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農經濟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概念課;教學模式
一、情境―歸納教學模式的含義
概念是認識的高級產物,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的基礎,所以數學概念教學在整個數學教學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很多時候,學生只能流利地背出概念,卻不能將其運用到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去?!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數學教學要聯(lián)系實際,創(chuàng)設有趣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情境―歸納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從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出發(f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綜合等過程學習數學概念。
二、將情境―歸納教學模式應用于農村小學六年級數學概念課的策略以及注意的問題
情境―歸納教學模式的步驟主要是由情境導入,明確教學目的―呈現(xiàn)例子,引導歸納―抽象概括―檢查學生的概念獲得情境―總結概念,形成概念―應用概念―反思概念化過程組成的。
首先,教師要設計科學的范例呈現(xiàn)方式,并且根據范例類型選擇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比如,在學習《方程》時教師可以舉一個例子,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知識來解決,之后教師呈現(xiàn)出自己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方程的便捷之處。其次,教師在進行數學概念教學時,不要輕易評價學生提出的假設,要啟發(fā)學生通過范例識別概念,讓學生自己通過分析材料真正學會數學概念。最后,教師在檢驗學生的概念獲得情況時,可以通過讓學生識別相似類型的實例、指出新學習概念與有關概念的關系、用自己的語言給概念下定義等方式進行。
在小學數學概念中應用情境―歸納教學模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教師在數學概念教學中向學生滲透方法,并深入挖掘數學概念的背景,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向學生講述數學概念,比如講述方程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路程問題等等引入。其次教師要鼓勵、支持學生的大膽假設。
情境―歸納教學模式在小學六年級數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能夠讓學生通過良好的數學情境輕松學習抽象的數學概念,教師在此過程中要通過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情境幫助學生學習,并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假設,學好數學概念,進而更好地學習數學。
1. 西周分封制與漢初封國制
兩者都是通過分封諸侯國,諸侯可以世襲祖上的爵位,享受封地和俸祿,在各自的分封國內擁有統(tǒng)治權。但西周分封制除了分封同姓王族之外,還分封了異姓的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漢初封國制則有所不同,漢代建立以后劉邦為了鞏固漢朝政權的穩(wěn)固,在剪除異姓王的同時,大量分封同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權利也有所削弱,要采用中央統(tǒng)一的法律和貨幣,而周代諸侯國各自的度量衡和貨幣都不統(tǒng)一,且在封國之外,還有郡縣與封國犬牙交錯。
2. 三公九卿制與三省六部制
二者同屬于中央官制,都有助于鞏固統(tǒng)治,加強專制集權。但是二者又有很大的區(qū)別:秦朝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的宰相位高權重,有相對獨立的決策權、審議權和行政權;御史大夫和太尉主管監(jiān)察、軍事等;九卿分掌各項行政事務,實際并不止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實際上把秦代的相權一分為三,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發(fā)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下設六部,分掌具體行政事務。各部門分工明確,效率提高。
3. 宰相與內閣首輔
宰相和內閣首輔都是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的,但地位不同。宰相是國家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或決策機構的長官,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实鄢O蛟紫嘧稍儯紫嘤袝r可封駁詔書,表示對皇帝命令持保留態(tài)度,因此宰相對皇權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內閣是明朝在廢除宰相之后,為輔佐皇帝處理政務而設立的,作為皇帝的內侍顧問機構,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內閣首輔的職權大小和任免去留完全取決于皇帝,因此對皇權的制約作用不大。
4. 察舉制與科舉制
它們都是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但二者的區(qū)別是明顯的。察舉制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zhèn)涞娜瞬?,最后由皇帝策問,應舉者對策,從而選拔出人才的制度。察舉制盛行于漢代,但由于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后期逐漸出現(xiàn)地方官員徇私,所薦者不實等現(xiàn)象,以至于演變成后來的九品中正制??婆e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創(chuàng)始于隋,廢除于清末,綿延1300年。這是一種通過平等競爭選拔人才的制度,促進了中國的社會進步,但后期也出現(xiàn)了八股取士等僵化的考試模式。
5. 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與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是一個大概念,泛指封建社會所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其中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指地主階級占有土地,用以剝削農民(或農奴)的土地私有制度,這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另外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還有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如我國封建社會的均田制;自耕農土地所有制等。
6. 小農經濟與自然經濟
小農經濟,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它的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但小農經濟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強調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而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根本特征。
7. 民間手工業(yè)與民營手工業(yè)
中國古代民間手工業(yè)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由私人經營的以手工勞動及其協(xié)作為基礎的各種手工業(yè)。民間手工業(yè)包括民間私人經營的民營手工業(yè),民營手工業(yè)主要生產供民間消費的產品,與市場緊密聯(lián)系,因而具有商品生產性質。明中葉以后,在紡織等行業(yè)中,民營手工業(yè)后來居上,超過官營手工業(yè),并產生了新型生產經營方式。民間手工業(yè)還包括以紡織為主的家庭手工業(yè),因而其內涵和外延均大于民營手工業(yè)。
8. “海禁”與“閉關鎖國”
兩者都是明清時期推行的限制中國對外交往的政策,都阻礙了中國的社會進步,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落后?!昂=闭呤侵刚怪袊耖g的私人海外貿易,但并不禁止外國來華貿易,相反是歡迎外國與明政府進行“朝貢”貿易,目的是將海外貿易控制在官府手里,實質上是官府壟斷海外貿易的政策。“閉關鎖國”政策不是絕對禁止對外交往和貿易,是指閉關自守,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同時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兩者的內涵是不一樣的:“海禁”只是一種措施,“閉關鎖國”則是一種有指向性的政策,閉關鎖國比海禁的外延更大。
9. 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
“兼愛”是墨子學說的中心,“仁愛”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凹鎼邸笔且环N無差等的愛,“仁愛”是一種有差等的愛?!凹鎼邸辈环钟H疏貴賤,不分人我彼此,而“仁愛”是建立在血緣關系之上的,他人之父與己之父,他人之兄與己之兄都是有差別的,有親疏之分的,“愛人”涉及到國家、上下、君臣之間的關系?!凹鎼邸边h比“仁愛”寬泛,“仁愛”則比”兼愛”具體?!奔鎼邸焙鲆暳巳说膬仍谔煨裕鬃拥摹叭蕫邸?,主張從自身做起,層層外推,雖說高遠,但并不空疏,亦不艱深,較易轉化為實際。
10. 宋明理學與程朱理學
宋明理學,即兩宋至明代形成的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一種思辨化、哲學化的儒學。程朱理學,僅僅是宋明理學的一流派,有時會被簡稱為“理學”,以便與陸王“心學”相對。但其實“心學”亦屬于宋明“理學”的一支。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都承認“理”的存在,但程朱理學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存在于客觀事物中,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陸王心學認為心是天地萬物的淵源,“心”即“理”,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程朱理學認為把握“理”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陸王心學提出“明本心”以求“理”。
11. 雕版印刷術與活字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一起構成了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的印刷術,都促進了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其中雕版印刷術是在版料上雕刻圖文以進行印刷的技術,隋唐時期雕版印刷的使用已相當普遍,至宋代形成了彩色套印技術,留下了一些精美的宋刻本?;钭钟∷⑿g最早起源于11世紀北宋慶歷間的畢升發(fā)明的膠泥活字印刷術,其方法是先制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單字排列在字盤內涂墨印刷,這樣印刷效率較之雕版印刷大為提高。
12. 元雜劇與元散曲
