醫學會. 畜牧獸醫科學學科發展報告( 2007-2008)[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課題組成員:
1. 梁全順,福建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研究員、教授級高級獸醫師。
2. 王壽昆,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院長,教授。
自從水稻之父揚名天下,自從基因技術深種人心,農學專業揚眉吐氣,不再灰頭土臉。
其實,農學專業的內涵非常寬,包含水產類、植物生產類、草業科學類、動物醫學類、環境生態類、森林資源類、動物生產類7大類,分為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利用、植物保護學、林學、水產養殖學、畜牧學、動物醫學等8個一級學科,共27個二級學科。今天,小編將帶你淺嘗“農家樂”,想要報考這類專業的考生們也可以順便多了解一下相關信息。
汗滴不再禾下土――作物學
十里稻花,百里飄香。提起“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你一定不會感到陌生。他成功地研制出雜交水稻,使得中國的糧食產量驚人般地增長,堪稱作物學的標志性人物。狹義的農學就是指作物學。這是一門研究作物遺傳、生長規律和育種技術的學科,也是農學科學的核心學科之一。作物學是通過改良糧食品種、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探索并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生態、低成本集約化的理論栽培與技術措施的綜合性應用科學,是實踐帶動理論學習的新探索。
【主要課程】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基礎生物化學、基礎微生物學、遺傳學、生物統計與田間試驗、農業生態學、作物栽培學、耕作學、作物育種學、種子學等。
【就業方向】 畢業后主要到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機關從事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考研率也在35%左右。
【學府推薦】在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學領域首屈一指的當然要數中國農業大學了。當然,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吉林大學、西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浙江大學、揚州大學等也都久負盛名。
農園的美發師――園藝學
現代栽培技術加入了美學元素,通過對園藝作物的栽培、育種、組織培養等技術的貫徹,實現果樹、蔬菜以及觀賞植物的栽培。園藝場(庭園)規劃設計、園藝植物栽培、種質資源保護、品種選育和良種繁育、病蟲害防治、園藝產品商品化處理等都是園藝學專業學生需要掌握的技能。看來,農學專家也要給作物們穿上漂亮的外衣了。
【主要課程】英語、計算機、植物學、植物生理學、遺傳學、生物統計與田間試驗、園藝學總論、園藝學各論、園藝作物育種學總論、園藝作物育種學各論、園藝植物組織培養學、設施園藝學、園產品商品學、無土栽培學、現代果樹科學、現代蔬菜科學、現代觀賞園藝科學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主要在園藝科研院所、中等和高等院校、企業部門、行政部門等從事園藝作物栽培和遺傳育種、園藝生物技術、現代園藝生產技術、現代設施園藝等方面的教學、科研、管理、開發和規劃設計工作。
【學府推薦】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吉林大學、西南大學、北京林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僑大學、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
土地的魔術師――農業資源利用
農業資源利用是農學門類中的一個新生科學,是伴隨著人口增加、資源短缺、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等問題而產生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產物。本專業主要研究土壤、水、養分、氣候、生物等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的基本理論與知識,推進資源的優化配置、高效利用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主要課程】植物生理學、土壤學(英語教學)、普通生態學、植物營養學(英語教學)、地學基礎、土壤資源調查與評價、遙感與信息技術、土壤環境污染與治理、資源與環境分析等。
【就業方向】主要在農業資源與環境相關部門和單位,包括環境保護部門、生態環境治理、農業資源開發、農產品綜合利用等企事業單位,或在科研單位、農業生產、土地管理、環保、農資等部門、單位從事教學、科研、管理工作。
【學府推薦】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已形成地域特色明顯的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土壤物理、土壤地理與信息技術、土壤生態與旱地農業、土壤化學5個研究方向。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吉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西南大學等大學也是不錯的選擇。
植物的白衣衛士――植物保護學
植物保護學是農學類專業中一門跨學科、綜合性最強的學科。其開設目的就是提高綜合生產能力、保護生物多樣性、控制環境污染、節約能源,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生態的目的。給植物作白衣衛士,也是很光榮的工作。
【主要課程】植物學、微生物學、植物生理學、普通植物病理學、普通昆蟲學、農業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學、植物化學保護。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在出入境檢疫,國家、省、市縣植保部門,涉農大型企業,農業科技園區等從事檢疫、測報、植保技術推廣與開發、企業經營與管理等工作。
【學府推薦】浙江大學的植物保護學科可是響當當的,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山東農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的植物保護學科也都非常不錯。
森林的檢測器――林學
林學是研究森林的生長發育、結構與功能,探求如何對森林進行培育、管理、保護和利用的學科。注重培養森林基礎科學研究、森林防火、林木育種、森林培育、森林資源管護、森林資源調查規劃、濕地保護與管理、城鄉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森林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高素質的科學研究、應用技術和經營管理方面的研究應用型人才。其中,木材科學與工程的家具與室內設計方向是該學科的熱門,就業前景廣闊,就業率相當高。