一、教學流程的“翻轉”及教學方法的改變
翻轉課堂的實質就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所以學生在課前的自主學習顯得尤為重要。為此,筆者在課前做了諸多準備,以落實學生在課前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對所學內容有初步思考。
(一)微視頻的制作
翻轉課堂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微視頻的應用,使新技術在課堂上發(fā)揮正能量,真正體現(xiàn)新技術的優(yōu)勢和對學習助力的不可替代性。本節(jié)課微視頻的時間是15分鐘,其設計思路和特點如下:
1.設計思路
微視頻講述古代中國的兩個政策,即重農抑商和海禁,兩者實行的原因、內容和影響,以及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發(fā)展緩慢的原因及影響。在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響下,資本主義萌芽最終只能是緩慢發(fā)展,三個知識點之間實際是因果關系。筆者以此邏輯關系勾勒微視頻的線索,使課本中的主干知識予以精練地呈現(xiàn),為接下來課堂開展有效教學奠定基礎。
2.設計特點
在講述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對課本三個知識點、邏輯關系進行講解,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
微視頻最后提出了幾個頗有思維含量的問題:重農抑商和海禁之間有何聯(lián)系?什么是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萌芽要發(fā)展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對比明清時期,東西方不同經濟政策的選擇及由此導致命運的天壤之別,你有怎樣的收獲和啟示?將這些問題拋給學生,以讓他們課前思考,為之后課堂上討論的展開、交流的深入奠定基礎。
以生動的語言將枯燥的課本內容進行有趣呈現(xiàn),調動學生繼續(xù)微視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從一定意義上說,學生能否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有恰當合理的解釋和客觀全面的評析,關鍵在于學生通過學習,對相關歷史知識內在聯(lián)系的梳理、對歷史發(fā)展邏輯的分析、對歷史意義的理解。因此,如何幫助學生獲得對核心知識扎實而深湛的理解、掌握核心概念,是一線教師非常重視的實踐性研究課題。對此,微視頻起到了很好的探索作用。
(二)預習學案的編寫
學生的學習有學案的引領,主要目的是配合微視頻的使用,使學生對課本中的主干知識有較為深入的了解。本課的學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學習目標:
①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
②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fā)展的原因;
③提高對外開放意識、樹立農工商協(xié)調發(fā)展的科學發(fā)展觀。
學習重點:理解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培養(yǎng)學生歷史分析能力。
學習難點: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為本的社會,要求能夠基于這一點去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實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視超越經濟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重農抑商、海禁政策與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之間的深層關系。
情感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古代中國重農抑商經濟政策壓抑了中國社會新的生產方式的萌芽,從而認識我國今天的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和現(xiàn)實意義。
自主預習:
①重農抑商。閱讀“重農抑商”,找出政策的首倡、含義、目的和影響;
②海禁政策。閱讀“海禁”,找出海禁政策的含義、原因、表現(xiàn)及影響;
③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fā)展。閱讀這一子目,找出它的產生及緩慢發(fā)展的原因。
此外,還有知識體系構建、課后反思、針對性訓練等。
(三)學生問題的收集
翻轉課堂是以學生所提問題為中心展開教學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必須對學生所提問題做到心中有數,進行有效篩選,挑出有足夠思維含量且和課文主題相貼切的問題。例如在本節(jié)課的課前問題收集中,學生一共提出了22個問題,這些問題一方面在課堂上逐一解決根本來不及,另一方面有些問題根本就是無效問題,偏離著教學的主線,屬于學生的突發(fā)奇想。如有學生提出古代商人屢受壓迫為何不奮起反抗?鄭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這些問題均與本課主題脫節(jié),屬于無效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教師下一番功夫,對這些問題進行取舍、整合,以對問題的探討更為有效。筆者在課前將這些問題予以整理,留下了6個在課堂上展開討論。
①中國重農抑商政策和傳統(tǒng)文化有什么聯(lián)系?
②重農抑商政策在一以貫之的過程中有沒有改變或調整?
③為什么古代要限制手工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農、工、商的關系是怎樣的?
④為什么明清兩朝統(tǒng)治者無法考慮到閉關鎖國的弊端?
⑤如果不采取閉關鎖國政策,中國是否會像歐美一樣走入工業(yè)時代?
⑥相比自[lunwen. 1 KEJIAN.COM專業(yè)提供寫作論文和畢業(yè)論文寫作服務,歡迎您的光臨]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進步性是如何體現(xiàn)的?
這6個問題涵蓋了課文中的三個主要知識點,其中涉及重農抑商政策的問題有3個,海禁政策的有2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有1個。同時,這些問題也比較有深度,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也便于之后課堂討論的展開。
二、課堂教學的互動化
(一)學生合作學習的組織
從翻轉課堂的流程看,先是學生課前觀看視頻進行預習,然后課堂上進行探究,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小組合作。從教師角度來看,教師就是布置好任務,然后由學生進行研究探討、合作探究,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教師只是一個任務的安排者,學生才是任務的研究者、執(zhí)行者。為此,筆者在課堂上將全班學生分為9個小組,每組6人,由組員推舉組長,負責問題討論的記錄和整理,每個問題由一至兩個小組負責討論,形成書面觀點,同學間亦可以相互辯駁。
學生是翻轉課堂中的主體。在小組討論和發(fā)言中,學生思考的深入度和活躍性都大大超出了筆者的想象。如在討論“重農抑商和傳統(tǒng)文化的聯(lián)系”這個問題時,學生就 曾提到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中的重義輕利觀,并引用《論語》中的話語“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來說明傳統(tǒng)文化中的抑商觀念;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一直存在“安土重遷”意識,這種意識也對重農政策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學生的這些觀點都頗為新穎,讓人眼前一亮。又如在討論“相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進步性如何體現(xiàn)”這個問題時,發(fā)言的學生就提到“小農經濟是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狀態(tài)的產物,只是個體的存在,不注重相互交流;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生產力水平向前發(fā)展的產物,它可以推動科技的發(fā)展、金融市場的形成(如股票、證券)、抗災能力的增強、世界一體化的發(fā)展等”。對于這樣一個非常抽象的問題,學生能有如此的認識,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真正體會到了:相信學生,相信學生的能力,給他們時間、給他們討論的空間,一定會有不一樣的驚喜。
(二)教師當好新角色——導師
在這一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更多的是指導者而非內容的傳遞者。在這里,我們是在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指令的教師。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生成為最好的學習者,并真正理解課程的內容。當我們在學生身邊和他們一起掌握概念,他們會以最好的行動來回應。在學生討論發(fā)言的過程中,筆者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傾聽者的角色出現(xiàn),在他們討論中出現(xiàn)困惑或分歧時予以適度的點撥。如課上對于小農經濟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兩者的比較,因為這個問題比較抽象,學生在討論和發(fā)言之后,針對這兩個概念,筆者從對人的解放這一角度入手,來看兩者的區(qū)別:“小農經濟是將人限制在土地上,它限制人的流動和自由,具有封閉性和落后性;而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勞動力成為了一種商品,生產社會化,人的自由度增加,而正是在這種生產關系下,我們現(xiàn)在所熟知的自由、平等、民主、個人主義這些概念才會出現(xiàn)。從對人的解放這一角度來看,從小農經濟到資本主義是個巨大的進步。”經過筆者的一番解說和提升,使學生對這兩個概念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又如對于“如果不采取閉關鎖國政策,中國是否會像歐美一樣走入工業(yè)時代”這個問題,學生討論得出的結論是很不到位的,有學生僅僅將閉關鎖國歸結于君主個人素質的高低,這既是一種膚淺的認識,同時也偏離了問題本身。為此,筆者就需要從更為宏觀的政治、經濟、文化視角出發(fā),論證進入工業(yè)時代所需要具備的條件,使學生獲得更為深入的認知。由此可見,翻轉課堂絕不是視頻取代老師,學生也不是在孤立地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所探討問題的引領和提升也是非常關鍵的。
三、課后反思與教學感悟
這節(jié)課做為翻轉課堂的首次嘗試,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筆者課后反思起來,還是有諸多不足之處。在此,[lunwen. 1 KEJIAN.COM專業(yè)提供寫作論文和畢業(yè)論文寫作服務,歡迎您的光臨]也一并進行了歸納整理。
(一)預習學案的設計可以更厚重些
預習學案的設計從課后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問題的設計較為淺顯,應有的深度感也不夠。如在對重農抑商、海禁和資本主義萌芽三個知識點的梳理時,以填空的形式對課本內容進行整理就顯得思維含量不足,學生很容易在課文中找到答案,沒有真正把導學的意圖體現(xiàn)出來,而最后留下的問題也較為簡單。
學習思考1:應當怎樣認識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政策的作用和影響?
學習思考2: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清朝采取閉關鎖國的原因和危害。
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不足以引起學生深入的思考,而只是對課本內容的重現(xiàn)。
(二)課堂師生的互動可以更積極些
伴隨著問題的提出與思考、討論的進行,課堂就成為了解決問題的場所,對話便成為通向理解的重要方式與途徑。因為對話既表現(xiàn)為師生與歷史文本之間的對話,也表現(xiàn)為師生間誠摯的交流與對話,而“在對話中,可以發(fā)現(xiàn)所思之物的邏輯及存在的意義”。筆者的這節(jié)課應該說有了些翻轉課的痕跡,但可以做得更到位些。如在給學生表達的機會時,筆者還是受到傳統(tǒng)的教師主導課堂思維的影響,在某些點上教師有“越俎代庖”之嫌。如在學生針對農、工、商關系問題的發(fā)言中,有學生提到他個人認為“商業(yè)是無用的,因為它本身并沒有生產,只是進行交換,賺取中間利潤而已,于國于民作用不大,國家發(fā)展農業(yè)和手工業(yè)就足夠了”時,筆者打斷了學生的話語,也沒有對他的觀點進行辯駁,而是將他的觀點概括為過于絕對化,沒有進行應有的討論。學生在這里其實是對商業(yè)存在的必然性認識不清,沒有認識到隨著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商業(yè)的出現(xiàn)是歷史的必然,通過討論達到解疑、釋惑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缺失不能不說是個遺憾。從這節(jié)課可以看出,教師控制課堂、掌控話語權的傳統(tǒng)教學思維依然存在。在課堂中,可以更放開些,讓學生充分表達觀點,讓師生充分互動,在辯駁、討論聲中將智慧和啟迪內化心間,這才是翻轉課堂應該達成的教學目標。
(三)問題整合可以更到位些
從課堂操作層面來看,本節(jié)課所選取的6個問題,依然不夠精練,有些問題在課堂上進行全班討論的意義不大。如第2個問題“重農抑商政策在一以貫之的過程中有沒有改變或調整?”和第3個問題“為什么古代要限制手工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農、工、商的關系是怎樣的?”這兩個問題在課本中有較為明顯的答案或者略作思考即可解決。問題太多導致的后果之一就是課堂收尾環(huán)節(jié)的缺失。收尾的缺失,一方面總是在完整性和對課文內容的總結方面有些缺憾;另一方面導致對第5、第6兩個非常有價值問題討論的時間明顯不足。如果將這兩個問題去掉,集中精力討論4個問題,那么在時間安排和效果方面必將大為改善。
(四)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會更高些
關鍵詞:合作經濟; 穩(wěn)定性; 財務結構質量
中圖分類號:F27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6260(2008)02-0051-04
一、問題的提出
對于我國合作社發(fā)展而言,存在著兩個路徑選擇:一是保持合作社性質,并不斷發(fā)展和完善;二是由合作社發(fā)展為股份合作型企業(yè)。合作社向股份合作制型企業(yè)演進的機理是,合作社面臨資本的挑戰(zhàn),一人一票和資本報酬限制原則將制約其吸引資本的能力,而采取股份合作制,可以吸引外來資本(股金之外投入的額外資本)和社會資本(非社員的資本),這也正是合作制在新的條件下的創(chuàng)新。有的股份合作型企業(yè)還會向公司型企業(yè)轉變。我國農業(yè)的弱質性和農民群體的弱勢特點,決定了股份合作制如同合作社一樣,具有廣闊的生存空間和發(fā)展?jié)摿?。但是,對于非農產業(yè),股份合作制企業(yè)是一種過渡性組織形式,這是由其產權結構及其運作機制所決定的:股份合作制企業(yè)與合作社相比,允許資本參與分配,增強了吸引資本的能力,這是合作社向股份合作制企業(yè)演變的動因;同時,由于我國農村人均資源的微小化,使得股份合作制具有事實上的妥協(xié)困難①。這種演變,是伴隨著相關法律和法規(guī)建設進程而進行的。因為以市場化為導向的制度變革需要以強制力的規(guī)制形式確定游戲規(guī)則,從而保障以產權明晰為根本特征的市場要素配置,而這些制度保障都是針對合作經濟的不穩(wěn)定性(脆弱性)而設計的。
隨著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法的頒布,從立法的基本層面界定了困擾我國基層合作社關于產權、組織等方面的法律問題,為農村合作經濟主體進入市場確立了制度保障;同時,也為我們確定了符合經濟人假設前提的邊界。那么在合作經濟逐漸趨于市場化并整體轉好的當前,其主體企業(yè)內外因素是否協(xié)調趨于穩(wěn)定了呢?如果是,又通過何種模式理解并解釋這些現(xiàn)實因素對股份合作聯(lián)合體的影響?這正是本文所關注的內容。下面我們試圖以影響供銷社企業(yè)財務結構質量的內部財務運行因素、組織結構因素和外部影響因素等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二、文獻回顧
工業(yè)化以前,小農經濟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國和地區(qū)。恰亞諾夫(Chayanov,1925)提出農民家庭經濟單位的“勞動―消費均衡公式”。在他的“勞動―消費均衡論”里,均衡點是不確定的,它受到影響勞動辛苦程度和影響家庭需求的各種條件的限定,亦即家庭農場主的個人效用的難以測量性。這里如果換個角度思考,不妨認為恰亞諾夫是想表明農民家庭經濟具有一定的低效性。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的小農經濟中確實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也就是說在小農經濟及其合作經濟體內存在著不穩(wěn)定性。
劉易斯(1988)的“二元經濟”論指出,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是由兩個不同的經濟部門組成。其中的傳統(tǒng)部門主要是自給自足的農業(yè)及簡單的、零星的商業(yè)和服務業(yè),其勞動生產率很低,邊際勞動生產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負數,存在著大量的隱蔽失業(yè)。從生產方式上看,傳統(tǒng)經濟部門是“維持生計”的產業(yè)。在工業(yè)化過程中,農業(yè)部門的任務就是為工業(yè)輸送剩余勞動力,以廉價勞動力為工業(yè)部門創(chuàng)造利潤,累積擴大再生產的資本;在剩余勞動力未輸送完畢之前,農業(yè)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很難提高,始終處于停滯狀態(tài)。從劉易斯的理論不難得出農業(yè)及其經濟體是工業(yè)的附庸這樣悲觀的結論。
但是,舒爾茨(1964)提出了相反的意見,他認為,農業(yè)可以成為經濟發(fā)展的主要源泉,“對于農業(yè)能否成為經濟增長的一臺強大發(fā)動機,已不再有任何懷疑了”。但是,他強調只有現(xiàn)代化的農業(yè)才能對經濟增長做出重大貢獻,而使用傳統(tǒng)要素的農業(yè)無法做到這一點。所以,舒爾茨認為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把傳統(tǒng)農業(yè)改造為現(xiàn)代化的農業(yè)。
故而,大家可以知道小農經濟的弱項――脆弱性,難以妥協(xié);也知道小農經濟的發(fā)展前途――適度的集約,現(xiàn)代化。那么,讓我們來看一下我國的現(xiàn)實情況:我國農村的基本國策是家庭承包制,而且保證30年不變,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村經濟仍舊沒有跳出小農家庭經濟的圈子。但是,我們同時也注意到促使小農經濟變化的一個因素――合作經濟。我們知道,任何資本的產生和發(fā)展,都是需要依靠生產資本的集約和商品流通的,這同樣適用于將傳統(tǒng)農業(yè)改造為現(xiàn)代化的農業(yè),而合作經濟以及供銷社基層社和農村的天然聯(lián)系,無可退讓地擔當了這樣一個角色。從合作經濟在我國發(fā)展的近況來看,合作經濟的實體企業(yè)已逐漸在適應市場經濟,并借助我國對于農村的傾斜政策,獲得新的發(fā)展,而這種新的發(fā)展的一個最基本的效應,就是促進農村商品物資流通、擴大人員的就業(yè)和提高農村產業(yè)深化和現(xiàn)代化。