【主要課程】植物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營養學、基礎生物化學、普通遺傳學、林木病理學、森林生態學、測量學、樹木學、土壤肥料學、森林培育、林木育種學、森林環境學、數字林業技術、森林計測學、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林業經濟管理。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在林業、城市園林綠化、環保、農業等部門從事森林培育、森林資源管理與利用、森林生態環境建設、城市園林綠化等方面的技術、經營與管理、教學和科研工作。
【學府推薦】東北林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貴州大學、大學、甘肅農業大學、青海大學、寧夏農學院、新疆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山西農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等。
海底大將軍――水產養殖學
水產養殖學是以水產經濟動植物(如魚、貝、海藻等)為研究對象,研究水產經濟動植物的應用、開發、經營管理及開發新型漁業技術的科學。通過學習生物科學、水域生態學、水環境科學、水生生物技術以及水產動物生產、水產品加工與貿易和水生資源開發和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識,畢業生將具備水產經濟動植物生產、水產飼料生產、水生生物病害檢測與控制、水域環境監測、水產資源開發、水產品加工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課程】普通動物學、魚類學、細胞生物學、動物生理學、生態學、水生生物學、遺傳育種學、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水產動物病害學、魚類增養殖學、無脊椎動物增養殖學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到水產部門從事水產品的增殖、養殖、保藏加工利用工作,也可從事漁業技術設備研究、制造工作,還可到海洋、海運、輕工、外貿、環保等部門從事科研工作。
【學府推薦】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西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大學的水產養殖學都非常棒。
風吹草低見牛羊――畜牧學
傳統的畜牧技術,加上現代化的科學管理,讓大草原上牛羊成群、膘肥體壯的景色,成為眼底更加美麗的風景線。農業現代化的今天,發展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畜牧業,提高畜產品品質、實施名牌戰略,降低畜產品藥物殘留指標,開發畜禽附加利用,滿足市場多元化的需要,早已成為畜牧業的發展方向。畜牧學專業就是研究家畜育種、繁殖、飼養、管理、防病防疫以及草地建設、畜產品加工和畜牧經營管理等的學科。
【主要課程】動物生理與生物化學、動物遺傳學、家畜育種學、動物營養學、飼料與飼養學、動物繁殖學、家畜環境衛生學、動物生產學、草地學、生物統計學、畜牧經濟管理學、畜產品加工學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以到農業院校、科研院所、畜牧生產企業、飼料加工企業、畜產品進出口企業、國家機關等單位從事農業科研、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還可從事與動物科學相關領域和部門從事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等工作。
【學府推薦】南京農業大學是我國進行畜牧學研究生培養最早的單位之一。此外,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甘肅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西南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等的實力也很雄厚。
動物的保護神――動物醫學
現在,人類與動物越來越親密,動物醫學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動物醫學可算得上農學領域的熱點了,主要包括預防獸醫學、基礎獸醫學,研究預防和治療家畜疾病,通過掌握動物疾病的致病因素及疾病發生規律,預防和治療動物疾病的發生。
【主要課程】基礎生物化學、動物生理學、動物解剖學、動物組織胚胎學、獸醫病理生理學、獸醫藥理學、獸醫微生物學、獸醫免疫學、獸醫臨床診斷學、獸醫內科學、獸醫外科學、動物傳染病學、動物寄生蟲病學、獸醫產科學、中獸醫學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的畢業生可從事各級農業教育部門、畜牧獸醫研究單位、獸醫行政管理機關、各級獸醫診斷和醫療機構、畜牧生產企業、衛生行政部門及實驗動物研究生產單位、生物藥品制造及研究部門和企業、商品檢驗部門、海關檢疫單位、環境保護部門、外貿系統、農業科技出版單位、軍事部門、獸醫醫療器械檢測管理部門、科技情報單位、科研管理部門、公安系統等方面的工作及其他相關的工作,前景不錯。
關鍵詞: 應用型名校 教學改革 家畜解剖學實驗
《家畜解剖學》是我校動物醫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其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是決定學好其他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關鍵。《家畜解剖學》作為一門形態描述性科學,具有直觀性強、名詞多、術語多,描述難、理解難、記憶難等特點,教學質量很難提高。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因此,實驗教學是提高其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自我校2013年11月入選為山東省首批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單位之后,培養既懂得扎實的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動物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成為動物醫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為此,我們進行了《家畜解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及實踐,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標本建設及實驗課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研究,以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1.獨立設置課程