在看到合作經濟的優(yōu)點時,我們也要看到合作經濟的弱點,那就是因為基層社的主體還是農民或面向對象是農民,所以基層社本身還帶有一定的“脆弱性,難以妥協(xié)”傾向;另外,由于制度等因素的慣性制約,基層供銷社本身還帶有“低效”性質。
當前涉及財務結構質量的研究較少涉及合作社企業(yè)財務問題,近期文獻中,李心合、葛志興(2000)指出財務結構的合理性是企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條件,但財務結構分析一直局限于幾項傳統(tǒng)指標的淺層次分析,遠遠不能適應現(xiàn)代企業(yè)多角度分析的需要。此外,張新民、王秀麗(2003)提出與企業(yè)財務狀況質量特征有關的概念體系至少應該包括資產質量、資本結構質量、利潤質量和現(xiàn)金流量質量,并從上述方面對企業(yè)財務狀況的質量特征進行了研究。
我們注意到,就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看,盡管有些研究也涉及到了合作社企業(yè)財務問題,但大多不夠深入或局限于傳統(tǒng)財務指標的定性研究,其背后隱含的深層聯(lián)系并沒有揭示出來。
三、對影響合作經濟企業(yè)財務結構質量因素的分析
我國合作經濟的產生和發(fā)展與其他國家不同,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其發(fā)展經歷了“三上三下”的曲折路程。在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初期階段,合作經濟便遇到了重大挫折,20世紀90年代,全供銷社系統(tǒng)曾經連續(xù)8年虧損,直到1999年,供銷社系統(tǒng)的經營狀況才開始逐漸好轉。我們認為,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化,供銷社系統(tǒng)的經濟實體會成為真正的具有市場特征的運行主體。
(一)樣本選擇
近年來,盡管我國合作經濟的發(fā)展進入一個相對較好的時期(國家加大了對農業(yè)的傾斜),但是,從其轉型的時間和效果來看,還存在著不穩(wěn)定性,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主要考察供銷社系統(tǒng)內各省的匯總情況,選擇樣本的期間定在全系統(tǒng)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由于相關因素限制,我們僅獲得了全國供銷社系統(tǒng)2004年和2005年的統(tǒng)計數據,共獲得以省供銷社系統(tǒng)為對象的60個樣本。
(二)指標說明
企業(yè)的財務結構質量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更主要是出于對供銷社系統(tǒng)企業(yè)財務結構質量穩(wěn)定性考慮,在進行變量選擇的時候,主要是從內部財務運行因素、組織結構因素和外部影響因素三個方面進行選擇。
財務質量(CWZL):以基層社的全國平均值設置啞變量,超過平均值為1,否則為0。
利潤(LR):考慮到基層社的實際情況,選用傳統(tǒng)的利潤來進行表征。其中按照基層社業(yè)務的分類設計其輔助指標農資利潤和棉麻利潤來計算利潤總值。
內部財務運行因素:一般情況下,企業(yè)的財務運行穩(wěn)定應當是實際資產利用程度高,長期資金比例適宜。這里將相關因素分為兩組:待處理流資損失(LZS)、不用固定資產(BYG)和流動負債金額(LFZ)、長期負債(CFZ)。我們認為,由于合作經濟的業(yè)務周期等客觀因素以及相關制度的影響,這些指標能比較現(xiàn)實地從短期和長期資金的結構反映其運行的財務穩(wěn)定性。
組織結構因素:供銷社系統(tǒng)的資金結構一般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供銷社資本、社員社股金和社員股金,這里我們把社員股金同供銷社資本的比例稱之為股權集中度(JZD),并以之來表征供銷社組織結構中的股權控制傾向。供銷社的社員股金從單個資本量來看都是比較小的(其中基層社中凈資產基本集中在10萬~50萬元之間),很難產生簡單再生產的規(guī)模效應,所以社員股金比例的加大,無論從產權的意義,還是從利益分配權的索取,及至經營機制的轉變,都有著相當的現(xiàn)實意義。
外部影響因素:對于以往和現(xiàn)在的供銷社基層社而言,來自制度的因素始終存在并一直影響著其運行。這里將收到的地方資金(CZJ)和地方收取的費用(DFF)作為外部影響因素。
(三)研究方法、結果及探討
對我國30個?。ㄗ灾螀^(qū)、直轄市)的內部財務運行因素、組織結構因素和外部影響因素三個方面因素使用SPSS軟件進行了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具體結果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
財務質量和利潤、地方財政資金、地方收取費用、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在0.05水平上顯著,這些都支持了我們在設置這些變量因素時的邏輯方向;但是我們同時注意到它們的相關系數都不大,這可能同宏觀統(tǒng)計數據歸聚后信息量減少有關。
長期負債和所有因素關系都顯著,這說明長期借貸資金的比例是影響財務結構質量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就現(xiàn)實狀況而言,供銷社系統(tǒng)的平均權益比例2004年、2005年分別為1.695和1.013,這從事實上證明了這點。
地方資金和地方收取的費用是我們提到的影響財務結構穩(wěn)定的外部因素,它們的存在表明了制度的影響。在市場經濟還不完善的現(xiàn)狀下,對于合作經濟主體的政策支持力度(資金的供給和索取),事實上直接影響著合作經濟主體的生存和發(fā)展。
更為突出的是股權集中度同財務質量、利潤、長期負債和地方收取的費用在0.01水平上顯著,這表明,市場經濟條件下合作經濟主體企業(yè)的宏觀運行穩(wěn)定同股權的控制傾向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充分說明了我國從規(guī)制層面確定產權主體的經濟意義我國合作經濟法的一個主要貢獻就是為合作經濟主體賦予了法律上的保障,這里同樣說明了這一點。。
四、結語
上述研究表明,在經濟轉型的現(xiàn)實國情下,合作經濟企業(yè)運行的穩(wěn)定性是同其主體企業(yè)內部財務運行因素、組織結構因素和外部影響因素等主要方面緊密聯(lián)系的。尤為顯著的是股權的明確對于合作經濟發(fā)展穩(wěn)定的重要性日益顯示。對地方資金和地方收取的費用的分析表明,在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同時,要逐步鞏固既有的改革成果,要充分認識到現(xiàn)代企業(yè)的產出功能除受制于投入要素的功能外,還受制于系統(tǒng)自身結構狀況和外部因素影響。
總之,在企業(yè)乃至整體產業(yè)投入向產出的轉換過程中,結構狀況必然會影響其轉換效率,進而引起系統(tǒng)產出功能的非線性變動。因此,重視結構研究,改善結構質量,才能提高系統(tǒng)產出功能,才能進一步優(yōu)化合作經濟的結構質量,增強合作經濟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
參考文獻:
李心合,葛志興. 2000. 財務結構分析的新思路[J]. 浙江財稅與會計 (6).
劉易斯. 1988.二元經濟論[M]. 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42.
舒爾茨. 1987. 改造傳統(tǒng)農業(yè)[M]. 北京:商務印書館:104-106.
張新民,王秀麗.2003. 企業(yè)財務狀況的質量特征[J]. 會計研究 (9).
CHENNERYED H B. 1988. Development economics manual[M]. London:288.
The Stability of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Operation in China:
Study of Quality Factors of Financial Structure
ZHANG Heng LI Changan2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本文原載《工人日報》2004年12月6日第7版,后又被新華社作為社論轉摘(有刪節(jié))
從珠三角發(fā)端、進而波及全國的“民工荒”,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的一個關鍵詞,它引發(fā)了學界的一系列檢討性思考。這場“民工荒”所觸及的深層問題中,《勞動法》應當是最要檢討的,它再次把我國現(xiàn)行《勞動法》的不足曝露了出來。
現(xiàn)行《勞動法》是于1994年7月5日正式通過的,十年來,中國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結構已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而《勞動法》卻沒有與時俱進。這場“民工荒”再次顯露了現(xiàn)行《勞動法》的不足。
一、現(xiàn)行《勞動法》關于適用范圍的條款急需擴容
由于現(xiàn)行《勞動法》制定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所以仍是建立在從計劃經濟體制沿襲下來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之基礎上的,其第二條就清楚地表明,它的適用范圍并不包括“民工”。作為保護勞動者的《勞動法》,竟然“春風不度玉門關”,為數眾多的民工成了一個無法可依、無法可保的“《勞動法》的春風吹不到的角落”。
有人主張區(qū)分“勞動”、“勞務”、“雇傭”三個概念,認為民工不能成為“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只能成為“雇傭法律關系和勞務法律關系”的主體;主張在現(xiàn)行《勞動法》之外,再單獨制定專門適用于民工的《雇傭法》。
筆者并不贊同這種基于“身份識別”的分別立法模式,因為它與現(xiàn)代市場經濟通行的“契約識別”相悖,不利于打破由于城鄉(xiāng)差別而形成的“城市工人”與“農民工人(民工)”之身份積弊。正確的解決之道應是修改現(xiàn)行《勞動法》,擴大其適用范圍,把民工也涵蓋進去。
二、現(xiàn)行《勞動法》關于“勞動歧視”的條款急需完善
民工在“勞動歧視”上,也受到了不公平待遇?,F(xiàn)行《勞動法》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禁止的“勞動歧視”,只包括民族、種族、性別和宗教信仰四種情況。這一規(guī)定,明顯窄于第111號國際勞工公約的范圍(該公約還規(guī)定了基于勞動者的出身等原因而進行的勞動歧視)。
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現(xiàn)行《勞動法》根本沒有禁止“戶籍勞動歧視”的條款。而據有關的法規(guī)及司法解釋,比如1994年11月17日勞動部的《農村勞動力跨省流動就業(yè)管理暫行規(guī)定》,對民工進行了明顯的“戶籍勞動歧視”。實際上,這種歧視不僅限于民工,而是在所有的勞動者身上都普遍發(fā)生。正是由于這一點,使很多企業(yè)因為戶籍限制而不能招聘自己急需的人員,很多勞動者也因為戶籍歧視而不能應聘那些能更好地發(fā)揮其才能的崗位。
這已經嚴重地妨礙了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導致勞動力還不能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勞動力資源無法實現(xiàn)最大化的優(yōu)化配置。因此,《勞動法》必須對“勞動歧視”條款進行完善,增加關于“戶籍勞動歧視”的規(guī)定。
三、現(xiàn)行《勞動法》關于集體合同的條款急需嚴謹化
民工與用工單位之間,以集體合同最為普遍。但是,現(xiàn)行《勞動法》在這方面也存在著不足,其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企業(yè)職工一方與企業(yè)可以就……等事項,簽訂集體合同。”從法律用語的嚴謹性上看,這里的用語是“可以”而不是“有權”,按照法理學上的理解,“可以”表示一種任意性的權利,當事人可以為一定的行為,也可以不為一定的行為。那么,當勞動者提出要簽集體合同時,用工單位就“可以”選擇不為這種行為,即拒絕與勞動者簽訂集體合同。
可見,現(xiàn)行《勞動法》第三十三條關于集體合同的規(guī)定,是一種授權性規(guī)范和任意性規(guī)范,而非義務性規(guī)范和強制性規(guī)范。這明顯不利于保護處于弱勢地位的勞動者。
因此,為了平衡勞資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為了達到實體公平,應該把“可以”改為“有權”,且主語由雙方(“企業(yè)職工一方與企業(yè)”)改為單方(“勞方”)。即:把《勞動法》的這一條修改為“勞方有權提出與用工單位就……等事項,簽訂集體合同?!?/p>
四、現(xiàn)行《勞動法》關于勞動保障的條款急需修改
在對民工的勞動保障上,現(xiàn)行《勞動法》更是急需大動手術。由于它把民工等類型的勞動者排除在適用范圍之外,因此,民工的勞動保障就不能適用《勞動法》。
【關鍵詞】農村金融 農村金融體系 改革
一、農村金融的概念
農村金融要想發(fā)展依賴于農村經濟的發(fā)展,農村經濟發(fā)展受農村金融發(fā)展的反作用限制,所以農村金融在整個農村經濟發(fā)展中占有主導性地位。我國對貨幣流通、信用活動與資金運動這三種密不可分行為,用農村金融活動來統(tǒng)稱。它是農村經濟發(fā)展下出現(xiàn)的一種產物,是一個金融部門,為農業(yè)和農村的經濟發(fā)展保駕護航。農村經濟形勢的發(fā)展,直接影響農村金融活動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農村經濟是我國社會經濟的宏觀體現(xiàn),而農村金融則屬于微觀行為,他們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二、農村金融體系的概念
農村金融體系是一個國家金融體現(xiàn)的重要組成,是金融體系在農村的運行和發(fā)展,農村金融體系又和農村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緊密相連,他們之間相互作用和影響。理論上它包含內容多樣的金融組織形式和服務品種,如銀行信貸、保險、證、結算、信托投資理財等。
在我國農村經濟基本是由縣域的城鎮(zhèn)工商業(yè)和鄉(xiāng)村經濟組成,城鎮(zhèn)工商業(yè)主要是圍繞農副產品加工、運銷和農民的生產、生活展開,鄉(xiāng)村經濟基本是從事農林牧副漁第一產業(yè)生產。由此可見,為農村經濟發(fā)展服務的農村金融體系,從地域上市指縣以下為農戶和中小企業(yè)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或是金融活動農村金融體系泛指,在縣及縣以下由若干銀行業(yè)等金融機構或活動組成的為農村經濟發(fā)展融通資金的金融組織體系。
三、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
雖自七十年代末,我國就致力于農村金融體制進行革新,也略有成效,但在很多方面還顯現(xiàn)出有待改進。
1. 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缺陷
(1)整個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目前受農村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限制,致使許多依政策性建成的信用社、商業(yè)銀行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不能發(fā)揮其應有效應,加上一些擔保租賃、商業(yè)性保險機構、證券等金融機構在農村還未設立分支機構,加劇了金融機構組織體系不健全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點在我國中西部地區(qū)表現(xiàn)尤為突出。
(2)現(xiàn)有機構組織的功能缺陷。農村信用社不能全面適應農村經濟發(fā)展的需求;農業(yè)發(fā)展銀行職能單一,對政策性金融重任難以擔當;郵政儲蓄資金另作它用,減少了對農業(yè)的支持;農村金融里商業(yè)性金融的主宰地位面臨挑戰(zhàn)。
(3)農村保險業(yè)支農功能不健全。拒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每年農業(yè)有5億畝農作物受到災害,占全部農作物播種面積的百分之二十五,成災面積占受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這些災害帶來的嚴重后果卻只能靠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彌補,即農業(yè)風險保障由民政部門主管的災害救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以商業(yè)方式推廣的農業(yè)保險,僅這兩種救濟渠道解決農村保險業(yè)需要面對的問題,顯然是力所不能及。
(4)民間金融缺乏約束手段。農村民間的融資活動和金融組織,在政策壓制和地方性自發(fā)抵制的情形下仍然屢禁不絕,且有越演越烈之勢。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后,為禁止和取締民間金融組織,各地方政府出臺不少制度措施,這一現(xiàn)象在很多地方農村里雖有減弱趨勢,但至今還是在不少地方存在。
2. 農村金融市場體系的缺陷
農村金融市場體系發(fā)展制度有待完善;供給不足明顯存在,有形成局部寡頭壟斷現(xiàn)象出現(xiàn);資金優(yōu)化配置受到影響,由未形成統(tǒng)一的資金供求市場價格機制造成;適應不了農村經濟發(fā)展需求,金融產品供給短缺。
3.金融監(jiān)管體系的缺陷
監(jiān)管的方法單一;嚴密的分業(yè)監(jiān)管;監(jiān)管的涉及面狹窄。
四、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綜上所述,通過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現(xiàn)存問題的探討,作為政府主宰產物的農村金融體系,并不符合農村經濟發(fā)展對金融服務的要求,使我國農業(yè)、農村經濟建設及農村金融業(yè)本身的壯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束縛。所以建立一個全新的農村金融體系,以滿足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發(fā)展需求為框架,讓農村金融活動中占主體地位的金融部門發(fā)揮出應有職能,這一符合我國農村經濟特性的金融新體系構建勢在必行。
1. 構建農村金融體系的基本原則
(1)處理好農村金融發(fā)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系。保持農村經濟發(fā)展、增長和農村金融發(fā)展時相互關系的良好處理,是重構農村金融體系的核心。經濟發(fā)展中產生了金融,經濟制約金融,金融支持了經濟的發(fā)展,而農村經濟發(fā)展一樣需要農村金融的支持。
(2)從實際出發(fā),按市場需求構建農村金融體系。在我國經濟發(fā)達區(qū)域,仍以農戶分散占有土地的小農經濟為主,零散農戶在市場中缺乏競爭力,應予以自辦金融權,逐步構建與小農經濟的合作金融,降低資本從農業(yè)流出,為分散的農戶和農業(yè)發(fā)展服務。經濟落后區(qū)域,需要出臺相關政策性金融條款協(xié)助,來改善農業(yè)生產條件和環(huán)境,建設基礎設施,豐富產業(yè)結構,合作金融為農戶供應融資需要,使農業(yè)不再是當地經濟的主要支柱。
2. 構建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基本框架
(1)拓寬農業(yè)發(fā)展銀行業(yè)務領域,充分發(fā)揮其政策性金融職能。擴展農業(yè)銀行業(yè)務,改善農業(yè)發(fā)展銀行單一負責國家糧棉油收購貸款局面?,F(xiàn)在我國農業(yè)發(fā)展銀行不能很好發(fā)揮其功能,是由于業(yè)務面狹窄造成,遠未實現(xiàn)促進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發(fā)展的作用。
(2)發(fā)揮商業(yè)性金融的支農作用,拓寬農業(yè)融資渠道。商業(yè)銀行向農業(yè)投放貸款時,國家可在最低限額或比例上做出相關規(guī)定,或建議商業(yè)銀行存款增長到一定比例時,多出部分用于農業(yè)政策性金融債券和農業(yè)建設??紤]到商業(yè)銀行的盈利性和分流大量農村資金的現(xiàn)狀,不妨借鑒國外的方法,例如在某一地方獲得的存款,要有不低于多少比例的貸款使用在該地方的經濟發(fā)展上,規(guī)定了各行分支機構的資金使用比例。
五、結論
論文通過對現(xiàn)在農村金融體系狀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在探討農村金融相關理論概念和實踐操作基礎上,結合前人有關研究資料,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改革提出以上淺見。
參考文獻
[1]何廣文.中國農村金融轉型與金融機構多元化[J].中國農村觀察,2007(2):13~21.