實踐教學是高等教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實驗課教學又是實踐教學中的重中之重[1]。《家畜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都很強的課程,因此,《家畜解剖學》實驗課教學是其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決定整個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實驗課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獨立解剖操作技能的提高和觀察思考能力的培養,也決定了動物醫學本科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能否實現。經過調研,教研室全體教師認真討論和研究,將《家畜解剖學實驗》進行獨立設課、獨立課程考核,并獨立編寫教學大綱。根據實驗室標本現狀及實驗內容的臨床實踐應用價值,將原來的理論:實驗1:1的學時比例更改為理論:實驗5:4的學時比例。雖然單獨設課后實驗學時有所縮減,但我們設置的教學內容更符合后續臨床實際應用,例如刪除了感覺與內分泌系統解剖觀察、皮膚及衍生物解剖觀察等。根據實驗課大綱要求,學生必須通過《家畜解剖學實驗》課程考核,才能獲得實驗課程學分。在沒有獨立設課之前,學生實驗課上觀察標本的積極性不高,所以理論知識的鞏固和掌握不好,實驗課教學效果較弱。《家畜解剖學實驗》獨立設課之后,學生為了通過考核,對實驗課程的學習更加努力,實驗課上大部分同學都能認真對照解剖圖譜,認真觀察標本和模型,基本上能夠在實驗課上將理論講授的知識點掌握。獨立的課程設置和獨立的考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改革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是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老師上課灌,學生下課背,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的一種教學和學習方式。《家畜解剖學實驗》也是如此,主要是讓學生觀察大量的解剖學標本,通過背誦和記憶來鞏固和掌握系統解剖學講授的畜體各器官的位置、形態和結構特征等內容。由于實驗內容名詞多、記憶難,很多同學不愿意認真觀察,導致教學質量很難提高,更別說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的實現了。為了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我們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基礎上,將已經在人體醫學實驗教學中應用的PBC教學法引入《家畜解剖學實驗》課程教學中。PBC教學法是指以臨床問題為引導的基礎醫學教程(problem oriented basic medical sciences curriculum,PBC)中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教學模式[2]。報考動物醫學專業學習的學生多數都是出于對專業的喜歡或志于從事獸醫臨床工作,因此,在他們剛剛接觸專業基礎課時,以臨床問題為引導,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的能力。
3.豐富標本類型
一直以來,我校《家畜解剖學實驗》教學用標本及模型都自制或購置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主要是自制骨骼、肌肉和內臟干制標本、浸制標本、鑄型標本和石膏模。經過近三四十年的實驗教學,很多標本已經破爛不堪,甚至毀壞,特別是福爾馬林浸制標本刺激性強,具有致突變、致癌作用[3],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自我校2013年11月被入選為山東省首批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單位之后,學校為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設立了標本資源建設專項資金,購置了一批制作較好的塑料模型標本、生物塑化標本和鑄型標本,如牛的前肢肌肉、血管、神經塑化標本、母牛生殖器官塑化標本、羊肝靜脈鑄形標本、馬、牛和豬的整體塑料模型等,并利用羊的解剖實習過程中拍攝的實物解剖標本照片制作了一批實物圖譜。另外,隨著科技和時代的進步,3D打印技術在制造、醫療、文創、航空航天等產業中都得到了應用,我們也開展了3D打印技術在家畜解剖學標本制作方面的研究,并且已經制作出了牛的3D打印骨骼標本。目前,我校解剖學標本已經基本能夠滿足《家畜解剖學實驗》課程教學的需要,為改善和提供其教學質量提供了物質基礎。
4.改革考核辦法
過去,我校《家畜解剖學實驗》課程未單獨設課,其考核成績主要通過實驗報告的成績呈現。這種考核方式的弊端是很多學生不夠重視,不認真思考,照搬書本,照抄同學等,完成實驗報告的同時不能很好地牢固和掌握解剖學的知識。隨著我校應用型名校建設工程的開展及《家畜解剖學實驗》課程的獨立設置,我們改變原有的考核方式,將原來單純的通過實驗報告形式考核知識點變為解剖標本識別考核,即在各系統要求必須掌握的解剖結構部位貼上編號(約200個左右),然后課程結束后隨機抽取編號(20個/人)并辨認識別相應的結構名稱。平時,解剖實驗室對學生開放,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到實驗室邊看書,邊對照標本、模型,熟悉課程內容,牢固掌握專業相關的解剖學基礎知識。通過這種方式,很多同學對觀察過的標本都印象深刻,為臨床診斷學、外科學及外科手術學等課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5.結語
《家畜解剖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改革和實踐,極大地豐富了我校解剖學標本的質量和數量,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改善了我校解剖學實驗室的教學環境,使得課程教學質量明顯提高。為了更加符合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今后,我們會不斷地在教學模式、標本制作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與實踐,進一步提高《家畜解剖學實驗》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彩云,楊銀鳳,包花爾等.動物解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實踐――以內蒙古農業大學獸醫學院解剖學實驗課教學改革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7(1):151-153.
[2]熊彥娥,劉曉柳.PBC教學模式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應用[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0,23(4):497-498.
[3]馬琳,武永杰,徐永平,等.動物標本環保保存液對動物解剖學實驗教學促進作用的探討[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03):237-23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