[2]高帆.中國農杖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J].中國農村經濟,2008(12):69~73.
【關鍵詞】科學思想 元氣 陰陽五行
On the Traditional Scientific Thought in China
Zhou Guang
【Abstract】Scientific thought, which arises in the process when people took port in the specific activities of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not only refleets the gencrally ideological trend of leaning about society, but also affect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s. As a result of the social situation in ancient times, the scientific thought methods produced in China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western countries, of which the Vitality Theory and Five Elements and Negative and Positive constituted the most general explanation frame of the traditional scientific theories.
【Keywords】Scientific ThoughtThe Vitality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and Negative and Positive
1.科學思想的概說。一般來說,科學思想是在具體的科學認識活動中,產生、闡述和解釋科學假說和理論的最一般的概念框架和信念基礎。一方面,它制約著科學認識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影響著科學方法的形成及其發(fā)展方向,對科學理論的構成起到了指導作用,影響到社會對科學價值的評價;另一方面,一定歷史時期的科學思想作為社會思潮的一部分,也是歷史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生活在科學活動中的反映。它要適應人類從自然事物、自然現(xiàn)象獲得認識和心理滿足的社會要求,也就是說,科學思想一般應和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思潮相容??茖W思想應該滿足科學實踐對理論的要求,科學思想應能夠反映科學實踐所顯示出來的認識傾向。
科學思想從內容上分析包括:①對自然的普遍形式、萬物存在的方式、事物與現(xiàn)象變化之間聯(lián)系認識的一般觀念??茖W思想反映了對自然整體圖景和規(guī)律的綜合認識,表現(xiàn)了對自然事物認識的客觀性和實證性,從而成為宇宙觀和方法論的基礎。②對認識自然的目的、基本途徑及用什么方式來表達和確證這種認識的一般看法。③社會對科學技術、社會價值的一般看法。從科學認識活動的角度看,就是對科學對象、科學任務、科學工具、科學方法、科學與社會環(huán)境關系的基本看法。這些構成了科學活動中的指導思想,為科學認識的思維過程提供了基本框架,使科學活動沿著一種規(guī)范式的方向發(fā)展。
2.我國傳統(tǒng)科學思想的特點。科學思想是從探討宇宙的本原和秩序開始的。氣的觀念、陰陽觀念和五行觀念是中國自然哲學中最為基本的幾個內容,這些觀念是中國古代人民探索自然的成果,孕育了中國古代科學思想。
關于宇宙萬物存在和變化的原因,西周時期,人們在這方面的認識有兩個基本點,“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薄肮氏韧跻酝僚c金、木、火、水雜,以成百物”。這種觀點是用具體的感性可認識的物質充當了萬物的本源,并提出了萬物構成的方式。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這種用具體物質形態(tài)來說明萬物的構成、宇宙的起源遇到理論和邏輯上的困難。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關于萬物本原的探討更傾向于尋找一種超越感覺、經驗和具體物體的東西來解釋大千世界的起源、存在和變化。老子用道作為萬物的本原,勾畫了大千世界的起源和生成圖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痘茨献?#8226;本經訓》用氣的學說進一步說明萬物構成和發(fā)生的物質原因,認為“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形萬殊之體,含氣化物,以成桴類?!睗h代的董仲舒、王充都各自討論了有關氣的思想?!疤斓刂畾?,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夫人所以生者,陰陽也。”元氣論至此成為占主流的理論,它不僅討論了萬物之生,而且還探討了事物的變化,討論了無形之氣與有形之物的相互轉化以及有形之物的發(fā)生和演化。這種認為宇宙本原是氣的生成論,相對于西方占主導地位的構成論(主張變化是不變的要素之結合和分離)而言,更便于建立概念體系的功能模式,適合于由代數描述,而代數形式又易于發(fā)展類比推理,于是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科學的、功能的、代數的、模型論的特征。而且“元氣”這一概念可以用來說明從自然現(xiàn)象、社會關系到人的精神世界的一切,不是一個純粹反映物質世界的總體性范疇。人們可以運用這不可明言的“元氣”,隨心所欲地用自然現(xiàn)象來依附、論喻倫理政治,或用人事來類比自然。這種傾向不可避免地導致用玄學的思辨來代替經驗的考察,使理論思維本身缺乏嚴密的邏輯性。
樸素的辯證思想。早在《周易》中就包含了人們觀察世界的辯證思維方式。朱熹曾說,《周易》有兩條基本原則,一是“流行”,二是“對待”。流行者,過程也;對待者,矛盾之對立統(tǒng)一也。整個宇宙,無非是一個過程,一對矛盾。在《周易》基礎上,經過歷代思想家和哲學家的批判發(fā)展,逐漸形成了一套嚴密的陰陽變易的邏輯理論體系。陰陽,本義是指日照的向背,“陰者見云不見日,陽者云開而見日”。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們用這一概念來解釋自然界中相互對立、彼此肖長的物質或其屬性和陰陽相互作用對于萬物產生、發(fā)展的作用?!豆茏?#8226;乘馬》說:“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也;時之短長,陰陽之利用也;日月之易,陰陽之化也?!薄肚f子•天道》說:“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标庩栒摽吹搅耸挛飪炔繉α⒔y(tǒng)一的力量,并且以此說明整個世界的運動,但忽視了事物運動的因果聯(lián)系。
五行相生相克的循環(huán)論。古人在農業(yè)生產活動中,觀測到四方和四季周而復始的現(xiàn)象,如《易傳》所概括的“寒往則暑來,暑入則寒來?!狈轿慌c時間的對立循環(huán),以日的運行最為明顯。日從東方升起,轉到南方,又入西方。政治生活中朝代的周期性盛衰更迭、治亂分合的往復交替,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更強化了人們的循環(huán)觀念。鄒衍在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推演四季和自然現(xiàn)象的基礎上,還用五行的這種相生、相克來演繹人類社會的王朝更替和歷史興衰,把歷史的發(fā)展說成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傮w來說,中國傳統(tǒng)思想用五行說來表明事物的變化和聯(lián)系,但這種變化和聯(lián)系是一種機械的、封閉的循環(huán)運行,帶有宿定論的色彩。它不能具體地描述各種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也不可能正確地揭示事物聯(lián)系、變化過程的物質原因,只是神秘地、抽象地脫離具體條件、具體過程講變化、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
元氣、陰陽論與五行理論的結合,在《月令中》,四時是陰陽的體現(xiàn),四時與五行配合,也就是陰陽與五行的結合。陰陽之氣是基礎,是本原;五行則是德,是屬性,陰陽之氣化生大千世界的五種屬性。陰陽的對立統(tǒng)一,則是物質運動的最終動因。這種以氣為基礎的陰陽五行體系,把自然、社會和人結合為一體,形成了一個有機的體系,它是傳統(tǒng)科學思想中宇宙論的基礎,影響了科學思想的整個過程。
總之,元氣陰陽五行萬物成為理論詮釋的固有范式,這一范式在中國傳統(tǒng)科學思想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科學發(fā)展的基本特征,自然沒能成為社會認識的獨立對象,關于自然的一些經驗知識是直接為政治、倫理哲學作詮釋,因而在認識方法上局限于籠統(tǒng)的描述和整體的概括,忽視了局部細節(jié)的說明,成了一個能說明一切的方程,而不能說明一個簡單的具體運動。所以,理論的形式框架只是模糊地把握過程的一般表象,忽視了事物內在結論的分析,理論思維的實證分析的趨向被抑制。而且,莊子在《大宗師》和《人世間》兩篇中所提出的守宗、心離、生忘三種悟道方式也長期影響著中國知識分子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排斥了感性經驗材料的可靠性和客觀性,造成傳統(tǒng)科學思想和大量的感性經驗事實相脫節(jié)或對立,容易通過玄思走向神秘主義。
3.我國傳統(tǒng)科學思想成因的初步探析。事實上,科學思想的發(fā)展會受到兩方面的社會條件影響。一方面是物質生產條件,這其中包括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社會在生產技術上是否需要科學?是否有可能向科學提出任務和要求;二是社會能否為科學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如實驗和觀察工具與資料;另一方面是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是否有可能確立起科學發(fā)展和必需的思想自由的政治保證。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式的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是封建中國經濟結構的基礎,重農抑商是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奉行的基本國策。這種小農經濟是一種基礎薄弱的簡單再生產,以精耕細作的種植農業(yè)為基礎。由于沒有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只要有勞動力和小塊土地就能恢復和重建這種小農經濟。因此對技術成果的應用和生產工具的改進,其依賴程度不大。由于這種物質生產方式的生存、發(fā)展主要依賴于氣候、天象、物候周期性變化的;防旱、防澇的水利工程;和生產工具密切相關的工業(yè)、冶煉業(yè);農產品與手工業(yè)產品交換貿易所需的算術計算;人和畜力的疾病防治?!翱茖W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一開始早就被生產所決定”,因此,圍繞精耕細作種植農業(yè)的發(fā)展,天文歷法、農學、計算數學、中醫(yī)學四門實用科學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科技體系的主體。
儒家文化將中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引入了科舉入仕的道路而鄙視科技活動,將科技活動納入了“小人為之夸之”的方技之列,道家文化卻通過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將中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的興趣沉溺于一種玄秘虛無的境界。讀書人做學問的目的就是“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世故”。知識分子和精通技術的工匠相分離,研究生產技藝就缺乏文化知識方面的動力,自然科學理論和方法的研究缺乏足夠的知識力量,同時生產技藝得不到理論上的總結、提高和應用上的推廣和發(fā)展,所以歷史上很多杰出的技術發(fā)明就無聲無息地湮滅了。
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體系在內容上以政治、倫理為主體,形成了社會對科技活動和科技成果的價值評判的習慣看法是“德成而上,藝成而下”。這阻礙了科學思想的發(fā)展,使知識分子對于自然事物的研究缺乏趣味。而且,他們大都以皇帝或上天的意志和圣人之言來看待各種觀點、學問,也就是對自然萬物的理論知識和解釋缺乏實證判斷的理性。也就是說,社會缺乏一種組織機制、價值的吸引,鼓勵知識分子從事科技活動。
參考文獻
1 刑兆良.中國傳統(tǒng)科學思想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關鍵詞科學思想元氣陰陽五行
一、科學思想的概說
一般來說,科學思想是在具體的科學認識活動中,產生、闡述和解釋科學假說和理論的最一般的概念框架和信念基礎。一方面,它制約著科學認識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影響著科學方法的形成及其發(fā)展方向,對科學理論的構成起到了指導作用,影響到社會對科學價值的評價。另一方面,一定歷史時期的科學思想作為社會思潮的一部分,也是歷史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生活在科學活動中的反映。它要適應人類從自然事物、自然現(xiàn)象獲得認識和心理滿足的社會要求,也就是說,科學思想一般應和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思潮相容。科學思想應該滿足科學實踐對理論的要求,科學思想應能夠反映科學實踐所顯示出來的認識傾向。
科學思想從內容上分析包括:①對自然的普遍形式,萬物存在的方式,事物與現(xiàn)象變化之間聯(lián)系認識的一般觀念??茖W思想反映了對自然整體圖景和規(guī)律的綜合認識,表現(xiàn)了對自然事物認識的客觀性和實證性,從而成為宇宙觀和方法論的基礎。②對認識自然的目的、基本途徑及用什么方式來表達和確證這種認識的一般看法。③社會對科學技術、社會價值的一般看法。從科學認識活動的角度看,就是對科學對象、科學任務、科學工具、科學方法、科學與社會環(huán)境關系的基本看法。這些構成了科學活動中的指導思想,為科學認識的思維過程提供了基本框架,使科學活動沿著一種規(guī)范式的方向發(fā)展。
二、我國傳統(tǒng)科學思想的特點
科學思想是從探討宇宙的本原和秩序開始的。氣的觀念、陰陽觀念和五行觀念是中國自然哲學中最為基本的幾個內容,這些觀念是中國古代人民探索自然的成果,孕育了中國古代科學思想。
關于宇宙萬物存在和變化的原因,西周時期,人們在這方面的認識有兩個基本點,“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故先王以土與金、木、火、水雜,以成百物”。這種觀點是用具體的感性可認識的物質充當了萬物的本源,并提出了萬物構成的方式。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這種用具體物質形態(tài)來說明萬物的構成、宇宙的起源遇到理論和邏輯上的困難。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關于萬物本原的探討更傾向于尋找一種超越感覺、經驗和具體物體的東西來解釋大千世界的起源、存在和變化。老子用道作為萬物的本原,勾畫了大千世界的起源和生成圖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淮南子·本經訓》用氣的學說進一步說明萬物構成和發(fā)生的物質原因,認為“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形萬殊之體,含氣化物,以成桴類?!睗h代的董仲舒、王充都各自討論了有關氣的思想?!疤斓刂畾?,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夫人所以生者,陰陽也?!痹獨庹撝链顺蔀檎贾髁鞯睦碚?,它不僅討論了萬物之生,而且還探討了事物的變化,討論了無形之氣與有形之物的相互轉化以及有形之物的發(fā)生和演化。這種認為宇宙本原是氣的生成論,相對于西方占主導地位的構成論(主張變化是不變的要素之結合和分離)而言,更便于建立概念體系的功能模式,適合于由代數描述,而代數形式又易于發(fā)展類比推理,于是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科學的功能的、代數的、模型論的特征。而且“元氣”這一概念可以用來說明從自然現(xiàn)象、社會關系到人的精神世界的一切,不是一個純粹反映物質世界的總體性范疇。人們可以運用這不可明言的“元氣”,隨心所欲地用自然現(xiàn)象來依附、論喻倫理政治,或用人事來類比自然。這種傾向不可避免地導致用玄學的思辨來代替經驗的考察,使理論思維本身缺乏嚴密的邏輯性。
樸素的辯正思想。早在《周易》中就包含了人們觀察世界的辯正思維方式。朱熹曾說,《周易》有兩條基本原則,一是“流行”,二是“對待”。流行者,過程也;對待者,矛盾之對立統(tǒng)一也。整個宇宙,無非是一個過程,一對矛盾。在《周易》基礎上,經過歷代思想家和哲學家的批判發(fā)展,逐漸形成了一套嚴密的陰陽變易的邏輯理論體系。陰陽,本義是指日照的向背,“陰者見云不見日,陽者云開而見日。”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們用這一概念來解釋自然界中相互對立、彼此消長的物質或其屬性和陰陽相互作用對于萬物產生、發(fā)展的作用?!豆茏印こ笋R》說:“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也;時之短長,陰陽之利用也;日月之易,陰陽之化也?!薄肚f子·天道》說:“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标庩栒摽吹搅耸挛飪炔繉α⒔y(tǒng)一的力量,并且以此說明整個世界的運動,但忽視了事物運動的因果聯(lián)系。
五行相生相克的循環(huán)論。古人在農業(yè)生產活動中,觀測到四方和四季周而復始的現(xiàn)象,如《易傳》所概括的“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方位與時間的對應循環(huán),以日的運行最為明顯。日從東方升起,轉到南方,又入西方。政治生活中朝代的周期性盛衰更迭、治亂分合的往復交替,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更強化了人們的循環(huán)觀念。鄒衍在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推演四季和自然現(xiàn)象的基礎上,還用五行的這種相生、相勝來演繹人類社會的王朝更替和歷史興衰,把歷史的發(fā)展說成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傮w來說,中國傳統(tǒng)思想用五行說來表明事物的變化和聯(lián)系,但這種變化和聯(lián)系是一種機械的、封閉的循環(huán)運行,帶有宿定論的色彩。它不能具體地描述各種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也不可能正確地揭示事物聯(lián)系、變化過程的物質原因,只是神秘地、抽象地脫離具體條件、具體過程講變化、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元氣、陰陽論與五行理論的結合,在《月令中》,四時是陰陽的體現(xiàn),四時與五行配合,也就是陰陽與五行的結合。陰陽之氣是基礎,是本原;五行則是德,是屬性,陰陽之氣化生大千世界的五種屬性。陰陽的對立統(tǒng)一,則是物質運動的最終動因。這種以氣為基礎的陰陽五行體系,把自然、社會和人結合為一體,形成了一個有機的體系,它是傳統(tǒng)科學思想中宇宙論的基礎,影響了科學思維的整個過程。
總之,元氣陰陽五行萬物成為理論詮釋的固有范式,這一范式在中國傳統(tǒng)科學思想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科學發(fā)展的基本特征,自然沒能成為社會認識的獨立對象,關于自然的一些經驗知識是直接為政治、倫理哲學作詮釋,因而在認識方法上局限于籠統(tǒng)的描述和整體的概括,忽視了局部細節(jié)的說明,成了一個能說明一切的方程,而不能說明一個簡單的具體運動。所以,理論的形式框架只是模糊地把握過程的一般表象,忽視了事物內在結構的分析,理論思維的實證分析的趨向被抑制。而且,莊子在《大宗師》和《人世間》兩篇中所提出的守宗、心離、生忘三種悟道方式也長期影響著中國知識分子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排斥了感性經驗材料的可靠性和客觀性,造成傳統(tǒng)科學思想和大量的感性經驗事實相脫節(jié)或對立,容易通過玄思走向神秘主義。
三、我國傳統(tǒng)科學思想成因的初步探析
事實上,科學思想的發(fā)展會受到兩方面的社會條件的影響。一方面是物質生產條件,這其中包括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社會在生產技術上是否需要科學?是否有可能向科學提出任務和要求;二是社會能否為科學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如實驗和觀察工具與資料?另一方面是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是否有可能確立起科學發(fā)展所必需的思想自由的政治保證?
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式的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是封建中國經濟結構的基礎,重農抑商是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奉行的基本國策。這種小農經濟是一種基礎薄弱的簡單再生產,以精耕細作的種植農業(yè)為基礎。由于沒有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只要有勞動力和小塊土地就能恢復和重建這種小農經濟。因此對技術成果的應用和生產工具的改進,其依賴程度不大。由于這種物質生產方式的生存、發(fā)展主要依賴于氣候、天象、物候周期性變化的;防旱、防澇的水利工程;和生產工具密切相關的手工業(yè)、冶煉業(yè);農產品與手工業(yè)產品交換貿易所需的算術計算;人和畜力的疾病防治?!翱茖W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一開始早就被生產所決定”,因此,圍繞精耕細作種植農業(yè)的發(fā)展,天文歷法、農學、計算數學、中醫(yī)學四門實用科學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科技體系的主體。
儒家文化將中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引入了科舉入仕的道路而鄙視科技活動,將科技活動納入了“小人為之夸之”的方技之列,道家文化卻通過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將中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的興趣沉溺于一種玄秘虛無的境界。讀書人做學問的目的就是“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世故”。知識分子和精通技術的工匠相分離,研究生產技藝就缺乏文化知識方面的動力,自然科學理論和方法的研究缺乏足夠的知識力量,同時生產技藝得不到理論上的總結、提高和應用上的推廣和發(fā)展,所以歷史上很多杰出的技術發(fā)明就無聲無息地湮滅了。:
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體系在內容上以政治、倫理為主體,形成了社會對科技活動和科技成果的價值評判的習慣看法是“德成而上,藝成而下”。這阻礙了科學思想的發(fā)展,使知識分子對于自然事物的研究缺乏趣味。而且,他們大都以皇帝或上天的意志和圣人之言來看待各種觀點、學問,也就是對自然萬物的理論知識和解釋缺乏實證判斷的理性。也就是說,社會缺乏一種組織機制、價值的吸引,鼓勵知識分子從事科技活動。
參考文獻
1刑兆良.中國傳統(tǒng)科學思想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關鍵詞:感應空間;村莊規(guī)劃;規(guī)劃建議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induction and behavioral geography, induction space affects human behavior in some space. In China's vast rural areas, the layout of the village is still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self-sufficient peasant economy, closed, conservative, and the lack of a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This is far short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opening up in the new era ahead, invigorate institutional needs. Start from the sensor space, the the village sensing spac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discusses induction space theory in village planning. The formation of village planning and village sensing space is complementary, and its purpose is to make a living in one of the villagers. Emphasis on the theory of the induction space in the village planning applications can enhance the goodwill of the villagers on the village, change farmers' backward ideas, is conducive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o break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eterogeneity equivalents.Keywords: induction space; village planning; planning proposals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逐步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正軌,根據感應與行為地理學的一般原理, 一定的感應空間影響著一定空間中的人的行為[1]。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qū)中,村莊的空間布局仍然受到傳統(tǒng)的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影響,封閉、保守,缺乏集體意識。這遠不能適應新時期市場經濟開放、進取、搞活的體制需要。從感應與行為地理學關于感應空間功能的角度而言,落后的村莊空間布局不僅會制約當地經濟健康快速的發(fā)展,同時也會影響到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日常行為方式。
在村莊規(guī)劃中重視感應空間理論的應用,能增強村民對村莊的好感,改變農民落后的思想觀念,有利于更好的踐行科學發(fā)展觀、貫徹落實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改善農村的居住環(huán)境,使城鄉(xiāng)之間真正的實現(xiàn)異質等值。
一、感應空間概念
感應是人們從實際中感覺的(聽覺、視覺、嗅覺)以及對整個過程的反應[2]??臻g是指在日常三維場所的生活體驗中,符合特定幾何環(huán)境的一組元素或地點,兩地點間的距離或特定邊界間的虛體區(qū)域[3]。村莊空間就是一個村莊用物質元素和精神元素塑造的讓村民生活其中的空間。村民對村莊空間的感應形成了村莊感應空間,它是人們通過對村莊中客觀物體的形狀、大小、距離、方位等空間特性的認識(spatial cognition),在頭腦中形成的村莊客觀物體所占據的空間印象,是村莊在人們心理上造成影響而形成的抽象空間,在感應與行為地理學上被稱為感應空間,它是人們日常生活、意識、行為與村莊空間相互作用的動態(tài)關系的總和,是各類居民日常生活場所之間的關系組合,它與特色場所密切相關。
二、感應空間研究的理論成果
感應空間的研究成果表明,個人的空間行為,包括尋找工作、居所、運動、購物等,多數不是由客觀的空間組織所決定,而是由個人的感應空間組織所支配。村莊空間結構的感應研究,最基礎的方法是居民構想圖[2]。
村莊居民構想圖可以使我們了解居民對村莊特點的感應和認識,借以測度村莊物質空間及其文化風貌對人的刺激能力,以便為設計一個更美的村莊空間和村莊環(huán)境提供依據。
圖1人對環(huán)境的感應過程[2]
村莊居民構想圖是居民根據自己對村莊的記憶、理解、感應畫出的一種簡圖,這種簡圖省略了許多細節(jié),并將復雜的幾何形狀簡略為更容易理解的直線和直角。美國著名學者凱文林奇(K. Lynch)早在50年代就做過這方面的研究[4]。他曾要求波士頓、新澤西市、洛杉磯三個城市受調查的居民畫出各自城市的居民構想圖。林奇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總結出居民構想圖的五項構成要素,它們分別是道路(Paths)、邊界(Edges)、區(qū)或區(qū)域(Districts)、樞紐或節(jié)點(Nodes)、標志物(Landmarks)。
1道路
道路是觀察者習慣、偶然或是潛在的移動通道,它可能是機動車道、步行道、長途干線、隧道或是鐵路線,對許多人來說,它是意象中的主導元素。
2邊界
邊界是線性要素,包括自然的或人為的各種邊線,但觀察者并沒有把它與道路同等使用或對待,它是區(qū)與區(qū)之間的分隔線,是連續(xù)過程中的線形中斷,是一種橫向的參照,而不是坐標軸。例如湖畔、斜坡、鐵路等。
3區(qū)域
區(qū)域是城市內中等以上的分區(qū),是城內有特殊文化或經濟屬性的區(qū)域,是二維平面,觀察者從心理上有“進入”其中的感覺,因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夠被識別的特征。這些特征通常從內部可以確認,從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來作為參照。例如倫敦市中心的鴿子廣場及其周圍地區(qū)。